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個人認為保險業的拐點已經在去年上半年見底,今年得到確認。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5538344
——個人認為保險業的拐點已經在去年上半年見底,今年得到確認。

——過去兩年,保險業同時在資產端和負債端受到擠壓,實在是各種不可持續的因素的混合,比如過去幾年貸款的稀缺並且又遇到了連續提准的畸形政策,使得民間利率高企,各種理財產品、信託產品的高收益率打擊了以理財險為主的保險產品的競爭力,所以負債端受到擠壓,數據表現上便是新業務價值增速的低迷甚至負增長;投資段連續幾年的藍籌股估值熊市,讓重倉藍籌的保險機構的浮虧持續增大。

未來投資端和資產端都在去股市化,也就是保障性產品的佔比會逐年提升,新業務價值利潤率上升的同時也擺脫了隨資本市場一起波動的運命;投資端同樣如此,淨利息收益率的提升,另類資產、更加豐富的債券、基礎設施、養老地產等,都可使得保險資產投資收益率越來越穩健。

所以,再把保險股當成牛熊的簡單的權證是不合時宜的,你會發現保險股的內在價值的穩定度慢慢提升。當然,有藍籌牛市,可以實現保險股投資資產的浮盈以及估值的提升,確實是件錦上添花的事情。

——現在是整體傳統行業受到歧視的階段,保險、銀行、地產、建築、家電等,尤其是金融,研究歷史,這些商業模式幾百年都穩定的行業的估值卻達到了歷史新低,平安上次的策略會上演講的內部人員都覺得美國上市的一個小額貸款公司的估值都能被提那麼高,為什麼平安的估值卻被打壓到清算價值的8折?這幾日靜心研究壽險的歷史,我國的壽險基本相當於美國、日本等1940年的樣子,成長空間巨大、商業模式穩定,實在想不出有比這更好的標的了。

——目前保監會前段放開、後端管制的思路是極其正確的,高速發展的同時,可以避免歷史上壽險由於過度競爭的局面,金融業必須管制。


項俊波:對當前我國保險改革與發展問題的思考

文/項俊波(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黨委書記)

一、當前保險業面臨的形勢

2013年是保險業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今年上半年,保險業總體情況好於預期,發展轉型出現了積極變化,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也在穩步提高,總的判斷是穩中有進、進中有憂、憂中有底。

所謂「穩中有進」,主要是指保險市場運行比較平穩,近兩年業務增長連續下滑的趨勢初步得到扭轉,同時行業發展有了新的突破和進步。一是保險市場運行呈現好的趨勢。上半年,全國實現保費收入9512億元,同比增長11.5%,比去年同期提高5.6個百分點。二是保險風險防範取得新的成效。截至二季度末,除個別公司外,絕大多數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都超過100%。三是幾個長期想解決而未能解決的難事有了實質性突破。《農業保險條例》正式實施,大病保險全面鋪開,個人稅延型養老保險試點方案初步確定,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開始啟動,保險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所謂「進中有憂」,主要是指當前保險業發展正在經歷困難時期,面臨的挑戰十分嚴峻。憂主要是四個方面:第一憂是回升基礎還不牢固。保險業務雖然實現了觸底回升,但回升的基礎比較薄弱,業務趨穩向好的態勢還不穩定。第二憂是風險隱患比較突出。一是利率、匯率波動和資產負債久期不匹配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產品競爭力和公司穩定性造成不利影響。二是未來新業務增長、滿期給付、退保和費用超支將給現金流帶來較大壓力。第三憂是市場違規有所反彈。市場秩序不規範,是保險業久治不癒的頑疾。數據不真實、不嚴格執行報批報備的條款費率、違規支付高額手續費、理賠環節利益輸送等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第四憂是競爭能力仍顯不足。保險業競爭力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最直接的表現是保險產品缺乏吸引力。前不久《人民日報》發表了《內地居民為何熱衷在港買保險?》的文章,文中提到,內地訪客在香港保險市場所佔的份額,近年來節節攀升。2012年,香港保險業向內地訪客銷售的新單保費達到99億元,佔全年個人新單業務的12.8%。內地人之所以到香港買保險,原因是香港的保險產品費率低、收益高、責任覆蓋廣。香港保單的熱銷說明,市場並不缺保險需求,缺的是有吸引力的保險產品。

