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964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複利的喜悅 投資博客精選

http://xueqiu.com/3191943504/21689628

巴菲特給合夥人的信 1964

1964 年 7 月 8 日


上半年的表現


由於我全家將於 6 月 23 日前往加利福利亞州度假,因此我在這裡總結的市場水平是截止到今年 6 月 18 日的市場表現,而不是 6 月底。


在 1964 年 的上半年道瓊斯平均工業指數從 762.95 點上漲至 831.50 點。在這段時間,投資者還獲得了大約相當於 14.40 點的紅利收入。所以總體 而言上半年市場的平均水平上漲了10.9%。我此時多麼希望道瓊斯指數在上半年乎沒有上漲,而我能向你們報告我們獲得了 5%的正收益,又或者道瓊斯指數 下跌了 10%,而我們的資金卻沒有任何虧損或盈利。正如我曾經反覆告訴你們的那樣:在道瓊斯指數大幅上漲的時候,我們往往難以跟上市場上揚的步伐。


在上半年我們的買入情況是令人滿意的。我們的普通股投資中包括三家我們(B.P.L.)已經是最大的單一持股人的公司。這些股票一直在被我們買入, 而且是在一個對於私人擁有者來說每股價值被市場所低估的價格買入的。對於這三家公司,有一家我們已經持續買入其股票達 18 個月,而另外兩家則持續買入 其股票達一年左右的時間。


我們完全有可能在未來一年內繼續日復一日的買入上述股票,只要上述公司或在其它的類似情況 中的公司能夠持續的改善其盈利情況及增加其資產價值,同時其在資本市場上的股票價格卻沒有什麼起色。這樣的投資對我們的短期表現不會起到很好的影響,但就 長期而言這確實是有利可圖而且令人心安的做法。上述情況最終會以兩種形式終止,一是由於外部因素的影響,其市場價格得到了正確的反映,二是我們的持續買入 是的我們成為了實際控制人。任何一種結果都將令我感到滿意。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在上述或類似的投資中,我們買入了價格被低估的股票,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不可能成為其實際控制人的,因此剩下的唯一出路就是等待市場再次正確反映其價值,而市場正確反映其價值的時間我們是無法確定的。


1965 年 1 月 18 日


我們在 1964 年的表現


我們在 1964 年獲得了$4,846,312.37 的盈利,相對於道瓊斯指數的表現而言,這並不是我們表現出色的一年。我們(BPL)1964 年獲得了 27.8%的增長,道瓊斯指數增長了 18.7%。


對於有限合夥人來說,增長率為 22.3%。僅僅超出道瓊斯指數 9.1%和 3.6%,這是至 1959年以來我們表現得最差的一年。


雖然如此,我卻並不感到灰心喪氣,因為正如我早已經反覆說過的,在道瓊斯指數的表現很好的年份中,我們將會難以趕上市場的上漲幅度,而我感到幸運的是這種情況尚未在 1964年發生。

(註:我們可以看到在道瓊斯指數表現不好的年份,全靠 WORKOUTS(套利)的貢獻才使得巴菲特戰勝了市場。巴菲特的第一種投資是有可能轉化為 第三種投資的,即對於普通股的投資是有可能轉化為 CONTROLS(控制)的,控股之後巴菲特就不再在乎公司的市場價值了,只要該公司持續改善盈利,使 得其資產價值不斷增加,巴菲特的合夥企業的收益自然就會不斷增加。為了保證在買入後有利可圖,巴菲特往往是把自己當成一個真正的生意人來權衡是否買入某隻 股票的,這是他對普通股進行投資的基本立場,所以對於第一和第三種投資方式,巴菲特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他會挑選在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遠遠低於起市場價值 的時候買入,這樣一旦他獲得控股權,只要能夠稍微改善公司的情況他就能夠保證合理的利潤,即便不可能控股,他也降低了長期持股的風險。而對於第二種投資方 式,則相對巴菲特不要求什麼價格遠遠低於價值,但是他看重的是另一方面的安全性,即短期是否可以獲得確定無疑的正回報(哪怕持股 3 個月只能獲得 3% 的收益,只要該收益有確定性,那麼從年化收益率的角度來看也是非常可觀的收益率了,這在市場整體下跌的時候給整個投資組合帶來的貢獻無疑是非常巨大的,尤 其是當很大一部分的資本都投入其中的時候——問題在於巴菲特自己也不是能夠預測市場走勢的人,因此他在信中也說到在 1962 年他獲得超越市場水平的原 因固然是在於 WORKOUTS 的貢獻,但幸運的是他剛好是在市場低迷的時候在 WORKOUTS中投入了較大比例的資金)。由此可見巴菲特的投資方式 是跟很多基金經理的投資方式有著非常大的區別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92

