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陸股爆史上最大量 基金族搶賺策略

2014-12-15  TCW

 

「站在風口上,連大象也會飛。」這句話,成了當前中國股市火熱表現的最佳註解,十二月以來,除了證券、銀行等權重股集體暴漲外,多年來套牢數百萬股民的中石油、中石化這兩隻超級大象股,竟首次出現同時漲停的驚人畫面,讓中國股市迎來令人意想不到的行情。

行情有多熱?一日交易相當台股三個月

今年以來,中國上證綜合指數已突破三千點,創下四十四個月以來新高。十一月底,中國股票總市值以四兆四千八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四十兆元)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股市。

十二月五日,滬深兩市交易量首次突破人民幣一兆(約合新台幣五兆四千億元),刷新全球股市單日交易紀錄,相當於台灣三個月的股市交易量,連摩根士丹利都喊出陸股將出現翻倍成長的「超牛」行情。

人在大陸的先鋒投顧董事長林寶珠也觀察到,過去大部分投資人多以房地產為主力,但是最近他們開始把錢挪出來投入股票,顯示出對股市的信心回籠,甚至還有人大膽喊出「賣房買股」。

林寶珠談到:「現在走在大陸街上,每天都有人在討論股票,很多人根本什麼都不懂,反正就買證券股,兩天兩個漲停就二○%,比其他產品一年的報酬還多,網路上甚至已經有很多人相信會上看到一萬點,完全進入『瞎買』的瘋狂狀態。」

實際上,近幾年有許多投資人看好長期被低估的中國股票而想逢低布局,但一年比一年還低迷的股市氛圍,讓投資人紛紛轉往其他市場,對照中國傲人的經濟成長率,不斷打底的A股市場顯得異常的疲弱。

摩根中國基金產品經理張致寧指出,金融海嘯之後,中國股市迎來一波非常大的修正,在結構調整中,無論股市表現還是貨幣政策,都受到政府嚴格的掌控,也因此出現股市長期被低估的現象。

根據彭博統計,中國在過去十年來曾經出現八次的股市暴漲,但是其中七次都在一個月內迅速盤整,平均跌幅為三.三%。問題出在中國的國企股占經濟或股市規模龐大,這些金融、能源和地產板塊,多半都是國有企業,然而這些國企的長期效能相當低落,獲利明顯落後民營企業,造成大盤指數漲不上去。

就在陸股持續走高陷入盤整之際,十一月二十一日,中國央行無預警宣布兩年來的第一次降息,為小有起色的股市更添柴火,統一大龍騰中國基金經理人陳朝政分析認為,中國這次是玩真的。

首先,中國政府今年來推出多項刺激政策。他觀察到,中國過去因為IPO(首次公開募股)暫停,投資人沒有新股票可以玩,造成國內資金多在房地產或其他理財商品上流竄。今年房市和基礎金屬開始走下坡,而年初以來重新啟動的企業IPO,就成為資金的投資標的之一。

陳朝政說:「中國今年最熱的投資叫作『打新股』,就是我們所謂的新股抽籤,只要抽到的話,報酬率就是十倍、五倍以上。」而新的公司在掛牌之後就能形成產業聚落,也為市場帶來正向循環。

第二,滬港通引進外資渠道。過去外資主要透過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有限度的投資中國證券市場,滬港通上路後,有望加大外資的進入門檻。滬港通上路以來,反應雖然遠遜於市場預期,但開通一週還是為滬股帶來超過人民幣兩百億元的動能,為國內投資者帶來不同的市場觀點。

內地散戶撐大局外資出走,交易仍維持大量

第三,龐大的成交量。在政策與大環境的醞釀之下,雖然未如預期引入龐大的國際投資,但卻形成另一股「大媽入市」的奇特行情。

陳朝政指出,搶黃金、炒房價的民間資金,今年以來開始意識到股市將是下一個長期龍頭,股市交易量從降息以前的每天人民幣三千多億元,躍升至八千多億元,十二月五日,滬深兩市交易量達到了人民幣一兆零七百四十一億元,創下全球股市單日成交的新紀錄。

然而,就在中國股市刷新歷史紀錄時,外資卻爆發出走潮。根據澳新銀行的資料顯示,截至十二月三日的一週裡,從中國股權基金撤出的資金就高達二十二億五千萬美元,為近三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也證明了此次中國股市的反彈,是由國內投資者所帶起。

