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介紹一下中國董事會秘書和香港公司秘書的不同之處
定位方面之不同﹕
中國董事會秘書定位較高, 其工作定位為
公司的對外發言人
- 公司與政府主管部門的指定聯系人
- 公司與新聞媒體窗戶
- 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之間的協調人
- 公司進行資本運作時的參與者
定位方面之不同如下﹕
中國董事會秘書 | 香港公司秘書 |
|
|
今天跟大家介紹一下中國董事會秘書和香港公司秘書的不同之處
定位方面之不同﹕
中國董事會秘書定位較高, 其工作定位為
公司的對外發言人
定位方面之不同如下﹕
中國董事會秘書 | 香港公司秘書 |
|
|
本帖最後由 股語者 於 2014-12-20 10:28 編輯 高盛《2015年中國策略》:改革下中港股市的機會 摘要: 圍繞改革/政策受益者建立核心投資組合 市場:對全年回報持建設性看法;一季度較為震蕩 高盛預計 2015年港股和 A股市場回報都將為 15%左右,其中每股盈利增速約為8%/13%,而改革也將推動估值溫和上行至 9.5倍(兩地都是)。然而,預計一季度宏觀經濟的放緩(高盛的預測是 GDP折年環比增速為 6.1%)將令市場震蕩,因此建議在年初高配醫療保健、保險、科技和公用事業板塊。高盛的恒生國企指數、恒生指數和滬深 300指數的 2015年年底目標點位分別為為 12,300、26,500、3,000點,對應 14%、10%、16%的上行空間。 宏觀經濟:增長放緩、改革加速、小周期持續 明年中國經濟增速可能放緩至 7%,是 1990年來的最低水平,但這可能會為改革提供更多空間,正如英美經歷所證實,改革對增長的可持續性以及股票的估值重估都至為關鍵。2015年主要的改革領域包括國企、金融市場、地方政府債務和其它社會領域,這是高盛核心投資組合的幾大基礎。增長的優化以及改革進程都將繼續令宏觀局勢/市場波動,帶來貝塔交易機會。 2015年 10大主題和熱點問題 1、A還是 H? 年初高盛更看好A股。 2、滬港通:下一步是深港通;小盤股存在估值風險。 3、國企改革:地方面臨更多機會。 4、消費:醫療保健、互聯網、環保。 5、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為中國工業企業註入新的增長動力。 6、“新中國”還是“傳統中國”?並非二元答案;兩者都有機會。 7、澳門再展雄風?很可能,但建議下半年再行動。 8、銀行股便宜嗎?從高盛的基本假設來看的確如此;但在可預見的將來缺乏推動因素。 9、房地產股計入了哪些因素?計入的微觀因素更多,宏觀因素較少。 10、2015年勝者常勝/弱者逆襲?8個投資建議。 2015年初高盛的首選交易建議 ![]() 高盛在報告中給出了2015年的投資策略,報告建議投資者圍繞改革和政策受益者這個概念來構建核心投資組合。比起港股,高盛更看好A股,並建議超配醫療、保險、科技和公用事業板塊。報告向全球投資者列出了薦股名單,前十大個股分別為:騰訊、百度、昆侖能源、招商局國際、中國財險、中國信達、海通證券、藥明康德、中國北車和興業太陽能。 背景:中國市場過去是由宏觀周期驅動的震蕩行情 1、過去四年MSCI中國指數呈震蕩變化 ![]() 2、市場小周期變化與短期宏觀周期和經濟數據強烈相關 ![]() 年內回報路徑:年初宜采取防守策略 1、數據顯示:GDP增長率低並不阻礙全年取得高回報 ![]() 2、但是一季度GDP環比增速的放緩會對近期增速的預期產生挑戰 ![]() 3、從季節性變化看,一季度也並非中國市場表現較好的時刻 ![]() 站在全球視角看中國 2015全球性主題:會更好,但呈分化趨勢 1、美國經濟強勁複蘇但歐盟和日本增長疲弱。 2、分化的貨幣政策:高盛預測美國15年三季度會開啟加息政策,而歐盟和日本則有可能開啟非常規貨幣政策開刺激經濟增長。 3、美元的長期牛市。 4、低油價和弱勢的大宗商品價格。 對中國的啟示 1、美國經濟的強勢複蘇對拉動中國的出口十分重要,但中國出口的商品必須努力朝價值鏈上遊轉移,因為在價值鏈底的領域,中國正在喪失成本優勢。 2、中國利率更加獨立於美國利率變化,就資本回報來說,與美國GDP增長和利率變化相關性不大。 3、高盛預測人民幣將在15年繼續升值,而且強勢美元並未影響中國資本市場。 4、中國經濟將繼續收益於油價下跌,而中國的石油公司則受到的負面影響較大。 圖:高盛預計美國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引擎 ![]() 圖:美元相對於歐元和日本將處於一個長期牛市 ![]() 圖:高盛預計人民幣匯率將保持在現在的水平 ![]() 圖:強勢美元和中國股市回報並不是負相關關系 ![]() 中國宏觀經濟預測:低增長、更多改革措施以及持續的經濟小周期 1、高盛預計明年中國GDP增速將降至7%,低於今年7.3%的預測增速,這也是199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2、中國債務負擔可能會進一步提高,高盛稱,中國總債務與GDP的比重預計從今年的240%升到明年250%。中國仍將面臨通縮壓力,這比通脹的風險更高。高盛預計15年CPI漲幅為2%。 3、高盛還認為,明年中國可能會降準,但短期可能不會再有行動,如果明年外匯流入速度放緩,降準機會會增加。 圖:中國經濟正處長一個軟著陸過程中,但年內波幅較大 ![]() 圖:投資需求近年來下降顯著 ![]() 圖:私人消費處在一個下降趨勢,但網購消費正在上升 ![]() 關於中國的改革: 一、什麽是改革?從歷史的角度考量 在經濟發展中,我們定義的改革是:以機構和政策的變革來提高系統的效率,促進潛在需求的釋放,提高經濟增長的潛力,允許經濟接近不會制造不利的通脹壓力的增長趨勢,或在之上。鑒於此,我們查閱了歷次改革的措施,以期更好的理解它們的共同特征,以及這些改革對於經濟和股票市場到底影響幾何? 1、20世紀70-80年代撒切爾改革 英國在1971年,金本位制崩潰結束之後,國內一直保持著高通脹和高失業率,一直處於由於兩次石油危機引發的高油價和強勢英國勞動者聯盟之間。 撒切爾在1979年上臺之後,采取了一系列的經濟改革措施,包括減稅、削減政府開支以及其他的一系列重要措施。大量國有企業的私有化也是其政策之一,其私有化金額至1983年,超過了290億英鎊,至1996年,增加到880億英鎊。 從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實際GDP增長率從2.3%上升到3.5%,失業率從1980年的11.9%下降到1990年的7.0%,通貨膨脹從18%下降到7.0%。房地產市場ROE從70年代的12.2%上升到80年代的15.8%。 2、80年代里根的經濟改革 和70年代英國的背景相似,美國的經濟在上世紀80年代早期,同樣飽受高通脹和高失業率(1981年為7.6%)的困擾,由於美國政府對於工業的控制力不強,導致美國並沒有太多國有企業以供私有化。