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的天空:熊市炒賣要知足 投資的天空:熊市炒賣要知足 上周筆者以「勿用耳朵代眼睛」為題,籲讀者不要盲目跟隨消息入市,4萬億元人民幣救市方案未必就有化腐朽為神奇之能,結果兩周過去,大部份個股依

2008-11-23  AppleDaily


 

上 周筆者以「勿用耳朵代眼睛」為題,籲讀者不要盲目跟隨消息入市,4萬億元人民幣救市方案未必就有化腐朽為神奇之能,結果兩周過去,大部份個股依然乏善可 陳,反而筆者在13700水平造淡,卻有不俗賺頭,並在上周四於11900水平附近平倉獲利,功成身退。周四平倉之後,歐美股市繼續下跌,起初仍只算反 覆,但美國聽證會之後,美股便開始崩堤式下跌,當晚凌晨便收到讀者Annie電郵,話大市擺明再跌,淡倉是否平得太早?筆者今次睇市是否出錯?

跟隨系統買賣

筆 者明白,大市如斯下跌,沽家得勢不饒人,有此疑問實屬合理,正如筆者早前在13700水平造淡,亦有讀者問熊市追沽是否太過危險一樣。其實筆者平倉,皆因 系統目標已達,是否繼續持倉,純看投資者的個人取向,牛市之時,股價總是會升到你唔信,當時大可嫌賺得唔夠,放心長期持有,但熊市市況反覆,賺夠就要走, 要學識知足,唔強求。市場上經常有「專家」預測大市見底點數,其實股市裏沒有神仙,真正專家都估唔到底,何況筆者只係炒家一名?所以士佳常話投資跟系統, 買賣平常心,周四平淡倉後,手中尚餘適量正股,筆者唔敢講已作出最佳決定,但熊市賺錢殊不容易,今次能夠從淡倉獲利,減低日後儲貨成本,已經無憾,亦懶理 當晚美股升跌。結果,周五早上筆者剛覆完Annie電郵,大市隨美股低開,但幅度遠低於預期,不久更展開極地反彈,由11700反彈至13100,市場氣 氛逆轉,投資者即由問筆者「是否平得太早?」,變成問「係咪撈得貨?」。發問上述問題,證明投資者亦被市場牽着走,見升看升,見跌看跌。筆者不知道大市會 否就此見了近期底,但回心一想,如果前一日未有在11900附近平倉,如今大市狂升,肯定會被市況影響判斷,尤其午後大市高開,氣勢何其凌厲,隨時就在最 高位平倉,利潤即時化為烏有。近日筆者捉到市場節奏,在升前叫揸,跌前嗌沽,全靠多年投資及睇圖經驗,圖表會說話,所言非虛,有長期跟進本欄的讀者,近日 應該有所斬獲。熊市之中,需要幫忙的人越來越多,如讀者能從淡倉之中獲利,力之所及,亦應抽出部份利潤幫助有需要的人,多做善事。張士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97

從訂單看出破綻 比市場早兩個月喊空宏碁 金文衡:找出跟隨趨勢成長的公司

2011-5-2  TWM




在外資圈分析師中,提起金文衡,大多數會流露出敬佩的眼神。十多年來,他鑽研電子產業硬體下游領域,對產業趨勢與個股表現瞭若指掌。

並屢次拿下亞太區最佳電子下游硬體分析師美譽。他如何判斷趨勢和個股?

撰文‧葉揚甲、吳美慧

今年三月三十一日,宏碁拋出一顆震撼彈。總經理蘭奇無預警離職並下修營運目標,旋即各大外資分析師紛紛出具報告,調降宏碁的投資評等與目標價。其實,早在 去年十月與今年一月,金文衡撰寫的報告,就曾針對宏碁營運策略,提出「好學生、壞學生」以及發展前景上的質疑,是所有電子下游硬體分析師中,最早看到宏碁 問題的人。

報告不藏私

預留看壞宏碁前景的伏筆

去年十月,金文衡在報告中,曾深度剖析「華碩把和碩分割出去,與宏碁把緯創分割出去」對這兩家公司的影響。同樣都是分割,金文衡看到華碩把大部分的研究單 位︵R&D)留在華碩,宏碁卻是全部轉給緯創。金文衡說,初期這樣的策略是對的,但經過幾年的考驗來看,不見得是對的。「現在電子產業的營運模式改變,如 果沒有R&D協助公司靈活調整產品,就跟不上變化」。

看到這樣的趨勢,金文衡在報告中率先對這兩家公司未來營運提出可能發展的輪廓,「華碩可能不是好學生,但因為基期低,未來有比較大的成長空間;宏碁則是公認的好學生,未來發展卻遇到瓶頸,好學生再進步的機會已經不多」,等於是預留看壞宏碁前景的伏筆。

接著,今年元月底,在外界甚至是宏碁認為業績大好時,金文衡在報告中再度點出,宏碁已經開始下調給代工廠筆記型電腦訂單。他提出,歐美地區需求沒有太大起 色,加上零組件如CMOS傳感器、揚聲器等非關鍵零組件產能吃緊,會影響到宏碁產品的出貨量,繼續對宏碁的前景提出警訊。從報告中清楚看到,金文衡已經分 別跟宏碁大部分的原料供應商與客戶確定過出貨數字,清楚地知道宏碁CMOS傳感器以及揚聲器等零組件,無法取得足夠的原料,將導致產品出貨有問題。利用和 上下游業者同步確認的方式,金文衡可以比宏碁早先一步了解宏碁的營運狀況。

所以,若能從去年十月仔細閱讀並追蹤金文衡撰寫有關於宏碁的報告,就可以先行了解宏碁在營運上將會面臨到的景況。若即時反映在投資上,可以輕鬆躲過股價幾被腰斬的命運。

這就是金文衡的風格,他永遠領先同業看到趨勢與方向,而且不藏私地在報告中,分享他對產業與個別公司的觀察。只要能夠認真看他的報告,就可以找到投資密碼,宏碁就是最鮮活的例子。

「追根究柢、持之以恆」是金文衡能夠在研究領域一待超過二十年,並奠定「一哥」地位的關鍵。交大電機系畢業的他,曾在鼎康證券工作過,爾後到美國深造改念 企管碩士。回國後,在研調機構IDC工作幾年後就轉換跑道,到外資券商擔任分析師。如今,他在高盛證券一待接近十年,成為台灣區研究部的最高主管。

從念書到工作,一路以來接觸的都是電子產業,甚至部分公司從股票掛牌以來,金文衡就一路研究分析迄今,所以,他對負責研究的產業與公司的每一個環節都瞭若指掌,在亞太地區的外資券商圈中,無人能比。

以華碩為例,早年當華碩以生產主機板為主時,就是他負責研究、追蹤的公司。每周金文衡寫的周報,會把國內生產主機板公司,上周在通路和現貨市場的出貨量清楚列出。

一路看電子

「盯數字、預測未來」是精準掌握祕訣曾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麼費事?他認為,唯有詳細的追蹤數字,才能夠掌握公司的銷貨情況,以及未來營收與獲利可能呈現的 樣貌。金文衡掌握到的主機板出貨數字,可不是只有從各公司口中證實,他還會跟與這家公司往來的通路、客戶做double check(重覆確定),就是要確保拿到的數字無誤,才可以做出正確的推論。「盯數字、預測未來」是金文衡能夠精準掌握每家公司的祕訣。

隨著大環境快速變化,金文衡撰寫的報告方向也略微調整,比較著重在產業、公司營運變化,以及同業比較上。

譬如,像這波筆記型電腦︵NB)產業成長動能趨緩,金文衡在報告中指出,這是系統性、大環境的條件轉弱。不僅是雙A︵宏碁及華碩)受到波及,國際大廠HP︵惠普)和Dell︵戴爾)也同樣受到威脅。

