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20131005 《自控力》讀後:關於修身-cedric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npz8.html

一、

 

    初中要畢業的時候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十分震撼,我第一次發現,原來一個普通人可以因為他精神世界的深度而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如此精彩和偉大。這本書讓我第一次對人類的興趣超過了對自然界的興趣,這也促成我高中時選擇文科——雖然現在回想起來,這當中的邏輯關係全是基於自己當時的誤解。

    時至今日,我們都已經不再認同柯察金所追求的事業,但是回憶起這個人仍然讓人肅然起敬,因為他是一個卓越的人。勇敢,堅定,正義感十足,在苦難中堅強奮鬥,對事業熱情,對人類充滿同情… 這些都是他優秀的品質。可以說,柯察金是一個「好」人。

 

    我相信在一個寬泛的意義上,所有人都會關心如下的問題:如何讓自己變成一個「好」(good)人,如何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在漢語語境中,「好人」的意義往往嵌在社會關係的語境中指那些有同情心樂於幫助他人的人。不過這裡,我們在一個更加寬闊的意義下使用「好」這個概念。例如,假設張三和李四在其他任何方面都不可區分,而張三擁有豐富的會計學知識而李四則對會計學一竅不通,則我們可以說張三比李四更好。又假設張三和李四的唯一區別是張三面對挑戰更加勇敢,而李四則缺乏自信常常退縮,則我們可以說張三比李四好。

    可見,對人來說,「好」的含義可能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擁有美好的品德(virtue),另一方面則是指擁有豐富的知識(knowledge)和技藝(skill)。

    簡言之,我們就是在「好」的字面意義上使用這個詞,把它和英文裡的good畫上等號。如此,有人會不關心如何讓自己變成一個好人或更好的人麼?

 

二、

 

    上文中是否滿是儒家的味道?沒錯,關於好人的討論源遠流長。由於不同的時代社會所需求的技藝不一樣,知識也不斷刷新,所以這些關於人的「好」的討論中內容更豐富的是關於人的德性的討論。

    在儒家的原始的問題意識中,解決政治問題的鑰匙就在於培養一個「好」的統治階層。齊宣王不忍心看到即將被殺掉的牛「觳觫」,讓人放掉它,孟子聽說了直接就指出,將這種仁心用於國家治理,則足以王天下。《大學》則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一完美的人生軌跡中,個人的人格完善對於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基礎性的。到了宋明時代,理學家門更少強調修身的政治目標,而更多的強調修身本身就是一件有著終極價值的事情。

    西方世界也討論相同的問題。亞里士多德在《尼格馬克倫理學》中認為人追求的終極的東西是幸福,而實現的途徑則是完善自己的德性。亞里士多德一層層地討論了人類的各種德性,例如節制、公正、慷慨、誠實、友愛、明智…,他還詳細地闡述了這些德性和美好的人生的關係。富蘭克林的自傳據說影響了每一代美國人,這本書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好得達到完美」的人的形象,而書中最精華的部分是富蘭克林的「道德完善計劃」。

 

三、

 

    如果我們用「修身」一次概括在德性上使自己變成更好的人的努力,那麼「為什麼要修身」和「如何修身」這兩個問題已經得到了中西方歷史上眾多思想家的回答。

    在以上背景下,如下事實就發人深省了:為什麼在據說儒家倫理佔據統治地位的中國,人們學習儒家思想皓首窮經最後呈現的精神風貌卻是如同《儒林外史》中描繪的那樣?為什麼早在古希臘時代就已經有了德性的詳細的哲學討論然而在西方的歷史上也沒有幾個「完美的人」?(富蘭克林可能算一完人,但是據說他的兒子威廉也不是他的太太生的)

 

四、

 

    《自控力》是關於意志力問題的一本基於神經生物學和心理學的普及著作。我個人覺得這本書對我是顛覆性的,因為我感到這本書在「修身」這個問題上對所有的傳統討論都是顛覆性的——雖然作者本人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個東西。

    正因為意識到這種顛覆性,所以我在上面重新回顧了歷史上對於修身問題的討論,但是我遺憾的發現,當我做完這個回顧之後,我無法立即呈現《自控力》和傳統的修身圖景之間的張力。

    所以,我先放棄了在這裡做進一步的闡述。只是先Mark一下吧。

    真實非常遺憾,本以為可以寫一篇讀後感。但是卻發現無法詳細說明自己覺得最核心的東西。

  簡單用一句話說明一下:《自控力》對我的震撼在於,讓我發現,關於整個「修身」的思考可能都需要重新奠基在自然主義的基礎上,否則永遠都不能擊中要害。

   恩,以後有真正的心得再總結吧。

(完)

 


20131004 《自控力》摘要

 

書籍信息

書名:

The willpower instinct: how self-control works, why it matters, and what you can do to get more of it

作者:Kelly McGonigal, Ph.D.

 

中文版本:

[]凱利·麥格尼格爾:《自控力》,王岑卉 譯,印刷工業出版社,20128月。

 

 

摘要

 

導言 歡迎閱讀意志力入門

 

    提高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徑在於,弄清自己如何失控、為何失控。 … 自知之明是自控的基礎。

 

第一章 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什麼是意志力?為什麼意志力至關重要?

 

2)意志力的神經學原理

 

    前額皮質是位於額頭和眼睛後面的神經區,它主要控制人體的運動,比如走路、跑步、抓取、推拉等,這些都是自控的表現。 … 前額皮質並不是擠成一團的灰質,而是分成了三個區域,分管「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三種力量。

 

 

寫在最後的話

 

    我們有現代人的大腦結構,所以有好幾個自我。它們互相競爭,試圖控制我們的想法、感受和行動。

 

第二章 意志力的本能(willpower instinct):人生來就能抵制奶酪蛋糕的誘惑

 

    很多人對意志力的理解是這樣的:它是一種個人特徵、一種美德、一種你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的東西、一種面臨困境時突然爆發出的力量。但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並不是這樣的。意志力是一種不斷進化的能力,是每個人都有的本能。

 

    科學洞見也告訴我們,壓力是意志力的死敵。但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壓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有時,我們甚至想方設法增加自己的壓力,比如拖到最後一分鐘、批評自己太懶、說自己沒有自控力,以此來激勵自己。後者,我們會通過對別人施加壓力來敦促他人, … 這在短期內可能有效,但從長遠的角度看,沒有什麼比壓力更消耗意志力的了。壓力和自控的生理學基礎是相互排斥的。 … 壓力(應激反應)讓你關注即時的、短期的目標和結果,自控力(「三思而後行」反應)則需要你的大腦有更廣闊的事業。

 

第三章 累到無力抵抗:為什麼自控力和肌肉一樣有極限?

 

    自控消耗了身體的能量,而能量的消耗又削弱了意志力。 …… 提高血糖含量讓人們恢復意志力。 … 自控可能比大腦處理其他問題時所用的能量多,但遠遠低於身體運動時所需的能量。

 

    如果自控力是肌肉的話(僅僅是比喻意義上的肌肉),我們也應該能訓練它。鍛鍊身體可能讓你的自控力肌肉感到疲憊,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它肯定能變得更強健。

 

    阿奇博爾德·希爾(Archibald Hill 諾貝爾獎得主、生理學家)指出,運動疲勞的原因或許不是肌肉無法繼續工作,而是大腦中過度保護性的監控機制發揮了作用。  …  沒有哪個人會認為人類的自控力是無限的。但是,知道我們的意志力比想像中多得多,這確實是件令人開心的事。或許我們也可以像運動員一樣,挺過意志力消耗殆盡的感覺,衝過意志力挑戰的終點。

 

本章總結

 

    核心思想: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樣有極限。自控力用得太多會疲憊,但堅持訓練能增強自控力。

 

第四章 容忍罪惡:為何善行之後會有惡行?

