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匹克赴港首日遇冷 不改重金推广品牌初衷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30/20090930022207846.html


每经记者  刘丹  发自香港

        晋江鞋服企业进军香港资本市场的浪潮汹涌澎湃,但迎头遇上的却是一股行情低迷的“冷空气”。

        昨 日,在港交所首日挂牌的匹克体育(01968,HK)开盘报3.7元,较招股价4.1元跌9.76%;而截至昨日收盘,股价报收于3.4元,较招股价跌 17%。对此成绩,匹克董事长许景南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有点失望,不过还可以接受,毕竟目前大环境不好”。

        据匹克体育信息披露显示,公司本次拟发4.1958亿股新股。匹克体育CEO许志华告诉记者,公司此次赴港上市,从申购发行的情况上看,属于百分之百的新股,原有几大股东均未套现。“这表明大部分投资者看重的是匹克品牌,形成的是长期合作的关系。”

        记者在港交所交易大厅中也不时看到优势资本、红杉资本等风投的身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对记者表示,股价下跌在意料之中,“目前港股大市不好,这个价格比较合乎情理。能上市就是成功,我们看中匹克未来的发展。”

        “对于匹克短期内我们不会退出,目前国内消费品行业前景非常好。”第二轮进入匹克的优势资本(私募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吴克忠表示。

        在 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匹克体育CEO许志华表示,公司本来计划于2008年上市,但由于金融危机、市场低迷等原因不得不推迟。此前在 2007年8月,红杉资本投资匹克,获得7.8%股权;而2008年公司又引入了建银国际、深圳创新投资,完成了第二轮集资;2008年11月,公司引入 了建银国际与联想投资,完成了第三轮融资。

        对于市场质疑匹克拟将IPO募集资金的48.3%用于媒体广告、品牌推广及营 销活动,表明公司过于依赖广告与营销而非主业,许志华解释称表面上看来募资中的大部分确是用于广告及营销,但仍有近20%资金是用于产品研发与扩大生产; 另一方面,对于许多内地企业来讲,品牌与渠道往往是发展的短板,这也是公司目前希望大力提升的目标。通过投入,巩固品牌影响力、拓展渠道,其目的正是为促 进公司产品的销售,因此这部分投入也是用于支持主业的发展。

        许志华还表示,计划将募集资金中的一部分用来增开新店。今、明年预计将各新开1000家店,同时对分销商采取开放零售权方式,这样可以给分销商提供更大灵活性,有助于灵活控制库存。

        “ 可以看出匹克的发展思路:提升品牌,扩大营销网络,进一步巩固市场占有率。”联合证券研究员汪蓉表示,匹克的强项在于专业篮球鞋,在运动品牌市场强敌林立 的情况下,品牌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开店数量上,配套的广告宣传必不可少,这也正是匹克打算继续在广告和品牌宣传上一掷千金的主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43

资产腾挪重金在握 复地稳健取地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4/161973.html


“2009年,确实是喜出望外的一年。”1月12日,复地集团(2337.HK)董事长范伟笑容灿烂,“今年复地将继续稳健的策略,在避免高价拿地等高风险行为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

不 过,正如范伟在媒体面前一贯的低调,复地集团给外界留下了诸多悬念:1月8日,复地宣布再次增持上海证大(0755.HK)股份,持股量已由8.47%升 至19.68%;2009年高点接连出售物业,包括4.55亿元出售北京嘉都大厦、20.02亿元出售天津中心股权,但近期市场消息披露复地将以超过2亿 美元收购高盛上海一项目。

复地集团最新公布的经营简报显示,2009年12月录得权益后的销售金额为9.6816亿,合同销售面积为71953平方米。据初步统计,复地2009年全年合同销售额已达85.4亿,合同销售面积约为87.3万平方米,远超其在去年年中上调后的68万平方米的目标。

不过,知名投行似乎更为看中复地今年在京津两地进行的两单重磅交易。

高盛最新的研究报告预期,复地出售天津项目,将为2010年带来约5.45亿元人民币的一次性税后盈利;加上预期销售表现略胜预期,该行调升其2009年、2010年及2011年每股盈利预测分别15%、146%及29%。

范伟告诉本报记者,关于上述资产方面的动作,主要在于公司根据项目进展把握市场时间作出的决定,“公司在相关的策略方面,没有太多‘一定要怎样’的战略,相关资产的买卖,都将视市场机遇而定。”

复地近两年对增持比例上海证大的孜孜不倦,外界极为关注。新年伊始,复地旗下全资附属公司中合置业有限公司以每股0.31港元,认购上海证大15.5亿股配售新股,合计约4.805亿港元。

范伟表示,此次复地增加证大持股量,主要是看好上海证大的业务和发展前景。证大目前已在华北、上海市及周边地区和海南省三大区域十个城市发展房地产项目。

但对于增持的下一步及市场猜测渐密的关于“收购”证大话题,范伟表示“一切还是以公告为准。”

2009 年,复地获得包括上海、杭州、天津三个项目权益后总计建筑面积42.7万平方米的土地,截至目前,复地全国十多个城市合计拥有超过85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 备。但与复地2009年回笼的庞大资金量相比,其在土地市场投入有限。有分析师指出,复地在今年市场调整中或将大展拳脚。

“2009年,不管是地价还是房价,都可以说疯狂。但复地非常小心在新增土储中的风险,没有必要去抢地。”范伟坦言。去年底,复地在竞争激烈的上海市场以近底价拿下了上海普陀区567坊北块住宅用地,成为复地土储策略的真实写照。

2009年成功发行19亿公司债,回归A股也在持续推进中,2009年主动回避高地价的复地,在今年的表现仍值得期待。

1月12日晚间本报记者对范伟的采访过程中,范伟获悉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的消息后说。“信贷政策的微调信号很明确,但关键是后续相关的政策和金融机构在具体执行中的尺度。”他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16

回应重金属污染 苹果等品牌被指“打太极”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13/1401042.shtml

