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裕隆品牌車 只用它的車燈

2010-10-25  TCW




全球最大單一汽車市場快速成長的中國夢發酵,不僅裕隆、裕日車股價發威,上游的車燈、汽車電子等零配件供應商,身價也跟著齊漲。

今年以來,屬裕隆集團協力體系的車燈廠大億交通,以及車用空調廠永彰機電,股價即分別大漲逾五成和六成;下一階段,也同樣名列隨裕隆自主品牌Luxgen登陸的協力廠名單中,持續分享中國車市的快速成長動能。

以 大億為例,過去國內除本田與現代車系外,包括國瑞豐田、裕隆中華以及福特六和,全套車燈零件皆靠大億供應,在台灣車市市占率達八成五。然而,台灣車市規模 近年大幅萎縮,卻不影響大億的營收動能,早在民國八十四年,大億即隨中華汽車轉投資的東南汽車前往對岸福州設廠,供應東南品牌全車系車燈。

今年光是東南汽車的燈具需求即達十一萬套,較去年成長二三%,明、後年福州廠更上看二十萬套水準。對大億而言,光靠東南單一品牌,幾乎就創造另一個台灣車市燈具的需求規模。

得 意兩岸,也攻下日本和北美 不過,大億最被法人看好的成長潛力,是打入納智捷供應鏈,成為Luxgen獨家車燈套件供應商。台灣工銀證券投顧指出,由於Luxgen進軍中國的主力車 種SUV,使用的是平均單價一般車款兩倍以上的智慧型自動轉向頭燈,因此,一年若賣三萬套,即可挹注大億每股稅前淨利一元水準。

Luxgen去年陸續在台發表MPV、SUV兩款新車後,今年下半年在台每月銷售,已達一千四百至一千七百輛,成為國內車市第六大品牌,未來還將推出一千八百西西房車,切入主流中小型市場,銷售成長爆發力可期。

為 分散風險,大億不單壓兩岸車市。法人指出,大億今年上半年營收達十八億八千萬元,同期成長率達四三‧七%,除來自兩岸車市銷售增溫,更受惠日本以及北美車 廠訂單,尤其今年以來日幣大幅升值,大億福州廠陸續接獲日本馬自達轉出的車燈訂單,亦帶動外銷業績大幅成長逾三成的亮麗表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40

它的綠能產品 毛利率都破四成

2011-3-28  TCM




愛地球,也可以是門好生意。

在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中,來自台灣、在香港登記的小智研發團隊,用一百五十萬支回收寶特瓶,搭建出全世界第一座由回收寶特瓶蓋成的房子「環生方舟」,現 在,他們要更進一步,用回收寶特瓶建造出一艘真正可在海上航行的船。

這艘船由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委託小智設計打造,該機構今年為了推廣世界地球日和世界海洋日,原本預計請來英國的環保探險家大衛‧羅斯柴爾德(David de Rothschild)以及他知名的塑膠瓶船Plastiki來台,但這艘船卻臨時因故無法配合,於是該機構便找上小智。

此外,位在台北市中心的老飯店姿苑,也正由小智團隊負責拉皮翻新,一樣是用回收寶特瓶製成的「寶特瓶磚」打造而成。環保建築的材料不再只是展覽示範,更落 實到一般建築物,發揮實用功能。

小智研發不是環保團體,它是一家成立不到五年的小公司,「我們做的都一定是和環保、節能、低碳有關的,」小智研發創辦人、現任董事長黃謙智表示。二○○六 年成立公司,從創業初期的小產品如手持式風力發電機,到現在建船、蓋房子,一直都以「節能減碳」的綠色概念為宗旨,但他卻不是一般定義的環保鬥士,而是從 環保找到利基點的創業生意人。

把環保變成生意 調整產品尺寸,方便使用

畢業於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的黃謙智,曾任職國際知名建築事務所,之後回台從事教職,那年他才二十六歲。教了一年多他就受不了,「我教的是建築和相關的 business(生意),全部都在講綠能,因為未來的趨勢就是這個,但是一直在講綠有什麼可能,卻都只是可能、可能、可能。」

黃謙智覺得自己每天教學生什麼是綠、綠有多好,但卻沒有實績,「自己講得都有點心虛,如果我是學生,也覺得難以信服,」他決定要把「可能」變成實際。「愛 地球」不是理想或口號,而是真正「做出來」。

他投入五百萬元研發,並找來兩位教授朋友幫忙,第一項成功研發的產品是手持式風力發電機,黃謙智認為,當時可運用的風力發電機規模尺寸都很大,且多半是政 府或大企業所擁有,若要與日常生活結合,就要縮小尺寸。

把品牌推向市場 風力發電機,賣出三萬個

○六年,該產品研發完成,他先把目標市場設定在趨勢走得較前面的美國,當小智一丟出產品訊息,很快獲得媒體注意,緊接著,通路商主動接洽、消費者埋單,品 牌開始在市場上有知名度。

像是定價約七十五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二百元)的手持式風力發電機,至今累計賣出三萬個,在綠能這個「小眾市場」中取得不錯成績。「如果產品不賺錢,我們 也會死掉,所以還是要有很大的商業和實用性。」黃謙智說,「既創新又實際,才能生存。」

接著,小智陸續推出攜帶型太陽能面板、太陽能發電LED燈、以腳踏車動能為主的微型發電及蓄能系統等,這些產品毛利率都超過四成,「先行者的優勢,就是可 享有高毛利,但可以有多久卻不知道,等大家看到這裡很好賺也跨進來,就會變成流血市場,所以要一直找新的,永遠要早走幾步才行。」黃謙智說。

在小智做出全世界第一座回收寶特瓶蓋的建築物後,生意陸續上門,黃謙智說:「當你逐漸把東西蓋出來,它被證明是可行的時候,就慢慢有人願意接受。」 交通大學科管所教授虞孝成也表示,小智把寶特瓶磚用在建築,絕不只是好看的繡花枕頭、曇花一現而已,「它的實用價值已經可以被證實。」

把獲利投入研發 擴大創新,維持先行優勢

目前,小智手中多宗案子,均利用寶特瓶磚蓋工廠、賣場等,小智研發行銷總監張芸瑄說,寶特瓶磚因為夾帶建案銷售,連同整體設計開發一起,所以營收和獲利相 對提高。

其實,小智直到去年才開始賺錢。雖然創立初期以綠能消費性電子產品為主,毛利雖高,但因主打自有品牌,行銷與研發費用非常高,因此淨收入處於虧損。去年, 「環生方舟」讓小智名聲大開,案量變大,公司終於轉虧為盈,並吸引新投資人注資。資本額從三百萬元增至三千五百萬元,五年增加逾十倍。

以當前趨勢看來,寶特瓶磚將是幫小智賺錢的金雞母,「但是如果我現在一直在弄寶特瓶磚,我們就會完蛋,」黃謙智說。過去數年,小智的研發費用占總支出三 五%以上,未來仍將保持高研發費用比率,黃謙智很清楚「要用賺的錢趕快再去做會賠錢的研發」,才能走在前端,維持先行者優勢。

像這次小智打造的環保船,除了寶特瓶磚,還使用最新開發、由PE塑料與廢棄木屑混製而成的環保材料。虞孝成說,台灣很難得有一家小公司可以走在世界前端, 除了理念和技術,更要有源源不絕的收入,才走得下去,小智已經成功跨出第一步,「創新能力沒話說,但要更努力推廣,設計和技術要能大量、重複運用,公司才 能有更多成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96

它的遊戲紅到中東 電信三雄爭搶

2011-6-6  TWM




一款台灣本土自製的iPhone手機遊戲應用程式(App)《3D可愛夾娃娃機》,上架四十九天、下載次數超過百萬次,不只奪下兩岸三地、新加坡、馬來西亞下載排行冠軍兩週以上,在烏干達、沙烏地阿拉伯、澳大利亞也都曾拿下第一名,創下台灣自製遊戲App的紀錄。

創紀錄的是奧爾資訊多媒體,它同時也是台灣電信三雄搶進智慧型手機遊戲市場的共同幫手。

「我們工程師已經三個月沒有休假了!」奧爾資訊行銷事業處協理賴姿君笑著說,翻開近兩週手機遊戲動態:遠傳獨家《S市集3D夾娃娃機》、中華電獨家手機線上社群遊戲、以及諾基亞(Nokia)力推Ovi平台的每月主打獨家遊戲,都是奧爾的作品。

此外,包括台灣大哥大、三星(Samsung)、樂金(LG)、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甚至中國三大電信、日本三大電信平台上,都將看到奧爾的身影。一家以手機圖鈴起家的本土公司,如何搖身一變,成為電信業者搶進遊戲市場的幕後推手?