 

1)從聖人到罪人

 

    我們只要讓自己感覺良好,而這就為自己的胡作非為開了綠燈。 … 「道德許可效應」也許能解釋為什麼那些有明顯道德標準的人能說服自己,認為出現嚴重的道德問題是合情合理的。

    他們這樣為自己辯解:「我已經這麼好了,應該得到一點獎勵。」這種隊補償的渴望常常使我們墮落。因為我們很容易認為,縱容自己就是對美德最好的獎勵。我們忘記了自己真正的目標,向誘惑屈服了。

 

    如果你自控的唯一動力就是成為一個足夠好的人,那麼每當你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你就會放棄自控。 … 道德判斷也不像我們想的那麼有激勵作用。我們把自己對美德的追求理想化了。而且很多人都相信,罪惡感和羞恥心是最有驅動力的。但是我們是在騙誰呢?最能帶給我們動力的事是獲得我們想要的,避開我們不想要的。將某種行為道德化,只會讓我們對它的感覺更加矛盾。 … 所以,如果你告訴自己,鍛鍊、存錢或戒煙是件正確的事,而不是件能讓你達成目標的事,你就不太可能持之以恆。 … 當我們從道德的角度思考自己面對的意志力挑戰時,我們就失去了自我判斷能力,看不到這些挑戰有助於我們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2)關於進步的問題

 

    即便你沒有比意志力挑戰當做衡量道德的標準,你也有可能陷入「道德許可」的現金。這是因為,有一件事情被所有美國人道德化了。不,不是性,而是進步!進步是好的,在完成目標過程中取得進步是令人高興的。 … 但心理學家知道,我們總是把進步當做放鬆的接口。 … 在完成某個目標過程中取得的進步,會刺激人們做出妨礙目標的行為。

 

5)環保的危害

 

    我們之所以獎勵自己的良好行為,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認為,真正的自己想要做壞事。從這點來看,每次自控都是一種懲罰,只有放縱自我才是獎勵。 但是我們為什麼要這樣看待自己呢?想要走出「道德許可」的陷阱,我們就要知道,那個想變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想按核心價值觀生活的自己。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認為那個衝動、懶散、容易受誘惑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了。我們就不會再表現得像個必須被強迫完成目標、然後為做出的努力所要獎勵的人了。

 

寫在最後的話

 

    在追求自控的過程中,我們不應該把所有的意志力挑戰都放在道德標準的框架中。我們總是輕易地認為,自己做過的善行,或是僅僅考慮要去做的善行,給了我們道德上的許可。如果只按照「正確」和「錯誤」來判斷做過的事,而不是牢記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就會帶來與目標相牴觸的衝動,並允許我們做出妨礙自己的行為。想要做到始終如一,我們就需要認同目標本身,而不是我們做善事時的光環。

 

第五章 大腦的彌天大謊:為什麼我們誤把渴望當幸福?

 

2)「我想要」的神經生物學原理

 

    2001年,斯坦福神經科學家布萊恩·克努森(Brian Knutson)發表了一份具有決定意義的實驗報告,證明了多巴胺會促使人們期待得到獎勵,但不能感覺到獲得獎勵時的快樂。 … 克努森證明了,多巴胺控制的是行動,而不是快樂。獎勵的承諾保證了被試者成功地行動,從而獲得獎勵。當獎勵系統活躍的時候,他們感受到的是期待,而不是快樂。

 

5)多巴胺的陰暗面

 

    為了促使你追尋目標,獎勵系統有兩大武器——胡蘿蔔和大棒。當然胡蘿蔔就是獎勵的承諾。 … 但獎勵系統還有第二個武器,那就像眾所周知的大棒。當你的獎勵系統釋放多巴胺的時候,它同樣也向大腦的壓力區域發出了信號。在大腦的這個區域裡,多巴胺刺激了壓力荷爾蒙的釋放。結果是,當你期待目標時,你也感到了焦慮。這時候,我們很需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種感覺就像生死攸關、命懸一線。

 

6)慾望的重要性

 

    沒有一個簡單的方法能解決這個困境。很顯然,我們需要獎勵的承諾,讓我們保持對生活的興趣,並繼續生活下去。如果我們幸運的話,獎勵系統會繼續這樣為我們服務下去。同時,我們也希望它不要和我們作對。

 

本章總結

 

    核心思想:我們的大腦錯把獎勵的承諾當做快樂的保證,所以,我們會從不可能帶來滿足的事物中尋找滿足感。

 

第六章 「那又如何」:情緒低落為何會使人屈服於誘惑?

 

    美國心理學家協會的調查顯示,緩解壓力最常見的方法就是那些能激活大腦獎勵系統的方法——吃東西、喝酒、購物、看電視、上網和玩遊戲(和吸煙)。為什麼不呢?多巴胺向我們承諾,我們會感覺良好的。因此,當我們想要更快樂的時候,釋放大量的多巴胺是再自然不過的做法了。我們把這種反應成為「緩解壓力的承諾」。 … 正如我們所知,獎勵的承諾並不總意味著我們會得到快樂。通常,我們緩解壓力的辦法反而會讓我們更有壓力。

 

1)為什麼壓力會勾起慾望?

 

    為什麼壓力會帶來慾望呢?因為這是大腦救援任務的一部分。 … 神經科學家證明了,壓力包括憤怒、悲傷、自我懷疑、焦慮等消極情緒,會使你的大腦進入尋找獎勵的狀態。只要你的大腦和獎勵的承諾聯繫起來,你就會渴望得到那個「獎勵」。你確信,只有獲得那個「獎勵」才是得到快樂的唯一方法。 … 當你面對壓力時,你前面的所有誘惑都會更有誘惑力。 … 壓力把我們引向了錯誤的方向,讓我們失去了理性,被本能支配了。這就是壓力和多巴胺「強強聯手」的力量。

 

    美國心理學家協會的調查發現,最有效的解壓方法包括:鍛鍊或參加體育活動、祈禱或參加宗教活動、閱讀、聽音樂、與家人朋友相處、按摩、外出散步、冥想或做瑜伽,以及培養有創意的愛好。最沒效果的緩解壓力的方法則包括:賭博、購物、抽煙、喝酒、暴飲暴食、玩遊戲、上網、花兩個小時以上看電視或電影。

    有效和無效的策略最主要的區別是什麼?真正能緩解壓力的不是釋放多巴胺或依賴獎勵的承諾,而是增加大腦中改善情緒的化學物質,如血清素、γ-氨基丁酸和讓人感覺良好的催產素。 … 因為它們不像釋放多巴胺的物質那樣讓人興奮,所以我們往往低估了它們的作用。我們之所以忽略它們,不是因為它們不起作用,而是因為當我們面對壓力時,大腦一再做出錯誤的預測,不知道什麼才能讓我們快樂。

 

3)「那又如何」效應:為什麼罪惡感不起作用?

 

    屈服會讓你對自己失望,會讓你想做一些改善心情的事。那麼,最廉價、最快捷的改善心情的方法是什麼?往往是做導致你情緒低落的事。 … 關鍵是,導致更多墮落的行為並不是第一次的放棄,而是第一次放棄後產生的羞恥感、罪惡感、失控感和絕望感。 … 當你(又一次)責備自己(又一次)屈服於誘惑的時候,往往會帶來更多意志力的失效,造成更多的痛苦。

 

     … 畢竟,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是父母的要求和懲罰讓我們學會了自控。這種方式在孩童時期是必要的,因為老實說,小孩就像野獸一樣,需要人管教。 … 小孩在前額皮質不斷成熟的過程中,需要得到一些外部的支持。 但是很多人(成年人)仍然把自己當做孩子,坦白地說,他們(對待自己)表現得更像是虐待子女的父母,而不是提供支持的監護人。當他們屈服於誘惑時,或是被自己視為失敗時,他們就會責備自己:「你太懶了!你到底怎麼了?」每次失敗都意味著要對自己更嚴厲一點。

    … 如果你仍未提升意志力的關鍵就是對自己狠一點,那麼這麼想的不是只有你一個。但是,你錯了。眾多研究顯示,自我批評會降低積極性和自控力,而且也是最容易導致抑鬱的因素。它不僅耗盡了「我要做」的力量,還耗盡了「我想要」的力量。相反,自我同情則會提升積極性和自控力,比如,在壓力和挫折面前支持自己

