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agazine.caixin.cn/2001-02-05/100080408.html
如果沒有世紀之交「中科系」股票的雪崩,45歲的呂梁可能仍然選擇往昔的角色:在國內證券投資的小圈子裡名氣很大,而在社會上卻儘量低調,免為人知
9、崩潰
此後發生的事情,被呂梁自嘲地稱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他下令在深圳中科、在公司內部查「老鼠倉」,並要求所有公司資金於年底以前結清。據他分析,先 是因為朱煥良的「不配合」,後是因為這批「老鼠倉」的數目比他估計的要大,大規模平倉出貨之後,便引發了2000年底的深圳中科大規模崩盤
回過頭來看,2000年下半年對呂梁是個關鍵的時期。一方面,他掌控的深圳中科股價平穩,他組織的其他資本市場收購也都相當順手,正可謂春風得意;另一方面,他已經感覺到早年間與康達爾聯合陣線的重大裂痕,已經嗅出了「0048危機」。
在接受採訪時,呂梁告訴記者說,他最早聽說朱煥良在出貨,是2000年五六月間。「聽說他從營業部提走現金,每次都是1500萬。當時我們只是笑他,這麼多錢怎麼拿得出去。這是很危險的。」
2000年8月的一天,約在凌晨兩點,呂梁被人從睡夢中叫醒,緊急召到某公司在北京的總部大廈。呂梁事後透露說,那是一家在香港「很有辦法」的公司,香港發生的許多事情都能知道。那家公司也屬於呂的「北京機構」之列,所以對他、對朱煥良的行動都非常關注。
據說就在那個總部,呂梁被告知,一艘「大飛」(據說是對一種可用於偷渡的快艇的俗稱——記者注)將一筆港幣現金運到了香港。這筆錢的主人就是朱煥良。朱已經用這筆錢在港置業,還將部分資金轉往海外。
呂梁不很清楚這筆錢的總數,只說「至少有四億」。
中科系雪崩事件發生後,市場上曾傳言朱煥良早已潛逃至香港,而呂表示朱至少前一時期一直在內地。也從深圳萬科董事會秘書處證實,直到2000年12月 24日,朱還作為萬科董事,出席了萬科的董事會。在那次會上,萬科決定終止向華潤集團定向增發B股的計劃(參見本期相關文章《華潤萬科航母計劃擱淺》)。
問題在於,只要呂梁所述情況大致屬實,他後來在市場上的行動,就不可能不受朱煥良已經毀約這一重大事件的影響。
到2000年10月,0048的股票在市場上仍是一派喜氣洋洋。但呂梁又獲知了另一個危機信號:他手下的重臣、北京中科的董事兼執行總裁申杲華受到一項 重大案件的牽連,已被有關部門看管起來。從對申杲華的查處中,檢察機關發現申本人在私下炒作深圳中科等公司的股票,按市場上的行話說,開了「老鼠倉」。 「老鼠倉」本身的違規當然不會被呂梁看成「問題」,關鍵是申杲華的老鼠倉涉資甚巨,可能多達數千萬元,一旦進入調查就會被強行平倉。呂梁的擔心來自平倉對 股價造成的連鎖反應。
他當然明白,在自己統領的公司中,此類「老鼠」絕不止申杲華一人;而且他相信,他們開倉所用的資金來自公司內部。
此後發生的事情,被呂梁自嘲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他下令在深圳中科、北京中科內部查「老鼠倉」,並要求所有公司資金於年底以前結清。據他分析,先 是因為朱煥良的「不配合」,後是因為這批「老鼠倉」的數目比他估計的要大,大規模平倉出貨之後,便引發了2000年底的深圳中科大規模崩盤。從12月25 日開始,一直平穩運行的深圳中科突然連拉9個跌停板,跌去50個億市值。那種慘烈的情景,至今使投資人感到不寒而慄。
在呂梁2001年 1月初公然指出深圳中科董事長持有「老鼠倉」後,深圳中科曾於1月9日發佈了正式公告,堅稱董事長陳楓絕無此類違法違規行為。但記者在深圳已經看到一份材 料,上面記錄著,一名為「裴瑞普」的客戶,於2000年1月以其股票市值向中經開公司深圳證券業務部融資3000萬元。記者通過電話向該材料中指定的交易 員陳友誼證實,確有此名客戶。深圳中科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在向記者出示這份材料時補充說,當初他曾陪同陳楓前往營業部,用「裴瑞普」的帳戶市值融資 3000萬全部購買了0048股票。據悉,裴瑞普系陳楓的弟媳,深圳中科投資企業布吉鎮自來水廠的普通工人。
呂梁當然早就知道陳楓開戶 的事實,據說呂聽說陳楓搞到3000萬元的融資額度,還夾帶嘲諷地說:「他本事還不小嘛!」但那是2000年早些時候的事。當時陳楓因為顯得忠厚老實,願 意幫助追回康達爾出售土地的款項,正屬於呂梁相中的企業管理人,可以取代原來的董事長曾漢山。
當然,後來的情形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10、「善莊」之偽
一種解釋:至遲到2000年秋冬,呂梁及他背後的機構力量已經有心以某種方式放棄深圳中科這個「長莊」,及早套現早已獲利但時時在承受風險、付出代價的 6000餘萬股流通盤。此一期間的重大注資行動,是為了穩住股價擇機出貨,而呂梁要求公司先平「老鼠倉」,無非是擔心後者會打亂出貨戰略
呂梁現在很願意承認自己在0048項目上的「剛愎自用」。但在2000年春天之後的那些日子,如果他的剛愎自用還沒有達到頂點,如果他心思靈活、善辨風向的一面也在發生作用,那麼,他的主要熱情應當逐步移到了0048之外。
許多事實可以佐證這種分析。
從2000年4月底開始,K先生又在《證券市場》週刊上出現了,其論述當然又是高屋建瓴氣勢磅礴的。不過只要細讀文章,可以發現隨著美國NASDAQ的 大幅下跌,呂梁對市場「看多」的重心已經從高價高科技股轉為傳統國企大盤股。他出語驚人道:「大盤國企股在市場上將有震撼性表現,現在還只是好戲剛剛開 始。」
兩個月之後,K先生再次發表談話,再談新經濟時代與國企大盤股的復興。他的觀點更加鮮明也更加尖端,甚至提出反問:法人股上市會不會使市場走到5000點?國有股上市後股市會不會漲到10000點?
這些當然只是說法。但配合這些議論,呂梁也有同步的行動。市場上一直傳說,2000年之後開始的馬鋼股份大漲,以及其所引發的春季整個鋼材板塊伴隨鋼材漲價而上漲,呂梁與有力焉。去年8月記者有機會與呂梁交談,他也曾表示上半年的鋼鐵股行情確實與自己的操作直接相關。
更大的行動還在後面。就在2000年8月見到記者時,呂梁便曾透露,他彼時的主要行動是策劃組建一家名為山東控股的投資公司,將山東省掌握的許多上市公 司的國有股、法人股組裝進去,進行統一運作。談話次日,他本人便為此事再飛濟南。在今年初的採訪中,呂梁也曾多次提到他對山東控股的策劃,並稱按最初的設 想,一旦成功後可收上千萬元諮詢費。
回首2000年6月以來呂梁主導的「中科系」資本市場收購行動,亦與此藍圖頗有關聯:呂梁竭力看 好、為其捧場的萊鋼股份,是山東省境內的支柱級大型國有企業,其大股東萊鋼集團是山東控股最主要的發起人。而由上海中科出面收購的魯銀投資和勝利股份,都 是山東籍上市公司;與上海中科同步收購魯銀投資並最終成為其第一大股東的九洲泰和,是一家北京註冊的以民營為主體的實業公司,又是山東控股的發起人之一; 萊鋼集團是九洲泰和的第三大股東,佔股25.75%。此外,2000年6月30日已簽下協議擬收購中西藥業部分國有股的江蘇陽光,據報導也是山東控股的主 要發起人。
顯然與這項龐大的山東控股操作直接相關,K先生於2000年11月再度在《證券市場》週刊上談話,題目是直截了當的「做多中 國」。文中竟提出「中國高科技企業也可能是最脆弱的」,「我們從不建議機構投資者去碰這些東西」;「我們看好國企大盤股,大國企問題大,但資源也最大」; 「最大的資源莫過於法人股、國有股的上市」。
山東控股的組建目前尚未劃上句號,也不是本文所關注的重點。這裡需要引出的只有以下疑問: 如果自2000年初呂梁的戰略思考和行動重心已經轉移;如果他又從2000年中,深刻地認識到當年與朱煥良等人結成的康達爾鎖倉協議已被對方毀棄,時時感 受著由朱等人在市場上出貨所帶來的拋售壓力;如果他已經完全明白,深圳中科的公司管理層和第一大股東龍崗區投資公司不僅不可信任,而且很可能成為對頭,那 麼,他為什麼還要在2000年秋冬時節,把手上本來比較好的資產上海中科和中西藥業新生力核酸項目「平價」轉讓給0048?他從2000年四季度開始,在 深圳中科大查「老鼠倉」究竟是為了什麼?