里根在1981年上臺,立誌經濟改革,包括削減政府開支、減稅、減少政府幹預、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 在里根的兩屆任期里,美國的GDP增長,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分別是3.5%,4.7%和5.3%(1989),1981年上任之初,上述數據分別是2.6%、7.1%和7.6%。 3、20世紀90年代朱镕基改革 從1998年至2002年,朱镕基實行了大量的經濟改革,這被認為是中國自從等下平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之後,實行的最有成效的結構性改革。朱镕基的主要改革措施是: 國企改革:本質是“抓大放小”——允許國企之間打大規模的破產重組、兼並,鼓勵競爭能力低的國企退出部分產業領域,同時,進行大規模的國企員工下崗。這一舉措加速了國企私有化的進程,並促進了企業在21世紀大規模的海外上市。 金融改革:通過調整銀行的資本結構、剝離壞賬出表、鼓勵銀行市場化等措施來加強銀行的競爭力 融入全球化進程。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這使得中國的產品出口量得到快速提升,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得到確立。 行政和社會結構的改革。這些措施主要包括精簡政府機構、嚴查行政不作為,提高行政效率。同時,中國開始著力發展房地產、健康以及教育產業。 4、改革對於市場的影響 在圖41和42中,股票市場的表現在那些改革實行後,都基本向好,英國和美國在改革之後的兩年,股票市場漲幅分別達到37%和21%。更為重要的是,股票市場轉暖是在企業盈利能力並沒有實質性提升的情況下發生的,這反映了投資者對於未來的樂觀情況。當然,這一簡單的分析受到了選擇性偏好的影響,但它仍然傳遞出一個重要信息:對於促進經濟平衡發展和減緩經濟下行壓力的改革措施,市場仍然是接受的。 圖 美國和英國在改革之後的股市的表現 ![]() 圖:英美股市股票市場在改革之後的兩年內的強勢表現是基於預期的改善而非盈利層面的改善 ![]() 二、為什麽改革對中國如此重要 由於成本優勢(資本、土地、環境、勞動力)以及獨特的社會主義制度(強力的幹預經濟的能力),中國近30年保持了10%的年均增長率,然而,這樣的增長模式似乎達到了他的瓶頸,並且引發了在很多領域的不平衡發展情況,國企低效率、高杠桿、產能過剩、需求不足、過熱的房地產市場、潛在的高不良貸款率,我們認為這些問題都是由以下兩個根深蒂固的原因造成的: 資金的價格不是由市場決定的,金融管制導致了資源錯配。 國企道德風險。激勵機制的不完善導致地方政府熱衷於以收益周期較長的項目來博取對其有利的短期利益。因此,我們相信一個果斷、有效的聚焦於上述兩個問題的改革計劃,將是解決中國宏觀經濟失衡、實現作為我們預期的長期的目標的經濟增長潛力。 三、改革進程概覽及跟蹤 根據2013年三中全會的改革細節性文件,我們認為中國正在將視線移往正確的方向,以期解決問題;同時,在過去一年里,正在加速政治和經濟,部分阻力較大的領域的改革進程。 改革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它發生在經濟的很多領域。為了更好的追蹤大量的改革政策,分析其對於市場的影響,我們將其進行了傘形分類,我們總結了關鍵改革措施,將其分為五大類別:金融市場改革、財政改革、法律改革或反腐敗、國企改革和社會改革。圖46總結了到今年為止已經頒布的一些重要政策。 圖 中國的改革措施分類 ![]() 四、我們對於改革的預期和影響估計 財政改革:地方債;消費稅 地方政府債務發行,債務納入財政預算:從2015年起,省市級政府債,得益於財政部的分配指標,可以用來取代地方政府債。一些質量較高的政府債項目可能會被納入財政預算,增加透明度。 消費稅改革可能會加速:財政部可能會提高奢侈品稅(例如遊艇、私人飛機),但部分不再被認為是奢侈品的商品將會實行較低稅率。 潛在的受益者:銀行 潛在的受損者:基礎設施投資,奢侈品 金融改革:深港通,自貿區擴容 深港通可能2015年上半年出臺:深港通是A股成為全球股票基準的前提。這也可以擴大全球投資者的投資領域,尤其是在中國新興產業,但是會對一些在深圳上市的PE較高的股票造成壓力。 自貿區擴容:作為促進金融市場開放的重要平臺,天津、廣東和其他地區可能會如上海的行列,設立自貿區。 鼓勵直接融資:包括推行A股IPO註冊制和降低銀行融資成本 反腐敗和司法改革 促進法律改革:改革司法系統;加強人員管理,促進司法獨立。 加強權力監督:建立反腐長效機制 潛在受益者:社會大眾 潛在受損者:奢侈品 國企改革:更多具備操作性計劃,國企分類 更多具備操作性的計劃:設立中央改革領導小組,取代國資委、財政部、發改委,建立國企改革的方向和驅動力,2015年上半年,可能揭開更多的改革計劃,包括國企兼並重組、母公司的資產註入、股權激勵管理。 國企將分成中央和地方兩類:國企將會分成中央管理(國資委領導和其他中央部門領導下的)和地方政府管理兩類,可能會允許更為靈活的改革措施。 2015年的地方國企改革將會有更多的機會:這是由於:a)地方政府通常管理的競爭性產業在改革之時相對容易,沒有太大的政治阻力;b)很多地方已經宣布了他們的國企改革計劃但還沒有開始實施;c)地方國企的組織結構的相關性雲遜政府更靈活的推進改革(兼並、激勵計劃、資產註入等) 潛在受益者:能源,原材料,鐵路基建部門 潛在受損者:沒有改革計劃的國企 社會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環境保護 新的城鎮化計劃將在2015年早期出臺:今年11月,中國在62個地方進行戶籍改革試點,我們相信,戶籍制度和土地改革將成城鎮化計劃的關鍵因素。 醫藥價格改革:在醫藥領域將加強反腐行動,同時,2015年,基本藥品目錄的調整也是關鍵。 天然氣和用水的階梯化定價:更低的通脹水平可能給予資源價格改革更大的空間 微觀基礎:2015高個位EPS增長 高盛的宏觀模型預測2015年MSCI China指數增長8%,CSI300指數增長13%,分別低於IBES一致預期1%和2%。 高盛采用了2個獨立模型(銷售和凈利)並包含了與非銀企業基本面歷史相關的關鍵宏觀變量來預測中國股市的EPS增長率。 高盛預測中國企業2015年EPS高速增長 ![]() 高盛預計A股收入增長13%,H股增長8% ![]() 同時凈利率仍然保持平穩 ![]() 市場一致預測銀行會貢獻非常大比例的收入增長 ![]() 中國EPS已經連續3年向下修正 ![]() 能源和必須消費品未來收入大幅下降 ![]() 股票估值 去掉銀行,絕對估值低於總體指數水平。中國股票,A股和H股,處在預計市盈率與追溯市凈率的歷史低位。如果去掉銀行股(4.6倍的15PE和0.8倍的PB),仍舊處於周期中間值之下,但是很明顯看上去沒有去掉銀行股之前那麽壞。 ![]() 估值兩極分化仍然很嚴重,MSCI中國指數成分股的平均前瞻PE為12.4倍,比市場加權高43%,為2008年以來最高。主題方面,國企與私企估值分化,新舊產業接近歷史高位。 ![]() 中國估值低於全球主要發達市場, ![]() 市場高的隱含股權成本和風險溢價被銀行拉高了 ![]() 目前銀行股價中隱含著大約6.5%的不良貸款率,離全球信貸/銀行危機時最差的水平不遠了。 ![]() ![]() 跨資產估值比較顯示股價很具吸引力。相比政府債券與固定資產在內的主要資產種類,股票提供10%到11%的前瞻收益率(8%不含銀行)和3.3%的分紅率,與之相比的是10年政府債券3.8%的收益率和2.2%的全國租金收益率。 ![]() 倉位與控制 相比中國的經濟影響力,中國股市仍然會落後於全球股市。但是,高盛相信滬港通可以幫助提升中國在全球股市中的重要程度,因為這代表了中國A股被納入全球股市關鍵的一步。 ![]() 如果被納入基準,中國在MSCI中的權重會提升 ![]() 全球投資者仍然較少配置中國H股,如下圖所示,亞洲,新興市場與全球基金相比MSCI指數仍然少配置400至200基點。 ![]() 過去10年,匯率變動和資金流入中國股市並不相關。 ![]() 選擇新經濟(互聯網),但是投資者仍然很少配置國企板塊。高盛認為更多可見有效的改革可以促進更多配置與該板塊 ![]() 資產重新配置可能預示著股市的牛起,尤其是對A股。高盛預測大約4000億人民幣會從房地產市場流出並重新分配到股市。原因為2015固定資產投資的需求降低了9%,並且其中60%的錢會投資於股市。 ![]() |
0 (32).png (56.97 KB, 下載次數: 0)
本帖最後由 股語者 於 2014-12-20 10:28 編輯 高盛《2015年中國策略》:改革下中港股市的機會 摘要: 圍繞改革/政策受益者建立核心投資組合 市場:對全年回報持建設性看法;一季度較為震蕩 高盛預計 2015年港股和 A股市場回報都將為 15%左右,其中每股盈利增速約為8%/13%,而改革也將推動估值溫和上行至 9.5倍(兩地都是)。然而,預計一季度宏觀經濟的放緩(高盛的預測是 GDP折年環比增速為 6.1%)將令市場震蕩,因此建議在年初高配醫療保健、保險、科技和公用事業板塊。高盛的恒生國企指數、恒生指數和滬深 300指數的 2015年年底目標點位分別為為 12,300、26,500、3,000點,對應 14%、10%、16%的上行空間。 宏觀經濟:增長放緩、改革加速、小周期持續 明年中國經濟增速可能放緩至 7%,是 1990年來的最低水平,但這可能會為改革提供更多空間,正如英美經歷所證實,改革對增長的可持續性以及股票的估值重估都至為關鍵。2015年主要的改革領域包括國企、金融市場、地方政府債務和其它社會領域,這是高盛核心投資組合的幾大基礎。增長的優化以及改革進程都將繼續令宏觀局勢/市場波動,帶來貝塔交易機會。 2015年 10大主題和熱點問題 1、A還是 H? 年初高盛更看好A股。 2、滬港通:下一步是深港通;小盤股存在估值風險。 3、國企改革:地方面臨更多機會。 4、消費:醫療保健、互聯網、環保。 5、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為中國工業企業註入新的增長動力。 6、“新中國”還是“傳統中國”?並非二元答案;兩者都有機會。 7、澳門再展雄風?很可能,但建議下半年再行動。 8、銀行股便宜嗎?從高盛的基本假設來看的確如此;但在可預見的將來缺乏推動因素。 9、房地產股計入了哪些因素?計入的微觀因素更多,宏觀因素較少。 10、2015年勝者常勝/弱者逆襲?8個投資建議。 2015年初高盛的首選交易建議 ![]() 高盛在報告中給出了2015年的投資策略,報告建議投資者圍繞改革和政策受益者這個概念來構建核心投資組合。比起港股,高盛更看好A股,並建議超配醫療、保險、科技和公用事業板塊。報告向全球投資者列出了薦股名單,前十大個股分別為:騰訊、百度、昆侖能源、招商局國際、中國財險、中國信達、海通證券、藥明康德、中國北車和興業太陽能。 背景:中國市場過去是由宏觀周期驅動的震蕩行情 1、過去四年MSCI中國指數呈震蕩變化 ![]() 2、市場小周期變化與短期宏觀周期和經濟數據強烈相關 ![]() 年內回報路徑:年初宜采取防守策略 1、數據顯示:GDP增長率低並不阻礙全年取得高回報 ![]() 2、但是一季度GDP環比增速的放緩會對近期增速的預期產生挑戰 ![]() 3、從季節性變化看,一季度也並非中國市場表現較好的時刻 ![]() 站在全球視角看中國 2015全球性主題:會更好,但呈分化趨勢 1、美國經濟強勁複蘇但歐盟和日本增長疲弱。 2、分化的貨幣政策:高盛預測美國15年三季度會開啟加息政策,而歐盟和日本則有可能開啟非常規貨幣政策開刺激經濟增長。 3、美元的長期牛市。 4、低油價和弱勢的大宗商品價格。 對中國的啟示 1、美國經濟的強勢複蘇對拉動中國的出口十分重要,但中國出口的商品必須努力朝價值鏈上遊轉移,因為在價值鏈底的領域,中國正在喪失成本優勢。 2、中國利率更加獨立於美國利率變化,就資本回報來說,與美國GDP增長和利率變化相關性不大。 3、高盛預測人民幣將在15年繼續升值,而且強勢美元並未影響中國資本市場。 4、中國經濟將繼續收益於油價下跌,而中國的石油公司則受到的負面影響較大。 圖:高盛預計美國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引擎 ![]() 圖:美元相對於歐元和日本將處於一個長期牛市 ![]() 圖:高盛預計人民幣匯率將保持在現在的水平 ![]() 圖:強勢美元和中國股市回報並不是負相關關系 ![]() 中國宏觀經濟預測:低增長、更多改革措施以及持續的經濟小周期 1、高盛預計明年中國GDP增速將降至7%,低於今年7.3%的預測增速,這也是199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2、中國債務負擔可能會進一步提高,高盛稱,中國總債務與GDP的比重預計從今年的240%升到明年250%。中國仍將面臨通縮壓力,這比通脹的風險更高。高盛預計15年CPI漲幅為2%。 3、高盛還認為,明年中國可能會降準,但短期可能不會再有行動,如果明年外匯流入速度放緩,降準機會會增加。 圖:中國經濟正處長一個軟著陸過程中,但年內波幅較大 ![]() 圖:投資需求近年來下降顯著 ![]() 圖:私人消費處在一個下降趨勢,但網購消費正在上升 ![]() 關於中國的改革: 一、什麽是改革?從歷史的角度考量 在經濟發展中,我們定義的改革是:以機構和政策的變革來提高系統的效率,促進潛在需求的釋放,提高經濟增長的潛力,允許經濟接近不會制造不利的通脹壓力的增長趨勢,或在之上。鑒於此,我們查閱了歷次改革的措施,以期更好的理解它們的共同特征,以及這些改革對於經濟和股票市場到底影響幾何? 1、20世紀70-80年代撒切爾改革 英國在1971年,金本位制崩潰結束之後,國內一直保持著高通脹和高失業率,一直處於由於兩次石油危機引發的高油價和強勢英國勞動者聯盟之間。 撒切爾在1979年上臺之後,采取了一系列的經濟改革措施,包括減稅、削減政府開支以及其他的一系列重要措施。大量國有企業的私有化也是其政策之一,其私有化金額至1983年,超過了290億英鎊,至1996年,增加到880億英鎊。 