金文衡歸納出,過去這幾個NB廠之所以成功,歸因於它們各自有擅長的Business Model︵商業模式)。戴爾採用直銷模式,直接把產品賣給客戶,藉以節省成本,增加獲利;惠普則採用通路模式,結合不同領域的通路經銷商,提供最符合消費者需求的解決方案。

經過多年的變化,各品牌的NB幾乎沒有多大的差異,,因此金文衡認為,企業成功的祕訣,在於商業模式運作的程度有多強,就是Efficiency(效率) 及Execution(執行)這兩個字。只要誰能多下點「功夫」,把成本壓低,就能比競爭對手多擠壓出一些利潤。但也要留意,當所有的NB的功能差不多、 價格也殺得夠低時,只要有一家公司能夠複製出類似的產品,且價格更便宜、服務更好,就有機會取代原來的產品。

金文衡觀察到,當NB價格砍到大部分消費者都能負擔得起時,會出現一個狀況,那就是「便宜」不再是最優先的考量,消費者反而會先選擇比較喜歡的機種,並願 多支付一點價格,在可負擔的範圍中購買最好的產品。所以,當蘋果推出跟市場截然不同的產品時,就很容易吸引消費者的目光。金文衡在報告中曾提出,蘋果的系 列產品,之所以能夠席捲全球消費性電子市場,關鍵在於蘋果採取Product centric︵產品導向︶經營策略,即「產品」本身的價值,才是企業的真正競爭力。

看蘋果趨勢

產品導向經營策略成功是最大因素金文衡指出,過去蘋果的產品好,但價格不菲,讓許多消費者卻步;反觀現在的iPad,包括硬體、軟體、內容、價格、上市時 間,五項指標全部領先市場,產品有差異化,價格也比較便宜,這是很大的改變,也是蘋果成功最重要的關鍵。此外,蘋果的產品,設計得讓消費者方便使用,與微 軟的功能齊全,但應用卻相對複雜,優勝劣敗一目了然。

「這是一個與過去不一樣的對手。」金文衡在報告中指出。蘋果之所以能夠在百家爭鳴的NB市場中殺出一片天,除了五大優勢外,還有三大利基,包括源源不絕的 創新能力、眾多專利,以及幾乎封鎖式地鎖住原料與產能。過去,山寨文化盛行,「模仿」很容易變成新產品的殺手,蘋果也想到這點。可以看到蘋果在新品推出 前,會把原料、產能全部鎖住,讓山寨與模仿者難以得逞,自然形成蘋果「獨大」的局面。金文衡說,「蘋果趨勢」已經形成,短期內想要打破很難,除非有廠家可 以用其他的方式超越蘋果,否則這樣的局面還會持續一陣子。

「趨勢」,這是金文衡在報告中最常提出的論點,就如同他的研究一般,一定會先找出產業或產品趨勢,然後再從中找出會跟隨趨勢成長的公司,這樣的思考與邏輯挑選出來的公司,比較容易有好的表現。可成,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當蘋果的iPad銷售越來越好時,金文衡在研究相關零組件時,認為可成很有機會跟隨蘋果「一炮而紅」。由於長期研究電子產業,金文衡發現,電子產品的外觀 設計,幾乎每三年會更換一次。當時的潮流就是傾向於輕薄短小,大多數產品講究「輕」,都會採用塑膠材質,但塑膠有一定的物性,無法做得更薄。產品若要更 薄,趨勢上勢必要以延展性較佳的金屬為材料,而專做金屬機殼的可成,就有勝出機會。

經過實地走訪,以及詢問其他廠商後,金文衡發現,可成是國內手機大廠宏達電最重要的供應商,幾乎八成的金屬機殼都是出自可成之手。且幾乎同時,蘋果也準備 推出鋁鎂金屬的NB,在多項證據顯示,可成的未來只會更好下,金文衡更加確定自己當時的想法。所以,在去年第二季可成股價每股約七十元時,他首度撰寫可成 的報告並建議客戶買進可成。

實地勤走訪

發掘可成有機會隨蘋果大紅推薦可成時,金文衡內心也有過掙扎,過去,可成當了三年的壞學生,如今推薦,市場是否會接受?尤其是金文衡推薦後,可成公布的第 二季財報並不如預期,加上股價又下滑,曾讓他「鬱卒」一下。他立即就去找答案,後來發現,由於宏達電推出手機的款式多、速度快,與過去摩托羅拉一次只推一 款相比,機殼生產的難度高,良率也低,導致營收增加,獲利卻沒有起色。

在確定看好的理由沒有改變,加上蘋果iPad題材持續發燒,金文衡再度以「Double Engine」︵雙引擎︶為標題,發布可成深具潛力的研究報告,但可成的股價維持平盤狀態幾近三個月,市場都在等待可成第三季財報出爐,以免重蹈覆轍。

所幸,答案是令人滿意的。從第三季開始,可成產品良率提升後,獲利就快速上升,股價還很爭氣的上漲到一八二元,不負金文衡當初的「慧眼」與大力推薦。

如今,可成是金文衡「喊水會結凍」的個股,也幾乎與他畫上等號。

在蘋果「獨大」局面下,金文衡在報告中提出,要投資個股,可以從最夯的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周邊零組件切入,宏達電、大立光、可成都是可以觀察的標的,只要跟著趨勢走,就不容易出錯。

金文衡(Henry King)現職:高盛亞洲董事總經理經歷:瑞士信貸證券分析師、東方惠嘉證券分析師學歷:交大電機系、美國Loyola大學MBA

金文衡的電子獵鷹選股法

1 先看產業大趨勢

趨勢最重要,要投資電子股一定要抓對趨勢與流行的方向,才不會走錯邊。

2 再追蹤長期財報

● 基本上,財報要長期持續追蹤才有意義,一周的營運數字好壞,是毫無價值的,但如果是一年、兩年的每周數據串連起來,那趨勢就很明白。

● 股價不是反映基本面的絕對值,而是反映基本面與市場預期的差距。如果公司業績好,但市場預期的是更好,結果股價是會跌的。

3 三大原則精挑個股

一、公司的市值、成交量都要夠大,最重要是有良好的信評;若公司較小,則須考慮該產業是否具高成長性。

二、若是新上市公司,沒有過去的紀錄,則必須有很好的故事,或是有個富爸爸也可以。

三、小公司財務指標首先關注現金流量,觀察是否舉債過度;大公司有時適度舉債,反而有助於提升ROE。

4 總結投資標的建議

從趨勢中找標的:從蘋果、宏達電相關的供應鏈中尋找。

● 金屬機殼 推薦:可成● HDI載板 推薦:欣興● 光學鏡頭 推薦:大立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88

興建「計程車園區」 讓一萬二千名運將死忠跟隨林村田顛覆運輸業 開拓二十億元小黃王國

2012-6-4 TWM




有朝一日,開計程車也能領分紅配股?這一天可能真的不遠了。林村田一手打造的計程車王國,用創新的手法管理車隊,未來很有機會複製到中國市場,成為兩岸的「小黃大亨」。

撰文‧劉俞青

科技新貴的光環褪色早就不是新聞,但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有一天,滿街跑的計程車司機竟然也能領到分紅配股。

近幾年,許多大台北都會區的民眾生活中,都多了一組生活密碼,就是「五五六八八」。靠著它,解決了許多女性交通安全問題、男性酒駕問題,甚至對於國家的門面、治安都小有貢獻。這幾個數字代表著台灣交通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家公司,就是台灣大車隊。

根據交通部的統計,光大台北就有七千多家計程車行(包括個人計程車行),近四十家大小不等的車隊,卻只有台灣大車隊,能做到史上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尤 其難得的是,能夠真正摸索出一套獨特的獲利模式,讓車隊可以長久維持下去;這是能夠成為第一家運輸公司跨進資本市場的首要條件。