1964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複利的喜悅

http://xueqiu.com/3191943504/21689628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歷來是眾多巴菲特追隨者的經典學習範本,其中體現的大師投資理念值得投資者反覆研讀。本博客從4月11日起連載《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每日兩篇,期待能對投資者有所幫助。


巴菲特給合夥人的信 1964

1964 年 7 月 8 日


上半年的表現


由於我全家將於 6 月 23 日前往加利福利亞州度假,因此我在這裡總結的市場水平是截止到今年 6 月 18 日的市場表現,而不是 6 月底。


在 1964 年 的上半年道瓊斯平均工業指數從 762.95 點上漲至 831.50 點。在這段時間,投資者還獲得了大約相當於 14.40 點的紅利收入。所以總體 而言上半年市場的平均水平上漲了10.9%。我此時多麼希望道瓊斯指數在上半年乎沒有上漲,而我能向你們報告我們獲得了 5%的正收益,又或者道瓊斯指數 下跌了 10%,而我們的資金卻沒有任何虧損或盈利。正如我曾經反覆告訴你們的那樣:在道瓊斯指數大幅上漲的時候,我們往往難以跟上市場上揚的步伐。


下面是自合夥企業成立以來我們的表現和道瓊斯指數的對比情況:

查看原圖

在 上半年我們的買入情況是令人滿意的。我們的普通股投資中包括三家我們(B.P.L.)已經是最大的單一持股人的公司。這些股票一直在被我們買入,而且是在 一個對於私人擁有者來說每股價值被市場所低估的價格買入的。對於這三家公司,有一家我們已經持續買入其股票達 18 個月,而另外兩家則持續買入其股票達 一年左右的時間。


我們完全有可能在未來一年內繼續日復一日的買入上述股票,只要上述公司或在其它的類似情況中的公司 能夠持續的改善其盈利情況及增加其資產價值,同時其在資本市場上的股票價格卻沒有什麼起色。這樣的投資對我們的短期表現不會起到很好的影響,但就長期而言 這確實是有利可圖而且令人心安的做法。上述情況最終會以兩種形式終止,一是由於外部因素的影響,其市場價格得到了正確的反映,二是我們的持續買入是的我們 成為了實際控制人。任何一種結果都將令我感到滿意。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在上述或類似的投資中,我們買入了價格被低估的股票,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不可能成為其實際控制人的,因此剩下的唯一出路就是等待市場再次正確反映其價值,而市場正確反映其價值的時間我們是無法確定的。


1965 年 1 月 18 日


我們在 1964 年的表現


我們在 1964 年獲得了$4,846,312.37 的盈利,相對於道瓊斯指數的表現而言,這並不是我們表現出色的一年。我們(BPL)1964 年獲得了 27.8%的增長,道瓊斯指數增長了 18.7%。


對於有限合夥人來說,增長率為 22.3%。僅僅超出道瓊斯指數 9.1%和 3.6%,這是至 1959年以來我們表現得最差的一年。


雖然如此,我卻並不感到灰心喪氣,因為正如我早已經反覆說過的,在道瓊斯指數的表現很好的年份中,我們將會難以趕上市場的上漲幅度,而我感到幸運的是這種情況尚未在 1964年發生。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註: 每年巴菲特都會把它的合夥企業的表現和道瓊斯指數以及幾家大的著名投資公司的表現進行比較,同時提出自己的一些觀點,並強調相比那些投資經理而言,不但他 們的業績表現遠遠不如自己的合夥企業,同時巴菲特自己大部分的個人財產也都放在了合夥企業裡面,而不像其它的基金經理那樣即便虧損自己的個人財產也少有損 失。這裡不再一一翻譯出來。而他的投資業績,事實證明比絕大多數基金經理的業績好得多。