Cedric:在行為上,對自己高要求,但是不要再自己失敗的時候就狠狠地打擊自己,而是要支持自己,重拾信心,更有動力地行動)

 

4)決定改善心情

 

    … 波立維和赫爾曼把這個循環成為「虛假希望綜合徵」。作為一種做出改變的策略,它很不成功。畢竟,它本來就不是能讓人做出改變的妙招,而是能讓你感覺良好的方法。這可是兩碼事。 … 對大多數人來說,下決心是改變過程中最容易的環節,但之後就越來越難了。

 

    我們必須變常見的意志力現金,即用「改變的承諾」而不是「改變」來改善我們的心情。

 

本章總結

 

    核心思想:情緒低落會使人屈服於誘惑,擺脫罪惡感會讓你變得更強大。

 

第七章 出售未來:及時享樂的經濟學

 

    「即時獎勵」會激活更古老、更原始的獎勵系統,刺激相應的多巴胺產生慾望。「未來獎勵」則不太能激活這個獎勵系統。

 

    如果獲得即時的滿足感之前必須等待10分鐘,大腦就會把它看成是未來的獎勵。如果沒有了選擇「即時的滿足感」的強烈勝利村衝動,獎勵承諾系統就不會如此活躍。 … 像獲得一個冷靜明知的頭腦,我們就需要在所有誘惑面前安排10分鐘的等待時間。

 

第八章 傳染:為什麼意志力會傳染?

 

    … 通過這個簡單的場景,我們發現了三種形式,這三種形式都會使我們的社會腦(social brain)出現意志力失效。第一種形式是無意識的模仿。 … 大腦讓我們誤入迷途的第二種形式是傳染情緒。 … 最後,當我們看到別人屈服於誘惑時,我們的大腦也可能受到誘惑。

 

    東北大學的心理學家大衛·德斯丹諾(David Desteno)認為,與長期成本和收益的理性論證比起來,自豪、羞愧等社會情感能更迅速、更直接地影響我們的選擇。德斯丹諾把這稱為「激情的自控」。

    … 羞愧作為一種預防措施或許能其作用,但事情一旦結束,羞愧就會更可能引起自我傷害,而非自我控制。

    從另一個方面看,即使面對誘惑、自豪的力量也會讓你安然度過。

    … 與其讓意志力受挫的人感到羞愧,倒不如為他們提供社會支持。

 

本章總結

 

    核心思想:自控受到社會認同的影響,這使得意志力和誘惑都具有傳染性。

 

第九章 別讀這章:「我不要」力量的侷限性

 

1)這難道不諷刺嗎?

 

    當人們試著不去想某件事,反而會比沒有控制自己的思維時想得更多,比自己有意去想的時候還要多。這個效應在人處於緊張、疲勞或煩亂狀態時最為嚴重,韋格納(Daniel Wegner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把這個效應稱為「諷刺性反彈」(ironic rebound)。

 

    為什麼人們想消除某種想法或情緒,結果卻適得其反?韋格納認為,這和大腦如何處理「不要去想」這個指令有關。大腦把這個指令分為兩部分,分別由兩個不同系統去執行。大腦的一部分負責將人的注意力從被禁止的想法那裡引開, … 韋格納將這個過程稱為「操作」。「操作」依靠大腦的自控系統來完成。和所有需要付出努力的自我控制一樣,這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能量。大腦的另一部分則負責尋找證據,證明你沒有去想、去感覺、去做你不該去想、去感覺、去做的事。 … 只要「操作」減弱了,「監控」就會成為自控的噩夢。

 

    怎樣才能找到擺脫這種困境的方法呢?韋格納提出了一種對抗諷刺性反彈的方法。這個方法本身就很有諷刺意味——這個方法就是放棄自控。 … 放棄控制內心感受,反而能讓我們更好地控制外在行為。

 

2)我不想有這種感覺

 

    人們試圖擺脫自我批評的想法時,與坦率面對這種想法相比,他們的自尊心更容易受挫,情緒更容他故意變壞。即使當人們自以為已經擺脫了負面想法時,情況仍舊如此。諷刺性反彈再次發揮了作用。

    … 如果想讓自己遠離精神痛苦,人們就需要與這些想法和平相處,而不是把它們推到一邊。

 

    不要抑制想法,接受它的存在,但不要相信它。

 

3)別吃那個蘋果

 

    許多壞習慣都是為了滿足一定的需求而形成的,這些需求可能是減少壓力、獲得愉悅,也可能是尋求認同。你可以關注這些需求,用同樣效果的健康的信息官來戒掉壞習慣。

 

5)對內接受自我,對外控制行動

 

寫在最後的話

 

    如果我們想要獲得心靈的平靜和足夠的自控力,我們就需要認識到,控制自己的思想是件不可能的事。我們能做的就是,選擇自己相信什麼,選擇自己要做什麼。

 

本章總結

 

    核心思想:試圖壓抑自己的想法、情緒和慾望,只會產生相反的效果,讓你更容易去想、去感受、去做你原本最想逃避的事。

 

第十章 結語

 

    我們天生就有自控力。

 

    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並不是只有一個自我,人是多個自我的混合體。 … 自控力的關鍵是理解這些不同的自我,而不是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自己。在追求自控的過程中,罪惡感、壓力和羞愧是我們通常用來對付自己的武器,但都不起作用。自控力最強的人不是從與自我的較量中獲得自控,而是學會了如何接受互相衝突的自我,並將這些自我融為一體。

 

    如果說真的有自控力的秘訣,那麼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確實有一個,那就是集中注意力。 … 當你的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或者你即將向誘惑投降的時候,你需要靜下心來,弄清自己的慾望。你需要記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什麼才能真的讓你更快樂。「自我意識」能幫你克服困難,實現最重要的目標。這就是我能想到的對「意志力」最恰當的定義。

 

    請保持科學家的心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66

20131005 《自控力》讀後:關於修身-cedric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npz8.html

一、

 

    初中要畢業的時候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十分震撼,我第一次發現,原來一個普通人可以因為他精神世界的深度而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如此精彩和偉大。這本書讓我第一次對人類的興趣超過了對自然界的興趣,這也促成我高中時選擇文科——雖然現在回想起來,這當中的邏輯關係全是基於自己當時的誤解。

    時至今日,我們都已經不再認同柯察金所追求的事業,但是回憶起這個人仍然讓人肅然起敬,因為他是一個卓越的人。勇敢,堅定,正義感十足,在苦難中堅強奮鬥,對事業熱情,對人類充滿同情… 這些都是他優秀的品質。可以說,柯察金是一個「好」人。

 

    我相信在一個寬泛的意義上,所有人都會關心如下的問題:如何讓自己變成一個「好」(good)人,如何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在漢語語境中,「好人」的意義往往嵌在社會關係的語境中指那些有同情心樂於幫助他人的人。不過這裡,我們在一個更加寬闊的意義下使用「好」這個概念。例如,假設張三和李四在其他任何方面都不可區分,而張三擁有豐富的會計學知識而李四則對會計學一竅不通,則我們可以說張三比李四更好。又假設張三和李四的唯一區別是張三面對挑戰更加勇敢,而李四則缺乏自信常常退縮,則我們可以說張三比李四好。

    可見,對人來說,「好」的含義可能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擁有美好的品德(virtue),另一方面則是指擁有豐富的知識(knowledge)和技藝(skill)。

    簡言之,我們就是在「好」的字面意義上使用這個詞,把它和英文裡的good畫上等號。如此,有人會不關心如何讓自己變成一個好人或更好的人麼?

