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如何寫出一篇好讀好看的文章?


兩三年前「滬港通」未通、兩地基金未互認前,我幾乎向每一個認識的傳媒大佬分析,叫他們速開微信、微博,過去幾十年,你們用一支筆、一張紙教會幾代香港人投資致富,而家是移動世紀,要用未來的眼光看現在。香港的財經媒體,已全面落後於這股大浪,十分可惜,這不是欠缺創造內容的能力,而是curation的能力。

我在信報一連兩天介紹「華爾街見聞」,標題是「值一億的財經博客」,後來又問「華爾街見聞」幕後的投資者,what, why, who and how 拿了很多Insider’s Story,太正,不敢寫,好野梗係自己食,唔通益你?

這年代,香港個個都要扮「香江第一健筆」,But,這年代,再出不到另一個倪匡、金庸、蔡瀾、林山木,曹Sir,文章堪稱報紙(網媒)的靈魂,然而,如果這個靈魂少有人看,甚至沒有人看,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更何談傳播效果?

如何讓文章好讀好看,犀利,有個性的有營養?

想清楚寫給誰看
預先設定的選題,是不是讀者所關心的?如何找到讀者關心的切入點?共鳴位?

我們現在處在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既意味著傳播的方式和手段發生了變化,從報紙到網路再到移動平臺,也意味著讀者定位越來越精准。研究一下粉絲數多的Fanpage、微信就會發現,內容細分越專業、越有吸引力。這種受眾越來越細分化的趨勢,在報紙上恐怕還不能得以完全體現,但這卻再次提醒我們思考:你的文章是寫給誰的?

全媒體時代,傳播者與受眾的身份,模糊又相互轉變。不管是新聞傳播也好,新聞宣傳也罷,你說了,沒人聽沒人看,就意味著失敗。而傳播或者宣傳影響力的構建,又是一個綜合工程,既取決於傳媒的理念和方法,傳播方式與手段的更新,也取決於媒體人面對挑戰時的自知與自覺。

處於轉型期的傳統媒體的優秀「香江第一健筆」除了懂政治、強戰略、懂得資源配置之外,還需要具備如下能力:

首先,高超的判斷力。在紛繁複雜的當下,對於傳統媒體衰落的成因、現狀,傳媒的未來,是否需要轉型以及如何轉型,觀點眾多、莫衷一是,在這種情況下,「香江第一健筆」就必須具有高超的判斷能力,能夠從各種現狀、觀點中找出問題的本質,準確判斷發展趨勢以及有效的策略與建議。

移動互聯時代,受眾更關心的是家門口的一條狗,而不是非洲難民。這可能是網路時代的一種無奈: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未必是讀者認為重要並且喜歡的。

當分享與互動成為新媒體時代的關鍵字時,贏得受眾的一個重要方式,可能就是:你能夠提供他所需要願意看的報導和評論,把你想要傳達的理念,轉換成他們願意接受的表達。

當前,很多傳統媒體對未來轉型的真正主體是什麼還不清楚,很多人還幻想以傳統Print Media媒體為主體,真正的轉型主體應該是移動互聯網。Facebook已經是大家每日吸收新聞來源的主要平台,另一種玩法,就是徹底擁抱社交媒體,但識玩的人少之又少。Facebook能夠承載文字、視頻和音訊等所有的文章生產方式,而且傳播的效果更好,也更為便捷、及時和快速。能完全融合各種傳統媒介。

Fast Company雜誌評為最佳創新公司的Buzzfeed,就是全球最懂玩New Media的玩家,Buzzfeed文章一出,二話不說,全部內容幾乎直接送到FacebookFB近年主推影片的時候,Buzzfeed在荷李活搭建了一個Studio,一個禮拜拍數十條影片,光是Tasty美食網站,粉絲專頁就會有近兩千萬人訂閱,每月近50億次點擊,半數是來自影片,七成內容不在主網站,而是掛在Facebook等外接平台。


此外,從移動互聯網轉型長期來看,其必然是高投入、長期培育的過程,至少需要3, 5年以上甚至更長的時間才可能大見成效。真正的轉型必須由短期、中期和長期三個階段組成,而且中期階段至關重要,如果中期階段的轉型不能成功,長期轉型就無從談起。

首先,必須以移動互聯網為主體進行融合。互聯網媒介功能對傳統媒體是完全替代關係,而不是互補關係。這就要求傳統媒體必須進行全媒介傳播。

在互聯網媒體的巨大衝擊下,在用戶和廣告主紛紛遠離傳統媒體的情況下,傳統媒體未來的日子會更加艱難,如果沒有新的業務做支撐,35年間,主營業務就可能會坍塌。

「華爾街見聞」這些新媒體的形式在於,隨着用戶向移動端的轉移,平台可以更有效地傳播、滿足使用者對資訊消費的碎片化、即時性的需求。

下一個「華爾街見聞」是誰?In my opinion, 就是「交易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3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