  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重金属污染防治与IT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缄默4个多月之后,面对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34家NGO提出的重金属污染质疑,苹果、索尼、LG等六家IT公司终于做出回应,但却对环保组织提到的其供应商问题“大打太极”。
今年4月份以来,国内环保组织分别向苹果和诺基亚等29家IT品牌企业CEO写信,就其供应商环境违规问题提出质疑。两个月后,大多数IT品牌企业作了 回应,其中部分品牌已开始为完善供应链环境管理采取积极措施。随后,近千名消费者致信此前未给予回应的苹果公司,要求其就供应商违规行为做出说明。同时美 国的相关机构向苹果、爱立信等企业发出信函,邀请其做出回应,并将回应情况与超过10000名订阅用户分享。
供应商重金属污染曝光
环保组织对这些IT品牌多次强调,IT或电子产业的生产环节中,尤其是供应链上,涉及多种重金属的使用和排放,一旦违规超标排放,很可能给环境和社会带来威胁。
调查表明,目前国内IT业的重金属污染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等沿海地区,而苹果等IT品牌的供应商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以苏州为例,当地环保部门在今年年初针对线路板、电镀企业等的调查中,发现这些企业排放的废水里,含有大量的镍、铬、镉、铜等重金属,属于国家一类污染 物。其中包括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建公司),主要代工生产手机触摸屏。公开资料显示,这些产品将被用在苹果 iPhone、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公司的手机上。
苹果公司没有向环保组织正面回应联建公司是否是其供应商的问题。环保组织在回信中指出,苹果公司对于供应链管理的保密操作,意味着苹果公司自己必须采取更多措施来检查供应商的环境。
环保组织提出,联建公司曾因违规使用有毒溶剂造成40多名职工中毒,并导致其中部分员工伤残。据称,两年前,联建公司用正己烷取代酒精让员工们擦拭手机 显示屏,这种物质为微带臭味的液体,属低毒类,会使人造成慢性中毒。而在使用正己烷时,联建公司未向员工做出说明,也为未向相关部门申报。据报道,联建公 司热衷使用正己烷的主要原因是,该物质比酒精的挥发速度快。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援引多家媒体的调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有离职联建中层管理人员表示,联建是在苹果建议下开始用这种溶剂取代酒精让员工擦拭手机显示屏的。
将深入产业链进行调查
2009年9月,联建公司因“未采取相应措施造成危险废物流失未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被苏州市环保局给予行政处罚8万元。但诺基亚公司同样对联建公 司是否是其供应商避而不谈。此外,自称LG供应商的常州海弘电子有限公司,在上个月被常州环保局曝光其重金属超标排放,并责令其作出整改。在面对环保组织 质疑时,LG称与该企业从没有任何业务往来,且不知道该企业的违规记录。
予以否认自身供应商存在问题或直接否认与NGO指出的供应商有直接联系的公司还有:爱立信、索尼、新加坡电信等。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8月11日表示,“环保组织将保持与消极回应的企业继续进行沟通,发倡议来宣传环保理念,同时也呼吁消费者进行 ‘绿色选择’,通过手中的购买权利,抵制重金属污染企业的产品。”
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说,“自然之友在前期也参与到上海对污染厂家的调研活动中,并且一直通过会员力量以及广阔的大学生网络平台进行推动,号召更多的公民消费者以及青年人参与到活动中。”
7月9日,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重金属污染防治部际联席会议上表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2010~2015年)》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按程序报经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环保NGO针对重金属污染的调查依旧在持续,达尔文自然求知社负责人赫晓霞表示,“最近已经对一些IT产业供应链条展开了关于企业污染责任的预调查,今后还将对更多IT产业链进行深入调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30

黄光裕发信谴责陈晓 张大中握重金未表态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818/144269.html

 “国美近一年来业绩下滑,原因是陈晓领导的董事会管理不当。”10天前,黄光裕对陈晓的这番指责不过是“第一枪”;现在,黄光裕家族正用炮火式的袭击,对陈晓连番轰炸。

   日前,黄光裕家族代理人向媒体发出《陈晓一个人的战略》、《解读贝恩掘金国美路线图》两份材料,称陈晓对外联贝恩资本,对内绑定国美电器高管,欲夺取国 美控制权。但材料中并无任何言辞,指责国美管理层,所有火力均集中指向陈晓―――哪怕是一周前,国美管理层曾集体站队,力挺陈晓。黄光裕对管理层的怀柔政 策,能否让他的“旧部”重新站队仍然无从得知。

  潮汕老乡助黄20亿

  一位私募投资基金经理18日透露,黄光裕家族在老家潮汕筹得了近20亿元的资金,以储备充足资金应对此次与陈晓的控制权争夺战。

  该私募基金经理分析,该笔资金主要用作应对陈晓为首的董事会可能做出的增发计划,即便国美电器不增发,20亿元资金也可以在二级市场增持,以提高股权。此外,市场传闻大中电器创始人张大中也有意解囊相助,为黄光裕提供数亿元无息贷款。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 据上述人士透露,“黄氏家族借款时给的利息也比较高。”不过,在京的大多私募基金并没有拿到黄光裕的订单。业内人士介绍,这是因为目前黄光裕还在上诉,最 终的判决尚不明了,因而大多数私募基金出于对风险的防范并不愿意借钱给黄光裕,而黄光裕出于争夺控制权的需要,也希望保密融资进度和额度。

   在关键时刻,黄光裕家族选择向潮汕老乡求助。“潮汕人做事讲究抱团。”此前,黄光裕与原中关村董事长许钟民等人均是潮州老乡。早在黄光裕在京创业之初, 因为资金不够,会经常先从潮州老乡那里拿货、后付款。如今,尽管黄光裕被羁押,黄光裕家族依然能得到潮汕地区老乡的支持。

  目前,陈晓与 贝恩资本所持股份仅在12%左右,根本无法与黄光裕所持的33.98%的股权对抗,因而,外界纷纷揣测,国美电器董事会将选择增发来稀释黄光裕的股权。8 月13日,国美电器通过公告否定了外界对其正筹备增发的事宜揣测,不过,国美电器在公告中并没有明确表示放弃增发。

  另外,以8月17日国美电器每股2.25元的股价,如果黄光裕的20亿元资金全部用来在二级市场购买股票,可以获得超过8%的股权。而此前,国泰君安(香港)的研究报告指出,黄光裕与国美电器董事会之间的争夺,势必影响国美电器的短期业绩。

  张大中手握重金未表态

   公开信息显示,张大中为大中电器创始人,2006年将大中电器卖给当时仍为黄光裕操盘的国美电器,成功套现36亿元后成立北京大中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大 中投资有限公司定位于金融证券投资、风险投资、战略投资等,并称拥有“超过40亿元的单项投资能力、超过百亿元的可持续投资能力。”

  据媒体报道,对于张大中将向黄光裕家族借款一事,外界的传闻是“张大中由于2006年陈晓转投国美而与陈晓彻底反目,而黄光裕高价收购大中电器够意思,所以张大中在关键时刻选择帮助黄家”。

  对此黄光裕家族的代表表示,“朋友越多越好,张大中能帮忙当然更好,不过目前黄家还没到非要求助张大中的地步,说实话目前黄家手中还拥有鹏润地产、国美电器非上市门店,这些都可以抵押融资,如果需要钱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而国美电器一位高管则表示,“陈晓与张大中有矛盾,难道黄光裕与张大中的关系就能好到哪里去?且不说多年的争斗积怨,在国美收购大中的新闻发布会上,黄光裕对张大中进行了羞辱,张大中怎么可能帮他?”

  在2007年12月国美电器宣布收购大中电器的新闻发布会上,意气风发的黄光裕曾当着100多家媒体表示,“他(张大中)这么大年纪了也没攒下什么钱,为了让大中卖个好价钱,一天到晚哭哭啼啼的,看他可怜我就多出了点钱。”

 不过有接近张大中的人士称,“没有永远的敌人,在国美电器收购大中后,张大中的确与黄光裕家族保持了较为密切的联系,而2006年陈晓的出尔反 尔,以及因为1.5亿元保证金进行的仲裁,也让张大中和陈晓关系持续恶化,所以说张大中帮助黄家也有可能,现在大中电器还没纳入上市公司,这意味着黄光裕 家族可以将其低价抵押给张大中来换取资金支持。”

  这位接近张大中的人士还表示,“对于黄家来说,张大中能够帮助的不只是钱,而且还可以把已经离开大中电器的中高层团队拉回来,这样即便国美电器现有的管理团队全部离开,张大中的团队也可以马上撑起国美电器的摊子。”

   据这位人士介绍,在2007年12月大中被国美收购后,总经理宋红等跟随张大中加盟了新成立的大中投资,而其他中高层在拿到一笔补偿金后选择了离开,目 前这些人都处于闲置的状态,而大中投资在过去两年也只参与了TCL集团、海信电器等增发,并没有太多的动作,很多高管更愿意回到熟悉的电器连锁行业。

   上述接近张大中的人士还表示,“这批高管一直是国美、苏宁最为忌惮的,因为在北京市场,大中电器始终是绝对的市场老大,在国美收购大中后,国美电器常务 副总裁王俊洲也曾表示,是因为国美在北京做得不好,所以才需要这么高的代价来收购,所以这批团队对于黄家来说是有价值的。”

