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家成功學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219
「古羅馬人究竟是些怎樣的人?其智力不及希臘人,其體力不及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其技術不及伊特魯里亞人,其經濟不及迦太基人。但為什麼只有羅馬人能成就如此大業?為什麼只有羅馬人能夠建立並長期維持一個巨大的文明圈?」鹽野七生如此問道。


      或許她提出的這些問題,就能解釋為什麼一套寫羅馬歷史的書突然成為一些中國商界人士推崇的讀物。因為建構一個商業王國所需要的種種條件,也不僅僅是智力、 體力、技術和單純的生意技能所能囊括的。一個真正心懷謙卑的商人很難解釋清楚自己究竟為何能夠走到今天。更何況其中還有一些難以言說的因素在起著作用。就 像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云有次對他的一眾企業家朋友們所說的,無論是經驗、智慧還是對商業的理解,他們都比創業時要好很多,但如果讓各位重來一遍,很難保證 大家還能做到今天。因此,如同很多商業領袖孜孜以求要從政治家或軍事家的作品與傳記中汲取智慧一樣,他們也難免想要從國家的興衰中獲取公司興衰的教誨。


      鹽野七生在這套15卷本歷史書的第一卷結尾給出了她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我不能接受的說法是:興盛源自當事者的精神健全,衰退源於他們的精神墮落。與此相 比,我更傾向於興盛的原因在於當事者建立起來的體系。最容易動搖的是人的內心,你可以努力說服大家改變想法,但,要所有人都如你所願是不可能的。只有當大 家覺得非改不可的時候,大家的想法才會一致。只有體系是要害之所在。」


      這些話聽起來相當熟悉。在經歷過制度學派對制度重要性的普及之後,已經不太會有人否認「體系是要害之所在」。但雖然不太會有人否認這一點,卻鮮有人能成功 地建立起制度;或者,即使建立起了制度,也難以「說服大家改變想法」,去接受制度;即使人們終於接受了制度,但是,鹽野七生自己也說,「最容易動搖的是人 心」;再或者,建立起的制度漸漸難以適應組織自身的成長,但卻又沒有人有能力更新這套制度,而最終導致組織的崩潰。對任何組織都是如此,無論是一個國家還 是一個公司。


      羅馬建立的地方,是阿諾德·湯因比理想中的文明發源地,自然條件雖不是特別便利,但也沒有特別不便利。它既不靠海,也不適合於防禦。不便於通商,只能倚仗農業與畜牧業,不適合固守,因此只能眼光向外。


      湯因比認為文明起源的另外一個條件是,需要有少數具備創造力的人對外部挑戰給予回應。羅馬的回應正是由那一長串的國王、執政官、護民官和皇帝做出。公元前 753年,羅穆路斯建立了羅馬。令人羨慕的是,羅馬的建國國王羅穆路斯就在制度上領先了一步。他將國家的權力交由三個機構來共同享有:國王、元老院和市民 大會。在經過了七任國王統治後,羅馬進入了共和時期。制度的變化在於,治理國家者由一位國王變成了兩位執政官;國王的任期是終身制,而執政官的任期則只有 一年;但無論是國王還是執政官,都由市民大會選舉產生。


      鹽野七生認為,這七位國王244年的統治,雖然是中央集權,但卻對這個新生的國家有益。因為,「一個國家共同體,在最初階段,應該說更適用於中央集權 制。」在她看來,一個組織如一個人一樣,在幼小期,如果沒有精心呵護,就會夭折。而呵護的方式,由一個人來做決定,比由一群人做決定更為保險。


      在國王被推翻之後,推翻了國王的強有力者沒有成為新的國王,而是對制度做出了進一步的更新,由兩位分享權力任期有限的執政官來取代國王,這也是讓人讚嘆的 地方。它體現出一種對權力慾望的克制。這種克制由何而來,卻不得而知。就好像為何華盛頓選擇成為總統,而不是國王一樣。