複利的喜悅


10 萬美元在不同的復合收益率情況下的表現:

查看原圖


註: 巴菲特隨後論述了他關於長期復合收益率的觀點,認為道瓊斯指數近年來 11%以上的復合收益率在未來是不會持續的,而他合夥企業未來的長期年均復合收益率 也不可能保持在目前的高水平。之後他再次不厭其煩地簡單介紹了他的三種投資方式(請參見我對 1961 年致合夥人信件的翻譯)。


查看原圖


(註: 我們可以看到在道瓊斯指數表現不好的年份,全靠 WORKOUTS(套利)的貢獻才使得巴菲特戰勝了市場。巴菲特的第一種投資是有可能轉化為第三種投資 的,即對於普通股的投資是有可能轉化為 CONTROLS(控制)的,控股之後巴菲特就不再在乎公司的市場價值了,只要該公司持續改善盈利,使得其資產價 值不斷增加,巴菲特的合夥企業的收益自然就會不斷增加。為了保證在買入後有利可圖,巴菲特往往是把自己當成一個真正的生意人來權衡是否買入某隻股票的,這 是他對普通股進行投資的基本立場,所以對於第一和第三種投資方式,巴菲特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他會挑選在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遠遠低於起市場價值的時候買 入,這樣一旦他獲得控股權,只要能夠稍微改善公司的情況他就能夠保證合理的利潤,即便不可能控股,他也降低了長期持股的風險。而對於第二種投資方式,則相 對巴菲特不要求什麼價格遠遠低於價值,但是他看重的是另一方面的安全性,即短期是否可以獲得確定無疑的正回報(哪怕持股 3 個月只能獲得 3%的收益, 只要該收益有確定性,那麼從年化收益率的角度來看也是非常可觀的收益率了,這在市場整體下跌的時候給整個投資組合帶來的貢獻無疑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當很 大一部分的資本都投入其中的時候——問題在於巴菲特自己也不是能夠預測市場走勢的人,因此他在信中也說到在 1962 年他獲得超越市場水平的原因固然是 在於 WORKOUTS 的貢獻,但幸運的是他剛好是在市場低迷的時候在 WORKOUTS中投入了較大比例的資金)。由此可見巴菲特的投資方式是跟很多 基金經理的投資方式有著非常大的區別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87

讀書筆記 巴菲特的信1964 By Jamie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mpvt.html

對1963信「回覆」的回覆:寫在正文這裡,方便大家閱讀:

 

1、女王支持哥倫布和買蒙娜麗莎的案例主要是為了烘托複利的奇蹟。兩者讀者都熟悉,會在潛意識裡認為是百年一遇的中大獎的風險投資,但只要把時間拉長看,一個平淡無奇的長期回報率也可以做到類似效果。複利+時間=驚人的財富。風險投資管理人一般都會用暴利的案例來吸引投資者的眼球,老巴其實是在暗示,連最不可思議的暴利案例從長期來看也就那麼一回事,其他的盡在不言中。請注意,那時侯,老巴的讀者都是他的客戶或潛在客戶,這種結果對比的用意就很明確了。


我的一些思考:

 

複利的奇蹟是毫不讓人懷疑的,從巴菲特、戴維斯的例子也可以看出「適度低估+長期穩健增長」可能是長期最有回報的一類投資標的。而且我也明白巴菲特信裡的用意。但新大陸和蒙娜麗莎畫像仍然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投資問題,或者說財富管理的本質在這裡有值得更多思考的地方,這也是我們學習美國金融市場投資經驗的一個廣義問題。

 

