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快訊】傳攜程戰略投資途風網,沈睡的巨人蘇醒?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6/57691.html

2013年10月,攜程通過發行可轉換高級債券,融資高達8億美元。而在此之後,攜程即展開了“旋風式”的投資並購:一億美元入股一嗨租車,6000萬美元入股易到用車,收購遊記類產品看圖班、蟬遊記2014年伊始,攜程的收購戰車繼續運轉:據傳已經戰略投資專攻北美旅遊的途風網,著手布局境外旅遊。途風網於2006年在美國的洛杉磯成立,從開始做美國華人社區的旅行服務逐步將業務擴展到大陸,並於07年在成都設立辦事處,08 年設立運營中心,主要提供大陸遊客到美國、加拿大的出境遊和目的地參團服務,並號稱“美洲旅遊第一品牌”。根據1月6日在北京召開的2014年全國旅遊工作會議的數據,2014年大陸出境旅遊將達到1.1億人次,同比增長13%。而在早前,攜程剛剛宣布6000萬美金投資易到用車。這一方面在於移動互聯網這個大趨勢導致用戶習慣都往移動端方向轉變,另一方面在於目前在線旅遊的競爭的巨大壓力。不論是剛剛在美上市的去哪兒(去哪兒創始人莊辰超是創業家評選的2013年度創業家)旗下的去哪兒團在移動端的巨大威脅,還是美團這家團購巨頭通過美團酒店這個應用異軍突起殺入旅遊這個細分市場。都證明目前大家在旅遊移動端的廝殺已經到了最關鍵一步。當然攜程也不會忘了自己的老對手藝龍,就在今年的3月份起,細心的用戶會發現藝龍在分眾已經為移動客戶端打了連續數月的廣告,主推的就是其手機訂酒店。攜程隨後在分眾上應戰,找來鄧超做廣告,大力推他的攜程在手,說走就走。而i黑馬剛剛從業界聽到未經正事的傳聞,做為攜程老對手的藝龍,其CEO崔廣福傳出離職加盟某電商公司,雖然只是傳言,但在這歲末老對手加快移動端布局並且利用資本大旗大舉收割之際傳出這個消息,耐人尋味。目前,在線旅遊正在形成戰國混戰的局勢,攜程曾經老大的位置在去哪兒和藝龍的沖擊之下並不穩固,而又有類似於美團團購這樣的異界跨界者殺入戰團,搶食盤中之餐,在這歲末之季,這盤遊戲越來越好玩了。那麽,攜程還可能繼續哪些方向收購呢?i黑馬之前寫過,旅遊社區類型的螞蜂窩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之前攜程曾經嘗試做過旅遊點評類網站驢評網,但隨後關閉,證明攜程在用戶社區這一環節還需要補強。當然,攜程最大的恐懼就是移動端,但目前在移動旅遊這一塊還沒有出現太值得收購的對象,類似於美團酒店和糯米的酒店團購這樣的業務基本都在美團和百度這樣的大鱷手中,基本沒有機會爭奪,多以,攜程或許還會再看看,當然別忘了曾經和攜程大打口水戰的今夜酒店特價,雖然傳聞已落京東口袋,但畢竟只是傳聞,如果價格合適,或許,冤家也能再聚首。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王靜靜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10

沈睡的賬戶贏大錢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ijn.html

    股市罕見的暴挫讓不少炒股朋友惶惶不可終日,一籌莫展,不知如何是好。有朋友問我:“有何高招?”

    “做股票往往睡著比醒著賺的多,現在就當自己睡著了,不去看盤,無招往往就是高招。”我說。

    昨天,有位博友看了我小文《啟示(20100520日的日記)》所說的,有個新手買進“中國船舶”之後,犯法入獄,刑滿釋放出來,該股漲到了300元!頗覺有趣,笑問:“買進股票,不顧不問真能大賺?”

    於是乎,我講了一則身邊發生的事情:

    熟人布商D,十多年以前來到紹興做布料生意,艱辛萬苦地打出一片小天地。後來,他嫌布料生意難做,盈利太小,就托一位青年朋友打理股票。那時處於牛皮市,股市賺錢效應較差,D沒耐心,抽掉了全部股票資金,遺留下零頭2.6萬元現金,去辦了一家貴金屬營業所。營業所開張沒多久便倒閉。D又去搞違規的“藝術品份額交易平臺”,沒搞成。這時,D暴富之心不泯,眼睛血紅,臉色鐵青,頭發碧綠,理性失去,最後,一頭紮進嚴重違法的金融生意之地,結果很快案發而被逮捕,判刑8年入獄。那位打理股票的青年朋友一聲嘆息!他想想,D有老婆和孩子,現在年紀還只是中年,8年之後刑滿釋放還要重新做人,於是乎,他打開D這個雕零敗落的賬戶,買入了一只股票,隨後就關閉沒動。兩個星期前,大盤漲到了5000點以上,青年朋友打開D的帳戶看了一眼:接近20萬元!青年朋友又長嘆一聲!

