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陳一舟身家一年縮水百億人民幣 可買下光明乳業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0764.html

或許相比A股而言,國內投資者很少能切身體會到在中國概念股大跌的寒意,但這些公司的創始人及目前的擁有者們,卻切切實實地體驗了一把財富上的垂直墜落。

根據新浪SEC文件顯示,新浪董事長兼CEO曹國偉個人持17.05萬股,佔流通股0.3%;新浪管理層控股公司New Wave所持的433.60萬股由曹國偉代持。曹國偉本人合計控制450.64萬股,佔流通股的6.8%。一年時間裡,新浪股價跌去了98美元,曹國偉持有的450.64萬股總計縮水4.4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高達27.60億元。

和Facebook的上市造富一樣,人人網的上市也曾經讓其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長陳一舟身家飆漲。公開資料顯示,陳一舟持股比例為22.8%,為公司第一大個人股東。按上市當日人人股價最高值22.11美元計算,陳一舟的身家一度達到了19.92億美元。面對全球通脹、中國互聯網市場蓬勃發展以及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的背景,人人網的上市可以說是創造了一個財富奇蹟。然而隨著人人網市值的泥沙俱下,陳一舟的財富也在不斷縮水,截至昨日,陳一舟的持股市值已經縮水至3.07億美元。也就是說,陳一舟一年間財富縮水了16.8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04.98億元,足夠買下一家A股的光明乳業。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18

好萊塢大片:中國乳業之戰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eewh.html
從張家口滑雪歸來,在北京機場的小書店裡,我發現了一本有趣的書,《乳業內幕-中國奶業的江湖》,作者謝鵬是《南方週末》的快速消費品記者。

這是一本200頁的小書,語言質樸,不誇張,中肯,易讀。我在三個小時的航程中就把它讀完了。書中的不少人物我都認識,我還親自見證過幾個故事情節。

我不敢說全書的故事都是真實的,但是,我能夠感到作者在"公道,公允"方面下了一些功夫。昨天,我在家裡又把這本書讀了一遍,並且寫了一封詳細的電郵給紐約的電影經紀公司的朋友Richard Johnson & Associates, 請他們考慮以這本書為起點,拍一部驚心動魄的電影。沒想到,我今天就收到了回覆:故事有趣,正在研究,不敢做任何承諾,不過將盡快開電話會議商談。

我尚不認識這本書的作者。如果我是好萊塢的導演或者編劇,我對《乳業》這本書最大的不滿之處是,故事線條太多,沒有主線。另外,作者並沒有試圖挖掘中國企業生存環境如此艱難的社會根源和政治基礎。這很遺憾!為什麼中國企業一不小心就掉進互相傷害的圈套裡?

此書對有些主要人物的描寫太膚淺,沒有血色。比如,牛根生的個性和究竟什麼東西在驅動他?這個驅動器何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聖元牛奶的張亮是一個很新派的企業家,但是,此書除了講他如何談戀愛的那段眾所周知的情節,沒有任何添加劑。我所認識的張亮還包括他跟妻子開著大棚車周遊全國,做營銷,會見經銷商,拜訪醫院領導,等等。

這本書將是我們慢牛投資俱樂部的必讀書之一。它對股票投資可能很有啟發。它對過去二十年來中國乳業的主要事件的歸納和分析,很有價值。它的最大一個優點是把英雄寫成"膽大的凡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11

蒙牛乳業具備新能源概念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26.html
2011年12月22日筆者拙文《頁岩氣可解中石油油源問題》曾經介紹了頁岩氣(Shale Gas)這種「新」能源,其實頁岩氣實際上於1821年已經在美國被發現,而直到1970年代初因為能源危機才正式出現商業開採。近二百多年自全世界高速進入工業化時代,能源危機和石油峰頂論便不絕於耳。近月米帝經濟和股市漸入佳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積極開發本土能源以支援本土經濟(見拙文《休養生息 勵精圖治》),突然之間頁岩氣這種「新」能源成為人人追捧的熱點。