這裡的分析中巴菲特巧妙地轉為用美元去衡量標的價值,但非常幸運的是,美元可能是過去兩百年最為強勢的貨幣,雖然價值也大幅減少,但相比絕大部分貨幣可謂價值恆定,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用美元去分析得出的結論可能不適宜用其他貨幣去衡量。比如說過去100年,美元投資黃金的回報可能是有限的,但是對於世界絕大部分國家,持有一定的黃金可能是非常恰當的做法。還有關於土地(房地產)投資的分析,可能對不同國家而言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我們現在思考資產的長期回報的時候,引用的大部分是美國市場的數據結論,以美元為記賬單位,根深蒂固地認為小盤股長期回報大於大盤股,股票回報高於債券,房地產回報介於股票和債券之間,黃金與通脹相接近。而這些結論是否就是普世真理是非常值得懷疑的。
   
我覺得巴菲特的另一句話是最基本的——「財富管理就是在本金最終損失風險很小的情況下,去追求長期相對可觀的穩定回報。」普遍的對「複利奇蹟」的理解集中在句子的後半部分,而前半部分關於「本金」安全的敘述才是最關鍵的,格雷厄姆也強調「本金」安全是第一位的。而安全的前提是能夠準確定義投資者的「本金」,「大航海」對伊莎貝拉女王的整個資產組合的「本金」安全是至關重要的。法國資產組合「本金」的傳承是否也應該包括對美的追求。同樣的例子,我認為印第安人保全「本金」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擁有曼哈頓的土地,一旦接受美金交換,數量的多少其實是相對不重要的,可以肯定結果都是悲慘的(當然印第安人的悲慘命運當時已無法改變。)。李嘉誠加大對歐洲的投資,很大意義上說也是保障「本金」的安全。即港幣可能已不能作為「本金」的合理度量。因此只有非常清楚定義「本金」,以及本金的衡量單位時,「複利奇蹟」才是有意義的。更廣義的說,只有弄明白了國家應該前進的方向,前進的速度才是重要的。

 
一點淺見。


讀書筆記 巴菲特的信1964  By Jamie


背景:美國S&P指數1964年經週期調整後的市盈率(參見為RobertJ.Shiller)為21至23倍之間,高於長期趨勢值16。當期PE為19倍,股利收益為2.9%,國債收益率為4.2%左右。通貨膨脹約為1.27%,名義經濟增速為7.4%。道瓊斯指數上漲18.7%,巴菲特合夥基金上漲27.8%。

 

1964年的信比較常規,沒有案例。


第一部分仍舊是業績描述,以及同指數基準,同業業績的對比,反覆強調評價基準在於相對收益,市場提供的平均收益(社會平均產出水平)+管理人提供的超額收益將在長期產生良好的回報。


這一部分分析了公募基金表現不好的原因:


1)集體決策(group decisions):巴菲特認為無論多大規模,追求傑出投資都不適用於集體決策情況。

 

2)跟隨心理,及潛意識裡跟隨一些「名聲大」的機構的投資策略,或投資想法被一些「流行」的觀點、理念所左右。

 

3)在大機構裡"平均「是安全的,而獨立思考、獨特操作的風險收益是不匹配的。

 

4)追求不必要的「分散化」。

 

5)機構慣性已很難被改變。


再次回答了關於組合是否是「保守投資」的問題,回答還是同樣的,是否保守不在於買什麼,而在於有正確的假設,基於事實的論據和有邏輯的推理。跟隨大多數人的做法不能稱為保守投資。這裡給出了保守組合的一個判斷標準,及下跌市中組合的相對表現情況。


1964年的信繼續談論複利的意義:從「複利奇蹟」出發可以得出投資回報來源與以下手段:

1)A long life

2)A high compound rate

3)A combination of both


當然巴菲特推薦的是3),當然這也是被歷史證實的,「適度低估的價格+穩健的長期增速」可能是長期來看最好的投資標的。


巴菲特還談論了長期的回報目標,其預期指數長期將有7%左右的回報,自己的超額收益將有10%。當然巴菲特強調這種預期是大致的,但也認為闡述自己能達到的目標和如何衡量多大程度達到了目標是重要的。