從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實際GDP增長率從2.3%上升到3.5%,失業率從1980年的11.9%下降到1990年的7.0%,通貨膨脹從18%下降到7.0%。房地產市場ROE從70年代的12.2%上升到80年代的15.8%。 2、80年代里根的經濟改革 和70年代英國的背景相似,美國的經濟在上世紀80年代早期,同樣飽受高通脹和高失業率(1981年為7.6%)的困擾,由於美國政府對於工業的控制力不強,導致美國並沒有太多國有企業以供私有化。里根在1981年上臺,立誌經濟改革,包括削減政府開支、減稅、減少政府幹預、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 在里根的兩屆任期里,美國的GDP增長,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分別是3.5%,4.7%和5.3%(1989),1981年上任之初,上述數據分別是2.6%、7.1%和7.6%。 3、20世紀90年代朱镕基改革 從1998年至2002年,朱镕基實行了大量的經濟改革,這被認為是中國自從等下平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之後,實行的最有成效的結構性改革。朱镕基的主要改革措施是: 國企改革:本質是“抓大放小”——允許國企之間打大規模的破產重組、兼並,鼓勵競爭能力低的國企退出部分產業領域,同時,進行大規模的國企員工下崗。這一舉措加速了國企私有化的進程,並促進了企業在21世紀大規模的海外上市。 金融改革:通過調整銀行的資本結構、剝離壞賬出表、鼓勵銀行市場化等措施來加強銀行的競爭力 融入全球化進程。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這使得中國的產品出口量得到快速提升,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得到確立。 行政和社會結構的改革。這些措施主要包括精簡政府機構、嚴查行政不作為,提高行政效率。同時,中國開始著力發展房地產、健康以及教育產業。 4、改革對於市場的影響 在圖41和42中,股票市場的表現在那些改革實行後,都基本向好,英國和美國在改革之後的兩年,股票市場漲幅分別達到37%和21%。更為重要的是,股票市場轉暖是在企業盈利能力並沒有實質性提升的情況下發生的,這反映了投資者對於未來的樂觀情況。當然,這一簡單的分析受到了選擇性偏好的影響,但它仍然傳遞出一個重要信息:對於促進經濟平衡發展和減緩經濟下行壓力的改革措施,市場仍然是接受的。 圖 美國和英國在改革之後的股市的表現 ![]() 圖:英美股市股票市場在改革之後的兩年內的強勢表現是基於預期的改善而非盈利層面的改善 ![]() 二、為什麽改革對中國如此重要 由於成本優勢(資本、土地、環境、勞動力)以及獨特的社會主義制度(強力的幹預經濟的能力),中國近30年保持了10%的年均增長率,然而,這樣的增長模式似乎達到了他的瓶頸,並且引發了在很多領域的不平衡發展情況,國企低效率、高杠桿、產能過剩、需求不足、過熱的房地產市場、潛在的高不良貸款率,我們認為這些問題都是由以下兩個根深蒂固的原因造成的: 資金的價格不是由市場決定的,金融管制導致了資源錯配。 國企道德風險。激勵機制的不完善導致地方政府熱衷於以收益周期較長的項目來博取對其有利的短期利益。因此,我們相信一個果斷、有效的聚焦於上述兩個問題的改革計劃,將是解決中國宏觀經濟失衡、實現作為我們預期的長期的目標的經濟增長潛力。 三、改革進程概覽及跟蹤 根據2013年三中全會的改革細節性文件,我們認為中國正在將視線移往正確的方向,以期解決問題;同時,在過去一年里,正在加速政治和經濟,部分阻力較大的領域的改革進程。 改革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它發生在經濟的很多領域。為了更好的追蹤大量的改革政策,分析其對於市場的影響,我們將其進行了傘形分類,我們總結了關鍵改革措施,將其分為五大類別:金融市場改革、財政改革、法律改革或反腐敗、國企改革和社會改革。圖46總結了到今年為止已經頒布的一些重要政策。 圖 中國的改革措施分類 ![]() 四、我們對於改革的預期和影響估計 財政改革:地方債;消費稅 地方政府債務發行,債務納入財政預算:從2015年起,省市級政府債,得益於財政部的分配指標,可以用來取代地方政府債。一些質量較高的政府債項目可能會被納入財政預算,增加透明度。 消費稅改革可能會加速:財政部可能會提高奢侈品稅(例如遊艇、私人飛機),但部分不再被認為是奢侈品的商品將會實行較低稅率。 潛在的受益者:銀行 潛在的受損者:基礎設施投資,奢侈品 金融改革:深港通,自貿區擴容 深港通可能2015年上半年出臺:深港通是A股成為全球股票基準的前提。這也可以擴大全球投資者的投資領域,尤其是在中國新興產業,但是會對一些在深圳上市的PE較高的股票造成壓力。 自貿區擴容:作為促進金融市場開放的重要平臺,天津、廣東和其他地區可能會如上海的行列,設立自貿區。 鼓勵直接融資:包括推行A股IPO註冊制和降低銀行融資成本 反腐敗和司法改革 促進法律改革:改革司法系統;加強人員管理,促進司法獨立。 加強權力監督:建立反腐長效機制 潛在受益者:社會大眾 潛在受損者:奢侈品 國企改革:更多具備操作性計劃,國企分類 更多具備操作性的計劃:設立中央改革領導小組,取代國資委、財政部、發改委,建立國企改革的方向和驅動力,2015年上半年,可能揭開更多的改革計劃,包括國企兼並重組、母公司的資產註入、股權激勵管理。 國企將分成中央和地方兩類:國企將會分成中央管理(國資委領導和其他中央部門領導下的)和地方政府管理兩類,可能會允許更為靈活的改革措施。 2015年的地方國企改革將會有更多的機會:這是由於:a)地方政府通常管理的競爭性產業在改革之時相對容易,沒有太大的政治阻力;b)很多地方已經宣布了他們的國企改革計劃但還沒有開始實施;c)地方國企的組織結構的相關性雲遜政府更靈活的推進改革(兼並、激勵計劃、資產註入等) 潛在受益者:能源,原材料,鐵路基建部門 潛在受損者:沒有改革計劃的國企 社會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環境保護 新的城鎮化計劃將在2015年早期出臺:今年11月,中國在62個地方進行戶籍改革試點,我們相信,戶籍制度和土地改革將成城鎮化計劃的關鍵因素。 醫藥價格改革:在醫藥領域將加強反腐行動,同時,2015年,基本藥品目錄的調整也是關鍵。 天然氣和用水的階梯化定價:更低的通脹水平可能給予資源價格改革更大的空間 微觀基礎:2015高個位EPS增長 高盛的宏觀模型預測2015年MSCI China指數增長8%,CSI300指數增長13%,分別低於IBES一致預期1%和2%。 高盛采用了2個獨立模型(銷售和凈利)並包含了與非銀企業基本面歷史相關的關鍵宏觀變量來預測中國股市的EPS增長率。 