呂梁的解釋,當然是自己的「書生氣」、「理想主義」,「要把國企重組烏雞變鳳凰的典範做到 底」,還聲稱要在公司基本面的80%得到改善後進行「二次重組」。不過這一切都顯得太脫離實際也太缺乏理性。或許只有一種解釋更說得通:至遲到2000年 秋冬,呂梁及他背後的機構力量已經有心以某種方式放棄深圳中科這個「長莊」,及早套現早已獲利但時時在承受風險、付出代價的6000餘萬股流通盤。此一期 間的重大注資行動,是為了穩住股價擇機出貨,而呂梁要求公司先平「老鼠倉」,無非是擔心後者會打亂出貨戰略。
一位與呂梁相當接近的知情人說,在中科創業(0048)雪崩事發後,呂梁曾私下坦承,他自己原來是準備元旦之後開始拉抬出貨的,誰知已經沒有機會了。
倘如此,可能更符合邏輯,因為哪怕呂梁個人擁有「長線持倉重組」的偉大理想,巋然不可動搖,他身後的機構也不會為此「理想」去犧牲巨大的實利。「善莊」之善只能是偽善,最終還是要上演「圖窮匕首見」!
11、做多中國?
呂梁對此次危機暴發是有預感的,只是沒想到以這樣的方式,如此劇烈地降臨到自己主持的莊股頭上。到12月下旬,他還在期望「做多中
接下來的,便是近期人們已經熟悉卻又感到迷惑的圖景:
——2000年底至2001年初,深圳中科連續跌停,引至「中科系」股票中西藥業、萊鋼股份、歲寶熱電相繼跌停;「中科系」株連市場上同類「長莊」,又 有「德隆系」(含湘火炬、合金股份、新疆屯河等)、「明天系」(含明天科技、黃河化工、華資實業等)等集體跳水;滬深兩市大盤因莊家大潰敗受到衝擊,股指 於1月15日一日暴挫超過3%。
——就在呂梁以莊家身份在媒體自我亮相的同時,「中科系」危機也在加深。在深圳中科,先有六名呂梁們所 派董事集體辭職,後有公司管理層面見媒體痛陳莊家操縱;在中西藥業,先是公司所持357萬5822股歲寶熱電流通股被申銀萬國全數拋售,後是北京中科、海 南禾華所持公司法人股全部被法院凍結;在北京中科,中小債權人紛至國貿大廈33層公司總部、至北辰花園別墅呂宅索債……
在手中兩大市場 籌碼盡失的局面中,呂梁堪稱應變迅速。2000年12月28日,市場已有公告,上海中科所持4.66%的魯銀投資已轉入九洲泰和名下,使後者成為除山東經 濟開發區之外唯一持魯銀投資法人股的大股東;2001年1月7日,從北辰花園又發出「新聞稿」,北京中科已完成「重組」,瀋陽飛龍集團董事長姜偉將加入北 京中科,並以大股東代表身份赴中西藥業;1月20日,赴北辰花園再次採訪呂梁,得知此宅已抵押給誠成文化集團,債權人也已撤離。呂梁說,他在春節後將搬離 此宅。誠成文化董事長劉波則透露,此宅抵押作價800萬元,而呂梁欠他的錢在1000萬元左右。
呂梁回憶說,他對此次危機的暴發是有預 感的,只是沒想到以這樣的方式、如此劇烈地降臨到自己主持的莊股頭上。從2000年10月開始,北京的機構投資者便已經感受到「0048股份的拋壓越來越 重」,「股價如果跌破40元,將直接影響到有融資行為的機構安全線。按這些機構總持倉6500萬元計,這時每跌一元,這些機構就得補6500萬元左右的市 值」。
因為深圳中科的流通盤90%以上為莊家們所持有,大家早有共同鎖倉協議。因此,拋壓只能來自協議者內部。既然北京機構們沒有拋,失信者便只有朱煥良。
呂梁也曾做過許多努力,企圖勸說朱煥良遵守協議,但終於未能奏效。2000年10月24日至27日,中科創業(0048)的股票從38元滑至35.67元,北京機構一下子又失去近四個億市值。
「莊家同盟」內部陰云四合,呂梁深感到危機在加重。以市場上「莊家合理論」的思維慣性,他不願意承認導致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大家本來就是非法操作,咎由 自取。但在11月底接受《三聯生活週刊》記者的採訪時,他還是以更寬闊的視角表示,「如果說『5·19』行情主要是政策推動,那麼到了今天的市場規模,制 度推動跟不上的話,市場必將面臨一次深刻的調整」;「從這一角度講,5·19行情結束了」。
很顯然,喜歡想問題的呂梁能夠舉一反三。他 從自己的「莊」聯想到其他類似的「莊」,已經意識到如果制度和法律環境並不允許,僅憑自我臆想由莊家來自定規矩,自我充當「私募基金」、「做市商」甚至 「開放式基金」,最終是不會成功的;即如此,靠「莊」來支撐的「大牛市」便保不住。
當然,彼時的呂梁還是不願意自言失敗。《三聯生活週刊》的文章在2000年12月20日截稿,標題也叫「做多中國」。可靠消息表明,這一標題來自呂梁的意見。
此後便有了12月25日開始的「中科系」崩盤。12月30日,已經定稿的「做多中國」以《三聯生活週刊》封面報導位置正式問世,恰逢深圳中科宣佈停牌。
呂梁畢竟是呂梁,2001年1月1日,他便約見了《財經時報》記者,承認中科事件已是敗局,揭露「不忠不義」的朱煥良、陳楓、申杲華,重申自己的「善莊理念」。
12、尾聲
至遲在新年以後,監管機構和司法部門已經著手對「中科系」事件進行調查,呂梁自然是事件的中心人物之一。此一可與「國債327」事件相比的重大事件究竟有何內幕,又將如何處置,會成為今後相當一個時期市場關注的持續熱點
自1月初公開在媒體曝光後,呂梁就成了中國證券市場上被議論得最多的新聞人物。出自市場上各類不同利益者口中的看法自然是不盡一致的,但有一點非常相 似,就是都對呂梁自動向媒體「坦白」的舉動大不以為然。少數熟識並同情呂梁的人覺得他大可不必引火燒身,多數人則乾脆惡語相加,覺得他用心險惡,意欲拖垮 整個市場。
呂梁對外界的議論同樣不以為然。1月以來的北京一直雪花紛飛,在那些日子裡,呂梁坐守北辰花園,除了儘可能構思和洽談「重 組」,接待一些友人,工作之一就是整理以往的法律文件,接受記者採訪,以及寫作(或指揮寫作)一部關於中科事件的書稿。1月21日從呂梁手中得到的文字材 料,據說就是該書稿的一部分。呂梁表示,其中內容全部屬實,絕無虛構。「這不是小說,是紀實」。春節之前,此書已完成6萬字左右。
無論 見記者還是寫文章,呂梁對於中科系事件的全貌都只說出了一部分重要事實,而且更熱衷於談理念,談想法。據他說,中科系事件背後牽涉的機構和人太多太複雜, 必須一一理清,必須按合同文件說話;後來又說,即使有合同文件,現在為配合調查也不宜於和盤向媒體托出。他還透露,自己兩年來的做莊操作共涉及400多家 機構,其中包括60多家較大的機構,具體情形極為複雜。
至遲在新年以後,監管機構和司法部門已經著手對「中科系」事件進行調查,呂梁自 然是事件的中心人物之一。這起可與「國債327」事件相比的重大事件究竟有何內幕,將如何處置,會成為今後相當一個時期市場關注的持續熱點。究竟還有哪些 人在呂梁背後,更是縈繞在人們心頭的尖銳問題。
作為中國證券市場上曾經紅極一時的特殊人物,呂梁個人的「超級莊家」生涯結束了。造就他及同類人物的這個「莊家時代」,也已經走向尾聲。蛇年的市場會比往昔多一些透明。■(全文完)
《財經時報》記者楊浪,國信證券研究策劃中心吳鋒,華夏證券研究所銀國宏,記者王爍、楊大明對此文亦有貢獻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24/xOMDcyXzM5MDgxOA.html
對於總部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鐵盧市的RIM(黑莓手機製造商)來說,2011年可謂是不折不扣的滑鐵盧——今年以來,RIM的市值下滑了約四分之三。
於是,在新的一年即將到來的時候,圍繞著RIM的傳言也開始此起彼伏。有消息稱,亞馬遜、微軟和諾基亞均考慮收購RIM,華爾街更是風傳諾基亞和微軟將聯手收購這家曾經高居智能手機市場第一名的龍頭。
RIM 就像一個高貴冷豔的男模,在並不為大眾熟知的情況下,攀登至行業的頂峰,又在不為大眾所熟知的情況下,黯然隱退。這就像曾叱咤一時的匈奴騎兵,看似牢不可 破,但是始終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沒有把「用戶總量」做起來,只是一名橫衝直撞的萬戶侯,等著自己老了,也便雨打風吹去,因為人數過少,連獨有的血統也 在代代遺傳中被稀釋殆盡。
「低調」的悲劇
RIM是一家低調的公司。這家公司其實成立於 1984年,但它為少數智能手機發燒友所熟知已經是2001年911事件之後的事情了。RIM早在1998年就在中國註冊了黑莓商標,但是,直到如今黑莓 在中國的用戶量在中國高達9億手機用戶群中也只能說知者寥寥;RIM很早就授權給諾基亞來推廣自己的服務,但是,當年的Push Mail沒有像今天的《憤怒的小鳥》一樣成為一種App,沒有在諾基亞的塞班平台上成為流行元素……
