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細奀時代:危險市唔輸當有得贏

1 : GS(14)@2016-05-19 02:21:38

今時今日開專欄,除了綁好安全帶之外,實在沒有甚麼可以建議。上個星期「權威人士」的評論,他日回看,可能是觸發另一次大型股災的轉捩點,暫時跌得慢,很可能是承接力弱,沽得太急只會打草驚蛇,被迫溫水煮蛙而已。大家都知中國經濟由債務推動十分危險,可是如果不加槓桿反而去槓桿,根本沒有方法去頂住疲弱不振的經濟。從來中國轉型的困難,在於民企無人信,國企無能力。去到現時的環境,做國企不做不錯,搞民企就不如直接炒商品,因為政治上跟車太貼的風險太大,敢問何來動力?因此所謂「權威人士」其實是相當離地,以為L型經濟已經是底?沒有想過在下行形勢中去槓桿,有機會直插到地心。剛剛公佈的新增貸款數字,引證了政策方向已經改變,中國不再是複製日本迷失二十年的經驗,而是進行一個極其危險的收水實驗,未有任何歷史參考,以往績推論,當然是未許樂觀。去年底內地流通性大升,結果要兩三個月才有助穩住股市,但今次是流通性收緊,隨時立竿見影,叫人避險,一定比叫人唔好驚容易。中港股票基金全球最差,走資明顯,所以阿飛的見面禮,惟有是叫大家遠離危險,無份輸,換個角度看即是有得贏,小心這次萬八點未必會是底。阿飛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516/196134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219

細奀時代:日圓避險都市傳說

1 : GS(14)@2016-06-20 05:43:00

可能阿飛非有錢人,所以唔明市場為何如此吹捧避險需求,更唔明所謂避險資產的價值。以眼前英國公投為例,如留歐,那些黃金、債券及日圓,肯定立即跌到瞓低,所謂避險,只是反方向冒險,當初設計這個字眼的仁兄,擺明是想欺騙無知市民落注的莊家。避險根本多餘,如風險大到金融崩潰世界失互信,難道揸住那些避險資產就可以生存?那麼邏輯上似乎中型危機就適用,但既然會雨過天青,零利率的黃金、負利率的日圓以及債券便沒理由會有長遠價值。要避險理應很簡單,持有現金並且放入衣櫃便算數。幾款避險資產中,日圓最無稽,日本政府負債累累,經濟五癆七傷,日圓憑甚麼是最安全資產?以前日本獨自一個國家量寬,所以日圓是國際賭徒槓桿出擊的共同資本來源(source currency),每逢有金融危機,全人類撤退,拆倉盤一定推高日圓,可今時今日零息貨幣隨手拈來就有歐元、加元、瑞典、挪威等。不想冒滙率風險,直接借美元成本也低,故日圓危機中必升,只是市場不求甚解,延續過去記憶而已。金融市場少數服從多數,大部份人要一路儍落去也沒辦法。阿飛不會螳臂擋車,但肯定不會參加追捧日圓這儍事。揸日圓可避險只是金融都市傳說,間接引證市場水平並非太高,而遲早一日市場會清醒。



阿飛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620/196612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205