    本人在小文《“長線是金”的道理很簡單》(2012-02-11)中也講過這種情況及其原因。

    這些偶然例子折射出投資的兩個重點:1、入市資金一定要長期富裕資金,這樣,做長線才可能會更有效。2、一定要避免永久性虧損,即股票要買得低或相對較低,不然,解套或贏利要等很久很久。

    沈睡的賬戶往往贏大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413

對《沈睡的賬戶贏大錢》的補充說明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it6.html

    本人前篇小文《沈睡的賬戶贏大錢》本意是想揭示投資的兩個重點:

    1、入市資金一定要長期富裕資金,這樣,做長線才可能會更有效。

    2、一定要避免永久性虧損,即股票要買得低或相對較低。比如,48元買中石油,就有可能發生“永久性虧損”,因為解套或贏利要等很長很長時間。

    有博友指出,有必要把這些前提加以說明,不然有可能會產生誤解或誤導。這個批評與指正是很對的!為此,特寫此文,補充說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414

圖集 | 查幹湖冬捕“祭湖醒網” 喚醒“沈睡”的漁網

 

日前,查幹湖第十五屆冰雪漁獵文化旅遊節“祭湖醒網”儀式暨開幕式在查幹湖北岸漁港碼頭舉行,現場聚集了數萬人。

查幹湖,蒙古語為“查幹淖(nao)爾”,意為白色聖潔的湖,是全國十大淡水湖之一,吉林省內最大的天然湖泊。年產鮮魚3000噸,魚苗350噸,蘆葦3萬噸。整個湖泊南北長37公里,東西寬17公里,是吉林省著名的漁業生產基地、蘆葦生產基地和天然旅遊勝地。

查幹湖盛產胖頭魚、鯉魚、鰱魚、鱅魚、鯽魚等15科68種蝦類。冬捕更是蒙古族一種傳統的漁業習俗。據史料記載,真正的查幹湖冬捕,最早可以追溯到遼金時代。自遼金以來歷代帝王都到查幹湖“巡幸”和“漁獵”,舉行“頭魚宴”和“頭鵝宴”。另外,在查幹湖冬季捕魚易於保存運輸。

為傳承這一古老的捕魚方式,拉動旅遊經濟發展,查幹湖旅遊開發區每年都在12月舉辦冰雪漁獵文化旅遊節。每年查幹湖進行冬捕之前,“漁把頭”還要主持舉行聲勢隆重的“祭湖醒網”儀式,這一儀式有兩層含義,一是通過祭湖祭祀天父、地母、湖神,保佑萬物生靈永續繁衍、百姓生活吉祥安康;二是通過祭網,喚醒已經沈睡的漁網,張網下湖、順暢平安。

“祭湖醒網”儀式前一天各項工作準備就緒

迎著日出,“祭湖醒網”這一天開始到來

有商業意識的小販已經開始為前來旅遊節的遊客售賣冰糖葫蘆

儀式表演人員來買冰糖葫蘆解饞

蔚藍的天空下,一家無人機盤旋顯得格外惹眼

演員陸續進入表演區域

表演場地一片空曠,有人、有車、有帳篷

儀式正式開始,盡管冰面溫度是零下20、30度,表演區域仍然圍滿了好奇的遊客

參演人員在盡情表演

現場還有網紅們在冒著嚴寒進行直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396

科研體制持續松綁,沈睡專利獲產業化

專利沈睡5年後,研究成果被推廣到市場,用於風電行業,陳衛標並沒有想到還有這樣的好日子。

陳衛標供職於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2009年完成“一種相幹測風激光雷達信號檢測解調裝置”研究之後,專利一直束之高閣。專利的“蘇醒”,得益於中國日益深入的科研體系改革。

“近年來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在發展中所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影響著科技創新的效率。一方面,沒有根據不同創新主體的活動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從而造成定位不明確、活力不足。另一方面,由於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科技成果難以有效滿足市場需求。”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所長李哲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

在李哲看來,2015年9月25日發布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正在激活因為受到體制束縛而活力不足的科研力量。

“圍繞科技成果轉化、科研經費管理、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知識價值導向分配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一些新的政策措施也將醞釀出臺。這對於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制度環境具有歷史性的意義,也對未來科技創新政策制定提出了新目標。”李哲表示。

沈睡中的遺憾

“這個項目在2011年完成了原始技術開發,開發了樣機,然後就擱置在那里,沒有進行產業化推廣。直到2014年,南京激光研究所把這個專利買了過來,才開始進行二次應用研究,然後推向市場。其實中國光電領域早在上世紀80、90年代就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現在市場采用的卻多為國外技術,一些老一輩研究人員談到這些覺得很遺憾。”陳衛標原始技術研發團隊的一員、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軍對第一財經表示。