所謂「憂中有底」,主要是指儘管當前我國保險業發展面臨著嚴重困難和挑戰,但未來10~20年仍然是保險業發展的黃金時期。這個判斷的主要依據: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中國經濟未來十年仍有保持較快增長的能力,社會財富和居民財富的不斷積累,這將為保險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二是我國保險業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保險行業長遠發展的市場基礎、監管基礎、人才基礎、社會基礎都在不斷夯實,這些將為保險業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三是我國保險業巨大發展潛力的格局沒有變。2012年,我國保費收入排名從2011年的世界第6位躍居到第4位,但人均保費僅排名世界第61位。我國保險業與世界平均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後發優勢的潛能有待進一步釋放。

二、大力推動保險業市場化改革

(一)建立市場化的定價機制

定價機制改革是保險公司和社會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最需要慎重推進的改革領域。

1.壽險產品預定利率改革

1999年沿用至今的壽險產品2.5%的預定利率,在特定時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行業的發展,過低、過死的預定利率已經成為削弱壽險保障功能、抑制壽險產品需求的重要因素。費率市場化改革,核心是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費率形成機制,主要內容是「前端放開定價利率,後端管住準備金評估利率」。從前端看,前端的產品預定利率,由保險公司根據市場供求關係自主確定,把產品定價權交給市場和企業,真正實現產品的多樣化、服務的貼心化和企業的差異化。從後端看,後端的準備金評估利率,由監管部門根據「一籃子資產」的收益率和長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等因素綜合確定,通過後端影響前端,有效調控前端合理定價。

2.商業車險條款費率改革

商業車險是財產保險市場的主要險種,也是與社會公眾密切相關的險種,車險條款費率改革備受社會關注。我國現行的車險條款費率主要基於2006年行業協會制定的ABC三套標準,基本一致的責任範圍和費率水平為扭轉當時混亂的市場秩序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也帶來了費率偏高、保險責任與市場需求脫節等問題。2011年,保監會啟動了全國範圍的商業車險條款費率改革。改革的核心思想是確立市場化導向的條款費率形成機制,明確保險公司的責任,逐步實現車險條款費率市場化。下一步,總的想法是,按照先條款後費率、先統一後差異的原則,擬用3年左右時間分「三步走」的進度安排,最終實現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根據自有數據開發商業車險條款費率。

3.交強險改革

交強險連年虧損的問題一直備受大家關注,這裡有人工成本、零部件價格上升、司法環境等因素,但主要的原因在於交強險的制度設計本身。我國現行的「前端政府定價,後端市場經營」的經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交強險定位不清晰、政府和保險企業的主體角色模糊、運行機制不順暢等問題。考慮到交強險發展的現實情況,應當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穩步推進交強險改革。從短期看,要研究建立區域費率制度,並適時調整交強險的責任限額和費率水平,進一步完善調解機制,規範診療和傷殘鑑定標準等,完善救助基金等相關配套制度,進一步改善外部經營環境。從長期看,要從根本上解決交強險面臨的諸多問題,需要對《交強險條例》等法律法規進行修訂,明確我國交強險的基本定位,確立保險公司的主體地位和市場化經營的基本方向。

(二)建立市場化的資金運用機制

目前,保險業資金運用面臨的主要問題仍然是市場化程度不高,保險資產的結構和收益不能有效支持負債。主要表現在投資收益率偏低。2008年~2012年,保險投資收益率分別為1.9%、6.4%、4.8%、3.5%和3.4%,今年上半年的年化收益率是4.9%。與國內比,保險投資收益率低於社會平均收益水平,大部分年度的收益率都低於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也低於5.5%左右的壽險產品精算假設。與國際比,很多國家的保險投資在經濟高速增長期均實現了較高投資收益。以美國為例,2001年~2010年十年中,美國經濟年均增長1.8%,年均通脹率2.39%,同期美國保險投資收益率為5.6%,超過GDP增速與通脹之和。因此,當前過低的投資收益水平意味著保險業並沒有充分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也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保險產品吸引力低、銷售困難以致銷售誤導等一系列問題。

——如果按照以上的計算,未來GDP+CPI將會是7%+2%的水平,如果保險資金能夠做到符合9%,那保險業的增長將是一飛衝天的。


資金運用監管,不宜管得過多過細。保險資金運用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堅持市場化改革導向,把投資權和風險責任更多地交給市場主體,增強市場活力。具體著眼於以下三點:一是進一步簡政放權。如,整合比例監管政策,重新整合定義大類資產,取消一些不適應市場發展要求的比例限制,按照投資品種風險屬性不同,納入到大類資產配置比例中,不再單獨設置具體比例。二是鼓勵創新。為促進保險業支持小微企業發展,保險機構應當研究發起設立小微企業投資基金,以及投資中小企業私募債(PPN)的相關問題。三是改進監管。按照「放開前端、管住後端」的思路,加大償付能力和資產配置的硬約束,強化信息披露和風險責任人的硬要求,落實追責制度,堅守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放開前端、管住後端」這一思路是比較理性的,如果保險的後端放開,保險業陷入到惡性競爭的死循環中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三)建立市場化的准入退出機制

