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電價緩漲的謬誤

2012-10-08  TWM




電價在政治壓力下又被宣布緩漲了,主因是政府認為電價緩漲會抑制物價上漲,然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一般人觀念是「成本決定價格」,也就是生產者雇用勞力、設備、原料,總共花多少錢,然後把這個成本加上一個金額變成產品售價。若生產成本提高,例如勞工工資上漲,就代表成本上升,那麼產品售價也會跟著上揚。

若這種想法是對的,那生產者何必降低成本?不管成本多高,產品價格也會相應提高,生產者不就永不虧損?世上從沒有如此美妙的生意。

經濟學告訴我們,正確邏輯是「價格決定成本」:產品價格越高,意味著消費者願為產品付的錢越多,生產者才有動機花大錢,雇用那些可生產出這種產品的勞力、設備或原料。

因此,不是因為台北市土地價格高,才導致台北市房價高──不少專家都犯了這個錯,而是因為消費者願付高價買台北市房子,生產者才有動機花大錢,買下台北市 土地蓋房子賣給消費者。不是因為養松阪牛成本很高,所以松阪牛排才很貴;而是因為消費者願花大錢吃松阪牛排,生產者才願意花大錢養松阪牛滿足消費者。

因此,所謂「電價緩漲可抑制物價上漲」也是錯誤的,因為這正是「成本決定價格」的錯誤邏輯。

若一個產品對消費者價值沒有改變,例如一支手機對消費者來說,就是只值五千元,那麼生產者生產手機時所用的電,電價突然上漲了,難道這支手機就從此改頭換面、消費者就願出八千元來買這支手機了?

真相是消費者根本不在乎生產者成本高低,他們只在乎這個產品對他們是否有價值,所以名牌包儘管生產成本很低,消費者照樣一擲千金;用名貴紙張印出一本經濟 學教科書,儘管成本很高,消費者照樣一毛不拔。同樣的,即使生產過程中的電價提高,若該產品對消費者價值毫無改變,他們也不會多花錢買,產品價格也不會上 漲,這才是「價格決定成本」的正確邏輯。

而且,電價緩漲不但不會使物價漲幅縮小,反而會使物價漲更多。若電價不受干預的上漲,電力業者就有動機提供更多電,那些生產過程需要用到電的業者,可以生產出更多產品,這就讓產品價格下降。

但若電價不上漲,電力業者沒有誘因提供更多電,生產者能用的電就會減少,生產的產品數量也下降,產品價格反而上漲。因此,電價緩漲的結果,不是使物價漲幅變小,反而是讓物價漲更大。

若壓抑電價可讓物價不漲,那乾脆把電免費提供給所有人,物價不就下跌了嗎?若不拋棄這種「成本決定價格」的錯誤觀念,那最後衍生出這種荒謬政策,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