投資策略方面加入了「General-RalativelyUndervalued"一類投資,及下注質量基本相同股票的估值差異將回歸。從文中看巴菲特並不是買入一個,做空另一個,而只是買入低估的,因此面臨平均估值可能是高估的風險。(及買入標的估值是12,市場同類平均是20,但可能10才是市場平均的長期合理估值,巴菲特說他們找到瞭解決這類風險的辦法,但沒有詳細介紹。)還談到這種策略通常是面向一些規模很大的公司,質量與其他公司差異不大,但估值較一般水平低,但因為規模太大歸入「Generals-Privateowner basis」投資決策是不恰當的。

 

漂亮的句子:

1. Investment company should be willing to state unequivocallywhat he is going to attempt to accomplish and how he proposes tomeasure the extent to which he gets the jobdone.

 

2. In any event, evaluation of the conservatism of anyinvestment program or management(including self management) shouldbe based upon rational objective standards,and I suggestperformance in declining markets to be at least one meaningfultest.

 

3.My opinion is that the first job of any investment managementorganization is to analyze its own techniques and results beforepronouncing judgmengt on the managerial abilities and performanceof the major corporate entit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4.The latter qualification brings to mind the fellow who appliedfor a job and stated he had twenty years of experience-which wascorrected by the former employer to read "one year'sexperience-twenty time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555

2014.1.8 巴菲特的信1964 BY Jane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pkgn.html
1964
先是按照慣例把1957年以來的業績與道指相比較,並計算年復合收益率。另外通過與之前舉例的四個大型基金進行比較,雖然沒有直說,但是從數字上可以看出巴菲特投資策略的優越性,而巴菲特認為導致這些有著專業投資管理能力的公司的年復合收益率比道指這樣不經管理的年復合收益率低的原因是:1)團隊決策2)跟隨權威機構的投資策略3)在大機構裡平均才是相對「安全」的,個人獨立行為拿獎金的概率與個人冒的風險不成比例4)追求不必要的「分散化」5)機構的惰性,不願意輕易改變 。
巴菲特認為投資追求的目標是:本金永久性損失的風險降到最低,在長期來看平均收益達到最大化,並且有著可以持續投資的項目。
 
又一次重新回答了「保守」和「複利」的問題,巴菲特認為大多數機構是把「遵循慣例」與「保守」混淆,真正的保守行為來自聰明的假設、正確的事實和合理的推理,這些特質導致的保守的行為很多情況下是不遵循慣例的行為。巴菲特認為檢驗投資策略組合是否保守,應該檢驗過去投資策略在下跌市場中的表現。
再說到「複利」問題時,長時間跨度加上高複利利率可以帶來複利奇蹟,而在此基礎上,複利即使每年增長一點點,在時間累積效果下,都可以帶來巨大效果。

在談到目標時,巴菲特又寫到了自己的一些預期:過去八年道指顯示了高收益率,而未來不可能一直保持這樣的表現,未來20到30年,道指年收益率在6%-7%,這會影響巴菲特年復合收益率下降4%左右,即指數長期將有7%左右的回報,二自己的超額收益大概在10%左右。

在投資策略方面,加入了「Generals-RalativelyUndervalued"一類投資,將原來「Generals」一般證券股票分為了「Generals-Private ownerbasis」和「Generals-RalativelyUndervalued",前者是一般意義上被低估的股票,主要取決於其數量標準和質量因素,主要的條件就是價格便宜,即企業的整體估值大大低於私人擁有者認為的該企業的價值。對於這種股票,首先是定量,即價格便宜,其次定性,比如好的管理,但是仍然要注重價值。後者「Generals-RalativelyUndervalued"指的是那些與同類可比證券相比價格較低的證券,這類股票首先要和現有的評估標準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通常情況下由於規模太大)不被私人擁有者感覺是有意義的選擇。這要求在多數情況下,瞭解關於這個行業或這個公司足夠多的信息來做敏感性分析,否則就不會買入。
「Generals-RalativelyUndervalued"的比例正在增加,並且巴菲特為此通過改變價值評價體系從而大幅的降低了風險,因為買入這類股票常常會出現這樣的風險:當同類可比證券以20倍市盈率出售時,我們以12倍的市盈率買入一隻股票,但是而後一個主要的重估發現可比公司只是以10倍的市盈率出售及。為降低這種風險,正完善價值評估體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270

中國互聯網的格局 早在1964年就定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18/165174.shtml

中國互聯網的格局 早在1964年就定了?
接招 接招

中國互聯網的格局 早在1964年就定了?