二○○一年創立的奧爾資訊,曾陸續推出手機加值服務如音樂、影像、電子書,但以當時通訊條件,等於是挑戰看不見的市場,「我們認為手機加值就是internet(網路)的翻版,internet上面用戶做什麼樣的使用,接下來手機就看得到。」奧爾資訊總經理李熾榮說。

製作規格比照電玩!有劇情又精緻,玩家超瘋

○六年,奧爾決定自製遊戲。在當時手機對遊戲檔案限制還是三百KB時,奧爾決定把目標拉到了二MB,是其他廠商的七倍以上。「我們要用PC game(電腦遊戲)的標準來做手機遊戲。」奧爾資訊開發部經理王樑華表示,將遊戲的檔案容量加大,就能開發出畫面精緻、有劇情內容的RPG遊戲,遠遠超 越當時貪食蛇等小型應用程式。不顧成本,奧爾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開發出首款自製遊戲《蒼神錄》。

「那是Java遊戲裡最精緻的一款!」中華電信加值處資深專員陳雅欣說。為了符合檔案大小限制,奧爾只能將整個故事切割成十一回,連續十一個月推出連載, 「跟地獄一樣!」王樑華回憶當時的工作情形,開發團隊發展出生產鏈的方式,每個工程師有專屬步驟,以應付長達十一個月的硬仗。放上網路免費試玩後,奧爾一 路從中國紅回台灣。

「中國的玩家寄信來,告訴我們劇情應該要怎麼演,甚至還有專屬社群……,開放下載那天,伺服器都會癱瘓!」王樑華說。不算盜版下載次數,《蒼神錄》連續十一個月推出連載,破一千五百萬次的付費下載紀錄,現在仍然無人可破。

開發快又能客製化!一個月八款遊戲超前同業

然而中國盜版風行,拆帳機制不透明,「我們其實沒賺什麼錢。」李熾榮嘆道,加上台灣市場競爭激烈,奧爾決定轉戰日本。「我們以為只要改改語言就好。」負責 日本專案的奧爾資訊資深經理陳瑩雯說,日本電信平台分為三種,產品必須針對各平台重新編碼,加上日本團隊的高標準,讓奧爾的產品從修改到上架,過程竟長達 十個月,是中國的三到四倍。

「真的是苦不堪言!」李熾榮笑說,雖然辛苦,但日本市場遊戲單價較高、用戶較多,以單款獲利來看,勝過台灣。而且在日本客人的「調教」之後,奧爾提升客製化的能力,這也成為奧爾搶占電信業者商機的致勝武器。

由於每家電信、手機業者對遊戲的需求都不同,經過中國網友、日本客戶的兩次修煉,奧爾現在的開發速度相當快,一個月就能開發出七、八款遊戲,是其他廠商的三倍以上,因而奧爾坐穩台灣Java遊戲最大市占業者。

雖已是台灣手機遊戲龍頭,但遇上智慧型手機衝擊、蘋果的App store等開放平台帶來全球性的競爭,讓奧爾找到更大的市場與機會。

奧爾憑著過去訓練出的速度和客製化能力,讓他們在與遠傳合作《S市集3D夾娃娃機》時,將日本師父調教的客製能力派上用場,快速改變遊戲內容,替遠傳客製娃娃機裡不同夾取物品,「不到一個禮拜就做出來了!」負責奧爾合作案的遠傳行銷事業處經理江俊毅說。

再以中華電《OPEN小將航海王國Online》為例,奧爾以過去開發RPG等複雜遊戲經驗,將線上社群遊戲搬上手機,並客製充滿「Hami人」、「Hami瓜」的遊戲環境,滿足中華電提高玩家黏著和Hami平台品牌露出的要求。

「他們(奧爾)的配合度和技術門檻都高。」已合作五年的陳雅欣說,有時中華電同時啟動多個合作案,但奧爾總能最先達陣。中華電此次為跨足手機線上遊戲,投 入近一年時間、近千萬預算、硬體資源,首次參與研發,找的還是奧爾。遊戲四月初上線至今,已創下中華電Hami平台最高下載次數。

據SmartMobix預測,全球手機遊戲市場規模今年將達七十三億美元,比去年成長約四成,但傳統手機遊戲(Java)玩家快速減少,進入無國界遊戲App市場,奧爾就像從池塘跳進大海的魚,要從台灣游向世界,變革走得多快,決定它能游得多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14

每一代人都要創造自己的泡沫和體驗它的破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c2388d0102e8jd.html
每一代人都要創造

自己的泡沫和體驗它的破碎

 

 《中國企業家》雜誌  2008年3月  作者 黃鐵鷹

 

 

  1987年香港股災:

  從千萬富翁到街邊小販

 

  1986年,我在深圳見到了十幾年沒見的小學老師。他是出生在印尼的廣東華僑,上個世紀50年代他剛從雅加達大學金融系畢業,響應祖國號召,同一大批東南亞華僑的知識青年跑到中國來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於是,他成了我在長春市安達小學讀書時的語文和數學老師。

 

  經歷了中國的反右、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這個老師從愛國青年變成了三個孩子的父親。為了孩子能吃飽飯,1977年他帶著老婆和孩子來到香港。不愧是學金融的,他先從建築工人開始,幾年後就開始自己在家裡裝電子錶往大陸賣,後來深圳開放了,他跑到深圳辦了手錶廠。

 

  在深圳第一次見面,他給我一張名片,上面寫著深圳(香港)環亞電子集團公司董事長,他在深圳的工廠有一千多名工人,是深圳當時最大的電子裝配工廠之一。

 

  之後三年,我們沒再聯繫。1990年我在香港油麻地逛街,突然聽到一個很熟悉的聲音:十元兩件啦!十元兩件啦!我一回頭,有些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我的老師站在三輪車上在大聲叫賣日本的二手衣服。怕他尷尬,更怕自己尷尬,不知怎的我沒敢上去跟他打招呼。正在一邊猶豫,突然有人大叫:「走鬼啦!」只見我的老師和其他幾個同樣賣東西的人,像瘋了一樣把衣服用任何人類都想像不到的速度塞進包裡,推著車子跑了。原來是市政管理人員來了,香港無照小販專門請人給他們把風放哨。

 

  從油麻地回來後,連忙找名片給老師打電話,所有電話都變成別人的了。第二個星期天我又去了,那天沒有市政的人來,老師的生意也很冷清,我鼓著勇氣上前跟他打招呼,本以為他會尷尬,可是老師畢竟是老師。老師跟我說:「我破產了,現在只能做這個生意了。見到你真好,如果沒事陪我聊聊天。」

 

  我問:「那麼大的工廠,是怎麼破產的?」

 

  老師說:「嗨!都是一個貪字。(19)86年香港股市瘋了,我看不少人賺錢,我這個學金融的雖然知道股市風險大,但還是忍不住進去了,結果越炒越大,最多一天能賺一千萬,我把工廠也抵押給銀行借錢炒股,哪承想(19)87年股災一來,我的資金一下子轉不動,房子和工廠都給了銀行。」

 

  我問:「師母怎麼樣?」

 

  「她現在在新蒲崗的一件製衣廠剪線頭,我們還借了一部分私人錢,這個錢總是要還的。好在這是香港,人只要勤勞就餓不死;只要餓不死,總會有機會。這就是人生。」快60歲的老師說。

 

  老師永遠是老師。從此我明白香港人說的:馬死落地行是什麼意思了。

 

  1987年的股災是香港人經歷的第一次股災,那是由美國股災引起的。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國股市一天跌了22%,年輕的香港股市一個跟頭倒下了,連關了四天市,當香港股市重新開始後,香港股民的錢少了三分之二。有一大批香港股民像我的老師一樣破了產,其中大部分人永遠也沒有機會再回到股市。

   (評論:只要拿著好公司的股票,譬如匯豐控股、恆生銀行,即便當時賠了90%,賠得慘不忍睹,堅持不賣,熬到1990年也解套了,熬到1994年起碼賺100倍。笑到最後的都是極端樂觀主義者,不怕天塌下來的人。歷史不能重演,但規律可以重複。)

 

 

  1992年日本股災:

 

  跳樓的野村證券員工

 

  1990年,我到日本公出,順便去日本最大的證券公司——野村證券參觀。由於當時日本股市和樓市如日中天,股市比2007年中國股市還火,市盈率到了100倍,一些日本和世界的經濟學家紛紛說,傳統經濟理論對日本不實用,日本正在創造新的經濟規律。日本房地產更是不可一世,一個東京市的地價就可以買一個半美國。日本商人在全世界可牛了,到哪兒都像闊佬逛菜市場,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於是,日本人買了美國金融帝國的象徵——洛克菲勒大廈,買了美國電影的象徵——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買了加拿大的森林,買了澳洲鐵礦,買了香港半山上最貴的房子,日本女人買了70%法國生產的LV手袋,日本男人成群結隊飛去泰國打高爾夫……