活用行動通路模式 良性循環帶動業績「大車隊從來沒想過要從司機身上賺錢,因為司機根本沒錢,而是要請司機來幫公司賺錢。」身高不到一米五的總經理李瓊淑一句話,就點出其中的「眉角」。

一般傳統車隊的經營模式,是每位小黃司機按月繳交一千元至二千元不等的會費給車隊,每次接到派遣任務,還要再交十元的手續費;這二筆費用,就是車隊營運的主要收入。

但台灣大車隊很早就擺脫這個傳統的模式。目前司機會費只占公司營收四成,另外廣告收入三成,還有約三成是租車、廠區服務等收入。

二○○六年接手台灣大車隊的董事長林村田,當時才剛剛把一手創辦的電信通路全虹通信,以二十四億元的高價賣給了遠傳電信,漂亮出場。林村田深知「通路」的 重要性,因此在他眼中,不是把計程車當計程車看,而是等同於「行動通路」。出發點不同,後續的經營手法當然就完全不一樣了。

一般的車隊只想怎麼拉高司機的會費,結果收越高司機抱怨越多,服務品質自然直直落,最後只好退出。

而台灣大車隊則是反過來「服務」司機,滿足司機的心理感受,才能讓司機主動提升服務品質,客源增加,帶動更多司機想要加入,以良性循環讓公司業績蒸蒸日上。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大車隊的車輛數有一萬二千輛,在大台北約一萬輛,市占率逾二成。

讓司機賺錢、有歸屬與成就感但知易行難,尤其司機千百種,有的沒讀什麼書,有的在社會上重重摔過跤,每個人來開計程車各有一段故事,要「服務」這些人,談何容易?

李瓊淑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有一位司機大哥無論太陽多大,每天都戴著帽子開車,帽簷壓得低低的。李瓊淑問他為什麼?司機大哥低吟了一下,才壓低聲音回答她:「我不想讓朋友認出我來。」原來這位司機之前是某上市公司副總經理,後來因故出了事才跑來開計程車。

李瓊淑豁然明白,這樣的人在車隊中絕對不在少數。於是趕緊請人設計帽子,發給每位司機,從此只要想戴帽子的司機,都有一頂大車隊的帽子可戴,和身上的制服一樣整齊畫一。

「這種企業管理要去哪裡學?」李瓊淑帶著一絲悵然地說,類似的故事說都說不完,只有慢慢領會。

又例如有一次,一位司機感冒久久不癒,李瓊淑一直催他去看醫生,後來才知道,他因沒繳健保,根本無法就醫。李瓊淑知道了,告訴他:「看多少,我幫你清掉, 趕快去看醫生。」但這位司機笑笑搖搖頭。李瓊淑後來才懂得,司機雖然沒錢,卻也不願接受救濟,是「自尊」在作祟。自尊心人人皆有,司機大哥亦然,因此有些 困難可以幫,有些困難只能靠大環境的改善才能解決。

林村田的大車隊經營了六年,領悟出車隊經營有三大關鍵,第一,要讓司機賺到錢;第二要讓司機有歸屬感;第三要讓司機有成就感。三者缺一不可。

去年每位大車隊司機平均每日所得超過三千元,比台北市公共運輸處公布的所有計程車平均每天收入二二○○元,多出整整三分之一。

至於如何讓司機有歸屬感與成就感?大車隊已經在鶯歌買下八千多坪的土地,規畫「計程車園區」,目前已經投入五億元,園區內將提供司機低於市價的三溫暖、簡單宿舍,以及車子的重大保養。

很多人有此經驗,就是一上計程車,撲鼻而來一股難聞的異味,「因為司機沒有洗澡」。李瓊淑說,為什麼每天台北橋下許多計程車司機停在那裡過夜?這些司機沒有家,要去哪裡洗澡?

用心服務司機 建構比契約更堅固的關係林村田每回想到這裡,就忍不住加快進行的腳步,一定要給司機一個洗澡的地方,因此三溫暖很重要。而這些司機多半以車為家,所以還要蓋宿舍,以便宜的租金讓他們有棲身之所。

一位車隊裡的王姓司機告訴我們:「我每天都會開回到車隊來走走看看,像回家一樣。」其實車隊和司機只有派遣關係,沒有雇用關係,卻用無形的力量,維繫起一個比契約更堅固的網絡。

林村田用各種創新的手法「服務」司機,連台北市公共運輸處一般運輸科科長陳俊宏都忍不住說:「台灣大車隊確實開創新藍海」。

與此同時,大車隊也開始展現「行動通路」價值。車子內外貼滿大小廣告,每一則都是「錢」。許多車子內也裝有一台威邁思電信的螢幕,隨著大車隊通路的強勢,將來不排除由車隊主導內容,再與電信公司拆帳,將使目前已經占大車隊營收約三○%的車廂廣告收入,再進一步提高。

林村田的算盤早已撥算到五步之外,這位天生的「生意仔」花六年時間經營,如今台灣大車隊的車輛數是市場上第二大車隊大都會車隊的三倍之多,每年穩穩為公司 賺進每股三元以上的獲利,在興櫃上股價維持在七十元以上。這個市值超過二十億元的「小黃王國」,寫下生活產業的一頁傳奇。

是創業家也是投資家 林村田是天生的生意仔問起悠遊卡董事長、同時也是生活創意家劉奕成,誰是他心中最棒的生活產業公司?他想都不想就回答:台灣大車隊。而這個另類「台灣之光」的幕後推手,就是林村田。

林村田只有高中補校畢業,卻是位穿拖鞋的創業家與投資家。他不僅成功創辦全虹通信,高價獲利了結,又接手台灣大車隊,再創事業高峰。此外,二年前,他還獨 資成立臻穎公司,就是現今在統一超商提供洗衣服務的廠商,短短二年已經是全台灣最大的洗衣商店,每天頭痛找不到新的工廠,不斷擴廠再擴廠,接單接到手軟。

另外,他還是「六星集足體養身會館」的最大股東,所投資的「幾分甜」麵包店也是生意興隆,他個人身價,少說20億元起跳。而這些創業和投資,都有一個特性,就是道地的生活產業。

但財富並沒改變林村田太多,他還是維持一貫的草根個性,如今常跑大陸,因為台灣大車隊即將與上海大眾出租車有機會合作,一旦合作達成,這位史上第一個跨足兩岸的計程車大亨,實力不容小覷。

林村田

現職:台灣大車隊董事長,臻穎公司、六星集足體養身會館董事

經歷:全虹通信董事長

學歷:高中補校

台灣大車隊

成立時間:2005年

資本額:3.16億元

市值:約20億元

成績:

2011年營收5.86億元,EPS3.82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74

【黑問二】公司遇到轉型或並購時,該如何對待跟隨多年的老員工?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19/145904.html

i黑馬註:當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必須要轉型或者並購才能發展下去,這時要如何安排已跟隨創業者多年的老員工呢?

\來源:黑馬問答

 

用戶:可道

創業者遇到轉型、並購時,該如何對待跟隨多年的老員工?

 

微軟繼裁掉諾基亞12500名員工之後,近期又把屠刀揮向自己的5000名員工。企業在面臨轉型或者改革的時候,難免會遇到這種情況,作為創業者,遇到這種問題應該做什麽樣的選擇?如何面對初創時候就跟隨自己拼打的老員工?同時又有一些老員工選擇離職的時候,是否應該挽留?

 

是應該完全看業績和能力,還是要考慮一下情面和感情?

 

創業走到這一步的時候到底是應該理性一點還是感性一點?