元大寶來投信國內投資長楊定國分析,中國股市結構主要還是以內地散戶為主,不同於外資動輒占台股市值三成以上,外資在中國股市的比重還是非常低,因此對股市波動影響不大。短線來看,外資撤出的幅度雖然過大,但股市上漲之後,交易量還維持這麼大量,代表整體散戶的信心回來了。

確實,這波暌違了七年的多頭行情,已經在中國各地燃起一股投資熱潮,單單是十一月的最後一週,滬深兩市的新增股票帳戶數就達到了三十七萬戶、創下三年半以來的新高,甚至還驚醒了三萬多個「休眠帳戶」。

投資標的更直接追蹤指數外,可挑新興類股

而中國股市在下半年迎來超牛行情後,憋了許久的中國基金,也終於有機會一吐怨氣。近三個月來績效排名前十的境內外基金,就有八檔與中國相關,漲幅最高甚至超過三五%(截至十二月五日)。

然而投資人在購買中國相關基金時,會發現市場上不僅有大中華基金、中國基金,近年來甚至還出現號稱高純度的中國A股基金。

實際上,台灣投資人進軍中國市場已有近十年歷史,然而過去的大中華基金,受限於額度限制與法令規定,多投資以中國為主要生產基地或終端消費的中國概念股,名稱雖然掛上大中華基金,實際上一點A股成分都沒有,買的多是台積電、鴻海等有利基的台股,或是到香港、新加坡掛牌的H股與紅籌股。

近年來,市場出現可被動追蹤指數的A股ETF基金,這類基金的優點在於績效和指數表現能維持一致,讓無法深入中國股市的投資人,能有相對穩定與安全的選擇,然而缺點是績效無法領先指標,也無法在大盤下跌時,採取防禦性的措施。

然而今年以來,漲幅最高幾乎全是A股ETF基金,陳朝政指出,大型股主要受到十一月以來的資金拉抬而漲勢猛烈,ETF因為指數操作,所以能及時反映這波行情。

隨著QFII的額度與法令開放,近兩年號稱高純度的A股基金陸續推出,這類基金因為能直接投資滬深兩市的中國A股,且比重至少都達到六成以上,能優先反映中國企業的市場潛力,近期表現雖然不如ETF基金亮眼,但多布局在中國後市看好的科技、金融與消費性類股,甚至也可投資中國特色產業,如貴州茅台和雲南白藥。

三指標持續關注政策風險、指數水位、交易量

今年下半年以來,中國股市衝破年初投資人市場預期,上證指數來到三千點大關,這個時候進場,究竟是追在高點,還是能在風口上共享牛市盛宴?

張致寧指出,目前的中國股市的本益比還是相對便宜,指數仍處於低點水位,連歷史高峰六千一百二十四點的一半都不到,股市是否過熱,可以觀察行情若走到二○○九年的三千四百點時,是否有賣壓形成。

此外,中國市場基本上還是跟著政府起舞,除了關注政策風險之外,交易量是否穩健也是不可忽略的關鍵指標。

【延伸閱讀】近半年報酬率亮眼,最高超過58%—今年來績效前10名之中國相關基金

單位:%

●富邦上証180基金今年來:43.653個月:34.556個月:58.15

●元大寶來上證50基金今年來:43.073個月:36.416個月:56.75

●標智上證50中國指數基金今年來:42.863個月:35.836個月:56.24

●復華滬深300A股基金今年來:39.063個月:31.676個月:54.22

●永豐滬深300紅利指數基金今年來:37.653個月:28.976個月:50.99

●元大寶來標智滬深300基金今年來:26.303個月:23.286個月:42.64

●摩根中國A股基金今年來:17.783個月:21.596個月:36.45

●匯豐中國A股匯聚基金今年來:20.653個月:19.356個月:33.59

●匯豐中國動力基金今年來:18.863個月:10.126個月:25.84

●永豐大中華基金今年來:18.553個月:0.656個月:5.68

註:統計至12/5資料來源:群益投信、晨星 整理:夏嘉翎

【延伸閱讀】搭陸股漲勢,新品種A股基金純度高—中國基金類別比較

●大中華基金1.內容:港股、國企股、紅籌股、海外上市的陸企股、台股2.特性:布局兩岸三地,可分散風險,但無A股標的3.代表:˙匯豐中國動力基金˙第一金鐘國世紀基金˙元大寶來新中國基金