 

  接待我的是一個野村證券的年輕經理,他把我送出野村大樓時,站在大廈旁邊的台階上,指著那座新落成的60多層的花崗岩大廈,不無驕傲地說:「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經濟,這個大樓裡儲存著全球客戶的經濟信息,野村證券為了保證這些信息的安全,在這個樓下100米處有一個發電站,它可以保證野村證券在世界上發生任何事情都能正常運作。」

 

  可是不知怎麼回事,到了1992年日本經濟就不能正常運作了。日本股市從33000點,不到兩年跌到了11000點。房地產更是一落千丈,1990年還能賣一個半美國的東京,1993年竟然連一個紐約都買不起了。於是,日本企業紛紛從海外抽錢回國救急,不僅把洛克菲勒大樓折了一半價賣回給美國人,還把日本好幾個大銀行和保險公司也賣給了外國人。

 

  1995年,那位接待我的野村證券經理到香港出差,我請他喝酒,他很沉重地告訴我:現在日本企業也開始裁員了,自殺的人很多,特別是證券界,他手下一個前年才從早稻田畢業的人上個月跳樓了。電視台現在最熱門的電視節目是教人們如何省錢,比如教日本家庭主婦如何用燒飯的餘熱煮雞蛋。

 

  那一段時間,香港大街上的日本遊客少了,到高檔餐館吃飯的日本商人也少了。「經濟泡沫」這個詞第一次在我腦袋裡有了真實的感受。從此,這泡沫就經常跟著我了。

    (評論:大漲伴隨著大跌,這也是規律。)

 

 

  1997年香港股災:

 

  成為負資產的女秘書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了,香港哀聲一片。本來1997年上半年形勢還好好的,樓市股市不斷創新高,人們排著隊去酒樓吃飯。我們公司開發的一個樓盤開盤賣樓花,買房的人需要前一天晚上去排隊。國內一個家喻戶曉的大歌星為了走後門買我們公司的房子,陪我們唱了一晚上卡拉OK。我公司兩個秘書近水樓台先得月,不用去排隊,每人花80萬港元交了三分之一首期買一棟房子,可是房子還沒住進去,泡沫就來了。樓價一口氣跌了三分之二,這兩位小姐那幾個月臉色難看得很,眉頭之間總擠出一個大疙瘩。原因是她們把已交了80萬首期的房子白白送給了銀行,為什麼?因為市場上同樣的房子,只值80萬;如果她們繼續供當時買的房子,就要再付160萬。

 

  那個剛來香港還不大懂香港規矩的明星火急火燎地找我退房,我說:「你看到門外那兩個小姐了嗎?她們是我們公司的秘書,在這個公司已工作10年。她們跟你一樣,也買了我們公司的房子,因此她們這10年算給公司做義工了。」

 

  我看大明星有點不明白,就解釋說:「她們工作10年,除去吃喝也就攢了80萬,交了這套房子首期後什麼都沒剩下,可是現在房子又沒了,這不等於白白給公司幹了10年。如果能退房,她們早退了。你沒看這幾天報紙討論嗎,很多人賣了李嘉誠的房子,現在變成負資產。有人說在這種特殊時期作為香港首富的李嘉誠應該網開一面,不要再追這些負資產的人所欠的房子餘款了。你猜這位首富李先生怎麼說?他說:香港是個重合同守信用、風險自擔的社會,你沒看到金融泡沫只能自認倒霉,因為所有人都沒看到。如果這個泡沫不破,你的房子賺一倍,我也沒理由跟你分利潤。」

   (評論:李嘉誠的話經典啊。賠了錢誰也怨不得,怨自己。)

 

 

  2000年互聯網泡沫:

 

 從3億元到有行無市的總經理

 

  亞洲金融風暴還沒過去,互聯網又來了。1999年末和2000年初,全香港的商人都好像瘋了。這次不同於以往,越是大商人越瘋狂,不管是搞地產,還是搞百貨;不管是生產電子,還是生產水泥的;不管是辦學校的,還是開夜總會的;總之全同互聯網幹上了,紛紛辦起了網站,紛紛註冊了名字帶有Cyber.com、Information.net的公司,紛紛向那些常青藤大學畢業生發出高薪聘書,紛紛與IT公司聯姻。我當時打工的華潤創業公司自然也不能免俗,雖然公司每年有十幾億淨收入,但因為同互聯網沒有關係,股價還不如一個剛創辦兩年的互聯網公司高。股東不干了,說:如果你們再不進入IT,就要找人收購。於是,我們只能絞盡腦汁往互聯網上靠,先是付了一筆天文數字的諮詢費,請世界最大的諮詢公司出主意,可是那些從美國飛來的高級腦袋除了給我們寫了兩大本資料外,任何問題也沒解決;其實他們也解決不了我們的問題,因為我們不是互聯網裡的蟲,我作為公司總經理當時連上網都不會。

 

  可是商場是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遊戲。當時許多如雷貫耳的經濟專家都說:互聯網技術會創造一個全新的經濟,誰跟不上,誰就會被淘汰。想想看,誰不害怕呀?於是,我們也拚命想找一家美國技術公司「結婚」。經過投資銀行的朋友介紹,美國一家大公司的副總裁來香港,期間可以跟我們談談。可是時間約到早上8點,這在香港是非常罕見的商務見面時間。我當時有點納悶:看來互聯網的人就是不一樣,可能都是超人!第二天早上,7點50趕到人家香港分公司,一進接待室我差點暈了,原來在我們前面已有兩批人,一批人正在會議室裡同那個副總裁談著,另外一批人還在會議室裡等著。8點45分,輪到我們,30分鐘談完,結果就不用說了。

 

    2000年初正當我被互聯網搞得暈頭轉向時,一個朋友找到我,他與一個美國基金創辦了一個互聯網公司,在香港買了一個上市公司的殼,市值一下子升到200億。他請我加盟。我說:我可不懂互聯網。他說:你只要懂上市公司運作就行。於是,他開出了我不可拒絕的條件——3億元的公司股票,外加7位數的年薪。做著億萬富翁的美夢,我在新公司上班了。可是上班的第一個天,互聯網泡沫破了,第一個月我的3億元變成2億元,第二個月變成了1億元,第三個月……。第10個月,我的股票變成3000萬,而且有行無市了。

    (評論:把2.7億元錢一張張撕掉恐怕也得需要一年的時間,要不咋說互聯網燒錢呢?)

 

 

  2008年中國股市:

 

  罵「基金經理都是騙子」的基民

 

  互聯網泡沫滅了。金磚四國又冒出來了,特別是中國,進入21世紀後,雄起得不得了。中國轉眼之間成了世界的加工廠、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第二大汽車生產國、世界第三大經濟發展國。2007年中國這頭昏睡的獅子,終於徹底醒了。深圳的樓市開始超過香港的新界,上海北京的寫字樓也開始趕紐約,開戶炒股的人到了1億。於是,一下子創造了世界第一大銀行、第一大石油公司、第一大房地產公司、第一大保險公司……這一年全世界500強排名亂了,因為那些老牌500強紛紛被突然變大的中國公司擠出去了。中國商人在世界上開始揚眉吐氣了,腰裡揣著大把股民的錢,也能想買誰就買誰了。於是,中亞和非洲的油田,拉美的銅礦和鋁礦、澳洲的鐵礦和煤礦頻頻被來自中國的買家問價。澳洲有些人小心眼,看中國人要收購澳洲最大礦業公司,竟提出將會威脅本國民族經濟。中國外長婉轉講話了:「中國對澳洲的投資,還不及澳洲對中國投資的一半,我們希望澳洲繼續對中國增大投資。」真是富國風範,以柔克剛。

 

  2007年世界經濟的焦點放到了中國,全球的經濟天才都在討論中國股市和樓市,一派說泡沫太大了,另一派說中國正在改寫世界經濟,潛力遠遠還沒發揮出來。

 

  可惜世界經濟還沒改寫完,美國那邊次貸泡沫又碎了。中國股市進入2008年,少了近三分之一。記得2007年9月我回長春度假,碰到我母親一位老同事。一個當了一輩子會計的75歲老頭,成了中國第一代「基迷」。他把報紙上所有有關基金的報導用剪子剪下來,釘成三本半大書,還跟人學會了在坐標紙上畫圖表。他把家裡所有閒錢都買了基金。我問他現在買股票是不是風險太大?老頭說,他買的不是股票,是基金,基金是由金融專業人士管理、抗風險能力最強的綜合投資工具。他剛買的QDII是走了銀行後門才買到的,現在不到一個月就賺了5%。春節後母親打電話告訴我:老頭投到基金的20萬元,只剩了10萬元,現在有些精神不正常。老伴治病需要病,他捂著就是不賣,整天到銀行管人家要錢。見誰跟誰說:基金經理都是騙子。

   (評論:唉......)

