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在線:日本科網刁王中港搵嘢買 李華華
|
|
上星期五華華喺 中環ifc碰到久違嘅鈴木雅典。此君何許人也?佢稱得上係香港科網一代梟雄,當年就係佢一手帶領光通信呢條過江龍嚟香港,大舉投資互聯網業務。2000年 頭,盈科數碼動力主席李澤楷同光通信主席重田康光,以私人名義換股單世紀大刁盛惠10億美金,就係由鈴木撮合。到今日呢個紀錄仲未被打破。當時光通信國際 (603,現已易名中油燃氣)由1蚊升到上廿幾蚊,亦係佢嘅傑作。
咁耐無蒲頭,鈴木今次喺中環現身所為何事?無論華華點問,鈴木都唔肯回應,但就話日本呢幾年經濟唔好,好多公司都知道要生存,一定要走出去。
吼資源、食品項目
加上前排日本大地震,將日本東北糧倉震散,更加快日本企業走出去,搵JV partner兼搵資源、食品類收購項目。佢呢排正安排一大堆日本企業去中國、香港搵嘢買。
查實華華上星期都聽過第一東方投資老闆、「日本通」諸立力講,311後日本好需要搵人幫手、搵嘢買,佢個office個幾兩個月以來日日都有日本人上去開會。唔知鈴木呢次會唔會再次搵到高手,同佢策動另一單世紀大刁呢又?
李華華
|
又回到中港融合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hk/2012/09/blog-post_25.html我家離開新界東北地區頗遠,果度要發展,我感受相對唔係好強。呢件事唯一觸動我神經嘅,係當中有關邊境模糊化,加強「中港融合」嘅意圖。
我響國內有生意,過去幾年遊走響國內幾個大城市既時間亦多,算係對國內既情況有一丁點認識。然而「中港融合」從來都唔係我杯茶,唔係甚麼民族主義又或者歧
視問題,但兩地既人響生活習慣以至價值觀方面,仍然存在極大既差距,你要夾硬將兩地融合起上黎,只會自己搵自己笨,自製矛盾同衝突。
九七之後,唔知點解香港地忽然多左批自以為好識時務既「俊傑」出黎,不停鼓吹中港必須融合,否則香港就會失去偉大既靠山,連生存都成問題。至於點樣先叫做
「融合」呢?我以往既理解係,響做事既原則同方法上,儘量去「模仿」大陸果套,凡事都以「配會」大陸為大前題。總之大陸面前,選擇做個矮仔,然後期望得到
恩賜。
呢種思維並唔難理解,不過我對呢種諗法有兩個疑問:第一,你要模仿大陸果套,但國內其他城市,玩呢套「大陸模式」玩左幾十年,玩得比你精,比你熟。香港人
何得何能有本事響呢一個遊戲上面贏得到人?香港人始終存在公平、法治、凡事有規有矩等價值觀於心底裡面,你要模仿人地果套,你冇可能去得夠佢地咁盡,所以
你永遠都唔會贏得到人。第二係,香港呢個城市既獨特性,本來就對中國有其價值,而且搵勻全中國都搵唔到。呢啲獨特既價值正好讓香港繼續生存同發展,不斷鼓
吹中港要融合既香港人,不斷嘗試將本地既獨特性抹走,務求香港變得越黎越似大陸,咁香港點樣生存落去?
