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20/1876685.shtml
如果在未来的某一时刻要书写中国乳业的历史,人们或许会这样写道:“2008年后的几年时间,是中国乳业的多事之秋……”
从来没有一个事件对一个行业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以2008年9月11日为标志性日期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其影响力还在我国乳业中延续。
总结这两年我国乳业的种种现象,“公关”或许依旧是这个行业最为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尽管整个行业呈现出强劲复苏的态势,但消费者的信心却并未回复至2008年前的状况,各种“门”一次又一次的出现,也让乳制品企业疲于应对危机公关。
“在巨大的需求之下,乳业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现在一些企业过于求快、求规模发展的方式依旧让人担心。”乳业专家王丁棉曾不止一次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出他对于行业未来发展的忧虑。
而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也在近日表示,乳业在发展之中依然存在3点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也是鲜有的部级领导在公开场合提出乳业发展中的问题。
如果说我国乳业从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了重建,那么这个行业未来的道路,则取决于此刻我们重建所打下的根基。
粗放式增长 乳业乱象未止
无论是从销售额还是净利润,乳业巨头们的信息均显示,我国乳业已经强劲复苏。但在各种抢奶源、质量门事件还不时发生的情况下,我国乳业粗放式增长的方式仍未改变。
近日,据各家乳企纷纷公布了半年报,乳业三巨头的业绩斐然。其中伊利的主营业务收入146.93亿元,同比增长20.27%,净利润3.45亿元,同比 增长35.58%;而蒙牛则实现营业收入144.34亿元,同比增长19.31%,净利润6.19亿元,同比下降6.5%;同时,光明方面的半年收入和净 利润分别为43.3亿和6107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2.4%、34.7%。
然而,华丽的数字并不能遮掩所有的问题,无论是国家工信部或是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高层,均表示出了对行业增长方式的忧虑。
“行业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行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协调发展等深层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近日,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十六次年会 上,朱宏任提出3点乳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另两条还包括:企业现代化管理和基本制度建设等发展良莠不齐;部分企业诚信建设滞后,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从本质上讲,整个行业虽有改善,但还是和以前的增长方式并无太大区别。”王丁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国的原奶依旧供不应求,在不少地区还发 生了抢奶源的事件。”众所周知,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一个原因就是乳企争抢奶源,一些奶农为了原奶达标,继而铤而走险向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
“近期不断有企业来买奶,最后谈了好几轮,价格才谈下来。”石家庄一奶站的工作人员日前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地原奶的收购价已经接近3.5元/公斤。而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前,当地的收购价仅在3元左右。
“当初三聚氰胺事件的就是因为行业发展太快而导致各方面配套跟不上。”王丁棉表示,“如果整个行业一味追求速度,各种质量安全事件就很难被灭绝。”
公众高敏感度激发企业“公关”
尽管整个行业从收入和利润数据上已经超过了2008年,但公众的信任度却至今尚未恢复。在三聚氰胺事件后的两年间,不断有乳制品企业被爆出各种质量门,这直接导致“公关”成为整个业界这两年间的重要话题。
“关于乳业的报道,已经让公众过度敏感。”近日,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李良荣表示,公众对于乳业的负面新闻已经十分敏感,将很容易导致过度的反应。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粗略计算,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的两年间,乳制品行业发生的各种“门”事件大小已经不下10起,对企业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其中,两个月前的圣元奶粉激素门是一个代表性事件。2010年8月《健康时报》报道,武汉3名婴儿疑似因为食用圣元奶粉而导致性早熟,该报道一出就引出 全国媒体的关注。同时,有媒体继续爆出在其他地区均有疑似的案例发生。这一全国性的事件直接导致圣元奶粉所属公司的股价在当日发生巨幅下跌,且该品牌的奶 粉在一些地区还被超市自主实行了下架的处理。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之后,公众已经高度敏感,一个微小的负面新闻,都有可能对企业的销售造成重大影响。”博雅公关公司一名不愿具名的人士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有三鹿的例子在前,各家乳企已经高度重视公关工作。”
而一位资深的媒体人士也感慨,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不少乳制品企业甚至都没有公关部这一部门。“现在,几乎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公关部门以及新闻发言人,乳制品行业几乎成为了我国所有行业中,企业与外界沟通最好的一个行业。”
即便如此,也无法抑制各种“门”的发生,整个行业内,几乎所有的知名企业都曾与负面新闻有过关联。尽管绝大部分事件都在事后被证明是公众的情绪被放大,或者与涉及相关知识太专业而难以理解有关。
“公众情绪如此敏感的原因在于缺乏一个正确的、权威的声音进行纠错。”同济大学传播学教授柳杉表示,“相比之下,权威机构或者相关专家更需要开拓与公众的沟通渠道。”
对此,王丁棉表示所谓的企业公关只是其次,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产品的质量。“只有从根本上杜绝了劣质的产品,才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配方奶粉是变局“最后机会”