細奀時代:兵貴神速把握升勢

1 : GS(14)@2016-07-12 03:17:21

美股美債幾乎同步創新高,非常罕見。美股受惠美國數據強勁,美債則跟隨環球債市的強勢。美元資產一支獨秀,因為環球宏觀前景差,資金泛濫,於是流入較安全的美股。同時油價差而金價勁,進一步確認這種預期。美股再現泡沫,要保持清醒,理解今次升浪的動力,在於投資者對回報要求下降,而不是企業盈利越來越好,而相比債券,股票依然是高風險高回報的類別,有些公司更會面對業務衰退,所以頂多是個局部牛市,可能只得少數強勢股帶住指數創新高,選股或者市場要十分小心,金融股便不宜沾手。另外要迎接泡沫、擁抱泡沫,用一副戰戰兢兢的心情去迎戰。股票的最終上升空間相信有限,完成這次升浪後,很大機會回復不生不死的日子。市場處於偏高水平,不保證一定有股災,絕對可打橫行,正如香港樓市一樣。所以難得面前個上升趨勢,就要把握,否則蘇州過後,只會面對好股更加偏高,到時進退兩難。最近幾年,阿飛學會不再嫌三嫌四,兵貴神速要有冒險精神。因為即使普通散戶,水平一樣已相當高,機會一閃即逝,今次可能只得一兩個月。要有真正超值項目出現,唯有市場出現大恐慌,但今次連英國脫歐也如此鎮定,代表如不用衍生工具的話,在股市中只能冒偏高風險去博偏低回報。阿飛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711/196893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237

細奀時代 :當低回報成為常態

1 : GS(14)@2016-08-09 07:31:00

今次升市很特別,恒指一路升,中環卻依然是一座愁城,死氣沉沉,金融業不單止沒有受惠,甚至還可能面對裁員風險。近期走勢的特色,是成交低,即日波幅細,炒味欠奉,而上升股份極之集中,升來升去都是同一批強勢股,細價股甚至一度出現爆煲潮。入市的很可能是一批股市稀客大有錢佬,誘因是擔心錢唔值錢,於是搶購資產、將股票當作債券買,長期收藏慢慢收息。散戶面對這個狀況進退兩難,追強股怕蝕章,最重要是想像不到還有太多的上升空間,炒落後非但無得贏,還隨時倒輸;包拗頸做淡友,就不斷被挾死,所以中小經紀無不叫苦連天。專業人士也好不了多少,新股活動毫無起色,過去幾年抽中資新股的慘痛經歷實在太過深刻,加上大戶的心態是求穩,不想冒險,資金絕大部份都是追逐藍籌股,或者少數被認為信得過的中型股,對新股根本沒有興趣。是還有零星啤殼上市的活動,可是整體規模杯水車薪,養活不了幾多人。即使是資產管理一樣死,表面上股市水漲船高,基金經理分紅可以看俏。可是今次是升大股而不升二三線股,能夠跑贏指數表現的基金經理數目相當少,股市又長期給人位高勢危的感覺,投資者見主動型基金表現差,又沒有ETFs那種可以即時撤退的靈活性,肯幫襯買基金的人只會越來越少。



中環變成一座愁城

不少人寧願改用最簡單便宜的方法:月供ETFs,難怪很多大型資產管理公司都開始縮減人手。暫時生還的基金經理也會面對一個困局,就是低回報會成為一個新常態。如果,要爭取10%的年回報率非常困難的話,那麼對沖基金根本不可能繼續維持現有的收費水平,客戶無可能甘於先蝕大大注,去博幾個巴仙的低回報。現在,股市可能變成一個神仙難變的格局,在完成目前一次過形成的升浪之後,就是長期在相對高位窄幅牛皮。其實很簡單,只要想像一下,將香港樓市的狀況移植到股市,就知道情況可以幾大劑。有錢人將好股票收收埋埋,有價無市成交低迷,跌少少就有人爭住買,高少少無人肯再追,既得利益者賬面富貴,一味等收息,無貨炒鬼局住博兩三個巴仙的波幅,基金經理怎會有前途?所以次次大牛市,金融股都是領頭羊,今次反而大落後,大家不是扣好安全帶去準備大上大落,而是無奈地迎接低回報時代的來臨。投資銀行、經紀、基金瓣瓣黯淡,中環注定是一座愁城,奉勸年青人還是找尋有前途的實業去博。阿飛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09/197283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068

細奀時代:莊家借深港通散水

1 : GS(14)@2016-08-16 06:24:29

市場對深港通的最大期望,應該是國內資金南下狂炒細價股,帶動港股的投機氣氛。個人對這一點極之懷疑,尤其是在臨近通車的預期下,細價股連環爆煲,實在有違常理,未必是莊家缺水這樣簡單,可能是趁終極概念爆煲之前把握機會散水。中國有錢人應該仍然在走資,香港出口中國數字居然勁升就相當可疑,但是,從港股通的模式可見,國內人買港股的心態是求穩,而不是追求短期回報,和大部份人的預期完全不同。


