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所以,我們認為,現在做一個工具型瀏覽器已經沒什麽市場機會了,但是,如果換一個思路來講,如果作一個服務型的瀏覽器,我覺得才剛剛開始。

最近,360聯合昆侖萬維花12億美元收購了挪威瀏覽器Opera(歐朋),個人看來對整個行業不會有太大影響,唯一的影響就是意味著Opera這個產品正式偃旗息鼓。雖然Opera管理層說不受收購的影響,將繼續獨立發展。但是,從互聯網的發展來看,有哪個公司是賣了之後還有大發展的?答案是沒有。

對於收購的兩個公司來講,買Opera最核心的地方是借助它現有的渠道和用戶發展各自的核心產品,昆侖要在海外推遊戲,360要在海外推安全產品。

這和360在國內的戰略是一樣的思路,當年他用安全殺毒軟件占領市場以後捆綁推廣瀏覽器,現在反過來在國外他用同樣的思路,可以用Opera瀏覽器推安全產品。獵豹在國外也這麽幹過,通過獵豹清理大師推獵豹瀏覽器。Opera雖然市場份額不大,但也有相當可觀的用戶量,對昆侖和360來說,收購Opera應該是個劃算的交易。

但是,如果要讓這個生意劃算,就必須用Opera的市場來帶動360的安全產品,所以,Opera今後的目標恐怕更多的是如何讓更多的用戶玩(昆侖的)遊戲,以及讓更多的用戶使用(360的)安全產品。對於瀏覽器本身如何能夠創新,如何能夠引領,恐怕已經不是Opera能夠顧及的了。

作為一個從業老兵,正好借著這個事情,來回顧一下瀏覽器這25年的變遷。

免費+捆綁   IE幹掉Netscape

應該說,瀏覽器的發展和互聯網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關系。沒有互聯網就沒有瀏覽器,兩者互為依賴,也互為促進。

據維基百科記載,WWW形式的互聯網誕生於1989年,由CERN發明。而世界上第一款瀏覽器是1990年誕生的。在當時互聯網還剛剛問世,這款瀏覽器也只能瀏覽少的可憐的一些簡陋的網頁。直到1994年,NetscapeNavigator的出現,人們才意識到瀏覽器能讓人們更好的訪問互聯網內容。

之後,微軟也看到了互聯網是未來的趨勢,推出了最初的IE瀏覽器1.0、2.0等,這些都是跟隨Netscape推出的產品,但直到IE3.0,微軟還是幹不過Netscape。

後來,變化出現了,微軟開始把IE瀏覽器捆綁到windows里,成為windows的一部分,而且是純免費版。而Netscape並不是免費軟件,它是一個shareware(共享軟件),你可以免費用一個月,如果一個月後覺得不錯,就得付費接著用。

微軟通過“免費+捆綁”的方式搶走了Netscape的市場, 在Netscape跟IE的瀏覽器大戰中,微軟勝出了。Netscape從此一蹶不振,直到1998年出售給了AOL。

IE獨霸天下 瀏覽器發展進入停滯期 

此後,微軟的windows一直在不斷更新,推出了 windows95、windows98、windowsME、windows2000,XP……這一系列操作系統做的非常成功,微軟也進入了鼎盛期。而IE瀏覽器因為和windows捆綁,隨之也占領了約95%以上的市場份額。

這個時期,出現了一個新的開源產品Mozilla瀏覽器(火狐瀏覽器的前身),和微軟IE的閉源不同,它是開源軟件,大家可以隨便用,自己編譯,里面有問題都可以自己發現。但是畢竟是技術人員才用的產品,一開始在體驗上也存在問題。

所以,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微軟沒有任何的競爭對手,內部也不重視IE團隊了,團隊的人紛紛被調到其它部門,比如office組等更有商業價值的地方,IE一直停留在IE6多窗口模式的階段,好幾年沒有更新。我曾經受邀去微軟總部跟IE團隊交流,當時我提到IE引擎里的一個bug,IE開發組的人告訴我,這個bug他們2年前就知道了,但就是一直沒有資源去修複。也就是這次交流以後,我決定拋棄Trident引擎而采用Webkit引擎。這一時期的瀏覽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停滯期。

免費+多標簽模式突起

而那時,互聯網進入到了高速發展的階段,各種各樣的新網站開始出現,遊戲、視頻、電商開始把瀏覽器作為一個工具,瀏覽器地位越來越高。當然,隨之而來的還有各種彈窗廣告、浮窗廣告等。

國際上,Opera出現了,做的也是共享軟件,收費版。使用一個月後,不付費也可以用,但是它上邊會有一個很大banner,就是網頁最上面的那個廣告條,用戶體驗特別不爽。

在國內,傲遊瀏覽器推出了免費版,和IE6多窗口不同,傲遊主打的是單窗口多標簽模式,也推出了反廣告的功能-彈出(浮動)廣告過濾。

2005年,投資的方向也開始關註瀏覽器,有一部分的人覺得瀏覽器是一個入口產品。國內國際上也出現了很多瀏覽器產品,比如51357、魔裝網神、SlimBrowser、Avant Browser… 傲遊在這一年拿到天使投資正式開始公司化運營。

之後,傲遊推出了瀏覽器的在線收藏系統,只要跟瀏覽器綁定的收藏就不會丟。再加上沒廣告,多標簽,又是免費版,在2007-2008年的時候,傲遊瀏覽器獲得了用戶的認可,業務發展很快。