一方面是销售业绩的迅猛回复,一方面是“公关战争”,乳业正在争议中前进。而被视为“最后一块大蛋糕”的婴儿配方奶粉市场,则是企业在研发、市场、销售战争之中的寸土必争之地,国际、国内巨头纷纷放下身段,削尖脑袋也要钻进这个市场。
“大力发展附加值较高的奶粉,是国内大型乳企提高公司净利润的重要举措。”据兴业证券的分析报告,乳业巨头进军奶粉行业已经成为国内乳业的趋势。
两年前,因为三鹿奶粉而引发的三聚氰胺风暴曾一度将我国乳业卷入“绝境”,而两年之后的重建道路,却也再度选择了“奶粉”这一道路,这一条颇让人感到唏嘘。
据透露,2009年,伊利奶粉业务的增长数字达到了23%。伊利公司方面表示,奶粉业务的增长为其总业务的上升提供了重要的力量。
而在光明乳业方面,公司近日刚刚通过股东大会,通过了对新西兰奶粉企业SynlaitMilk的收购。光明乳业公关事务部总监龚妍奇曾向《每日经济新 闻》记者透露,未来光明将由该企业生产配方奶粉,并定位高端市场。有前光明乳业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光明此举意在收复三鹿奶粉倒下之后奶粉市场的空缺。
同时,几家传统的快消巨头如娃哈哈集团、维维集团,均已经通过海外代工、贴牌的模式进入婴儿配方奶粉的市场。不过,面对国内乳企咄咄逼人的攻势,洋奶粉方面也未停止在国内市场大举圈地的步伐。
洋奶粉的动作主要表现为涨价。日前,以美赞臣、惠氏、雀巢等企业的部分产品为首,吹响了洋奶粉涨价的号角。上述企业表示,部分奶粉有5%~10%的价格上浮。据一些地方性媒体的报道,涨价带动整个洋品牌奶粉集体涨价,而这也是在近一年内洋奶粉第二次调价。
“洋奶粉在国内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本次上调价格是出于追逐更多利润的选择。”王丁棉如此表示。“只要消费者可以接受涨价后的价格,企业就有涨价的动 力。”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仅美赞臣、雅培、惠氏、多美滋这四大洋品牌就占有了国内70%的市场份额,它们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堪称牵一发而动全身。
事实上,在液态奶三强鼎立的格局几乎已无法撼动的情况下,奶粉市场,特别是高附加值的婴儿配方奶粉市场,正在成为整个行业最后一块大蛋糕。曾有专业机构 调研预测,2010年,我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规模可达300亿元。未来随着农村消费的升级以及新的一波生育高峰到来,整个市场预计还将保持数年的高速 增长。
“这是改变格局最后的机会。”国内乳业巨头一公关经理意味深长地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未来乳业的格局,奶粉之争是最重要的战役。”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21/0MMDAwMDIwMjE0Mg.html
伊利与蒙牛之间从不缺爆炸新闻,两家乳业巨头再次因圣元“早熟门”、“DHA门”而陷入激烈的争斗中。
10月19日晚间, 有网上微博称圣元奶粉“性早熟门”事件系人为的、有组织、有预谋、有计划、有步骤被策划的事件,暗指蒙牛是幕后“黑手”。10月19日深夜,一封来自伊利 集团的网帖《蒙牛集团蓄意破坏我公司(伊利)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案件侦破进展》更将该事件的幕后策划直指蒙牛集团。
该网贴直接指出,蒙牛集团总裁助理杨再飞、蒙牛集团儿童奶项目负责人安勇等人及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北京戴斯普瑞网络营销顾问有限公司等数人涉案。
次日,蒙牛集团向本报发来官方声明,称“蒙牛集团从未策划、组织、实施任何与‘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的有关活动;蒙牛集团已经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制造这一虚假信息的个人、组织的法律责任。”
蒙牛涉案
“这个事情最早出现在7月份。”伊利公关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是因为当时我们发现有大量消费者以“孩子妈妈”身份发帖批评我们的产品不好、存在问题,当时大量出现,我们感觉很奇怪。”
该文表示,集团公共事务部和液态奶事业部第一时间通过危机监测系统发现事态后,及时向潘总做了汇报,潘总马上判断出这是一起针对我们的有组织、有预谋的恶意攻击事件,立即部署启动应急公关程序。
伊利公关部负责人表示,“公司很重视,随后就进行调查,发现帖子地址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当时我们担心怕是国外企业在背后操纵打击国内奶粉品牌,就很快报案了。”
一熟悉博思智奇公关公司的公关界人士告诉记者,“杨再飞蒙牛总裁助理的身份是虚职,只是挂名,主要身份是博思智奇老板。”另有媒体报道,杨再飞10月20日已经被公安机关带走。
对此,10月20日下午,蒙牛给本报发来官方声明表示,“蒙牛集团所有高管均在正常工作”。但曾为蒙牛高端乳品特仑苏做过“OMP策划”的赵姓人士向记者核实,他认识安勇,且安勇已经被抓。
针 锋相对,伊利也发布了官方声明,该公司明确表示:经警方缜密侦查,这起利用网络媒体恶意损害伊利集团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案件已被侦破,此案涉及蒙牛乳 业、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据公开资料显示,蒙牛乳业总裁助理杨再飞还兼任该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其副总经理赵士勇为蒙牛乳业首席顾问)、北京 戴斯普瑞网络营销顾问有限公司相关人员。
伊利官方表示,“蒙牛乳业儿童奶负责人安勇及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赵宁、郝历平、马野4人已于近日被检察机关正式批捕,李友平、张明2人网上追逃。”
记者拨通了传闻中曾接受司法调查的蒙牛集团儿童奶项目职员刘慧芳的电话,刘慧芳首先确认了自己的身份,然后以一句“这件事别再说了”匆匆挂断电话。蒙牛集团副总李彤告诉记者:“据我了解,圣元奶粉的事情不是蒙牛干的。我们已经向警方报案了。”
上 海翟建律师事务所刑事辩护律师张培鸿认为,在类似的网络营销事件中,如果爆料者所述情况与企业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涉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如果是对 自然人的人格诋毁则涉嫌诽谤罪。媒体对网络传闻未尽审核义务而进行报道,如报道内容不实,当事人可追究媒体侵害名誉权的民事责任。从实践来看,类似的事件 中,实际涉嫌侵权的个人和媒体众多,当事人可能最终只选择部分侵权人进行维权。
不过,对于该文反映的情况,伊利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基本属实,但是当记者追问是否是伊利方面的人发布的上述文章,该人士连忙表示“不能这样说”。
记者辗转找到该市经济开发区公安分局一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不能接受采访”。对于上述说法,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官方未作说明。