長期低估中資智慧

我們很大機會長期低估了中資的智慧,天真地以為A股估值高,代表他們錢多而投資要求低,屬於魚腩級別的對手;但有可能A股之所以高企,是因為貨源由中資所控制,外資根本無辦法從中上下其手,無顧忌之下可以狂吹泡沫,然後就利用A股的高價作為參考水平,引誘外資去追買H股。以為打了七折好抵,誰知就不斷中伏,成個運作原理和街頭寶藥黨基本上一樣。過去五年,外資及香港人在股市中根本長期進貢,誰勝誰負明顯得很。不覺得細價股容易炒得起,是因為中資大戶對基本因素的掌握,肯定會比外資更好;中國宏觀經濟不景,新經濟卻生意歸邊,由少數龍頭壟斷,中型公司要突圍的機會甚微,加上貨源並非由中資所控制,特別是香港的家族式企業,並不相信中資會貿然入場,變相派彩給原有股東去撤退。假如中資要透過買港股走資,也只會繼續買大型藍籌。如果港股要深圳化,應該會由新股而起,透過配售,甚至是上市前入股。中資可以先行取得控制性貨源,炒起之後就算未能夠散貨,亦可以因為以市價入賬,令所管理的基金水漲船高,對國內不知就裏的投資者好有交待,因此估計只會掀起局部性炒風,其實也不外乎是近期港股現象的持續。的確有相當多中資金融機構進駐香港,推高寫字樓樓價以及租金,一派大展拳腳的模樣,對香港金融市場的發展似乎相當樂觀。這一點和中資高價狂搶地皮十分相似,有可能是想在香港的資產市場中搶奪話事權。不過即使如此,過程可能會相當漫長,耐心才可以避免自己挾死自己。不過,如果從悲觀的角度出發,來香港買資產搞辦公室,可能是連人帶錢一同外逃的部署。總之結論是,深港通極有可能和當日滬港通一樣,是需要一段時間才可以發揮威力,假如真的還是有威力的話。阿飛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16/197376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043

細奀時代 :港人仍需自求多福

1 : GS(14)@2016-09-06 22:44:16

立法會投票人數創新高,太古城選民熱血到炎炎夏日排幾個鐘頭也要盡公民責任,當然是源於大批香港人對現狀的不滿。對於香港選民的叛逆,相信阿爺大惑不解。自由行、高鐵以至一帶一路,在阿爺的心目中,原意都是為了香港好,怎料香港人會毫不領情,甚至反感。作為香港人肯定理解,自由行的形象是水貨客的困擾;高鐵則代表大白象;至於一帶一路就非常遙遠,無人說得出究竟在短期之內可以帶給香港甚麼實際利益。政策吃力不討好之外,更大問題是中港融合,不單止中下階層難以得益,甚至連商界也啞子食黃蓮,中上階層一樣被逐漸趕絕,才是民怨越來越沸騰的原因。


