📖 ZKIZ Archives


利豐分析: 利標短期股價難免受壓 上哲

http://shangzhe2.blogspot.hk/2014/07/blog-post.html
利標短期股價難免受壓

問題︰ 如果你是已經持有利豐(494)的機構投資者,你持有的原因會是

1. 採購及物流業務佔集團2013年COP(核心經營溢利)84%

2. 品牌業務佔集團2013年核心經營溢利16%

3. 指數基金,MSCI/恒生指數有什麼就機械性的持有一份

4. 大型藍籌股基金,基金只會投資market capitalization超過某水平的股份

利豐分拆一事,市場上對背後原因眾說紛紜︰

有人相信此為交棒安排,馮氏第三代正式接管家業。

有人相信,分拆只為令馮氏「更專注」回歸主業。

實物分派增基金沽壓

有人相信,此舉希望將那些早年收購回來、表現飄忽又令利豐集團表現大跌的「有毒」業務,「打包」交予前行政總裁樂裕民(Bruce Rockowitz)一併處理。

筆者只是個局外人,無從猜度真正原因。但筆者相信,利標(787)上市初期,股價定會受壓。為什麼呢?

本次利標上市,用的是實物分派方法。其實實物分派,可謂最低效率的資本分配方式。試想一下,分派宣布前持有利豐的機構投資者,會是因為利豐的什麼業務而持有呢?九成都是因為其來核心採購及物流業務吧?有哪個基金經理會因為一項只佔全公司小部分(16%)、表現既飄忽、之前又要大幅減值的品牌業務而買利豐呢?如果要投資品牌業務的話(而且是有8成美國生意的品牌業務),市場上其他更便宜(Guess/Fossil)或更專門(Luxottica/ COTY)的品牌業務已有一大堆,任君選擇。

試想想,以上基金經理,7月3日那天收到那一堆從來都不感興趣的利標股份,會怎麼辦呢?當然是盡快善價而沽吧。某部分其他機構投資者,如指數基金或指定只買入大型股份的基金,收到非指數、規模比利豐小一截的利標,更連分析也不用做,因為已超出了基金的mandate,直接賣出便可。再加上利標身處的零售消費領域,近年可算是其中一個表現最差最不受歡迎的板塊。如此形勢,利標短期股價怎會不受壓?各位未必對品牌業務有興趣,卻不妨留意利標上市後的表現如何。


上哲
www.facebook.com/shangzhe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2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