 

答1:潘宇--中國創業指導聯合創始人

 

改變固有模式尋求新的發展

你這里說到的問題其實挺尷尬的,因為企業轉型意味這以前的方法行不通,固有模式都要改變,在企業尋求其他發展途徑的時候原有的老員工實際上已經跟不上了企業的發展,尤其是高層管理人員,諾基亞這家公司萬萬沒有想到顛覆這個行業的不是摩托羅拉、或者三星,而是一家做電腦的公司(蘋果公司)。

 

如果在公司發展或者調整的過程中我認為老員工固然要做好安撫工作,如果你真的是為了公司好那麽請你把不適合的老員工全部勸退,並給予金錢上的安撫,雖然錢不能帶來跟好的補償可對於他們來說也許是更好的補償,等公司重新站起來的時候可以給予這批老員工的子女優先實習的機會,福利方式有很多具體要根據公司性質而定。

 

答2:黃銳誠--上海小咖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桔子英語創始人

 

誠實對待自己的員工

開誠布公的告訴大家企業面臨的情況,去留決定權讓大家自己選擇,痛苦期也是機會,對企業,對員工甚至老板都是重新選擇的機會。願意留下的人你不用多說,有其他想法的人你也強留不住。我對待要離開的人都會問下他們的想法,如果是因為企業或老板問題我們會反思會整改,請對方留下,如果是對方自己有更好的規劃我們會祝福他們,並提供相應的幫助(介紹工作等),讓他離開也開心,還想著我們對他的好。目前來看,離開的人都是有自己安排的,也就是心不在你這了,那你強留也沒有用。

 

總之,保證他們的離開會有更好的去處,而不要因為他們的離開而生氣,撕破臉,因為我有信心有一天他們會明白到底什麽是真正對他們好的,就會回來了。

 

創業初期講感情,陣痛期和高速發展期就必須講理性了,我非常佩服喬布斯在蘋果上市的時候,跟隨他一起去印度並早期車庫創業的一個好哥們居然一點股票都沒有,喬布斯覺得他能力有限,覺得他能做的別的工程師能做的更好,所以不給股份,不講情面。而沃茲就很感性,把自己的股份給一些人分了。我有時候在想,如果我是喬布斯,我能不能做到這麽絕情。。。這種情況沒有對錯,只有立場。。。創始人還是多些理性,才能讓公司活的更久。。。

 

答3:陳巍--電商創業者&黑馬會員&天使投資人

 

要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看這個問題,今天我們組隊打怪失敗了,結果會是怎麽樣的?是否還有人依然留在隊里?大家繼續玩,是否會有人退出加入新的團隊?

 

如果我們的心態是把創業看成一場遊戲,大家聚一起玩玩,成了皆大歡喜,輸了複盤總結經驗,有收獲沒玩夠的兄弟們接著再來一把,有壓力有難處的兄弟們暫時離別一下。。。是不是沒那麽難呀。

 

所以關鍵是創業時大家的心態是否一致,是否都能夠坦然接受失敗的結果。大家都很釋然,如何處理就沒那麽難了。對於老員工,既然我們是做老板的那就是對員工要負責,負責有眼前的負責,就是解決員工無業期間的生計問題,給予合理的補償,讓他們能安心尋找下一份工作,而不會感覺一下次陷入了無助,同時協助員工尋找新的工作,透過我們自身的人脈推薦他們就業,為他們寫一封推薦信(這是我曾經親身經歷的,我為我的員工每人寫了一封,如實的敘述了他們之前的優秀變現,以及未來崗位的建議,有人用上了,效果很好,也有人沒有拿出來用,但是心里很開心)。

 

還有長遠的負責,那就是關於是否挽留,這不是我們主管的留與不留,大家都是成年人,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決定負責,我們要做的就是告訴他們最真實的狀況,如果有新項目的計劃,那也要說清楚成功的機會和面臨的挑戰,讓員工自己選擇。

 

總之,把員工當你的同學,你的朋友。你的兄弟,你的親戚,在這樣的狀況下你會如何處理,如何對待,那你就這樣做吧。

 

創業就像是一群人去旅行,最美的不僅是終點的美景,更是路上的情意和歡樂。

 

人生不怕別離,只怕在一起時的不珍惜。

 

答4:楊子超--愛部落輕日記社區負責人

 

給老員工一個學習的機會

創業者,老員工只要心在一起,盡量不要裁掉,老員工只要家里沒問題,就盡量跟著團隊走。一把手和老員工心在一起,絕對成功只是遲早的事情。

 

創業,餓不死,不投降,未來必須成功。

 

當然如果老員工的價值觀跟不上了,學習,學習不行,那只能裁啦。

 

另外企業轉型,如果老員工願意學習,而且能夠勝任工作,那一樣是好同誌,什麽是專業對口,自學能力強的,怎麽都對口,關鍵還是看人。

 

答5:周寧--寧哲網絡創始人

 

企業與員工共同成長

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企業如何與員工共同成長。

 

成長,看似美好實則非常殘酷。在我們所見到的這幾個慘痛的案例里,我們都看到一個共同點——企業與員工將行業或者企業當做一個溫室還是當做一次沖浪?

 

在過去,行業發展速度緩慢,企業與個人都有較長時間去適應去變化。互聯網好像一次風暴,徹底摧毀了傳統觀念中大企業就是保險箱的定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過去十年那樣顛覆行業發展,摩托羅拉、諾基亞、索尼、愛立信這些輝煌一時的500強迅速衰落,這背後只有一句話可以解釋:

 

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由此大家才可以理解騰訊與阿里巴巴的發展思路,企業求變,求快,不求安穩;組織求精,求小,不求大。為什麽有了QQ還要微信?為什麽大企業內外采取統一的政策沒有特例?

 

對於個人而言,更應該適應快速發展的時代,不斷學習,強大自身。保險箱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創造的!

 

答6:張立衛--生活800平臺創始人

 

可以考慮二次創業

如果真的是原有項目中斷,面臨轉型,我個人的體會是,對老員工要放手,畢竟他們跟我們不一樣,不是創業者。
 

但是如果企業做大了,被並購了,還是期望能夠善待老員工,畢竟是同甘共苦的兄弟,可以考慮給予一定的股權,共同開展二次創業。
 

創業期的企業往往都是九死一生,轉型很正常,能夠跟的住,留得下的人,必須善待,也必須坦誠相待,給予一定的股權激勵才行,做人,做公司都應該如此,才可能基業長青。


巴菲特已經出手 普通投資者要跟隨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071

做為投資界的傳奇,巴菲特如果買入了某只股票或者某家公司,那麽一定會引發大量的投資者跟風而動。伯克希爾哈撒韋日前買入美國最大的私人汽車經銷集團Van Tuyl集團引發了市場對於汽車行業的前景的討論。在彭博的專欄作家Edward Niedermeyer看來,這一次跟風者可能需要多加考慮。

在Niedermeyer看來,最大的問題在於:目前美國年均1600-1700萬/輛的銷售量已經觸及頂峰。盡管在經濟複蘇緩慢的背景之下,汽車行業銷售強勁,但是這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汽車貸款的擴張。這意味著銷量進一步擴大的空間已經十分有限。

另外一個風險則是,所謂的擁有“護城河”的行業(即有屏障阻擋競爭對手進入的行業)能否如分析師們所預期的那樣有優勢還不確定。和其他產業相比,汽車銷售的利潤和行業保護相對較好,但是長期來看,隨著電商的崛起,傳統汽車銷售公司可能還是最終將進入紅海搏殺。

此外,網絡時代的到來也讓信息越來越透明,汽車銷售的相對利潤逐年減少,新車的前端利潤正在被其他服務和融資業務所替代。汽車融資的發展已經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擔憂,監管部門正在對那些剝削性和歧視性的汽車金融做出打擊。特斯拉所帶來的新銷售模式也讓傳統的專利店賣車模式受到挑戰。

