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也談阿里巴巴做金融--江南憤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1l2fh.html
最近看到很多微博說,顫抖吧,銀行!這個標題很嚇人,仔細看,原來意思是說,阿里巴巴要做貸款了,銀行要顫抖了,我看了些阿里金融的資料後,覺得有必要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阿里巴巴介入金融很多年了,06、07年的時候跟建行、工行合作,為此工行建行專門設立了網絡銀行部,致力於跟阿里巴巴合作。當時聲勢也頗為浩大,馬云也提出了要規模做到2000億,五六年後,建行、工行跟阿里巴巴基本都停止了合作,各自單飛。日子貌似都過得不錯,建行的網絡銀行部,自己也推出了電子金融,工行貌似也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阿里巴巴則撇開了銀行自己單獨放款,規模好像做到了150億的數字。

   我仔細看了下阿里巴巴的貸款模式,因為很多數據拿不到,所以只能泛泛而談,如果談的不對,請海涵,阿里巴巴的貸款主要是通過它旗下的兩家小額貸款公司運作的,所以本質上看,阿里巴巴的貸款本質是一種小額貸款機構,這种放款模式,改變不了兩個本質特徵:
第一、不能吸儲。只能通過註冊資本進行放款,雖然可以通過金融機構借款等方式可以借入不超過註冊資本的2倍資金,但是總得來說還是相當有限,受制於資金來源,這個規模是很難做大,除非阿里巴巴不斷的增資。雖然有傳聞小貸有可能轉身升級成村鎮銀行,但是近期難度較大,所以當前,阿里巴巴對銀行構不成競爭關係。當然通過小貸公司阿里巴巴可以積累起較好的金融理念和金融方面的專業人才,為以後真正進入銀行做準備,不過短期來看,跟銀行應該形不成什麼直接正面的競爭。
   或許這裡很多人要問,吸儲有那麼重要麼?我其實想表達的是在中國,能否吸儲其實很重要。理論上只要銀行擁有足夠的吸儲能力,即使銀行的壞賬再多,哪怕資不抵債了。一樣可以很好的生存,因為只要不出現同一時間的擠兌,銀行幾乎不可能會倒閉。非常好的流動性使得銀行其實可以接受遠高於自身註冊資本金的壞賬額度。但是不能吸儲的小貸公司呢?當小貸公司進行放款的時候,壞賬率一旦高於利潤率則就開始侵蝕資本金,所以,如何嚴格控制壞賬率成為了小貸公司的核心和關鍵。
   在阿里巴巴十週年慶的時候,馬云對著台下一堆銀行行長大罵銀行只知道錦上添花,不知道雪中送炭,博得滿堂中小企業喝彩的時候,坐在台下的我其實還是挺鄙視的。金融業是一個講究風險控制,經營風險的行業,如果只是追求做大規模,那麼誰都可以做的很好,放貸款誰不會放?問題是你放了以後是否收的回來?在十週年慶上,他還拿他自己舉例說他這樣的小公司一樣很講誠信。銀行沒有支持他,很可惜。我一直想表達的的問題是,當年和他一樣的企業,有幾個活了下來,並且走到最後了呢?講誠信其實也是需要講實力的,很多人,是很講誠信,但是他有心無力,這個時候在誠信的個人或者企業,其實也失去了意義。所以這類人顯然成為不了是銀行的客戶。不同行業的行業遊戲規則是不同的,大家都要對各自的遊戲規則負責,所以銀行如果那天開始雪中送炭了,我想那才是亂套了吧。相信馬云這幾年做小貸應該會很明白這個道理了。

   小貸的第二個本質特徵就是不可改變的風險業務,不能吸儲的機構由於無法獲得充沛的流動性,使得在風險控制上要比銀行要求更嚴格,銀行取得成功其實並非在於銀行的能力積累比其他行業要高,關鍵還在於制度設計。而缺乏良好制度設計保障的小貸公司的核心就成為了做大規模的同時,嚴格的控制好風險。不控制風險的做大規模,必然也是死路一條。我之所以在今年初裡的微博也說,隨著整體經濟形勢的下滑,金融機構會出現大虧損,而小貸、擔保、典當、甚至信託則會出現破產的情況。主要的考慮點就是大量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所從事的放貸業務跟大環境的關聯度很高,所謂的風控能力其實在大環境面前是顯得很蒼白無力的。再加上非銀行金融機構又缺乏良好的流動性的支持,所以,破產情況應該會容易發生。當然並不是說銀行就不會倒閉了,不排除一些小銀行由於核心資本不足,加上最近幾年業務激進,也會出現一些不好的情況,但是相比非銀行金融機構會好多。
我們再回頭看看阿里巴巴搞金融,其實基於以上兩個特徵,我們觀察阿里巴巴只要確定一點就可以了,阿里巴巴在風險控制上是否有明顯的高於其他金融機構的優勢?

   從阿里巴巴的邏輯體系的建立上,我覺得阿里巴巴是的確是有一定的優勢的,阿里巴巴基本上走的是一條量化放貸的道路,就是阿里巴巴依託自身在網絡體系內的巨大客戶數據優勢,進行有效的數據整合,他將自身網絡內的客戶的一系列有利於進行風險判別的數據例如交易數據,客戶評價度數據、貨運數據、口碑評價、認證信息等等進行量化處理,同時也引入了一些外部數據,例如海關數據、稅務、電力、水力等方面的數據情況加以匹配,從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風控標準,意圖建立起純粹的定量化的貸款發放模型。同時,建立中小企業貸款的數據庫模型,進行數據庫跟蹤管理等等。

   這個量化的貸款模型的好處就是基本上大大提升了放貸效率,從阿里巴巴的一些媒體採訪中看到,阿里巴巴的戶均數額在7000元人民幣,一共發放了130億的規模,每天處理一萬筆左右的貸款額,這個數字如果採取銀行的客戶經理制的審核標準的話,投入產出就明顯不成正比,相信沒有銀行能做的了這樣一個規模和數字的交易。而阿里巴巴依託貸款模型和網絡化的處理,就可以很好的實現這個數字的貸款發放。這就是網絡的優勢,也是量化交易的優勢,他排斥了對單個人的定性化分析,通過標準的篩選,大大降低了納入範圍內客戶的違約概率,從而保證了貸款的質量。

   在這個邏輯體繫上,阿里巴巴是做足了功夫,也投入了非常龐大的資金和人力,從全球範圍內來看,做這樣定量化標準放貸模型的嘗試一直就有,但是目前為止,還真找不到特別成功的模型。所以確切的效果有待觀察,而且也有點期待。我骨子裡是希望阿里巴巴的這種嘗試能夠取得成功。雖然我個人感覺這個成功的可能性還是比較渺茫的。

   主要的原因,我還是覺得貸款應該是非常個性化的產品,量化有助於縮小篩選範圍,但是純粹進行量化放貸標準,難度應該很大,雖然阿里巴巴也採取了一些心理方面的控制措施,但是畢竟是小額貸款領域,這種措施實質用處應該非常有限,因為過於繁瑣的放貸標準,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貸款客戶的意願度。對於阿里金融,我自己的幾個擔心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
   類似於量化交易,其實是需要邏輯基礎的,長期的穩定的交易環境和交易規則是量化的基礎,那麼在貸款層面也是一樣的,貸款的需求、意願度也需要長期的、穩定的基礎,貸款更多是個人意願度的一種表現,雖然大範圍內可以量化,但是跟經濟形式的正相關度頗高,個人感覺貸款的變化太快,例如經濟週期好的時候,人們願意貸款進行投資,但是經濟週期不好的情況下會壓低貸款的意願度,從貿易領域來看就是經濟形勢好的時候,願意多備貨而去借錢,而形勢不好的時候,就寧願拋售也不願意借錢備貨,所以,在量化的參數設置方面就需要考慮到很多因素,我自己感覺沒有很長時間的相關經濟數據的係數研究,很難有穩定的量化交易標準出現。而且這期間,還會付出極大的代價。從金融發展歷史來看,任何一套良好的風控體系其實是在市場金融實踐中不斷碰撞出來的,期望通過閉門造車的方式實現,難度很大,阿里巴巴需要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來面對貸款壞賬率。

   其實,貸款標準的設置出來容易,但是修正很難,這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設置的過嚴,那麼就會發現找不到符合風控標準的客戶,導致出現無貸款可放的境地,如果貸款標準過於寬鬆,壞賬一堆的情況也必然可見。這個度的把握就是要在市場中不斷的碰撞才能產生,雖然可以做各種精算,模型測試,但是具體實踐的數值肯定是不斷的積累的。只有形成了極為龐大的實踐數據,才有可能具備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前面說了,在金融不穩定、經濟形勢不確定的情況下,很多數據其實是失真無意義的。

   我對淘寶網研究不多,但是我有個感覺淘寶網上其實兩極分化現象已經越來越嚴重了,淘寶網看上去有浩瀚的客戶群體,但是實際如果做一些切分,就會發現淘寶網的客戶質量其實分化很嚴重,由於網店的開設成本日益增加,很多時候維護好一家網店的成本已經不低於開一家實體店的成本了,而天貓為代表的B2B起來以後對網店的衝擊也很大,這種情況下,淘寶網就日益分化成兩個層級:好的商家越來越好,同時越來越少,不好的商家越來越不好,數量越來越多,淘寶網成為了大象跳舞的地方的時候,淘寶網就已演變為幾隻大象和一堆螞蟻聚集的地方。

   這種情況下導致的貸款難題就是我前面說的,你可能找不到符合你想要發放貸款標準的客戶。風控標準過嚴會淘汰掉大量的客戶群體,大量螞蟻被擋在了門外,而大象卻又不需要你。如果風控標準過鬆散的話,你在螞蟻之中,又無法清晰的找到你想要的螞蟻。因為他們都差不多。

   3、系統性風險的防範,量化交易很害怕系統性風險,因為會讓所有的數據設置在系統性風險的面前都失去了意義,例如經濟形勢大面積下滑的時候,那麼很多作為參數的數據值都沒有意義,本來過往可能很好信用度的客戶在大形勢下跟信用度不好的客戶一樣都無法還款,所以系統性風險成為了量化交易的噩夢,所以如果阿里巴巴不能建立起很好的系統性風險應對機制的情況下,大規模的採取量化放貸的模式,可能會很容易在某一個區間裡出現大面積的壞賬的可能性,系統性風險帶來的量化交易失敗的的典型案例就是兩位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默頓和舒爾茨參與組建和運作的長期資本管理」(LongTerm CapitalManagement),由於無法考慮到亞洲金融危機和俄羅斯國債違約所帶來的偶然的不確定的無法在交易模型裡設定的系統性風險,使得他的損失極為慘重。
當然貸款跟對沖交易還是有較大的區別,影響的因素也不同,但是在定量交易的過程中所選擇的考慮點和本質是一樣的,系統性風險是不得不進行防範的。尤其在中國最近五年內走勢極不明確的經濟情況下。更值得注意和考慮。