第二次瀏覽器大戰爆發

 也是那個時候,騰訊也發現了瀏覽器的重要性,做了一個Tencent Explorer瀏覽器,騰訊的產品策略就是產品不一定需要很強,但是只要有就可以牽制對手,所以當時,騰訊也沒覺得瀏覽器特別重要。百度也做了百度瀏覽器。

2010年左右,360開始推免費殺毒軟件,和瑞星、騰訊大戰不斷,基本上占到80%市場的時候,360就推安全瀏覽器了。

360進入之前,國內各瀏覽器產品還是在產品層面的競爭,但是360進入瀏覽器市場的思路是完全不一樣的,它做瀏覽器並不是為了做一款多麽不一樣的產品,而是為了覆蓋安全軟件的這些用戶,從而實現通過瀏覽器盈利。

所以它的打法很簡單,就是怎麽樣能最快地占領用戶就怎麽做。這種目標下,本來正常的產品思路是做差異化,要做不一樣的產品。360瀏覽器則盡量做得跟別人一樣,而不是不一樣。盡量讓用戶用起來感覺不到用了另外一個瀏覽器。用戶在用安全衛士的時候,它會推薦用戶裝安全瀏覽器。同時它用安全衛士給瀏覽器保駕護航,不用360瀏覽器,用戶的安全得分就永遠也高不了。雖然這種手段有點low,但確實有用。

比360晚一些時間,搜狗也用了同一種套路,通過搜狗輸入法推瀏覽器產品。騰訊後來也通過騰訊電腦管家推自己的瀏覽器,金山也通過殺毒軟件推金山瀏覽器……中國網民的電腦基本就成了各家廠商的戰場,各種瀏覽器通過各種方式不停的進入大家的電腦。

反觀國際,此時谷歌推出了自己的瀏覽器。它帶來的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Webkit的引擎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那時候瀏覽器的主流引擎只有兩個,一個是IE的引擎,叫Trident引擎,一個是火狐的引擎,叫Gecko。Webkit也是一個開源的瀏覽器引擎,市場份額一直不大。但自從谷歌選中了Webkit,到現在為止,Webkit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一的引擎了。微軟是閉源的引擎,排第二。而其他的引擎都已經沒落了。比如Opera原來也有自己的引擎,Presto,它的引擎號稱是全球速度最快的,實際上它真的很快。但是後來Opera放棄了Presto,選用了Webkit。Opera的擁躉都認為,Opera自此放棄了自己的靈魂。

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國外瀏覽器發展走的是不同的路子,國外是技術流,IE、Chrome、火狐……用技術先獲得技術人員的認可,從而打動用戶。國內大部分走的是渠道流,靠捆綁推廣來獲得市場份額,誰能最大程度的戰領用戶的電腦,誰牛逼。而傲遊是一個特例,不是純技術流,也不是渠道流,而是通過幾個重量級的用戶體驗改善(多標簽,廣告攔截,在線收藏系統)來獲得用戶,應該可以說是用戶體驗流。

“服務型”瀏覽器可以超車?

2010年以後,移動手機時代來了,大家覺得在移動上的瀏覽器不太重要了,它不再是入口,只是應用,APP、操作系統反而更重要。所以你可以看到,後來的360、騰訊、搜狗在移動端更多的是做移動APP,或者ROM、應用市場,瀏覽器已經不是它們的重點。當然,也有繼續堅守做瀏覽器的,傲遊借助雲計算推出了傲遊雲瀏覽器,可以在PC和移動端同步信息。而在移動瀏覽器時代,UC瀏覽器得益於很早就進入,異軍突起。

在國際上,Opera也搞起來多種經營,搞了媒體廣告公司,火狐則搞了個Firefox OS,做了一個火狐H5的操作系統 (前些日子火狐宣布Firefox OS項目結束)。

直到現在,大家覺得瀏覽器能做的事都做差不多了,也沒什麽利益和想象空間了。就像進入到了像當年微軟做瀏覽器的年代,創新又成了稀缺品。

雖然產品還在更新,但基本上就是提升一下性能,或者提升一下H5跑分,再也看不到像當年多標簽或者廣告過濾這種重量級的更新。瀏覽器基本上也都長一個樣,就是和Chrome(谷歌瀏覽器)一樣。Opera一開始先是把自己的內核扔了,用跟Chrome一樣的內核,後來改版以後,長得也跟Chrome一樣了。連火狐都改的跟Chrome一個樣了。

所以,我們認為,現在做一個工具型瀏覽器已經沒什麽市場機會了,但是,如果換一個思路來講,如果作一個服務型的瀏覽器,我覺得才剛剛開始。(硬廣一下)比如,傲遊剛剛推出了一個叫“百變郵箱(uu.me)”的產品,這是我們對服務型產品的一個探索。這是一個虛擬的郵箱,相當於給你的真實郵箱的提供了無限多個分身,你不用再為了10%的折扣把真實郵箱給別人,百變郵箱可以生成無數個影子郵箱為你服務。影子郵箱會把收到的郵件都轉給你的真實郵箱,用戶只需要管理一個郵箱就足夠了。

我認為現在,做服務型的瀏覽器,可能是再次實現重量級創新的一個機會。具體怎麽做,我們已經在不斷的探索,相信會給市場上帶來更多的創新,給用戶創造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