當然,“股神”對於上述種種的潛在風險並非沒有意識到。實際上,巴菲特的高調宣稱僅僅是其進軍汽車銷售行業的第一步而已。他已經充分意識到整個行業未來所面臨的諸多挑戰,而這些有利於行業內自身的整合。一旦時機到來,巴菲特完全可以故技重施,大量並購那些有發展潛力的相關公司。

在巴菲特的雄圖偉業中,Geico汽車保險、通用汽車、比亞迪等公司均已經占有一席之地。做為一個有長線戰略有光的投資家而言,進入汽消行業顯得水到渠成。但是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盲目跟隨可能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如何在不斷變化的世界里從容跟隨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6/148591.html

i黑馬註:Sayings這篇文章看上去是寫給投資人看的,但又不只是。這是Paul Graham剛剛寫的一篇文章,有他一貫的優點,透徹談論某事,又關照著更大的生活,針紮一點,但洇濕一片。

簡單來說,它指出瘋狂的點子和打破傳統的人為何值得贊美。它並非反對不變的根基,因為那些東西諸如人性、史詩與河床,都已經成為前提。細讀這篇文章,擁抱變化,別讓“傳統”“保守”“克制”這些詞成為你大腦僵硬的理由。與那些不斷造出點子的人交朋友。別因為一個點子雖新奇但太low而看不起它,因為它意味著更好的變化發生的可能性。
 

\如何在不斷變化的世界里做一名專家

作者:Paul Graham 翻譯:kym

假設世界從無變化,那麽我們對自己的信念就會愈發自信。存在時間越長、經受考驗越多的信念,它出錯的概率就越低。大多數人對自己的觀點往往都持有這種類似的自信。對於那些鮮有變化的事物,例如人性,這麽做確實行得通。但是,對於那些始終處在變化中的事物,你就不能對自己的觀念固守同樣的自信了。事實上,除了人性以外,其他的一切幾乎都是會變的。

專家之所以會出錯,是因為他們僅僅專於舊日的世界。

有無可能避免這種情況?有沒有辦法讓自己擺脫過時理念的束縛?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的。我花了近十年的時間投資初創企業,而要想成為一名成功的創業投資人,就必須破除舊思維的局囿。大多數真正好的創業點子在最初看起來都不怎麽樣,其中有些特別糟糕的想法,就因為世界發生了某些變化,而搖身一變成了絕佳的創意。我花了很多時間來學習如何辨認這類創意,而我所使用的方法也適用於一般的想法。

首先,要對變化抱有明確的信念。有些人之所以日益固執己見,正是因為他們早已下意識地默認世界是靜止不變的。如果你自覺地提醒自己事實並非如此,你就已經開始在尋求變化了。

那麽,這種變化究竟藏身何處?好消息是,基本上人性是不會有太大改變的;壞消息是,變化是很難預測的。換句話說就是:變化通常來自於意想不到的地方。這點著實值得銘記。

因此,我根本不會費勁去預測世界的變化。如果接受采訪時有人要我預測一下未來,我總會像毫無準備就踏入考場的學生那樣,被迫現編一些看似可信的說法。[1]但我這麽做並非因為懶惰,而是因為,我的預測很少是正確的,所以沒必要在這上面浪費精力。因此,最好的策略就是保持積極開放的心態,僅此而已。不必急著為自己指明正確的方向,而是坦然承認自己並不知道正確的方向在哪,然後試著對風向的變化保持高度敏感。

你可以提出假設,即使這麽做會帶來一點束縛,但同樣也能激勵自己。有所追求、努力去猜答案都是振奮人心之舉。但依然要註意控制,不要讓天馬行空的設想變成板上釘釘的事實。[2]

我相信這種被動的做法不僅對評估新點子有效,對自己創新也同樣可行。不要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是要設法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也不要低估你腦子里冒出來的那些古怪的預感。

風向的改變往往發源於該領域專家的潛意識。如果你在某個領域是絕對專家,你腦海中冒出的任何古怪的想法和那些看似毫不相幹的問題,實際上都是值得探究的。[3]在Y Combinator,如果一個想法被認為是“瘋狂的”,那其實是一種贊美——事實上,這種贊美通常比“好想法”更高階。

修正陳腐的理念——對創業投資人而言,必須做到這點的心理動因要遠遠強於一般情況。因為只要他們能夠比其他投資人先一步意識到某些看似毫無前途的初創企業其實潛力無邊,就可以憑此賺上一大筆錢。不過,這種心理動因也並非完全事關金錢。投資人的看法始終都在經受著最直接的考驗——創業者來找他們,他們必須給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應。接著,他們很快就會知道自己的預測準確與否。那些對Google說不的投資人(有好幾個),想必余生都會對這件事耿耿於懷。

某種程度上,那些需要切實投下賭註的人,而非僅僅對某個想法評頭論足的人,也會有同樣的心理動因。這就意味著,如果想要獲得這種心理動因,只要將評價變成下註即可——如果你公開發表某種論斷並且長期保留它,那麽你會發現,你比那些僅是說說而已的人更加在意到底有沒有把這件事做好。[4]

免受陳舊觀念影響的另一個秘訣是,在起步階段更多地關註提出創意的人,而非創意本身。雖然未來本質上是難以預測的,但我發現自己可以很好地預測哪一類人能夠創造未來。好的創新理念通常都來自於那些真誠、有活力、能夠獨立思考的人。

把寶押在人身上而不是具體的想法上,這為我這個投資者節省了無數時間。舉個例子,當時我們覺得Airbnb是一個糟糕的創意,但我們能感覺到他們的創始人非常真誠、熱情積極,且擁有獨立的思維能力。於是我們且將質疑擱置一邊,資助了他們。

這同樣也是一個廣泛適用的技巧。和那些經常冒出新創意的人們待在一起。如果你希望自己總能迅速意識到既有觀念已經過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跟新點子不斷的人交朋友——正是他們的創新點子,讓現有的理念變得陳腐。

不成為自己專業知識的奴隸已經夠難的了,但這種難度還會變得越來越大,因為世界的變化正在加速。這也並非什麽新興的趨勢,自舊石器時代起,人類社會的變化就在持續加速著。一個創意會激發更多的創意。我不認為這點在未來會有所改變。但我也可能是錯的。

感謝Sam Altman、Patrick Collison和Robert Morris試讀此文的草稿。

註釋

[1]我常用的技巧是探討那些大多數人在當下還沒來得及註意到的方面。

[2]如果這些想法變得為人所知,而且人們一提到它們就聯想到你這個人時,你就要特別註意了。對於那些你想要相信的事物(一旦某個假設開始博得你的認同,它幾乎絕對已屬此列),更應保持高度質疑。

[3]實際上“絕對專家”並不一定是指那種公認的專家,通常那都只不過是一個附加的名頭而已。在許多領域,一年的專註工作,外加孜孜不倦的求知探索,就足夠你成為一名專家了。

[4]在論壇、Twitter這些地方發表的言論,雖然它們也是公開的、被長期保留的,但依經驗來看也只能算“說說而已”。判定這點的標準可能是:你寫的東西是否有標題。

來源:Paul Graham的個人博客。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港股通對策:免費期權、風口補漲、成長擴散、跟隨外資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901

本帖最後由 港仙 於 2015-4-7 08:50 編輯

港股通四大交易對策:免費期權、風口補漲、成長擴散、跟隨外資


背景介紹

2015年3月27日,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參與滬港通交易指引》。根據規定,指引實施後新發行的公募基金可參與滬港通交易,交易規則與標的為《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若幹規定》所劃定的範圍;在指引實施前已獲得中國證監會核準或準予註冊的基金,基金合同明確約定可以投資香港股票的,可以通過原有機制或者滬港通機制投資香港股票;在指引實施前已獲得證監會核準或準予註冊的基金,基金合同沒有明確約定可以投資香港股票的,如要參與滬港通,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決定投資港股的種類、比例及策略等,依法履行修改基金合同的程序後,方可參與滬港通。