4、道德風險的無可屏蔽,其實不要忽視國人的智商,任何標準,在中國只要有標準,都可以想盡一切辦法來造一個符合你標準的樣本出來,當年在銀行的時候,有個客戶經理很聰明,硬是經過幾日幾夜的不眠不休,不斷的測試銀行的評級系統,居然被他給找到了銀行評級管理辦法的系統漏洞,掌握了輸入什麼值能讓銀行的交易系統出現較高的評級,這種事情,我相信絕對不是一個銀行的客戶經理會找到,所以,我一樣相信阿里巴巴的貸款風控標準,也會在不斷的被測試中被陸續給褪敲出來,然後就會在市場上出現各種各樣的造假數據,對於量化貸款交易而言,由於只注重數據,而不太注重貸款主體的情況下,詐騙等案例會不斷出現。

   其實我還是覺得以上都不是關鍵,關鍵是當前的中國情況下,中國人缺錢麼?這個其實是題外話,但是卻可以提提,所有的人都在關注如何更好的放貸款,但是事實上,我一直想問真的真那麼多人需要貸款麼?貸款出來幹什麼呢?尤其是商戶,其實商戶的貸款需求應該是很少的,我原先做商戶貸款的時候,我還特地看了路邊的那種小攤販,我看他們的現金流都挺好,想到給他們放點貸款,一萬、兩萬都沒事,放心放給他們就可以了,但是結果人家很鄙視的問我說,我還有幾萬塊錢存款,放你們那裡,能不能給點高利息?一樣的道理其實在四季青等市場裡都一樣的,90%的商戶其實現金流很好,他們並不需要你的貸款,相反他們缺乏很好的理財產品,錢不知道該幹什麼用。我相信淘寶網的商戶應該是差不多的情況吧。

   在這種情況下,你放貸款的難度和風險其實本身就是比較大的。因為你在給一些不需要貸款的人貸款。再有錢的人,在不需要貸款的時候去貸款,往往結果都不是很好。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總的來說,中國還是一個放貸衝動的環境下,這麼多年來濫發的貨幣,所形成的大量的存款需要找到釋放口和出路,所以過去十多年來其實銀行從未曾惜貸過,這种放貸衝動,其實是不斷的扼殺金融創新,因為無論什麼金融創新,都比不過直接了當的直接放流貸,我有時候開玩笑說,其實中國最大的金融創新是直接發放流動資金貸款。真的,誰也敵不過這個金融創新。只要看下企業,做些數據分析,然後就不管用途,不管實際需求的合理性,直接就給流貸款,那麼誰還會去做保理、固定資產貸款、票據融資等等麻煩的程序呢?所有的金融創新,其實是流動資金貸款的衍生品,只有流動資金貸款發放不了的情況下,才會想到這些金融創新產品,而想到這些產品的最終目的也就是如何獲得貸款,越簡單越好,所以很多本來該被限制的條款都會被無情的打破。導致了金融創新就是空話一句。

   不管怎麼說,我還是希望阿里巴巴的小貸之路,能獲得成功,網絡金融應該會是個新的領域,阿里巴巴在這個領域顯然走在了前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98

也談宜信--江南憤青 世路勞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1l2fj.html
我在寫上一篇《也談陸金所》的文字裡就提到宜信,說他是一座巨大的冰山,掩藏在宜信背後的很多東西,其實都是一團迷霧,很難給予確切的評價。但是也嘗試著就公開能獲得的宜信的資料,我談談自己對於宜信的看法。
 
   談宜信就必談P2P,宜信在很多公開的資料引用的最多的就是說自己是P2P,只是服務機構,更好的幫助出資人和借款人進行撮合和匹配,宜信不參與任何形勢的資金運作。不吸納資金,不發放貸款,只是獨立的第服務機構,負責幫助出資人進行更好的信用管理。所謂信用管理包括但不限於幫助客戶進行更好的信用調查,追款服務,風險評價,貸款產品設計等等。宜信的核心就是幫助客戶更好的放款,以及更好的收回貸款。
 
   從這個意義上講,宜信的確屬於P2P的範疇,但是P2P這個概念很有意思,因為並沒有明確的法律約定,也沒有行業協會來明確P2P到底該是個什麼標準,該是如何的一種形式,所以,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都產生出很多種P2P的類型出來。國外來看,有Prosper、Kiva、Zopa、LendingClub等模式,複製到國內也變成拍拍貸、人人貸、宜信、紅嶺等多種模式。而且,在監管上國內外都一樣,都法律的空白點,美國的P2P模式的鼻祖,PROSPER也曾被監管機構認定非法,但是後來又被允許重新開業,也說明這個行業到底會如何,都在觀望之中。

   事實上,任何金融創新,理論上都屬於不斷的突破金融管制的過程,因此法律監管等配套體系都需要金融實踐中不斷完善和豐滿的,但是至少現在,因為缺少金融監管,使得P2P一直就處於邊緣地帶。國內P2P自起步於06、07年之後,也發生過不少P2P的騙資案例,2011年9月,貝爾創投事件(涉案金額300萬),2012年6月的淘金貸事件(涉案金額100萬),其他大大小小,肯定也不少。

   所以,不能因為宜信是P2P模式,就可以斷定宜信模式沒有問題,P2P本身可能就是個很大的問題,尤其在國內,我一直覺得國內的P2P都已經是脫離了P2P本來應該有的定義,走入到灰色地帶,跟非法集資的區別越來越模糊。

   P2P就本質而言其實是金融脫媒「FinancialDisintermediation」,原先個人的借款都是通過中介來實現的,一般都是銀行,個人將存款彙集到銀行,然後銀行作為媒介統一放款,P2P則改變了這種方式,通過P2P的平台,出借人可以自行將錢出借給在平台上的其他人,而平台則通過制定各種交易制度來確保放款人更好的將錢借給借款人,同時還會提供一系列服務性質的工作,幫助更好的進行借款管理。服務比較典型的行為包括三種,純法律手續的服務,確保借款行為的法律有效性,風險特徵信息提供的服務,確保借款安全性的有效判斷,以及借款人違約以後的追償服務,確保在違約發生後降低損失。所有的制度和服務其實都是圍繞著如何更好的搭建平台以吸引更多的人參與交易作為基礎性特徵的。

   這種平台特徵性質,使得P2P的地位就是相對獨立,例如市場管理方,只提供各種有利於交易雙方交易的服務,但是卻不能參與交易行為,也不能對交易雙方有傾向性意見,更不可能成為借款方式裡的一個主體,借款的最終決定權,應該在出資人自己手裡。出資人自己根據平台所設定的一系列交易制度作為基礎,自足的判斷出資行為,同時也要自己來承擔出資後的責任損失。P2P平台利用的是優秀的交易制度和交易服務來吸引出資人進入到這個平台。

   所以P2P的核心點歸納起來就是:不能參與到借款和放款的交易行為中去,而只能給予服務性質的工作,做到了這點,就具備了金融脫媒的條件,如果一個平台還是需要一個主體參與到中間去做資金的彙集和發放工作中去,甚至在出資人出資的時候,還需要有信用附加,那麼就脫離金融脫媒所本來應該有的定義,也就不能在被稱為P2P了。

   事實上,我看了國內例如人人貸、紅嶺、陸金所等幾乎所有的P2P機構,其實無一例外的都將自己的信用加入其中,例如設置了出資人的保本條款,甚至陸金所還設定了保息條款,那麼這種模式其實早就脫離了P2P的概念,他把本來該有的中介服務機構所應該收取的無風險收入變成了風險收入,這種帶有信用附加的風險收入行為,不但不屬於P2P應有的定義了,而且還會給平台的生存帶來極大的不確定因素。所以,國內基本無P2P的結論其實是可以下的,宜信模式,相比這些P2P,採取的卻是截然不同的一種方式。

   宜信模式採取的是債權轉讓的模式,這個模式很有意思,使得他跟國內很多P2P的模式是截然不同的,不單是線上線下的區別,還有操作方式的截然不同,別的P2P都是採取純平台和中介的概念,而宜信的債權轉讓,使得他的平台無法獨立於交易之外,他成為了一個中介資金的樞紐平台,這種方式,宜信說是創新,但事實上創新應該談不上,他利用的基礎就是我國《合同法》第80條的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這個是奠定了債權轉讓合法性的基礎,對於這種債權轉讓的行為,我國已經立法保護了很多年,而事實上也很多人採取這種方式進行債權的轉讓。(其實,這個條款與我國民法通則第九十條款,還是存在法律牴觸的,實踐爭議也有。)

   但是事實上,宜信跟過去很多債權轉讓的做法做了很大程度的改變,他利用這個條款,實現了《合同法》在制定時候也沒有想到的一個巨大的功能:資產證券化。就這點上來說,唐寧是個極其聰明的人,也的確做到了應用方式的創新,他利用債權進行了資產證券化,並且實現了流通,從而使得,宜信就轉身成為了一家名副其實的「銀行」,只要投資人不擠兌,這個擊鼓傳花的遊戲,就可以永遠的玩下去了。甚至在此期間,都不需要擔心壞賬率到底有多高,留給了宜信足夠的空間和時間進行戰略定位和業務轉型等工作。其實,某個意義上來說,一旦經過債權流通之後,確切壞賬率到底是多少,是誰也無法審計出來的,宜信之前聘請的德勤做的審計報告,也只能審計一段時間內的審計結果,要真實的梳理壞賬,除非全面暫停宜信的業務,然後讓債權人和債務人都進行債權債務登記,否則,這個漏洞,哪怕如天大,也無從知曉。德勤的報告根本無法說明任何問題。

   唐寧以個人借款的方式借先借給借款人一百萬,為什麼個人的方式來借呢?這裡跟我國的法律體系是有關係的,我國是不允許非金融機構發放貸款,但是卻保護個人發放貸款,因此只能以個人形式進行貸款發放,而經過唐寧發放個人貸款之後,唐寧就獲得了一筆一百萬一年期的債權,按照很多人正常的理解,唐寧要轉讓貸款,肯定是要將這筆債權,整體轉讓出去,才能實現流通,而做過財富管理或者私人銀行的朋友肯定都明白,整體轉讓的難度其實是很大的,但是唐寧的聰明支出就是創設所謂的P2P,將這筆債權,進行了兩個層面的拆分,金額拆分和期限拆分,不能小看這兩個拆分,經過這兩個拆分之後,就產生了難以想像的效用。
 
   在中國當今的金融市場上而言,50萬以下的高收益的短期理財產品非常少,但是這個群體卻是佔據了中國絕大多數,所以一旦一筆一百萬的債權經過金額拆分和期限拆分後的銷售難度就大幅度降低。大量在社會上閒置的零散的資金,就以極大的熱情進入到宜信的這種模式裡來,隨著進入的資金越來越多,一個「銀行」就誕生了。一邊是不斷的債權進來,一邊就是不斷的進行拆分,進行配對。
 
   我曾經在《也談阿里巴巴做金融》裡面提出過一個概念,銀行,是不可能破產的,哪怕壞賬率超過100%,只要不擠兌,流動性不出問題,外部監管,不進行干涉和約束,就不會倒下,因為不斷的會有錢進來,就可以保證你存續下去,壞賬完全可以被新進來的錢給抹掉,所以,莫個意義上說,所有的金融創新,其實怎樣都敵不過銀行。就是這個道理。
 