 

  後記

 

  我是1955年出生的,以上是我活到現在親身經歷的經濟泡沫。其實,所有學經濟的人都知道人類歷史上這樣的泡沫比比皆是,比如:19世紀英國的南海金礦泡沫、荷蘭的鬱金香股票泡沫,20世紀初的美國鐵路泡沫、造船泡沫、槓桿併購和垃圾債券泡沫……

 

  讓我奇怪的是:人類怎麼一點都沒有學聰明?儘管每一次泡沫都有過去的影子,可是人類還是一次次重蹈覆轍。諾貝爾經濟學獎快有一個世紀了,那麼多聰明過人的腦袋得了這個獎;計算機在百萬里的星空中,就能算出你把鑰匙藏在家門口的第幾塊磚頭下;人類也能把羊變成人、把人變成羊,怎麼人類就是不能避免這些如此相似的泡沫?

 

  一些歷史上的泡沫故事往往讓我們匪夷所思。比如在英國南海泡沫中,一個騙子註冊了一個叫南海投資的公司,在他的招股書上寫道「本公司在拉美有一個誘人的投資項目,現在需要融資,這個項目的具體內容暫時不能透露」。第二天,當他打開辦公司的大門時,外邊擠滿了給他送支票的股民。第三天,這個騙子拿了錢就消失了。

 

  我相信我們的子孫,讀到今天杭蕭鋼構這樣的故事一定也會忍俊不禁,但是他們依然避免不了被他們的後代貽笑大方的命運。

 

  我認為「以史為誡」和「讀史明志」對人類不靈,人類是不能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的。就像公元前歐洲種族之間的屠殺在二戰猶太人的集中營依然上演、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在「文化大革命」中完整複製一樣,不論發生過多少次泡沫,泡沫還會再發生。

 

  為什麼?

 

  因為人類就是人,人類就是由每一代的你和我組成的。儘管我們的父母都會告誡我們,不要玩火,火會燙手!可是有哪個人沒有被火燙過?!人只有被燙過,才成熟;人成熟了,就是離開舞台的時候了;舞台永遠是新一代人玩火的地方;每一代人只能從自己的經歷中長大;每一代人都要創造自己的泡沫和體驗它的破碎。

 

  這就是黑格爾說的:歷史能給我們提供的惟一借鑑就是我們從歷史不能得到任何借鑑。

 

  有人可能說:經濟泡沫中損失的是不太懂經濟的大眾,經濟領域的專業精英——經濟學家、銀行家、基金經理……他們是應該能比一般人更早知道泡沫的,從而更多地避免損失。可是大量統計研究證明:這些精英作為一個整體,他們在預測泡沫的水平上一點也不比老百姓強,因為他們在股市中的平均收益同股民大眾一樣,他們比普通股民惟一多賺的只是手續費。

 

  難怪誠實的格林斯潘一再說:「泡沫是很難確定的,除非它破了。」

 

  (作者係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客座教授,現居墨爾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29

Zynga和它的朋友們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822
 超過2.5億月活躍用戶,每秒100萬在線玩家,年收入突破10億美元—這是一家社交遊戲公司對外津津樂道的數據。不過,在6月26日Zynga舊金山總部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當公司創始人兼CEO馬克·平卡斯(Mark Pincus)將這些數據一一拋給在場媒體和數百名員工時,他並沒有披露另一個重要的數字—85%的Zynga遊戲流量來自於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Facebook。


  這是令眾多投資者不安的根源,尤其當Facebook股價持續下挫之後,提早半年登陸納斯達克的Zynga更是股價受牽累最嚴重的互聯網公司。簡單的邏輯是:如果Facebook的用戶活躍度降低,流量變現能力減弱,它們會直接影響Zynga用戶的活躍程度,而這會減少Zynga的收益。投資者一直寄望Zynga證明自己不是Facebook僱傭的莊園開發商,而是展現出更有想像力的成長性。


  Zynga在試圖做到這點。6月26日,公司發佈了幾項重要產品,除了幾款在Facebook和移動平台上的社交遊戲外,更引人關注的是一系列工具:面向第三方的應用程序接口,針對移動平台的遊戲開發者合作夥伴聯盟,以及在Zynga.com上的遊戲網絡「Zynga With Friends」—這些都說明Zynga已經不是一家單純的社交遊戲開發商了。


  「我的一些同事擔心我們是不是應該一次公佈這麼多東西,但我真的希望你們看到這些變化」,馬克·平卡斯對《第一財經週刊》說。而這個最重要的變化在於:它正成為獨立的遊戲平台—除了自己推出的遊戲之外,還將包含第三方開發者提供的遊戲,更重要的是,Zynga在這些遊戲的基礎上,正在建立起一個屬於遊戲的「社交網絡」。


  在Zynga With Friends上,你可以看到和你同時在一款遊戲上的所有玩家—他們有些是你Facebook、QQ或iPhone上的好友,但更多在你的社交圈子之外。現在,它們都會出現在你Zynga.com的個人主頁上。它包括遊戲好友的列表,每個人遊戲狀態的流動更新(social stream),每個玩家的個人資料頁面,快速登入一款遊戲的接口,以及玩家之間的聊天工具。它還可以支持多款遊戲同時在這個平台上操作。


  看上去,它和一個社交網絡的模塊已經幾乎沒有區別。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將通過不同平台進行遊戲的人聚合在Zynga With Friends(它借用了Zynga最流行的移動遊戲之一Word With Friends)的平台上。Zynga聲稱這是一個新的社交發明,因為它把在Facebook、蘋果iOS和Android不同設備和平台上的人們連接在了同一個空間內。「我們創造了一個獨特的遊戲社區,讓你的Facebook,我的Kindle和他的iPhone 4S可以同時玩一款遊戲,並在上面交流,」負責Zynga平台業務的總經理Manuel Bronstein說,他認為遊戲是一種讓現有的社交網絡變得更活躍的產品,而60%以上的人在共同玩過一款遊戲之後成為社交網絡上的好友。


  換句話說,它將成為一款凌駕在Facebook、蘋果iOS和Android(未來還將包括騰訊)之上的社交網絡工具—人們可以通過一款或幾款遊戲在這裡認識,甚至在這裡結成新的社交關係。


  而這意味著,用戶將越來越降低對Facebook的依賴—儘管Zynga.com上的Zynga With Friends在電腦上仍需通過Facebook賬號登錄,但在移動設備上則沒有這樣的要求。而且如果他們能在Zynga.com上通過大量的遊戲認識更多人並形成一個新的社交關係的話,那麼他的Facebook賬號對遊戲這件事來說就顯得沒什麼意義了。


  但作為一家目前仍嚴重依賴Facebook的流量,並接受了大量來自Facebook特殊關照(Facebook甚至會在協議中約定幫Zynga保證獲得某個數額的收入)的社交遊戲公司來說,Zynga目前的態度有些微妙。在接受《第一財經週刊》採訪時,Zynga產品總監Reed Shaffner表示現階段在PC端的玩家仍需要通過Facebook賬號登錄,至於未來可能會視情況而定,但Manuel Bronstein很快接過話來表示,用戶通過Facebook登錄Zynga With Friends如果已經習慣了,而偏偏大部分遊戲的玩家也擁有一個Facebook賬號的話,這個做法本身沒有什麼不好,它讓用戶覺得方便,也不會影響用戶在Zynga With Friends上認識更多其它平台和設備上的玩家。


  在如何定義Zynga With Friends的問題上,Zynga顯得小心翼翼,平卡斯本人也是Facebook大量股票的持有者。Zynga迫不及待地宣佈Zynga With Friends是一個獨特的「社交發明」和獨特的「玩家網絡」,但它從不肯將「社交」(Social)和「網絡」(Network)組合在一起來定義它。


  「我覺得不一定要那麼認為,因為其實我們還是在從Facebook和其它的關係鏈中導入玩家的身份和數據。」Bronstein對《第一財經週刊》說,「它應該說是一個社交大廳(Social Lobby),讓玩家可以聯繫得更緊密。」至少在目前階段,玩家仍通過不同的支付手段(比如Facebook credit虛擬貨幣、iOS和Android的程序內支付等)去消費Zynga的遊戲,而Zynga With Friends把他們帶到了一個交流和互動的平台上而已。