現實中地球不缺能源,地球所有能源基本上來自太陽,而太陽照燿地球二十天便已經等於地球所有石化能源的總和。根據物質能源恆守定律,丁點的物質便可以化成極鉅大的能源供應,這個便是核裂和核聚發電的原理。筆者年青曾閱讀過一篇文章,原來牛隻每天所放的屁中甲烷(Methane)足以把牛隻浮起。為瞭解決能源危機,蒙牛乳業(02319:HK)其實可考慮筆者建議開發牛屁煉甲烷跟頁岩氣競爭。
不過蒙牛乳業(02319:HK)開發牛屁煉甲烷跟頁岩氣甚至石油競爭有非常實際的問題。首先當今能源供應基本上仍以石化能源(Fossil Fuel)為主,而燃料應用又分為利用內燃機(如汔車和飛機)和發電廠供應日常住宅和工業用電。由於可見將來內燃機仍然是汽車的動力來源,所以石油地位難以取代。反之發電可透過其他能源如水、煤、核能和天然氣發電,因此頁岩氣是直接和傳統的天然氣甚至煤直接競爭。
以美國進口天氣氣價格指數(Import (End Use): Gas-natural)計,2008年7月高見284.10而當時West Texas Intermediate石油價格亦處每桶133.44美元高位。之後天然氣由於傳統和非傳統(如頁岩氣)天然氣新發現量增加高於需求,其價格亦跑輸石油。以2013年4月計,美國進口天氣氣價格指數跌至116.00而West Texas Intermediate石油價格仍有為每桶92.07美元,天氣氣價格已跌了近59.17%!
關於頁岩氣前景還有一項非常不利的因素,便是渉及所謂Energy Returned on Energy Invested(EROEI)的概念。簡而言之,是計算每種能源用多少能源可以生產有商業價值的能源供應,比率低於一倍以下是完全缺乏效益的來源。以此比率去評估能源效益可免去能源價格在評估能源效益的盲點,因為比率過低者即油價飛上火星亦沒有開發價值,所以財演話高油價有利頁岩氣、可燃冰甚牛屁開發天然氣皆是搵笨。根據Western Resource Avocates資料,原油一般有20至40倍不等,而頁岩氣僅僅高於一倍。至於其他如可燃冰或油砂之類的騎呢新能源,其EROEI亦非常低。
最後,頁岩氣開發亦涉及極大的環境污染和耗用水資源的問題,這些成本又往往沒有計算在開發頁岩氣上。無奈當今米帝財困,在別無他法下惟有用共匪血煤模式以污染救國。猶記得當年千年蟲和科網業觸發之後的科網風潮,不知道今次米帝可否再以頁岩氣Jump Start本土經濟。隨著EROEI極低的頁岩氣不斷開發,筆者認為未來天然氣乃至煤價易跌難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88

輝山乳業(6863)神祕的貸款?

待寫。

http://www.hkexnews.hk/reports/prelist/Documents/CHUISHAN-20130909-12.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99

輝山乳業(6863)和鄭裕彤的關係(更新完成)

其實上星期已經開左個頭,不如把資料寫下去。近來,這隻新股成為市場熱點,不段地把鄭裕彤入股的消息視作利好,今日就把在招股書翻得資料整理如下:

(1) 鄭裕彤入股?

根據招股書所稱,在2011年6月28日,鄭裕彤持有的周大福代理人有限公司及根據壹周刊的資料,和鄭裕彤相熟的銀行家羅肇華的女兒羅美齡為受益人持有的由Crown Castle Investment Holdings Limited分別持有80%及20%的偉泰有限公司投資這公司發行的1.7億美元的可轉換債券。

根據可轉換債券的條款,雖然年利率只是4%,好像非常低,但是上市時期卻是在2012年12月31日之前,上市前市值不可低於240億,持股量也不可少於14.7%,即是上市前他們的持股價值會增至35.28億,即是以最長的時間約2.5年計算,算上利息年複合回報率大約是52.28%,況且也有委任董事、財政人員及限制公司投資的權利,表面上是投資者,實際上真是非常厲害的高利貸!

有網友提及當時其實如果找不到新投資者或是上市的話就差不多會香, 因為盤數麻麻地, 所以當時GEM Board佢都試,當然最後冇影,據行內了解當時佢通過中間人搭到鄭老闆,所以他們透過可轉換票據融資。

根據招股書資料,鄭老闆的成本是73仙一股。現在上市,他減持轉換後的1,807,377,049股的其中的138,606,000股,以最高上市價2.67元計,他套現了約3.7億元,加上他取得的利息收入1.31億元,成本已降低至約8.165億,但還是持有1,668,771,049股,每股成本只剩下49仙,較最高招股價折讓達82%,所以基本上已立於不敗之地。

(2) 鄭裕彤的神祕借款
根據招股書,公司稱於2013年2月3日,大股東楊凱控制的Talent Pool Holdings Limited和偉泰有限公司訂立貸款協議,並把手上當時持有6.5%上市公司股權的,Talent Pool Holdings Limited抵押予偉泰有限公司,作為擔保,這筆貸款主要是注入公司以作為重組之用。但是文中並無提及關於這項貸款的金額及利息。

據網友的說法,「攪下攪下EB(可轉換債券)又到期, 點算? 咁有人話『大股東你好盡快將有現金流業務注入』, 大股東(楊先生)最後將自己個人持有嘅嘢賣比公司, 但公司冇錢而班EB holder話『我唔會同你找數架』, 咁大股東惟有用境外股權四出找錢,但因為股權未上市而controlling stake差不多比EB控著, 所以冇人肯借,最後惟有再找老生(鄭老闆)....借咗嘅錢打進公司完成收購」。

對照上文下理,估計都是和最大型的注人,即上市主體購入楊先生私人和Hero Beteiligungen AG持有的、生產奶粉的遼寧輝山乳業集 團(秀水)有限公司有關。根據招股書會計師報告的附註,這部分股權的公允價值大約11.90億人民幣,加上其他小型的注資,估計大約是12億人民幣左右,即是大約15億港元。至於這部分6.5%股權,以上市前240億估值推算,大約值15.6億,所以推論估計都算合理的。