 

二、

 

    上文中是否滿是儒家的味道?沒錯,關於好人的討論源遠流長。由於不同的時代社會所需求的技藝不一樣,知識也不斷刷新,所以這些關於人的「好」的討論中內容更豐富的是關於人的德性的討論。

    在儒家的原始的問題意識中,解決政治問題的鑰匙就在於培養一個「好」的統治階層。齊宣王不忍心看到即將被殺掉的牛「觳觫」,讓人放掉它,孟子聽說了直接就指出,將這種仁心用於國家治理,則足以王天下。《大學》則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一完美的人生軌跡中,個人的人格完善對於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基礎性的。到了宋明時代,理學家門更少強調修身的政治目標,而更多的強調修身本身就是一件有著終極價值的事情。

    西方世界也討論相同的問題。亞里士多德在《尼格馬克倫理學》中認為人追求的終極的東西是幸福,而實現的途徑則是完善自己的德性。亞里士多德一層層地討論了人類的各種德性,例如節制、公正、慷慨、誠實、友愛、明智…,他還詳細地闡述了這些德性和美好的人生的關係。富蘭克林的自傳據說影響了每一代美國人,這本書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好得達到完美」的人的形象,而書中最精華的部分是富蘭克林的「道德完善計劃」。

 

三、

 

    如果我們用「修身」一次概括在德性上使自己變成更好的人的努力,那麼「為什麼要修身」和「如何修身」這兩個問題已經得到了中西方歷史上眾多思想家的回答。

    在以上背景下,如下事實就發人深省了:為什麼在據說儒家倫理佔據統治地位的中國,人們學習儒家思想皓首窮經最後呈現的精神風貌卻是如同《儒林外史》中描繪的那樣?為什麼早在古希臘時代就已經有了德性的詳細的哲學討論然而在西方的歷史上也沒有幾個「完美的人」?(富蘭克林可能算一完人,但是據說他的兒子威廉也不是他的太太生的)

 

四、

 

    《自控力》是關於意志力問題的一本基於神經生物學和心理學的普及著作。我個人覺得這本書對我是顛覆性的,因為我感到這本書在「修身」這個問題上對所有的傳統討論都是顛覆性的——雖然作者本人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個東西。

    正因為意識到這種顛覆性,所以我在上面重新回顧了歷史上對於修身問題的討論,但是我遺憾的發現,當我做完這個回顧之後,我無法立即呈現《自控力》和傳統的修身圖景之間的張力。

    所以,我先放棄了在這裡做進一步的闡述。只是先Mark一下吧。

    真實非常遺憾,本以為可以寫一篇讀後感。但是卻發現無法詳細說明自己覺得最核心的東西。

  簡單用一句話說明一下:《自控力》對我的震撼在於,讓我發現,關於整個「修身」的思考可能都需要重新奠基在自然主義的基礎上,否則永遠都不能擊中要害。

   恩,以後有真正的心得再總結吧。

(完)

 


20131004 《自控力》摘要

 

書籍信息

書名:

The willpower instinct: how self-control works, why it matters, and what you can do to get more of it

作者:Kelly McGonigal, Ph.D.

 

中文版本:

[]凱利·麥格尼格爾:《自控力》,王岑卉 譯,印刷工業出版社,20128月。

 

 

摘要

 

導言 歡迎閱讀意志力入門

 

    提高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徑在於,弄清自己如何失控、為何失控。 … 自知之明是自控的基礎。

 

第一章 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什麼是意志力?為什麼意志力至關重要?

 

2)意志力的神經學原理

 

    前額皮質是位於額頭和眼睛後面的神經區,它主要控制人體的運動,比如走路、跑步、抓取、推拉等,這些都是自控的表現。 … 前額皮質並不是擠成一團的灰質,而是分成了三個區域,分管「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三種力量。

 

 

寫在最後的話

 

    我們有現代人的大腦結構,所以有好幾個自我。它們互相競爭,試圖控制我們的想法、感受和行動。

 

第二章 意志力的本能(willpower instinct):人生來就能抵制奶酪蛋糕的誘惑

 

    很多人對意志力的理解是這樣的:它是一種個人特徵、一種美德、一種你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的東西、一種面臨困境時突然爆發出的力量。但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並不是這樣的。意志力是一種不斷進化的能力,是每個人都有的本能。

 

    科學洞見也告訴我們,壓力是意志力的死敵。但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壓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有時,我們甚至想方設法增加自己的壓力,比如拖到最後一分鐘、批評自己太懶、說自己沒有自控力,以此來激勵自己。後者,我們會通過對別人施加壓力來敦促他人, … 這在短期內可能有效,但從長遠的角度看,沒有什麼比壓力更消耗意志力的了。壓力和自控的生理學基礎是相互排斥的。 … 壓力(應激反應)讓你關注即時的、短期的目標和結果,自控力(「三思而後行」反應)則需要你的大腦有更廣闊的事業。

 

第三章 累到無力抵抗:為什麼自控力和肌肉一樣有極限?

 

    自控消耗了身體的能量,而能量的消耗又削弱了意志力。 …… 提高血糖含量讓人們恢復意志力。 … 自控可能比大腦處理其他問題時所用的能量多,但遠遠低於身體運動時所需的能量。

 

    如果自控力是肌肉的話(僅僅是比喻意義上的肌肉),我們也應該能訓練它。鍛鍊身體可能讓你的自控力肌肉感到疲憊,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它肯定能變得更強健。

 

    阿奇博爾德·希爾(Archibald Hill 諾貝爾獎得主、生理學家)指出,運動疲勞的原因或許不是肌肉無法繼續工作,而是大腦中過度保護性的監控機制發揮了作用。  …  沒有哪個人會認為人類的自控力是無限的。但是,知道我們的意志力比想像中多得多,這確實是件令人開心的事。或許我們也可以像運動員一樣,挺過意志力消耗殆盡的感覺,衝過意志力挑戰的終點。

 

本章總結

 

    核心思想: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樣有極限。自控力用得太多會疲憊,但堅持訓練能增強自控力。

 

第四章 容忍罪惡:為何善行之後會有惡行?

 

1)從聖人到罪人

 

    我們只要讓自己感覺良好,而這就為自己的胡作非為開了綠燈。 … 「道德許可效應」也許能解釋為什麼那些有明顯道德標準的人能說服自己,認為出現嚴重的道德問題是合情合理的。

    他們這樣為自己辯解:「我已經這麼好了,應該得到一點獎勵。」這種隊補償的渴望常常使我們墮落。因為我們很容易認為,縱容自己就是對美德最好的獎勵。我們忘記了自己真正的目標,向誘惑屈服了。

 

    如果你自控的唯一動力就是成為一個足夠好的人,那麼每當你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你就會放棄自控。 … 道德判斷也不像我們想的那麼有激勵作用。我們把自己對美德的追求理想化了。而且很多人都相信,罪惡感和羞恥心是最有驅動力的。但是我們是在騙誰呢?最能帶給我們動力的事是獲得我們想要的,避開我們不想要的。將某種行為道德化,只會讓我們對它的感覺更加矛盾。 … 所以,如果你告訴自己,鍛鍊、存錢或戒煙是件正確的事,而不是件能讓你達成目標的事,你就不太可能持之以恆。 … 當我們從道德的角度思考自己面對的意志力挑戰時,我們就失去了自我判斷能力,看不到這些挑戰有助於我們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2)關於進步的問題

 

    即便你沒有比意志力挑戰當做衡量道德的標準,你也有可能陷入「道德許可」的現金。這是因為,有一件事情被所有美國人道德化了。不,不是性,而是進步!進步是好的,在完成目標過程中取得進步是令人高興的。 … 但心理學家知道,我們總是把進步當做放鬆的接口。 … 在完成某個目標過程中取得的進步,會刺激人們做出妨礙目標的行為。

 

5)環保的危害

 

    我們之所以獎勵自己的良好行為,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認為,真正的自己想要做壞事。從這點來看,每次自控都是一種懲罰,只有放縱自我才是獎勵。 但是我們為什麼要這樣看待自己呢?想要走出「道德許可」的陷阱,我們就要知道,那個想變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想按核心價值觀生活的自己。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認為那個衝動、懶散、容易受誘惑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了。我們就不會再表現得像個必須被強迫完成目標、然後為做出的努力所要獎勵的人了。

 

寫在最後的話

 

    在追求自控的過程中,我們不應該把所有的意志力挑戰都放在道德標準的框架中。我們總是輕易地認為,自己做過的善行,或是僅僅考慮要去做的善行,給了我們道德上的許可。如果只按照「正確」和「錯誤」來判斷做過的事,而不是牢記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就會帶來與目標相牴觸的衝動,並允許我們做出妨礙自己的行為。想要做到始終如一,我們就需要認同目標本身,而不是我們做善事時的光環。

 

第五章 大腦的彌天大謊:為什麼我們誤把渴望當幸福?