  「我認為Zynga With Friends的最大價值是它為我們創造的『活躍社交網絡』的衡量方式,是遊戲讓社交網絡變得更活躍了。」平卡斯對《第一財經週刊》說,「你也可以說,Zynga With Friends創造的是由遊戲引發的網絡效應,而我們通過這個網絡效應可以改變很多遊戲原來的樣子,比如撲克,比如猜字等等,人們的玩法都完全不同了。」


  平卡斯試圖將Zynga作為社交網絡新平台的價值回歸到遊戲本身上。在他看來,人們未來會聚集在Zynga With Friends上的原因仍然是因為人們熱愛遊戲本身,人們因為遊戲而社交。「為什麼Xbox遊戲曾經會那麼流行,除了因為硬件本身和遊戲的內容之外,更重要的是人們通過遊戲在一起的那些交流,Zynga也一樣。我們要讓所有平台上關於我們遊戲的社交效應聚在一起,去改變很多事情。」平卡斯說。


  而這個「網絡效應」背後意味著去差異化—它需要建立在一個完整互通的網絡上。選擇了這個網絡,勢必意味著在某些程度上對Facebook的疏離。儘管Zynga現在並不想也還不能夠和Facebook撕破臉。


  這也是Zynga去年10月公佈「Project Z」計劃,宣佈用戶可以在自己的Zynga.com平台上玩遊戲之後邁出的最重要一步。「『Project Z'是一個代號,今天的行動和未來的一系列行動都將在我們一開始計劃的基礎上(展開)。」Bronstein表示。


  而不能忽略的是,Zynga能在多大程度上從Facebook的莊園開發商變成獨立的莊園領主,決定於它在其它平台上能吸引多少更忠誠的玩家。答案不在Google+而在移動平台上—蘋果iOS和Android支持的設備都是Zynga的下一個戰場。


  Zynga在年初將2010年加盟公司擔任移動業務高級副總裁的David Ko提升為公司首席移動官(Chief Mobile Officer),可以證明其對移動業務作為下一個增長重心的企圖。


  在過去的一年間,Zynga在移動遊戲領域的拓展頗有起色。Zombie Swipe和Word With Friends是Zynga移動平台上反響最好的產品,一直躋身在App Store排行榜的前十位。據David Ko透露,每天在各種移動設備上玩Zynga遊戲的用戶在2200萬左右,但他並未透露移動遊戲在整個公司的營收中所佔的比重。


  但他認為在移動設備上一款遊戲賺錢的方式會更多一些。iOS上的支付和程序內購買渠道都十分發達,Android上的用戶儘管不如iOS上的付費意願強烈,但隨著Android版本的升級,用戶的付費比率正在提升。Ko表示,Zynga已經推出了針對Android和iOS的遊戲內置廣告系統。


  但這些都不是問題的關鍵。「相比在Facebook上推廣一款遊戲,在移動設備上開發和運營一款遊戲的門檻已經相當低了。」Ko對《第一財經週刊》說。而這帶來的另一個效應是,大量的開發者放棄了在Facebook上運營遊戲的計劃,轉向移動設備平台。


  這對Zynga來說是一件影響很複雜的事。Zynga幾乎具備了網羅最優秀的遊戲開發者和設計人才的實力,並用團隊優勢不斷推出各種遊戲,以提高遊戲成功推向市場的命中率。但這並不能阻擋更多小型團隊開發的遊戲迅速爆紅—Draw Something就是典型的例子。當然,人們最終也看到發生了什麼,Zynga果斷出手用近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Draw Somnething的開發商OMGPOP。


  但Zynga顯然無法每隔幾個月就出手2億美元移除一個潛在的威脅並將其據為己有。更現實的做法是,為這些未來可能走紅的移動社交遊戲貼上「Powered by Zynga」的標籤,讓它們成為Zynga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David Ko宣稱Zynga正在向外界打開門,邀請來自全世界的移動遊戲開發者加入Zynga的網絡,為其開發移動遊戲,「我認為最後聚集起來的將是最優秀的開發者和他們開發的最出眾的遊戲。」


  在Zynga公佈的第一批開發者合作夥伴名單中,知名的遊戲開發團隊Atari、Crash Lab、 Fat Pebble和Sava Transmedia等都在列。這些開發者的遊戲將在今年夏天登陸Zynga剛剛公佈的遊戲網絡平台上,成為Zynga出品的遊戲。這對第三方遊戲開發者的益處並不難想像—在大部分獨立遊戲開發商需要靠一兩款出色的遊戲在數百上千的遊戲中脫穎而出的博弈中,Zynga是少數僅僅通過這個品牌的名字就能獲得關注度和下載量的公司。更重要的是,Zynga擁有更多的市場營銷與推廣資源,而這是小型開發團隊難以企及的。


  Zynga目前沒有透露它與第三方遊戲開發者的分成比例,但顯然,它在有意形成自己的移動遊戲生態系統。而就像Zynga With Friends事實上形成了一個凌駕於Facebook的遊戲社交網絡之外,Zynga與第三方移動遊戲開發者的生態系統也形成了另一個酷似「遊戲應用程序商店」的東西,而這帶來的問題是—蘋果會不會歡迎這樣一個獨立的「遊戲商店」出現在自己的生態系統中?Google Play在這方面的態度倒是更加靈活。


  David Co沒有直接回應這個問題。他對《第一財經週刊》表示,Zynga會提供給這些遊戲開發者技術支持和市場推廣等方面的幫助,而人們仍然是通過蘋果App Store和支付渠道一次性地消費這些程序。剩下的只是Zynga和這些遊戲開發者的問題。而且Zynga會保證對自己開發的遊戲與第三方開發者的遊戲同等對待。


  無論是變成一個遊戲社交網絡,抑或是一個遊戲開發平台,都會讓Zynga成為社交遊戲這個生態系統中完全不同的角色。同時,它也讓這個生態系統本身變得更加複雜—它將通過Zynga With Friends形成基於遊戲的社交圖譜,但這個社交圖譜中的大部分來源仍是Facebook;它試圖成為所有獨立遊戲開發者的聯盟主宰者,但這又與移動平台(如蘋果iOS和Google Android)的角色存在不可避免的衝突。而另一方面,Zynga似乎還未完全做好徹底轉變為一家「平台級」公司的準備。在宣佈上述雄心勃勃的計劃同時,這家公司還推出了幾款試圖延續之前全球走紅的遊戲的新版本:作為Farm Ville續集的Farm Ville 2,以及烹飪為主題的姊妹篇Chef Ville,延續Word With Friends成功的Macth With Friends,還有Zynga撲克的後續Casino。


  如果Zynga真的要扮演同時兼做平台商和開發者的雙重角色的話,就真的和它在中國的社交合作平台騰訊越來越像了。而且,Zynga With Friends在中國這個特殊的市場裡恐怕面臨著更複雜的情況。Zynga在中國的遊戲和玩家數據建構在騰訊的服務器上,而讓騰訊將自己的數據共享給蘋果、新浪、人人和其它的平台,聽上去真像是個玩笑。


  「我們瞭解這個複雜的情況,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解決它的辦法。」Manuel Bronstein對《第一財經週刊》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31

iPhone5與它的生態追隨者:後喬布斯時代的符號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21/xNNDE1XzUyNzAxNA.html

諾蘭的電影《致命魔術》,開頭就是一位老道具師講解魔術的三個步驟,他說,每一場魔術表演都有三個部分:第一步是「以虛代實」,魔術師展示了看似平常、實則已經動過手腳的表演道具;第二步叫「偷天換日」,魔術師手中看似普通的事物,瞬間變得與眾不同,你想找出魔術背後的秘密,但又渴望看到炫目的表演,渴望被騙;第三個步驟叫「神奇」,魔術師要把消失的東西變回來,要你看到你此前從未看到過的東西。

Tech Crunch網站的專欄作家斯格勒(MG. Siegler)說,他看iPhone5的發布會之後,就想起了諾蘭的這部電影,蘋果手機所做的就是一場魔術表演,他先讓人看到普通的手機,然後賦予其神奇的功能,這東西就被徹底改變了。這就是蘋果公司2007年推出第一款手機後發生的事情,他們「重新發明了電話」。蘋果公司有許多戲法,但蘋果手機是其中最成功的一個,這個戲法變了多次,以至於有些觀眾都感到厭倦,他們還想看到更刺激的東西。「如果你覺得iPhone5這個魔術變得還不夠好,別忘了你以前看過好幾次類似的表演了。」

斯格勒說,喬布斯是最適合表演「神奇」那個步驟的,如今這家公司的表演停留在「偷天換日」這部分。如果蘋果還想給觀眾帶來些娛樂,這些娛樂也只是「錦上添花」的作用,它在今天顯得「不夠神奇」。

但是,他們是否把普通的智能手機再一次做到「不那麼普通」呢?