我每次到國內工幹,儘管見到國內既城市建設又新又豪又搶眼,但要香港似大陸?No way。
*****
剛從國內回來,有一件事讓我覺得有點怪怪的。
國內反日情緒高漲,我住既酒店離開日本領事館不遠,緊張既氣氛濃罩住整個區域。
國內既朋友問我:「CK,真係估唔到,呢次釣魚島既事件,香港人情緒居然都咁高漲?」
我聽完覺得奇怪。OK,早陣子倒是有香港人登上了釣魚島成為了頭條新聞,但在香港,反日和保釣情緒真的很高漲嗎?如果你問我,反「國民教育」運動,甚至最近有關新界東北既爭議,香港人既關注程度,都要比釣魚島既事件黎得高好多。
國內朋友話,佢響電視既畫面上,見到好多香港人對釣魚島既事情好狂熱。冇錯,資料來源係「電視畫面」。
另一個在國內既香港朋友問我:「譁,香港搞乜呀?香港人幾時變到咁肉緊釣魚台呀?」
「肉緊?冇喎其實…」我答:「咁多年黎都係差唔多啦。你又響邊個媒體睇到香港人情緒好高漲呀…」
我對這個問題唔敢妄下判斷,但幾個國內朋友不約而同地跟我講同一件事,我心裡面忽然響度諗,香港人既民族情緒,響呢件政治事件當中,大概在不自知既情況下「被融合」了。
香港熱錢的來龍去脈及對中港股票市場的影響 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92xr.html 1,香港熱錢來源
由於香港是金融自由港,所以海外以歐、美、亞洲(香港以外地區)為主的資金素有投資香港金融資產和房地產的習慣(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房地產)。
香港金管局自10月20日以來,連續出手干預港元匯率(其實是被迫的),買進外匯賣出港元,累計入市24次,注資金額達932.38億港元,如此密集快速的海外資金流入香港是不同尋常的情況,因此將這932.38億港元稱為熱錢(HotMoney),在本文中簡稱「香港熱錢」。
與之對比,2011年從香港淨流出700億港元。
(註:香港實行聯繫匯率制度,資金流動自由且頻繁,上述熱錢的定義及時間背景有侷限,是較為簡易和模糊的說法。更為深入的定義和計算會更為嚴謹。)
2,香港熱錢去向
如前所述,海外資金投資香港主要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房地產,由於香港房地產市場目前處於高位,香港政府今年10月又宣佈了新一輪樓市降溫措施,提高購房額外印花稅稅率至最高20%,同時向非居民以及公司買家徵收15%的印花稅。所以,目前香港熱錢流向主要是香港股市、香港債市和中國股市。
等等......投向香港的熱錢怎麼會流入中國股市?
這些熱錢相當一部分進入了香港股市,而其中多數進入了投資內地股市的基金(如ETF-交易所基金)和紅籌國企股。
香港熱錢進入內地股市路線圖:
香港熱錢買入投資內地股市的基金(含ETF)和紅籌國企股
->這些投資內地的基金(含ETF)將港幣轉換為人民幣購買內地股票
->紅籌國企股在香港籌資(IPO、配股等),其中有少部分資金間接進入內地股市,如新近IPO的人保集團會將部分募集資金用於投資
順便說下,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不認同熱錢通過香港進入內地市場,從上述路線圖可以看到陳德霖的這個觀點是不對的,在本文的第4部分還有數據支持。
3,對香港股市的影響
截止2012年12月17日,香港恆生指數今年累計上漲22%。而在美國股市自10月進入調整的背景下,香港恆生指數卻在近期屢創今年的新高。這意味著有資金看好香港市場,是熱錢流入港股的體現。
簡單說下資金看好香港股票市場的原因,香港恆生指數今年累計上漲22%,遠高於美股標普500指數今年累計漲幅12.22%,但是標普500指數目前市盈率14.4倍左右,而香港恆生指數的市盈率在11倍左右,也就是說港股即使大漲後,整體市場還是比較便宜的。至於看好內地經濟反彈等宏觀因素,就不再展開。
4,對中國股市的影響
如前所述香港熱錢買入投資內地股市的基金(含ETF)和紅籌國企股->這些投資內地的基金(含ETF)將港幣轉換為人民幣購買內地股票。
2012年10月20日是重要時間點,因為香港金管局自10月20日以來,累計入市24次。
以在香港上市的兩隻ETF為例,從2012年10月19日到2012年12月14日,南方A50(2822.HK)新增管理資產99.468億人民幣,華夏滬深三百(3188.HK)新增管理資產89.367億人民幣,合計換算為236億港元,扣除掉指數上升部分的增值(滬深300指數從2139.66點到2355.86,上升10%),實際帶來新進入內地股市資金超過212億港元,這些錢是實打實的從香港來的資金(其中部分是熱錢、部分是存量)流入內地買起指數!還只算了2只ETF,其他香港投資內地的基金、投資紅籌國企輾轉入市的資金還沒算,實際流入內地股市的香港資金更多。
所以說,近期中國大盤藍籌是海外熱錢拉起來的也不為過!(其他因素包括市場本身較低有上升空間、大量的QFII獲批等等...)