  对于这一说法,国美电器内部人士表示,“张大中当初出售大中电器几乎把所有中高层团队都得罪光了,这些人怎么可能招之即来呢?而且已经完全套现离开电器连锁江湖的张大中,绝对没有意愿重新回来的可能。”

  他还指出,“大中电器的确有部分高管离开了国美,但是更多的人选择了留下,而且大中电器的高管8月6日也都表示了对现在董事局的支持,上面的说法应该是黄光裕家族的一厢情愿。”

  对于大中电器抵押的问题,这位国美内部人士还表示,“大中电器虽然没有放到上市公司,但是现在是由上市公司来托管,其利润已经通过托管费的方式与上市公司合并了报表,而且当初是上市公司用钱收购了大中电器,所以黄光裕家族不可能将大中电器抵押。”

  黄光裕发公开信谴责陈晓

  8月18日消息,国美控股权之争中,黄光裕方面正通过多种方式对抗以陈晓为首的国美电器董事局。18日凌晨,黄光裕方面独家授权新浪财经发布国美大股东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

  在这封名为《为了我们国美更好的明天》的信中,黄光裕方面措辞激烈的对国美董事局主席陈晓进行了批判,并呼吁全体员工齐心协力与大股东一道将公司带到正常轨道上来。

  这封公开信表示:公司创始人黄光裕先生非常想念曾一起奋斗、共同拼搏的国美全体员工,想通过这封信和全体员工有一个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虽然此信以大股东名义发布,但黄光裕方面向新浪财经表示:这封公开信旗帜鲜明的表达了黄光裕个人的态度。

  黄光裕方面发表致全体国美员工的一封公开信

  尊敬的国美全体员工:

  大家好!

  现在,广大员工都在关注由于陈晓阴谋窃取公司的控制权而引发的一场大变局;这场大变局严重影响了国美的正常经营,对广大员工的本职工作和心态造成了极大的干扰!

  公司创始人黄光裕先生非常想念曾一起奋斗、共同拼搏的国美全体员工,想通过这封信和全体员工有一个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每一个国美人都深深知道国美的历史:在公司创始人黄光裕先生的带领下,全体员工经过20多年的共同努力,国美历经千辛万苦,积极开拓进取,网络迅猛发 展,先后合并了永乐、大中、三联商社等品牌,终于成长为行业领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家电连锁企业!国美2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民族品牌振兴的一 个缩影。在这艰苦奋斗的历程里,凝聚着我们国美精神,那就是爱国、爱企、诚信、敬业。在国美,我们能够感受到荣誉、感受到鼓舞、感受到自豪!国美是我们共 同的成就和骄傲!

 国美现正处在一个十分艰难的时刻,在创始人和大股东面临巨大的人生挫折之时,陈晓乘人之危,阴谋窃取国美人共同的历史成果和未来的事业发展平台,企图变“国美电器”为“美国电器”!

   大家都清楚,陈晓是怎样加入到国美的,又是怎样凭借大股东的临危托付,一步一步走上国美掌舵人职位的!大家也知道,董事局主席的职位应该是怎样庄严的使 命和责任啊!大家已经听到,陈晓是怎样信誓旦旦地表示和黄光裕先生的感情深厚的!大家已经看到,最近陈晓是如何系统阐述他“鱼死网不破”的决心的!斯言斯 行,前后对比,怎不叫我们胆寒啊?!

  2009年初,陈晓利用大股东的信任,受托担任国美董事局主席。此后他联手贝恩资本,和他们签订了 极为苛刻的融资协议;接着,又笼络了某些高管人员,意图控制整个公司;他不顾及国美的任何历史和感情,不顾一切地推行“去黄光裕化”。当大股东察觉他的私 心要否决他的提议时,陈晓竟然不顾基本的公司治理原则,强行否决国美股东周年大会的决议,在舆论上还混淆视听,反过来指责大股东不顾国美死活!这是陈晓利 用大股东的特殊情况意图控制国美的第一步棋。

  陈晓的第二步棋:“慷股东之慨”,不按业绩考核,盲目给部分管理人员期权,变相收买人心。这一做法,没有考虑期权分享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没有考虑到国美的长远发展!

   陈晓的第三步棋:控制董事局后,他还想利用股东大会的信任,继续发行新股,联手国外资本,妄图使国美电器这个来之不易的民族品牌沦为外资品牌!他的阴谋 一旦得逞,后果将不堪设想!国美的几十万员工,将变身为外国资本猎手的打工者,将丧失23年来创造的国美历史形成的民族荣誉感和企业归属感,这是每一个真 正爱国美的人无法接受的!

  由于陈晓存在个人野心,在这一年多来,他改变了国美电器一贯坚持的,并为事实证明了正确的企业战略方向--- 在实现规模领先的前提下,通过精细化管理持续提升企业效益!他不惜牺牲国美市场份额,以简单地、大量地关闭门店的方法来“做业绩”,粉饰国美的财务报表, 达到在公司内部和资本市场扩大影响的个人目的!苏宁的市场份额原来一直占国美的60%左右,现在却全面超越国美,是为明证!

  为了避免国 美被外资所控制,确保国美回到正确的发展方向上来,大股东自7月19日起就派出代表与陈晓谈判,直到最后一刻,也未曾放弃努力,但却遭到陈晓的无理拒绝; 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大股东在8月4日晚上向董事局发函,要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撤消董事局发20%新股的授权和重组董事局的五项议案。

   “疾风知劲草,危难显忠诚”,陈晓口口声声为了企业,但实际做法却是为了满足其个人的野心。为此,他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挑战职业经理人的基本职业道 德!践踏中国传统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他的行为已经触犯众怒,连日来人们在网上一边倒地对他的批评,就是对他的行为最好的回答!

  作为创始人及大股东,我们对国美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深知自己肩负着对企业更大的责任!如果我们不立即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将是对数十万国美员工、广大的供应商及民族工业的极大不负责任!恳请国美员工理解和支持大股东的行动!

  我们大股东相信,广大国美员工一定会站在符合公司长远利益的高度上,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不为陈晓的言行所迷惑,做好本职工作,为公司的稳定和发展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美新的董事局将与全体员工一道,团结一致,把公司重新带回到行业发展的正确轨道上,并为广大国美员工创造更好的事业平台。

  为了我们的国美!

  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创造国美更好的明天!

  国美电器大股东

  Shinning Crown Holdings Inc。

  2010年8月17日(编辑:王子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87

世茂武汉重金购地加速布局二线城市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27/1556344.shtml

每经记者 刘晓杰 发自武汉
自去年5月完成资产重组后,世茂股份正逐步明确自身定位,将战略重心转移至商业地产领域。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沪籍商业地产先锋也开始集中发力内地,火速加入对二线城市土地资源的争夺战。
世茂逾5亿武汉购地
昨日 (8月26日),《每日经济新闻》从武汉土地交易中心了解到,位于武汉远郊蔡甸区内的3块总用地面积约1284亩的国有建设用地,经过多轮竞拍,最终被世茂股份旗下的武汉世贸嘉年华置业有限公司拿下,成交总价为5.68亿元。
记者在发布的公告上看到,这次被挂牌的地块位于交通不便的武汉西郊蔡甸区竹圻、天星、溪水村,总占地面积85.6万平方米。而规划土地用途中表明有两块是用于商业服务,另一块则是用于“绿地”。
对此,武汉浦江建筑首席地产分析师张胜就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据我所知,这些地块应该是很早就已经规划好了,这次估计是完成程序而已。”
加速二线城市的扩张
“这种通过前期修建游乐项目的名义来获取大量廉价土地,进而做住宅和商业地产的开发,在沿海经济成熟地区已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武汉地产人士张胜 如此告诉《每日经济新闻》。他还介绍称,武汉在这个方面一直还没有成功的案例。不过,按照武汉现在的发展速度,“很快就会和沿海地区一样,出现大批这类小 公园、大地产的开发项目,这个是大势所趋。”
世茂股份首席财务官陈汝侠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坦言:“最近几年全国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能力大大增强,很多城市对零售业的需求变得很旺盛。我们觉得二、三线城市的商业地产会有很好的机会,我们已经提前进入这些城市,因为先行者得天下。”
据悉,世茂股份已在十多个二线城市,包括杭州、厦门、济南、武汉、绍兴、苏州、徐州、常州、昆山、常熟、嘉兴等开发有20多个项目,土地储备规划总面积超过800万平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56

中國鐘錶龍頭在台展店速度嚴重落後 不惜重金搶店面

2010-10-25  TWM




亨得利加緊腳步爭台灣第一中國最大的鐘錶零售集團亨得利集團,正式插旗台灣。究竟亨得利為什麼要進軍台灣?