低調未必是刻意為之,但它的高貴冷豔某種意義上只是一種失誤和能力不足。
一 方面,RIM開始定位於高端的企業級客戶,以保密性的Push mail為核心賣點,具有和今天的iPhone媲美的淨利潤率。這是一個絕佳的業務模式,可以為企業迅速積累巨大的現金流,可以投入後續前沿研發。但 是,RIM始終沒有明確戰略,甚至強烈的意願將這種優勢推廣到大眾市場,比如,更為廉價的Push mail,或者不包括Push Mail,但是設計美觀的機型,和三星、索愛一樣獲得部分中端市場。
或許怕降低利潤率,RIM沒有這樣做,僅僅將技術作為壁壘,希望一直在這個肥美的小草場裡賺自己的錢,兩耳不聞窗外事。所以,就國別而言,它的最主要市場也在美國,連歐洲、日本的推廣也不盡力,這讓其用戶總量一直過低。
另一方面,技術見長的RIM,又沒有在觸摸屏為代表元素的智能手機市場先行一步。這已經不能算是高貴冷豔了,而是有些倨傲,甚至有些莫名其妙。網上一直盛傳RIM內部的管理較為混亂,內部員工對官僚體系大為不滿,恐怕也不都是空穴來風。
RIM始終固守少量的企業級市場,固守北美,長期只做全鍵盤輸入而沒有更早投入觸摸屏,讓其錯失了太多的機會,這看似是「低調」的悲劇,實則是失誤和能力不足。
小眾科技產品的法則
實際上,任何的小眾科技產品,要想獲得更長久的市場成功,必須遵循特定的法則。否則,將會面臨極大的市場風險。
首 先,小眾產品,必須有足夠的品牌壁壘。這看似矛盾,其實不然。在傳統產品當中,大多數的奢侈品都將品牌推廣放在了重要位置上,愛馬仕、LV等產品,雖然購 買的人不算多,但是其實是大眾品牌,廣為人知,這有助於使其銷量最大化,同時可以形成強大的「品牌資產」。RIM的產品定位一直偏向小眾未嘗不可,但是, 品牌宣導卻過於滯後,否則在美國之外的市場完全有可能有數倍的銷量。
在這一點上,蘋果形成了完全相反的樣本,蘋果的手機雖然銷量是小眾的,但是品牌是大眾的,有半數以上的用戶是「跟風」購買的,這是奢侈品的法則。
其 次,科技類的小眾產品具有特殊法則,必須面對技術不斷更新的挑戰。傳統產業的小眾產品較易於保持長期競爭力,但是,科技產品的特點就是新技術不斷殺死老技 術,因此,依靠技術領先是非常不牢靠的。所以,技術領先必須迅速轉化為用戶基礎,也就是說,必須儘可能大眾化,「圈人」成功之後,抗風險能力將會大大增 強。
比如,Google當然是優秀的搜索引擎,但是,除了技術壁壘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用戶總量。即便一個新技術出現,比Google還 好,但是,由於大多數受眾習慣了Google,它想從Google拿走一個用戶的成本都是很高的,特別是時間成本會比較長,在這期間,Google有能力 學習到類似的技術,甚至反超。
最後,小眾科技產品一定要有模式壁壘和發展速度。正如前兩條所述,在如今巨頭環伺的市場上,必須有新的業務 模式,才更容易建立其核心競爭力,而且不被巨頭迅速克隆。所以,Facebook能夠從Google的陰影下迅速做大,Zynga能夠從Facebook 平台上突飛猛進,因為它們都是不同的業務模式,巨頭們轉身較慢,業務模式模仿的難度大於技術的模仿。
所以,RIM的衰落是一種類型企業的衰落,未來的市場,或許只能有2種企業可以活得滋潤:巨頭,以及未來的巨頭,沒有中間態。RIM的機會仍在,是絕地反擊,重新開疆拓土;還是就此沉淪,成為最後一個匈奴?拭目以待。
|
||||||
八分鐘、九八%、千分之三,三個 數字代表瓦城速度和品質的黃金數字。 客人點菜後,必須在八分鐘內上第一道菜;客人想吃的菜,九八%菜單都必須在點菜後二十五分鐘內上完;每日廚房料理不良率必須控制在千分之三。 瓦城泰統董事長徐承義扳著手指算,假日一間店可以做到翻桌七次,平日翻桌兩次,每一天打開門做生意,瓦城的團隊都必須達到以上要求。 能做到品質一致是因為從購買、生產到送菜上桌,徐承義都用科學化方式計算。 徐承義說:「我是用科學的精神做中餐。」瓦城泰統旗下有兩隻菜系品牌,瓦城和非常泰專攻泰國料理,一○一○主打湘菜,是最難連鎖複製的菜系。 專職餐飲管理考核、全球餐飲公司執行長岳家青指出,中式和泰式料理光是食材種類至少一千種,比起西餐廳多了八到十倍;西式料理可以用計時器計算烹調時間, 中菜光是火候就分四種,醬汁、刀工、火候一點差異,都會影響味道。 這也是徐承義在仁愛路四段開第一家瓦城時遇到的困境。 當時,他最怕客人問起,「今天是不是換廚師?」這代表這餐客人吃出味道差異。他苦惱,單單一家店味道都不一樣,怎麼開連鎖店?要展店,味道一定得標準化。 徐承義帶著十位研發團隊,組成份子有廚師、採購、品保、作業程序控管人員等等,捲起袖子進廚房,花了六年時間觀察,拆解每一道菜餚,一一記錄;還花了三年 時間建立廚師訓練制度,讓四百位廚師都懂得控制瓦城料理的火候。 食材驗收規格化用電子尺、色卡,檢查大小和品種 瓦城六十道菜餚背後,都寫了一道隱形的料理公式。 徐承義解釋,有三個重點會讓中式料理口味產生差異:食材、醬料和火候。 為了達到口味一致,從研發菜色開始就像一場科學測量。每道菜至少經過一百次以上的試吃,由他和十位研發團隊成員選定口味後,定義醬汁比例、食材品種、切 工、火候。 每天早上,瓦城的廚師上工第一件事情,不是處理食材,而是得拿著電子尺、色卡驗收食材。 瓦城廚務區經理楊志信指出,別家餐廳頂多驗收新鮮度和數量,在瓦城,食材大小、品種和色澤都得照規定來。 他拿起辣炒牛肉用的大紅辣椒解釋,每位廚師的手也等於測量尺,小指長約五公分,要驗收十公分的辣椒時比對兩下,就知道太大或太小。 色卡也是驗收常用工具,泰國菜最常用的涼拌青木瓜絲,瓜肉太黃、太橘代表青木瓜過老,不適合涼拌,瓦城廚師以美術專用色卡比對,確認瓜肉顏色在合格範圍, 超出規定色澤的木瓜就會被退貨。 在瓦城的電腦裡,每個食材都有專用的驗收標準表,對於品種、顏色、蟲害、大小都規定很清楚。在餐廳裡用量大的檸檬,黃色部分不得超過一顆檸檬總面積五成, 黑點不得超過果體表面四分之一,不合格都會讓檸檬酸度不足。 控制食材大小和品種,只是第一步。第二關就是食材處理,食材切法會影響味道和口感。楊志信舉例,一顆小番茄用在不同料理,切工不一樣,辣炒牛肉的番茄要切 四開,番茄的酸味才易融入醬汁;涼拌菜番茄要對切,避免番茄汁液太快滲出讓菜餚「濕答答」。 廚師訓練標準化從切工、火候到調味,不因人而異 最難的就是訓練廚師的火候,岳家青指出,中餐火候至少有四種,控制不好,同樣的食材,十位廚師可以炒出十種味道。也就是說,中餐因人而異的變數相當大,管 理上特別費心。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徐承義成立廚藝學院,他以跆拳道段數分級,將廚師技術以白、黃、綠、藍、紅、黑徽章,區分成十一等級,每個階段都有一套科學化的訓練方 式。 負責訓練廚師的瓦城廚務經理蔡秉錚舉例,以翻炒為例,規定就是必須用一公斤白米練習,在九十秒內,翻二十下,一粒米都不能掉出來,才算合格。 每道菜都有料理順序的判斷點,楊志信以最受歡迎菜餚前十名的辣炒牛肉為例,此道菜,第一個判斷點就是爆香蒜苗至金黃色就可以放入牛肉。 什麼叫作蒜苗炒到金黃色?在廚藝學校的定義裡,就是表面呈現微微鍍上金黃色,卻沒出現焦黑點,訓練時都有圖片比對,告訴每位廚師蒜苗爆成金黃色長相為何, 之後不斷實務操作,直到廚師炒對顏色。 走進瓦城的廚房裡,料理台上除了有放秤測量食材重量外,每一隻湯匙就是代表一個精準容量,五cc、三十cc,如果有不同的特殊規格,瓦城的廚師還找其他器 具代替,務必得讓廚師在炒菜時方便測量。 涼拌菜的海鮮必須冰鎮,瓦城研發團隊花了八個月,開發可循環恆溫冰鎮槽,維持品質也提升效率。 每把瓦城廚師用的刀子上都刻著「美味出在細節裡」,徐承義常提醒廚師,就算醬汁少○‧一克都不行,「這是一種自我要求的精神。」 徐承義還會不定期做產品改良,他認為就算只改進五%也好,像是涼拌海鮮原本有鱈魚,但是因為連著皮汆燙的魚,易有腥味,後來就從食材中剔除。 廚房分工流程化配菜、爐炒分五站,加快出餐速度 瓦城的廚房僅占餐廳面積二○%,比一般中餐廳小一半,但是卻分成五站:控菜、配菜、油炸、爐炒、涼拌,類似科技業產線分工,每人專職處理一項工作,提升效 率。 徐承義觀察過,中菜餐廳出菜慢,主要是因為廚師要一個人包辦切菜、配菜、過油和炒菜。 