科技專欄撰稿人蒂爾南·雷(Tiernan Ray)9月12日在《巴倫週刊》網絡版撰文稱,他對iPhone5的第一印象是,更加光滑也更加華麗,試用以後,他想要一部這樣的手機。他寫道:「新款iPhone5薄得多也輕得多,而在發佈會上看幻燈片時是無法意識到這一點的。這款手機的光滑觸感是很好的工業設計,顯示屏更長,能給用戶帶來與以前不同的瀏覽體驗,但手握和打字的感覺仍舒服。在與擁有4.5英吋和5英吋顯示屏的其他手機展開的競爭中,這些特性是否足夠還有待證明,而我們要做的只是等待和觀察。」

蒂爾南·雷在陳列室裡試用這手機,他在發佈會後遇到的一位同行說:「所有展示出來的特性都被預料到了,這令人感到失望。」沒錯兒,在這場魔術表演前,許多科技網站已經把這款手機的外貌和特性都透露出來,這有點兒像觀看一部懸疑電影之前,觀眾已經將所有懸念了然於心。蒂爾南·雷還對「表演」有點兒不滿,他說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沒能像喬布斯那樣把「細微之處的觸感」表達出來,如果是喬布斯,他會慢吞吞地解釋何為「形狀係數」,帶著一種真正的愉悅讚美手中的產品有多麼薄。

最偉大的那個魔術師已經死了,接下來的表演者要是按照喬布斯那樣演出,只會被說成「拙劣的模仿」,繼任者也沒有喬布斯的那種魔力。偉大的表演者有氣場、有光暈,或者叫「現實扭曲力」,這東西不是誰都能有。在喬布斯死後,他變成了「神」,有許多人以為自己理解神,有資格闡釋「神的旨意」,他們會說,喬布斯如果活著,絕不會把新iPod設計得這麼難看,絕不會讓iTouch有那麼多顏色。《福布斯》雜誌說,沒有喬布斯的蘋果,已經褪下神奇的光環,成為一家普通的科技公司。蘋果在原有的成績上修補和優化。蘋果並不差,只是不再那麼鶴立雞群。iPhone5沒有以往Retina屏或者Siri這樣的「神奇時刻」,沒能說服消費者為什麼應該購買iPhone5而不是三星或摩托羅拉的最新手機。

9月14日,蘋果股價在iPhone5發佈會後再創歷史新高,報收於682.98美元,創下歷史最高收盤價;盤中曾觸及685.50美元,創歷史新高。截至目前,股價上漲了66%,這一漲幅相當於標普500指數的4倍以上。摩根大通分析師馬克·莫斯科維茨發佈報告稱:「無論是從硬件規格還是從上市的速度來看,iPhone5的發布都超出我們的預期。我們認為,我們對蘋果股價的預期應該有進一步的上行空間。」蘋果iPhone5發佈會的一個重大消息是這家公司計劃開始出售這款最新手機的速度前所未有地快。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預計,今年Android手機在全球智能手機銷售市場上所佔份額將為60.3%,高於去年的46.5%;蘋果份額將為22%,高於去年的18.9%。與此同時,三星的出貨量也已超越蘋果,其最新款智能手機GalaxySⅢ相當成功;諾基亞也正準備在未來幾個月中開售基於微軟Windows Phone8系統的新款智能手機。

斯格勒分析,目前的智能手機市場,蘋果和三星是最賺錢的公司。蘋果剛剛贏得了和三星的專利官司,即便某些人認為蘋果的戲法已經「老套」,但也沒有辦法與之競爭,甚至還在拷貝蘋果的做法。很多公司關注「以虛代實」步驟,想著「神奇」的表演,但蘋果專注於「偷天換日」的部分,他們更注重細節,他們花三年的時間重新設計耳機,他們的攝像頭有了更好的變化。

那些對iPhone5感到失望的人,多半是說,新手機看起來和以往變化不大。蘋果設計師喬尼·艾夫(Jony Ive)在iPhone5發佈視頻中這樣說:「iPhone可能是你這輩子用得最多的東西,是長久陪伴著你的東西,我們徹底改變的是手機與使用者之間這種獨特的關係。我們不只是要做一款新的手機,我們要做的是一個更好的手機。」斯格勒說,在「創新」與「改變」的喧鬧聲中,蘋果並沒有為了改變而改,他們知道這樣一個悖論,如果真做出了什麼重大改變,很多人可能也接受不了。許多人並不想要真正的改變,只是尋求那種可察覺到的價值——外觀上的新鮮感。是的,發佈會舞台上的那種「神奇」不在,但你走進蘋果商店,拿起他們的產品的時候,看在眼中拿到手裡,還是會感到神奇,蘋果依然把一些普通的東西變得不那麼普通,這比一些看起來「神奇」的表演擁有更為直截了當的力量——你想要這個東西,你需要這個東西,這就是為什麼蘋果依然是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的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36

要消除金融業畸形高薪,就應該剷除它的土壤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277

需要用市場化的手段, 來解決中國金融業特殊的高薪問題

金融業確實有它的特殊性,客觀地講,金融業高薪在全球很普遍;但中國有特殊性,一個是准壟斷,把權利變成了特權,把融資的權利變成了金融特權;第二個很多機構因為是國有企業,公司治理存在嚴重的缺陷。

金融業很容易出現內部人控制,在內部人控制情況下,高福利高待遇會是一個常態。當然組織部門會有所管理,比如對最高管理層的薪酬做出一定的限制。但總體來講,這個行業的平均待遇是遠遠高於其他行業,而且這種現象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現象。

國家不是不知道這些事情,中央說的要搞收入分配改革,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對國企高管限薪,當然包括這些大銀行。不過我覺得即使這樣去限制高管薪酬,也沒有多大的意義,這些高管有太多的渠道可以獲得高額的利益,關鍵是金融體制改革要取得進展。

金融機構的高管從本質來講都不是高管,而是官員,如證監會很普通的官員到基金公司去淘金。我覺得這種現象對金融業的發展甚至對我們社會的公平都是不利的,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存在高薪問題就去限制高管薪酬,而更多的要從制度和體制的層面去解決問題。

由於金融業的高利潤,管理層掌握了大量的現金,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管理層就會用來進行職務消費,職務消費有兩種:一種是住更好的酒店,坐最好的飛機,吃最好的東西,花更多的錢,比如中石化的陳同海平均每天消費4萬元;另一種方式是更隱蔽的,拿著錢四處亂投資、亂貸款,這其中產生很多腐敗行為,有很多的利益輸送的空間。由於存在信息不對稱,管理層總是有足夠多的辦法,把錢轉化為個人的利益,除非公司有非常健全的公司治理體系,有非常負責任的股東,才有可能改變這樣一個局面。

按照一個健全的公司治理體系,薪酬是由公司董事會中設立的薪酬委員會來定,但在中國,董事會尤其是國有銀行的董事會,其股東代表的身份很尷尬,獨立性非常差。

在那些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裡,代表國家股東的董事會成員往往是一些退休的老幹部。他們除了拿一份董事薪酬、津貼,幾乎不起什麼作用,並不能真正代表國家的利益。

國有股東,理論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進行過無數次討論,其中一個核心的共識就是國有制一定是公司治理效率低下的。如工商銀行的股東是匯金公司,匯金公司的股東是誰呢?是財政部,那財政部又是誰的呢?是全民,那全民等於沒有,人人所有等於人人沒有。國資的代表往往不會真正去行使股東的權利,他考慮更多的是自己能拿到多少好處,何必要去得罪高管。

金融機構的高管,如建設銀行的董事長,本身就是個部級幹部。在國家的行政序列的體制下,靠一個退休的董事去監督他,在官本位的體制下,本身就是天方夜譚。

目前的公司治理存在缺陷,而且我們也知道,中國大型的央企,真正的董事任命和考核權力,不在董事會手裡,而是在組織部手裡,都是組織部考核和任命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能指望董事會來約束管理層的行為,目前還看不到這個希望。