計畫如何布局?陸客自由行的商機對鐘錶業者來說,究竟有多大?

台灣鐘錶市場對亨得利而言,真的是隻金雞母嗎?

撰文‧燕珍宜

中國最大的鐘錶零售集團亨得利集團,插旗台灣的大動作,引起各界關注。亨得利已經成功插旗香港,進軍台灣是否也將勢如破竹、如入無人之境?究竟亨得利為什麼要進軍台灣?計畫如何布局?其市場策略又是如何?值得探究。

中 國最大的高級鐘錶通路商亨得利,背後的靈魂人物是人稱中國鐘錶大亨的張瑜平。張瑜平對外表示,來台發展的原因,一是為了鞏固亨得利集團在大中華區的領導地 位,台灣市場具有戰略性價值。換言之,已在香港上市的亨得利,在國際化的考量下,台灣是其布局亞洲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塊。

其次,則是看中陸客自由行之後的龐大商機。從香港的數據,香港鐘錶市場陸客消費占比高達九成,目前已呈飽和狀態。台灣部分,已進駐陸客必去景點一○一百貨的新加坡高登鐘錶集團台灣總經理施文良表示,他們的鐘錶業績,陸客消費已占總營業額的六、七成。

香 港市場近飽和 看上台灣潛力看上港、台鐘錶珠寶等奢侈品,比中國大陸價格便宜高達二成,陸客自由行後可望帶來的龐大商機,亨得利因此積極布局港、台。亨得利先於二○○六 年收購在香港擁有四家零售店面的高級手錶銷售商三寶集團,以開拓香港零售業務。目前,面積只占中國大陸十二萬分之一的香港,卻已經貢獻亨得利總營收將近三 ○%。

張瑜平深諳「通路為王」,因此想在台灣複製他在中國大陸成功的快速展店策略,以擴大亨得利的市場影響力。

從去年中到今年六月底,亨得利就以驚人的速度將店面由二一六家擴增至三○二家,以平均每三天增加一間店面的速度擴展;台灣部分,在金融海嘯陰霾逐漸散去的○九年底,亨得利成功購併台中著名鐘錶通路商精光堂時計(現改名為亨得利),並迅速展店五十一家。

難以複製港、陸的快速展店策略亨得利靠著龐大資金與國際品牌奧援,一路過關斬將,如入無人之境。但是,沒想到,擴展台灣直營店時,卻踢到了鐵板,不如想像中順利。

欣元商仲總經理焦文華指出,亨得利去年底與他們接觸,計畫一口氣在台灣開十家店,其中有六家鎖定台北一○一、信義計畫區、西門町、站前、士林、公館等台北一級商圈;但因為店面至少一百坪以上的嚴苛要求,因此能符合條件的標的少之又少。「找得非常辛苦,」焦文華搖搖頭說道。

亨得利原在明年底要達成目標,但到目前為止,卻只於東區正式開了一家專攻頂級手錶的旗艦店。至於日前以天價九億五百元標下的店面,因得優先承租給原擁有者安泰銀行,得等兩年後才能正式開張。

雖然亨得利於○九年中旬,就開始積極籌集資金,以備齊擴張通路的銀彈來源。焦文華說道,「他們的決策過程很漫長、時間拖很久。」因此,整個擴店計畫的速度,只能如龜速般前進。

到目前為止,張瑜平欲複製在中國成功的模式到台灣,離台灣「鐘錶通路之王」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因此,台灣寶璣副總經理蔡光明表示,就現階段而言,無論是本地或是外來的鐘錶商,他們都一視同仁。

在「通路為王」的遊戲規則下,施文良表示,亨得利如果真的順利在台灣開展十家店面,將會對傳統鐘錶通路造成很大影響;因為重要的鐘錶品牌,會「西瓜偎大邊」,選擇與最大的通路商合作。

就鐘錶通路的長期發展趨勢來看,施文良認為,連鎖鐘錶經銷商會漸漸取代傳統鐘錶通路,就像7-ELEVE打敗雜貨店的道理一樣。台灣斯沃琪(Swatch Group)總經理黃孔祥也預言,未來十年台灣鐘錶市場將步入「經銷商之戰」。

目 前亨得利在台灣的市場定位較為全面,橫跨中價位到高價位的頂級錶。ELEGANT三寶店專攻頂級鐘錶,亨得利店(原精光堂時計)則是以雷達、豪雅、寶齊 來、浪琴等中價位品牌與流行錶款為主。這與亨得利在港、陸的互補式布局不同,前者以中價位手錶為主,後者則專攻高價頂級手錶業務,兩塊區域是互補的。

台 灣寶璣副總經理蔡光明認為這種布局策略,掌握到鐘錶通路未來的趨勢。他分析,未來台灣的鐘錶店面發展,將有更明顯的區隔,「以前是一家店就包含高中低三種 價位,日後則將分化為高、中、低價位與時尚品牌等各自獨立的鐘錶店。」至於店面的位置,亨得利目前是偏好選擇「街邊店」的形式來展店,蔡光明認為未來若同 時布點進駐愈來愈活躍的「百貨商場」,在通路影響力上將更為完整與全面。

今年上半年亨得利營收超過人民幣三十七億元、獲利人民幣三.三億元。台灣亨得利(原精光堂時計),今年前三季的營業額為五億二千七百萬元。

隨著新的直營店數的增加,台灣鐘錶市場對亨得利而言,究竟是否為金雞母?值得密切觀察。

亨得利

成立時間:1957年

創辦人:張瑜平

負責人:張瑜平

資本額:約2187萬港元主要業務:國際品牌鐘錶、

珠寶代理與零售

營業額(2010年1h):

人民幣37.1億元

獲利(2010年1h):

人民幣3.3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62

「品牌教父」施振榮重金搶進 「廚神」阿發師號召整合 兩岸新食代

2011-1-24  TWM




瞄準對岸大市場,做餐飲生意,將不只是賣那一杯杯咖啡、一盤盤料理,也有可能是一張張股票發行的資本化、集團化經營概念!

撰文‧林孟儀

這是台灣餐飲業,最美好的時代,也是台灣年輕人,最有機會的時代。

去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八五度C以「KY美食達人」回台第一上市後,股價首日飆漲一三八%,單日市值激增到五一二億元,餐飲界一片驚豔。「現在大家被八五度C沖昏了頭,都認為『我也應該如此』吧!」國內創投唯一成功入股八五度C的益鼎創投董事長邱德成笑說。

八 五度C在兩岸有三百多家店,以市值五百億元計算,每家店約值一億六千萬元,「開玩笑?你會不會覺得聽起來不合理?」邱德成話鋒一轉,「但是如果長遠來看, 它未來可以複製成兩千家的時候,那想法就不一樣了。」過去,台灣的餐飲產業看起來不起眼,一家店營收上億元就算是名店。邱德成指出,「如果那一億元能複製 成兩百家店,就不可同日而語了;過去,在台灣你沒辦法大量複製,但現在大陸提供了一個平台,讓你可以大量複製!」姑且不論八五度C的股價是不是太高、傳奇 會不會泡沫,但可以確定的是,它讓許多餐飲業者看見利用中國市場,將一家咖啡店集團化經營,營業額還可以衝上六十二億元的範例,這是很多人過去想都沒想過 的事。後ECFA時代,餐飲業者摩拳擦掌,下一個「八五度C」在哪裡?下一個「吳政學」又是誰?