所以,今次楊先生售出的582,707,000股,以上市最高作價2.67元計算,價值15.55億元,這部分套現可能只是用來還給鄭老闆的,還有可能只是還了本金,利息還要再籌措,所以老闆的財務情況應該還是很緊,這亦可能是財演用心推的原因。

一個未上市一文不名,還負債的老闆,上市後變成身價200億的富豪,真是不禁佩服。至於彤叔,筆者就觀察到,他變成了這班負債中國富豪最後的救星,許家印、張志鎔、今次就是楊凱,全部都是由他變出來的,看看下一位幸運的成功者是誰? 敬請密切留意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306

【方舟評論】讓消費者來主導乳業的優勝劣汰

http://www.infzm.com/content/94665

奶粉也搞國家金牌戰略和舉國體制?太不可思議了吧?日前,一則傳言滿天飛,稱為了促進奶企兼併,經工信部欽點,伊利與蒙牛等5家企業入圍「奶粉國家隊」,它們將以自己的高端奶粉品牌,與洋奶粉抗衡。這不,工信部消費品司副巡視員高伏出來闢謠了,稱:「這是錯誤的報導,沒有奶粉國家隊的概念,誰應該進國家隊?誰又不應該進國家隊?」

不過,高伏也承認,近期確實將有一些高端奶粉品牌被扶持與推介,但決定哪些品牌入選的,「是乳製品工業協會,而不是政府部門。市場行為的事,政府部門是不能來做的」。

這才對嘛,「新兩個凡是」不能光說不練。乳業應有共識:不能再搞產業政策,扶持和補貼不可能培育出偉大企業,光伏產業之破滅殷鑑不遠;但政府也要有所為,應致力於為優勝劣汰拆除障礙,讓市場機制起作用。好的遊戲規則能「激勵相容」:令奶企自利的行為,一致收斂到「讓消費者買到放心及優質乳品」目標上去。

乳製品工業協會根據章程,經由正當程序,出面扶持「高端奶粉品牌」當然可以,但前提是它真正回歸為行業協會,即同一行業的一些企業基於自由自願的自組織,而不是「二政府」,不擁有任何及於全行業的強制性權力,政府授的權也不行。在這樣的意義上,乳製品工業協會的扶持與推介才稱得上「市場行為」。

如何實現這種回歸?2013年3月,國務院規定行業協會商會可在民政部門直接登記,毋需業務主管部門審批;並且要「逐步推進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引入競爭機制,探索一業多會,以改變行業協會商會行政化傾向,增強其自主性和活力」。

這一點在廣州已實現。乳業完全可以搞多幾個行業協會。要點在於國有、民營與外資的奶企可以自行設立或加入任何一個行業協會,讓多個行業協會競爭與優勝劣汰,勝出者方能成為奶企的服務者,而不是權力的代理人與奶企的二主子。

這樣方能為適應市場需求、可行的乳品標準出現鋪平道路。就乳品而言,國家出台過高的強制性標準對質量安全可能適得其反。反正大家都達不了標,搞定權力、獲得路條的尋租性努力必然會壓倒做好產品、取悅客戶的生產性努力。

合適的路徑應該是,國家搞一條安全乳品的及格線,這是高壓線,誰碰誰死。多個乳品行業協會有多套及於會員企業的更高標準;龍頭奶企也有因地制宜自用的更高標準。這兩類標準均是推薦性的,市場競爭的結果是會讓少數幾種乃至一種成為主流標準。市場最終會出現一個在質量與價格上連續的乳品序列,質量最低的乳品符合國家標準,讓人放心;優質乳品適用更高的行業或企業標準,不止讓人放心。

一言以蔽之,奶企也好,乳品行業協會也好,乳品行業標準與企業標準也好,都應在自由競爭與優勝劣汰的遊戲規則平台上玩。政府的職責是讓這樣的遊戲規則上線。

為了讓消費者吃到放心及優質乳品,為了讓奶企兼併與做大服從市場優勝劣汰的指揮棒,最重要的還是做實消費者權利至上的遊戲規則。2013年9月6日至10月5日期間,《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審議稿公開徵求意見。這是該法1993年實施以來的首次修改,意義重大。消費者可以去「中國人大網」在線表達自己的訴求。

應該說,最新的修正案亮點頗多,規定了除少數特殊商品外,消費者在「冷靜期」有「後悔權」,可無理由退貨;懲罰性賠償制度升級,從退一賠一變為退一賠三;廠家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虛假宣傳等行為,除依法律規定予以處罰外,「由有關部門記入信用檔案,向社會公佈」;還規定了廠家缺陷商品召回、耐用品瑕疵舉證責任倒置及廣告經營者發佈者對虛假食品藥品廣告的連帶責任等制度。

不過,是否可將懲罰性賠償定得再高些,退一賠十甚至上不封頂又如何?退一賠一制度催生了王海等少數職業打假者,但遠遠不夠。讓假貨賠償足夠高,激勵更多的業餘及職業打假者進入,把千千萬萬消費者維權的力量釋放出來,形成一個打假市場,何愁假冒偽劣橫行於市?讓打假有利可圖的市場監督制度比任何社會監督都更有效。