中國最能賺錢的一代人,生了中國最能花錢的一代人。

來源 | 接招(ID:itakethat)

文  | 方浩

9月8日,阿里18周年年會上,馬雲說從規模上來講阿里巴巴已經是世界第21大經濟體,再過19年希望成為第5大經濟體。阿里年會刷屏兩天後,朋友圈又開始刷屏教師節,其實這天也是馬雲的生日。

處女座馬老師已經53歲。他用不到20年的時間創造了一個相當於2016年阿根廷GDP的經濟體。如果時間回到1999年,你問他對阿根廷的印象,馬雲一定會說馬拉多納和切·格瓦拉,而不是雞的屁。

馬老師生於1964年,1999年正好35歲;與他同年的還有李國慶,而且當當網也是1999年正式上線的;比馬雲和李國慶大兩歲的老榕(王峻濤)在這一年開始擔任珠穆朗瑪電子商務網絡服務有限公司董事、總裁,這家公司就是後來無人不知的8848。

中國電商史上三家最有名的公司,都誕生在同一年,且都出60後大叔之手,巧合嗎?

1999年,中國的70後、80後在幹什麽呢?5月份,美帝轟炸我前南大使館,70後、80後在街上忙著憤怒;7月份,女足世界杯決賽前夜,長者打電話勉勵中國女足,轉天鏗鏘玫瑰惜敗美國女足,70後、80後球迷又傷心了一次;12月份,澳門回歸祖國,70後、80後終於在街上高興了一回……

當60後成為中國第一批互聯網創業者的時候,70後、80後成了憤青,並且是成就60後創業者的第一批「種子用戶」。他們在2003年,成了中國電商大佬的最早收割對象。

2003年對於中國電商江湖有多重要?

在那一年,1964年出生馬雲推出C2C的淘寶;C2C鼻祖、美國eBay完成對「中國版eBay」易趣的全資控股;1974年出生的劉強東開始在非典期間籌劃京東商城並於轉年初上線;B2C鼻祖、美國亞馬遜先後洽談雷軍的卓越網和李國慶的當當網,並於轉年收購前者……

還是在那一年。生於70末、80初的大學生在這一年開始畢業賺錢了,盡管要賺錢買房、養家糊口,但電商的出現讓他們有限的購買力找到了一個無限的欲望黑洞。就這樣,像被割韭菜一樣,一直被割了10年。到2013年淘寶封殺主要以80後構成的淘寶客,這個群體似乎讓人看到了絕望。前些年不斷有媒體發聲:80後創業者還有機會嗎?

毫不擴張地說,今天中國電商的基本格局,就是2003年決定的,但是誰又決定了2003年呢?答案是1964到1974年出生的「黃金一代」。

這十年不僅催生了今天的中國互聯網大佬,這一代人的下一代即90後,也撐起了中國互聯網的今天。爸爸們負責賺錢,孩子們負責花錢,一頭一尾,中國互聯網的兩極實現了閉環。

那麽,為什麽要從1964年說起呢?因為從1963年開始,中國迎來了一個人口出生高峰。在此之前的1959到1961年,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每年新增人口是呈階梯式下降的,1962年開始恢複,直至1964年步入快速、穩定增長的軌道。說馬雲爸爸和李國慶大叔是中國嬰兒潮的一代,並不為過。

最近幾年一直有個誤區,認為建國以來人口增長最多的十年是八十年代,最少的是九十年代。其實都錯了。從1980到1989年,中國累計新增人口為2億2千萬,而從1990到1999年,累計新增人口約為2億1千萬,這十年只比上個十年少了1千萬人口。出生最少的是2000到2009年,累計新增人口只有1億6千萬。