建立市場准入退出機制總的思路是:堅持市場化導向,突出專業化特色,正確把握髮展與監管、監管與服務、維護投資者熱情與保護消費者利益等重大關係,統籌規劃市場准入和市場體系培育,完善市場退出和風險處置的制度機制,改變以往保險機構「野蠻生長」、「有生無死」的狀況,為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創造條件。在市場准入方面,適當限定新設保險公司的業務範圍,支持設立一批專業性保險公司。在市場退出方面,研究制定市場退出的監管規定,建立針對股東、業務、人員、分支機構和法人機構的多層次、多渠道退出機制。明確市場退出的標準和程序,既可以是全國市場的退出,也可以是局部市場的退出;既可以是全面業務的退出,也可以是部分業務的退出。要規範市場化併購重組,有效引導保險市場的存量調整,加快推動有關立法,明確風險處置的觸發條件,豐富風險處置工具箱。

三、積極探索商業模式創新

(一)加大產品創新力度

1.要處理好保障與理財的關係,樹立「大保險」的觀念

關於保障和理財的問題,行業內外一直分歧較多。對待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保障功能,是保險的基本功能,是保險行業的獨特優勢,也是保險業安身立命的基石。發達國家的保險業,也是保障型產品發展到一定程度,才進一步拓展理財型業務的,而且保障型產品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比重。以韓國為例,2012年韓國的壽險產品中,保障型約佔37%,年金佔32%,儲蓄型佔31%。目前我國的保障型產品發展還遠遠不夠。2012年我國普通型壽險保費收入965億元,只佔壽險業務的8.2%。我國普通型壽險的覆蓋率只有10%左右,保險的保障能力十分有限,絕大多數人沒有保險,所以保障型產品的發展潛力和空間是十分巨大的。

——在其他國家保障性保險基本也都在40%的比例,保險是一個被動需求的產品,需要個人壽險團隊的主動營銷,也需要保險公司設計真正引起公眾興趣的產品。我國為什麼和其他國家的發展路徑不同,直接跨越到投資險為主的狀態,一個是公民的保險意識不足,投機心態過濃,另一個就是主動營銷還不強,未來我國甚至可以借鑑台灣,實行政府強制推銷也未嘗不可。


同時也要看到,理財和保障並不是對立的,居民財富持續增加本身就是一種保障。財富管理也是金融業的發展主流,理財型產品的發展,對於保持保險市場的穩定增長,鞏固保險在金融業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以美國壽險市場為例,20世紀80年代以前,美國保險市場以傳統定期壽險和終身壽險等產品為主導。美國1981年推出萬能壽險和變額壽險產品,1985年開始銷售變額萬能壽險產品,壽險產品結構隨之發生重大變化。由於具有投資理財功能,產品設計也更為靈活,1985年萬能壽險和變額萬能險二者即突破壽險市場份額的40%,2007年達到高峰,約佔壽險市場的55%。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投資型產品熱度有所消退,定期壽險和終身壽險佔比有所回升,但萬能壽險和變額萬能壽險的地位仍然舉足輕重,2012年兩者佔壽險市場的47%。

總之,保險產品的發展不能搞一元論,要把保障和理財兼顧起來,既要滿足人們的保障需求,補上保障的短板,也要跟上世界保險業發展的時代步伐,圍繞人們的財富管理需求,提升理財的水平。

2.要處理好大眾化與專業化的關係,提升保險的專業水平

創新保險產品,必須著眼於產品的專業化和多樣化。怎樣才能實現這一點呢?必須對承保的風險做到心中有數,全面地分析判斷各種風險因素,科學地運用專業技術進行產品研發。再一個是基礎數據的積累問題。這是我國保險業發展的一大軟肋。產品創新離不開系統全面的經驗數據。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歷程短,各類經驗數據庫還不健全,產品定價缺乏科學的依據,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保險產品創新。美國的汽車保險,定價因子林林總總,包括被保險人的年齡、性別、婚姻狀況,以及機動車的型號、車況等等,相當詳盡,這保證了車險定價的科學性。必須加強基礎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為產品創新提供堅實的基礎。

