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真實的美國轉基因現狀: 農民認為更環保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9158.html

真實的美國轉基因現狀: 農民認為更環保

第一財經日報 邵海鵬 2015-09-22 06:00:00

美國農場主不理解:生物技術是服務於農民的高科技,就跟智能手機、電子郵件等技術大家都在用一樣,為什麽要阻止使用呢?而且尚無任何可靠的、科學的信息來源證明這項技術是有害的。

“今年的雨水格外多。”57歲的羅尼·羅素(RonnieRussell)抱怨道。

羅素是美國密蘇里州的一位農場主,也是密蘇里州大豆協會董事會成員。因土壤、降雨、氣候等自然條件優越,密蘇里州的農業生產在美國乃至全球獨具優勢。再加上密蘇里河與密西西比河分別流經該州西境與東境,農產品物流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密蘇里州的主要農產品為大豆和玉米。為保護耕地,農民一般會選擇輪作,即同一地塊今年種大豆,來年就種玉米。因為與大豆共生的根瘤菌具有固氮效應,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事實上,在美國,大多數農民都這樣輪作。

多雨導致的晚播

擁有1500英畝(1英畝約合0.4公頃)家庭農場的羅素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他們這一帶,農場的大豆種植面積一般都在1000英畝左右。他不但種有大豆、玉米、小麥,還養了一些肉牛。這些土地一半屬於自己,另一半則是從其他農民手中租來的。

他說,這一帶出產的玉米,基本上都是沿密蘇里河往南運輸,主要供南方地區用於肉牛養殖。而密蘇里州的氣候種大豆也能適合。在全美,密蘇里州大豆產量排名第六。

當然,農產品銷售畢竟是一門生意。美國的農場主們也會根據對市場價格的判斷,微調來年玉米、大豆的種植比例。

也有農場主更在意輪種對土壤恢複的影響。北達科他州科爾法克斯縣(Colfax)的農場主保羅·庫默(PaulKummer)即是如此。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價格只是決定其播種面積的一個影響因素。因此,他選擇在輪作大豆、玉米的同時,間或種植一些大麥和甜菜。

在密蘇里州,種植時節一般是:玉米4月下旬,大豆5月初。然後,玉米收獲於9月中旬,大豆收獲於10月初。但今年受全球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氣候一反往常,5月初豪雨大作,打亂了全州農民的種植時序,只得晚播或者重播。

“因為比往年晚播了一些時候,今年的單產可能會低一些。”羅素說。

位於密蘇里州亨利埃塔市(Henrietta)的艾倫—西克農場(AaronHick’sFarm)今年的種植面積達到3000英畝,大豆、玉米各占50%。農場主稱,5月下旬才開始播種,有一部分地塊因為沿河,地勢較低,再加上降雨過多,無法正常播種,於是采用了飛機撒播的方式。6月中旬才最終播種完畢。

密蘇里小鎮達爾頓(Dalton)的鮑勃—利托頓農場(BobLittletons’sFarm)種植面積約為2500英畝,農場主也說,5月1日時已種下400英畝左右的大豆,但因雨水過多,6月7日又重新開始播種,直至7月初結束。

盡管前期降雨導致晚播,使得收割期較往年推遲兩周左右,但密蘇里州的土壤墑情及播種後的天氣良好,這些都有利於大豆生長,彌補了晚播的不利影響。

8月下旬的密蘇里州,天氣炎熱,正在結莢並陸續進入灌漿鼓粒期的大豆郁郁蔥蔥。這是大豆生長的關鍵時期。距收割期尚有6周時間。有農場主認為,至少從這些情況看,大豆的單產未受到影響,不會低於,甚至會好於去年。

“不耕地”也有科學道理

農業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相對於其他產業有弱質性特征,即使在農業發達的美國也不例外。前述厄爾尼諾現象所引起降雨,進而導致晚播,即是直接表現。這就需要順應自然,尊重規律。

在美國,農業生產堅持可持續的理念,與環境保護相結合。輪作以保證土壤肥力是一種保護方式,免耕是另一種方式。這種方式的選擇,則是緣於大自然的教訓。當然若有必要,也會有少量土地被輕微翻耕。