争斗不断
蒙牛与伊利同为来自内蒙古的乳业企业,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二者轮流把持国内乳业的前两把交椅。但是由于牛根生等人是从伊利出走的,因而形成微妙的关系。今年6月,本报记者曾实地调查黑龙江肇东双方的奶源争夺之战。
蒙牛与伊利再次起纷争,这让整个乳业行业人士深感担忧,担忧两大巨头的连年攻战,会毁掉中国整个乳业行业。
乳 业专家王丁棉对记者表示,目前乳业行业最不愿看到结果是有两个:一是不愿看到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三聚氰胺事件国内乳业深受重击,前不久又出现“性早熟” 炒作事件,连续出现让人担心;二是最不想看到的是国内企业“窝里斗”,窝里斗不仅把圣元卷入其中,导致消费者对整个国内乳品企业不信任,不愿使用国产奶 粉,这样不仅打击某一个企业,也危及整个产业。
而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强调,蒙牛和伊利双方争斗太多,“你整我我整你,历史恩怨掺杂其中,让乳业的竞争演变成了江湖之间的恩仇报复。之前蒙牛的特仑苏OMP事件,也存在一定的隐情,结果是窝里斗,双方受损、行业受损,外资品牌乘机而入,把国内市场白白让给外资品牌。”
王 丁棉建议,这种非正常竞争应受到指责和抵制,乳业行业协会要出面来协调企业之间的这种非正规竞争,企业本身要在法律框架内,公平、公正竞争。“国内企业要 讲团结,不要用江湖手段解决纷争;另外企业也不要过快发展,过快发展就会出现抢市场、抢奶源竞争,结果则是中小企业受损,市场受到危害。”
一 位曾接近蒙牛高层的资深策划人士赵先生表示,“安勇人是好人,但是在市场利益竞争上,为了各自的利益,就难以区分好坏了。这次纷争背后不管是谁搞的,都没 有赢家,反而会削弱卷入其中的企业本身。消费者第一反应是国产奶粉出问题了,在抵制圣元的同时,照样不会买国产其他品牌的奶粉。”
公关战
如此商战,早已伴随乳业寡头们的沉浮,但话语操控者突然落网,则是一连串事件中的意外。
10 月19日夜,博思智奇总经理杨再飞与外界失去联络,本报记者未能拨通其手机。次日,杨被带走调查信息通过多种渠道流出,亦有媒体援引呼和浩特警方信源证 实。杨的助手20日回应记者称,“对杨的调查尚未进入任何司法程序”。而伊利当日声明强调,在杨再飞20日被带走调查前,博思智奇已有赵宁、郝历平、马野 被检察院批捕。蒙牛声明则并未否认公关策略涉及伊利产品,但强调未策划“圣元性早熟事件”。
“据现有信息,嫌疑人很可能以损害商业信誉罪被起诉。”一位业内商务律师分析。若案情落定,博思智奇公司的相关公关职员或将遭受自由刑,并可能与蒙牛同时支付罚金与赔偿金。
这不仅将触及新兴的公司,案情很可能连带整个业务模式的清查。
北 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仅25万元,成立于2005年9月,现法定代表人为张俊芳。其工商资料显示,公司为自然人投资控股的实体。公司网站 显示,其长期客户中不乏知名企业,其中蒙牛的案例被公司作为范例公开展示。近日,该公司获得一项公共关系案例奖项,亦与蒙牛产品的营销有关。
此次受查的杨再飞,在媒体公关界颇具声名。有业内人士称,出身于主流媒体的杨擅长为媒体“供料”。在蒙牛遭遇外资并购期间,他策划过舆论应对,由此获得信任。但了解其公司的媒体从业者,则因其曾与记者间的纠葛,业内存有不小争议。
在寡头沉浮的乳业圈,近年来的“话语战争”尤为显著。伊利蒙牛的市场份额状况胶着,且因两年前三聚氰胺事件,奶业市场面临调整期。据今年半年报,伊利上半年的营业收入146.93亿元,超过蒙牛2亿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观察到,这种专业公司的舆论操控,已从最初的短期项目竞争、共同公共危机中的应对竞争,转化为一种常态。近两年“类似事件频发,攻击性增强,但因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渠道繁多,均有大量证据可查,可带出一整条产业链”。
上述人士称。在伊利、圣元婴幼儿产品受质疑同期,蒙牛冰激凌的生产环境等图像亦在网络中传播。媒体亦曾报道,多年前伊利曾聘请公关公司就竞争者制定针对性公关策略。
种种背景下,这宗特案因此存有变数。此次伊利向警方主动举报,经侦部门以刑法明确载入的损害商业信誉罪,或将有更进一步发展。“伊利和圣元可以单独提请民事赔偿,如果以另案起诉,实际上可能让蒙牛长期处于不利的舆论环境中。”上述商务律师分析,“蒙牛寻机反诉也有可能。”
“协调”是另一种可能。20日双方均有声音称,已告知有关政府部门。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413/2282718.shtml
每經記者 李嬌鳳 發自河北
4月6日下午,世紀乳業有限公司的大門敞開著,但停產多時的工廠已沒有了往日的喧囂,3輛運貨車安靜地停在院子裡,圍牆旁邊的一排柳樹已抽出嫩綠的枝枒,傳來陣陣脆耳的鳥叫聲。
該公司位於河北保定市高陽縣南路台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看門人的帶領下走進了工廠,發現沒有工人的工廠裡顯得特別陰冷,配料、灌裝機器等靜靜地躺在廠房裡,地面上落滿了塵埃。
「我們從去年下半年就停產了,是主動退出的。現在管得特別嚴,沒錢就沒法做。」該公司董事長吳長軍說,「企業已經做了10年,但做得太費勁,食品行業不好做,特別是乳業。」
在此次乳業整頓中,全國1176家企業中僅643家重獲新證,通過率不足55%。共有426家小企業出局,107家企業正在停產整改。
乳業專家王丁棉認為,被清理出局的企業仍存在自救生機。「在這一次的整頓清理中,被擠出局的企業數量很大,這批企業關停後,若不立馬轉型,就意味著廠房、設備的浪費和工人的失業,政府不太可能會對關停企業做出相應的賠償。」
無力跨過乳業門檻而被淘汰出局的乳企,或乾脆變賣生產設備,直接退出乳製品行業,或成為原奶提供商,或轉型生產乳酸飲料等,都是不得已的選擇。
出路一:變賣生產設備
河北省49家獲證乳製品生產企業中,共有35家重獲乳業「身份證」,10家被註銷生產許可證,4家正按要求進行整改。記者獲悉,10家被註銷許可證的企業中,張家口4家,石家莊3家,邯鄲市2家,承德市1家。
位於石家莊行唐縣的阿牛乳業有限公司是此次石家莊被淘汰的3家乳企之一。留在工廠看守的閆大叔告訴記者,公司去年6月底就開始停產了,公司生產大包粉,還給一些大型乳企代工掙加工費,但現在老闆不想幹了。
「生產設備還閒置在廠房裡,以前也生產過乳飲料,但因為競爭不過大品牌,也就不再生產了。」閆大叔說,「設備賣了一部分,剩下的該賣的賣,該送人的就送人。」
對於閒置多時的生產設備,世紀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長軍也希望能盡快找到買家,而自己也打算轉行做別的。石家莊高邑縣旭爾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曉 軍也表示,蒙牛、伊利等大公司主要生產液態奶,而該公司生產的是大包粉,所以蒙牛、伊利不會需要他們的設備,完達山也不需要,因此目前只能閒置著。
出路二:成為原奶提供商
劉曉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由於未取得新的生產許可證,工廠已於3月底正式停產,60個工人已全部放假,「在家歇著」。
作為高邑縣唯一的乳製品生產企業,旭爾美最終面對的還是出局的命運。談及被淘汰的原因,劉曉軍頗為無奈。「當時我們還是想繼續生產下去的,按照規定花了 200萬添置了新的生產檢測設備,但最後因為管理跟不上而沒有通過審核。」劉曉軍說,「在高邑縣,專業技術人員特別缺乏,年薪達到十來萬還不好請,硬件通 過了,軟件方面不達標。」