他舉例,中餐食材要過油,如果都由一位廚師完成,得先升溫油鍋,等待油溫升高就是一種時間浪費;經過五個階段的分工後,先由配菜廚師抓出配菜,再交由油炸 區負責過油,之後送給爐炒廚師翻炒,省下拉高油溫的時間,爐炒廚師也可以不必走動拿配料、過油,浪費製作時間。 這樣的設計也加速了瓦城出菜時間。瓦城規定,任何一桌客人的第一道菜必須在點菜後八分鐘上桌,最後一道菜必須二十五分鐘內出完,出菜達成率至今都維持在九 八%。 直到最後出菜,也如科技業一樣必須經過品管。出菜要經過兩道審查手續,第一道是廚師自己判斷是否炒壞,可自行報廢;第二道手續則是內場經理以目視色澤決定 是否放行。 目前,瓦城的料理不良率可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內,對比面板廠良率平均九○%,瓦城的良率控管程度不輸面板業。 找出這套科學複製方式後,徐承義開店速度加快,光是二○一一、二○一一二兩年,旗下三個品牌,計畫開出二十九家店,超過前十年的總和(瓦城第一個十年才展 店二十六家),希望用這套方式打造出亞洲第一大連鎖中餐品牌。速度能加快,秘密都藏在廚房的每一個細節,最後能否通過顧客每一張挑剔的嘴,就是對瓦城的考 驗。 【延伸閱讀】每道菜,都能拆解出標準流程 ——以辣炒牛肉為例 1.辣椒長度統一10公分食材都有規格清單,廚師須以電子尺、色卡測量。例如辣炒牛肉的辣椒必須10公分長,筆直不彎曲。 2.番茄規定切4等份切法有規定,牛小排須切成1公分條狀切丁,不能使用絞肉機;番茄必須切4等份,易引出牛肉甜味。 3.2個下菜時機判斷點辣炒牛肉有2個判斷點:爆炒蒜苗表面成金黃色後為下牛肉第1個判斷點。牛肉由粉色一轉為褐色為第2個判斷點,必須下醬汁。 4.8分鐘要出第一道菜廚房分五大工作站,以專職分工提升效率,達到客人點菜後8分鐘出第一道菜的規定。 |
http://economy.caixin.com/2011-12-31/100344784.html
財新《新世紀》:你剛才提到現在是非常時期,但是不是也是改革的時機呢?畢竟通過這一輪的調整,像利率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彈性增加、資本項目開放等問題的利弊看得會更清楚一些。
周小川:改革的時機選擇有時候比較複雜。往往是改革難度大、需要下大決心的事情,會在壓力比較大的時候推出。比如1993年設計匯改(1994年1月1日開始實施),當時有人說匯率改革需要三個條件,第一是出口很強大,第二是外匯儲備很充足,第三是宏觀調控很有經驗。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當時外匯儲備捉襟見肘,出口想上上不去,宏觀調控也沒有太多經驗,但改革卻在那時得以推進了。
財新《新世紀》:今年以來,利率市場化的呼聲很高。「影子銀行」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形成了變相的利率市場化,怎麼看待進一步改革的時機和其中的風險?
周小川:利率市場化始終都在推進,思路上沒有太大障礙,具體操作上主要是要考慮順序安排和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從順序上講,首先是通過改革,使得金融機構實現硬約束,這樣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都比較端正了,價格放開問題就不太大。過去有些改革還沒有得以推進,軟約束的金融機構往往在攬儲方面的積極性過高,缺乏自我約束導致非公平競爭,從而對整個銀行業健康發展不利。貸款利率也是這樣,從2003年就開始放寬以至取消上限,下限也有鬆動,特別是銀行間市場所有利率全放開了。從過去的經驗可以看到,軟約束金融機構的競爭方式會走樣,會有問題。應該說隨著2010年的股份制改革和成功上市,金融機構的軟約束和公平競爭問題正逐步得到解決,利率市場化改革有條件進一步推進。
從國際國內形勢比較的角度看,主要還是這次金融危機以後,內外壓力不同,中國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而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是零利率,在利率缺口太大的情況下推進利率市場化就會出現一些特殊問題。像巴西就很痛苦,因為其國內外利差更大。
財新《新世紀》:有一種看法認為,民間借貸乃至銀行理財的發展上,都體現了利率市場化的衝動,事實上形成了利率雙軌制的現象,怎麼看待這一現象?
周小川:民間借貸中存在利率高的問題,有兩種情況需要關注,一個是一般的、普遍性的問題,即基於熟人社會的合同關係的民間借貸,它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正規金融不一樣,承擔風險也比較大,利率會高一些,這也正常。另一種是個別情況,有些地方投資過大或投機偏多導致資金需求強烈,甚至有把融資當成賭博工具的情況,但畢竟是個案,不代表總體資金供求關係。從全國來講,不管利率放不放開,這兩種情況都會繼續存在。至於銀行理財問題,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實質上是一種跨業經營,一方面允許跨業,另一方面又有一些政策限制,理財市場就出現了一些政策套利的活動。
當然這些情況與宏觀供求環境有一定關係,這就是說,市場有相應的需求,供給上不能充分滿足。也要看到,即使在通貨供給充足時,也照樣有人高息攬存,我們曾處理過一些經營失敗的金融企業,在倒閉之前發高息櫃檯債,那是不顧一切要找錢來救命。為此,要關注個別非正當行為對整個市場秩序的影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14290102dwdy.html
資產份額法的右邊資產部分單獨來看就是一張利潤表。其主要內容無非是一個普通的財務公式:收入-成本=利潤。無論一個公司的業務如何複雜,盈利模式都無法逃開這些經典公式。所謂的萬變不離其宗,既是需要投資者深入行業,然後將該公司的最基本的財務特徵從紛繁複雜的行業規則中剝離出來。
列1
|
年度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鴻豐躉交
|
銀行手續費
|
2.5%
|
|
|
|
|
|
||||
總計
|
2.5%
|
||||||||||
美滿一生3年
|
直傭
|
10%
|
4%
|
2%
|
|
|
|
|
|
|
|
附傭
|
5%
|
3%
|
1%
|
||||||||
總計
|
15%
|
7%
|
3%
|
||||||||
福祿雙喜10年
|
直傭
|
25%
|
9%
|
8%
|
2%
|
1%
|
1%
|
1%
|
1%
|
1%
|
1%
|
|
附傭
|
10%
|
6%
|
7%
|
2%
|
3%
|
1%
|
1%
|
1%
|
1%
|
1%
|
總計
|
35%
|
15%
|
15%
|
4%
|
4%
|
2%
|
2%
|
2%
|
2%
|
2%
|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17/100357831_all.html
2005年以來,在北京、青島、常州、無錫、上海等地湧現了一批像丁書苗一樣的高鐵供貨商,他們很多並無相關從業資歷,卻通過與外資合資的方式一舉踏入了諸如座椅、衛生間、冷櫃、空調、集便器等領域,成為高鐵供應鏈上的壟斷者,將其他老牌供應商擠在門外。
這些企業的崛起,來自鐵道部的「點裝」,首先是指定其與外商合資,其次是指定主機廠裝配。其營銷依賴於關係,技術與品牌依賴於外資的背書,由此產生了一些高得離譜的動車採購價,比如高達幾十萬、上百萬元的整體衛生間、上萬元的座椅,被業內人士形容為「掠奪性壟斷」。
這些公司中,有些是因老闆或股東與鐵路系統或其他領域的高官有親屬關係,還有些則經過努力成為了鐵道部高官的代理人。這其中不乏努力做實業、經 過幾年努力而有小成的企業,但也有相當部分完全憑關係進入,沒有研發生產實力,僅僅通過倒賣產品和技術獲利,但由於有高層關係撐腰,主機廠沒辦法換掉它 們,真正有技術的企業也要依附這些公司才能進入高鐵。