 

2)「我想要」的神經生物學原理

 

    2001年,斯坦福神經科學家布萊恩·克努森(Brian Knutson)發表了一份具有決定意義的實驗報告,證明了多巴胺會促使人們期待得到獎勵,但不能感覺到獲得獎勵時的快樂。 … 克努森證明了,多巴胺控制的是行動,而不是快樂。獎勵的承諾保證了被試者成功地行動,從而獲得獎勵。當獎勵系統活躍的時候,他們感受到的是期待,而不是快樂。

 

5)多巴胺的陰暗面

 

    為了促使你追尋目標,獎勵系統有兩大武器——胡蘿蔔和大棒。當然胡蘿蔔就是獎勵的承諾。 … 但獎勵系統還有第二個武器,那就像眾所周知的大棒。當你的獎勵系統釋放多巴胺的時候,它同樣也向大腦的壓力區域發出了信號。在大腦的這個區域裡,多巴胺刺激了壓力荷爾蒙的釋放。結果是,當你期待目標時,你也感到了焦慮。這時候,我們很需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種感覺就像生死攸關、命懸一線。

 

6)慾望的重要性

 

    沒有一個簡單的方法能解決這個困境。很顯然,我們需要獎勵的承諾,讓我們保持對生活的興趣,並繼續生活下去。如果我們幸運的話,獎勵系統會繼續這樣為我們服務下去。同時,我們也希望它不要和我們作對。

 

本章總結

 

    核心思想:我們的大腦錯把獎勵的承諾當做快樂的保證,所以,我們會從不可能帶來滿足的事物中尋找滿足感。

 

第六章 「那又如何」:情緒低落為何會使人屈服於誘惑?

 

    美國心理學家協會的調查顯示,緩解壓力最常見的方法就是那些能激活大腦獎勵系統的方法——吃東西、喝酒、購物、看電視、上網和玩遊戲(和吸煙)。為什麼不呢?多巴胺向我們承諾,我們會感覺良好的。因此,當我們想要更快樂的時候,釋放大量的多巴胺是再自然不過的做法了。我們把這種反應成為「緩解壓力的承諾」。 … 正如我們所知,獎勵的承諾並不總意味著我們會得到快樂。通常,我們緩解壓力的辦法反而會讓我們更有壓力。

 

1)為什麼壓力會勾起慾望?

 

    為什麼壓力會帶來慾望呢?因為這是大腦救援任務的一部分。 … 神經科學家證明了,壓力包括憤怒、悲傷、自我懷疑、焦慮等消極情緒,會使你的大腦進入尋找獎勵的狀態。只要你的大腦和獎勵的承諾聯繫起來,你就會渴望得到那個「獎勵」。你確信,只有獲得那個「獎勵」才是得到快樂的唯一方法。 … 當你面對壓力時,你前面的所有誘惑都會更有誘惑力。 … 壓力把我們引向了錯誤的方向,讓我們失去了理性,被本能支配了。這就是壓力和多巴胺「強強聯手」的力量。

 

    美國心理學家協會的調查發現,最有效的解壓方法包括:鍛鍊或參加體育活動、祈禱或參加宗教活動、閱讀、聽音樂、與家人朋友相處、按摩、外出散步、冥想或做瑜伽,以及培養有創意的愛好。最沒效果的緩解壓力的方法則包括:賭博、購物、抽煙、喝酒、暴飲暴食、玩遊戲、上網、花兩個小時以上看電視或電影。

    有效和無效的策略最主要的區別是什麼?真正能緩解壓力的不是釋放多巴胺或依賴獎勵的承諾,而是增加大腦中改善情緒的化學物質,如血清素、γ-氨基丁酸和讓人感覺良好的催產素。 … 因為它們不像釋放多巴胺的物質那樣讓人興奮,所以我們往往低估了它們的作用。我們之所以忽略它們,不是因為它們不起作用,而是因為當我們面對壓力時,大腦一再做出錯誤的預測,不知道什麼才能讓我們快樂。

 

3)「那又如何」效應:為什麼罪惡感不起作用?

 

    屈服會讓你對自己失望,會讓你想做一些改善心情的事。那麼,最廉價、最快捷的改善心情的方法是什麼?往往是做導致你情緒低落的事。 … 關鍵是,導致更多墮落的行為並不是第一次的放棄,而是第一次放棄後產生的羞恥感、罪惡感、失控感和絕望感。 … 當你(又一次)責備自己(又一次)屈服於誘惑的時候,往往會帶來更多意志力的失效,造成更多的痛苦。

 

     … 畢竟,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是父母的要求和懲罰讓我們學會了自控。這種方式在孩童時期是必要的,因為老實說,小孩就像野獸一樣,需要人管教。 … 小孩在前額皮質不斷成熟的過程中,需要得到一些外部的支持。 但是很多人(成年人)仍然把自己當做孩子,坦白地說,他們(對待自己)表現得更像是虐待子女的父母,而不是提供支持的監護人。當他們屈服於誘惑時,或是被自己視為失敗時,他們就會責備自己:「你太懶了!你到底怎麼了?」每次失敗都意味著要對自己更嚴厲一點。

    … 如果你仍未提升意志力的關鍵就是對自己狠一點,那麼這麼想的不是只有你一個。但是,你錯了。眾多研究顯示,自我批評會降低積極性和自控力,而且也是最容易導致抑鬱的因素。它不僅耗盡了「我要做」的力量,還耗盡了「我想要」的力量。相反,自我同情則會提升積極性和自控力,比如,在壓力和挫折面前支持自己

Cedric:在行為上,對自己高要求,但是不要再自己失敗的時候就狠狠地打擊自己,而是要支持自己,重拾信心,更有動力地行動)

 

4)決定改善心情

 

    … 波立維和赫爾曼把這個循環成為「虛假希望綜合徵」。作為一種做出改變的策略,它很不成功。畢竟,它本來就不是能讓人做出改變的妙招,而是能讓你感覺良好的方法。這可是兩碼事。 … 對大多數人來說,下決心是改變過程中最容易的環節,但之後就越來越難了。

 

    我們必須變常見的意志力現金,即用「改變的承諾」而不是「改變」來改善我們的心情。

 

本章總結

 

    核心思想:情緒低落會使人屈服於誘惑,擺脫罪惡感會讓你變得更強大。

 

第七章 出售未來:及時享樂的經濟學

 

    「即時獎勵」會激活更古老、更原始的獎勵系統,刺激相應的多巴胺產生慾望。「未來獎勵」則不太能激活這個獎勵系統。

 

    如果獲得即時的滿足感之前必須等待10分鐘,大腦就會把它看成是未來的獎勵。如果沒有了選擇「即時的滿足感」的強烈勝利村衝動,獎勵承諾系統就不會如此活躍。 … 像獲得一個冷靜明知的頭腦,我們就需要在所有誘惑面前安排10分鐘的等待時間。

 

第八章 傳染:為什麼意志力會傳染?

 

    … 通過這個簡單的場景,我們發現了三種形式,這三種形式都會使我們的社會腦(social brain)出現意志力失效。第一種形式是無意識的模仿。 … 大腦讓我們誤入迷途的第二種形式是傳染情緒。 … 最後,當我們看到別人屈服於誘惑時,我們的大腦也可能受到誘惑。

 

    東北大學的心理學家大衛·德斯丹諾(David Desteno)認為,與長期成本和收益的理性論證比起來,自豪、羞愧等社會情感能更迅速、更直接地影響我們的選擇。德斯丹諾把這稱為「激情的自控」。

    … 羞愧作為一種預防措施或許能其作用,但事情一旦結束,羞愧就會更可能引起自我傷害,而非自我控制。

    從另一個方面看,即使面對誘惑、自豪的力量也會讓你安然度過。

    … 與其讓意志力受挫的人感到羞愧,倒不如為他們提供社會支持。

 

本章總結

 

    核心思想:自控受到社會認同的影響,這使得意志力和誘惑都具有傳染性。

 

第九章 別讀這章:「我不要」力量的侷限性

 

1)這難道不諷刺嗎?