隨著滬港通對不同主體的進一步開放以及未來深港通納入更多小盤成長股,投資者不應把策略限制在短期的雙邊溢價交易套利上(只針對A+H股票)。我們認為本次港股通的政策調整在配置層面為國內機構投資者拓寬了選擇的余地,應該引起重視並做好準備。本篇報告將全面梳理港股通的四大交易策略:免費期權、風口補漲、成長擴散以及跟隨外資。

投資要點

v  港股通中高折價個股是短期投資焦點。從證監會對於公募基金通過港股通投資港股的新規出臺後第一個交易日的情況來看,漲幅前20位的股票平均漲幅達到14.3%,最高漲幅達到20.7%,其中有18只是A+H同時上市的股票,平均折價率達到40%(折價率=H股價格/A股價格),有6只是“一帶一路”主題受益股。此外,金山軟件作為低估值計算機板塊股票是漲幅前20的標的中唯一成長股。

v  折價收斂與股息率Alpha是AH折溢價交易的核心邏輯。歷史上除了A股走出超級牛市的情形,恒生AH溢價率在超過30%後一般都會收斂。從短期的角度來看,投資者可以買入港股並博弈AH溢價的收斂,但如果A股走出超級牛市,套利交易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從長期的角度來看,投資者可以買入具有較高股息率、H股折價幅度較大並且估值較低的個股,獲得長期穩定的超額收益。簡單來講,持有高折價高股息率H股,相當於持有一個提供固定收益的期權,期權的潛在價值來自折價率的收斂。

圖1:個股層面溢價創新高後往往迅速調整



v  建議通過補漲、成長股擴散和跟隨三種策略來獲取港股投資收益。我們認為滬港通(以及未來將推出的深港通)對於A股投資者的意義絕不限於折溢價套利,從策略角度出發,我們梳理了三條主線:1)行業層面的補漲與跟漲機會;2)成長股投資戰線的擴散;3)大市值股票的跟隨策略

A股成長股的高估值很大程度上源於其稀缺性以及A股投資者在經濟增長放緩背景下對成長屬性的偏好。近期除了公募基金被放行參與港股通交易以外,保監會也放寬了保險資金的境外投資範圍,允許險資投資香港創業板。這些舉措實際上提供給成長股投資者一個更廣闊的投資邊界。港股里存在著類似騰訊控股、金山軟件、阿里健康等優質成長股,港股投資通道打開後,這類股票也存在巨大的機會。

我們梳理了港股通里除了A+H同時上市的股票,剔除了在最近一個年度虧損的股票,計算了過去3年的年化複合增長率(截至2014年年報)以及2014年EPS計算的P/E倍數。我們進一步將股票池精簡至A股機構投資者在當下非常熱衷投資的行業(我們在下文將其稱作成長型行業,包括半導體產品與設備;制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消費者服務;技術硬件與設備;軟件與服務;醫療保健),並統計了目前已經發布年報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挑選出過去3年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年化複合增速超過20%的上市公司,得到相應的股票池標的。再依據我們上文對成長型行業的定義,找到與上述成長型H股相對應的A股標的。

我們統計了上述幾組標的的 P/E 、市值、過去 3 個月日均成交金額以及過去 3 個月的累計漲幅的中值。可以發現,對於同樣類型的股票: 1 ) A 股的 P/E 倍數要遠遠高於港股通股票; 2 ) A股的市值普遍較小; 3 )盡管市值較小,但日均成交金額卻超過港股通同類股票若幹倍; 4 ) A股近幾個月的絕對漲幅遠高於港股通同類股票。

1)尋找前期H 股滯漲以及未來A 股處於風口的板塊。 我們通過分解恒生 AH 指數中各行業的市值增長,提取出純粹估值相對變化對 AH 溢價的貢獻部分,並結合 4 月份策略月報關於 A 股風口的判斷,認為建築、建材、石油石化、電力設備和機械行業向上彈性最大




2)成長股投資戰線的擴散。 我們建議關註: i ) A 股較為稀缺的成長型標的; ii )有 A 股對標公司的細分行業龍頭; iii ) A 股機構持倉集中,但同類股票在港股更為便宜的板塊及個股。


表3:港股通里高成長新興行業代表股票








3)大市值股票的跟隨策略。 我們認為對於港股的大市值權重股, A 股投資者短期直接與外資爭奪定價權的能力相對有限,可以通過關註盈利預測變化、海外投資基金的行業配置變化以及資金流通,采取跟隨策略。


專題股票組合

我們匯總了中信研究部各行業分析師自下而上的觀點,建議重點關註中航科工、珠江鋼管、東方航空、南方航空、網龍、金山軟件、海通證券、彩生活、金隅股份、兗州煤業、北控水務、中滔環保、國美電器和銀泰商業。




(來自中信證券)



最懂股神的人 這樣看波克夏股東會 曾跟隨12年 前媳婦解讀巴菲特發言玄機

2016-05-09 TWM

曾在巴菲特身邊生活十二年的前媳婦瑪麗,被《富比世》稱為「少數能抓住股神智慧的人」, 在今年的波克夏股東會後,本刊特別越洋專訪她,解讀股神發言的弦外之音。

今年最受矚目的一場股東會,在四月最後一天,透過網路直播,無時差向全世界播放。它,就是股神巴菲特主持的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以下簡稱波克夏)股東會。

這是波克夏史上首度透過網路直播股東會,讓仰慕股神的全球投資人,都有機會聆聽他的真知灼見;也意味著,原本從不投資網路公司的巴菲特,正帶領這家市值逾三千億美元、股東人數逾五十萬的投資巨擘,邁出了改變的腳步。

事實上,每年巴菲特在波克夏股東會中的發言,都是全球媒體競相追逐的焦點,一方面藉此掌握股神對於全球經濟與投資環境的最新看法;更重要的,是從巴菲特的言談之間,萃取股神的投資智慧。過往,《今周刊》曾多次派員親往美國參加波克夏股東會,帶回第一手的解讀報導;這一回,我們則是越洋專訪被稱為「全世界最懂巴菲特的人」,來解讀股神在這場投資盛宴中,所傳達的言下之意。

誰敢說自己最懂巴菲特?恐怕沒人能有這樣的勇氣,但美國《富比世》雜誌曾經評價:「做了巴菲特十二年媳婦的瑪麗.巴菲特(Mary Buffett),也許是世界上能夠抓住這位慈祥老人智慧的少數幾個人之一。她的系統性解讀,能幫你走進一個無與倫比的財富殿堂,領略這位偉大投資者令人震撼的投資方式。」瑪麗是巴菲特么子彼得.巴菲特的前妻,曾長期得到巴菲特的言傳身教,不僅經常參加當時巴菲特在史丹佛大學為商學院研究生所做的講座;每年耶誕節,她與家族成員也一起得到巴菲特親自送上的「耶誕股票」,並聆聽巴菲特親授對投資的建議。

後來,瑪麗把巴菲特親授的投資策略整理出書,目前已出版八本介紹巴菲特投資和管理智慧的書籍,並曾登上美國各大暢銷書排行榜,引起極大回響。同時,她也擔任多家美國五百大企業的顧問,以及一家年收入百萬美元的商業電影剪輯公司執行長。六月十一日,瑪麗將應台灣商策之邀,首度來台演講,以「價值投資策略」為主題,闡述股神的投資絕學。

他說:別擔心短期波動

解讀:應看公司長遠發展

身為巴菲特理念的忠實追隨者,瑪麗受訪時指出,數十年來,巴菲特以身作則,落實了價值投資原則。而在這次波克夏股東會的巴菲特發言中,她認為,應可歸納出和價值投資相關的三堂課。

