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發現 把保健品當保命符 醫師也沒轍 8成病患常吃保健品 最多一天13種

2015-03-30  TWM
 

為了與癌症和平共存,罹癌者除接受醫療常規,也常使用保健品。調查發現,不僅高達八成病患曾使用保健食品,更有人一天吃下十三種,讓醫師相當驚訝。

撰文‧楊雅馨

癌症希望基金會進行「癌症病人保健食品使用行為調查」,調查發現,高達八成二的病友食用過保健食品,但對作用、如何正確使用及其必要性等,卻欠缺完善、正確的認知。

本次受訪者以五十至五十九歲居多,達三六‧五%,其次為四十至四十九歲,占二六‧四%。按教育程度分析,以大學畢業三二‧三%占最多。癌症期別則集中在第二期(三○‧一%)及第三期(二三‧七%)。問到是否吃過保健食品,高達八成二的病友表示曾服用。其中,近半數病友吃了四種以上的保健食品,令人驚訝的是,有四位病友竟服用高達十三種的保健食品。

統計結果發現,隨著癌症越晚期,服用的種類明顯增加。保健食品似乎能令癌友更有安全感,罹肺腺癌第四期的Cincia表示,「為了有更好的體力抗癌,我每天吃九到十種」。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情人湖院區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說:「每天查房時,或多或少都會在病榻旁看到保健食品,只是沒想到種類竟多達十三種!」罹癌的病友不僅吃的種類多,調查分析發現,罹癌前有吃保健食品的人,罹癌後更有超過九成的會繼續服用。

調查顯示,病友最常服用的保健食品,分別為營養補充飲品(如安素、倍力素)、維他命與麩醯胺酸(如速養療);服用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免疫力、補充體力、減緩治療副作用。

增強免疫力 不等同抗癌從細項來看,受訪者有高達三二‧一%認為麩醯胺酸(即左旋麩醯胺酸)具補充體力的效用;三五‧一%的人認為,營養補充飲品能增強免疫力;有四○‧九%的人相信,維他命或礦物質可增強免疫力。

不難發現,癌友認為增強免疫力具抗癌作用,但增強免疫力並不等同殺死癌細胞,不僅如此,對保健食品的認知普遍不足,以至於根本吃錯!

台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臨床組組長郭月霞指出,左旋麩醯胺酸(L-Glutamine)具保護黏膜作用,至於是否能讓體力好一點,須再深入研究。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營養室主任王麗民也表示,左旋麩醯胺酸主要是幫助口腔、腸胃道黏膜的修復,可用來改善嚴重副作用。

郭月霞指出,並非所有的癌症病友都需要營養補充品。營養補充品主要是讓進食狀況不佳者,尤其是消化道系統癌症(如喉頸癌、食道癌、胃癌等),藉由營養品的補充達到「建議飲食攝取量」。不過,若身體消化進食狀況允許,還是以天然食物為首選。

關於保健食品的花費,大家能負擔的範圍是多少?估算下來,每五人就有一人每月花一萬元。而此項費用,還不含親朋好友的贈送品。

亂用保健品 恐有副作用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二○一三年統計,台灣平均家戶所得為一一四萬元,平均每月家戶年所得九萬五千元。王正旭憂心地指出,雖然不清楚受訪者的家庭背景與收入,若以家庭平均月收入十萬元來看,病友約有十分之一花在保健食品上,對家庭來說是不小負擔。郭月霞說,部分保健食品過於誇大療效,讓許多癌友基於對死亡的恐懼,購買保健食品毫不手軟。

病友為了安心,砸錢買保健品。但在調查中,高達三七.一%主治醫師表示不知情。有六二.九%的醫師雖知情,仍同意食用的比率為六一.七%。

進一步分析病人未告知的原因,覺得「醫師不見得清楚保健食品」多達三一.九%,認為「醫師沒必要知道」占二七.七%。「忘記要問、醫師沒問、沒想過要問」的比率則為二五.五%,而認為「醫師可能會反對」占一四.九%。問卷發現,使用多醣體類(如巴西蘑菇、靈芝、牛樟芝)的癌友,有較高傾向選擇不告知醫師。

至於保健食品的來源,多數病友表示,相關資訊來自醫療人員、親朋好友(包含其他癌症病友)以及傳媒、直銷人員。

王正旭提醒,癌症病友應主動和醫護人員討論,避免產生藥物交互作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陳啟明說,「當病人問到是否需要使用保健食品時,我幾乎都持反對意見,尤其是靈芝、牛樟芝等。」為了抗癌,每個月花大錢!

高達8成2癌友吃過保健食品Q 罹癌後是否吃過保健食品? 有‧82.1% 否‧17.9% 有3成7的主治醫師不知情Q 醫師知道你服用保健食品嗎? 知道‧62.9% 不知道‧37.1% 癌症越晚期,吃的保健食品也變多Q 每月購買幾種保健食品?

第一期 3.5種

第二期 3.95種

第三期 4.53種

第四期 5種

想靠保健食品增強免疫力

Q 吃保健食品主要目的?