順便說下,這也是內地銀行股大漲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滬深300和A50這些重磅指數的重磅標的就是銀行業,佔滬深300指數權重20%出頭。
我們可以看到ETF在此過程中起到的紐帶作用十分大,現在內地股市也有兩隻投資港股的ETF基金,分別是華夏恆生ETF和易方達恆生中國企業ETF。以後如果見到內地大量資金申購、買入這兩隻ETF基金導致香港恆生指數和中資走強也不要奇怪。
新股擂台:中港混戰新股攻略
|
|
承接一三年的新股熱潮,一四年已有多隻新股排隊上市。除了一月底掛牌的港燈電力信託,還有剛收購美國豬肉商Smithfield的內地肉製品龍頭雙匯集團。另外,科網巨頭聯想控股亦有意來港整體上市,還有隨時捲土重來的屈臣氏。中港幫混戰,股民擔定櫈仔,睇清楚再入飛。 上半年集資高峰 新一年,新股市場將延續去年尾的強勁氣勢。安永合夥人賴耘峰表示,目前有超過一百間企業準備來港上市,加上有幾間大公司計劃分拆旗下業務,估計上市數目及集資額都會有支持,不會因為內地重啟A股IPO而受到影響。德勤中國全國上市業務組合夥人歐振興更估計,新一年本港新股集資額將高達二千億元,「A股開綠燈,會令更多大企業考慮用A+H形式上市,令香港更多新股。」歐振興續稱,近期不少資金回流歐美市場,港股表現已逐漸反映資金流出及企穩,預料美國聯儲局退市對本港影響不大,因此新股仍會有支持。單計上半年,已有約四十隻新股排隊上市。香港幫中,最矚目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電能(6)分拆出來的港燈電力信託,預計於一月二十九日掛牌。雖然港燈保證一四年的分派回報率介乎五點五至七點二六釐,但上市後第五日已要向電能償還約二百七十億元債務,且不再享有長和系的免息或低息貸款,再加上一八年的電力利潤管制協議將屆滿,種種不明朗因素隨時影響股價表現。內地幫代表,有稱霸內地肉類製品市場的雙匯。去年透過本港子公司雙匯國際,天價收購美國豬肉生產商Smithfield。據悉雙匯考慮將Smithfield分拆上市,或是將雙匯集團整體上市,集資額高達四百七十億。 科網熱持續 去年備受追捧的科網股氣勢仍強勁。除了仍未死心的阿里巴巴外,內地另一科網巨人聯想集團(992)母公司聯想控股,亦有望今年來港整體上市。有分析員指,聯想控股旗下除了有個人電腦市場排第一的聯想集團外,還有涉足地產的融科智地,以及弘毅投資,投資領域包括化工、現代農業及消費等。「香港投資者淨係知道聯想搞IT,但其實集團業務好廣闊,整體嚟香港上市估值係會以千億計。」該分析員表示,聯想是近年少有仍有高增長空間的巨型新股。 |
樓市分析(71):放眼中港的樓市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p=1867小弟鍾意回顧過去,分析未來,特別係環球形勢
因為只要捉到一個大浪,基本上每日或每月的波動係唔需要理會。
呢輪大家極熱烈討論的樓市
係度又講下
買樓的動作保持了手上資金的購買力。
你可以話,我完全生活係本土,唔旅遊唔返大陸,可以唔理會匯價問題。
好抱歉,香港本土已基乎沒有生產線,9成完成品及原材料都由外地入口,升幅一定與匯價掛鈎。
因此乜都唔做,公司每年加你5%人工,你的購買力依然係跑輸大市。
睇番過去幾年樓市的表現,買入香港樓自住,鎖定支出,而做到增值之效。
如果買黎投資呢?
試下睇兩個CASE,以5年投資時期作基準,假設左聯繫匯率係呢5年都不變。
CASE1 買香港樓
買入香港樓投資,3成首期再租出去,每月租金只約等於供款利息(4%),要補貼差餉管理。
以一層250萬樓為例,3成首期75萬,供20年每月供1萬1度,放租收番1萬,差管加埋約每月$1,500。,即每月共要補貼$2,500。
當樓價每年咁癲升1成,5年後值400萬,減去銀行負債173萬,以及一買一賣佣金厘印雜費開支15萬,及每月差管及供樓支出共15萬(2500×60月),得回197萬,獲利122萬。
CASE2 買內地樓
如果用投資咁買入內地樓又如何?