據悉,該公司主要生產全脂奶粉、加糖奶粉等大包粉,日產12至15噸。公司生產奶粉所需的鮮奶來自奶牛養殖合作社。「合作社現在將近有3000頭奶牛,有9個奶牛養殖場,平均每個奶戶有300頭奶牛,每天產奶20噸左右。」劉曉軍說。
劉曉軍還帶記者參觀了其中的一個養殖場,「這是我們剛擴建好的牛場,但現在自己沒了主動性,只能給別的公司提供牛奶。」
目前,劉曉軍通過關係,將每天所產的20噸牛奶賣給了位於邢台寧晉縣的河北完達山貝蘭德乳業有限公司,但至今還未與之簽訂購銷協議。
河北福成五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董秘宋寶賢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大約有1000頭產奶奶牛,每天能產奶40多噸,乳製品分公司停產後主要將牛奶賣給蒙牛和伊利集團,並且已經簽訂了購銷協議。「由於牛奶品質好,每公斤能賣到4元。」
出路三:轉型生產
王丁棉對記者表示,被淘汰企業可以利用現有的設備、廠房和熟練工人及市場渠道,利用政策許可,實行轉品轉型。「按現有政策規定,生產乳酸飲料和調製奶尚未納入本次的整改範圍。」
青島天一乳品有限公司的生產經理李樂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公司已經轉型生產乳飲料,「我們原來就有乳飲料的生產基礎,設備也不需要怎麼改裝,主要在山東省內銷售。」
然而,李樂偉坦言,由於是新產品,需要重新打開市場,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最近雖然有接到訂單,但對工廠來說也只能算是杯水車薪,很難跟大企業競爭。
「我們有自己的奶牛牧場,原來有40多個工人,但現在只剩不到20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如果實在是難做的話,只有轉產不做食品了,以後再看還有什麼合適的,目前只是一種嘗試。」李樂偉說。
一直生產大包粉的旭爾美現在無法轉型生產乳飲料。談及公司未來的發展計劃時,劉曉軍告訴記者,目前打算生產膠原蛋白、狗糧等。「現在公司其他的股東到上海去考察市場了,看能不能接到訂單。」
另外,王丁棉建議,被淘汰出局的中小企業可以嘗試一下實行抱團組合,即進行弱弱合併組建新的乳品企業。「原先一家不夠規模和實力,三五家組合起來,狀況也許就不一樣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ef62e0100wp6z.html
事實上,為了使中國的乳產品能夠得到國際上的認可,伊利在生產現代化方面做了不少功課。伊利是乳品行業第一個將超高溫滅菌技術引進國內的企業,也是第 一個將無菌灌裝技術應用到液態奶生產中的國內企業。而除了液態奶的加工技術,伊利還大量引進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奶粉和冰淇淋生產技術及設備,以完成產品 生產技術與國際的對接。2007年4月,伊利集團在呼和浩特土左旗投資新建的大型乳製品綜合項目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包括亞洲最大嬰兒奶粉生產基地、研發 中心和乳品檢測中心、大型液態奶生產線和中國首個乳業博物館。其中,奶粉生產項目的投資近5億元,設備全部從德國、丹麥引進,整個生產工藝全部微機程序化 控制,全部達產後可年產各種配方奶粉6萬噸,其中,嬰兒奶粉單機生產能力和工廠生產規模目前屬亞洲最大。
定量分析
淨資產收益率
蒙牛 20.78% 24.25% 19.60% 16.34%
伊利 15.17% 13.20% 12.92% 11.57% 10.23% 8.15% 14.36% 12.87%
光明 8.27%
三元 1.93%
——2007年數據均根據半年或前三季度數據預計
(2)主要乳製品企業銷售額增長率
銷售增長率 2007
蒙牛
伊利
光明
三元
不管是從企業最終市場佔有率增長情況,還是從企業的淨資產收益率和銷售增長率來看,蒙牛和伊利都是乳製品行業中的佼佼者,必將成為未來在中國乳業市場上的主角,因此,從整個行業來講伊利無疑是具有競爭力的。
(3)蒙牛伊利盈利情況表
銷售淨利率
伊 利 2.2%
毛利率
蒙 牛 24.46% 22.91% 22.29% 22.27%
伊 利 26.68% 27.71% 29.03% 29.72%
經營性費用比重
蒙 牛 18.84% 17.34% 16.51% 16.36%
伊 利 23.15% 23.99% 24.74% 24.96%
所得稅率
蒙 牛 2.53%
伊 利 19.82% 31.62% 30.95% 32.16%
http://www.yicai.com/news/2011/12/1313109.html
「牛奶漲價了,乳企獲得了更大的利潤空間,而我們奶農卻並沒有跟著受益,日子反而一年比一年難熬,奶農沒有定價權,只能由乳企說了算。」北京郊區一家奶牛養殖中心的負責人楊先生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日前,伊利、光明、三元等乳企品牌先後發出漲價通知,包括液態奶、酸牛奶等在內的產品漲幅在10%左右。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表示,由於用工成本和物流費用的增加及部分原輔料價格居高不下等多方面的原因,給公司的經營造成困難,決定從2012年1月1日起對產品價格進行調整;而伊利方面表示主要原因是受原材料價格波動影響。
不過,下游消費市場的漲價並未傳導到上游原料奶上,奶農並未跟著獲益。
讓該奶牛養殖中心的負責人楊先生不解的是,雖然今年液態奶在零售市場上的價格漲了好幾次,但是乳企對其收購價格反而在下降,「去年我們這個地區,相同質量的原奶同期市場價是3.7~3.8元/公斤,今年反倒降至3.4~3.4元/公斤。」楊先生表示。
對楊先生而言,「乳企對奶農的收購價降低手段之一就是不公開計價體系,現在我們奶送到工廠,要等一個半月後才能領錢,什麼級別什麼價格都是乳企說了算,因為他們基本上壟斷了我們周邊收奶站。」
與此同時,奶牛養殖戶與乳業加工企業一樣面臨原材料成本上升的難題。在奶牛飼養成本中,飼料和人工是主要兩項,其中飼料成本從去年2200元/噸漲至現在2700元/噸,漲幅在30%以上,人力成本漲幅60%。
楊先生稱,以此計算,每頭奶牛產奶的利潤從去年1500~2000元降到今年的幾百元。如再加上前期租賃土地、搭建牛棚、擠奶車間、飼料儲存加工設備等折舊費用,整個奶牛養殖處於虧損狀態。
一方面對下游零售市場漲價,一方面卻對上游養殖戶壓價,乳企雙重手段擠壓利潤,這讓整個乳業鏈條日漸失衡。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稱,整個產業鏈條上的利潤按照100%來計算,那麼零售環節佔到55%左右,加工企業約佔到35%,養殖環節的利潤分成只佔10%。
利益分佈不均成了乳業產業鏈最大的頑疾。「奶農賣不出好價格,因此不捨得在飼料、管理上投入,而原奶質量也就得不到保證,諸如因飼料黴變引起的黃曲 黴素等原奶問題也將頻發,消費者的信心也會下降,國內奶業市場跟著萎縮,結果就是乳企利潤降低,再向上游奶農壓價,奶農再次受傷,養殖積極性下降,由此形 成奶業惡性循環,導致整個乳業鏈條受傷。」一名業內人士表示。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1731854343/
[ 雀巢打算投資25億元,逐步取消散戶養殖,全部改為規模化飼養,徹底改造現有模式 ]
雀巢中國要對它在哈爾濱雙城市延續25年之久的「企業加農戶養殖模式」大動手術了。它打算投資25億元,逐步取消散戶養殖,全部改為規模化飼養,徹底改造現有模式。
要知道,雙城市可是全國第一大奶牛養殖市,也是雀巢在中國最主要的奶源基地,一度曾是雀巢在中國推廣企業加農戶養殖模式的成功標竿。雀巢怎麼了?