 

    當人們試著不去想某件事,反而會比沒有控制自己的思維時想得更多,比自己有意去想的時候還要多。這個效應在人處於緊張、疲勞或煩亂狀態時最為嚴重,韋格納(Daniel Wegner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把這個效應稱為「諷刺性反彈」(ironic rebound)。

 

    為什麼人們想消除某種想法或情緒,結果卻適得其反?韋格納認為,這和大腦如何處理「不要去想」這個指令有關。大腦把這個指令分為兩部分,分別由兩個不同系統去執行。大腦的一部分負責將人的注意力從被禁止的想法那裡引開, … 韋格納將這個過程稱為「操作」。「操作」依靠大腦的自控系統來完成。和所有需要付出努力的自我控制一樣,這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能量。大腦的另一部分則負責尋找證據,證明你沒有去想、去感覺、去做你不該去想、去感覺、去做的事。 … 只要「操作」減弱了,「監控」就會成為自控的噩夢。

 

    怎樣才能找到擺脫這種困境的方法呢?韋格納提出了一種對抗諷刺性反彈的方法。這個方法本身就很有諷刺意味——這個方法就是放棄自控。 … 放棄控制內心感受,反而能讓我們更好地控制外在行為。

 

2)我不想有這種感覺

 

    人們試圖擺脫自我批評的想法時,與坦率面對這種想法相比,他們的自尊心更容易受挫,情緒更容他故意變壞。即使當人們自以為已經擺脫了負面想法時,情況仍舊如此。諷刺性反彈再次發揮了作用。

    … 如果想讓自己遠離精神痛苦,人們就需要與這些想法和平相處,而不是把它們推到一邊。

 

    不要抑制想法,接受它的存在,但不要相信它。

 

3)別吃那個蘋果

 

    許多壞習慣都是為了滿足一定的需求而形成的,這些需求可能是減少壓力、獲得愉悅,也可能是尋求認同。你可以關注這些需求,用同樣效果的健康的信息官來戒掉壞習慣。

 

5)對內接受自我,對外控制行動

 

寫在最後的話

 

    如果我們想要獲得心靈的平靜和足夠的自控力,我們就需要認識到,控制自己的思想是件不可能的事。我們能做的就是,選擇自己相信什麼,選擇自己要做什麼。

 

本章總結

 

    核心思想:試圖壓抑自己的想法、情緒和慾望,只會產生相反的效果,讓你更容易去想、去感受、去做你原本最想逃避的事。

 

第十章 結語

 

    我們天生就有自控力。

 

    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並不是只有一個自我,人是多個自我的混合體。 … 自控力的關鍵是理解這些不同的自我,而不是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自己。在追求自控的過程中,罪惡感、壓力和羞愧是我們通常用來對付自己的武器,但都不起作用。自控力最強的人不是從與自我的較量中獲得自控,而是學會了如何接受互相衝突的自我,並將這些自我融為一體。

 

    如果說真的有自控力的秘訣,那麼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確實有一個,那就是集中注意力。 … 當你的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或者你即將向誘惑投降的時候,你需要靜下心來,弄清自己的慾望。你需要記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什麼才能真的讓你更快樂。「自我意識」能幫你克服困難,實現最重要的目標。這就是我能想到的對「意志力」最恰當的定義。

 

    請保持科學家的心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45

交易為什麽這麽難:自控力才是交易中最難練的功夫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689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4-11-12 09:06 編輯

交易為什麽這麽難:自控力才是交易中最難練的功夫


一、為什麽做交易95%的人被市場打敗出局

做趨勢的人多數死在震蕩里;(講趨勢就要講操作級別。小於5分鐘的級別比較容易死在震蕩里,因為當行情波動不大的時候,價格的變化經常會圍繞著操作邊界線上下舞動,造成止損不斷、操作頻繁、虧損累累!!!所以,操作級別要適當大一點,即把止損範圍適當擴大一些,但也不能太大。小於5分鐘的級別不是說不可以操作,這里就不加詳敘了。)

做盤整的人多數死在趨勢里;(這種操作方法就不加多敘了,根本沒有一點點常識!)

做短線的人多數死在暴拉里;(做短線的人大多沒有趨勢概念或者說心態不好。其實,任何事都是從當下開始的,即中長線也是從短線開始的,關鍵是你要有“做短看長”的心理準備,一旦短線走好了,不要為了一點點眼前的盈利而放棄讓利潤奔跑的機會,這就是大多數做短線的人死的道理,盈利的時候只有一點點,虧損的積累卻不少。)

沒方法的人多數死在亂做里;(這是必然的!胡亂操作是虧損的最根本原因,我之前說了,它包括進場和離場的胡亂操作以及倉位輕重的胡亂操作。)

有方法的人多數死在執行里;(這是絕對的真理!不是說有了方法就能盈利,我早就有了方法,但曾經還是虧多盈少,問題就出在不能嚴格執行上。不能嚴格執行是因為不明白舍與得之間的辯證關系,有點小利在行情回撤時不按照規則就獲利了結,如此就變成了有規則等於無規則!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原來的根深蒂固的錯誤理念怎麽也無法擺脫,再合理的方法也是等於沒有方法。簡言之,有了方法不執行,還是胡亂操作!)

靠主觀的人多數死在感覺里;(這個道理很明白,市場是客觀,主觀符合客觀就盈利,反之,就虧損。虧損是正常的,只要及時糾錯。但很多主觀的人是死不認錯!這樣的人不虧誰虧呢?)

靠消息的人多數死在新聞里;(這個就不用點評了。)

沒整死的就是勝者。

交易是一個學習型的學校,它的最熱門專業——行為學!!(準確地說,是心理行為學。任何行為都受到心理的支配。)

二、順勢為什麽這麽難?

第一是因為你不相信趨勢,趨勢不是不存在,只是你不相信。(不相信是有客觀原因的,大多數人都沒有學過心理學,就不知道心理定勢的概念。只要是一個正常人,心理的變化都是有節奏、有規律的,這就是定勢。他不會當下沈浸在幸福快樂之中,幾分鐘後即刻又處於極度的悲痛之中,除非有突發事件出現。我一直說股市本質上是由人的情緒控制的,而人的情緒會持續一段時間,反映在股市里就是不同級別的趨勢。明白了嗎?)

第二是因為你心里總想著回調,害怕回調,不知道如何處理回調。(不僅僅是幣市、任何事物的運行軌跡都是波浪型的而非直線型的,那麽回調就是正常的。你要考慮的問題是回調多少是不能接受的。這里不能用主觀的標準去決定回調的可接受幅度,社會上的教育大多是用主觀的標準來決定,所以你會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什麽5%、10%、20%或者黃金分割的38.2%等等。我個人認為都是錯的,這種標準反映了人的主觀和分析。不是說這種主觀和分析每次都會錯,一定有對的時候。關鍵是以這種方法決定回調的幅度沒有反映客觀事實,結果有的時候失去了讓利潤奔跑的機會。原則上,一個人不能讓利潤奔跑,在股市里基本上最終的結果是大賠小賺。我要給大家的理念是操作具有一致性,當你掌握了這種方法,我不看你的操作,只要你是嚴格執行的,我看著盤面就知道你今天在哪里介入或離場的。比如說20線是操作線,不就簡單了嗎,我看到今天9:59價格站上20線,我就知道你在這里介入做多了。到了14:23價格跌破20線,我也知道你在這里多翻空了。如此,你還用擔心回調嗎?)

第三是因為你沒有一套順勢的規則。(沒有規則就不用再多說什麽了,必死無疑!)

成功的比特幣投機,其原理建立在這樣的假設上:

人們在未來會重犯他們在過去犯過的錯誤;(不是重複過去的錯誤,準確地說是重複過去的心理過程。)

比特幣交易中少數的成功者在重複正確的方法;(即恪守規則。)

失敗者在重複各種錯誤;(堅持胡亂操作。)

市場就是靠大部分人的錯誤存在的;(這是市場存在的本質。)

有一個人能戰勝市場,市場就不存在了。(還是有人能戰勝市場的,但是我們進入市場時不能帶著要戰勝市場的主觀意願,這種意願會造成一廂情願的意識,面臨市場變化時會沒有應對變化的計劃。很多人就是因為固執己見,覺得只要樂觀、有信心就會成功,最後死得很慘!)