國內企業以本傷人

於國內做生意,多數苦水一籮籮。有一位朋友做廠,國內公司大舉欺壓供應商,拖數拖到嘔,最後九折收數已成習慣。更離奇是國內的競爭對手,居然可以用七折報價,條數點計都無可能計得掂,如此頂爛市,唯一的可能性是本住走佬為目標。問題是對手肯低價供貨,就給了客戶多一個壓價的好理由。即使明知死路一條,不主動北上挑戰,國內公司卻會南下。內房高價搶地,又有樂視不惜工本搶購英超及NBA的香港播映權。香港這個市場其實好細,內地企業又不是需要在香港打品牌,搶攻大陸。這種踩場模式,在商言商的話,完全是不可能理解。香港商人生存空間被擠壓,打工仔說是東家唔打打西家,但正如上期所講,內地企業在香港無根,打工便要打到戰戰兢兢,唔知幾時老細會唔玩,再加上內地公司文化有異,所以香港老細好,打工仔又好,全部都在商界中港融合之中一肚氣。主要得益的一群,是幫助內地人走資與及坐擁香港優質物業,可以善價而沽的業主,但這群人數目太少,而且保險經紀還可以說是長做長有,業主沽樓沽完就無以為繼,得益只是一次過。如果要改善形象,其實應該是叫中國公司畀條生路香港人行,不要以本傷人搶項目,更加不應該大石壓死蟹,老奉拖數再折頭找數。做生意做到趕盡殺絕,自然全香港人都唔妥,要透過選票來一吐烏氣。當然我們也不用興高采烈,保住關鍵一席,只不過是將過去四年的形勢延續,四年前請出小鳳姐祝賀劉江華落選,今時今日,客觀形勢還不是一樣?甚至劉江華活得比你好,做香港人依然需要自求多福,靠自己不要靠議會。阿飛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06/197612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783

細奀時代:混水池中勿摸錯魚

1 : GS(14)@2016-09-13 08:00:53

上星期三無人知恒指阻力在哪裏,大部份人估24600點,亦有人估25500,更加樂觀甚至開始吹28500,現在大家都已經知道答案是24364。雖然這個阻力並非牢不可破,但短期之內,市場心理就已經出現了極大改變,由炒到斷纜為止,變成用這個水位來計算值博率。舉個例子,既然24364是頂,那麼去到24000便變成不吸引,因為只剩364點,加上經過上周五炒作保險資金南下,成交急增,高位卻一閃即逝,有食要食的想法肯定重新抬頭,人同此心的話,要重拾動力再創新高,暫時便不容易。不過亦不必太悲觀,美股跌得急,主因是經過兩個月的窄幅波動之後,市場太過鬆懈,交易員又放完暑假重新歸位,見到突破便有理無理跟風,出現雪球效應而已。以近期所公佈的經濟數據去推敲,連環大幅加息的機會不高。加一兩次息原本就只是遲早問題,絕對不是黑天鵝事件,應該不會發展成為股災。升唔起亦不會大跌,即是大市會轉為無定向風上落,波動範圍會擴闊。唔賭注定一世窮,所以選擇性入市似乎依然比較好。鹹魚青菜,各有所愛,揀甚麼股票就視乎閣下的心水,不過自己就認為H股相對之下最不吸引。過去一個星期H股開始發力,市場憧憬北水南下,會刺激較A股為低的H股向上,是一個錯誤的理解,昨日H股指數跌幅比恒指多,其實是十分合理。對於國內資金而言,港股最煞食之處,是分散人民幣資產的風險,舉例一隻港股表面股息率4厘,如果加上人民幣預期一年之內貶值3厘,對國內人而言就總共有7厘,對於保險公司而言尤其吸引。可是上述方程式,只通用於香港公司,H股是用港元報價,現金流卻是人民幣,價值一樣受人民幣貶值拖累。對保險公司而言,唯一可以得益的做法,是沽出A股換入H股,即時享受兩者之間現存的差價,但保險公司身為國家隊成員,沽A換H,危害A股市場健康,應該是政治不正確。單單加注H股的話,即是將組合的風險進一步推高,不合乎投資原則,反而買香港藍籌股,可以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所以捉北水南下的方向,最不應該瞄準的對象,就是中資原本已經一手都係的國企股,上星期H股的炒風,應該純粹混水摸魚。阿飛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13/1976867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865