今年第一季,即使全球經濟環境欠佳,但波克夏獲利五十五.八九億美元,年增率達八.二三%。儘管去年波克夏股價下跌逾一二%,但今年來已回升近一一%;股東會上,巴菲特就對投資人明確指出,「不要擔心短期市場波動,我們關注的是長期盈利能力。」瑪麗解讀,這句話已經直指巴菲特價值投資法的核心精神──紀律和耐性,「耐久性是巴菲特開啟財富的門票。」瑪莉如此形容。

她進一步指出,巴菲特買股票最喜歡的持有期是「永遠」。「這種著眼於長期的觀點,是成就他巨大財富的泉源。

但大多數企業經理人,活在以季度和年度財報定義的世界裡,只注重短期的績效。」她並回憶,過往在她親身觀察巴菲特對波克夏的經營中,也發現股神會要求經理人別擔心短期業績數字的起伏,而應該把重點放在怎樣讓公司茁壯和長遠發展。

「當巴菲特在看一家公司的財務報表時,他注意的是『一貫性』。」瑪麗指出,所謂的一貫性,包括公司享有高毛利率的現象是否長期皆然?公司是否一直以來很少、甚至完全沒有負債?公司的盈餘是否持續成長?「他會藉由審視財務報表中數字的『一貫性』,來判斷一家公司是否具備歷久不衰的競爭優勢。」

他因CEO優秀而買公司

解讀:人才會讓公司賺錢

巴菲特在波克夏股東會傳授的第二堂價值投資課,則是投資者應如何挑選股票。瑪麗分析,「我從巴菲特身上學到最重要的價值投資哲學就是,買一家公司的股票,就像買下一整間公司,因此需要對公司經營者有深入的了解。」而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和選股策略,就充分展現在他過去一年的購併交易上。去年,巴菲特完成了畢生最大一筆交易,斥資三七二億美元收購美國航太零件集團精密鑄件(Precision Castparts),超越二○一○年收購美國伯靈頓北方聖太菲鐵路運輸公司(BNSF)的金額。

在股東會上,巴菲特解釋了重金收購的理由:「精密鑄件,這家公司最重要的資產,就是執行長馬克(Mark Donegan)能把這個公司經營得非常好。」瑪麗一針見血地點出,這筆交易代表了股神的投資哲學精髓,即是挑選好公司的關鍵,在於經營者或經理人,因為「良好的管理者才能讓公司獲利提升。」瑪麗透露,管理波克夏五十年、識人無數的巴菲特透露,挑選經營者的三大條件是:聰明、奮進,而且正直。其中,「正直」又被他認定是管理者的首要特質。事實上,在波克夏股東會上,巴菲特也打趣說:「如果你要找一家公司的經理人,要找聰明、奮進而且正直的;但如果他不具備最後一點,那麼你必須確保他既不聰明也不勤奮。」第三堂價值投資課,體現在過去一年油價下跌時,巴菲特卻逆勢加碼石油和再生能源產業的策略上。瑪麗形容,這就完全符合巴菲特那句經典:「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

他逆勢加碼石油和綠能

解讀:買在低點 長期看好事實上,當股東追問巴菲特有何投資理念可以和下一代分享,巴菲特給予的忠告就是:「要自己思考哪些事情有道理,具備堅定的思惟,而不是看哪一支股票漲了就去買。」近一年來,波克夏大舉投資Phillps 66等石油相關企業,瑪麗認為,「這完全符合巴菲特的價值投資邏輯。」因為石油是有限的資源,而目前油價下跌,是全球經濟不振和地緣政治鬥爭所造成的,但「他看的是長期趨勢。」瑪麗指出,而且巴菲特堅信「一旦投資後,要有耐心,等待著價格上揚的時機。」今年波克夏股東會,很多股東最關心的是巴菲特已高齡八十六歲,到底誰會是股神接班人?瑪麗笑著直言,「巴菲特永遠不會退休,他非常熱愛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瑪麗形容,巴菲特做事很專注,從工作到生活都是如此,「甚至是對可樂也一樣,他對可樂的愛,數十年如一日。」瑪莉打趣地說,這樣從一而終的特質,正是巴菲特價值投資的不變精神。

撰文 / 鄧麗萍


聯儲議息靴子落地 A股跟隨全球反彈步伐

伴隨美聯儲9月議息會議暫緩加息決議的出臺,全球金融市場同時松了一口氣。9月22日,A股市場隨之迎來了放量反彈走勢,上證指數開始部分回補9月12日留下的大缺口。市場人氣短期出現回暖,風險偏好也有所回升。不過受到10月意大利公投、11月美國大選等政治風險事件的影響,股指整體反彈的幅度仍將有限。

9月22日,從市場全天的走勢來看,隨著美聯儲暫緩加息消息的出臺,滬深兩市股指雙雙出現了高開,股指在短暫回落之後就在地產、保險等板塊帶動下繼續反彈,並開始填補前期留下的大缺口。不過由於成交量整體仍不足,使得股指反彈之旅隨後遇阻回落,上證指數最後報收3042.31點,上漲16.44點,漲幅0.54%,成交1590億元;深成指報收10662.21點,上漲78.81點,漲幅0.74%,成交2583億元;創業板指數報收2168.42點,上漲6.29點,漲幅0.29%,成交619億元。兩市全天合計成交4173億元,較上一交易日有所增加。

對於這樣的走勢,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張華恩認為,此次議息會議美聯儲繼續按兵不動,符合市場預期,但有3名委員投反對票,內部分歧變大。同時,FOMC會議指出上調聯邦利率的理由已經加強,年內加息概率增加,不過對加息次數的預期再次下調,今年加息一次、明年兩次。此次美聯儲暫避加息,一方面是等待進一步經濟數據的證據,整體看6月以來美國經濟數據依舊喜憂參半;另一方面,盡管耶倫強調美聯儲的決策並不會因政治問題作出妥協,但考慮10月意大利公投、11月總統大選等潛在事件沖擊,12月加息幾乎為最合理選擇。

從過去兩周各國央行的議息會議結果看,英國脫歐以來,全球央行進一步寬松的預期已開始修正。9月8日,歐洲央行議息會議宣布維持三大利率不變,寬松力度不及預期。9月21日,日本央行同樣並未降息,不過刺激政策已從擴大貨幣供應轉向利用收益率曲線來控制,新型量化質化寬松工具QQE的推出暗示貨幣政策由寬松向中性轉向。目前來看,G20以來全球寬松暫停,考慮未來貨幣政策權重的收斂與財政政策發力的提前,全球流動性局部拐點或將逐漸顯現。

國泰君安證券認為,雖然此次美聯儲按兵不動,但進入四季度,美國大選、意大利公投等潛在不確定性事件仍在,海外市場風波未平,高波動將成主旋律。國內市場,人民幣匯率暫無近憂,A股市場風險偏好依舊低位徘徊,震蕩格局仍將延續,結構至上、擇優而棲。優質資產重估和財政政策發力的方向仍是重要配置主線。

不過也有不少樂觀的市場人士認為,美聯儲9月暫不加息,市場風險偏好有所提升,在基本面向好基礎上,股指上行空間有望被打開,尤其在當下修複性行情已持續一段時間的背景下,突破性行情有望來臨。不過這需要成交量配合,同時需要政策面利好形成共振。


舊族突襲,新貴抵制,身後跟隨者眾,這就是2016年VR最真實的格局 | 幹貨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20/160422.shtml

舊族突襲,新貴抵制,身後跟隨者眾,這就是2016年VR最真實的格局 | 幹貨
VR價值論 VR價值論

舊族突襲,新貴抵制,身後跟隨者眾,這就是2016年VR最真實的格局 | 幹貨

所謂的VR、AR、PC VR、Mobile VR的競爭,不過是大廠們改變格局的角逐。無論是全力以赴的舊族,還是邊走邊看的新貴,無論是全力押註,還是邊走邊看,在2016年底,這出大戲所有的演員,終於全部到場了。

本文由VR價值論(微信ID:vr-value)授權i黑馬發布。

2016年,Facebook、Intel、微軟、HTC、Valve、索尼、三星、AMD以及Unreal,都在發力,他們有一個共性:都是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沒抓住機會以至於失意的公司。

再看看谷歌、蘋果、高通和MTK等,一直邊看邊走,在看到前面大廠發力後,保持跟隨緊逼策略。

而他們的發力點,無論是VR、AR,還是PC VR、Mobile VR的競爭,實際上是大廠們改變格局的角逐,是一場改變自己當前不利市場的持久廝殺。

VR、AR,就是他們的工具。

那麽,在這一場重構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資料的角力中,大廠們到底在博弈什麽?究竟誰在搶得先機?