過去,正因賠償太低、舉證與訴訟成本太高,乳品這種單品至多幾百元的易耗消費品缺乏專業打假的介入,市場監督與早期預警力量太小。問題越捂越大,三聚氰胺事件是一次總爆發,令內地乳業幾乎遭受滅頂之災。消費者維權、專業打假與市場監督絕不是麻煩製造者,而是市場清道伕,是促進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

內地奶企要高端大氣上檔次,不可能建立在欺凌消費者基礎上,只能尊重消費者權利,以競爭來贏取消費者,權力無法代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887

輝山乳業HK6863筆記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h6xi.html

一、奶牛飼養、原奶市場

 

市場容量2012年為1830萬頭奶牛的飼養規模,市場極度分散,前三強中,現代牧業17.6萬頭,市場佔比1%,輝山11.31萬頭,佔0.9%。規模以上(1000頭)的牧場佔比從2007年的4.8%,上升到了2012年的13.7%。這反映了集中化規模養殖的趨勢。

從經營歷史來看,現代牧業和輝山集團這兩家行業龍頭的經營時間都很晚,輝山集團的經營歷史僅從2009年開始。因此,行業目前的競爭格局還可能並不穩定。

目前大規模化養殖的原奶,基本上都是供應較高端品牌,例如蒙牛的「特倫蘇」有70%原奶是來源於現代牧業。

市場進入的壁壘看起來並不是特別高,但是目前規模化的飼養龍頭,還是具有一定的成本和品質優勢。

 

二、輝山乳業的成本品質優勢明顯,但是僅限於紙面上

 

首先是產品品質,按照國際標準優於現代牧業。娟姍牛(據稱較荷斯坦牛更具優勢)的數量佔中國較大部分。

其次是公司飼料中的重要部分:苜蓿草成本僅70美元/噸,而進口同等級產品須400美元/噸。因此也帶來較強的成本優勢:2013年飼料成本僅2.19元人民幣/公斤,而現代牧業成本為2.92元/公斤,差距明顯。

更優的品質帶來更高的零售價格:2013年輝山原奶每公升售價4.58元,而現代牧業為4.37元。

說是可能僅限於紙面上,是因為還有些疑問:

1、苜蓿草的規模種植壁壘多高?已經看到不少大型農業集團在做規模化種植苜蓿草。如果這種替代進口優勢被削弱,無疑會極大影響輝山乳業的成本優勢(飼料成本佔整個飼養成本的80%多,而苜蓿草佔整個飼料成本的比例可能為40%)

2、規模化飼養的壁壘多高?畢竟才開始大規模運作幾年,如何阻擋其他競爭對手的進入?

 

三、原奶市場上游面臨飼料成本逐步上升的壓力,下游卻面對較為壟斷的市場(特別是超高溫滅菌奶),下游溢價能力如何能夠長期保證?

 

四、液態奶業務和現代牧業一樣,開始運作。輝山在東北市場的市場份額據稱達到13.7%,較蒙牛和伊利都稍高。但是在其他市場,輝山的品牌和渠道影響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固守一地的品牌企業如何面對全國性品牌的攻擊?

 

五、原奶市場的缺口,據稱2012年達到910萬噸,但可能是由於國內加大了對進口原奶的需求,而並非真正的供需缺口。

 

六、養殖企業都存在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評估和變動問題。這是個很頭痛的問題。例如輝山的生物資產評估價值高達323.6億,而現代牧業在相同數量畜牧群的條件下,評估價值為54.65億。差距在於泌乳牛、小牛之間的數量差距、分泌乳汁的品質數量、成本售價等等因素不同。而每年的公允價值變動都會產生非現金流的收支,從而極大影響損益表。這也帶來很大的不透明。

 

七、所得稅率很低,與很多農業企業一樣,上游農業很容易出現稅率極低(甚至沒有)的情況,因而導致財務舞弊的成本也很低。這也是對輝山這類偏向上游農業企業非常謹慎的原因之一。

 

總的來說,輝山仍然排除在跟蹤名單以外,但也可以看公司的下游業務能否有所突破(區域、品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404

達能51.53億港元增持蒙牛乳業 成第二大股東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038

港交所消息,2月12日,蒙牛乳業與法國達能在港聯合宣佈,雙方已簽署認購協議,蒙牛將向達能定向增發相當於其總股本6.6%的股份,交易涉及資金總量約51.53億港元(約6.65億美元)。

達能以每股42.5港元的價格認購上述增發股份,較蒙牛在2014年2月11日的收市價36.85港元溢價15.3%。

配售結束後,中糧仍將是蒙牛的最大股東,達能持有的蒙牛股本將由之前的4.0%增至經擴大後股本的9.9%,成為蒙牛的第二大股東。中糧集團及Arla Foods(愛氏晨曦)將分別擁有蒙牛16.3%及5.3%的股份,三方已同意重組股權,其合計31.5%的股權將由合資公司中糧乳業投資(COFCO Dairy Investments)持有,代表三方股東的共同利益。