買一層85萬人仔的內地樓(每平方米10,000×85平方左右),即係港元90萬。
3成首期HKD27萬,20年計每月供RMB4400/HKD4650(內地按揭息口較高,6.5%計),放租可以收RMB2,500。管理費RMB200,即每月要貼RMB2100/HKD2220。
同樣每年升1成,5年後值137萬人仔,減去買賣開支5萬,中間補貼14.5萬(已計及平均人仔每年升7%,平均一月RMB2420),還埋銀行條數,得回58。5萬人仔。
但5年後,人仔對港元已升到0。67:1,即1蚊人仔可得1.5港紙
58.5萬人仔再對回港紙,變番HKD87.8萬。獲利約HKD61萬。
CASE1,首期75萬,每月補貼HKD2500,預期獲利港元122萬
CASE2,首期27萬,每月補貼平均RMB2420(已計升值因素),預期獲利港元61萬。
CASE1,特點如下
1.遇上租霸或丟空時,每月補貼金額會暴升,現金流不足之人有機會要被迫斬倉賣樓,守唔到樓升果日。
2.香港市場(或曰香港人)熱得快凍得仲快,轉向速度可以快到你唔信
3.香港市場有超級界王拳俾你玩,鍾意既可以去盡D95按,20倍界王拳。
CASE2,特點如下
1.人仔升值的可預期及穩定性較高
2.樓價波幅較香港更大,可以一年升1倍或倒轉跌50%都得。
3.按金(首期)比率較高,無95呢支歌仔。
呢D都係一D粗淺計算估量,但作出一個重大投資決定前,如果連呢D數都唔計,而盲目相信傳媒或所謂專業投資者的建議,咁真係祝你好運。
中港經濟(14):怡和是「新一代」香港霸權?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p=18927中信集團宣佈整體上市,由已上市的紅籌股中信泰富,透過現金及發行新股,收購控股公司中信控股的全部股權。網上即有傳聞中信集團將遷冊香港,甚至會將北京的員工搬到香港上班。
原來今日是怡和集團宣佈遷冊百慕達30周年,由於當年遷冊是新事物,引致股市大跌。當時和記黃埔宣佈每股派發現金四元,也不能力挽。事後香港也陸續有公司遷冊,不過原因不是所謂的政治風險,而是因為稅務優惠。即使中信泰富收購中信控股全部股權,中信控股的註冊地點也不會改變,所以也不存在中信遷冊的問題。

講開怡和,今期《壹周刊》Book A第67頁,以「怡和霸權佔領中環」為題,稱:
「隨著『李氏力場』逐步削弱,另一個霸權,原來在不知不覺中,牢牢掌握香港的經濟命脈;說的是老牌英資大行怡和。 …怡和集團現市值近七千億港元,英資怡和可謂無孔不入,它才是大家要留意的新一代『香港霸權』。」
主要論點是置地在中環好多大廈,美心在中環好多餐廳,怡和太平洋有Pizza Hut、惠康、萬寧、7-11、Ikea,金門建築在建築界響噹噹等。說怡和是霸權一點都無錯,不過要搭時光機,返回數十年前,又或者搭飛機,飛去新加坡。

怡和的英文名為Jardine Matheson,是兩個創辦家族的姓氏,不過現時的控股家族是凱瑟克 Keswick,香港有一條敬誠街,就是紀念這個家族。怡和久不久就被國內官方媒體翻舊賬,說1839年威廉渣甸親自返回倫敦,成功遊說英國國會出兵攻打中國,間接令到香港開埠。威廉.凱瑟克是威廉.渣甸的姪女瑪格麗特.渣甸和莊園主托馬斯.凱瑟克之子。凱瑟克家族進入怡和洋行,並逐漸取代渣甸和麥地遜家族的位置。
怡和也開創了多個第一:香港和上海第一次拍賣土地,都是由怡和投得;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是由怡和興建;中國第一部電梯是由怡和工程安裝;怡和是香港第一間遷冊的上市公司,也是第一間鼓吹把香港作第二上市的公司,後來撤銷上市地位,於新加坡上市。近數十年,怡和集團進行了波瀾壯闊、極為悲壯的後退戰:把香港的霸權讓給各路英雄。
怡和屬下的置地,在1973年時收購華資的牛奶公司,當時置地也持有九倉,後來爆發九倉收購戰,置地聯同怡和證券,高價將持有的九倉股份出售給船王包玉剛家族。置地將套現回來的錢,高價收購中環交易廣場地皮,還收購了香港電話及港燈的控股權。 可是,正好碰上了中英關於香港前途談判,股市和樓市暴跌,怡和置地集團接了火棒。置地因為過渡舉債,幾乎破產要出售大量資產:
- 香港電話賣了給大東電報,後來合併為香港電訊
- 港燈經過兩年的談判,以及多次壓價,賣了給和記黃埔