高盛預測中國企業2015年EPS高速增長 ![]() 高盛預計A股收入增長13%,H股增長8% ![]() 同時凈利率仍然保持平穩 ![]() 市場一致預測銀行會貢獻非常大比例的收入增長 ![]() 中國EPS已經連續3年向下修正 ![]() 能源和必須消費品未來收入大幅下降 ![]() 股票估值 去掉銀行,絕對估值低於總體指數水平。中國股票,A股和H股,處在預計市盈率與追溯市凈率的歷史低位。如果去掉銀行股(4.6倍的15PE和0.8倍的PB),仍舊處於周期中間值之下,但是很明顯看上去沒有去掉銀行股之前那麽壞。 ![]() 估值兩極分化仍然很嚴重,MSCI中國指數成分股的平均前瞻PE為12.4倍,比市場加權高43%,為2008年以來最高。主題方面,國企與私企估值分化,新舊產業接近歷史高位。 ![]() 中國估值低於全球主要發達市場, ![]() 市場高的隱含股權成本和風險溢價被銀行拉高了 ![]() 目前銀行股價中隱含著大約6.5%的不良貸款率,離全球信貸/銀行危機時最差的水平不遠了。 ![]() ![]() 跨資產估值比較顯示股價很具吸引力。相比政府債券與固定資產在內的主要資產種類,股票提供10%到11%的前瞻收益率(8%不含銀行)和3.3%的分紅率,與之相比的是10年政府債券3.8%的收益率和2.2%的全國租金收益率。 ![]() 倉位與控制 相比中國的經濟影響力,中國股市仍然會落後於全球股市。但是,高盛相信滬港通可以幫助提升中國在全球股市中的重要程度,因為這代表了中國A股被納入全球股市關鍵的一步。 ![]() 如果被納入基準,中國在MSCI中的權重會提升 ![]() 全球投資者仍然較少配置中國H股,如下圖所示,亞洲,新興市場與全球基金相比MSCI指數仍然少配置400至200基點。 ![]() 過去10年,匯率變動和資金流入中國股市並不相關。 ![]() 選擇新經濟(互聯網),但是投資者仍然很少配置國企板塊。高盛認為更多可見有效的改革可以促進更多配置與該板塊 ![]() 資產重新配置可能預示著股市的牛起,尤其是對A股。高盛預測大約4000億人民幣會從房地產市場流出並重新分配到股市。原因為2015固定資產投資的需求降低了9%,並且其中60%的錢會投資於股市。 ![]() |
0 (32).png (56.97 KB, 下載次數: 0)
歌手林二汶返內地參加歌唱節目,被人批評背棄香港;水貨客攻陷新界北,網上發起火燒商舖。見到中港矛盾侵入民間活動,而且有日益加深之勢,情況令人擔憂。
我跟很多香港人一樣,每日都被迫在中港文化差異的夾縫中喘息,在賺人仔與不賺人仔的矛盾中掙紮。香港歌壇一池死水,莫非去新市場試試是罪?內地豪客到處掃貨,莫非有生意不做?不管喜歡與否,你其實都是在直接或間接地為內地資金打工,問題只是怎樣賺人仔才可以賺得較心安理得呢?
自由行神話玩完,錄得11年來首跌;澳門1月賭收按年跌17%,已連續8個月錄得倒退。 回想起當年全城對無止境增長的樂觀估算,現在統統得啖笑。
大量亂竄的內地資金催生一個又一個的泡沫,升得愈高,跌得愈快。資金來去匆匆,A股爆升之後,港股還會遠嗎?
話說回來,我一直是賭業股的支持者。有什麼生意好得過放張桌子,就能產生源源不絕的現金流呢? 賭業更是少數自遠古以來歷久不衰的行業之一,即使科技突飛猛進,賭博方式仍然大同小異。
問題是估值。澳門貴賓收入一向是個黑盒,凡人難以理解及計算。既然內地大力打貪,我建議索性把貴賓收入當成零。根據金沙(01928)最近的說法,其收益只有兩成是來自貴賓業務。若粗略用14年EBITDA打個八折,目前EBITDA multiple為15倍,開始進入射程,密切留意。
中港基金互認,決策層再開A股“泄洪閘” 作者:雷美珍 兩名消息人士周四對路透稱,籌備已久的中國內地與香港兩地基金互認安排的政策快將公布,意味著內地逾6萬億元人民幣公募基金有望“出海”分銷到香港市場,也為國際資金進一步開啟中國投資大門。 消息人士表示,兩地政府部門以及中國證監會、香港證監會已經準備就緒,基金互認的政策“很快就會公布”。 其中一名消息人士指出,滬港通升級版、深港通以及基金互認乃中港兩地政府部門同步推進的“一系列”工作,無分先後,並將於今年內全部啟動。這次基金互認較市場引頸以待的深港通走快一步,主要由於後者涉及系統測試等技術問題而需要稍等一會。 香港證監會發言人接受路透查詢時對上述消息不予置評;而中國證監會方面,路透暫未能取得聯絡。 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將為亞洲財富管理提供新的增長點。而中港基金互認有助盤活兩地資管市場,亦有利於香港成為海內外基金產品進出口平臺。 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此前表示,近年來內地財富管理需求旺盛,但境內產品種類和參與境外投資途徑有限,資產配置範圍受限,滬港通開啟為兩地財富管理行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跨境投資需求 一名中資資產管理公司高管稱,基金互認對基金業的發展有重要作用,特別是隨著人民幣國際化以及資本賬戶開放,市場對內地與香港的跨境投資需求會愈來愈大。 路透的報導發出後,植根香港的基金公司惠理集團 0806.HK 午盤一度跳漲11%,終場收升9.83%;大市恒生指數 .HSI 亦短暫由跌轉升,但最終仍收跌。 惠理集團行政總裁謝偉明對路透稱,基金互認將凸顯出香港作為主要資管中心的地位。由於中國投資者被壓抑的巨大境外投資需求存在,互認安排將引導內地資本走向香港以至全球市場。 “對香港市場而言,更多資本流入,將令本地資產管理行業變得更加活躍,並吸引更多基金公司在香港銷售其產品,從而提升香港在區內的競爭力。”他說。 事實上,霸菱、德盛安聯、摩根資產等外資基金公司早已摩拳擦掌,紛紛推出香港註冊基金,一旦互認安排出臺,馬上部署進攻內地市場。於倫敦及約翰內斯堡上市的金融集團Old Mutual旗下資產管理分支去年亦落戶香港作為其亞洲業務總部。 產品直接銷售 內地與香港的監管層於2012年開始討論基金互認安排,翌年達成初步協議。根據有關安排,預期在香港註冊成立及營運的證監會認可基金將會成為“獲認可香港基金”,而合資格的內地基金則可成為“獲認可內地基金”。這些基金將可獲準直接在對方的市場銷售。 不過,在初始階段,只會包括簡單的基金產品。 香港證監會此前指出,這項互認安排有望為本港投資者帶來新機遇,拓闊在香港銷售的產品類別,並為基金管理業帶來更多投資資金,及開辟銷售和市場推廣的新渠道。 截至2013年底,香港的基金管理業務合計資產達破紀錄的16萬億港元,其中超過70%來自海外投資者;而持牌資產管理公司及基金顧問公司的占比約74%,註冊機構處理的資產管理業務及其他私人銀行業務的占比為23%。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末,中國公募基金資產規模合計達6.2萬億元人民幣,單月大增近萬億元或18.3%。 (轉自阿爾法金融)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各位親愛的投資者:
一切安好嗎?近期大市的波動令你們受傷了,情況好轉了嗎?心理上適應了嗎?老狐貍明白的確有很多初入股場的小股民重創了,早前「少年股神」的出現,不是給你們一個警號了嗎?下一次若然再見他們的縱影,不妨要小心一點啊!