蒙牛表示,新建的合資公司不會影響其目前與愛氏晨曦(Arla Foods)的合作關係。

據港交所數據,上述消息公佈後,蒙牛股價一度大漲。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達能是一家國際化企業,在鮮乳製品、飲用水和飲料、嬰兒營養品和臨床營養品較為領先。在世界各地擁有超過190家工廠和10萬餘名員工,旗下擁有「碧悠」(Activia)酸奶和依云(Evian)礦泉水品牌。

而中糧集團有限公司(COFCO) 成立於1949年,是一家國有糧油食品企業,也是蒙牛的最大股東。達能和蒙牛將把各自的在華酸奶業務合二為一,打造酸奶行業龍頭企業。達能在與蒙牛組建的合資企業中持股20%。

Arla Foods(愛氏晨曦)是一家由來自丹麥、瑞典、英國、德國、比利時和盧森堡的12,000戶奶農組成的合作社式的國際乳業公司,是國際乳製品行業的巨頭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有機乳製品生產商。

事實上,中糧、蒙牛與達能此前便曾多次嘗試合作。

財新網報導,1992年,在達能與光明分手後,就曾和蒙牛有過一年的合作,然而最終也不歡而散。

2013年5月,中糧和達能成立合資公司,達能通過該公司持有蒙牛乳業約4%的股份。蒙牛和達能合作的第一步,是共同開發中國的酸奶市場。合資公司成立後在國內經營低溫產品業務,包括在境內生產、推廣、經營及銷售需要冷藏保存的低溫酸奶、低溫酸奶飲品和可勺型乳品甜點。

對於一年內的第二次合作,達能則顯示出更多的信心。

據前述英國《金融時報》報導,達能首席執行官弗蘭克•里布(Franck Riboud)表示,此次合作構建了一個「成功的組合」。

花旗分析師羅伯特•狄金森(Robert Dickinson)表示:「達能此次採取的是一個回報雖然偏低但風險更是要低得多的策略。由於風險敞口只有3.25億歐元,潛在不利影響是有限的。但如果此策略奏效,中國市場還存在很大的增長空間。」

據瞭解,中國是達能在全球的第四大市場,位居俄羅斯、法國和美國之後。今年第一季度,達能全球營收同比增長4.3%,部分原因在於來自中國的需求十分強勁。中國人對國產食品質量的疑慮令外國品牌受益,達能在華嬰兒食品銷售額大增17%。

儘管中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酸奶和牛奶總體需求強勁,但2012年達能在華銷售額仍僅佔集團總銷售額的6.4%,酸奶銷售額則同比持平。

據前述財新網報導,在乳業分析師宋亮看來,達能增持除了出於自身業務考慮,也和當前國內一系列扶持國產乳企有關,再加上去年以來的一系列政策如發改委的價格壟斷調查等對外資乳企的管控,「選擇與蒙牛、中糧合作對達能來說是很好的出路」。

宋亮認為,對於達能來說,通過深化與蒙牛合作,將有利於加快達能中國低溫產品市場開發,去年與蒙牛合作後,達能低溫酸奶銷售情況明顯好轉。另一方面,通過與蒙牛、中糧深化合作,可以為達能奶粉的重新發展贏得機會。而對蒙牛來說,將進一步推動其國際化的發展,實現資本股份多元化,將蒙牛打造成為中外乳業的合作平台。同時,蒙牛達能合作的深化,將有利於打造蒙牛更加專業化的低溫產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54

那些「落榜」的嬰幼兒乳粉企業 真正退出只有一成 乳業洗牌效果不彰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984

南方週末記者調查發現,並非如現有媒體報導所言,51家「落榜」企業都將被淘汰,其中真正退出嬰幼兒奶粉行業的企業只有14家,約佔行業總數的一成。

51家「落榜」企業可分為四種類型:大型乳業集團藉機調整或轉移產業鏈佈局;晚提交審核、申請延期審查的中型企業正在陸續或等待拿到新證;徹底放棄生產嬰幼兒奶粉,申請註銷許可證,轉為其他產品生產;未通過審查,不能再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

淘汰一半?三成?

一場「乳業最嚴大考」,令51家企業暫時無緣嬰幼兒乳粉生產了。

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食藥總局)公佈了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的換證審查結果:截至2014年5月29日,在133家被審查企業中,82家(下稱「新名單」)通過了換證審核,它們共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品種1638個,新證有效期都到2017年。

一年前,按照食藥總局2013年第20號公告,全國共有128家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下稱「舊名單」)獲得生產許可證。

事實上,在這場被視為「經歷過的最嚴格的考試」中,真正退出行業的企業只有14家,約佔行業總數一成。

而在換證之前,坊間傳聞一直未停,「將淘汰三成企業」、「或淘汰一半」。這令行業一度陷入緊張。

食藥監總局統計數據顯示,為了迎接這次「大考」,82家企業投入近35億元。「去年國產奶粉的銷售額為350億元左右,有人說,國有企業把去年一年的利潤投入到整改中了。」資深乳業分析師雷永軍笑談道。