細奀時代 :香港走向沒落之路

1 : GS(14)@2016-09-27 08:01:09

正如《華爾街日報》上周所言,香港一個時代已經終結,部份可能的確是政治問題,不過更大理由,是香港商人在回歸之後,過度傾斜發展國內市場,到現時國內經濟增長動力放緩,easy money逐漸成為過去,加上國內人在不少行業的技術水平都已經超越了香港,香港人再一步一步慘遭過橋抽板。香港單單將目光放在政制之上,是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的,對於整個社會,以及個人而言,都有機會拖延自救的過程。電影業是一個最好例子,現時的年輕人應該無法想像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的盛世,當時瘋靡亞洲,頂尖製作人如吳宇森進軍荷李活,但近代上一部有世界級水準的港產片,已經數到十幾年前的《無間道》。本地電影水平每下愈況,多得有當年CEPA引入中港合拍片的制度。國內電影市場起飛的初期,觀眾的要求相當低,當偷工減料粗製濫造都能夠勁豐收,根本不會有人花心機腦汁去做好劇本及製作,最好的回應,就是一味要快,盡可能在頭啖湯之中分得最多的份額,結果漸漸做壞了香港的招牌。


賺內地錢等如服毒

來到這一兩年,國內觀眾的水平經已提升,生活又趨向艱難,消費變得揀擇,合拍片逐漸失寵。偶然還有《寒戰2》的成功,但以這部戲的水平,大收未必對香港電影是好事,只會進一步走向不歸路。香港人的回應可以有兩個:第一,繼續做到殘做到爛,直到被市場淘汰為止,反正這個浪也可以算是個標尾會;第二,是回歸本土市場,製作小品。可惜香港市場太細,做到《五個小孩的校長》的票房奇蹟,又或者是何韻詩四場紅館演唱會爆滿,已經相當了不起,但這些本土小成就,帶不起成個行頭。一部《屍殺列車》,令人驚覺南韓的電影水平已經遠遠拋離香港。香港電影製作技巧落後之餘,最大問題是無心機無時間去度感人肺腑的橋段,香港人太貴太忙,亦實在太在商言商,當有劉德華的話,擺爛也可以靠國內市場封蝕本門,何必花盡心思博爆冷。過去十年,香港人集體經濟服毒,因為中國市場太易賺錢,變成難以繙譯得傳神的「complacent」這個狀態,再沒有上個世紀那種挑戰世界統治亞洲的氣概。電影業如是,旅遊業如是,金融業也如是。而之前食中國水標埋尾會的一班人,就紛紛買樓保住資產就算,無想過冒多一次險去改變香港。年輕人生活逼人,又欠缺視野,以為只得政治一條出路,既得利益者就只顧收租,香港當然會沒落。



阿飛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27/197827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223

細奀時代 :港人都可以做比利

1 : GS(14)@2016-10-11 08:10:49

無保險,球會唔會理,不幸受傷被迫提早收山,下半世就要住貧民窟清潔維生,自己老豆便是人辦。假如你是15歲的比利,到底會選擇冒險離鄉別井,到大球會試腳,將一生前途押注賭一鋪,還是穩穩陣陣讀好書,搵份收入較好的牛工?睇電影《球王比利》有極大的共鳴,因為當時巴西足球面對的困境,和今日香港的情況十分近似。巴西在1950年作為主辦國決賽大熱倒灶,加上54年八強出局,開始質疑自己的傳統風格「Ginga」,而決定仿效歐洲的陣地式戰術。比利雖然極具天賦,卻無法融入陣式,以至表現欠佳,幸好最後能夠堅持自己的身份認同,並且成功感染隊友,重新以Ginga迎戰,奪下世界盃,成就傳奇。近年中港融合,香港的營商生態以至整個社會環境都起了極大變化。30年前香港雖然細,卻創意十足、活力澎湃,轉數快而且好玩,以電影業為例,更統治亞洲、影響世界。可是,近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初期是有批香港人把握機會搵了一筆快錢,但一來國內錢太容易搵,於是粗製濫造,做壞招牌,一心標完尾會便算;二來樓價水漲船高,新一代未出閘便已經被沉重的壓力打殘,失去上一代那種好玩的心態。巴西人要被迫踢歐洲戰術,正如一個香港小朋友被告知要成功,就一定要讀好書考好公開試,然後做律師做醫生,才是人生勝利組;又或者好像一個香港商人,被告知要北望神州,好好把握一帶一路的商機。自我局限,成功率又低,自自然然搞到成個香港都不快樂,正如比利的白人前鋒隊友馬蘇拿一樣,一個意大利裔巴西人,不懂Ginga,又不被歐洲人接受,處於一個兩面不是人的狀態。戲中有句對白印象深刻,巴西教練說決賽勝負未知,卻肯定巴西隊可以踢出一場精彩的比賽。香港人其實是時候放低上車的包袱,重拾類似Ginga那種「最緊要好玩」的風格,而唔應該甘於跪地餵豬乸,輸也要輸得精彩、輸得過癮。曹星如剛剛拿下20連勝,李慧詩能夠達到世界級,但他們肯定不會是因為要買樓而打拳踩單車,當然他們都是百萬中無一,至少說明「it's ok to be different」,我哋唔得,可能係因為我哋唔夠努力、唔夠堅持。其實最值得學習的,是比利父母的精神,明明自己追求夢想的路上中了伏,要洗廁所,依然鼓勵及支持比利去追求夢想,人窮更加唔可以志短,夢想也是需要一代一代承傳落去。