   宜信就是利用這種模式,不斷的利用各種債權(真的,假的,似乎都不那麼重要了)引入新的資金,這種模式就是可以繼續玩下去的。不要有外部干涉的情況下,玩一輩子也可以。
 
   毫無疑問,宜信就利用了期限和資金的錯配,讓自己成為了一家影子銀行,由於定位在低金額,短期限,使得宜信的騰挪空間,就遠遠大於其他金融機構,所有接受監管的機構,例如信託,都有門檻和人數的限制,而宜信沒有這樣的限制,打著P2P的口號,他最低的金額可以做到一萬,兩萬,期限,七天到幾年。

   這樣的一個制度設計,使得這個遊戲變成,只要不斷有人投資進來,那麼無論本身固有的債權到底是好是壞,都不會產生太大的問題,遊戲的核心就是如何不斷的做大規模,不斷的吸引人進來。確保遊戲可以不斷玩下去。

   而為了玩好這場遊戲,宜信所有的工作重點就很自然的成為了,如何更好的從理論上來讓投資人對宜信更加的放心。所有材料的宣傳的所謂風控制度的設計,信用管理,紅杉資本的注資,甚至引入德勤的審計,乃至唐寧說宜信的註冊資本已經達到一個億的說法(其旗下直接負責業務的宜信惠民、宜信財富註冊資本金為500萬元,其餘宜信普惠、宜信致誠、宜信惠誠、宜信普誠等公司註冊資本金分別為50萬至200萬不等,《環球企業家》數據),等等的的營銷宣傳,所有的目的都指向了如何更好的忽悠錢的流入這個要點,而已不是這個模式的核心了。

   而這種模式其實很大程度上,也基本上在本質上摧毀了宜信只是個居間介紹的中介平台這個核心點了,為什麼呢?因為在事實操作上,宜信的這種債權轉讓的模式,大金額拆分小金額,長期限,拆分小期限的做法,這種運作方式對流動性的要求是極高的,也就是說在接納一筆1個月的資金進來之後,必須保證1個月之後,債權能被轉賣給另外一個下家,如果不能實現的話,那麼就會面臨流動性壓力,而這個時候由於標的債權是並未到期的,無法對債權進行追償,唯一能選擇的就只能由宜信自己進行墊付的形式進行操作,那麼就意味著,宜信自己在裡面承擔了信用。宜信將流動性的壓力抗在了自己身上。而這個時候如果主體債權發生了壞賬的情況下,最終的損失必然是宜信承擔了,宜信所謂的中介模式實質上是不成立的,他所收取的費用,名義上是中介費收入,但是實際上必然是風險收入,這種收入其實就是宜信放貸收入和給投資人利息之間的差額,說白了宜信還是賺取利差的業務模式。

   宜信自己也宣揚說,他成立六年多來從未給投資人造成損失。事實上,未給投資人造成損失,只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成立六年多來無壞賬,第二種就是出現壞賬,宜信自行墊付。顯然第一種可能是沒有的,因為只有神仙才能確保零壞賬,那麼必然是第二種,第二種在債權能如擊鼓傳花一般不斷轉下去的情況下,宜信自然是能墊付的,但是遊戲停止了呢?遊戲停止的時候就是要清算家底的時候了,關鍵的指標就出來了——壞賬率。如果宜信的壞賬率低於宜信的收益率,那麼宜信到時候即使停止遊戲,家底盤算下,也是問題不大的。但是如果壞賬率過高,那麼不單是出現虧損的問題了吧。還必然牽涉到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龐氏騙局。

   前段時間,中行董事長肖鋼在《中國日報》發表英文署名文章,呼籲加強影子銀行的監管。他認為,目前銀行發行的"資金池"運作的理財產品,由於期限錯配,要用"發新償舊"來滿足到期兌付,本質上是"龐氏騙局"。 

   其實肖董事長說的是很對的,只是忽略了一點,判斷旁氏騙局的核心其實不在於使用什麼形勢,而在於投資的標的物的價值,只有標的物的價值明顯低於投資人的投資金額的時候,而且還在不斷的吸納投資的行為,我覺得認定龐氏騙局才是有意義的,如果標的物的價值明顯存在,而只是流動性出現問題,進行期限錯配,用新產品覆蓋舊產品,是沒有問題的。否則,按照肖董事長的說法,國內最大的龐氏騙局其實是銀行,因為銀行吸收大量的零散的儲戶的資金,然後用於長期的放貸,這個就是典型的期限錯配。但是由於銀行有嚴格的監管,確保銀行的壞賬率得到及時的公佈和控制,便於監管層採取必要的措施,從而讓銀行的信貸資產能覆蓋儲戶的資金安全。這也是為什麼全球對銀行要嚴格監管的主要理由和依據。也是為什麼銀行雖然實現了期限錯配,卻不能成為龐氏騙局的關鍵點。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分析宜信,其實就非常明確和直接了,宜信是不是P2P,在這個判斷點下,其實都不重要,甚至哪怕宜信就真的是被定性為「地下銀行」「影子銀行」,也不能簡單的就認為宜信是有問題的,但是也不能因為宜信採取的債權轉讓的方式是合法的,就認為宜信沒有問題了。我們判斷宜信是否有問題,是否屬於龐氏騙局的關鍵就在於宜信受讓的整體資產到底是否高於投資人的投資金額,在我們認定所有宜信做的債權轉讓都是真實合法存在的情況下,關鍵的關鍵就是壞賬率了,這個決定了宜信是否是龐氏騙局的核心點。

   但是事實上,由於缺乏監管,要對宜信的壞賬率進行審查是不容易的,近乎於不可能,前面說了,除非全面暫停宜信的業務,進行債權債務登記,才能進行全面的審計,否則,要認識到宜信的具體壞賬率,可能性非常小,很多人在這裡問,為什麼審計不出來,我個人認為審計難的主要原因還在於宜信採取的債權轉讓的方式較為掩蔽,而且很多都是個人和個人簽訂的,真實性等很多方面都很難,而且量非常大,按照120個億的放貸規模計算,人均出資額如果都是五萬,十萬的零散金額的話,那麼意味著12萬人左右參與了宜信的體系,這個數字的審計我覺得基本上是不可能審計出來的。加上宜信一直非常低調的面對媒體,而且對於市場的任何新聞基本都處於不回應狀態,因此要理解宜信的難度是很大的。所以,我也只能從宜信公開的一些資料上進行我自己對宜信的壞賬率的一些簡單的分析。

   對於宜信的資產質量,目前為止,我們可以看到的唯一的一份可能相關的報告是德勤出具的一份所謂的審計報告,說宜信不良還款率0.7968%,我在網上的確查到一份宜信的德勤報告的複印件,全英文的,宜信的人員在截圖裡用中文標註出某一部分說,手寫了壞賬率,三個字。而且文字中也說,該報告是最近三個月的審計報告。我不是很明白其中的意思,但是我自己的認為,宜信的壞賬率控制在1%的可能性基本是沒有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個人無法在宜信的一系列所謂的風控標準中,找出優於其他金融機構或者類金融機構的控制措施出來。宜信採取的是全國各地鋪設網點,進行人為的項目篩選的方式進行風險控制的,這種風險控制措施,其實是銀行普遍採用的,銀行的客戶經理制也就是這種模式,通過對客戶的實地調查,做出判斷,是否給與貸款資金發放,貸款質量很大程度會因為具體項目調查人員的差異而有很大的波動,在沒有確切的標準的情況下,項目的風控質量是把握在項目調查人員手裡的,而如果有確切的標準的情況下,那麼由於地區差異的存在,也必然會出現地區的差異,無論宜信怎麼來斷定和篩選項目,都無法迴避這種問題,隨著規模的越做越大,這種風控能力的考驗是極大的問題。

   事實上,比宜信有更多風險經驗累積和沉澱,乃至比宜信有更高素質的客戶經理團隊的其他金融機構都無法在這點上做的特別好的突破,跟宜信模式基本處於同一貸款金額的信用卡的領域也遠高於3%的壞賬率,宜信能做到1%以下?我個人認為肯定是不可能的。更何況信用卡的規模遠高於宜信,還可以用大數法則來規避一些特定的風險,宜信的壞賬率,低於信用卡,我個人覺得可能性不大。

   另外一個考慮的因素是宜信的客戶群體和貸款金額,宜信的客戶群體,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主要是大學生、私營企業主、農民、工薪階層,從大量的報導來看,金額從幾千到幾萬,幾十萬不等,而且關鍵的是他們的利率成本基本都維持在20%以上(最新看到一些報導和宜信的客戶都在提宜信的實際利率高達60%,有名義利率加服務費兩個名義構成,綜合成本達到60%)

   我很早前就說過,利息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詞語,他不是代表著非法和合法的問題,關鍵的問題是,利息是直接沖減借款人的利潤的,作為一個理性人借款的一個前提是,他借入的資金賺取的收益要高於利息才有借款的可能,如果這個前提不成立,這個借款行為的結果必然是壞賬。所以我很早前在談浙江金融業態的文字裡就說過,高利率會推動低風險業務進入高風險區域,一個業務在低利息的借款行為下是低風險的,但是由於借入了高利率資金,就成為了高風險業務。而事實上,無論從什麼行業來看,哪怕是在暴利的行業,都是無法支撐借入利息高達20%以上的資金,更勿論宜信所說的群體,學生?農戶?工薪階層?企業主?那個能承受20%以上的利息呢?更何況現在不少報導都提到宜信的實際利率都在60%左右。宜信的資金成本達到60%的另外一個目的可能也是希望通過高利率來對沖這個區域的高風險和貸款的高成本,其實邏輯是對的。但是實施上,高利貸這種業務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的,不確定性來自於業務非常態,能借入60%的資金的客戶,其實市場是存在的,但一般都是階段性的,臨時性的,偶發性的,業務很難連續存在,期望通過這種不連續的業務,來支撐長期的業務模式,我認為更是不可行的。無論從宜信的客戶群體和利息收益上來看,宜信都在走一種非常危險的平衡遊戲,儘可能的收取高利率來對沖高風險,同時又期望不斷的擴大規模降低收益,這種行為很危險。尤其在規模做的很大的情況下,任何一個微小的疏忽都會引起巨大的連鎖反應。

   其實,從全球範圍內來看,小額貸款,尤其是微小類貸款的壞賬率一直是很高的,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越成熟的市場,壞賬率越高,所謂的孟加拉的尤努斯,離開了孟加拉,也並不能將其模式複製到該地區以外的地方去也驗證了這點,而且尤努斯的規模一直無法擴大,也注定了微小貸款領域很多時候,受到國情等限制的同時是否也意味著這個領域的實質空間是有限的,未必如人們所設想的是個藍海領域。另外,宜信在資料裡宣稱的,因為金額小,所以客戶違約成高,因此來進行所謂的小額貸款是風險度低,其實這個個邏輯在實踐中也證明基本上是錯誤的,這個邏輯的反面就是,作為債權人,你因為這麼點金額的貸款,去追償,你追債的成本一樣也很高,兩相比較小,客戶的違約成本其實就不高了。所以微小領域的貸款的違約度是不低的。