我認為中國金融業的薪酬和年終獎是過高的,但要消除高薪,就應該剷除它的土壤。不能因為薪酬太高,就出台一個政策來規定該發多少獎金,這不是一個市場化的手段來解決問題。

我們應該做的就是,第一打破市場壟斷,讓金融業的利潤降下來,讓金融業和實業一樣,獲得的是一個合理的利潤,而不是暴利;第二個要完善公司治理,發多少錢不能管理層說了算,而是股東說了算,當然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金融業的高薪造成的影響,一個是加劇社會分配不公和貧富不均,引起更多的民憤,激化社會矛盾;二是高薪和高獎金,長期來看,對金融業發展也不利,因為需要持續的創新來創造價值,而我們的金融業獲得高利潤主要靠尋租,或是靠它的特權,坐在那裡就很輕鬆地賺很多的錢,所以金融企業沒有創新的壓力和動力。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中國的金融業就很難成為世界級的金融業。

目前,實體經濟的日子非常難過,本來融資是他們的一個權利,現在變成了金融機構的特權,在特權下,實體企業要融資就可能被尋租,這無形中放大了實體企業的融資成本。

本來10%的利率可以融資的,因為金融存在管制,結果企業融不到資金,怎麼辦呢?要麼去行賄,要麼去借高利貸,要麼搞定證監會官員搞IPO。但無論哪種渠道,成本都非常高,這當然對實體經濟非常不利。另外還對經濟轉型非常不利,因為經濟轉型最核心的就是創新,可是企業家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跟政府官員搞關係和銀行搞關係上面,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搞創新。而且搞關係是會上癮的,如果通過這種關係可以獲得很多的利潤時,就不願意去創新。

過去三年,成長最快的就是信託業。原來信託業的發展一直是比較邊緣化的,為什麼最近幾年得到一個爆炸性成長呢?

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國家在2010年下半年開始實施信貸緊縮,導致很多企業融資難,特別是房地產業,房地產行業融資受到打壓,就借道信託市場,房地產信託佔到信託業務的80%,這個是信託業快速膨脹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我國是實施利率管制的,在利率管制的情況下,銀行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壓力,不是進行價格競爭,而是用其他的辦法,這個主要的辦法就是理財產品,銀行的很多理財產品還是跟信託「勾結」在一起,這樣大量的銀行資金進入到信託領域,這樣帶來了信託業的爆炸式成長。

信託業的爆炸式成長本身是金融管制和壓制的一個產物,在正規的金融渠道不能得到滿足之後,就輾轉到信託業。

我們不是反對信託業的發展,它可以在市場上存在,但目前它是一個不健康的狀態,在金融管制下,把很多高風險逼到了信託業,而且監管也不到位,存在一些不規範的甚至欺詐的現象,這是要引起有關部門重視的。目前信託業這種高增長、高利潤也是不可持續的。

南方週末記者 袁名富 採訪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59

它的不完美 蔡東豪Tony Tsoi

2013-03-14  NM
 
 

 

蘋果股價自二○一二年九月升破700美元,一直下滑,最近宣布季度業績後,跌破500美元,從最高位計跌幅近四成。這種大上大落波幅,猶如二、三線股,發生在一隻重磅股身上,前所未見。蘋果股票的特點是隨街都是專家,人人有意見,股價長升長有的時候,什麼消息都是好消息,股價下跌,輿論是一沉百踩。

700美元和400多美元的蘋果,時間分別是幾個月,牽涉的市值波幅是數百億美元計,唯一能製造這麼龐大波幅的因素,不是產品好與壞,不是盈利是否達標,不是管理層有否失準,而是所有主觀和客觀因素加起來產生的情緒。換句話說,這幾月蘋果股價轉勢,是因為投資者對蘋果前景的看法改變。最近季度業績顯示營業額「只」升18%,盈利不變,毛利率下跌。投資者大失所望,不過採取激烈行動前,我認為投資者應在嘈吵聲中加進一些冷靜分析。所有人都應該明白,在一個已經很大的數字上,錄得可觀增幅,已是不容易,去到某一個地步,甚至是不可能。蘋果營業額不可能無止境地高速增長,增長率放緩是遲早的事,有分析員計算過,假如未來五年蘋果保持過去五年的增長率,營業額大過美國GDP。蘋果最新季度營業額是500億美元,約4,000億港元,相比之下,國泰(293)二○一一年營業額是1,000億港元,即是說,蘋果季度營業額等於國泰全年營業額四倍。我想表達的,是蘋果營業額已經很大,升18%已經很不容易。看最新季度業績,微軟升4%,IBM跌2%,但投資者似是習慣了,沒大驚小怪。蘋果毛利率從45%下跌至39%,因此出現營業額升,但盈利不變現象。蘋果毛利率高至難以置信地步,下跌也是遲早的事,39%毛利率也是高至嚇人,蘋果的毛利率未來仍有下跌空間。香港投資者較為熟悉的電子消費品企業,是聯想(992),各位猜猜聯想毛利率是多少?最新季度聯想毛利率是12%。

蘋果的問題,是敵不過「大軲把定律」(The Law of Large Numbers),當數字變得很大,增幅百分比自然放緩,因為大數字再加高增幅,不可能持續下去。蘋果生產電子消費品,消費者口味五時花六時變,生產商須不停改變自己,在多變潮流中站在最前線,難度非常高。過去二十年,我們目睹日本生產商全線崩潰,諾基亞由最高處跌落火海,加拿大黑莓被金融才俊用完即棄。在電子消費品行業,光輝只有剎那,蘋果面對的風險,不比他 人低。我一直看好蘋果,不是因為我覺得蘋果是例外,對「大軲把定律」免疫。我看好很大程度是它的估值一向不高,投資者一早把蘋果從高處下跌的必然性,計算在股價之內。過去幾年,蘋果股價不斷上升,動力不是來自上升的市盈率,而是來自不停上升的盈利。蘋果市盈率一直在10至13倍之間,比大市還要低。高增長股獲市場追捧,市盈率多會急升,當盈利增長放慢,投資者失望,盈利和市盈率同時跌,股價受雙重打擊。看好蘋果,是因為它有盈利基礎支持,而不是單靠市盈率。一件事明知會發生,大家不是不知道,但發生時衝擊也可以很大。近期發生在蘋果身上的所謂負面新聞,大多數是在意料之中。從另一角度看,早點發生也是一件好事,不論在什麼時候發生,投資者也會感失望,藉覑一個根本不算壞的季度業績,來引爆這計時炸彈,殺傷力有限。不要忘記,以未來一年盈利計算,蘋果市盈率大約是10倍。這刻可能是投資者對蘋果前景看法的分水嶺,投資者親眼見到,親身感受到關於蘋果的數據不會只向上升,地心吸力沒例外。過往投資者不想面對「蘋果不完美」的現實,神話未爆就不要多想,一直買到它爆為止。現在神話爆了,投資者可以另一種心情來看待蘋果,蘋果有它的不完美,例如其他電子消費品企業都想盡辦法來殺死蘋果,而這些對手不是泛泛之輩。在不完美之中,投資者見到的蘋果,是一間充滿創意、管理嚴謹、股票估值便宜的市場領導者。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33

英國每四件運動短褲就有一件是它的 銘旺陳國雄罹癌 在病床打造隱形冠軍

2013-05-13  TWM
 
 

 

在英國每四件運動短褲,就有一件是它生產的;它的業績出色,去年每股純益近五元;這家公司去年底才上櫃,馬上受到矚目,被稱為「台灣成衣三雄」 之一。這家「隱形冠軍企業」就是銘旺實業,它是如何辦到的?