大企業關愛

台灣餐飲業備受矚目

台 面上,已具規模的台灣餐飲集團投身資本市場的動作頻頻,「餐飲類股」隱然成形。除了八五度C炒熱話題,最早上市的台中新天地餐飲集團,總經理許景明也遠征 中國的哈爾濱,與當地國企合作開店發展筵席料理,希望做大企業規模。○八年已經「過鹹水」廈門設點的摩斯漢堡,今年十二月即將登錄興櫃;旗下擁有十個餐飲 品牌的國內最大餐飲集團王品,也宣布準備在二○一二年上市;而國內第一大泰式餐飲集團、經營﹁瓦城﹂、﹁非常泰﹂的瓦城泰統集團,也傳出已接受券商輔導, 準備掛牌的消息。

台面下,各方人馬欲整併台灣餐飲名店、名廚的角力不斷,「搶人大戰」暗潮洶湧。過去隱身在高科技業、製造業光環背後的台灣餐飲業,可說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愛眼神,不僅企業集團、海內外創投公司覬覦,人在局內的餐飲業者也起身號召整合,各有各的優勢,各打各的算盤。

台 北市信義計畫區BELLAVITA四樓的三百坪空間,三月即將出現一家光聽名字就很有台味的「Monga(艋舺)」精緻台式料理餐廳。幕後的推手,竟是力 推台灣品牌國際化的智融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並由女婿、集團合夥人暨投資副總葉光章成立台灣美食國際公司,出任董事長一職負責實際執行。

從去年初籌畫至今,﹁艋舺﹂延攬的十二位台菜廚師團隊已經到位,最近,葉光章和總經理薛樂山忙著勘查場地、看平面設計圖,年前將動工裝潢。葉光章透露,為了讓台菜旗艦店的計畫更完整,打造一家「可被外賓朝聖的本店」,投入的資金已從原先的兩千萬元,增資到了六千萬元。

「開 餐廳,不是我們的原意!」葉光章嘆了一口氣,語出驚人地強調,「我們是餐飲業的門外漢,只希望扮演整合的角色,和餐廳分享我們國際化的專業,做一個有附加 價值的投資人。」他從四年前施振榮成立台灣品牌基金的第一天開始,不斷鎖定知名小吃、餐廳,甚至飯店,希望投資並將其品牌國際化,沒想到卻苦尋不著合作對 象。這也凸顯創投業者瞄準餐飲業,普遍遭遇到的難題。

名廚起身號召

打造台灣美食勁旅

「台 灣餐飲業老闆只想著能省點稅、賺點小錢,日子就好過了;尤其廚師出身的業者,一年賺上千萬元就很開心了,不會去想要做幾億元的事業。」邱德成解釋,餐飲是 做現金流的行業,一線店家生意夠好、毛利高、不缺資金,只擔心經營權被奪,二線店家則壓根還沒想過企業化經營、品牌國際化這檔事。

因此,智 融決定自己跳下來先做旗艦店,把品牌建立起來,形成號召力,再往國際化發展。「不要說台灣,全世界中國菜有幾個連鎖店?只有美國熊貓快餐(Panda Express)是那種聘個AMIGO(指墨西哥人)就可以做的!」葉光章描繪遠景,之後要將台菜簡單化、快餐化,像是炒飯、牛肉麵,由中央廚房做出冷凍 或微波食品,到店做最後加工,才有快速複製的可能。

場景從BELLAVITA轉換到土城市的青青餐廳,這棟台味十足的四層樓建築,是人稱「台灣廚神」的阿發師── 施建發經營多年的高級台菜餐廳,也是熟門路的老饕必來膜拜的美食地標。

在企業歲末尾牙一場接一場辦,人聲鼎沸的青青餐廳裡,阿發師脫下廚師袍,正襟危坐地和一桌賓客嚴肅地開會討論著。這些座上賓來頭不小,一字排開全是台灣牛肉麵歷屆冠軍店家的老闆!

去年十月以來,身兼中華美食交流協會理事長、會員囊括台灣一○一位得獎名廚的阿發師,三天兩頭就邀集代表台灣美食的各路人馬到店裡開會;因為,他要整合一支台灣美食國際化的代表軍。

「讓台灣美食國際化、提升廚師的地位,一直是我的夢想!」穿上廚師服拍照的阿發師,「廚神」上身,意氣風發,語氣堅定。去年十月他已成立「中華美食國際公司」,計畫集結各路餐飲專業好手,揪團聚眾一起到中國開店。

海 內外得獎無數,還曾在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中飾演主角「替手」的阿發師,前進大陸十年卻栽了跟頭,坦言慘賠約新台幣五千萬元。阿發師曾在上海、廈門等地 開了八家餐廳,現在已經收到只剩廈門三家店,主要歸咎於營業法規嚴苛、當地幹部收回扣、人員管理不易等重重積弊。現在廈門三家店賣的都是日本料理,「因為 日本料理的主要食材是國際採購,不必靠當地採購。」他苦笑感嘆,憑一己之力,別說國際化,光前進中國打天下,要防弊還要管理,實在力有未逮。

去年李安回台拍攝新片,造訪老友阿發師時,促膝長談,力邀他到紐約開餐廳;沒想到這一問,美國創投業者立刻嗅到獵物的血味,火速來台找上阿發師,一拍即合。

如今,阿發師有來自美國矽谷的新加坡裔戴姓創投業者為奧援,挾著餐飲界的豐沛人脈,與名廚會員們的專業技術和研發能力做後盾,例如副理事長就是宜蘭著名的渡小月創辦人、國宴大廚陳兆麟。阿發師被推到台前登高一呼,可望成為另一個山頭的共主。

阿 發師坦言,合作形態還在捏塑中,最快今年將在台灣起步,先開出試水溫的店型。可以肯定的是,打群架的團結效益大,「以前開一家店,如果要派十個人出去,現 在大家合作,可能只要花五個人力。」他舉例,廚師老闆們可以在後端做研發,合聘專業的管理、行銷人力。由於從小吃、連鎖店整合到大型的筵席料理,甚至能夠 聯合包下、進駐中國商場的美食街、台灣一條街。

不過,由局內的業者來整合業者,大家的共識度有多高,看到的願景有多一致,將決定最後能否有效整合成功。

﹁台灣﹂品牌響亮

唯有賣台菜才能勝出

其他,未浮上台面的,更有源自台灣、總部設在香港的老字號怡和創投,也傳出在去年和華威創投等同業合作,早就悄悄找上各大知名台菜餐廳,鴨子划水低調地進行整合。

「龍頭品牌,我想或許大概都已經是囊中物了吧!」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祕書長李培芬觀察。同時,中國創投業者經過香港來台尋找投資目標的,更是不知凡幾。這些暗潮正逐漸累積動能,匯聚成一波波兩岸新「食」代的巨浪。但是,有多少人能抓住浪潮,站上浪頭,成為贏家?