- 大道中9號,最終要拆售
- 位於半山的龐大土地儲備,賣了給新鴻基地產,建成包括帝景園在內的物業
- 灣仔的海軍大廈(現名萬通保險大廈)和夏愨大廈,以及銅鑼灣皇室大廈,賣給了劉鑾雄屬下的愛美高華置集團
1987年十月股災,只有一隻股票不跌反升,就是置地,原來華資地產正策劃狙擊置地,後來怡和高價回購,並定下七年之約。最終怡置系為了避免遭吞併,取消在香港的上市地位,結束了所謂的霸權轉戰新加坡。
現時,新加坡的零售市場,以怡和屬下的牛奶國際佔有一大份市場份額,反而屈臣氏集團並不突出,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點解要去收購和黃旗下的屈臣氏集團股權?難道是想「分散投資」那麼簡單?
香港股市以前有「四大洋行」之說,即是怡和、太古、和記(不是和黃)、會德豐。怡和和太古都是百多年的英資洋行集團,在在第二次世界之前已經橫行中國海岸和長江流域;會德豐以前是壟大的航運集團以及中環和半山的大地主,後來被船王包玉剛家族的九龍倉私有化,而家族控股公司隆豐則更名為會德豐集團而借屍還魂。
和記則是最傳奇的洋行,和記黃埔是由和記洋行和黃埔船塢兩間公司合併而成,而和記洋行的前身是會德豐集團屬下的一間小型上市公司:萬國企業。祈德尊上校收購了萬國企業,改組為和記洋行,然後不斷利用發行新股集資,除了收購黃埔船塢外,單單是被收購的恆指成份股有:均益貨倉、屈臣氏、青洲英坭,其他小型上市公司還有,和寶工程、大亞石業、安達臣石業,甚至參與了電視廣播及海底隧道的興建。
怡和在港上市最後的幾年,被人稱為老大帝國,投資進退失據。怡和並不是甚麼「新一代」霸權,只是一些新一代的記者,懶得查證而矣!
中港經濟(16):滬港通細節公佈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p=20569繼4月10日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聯合公告》,宣佈原則上同意推出滬港通後,兩間交易所分別公佈了執行的細節。
4月29日,港交所公布滬港通的實施細則,上交所也發布了《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實施細則》徵求意見稿。
滬港通標的範圍
納入滬股通股票範圍的,包括上證180指數及上證380指數成份股,以及不在上述指數成份股內,但有股票同時在上交所和聯交所上市的發行人的滬股。
納入港股通股票範圍的則包括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恒生綜合中型股指數成份股,以及不在前述指數成份股內,但有股票同時在兩所上市的發行人的H股,但前述指數成份股內在深市H股除外。
額度控制
3,000億元、2,500億元的滬股通、港股通總額度,以及130億元、105億元的滬股通、港股通每日額度,均按買入賣出抵消之後的淨軋差計算。
在連續競價階段,當每日可用額度使用完畢時,雙方交易所將停止接受當日後續的買單申報,但仍將接受賣單申報。滿額的情況下停買不停賣,以便使額度回升。
當滬港通總額度趨近總額度上限時,如總額度餘額少於單日額度,下一個交易日停買不停賣,當總額度餘額恢複到單日額度以上時,下一個交易日恢複接受買單申報。
無論北行或南行,均會以總量來對盤,而清算只用淨量來計算,減少資金的跨境流動。
交易時間
滬港通北向交易將按照上交所的交易時間,港交所將於內地早市及午市開市前五分鐘起接納本港券商訂單,南向交易將按港交所交易時間進行。
香港 | 上海 | 重疊交易時間 |
競價時段 | 09:00-09:30 | 集合競價 | 09:15-09:25 | | |
早市 | 09:30-12:00 | 前市 | 09:30-11:30 | 上午 | 09:30-11:30 |
午市 | 13:00-16:00 | 後市 | 13:00-15:00 | 下午 | 13:00-15:00 |
假期安排
滬港通推出初期投資者只可於兩市均開放交易,及兩地銀行於相應交收日均開放的工作日在對方市場交易,有關安排將確保兩地投資者及經紀可在相關結算日透過銀行收發款項。
若香港、上海其中一地股市休市,或銀行不作交收,滬港通當日亦不會開放。
交收安排