阿飛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11/197968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496

細奀時代 :樓奴是這樣煉成的

1 : GS(14)@2016-10-18 08:13:54

九十年代初打工仔要買樓,遠比現時容易,樓價較低,首期成數亦低,唯一問題是利息高,當時很多人渴求一份銀行工,貪有利息優惠可節省供樓的開支。以前上車不算太難,但周邊朋友大部份都是過了30歲才置業,主要理由是不想被樓宇按揭綁死。要供樓,就要睇老細面色;要供樓,就未必夠膽去創業。當時香港社會機會多,趁年青搏殺,等到事業有成,或者成家立室、安定下來才買樓,是頗為普遍的想法。相比之下,今時今日年輕人置業心態急進得多,20幾歲就想要上車,原因和前日徐緣所講考試被拋窒的現象十分相似。老實講,400萬元只可以買到百幾呎劏房,自己就不信還有幾多升值的空間。可是年輕人一方面未經歷過樓災,上次樓市「建華之亂」已經變成都市傳說,他們只知道近年樓價一味繼續升,調整期頂多一年;另一方面又對自己前途欠缺信心,覺得人工升幅有限,創業死亡率高,現時不買樓鎖定成本,將來更加無可能。


後生應為事業而戰

換句話講,現時大部份香港年輕人面對自己前途這一份考卷,好像經過補習社名師洗腦一樣,答案清一色是要買樓,因為對前途無力,被樓價的升勢拋窒,人哋咁答於是自己又咁答。而由於上車的基本條件已經相當高,遙不可及冇得跟,又反過來再進一步加深了無力感。香港政府一味搵地,想增加住宅供應,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香港最大問題是欠缺商業領袖,帶領年輕人覺得自己有前途。上一代的模式,包括低技術製造、貿易中介人甚至旅遊零售,通通都已經成為過去式,唯一剩餘價值是幫國內人走資,卻只有極少數人有能力賺這一條水。由於欠缺視野,無計可施,上一輩累積資本上了岸的一群,就惟有一味囤積磚頭收租,有份推高樓價,亦間接令年輕一代沉迷要買樓。在一片樓奴文化之中,更加需要向年輕人展示多元化的可能,所以收回傑志足球中心是大錯特錯,何必進一步強化這種「萬般皆下品,惟有上車高」的想法?畀個機會香港的足球員在黃金期全心全意去踢波,香港可以出到曹星如,說不定也可以出一個中田英壽。香港年輕人不要只得上車供樓一個夢想,就要多方面都亂咁試,才可以試出一條生路,令他們重新正正常常,在20幾歲時為事業而戰,而不是為物業而戰。



阿飛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18/1980395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5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