25億押寶養殖業
1月11日,雀巢與雙城市政府簽訂了一項合作備忘錄。內容顯示,除投建一個奶牛飼養管理培訓中心和三個不同形態的示範牧場外,25億元的投資將主要用於建設187家規模化奶牛小區,每個小區養殖規模在300頭奶牛以上,大約投資1500萬元。
這些小區將成為雀巢在雙城的主要奶源供應地。
而此前的雙城,超過1.2萬家養殖農戶中,百頭以上的規模化牧場或小區僅80多家。這一鬆散的散戶養殖模式,曾使得雀巢與它們之間的共生關係,因外部環境變化逐漸變質。
早在1987年,當北方奶牛養殖業還不成系統時,雀巢已開始著手創建自己的供應鏈。它通過給當地培育雙城奶牛基地,投入巨資幫助奶農採購奶牛及飼料、提供技術等,建構起與奶農之間的信任,一度帶動當地農民發家致富。
但隨著飼料、人工等養殖成本提升,雀巢與奶農之間圍繞奶價展開了利益衝突,矛盾頻發。其間,雀巢雙城個別員工曾被曝故意減少秤重、壓低奶價,引發奶農不滿。雙方一度出現激化局面:蒙牛、伊利等國內奶企對雀巢在雙城的奶源截流。
「現在奶源總體不足,越區收奶、搶奶現象的確存在。」雙城市一名政府官員表示,即便是雀巢在當地關係最緊密的直供牧場,也常遭到來自其他奶企更優惠的價格競購。
壓力之下,雀巢無奈加大了對上游奶源的控制能力。25億元的投資,或能幫它將其中的小散戶扶持成規模化的養殖基地,形成穩定的供應關係,加強對全產業鏈的監控能力。
中投顧問食品研究員周思然認為,對雀巢而言,建設奶源基地至關重要。首先,雀巢奶源「公司+農戶」模式產生了各種問題,已不適合乳業未來發展,也無法真正保障產品質量安全,達到消費者的預期;其次,乳業快速發展促使雀巢必須提高自身競爭力,才能在未來競爭中取得優勢。
雀巢大中華區總裁狄可為給出的理由是,25年前後的環境已發生變化,公司「必須改變模式」。黑龍江省畜牧獸醫局副局長王德勝認為,規模化養殖小區建成後,雙城養殖業會得到徹底改造,產業鏈競爭優勢會更加加強。
乳業巨頭「爭上游」
事實上,這一動作的背景是安全問題。去年最後一季,除雀巢雙城被曝奶源安全隱憂外,11月,黑龍江飛鶴乳業被曝員工感染布魯氏桿菌病。業界專家爆料,布魯氏桿菌其實在養殖廠100%存在;而近日,蒙牛四川分公司產品被檢出致癌物,蒙牛解釋說因飼料受污染導致原奶含毒,這一解釋則激起更大的浪花。奶源安全一再挑戰公眾底線。
這顯然不是個案。事實上,蒙牛、伊利、恆天然等國內外乳企在中國也都加大了對上游奶源的投入與建設。三聚氰胺事件後,下游發展速度過快,上游供給不足,這被視為中國乳業問題頻發的根本原因之一。此後,奶源建設被各大乳企提上日程。
中國奶業協會秘書長谷繼承表示:「我國奶業正處在轉型期,從傳統向現代化、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方式轉變。」
此間,規模化養殖佔比逐漸提升。中國奶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從2005年到2010年,規模養殖提升了17%。但與新西蘭、歐美等相比,我國規模化養殖佔比仍然偏小。
截至2010年末,中國奶牛存欄100頭以上的場(小區)佔比僅28.4%。從散戶養殖到規模化,中國乳業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但跟蒙牛、現代牧業等國內激進的投資萬頭牧場模式相比,雀巢、恆天然等外資企業的在中國養殖方式更為謹慎。
萬頭牧場的投建帶來的糞便處理能力、疾病及疫情風險控制能力等被認為是中國乳業下一步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之一。
「我們的牧場通常是5000頭以內,並且是分階段逐漸鋪開,目前規模較小,這樣理想的規模會便於應對諸如糞便處理等牧場管理能力的挑戰。」恆天然集團中國區總裁騰斐勵此前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其他一些乳企,可能會選擇更大規模的牧場,而恆天然也在觀望它們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截至目前,恆天然在中國有三座牧場。
雀巢在對雙城的養殖模式進行改造時也帶有謹慎。它並非一步到位,而是按照500頭小型牧場、1000頭中型牧場、3000頭大型牧場這一逐級遞進的模式搭建。
「我們當然需要更多的牛奶,但是建超大型牧場不懂怎麼管理是很危險的事情,大型牧場對管理能力、飼養人才的培訓等都有很高的要求,這些都需要經驗的累積。」狄可為說。
「好山好水好奶牛,水牛奶比普通奶更有營養更高端。」這是國內最大的水牛奶加工企業廣西皇氏甲天下乳業股份有限公司(002329),不斷給消費者灌輸的新概念。隨著2010年成功上市,皇氏乳業「以水牛奶走向全國」的戰略得以加速實施。
不過,假如你花高價買來的「水牛奶」,只是「兌了水的牛奶」,或者來自缺乏管理的散養戶,奶源質量存在衛生隱憂,是否還值得消費者和資本市場為其埋單?
據《金證券》報導,廣西調研公司中升營銷諮詢經理甲忠生向獨家透露,他們經過1個月的實地調研,意外獲悉皇氏乳業不僅過分誇大水牛奶產量,更隱瞞水牛奶奶源。他們拿公司公佈的產奶量與實地調研中獲得的數據對比後,發現差距在5倍以上。面對質疑,皇氏乳業逐一進行瞭解釋。
不一樣的牛 不一樣的奶
水牛奶,與人們熟知的乳用牛(常見的是黑白花奶牛)產的奶不同,是由水牛產出的奶。
資料顯示,水牛奶含鐵量是黑白花牛奶的80倍,含維生素A為38倍,含鋅為12倍,綜合營養價值是黑白花牛奶的1.8倍左右。
水牛奶業是廣西的驕傲,其水牛存欄量和奶水牛存欄都居全國第一,也是當地政府重點扶植的產業。
近十幾年來,廣西出台扶持水牛奶業的相關文件近20個,國家、自治區、市、縣四級財政撥款和歐盟無償援助扶持水牛奶業的資金合計超過兩億元。
《金證券》記者獲悉,廣西主要水牛奶加工企業有3家,分別是廣西皇氏乳業(2001年成立)、廣西靈山百強水牛乳業(2003年成立)、廣西壯牛水牛乳業(2005年成立)。從產量上定義,說皇氏乳業是「水牛奶第一股」並不為過。
由 於產量較低,水牛奶的收購價要比黑白花奶高。甲忠生對《金證券》記者表示,從2007到2011年,廣西水牛奶的生鮮奶收購價,每公斤分別為3.4元、 4.6元、6元、6.8元、7.6元,而黑白花奶的收購單價則分別為2.6元、3.2元、3.2元、3.6元和3.6元。兩者的價差,從5年前的1.3倍 逐步拉大到現在的2.11倍。
與之對應,零售價也水漲船高。以皇氏高端水牛奶品牌摩拉菲爾為例,其在超市的售價約為蒙牛高端品牌特侖蘇的1.4倍、伊利高端品牌金典的1.5倍。
奶源質量堪憂 產量虛誇5倍多
質優價高、滿足特定消費者需求本無可非議,但甲忠生所在的調研小組卻向《金證券》記者表達了對皇氏乳業的幾點質疑。
首先,乳源質量堪憂。據甲忠生介紹,靈山縣是廣西水牛奶業發展最好的地方,也是皇氏最大的水牛奶基地,奶水牛以農戶散養為主。截至2011年底,皇氏自有奶水牛500多頭,95%的水牛奶來自合作奶農(場)。