陳衛標的專利幸運地進入市場,但還有很多科研院校的原始研究成果仍在沈睡中。

中國每年的科研經費投入都在增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4220億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基礎研究經費671億元。科研成果的產出也在提高,根據《2015年全國科技成果統計年度報告》,該年度全國登記的科技成果總量小幅增長,共登記科技成果55284項,比上年增長4.03%。

不過,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率“兩低”的帽子還是難以摘掉。

“簡單說就是科研經費申請容易使用難,造成大量科研經費的浪費和閑置。而在急需資金的基礎科研成果二次開發階段缺乏相應的資金和政策的支持,因為政府的經費不能承擔虧損的風險,科研人員又沒有相應的精力、能力和知識儲備去創辦公司、孵化企業,所以如果沒有專業的中間環節、孵化機構、資金來幫助研發人員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只能是一句空話。”一位某理工科高校研究人員表示。

2016年11月7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幹意見》。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此文件主要是針對我國科研人員的實際貢獻與收入分配不完全匹配的問題,基本思路是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構建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和科技成果轉化性收入的三元薪酬體系,使科研人員的收入與崗位的責任、工作的業績和實際的貢獻緊密聯系,推動形成體現知識價值的收入分配機制,擴大高校、科研院所在收入分配上的自主權,發揮科研資金、項目資金的激勵引導作用,加強科技成果產權對科技人員的長期激勵作用,允許科研人員依法依規適度的兼職兼薪。

“新的改革政策很受歡迎,但是目前還沒有落地。分配機制仍然沒變。科研人員的收入還是按照國家規定的基本工資+崗位津貼+績效工資。在科研成果轉化上,基本沒有分成,而且也基本不賣專利或投資,擔心國有資產流失。”一位國有科研單位研究人員表示,“上層的想法挺好,但一時半會很難落地,從政策出臺到落地需要很長的時間周期。科技成果出來後沒有獎勵,發表論文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增加績效工資的額度,但是資金要自己掙,主要從橫向經費支出。十多年以前我的工資2萬多一點,幾乎是全所最高的,現在增加也不多。雖然相比大學我們的工資高一些,但是人員流失也不少,換個單位年薪百萬也不難,還在為自己的一點理想繼續堅持。”

中國科學院近日正式印發《中國科學院院級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辦法》,進一步簡化項目預算編制和調劑等程序在經費開支內容和標準上部分條款突破原有規定,著力解決目前科研活動中部分必需支出合理開支渠道不足的突出問題;明確各方職責,強調績效導向,加強經費使用的監督管理,做到“放得開,管得住”。

國內一些科研院所對於政策的落地還需要時間,也有一些大學政策更為活躍,比如清華大學。

“我們變化很大,現在學校鼓勵科技人員去研發,轉化成果,協助科技人員註冊、與投資人對接,幫你去轉化,還有相關培訓。清華大學屬於工科學校,很多老師手中都有或大或小的發明,過去雖然科研積極性高,但是不知道怎麽轉化。”清華大學醫學院張林琦教授表示。

在李哲看來,我國科研院所和高校都是源頭創新的主力軍,開展了大量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和重大公益研究,高校也肩負著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使命。雖然僅從R&D經費內部支出、R&D人員全時當量的指標來看,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科研活動的規模不及企業,但他們所開展的知識創造、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等活動奠定了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同時,這些機構還是公共財政支持形成科技成果的主要供給方,與成果轉化能否有效實現緊密相關。

給科研成果加油

為讓更多的科研成果特別是原發創新發揮其能力,中國全面推進科研體制改革。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元表示,科研體制“去行政化”,實行新的治理結構,打破過去的行政制約,已經呼籲十多年了,現在至少邁出了一大步。

“新的政策形成了基礎研究的體系,穩定持續支持原發研究,過去是單一經費渠道,現在增加了結構性支持,研究人員可以進行開放性研究,不再只按照規定的課題走。另外,科研人員的薪酬也有了提高,他們既可以承擔公益性研究,也可以參與競爭性研究。”王元表示。

王元稱,目前江蘇、北京、深圳、山東、浙江等,把省市內的科研機構組織起來,建立了一個平臺,通過這樣的平臺進行科研成果轉化。

“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的成立,就是為了通過全新的機制從全球範圍引進創新成果和人才團隊集聚江蘇,通過研究院的平臺轉化成江蘇企業能夠承接的技術和產品,打通從‘基礎研究強’到‘應用技術強’的通道,以此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高端化發展。”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技術轉移部業務總監莊韋表示。

為了更好地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產業應用,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出臺了“一所兩制”、“合同科研”、“股權激勵”和“項目經理”等一系列創新性改革措施。