這一切源自鐵道部高深莫測的招投標體制,原本存在的審批、認證流程因鐵道部動車組項目聯合辦公室(下稱動聯辦)權力過大而幾近廢棄,鐵道部裝備 部門或下電文,或口頭通知指定裝配。負債纍纍的鐵道部雖然也有降低成本的壓力,比如提出國產化率75%、每年成本降低10%的目標,但由於整個高鐵供應鏈 大量充斥了關係型壟斷的企業,價格根本砍不下來。從2006年中國開始生產動車至今,CRH2型動車總造價只降低了10%到20%,而CRH380因為進 一步提高了速度,造價更高。
相比之下,地鐵造價的下降要迅速得多。目前一節地鐵列車的價格約600萬-800萬元,與十年前的130萬美元相比降價明顯。這得益於競爭,一 方面業主是各地地鐵公司,且公開競標;另一方面南北車的六家主機廠(每家各有三家在做地鐵列車)之間的競爭甚至內部競爭就很激烈,主機廠有足夠的動力降低 成本。
而在鐵路系統,雖然南北車早已是上市公司,但只有鐵道部一家業主,唯鐵道部馬首是瞻,也因此而形成了價格高昂、利益關係盤根錯節的高鐵供應鏈。
作為上市公司的南車和北車,2010年綜合毛利率只有17%和13%,真正獲利的是那些有關係的供應商和背後的利益相關者。
技術型壟斷
「一個刮雨器就相當於一輛寶馬車。」財新記者在採訪中,不只一次聽到業內人士發出類似的感嘆。
這個報價33萬元的刮雨器是德國克諾爾的產品,與西門子配套供給北車。長春龍泰機電設備有限公司(下稱龍泰)代理的另一款進口電動刮雨器售價僅五六萬元,主要供應給南車,因為氣動與電動的系統不同,接口不同,西門子的動車不得不配套昂貴的氣動刮雨器。
龍泰有關人士稱,2010年南車生產的8列短編組動車用的也是克諾爾,後來16列的長編組就主要採用龍泰的產品了。
一位主機廠的內部人士說,鐵道部指定的產品往往高價,這些產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正式發文件的,這主要是一些技術含量高的產品,例如九大關鍵技 術和十大配套技術,其高價相對合理;另一類是口頭指定的產品,這些企業多是關係戶,產品沒有技術含量,價格也高得離譜。這種兩分法得到唐山、長客、四方等 多家主機廠人士的認同。
外資捆綁競標的情況也很普遍,如西門子也帶進來一些在國外的供應商,甚至西門子在技術轉讓時就規定必須使用某一品牌的零部件。一位熟悉主機廠質 量控制的人士舉京津城際為例,比如長客中標了,幾百頁的標書裡有很多關於零部件的「點裝」,比如車是用西門子的技術,可能制動、集便器、刮雨器等很多零部 件供應商都是指定的,這些供應商從設計時就參與,主機廠動不了。
而鐵道部在客車購置招標時,標書裡有時也會直接指定某些零部件的供應商,並註明理由,這些理由通常是技術性的。
國內企業引進國外技術,會因為高額的技術引進費而拉高成本。這種技術引進有一次性買斷的,也有按照銷售提取技術使用費的,此外定製產品還包括模具開發、技術培訓等費用,總體算下來可能超過售價的10%。
除了核心技術,動車的很多零部件乃至材料仍需採購國外產品,國內材料難以滿足技術要求,有些必須使用進口國外原材料。例如,內裝領域中的日本貼 膜,一平方米要400元,因為只有它能達到動車阻燃性標準。CRH2型車司機室門的充氣膠條,主要是封閉作用,有技術含量,從日本進口價格上萬。國產的幾 千元,成本也能降下來,但質量不如進口產品。
掠奪性壟斷
而另一類型的壟斷則不僅讓主機廠商不滿,也讓其他供貨商怨聲載道。「企業需要合理利潤,但一些完全靠關係的企業賺取高額利潤,這是掠奪性壟斷。」一位高鐵供貨商表示。
在技術壟斷型的「高價」外,還有很多零配件屬於不合理的「人為的高價」。
一位主機廠人士稱:「按照常規,如不是專利產品,一般會有兩到三家進入。但像廣播信息顯示、座椅系統都是一家,就有問題,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主機廠價格砍不下來。」
在不大的鐵路圈子裡,很多業內人士對幾家「掠奪性壟斷」的公司心照不宣。
一位主機廠維修部門人士稱:「那些沒有背景的廠家,產品出了問題見領導談技術問題很容易。要是老闆比較神秘,見不到人的,這些公司進入就容易,一般價格也高得離譜。」
在他看來,青島晨光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青島晨光)、北京先河交通設備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先河)、常州小糸今創交通設備有限公司(下稱常州小糸)都屬於這類神秘的公司。
青島晨光壟斷了CRH2液晶電視的供貨,由其供貨的15吋液晶電視、固體式液晶電視含稅售價均為13472.99元。對此高價,顯示器生產領域 的廠家紛紛咋舌:「利潤率得有100%。」即便在青島本地供貨商口中,青島晨光也是一個神秘的公司。網頁上除了老闆張晨光做慈善的信息,並沒有任何產品信 息。「晨光是一個貿易公司,自己不生產。」一位見過青島晨光老闆的高鐵供貨商稱。
青島晨光的經營模式,是從液晶顯示器生產廠家低價購入,然後高價賣給主機廠。青島晨光公司的一位供貨商深圳市航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航盛) 稱,因不具備鐵路資質只能給晨光供貨,「動車上的顯示器報價相對一般市場上較高,要五六千元一塊,因為地鐵對屏幕亮點的要求沒有動車上那麼嚴,我們給動車 提供的顯示器要求全屏無亮點,15吋的報價現在約為五六千元,最高不到7000元。」即使有中間商,航盛以這個價位做鐵路產品的利潤率也高於汽車電子產 品。
主機廠之所以允許一些貿易廠商進入,原因在於通過貿易公司採購品牌,可以延期付款,貿易公司則因此賺取一些差價。在一位主機廠人士看來,這種模式是合理的,但是「青島晨光加價率1倍有餘,利潤太高了」。類似這種皮包公司的關係戶企業並不鮮見。北京先河也是其中之一。
一位整體衛生間承包商分析,一些零配件供應商的利潤高達100%,遠高於整包商20%左右的利潤。
常州小糸今創交通設備有限公司,是今創集團與日本小糸成立的合資企業。日本小糸是日本川崎的供貨商,在幾家川崎供貨商中,被張曙光選中與中國企 業進行技術合作,經其牽線,和今創集團成立了合資公司,供應製造高速列車電氣配件。一個40瓦的逆變器,售價為2448元。一位業內人士說,「成本僅為幾 百元」。配線用的斷路器,價格近萬元。其母公司今創過去從未涉足鐵路內部裝飾,現在卻壟斷了南車內裝領域。「今創比較聰明,在成本一目瞭然的內裝領域價格 比較合理,利潤率在20%-30%,而在利潤比較隱蔽的電子等領域賺取高額利潤。」
財新記者在對製冷、照明、電子產品等諸多領域的調查中,聽到供應商往往將高價解釋為動車對抗震性、電源穩定性、密閉性的要求更高,與大列、地鐵不可同比。
但是,這些人為的高價遺患無窮,不僅造成資金的浪費,也給後期維修帶來麻煩。
一位主機廠的技術人員透露:「一些能力不強的企業壟斷性地進入,產品出了質量問題,主機廠要擔責任,但這些企業根本不配合,不搭理你,但主機廠要更換供應商得到鐵道部報批,幾乎不可能。」
供貨商的壟斷也使得主機廠非常被動。長客一位質量部門負責人說:「對方供貨拖延,主機廠商可以要求罰款,但很多供貨商看準了鐵道部趕工期的心理,要挾主機廠說如果罰錢就再拖一個月。主機廠只能忍氣吞聲。」
「圈地運動」從技術引進開始
按照高鐵裝備製造圈內一位資深人士的說法,「能在這個行業混的公司都不是省油的燈!從國外引進動車技術一兩年內,這個市場的座次就已經排定了。」
2008年,鐵道部在青島召開了動車技術研討會,主持者是時任運輸局局長的張曙光,與會者包括幾百家高鐵供應商。
一位供應商回憶:「會議主要是宣佈各個領域有資格進行技術研發的企業名單,2004年開始,鐵道部已指定一些企業和國外進行技術合作,該做的工作早已做完了,那次會議只是『發榜』」。
能進入這個榜單的企業是少數,對於更多的未進入高鐵市場的企業,鐵道部曾承諾,因這些上榜企業早期進行了技術投入,要給他們兩年的市場保護,兩年後再放開這個市場。
「這是畫餅充饑。按照承諾,2009年就應該放開市場了,但現在還是那幾家企業壟斷。內裝的維修沒那麼多技術含量,現在連維修的市場也被壟斷了。」一位內裝企業負責人抱怨說。
早在動車技術引進的「圈地運動」之前,劉志軍上台後,鐵道部在鐵路零配件的資質認定上,也設置重重關卡。目前國內鐵路客車重要產品實行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