美國19世紀初開始工業革命,應用到農業領域就是大規模使用拖拉機翻耕土地,數千萬公頃幹旱、半幹旱草原因此被開墾成為大片糧田,奠定美國成為“世界糧倉”的根基。但到了20世紀30年代,終於釀成了震驚世界的“黑風暴”事件,原因就在於,西進拓荒時期的墾殖,導致土壤風蝕嚴重,而連續不斷的幹旱更加劇了土地沙化現象。

1934年5月,美國爆發號稱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沙塵暴。風暴從美國西部土地破壞最嚴重的幹旱地區刮起,狂風卷著黃色的塵土,遮天蔽日,形成一個東西長2400公里、南北寬1500公里,高3.2公里的巨大移動黑色風暴帶。風暴持續了3天,橫掃美國2/3的國土,3億多噸土壤卷進大西洋,使16萬農民傾家蕩產,逃離西部,不少人死於沙塵暴引起的肺炎。

面對大自然的懲戒,美國開始推動各種有利於水土保持的耕作方法研究。“免耕法”即是其中之一,它也被稱為“保護性耕作”(ConservationTillage),這與中國傳統農業所講究的精耕細作截然不同。中國北方所遭遇的沙塵天氣,翻耕土地也是原因之一。單從農業生產來講,翻耕土地盡管松動了土壤、消除了雜草,可以幫助土地恢複營養,但這樣一來卻侵蝕了土壤,也殺死了生長在土壤中的一部分有機物。

免耕的核心要素是盡量少地擾動土層,盡量少地裸露地表,盡量少地田間作業,盡量多地保留稭稈。免耕與作物覆蓋、輪作相配合,會使土壤有機物含量持續增加,起到保護耕地肥力、防止土壤遭侵蝕的作用,而且還可以節約農業用水,提高農田的生物多樣性。目前美國已經廣泛地采用了免耕法。

免耕法的關鍵在於:怎樣去除雜草,以避免跟作物爭肥、爭水、爭光。盡管地表殘茬的覆蓋對雜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還是需要使用除草劑。那麽問題來了,如何才能只除掉雜草而不傷害作物幼苗呢?

直到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品種的出現,免耕條件下的除草問題才得到根本解決。免耕法的采用,配合轉基因技術,很好地實現了保護環境與發展農業生產的有機結合。

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擴大

截至2014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為1.815億公頃。這與1996年的1700萬公頃相比,增幅超過100倍。這一年,中國種植390萬公頃轉基因作物,主要為抗蟲棉。

上述數據來自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發布的《2014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報告。該組織成立於1992年,設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是一個非營利、依靠農業業界及政府資助的國際組織。

1996年是全球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元年,發源地為美國,品種為抗除草劑大豆。

根據上述報告,2014年,美國種植轉基因作物的面積為7310萬公頃,仍居全球首位。比2013年增加300萬公頃,增長率為4%,為創紀錄的最高同比增長率。

每年6月,美國農業部國家農業統計局(NASS)會在全美各州做一次農業調查,其中一項是:在各州隨機抽取一些農場,統計其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今年6月30日,美國農業部公布了美國2015年轉基因作物種植情況:玉米、大豆和棉花的種植面積分別為3600萬公頃、3448萬公頃和358萬公頃,分別比2014年減少1.9%、增加1.7%和減少18.4%。

因為調查數據代表著全美86%的玉米面積、87%的大豆面積和85%的棉花面積,根據轉基因品種種植比例推算,美國2015年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繼續擴大,而轉基因玉米和棉花的種植面積下降。

不論爭議如何,中國乃至全球都不得不直面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的事實。

轉基因的是與非

種植轉基因作物已經有20年歷史的美國農民,顯然在關於轉基因的討論中更有發言權。

從堪薩斯州到密蘇里州,再到北部的北達科他州,田塊肥沃程度的不同,降雨量的差異,以及農場主管理水平的高低等多種因素決定了作物的生長狀況。《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考察沿途,仍然可見“草盛豆苗稀”的地塊,盡管作物是轉基因品種。

在密蘇里州哈丁市(Hardin)的德曼農場(Durhman’sFarm),就有一片雜草叢生的豆田。農場主凱勒·德曼(KyleDurham)告訴本報記者,最近兩年的確陸續出現了抗性雜草,今年尤為糟糕,豆田中出現了大面積雜草。