事實上,最嚴大考遠沒有想像中的嚴苛和難通過,換句話說,這只是行業正常的換證審核。

據瞭解,2006年和2010年,國家也曾組織過兩次大規模的認證審查。三鹿事件之後,政府迅速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規,對乳品產業鏈進行整頓改造。中國乳業協會理事長宋崑岡還記得,2010年的審核中,一部分企業被清理出局,當年底,全國有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證的工廠共139家。

而一些勉強通過的企業,則直接放棄申領新證。新的審查標準看似多了不少條目,但「上一次的要求和這一次的要求沒有特別本質的變化。」雷永軍說。

國家食藥總局副局長滕佳材也公開解釋了社會誤讀,他強調,審核並非是要加速乳製品業重組併購、強制企業退出,「我們對這些企業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準備了諸多柔性退出之路」。在他看來,不符合細則規定的乳製品企業,可以轉產做成人奶粉或乳製品。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場「最嚴審核」是因為「暫停核准」。

2013年6月,「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媒體座談會」上,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巡視員高伏做了明確的說明,所謂的「嚴格核准」其實就是「暫停核准」。

「兩年內,就是在『十二五』期間,不再核准新建的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項目,是暫時停止新的核准。」高伏解釋。

基於此,一些企業擔心萬一不通過之後,短期內難以獲得新證,因此格外慎重。

「整體評價這件事,還是正面積極的。中國以前對工廠的管理只看結果,不看過程。這種排除是我們對隱患做一次排查。是有必要的,但沒有必要搞得太過分。」雷永軍說。

就「上榜」企業而言,新舊名單中沒有變化的有69家,大企業「毫髮無損」。其中,國產品牌中,蒙牛、伊利、聖元、三元、貝因美等如期上榜;知名「洋奶粉」在華企業也全部上榜,包括美贊臣、多美滋、惠氏、雅培、雀巢五家。

但真正的影響會在一些具體細節上。

比如,在嬰幼兒配方乳粉原料配方上,將會有大幅削減。按照新規,企業不得使用相同的原料、輔料構成同一種配方,生產不同產品名稱的嬰幼兒配方乳粉。以上海市為例,原來3家企業有300餘種配方,現在分別減少至21、33、33種,另1家企業變成4種配方。

另一個較為明顯的趨勢是,濕法工藝會佔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從生產工藝看,換到證的企業裡有42家使用乾濕復合工藝,27家是濕法工藝,只有13家是干法工藝。

而按省份對比,一些地區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變化。

首先,乳業大省繼續保持強勢地位。一直以來擁有嬰幼兒奶粉企業最多的省份是黑龍江和陝西,在換證審核之前,分別達到了40家和19家。新證審核之後,黑龍江減少至25家,陝西減少至14家。但總數仍繼續領先,兩省相加幾乎佔全國的半壁江山,達48.7%。

顯著減少的省份有廣東、內蒙古和福建。廣東從原本的10家變為現在的5家,內蒙古從7家減至2家,福建也從4家減至1家,但福建的貝登嬰幼兒營養品有限公司相關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們已經在6月初順利拿到新證。其中,廣東省5家企業因暫不能達到新細則要求,申請了2年的停產整改時間;另外,1家生產企業的證書被註銷。

企業數量換證前後沒有變化的有吉林、江蘇、安徽、山東、湖南、廣西、甘肅。此外,換證之後,不減反多的地區集中在河北和遼寧兩省,河北增加了1家,遼寧增加了2家。

他們為何「落榜」?

相比上榜企業而言,「落榜」企業信息少得可憐,多是一些小型乳品企業。對比新舊兩份名單可以發現,51家「落榜」企業情況卻各有不同。

南方週末記者一一聯繫了這51家企業,其中20家企業給出明確回應。需要指出的是,並非如現有的報導所言51家「落榜」企業都將被淘汰。貝登乳業、美廬乳業、黑龍江龍丹乳業稱,6月初已經拿到新證。另有9家企業回應說,預計在一個月內拿到證。經過多方採訪分析有如下四種情況:

第一類:大型乳業集團藉機調整或轉移產業鏈佈局。

這一類的代表主要是伊利、雅培、貝因美、雅士利、完達山等公司。因為希望藉機調整產業佈局,其部分子公司不再生產嬰幼兒乳粉,也不再申領新證。而按照食藥總局新規定,集團不再集中組織生產,由下屬廠家申請。原來擁有許可證的集團層面也將不再擁有許可證。

比如,伊利集團的四家工廠沒有再申請新的生產許可證。其中,石河子伊利乳業公司和黑龍江伊利乳業公司作為原料粉企業,只單純生產基粉。杜爾伯特伊利乳粉有限責任公司武漢分公司不再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因此也不需要申請新的生產許可證。而伊利旗下其它嬰幼兒奶粉生產工廠都順利通過了考核。伊利集團也不再單獨擁有許可證。

另有五家企業,黑龍江雅士利乳業有限公司、山西雅士利乳業有限公司、北安完達山乳品有限公司、黑龍江省完達山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八五一一分公司以及黑龍江省完達山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軍川分公司,也都只是生產基粉,因此不再有新證。類似的轉為生產基粉的企業有14家。