「特侖蘇、金典、優培走高檔奶自有奶源模式,而皇氏摩拉菲爾卻走高檔奶農戶奶源模式。這種外包的方式,在現有的國內環境下管理難度大,原料奶質量難以保證。」
在 馬潭種畜場的調研尤其讓這個調研小組感到震驚,「地上積累的糞便足有10釐米之厚」。據悉,該奶牛場全部承包給私人,全部是手工擠奶,奶供應給皇氏。根據 獸醫介紹,因奶牛場的場地太小,沒有水塘,排污不好,奶水牛發病率很高,經常打針,原來屬於馬潭種畜場的68頭奶水牛現在只剩了3頭。
其次,虛構奶源原產地。《金證券》記者注意到,皇氏在官方網站皇氏商城中介紹,摩拉菲爾的奶源來自十萬大山生機牧場,西山牧場(公司另一高端品牌)奶源來自桂平西山牧場。
摩拉菲爾的「產品描述」則顯示:本品奶源採用源自十萬大山生機牧場的珍貴水牛奶,以星級牧場、星級奶牛、星級牧草、星級水源、星級奶源的五星標準,為你獻出多重營養優化組合而成的「白金DNA」。
但 根據甲忠生調研小組的實地調查,皇氏在十萬大山唯一擁有的上思牧場,養殖的都是黑白花牛,而在桂平市蒙圩的牧場主要是培育小牛,兩個牧場都沒有養殖奶水 牛。調研小組提供的照片顯示,不少水奶牛基本圈養在村子上,養殖環境並不樂觀,更談不上公司官網圖片上顯示的「好山好水」。
第三,誇大水 牛奶產量。《金證券》記者注意到,皇氏乳業在上市招股說明書中披露其2006年、2007年、2008年及2009年1-6月,水牛奶產量分別是4076 噸、8468噸、10239噸和5364噸,預計其2009-2011年的水牛奶原料奶供應量分別是14885.30噸、20840.80噸和 29174.60噸。
但甲忠生實地調查發現:皇氏目前每天收購鮮水牛奶約15噸。假設收購量=加工量,那麼皇氏2011年水牛奶產量約為 15噸×365=5475噸/年。這個數據與皇氏公開披露的數據差距太大了!他引用在武宣縣調研時,當地奶水牛養殖大戶蘇明忠的一句話說,「皇氏吹的牛皮 比以前浮誇風還嚴重!」另一佐證是,廣西畜獸醫局公佈數據顯示,2011年,廣西全區奶水牛存欄5.98萬頭,其中能繁母牛3.71萬頭,水牛奶產量 2.36萬噸。「皇氏的產量難道超過全廣西?那其他幾家企業呢?」他反問。
第四,產品售價存疑。專家介紹,在實際生產當中,因受飼養管 理、飼料、疾病、擠奶技術等因素制約,奶水牛的實際產奶量僅為黑白花牛的1/3。加上產品處於導入期,營銷費高,水牛奶的最終售價至少要達到普通黑白花奶 的3倍,才能使產業鏈中各環節有利可圖。但皇氏高端水牛奶品牌摩拉菲爾的售價僅比特侖蘇高1.4倍,而公司的非高端品牌只比同等普通牛奶貴幾毛錢。「要麼 摻水稀釋,要麼以普通奶冒充,找不到其他解釋。」甲忠生判斷。
公司回應質詢統計口徑造成誤差
對於上述四點質疑,《金證券》記者向皇氏乳業進行了求證。
5 月9日,記者撥打了公司公示的董秘何海晏的電話,一男性工作人員表示,董秘正在開會,不方便接受採訪。對媒體所提問題,他不便發表評論,並建議記者把問題 發至董秘郵箱。當天下午,皇氏乳業通過中間人表示,已經收到採訪郵件,正收集整理資料、積極準備,由於相關負責人不在國內,希望回覆時間能延後。
5月11日下午,皇氏乳業市場部總經理唐曉鋒對《金證券》記者逐一進行瞭解釋。
關 於奶源 唐曉鋒表示,皇氏是採用自有奶源和農戶奶源相結合的模式,對農戶奶源,也有兩種管理方式,一是等牛養大了收購至牧場,二是公司對農戶提供技術指導,上門收 奶。「由於條件限制,農戶養殖的水奶牛生活條件肯定不如牧場的」。但對於兩者的比例,目前沒有特別具體的數字。
關於原產地 「高端品牌摩拉菲爾奶源基本來自上思牧場。」他解釋,公司的水奶牛佔比只有30%-40%,上思牧場也養殖了一些黑白花奶牛,生機牧場也一樣。「調查者很可能是沒有看到全貌」。
唐曉鋒再次強調,只要質量能夠保證,「其實誰養都一樣」。
關 於產量 由於主管市場,唐曉鋒表示自己對皇氏水牛奶的產量並不十分清楚,但2011年「近3萬噸」的數據基本正確。當記者對這個數字已經超過廣西全區的水牛奶產量 表示疑問時,他給出兩個回答,其一,廣西水奶牛很多都是散養的,具體的產量誰也說不清楚,「統計口徑不一樣造成的誤差」。其二,公司去年併購了云南來思爾 乳業。但記者注意到,云南來思爾多年來一直搞的是酸奶系列,皇氏官方網站公佈的奶源中也沒有云南區域。
關於售價 「水牛奶毛利率肯定比黑白花牛奶要低得多,公司也想賣貴,但消費者要能接受才行。」唐曉鋒透露,公司80%的利潤來自普通奶,但水牛奶按照目前的售價也不 賠錢。「乳業利潤高得很,高端品牌更是如此。與大型乳企用高端補貼低端不同,皇氏是用低端補貼高端。」他含蓄表示,由於其他家的高端奶售價貴,才顯得摩拉 菲爾「便宜」。
對於皇氏乳業的回答,《金證券》再次採訪了甲忠生。他表示,自己的調查主要是在3月份進行的,「說句不好聽的話,公司現在拉幾十頭水奶牛到上思牧場很容易。」他強調,皇氏公佈的奶源基地,他的小組全部調研過,即便產量有出入,但也不可能是5000多和近3萬這麼大的差別。
究竟孰是孰非,皇氏乳業奶源基地真相如何,記者將繼續調查追蹤。
一條微博迫使蒙牛籌建「微客服」了。
近日,蒙牛有點煩,微博上一連串的控訴讓這家「牛奶巨無霸」難以招架。先是某知名專欄作家在微博上發起了抵制蒙牛運動,接著又有某知名投資管理機構負責人在微博控訴蒙牛牛奶中有頭髮。
看似是兩起個人事件,其影響卻不小,因為前者擁有68萬粉絲,而後者粉絲高達256萬,且後者微博發佈不久便被轉發近萬次,評論數千條。
微博的力量讓這家國內牛奶巨頭低頭。對此,知名乳業專家、廣州奶業協會會長王丁棉則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對於蒙牛來說,要樹立消費者對其的信心,要做的還很多。
蒙牛利用其官方微博對「頭髮事件」迅速做出回應。「來電道歉,態度誠懇。表示給生產部門反映加強產品質量。」前述投資機構負責人在微博中表示,「算了,以後注意。」對此事表達了諒解之意。
蒙牛方面還稱,公司正在籌建「微客服」,顯然,蒙牛想要利用微博做得更多。而當記者向蒙牛方面諮詢具體細節時,公司卻表示時間倉促,一般要3個工作日才能回覆,最快也要等明天再看。
看 到洋奶粉坐地起價,看著無數中國媽媽「只買貴的不買對的」的時候,不禁要問,中國牛奶行業怎麼了?本土建立的品牌合生元(01112.HK),依靠打「進 口牌」,將900g裝的嬰幼兒奶粉賣到了近500元的高價,即便海外奶粉價格不斷走低也擋不住洋品牌奶粉、進口奶粉價格一路高歌。
王丁棉 告訴記者,沿海一些大城市洋奶粉佔據了八成市場份額,全國嬰幼兒奶粉六成市場被洋奶粉佔據。元大證券食品行業分析師劉淑生向記者表示,即便剔除運費、關 稅,進口奶粉依舊獲利頗豐。以合生元為例,公司近八成營收來自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業務,去年年報顯示,公司毛利率高達66%。
是什麼讓洋 品牌或者傍洋品牌的牛奶企業賺得盆滿缽滿?王丁棉一語道破:「三聚氰胺事件以來國產牛奶行業問題不斷打擊了國內消費者對國產奶的信心。 蒙牛微博一系列動 作,乃至近期中國乳業協會高聲疾呼「國產奶粉歷史最好」,無不在盡力樹立消費者對國產奶的信心。可是光靠微博公關一下或者某協會高層疾呼一下中國牛奶就真 的好了?