撰文‧許瓊文

位在新北市五股區的中興路上,某家隱身在一棟辦公大樓內的公司,辦公室簡單樸實,若不是特別留意,鮮少人知道,它是去年甫掛牌,就躋身「台灣成衣三雄」 行列的銘旺實業。

被喻為全球最負盛名的德國中小企業管理專家赫爾曼.西蒙(Hermann Simon),也是《隱形冠軍》一書作者,被稱為隱形冠軍概念之父。在西蒙的研究中,德國經濟和國際貿易的基石,並非前五百大企業,而是公眾知名度低的中小企業者。但這些中小企業其實多半是某個細分市場的領先者,銘旺實業正是西蒙口中的「隱形冠軍」企業。

翻開銘旺近三年的財報,從二○一○年到一二年,營收從十四億元成長到十九億元,EPS(每股稅後純益)在去年甚至高達四.八九元,默默穩定成長。

雖然業績出色,但銘旺過去「惦惦吃三碗公飯」,低調穩健地經營,一直到去年年底上櫃,以每股三十三元掛牌,才開始受到關注。

銘旺成立二十八年,直到去年底掛牌後,搭上全球休閒活動風潮的列車,以機能性成衣代工在資本市場迅速躥起後,股價從三十多元一路飆升到八十多元,媒體以「台灣成衣三雄」將它與聚陽、儒鴻兩大紡織業股王齊名。

但相較聚陽、儒鴻的高能見度,外界對銘旺這家成衣代工新秀,所知有限。《今周刊》專訪從未接受媒體採訪的銘旺實業董事長陳國雄,揭開這家低調企業的神祕面紗。

家族集團高知名度

陳國雄卻低調耕耘紡織

事實上,陳國雄出身商人世家,他的大哥是和桐化學董事長陳武雄,二哥是被喻為基因教父的陳奕雄,也是賽亞基因科技總經理。

銘旺的辦公室就坐落在五股中興路上的大都市科學園區,土地正是家族的和桐集團所有,與賽亞基因科技辦公室相鄰,而其中一棟大樓命名為「陳源河紀念大樓」表示陳家兄弟對父親的紀念。

相較兩個哥哥的高知名度,默默在紡織業耕耘的陳國雄顯得低調許多,就連競爭對手也不清楚這家企業的狀況。儒鴻企業董事長特助許佑豪就說,「我們也很好奇,這家企業成功的原因。」雖然紡織產業曾被喻為「夕陽工業」,但陳國雄卻認為「只有夕陽管理,沒有夕陽工業。」在他的帶領下,銘旺經歷兩次的關鍵轉型,如今主要客戶遍及歐洲、美國,在東南亞擁有四處生產基地。

為接單而買下一座大馬工廠

在別人不去的國家練兵

成立於一九八六年的銘旺,起初是做轉單交易的貿易商。一九九八年,陳國雄為了接世界知名運動品牌愛迪達(Adidas)的訂單,購入原本就在替銘旺代工的馬來西亞工廠。這個決定,讓陳國雄從貿易商一腳跨入製造業。

當時,歐美對全球紡織品設立進口配額限制,所以台灣的紡織廠多半只要靠配額,就能有穩定的獲利。但陳國雄有危機意識,他在馬來西亞購入廠房,除了成為愛迪達的代工廠,也往上游跨足製造業,降低成本,並訓練出接單世界一流品牌的能力。

銘旺的第二次大幅成長,是二○○○年在緬甸設立生產基地,尋找專屬的代工廠,這也是陳國雄獨到的見解決策。

當時,緬甸是東南亞最封閉的國家,受軍政府統治,不允許外資進入,更別說要設廠,資金的進出更是困難。

但陳國雄卻看上「緬甸因為受到美國貿易牽制,很少能出口美國,但卻是東南亞出口歐洲、航運路線最快抵達的國家」。

於是,陳國雄逆向操作,避開各大紡織廠爭相競逐的美國市場,改以歐洲為目標。

因為深耕緬甸得早,當許多企業才要到這個國家投資,陳國雄的腳步又比別人早一步,離開最大城市仰光,轉往鄰近小城設廠,「仰光的工資一定會變高,銘旺新廠九月工廠會完工,預計招募一千六百多名員工,是當地首家進駐的外資。」陳國雄說。

緬甸曾是英國殖民地,深耕緬甸的銘旺,因此被英國一家運動用品代理商Tex Line相中。Tex Line是英國第一大運動品牌零售商Sport Direct的代理,旗下擁有許多歐洲著名的運動品牌服飾。

「通常第一筆訂單,都是幾打地訂,但是Tex Line是一次下一個貨櫃。」陳國雄回憶,當時也不知道對方是這麼大的企業,還想是不是搞錯了。Tex Line再創銘旺的高峰,「據說,在英國每四件運動短褲,就有一件是銘旺生產的。」銘旺獨立董事,也是世新大學財經系教授郭迺鋒說。

○六年,全球紡織品配額限制解除,陳國雄為了追求更低廉的生產成本,又將觸角伸往中國、越南及寮國。

「開始要建立各地的生產特性。」陳國雄說。由於中國、馬來西亞人力成本較高,就專注生產少量、多樣、高單價的戶外機能服飾;緬甸、寮國因為勞力充足,則專注於普及化、平價、量大的服飾,加上寮國銷往歐洲是「零關稅」,這兩個國家都以歐洲為主要出口市場。

除了開拓市場,陳國雄帶人管理也有一套。

他笑著說,「我就是校長,親自招募年輕的新血。這些新員工待在台灣總公司一年後,就直接被丟到海外工廠去,從最基層做起。」如今銘旺各地的經理、廠長等四十歲上下的高階幹部,都是陳國雄一手帶出來的。

陳國雄回憶,早期網路還不發達,每天晚上十一點,他一定坐在電話前,與各地主管一個一個地溝通,聽他們回報的問題,同時傳達總部的指令,「我最高紀錄,一個月打了十萬元的電話費,當時管理部最高的成本,就是電話費。」就是這樣一點一滴,陳國雄建立起銘旺的紡織版圖。

在病床上決定讓公司上櫃

作為六十歲生日大禮

經過二十多年的埋首經營,陳國雄在去年滿六十歲,送給自己一份大禮,就是順利讓公司上櫃成功。

很少人知道陳國雄曾經罹患過三種癌症,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被病魔擊敗,「甚至他是在病床上,決定公司要公開發行、掛牌上櫃。」郭迺鋒說。

雖然那已經是○四年的事情,原本預計三年後要掛牌,卻遇上全球金融海嘯,「只好延後兩年。」陳國雄說話的時候,顯得有些不清楚,會刻意地用手遮起嘴巴,外人可以看出他的淋巴曾經動過手術。

幾經起伏的掛牌之路,並沒有讓陳國雄氣餒,他反而認為「每個企業都是由虧轉盈,每個突破都是艱辛的過程。」他笑著說;「一開始,我的員工還笑我,董事長發給我們的股票會不會是壁紙?」專注戶外機能服飾的品牌夢

布局台灣及中國市場

與其他紡織代工廠很不同的是,陳國雄一直有個品牌夢。一九八六年銘旺成立,他就以「哈克士」註冊為自有品牌,專門銷售運動褲、海灘褲等,與當時台灣的品牌「蘋果牌」、「選手牌」一較高下。

「後來台灣品牌不敵國外品牌競爭,紛紛結束經營。」陳國雄忍痛結束品牌,專注代工本業。如今,銘旺經營上軌道,原本想退休的他,續任董事長再衝品牌事業。

銘旺重啟過去「哈克士」品牌,陳國雄很謹慎行事,「我希望用最低成本、最短時間,最多五年讓這個品牌轉虧為盈。」他先測試市場水溫,目前在台北板橋、高雄夢時代設點,中國南京也有十二個據點。

從代工跨入品牌,對陳國雄及銘旺來說,都是新的挑戰與考驗。

銘旺實業

成立時間:1986年

負責人:陳國雄

資本額:3.38億元

主要業務:成衣代工

主要客戶:Tex Line(英國第一大運動品牌零售商Sport Direct的代理)、Gear、Chia Moon、Marmot等,以機能性服飾為主的品牌商

近三年獲利:

單位:億元

20100.6

20111.4

2012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81

還記得《你畫我猜》嗎?它的開發團隊慘遭關閉!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080.html

Zynga在去年3月斥資1.8億美元收購了開發出熱門移動遊戲《你畫我猜》的OMGPOP,但是風靡一時的《你畫我猜》卻不斷走下坡路,未能給Zynga帶來預期的收益。去年10月,Zynga因為OMGPOP而直接減記資產9500萬美元;如今,在Zynga為了節省8000萬美元而進行的大裁員中,OMGPOP也難逃被徹底關閉的命運。

Zynga宣佈將裁員520人並關閉位於洛杉磯、達拉斯和紐約的辦公室時,很多人都沒意識到OMGPOP也在Zynga的紐約辦公室。但是OMGPOP的官方Twitter帳號以及包括社區經理Joseph Alminawi和業務拓展副總裁Ali Nicolas在內的一些員工都在Twitter上發了關於OMGPOP被關、員工被裁的消息。

OMGPOP官方Twitter帳號在一條tweet中寫道:「今天是很多OMGPOP員工在Zynga的最後一天,我們在此感謝你們多年來的厚愛和精彩的工作!」而Ali Nicholas表示她是「通過Facebook知道自己被裁、OMGPOP辦公室被關」的。

前OMGPOP CEO及《你畫我猜》作者丹•波特(Dan Porter)上個月離開了Zynga,而《你畫我猜》在4月底剛剛推出續篇《你畫我猜2》(Draw Something 2)。雖然與Zynga目前面臨的困境相比,OMGPOP被裁都不能算大事了,但是鑑於Zynga當初收購OMGPOP時那麼高調,OMGPOP的悲劇還是難免令人驚訝和嘆息。(悠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6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