大家可能懷疑老狐貍是否被熊哥哥啃了呢?為什麼早前完全沒有出文呢?正如早前的文章提及,當時老狐貍發覺通街股神,個個一見「供合配送」呢D組合就死撲爛撲,個個都寫文出書,老狐貍呢D老人家見到都知係時候收收手,轉為炒DAY TRADE的多,長期持有的少,雖然小弟近期都擦傷了一點點,狐貍倉全倉計較高位也跌了約10巴仙(主要係輸係隻中船防務上),以小弟持有的小型股組合而言,相比跌幅仍然在可控範圍之內。
為什麼蟄伏咁耐唔出文的老狐貍又出文既?一般而言,狐貍係冬天係比較怕死同怕凍的生物,冬天食飽後當然開始冬眠啦,其間都會因唔食野而減磅 (倉位下跌),去到冬去春來,狐貍一家都要出來搵食了。有留意開老狐貍專頁的朋友都應該有留意,老狐貍本人和永遠只在執死雞的狐貍太太都分別出手了,因為春天應該不遠了。
傳統上股市有「五窮六絶七翻身」之說,中港股民剛苦苦的捱過了傳統的「六絶月」,正如陳奕迅的名曲「K歌之王」一樣,而這個六月股市真的是「絶得不能絶,絶對溶掉了很多股民」,市場由中國A股未能納入MSCI指數時開始作出調整,隨後的新股、集資潮,多次傳出的限場外配置,限制兩融等消息,亦有著名國際基金經理指該時間為沽空深成指的最佳時間,加上希臘與歐盟就債務問題爭吵不休,令上証指數由5000多點下跌至跌穿「牛市開始」的4,000點,亦同時令香港的恆生指數由五月下旬的28,400點下跌至6月29日的25500點才有開始喘定,個別中小盤的股票下跌一半舉目皆是。
近期的市況確實令不少投資者心灰意冷,但請大家冷靜一下,中央在重手同時減息降準,加上中証監的言詞反映出中央要的是慢牛市,故在未能確定進入熊市之時,務必要抖擻精神,檢討一下之前的成敗,重新建倉才是皇道。
某位「高手」說中國是最大的莊家,係呢一點老狐貍絶對讚同,以現時中國的經濟規模,無論軟硬實力都不是香港可比,中國的目標是與美國和歐盟三權鼎立的影響力,以上證4,000點的牛市起步位,現在可謂「還原基本步」,早前有分析指中國希望的慢牛市是把樓市的資金分流到股市,把資本市場的力量去處理各地方和企業的債務問題,所以在各大型央企、金融機構集資的政治任務完結前應不會就此完結,大家可以見到這段時間國內不同的權力機構都出招支持股市,當中包括央行的降息降準,中証監的言論和對融資補倉規限的放寬,中央匯金的用銀彈買貨,甚或其他官方喉舌的言論等等,以中國的對政策的執行力,老狐貍仍然是有信心的,所以狐貍家族都支持大市,分別「出手」了。
小弟明白炒股是痛苦的,「買了怕輸,贏了怕沽得早食唔盡」,這就是股票市場,遊戲規則如此,「優勝劣敗」在此非常現眼報,正如小弟一個朋友常掛係口邊一句:「你唔輸我點贏呀?」,明白了嗎?若果這點痛楚你忍受不住,還是把錢留住買iBOND吧!
希望你們能快點抺乾眼淚再上路,春暖花開,沿途還有很多好風光呢!