●A股ETF基金1.內容:A股指數成分股2.特性:覆蓋中國A股程度高,但屬被動反映漲幅標的3.代表:˙元大寶來標智滬深300基金˙富邦上証180基金˙復華滬深300A股基金

●中國A股基金(布局A股比重達逾6成,比ETF基金更能主動布局)1.內容:A股、港股、民企股、紅籌股、海外上市的陸企股、台股2.特性:可直接參與中國特色產業、主動選股靈活布局3.代表:˙摩根中國A股基金˙匯豐中國A股匯聚基金˙兆豐國際中國A股基金

資料來源:統一投信、鉅亨網、晨星整理:夏嘉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888

德國最大銀行集團爆史上最大虧損 投資人卻老神在在 「數字人」CEO 能讓德銀轉型?


2015-10-19  TCW

德國最大銀行集團德意志銀行十月初宣布高達二千三百億元的史上最大虧損,一時之間讓人以為是雷曼風暴再現。但新執行長克萊恩力圖脫掉炫麗的投資銀行外衣,重回古典無趣的銀行本業,正是全球金融業重大趨勢的最新代表作。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AG)三個月虧損七十億美元(約二千三百億台幣),創下歐洲金融業從未見過的巨額虧損紀錄,令人膽戰心驚。許多投資人立即回想起二○○八年九月,雷曼兄弟宣布提列三十九億美元(約新台幣一千二百億元)的虧損,一個禮拜之後,雷曼就倒閉了!

德意志銀行與雷曼有不少神似之處,雷曼在倒閉前三個月的六月九日,被惠譽信評公司將投資等級調降至「AA-」;德意志銀行也在今年五月遭到惠譽調降,史坦普信評公司選在同一天、在今年六月九日將德意志銀行的長期債券發行人信用評等,由A調降二級至「BBB+」,離垃圾債券只有幾步之遙。

一五年的德意志銀行與○八年的雷曼兄弟,都坐在龐大到幾乎無法控制的衍生性商品(編按:依附於其他資產標的物上的金融商品,價值高低取決於其所依附的資產標的物價值)火藥庫上。特別是歐洲央行將利率水準壓制到零利率,傳統銀行業務又過度競爭,仰賴利差的銀行幾乎無利可圖,但是股東要求回報,高達十萬名的員工等著發薪水,德意志銀行只好不斷擴大衍生性商品的部位,靠著高風險的交易來維持獲利。

「不說華麗的話」

新執行長 對了德國人胃口到了一三年底,德意志銀行帳上的衍生性商品合約已高達五十四.六兆歐元,是德國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二十倍、整個歐盟GDP的五倍!美國最大的摩根大通銀行,衍生性商品的風險才五兆美元,不到德意志銀行的十分之一。任何一個風吹草動,都可能帶來致命的危機。

此外,「系統性風險」的烏雲籠罩在歐洲上空,瑞士信貸、英國的渣打銀行換執行長來挽救獲利下滑的危機;皇家蘇格蘭銀行已連續六年虧損,今年八月英國政府賣出五.四%的持股,賣價竟比金融海嘯時的入股價還低。

匯豐銀行六月宣布裁減全球五萬名員工,還要關閉、出售獲利不佳的部門。歐洲媒體說,德意志銀行的危機,「只是歐洲金融業者的冰山一角!」不過,德意志銀行與雷曼兄弟畢竟不同,至少金融市場的反應冷靜許多。在宣布七十億美元的重大虧損當天,德意志銀行股價一度重挫七%,但低接買盤強勁,隨後兩天的交易更是回到九月初的平台,顯然,投資人並不預期德意志銀行會出現雷曼式的崩盤。

原來,德意志銀行今年七月一日更換了執行長,新執行長克萊恩(John Cryan)是英國劍橋大學畢業、會計師出身,曾在金融海嘯後擔任瑞士銀行(UBS)財務長,協助瑞士銀行重整。雖然是英國人,卻說得一口流利的德語,德國媒體說他「行事嚴謹,可用無趣來形容他的領導風格」、「是個嚴肅的『數字人』……,他以強大的意志力改革瑞士銀行,從不說華麗、好聽的話。」顯然,克萊恩的嚴謹贏得媒體的支持。

德國媒體及投資人相信克萊恩的改革,這與雷曼兄弟倒閉之前截然不同。雷曼執行長富爾德一九九四年上任,經歷九○年代的大多頭、數度金融危機與泡沫,到○八年已是雷曼的皇帝,但富爾德卻掩飾敗象,無意改革,最終導致破產。

