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一種好的品質,謙虛是一種美德。
但過猶不及,如何平衡這兩種品質,則需要中庸之道。
記得在一本書裡面看到過,國外曾對司機群體做過一個有趣的調查,
結果是有80%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排在前50%。
顯然,多數司機是過於自信了。
在股票市場裡也是一樣,很多人在入市時就已經知道幾個簡單的事實:
1) 長期看,股市裡大多數人終將是虧損的。
2) 大多數散戶的業績是比不過基金的。
3) 大多數基金的業績是比不過指數的。
但事實上散戶們仍然前仆後繼,親歷親為。
願意選擇指數基金的人寥寥無幾。為什麼呢?
這可能也要解釋為,多數人是過於自信了,尤其是男股民,呵呵。
幸好有熊市。熊市的虧損教會我們謙虛。
最近的幾筆虧損的交易,都讓我損失慘重。
去年底,有只我看中的股票,從高點跌了20%,我覺得機會不錯了,於是買入。
結果一路跌到今年三四月我認輸出局,我虧損了40%,
但若當時不走,到今天差不多又跌了55%。
這幾天剛剛賣掉兩個股票,都是今年五六月之間進的,
買的那時候他們已經從高點下跌很多了,一個是30%,另一個是70%。
但到我認輸出局的時候,又正好都是虧損了46%左右。
回想我當初做出這些選擇的時候,是什麼心態,是隨意?是盲目?是妄想?或者是其他
第一個當時是預期有一個好的年報,想博一個年報行情。結果年報業績的確好,
甚至比我預期的還要好,但股價跌了幾乎一半。
第二個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在網上幾乎找不到他的消息和資料,
結果中報業績很差,但股價已經提前表現了,我是後知後覺的。
第三個又是一個常見錯誤,我指望著他會成為某某第二。
甚至我在親自去看了他的店面銷售不理想之後,我還是愚蠢的、一廂情願的『希望』,
但中期業績出來之後,我才終於明白,
這只青蛙依然是青蛙,跟其他大多數青蛙一樣,它並沒有變成王子。
這些學費不可謂不昂貴。
投資應該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任何輕率輕信盲目妄想都會得到懲罰。
回頭想想,似乎那些道理我之前也都明白。但只有真的疼了,才記得住。
我的小孩現在剛兩歲多,我還能清楚的記得,他很小的時候我抱著他,
他總是試圖去摸那個電飯鍋蓋,我說燙得很,不要摸,他總是不聽的。
直到有一次,我不小心讓他摸到了,他燙得大哭。從此之後不用我說他也再都不敢碰了。
人很難以從別人的經驗中汲取教訓。
看來人的本性如此,即使如今我已至中年,其實也沒有改變多少。
如果有人能做到的,那應該被稱為智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