內地市場不允許回轉交易(即日沽出),因此本港及海外投資者透過滬股通買入A股後,不能即日沽貨,只可於「T+1」日或之後售出。
換言之,香港市場投資者買入滬股通股票當日不得賣出,內地投資者買入港股通股票當日可賣出。
孖展安排
滬股通(北向)容許本港券商為買入A股投資者提供孖展借貸服務,但因現時內地券商進行「融資融券」是採用中央機制,故此,港股通(南向)不會為內地投資者提供買入港股孖展。
結算貨幣
滬股通投資者僅限以人民幣交易及交收;港股通僅限以港元報價,以人民幣與中國結算或其結算參與人進行交收。
投資者權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港交所文件中表明,北行的交易不會受香港的投資者賠償基金保護。
中港經濟(20):上中下游企業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p=20762
中學課本有所謂一級產業(primary production)、二級產業(secondary production)、三級產業(tertiary Production),分別是指農牧業、製造業、服務業,國內也有這種分類,例如「退二進三」政策,就是指「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縮小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
可是,上中下游企業,所指的是企業位處「產業鍊」的那一階段。就以日常用的塑膠家品為例,上游除了指開採原油之外;下游則是指膠料製作成品的部份;至於中游就是介乎兩者之間的工序,例如將原油製煉成膠料的化工業。
所謂上中下游,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由於現代工業製造產業的複雜性,同一個行業,可以是上游,也可以下游,視乎在整個產業鍊的位置。教科書的定義,有上游和下遊:
上游產業:處在整個產業鏈的開始端,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和生產的行業
下游產業:對原材料進行深加工和改性處理,並將原材料轉化為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產品的行業
後來就出現「中游產業」的概念,比如農業是糧食加工、紡織、家具工業等企業的上游產業,同時又是化肥、農藥等生產企業的下游產業。紡織印染是化纖業的下游產業,同時又是服裝加工的上游產業。紡織印染則是介於化纖業和服裝加工業之間的中游產業。
上海證券交易所有「產業鏈指數」系列,包括了上中下游指數,有一個清楚的劃分:
http://www.sse.com.cn/market/sseindex/indexlist/indexdetails/indexmethods/c/Index%20Methodology_CN_000094n95n96.pdf
上證產業鏈指數系列產業鏈的劃分:
上游產業:石油、天然氣與消費用燃料、鋁、黃金、多種金屬與採礦
中游產業:商品化工、鋼鐵、工業機械、通信設備
下游產業:汽車、消費者服務、耐用消費品及服裝、食品飲料、醫療保健、電信服務
在分析股票時,要留意該公司的上游產業會不出現成本上漲,例如鋼鐵股要看看煤價和鐵礦石的價格;下遊產業又會不會出現滯,例如汽車生產減少也會影響到鋼鐵的需求。
和強國MM留學生建立良性互動的中港關係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4/08/mm.html大概兩年前筆者開始看名博客RkwC君的『九十後投資記』,之後開始留意學生租盤甚至劏房市場,當然亦燃起走出去買事頭婆磚頭的白日夢。近日欣聞RkwC君把博文結集成書,名曰『買起英國樓』(見『我出書了!』)。這邊廂今天的香港有英文都未識講的蛇貓仔希望事頭婆打救,那邊廂有人身體力行買起英國樓,高下立見! 言猶在耳,2014年7月29日《東張西望》節目中講述共匪來港的強國學生籌措住屋問題。其中頂級MM小宋以普通話說:「…房東要求的是,房租必須是一次性交一年的…」時,剛好CCTVB 的字幕則打出「房租必須是一次性交一年的」。之後迅間在網絡瘋傳,令筆者義憤填胸,真的替美貌、智慧和人民幣皆有的強國MM留學生抱不平。 近日全港樓市價格和租金再次上升,盤源(特別是上車盤)賣一間少一間,連租約不交吉也有人搶購。但似乎港島和九龍區的租值已跌近三厘,似乎樓價有點高處不勝寒。但本著「利益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的筆者,看好新界北鐵路沿線有來自強國的雙非父母和MM學生的客源支持的樓盤。這些強客均是「房租必須是一次…性交一年的」,外加上額外大概15%租金,令租值有四厘以上。