   雖然有市場消息人士說,宜信2011年度的利潤高達2.5億人民幣,說實話,我對這個是表示了極大的質疑的,雖然從正常的盈利模式上這個數字是有可能得出來的,因為據說宜信一年的放貸規模達到120個億,那麼按照2個點的中介費進行提取的話,一年2.4個億左右的收入是可以實現的。如果3個點的中介費收入對話,則可以有3.6個億的收入,所以2.5億的利潤實現是具備理論上的可行性的。但是前面我論述過了,宜信其實並不是實質意義上的無風險收入,他本質必然是有風險的收入,屬於利差行為,因此這個2.5億的說法並不靠譜。很大程度上,這個利潤的能否實現,其實還是取決於宜信的壞賬率到底是多少這個數字上來。而我自己認為宜信的壞賬率必然是不低的。

   在宜信的壞賬率不可能太低的情況下,那麼兩個方面成為了懸在宜信頭上的一把利劍,第一個方面是政策的不確定性,最近市場傳聞政府將對債權的轉讓金額和次數都做出規定,那麼一旦如果真的方案實施,宜信成為地下銀行最大的基礎就取消了,隨著債權轉讓次數的受限,那麼支持宜信的流動性就消失了,對宜信而言,這種依靠新的現金流流入來兌付之前的現金流流入的遊戲就無法繼續玩下去,宜信也就不得不面對債權人到期之後的兌付問題。這裡結論就比較簡單了,如果宜信的壞賬率控制的很好,資產高於債權人所持有的債務,那麼宜信沒問題。但是一旦債權人所持有的資產,無法覆蓋債務,那麼宜信就會面臨很大的麻煩,什麼麻煩就是前面所論述的一大段內容。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出資人擠兌,當市場認為宜信的模式,存在很大的問題,而宜信又無法很好的解釋市場的質疑的時候,新的投資人不選擇宜信的產品,哪怕宜信在給與更高的價格和更貼切的理財產品的時候,宜信也就需要面臨著出資人到期兌付的問題,宜信自身的流動性是必然無法承受如此大規模的到期兌付的問題的。所以這個時候,宜信也會面臨清算家產的問題。事實上,也只有這兩個時候,我們才能清晰的知道,宜信這座巨大的冰山背後到底是什麼?!

   說到這裡,其實宜信還有一個很大的風險點,這個風險點,只是推測而言,事實上很難說有沒有,但是的確也值得去說一說,很有意思,我昨天跟一個記者朋友說,宜信最大的風險其實不是風控措施,不是政策監管,也不是團隊建設,很多時候其實是沒有約束下的規模擴大衝動以及隨之而來的貪慾。宜信是不是創新,這點其實是不能否認的。宜信的確是金融創新,利用了現有的我國法律體系,衍生和創造了一種交易模式,但是這種模式不在陽光下運行的時候,就成了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因為你不知道宜信到底會做什麼事情,而這些事情是你不知道的。這是個很可怕的事情。明確到宜信身上的核心點就是,缺乏監管,使得宜信很可能在轉讓並不存在的債權。

   理解宜信其實並不難,宜信的整體架構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左邊資產,就是宜信對外所放貸的金額,右邊是債權,就是宜信對外轉讓的債權,宜信處於中間,宜信的對外放貸的金額應該是大於等於對外轉讓的債權,為什麼會大於呢,因為並不一定宜信的債權一定都能轉讓出去,不足部分就是宜信自身的權益。但是這裡存在一種可能就是宜信手裡所握有的資產,也就是對外放貸的金額小於轉讓的金額的情況下呢?那麼宜信就進入了很可怕的領域——典型的金融詐騙。

   這種可能性理解起來就是宜信在轉讓真實的債權的同時也轉讓了大量不存在的債權,吸納了大量的資金,造成了債務大於資產的情況,這種情況其實就是典型的非法集資了。

   事實上,宜信的債權的轉讓並不複雜,我不止一次看到媒體的一些報導說,宜信的轉讓的投資人其實對於自己的債務人的情況是不瞭解的,而且沒見過面,整個放貸的過程都是跟宜信簽訂的,而借款人也是只跟宜信發生關係,這種出資人和借款人相互隔離的行為下,債權的轉讓,事實上都是預先簽訂的合同下的行為,是很容易偏離債權轉讓本來應該有的軌跡,事情的主動權其實都掌握了宜信手裡。我一直的觀點就是道德是個很虛無縹緲的東西,或許唐寧是個很有道德感的人,但是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規章制度很難確保不發生問題,沒外部監管的情況下,人的道德很容易被現實擊垮。宜信就需要不斷的在現實利益和道德約束之間做平衡,這種風險點,不管宜信如何來宣揚,我都不能簡單都認為風險點的不存在。我想唐寧不應該不明白這個行為的巨大災難性的後果,所以我也希望,這些也僅僅只是我的假設而已。

                                            江南憤青,寫於2012年10月杭州香格里拉仁智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99

也談擔保公司、小貸公司、私募債(一) 江南憤青

http://xueqiu.com/5564897980/22548444
昨天溫州金改的研討會上重點討論了溫州金改政策的利弊得失,其他不去分析,但是重點提到了允許小貸公司發行私募債的問題,覺得是一個較大的突破,比較大的解決了小貸公司無法擴大放貸資金來源的問題,另外也順便提了下擔保公司的發展前景的問題。

  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其實我自己覺得當前中國金融特徵的核心點其實是分業經營,然後以此為核心基礎造成銀行強勢地位,分業經營的另外一個層面其實是牌證制,形成這種機制有很大的歷史原因,按照浙大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汪煒汪老師昨天的說法,主要是我國在金融風險管理能力還不足以進行更好的金融管理,只能採取較為簡單和可操作的牌證制,只能將各個金融行業區分出來,予以發放牌照,以最大限度的達到可控的目的。

  我在很早前的文字裡提過我國的分業經營以及所帶來的牌證制,很大程度上,給我國的金融行業其實人為的設置了行業壁壘,形成了行業壟斷,這種行業性的壟斷,帶來了兩個直接的後果,第一個是快速的做大了我國的壟斷性行業的規模,銀行、券商、保險、信託等等需要牌照的行業,都能通過這種行業壁壘,快速充分的實現自身規模的擴大,我國的銀行業,每年都能以超高速的發展速度前進,一方面是得益於了每年8%的GDP,另外一個層面就是制度性的保護,現在工商銀行能擠進全球前五強公司,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國的金融業保護制度下的產物。

  第二個後果就是我國目前金融機構的普遍大而不強,這種行業壁壘所形成的大型金融機構,因為不是充分競爭的產物,而且由於相對於市場整體而言,行業內的金融機構數量還是極為不足的,這種市場大而競爭者少的狀態下,就使得金融機構不需要做太多的創新工作,就可以獲得較為豐厚的利潤,猶如躺著賺錢的概念,所以直接造就了我國金融機構的普遍效率低下,大量銀行直接蛻化為只會放貸的機構,金融信貸化趨勢日益明顯。甚至在放貸領域,大量銀行也就只會進行簡單的放貸,形成不了各自的細分行業和專業優勢,在市場足夠容納這些銀行,並能讓其過著很好的日子的情況下。各種創新的意願度都被當前的業務給壓制。能舒服的躺著賺錢,誰願意起早貪黑去幹苦力活?

  所以,在這種趨勢下,我們去談任何的微觀層面的金融體系改革,其實難度都很大的,在這裡我到是覺得有必要具體闡述下我自己對分業和混業的看法。

  美國在1933年通過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Banking Act),也稱《1933年銀行法》。確立了分業監管的體系,一直堅持60多年之後,開始重新在反思分業監管的弊端,當時美國面對全球化的金融創新,明顯意識到了分業監管的體系的巨大的狹隘性和負面性,開始反思1933年的分業監管的模式,在1997年5月,美國財政部長魯賓代表克林頓政府向國會提出了金融體制改革的建議。主要內容是:取消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經營的限制;試圖允許銀行和工商企業互相融合,以增進金融業的效率,保障金融業的穩定。

  然後1998年4月美國花旗銀行與旅行者集團合併,合併後的花旗集團將花旗銀行的業務與旅行者的投資、保險業務集於一身,這事實上已突破了分業經營的限制。成為美國第一個完全混業經營的銀行持股公司(BHC)。

  1999年11月4日美國參眾兩院通過的《金融服務現 代化法案》(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 of 1999)廢除了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徹底拆除了銀行、證券和保險業之間的藩籬,允許商業銀行以金融控股公司(FHC)形式從事包 括證券和保險業務在內的全面金融服務,實行混業經營。

  《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結束了美國長達66年之久的金融分業歷史,當時的總統克林頓稱這一變化「將帶 來金融機構業務的歷史性變革」。該法案的通過對全球都產生了深刻影響,這意味著在美國最早實行,並傳播到世界各地從而對國際金融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的金融分業經營制度走向終結。

  昨天跟汪院長的座談中,汪院長說風險管控水平不夠是導致牌證制的核心原因,讓我有醍醐灌頂的感覺,昨天回來以後翻了幾本講述1929年美國大蕭條的著作,我也有點意識到了,其實混業經營並不應該是構成美國1929年金融潰敗的原因,某個意義上而言,美國的金融其實也是經濟危機的受害者,並不是創造者,從這個角度來看,把混業經營改變為分業經營,應該並不是合適的,在當時的邏輯體系下認為,割裂各個金融業態之間的聯繫就可以避免1929年這樣大的金融危機,但是核心的原因是這樣的麼?其實回到最後,應該是為自身風險管控水平較為低下,所尋找的藉口。

  美國在1933年之前崇尚自由經濟主義,包括政府自身也沒有干預市場經濟的理念在內,在金融業裡也是如此,保持最低限度的管理以維持市場的有效競爭,使得當時的美國政府在金融監管方面的管理水平無從談起。而這成為了美國經濟危機帶來和引發金融危機的核心根源,所謂的混業經營,並不應該是構成美國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

  1933年之後上台的羅斯福政府,以及美國的民眾、銀行業都在反思這場危機,都普遍的意識到金融監管的必要性,由於金融帶有極大的內在不穩定性,還有一旦崩塌之後的巨大負面效應,使得政府對金融業的管製成為了非常必要的手段。但是如何監管就成為了放在美國政府面前的一個巨大難題。

  在當時,由於缺乏有效的管理經驗,誰都不敢能保證是否有能力管好當時的金融機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採取分業經營,在當時確切的說,又應該是一個合乎邏輯的選擇,通過割裂金融各個業態之間的內在循環,最大程度的降低金融效率和投機因素,使得危機的爆發不帶有連續性,並具備可提前預警的可能,為政府的金融監管,大大的降低了難度,就成為了當時的一個主要的思路。

  在66年以後的1999年,美國廢止了分業經營的理念,開始了混業經營的時代,主要考量點,還是在於美國政府在長達六十多年的金融實踐中,具備了一套較為完善的金融管理經驗,其間銀行、證券等監管當局對各自領域的監管已相當成熟、有效。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美國政府下決心進行混業經營。

  所以,汪院長所提的風險管控水平,的確應該是我國實現金融牌證制的主要因素,當前我國的金融管理水平以及管理經驗都不夠充分,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混業經營,會極大的加大金融監管的難度,按照我國政府的執政理念,一般都是遵循循序漸進的理念和思路,所以也就能理解為什麼會採取牌證制度了。

  因為混業經營通過讓金融機構的內在聯繫加快進程,從而極大的提高了金融機構的效率,這種效率的提升,所帶來的結果是具備兩面性的,有利於極大的推動經濟的發展,也可能會極大的加劇經濟週期的波動,在下行環境裡,讓經濟加快下行。所以,在一旦管理不當的情況下,會產生的負面效應是極大的,金融危機的爆發,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大家都已經看到,也在不斷的上演的。

  從這個層面上理解我國的金融業,可能就會相對清晰,因為受限制於金融管理水平,可能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會處於分業經營的經營理念之下,但是在這種理念之下,通過各種手段逐步的磨合分業和混業之間的界限,加上金融機構本身開始逐步的完善起較好的內部風控制度,提高風險意識和風險控制能力。政府的監管水平能力的提高,混業的趨勢會逐步逐步的進行,應該是當前及未來的大趨勢。

  我一直喜歡從大趨勢去看我國的各個金融業態,具體的微觀領域層面的問題,其實是很難分析,沒有充分的調研和數據的支持,也是紙上談兵的事情,得不出什麼結論,就如同你讓我在幾千個PE機構裡面選擇出幾個好的機構來,我自己認為難度太大,我還真不知道怎麼選,誰一定能比誰做的好,除了能力方面的競爭,其實是還有很多的偶然性的因素促成的。例如命這種玄之又玄的東西。

  我一直認為大多數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過個較好的生說水平是可行的,但是要大富大貴,出人頭地,將相王侯,那可能就是需要看看你的八字才行。成功是不可能可以複製的,純粹的運氣好,也可能讓你成功,而讓別人失敗,你怎麼複製呢?