要真正樹立消費者對國產奶的信心,王丁棉指出,必須對奶源、加工、流通三個環節嚴格監管,大力發展第三方檢測;而國家相關部門也需要及時有效公佈相關行業檢測權威數據,用數據說話,而不是口頭上說國產奶有多好。
宏觀層面應該把牛奶交給市場來監管,西部乳業發展協作會秘書長魏榮祿告訴記者,讓市場來淘汰不負責任的企業,留下好的企業,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建立起國產奶的威信。
光明牛奶酸敗門發生後第四天,9月11日,上海市政府新聞發言人楊俊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上海質監部門已責令光明公司全面開展質量安全整頓。目前, 上海市質監部門已向生產廠方開具責令改正通知書,要求其嚴格按照規範生產,同時立即開展車輛管理、冷鏈管理大檢查,加強對駕駛員、配送工和倉庫管理員的崗 位培訓,提高冷鏈管理意識和食品安全意識。
四月四起食品安全事故,從生產過程中混入鹼水到芝士片菌落總數超標再到牛奶變酸奶,光明牛奶的發展之路還會一路光明嗎?
冷鏈不冷鮮奶變酸奶
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恆對乳製品抽查「抽死人」的抱怨猶在耳畔,光明牛奶又陷入牛奶酸敗門,也用事實說明:質監部門對於光明乳業的抽檢不是太多而是還不夠。
9月8日,上海多個區的「光明隨心訂」訂戶發現,收到的220毫升裝的光明小口瓶鮮牛奶(食用生產批號為20120907)味道怪異,疑為變質。光明乳業隨後通過官方網站公告稱,截至當天下午,公司共接到關於小口瓶鮮奶的投訴952起。
根 據光明乳業澄清公告顯示,2012年9月8日早,公司接到消費者投訴,反映上海乳品四廠有限公司生產的小口瓶鮮奶口感出現酸敗的情況。經初步分析,產品發 生酸敗的原因是:該批次產品從工廠下線後集中存放於大冷庫,為滿足9月8日的送奶上門服務,在配送前進行移庫的過程中,因車輛溫度沒達到標準導致其中部分 產品發生酸敗。
與之相矛盾的是,此次涉事的送奶公司給出的解釋為:牛奶出現異味因「昨天(送奶)公司員工有一個失職,關冷庫門的時候把冷氣關掉了」。
面對如此說法,光明乳業新聞發言人龔研奇表示,公司公告的解釋是經過調查研究給出的真實原因,「之所以事故發生當天的下午才正式對外公告,就是因為一直在調查真正原因」。
中 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向健軍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生鮮奶對奶源的要求高,而且需要冷鏈輸送,市面售價比常溫奶一般高20%左右,利潤空間較大,不過其保質期 較短,易造成損失。常溫奶成本小,保質期較長,有利於庫存周轉,所產生的整體淨利潤略高。蒙牛伊利以生產常溫奶為主,而光明乳業則是生鮮奶企業的代表。
「號稱每日全程低溫直送的鮮奶出現問題,但是光明乳業的回答不僅自相矛盾,還含糊其辭。」一位不願具名的行業專家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生鮮奶的生產技術不難,關鍵就是冷鏈的建設,即強調所有環節都在冷藏環境下(0-4攝氏度)進行並保持不中斷。
此次涉事的鮮奶,其生產銷售路徑應該是:鮮奶生產後應在冷庫中存放,使用冷藏車將產品從工廠送到配送中心,然後直接送到社區奶站,放入社區小冷庫,再由送奶工送到每個門戶。在市區,平均每個送奶工負責200戶人家。
因 此該專家質疑:鮮奶的用戶分佈在上海各處,一天之內就有近千個投訴,如果按照光明乳業的解釋是車輛溫度出現問題,為何會有這麼多車輛同時出現問題?另外, 如果是車輛出了問題,上海目前的高溫和冷鏈要求的0-4攝氏度差距之大,即使不用什麼儀器測量也能直接感受到,光明乳業為何還會將運輸中明顯溫度不對的牛 奶繼續送達消費者手中呢?