雖然香港的大學和每天傾倒在堆填區的垃圾一樣多,但筆者較看好港大、中大和科大。因為美貌、智慧和人民幣皆有的強國MM俾得起錢都讀外國有點名氣的本地學府。而三大中筆者亦最喜歡中大,其一是筆者是(俾父母)椿大校友、其二是中大多MM(港大多豬扒)、其三是當年為了溝新亞妹屈蛇中大令筆者對這一家學店有一種特別的感情、其四是新界東鐵路沿線尚有三球起錶的上車盤(其實又係賣一間少一間)、其五是似乎這些新界東鐵路沿線的上車盤強國MM留學生和陀地如花租值差價亦似乎較闊。
有得㨂,筆者一定希望做強國MM留學生的生意(好似小宋和同一集的深圳小蠻腰),有租收又有機會建立良性互動的中港關係。倘若MM冇錢交租,咁就…咁就…唔收一兩個月喇。不過根據筆者了解,強國MM留學生一般僅在每年六月至八月揾盤,其他時間只有陀地如花承租,不可不察!
滬港通重大進展:中港交易結算所簽訂四方協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825

周四“滬港通”又出現重要進展,港交所發布公告稱,香港交易所全資附屬公司聯交所及香港結算,已與上交所及中國結算訂立協議,該協議被稱為“四方協議”。協議中,港交所和上交所同意平均分享因滬港結算通以結算費用方式產生的收入。(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協議內容如下:
一、聯交所與上交所同意將為各自市場的投資者提供訂單路由安排及相關技術基礎設施,讓雙方買賣在對方市場上市的股票;
二、香港結算與中國結算同意將為中國內地及香港的投資者提供交易清算及交收安排,以及存管、名義持有人和其他相關服務;
三、上交所和聯交所同意將根據公平對等的原則平均分享因滬港交易通以交易費用方式產生的收入;以及中國結算和香港結算同意將根據相同原則平均分享因滬港結算通以結算費用方式產生的收入。
經各方協議的滬港通主要特點大致與聯交所及香港結算於 2014 年 4 月 29 日刊發的通告所載者相同(見香港交易所同日發出的公告)。
概要而言,四方協議訂明了以下方面的內容:
一、除少數的例外情況外,上交所將接納上證 180 指數的成份股、上證 380 指數的成份股,以及不在上述指數成份股內而有股票同時在聯交所上市及買賣的滬股為滬股通股票,以供滬股通投資者通過滬股交易通進行交易;
二、除少數的例外情況外,聯交所將接納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成份股、恒生綜合中型股指數成份股,以及不在上述指數成份股內而有股票同時在上交所上市及買賣的 H 股為港股通股票,以供港股通投資者通過港股交易通進行交易;
三、上交所和聯交所可商議並經雙方同意及獲得有關監管機構批準後修改通過滬港交易通買賣的股票範圍;
四、滬股通投資者買賣滬股通股票,僅限以人民幣交易和交收;而港股通投資者買賣港股通股票,僅限以港幣報價,並以人民幣與中國結算或其結算參與人進行交收;
五、上交所及聯交所各自同意,未經對方書面同意,不得以對方市場上市的股票或股票指數為基礎自行開發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倘有發行商擬以上交所或聯交所中一方市場上市的股票或股票指數為基礎發行權證及其他衍生產品(包括牛熊證)以在另一方的市場上市,有關安排由上交所與聯交所另行商定。除若幹例外情況外,若就前述產品取得另一方的書面同意或與另一方另行達成協議,上交所或聯交所(視情況而定)從有關產品獲得的收益將由雙方平均分享。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