  所以我不太願意去做具體的問題的分析,這裡面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因素,但是看大趨勢,可能相對簡單,理解了金融邏輯之後,梳理出大的一個趨勢,然後讓自己隨波逐流,那麼難度會相對降低。我去年寫的那篇《為什麼看空中國股市》和《對私募股權投資的在思考》,都是梳理了我國股市大的一個特徵之後寫的一片文章,當時在幾個銀行機構都做過演講,建議理財客戶經理儘可能的不要去配置以一級和二級市場為標的物的投資產品,避免客戶損失。

  我國股市的邏輯特徵是什麼呢?那就是我國的股市開始了定價模型的改變,由原先的管制型股票市場,逐步放開到了相對自由的股票,這個轉型使得原先一二級市場的高溢價空間,會逐步的被抹平,也就使得我國的大量的股票的價格會被重新估值,這可以理解是一個去泡沫化的過程,是個長期而痛苦的過程。而由於股票市場的價格下行,也就直接導致了私募股權投資的難度大大的增加,PE原先的一二級市場套利的盈利模式就必然得到挑戰,在市場有幾千家,上萬億規模的PE充斥的時候,那麼洗牌必然來臨,這個洗牌的過程中,誰能活下來,誰活不下來,事實上,你是無法作為判斷的。並不是規模大,之前的業績好的機構就一定能在這個洗牌過程中存活的,面對這種極大的不確定性,為什麼要去參與呢?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看問題,高度高點去思考,還是有現實意義的,人生是一個順勢而為的過程,猶如打麻將,運氣好的時候,膽子放大點,抓住機會,多贏點,運氣不好的時候,就當個縮頭烏龜吧,膽子小點,步子謹慎點,活下去是第一位的,只有在牌桌上站在,你才有翻本的機會。

  扯淡有點遠,回到小貸、擔保機構和私募債上來,前面說了這麼多,其實都是給這三塊業務做一個大的宏觀背景的闡述的。在當前這種金融監管體系下,銀行強勢地位無法改變的情況下,三塊業務的難度其實是非常之大的。

  昨天金橋擔保陸總提出的擔保等同於銀行,理由是兩個,第一銀行放大倍數大概12倍,按照計算的方式是核心註冊資本金不低於8%計算吧,擔保公司也能做到8倍槓桿。第二個就是計算利差,銀行大概的平均利差在3.59左右,擔保公司的利差也是在3%左右,所以認為擔保等同於銀行。

  我覺得從具體微觀層面來看,這個說法是對的,但是放到大的金融結構上來看,我認為有很大的缺陷的,因為是否判斷能否等同於銀行的判斷標準,我們撇開吸儲這個特徵,因為擔保公司不需要資金去做擔保,所以吸儲上不能做比較,那麼兩者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呢?其實是銀行的最大的制度性優勢,誰都無法獲得的流動性。

  我們做個比較可能就可以清晰的明白這點,一家銀行吸收儲蓄10個億,發放貸款8個億,註冊資本金假設是1個億,那麼壞賬只要不超過10個億,監管層面不動作,銀行都是可以繼續存活的,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因為還要留足一些日常的現金,進行正常的兌付,保證流動性,而且監管也不可能不作為,但是銀行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是可以進行壞賬處理的,目前銀行業公佈的壞賬大概在1%左右,但是實際的壞賬率肯定要高於這個數字,不是說我國的銀行業造假,而是全球的銀行業都可以通過表外化也好,內部會計報表的科目調整也好,甚至可以進行提前置換貸款等方式來合法合規的處理。從而讓壞賬率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之內。

  換句話說,銀行有很多方式讓自己的風控水平即使不夠的情況下,也活下去的辦法,現在西班牙的銀行業大概接近10%的壞賬率,實際壞賬率肯定超過15%,但是依然能活下去,15%的概念是什麼呢?就是註冊資本金虧完了,還虧了總規模的5%,那是多麼可怕的數字啊。

  你擔保公司別說資本金虧完了,只要虧個幾筆業務,基本上也就失去了流動性,我看過很多國家的擔保業態,其實擔保最大的問題在於盈利模式不合符商業邏輯,我自己對擔保的定性就是擔保在中國 會處於一個逐漸消失的狀態。我國的擔保公司這個過渡性的宏觀背景其實就是我前面所說的我國分業監管下,銀行的強勢地位所營造出來的一個效率低下,使得大量沒被覆蓋的層面,有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給彌補了,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就是吃著面包屑成長起來,某個意義上說,所謂的擔保和小貸,其實都是這種架構下的產物。這種夾縫中成長起來的公司的生存基礎就是銀行未能有效覆蓋,可以給銀行做輔助性的工作,但是劣勢也很明顯,因為銀行的強勢,而且日漸的覆蓋面不斷增加,長久來看,必然使得這些公司的生存狀態是日益艱難的。

  擔保公司在很多國家都是為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而出現的,但是事實卻證明擔保公司基本上在各個國家走到最後,都依賴財政 補貼存活,什麼東西需要財政補貼?不賺錢的業務才要財政補貼。所以,擔保必然是一個商業模式不成立的業態,但是市場又需要他。而國內的擔保公司很多的都是民營的擔保公司,扣除大量的擔保公司不從事擔保業務,實質從事放貸業務外,實際從事擔保業務的擔保公司其實並不多了,也間接說明就擔保而言,的確是走不通的。

  事實上,哪怕是有財政補貼的歐洲,在七十年代,大量信貸擔保的機構就紛紛倒閉,特別是1992年瑞典信用保險公司破產後,歐洲金融界基本上全面停止了貸款信用擔保。而恰恰我國的擔保機構主要從事的就是貸款信用擔保,也可見生存難度之大。

  具體到分析上來看,擔保三個致命缺陷無法破解,第一是風險收益不對稱,按照目前擔保公司的收費在3%左右,扣除一個點費用外,大概在2%左右的收入, 我一直跟很多人分析一個邏輯是,中農工建,成立幾十年的金融機構的壞賬率在多少水平?

  我想如果扣除銀行貸款裡面大量不會壞賬的貸款規模或者說可以用流動性來彌補和掩蓋的的貸款,我想這個數字不會低於2%,銀行的風控制度和擔保公司的風控制度相比,銀行的工作人員的能力與擔保公司的人員能力相比,誰更具備優勢?我相信有超越銀行工作人員能力的擔保機構,但是總體上而言,我相信的機構基本上屈指可數,因為無論從哪個層面來說,人才流向金融機構的可能性要遠遠大於金融機構流向擔保公司。

  在壞賬率方面,我們哪怕按照極端的1%的壞賬率進行計算,那麼擔保公司,盈利可能也就在1%左右。按照擔保十個億的規模進行計算,也就1000萬的利潤,但是與之對應的是十個億的風險,這種風險和收益的極度不成正比,我認為是注定無法長期持續和存在的。

  而銀行呢?銀行不僅僅有較好的流動性制度,就是只要資金不斷的能流入銀行,銀行的壞賬率其實是應對監管機構的審查而已的數字遊戲,並非是構成其是否能生存的重要因素,其次,銀行的風險控制水平總是要高於擔保公司的,一個簡單的邏輯就是,銀行我自己看的准的業務,我自己幹,我看不準的業務,你擔保公司來幹唄。誰是第一道風險?很顯然擔保公司的風險肯定是在銀行之前?在從收益來看,銀行的利差收入3.59%,但是銀行的其他業務收入呢?銀行正常的2011年上半年我國上市銀行上半年的利潤是4000億,而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高達2057.43億元。幾乎是淨利潤的一半的數字,這個收入是毫無風險的業務收入,也就是利用銀行的自身優勢所形成的一塊根本無風險的業務收入,銀行的風險和收益的對稱性是遠高於擔保公司的。

  第二擔保公司的地位的尷尬使得擔保公司在業務中處於的從屬地位以及被動性,怎麼理解呢?擔保公司需要獲得銀行的認可才能進行擔保業務操作,而銀行則自身可以認定公司的情況,然後給予貸款。這裡面的區別其實是非常大的,什麼概念?假設一個企業,通過某擔保公司擔保獲得銀行貸款,這裡面就產生了幾種可能性,第一種,擔保公司第二年無法通過銀行的准入,使得客戶沒辦法繼續獲得操作,例如今年工行、建行總行停止跟民營擔保公司合作,使得大量客戶就面臨了必須歸還大量借款的現實情況,而現金流覆蓋企業借款的可能性是很低的,那麼擔保公司就直接面臨第一性的代償措施。

  第二種,擔保公司可以准入,但是銀行對客戶無法認同,即使擔保公司進行了擔保,也不同意,這種情況其實這幾年很普遍的,前些年政府鼓勵中小企業融資,然後規定了一定的規模讓銀行必須發放給中小企業,就使得大量的銀行降低了對企業的標準,基本上只要有擔保或者企業情況還行,就會給予發放貸款,而大量的中小企業的擔保途徑是很少的,所以擔保公司成為了第一性的選擇,大量經過擔保公司擔保的中小企業獲得了貸款,但是兩年後,規模又開始日趨緊張,大量銀行就不願意進行中小企業貸款的放發放,很多中小企業就面臨貸款無法存續的問題,被忽悠著貸了款,又被強迫要還款,而事實上,大家都知道短貸長用的問題,是中小企業普遍性問題,這個時候抽貸的風險,就第一性的抗在擔保公司之上。而擔保公司因為能提供的手段只能是擔保,或者拿自身的註冊資本來給客戶進行放貸。但是這個成本是客戶能吃的消麼?