祝大家股運亨通。
老狐貍上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本人「藍冰」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筆者相信「從錯誤中學習、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個道理,藉此為自己的投資決定留個記錄。另外,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筆者亦不能保證資料是否準確、完整及充分。 敬請留意! |
風味小吃,出自單手做菜的他 一盤盤新加坡道地小吃從Roger手上送出,食客在美食節目採訪後絡繹不絕。切菜、攪拌、擺盤、出菜,他的左手冒出青筋,右手卻只是低垂著,甚至沒放上砧板,靠著一支釘子固定食材,讓他一刀刀切。幾年前的他,在金融業穿著西裝上班,一場中風之後,右手再也不聽使喚。四十六歲的他想去銀行當清潔工。「我跟他說不行,你想個一星期,我讓你開自己的店。」廚尊創辦人許承俊回憶與Roger的相遇。單手做菜,讓Roger也有開店的希望。 這可能是世上最多功能的美食街了。 在新加坡的住宅區、菜市場的樓上,正中午走進五十多個養老院來的老人家。一家企業的員工扶他們入座,上菜、埋單都由企業包辦。桌上放的手工餅乾、咖啡、道地的南洋料理,由聾啞人士、遲緩兒、中風者當廚師料理,精神疾病患者則安靜的包裝餅乾。 隔壁桌是國際企業殼牌(Shell)二十餘位不同國籍員工,他們以用餐支持廚尊,並聽許承俊說每個廚師的故事,如同其他近二十家財星五百大企業、超過一百五十家企業。 一座美食街,把企業贊助、弱勢就業、老人陪伴糅合在一起,它被香港社企總會會長郁德芬稱為「世上最複雜的社企商業模式」,被韓國總理辦公室稱為能同時解決老年問題、弱勢培力、結構性失業的特別解方。 問題一:弱勢難走入社會結合缺工,他想:這能不能是好生意 如此多功的藥方,來自有五份工作的許承俊。他是廚尊創辦人、作家、上市公司董事、印度商管碩士學院客座教授、還是國際購併顧問。 三百多位身心障礙、遲緩兒、受暴男女、更生人,靠著他重新找到工作,「你看,中風的廚師教中風的學生,世界上還有哪個老師更懂他?」許承俊說,在這裡,中風的太空研究員、帕金森氏症的牙醫都重新站起,同時還有三萬八千個老年人得到陪伴。 別以為廚尊是慈善機構或政府組織,它是一家企業,二〇一五年拿下新加坡國家社會企業、最佳雇主,今年跨入香港,預計二〇一八年上市。 一個跨國公司顧問,卻整天沾滿油煙教人賣小吃,只因為他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力更生的機會,只是這個社會不會給。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新加坡街上看不見流浪漢、沒有身心障礙?」他對著台灣來的我們問。 一位遲緩兒的媽媽給了我們答案。原來,過去的新加坡社會太過強調發展、推崇菁英,社會上沒有留給弱勢立足之地。 「我生下兒子以後,二十幾年都待在家裡,」這位媽媽說,「走在路上人們看他的眼神都不一樣,我們自己都覺得尷尬。」 身心障礙者、老人、中風等社會弱勢,就這麼被放在家裡,成為家人的負擔,長期做志工的許承俊,發現他們其實非常渴望獨立。做為《富比世》全球前十名一年制MBA之一的SP Jain全球管理學院講師,並開設個人商業顧問公司的他,索性為弱勢者開課,沒想到少年監獄、公益團體等,都紛紛傳來邀請。 他也看見,新加坡長期菁英主義作祟,許多低門檻服務業工作長期缺工。一邊是結構性的失業、一邊是缺工,他盤算著,這缺口,能不能是個好生意? 「這些都是必須(needs),不只是單純想要(Wants),」這是他判斷投資的第一指標。對進行過十三起跨國企業購併、幫助企業在中國和印度市場拓展的他來說,缺工、弱勢,這些短期不能解決,卻在亞洲先進城市蔓延的問題,就等於市場。 突破點:從小吃文化切入讓企業付錢,補助多種障礙學員上課 下一個問題是,什麼是讓弱勢最好入手的工作? 對曾任餐飲協會執行董事的許承俊來說,幾乎全亞洲都有的小吃文化,是最好的答案。 算盤是這麼打的:有如一般美食廣場,但攤位由身心障凝者經營,每天四十到八十名長者的公益用餐是基本消費,費用多半由企業贊助。午餐時間之外,美食廣場變身為一般的小吃烹飪教室,也是弱勢培訓的地點。 收入包括企業贊助、個人消費,支出則投入老人供餐、弱勢培訓,上課的身心障礙者,都有最低工資可領。 培訓計畫共兩個月、四個階段:基本練習、技術、專業、管理。第一個階段包括了算數、與客人的應對等。三百多個學員約有二十六種狀況,從多次自殺、多重性格到漸凍症等,每一個人都要重新摸索,廚尊必須了解個別學員的獨特性,才能在未來媒合工作。 接下來的問題是,「他們為什麼要來上課?」長期被當作接受補助的對象,縱使內心想獨立,許多入學習動機卻不高,或實務上有困難。 「今天那個女生不見了,我們很擔心,」採訪當天,一位受到丈夫暴力毆打的外籍新娘沒有出現,許承俊一直掛在嘴邊。在廚尊,學員有太多理由造成缺席,包括生理丶心理甚至外力。 於是,他付錢讓學生來上課,讓他們感受到「有用」,辛苦能換來報酬,「這給他們尊嚴,也給自信。」他說。 二〇一〇年十月,廚尊開始第一家美食廣場,離辦公商業區不遠,吸引許多上班族來此用餐,並得到企業跟政府的注意。隔年,新加坡總統陳慶炎對全國談話中,特地提到廚尊,「他是我公司最好的行銷主任!」許承俊笑說。 但精算如他,卻沒料到房租會是他最大的地雷。 廚尊的商業模式仰賴一層樓的完整空間,讓資源與技術互相流動,又必須靠近商業區,但這樣的要求,卻讓房租成為財務地雷。五年內搬了三次家,許承俊從貸款、抵押到媽媽的遺產都用上了。 爸爸是車掌、媽媽靠著裁縫衣物養家,許承俊到英國求學後,帶著爸媽的刻苦耐勞,從鋼鐵廠William Cook第一線員工開始做起,上進的他最後成了廠長,協助公司業績從三百萬英鎊成長至三千萬英鎊,順利IPO上市,一路併掉對手。 過了五十歲,兩個孩子都上了大學,他卻放下作家、獨立董事、商業顧問、MBA講師等身分,把眾多身心障礙者當作自己的責任。 「他媽媽其實有來過,」資深員工藝JudyAng說,「她問許先生,『這是不是你真心想做的?』許先生回答之後,她笑得好開心,要他放手做下去吧。」 「我爸媽從小就教我們,二十五歲之前從社會學習,二十五歲到五十歲,努力賺錢,五十歲之後,回饋。」許承俊說。回饋,說容易,做卻很難,他坦言創立廚尊後,內心糾結沒停過,「每一天都想放棄」。 美食街看似歡樂的場景,背後卻承受了生命的隕落或盛開。 問題二:重返社會的壓力一個女孩之死,讓無形成本浮上檯面 例如,曾經的失敗,走掉了一條命。她是個具有雙重人格的女生,二十芳齡,媽媽帶著她來到廚尊,順利完成訓練,許承俊也幫她找到適當工作,還給了她一張自己的名片,要她有問題隨時打給他。 數月後,他的手機響了,是工廠打來的。那天,女孩在下午三點半、媽媽在門口接她下班時,從辦公室一躍而下,落在媽媽眼前。手中握著許承俊的名片。 原來,生產線換了主管,透過監視器的影像才知道,主管對女孩又打又罵,已經超過她可忍受的程度。 「我疏忽了,一直想著學員,沒想過要確認他們共事的同事。」儘管他打造了可隨時調整高度的小吃攤設備,為聾啞人士重新設計咖啡機,還有全新打造的單手煮麵機,但一場悲劇,卻讓他做的一切都還顯不夠。 熟悉許承俊的台北大學公共行政系副教授蔡文賢觀察,除了熱情、專業,「要坐上他的位置,還要有真正發自內心的好心。」 以商業角度來看,廚尊不需要接受所有的學員,如同台灣大部分身心障礙者組織,都只處理單一障種,但這裡幾乎有求必應,衍生出許多成本。 