根據鐵道部2003年4月24日下發的《關於執行強制性產品認證管理規定等有關文件的通知》,凡在鐵道部制定的《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產品目錄》 的鐵路產品,必須獲得中鐵鐵路產品認證中心頒發的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方可出廠銷售;自當年5月31日起,尚未獲得認證證書的鐵路產品,一律不得在鐵路客 車上安裝使用。
隨後,鐵道部下屬的鐵路產品認證管理委員會先後對外公佈了七批強制性產品認證目錄,對包括高鐵在內的鐵路客車產品實行市場准入制度,但涉及動車產品很少,第三方認證作用有限。
一位接近鐵道部科技司的人士表示,原鐵道部長劉志軍上台之後,雖然制定了產品強制許可制度,但「並不太用,個人決定的東西較多」,真正發揮作用 的是與動聯辦一套人馬的鐵道部運輸局。2008年底至2009年,鐵道部對CRH380統型,主機廠和主要企業都派人參加了,但是話語權在動聯辦,參與設 計和統型的企業早被內定。
在前述高鐵裝備製造業人士看來,鐵道部推出產品強制認證制度的初衷是為了控制產品質量,確保運輸安全,這本來是好事。在實際運作中,強制認證制度卻提高了市場的准入門檻,為壟斷的高鐵供應鏈打造了一個「堅硬的壁壘」。
鐵道部把火車主要部件分為幾個層次。A類件,在廠家審批資質之外,還需要鐵道部批覆,牽引、制動、空調、整體衛生間等稍微大些的部件都屬於A類件。B類和C類小零件和輔件,主機廠自己有權力制定。
A類件的資質認定申請讓企業望而卻步。一家企業要想打破現有壟斷,進入鐵路市場,必須獲得鐵道部的資質認證。第一步它得找南北車去試用自己的產 品,主機廠同意試用後,提供質量擔保,獲得供貨經歷的情況下,新入的鐵路產品生產商才能向中鐵產品認證中心提交認證申請。如果難以獲得南北車主機廠認可, 部分鐵路供應商選擇地方鐵路局作為「曲線救國」的突破口,「有路局維修時也擁有一定的自主採購權,可以更換其他品牌的同類產品,以此獲得產品供貨經歷證 明。」一位熟悉審批操作流程的人士稱。
實際操作中,除非主機廠和廠家有特別「密切的」關係,很難承擔背書責任。
上海一家地鐵空調的供應商說,地鐵空調的毛利約40%,淨利約25%,所以許多做大巴空調的企業擠不進普通列車就進入地鐵,因為地鐵不需要有關部門的資質認定。
一位主機廠內部人士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也很無奈:「我們也想降低成本,沒有哪個主機廠喜歡一家進入,制約性太大。」北車建立了「物資採購價格 動態對標管理平台」,通過與市場對標來降低採購成本,但只實現了40%的物料的對標,而剩下的60%要麼是只有一家子公司採購的,要麼是有的子公司還沒有 輸入相同物料的信息。
在一位主機廠的技術人員看來,「現在鐵道部的技術部門話語權太大,其實主機廠瞭解很多情況,每一個部件出問題,都是主機廠負責任,我們做技術認定會更細緻,部裡的人少,流於形式。」
在這種情形下,以技術門檻為初衷的鐵道部資質認定,逐漸喪失安全防護網的作用,反而逐漸淪為關係保護牆。一位給青島晨光投資集團供應液晶電視的 廠家就遲遲沒有通過鑑定:「根據程序我們向鐵道部科技司提出鑑定申請,然後鐵道部組織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測試,整個過程拖一兩年都正常,我們後來就放棄 了。」
點裝為誰
在業內人士看來,獲得產品認證只是進入鐵路行業的前提,要想「做得更棒就只能靠部裡點裝,成為鐵道部某一產品的定點供應商」。
所謂「點裝」,是指鐵道部指定某家企業為特定產品指定供應商。「點裝一般都是企業在部裡有關係,國內有市場,和國外公司有技術合作。」一位業內人士總結說。
以丁書苗為後盾,毫無座椅經驗的上海坦達被張曙光欽點為高鐵座椅的獨家供應商,便是一個明證。
今創集團也是一例。動車餐車製冷設備主要是廣州廣冷華旭製冷空調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廣冷)與今創分食。廣冷在製冷領域有20多年的生產經驗。據 一位銷售人員稱,2006年-2007年龐巴迪的CRH1招標,今創拿到訂單,但當時並未拿到資質,也沒有產品,所以1040-1060(車號)是買廣冷 的設備。後來廣冷壟斷了CRH2的餐車製冷電器,而今創與威奧則分享了餐車不鏽鋼櫃等內裝產品。北車的CRH3的餐車已全部由今創包攬。
動車空調也是利潤較高的業務,在CRH2動車上,一台空調機組的採購價約50萬元,而地鐵一節車廂的空調(兩台)報價在24萬-30萬元之間。 雖然動車空調在氣密性、壓力保護、安裝方面要求更高,但業內人士依然認為動車空調整體價格虛高。目前動車空調只有四家企業進入,而地鐵則有近10家,競爭 程度完全不一樣。
石家莊國祥運輸設備有限公司、法維萊是從大列即開始做機車空調的,進入動車無可厚非,而無錫金鑫、新譽均是沒有做過空調的後來者。金鑫美萊克空 調系統(無錫)有限公司,由無錫金鑫集團與德國克諾爾收購的美萊克於2007年合資組建,因為克諾爾是西門子的重要供貨商,該企業便跟隨進入北車。另一家 是江蘇新譽空調系統有限公司(下稱新譽)也是北車供應商,由新譽集團有限公司與香港新譽集團有限公司於2005年5月組建。新譽集團副總戈亞琴、董事長周 立成是常州今創集團創始人俞金坤的女兒和女婿。此外,金鑫集團還進入了利潤率很高的整體衛生間領域。
這些並無技術優勢的新興企業,為何受到鐵道部的青睞,成為鐵道部選定的外資的國內合作夥伴,繼而壟斷某個高鐵供應分支體系?
在這份CRH2的採購目錄前,這個問題的答案已昭然若揭。所有的利益,都通過這些高額的採購得到了滿足。而隨著高鐵負債的一步步滾大,這個遊戲也終於到了舉步維艱的時候。
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止4月4號,已公佈2011年年報的1336家上市公司,2011年共計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64萬億元,同比2010年的1.45萬億元增長13%。其中,12家上市銀行實現了8415億元的淨利潤,同比2010年的6531億元增長了29%。而剔除了12家上市銀行之後,1324家上市公司的淨利潤僅為8005億元,較2010年的8015億元下降了10億元,銀行業利潤高增長與實體經濟陷入困境對比鮮明。
在4月2號的博鰲論壇「民間金融與銀行業開放」分論壇上,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保育鈞說:「在中國沒有為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真正進行服務的金融機構,銀行金融業的監管垂直導致上面管得越多越死,下面越活越亂」。他還認為,吳英案的根源就是「銀行機構不合理,監管不到位的結果」,對吳英案定性為金融詐騙被判死刑「很有意見」。
4月1日至3日,溫總理在廣西、福建等地調研時說:「關
於融資成本,其實我這裡坦率地講,我說我們銀行獲得利潤太容易了。為什麼呢?就是少數幾大銀行處於壟斷地位,只能到它那兒貸款才貸得來,別的地方很困難。
我們現在所以解決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根本來講,還是要打破壟斷。中央已經統一了這個思想,你也看到了在溫州進行試點。我想,溫州的試點,有些成功的,要在
全國推廣,有些立即可以在全國進行。」
從民間到官方,從學術界到輿論媒體,現在大家似乎已經對銀行業的壟斷和畸形發展達成了一致的看法。銀行的利潤始終是建立在實體經濟之上的,如果實體經濟陷入困境,銀行業的利潤也會成為無源之水,銀行侵蝕實體經濟的局面將難以為繼。
過去二十年,中國的廣義貨幣M2以年均20.2%的複利速度增長,但其中僅有10.3%是gdp可比價增長,剩餘的9.9%則是遠高於官方公佈的CPI的真實通脹率。通脹構成中,貨幣乘數增大約30%,鑄幣稅年均7%。長年7%的鑄幣稅在世界範圍內應該是數一數二的,其絕對額毫無疑問是全球第一,詳情請看下表:
過去,中國的M2高增長是由GDP和外匯的增長雙驅動的。如今,貿易和投資的順差都在放緩,人民幣匯率也差不多到了一個較合理的位置,而放鬆資本管制及藏匯於民的呼聲日高,外匯增長導致基礎貨幣被迫高增長的情況開始轉變。與此同時,國內投資拉動的gdp難以持續,政府已經在主動降速。