不過,德曼否認今年出現的主要是抗性雜草。他說,這是因為天氣的原因(降雨較多),錯過了關鍵的除雜草的時機。如果明年正常噴施除草劑,仍然是可以消滅雜草的。

德曼說,如果是抗性雜草的話,那就換抗另外一種除草劑的轉基因大豆來種植,或者輪作玉米。他說,其中有一塊地,本來是要輪作玉米的,但仍然連續第二年種了大豆,這就使得本來可以有效處理豆田雜草的輪作無法發揮作用。

在北達科他州,運營著2300英畝家庭農場的傑·邁耶斯(JayMyers)則對本報記者表示,過去幾年,雜草的抗性越來越強。他采取的措施是,使用新的除草劑,在出苗之前就噴灑,而且噴灑次數由兩次變為三次。

抗性雜草的出現跟轉基因有關嗎?

北達科他州科爾法克斯縣的庫默說,一般來講,只要某種除草劑使用的時間長了,雜草自然而然都會產生抗性,這是正常現象。在轉基因技術出現之前,有數十種對除草劑具有抗性的雜草。耐除草劑雜草的出現,不是生物技術導致的結果,而是自然界演化導致的現象。

庫默1964年高中未畢業就開始在家里幫忙種地,1972年真正作為農民註冊交稅至今,務農已經超過50年,現在經營著4500~5000英畝的家庭農場。農業從業經驗豐富的他說,對付雜草的辦法就是,摻雜一些其他種類的農藥來去除有抗性的雜草。

種植非轉基因作物,出現抗性雜草就更難以避免。對種植非轉基因作物的農場主來說,除雜草就只能采用傳統的方法——噴灑傳統的除草劑,甚至人工除草。

北達科他州的大豆種植面積中有7%為非轉基因大豆。該州大豆委員會市場營銷總監斯蒂芬妮·辛納(StephanieSinner)告訴本報記者,她經營了一個有機農場,種植的就是非轉基因大豆。這個農場需要耗費大量勞力來搞田間管理。在使用化學品方面,需要綜合考慮作物、土壤等因素,做很多的額外工作,稍有閃失就會功虧一簣,毀掉整片作物。

斯蒂芬妮說,因為非轉基因作物的頂端覆蓋太少,不能很好地遮蔽陽光,給了雜草生長的機會。這種作物農田里除雜草時,只能采用傳統的施灑除草劑方式,耗費人力用不同的除草劑除雜草。這樣會對主要的作物產生一定的影響,“長相”會不好看。

今年沒有種植非轉基因大豆的庫默告訴本報記者,轉基因對農民有利,對環境也有利,因為減少了耕地使用,保護了土壤。在實驗室里,科學家也反複檢測其致敏性、致毒性,保證其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此外,美國環保署、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農業部也均認可了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

那麽,轉基因種子貴不貴?的確很貴。

庫默聳聳肩,略顯無奈地抱怨說:“大家都認為是這樣的(貴),從降低成本這個角度考慮,盡管買傳統的種子會便宜一些,在產前會劃算,但產中的田間管理就需要付更大成本。農民最終還是會衡量,購買生物技術(轉基因)的種子是否物有所值。”

種子公司雖然多,但核心技術仍然來源於孟山都、先正達、先鋒等種業龍頭企業。這些龍頭公司會選擇合作夥伴育種,然後銷售給農民。上述邁耶斯的農場就是主要負責育種的。

密蘇里州的農場主羅素也是轉基因技術的支持者。他說,自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種植抗除草劑的轉基因大豆、玉米以來,用在田地里面的化學制劑比以前要少得多,化肥使用量也只是原先的1/3。從農民的角度看,種植轉基因作物比起非轉基因作物,對保護環境更為有益。

羅素種植的大部分是轉基因作物。他表示不理解:生物技術是服務於農民的高科技,就跟智能手機、電子郵件等技術一樣,大家都在使用,為什麽要阻止農民使用這種先進技術呢?而且目前還沒有看到任何可靠的、科學的信息來源證明這項技術是有害的。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一財工作坊

禪宗七祖

專欄作家

晏木

酒店

社論

專欄作家

陳姍姍

媒體人

錢克錦

媒體人

楊燕青

媒體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7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