“我們對於專業研究所的績效考核和經費支持,是以項目、技術的產業化為目標導向,且不限制他們科研經費的具體使用方向,這是傳統科研經費管理做不到的。還能夠給專心搞科研的人一個成果轉化的快速通道和更好的平臺,不用離開他們的原單位。而且在成果轉化的收益方面,科研團隊占大股,約60%~70%,這是過去30%的比例無法相比的。”莊韋表示。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的專利在南京實現產業轉移,避免了基礎科技成果資源閑置浪費,激光測風雷達技術有望填補國內市場空白,市場應用前景廣。評審後,從上海光機所買斷該項技術,並在很短的時間內成功搭建團隊,從研發伊始商業活動同步跟進,同時在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通過一年多時間的二次開發,順利實現產業化,衍生出南京牧鐳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激光先進技術研究院科技開發部副部長李繼徽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

在該案例中,職務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和為成果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其他人員,在產權關系理順後,通過創始人直接持股和設立股權激勵的有限合夥平臺方式,成為孵化衍生公司的直接或間接主要股東,在技術創新和運營管理上均實現獨立自主,提升了創新創業團隊的積極性,加快了科技成果市場化推進力度。

這無疑是科研成果轉化的一個成功案例,因為它恰好找對了出口,在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這個平臺上走上產業化之路。

從科學研究成果到技術轉化這個環節,一直是個薄弱環節和制約瓶頸。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原創關鍵技術的供給,如何讓那些沈睡的原發創新醒過來發揮應有的作用,是當前必須考慮的。

李哲認為,要明確不同類型科研院所的定位,提升院所的治理水平。此次改革,無論是從學科設置、評估、人員培養,還是科研基地建設,都要求高校更具廣闊的視野。打通成果轉化通道,通過成果轉化創造財富。對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完善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加大對科研人員轉化科研成果的激勵力度,構建服務支撐體系,這些改革措施的落實落地,將使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邁上一個新臺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518

故宮“看門人”單霽翔:讓沈睡的文物“活起來”

還有3年,到2020年,紫禁城將迎來600歲生日。

從1925年算起,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是故宮博物院第六任“掌門人”。在2017年兩會期間,自稱故宮的“看門人”,絕不是什麽“掌門人”的單霽翔對媒體稱,看護好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珍品、看護好故宮的古建築群、看護好故宮世界文化遺產,傳承和發揚“故宮精神”,是每一代“故宮人”的職責所在,也是永恒的使命。

國務院為故宮博物院提出了中長期目標,在2020年,即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時,基本實現故宮博物院進入安全穩定的健康狀態,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邁進世界一流博物館行列。單霽翔介紹道,故宮博物院為此正在實施兩項工程,一是從2002年開始為時18年的“故宮古建築整體維修保護工程”;二是2013年4月16日被國務院批準立項,成為重大文化建設工程的“平安故宮”工程。

故宮“看門人”的挑戰

連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的單霽翔,在今年的兩會上向全國政協提交了16篇提案,他提到,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針對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和故宮博物院發展所提出的提案,另一個方向主要用於推動解決文化遺產保護、博物館行業發展所面臨的具有普遍性的阻礙問題,以及探討文化領域未來發展方向的一些意見建議。

單霽翔提到,目前,故宮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面臨的壓力來自內外兩個方面:內部壓力存在於古建築群、文物藏品、觀眾這三者在文化遺產的保存、保護、利用與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矛盾與制約。外部壓力來自於快速推進中的城市建設對故宮周邊環境產生的影響,以及公眾對傳統文化與社會教育的需求。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國家複興目標的提出,故宮的價值及其所承擔的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日漸顯著。

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這五年來,單霽翔稱,在一次次的走訪中,在紫禁城九千間房屋、每一個院落的考察體驗中,在與每位故宮人交談中獲得最為深切感受的是故宮是一個活態的生命體。故宮博物院從1925年建院至今,已經91年。他將自己定位為故宮的“看門人”,絕不是什麽“掌門人”,將看護好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珍品、看護好故宮的古建築群、看護好故宮世界文化遺產,傳承和發揚“故宮精神”視為每一代“故宮人”的職責所在,也是永恒的使命。

2016年,故宮接待觀眾量已經開始超過1600萬人次,構成了全世界數量最龐大、結構最複雜的觀眾群。為了讓觀眾更有尊嚴地參觀故宮,故宮博物院除了擴大開放、繼續推進並堅持限流措施,還從多方面入手進行削峰填谷和觀眾參觀的精細化管理,從根本上保證觀眾參觀的良好環境,並拓展博物館的管理和展示空間。

為迎接故宮600年生日到來,故宮博物院正在實施兩項工程,一是從2002年開始為時18年的“故宮古建築整體維修保護工程”,這是自1911年以來的一百余年間,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時間最長的一次故宮古建築修繕。二是2013年4月16日被國務院批準立項,成為重大文化建設工程的“平安故宮”工程。開展這一工程的目的是徹底解決故宮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旨在全面提升故宮博物院的文化遺產保護、展示傳播和觀眾服務能力,實現對故宮的完整保護和故宮博物院的可持續發展。