「中國大陸是所謂敲門磚,讓品牌有更大能見度,業者最終想的應該是:能不能在紐約開一家店?」知名文化與美食評論家韓良露點出。

不論是意在中國,或是只將中國視為前進歐美、東南亞市場的敲門磚,當資金不成問題,則台灣餐飲業者要國際化,打出的旗幟、發展的形態與切入的品項,都是勝敗關鍵。

「打 台式料理就對了!」邱德成一語道破,他以台灣的麻辣火鍋店為例,「在大陸沒機會,因為麻辣火鍋的辣,是由四川人來定義的,不是台灣人!」「我們不是賣中 菜,而要賣『台灣菜』。」李培芬也強調,「你的根據地在台灣,當你走出台灣開出一家餐廳,能打出的旗號、最佳的定位就是台菜。你怎麼能夠說服別人,來台灣 吃浙江菜呢?那大陸浙江的名廚都不用混了!」「台灣正不正名,一點都不重要,但是『台菜』,必須要被正名!」李培芬打趣地說,台菜早已融合八大菜系精華而 自成一格,亦毋須擔心大陸市場的接受度,「因為台菜不需要獲取全部人的喜愛,我只要那年所得一萬五千美元的二億人市場就好。」她舉例,鳳梨酥好不好吃見仁 見智,卻依然是陸客伴手禮首選。

韓良露甚至指出,台菜應該打出的名號是「台北菜」,因為餐飲文化競爭的背後,基本上反映了城市競爭,「所以你會吃到『紐約』貝果,不是猶太人貝果,喝到的是『倫敦』下午茶!」台式料理的旗幟擺對了,但該賣些什麼,才能代表台灣美食?

台 灣小吃、廟會辦桌文化、加上精緻化的餐廳筵席,組成台灣菜的基調。李培芬表示,蝦捲、米糕、雞捲都是包容鄉土庶民的料理,「什麼叫台灣味?就是沙茶醬、腐 乳醬、金蘭醬油的那個味道!」李培芬點出,賣火鍋討不了好處,因為大陸火鍋很強,日本料理也不是對的品項,她曾招待大陸一位餐飲富豪去﹁三井﹂,對方吃得 臉色發白;大陸人不喜歡生冷食物,這是飲食習慣的問題。中國肯德基的成功,也常被歸因於中國人喜歡吃雞勝過牛肉,總之,第一步就必須賣對產品!

創投找金雞母

要有點難度又能大量複製

在創投眼中,邱德成認為,「有點難度門檻,又可以大量複製的」才是金雞母,像台灣小吃類,門檻不夠高,能賺錢,但沒辦法做到掛牌上市。

他 提到台商在大陸創辦的「呷哺呷哺」火鍋店,翻桌率一天高達六到七次,可彌補大陸高店租;而且走的是日式涮涮鍋的小火鍋形式,與中國大鍋的火鍋做出區隔。現 在「呷哺呷哺」在中國有一百多家店,年營業額人民幣七億元;難怪四年前,來自英國的英聯創投就注資五千萬美元,買下五一%股權,讓邱德成非常扼腕。

王 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指出,大陸人非常會複製,但盲點在於不會做連鎖店,偏偏這是台灣人的強項。「你做成連鎖店,他們就沒轍。」再來,他認為從小沒有拿刀叉 吃飯的大陸人,不擅長做西式餐飲的東西,更不熟日式料理,「所以利用文化的傾斜、現在大陸崇尚異國的情懷,喊出西式、日式料理也有機會;像是給人感覺是日 式的﹃味千拉麵﹄、﹃呷哺呷哺﹄火鍋,他們就會後退一步︵不敢複製︶。」

走向﹁八五化﹂

商業模式決定最終格局

儘管找對了品項,但商業模式將決定最終的格局。

「一 定要若干程度『八五化』,要有(八五度C)複製能量,尤其中式速食這塊空白市場,那才是一塊大的肉,只要誰先出來稱王,誰就贏了!」李培芬指出,連稱霸中 國西式速食市場的肯德基,○五年都已推出了「東方既白」中式快餐,大陸本地更已出現受到資金追捧的﹁真功夫」、﹁麵點王」、﹁大娘水餃」等品牌。

開 餐廳如果追求獲利,不追求複製和規模,當個名店也行;但若要瞄準大陸市場,連鎖複製的能力將是個燙金的題材,而能做到簡單化、標準化,才有連鎖可言。這也 意味著,靠祕方經營的餐廳,已成過去。「以前就是靠老師傅的一把手,沒有標準化。餐飲要和國際接軌,要講的是國際的語言,不能再說酌量,我們一斤十六兩, 大陸一斤是十兩,至少要車同軌、書同文。」欣葉餐廳總經理施劭偉表示。

目前各路人馬都力爭的對象,其實是周氏蝦捲;在台南安平,第二代老闆周志峯早已將台式小吃發展為速食化的經營形態,只是未來能複製得多快,牽涉到對岸食材取得等問題,未來還有待驗證。

邱德成提到,餐飲業者應該在台灣先大規模複製,至少練兵要練到一定程度,若在台灣沒有基本盤,在大陸很難營運。

餐 飲業的大市場,規模擴張的人力需求,也吸引年輕人投入。這幾年,三十歲左右的法式料理名廚、冠軍試酒師、巧克力師傅紛紛出頭。在戴勝益眼中,現在正是年輕 人投身餐飲業千載難逢的好時機,不諳廚藝也沒關係,「年輕人是要賺管理行銷財的,做那個(事業)才會大!」「如果你告訴我一名二十五到三十五歲的年輕人, 拿五百萬元起家,我認為他就只有兩條路可以走:網路創業或是餐飲。甚至,餐飲的成功機率還比較大,姑且不論規模,一定可以賺到錢。」韓良露斷言,餐飲業的 失敗率相對低,現金收入、毛利高,值得年輕人一試。

「不過,這行適合天性不怕辛苦的人,因為即便做到米其林三星級的世界名廚,都還是不能避免『廚房是有熱度的』這件事,涼快的工作,絕對不是餐飲業這一行。」韓良露以妙喻嚴正提醒。

儘 管現在,台灣餐飲業主多半是廚師出身,欠缺資本市場的概念。「但是未來,有資本市場概念的餐飲業者,將會越來越多,餐飲專業和資本市場的互動會越來越活 潑。」施劭偉觀察,「因為真正的發展不只是靠技術,而是靠管理。」做餐飲生意,將不只是賣那一杯杯咖啡、一盤盤料理,也有可能是一張張股票發行的資本化、 集團化經營概念。或許,八五度C未必是台灣餐飲業者眼中最推崇的成功模式,但卻展現了這樣的一種未來可能性!

美食打天下!

台灣即將上市櫃的餐飲業一覽企業名稱 店數 品牌數 去年營收(億元) 預計上市櫃進度摩斯漢堡 184 1 34.0 今年12月先登錄興櫃王品集團 165 10 70.6 2012年上市南僑集團 33 12 14.0 不排除分割餐飲事業掛牌

瓦城泰統

集團 28 3 11.0 已受券商輔導,準備掛牌備受青睞!