順勢的本質就是跟隨;(對,很簡單的道理。做起來一點也不簡單!)要順勢就要等待趨勢明確,不要走在趨勢前面;(關鍵是如何確認趨勢明朗!每個人的操作級別不一樣,趨勢的方向就不一樣。比如,小級別的下跌趨勢在較大級別里是上漲當趨勢。所以,要先確定自己的操作級別,再確定自己的操作邊界線,然後按規則確認趨勢。否則就是空談順勢。)

提前行動不是順勢,是想讓行情順你的想象;(有了規則,規則就是你行動的標準。)

正常的思維,正常的情感,正常的習慣都是不可能在市場成功的;(生活中的正確理念在幣市中基本上都是錯的。)

少數人成功的地方,必定是要超常的;(所謂超常,我個人認為就是悟性和性格。大多數人怎麽學也是學不到這種境界的,境界只能悟。而性格是與生俱來的。但一般人可以通過學習,知道什麽可以做、什麽不可以做,以力爭在交易中少犯錯誤、多做正確的事來達到從大虧到少虧、從少虧到不虧再到盈利的變化。雖然達不到大徹大悟的佛,也能成為人中高人。)總得有與眾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思維,方法,習慣;

對紀律執行的越是殘酷,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不遵循潛在的規則,無強烈的紀律意識,無疑,淘汰!

三、投資者賠錢的原因

根本原因:沒有正確的交易理念,沒有適合自己的交易系統,沒有執行交易計劃,靠預測想象交易,通常掙一點就平倉,賠了遲遲不止損。掙小賠大,違背了成功的根本原則。(完全正確!)投資者常常是資金少,頭寸大;急於掙錢,入市越頻繁,賺錢越艱難。(頭寸大不是真正虧損的原因,關鍵是每次的頭寸大小不一。)

冒大風險去搶蠅頭小利,註定是要踏上虧損之路。(無所謂大風險蠅頭小利,這種說法不對。在開始的時候,介入就是身處風險之中,風險是大還是小,是靠一個人按照自己的交易規則去把握的。有了交易規則並嚴格執行,風險怎麽會大呢?如果不執行規則,原本一次小小的虧損變成了不可收拾的大風險,是自己造成的,而非市場造成的。至於是蠅頭小利還是豐厚大利,在開始的時候也是不知道的。知道了就是神仙了。很多朋友和我說,行情不大的時候不要做了,做幾把大的行情就可以了。呵呵,這個也是我的意願,但問題是每一把行情的起點,誰能知道這把行情能走多遠?沒有。人,都是以走出來的結果來說這樣的話,這就叫事後諸葛亮。所以,每當行情走到交易系統該介入的位置就要行動,做好糾錯的準備就可以了。)

追求完美,把自己當神仙,總想搶頂或者搶底,那是不可能的。抓到趨勢的一段足夠了。(貪婪終致虧損。)

許多投資人是用感覺和情緒交易,而不是用大腦去交易,用交易系統交易。(用眼睛不用腦筋交易。)滿倉操作,極小的波動,也可能損失很大,心理壓力大無法止損,最終被迫斬倉出局。(永遠不能滿倉交易。但可以50-80%的重倉。而且不管盈虧,每次的倉位要保持一致。把心理壓力交給大概率盈利的交易系統。否則,人總是處於擔憂、恐懼之中。)

一年中大的機會就幾次,一天中主要的波動幅度就在十幾分鐘內完成,交易太多本身就是風險。比特幣交易里沒有什麽新東西!遊戲規則沒有變;人性也沒有變。(對)

生活從來就不是一條直線。每一個成年人都知道這一點。可是,當我們在觀看圖表時太容易被引導得忘掉這一點。(正確!)警惕圖表制作者創造的幻覺。圖表的趨勢更是彎曲趨勢!

對市場寬容,市場也會寬容我們! 過分追求投資機會和價格的完美,只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損失。(非常正確!給市場留一點魚頭魚尾吧!)

幣市上能照顧你的只有趨勢。如果趨勢不照顧你了,那說明你錯了或趨勢變了。

最可恨的是波動。波動是個騙子,老是讓你看不清趨勢和趨勢的改變。(最可愛就是波動!沒有價格變動,我們何談有機會賺錢?問題是波動的大小和你操作的級別關系。波動相對於你的操作級別足夠大,就能獲利,反之就會虧損。寫到這里,大家可以明白,這個作者已經有相當的功力了,大多數理念都是對的,但還是有不明真相的認識。我也如此。大家要擦亮眼睛,如果我的評論有錯誤的地方,請不吝指正。)

所以區分清波動和趨勢,就是找到了朋友和敵人。(正確。)

通常情況下,市場不會朝任何方向直來直去。(完全不可能直來直去。)所謂市場趨勢,正是由波峰加波谷依次上升或下降的方向所構成的上升、下降、橫向延伸三種趨勢。

幣市市場上大多數時候,大多數投資者都是錯的,錯誤主要是被回調波動誘導。(不要把自己定位投資者,就是一個交易者,做差價賺錢而已。)

看對趨勢的人多,但是想到趨勢可能回調,而平倉或做反向操作,忽視趨勢的人更多。(還是沒有規則造成的。)要想抓住趨勢,就得放棄小的波動;找到趨勢的工具也很重要。相信感覺不如相信眼睛。(對,有了交易規則,用眼睛看交易規則操作就可以了。)大多數技術工具和系統在本質上都是順應趨勢的,其主要設計意圖在於追隨上升或下降的市場。

四、賠錢是一種懲罰

懲罰你的無知;懲罰你的貪婪;懲罰你的僥幸;懲罰你的違規,一萬個空洞的理論,還不如一個實際的行動規則;再多的行情分析,還不如一個實際的買賣計劃。(真知灼見!)天才就是把全部精力註於特定目標;交易天才就是把精力用於一種交易方法,形成交易習慣。(正確。)

真正的哲人,必然象大海一樣寬厚;對市場寬容,市場也會寬容我們,放棄一些機會,才能抓到更多機會。只有一分錢的胸懷,決不可能得到二分錢的收獲。天天盯著20點的機會,肯定會錯過翻翻的機會。(非常正確!)

一旦你改變了思維方式,你就改變了自己的信念;(顛倒了。信念是思想,思想決定思維方式。

一旦改變了信念,就改變了期望;(改變了思維方式,就改變了期望。)

一旦改變了期望,就會改態度;

一旦改變了態度,也就會改變行為;

一旦改變了行為,績效自然會隨之改變;

一旦績效改變了,你的生活將為之一新!

五、為什麽交易太多?為什麽滿倉操作?為什麽搶頂逆勢?為什麽不想止損?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急於求成,僥幸成功。(一切源於人性:貪!)

大部分投資者在止損和持漲上,止損要做得好得多。

止損可以控制風險,但是要成功最最主要的還是在於做對看對時“持漲”。(正確,讓利潤奔跑才是真正的制勝之道。)

做不到持漲,也就無法實現以小博大,掙大賠小的原則。

大部分投資者都在做的是掙點就平,賠了等等的交易習慣,這是不成功的根本原因。(正確!)

打開幣市的密碼是順勢?是時機?是止損?是資金管理?都不是!!!打開期市的密碼是執行--簡單的規則,長期的嚴格執行。(太對了!)

再好的地圖不行動無法把你帶到目的地,再好的法律不執行無法防止犯罪。幣市成功的方法,規則,大部分投資者都知道,長期做到了,執行了就成功了。成功與失敗的分界不在於你知道多少,在於你做到了多少。

六、反彈給你的禍害

就是因為心里想著反彈,所以過早平倉,錯過了更大的趨勢利潤;就是因為心里想著反彈,等待反彈開倉,結果反彈遲遲不來,錯過了一波趨勢;

就是因為心里想著反彈,本該止損也想等反彈止損,因而錯過了更好的止損時機;

就是因為心里想著反彈,去做反彈,才走上逆勢操作,巨大風險因此產生;

要做趨勢大行情,就要過濾次級小波動反彈;逆勢反彈是誘導投資者範錯的主要原因。(能明白舍與得之間的辯證關系,根源還是貪!)