中國的銀行業生意模式其實很簡單,差異化也不明顯,大家都是靠做大信貸規模來吃利差,近幾年銀行的利潤之所以增速加快,是因為資產規模和息差這兩個因子都 在增大。未來如果M2增速放緩,銀行資產增速也會放緩,同時,利率市場化和銀行反哺實業會導致息差下降,兩個因子相乘,銀行利潤增速下降並可能停滯的概率 很大。
中國今年計劃14%的m2增長目前看來未必能實現,現在想貸款的企業沒抵押能力,有能力的企業沒貸款的慾望。如果今年m2能有14%的增長,那麼總金額大概是12萬億左右,以目前銀行15倍左右的槓桿,去年1萬億多的行業淨利潤,在資本充足率維持不變的前提下,可以派息二成,不再增發圈錢,用留存利潤來支撐這個增長率和增量。未來如果能保持這一增長速度,那麼銀行的roe可以保持在20%左右,每年派息二三成,銀行股也可以給到15pe。
但是m2增速的下滑和利差的減小以及壞賬的增加,這些可能的負面因素都會抑制銀行股。個人感覺待本輪增資圈錢潮過去後,銀行股不失為一種比較穩健的組合配置選擇,因為中國經濟軟著陸概率極大,政治上三五年暫無風險,利潤增加和估值水平的提高,銀行股有機會上演戴維斯雙擊,5年上漲三到五倍。當然,這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結果。
前幾天,可能是因為張化橋先生的推薦,956的股價觸底反彈,15號那天更是量價齊升,逼得公司出了個澄清公告,看來還是名人忽悠能力強啊。針對股價的最新表現,以及股友們這2個月來對公司基本面的一些疑問,昨天我再次撥通了公司副總兼董秘趙輝先生的電話。
我第一次撥通他的電話時,趙總說正在會客,答應盡快回撥我的手機。10分鐘後他果然回撥過來了,趙總很熱情,我們聊了近一個小時,問答如下:
一、
答:在私募會推薦不太瞭解,知道張化橋是搞小額貸款的(看來趙總和公司知道張化橋這個人和推薦956這個事,好不容易956來個量價齊升,肯定得分析一番的,呵呵)。公司股價一直低迷,坦白說,風電這個行業說暴利是談不上,但盈利模式已經相當清晰,當初IPO時大行是按17PE來定價的,市場都很看好這個行業,而現在大行給風電的定價只有7-10PE,大家都在看價格來估值。956因為還有天然氣業務,天然氣是市場非常認同的生意,但現在股價卻一直處於破淨狀態,實在是無奈。
二、
答:2.49億是稅前利潤,沒有扣除中華燃氣等公司的少數股東權益。今年一季度持續了去年下半年反常的氣候,4月份開始恢復正常水平,前5個月上網890小時應該差不多,6月份是小風月,應該只有一百多小時(我推算上半年應該是1100小時左右,一季度發電5.27億度,當時運營的權益裝機仍然只有855MW,新增的350MW是三月底才運營的,所以一季度上網有接近600小時)。正常年份下,上半年1200小時和下半年1000小時是沒有問題的(2009年全年上網2276H;2010年為2360H,其中上半年1268H,下半年1092H;2011年全年2048H,其中上半年1288H,下半年760H),今年全年如果能達到2200小時那就是非常好了。
三、
答:公司的限電情況一直穩定在5%以內,今年也一樣,河北不同內蒙甘肅,情況比較好。龍源估計是投入營運比較晚,956在去年12月也增加了350MW的裝機,但實際投入運營是今年3月底,這中間有個時間差。
四、
答:沒有什麼售後服務費用,不會比國產機多。現在用進口機的造價為每千瓦8000元左右,基本穩定了。
五、
答:上網價格還沒有定,0.97元肯定是不可能的,現在一般是7毛多。公司推算0.67元的內含報酬率為8%,估計定在7毛以上的可能性比較大,暫時還不能確定。海上發電一年都會超過3000小時的,造價約為陸上的2倍,大概是1.5萬-1.6萬/千瓦。上網價格一經確定,有效期是整個經營存續期不變的。海上主要是會腐蝕,公司會選比較好的進口品牌機,折舊應該是差不多的。公司認為海上風電已經可行,收益測算與陸上差不多,上網也會更穩定,樂亭項目要明年才能開工。
六、
答:天然氣很穩健,各季差不多,相對來說,天冷比天熱要好些。天然氣是輕資產運營,風電是重資產,雖然天然氣回報更高些,但發展也要看是否有項目可行。風 電雖然投資大,但目前儲備資源很多,並且盈利模式也很確定,規劃清晰,可以較快的增長,所以公司沒有對兩個業務進行排序。
七、
答:公司已經與大唐簽署了山西煤制天然氣開發的戰略合作協議,與中海油也簽署了煤制天然氣等方面的戰略合作協議,與中石油崑崙燃氣簽了天然氣河北支管線的 戰略合作協議。由於京津地區處於河北的包圍之中,公司會充分利用這一有利地理條件。頁岩氣在中國發展得有一個過程,現在各方面都不成熟。天然氣和風電的投 資,都是政府引導,企業核算(意思是不會為政績而亂投資)。
八、
答:天然氣燃燒快,比煤炭環保,理論上是很好,但目前經濟上不適合,太貴。河北電網在承德建了一個100W千瓦的抽水蓄能電站,用來調節風電,公司認為這種方案好。不過河北缺水,也只有少數地方才能建。
九、
答:地震沒有影響,公司在建電場時已經注意了選址的。曹妃甸的項目預計要2014年才能完工(年報上寫是預計2013年投產,不知道他是否記錯)。
十、
答:公司每年都會巡迴路演一次,這次去歐美並不是為了融資,主要是公司上市時曾承諾去年新增裝機500MW,結果只有350MW,因為行業整頓和氣候異常,公司的業績和股價都差於預期,所以公司想給投資者及潛在的投資者一個解釋。另外,現在行業環境不好,大家對風電有很多的不信任,公司也想儘量透明些,讓股東們安心。今年暫時沒有再融資方案,但未來肯定是會融資的,定向增發或是回A上市都有可能,不過至少也要2013年以後,並且股價必須得回到淨資產上方(即2港幣上方)。
十一、
答:龍源配價的時機非常不認同,把同行的股價都給連累了,龍源上市要早一年,但他們沒必要在這個時候急著配股的。(華電福新能源的裝機,火、水、風各佔三分之一,IPO估值按今年利潤基數為6PE,PB1.2倍,今年預計利潤增長1倍以上)816的風電定價,大概就是7-10PE的水平。
十二、
答:分紅不能答覆,這個東西得看股東,是股東們博弈的結果,因為有些人喜歡分紅,有些人不喜歡。上次去歐美,有個巴菲特的學生就直接質疑公司的分紅方案,說公司明明在高增長,需要錢,為什麼還要分紅?中報分紅不合適,因為大陸現在開一次股東會,前後1星期就搞定了,而香港得籌備60天,手續繁多,費時費錢,具體規則建議去瞭解一下。
十三、
答:有考慮,會把我的意見匯報董事會,如果做不到按月發佈,按季也行。
十四、
答:由於去年曾加息兩次,所以今年上半年的資金成本會升一些(預計由去年的5.76%上升到6.14%),但6月份降息了,因此下半年會好一點(我估算上半年因加息會增加財務費用1000萬元。)
十五、
答:這個……(我有點不好意思,說其實我自己也基本能推算出來,中報業績可能不太理想,同比持平或略差,他笑)反正時間也快了,你估算的應該差不多吧。
在查核去年中報和年報資料並結合上邊的問答情況,特別是上網小時數後,我推算今年中報利潤如下:
方法一:2011年扣除少數股權前的天然氣稅後利潤是3.47億,風電3.1億,其中上半年分別為1.72億和2.8億,下半年分別為1.75億和0.3億,另外還需要扣除0.4億左右其它費用。
由於河北天然氣是中外合資公司,自2008年起享受2免3減半所得稅優惠。與此同時,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可以享受三免三減半所得稅優惠(新稅法規定自取得第一筆營業收入起計算,包括天然氣和風電業務),因此今年河北天然氣仍可享受12.5%的優惠稅率,明年起需要按25%來交所得稅,僅天然氣業務2013年預計將增加0.5億的所得稅。
今年一季度956的利潤2.49億元,整體所得稅率大約為12%,中華燃氣佔河北天然氣公司的股權為45%,故一季度稅後股東權益淨利潤估計只有1.75億左右(去年中報為3.4億),又由於一季度是天然氣和風電旺季,所以一季度的利潤實際上並不好。二季度無論是天然氣還是風電,利潤要差過一季度,風電上網要少100小時,環比減少收入和利潤近0.4億元。2季度新增206MW的權益裝機(350MW控股裝機),會增加利潤0.1億元,但2季度天然氣業務有可能比一季度略差,所以中報利潤約為3.1億元左右。
方法二:2011年上半年上網1288小時,下半年只有760小時,環比減少528小時,2011年權益裝機為800MW,電價按不含稅0.46元/度計(含稅0.54元/度)。因此2011下半年風電利潤環比上半年減少1.95億元。另外,去年下半年行政費用增加了0.3億元,財務費用增長了0.4億元,加上稅收等其它影響,下半年利潤環比上半年淨減少了2.3億元。
