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集團宣佈整體上市,由已上市的紅籌股中信泰富,透過現金及發行新股,收購控股公司中信控股的全部股權。網上即有傳聞中信集團將遷冊香港,甚至會將北京的員工搬到香港上班。
原來今日是怡和集團宣佈遷冊百慕達30周年,由於當年遷冊是新事物,引致股市大跌。當時和記黃埔宣佈每股派發現金四元,也不能力挽。事後香港也陸續有公司遷冊,不過原因不是所謂的政治風險,而是因為稅務優惠。即使中信泰富收購中信控股全部股權,中信控股的註冊地點也不會改變,所以也不存在中信遷冊的問題。
講開怡和,今期《壹周刊》Book A第67頁,以「怡和霸權佔領中環」為題,稱:
「隨著『李氏力場』逐步削弱,另一個霸權,原來在不知不覺中,牢牢掌握香港的經濟命脈;說的是老牌英資大行怡和。 …怡和集團現市值近七千億港元,英資怡和可謂無孔不入,它才是大家要留意的新一代『香港霸權』。」
主要論點是置地在中環好多大廈,美心在中環好多餐廳,怡和太平洋有Pizza Hut、惠康、萬寧、7-11、Ikea,金門建築在建築界響噹噹等。說怡和是霸權一點都無錯,不過要搭時光機,返回數十年前,又或者搭飛機,飛去新加坡。
怡和的英文名為Jardine Matheson,是兩個創辦家族的姓氏,不過現時的控股家族是凱瑟克 Keswick,香港有一條敬誠街,就是紀念這個家族。怡和久不久就被國內官方媒體翻舊賬,說1839年威廉渣甸親自返回倫敦,成功遊說英國國會出兵攻打中國,間接令到香港開埠。威廉.凱瑟克是威廉.渣甸的姪女瑪格麗特.渣甸和莊園主托馬斯.凱瑟克之子。凱瑟克家族進入怡和洋行,並逐漸取代渣甸和麥地遜家族的位置。
怡和也開創了多個第一:香港和上海第一次拍賣土地,都是由怡和投得;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是由怡和興建;中國第一部電梯是由怡和工程安裝;怡和是香港第一間遷冊的上市公司,也是第一間鼓吹把香港作第二上市的公司,後來撤銷上市地位,於新加坡上市。近數十年,怡和集團進行了波瀾壯闊、極為悲壯的後退戰:把香港的霸權讓給各路英雄。
怡和屬下的置地,在1973年時收購華資的牛奶公司,當時置地也持有九倉,後來爆發九倉收購戰,置地聯同怡和證券,高價將持有的九倉股份出售給船王包玉剛家族。置地將套現回來的錢,高價收購中環交易廣場地皮,還收購了香港電話及港燈的控股權。 可是,正好碰上了中英關於香港前途談判,股市和樓市暴跌,怡和置地集團接了火棒。置地因為過渡舉債,幾乎破產要出售大量資產:
1987年十月股災,只有一隻股票不跌反升,就是置地,原來華資地產正策劃狙擊置地,後來怡和高價回購,並定下七年之約。最終怡置系為了避免遭吞併,取消在香港的上市地位,結束了所謂的霸權轉戰新加坡。
現時,新加坡的零售市場,以怡和屬下的牛奶國際佔有一大份市場份額,反而屈臣氏集團並不突出,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點解要去收購和黃旗下的屈臣氏集團股權?難道是想「分散投資」那麼簡單?
香港股市以前有「四大洋行」之說,即是怡和、太古、和記(不是和黃)、會德豐。怡和和太古都是百多年的英資洋行集團,在在第二次世界之前已經橫行中國海岸和長江流域;會德豐以前是壟大的航運集團以及中環和半山的大地主,後來被船王包玉剛家族的九龍倉私有化,而家族控股公司隆豐則更名為會德豐集團而借屍還魂。
和記則是最傳奇的洋行,和記黃埔是由和記洋行和黃埔船塢兩間公司合併而成,而和記洋行的前身是會德豐集團屬下的一間小型上市公司:萬國企業。祈德尊上校收購了萬國企業,改組為和記洋行,然後不斷利用發行新股集資,除了收購黃埔船塢外,單單是被收購的恆指成份股有:均益貨倉、屈臣氏、青洲英坭,其他小型上市公司還有,和寶工程、大亞石業、安達臣石業,甚至參與了電視廣播及海底隧道的興建。
怡和在港上市最後的幾年,被人稱為老大帝國,投資進退失據。怡和並不是甚麼「新一代」霸權,只是一些新一代的記者,懶得查證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