  第三種就是銀行覺得客戶本身資質不錯,考慮到客戶融資成本,就不需要擔保公司介入了,那麼擔保公司又面臨客戶流失的現實情況,擔保公司就永遠處於一個不斷找好的客戶,然後又不斷的流失客戶的過程中。在跟銀行的博弈過程中,擔保公司的被動性使得他的風險是遠高於銀行的。

  這裡面還會產生出所謂的信用擠兌的風險,這種信用擠兌其實很可怕的,當年的中科智,只是一家銀行發出代償聲明,就直接導致了其他銀行的連鎖反映,都停止了合作,一旦一家銀行停止合作,擔保公司也會跟著被其他銀行停止,連鎖式的反映的後果就是擔保公司的信用被擠兌。擔保公司的生存困境是很尷尬的。

  第三點很關鍵的是擔保公司的客戶群的風險度要遠高於銀行,按照我對浙江的理解,浙江的銀行的風險容忍度已經很高了,其實現實情況也是如此,很多擔保公 司都做不了的客戶,一些銀行反倒直接能做,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銀行做不了的客戶,擔保公司如果去操作的話,風險度其實是大大抬高的。客戶群體的不同很大程度的決定了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大大加大。而擔保公司的壞賬率的容忍度最多只能是3%,你們覺得做到3%的可能性有多大?

  擔保公司在規模做的不大的情況下,其實是一個很小的企業出現問題都會斷送了擔保公司的生命,例如十個億的擔保規模,保費收入最多3000萬,任何一筆稍微大點的金額出現點問題,都會構成衝擊。規模不大的情況下,談不上所謂的概率,沒有足夠的規模覆蓋,擔保公司的風險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的,所以擔保公司貌似只能做大規模,但是擔保公司做大規模後,整體的管理難度都大大增加,在3%之內的一個容忍度裡,你怎麼騰轉挪移,我都覺得空間非常的有限。所以悖論就出現了。

  當然,我在《在談P2P的生存邏輯》裡提到過一個概念,概率為0的事件,不代表事件不發生,就是說擔保公司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生存問題,但是我並不是說,任何一家擔保公司都無法生存,我相信業內還是有神人,能把擔保公司的風險控制控制在3%以內的,這種人必然存在,正如投資界裡有巴菲特的存在一樣,只是這樣的機構出現的概率會很低很低。大多數人是無法實現這個命題的。

  哈哈,關於私募債和小貸公司,我這幾天抽空給補上。先吃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451

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探析(之二) 也談小貸資產收益權憑證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32350.html
慶金交所因其發售的小貸資產收益權憑證產品被解讀為資產證券化而屢受各方關注。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金交所董事長羅得志試圖為其產品「正名」:該產品並不是把資產做簡單的買斷,中間也沒有採用任何衍生手段,更不是一個面向大眾的公募債券。所以,從資產證券化的幾個核心邊界條件來看,小貸資產收益權憑證都不符合,是信貸資產轉讓而非信貸資產證券化。

為什麼各方對「資產證券化」如此敏感?在對金融危機的反思中,很多人認為資產證券化涉及的複雜金融衍生工具和信用鏈條,尤其是槓桿工具的頻繁使用,是風險不斷擴大化的主要原因。而其衍生金融產品受眾的公眾化,使得金融危機的程度擴散至整個社會,產生系統性風險。甚至中國的信貸資產證券化項目因此一度停滯了多年,最近才重啟。

是不是資產證券化?

資產證券化尚未有嚴格的學術邊界和法理定義。一般認為,資產證券化是指將暫時缺乏流動性,但是具有未來現金流的資產組成資產池,並對資產池的現金流進行結構重組,以該現金流為支撐發行流動證券。資產池的組成和證券發售一般由一個特殊目的載體(SPV)完成,並有明顯的風險隔離機制。

重慶金交所的小貸資產收益權憑證是不是信貸資產轉讓或者信貸資產證券化呢?

從操作層面上看,它是一個「異化的創新」產品,並不符合一般定義上的信貸資產轉讓或者信貸資產證券化。在發行人方面,一般的資產證券化過程中,融資機構先將資產出售給一個SPV,然後由SPV來發行有價證券。而在金交所的小額貸款資產收益權憑證中,其並不設立SPV,小額貸款公司本身是該權證的發行人。在實質資產轉移和風險隔離機制上,金交所的產品是收益權憑證,而非所有權憑證,資產的所有權並不發生實質性的轉移,而是基於應收債權出讓其收益權的轉讓方式。小貸公司作為證券化產品基礎資產的提供方,沒有實質轉移資產,又是發行人,也就談不上風險隔離了,甚至類似於發行債券。

至於最受關注的,就是資產證券化的具體風險特徵與小貸資產收益權證是否有類似之處。資產證券化兼有提高流動性創新、風險轉移創新和信用創新的功能。但其擴展空間很大,通過產品衍生化、信用鏈條複雜化、槓桿高企化、受眾公眾化的形式,可能帶來難以監控的風險放大和擴散效應。在小貸資產證券化過程中,各方除了對源頭信貸風險的擔憂與控制,其可能涉及的產品衍生性、槓桿率和受眾公眾性是關注的焦點。目前重慶金交所所做的嘗試並未出現金融產品衍生,槓桿率也未被放大,產品的發售雖不針對特定對象,但也有一定的選取標準。

但從廣義的信貸資產證券化上看,這過程中確實有資產支持的流通證券,應屬於「信貸資產證券化」,銀監會在《關於小貸資產證券化有關風險提示》中也做了同樣認定。事實上,從規則邊界上看,小貸資產收益權憑證更像是先前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推行的「資產支持票據」,只是交易雙方的性質有所不同。今年7月份交易商協會出台的《資產支持票據指引》不強制設定交易結構和強制要求設立SPV,也不強制進行資產的實質轉移和風險隔離,以及不將基礎資產作為唯一資金償還來源。在這個意義上,小貸資產收益權憑證可以和資產支持票據一樣,被認為是債務融資工具。

風險有多大?

小貸資產收益權憑證整個交易流程涉及小貸公司、擔保公司、結算銀行、重慶金交所、承銷商、做市商和投資人七大交易方。重慶金交所表示該產品在設計時就建立了六道「防火牆」,分別是:小貸公司的篩選、做市商制度、小貸公司回購機制、擔保機構提供擔保、投資者保護基金,以及第三方審核。

從整體行業的源頭風險上講,正如銀監會在《關於小貸資產證券化有關風險提示》的通知中提到的那樣,小額貸款公司門檻較低、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風險管控能力較弱,導致其信貸風險較高。小貸資產證券化打通了小貸公司吸收公眾資金的渠道,增加了隱性負債,提高了槓桿水平,且造成了信貸風險從小貸公司向公眾轉移,假如盲目推廣,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但是其中也不乏優秀的小貸公司,是能控制好業務風險的。銀監會從系統和整體市場的角度來考慮小貸行業,發佈這樣的風險提示可以理解,但並非一概而論地否定所有行業參與者。

從制度設計上講,有人認為其沒有實施有效的資產隔離機制是重大的風險點。但資產真實出售和隔離機制只是一項技術手段,其目的在於資產支持證券投資者對基礎資產的優先受償權。因此,若是通過其他手段保障投資者能得到償付,這種隔離機制不一定要建立。目前重慶金交所的多重風險防控機制,更類似於「資產支持票據」,若其採用賬戶隔離而非資產隔離的交易結構,將基礎資產和企業所有資產同時作為償付資金來源,並設置擔保和投資者保護機制,也是一種可以嘗試的模式。

從整體交易參與者上講,市場也擔憂相關三方機構的專業能力。比如專業評級機構的缺失和承銷商的盡職調查能力是否足夠專業審慎。在基礎資產和信用增級的專業評判上,國外的資產證券化主要由評級機構與做市商評判產品投資風險;而重慶金交所則通過引進擔保公司、做市商、投資者保護基金給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提供投資安全保障。其缺陷主要體現在專業評級機構的缺失,以及相關三方機構在同類業務上的經驗不足。同樣的擔憂也體現在信息披露和投資者保護機制,以及參與者本身的角色和利益衝突上。

其實資產證券化除了源頭風險,過程風險主要在資產重組和外部衍生上。目前重慶金交所尚未有此方面舉動,但應當在將來謹慎創新。衍生金融產品並非一無是處,對於提高市場流動性和均攤機構風險等都有重要意義。但是,其源頭風險一旦擴大到一定程度,若是加上槓桿機制的無限提高,則會帶來傳導性極強、破壞力極大的風險,甚至是參與機構的批量倒閉。目前小貸資產收益權憑證尚無衍生化和高槓桿的案例。但在源頭信貸風險未得以充分證明,機構參與和槓桿機制設置沒有良好經驗的情況下,政策部門和市場要對其保持嚴格審慎態度。

謹慎創新

重慶金交所的實驗,有著「積極」的可能性。風險警示是必要的,但其並不是完全的否定,各方應當在警示和反思中發展市場。僅從小貸公司的資產證券化/資產轉讓角度說,以下觀點可供參考:1.對於重慶金交所的小貸資產收益權憑證來說,要嚴格篩選機構,推進獨立專業的評級機制和投資者保護機制建設,控制信用鏈條,嚴禁多次衍生和謹慎使用槓桿,客戶不宜公眾化。2.小貸公司可以把資產賣給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或者通過銀行間債券市場進行信貸資產證券化和定向發售。至於溫州提出的探索小額貸款公司發行中小企業私募債,發售對象必須控制在具備風險識別能力和承擔能力的合格投資者區間內。(作者為第一財經研究院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85

也談「持有是否等於買入」 一念間

http://xueqiu.com/4624725729/22726170
無意中看到雪友們在討論「持有是否等於買入」,貼主給出的標準答案是「等於」。在我看來等式是否成立是有許多假設和限定條件的,答案見仁見智,只是對各自投資理念的闡述。但如果給出一個「標準」答案,我覺得是不妥的。

1、答案和常識不符。對不符合常識的結論我都持警惕態度。
2、無條件認同「持有=買入」等式會對誤導其他投資者。很多人只記住了結論卻沒關注成立條件,這會給人一種錯覺,認為好企業可以隨時買入(時間的玫瑰)
3、題目的描述有些誤導

於是這裡談談另一種可能,目的在於強調不同的條件下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並無標準可言。

原貼的問題和答案
http://xueqiu.com/6832369826/22584894
http://xueqiu.com/6832369826/22589948
1、持有是否等於買入:從科學的角度看,持有肯定等於買入。換個角度說就是,如果你的賬戶不小心被清倉了,你是否會按原樣買回來(如果你「被清倉」後,做出了與之前不同的選擇,說明你自己的邏輯是矛盾的)
2、合理到高估部分的錢,要不要賺:如果要賺,就必須面對問題1帶來的嚴肅挑戰。舉個例子,某股票,價值10元,5元買入,15元賣出(這是一個價值投資者正常的盈利路徑)。這時的問題在於,如果15元賣出,那麼14元是否應該買入(持有=買入哦)?就算你不賺高估的錢,也要面對相同的問題,如果10元賣出,9.5元是否應該買入?