增強免疫力 35%

補充體力 31%

減緩治療副作用 20.4%

避免復發 4.9%

增進療效 2.4%

增加體重 1.2%

治療癌症 1.2%

其他 3.9%

每5人就有1人每月花1萬元買保健食品Q 每月花多少錢買保健食品?

有52.1%每月花5000元以下買保健食品,17.6%花5001~9999元,1萬元~1萬5000元有11%,4萬元以上則有1.7%。

估算下來,每5人就有1人每月花1萬元買保健食品。

執行時間:2014年9月5日至10月24日。

收案方式:採立意取樣,以癌症希望基金會之癌友及其家人為主體,收案工具為半結構性自陳式問卷,題目共8題。

樣本描述:發出問卷449份,回收420份,扣除填答不完整者後,有效問卷數375份,問卷有效率8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06

減肥靠健康食品?醫師:不可能! 迷信瘦身效果 過量或常吃反而有害

2016-08-08  TWM

夏季衣服穿得少,很多人都「想瘦」,市面上出現多種與體態有關的保健食品; 但醫師呼籲,減肥不是吃什麼就能減,得從生活作息改起才有效。

前職棒球員陳致遠的太太林秀琴,日前出席代言新品發表會時透露,三個月內減重十二公斤,讓她所代言的產品在通路熱銷,成為網友討論的焦點。

夏季是減肥旺季,「吃什麼保健食品可以減肥」成為熱門話題。不過,在食品藥物管理署規範下,俗稱的「保健食品」應該叫作「健康食品」。依衛福部規定,健康食品能夠標示、宣稱的功能只有十三種,而減肥並不在其中。「民眾在市面上理應看不到減肥的健康食品。」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周珮如說。

沒錯,走進康是美、屈臣氏等通路或各大網路購物網站,都看不到「減肥」產品,但卻看得到「擊退體脂肪」、「迎接小一號的自己」、「超纖狂爆登場」、「窈窕天后」等字眼,容易讓消費者與減肥聯想在一起。

食品強調可瘦身 太誇大

這些產品,到底減肥效果如何?專業醫師話說得直接,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蕭敦仁說「效益不大」;台東醫院院長祝年豐說:「說不上治療」,認定沒有減肥效果;台安醫院減肥門診醫師林毅欣則說,「高纖、促進排便有可能,但局部瘦身、養顏美容就有點誇大。」主管機關又怎麼看?周珮如說,減肥藥目前全世界都只有一、兩種,何況是食品?「減肥不可能靠食品!」臨床上,達到減肥效果的機能有三種,抑制食慾、減少吸收和促進代謝。蕭敦仁說,若產品無上述功能,與減肥根本沾不到邊;如果有上述功能,還要進一步檢視三大問題,看產品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經濟性又是如何。

「有效性」的部分,包括療程結束平均能減多少公斤?多少人能順利完成療程?以及一年、三年、五年後,體重是否還維持住,沒有增加?

蕭敦仁解釋,療程到底多久,民眾一定要知道,否則遙遙無期,而且是要平均值,表示不是個案;再者,若實驗過程中有很多人離開,剩下來的數據就不夠有意義。

許多產品標榜動物實驗效果,對此,蕭敦仁來個神回覆說:「人跟老鼠的飲食習慣一樣嗎?」動物實驗結果直接等於人體上的結果,是「很大的問號」。

接下來要看是否安全,過程中參與的人是否有副作用?最後是「經濟性」,曾有研究證明使用甲殼素一年後可多減一公斤,但所費不貲,一年要一萬二千元,相較於坊間擁有專業證照的減肥診所,一公斤約一、二千元,差別甚巨。

勿買成分含「瀉藥」產品

至於是否可以看成分來挑選產品?蕭敦仁說,成分差異性太大,且一般消費者也看不懂;不過他呼籲民眾,不要買成分中有番瀉葉的產品,因為這是「瀉藥」,雖然少量添加合法,但因排便變好,體重跟著減輕,是減肥的「假象」,在減肥醫師眼中,這是「不道德的行為」。

民眾瘋美形、窈窕等健康食品,祝年豐分析,大家把減肥當作一般行為來處理,但實際上肥胖應當作疾病來看待,因肥胖所帶來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不容輕忽。

他也警告,這些健康食品短期吃無所謂,但如果長期或是超過劑量就有害。門診常遇到二、三十歲的女生吃了兩、三個月的產品,結果全身無力、疲倦,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面對這些健康食品,林毅欣更是無奈地說,民眾以為貴的東西就是好的,不覺得醫生講的才是對的。

至於專業減肥醫師的忠告是什麼?幾乎每位醫師都強調,減肥不是單靠健康食品、代餐或藥物,就可達成目的,想要真正減肥,還是得從飲食習慣、運動等日常作息著手,才能保持健康的體態。

選擇「想瘦」產品

先問這幾個問題

有效性

療程結束平均減少幾公斤?

多少人完成療程?

1年、3年、5年後,多少人維持成果?

安全性

實驗過程中有無副作用或不舒服?

經濟性

平均減1公斤花多少錢?

撰文 / 林思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476

常吃燕窩進補6歲女性早熟來經

1 : GS(14)@2015-03-13 09:05:32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313/1907433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4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