從1964到1974年一共增加了多少人口呢?2億8千萬。如果把這十年新增的2.8億人口看成分母,分子都有誰呢?馬雲(1964年)、李國慶(1964年)、張朝陽(1964年)、沈南鵬(1967年)、李彥宏(1968年)、梁建章(1969年)、雷軍(1969年)、周鴻祎(1970年)、馬化騰(1971年)、丁磊(1971年)、陳天橋(1973年)、劉強東(1974年)……

顯然,這些創辦過百億甚至千億市值公司的互聯網大佬,都是出生在1964至1974年之間。換句話說,最近20年中國財富新貴主要來自這個時間段出生的一代人。可以說,這一代人趕上了中國互聯網最早、最大的紅利期,直到今天,他們既是財富的擁有者,也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

但不止於此。以中國人平均結婚年齡為26歲計算,1964年出生的,到了1990年正好開始結婚生子,即使是1973年出生,正常的話也可能會有一個90後的孩子。劉強東同誌要是一畢業就回鄉務農,本來可以有個90後的孩子,現在卻有了90後的老婆,所以他的情況是個例外。

建國以來,最能賺錢的一代人生了最能花錢的一代人,這就是60後與90後的關系。

從馬雲到劉強東的「黃金一代」,可能是中國過去40年社會紅利的最大受益者:上小學時那場歷時十年的運動已經接近尾聲了;在中國最好的80年代趕上了公費上大學的時代;90年代要麽畢業包分配,要麽出國留學,依然能夠在體制內福利的幫助下娶妻生子;隨後又趕上了互聯網時代的開啟以及中國的入世,在最幹凈的年代拿下人生第一桶金,不需要帶著原罪去富養子女……

90後一出生就是時代的寵兒:上中學時成為PC互聯網的原住民,上大學時成為移動互聯網的原住民,中國每一次技術大變革的終端贏家,其實都是他們。不愁吃、不愁穿、不愁花,唯一愁的是有沒有更好玩的東西。這時你跟他們講物美價廉是沒用的,他們想要的是專屬、是趣味、是情感依賴,而這些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金字塔的需求,90後出生就在半山腰。

有人說80後才能花錢,因為這些年中國的房價基本都是70後、80後推起來的,因為他們是需求主體。但根本不同在於,90後是消費過去(父輩的積累),70後、80後不僅在消費過去,更是在透支未來。

70末、80初這一代應該是中國最苦逼的一代:上大學趕上了自費,找工作時國家已經取消分配,結婚時房價漲起來了,創業時巨頭林立……總之一句話,時代的紅利與這一代人無關。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這一代人苦逼,其實是承襲了他們父輩的遭遇。

50後一代可能是過去半個世紀最為不幸的一代人:剛出生就趕上了吃不飽、穿不暖的那三年;到了上學年紀又趕上了上山下鄉,好不容易熬到改革開放,又錯過了上大學的黃金年華;然後就是九十年代工人下崗。接著就是供養孩子上大學、攢錢幫他們買房……有這樣的一代父輩,70末、80初哪有能力和動力去瀟灑地消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便宜成了他們的消費哲學,所以淘寶的出現,對70後、80後來說簡直就是天堂。

從2003年到2013年,70末、80初一代用十年時間成就了馬爸爸們的黃金一代。2014年,京東上市了,阿里上市了,中國兩大電商平臺看似江山永固了。但新的變量又出現了。

如果說2014年屬於巨頭、屬於平臺,2013年就屬於垂直電商領域的新兵蛋子:當平臺電商、垂直電商在2014年忙著劃分勢力範圍的時候,從2013年開始,一批新的垂直電商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當年年底,80後肖文傑在深圳創立了中國最早的互聯網消費金融服務商,後面推出的分期樂商城,迅速席卷中國的年輕人市場;同年,同為80後的吳文超在上海創立小紅書,打響了跨境電商風口之上的第一槍;在隨後的2014年以及2015年,一大批新型垂直電商風起雲湧:年糕媽媽、每日優鮮、考拉海購、拼多多……

為什麽新型電商從2013年開始?答案是人口紅利。唯品會、聚美優品、蘑菇街、美麗說、米折網(貝貝網)這批垂直電商誕生的2010年前後,正是移動互聯網流量替代PC流量的大轉折時期,盡管這些家公司一開始是從PC端切入,但它們的一個成功之處就是果斷轉型移動端,抓住了過去十年最大的流量紅利期。