讓沈睡的文物“活起來”

目前,故宮文化已經成為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起到在世界各地加強文化交流合作、傳播中華優質文化的作用。

單霽翔稱,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就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講故事”是文化傳播的有效方式,生動精彩地講述中國故事,潤物無聲地展示中國形象,關鍵在於找準世界需求,把想講的和想聽的結合起來。

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文化遺產的守護者與傳承者,也是中國文化對外交往的一張亮麗名片。紫禁城有豐富的文物收藏,這些文物所體現的是中國藝術的最高水平。同時,它也是“一帶一路”建設中重要的文化元素。紫禁城作為明清兩朝的皇宮,由於其特殊地位,成為能最早感受和匯集絲綢之路舶來品的地方。那些通過陸地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運送到中國、進入紫禁城的各色物品,至今收藏於故宮博物院,成為當年中外交流的見證。故宮博物院也是中國國內收藏外國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上萬件外國文物來自世界各地,其中很多是來自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近年來,故宮博物院接待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來賓不斷增加。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的對外交流範圍不斷擴大,除了陸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還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印度、埃及、希臘等國,合作進行文物考古與調查、文物修複與保護。通過交流合作,使海上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中國商品外銷瓷器的銷售路線更加清晰,使佛教造像藝術自印度通過陸地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逐漸東傳的脈絡更加明確,同時還向絲綢之路沿線各國介紹了中華傳統文化。

除了文物和展覽資源外,還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專家資源和文化創意產品資源。“故宮講壇”作為面向社會公眾的文化傳播平臺,以最故宮、最學術、最親民的方式,吸引海內外公眾的目光。

積累了豐富文化瑰寶的紫禁城,在保護之余,如何才能成為人們喜愛的博物館呢?單霽翔稱,最重要的是要將博物館的文化資源,盡可能多地轉化為人們的知識財富,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融入廣大民眾的現實生活。此外,還要能夠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和解讀傳統文化,與觀眾的期望互動,讓沈睡的文物“活起來”。

他提到,在未來,故宮博物院還將不斷探索創新的方式,借助互聯網和新技術的平臺,把故宮博物院所擁有的優秀文化資源分享給公眾,把故宮博物院所蘊含和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留給年輕人,留給未來。

值得關註的是,與一些新建博物館相比,故宮博物院9000多間、1200棟建築組成的龐大古建築群也是特殊的展品。過去故宮開放的區域只有30%,經過古建築整體維修保護以及環境整治,2014年第一次超過了一半,達到52%,2015年達到65%,2016年達到76%,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大部分區域實現對公眾開放,展現出各具特色的魅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257

“農地入市”五年改革:“沈睡的土地資本”被喚醒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3965

從五年前開始,農地入市改革使大片拋荒土地得到集約利用。(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3月8日《南方周末》)

截至2015年底,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4.47億畝,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總面積的33.3%。

越是發達地區,土地流轉的需求越旺盛。因為經濟基礎好,消費不斷升級,一些企業為了提供市場緊俏的高品質、標準化作物,紛紛到農村“收地”,規模化經營。

2018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政策,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等各項改革舉措。

系列改革事項中,最受矚目的當屬宅基地。自2013年10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布“農地入市”決議後,五年來此項改革已經進展頗快。

在發放全國首筆宅基地抵押貸款的義烏,已經把使用權入市區域擴展至市域範圍內的集體成員之間。此前,宅基地買賣只允許在村集體內部發生。

相較而言,集體耕地的承包經營權不存在流轉範圍的限制。在浙江嘉興市海鹽縣,改革者把“經營權”從“承包經營權”中獨立出來,使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並將土地附著物與經營權相結合,獨辟蹊徑拓展出一項單獨的權利。實現了憑借耕地經營權進行抵押貸款的突破。

義烏、海鹽皆為農地入市改革試點。其他一些試點地區則開始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圖打破國有土地對土地市場的壟斷,改變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同地不同權”的歷史。

一般而言,農地入市的關鍵點包括宅基地使用權、耕地承包經營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等。長久以來,中國土地管理法、擔保法等法規,對集體土地抵押、轉讓有多層限制,農地被稱為“沈睡的土地資本”。

2015年2月以及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開展試點工作,暫停實施相關法規對集體土地入市的限制條款,農地入市改革才得以在法律層面綠燈放行。

“向前走了一小步,但這一步很關鍵。”義烏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張黎明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改革經驗在別的地方也可以複制。”

“市場推著政策往前走”

自1978年開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便成為中國農村最基本的產權制度,這項重大改革,將農村土地制度從單純的集體所有,向集體所有、家庭經營的兩權分離模式轉變,解放了生產力。