七、在對客戶的觀察中發現,在一月內大賠50%以上的常是兩類人:

第一類是交易特別少,一月只做幾次,但是錯了不止損死扛,最後大賠的。(一根筋思維!)

第二類是交易特別多,一次賠得少,但是一直在持續的賠錢。當日的短線沒有多少空間,追求的就是成功的次數大於賠的次數;做不到這點就要重新尋找短線交易方法了,持續的賠錢還不停的交易幹嗎!急於掙回所賠的錢,急於交易,不按事實交易,常常賠得更多。(胡亂操作!)

常常有投資者說:“我知道那些是對的,能掙錢,可是我做不到。”

市場上沒有秘密,成功的原則人人皆知,成功者堅持讓自己做到,失敗者順應自己的心理感受。比如,掙一點就想跑,生怕到手的錢又飛了;賠了總想等回調,常常是掙小賠大,最終必敗。又比如,掙大錢的是做長線大趨勢,可是大部分投資者感覺當日短線是最安全的,安全嗎?天天做當日短線,一周,一月,一年下來帳戶上的資金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有句話叫:短線是銀,長線是金。不正確。短線做得好,收益必然比長線好。關鍵是你有這樣的交易系統嗎?而且,特別是做期貨交易,日內交易一定是比隔夜交易安全得多。現在世界上最流行的、也是非常有效的交易方法是高頻交易,我們中國人還是坐井觀天,固步自封,理念上沒有與時俱進。)

順應可以掙錢正確的原則交易;不要順應自己感覺舒服的交易。

有人做過研究,如果不止損死扛,那麽80%的交易可以扛到掙錢平倉,但是就是這20%扛不回來,決定了最後必然暴倉!(都是一個資金量問題。如果理論上你有無窮的資金,死扛一定會把虧損的資金拉回來,不僅拉回來,還能賺錢。問題是實際上你沒有足夠的資金死扛,不到半路身先死。另外,還有一個資金有效利用的問題,即使有足夠的資金死扛,如果不死扛,順勢而為,資金的有效利用率要高得多。)

那麽,可以開倉小一點,止損幅度大一點,這樣即可以控制風險,也可以提高做單成功率。(還是一個風險應對和資金有效利用的平衡問題。這個問題最好解決方法就是通過統計概率找到一個平衡的交易系統。)

相對股市,幣市有了更大的權力和自由,可以做多,可以做空,可以今平也可以明天平,資金可以少用,也可以多用。哲人說過,有權力的人,沒有不被亂用的。

八、有所放棄才有所得(舍得原則,學會放棄一些,市場可能會給你更多。)

1、放棄自已的想象、預測、多空看法;才能按技術規則和行情實際交易;

2、放棄逆勢做回調、搶頂;才能順勢而為

3、放棄局部短線小波動機會;才能抓到長線大趨勢機會;

4、放棄僥幸心理;才能按規則交易;

5、放棄異常情況;才能抓到可以把握的行情;

6、放棄金錢的觀念;才能輕松交易。

九、做交易必須要過的5道關

1、換思維:來市場為了掙錢沒錯,但是市場不是提款機;先想著如何控制風險少賠。(風險不能被控制,只能被應對。)

2、做止損:沒有人不知道止損,但犯大錯還是沒有止損;把止損做到吃飯睡覺一樣輕松自然。

3、掙大賠小:不要掙一點就想跑,賠了不止損。掙的幅度是止損幅度三倍以上再交易。(錯,幾倍不是我們能事先規定的,又是主觀決定客觀。是否交易是按交易系統的指示。)

4、交易系統:要開火車,先修鐵路。要做交易,先做系統。

5、交易習慣:大部分投資者失敗,不是不知道,是沒做到;把自己的理念和方法做成習慣。

做幾點的人是幣市農民,做幾十點的是幣市工人,做波段的人是幣市商人,做大趨勢的是幣市老板!(做波段的可能是最大的老板,看做什麽樣的波段。)

成功的交易者總是張著兩隻眼,一只望著市場,一只永遠望著自己。任何時候,最大的敵人,就是你自己。校正自己,永遠比觀察市場重要。

向控制自己下功夫!心理控制、行為控制的重要性怎麽強調都不過分,只要能過這一關,就成功一半了,這點做不到,其他部分做的再好都沒用。

要成功首先要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為。做不到這一點,無人能幫你。也不可能邁出這最後半步。

知和行的問題。我話說重一點:實際上還是一知半解的原因。無知,無畏行;一知半解,難行;真知(跟市場盡量融為一體,以自己的視角讀懂市場),易行。

拿不住單,從市場的角度看,是對市場趨勢的發展過程細節波動理解不深刻造成的。如果中間趨勢的發展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中,那還有什麽拿不牢的?

在市場有利的時候,你必須學會習慣於獲利,這是區別交易者是否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假設你的成本是8元,市場價格現在是80元,但是仍然低於其本身的價值,你是否會堅定的持有?很多的交易者在獲利的時候惴惴不安,而虧損的時候卻心安理得,這樣如何能夠長期穩定的獲利?

向控制自己下功夫!對賠錢的恐慌常使人違背原則,具體表現是經常止損割肉,頻繁交易。追求做得正確比老想著賺錢賠錢更重要!(來自比特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827

【情緒難自控】十個男友九個爆 因情緒管理唔好

1 : GS(14)@2015-12-18 08:44:09

不停「講粗口」可能是情緒出了問題


古語有云「男兒有淚不輕彈」,男性一直擔演強者的角色,無論遇到任何事,也不容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巴士阿叔至理名言:「你有壓力,我有壓力」,當壓力爆煲時,不想猝死的男士們,要好好學懂管理自己的情緒健康。男性發脾氣時,有時會選擇一個人走開,或拍打物件、擲東西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嚴重的可能會傷害身邊的人。性格較內歛的男性,則會選擇不作聲、自我封閉,以沉默和被動的態度來發洩自己的不滿,這方式稱為「冷暴力」。



張力智醫生指保護大腦健康可減低情緒困擾

情緒健康管理三部曲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力智分享一個案例,他的病人受刺激和發怒時,能夠熟練地運用五花八門的廣東話粗口作助語詞,滔滔不絕地表達自己對身邊家人、朋友和同事的不滿和想法。經過詳盡的評估和分析後,發現他患上了抑鬱症,同時也有焦慮的症狀。張醫生指出,壓力很容易傷害大腦健康,會令大腦內的血清素、甲腎上腺素及多巴胺水平下降。當這些化學物質水平下降時,便會產生抑鬱、焦慮、控制情緒困難,變得容易暴躁和發脾氣。因此,保護大腦健康、學習情緒健康管理是很重要。首先,要保持適當的運動量及定時進行,這能幫助減壓,並平衡大腦的化學物質。第二是給自己一個休息和放鬆的空間。第三,學習平衡的思維模式。「好多時即時負面思想,令我哋更加唔開心同緊張。例如畀半杯水你,你究竟睇到係半杯滿定係半杯空呢?」張醫生指如果常常看到半杯水是空的人,情緒容易低落。大家要多練習和放鬆,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若問題已經很嚴重,並影響自己的學業、工作、人際關係和日常生活,便要考慮尋找精神科專家的協助。鳴謝:Mind Pro維博心理醫學中心(特約報道)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218/194171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969

【圖解新聞】情難自控有得解 識捉心理戀愛就有機!

1 : GS(14)@2016-02-15 02:19:39

情人節來談談情吧!面對情人時為何會心跳加速、手心冒汗或者食慾不振?原來不是愛神邱比特射了你一箭,這一切全都是當你遇到心儀對象時,身體作出的化學反應。《圖解新聞》為你拆解愛情神秘的面紗。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14/194908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8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