      同期的雅典也有讓人讚嘆的對權力的克制。那就是著名的「陶片放逐法」。雅典市民可以將自己希望放逐的人的名字,寫在陶片上,在市民大會上提交。超過半數, 就可以將市民們認為有可能威脅到雅典的市民放逐到國外十年。被放逐者,無一例外,都是深富個人魅力的強人。被放逐者受到的唯一懲罰就是要在雅典之外居住十 年才能返回故鄉,此外他不會失去寶貴的市民權,也不會失去自己的財產。他之所以被放逐,只是因為超過半數的雅典人認為,他可能建立起威脅到雅典的獨裁統 治。


      這一制度的確讓人讚嘆。但其缺憾卻在於雅典本身的封閉性,即雅典市民權不可能被授予生於雅典之外的人。就好像今天世界國力最強盛、福利最好的國家的國籍或 者中國大城市的戶口一樣,不能輕易授予一個外來者。這決定了雅典自身缺乏可拓展性。它可以殖民,但是殖民地的人民必然不會享受到雅典制度的紅利,因此也不 會認同雅典。這讓它難以輸出自己的制度與文明。


      羅馬則不同。羅馬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在羅馬不斷向外延伸或擴張的過程中,它從沒有吝嗇給予戰敗者權利。它將戰敗者「羅馬化」。《希臘羅馬名人傳》的作者普魯塔克認為,羅馬興盛的關鍵正在於「他們採取同化失敗者的生活方式」。


      鹽野七生說,羅馬後來居上的關鍵,正在於「他們開放的性格」。開放性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它可以吸引到各個民族各個國家最優秀的人才。就這點而言,羅馬崛起的過程有點類似於今天世界上的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的崛起過程。


      對於羅馬而言,開放還有一個好處是建立起了穩固的「羅馬聯盟」。「他們沒有把失敗者貶為奴隸,而是讓失敗者成為『共同經營者』」。既然被羅馬征服的民族自身不但沒有受損,反而能從羅馬的昌盛中獲益,自然而然,他們就成為羅馬堅定的同盟者。


      羅馬人對失敗的容忍程度也會讓今天的我們驚訝。他們對失敗的態度與大多數民族都不同。同山嶽民族薩謨奈人的戰爭是羅馬遭到的最恥辱的失敗之一。他們被迫投 降,交給薩謨奈人600名羅馬士兵作為人質,其餘人則像那個時代的奴隸一樣,只穿貼身的白色短衣,穿過兩側的薩謨奈士兵隊伍,忍受他們的羞辱、謾罵和槍矛 的捅刺。但是,敗軍之將在歸國之後卻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繼續掌握兵權,成為下一次戰爭中的決策者。這種現象在羅馬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


      「在羅馬人的意識中,個人的勝利只有在自己所屬的共同體取得勝利後才能實現。因此,在共同體內,肩負重任卻慘遭失敗的人,內心會因為羞愧而備受煎熬。既然 他已經承受了恥辱帶給他的懲罰,也就沒有必要免除他的職務或向他問罪了。」這樣做的後果之一,反而是敗軍之將因為能夠更直接從失敗中學習,讓自身變得更強 大,也讓羅馬變得更強大。


      羅馬的保守與現實態度也是羅馬能夠取得國家成功的原因之一。羅馬的制度變化從來都不是激烈的。它是緩慢地、一步一步地修補。「羅馬人本能的厭惡改革,即使 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時候,進展也很緩慢,不會輕易改變。所以他們與希臘人相比,發展的速度也很緩慢,但是一旦開始發展了,又能保持長期的持續發展。」


      建立起制度與體系,而不是倚仗天才個體;始終保持開放性以補充新鮮血液和建立起利益聯盟;對失敗者持寬容態度—在失敗等同於死亡的古代這點尤其難能可貴;以及通過保守與現實的態度來對待制度的改革,而非輕言變化。這可能就是古羅馬能夠成功的原因。

      鹽野七生自1992年開始,以古羅馬帝國為題材,編織她的英雄夢,她以每年一冊的速度,歷時十五年,至2006年完成這部時空縱深長達一千多年的羅馬史。《羅馬人的故事》系列叢書出版後,斬獲意大利國家勛章及日本國內的各項大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