邱德成、韓良露、李培芬看好的台灣餐飲明日之星呷哺呷哺火鍋 英聯創投已入資,中國有100多家店,年營收約人民幣7億元。

鼎泰豐 已成功複製到香港、日本,可做到管理、製作標準化。

欣葉 門檻夠高,曾藉與華航空廚合作機會進行流程標準化,但關鍵仍在複製能力。

頂鮮 即台南擔仔麵,門檻夠高,已在上海開店,但關鍵仍在複製能力。

青青餐廳 由廚神阿發師領軍,計畫整合中華美食交流協會得獎名廚,具業界人脈與研發能力。

渡小月 阿發師陣營、中華美食交流協會成員,主廚陳兆麟是各方創投力爭對象。

鬍鬚張 已具備快餐形式,方便複製。

周氏蝦捲 已具備快餐形式,方便複製,並已展店至澳門,各方創投力爭對象。

饗食天堂 七年級生管理團隊,正在蓋中央工廠,高客單價、形態易複製,被創投鎖定。

寶萊納 就像美國的T.G.I. Friday s餐廳一樣有機會複製。

幾分甜 華威創投已入資,烘焙和伴手禮全台直營43家店,營收8億元。

呷百二 高雄伴手禮名店,去年已被香港大昌行簽下中國港澳經銷代理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80

重金交易鏈:被修改的光伏路條

http://www.21cbh.com/HTML/2012-8-18/wMNDEzXzUwMDUwMg.html

在寧夏,天德太陽能公司並沒有自己的生產基地,甚至在2011年7月24日之前也沒有一個光伏電站項目上報至國家發改委,但正是這樣一家公司,卻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拿到全部審批、同意開展項目前期工作的「路條」。

光伏電站的投資人徐遲坦言,「路條」獲批的時間已經被修改了。國家發改委7月24日發佈光伏上網標竿電價,1.15元/度的補貼只管7月24日之前拿到「路條」的電站,「而類似寧夏天德的情況在西部並不鮮見」。

光伏電站投資商獲取「路條」的過程大體有如下過程:對光電站項目做前期規劃、勘探等工作,繼之與地方政府對接,拿下項目土地,並獲得電網接入的初步許可意見,最後從地方發改委處拿到項目前期工作「路條」。

其 中,則衍生出多重利益關係:兼做電站投資商的光伏製造企業需要拿到更多的「路條」,帶動組件的銷售;政府需批出更多「路條」,吸引產業過來,並從中獲得更 多稅收收益及帶動就業;掮客通過倒賣「路條」,獲得中間收益,一條貫穿電站開發商--掮客--部分政府官員灰色利益鏈條由然而生。

「不同 的區域、並網條件的差異,『路條』的價值各有不同,像青海的路條現在10MW的光伏電站,『路條』價格為200-300萬,而在2011年這個價格最高為 1000萬元。」徐遲說。2011年中國光伏安裝量為2.89GW,位居世界第三。多位業內人士判斷,約有1GW的規模直行於這條利益鏈中。

倒賣路條

「路條」掮客並非從事光伏電站的投資,而是成立多個公司。

「在這條利益鏈中,掮客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就是連接地方和投資企業。」徐遲說。

「路條」掮客並非從事光伏電站的投資,而是成立多個公司,一一對接地方政府的各個光伏項目,繼而將拿到的項目「路條」轉讓給專業的光伏電站投資商。

徐遲舉例,青海2011年光伏並網容量為1GW,以1MW投資規模在1.2億元計算,總投資規模為1200億元,由此生出巨大利益尋租空間。

「很多地方臨時成立的小公司比央企拿路條還要兇猛,因為有的地方根本不把路條批給大的企業,甚至是國有企業。」徐遲說,國電、昱輝陽光等企業都在西部電站中被拒絕過,而大量臨時企業拿到「路條」後,再兜售給大企業。

「路條」掮客多為項目所在地人士,在土地審批、電網對接和政府公關上均有強大的優勢,這一點非民營投資商可比。

徐遲透露,掮客是這一行業普遍存在的行為,以10MW的西部光伏電站為例,掮客居中協調,給予的佣金費用一般以0.2元/瓦計算,即200萬左右。「很多硬性費用得投資商自己掏錢,譬如可研報告、環評、並網報告等費用。」

光伏電站投資商拿下「路條」後,還需經過可研、環評、並網報告等關,最後得到發改委的核准方能動工建設。

「如果掮客負責拿到並網核准,那麼付出價碼會更高,10MW電站的佣金價格可能要到300-400萬元。」徐遲說,對於付款方式有多種,譬如有的是採用3:4:3的方式,即前期付20%,中間付40%,「路條」拿到手之後付最後的30%。

徐 遲說,目前西部也有企業做全程服務工作,如科諾偉業、特變電工等企業,負責拿到「路條」到最後核准文件所有流程,再將此出售給意向投資者,價格是1-2元 /W。「現在做電站EPC(工程總承包)的價格是8-9元/W,縱使給服務商如此的價格,拿國家1元/度的補貼還是有利潤空間。」

徐遲同時表示,由於申報太多,青海「路條」很難再拿到;甘肅路條滿天飛,如5月底左右批下的「路條」達2.8GW,導致沒有太大的價值。

篡改時間

臨時註冊的小公司,部分甚至可以通過修改光伏電站項目獲得並網核准的時間。

根據國家的規定,10MW及以上光伏電站的核准,需要上報給國家發改委及能源局,而10MW以下則由各省決定。

徐遲表示,由於這一規定,許多9.9MW的光伏電站在西部紛紛湧現,「有些項目批給個人臨時註冊的小公司,就是有利益輸送嫌疑」。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臨時註冊的小公司,部分甚至可以通過修改光伏電站項目獲得最終並網核准的時間。

「譬如寧夏的一個項目,在去年7月24日之後,一個小公司8、9月開始跑,將『路條』時間拉回六月,10月兜售,11月脫手給央企東方電氣。」徐遲說。

一 位江蘇光伏企業高管證實了這一亂象:青海「930」文件下發之前,6月前很多企業沒有到格爾木;國家發改委文件下發之後,8月份「從西寧到格爾木的火車上 滿是做光伏電站的人」,有些電站的核準時間即被修改到7月前,最後國家發改委將1.15元/度的電價補貼有效期延展至2011年12月31日,才有效遏制 了如此亂象。

「像2012年建的電站,如果是拉到2011年核准,那麼最遲要在3月前完成,而在2011年12月31日前要拿到電網的並網鑑定書。」徐遲說,2012年西部光伏電站的上網電價已降至1元/度,而2012年有可能降至0.8元/度。

被修改時間的「路條」,在出售中,賣方要價也不同。有的直接標價出售,有的要光伏電站股權,有的是銷售組件。

徐遲說,目前流行的一種出售方式是,賣方將「路條」低價出售,然後要求做EPC的分包工程。「譬如要求自己去做土建,或是跟某個支架公司熟,要求做支架工程的分包」。

「由於競爭激烈,現在很多地方『路條』的佣金價格已經很低了,很多就是50-60萬,最多就是100萬,而分包工程的利潤比較可觀。」徐遲說,以10MW工程計算,該項目的分包利潤在200-300萬之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57

挖團隊、拚技術 兩岸面板駁火 華星光電重金籌組台韓雜牌軍的野心

2012-10-22  TWM




短短四年裡,華星光電在台砸重金,挖走大批面板人才,從奇美電、華映到友達,幾乎無所不挖。華星光電如何複製三星模式,崛起竄出,成為台、日、韓面板廠的新威脅?

撰文‧賴筱凡

十月台灣面板業再傳震撼彈,友達主管遭挖角,還涉嫌洩露技術給陸廠。丟出這顆深水炸彈的,正是三年前大舉來台挖角的中國面板廠華星光電。

這次,華星光電更直中友達要害,對準友達最新量產的AMOLED(主動式有機發光二極體)技術而來。究竟短短四年內,華星光電如何靠著一支從友達、奇美電、韓國LGD挖角來的雜牌軍,躥升至大陸第二大面板廠?