乳業專家王丁棉也提出質疑:上海市內的配送,早晨時間一兩個小時完全可以到達,即使配送車輛出了問題,鮮奶離開冷庫兩個小時內也不可能發生酸敗,此次事故或許另有原因。
向健軍表示,光明乳業存在的漏洞主要有:第一,管理方面,該企業應該加強內部管理機制,使生產各環節銜接通暢,及時反饋產品信息;第二,內部監管方面,此次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由於內部監管不力,沒有嚴格把控住「質量關」,企業需要進一步加大內部監測力度。
嚴查還得重罰
這已經不是光明乳業第一次因產品運輸而導致的質量問題了。就在今年7月20日,光明乳業就被廣州工商局查出產品菌落總數超標,對此光明乳業稱,菌落總數超標的原因為長途運輸過程中擠壓受損、加上銷售環境的溫度不穩定所致。
不 僅如此,6月15日,安徽潁上縣6名小學生在飲用光明牛奶後出現嘔吐等不適症狀;而就在同一月的28日,光明乳業因27日的生產過程中混入鹼水,導致其優 倍牛奶出現質量問題。事發後,光明乳業對「問題牛奶」進行了賠償召回。另外,在7月20日,廣州市工商局發佈二季度乳製品及含乳食品抽樣檢驗情況,由奧德 華乳品(北京)有限公司生產的光明奶油(2012年4月23日生產)、上海光明奶酪黃油有限公司梵古易乳製品分公司2012年2月23日生產的50%減脂 芝士片菌落總數超標。
對於這些生產運輸中犯下的低級錯誤,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恆還在8月28日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第18次年會上表示:中國 乳企生產硬件配備世界領先,管理水平也不差,檢測手段、質量控制等都很先進,不應妄自菲薄。現在國家對乳製品的抽查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這麼抽 (查)會抽死人啊!」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目前關於食品安全有不同的法律,這些法律中對同樣違法行為的懲處力 度也不一樣,甚至相差很大,這就給企業留下很大的操作空間;即使按照最嚴厲的《食品安全法》,對於出現質量問題的食品最高可以給予十倍的價格賠償,對於年 營收以億元計算的乳品企業來說也是小打小鬧的懲處,因此食品安全方面應該用嚴刑峻法。
過度擴張導致屢犯低級錯誤
剛 剛披露的光明乳業2012年中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共實現收入64.61億元,同比增長16.49%;淨利潤9668萬元,同比增長31.89%。這一成績 遠遠好於伊利和蒙牛等其他國內大型乳品企業。光明稱,收入和利潤的增加來源於實現鮮奶銷售收入快速增長,同時推動常溫產品的結構升級。
與 此同時,公司資產負債率為63.63%,財務費用4519萬元,同比增長99.34%;廣告及營銷服務費佔銷售費用的63%,其中廣告費為3.32億元; 營銷及銷售費用為8.74億元,分別較上期增長26.9%和26.7%。如此高的負債率和快速增長的財務費用已經明顯影響到公司的利潤和發展。
如 此高的負債率則源於公司的大舉擴張。2010年7月3.8億元人民幣收購新西蘭Synlait乳業51%股權;2011年上半年新西蘭公司又增加超過2億 元的銀行貸款;此外,公司從2010年上半年就宣稱要自籌資金14.68億元,建設國內乃至亞洲最大的乳製品生產線「馬橋工業園區項目」,一直拖了兩年項 目到賬不足一億元,直到9月5日,光明乳業剛剛完成定向增發,募集資金淨額13.9億元投向閔行馬橋光明乳業工業園區建設項目,進一步擴大產能。光明乳業 去年年報顯示,光羅列出來的在建工程就有22個。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指出,食品企業的安全問題要從根本抓起,應落實在奶源收購、乳製品儲藏、加工、運輸、銷售全過程中。
向 健軍認為,這件事情給光明乳業帶來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使消費者對其品牌信賴度降低,造成客戶大量流失、利潤水平大幅下滑的局面;第二,不利於光 明乳業生鮮奶的發展,生鮮奶市場目前需求量日益增加,行業估算的市場容量突破140億元,然而此次事件將使其生鮮奶產品的發展受限。
楊俊表示,目前,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已要求光明公司妥善處理消費者投訴,並責令光明公司全面開展質量安全整頓,保障乳製品安全。下一階段將繼續開展執法調查工作,以進一步查明原因。如有涉嫌違法違規行為,將按照「五個最嚴」要求依法處理。
央視截屏
陝西省西安市公安局21日證實,蔣衛鎖乳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蔣衛鎖於本月14日離世。本月2日,在出席了公司本年度經銷商訂貨會議後的第二天,蔣衛鎖遭人襲擊,身受重傷入院治療,但終因傷勢過重,於11月14日下午不幸離世,終年44歲。
西安市公安局雁塔分局已控制一名涉嫌殺害蔣衛鎖的犯罪嫌疑人。對於蔣衛鎖被雇兇殺害、拒絕勒索後遭殺害等說法,西安市公安局並未予以確認,稱案件正在偵查之中,暫不方便透露詳細情況。
對於蔣衛鎖的遇害,西安乳業行業多位從業者感嘆,乳品行業失去了一位用良心製作乳品的人物。
■蔣衛鎖·乳業傳奇
創業:開百餘「放心專賣店」
蔣衛鎖生於1968年,陝西楊凌人。早年進入中國奶業,早在2000年時便在陝西首創開辦第一家「托牛所」,在楊凌開辦第一家機械化擠奶站,甚至創辦奶牛良種改良和疾控防治中心。
2008年,蔣衛鎖創辦「蔣衛鎖羊奶粉專賣店」,開發出包括山羊奶粉、關中羊奶粉、莎能羊奶粉在內的三大系列放心羊奶粉。已有包括廣東、廣西、四川、湖南、江蘇、江西、浙江、上海、山東、河南、河北、新疆、陝西等地的加盟店百餘個,此外還有200多個羊奶粉專櫃。
打假:走遍西部揭露潛規則
2006年,身為奶站老闆,蔣衛鎖向官方舉報當地奶源摻假一事,並將其獲得的奶源摻假資料於媒體上公開。同年,蔣衛鎖策劃了「農民倒奶事件」驚動國務院,並於當年組成一支「中國西部乳業萬里行」隊伍,對中國西部乳業情況進行調查,以此揭露奶業造假和摻假的行業潛規則。他們用大半年的時間走訪了陝西、內蒙古、新疆、寧夏、甘肅等地,行程總計10萬餘里。
據媒體報導,其時,蔣衛鎖遭受頗多非議。兩年後,三聚氰胺事件轟動全國,蔣衛鎖才開始被更多的人所理解。為此,蔣衛鎖被媒體冠以「乳業打假第一人」的稱號。
代價:有人花50萬買他人頭
蔣衛鎖將調查所得的所有證據和素材都提供給了媒體。2007年1月,《南方週末》以一篇《可怕的牛奶》讓蔣衛鎖成為了全國的新聞人物。同年4月,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以《牛奶摻假揭秘》為主題揭露了乳業市場摻假和造假的行業潛規則,節目播出後再一次在全國引起轟動。此時,社會上流傳了很多謠言,蔣衛鎖也遭到了很多威脅和打擊。有人向他放風說,社會上有人想花50萬來「買」他的人頭。
與此同時,家庭內部矛盾也越演越烈,妻子終於無法忍受和他這樣的「瘋子」過下去,選擇了離婚。
綜合《南方都市報》、央視報導
■蔣衛鎖·語錄
「乳業很不和諧,其實我就想讓更多的消費者瞭解、診斷、治療中國乳業的頑疾。」
——談打假動機
「首先是農民,然後是商人,最後是打假維權者。」
「我和王海不一樣,他打假能賺到錢,我沒賺過一分錢。」
——回應打假質疑
「有人買我人頭,因為我站到了另一個利益群體的對立面上。」
「只要有假冒偽劣,我就會一直打下去,我今生和乳業綁到一起了。」
——談良心製作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