三十多年後,這種曾一舉改變農村面貌的所有制形式,漸漸顯得力不從心。

《資源科學》一篇論文對全國二十多個省份進行的抽樣調查發現,截止到2014—2015年,發生耕地撂荒的村莊數量為184個,占調查村莊總數的78.3%,大規模耕地撂荒現象發生在2000年以後的村莊數量為172個,占出現撂荒的村莊總數的93.4%,發生在2005年以後的村數量141個,占比76.7%。

農地撂荒現象,基本上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趨勢相吻合。該篇論文還指出,1996年以來,全國城鎮化率以平均每年約1.4%的增幅增長,鄉村人口數量也從原來的凈增加階段進入到凈減少階段;2002年—2013年期間,全國平均每年減少農業勞動力1133萬人。

農村剩余勞動力很大一部分流向了長三角、珠三角,但是抽調顯示,在經濟發達的廣東省,撂荒發生率也達到了90%左右。

“沒想到不僅老家的地沒人種,廣東的農民也不種地了。”地合網聯合創始人張浩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是最早進行“互聯網+農地”創業的一撥人之一,國字臉,齊平頭,戴著一副黑框眼鏡。

十多年前,張浩從武漢大學法律專業碩士畢業,來到“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廣東發展。他加盟了廣東省中山市當時尚處創業階段的農地交易平臺——地合網。“感覺在做大事,對個人也是不錯的發展機會。”張浩說。

實際上,越是發達地區,土地流轉的需求越旺盛。因為經濟基礎好,消費不斷升級,一些企業為了提供市場緊俏的高品質、標準化作物,紛紛到農村“收地”,規模化經營。

國家政策的與時俱進也為土地流轉創造了條件。2003年頒布的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2005年出臺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指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要規範有序地進行流轉,依法形成的流轉關系,受到法律保護。

地合網的商業模式,就是充當農業企業與農民之間的橋梁,撮合雙方買賣。多數情況下是客戶提出需求,地合網幫忙去找地。往往一百余畝的土地,就牽涉到幾十家農戶的承包經營權歸屬,如若某一兩戶不同意流轉,耕地就連不成片。不願交易的農戶,一類是舍不得自家土地,通常采取調地塊的途徑解決;另一類是對流轉金不滿足,可以嘗試用提供就業的方式進行補償。

適合規模化作業的耕地,一般會對坡度、平整度、交通等參數有一定要求,同時滿足多方要素的連片土地並不太好找,只要平整出200畝大小的地塊,就會遭到瘋搶。張浩在廣東清遠的項目,專門為想做稻蝦混養的大戶整合土地,客戶們排起長隊,向他預約了1000畝土地。

目前,在地合網上掛單,有流轉意向的耕地、林地等各種類型土地有30萬宗。

農業部網站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4.47億畝,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總面積的33.3%。

“需求很強烈,市場推著政策往前走。”張浩說。

“種地需要技術,也需要政策”

同濟大學畢業、主修土木工程專業的伍運興沒想到,讀書時向往田園生活,畢業後真做起了農場主。他喜歡穿白色襯衫,雖然在田間勞作,衣襟卻熨燙平整,有棱有角。朋友圈里綠油油一片,貼的都是瓜果蔬菜的照片。

四年前,伍運興還就職於省城一家設計院,愛人畢業於浙江財經大學,在杭州從事財務工作,兩人一年能賺30萬元。得知老婆家鄉興起“家庭農場”之後,他們辭掉白領工作,回到海鹽縣元通街道承包了幾百畝土地,開了香禾農場,種植葡萄。比起都市生活,“種地”預期收入不比上班低,時間自由、有成就感,只是周期有些長,需要一些耐心。

為了補充農業知識,這位“高材生”到縣里聽了不少講座,遇到疑難雜癥,就去農科所參觀咨詢,海鹽縣長聽聞此事後,特地到葡萄園慰問了這對夫妻檔。

葡萄種植很多工序無法用機械代替,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伍運興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出師不利,他打算換種一些人工成本沒那麽高的大櫻桃。有了種葡萄的經驗積累,種櫻桃順利很多,但需要三四年的周期,才能有好收成,“種地需要技術,也需要政策,很缺錢”。

為了周轉資金,伍運興在空余的耕地上種植周期較短的蔬菜,補貼資金流。

融資問題一直是海鹽家庭農場式的規模化農業生產的桎梏。早在2009年左右,嘉興市海鹽縣率先為農村集體土地確權,將承包權與經營權分離,嘗試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直到2015年,國家以試點的形式肯定海鹽試驗之前,這一模式都還屬於私下探索。

香禾農場開業時,領取的是海鹽縣第78塊家庭農場的營業執照。截止到2017年6月,海鹽全縣土地流轉面積20.21萬畝,流轉率達62.9%,共培育出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909家,各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共流轉土地18.01萬畝,占全縣流轉總面積的89.1%。

