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3-11-9 工作記錄 Damon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og9k.html

  今天的工作依舊。但今天想隨意聊點閒暇之餘的東西,我可以說完全沒有財務基礎,所以歡迎各位能夠批評指證,如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深感榮幸。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背景,所以都有各自看待問題的獨特方式。有時候我也一直問自己價值投資的獨特點到底是什麼?如果從系統動力學的觀點來看,能讓這個世界增值的源泉只有兩個:陽光和大腦,前者靠祖宗積累,後者靠教育。雖然人的思想的最終展現靠具體的資源,但靠挖掘資源價值而投資的途徑和其他投資途徑沒多大差別,只是投資時間長短有異;那麼另一個就是教育,教育催生新的文化,它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所謂「大者勢也,小者時也」,尋找人類文明的大趨勢所引導的增值方向是價值投資的最源泉。從小處看,任何一個公司都處在動態變化的過程中,尤其是現在信息科技的發展以及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等因素。這讓我想起了以前寫的一篇國際會議論文,在那篇文章中給出了一個組織如何在不斷變動的環境中向前發展的概念模型,其中區別組織的目標和目的是關鍵,「順勢而動」是其路徑曲線。雖這個想法缺乏實證驗證,但分清組織的目標和目的是判斷組織成敗的一個關鍵點,在我看來這也是價值投資的關鍵獨特點,只不過它在乎的是公司的走向是不是符合「大勢」,有多符合就決定了這家公司的價值。
   再有一點想說的是昨天下午聽Jackie和曉光兩個人討論的時候,我也在思考把這些分析過程自動化的可能性,但直覺告訴我,這個過程中靠查看文字而進行決策分析的過程中肯定存在著一個自動化實現的大困難,普通的模塊化軟件設計思路沒有多大價值,雖然我具體說不出是哪一個方面。而且在我腦海中感覺如果自動化可以被實際拿來用,應該應用到人工智能或者是自動機的一些東西。拋開具體的操作過程,說的遠一點,個人總結覺著電腦和人腦的最大的區別在於人腦在潛意識裡具有對比和比較的習慣,它會自動的對事物做靈敏度分析。解釋這種過程需要綜合兩個階段:一些哲學家如柏拉圖認為任何事物在人的腦海中存在一個「理想模型」人們在現實中遇到這些「殘缺的」事物的時候就會和腦海中「理想模型」做對比,從而發現問題,但理想模型無法被人表達出來;另外的一些哲學家(經驗學派)和前面的正好相反,他們認為人鬧中不存在這種理想模型,只是人在無數次的觀察中似乎看出了某種不變的東西。靠模仿人的思維設計軟件是不現實的,因為那些「理想模型」是無法實體表達的,如果我們希望將有益的經驗固化,在從經驗固化到理想模型,再如何識別現實與理想模型之間的差別這兩個過程中的「度」是實現自動化的關鍵。
   個人見解,僅供信璞同仁批評指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3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