「但現在已經不是可以放棄的事情了……,」曾有爸爸帶著女兒來找許承俊求救,女兒臉上沒有眉毛、睫毛,是她用刮刀刮自己的結果。另一位小兒麻痺患者來求助,許承俊要他握住湯匙證明能夠操作設備,才能接受申請,但患者的手就是握不起來,卻連續三天都來,突然,許承俊念頭一轉,把鐵湯匙弄彎,「掛」在患者的虎口上,也收了他入行。 「每個問題都有解方,」他開始轉變廚尊商業模式,試著擺脫房租的潛在風險。 購併經驗:子計畫引進多元收入陸續推二手書店、燕窩代工模式 他推出兩個子計畫,第一個是Mama Stall二手書店。針對需要父母陪伴、隨時有就醫需求的疾病患者,在醫院裡面設二手書攤,開發出智商七歲就能使用的收銀系統;特殊疾病患者也可安心上班,因醫院就在樓上。二手書店快速成長,今年要開設第三家,有二十幾個家庭候補上班。 另一個是廚尊燕窩計畫。專門照顧特殊疾病者的機構找上廚尊,許承俊找上了燕窩產業,讓只有手部能動的患者,能夠做燕窩的清理工作,雖然六個月才能做一公斤,是工廠的六分之一,但公益色彩還能為禮盒加分。 默默的,這些吃力不討好的摸索,為廚尊奠定競爭門檻,它成了亞洲唯一多種障礙者的訓練中心,不只是新加坡政府,馬來西亞、香港、中國都找上門。 「我們的營收數字沒有很驚人,」他解釋,「但是如果你計算我們創造的社會價值,是很令人驕傲的!」五年來,培訓畢業的學生三百四十個,若以每人月薪新幣一千元、工作五年計算,廚尊創造的社會價值達新幣二千零四十萬元(約合新台幣四億八千萬元)。再加上三百個家庭的轉變,與省下的照護成本,廚尊等於創造了一個沒有競爭者的市場。 現在的廚尊收入多元,包括:政府委辦的輔導就業課程、企業贊助、一般烹飪課、飲食販售等。它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受到關注,香港政府提供銅鑼灣的場地、資金,迎接它進駐。中國也有合作夥伴,邀請他在三個城市設點。 同時,廚尊今年跟新加坡的大學合作,開設小吃管理、美食街管理學程,企圖擴大營收與影響力。他訂下二〇一八年公開上市的計畫,「拿錢,然後幫他們找更多就業的可能!」 專家相對論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主任張英樹:小心外來資源影響經營方針為200餘位身心障礙者創造工作機會的張英樹認為,廚尊長期成長將有兩個關鍵,一是資源是否影響輔導就業方式,二是就業輔導與市場需求能否長期緊貼。他以台灣為例,除了勝利發展中心之外的許多公益組織,是抱著領取資源的心態輔導就業,不要求身心障礙者工作表現,甚至不付薪水。廚尊未來須提防外來資源對營運方向的影響。此外,廚尊大部分就業輔導集中在餐飲,雖能減少對各產業的摸索,但未來可能面對規模化的挑戰,如何察覺新的就業需求並緊跟趨勢,是另一個成長關鍵。 撰文者劉致昕 | ||
近日中港兩地熱門話題是中概股回歸A股,所引起的種種現象,及監管當局採取的應對措施。在2000年,美國當時納斯達克,在互聯網企業融資上, 擁有大量經驗豐富人材,歡迎中國互聯網股在美上市,而且估值也很高,股價表現也相當不錯。
當時中國互聯網企業例如,新浪,搜孤,百度,C-Trip 等都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但是到2011年5月,沽空機構混水,發佈不利中國森林的報告,指中國森林帳目有問題。不單止令到中國森林股價大跌,也令到評級機構及監管當局到中國上市公司的帳目提出疑問。
穆迪發表紅旗報告,指十多間中國概念的上市公司帳目有問題,插了二十多枝紅旗。其後有多間沽空機構發表對中國概念股,不利的報告,狙擊中概股。因此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表現一厥不振。由於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表示欠佳,有公司打退堂股。把美國上市公司私有化,然後在內地A股上市,汲取更多資金。
由於由2011年到2014年A股表現欠佳,上證綜合指數在2000點徘徊,中概股回歸A股並不熾熱,不成氣候。但是隨著A股2014年底開始反彈,2015年上半年,A股飈升,上證綜合指數2015年5月升到5178點的高位。一些回歸A股的股份表現突出,令到市場興起回歸潮。有個別例子,令人特別亢奮。表現最驚人的是2015年3月25日上市的回歸股暴風科技(300431.sz),由¥9.43升至¥327。成功在大牛市時上市,上市後連續30天升停板,成為回歸A股最成功的股份。
另一個成功例子是巨人網,在2007年11月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在2014年成功私有化。2015年3月,購入世紀遊輪,借殼上市。股價連續20天升停板,由¥31由到¥231,升了6倍。最近成功例子是Focus Media,在美國2013年私有化,在2015年12月才成功在A股上市,雖然錯過了2015年上半年的大牛市,但股價仍然遠高於在納斯達克,市值高達73億美元,比美國上市時的市值,升了6倍。
回歸中概股表現標青,主要是中美兩地估值差異。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平均市盈率是25倍,但A股中概股平均市盈率卻高達57倍。回歸股份,股價最少都升一倍,連最近回歸的Focus Media 都可以升6倍。也難怪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掀起回歸熱潮,按統計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有38隻進行退市私有化,有6隻已經完成退市手續。其中包括巨無霸奇虎360,市值高達95億美元。有市場人士估計,這38售回歸股總市值達到約450億美元。數目之龐大,對中國龐大的外滙儲備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中國證監及外滙管理局,決定對奇虎360回歸發出特別指引。其中最辣的是要大股東接受長達6年的鎖定期,遠高於一般上市公司對大股東的一年鎖定期。由於回歸涉及龐大外滙金額,外管局限定,要分期滙出外滙,支持購入奇虎股份的金額,並要明確聲明,資金是用來買奇虎股份,不可以有其他用途。
中證監又推出其他措施,打擊回歸A股的吸血手段。禁止跨行業的併購,中證監表示: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連主營業務都做不好,跨界做跟主業完全不佔邊的虛擬產業,通常都打著併購重組的旗號。進行概念炒作,不斷叫高泡沫,最終損害的還是投資者利益。] 中證監叫停四個行業的併購,包括互聯網金融,遊戲,影視,及虛擬世界。
中證監的行動,令到一些美國上市的中概股股價大跌,世紀互聯急跌29%,陌陌跌25%等。內地A股一些進入退市程序的PT及ST股最近也大炒,新三板殼價升至30億元人民幣,主板升至50億元人民幣。相對香港主板殼價6億港元,創業板2億港元,可以說是超平。上星期有消息傳,鑑於香港股市創業板啤殼及賣殼活動頻繁,港交所有計劃把上市門檻提高3倍。主板上市市值由兩億元提高至6億元,創業板提高至3億元。中概股要回歸A股,甚至是港股難度也提高了,中概股回歸熱潮也要告一段落。
Raging B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