海鹽的一些金融機構,已經形成專門針對家庭農場放貸的業務部門。得知香禾農場的需求後,農信聯社對果園進行一番評估,給出了25萬元的授信額度。伍運興用來抵押貸款的“抵押物”,就是農場土地的“經營權”。

抵押品價值以承包經營權及租金實際支付剩余期限、流轉價款、支付價款和土地附著物的預期收入來確定,是對“預期收入變現”的有益嘗試。至2017年6月,海鹽已流轉的二十多萬畝土地中,辦理抵押登記的達5.02萬畝。“這個很好,沒想到這樣能貸到款。”伍運興說。

抵押貸款行為發生後,意味著“經營權”從“承包經營權”分離後,實現了入市,因為抵押行為一旦出現違約,銀行就要將抵押物收回,放在市場上交易。

入市改革,八仙過海

2015年,國務院關於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的指導意見出臺前,海鹽縣先後出臺了《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證登記管理辦法》和《流轉土地經營權抵押專項貸款管理辦法》,對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很多細則進行了規範。

經營主體在流轉農戶耕地時,除了向農戶支付流轉費之外,還應按照每畝300元的標準繳納風險保障金,這部分費用與縣、鎮、村三級分別按照一定比例聚集的資金,一起組成風險保障金。一旦出現因經營不善無法履約的行為,由這部分基金暫時承擔流轉費的損失。截至2017年6月,風險保障金累計已達3000萬元。

不同區域,農地承包經營權價值體現不穩定,出現違約狀況後,接盤盤活的難度不盡相同。成立“風險保障金”,成為耕地承包經營權入市風險防控的慣用做法。比較而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價值很高,易於轉手,風險防控措施主要體現在增值部分收益的分配方面。

浙江德清縣是首批15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制定了《德清縣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分配管理規定(試行)》,將入市收益統一列入村集體公積公益金進行管理,農戶通過股權增厚的形式享受分紅。

耕地承包經營權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皆不用像宅基地入市那般受制於流轉範圍的窠臼,制度設計也相對靈活。

2016年9月至10月,義烏先後出臺了《義烏市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轉讓細則(試行)》和《義烏市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管理辦法(試行)》,對宅基地抵押貸款政策的很多細則進行了規範。

南方周末記者從義烏市國土資源局了解到,2017年,義烏市人民法院共審理農村宅基地轉讓糾紛案件33件,25件已結案,其中已判決5件,撤訴17件,調解3件。

義烏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張黎明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判決的案例中,承認了宅基地轉讓的正當性、合法性,鮮活的判例,起到了示範作用。

細則規定,義烏可以把宅基地流轉區域擴展至市域範圍內,這意味著全市集體經濟成員間的宅基地交易,皆受到保護。2018年,義烏市人民法院已受理農村宅基地轉讓糾紛案件23件,均在審理當中,其中出現了跨村集體轉讓糾紛案例,將於近期宣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364

曾跪求港人投票大黃伯:沉睡香港人終於醒

1 : GS(14)@2016-09-07 08:06:24

選舉日前夕,93歲的大黃伯獨個兒跪求市民投票保泛民的身影,穿梭港九新界,感動無數人。連日勞碌,大黃伯功成身退,安坐上水麒麟村的石屋,大呼對選舉結果感到滿意,再辛苦都值得。「最開心係見到好多人終於醒咗,不過仲係唔夠,要繼續努力。」揚言有生之年亦會爭取民主的大黃伯如是說。記者呂麗嬋立法會選舉曲終人散,選舉人數破紀錄,200萬香港人漏夜投票,造就最年輕立法會議員,大部分邊緣泛民候選人,亦在驚濤駭浪下保住議席,一直關心時事的大黃伯直言鬆一口氣。「真係好感動好滿意,最開心係見到張超雄同朱凱迪當選,心水嘅人都入咗局,結果比我預期好。」大黃伯自言選舉前一直擔心泛民失利,會在議會失話語權,如今出現超出預期的結果,令他大感安慰。為免議會受政府操控,保住議會否決權,就算是無權無勢的升斗市民,亦盡力發聲,希望出一份力,大黃伯是其中之一。背著寫著「保護我們下一代」的紙牌,於港九新界四出跪票,呼籲港人投票,雖然引來粗暴指罵,但堅持的身影,同時亦感動無數關心香港的同路人投票,成就選舉夜奇幻的投票人龍,創造奇跡,為沉寂的香港,帶來一絲希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907/197632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910