@微光破曉 的答案:
1、持有是否等於買入:是的,持有=買入。因為持有和買入所面臨的機會成本完全相等(此處忽略ABH股那微不足道的摩擦成本)。這一點,是科學。......認為持有不等於買入的朋友,需要再好好思考一下。(我上篇文章的註釋中說,這兩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我說錯了,問題2沒有標準答案,但問題1有!持有=買入,這就是標準答案。)
2、合理到高估部分的錢,要不要賺:要賺。市盈率鐘擺理論,本身就包含了對高估的解釋。我們能理解低估的必然性,就能理解與之相對的高估的必然性。賺錢靠的是概率,不是價值。所以我的看法是,適度高估的錢可以賺,極度高估的錢要有風控、有策略地賺。......這裡囉嗦一句,不能為了賺高估的錢而傻等高估,投資中一切決策,要以機會成本為基礎。

持有=買入=賣出?
帖中認為持有=買入。「因為持有和買入所面臨的機會成本完全相等」,對這個推論我不做評論,但略作引申。假設我們持有60%股票X,和40%現金(不考慮其他機會成本),於是我們可以說:持有X=買入X,因為持有X和買入X(賣出現金)的機會成本完全相等,但也可以說持有X=賣出X,因為持有現金和買入現金(賣出X)的機會成本完全相等。即持有是零交易成本下的持續性的無數個買入的串聯,也是零交易成本下的持續性的無數個賣出的串聯。

所以如果推理成立,那等式應該是「持有=買入=賣出」,選擇性地只強調等式的一半可能會有誤導

一切應該儘可能簡單,但不能過於簡單
作為一個巴迷,下面來談談我的看法。原題目很多東西過度簡化,以致有些誤導,而巴迷是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的。因為股票的價值是無法精確得出的,以概率論來說,股票價值10元,是指其期望值是10,但實際值一定不是10(實際值落在任何一個點,比如10.00的概率都趨近於0),反而有較小概率其實際值是0或正無窮。如果談的是固定收益品種,那我認同原文結論,比如債券到期時值15元,那14元顯然是值得買入的;但如果是股票,結論未必成立。借一句愛因斯坦的名言「一切應該儘可能簡單,但不能過於簡單」。

市場98%的時間是不可知的
巴迷認為股市絕大部分時間是有效的,不可知的,只有極少部分是無效的,有確定性機會的。(投資之所以困難,是因為人們很容易看出來有些公司的業務比其他公司要好。但它們股票的價格升得太高了,所以突然之間,到底應該購買哪只股票這個問題變得很難回答。我們從來沒有解決這個難題。在98%的時間裡,我們對待股市的態度是……保持不可知狀態。我們不知道。通用汽車的股價跟福特比會怎樣?我們不知道。——查理·芒格

下面是我的假設和定義(不考慮其他機會成本和摩擦成本):
查看原圖股票價值10元(期望值是10,即落在10附近的可能性最大),最低到5元最高到15元的概率最大。

買入:增加股票X在總倉位中的比例,同時減少現金比例。我們較確信股價到這附近是因為市場暫時失效,有較大安全邊際,因此在5元附近(比如4~6)應該進行買入操作。倉位隨安全邊際變化。
賣出:減少股票X在總倉位中的比例,同時增加現金比例。我們較確信股價到這附近是因為市場暫時失效,導致股票被高估,因此在15元附近(比如14+)應該進行賣出操作。倉位隨危險邊際變化。
持有:維持股票X在總倉位中的比例,維持減少現金比例。在其他時候,我們不確定股票是高估還是低估(這是市場是有效的,或是不可知的),因此我們持有X不動,或是賣出X買入指數其效果大概率是一樣的。倉位隨預期估值變化。

因此可以看出,在巴迷看來,買入和持有是有較大差別的。有人會問弄這麼複雜有意義嗎?有。明白這點,你就明白在低點買茅台是價值投資,而強調隨時買就不是。

我的答案
回到第一個問題,當投資組合有新增資金(比如「被清倉」後複製組合)的時候如何操作?很簡單,如果符合我上面買入條件的,則買入;符合賣出條件的,則持有現金;其他情況,隨便(買入X,或買入指數)。當然對最後一種情況,我會等比例操作並維持持股比例(比如60%的X和40%的現金)。這種情況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買入,只是資金管理的調整,因為X的佔比沒變,整個組合的倉位,風險程度和投資風格都沒任何變化。

看了我畫的圖,第二個問題就不存在了。我前面說過,如果是固定收益,要賺;但對股票,合理到高估部分風險逐步增大,即使要賺,也要有相應的風險控制(比如倉位逐漸降低)。我的建議是不賺,這時還不如買指數。因為人總是容易高估自己。。。(奧古斯丁法則:「90%時間事情比你預料的要糟,剩下的10%的時間,你無權期望太多。墨菲法則:如果事情既可以向好的方向發展,又可以向壞的方向發展,那麼它多半會向壞的方向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16

路遙才能知馬力——也談長期投資 Julian-Z

http://xueqiu.com/7535271733/23034455
也許是因為巴老的一句"如果你不願意擁有一家股票10年,那就不要考慮擁有它10分鐘」太過振聾發聵,於是國內的很多投資信徒們就掐頭去尾地直接翻譯成了「要找一家可以持有10年的好公司並持有10年「。這一翻不要緊,其結果就是在招行從40元到10元的過程中有無數次的逃生機會被放棄,在光伏產業萎靡至今的過程中還有人在堅守,在白酒企業產能輪番調增且空頭信息不斷的局面下還有人在執著地唱多。當長期投資被做成了一種類似追求企業基業常青的創始人精神時,不禁要讓人問一句:投資股票對比投身實業的優勢在哪裡?

對此,我的觀點是投資股票可以讓投資者儘可能多地享受被投資企業的繁榮期,同時不斷避開那些轉入蕭條或是業績下滑的夕陽產業。也許從品行的角度來看,這種投資模式看起來的確像是沒有立場的牆頭草,但這恰恰就是股票投資對比實業經營的一大優勢,這就類似於在賽馬比賽中不斷更換自己的坐騎,始終讓自己能夠駕馭著最快的賽馬前進。相反,如果投資者堅持要與被投資企業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話,那麼他實際上是放棄了自己最大的優勢而將自己的利益與實業公司捆綁到了一起(於是也就誕生了國內投資圈內某位不斷為所投資企業吶喊助威的知名投資者[哈哈])。然而對比實業家可以隨意列支公司費用的自由,投資者實際上只是無限放大了自己只能享受企業扣除稅費後利潤的劣勢。由此可見,這種無視行業週期、將投資週期延伸到無限長遠的投資方式其實是一種很低效的投資理念。

說到這裡,也許又有投資者要舉出巴老長期投資的成功案列來予以駁斥,但我覺得巴老的長期投資並不是國內投資達人們狹義界定地買入並持有,而是買入、判斷並持有。如果說巴老在買入可口可樂之前就已經預測到自己將持有這只公司的股票長達二十年之久,那多半是扯淡,個人覺得真正讓巴菲特選擇長期持有公司股票的原因是兩個:一是被動證明,即公司用出色的業績表現證明自己值得繼續被持有;二是主動參與,即巴菲特通過進入公司的董事會,將投資者和實業經營者的兩個角色合二為一,從而提升了投資的確定性。而這兩點也順便解釋了史玉柱投資民生取得巨大成功的真正原因,從表象上看也許他的成功在於以極低的價格買入並長期持有,但從本質上看,當企業的重要經營事項上報董事會時,他實際上也有了參與企業重大決策的權力,所以可以放心大膽地長期持有企業。

然而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鑑於無法真正參與企業的戰略制定過程,所以把握好第一點也就成了做好長期投資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投資者首先拋棄」只做長期投資「這一先入為主的態度,以分享成果的獵食者態度介入投資對象,而只有當被投資企業以自己的業績表現、發展態勢和管理者水平證明其為合適標的之時才可以轉為繼續持有。而在決定持有後,上述過程將在每次公司公佈重大事項或是公佈財務報表時不斷重複,直至你判斷企業出現問題後進行賣出操作為止。其實這一過程其實也解釋了巴老近期拋棄強生的原因,當強生不斷應對著各種召回和訴訟之時,巴老並沒有將自己禁錮在長期投資的理念無法自拔,也不曾像國內某些股票的擁躉那樣拚命為企業搖旗助威,而是明確指出企業存在的問題後選擇了大幅減持。

當然在對「必須要長期投資」的教條主義進行否定的同時,其實也引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在投資之初需要判斷企業未來十年的走向嗎?我個人的建議是不需要。所謂認真研究上市公司後選擇買入一個股票並持有超過十年獲利的難度可謂難於登天,十年後清潔能源的發展也許能把中石油逼成一個ST也說不定,在如此之多不確定因素的左右下,所謂運用」護城河「理念、選擇低估值企業和挖據高ROE公司等方法來找尋一個可以放心持有十年以上的股票無異於刻舟求劍。當然在這裡並不是想要廢止這些被投資界所公認的指標,正如投資者有能力圈一樣,這些指標也有著各自的使用範圍和有效期,它們可以為投資者選股帶來一定的幫助,但並不能視作對企業的無限質保,對於那些超出有效期的投資,還需要投資者自己來進行甄別。

最後總結一下全篇的宗旨,投資不要試圖「投資一個可以放心持有十年的股票」,而應該做到「找尋一個好的公司並有條件地長期持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60

也談分散投資還是集中投資 慢慢買資產

http://xueqiu.com/9564664610/23729204

投資的派別很多,有趨勢投資和價值投資之爭,也有分散投資和集中投資之爭。我從兩個角度談談我的看法。

先從金融專業角度來看一看,讀過一些金融博弈著作的投資者都知道凱利(Kelly)公式,從數學上證明如何下注可以讓收益最大化。略去推導過程,凱利公式很簡單:

f = 2p – 1

其中 p 是下注獲勝的概率,f 是下注資金的比例。

有人說,為了消除非系統性風險,我們應該分散投資,組合中至少包含20個股票,每隻股票倉位不超過5%,讓我們把它代入凱利公式算一算,p = (1+f)/2=52.5%,換句話說,我們選擇這個股票的贏面是52.5%,跟拋硬幣概率差不多。如果我們研究半天基本面技術面刀削麵云吞面,只敢下注5%,那麼還不如拋個硬幣洗洗睡算了。

如果我們經過研究認為贏面大於70%,凱利告訴我們,下注要達到40%才會收益最大化。(凱利公式隱含贏錢和輸錢數量相等,如果不相等,請查閱金融教科書或自行推導更一般的公式。)

我再從常識角度聊幾句,五一放假期間,幾個人一起聊天,說起如果有100萬,是開個小賣部或者開個小餐館呢,還是開個小銀行(如果可能的話),或者各拿1/3同時干三件事,大家異口同聲,當然是都拿來開銀行啦。儘管大家都知道銀行有壞賬風險,但都認為銀行相對輕鬆且容易賺錢,可惜銀行需要牌照,不能想開就開。可見真正好的投資機會是容易辨識並且稀缺的,人的時間精力金錢也是有限的,分散投資無異於有自虐偏好。但到了股市,這種常識性的問題就成了需要辯論的東西。1倍PB的銀行股唯恐避之不及(相當於開銀行啊,而且還免去了招聘專業人員,尋找營業部門臉……),數倍PB的餐飲業或消費類股票趨之若鶩,一個幾十萬的賬戶下往往存了一堆股票,今天買,明天賣,一年下來,恨不得把市場上十分之一的股票都曾經擁有,美名曰分散風險或因時而動。