按今年上半年風電上網1100小時計算,同比去年上半年減少188小時,環比去年下半年增加340小時,仍按800MW的權益裝機,那麼風電業務利潤同比將減少0.7億元,或者環比去下半年增加1.3億元利潤。同時,2季度新增了200MW的權益裝機,將貢獻0.1億利潤,而財務費用上半年預計增長0.1億,兩者相互抵銷。天然氣業務按同比20%的增長幅度估計,增加利潤0.2億元;去年下半年,公司新增了600MW的CDM註冊項目,考慮到目前的交易單價下降了,按250萬/50MW半年估計,將增加0.2億利潤(這600MW去年下半年是陸續申請的,所以只按50%計算)。因為去年下半年環比多了0.7億的行政和財務費用,所以今年上半年按同比增加0.4億來估算。
以2011年中報為基礎的利潤為:3.4-0.7+0.1-0.1+0.2+0.2-0.4=2.7億元;
以2012年下半年為基礎的利潤:1.1+1.3+0.1-0.1+0.2+0.2+0.3=3.1億元。
兩者之間的差異是其它收入和支出,取中間數為2.9億元。
結合兩種方法,推算956中報利潤約為2.9-3.1億元,同比減少10-15%,EPS0.11-0.12港元,動態PE為7倍,PB為0.8倍,ROE為11%。
經濟觀察網 張昊/文 亞馬遜被很多互聯網公司搬來去驗證其商業模式的合理性,這家公司近幾年來推出的Kindle系列正是走的硬件趨於免費,靠軟件掙錢的路子。其去年9月上市的平板電腦Kindle Fire售價僅為199美元,至今的銷售量已經超過了500萬部。
雷軍一直在強調「鐵人三項」甚至「六項全能」,小米要全面介入從手機設計、零部件採購、供應鏈管理、銷售、電子商務乃至售後服務的各個環節。而未來真正賺錢的則是小米開發的兩款移動互聯網軟件(當然以後會有更多):即時通訊工具米聊和MIUI手機操作系統。
在我的理解裡,我們常說的「靠軟件服務掙錢」實際上有兩個層面的含義。最淺顯的理解是,更容易變現的如電子商務、遊戲等服務,在達到一定用戶基數的 情況下,它的商業模式就成立了,亞馬遜是這樣,盛大也希望這樣;而絕大多數的互聯網公司還要依賴廣告收入,它們在移動互聯上的商業模式並不會有顛覆式的變 化,依靠廣告,就意味著必須擁有足夠多且持續的流量,Google未來會走這條路,360和小米應該也差不多。
所以,有些媒體認為的第三個路徑是不成立的,它們認為黑莓和IBM的商業模式也會是互聯網公司效仿的方式。也就是說,有了這項服務,這款產品才變得 有價值。它們的理由是IBM的產品中有超過一半的成本依然是硬件,完全是因為軟件,產品才有了溢價能力。但這跟我們的討論相差甚遠,即使在PC端上,你見 過如此性感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嗎?
從這個角度上講,互聯網手機的確是個「笨生意」,因為天然擁有變現能力的互聯網平台屈指可數,在中國除了阿里巴巴和騰訊之外,連百度都無法做到這一 點。而依靠廣告,那就要不斷地通過產品的用戶體驗把流量留在平台上,這在移動互聯網入口飛速變換的今天,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Draw Something瞬間積累了千萬級用戶,被Zynga以2億美元收購,但它如今已經疲態盡顯。
保持流量入口的地位是互聯網公司的生命線,因此,它們就需要不斷地去加入新的產品元素,會變得越來越大。更危險的是,在當下看來是剛性需求的殺毒、搜索和即時通訊,在移動互聯時代同樣會變異。這就是移動QQ和微信的差異性,而無法洞悉這一點的大公司也會面臨危機。
但預裝絕不是萬全之策,這同樣是媒體的誤讀,互聯網這個極其重視用戶體驗的行業不會傻到這種地步。預裝只是戰術,而絕對不是戰略,互聯網公司需要把流量引進來,但它更多的思考是如何留下這些流量。這不是山寨機時代,挑剔的用戶甚至會反感你替他做決定。
所以,互聯網手機的成長路徑絕不會一蹴而就,因為這完全取決於通信和互聯網兩大行業的融合速度。周鴻禕說:「不僅手機行業在被互聯網模式衝擊,互聯 網行業也在被移動終端重新定義,兩個行業一定會融合。在這個巨變革命中,每個公司的基因決定其成敗,沒有誰可以通吃產業鏈。手機行業要借力互聯網公司軟件 服務用戶體驗營銷的優勢。」
互聯網公司第一個瞄準的應該是電信運營商,在它們看來,運營商提供的應用服務實在差得可以。而微信、米聊這樣的互聯網產品受熱捧的程度,已經證明了 這一點。蘋果在美國的例子有足夠的參考價值,在與AT&T的合作中,蘋果完全「綁架」了運營商。為了留住用戶,AT&T不得不斥巨資改善 通信網絡。
而在中國,這個趨勢反而成了市場風險。三大運營商的強勢地位至少在一段時間內難以改變,它們對產業鏈也不是沒有想法,否則也不會這麼大力度地推廣千元智能機了。想要翻過這座山,互聯網公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中國,越接近消費者就越有價值。這是互聯網的優勢,產業鏈上任何一個玩家都不如它們更懂消費者,佔據產業鏈成本10%的互聯網行業反而會是最大的贏家,這幾乎已經是個共識。
但正是因為它們高舉的「免費」大旗太過扎眼,對產業鏈的破壞性太大。所以,這將是它們面對的一個坎:如何吃下這昂貴的免費大餐?
2008年以來的熊市(此文寫於2008,10,25)
1。大量的「虛擬」公司產生了。市值超過其帳面值的10倍以上,我把它叫做「虛擬公司」。去年8月份,我發了一個貼《"虛擬"公司研究》,發現這些公司居
然大部分來自典型的週期性行業:如地產、航運、金融、化工和材料,……。這個世界變了?最基本的道理都變了?還是我的認識落伍了?
2。業績好得不可思議。讀一些公司07年報表時一個典型的感覺時,各週期性行業的公司業績群體性的出現極高的超額收益。可這些公司哪有哪怕一點意義的競爭優勢呢?難道今後競爭沒有了?
但資本市場卻不會顧及大家的喜好。這些股票倒下了。今後還會起來嗎?資本市場並不是象鐘擺一樣的震盪遊戲。有些公司股票一旦見頂,可能就是永遠的頂。去年
年末,我寫了貼《歷史之鑑——97年績優股倒下的回憶》,擔憂一些股票不但見頂,而且可能是永遠的頂。為什麼上一輪牛市的「最的紅股」往往到下輪牛市仍然
一蹶不振?其中蘊藏著什麼資本後面的深層道理?
——熊市日子裡的酒後話(2008,10,16)
1949年新成立延伸到現在的中國,又什麼沒經歷過?歷次的政治漩渦運動;三年餓死成千數萬人的自然災害,兩個超級大國輪番的核戰威脅、幾十年的全面經濟
封鎖……中國還是在連鐵釘都不能生產的基礎上硬是建成了世界上不多的具有獨立配套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兩彈一星。「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
決了」——毛偉人的豪邁在中國人這裡該實現的都實現了。看看世界上到目前為止,還有沒有第二個在全面封鎖的情況下不但能搞出「兩彈一星」,還能建立獨立的
工業體系、敢於對最強的列強說「不」的國家?!
……
——既然是酒後的話,就不必太較真。
——凱恩斯在股市大崩盤時如何應對?(2008,10,24)
——有些事情,比如世界末日,是無法防範的風險,所以擔心也沒有用。
——如果我們逃離了股市,一般不會立刻回頭,等到回去時總是已經太晚了。如果復甦真的到來,我們肯定會被甩在後面;而如果復甦永遠不來,那就怎麼做也沒用。
——從我們的信譽等等角度來考慮,我能想到的最糟糕的事就是錯過了復甦的機會。
——傳統的原則是:投資機構在熊市時應當儘量搶在別人前面清倉,但這種做法的後果令我躊躇。當清倉總的來看不太可能時,爭相拋售將導致整體系統的癱瘓,使熊市更加嚴重。我相信有時我們應當繼續持有,而不是試圖斬倉。
——2009年開始的熊市(2012,9,20)
與此同時,那些代表著未來「轉型」經濟業務的公司——由經濟的「數量」轉而為提高經濟的「效率」的行業,則似乎在繼續著2006-2007年以來的牛市。 其中,這類公司大多數都是些中小類公司。還有一類股值得一提,那就是既與4萬億投資無甚關聯(甚至是競爭關係),而又與未來經濟轉型無關的公司——公用事 業股,如港口、機場、鐵路運輸類股,則似乎完全無視市場的總體反彈,而是「我行我素」的長期陰跌,新低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