【專題籽】二千珠貝沉睡大埔魚排下 復興我城珍珠養殖

1 : GS(14)@2017-10-09 03:25:09

目前珠貝狀況理想,甄華達認為香港水質適合養殖珍珠。



【專題籽:胚芽故事】哀香港失珠彩之時,更發現遺失了一海寶珠。一個晴朗早上,隨甄華達從大埔三門仔出發,駛船至一個叫老虎笏的內海。內灣小小,被鬱鬱葱葱的山嶺三面環抱。平靜海面築有平台及小房子,原來是一魚排。登上木道,蹲身一拉,從海裏拉出一網貝殼。握着坑坑窪窪的貝殼,小刀插進開合處,感應得肉體位置,由內至外輕輕一劃一撬,貝殼就打開了。褐黃肉體潺潺,輕輕一挑,一顆銀白的圓珠冒出來,是顆珍珠!此珠並非滄海唯一,在這個二千平方米魚排下,正培育着二千多個珍珠貝,其中百多個是甄華達的實驗品。



甄華達在金融界打滾多年,有股壇名嘴的美名。原來「銅」味軀殼內,住了個綠色靈魂。十來年前,甄華達已開始鑽研、投資有機食品,現在是長春社主席,更在香港大學生物科學院供讀博士課程,培育珍珠就是他埋頭兩年多的「功課」。這「功課」一開展,不得了,上溯歷史,下及展望,既具歷史厚度,又具產業願景。研究分三部份,一是香港採珠養珠業歷史,二是在香港復養珍珠的可行性,三是珍珠養殖作為商業活動在港的前景。


珠業時廢時興 最後一個珠農

據甄的研究,公元九百多年後漢時期,大埔一帶已有官府經營採珠活動,當時更有「媚珠池」之名。歷史一直發展,採珠活動時廢時興。五十年代,香港望族馮秉芬爵士在吉澳養殖珍珠,成果令人滿意。當時採用的是企鵝貝(Pteria Penguin),培育出的珍珠呈半粒狀,好處是孕育期短,數月已有珠上市。五十年代末,有見珍珠養殖有成果,港英政府於是立例,規定珠農得申請牌照,當時一共發出了六個牌照。於是老虎笏、鳳凰笏一帶出現珍珠養殖場,大埔不少漁民更替這些珍珠公司打工,「我在三門仔就遇過曾在養殖場打工的老人及其後代!」然而,這個行業無以為繼,其中原因包括六十年代興建船灣淡水湖,養殖場或遷或拆,還有颱風溫黛襲港,摧毀建設。及至七十年代,曾有教會及魚民復養珍珠,但因不懂加工、營銷,行業始終未能發展下去。這個行業一直沉睡至十來年前,葉定民因鍾愛大海和釣魚,在老虎笏買下魚排,意外發現海中長滿珍珠貝,於是萌起養殖的念頭。養殖場起初頗受歡迎,遊人絡繹不絕,但結業收場。究其原因,葉定民說:「我只懂養,不懂設計,又沒有人協助開發產品。」養殖場位置偏遠,交通支出高昂,再加上後來煤氣公司在附近鋪設天然氣管道,葉相信工程令水質變差,短時間內珍珠貝大量死亡。養殖業隨葉定民黯然退場又再次沉睡。甄華達就是再次揭開禾稈見珍珠者。兩年多前,為了研究,甄華達四處搜集歷史文獻之餘,也廣結善緣,接觸過養殖過珍珠的教會、主理過養珠政策的學者、當過珠農的三門仔村民等。這些人脈不但助他整理香港珍珠養殖業的歷史脈絡,更有助他試養珍珠。生產珍珠核的福井製核所第二代王俊傑,就給甄華達提供了珠核。珠核是培育珍珠的「種子」,由珍珠貝殼打磨而來。要培育珍珠,得先把珠核及一小塊珠蚌裙邊組織植進貝母的生殖巢,裙邊組織會分泌珍珠層於珠核上,累積形成珍珠。期間得不斷清理貝母外殼,防止附生物與貝母爭吃,及避免感染疾病。



定期清理珠貝殼外的附生物,確保珠貝有足夠營養生長,及避免染病菌。

這個魚排有兩種珠貝,分別是馬氏珍珠貝殼(左、體形較小),及企鵝貝。育珠前者需一年,後者需數月。

蹲身一拉,從海裏拉出一網珍珠貝殼。


24歲的周國兆(右),做了一年多義工。


「追尋資料過程像偵探故事」

目前甄華達在老虎笏試養珍珠,定期駛船前往魚排照料,清洗貝殼上的附生物。他養殖的珠貝叫馬氏珍珠貝(Pteria Martensii),孕育期為一年,預期今年深秋就可採集。甄華達形容這次研究:「追尋資料過程就像偵探故事般精采!」讓這個「偵探」追查下去的動力是,他知道香港近年是重要珍珠貿易及分銷樞紐,惟獨缺生產一環,何不復興生產,補上缺塊?在前的是否珠玉,還待時間驗證。



一顆銀白的圓珠裹在褐黃肉體內。

昔日有大埔三門仔村民在珍珠養殖場打工。圖片翻拍自《三門仔新村遷村五十周年紀念特刊》

甄華達


葉定民

採訪:周燕攝影:Rex Chapman編輯:陳慧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30/2016824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1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