廣東唯一註銷證書的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為雅培廣州公司。此前雅培也稱,企業將關閉廣東工廠,並搬至浙江嘉興,此次註銷證書亦是主動申請。新榜單中雅培(廣州)營養品有限公司消失,變為雅培(嘉興)營養品有限公司。

第二類:晚提交審核、申請延期審查的中型企業正在陸續或等待拿到新證。這類企業共包括23家企業。

這其中又分為兩類,一類是在2014年5月31日大限後才陸續拿到新證。比如貝登(福建)嬰幼兒營養品有限公司,在南方週末記者2014年6月20日向其核實時,他們已經通過當地食藥監局的審查並拿到新證。之前並沒有拿到證的原因是,「提交審核時間較晚」。

而四川阿壩若爾蓋高原之寶犛牛乳業的審核延遲也事出有因。「我們是全國唯一一家犛牛奶企業,犛牛奶審核走的程序比普通嬰幼兒奶粉複雜,有專門的標準,還需要補充附加材料。現場審核和抽樣檢查都通過了。只在等最後發證了。」高原之寶企業相關負責人陳先生說。

另一類是本身的工廠不達標,正在積極整改。申請延期的企業可以暫時保留生產許可證編號,但整改之路也並不容易。一方面企業需要投資大量財力物力建設廠房,另一方面,根據規定,企業想要重新通過申請,需要停產整改,只能銷售5月31日前生產的奶粉。

比如,未通過名單中的恆信樂健(廈門)生物技術有限公司6月開始積極改造GMP(良好生產規範)車間。他們希望盡快完成,再繼續申請新證。

據南方週末記者不完全統計,廣州柏賽羅藥業有限公司、河南金元乳業有限公司、呼倫貝爾友誼乳業、陝西凱達乳業有限公司、陝西聖唐秦龍乳業有限公司、西安喜洋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陝西紅旗乳業科技有限公司、陝西金牛乳業有限公司等9家都將在一個月內陸續拿到新證。

「這23家延期審查差不多都會拿到證,有些是工廠已通過,產品檢測沒完成。」雷永軍說。

第三類:徹底放棄生產嬰幼兒奶粉,申請註銷許可證,轉為其他產品生產。共有9家自願申請註銷生產許可證。

據雷永軍分析,註銷的原因主要有三類:建設了新工廠、生產設備陳舊、本身產量低以及轉產。

酒泉市好牛乳業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我們2009年就不再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了,從那時起就只有一個證而已,現在證也不準備拿了。」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說。酒泉好牛原本生產貼牌「三鹿」奶粉,2008年受「三鹿」嬰幼兒配方奶粉事件影響陷入困境。

而云南新希望鄧川蝶泉乳業有限公司也因專注液態奶,放棄了嬰幼兒奶粉市場,並沒有申請新證。有些企業註銷是因為建設新工廠,比如前文提到的雅培(廣州)營養品有限公司。

第四類:未通過審查,不能再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

這類企業共有5家,基本上都是小型乳品企業,在2013年的審核中就勉強通過,這次審核加嚴之後自動退出市場。南方週末記者發現,這些企業很多無法聯繫到,如一家企業的400電話已經處於欠費狀態,更有甚者連企業網站都沒有。

兼併重組的信號

值得注意的是,不在舊名單上,但在新名單上「突然」出現的企業有5家。包括石家莊君樂寶太行乳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君樂寶)、遼寧輝山乳業集團(錦州)有限公司、飛鶴(龍江)乳品有限公司、長沙素加營養品有限公司、臨夏州燎原乳業有限公司。這些企業或是行業新「入局者」,或是乳企兼併重組的結果。

其中,2014年新進入嬰幼兒奶粉市場的君樂寶,由於打破了常規的銷售渠道和高價格局,全部採用網絡銷售、電話直營模式,被視為行業「攪局者」。

此外,隨著市場變化,為加強企業實力,不少企業開始進行兼併整合。2014年6月,由工信部編制的國內嬰幼兒奶粉行業重組方案正式公佈,根據規劃到2018年底將形成3-5家銷售額超過50億元的企業,並明確規定兼併重組主體必須「以生鮮乳為主要原料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且所用奶源全部來自企業自建自控奶源基地」。

細查新舊名單可以發現,西安貝多營養食品有限公司多了「銀橋」兩字,變為西安銀橋貝多營養食品有限公司。遼寧輝山乳業集團(秀水)有限公司則是在英雄乳業和輝山乳業分手後,由原來的英雄輝山(瀋陽)營養品有限公司更名而成。

2014年2月,飛鶴乳業宣佈控股收購國內排名第一的羊奶粉企業——陝西關山乳業,成為國家兼併重組政策實施以來首家牛羊跨界合作的併購。因此舊名單裡的「陝西關山」變為如今的「陝西關山飛鶴」。此外,飛鶴還全面收購了吉林艾培特,因此艾培特也不再擁有許可證。

湖南亞華從名單中消失也事出有因,2014年1月,合生元宣佈以3.5億元收購長沙營可營養品有限公司100%股權,旗下擁有品牌湖南亞華,這家公司正是為合生元的新品牌「素加ADIMIL」提供了生產線。有業內人士表示,合生元這次收購長沙營可,主要就是收購其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證和生產線,因為國家不會再新批許可證。

