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才能知馬力——也談長期投資 Julian-Z
http://xueqiu.com/7535271733/23034455也許是因為巴老的一句"如果你不願意擁有一家股票10年,那就不要考慮擁有它10分鐘」太過振聾發聵,於是國內的很多投資信徒們就掐頭去尾地直接翻譯成了「要找一家可以持有10年的好公司並持有10年「。這一翻不要緊,其結果就是在招行從40元到10元的過程中有無數次的逃生機會被放棄,在光伏產業萎靡至今的過程中還有人在堅守,在白酒企業產能輪番調增且空頭信息不斷的局面下還有人在執著地唱多。當長期投資被做成了一種類似追求企業基業常青的創始人精神時,不禁要讓人問一句:投資股票對比投身實業的優勢在哪裡?
對此,我的觀點是投資股票可以讓投資者儘可能多地享受被投資企業的繁榮期,同時不斷避開那些轉入蕭條或是業績下滑的夕陽產業。也許從品行的角度來看,這種投資模式看起來的確像是沒有立場的牆頭草,但這恰恰就是股票投資對比實業經營的一大優勢,這就類似於在賽馬比賽中不斷更換自己的坐騎,始終讓自己能夠駕馭著最快的賽馬前進。相反,如果投資者堅持要與被投資企業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話,那麼他實際上是放棄了自己最大的優勢而將自己的利益與實業公司捆綁到了一起(於是也就誕生了國內投資圈內某位不斷為所投資企業吶喊助威的知名投資者
![[哈哈] [哈哈]](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03laugh.png)
)。然而對比實業家可以隨意列支公司費用的自由,投資者實際上只是無限放大了自己只能享受企業扣除稅費後利潤的劣勢。由此可見,這種無視行業週期、將投資週期延伸到無限長遠的投資方式其實是一種很低效的投資理念。
說到這裡,也許又有投資者要舉出巴老長期投資的成功案列來予以駁斥,但我覺得巴老的長期投資並不是國內投資達人們狹義界定地買入並持有,而是買入、判斷並持有。如果說巴老在買入可口可樂之前就已經預測到自己將持有這只公司的股票長達二十年之久,那多半是扯淡,個人覺得真正讓巴菲特選擇長期持有公司股票的原因是兩個:
一是被動證明,即公司用出色的業績表現證明自己值得繼續被持有;二是主動參與,即巴菲特通過進入公司的董事會,將投資者和實業經營者的兩個角色合二為一,從而提升了投資的確定性。而這兩點也順便解釋了史玉柱投資民生取得巨大成功的真正原因,從表象上看也許他的成功在於以極低的價格買入並長期持有,但從本質上看,當企業的重要經營事項上報董事會時,他實際上也有了參與企業重大決策的權力,所以可以放心大膽地長期持有企業。
然而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鑑於無法真正參與企業的戰略制定過程,所以把握好第一點也就成了做好長期投資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投資者首先拋棄」只做長期投資「這一先入為主的態度,以分享成果的獵食者態度介入投資對象,而只有當被投資企業以自己的業績表現、發展態勢和管理者水平證明其為合適標的之時才可以轉為繼續持有。而在決定持有後,上述過程將在每次公司公佈重大事項或是公佈財務報表時不斷重複,直至你判斷企業出現問題後進行賣出操作為止。其實這一過程其實也解釋了巴老近期拋棄強生的原因,當強生不斷應對著各種召回和訴訟之時,巴老並沒有將自己禁錮在長期投資的理念無法自拔,也不曾像國內某些股票的擁躉那樣拚命為企業搖旗助威,而是明確指出企業存在的問題後選擇了大幅減持。
當然在對「必須要長期投資」的教條主義進行否定的同時,其實也引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在投資之初需要判斷企業未來十年的走向嗎?我個人的建議是不需要。所謂認真研究上市公司後選擇買入一個股票並持有超過十年獲利的難度可謂難於登天,十年後清潔能源的發展也許能把中石油逼成一個ST也說不定,在如此之多不確定因素的左右下,所謂運用」護城河「理念、選擇低估值企業和挖據高ROE公司等方法來找尋一個可以放心持有十年以上的股票無異於刻舟求劍。當然在這裡並不是想要廢止這些被投資界所公認的指標,正如投資者有能力圈一樣,這些指標也有著各自的使用範圍和有效期,它們可以為投資者選股帶來一定的幫助,但並不能視作對企業的無限質保,對於那些超出有效期的投資,還需要投資者自己來進行甄別。
最後總結一下全篇的宗旨,投資不要試圖「投資一個可以放心持有十年的股票」,而應該做到「找尋一個好的公司並有條件地長期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