呵呵,我想我已經說清楚了。就寫這些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98

也談蘋果 白雲之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74a560102eexr.html
  下面轉載的是我在段永平網易博客裡的一段留言。
 
  人們常常把股市比做「股海」。的確,如果置身於大海之中,大海的波濤就會危及生命。而如果站在岸上,大海永遠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所以買房子,都願意能看見海景的,稱為「無敵海景」。
 
   對於投資,其實是同樣的道理。股價的波動就像大海的波濤。如果置身於股市之中,就會有恐懼。所以投資的道理,就是能不下股市。即以一級市場的眼光,來對待二級市場的投資。就是以前講的,「做二級市場的原始股東」。即站在岸上,欣賞大海的風景,享受投資的快樂。
 
  其實,大多數人都是有智慧的。但人一進入股市,就如同下了大海,沒有時間思考和享受大海的風景了。
 
------------------------------------------------------------- 
白雲之鄉
談點看法:

 

1)其實,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一個真正的互聯網應用時代開啟。即互聯網將像電的發明一樣,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對於商家而言,這個時代的特點,將是「終端為王」,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終端為王「。因為所有的互聯網應用,都要通過一個「終端」,才能進入。

 

2)就目前情況而言,蘋果以IOS的系統,佔據了擁有80%財富的20%(大概比例)的最富有的群體的「移動終端」市場。谷歌的Android系統,由三星和其它廠家共同佔領了其餘擁有20%財富的80%大眾群體的「移動終端」市場。這兩個陣營會長期並存,大致按8/2或7/3的比例分享「移動終端「的互聯網應用收入。

 

3)」移動互聯網終端」的收入,就像當年的電話公司,或當年的電力公司線路,隨著電力時代的開啟,會成為一項人人都要支付,常年不斷增長的費用。而無論多麼好的互聯網應用,都會通過這個「移動互聯網終端」獲取客戶。雖然目前看,這一項收入的數額不高,但就像一顆注定會成為參天的大樹一樣,這顆小樹其實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值得投資的標的。

 

4)假如,蘋果願意把這一塊分離出來,單獨上市的話,那將是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好的股票。從時間長一點看,年均增長速度和最終市值大概會超過微軟的。

 

5)蘋果是一家以幾十年「激光式的專注」,形成了自己的企業文化和系統。幾萬人,就專注於幾個產品。這樣的公司,從競爭的角度,在蘋果專長的領域,別的企業是無法超越的。

 

6)蘋果現在的市值是3700億美元。去掉1400億美元,大概是2400億美元。現在的年淨利潤大致為400億。大致是16%的收益。對於這個價錢,買蘋果這樣優秀的企業,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了。

 

7)人們之所以對於蘋果現在疑慮很多,其實是因為股市的存在。如果沒有股市,也就沒有了股價的波動,也就沒有了那麼多的煩惱。像蘋果這個規模的公司,如果年均有個10%以上的增長,就很不簡單了。前一兩年的增長實在是太快了。看了一下華為的下個5年計劃,好像定的是年均增長10%吧。

 

8)跟著段總學投資大約有3年了,思想上不知不覺地在發生了一些變化。股價的波動就像大海裡的波浪,如果下到海裡,就會感覺到危及生命。如果在岸上看,就會變為風景成為欣賞。所以做投資,不下股市,才是享受投資的快樂和大海的風景啊。

------------------------------------

也谈苹果
04-25 15:23
第八條有趣,個人覺得投資其實是學不會的,要麼你原來就會,要麼就不會,別人其實教不了。別人,包括老巴能教的主要也就是大家不要去做的事情,這種東西往簡單說就一句話--不做不對的事情,往難裡說就是一輩子的事--因為不對的事老是有誘惑哈,有點像好吃的東西總是對身體不好的那種意思,不知道上帝為什麼要設計成這樣。我覺得你對蘋果的理解也蠻好的。當然,投資沒有充分條件,就算厲害如蘋果,也未必就一定是好投資,但對我而言則是我能懂的公司裡面自己覺得拿著心裡踏實的那種。
來自網易手機博客回覆

--------------------------------------

charles_zhi
段總覺得蘋果的下一個「驚世之作」會是什麼啊?手錶?電視?還是其他什麼東西?蠻期待的。蘋果那麼多現金,您要是庫克您會怎麼花啊?記得段總原來說過開始瞭解新能源方面的東西,有沒有什麼體會啊?現在國外的技術達到商業化程度沒啊?也谈苹果
回覆
也谈苹果
04-26 14:44
」驚世之作「五年能有一個就灰常好啦,到時你就會知道的。如果我是庫克,用現金的辦法和他一樣,就是留夠需要的儘量用來回購。這次的回購在15年底以前結束,相信後面還會有很多類似的回購的。最好股價別動,然後別人都把股票賣給蘋果了,按這個速度,10年內我就是蘋果唯一股東啦,然後我會覺定下市的。
來自網易手機博客回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148

也談中國建築 傑晟JasonZheng

http://xueqiu.com/8222772875/24467889

某人通過拆分建築與地產的ROA,得出建築業務ROA為1%還不如存銀行的結論,結論是否正確尚且不論,推理卻有明顯錯誤。實際是,如果有足夠大的無息槓桿,ROA就算低於1%,權益或投資回報率也可以很高。還是要看ROIC,不過剔除掉中海外以後,建築+中建地產的ROIC的確差強人意,息稅前ROIC大致是6%,而中海外ROIC(息稅前收益口徑已調整)大致是15%。單從這個角度,建築業務的確雞肋,中國建築亮點在地產中海外(也許中建地產是另一個爆發點)。

還有一個說法是建築業務形成正差額的有效佔款,應付預收減去應收預付的差額能夠用於BT/BOT,或者地產業務,其實,從中海地產年報來看,僅極少量來自母公司或關聯公司的款項,而剔除地產相關科目後,建築業務的有效佔款,金額相當於長期應收款的BT相關項目,即因為BT,建築業務應收應付自身剛好平衡。

但自身應收應付平衡的建築業務,加上中建地產(非中海),按此前計算,ROIC約6%,屬於雞肋,去掉中建地產,除非中建處於發展初期ROIC不高,否則其建築業務很可能因為BT,已經非常雞肋(考慮BT長期應收款後其實際有效佔款差不多為0,而從ROIC看比變賣家當存銀行好不了多少)。

另一個角度,剔除中海地產的計息負債後,還有超過一大半的計息負債,如果解釋全部是為了另一地產新平台中建的發展,考慮到中建的規模,顯然並不合理。雖然合併報表賬上現金仍有一千多億,但實為日常周轉所需,所以地產之外的計息負債,乃因建築業務已經不能形成有佔款正差額,需要融資用於周轉及部分投資。

不過一種可能是,因為BT項目通常是來自地方zf的,作為交換,可以換得拿地優勢,比如地鐵BT與上蓋物業開發權捆綁。如果中海外是唯一地產平台就得盡好處了,可惜中海外更像是離婚後但歸其撫養的孩子,中建地產則是新婚後生的孩子。

對BT,長期應收款的風險我覺得尚在其次,關鍵在於,如果因為BT填滿了有效佔款敞口,企業的正常運營需要短期融資或部分長期融資,而取得的ROIC又不高,雖然帶來的是500強的稱號,但對股東回報來說,實在是雞肋。當然,如果有效佔款能夠用於地產業務,起碼從ROIC的角度看,那會比較給力。當然現在另一地產平台中建後續的爆發力可能比較大,剔除中海外的計息負債後,的確可能還有若干用於中建地產的土地儲備了。

其實近期把AH的工程類票票大體上都看了下,中國建築的建築業務、中交建、中水電,這一類企業ROIC都不高的,大約6%-10%之間,中國機械工程第三世界業務佔比高風險大,而中國化學(當然中化學有治理及估值的問題,興趣不大),以及,特別是另一隻票票(非中煉化)ROIC甚至接近20%。似乎,技術含量高+不搞BT,要靠譜些。

順便說說匿名工程類票票,技術出身的管理層對商業模式也頗通,專注核心製造,放棄非核心,毛利率高,再涉EPC,形成強大的有效佔款,資產輕而核心競爭力強(研發費用化且佔營收10%),而且管理層經過股權激勵,治理好,分紅大方,後續轉型服務及衍生運營,因有效佔款,幾乎零負債(其實工程類本該如此)。

不過這只票票也是有幾個問題的,下游是冶金客戶佔比一半(缺乏想像空間了吧),好在新發力煤化工以及環保等新客戶,但後續衍生運營服務可能會使資產變重,雖然管理層出色,但剛開始的衍生運營服務能否做得比同行出色仍有待觀察,在手訂單增長不如中國化學,估值上也不夠便宜。

結論我就不下了,對中國建築,我也是多次舉棋,但遲遲沒有落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10

也談「城鎮化」 張奇港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4ffdf00102e9ye.html

「城鎮化」是中國新一屆政府打的一張牌,第一、主要解決城鄉經濟發展和收入巨大差異,從而解決潛在社會矛盾;第二、扭轉中國目前經濟結構,逐漸從以投資為主導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為以消費為主,投資為輔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我們下面簡單分析一下對股市相關行業影響和城鎮化的風險。

首先,城鎮化需要解決保障耕地和土地流轉的問題。耕地是為了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目前中國農業其實效率比較低,以人工作業為主,城鎮化的目的就是增加機器作業,提供農業現代化,使得部分從事農業的人口解放出來,增加工業和服務業的用工。土地流轉涉及土地動遷補償、土地集約經營的利潤再分配等內容。我認為利好從事農業機械現代化的公司。

其次,城鎮化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部分城鄉居民養老及醫療待遇差的問題。城鎮化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在保障農業供給的基礎上,各地都會引入工業及產業集群,城鄉居民有了更多的工作機會來提高收入,從而增加消費支出。我認為利好基礎消費品公司及保險、醫藥、旅遊航空等公司。

再次,城鎮化免不了會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會拉動對基礎原材料,如鋼鐵、有色金屬及建材的消耗,但是由於這些產業目前產能嚴重過剩,增加的消耗也只能減輕產能過剩問題,對相關上市公司的影響可能和各區域行業的產能分佈有較大關係。

然後,談談城鎮化和房地產的關係。我看到很多文章都寫到城鎮化直接利好房地產,我認為還需要具體分析,城鎮化的一個特徵是城鄉居民房屋動拆遷,統一建造小區安置,提高了城鄉居民的居住環境。所以我認為在城鎮化的初期,由於城鄉居民已經改善了居住環境,會減少商品房的購買,假如他們的子女在一二線城市工作,他們由於獲得了動遷收益及收入水平,他們有更大的經濟能力幫子女在一二線城市置業,所以在城鎮化的初期,對一二線城市的住宅會有增大的需求,而三四線城市的住宅會供大於求。在城鎮化的後期,由於城鎮化引入工業或者產業集群,有了更多的工作機會,也有更好的工作待遇,這時會吸引一二線城市的人去這些地方工作和生活,這時才有可能減輕三四線市場住宅供大於求的局面。總的來說,城鎮化政策利好土地儲備主要位在一二線城市的地產公司。

最後,談一下城鎮化的風險。中國國土廣袤,各區域各層級政府對城鎮化的理解可能有差異,會導致城鎮化政策的落實執行會有誤差。

(個人觀點 僅供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6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