來自AMD圖形事業部技術方案總監楚含進將分享:關於2016,他眼中的大廠格局之爭。

楚含進

AMD圖形事業部技術方案總監

一場失勢巨人與移動新貴之間的戰爭

來回顧一下各大廠在VR領域的進場順序:

Facebook攜Oculus和三星第一個進場,拉開大幕;

Valve攜HTC隨後開發出 VIVE;

接著索尼攜PS VR入場;

隨後微軟攜Hololens入局,並從AR切入VR,10月,發布了自家的PC VR;

硬件大廠:如Intel(重磅發布Alloy MR方案)、AMD的跟進;

此間,谷歌斷斷續續從cardboard升級到daydream(註:谷歌入局的姿勢明顯是邊走邊看,遠不如當年推Android徹底。roadmap、代碼、商店以及合作夥伴等等都同時推出);

蘋果一直一副風雨欲來的架勢,不過,到現在也不知道究竟在搞什麽鬼;

高通將Vuforia賣給PTC,低調地從聯手微軟和收購NXP等角度,宣布進入更大的智能領域。期間,很多一體機產品用了他們的芯片。

至此,凡是影響世界終端格局的行業大佬基本都入場了。

隨後Unreal虛幻引擎和Unity也開始成為為VR服務的重要角色。但明顯,Unreal力度更大。Unity則更註重移動市場。

跟隨兩大引擎的步伐,遊戲公司紛紛推出VR版遊戲。

而中國的大廠和手機公司都是在吆喝聲和發布會中打打雷,也沒啥雨。國內遊戲公司則一直沒動。

相信諸位也看明白了,以上提到的Facebook、Intel、微軟、HTC、Valve、索尼、三星、AMD以及Unreal有一個共性:這些都是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沒抓住機會以至於失意的公司。

Facebook在移動領域半點便宜也沒占到,移動社交都在iOS或者Android上,技術路線則毫無發言權。

三星手機雖然賣的好,但是芯片和手機軟件也不屬於自己,談不上成功。

Valve的Steam遊戲平臺上出現過手遊嗎?

Unreal在移動平臺也不占優。

再看看谷歌、蘋果、高通和MTK等,一直邊看邊走,在看到前面大廠發力後,保持跟隨緊逼策略。

不難明白了吧。所謂的VR、AR、PC VR、Mobile VR的競爭,實際上是大廠們改變格局的角逐,是一場改變自己當前不利市場的持久廝殺。

落後的巨人們不甘心被新貴們壓迫,新貴們試圖保持既得利益不得不制約以抵擋巨人入場。

這是一場試圖重新構築生產力(新技術平臺)、生產關系(開發者與消費者的管道走向)和生產資料(應用,內容與用戶)的角力。而人工智能、大數據在這個時候提供了強有力的生產工具——VR/AR正是這種生產工具的具體體現。新型生產工具的出現從來就是積累演變的結果,這也是VR/AR需要積累的體現。

回到當前,大家就能理解當下的一些現象和大廠的諸多行為了。

舉個例子:

為什麽Facebook如此激進?Google為何不急不慢?

畢竟守江山者不願意改變。

分析一大堆,談到2016年,爭論其是不是VR元年似乎一點意義也沒有。

有意義的是,經過2016年,大廠的發力點已經體現。

對於我們來說,無論是全力以赴還是邊走邊看,總歸所有演員都到場了,戲要開始了。

這里,要特別提一下,在2016年底才終於入場的微軟。

我覺得微軟經過兩年的改造和開放,滿血複活,這一次比以前更強大,更聰明。

搞了7年的人工智能技術終於在Hololens上得以體現。

但微軟又意識到AR技術離大家的期望還有一段距離,怎麽辦?

於是把Inside-Out 的SLAM作為VR tracking,出個PC VR開放版,售價299美元。這個太厲害了。

還記得,Win10統一了,拉上幫它搞平臺的盟友。你問是誰?Intel啊。

但這一次,微軟留了一手。拉上了Qualcomm(2017 WinHEC宣布Win10支持ARM)。還有幫它出售以及建立生態(Win10 App store + Azure)的盟友,誰呢?DELL、HP、ASUS、LENOVO以及ACER這些傳統兄弟。

這些兄弟體量大,資源多,全指望WinTel給方向。

現在WinTel推出PC VR和MR,正是給這些在移動時代迷失的兄弟,在硬件為主的雲到端開辟了新市場。說不準微軟又會殺個回馬槍把移動市場再撿起來。

換句話說,還是微軟和Intel鐵,像google,facebook這些年輕人還是靠不住!

當然,個人認為,微軟的PC VR以SLAM為定位方式的出現,會成為一個大眾跟隨的事實標準,也會成為VR頭盔形式的分水嶺,雖然技術精度和速度有待提高,但不妨礙持續發展。

國內眾多的頭盔都會以此為標準進行複制。基於Room Scale方式的頭盔會成為特定應用的行業形式。

移動和PC VR在2017年會融合,很多廠家會在兩者之間創新。更多形式的內容會湧現,遊戲開發會有新的模式出現。

VR體驗店的宿命與VR電影的機會

這一部分,說說VR線下體驗店以及VR電影的動向。

VR線下體驗店

個人認為,以體驗店為主的廠家會非常危險。

我本身一直不太看好體驗店。VR“體驗”只是個臨時的產物,本質上大廠驅動的VR是一種更深層次的信息交換技術。

體驗是什麽?是一個沒有標準且短暫的感知方式,怎麽會讓人重複使用呢?

何況現在技術還那麽不成熟,VR/AR技術成熟後的體驗就不是體驗了,而是像當下的電影一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VR到底什麽時候面向To B、To C的問題依舊沒有答案,但是不要忘了,當所有的大廠都開始在此發力,技術成熟也就不晚了。

主宰PC和移動的家夥們,有了各種各樣的武器,需求就會被創造出來。

人的需求屬性有兩種:

強需求

移動電話就是強需求的革命,後來的移動互聯是在這個強需求上的再創造,以至於電話功能本身都被削弱了。

習慣屬性的改變

如果你周圍所有輔助你生活的工具(記住,工具基本都是大廠創造的)都是以VR/AR為中心創造的,你也會改變的。

人,是很容易改變的,不要以你自己為例子說明,要拿你的下一代和你來對照。

還有一點你要記住,娛樂是真理。這點我們都懂。 

VR電影

VR電影會是一種新的媒介(不只是體驗),會推動電影(360度全景視頻僅為VR電影非常初級的形態)技術的革命,這也許是中國電影人的機會。

VR電影很長時間內不會替代電影,而會和電影共存。

以後每個大片估計都會有個VR版,不信咱們走著看吧,就在2017。

技術改變生活,技術要為人類服務。在此向我們的VR/AR創業者致敬,期待2017年,VR/AR會繼續精彩!

VR AR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