(二)加大渠道創新力度

1.現有渠道的創新

一是穩步推進保險營銷員體制改革。營銷員體制究竟如何改革,各方面一直在研究,世界各國也在積極探索。比如,澳大利亞的保險個人代理模式,正在從單純銷售保險產品的個人代理人,向為客戶提供綜合財富管理建議的職業理財師轉變,薪酬計算方式由傳統的代理人佣金轉變為理財師諮詢費,這使得銷售人員更關注客戶的長期利益而非短期銷售目標,有利於提升客戶忠誠度,實現可持續的長期合作關係。

二是促進銀行保險的規範發展。國際上,針對銀保業務的改革早已開始。在英國,銀保業務先後經歷了「多對多模式」、「銀行主導模式」、「戰略夥伴關係」三種模式。「多對多模式」類似我國前幾年的模式,客戶體驗差;「銀行主導模式」類似我國當前模式,產能低下,難有長期顧客;「戰略夥伴關係」就是實現銀保專業化,如英國利安傑保險集團與兩家大型國有銀行建立合資企業銷售保險,不但成長速度快,而且極大地降低了件均成本,做到了「用合適的方式,將合適的產品,銷售給合適的人」。因此,銀保專業化是我國銀行保險業務改革的方向。

——興業與人壽、平安已有銀行渠道

2.新渠道的開拓

主要是關注三個方面:一是深度營銷。隨著財富的增加,消費者對保險、銀行、證券等金融產品的多元化需求日益迫切。誰能夠更好地向客戶提供一攬子綜合服務,誰就能搶佔先機。二是網絡保險。當前龐大的互聯網人群和快速普及的網絡消費習慣,讓互聯網成為保險業不能忽視的重要銷售渠道,網絡保險的潛力很大。三是其他新興渠道。長遠來看,渠道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一些新興的銷售渠道將不斷湧現。當前,已經有一些保險公司邁出了步伐,嘗試與證券公司、房地產公司合作,有的與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等等。雖然目前這些新渠道實現保費所佔的比重不大,但為探索新渠道積累了經驗。

(三)加大管理創新力度

1.管理機制創新

管理機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保險公司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效率,是管理模式創新的重點。現在,有的保險公司管理成本過高的情況比較嚴重,部分公司存在人員冗雜、人浮於事的現象,導致人力成本虛高。保單獲取的成本也很高,部分長期壽險產品的獲取成本甚至超過了首年保費。因此,管理創新首先要在管理機制上想辦法,包括對高管人員的管理,以及對公司員工的管理,都要進行創新的探索,以有效地管控成本,提高效率。

2.管理規則創新

規則是管理的基礎,也是管理的依據。規則創新可以考慮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完善考核規則。有什麼樣的考核標準,就會有什麼樣的經營行為。現在,一些保險公司的考核標準是有問題的,重規模、重份額、重排名,對市場缺乏前瞻性和規律性的科學研判,制定的保費規模考核指標嚴重脫離市場實際,公司從上到下,層層加碼,導致為了保費規模不擇手段,甚至不惜違法違規。這種唯保費論的考核必須糾正。(——人壽[大笑])二是完善運營規則。「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國外很多大型保險企業非常注重規範和統一運營標準。通過制定操作手冊,將制度規範體系和運營標準以專業化、流程化的手冊固化下來,並嚴格按照手冊運作,杜絕做事「跟著感覺走」。三是完善監控規則。完善的監控是防範保險公司「跑、冒、滴、漏」的最有效手段。比如,有的保險公司統一上收理賠權限,如果云南地區有客戶出了險,本地公司無權調度理賠員,要由北京總公司直接隨機安排理賠人員查勘定損,而且整個理賠程序通過信息系統由理賠中心統一處理,基層機構不得干涉,效果不錯,杜絕了很多人情、關係賠付。這就是有了管用的監控規則的好處。

3.管理技術創新

信息時代也將為保險業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未來,保險業信息化的拓展將主要從深度和廣度兩個維度展開。在深度上,保險業將在產品營銷、承保理賠流程、客戶體驗、平台建設和服務品質等方面產生一系列創新。比如,人們只要利用傳感器網絡收集自己的健康數據,並發送到保險公司進行處理,就可以輕鬆完成投保或理賠,或者不用奔波於醫院就能很方便地享受衛生保健、疾病治療。在廣度上,一方面,拓寬保險機構內部業務信息化的領域,並進行必要的集成。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手段不斷拓展產業鏈和價值鏈,深度分析和處理客戶信息,如消費者的評論、口碑,以及社交網絡和媒體的反饋等,深入開發潛在市場。目前,國內有些保險公司已經嘗試在網站上銷售保險產品,或者通過手機應用系統宣傳企業形象,這些都是利用信息手段拓展保險服務的有益探索。(完)

文章來源:《保險研究》(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