但這並不代表,將會出現大型的兼併潮。

「到現在為止,我還沒看到一個非常有價值的併購。」據雷永軍分析,奶粉市場的三個關鍵因素是生產能力、品牌和渠道,因此大企業並不會併購特別差的企業。

他也對現在的重組模式表示了擔心。在他看來,工信部對前十家企業的扶持違背了市場的公平原則。被選中的企業本來就是強者,再去扶持強者,對弱小者不公平。而且,濕法工藝對奶源的半徑是有要求的。

(劉俊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004

從百度搜尋指數看內地乳業市場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4/07/blog-post.html
7月1日遊行後,首個交易日因資金流入,股市大升,之後市場依然交投淡靜。俗語有云『五窮六絕七翻身』,股市淡靜了幾個月,都是時候尋寶,尤其是VIS (Value Investment Score) 高分,但股價在過去幾個月拾級而下的。

3月28日我曾撰文<公佈業績之後:合生元Review> 。當時,由於業績公佈沒有現金流數據,只以估計現金流估算VIS。之後公佈的年報,合生元2013年營業額:$45.6億 (年增長率:  34.9%),經營利潤: $29.8億 (年增長達33.5%),淨利潤:$8.2億 (年增長僅10.4%)。淨利潤的增長率較經營利潤增長率低,主要是一次性的政府罰款(1.63億元)支出,若不計算之因素,淨利潤增長率達32.4%。雖然生意做多了,但經營業務現金流入卻少了接近兩億元。除了罰款支出,估計與營運資金周期由2012年的79日增加至100日有關。現金周轉期的延長,令VIS 下降至只有75分。

雖然合生元的VIS 不再維持在80分以上,但我仍舊看好公司未來的發展。

先說公司的基本因素:

內地整頓乳業汰弱留強,市場未來會由數大生產商霸佔。2013年合生元的市佔率約9%,規模不是最大,但增長強勁,其媽媽100會的活躍會員人數達181萬,按年增加約30%。今年1月,合生元收購了嬰兒配方奶粉商長沙營可,其年產量達3-5萬噸,並計劃運用入口奶源,透過長沙營可製造素加牌奶粉,主攻4-5線城市的高端客戶。過往公司主攻一二線城市的高端市場,我曾在深圳超市看到一罐奶粉售價達$480元。合生元建立新品牌,開拓新市場,估計能帶來增長動力。此外,合生元於年初合資成立公司,發展紙尿片業務。2013年嬰幼兒護理用品銷售,僅佔全年營業額3.3%,但年增長達43.6%,奶粉之外,嬰兒用品未來會為集團帶來增長。

市場大環境:

內地的嬰幼兒市場仍在增長,具發展潛力。今次我運用網上大數據的授索概念,估計市場發展。

1.『初生嬰兒用品清單』字詞的搜尋指數


    • 過去4年不斷上升
    • 2011年:介乎 0- 70
    • 2012年:介乎 60 - 180
    • 2013年:介乎 60 - 240
    • 2014年至今:介乎180 - 370
  • 越來越多人搜尋和關注『初生嬰兒用品清單』,除了更多使用互聯網的年輕父母,我相信內地越來越多初生嬰兒,而初生嬰兒用品市場正在擴張。


2. 『懷孕』字詞的搜尋指數


    • 2014年連續4個月(2-5月)超過13,000,而去年只有2-3月超過13,000
    • 有週期性 - 2013年和2014年都第一二季大升,指數高達15,600
  • 估計每年第一季是夫婦準備或已經懷孕的高峯期。而2014年高度授索期維持更長,估計今年下半年會有更多初生嬰兒。
3. 『合生元孕婦奶粉怎麼樣』字詞的搜尋指數


    • 2013年:介乎 110 - 200
    • 2014年至今:介乎 140 - 290
  • 這顯示越來越多人認識合生元的孕婦奶粉。另外,從圖表可見,今年2-5月明顯有更多人搜尋相關字,這除了附合『懷孕』字詞的搜尋指數增長,也顯示孕婦對合生元的奶粉有興趣。
我估計打入初生嬰兒奶粉市場,再不是在醫院爭嬰兒出生的『第一口奶粉』,而是打準媽媽的市場。越來越多人認識合生元的孕婦奶粉,令更多懷孕的準媽媽飲用合生元。只要這批準媽媽生出健康的小寶寶,他們大概願意繼續支持合生元,購買其初生嬰兒配方的奶粉給嬰兒。

觀乎合生元媽媽100的會員人數強勁增長,加上內地對初生嬰兒、懷孕和合生元孕婦奶粉怎麼樣等字的搜尋指數上升,我認為內地初生嬰兒的用品市場仍在增長,惠及合生元。所以,即使合生元過去10個月的股價大上大落,似乎得人驚,但其營業額和經營利潤年增長超過30%,現價$41.4, 市盈率~23x,我認為值得投資,估計回報超過25%。

Facebook Page:  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0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