流量就是用戶,用戶就是流量。2013年的流量紅利在哪里?可能還有人記得,「90後創業者」作為一個社會概念,正是在這一年登上歷史舞臺的。其實,比90後創業者更具社會意義的新群體,是90後大學畢業生。

這一年,中國1990年出生的大學生,正式離開大學、進入社會,換句話說,多年來被媒體討論來、討論去的90後開始大規模步入職場,開始賺錢了。同樣,還有更多的90後已經把手機作為自己學生時代與這個社會的最大接口:移動流量的核心人群形成了。

這是繼幾年前PC端向移動端、功能機向智能機過渡之後又一輪流量紅利期,90後開始作為新的消費人群走進互聯網的風口之下。2013年8月,當第一批90後大學畢業生剛剛步入職場的時候,生於1983年的肖文傑從騰訊辭職,創立了分期樂並迅速拿到險峰華興的天使投資。這是中國第一家面向90後群體的分期消費平臺。

不管是剛剛畢業的,還是尚未畢業的,90後們開始找到了一種新的電商消費方式:用碎片化的積蓄購買高客單價的商品。他們拿出可以透支的勇氣跟80後告別:益達是你們的、淘寶也是你們的……誰也沒想到,垂直電商和消費升級相互融合的第一個引爆點,竟是以這種方式席卷中國90後。

2013年底成立的小紅書同樣不是靠「物美價廉」起家的垂直電商,甚至不是靠賣貨起家的。小紅書的切入點是內容,內容起來之後又做社區,社區起來之後把電商打通,最終實現交易的閉環。所以,你很難定義小紅書是內容電商、還是跨境電商、抑或垂直電商。它都是,也都不是。但它抓住了新一代消費者的心。小紅書聯合創始人瞿芳說,2017年上半年新增用戶中,一半是95後。突然感覺90初一輩都老了……

2014年12月,80後聯想高管徐正和同事曾斌開始在微信群賣水果,他們最初的用戶群就是剛剛結婚的少婦,以及未婚小妹妹。80後特別是90後成為了最主要的用戶群。與小紅書一樣,他們後面也拿到了騰訊的投資,這就是生鮮電商領域的當紅炸子雞——每日優鮮。新一代消費者最缺的是什麽?一是時間,二是更好的選擇。每日優鮮給出的答案是:又快又好。

2015年,「黃金一代」的丁磊也坐不住了。他授權給70末的女高管,隨即網易推出了考拉海購,又在2016年推出了網易嚴選。其中考拉海購趕上了跨境電商的大風口,當潮水退去,一大批跨境電商被拍在沙灘上的時候,考拉海購依然是網易電商業務的核心。而根據2017年第二季度財報,電商業務是網易所有業務中漲勢最快的,增速將近70%。70後老炮也盯上了90後新生。

最近電商圈有一種說法,直接把考拉海購、小紅書、分期樂和每日優鮮稱之為垂直電商領域的「KXFM(開心FM) 」。幾家公司的共同點是:第一,成立的背景趕上了新一代消費者的入場,即90後消費者強勢崛起;第二,都有模式創新,不是單純地低價賣貨,很像當初唯品會和聚美優品的路子;第三,強調用更少的錢享受更好的商品和服務,符合新一代消費群體的訴求。

以「KXFM」為例,四家垂直電商的創始人或業務負責人,不是生於70末就是生於80初,他們本身是「黃金一代」的用戶、消費者,而現在又瞄準了「黃金一代」的孩子們——90後。其實這正是移動互聯網以來的最大趨勢。

生於1979年的王興、生於1983年的張一鳴和程維、生於1985年的張旭豪,都曾是「黃金一代」手下的韭菜;現在他們不斷把「黃金一代」的孩子們(90後)變成自己的核心用戶群,同時又在「黃金一代」的陰影下尋求突圍。

誰是誰的爸爸?誰是誰的兒子?

中國互聯網 黃金一代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6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