損失來源一:商譽跌價

徹底清理十六年前爛帳

因此,克萊恩宣布七十億美元的巨額虧損,反而是重大改革的前兆,徹底清理多年累積的爛帳,打完壞帳之後反而留下回沖利益的空間。這次德意志銀行採取預警手法,提前三周發布利空訊息,實際上第三季季報要到十月二十九日才會公告,當天克萊恩將要公布「二○二○年策略方案」,讓投資人充滿了期待。

從十月七日發出的簡短新聞稿中,我們粗略看到這個七十億美元(六十二億歐元)巨額虧損的內容,主要是高達五十八億歐元的「商譽與無形資產跌價損失」。

跌價損失是因一九九九年購併美國信孚銀行而來,雖然德意志銀行因此在華爾街站穩腳跟,但十幾年來浮浮沉沉的投資銀行業務,加上越來越嚴格的資本要求,帳上竟然出現二十三億歐元的商譽跌價損失。

十六年前的購併到今天才付出巨額代價,正在規畫分拆上市的德國郵政銀行也同樣帶來沉重的包袱。德國郵政銀行在○四年股票上市,○八年金融海嘯,德意志銀行取得三○%股權入主,一○年再公開收購超過五成的股權。郵政銀行目前總市值七十七億歐元(約合新台幣三千億元)。

損失來源二:超提跌價

賣股回沖利益 值得期待

郵政銀行雖然帶來較為穩健的資產負債表,但低迷的獲利與較高的人事成本,讓德意志銀行在今年初宣布,出售五成的郵政銀行股權。妙的是,克萊恩一口氣提列三十五億歐元的跌價損失準備,幾乎等於售股的全部收入,如果郵政銀行股權一如預期在一六年底之前出售,屆時回沖的利益,將非常驚人。

同樣邏輯,德意志銀行持有一九•九九%的北京華夏銀行股權,也因為「不再列為策略性資產」,同樣提列了六億歐元的跌價損失。對華夏銀行股權「超提」跌價損失,更是一個令人難以理解的邏輯。德意志銀行在○五年拿出二.七二億歐元取得北京華夏銀行一四%股權,後來又加碼到一九.九九%,如果依照十月初華夏銀行的股價計算,持股市價有三十一億歐元(約新台幣一千一百億元)。一本萬利的生意,克萊恩竟然還提列了六億歐元的跌價損失。

「絕不能維持現況」

重大改革 要員工做好準備接下來,大家的焦點就在十月二十九日,克萊恩提出的「二○二○年策略」具體的變革方案。這個方案,除了出售德國郵政銀行、北京華夏銀行的股權,還可能包括大幅裁員四分之一—從目前近十萬人,裁減兩萬三千名員工,並大幅關閉投資銀行、交易部門等,克萊恩在發給員工的信函強調:絕不能維持現狀,要員工做好變革的準備。

「瘦身」將是德意志銀行改革的具體方向,例如原本為了撐大獲利的衍生性商品交易,已經不斷被轉售或關閉。德意志銀行日前出售了一筆二千五百億美元面額的信貸違約掉期(credit-default-swaps trading portfolio, CDS)給花旗銀行,最近又準備再賣一批面額超過兩千五百億美元的CDS給美國摩根大通銀行。

這些交易,德意志銀行都折價出售,預計要將證券、投資銀行部門的資產規模,再減少兩千億美元(約新台幣六兆六千億元),顯示公司大幅削減投資銀行業務的決心。

今年五月,包括德意志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與英國、歐洲、美國的金融監管單位達成認罪和解,支付高達六十億美元的罰金,來終結對Libor(倫敦銀行同業拆放利率)市場不當操控的指控。瑞士信貸、渣打銀行更換執行長,蘇格蘭皇家銀行、巴克萊銀行都同時對投資銀行進行重組與縮編,「無趣的」執行長克萊恩替代了投資銀行出身的簡恩(Anshu Jain)主導德意志銀行的改革,從倫敦、法蘭克福到紐約,全球的金融業都在「瘦身」,脫掉看似炫麗的投資銀行外衣,重回古典無趣的銀行本業。

銀行靠著金融交易創造高獲利的時代已經結束,從九○年代至今,長達二十年的金融購併、擴張、衍生商品創新、高得嚇人的薪資都將成為歷史。德意志銀行的改革,正是這個重大趨勢的最新代表作。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撰文 / 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