將時間倒回兩個月前,台灣觸控面板展熱烈展開,一名身材高佻的人站上講台,談的還是「當前兩岸顯示產業合作之探索」,他就是中國最大電視品牌TCL集團總裁薄連明。

濃厚的大陸口音,一開口就先從戰國時代的合縱連橫策略講起,「兩岸(面板廠)要架構長期而非短期的一致利益,打仗或合作都有理由,(TCL)不會為打仗而打仗,也不會為合作而合作。台灣優勢就是製造設備的供給能力,大陸優勢則是擁有豐富的原材料資源。」薄連明說。

薄連明在講台上大唱兩岸面板廠合作高調,然而,一場枱面下的挖角戰,卻已悄然開打。最新的範例,就是坐在台下仔細聽講的前奇美電電視面板事業總處長,也就是現任華星光電副總裁的陳立宜。三年前,他還是奇美面板研發大主管,如今他已被TCL高薪挖角。

向上布局

挖出一支台韓雜牌軍

走進位在深圳的華星光電八.五代面板廠,一名曾深入其中的業界人士直言,「第一個印象是偏僻,再來就是台灣人很多。」他的話不偏不倚地說出這家新公司的「競爭優勢」。

確實,TCL為了自擁面板廠,從二○○八年開始規畫,迄今不過三年多時間,就坐穩大陸第二大面板廠,「台灣人幫了很大的忙。」當時奇美電三合一掀起的人才 出走潮,成為了華星光電重要的人才庫基礎,業內人士透露,「當時從奇美電去的團隊,還是以建廠為主,可是一○年到一一年間(友達)去的人,就不一樣了,幾 乎都是研發人員跟業務,而且都是一個group(團隊)、一個group在談。」近兩年友達持續精簡人力,讓華星光電有了見縫插針的機會,這次捲入洩密案 的前友達高階主管連水池、王宜凡,就是一例。

據了解,連水池幾乎是友達顯示技術的最高主管,底下掌管逾兩百名主管,去年九月從友達離開後,友達就全面清查相關資料,「連水池能帶去的資料也有限,重要的是很多know how都在他身上。」友達內部員工透露。

華星光電這樣的作法,迥異於其他面板廠,曾在大陸面板產業工作過的業界人士指出,「像是大陸最大面板廠京東方,裡頭一樣也有台灣人,可是,他們多半是以個人為主,有的被挖角、有的是自己去面試。」在大陸面板廠的強烈本土意識下,並不希望找來的人才是以團隊為單位。

其實,華星光電不只在台獵才,三星、樂金也多有人才流往華星光電,他們就像一支多國籍的雜牌軍,更直接一點可形容他們為「傭兵」,而華星光電這支急行軍,已經撐起了TCL要自擁面板廠的夢。

這得從○六年說起,當時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曾向時任深圳市委書記的李鴻忠提出「聚龍計畫」,希望由中國政府出資,吸引台、韓面板廠合作。六年過去,時空環境因素種種,李東生的「聚龍計畫」沒能成形,卻擋不住他自擁面板廠的決心,因而催生華星光電。

「如果你從TCL的電視出貨成長來看,擁有自家面板廠,是很合理的。」一名長期觀察面板產業的分析師說,自一○年起,TCL的電視事業深陷虧損泥淖,李東生就曾公開地說:「全球前五大的電視品牌都完成了產業鏈垂直整合,這給TCL往上游布局提供了借鏡。」

復刻三星

挾國家力量打壓敵人

市調機構Display Bank統計指出,今年第二季TCL市占率達六.五%,加上TCL將今年電視出貨目標訂在一五二○萬台,幾乎奠定TCL坐穩全球第四大電視品牌位置,對照 三星、樂金、索尼、東芝等品牌都在面板產業有其布局,李東生要華星光電快速到位,也就不難理解。

為了達到李東生的目標,高階人才的挖角是一個手段,不只華星光電中階主管多是台灣人,就連TCL多媒體的技術長,也由前華映研發副總陳光郎出任。此外,如 何學三星結合國家、政策資源助力,也是TCL快速成長的方法,「華星光電大舉挖走台灣面板業人才是事實,但是有了人才只是基本盤,一家面板廠要做得好,價 格競爭、策略也都缺一不可。」業內人士說。

一名分析師便指出,華星光電的成功,某種程度也被視為是「三星模式」的復刻版,因為TCL挾著品牌的龐大出海口,將自家面板廠華星光電扶植成功後,便回頭 以國家力量來向其他競爭者施壓,其中衝擊層面最大的,就是前奇美電董事長廖錦祥、友達董事長李焜耀都曾重炮抨擊過的面板關稅問題。

「雖然華星光電已經是兩岸產能最大的八.五代面板廠,但是TCL出海口太大,還是需要外購面板,所以TCL一直都主張要提高進口面板關稅,致使台韓面板廠成本增加,進而提升華星光電競爭力。」業內人士說。

拷貝三星模式、成串挖角台灣人才,華星光電為了快速長大無所不用其極,這次爆發的友達前主管洩密案只是冰山一角,未來兩岸面板廠競爭將大於合作。儘管華星光電還在虧損階段,卻已成為TCL在電視市場過關斬將的重要武器,與台灣面板雙虎的正面衝突,才正要展開。

TCL砸重金,大挖台灣面板人才代表人物 原任職務 新任職務

陳立宜 奇美電電視面板

事業總處長 華星光電

副總裁

陳光郎 華映研發副總 TCL多媒體

技術長

連水池 友達顯示器

開發中心協理 TCL集團工業

研究院副院長

王宜凡 友達OLED技術處經理 華星光電AMOLED開發部部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27

IPO重金打假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02-08/100490761.html
正在加速加壓的首次公開發行(IPO)財務自查即將進入深水區。多位受訪官員和投行人士稱,企業在2012年3月底完成自查之後,證監會將組織15個小組奔赴全國進行督查。

  「為了此次IPO企業財務專項檢查,證監會成立了15個小組,每個組大約200萬元預算,一共計劃了3000萬元預算。」一位投行總經理透露。

  中國證監會的公開數據顯示,證監會2011年度「三公」經費(公務接待、因公出國、公務用車)約為3200萬元左右。此次IPO打假,監管當局可謂投入了重金。

  但這是否代表證監會已喪失了對中介機構的必要信任?上述投行人士談到這一點時神情嚴肅,稱中介機構在IPO上已經投入很高成本,監管當局這樣的做法將導致整個社會交易成本提高。

  據接近中國證監會的人士透露,15個專項督查小組將由發行部、創業板部、法律部、會計部、稽查總隊人員組成。

16家折戟

  為瞭解決A 股市場三個多月沒有一單IPO,而使待發公司淤積800家的問題,證監會採取了一種頗為罕見的方式,希望通過打假,來逼退一些擬上市者。

  根據證監會發行部和創業板部最新公佈的申報企業信息表,截至2013年2月1日,有16家企業在1月終止審查。從信息表標註的時間來看,其中12家是在證監會1月8日召開專項財務檢查工作會議之後,撤回發行申請的。

  2013年1月8日,證監會在北京召開上述會議中,要求各保薦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在3月31日之前將自查工作報告報送證監會。對於無法在規定時間內提交自查報告的,應向證監會提出中止審查的申請。在規定期限內不提交自查報告,又未及時提出中止申請的,將按照《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許可實施程序的規定》,對有關申請給予終止審查。

  創業板公司自查時,若創業板首發公司2012年度經營業績出現下滑,導致不符合發行條件的,發行人和保薦機構應盡快撤回發行上市申請。

  目前,主板終止審查的已有五家公司,按照撤回材料的時間先後分別是遵義鈦業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安溪鐵觀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鐵觀音集團)、浙江華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海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千里馬工程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創業板終止審查有11家公司,分別是北京電旗通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華北工控股份有限公司、大連路明發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中聖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鉅泉光電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瑞風協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京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恆基光伏電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意寧液壓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豐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申達機器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曾被看好的「茶葉第一股」鐵觀音集團終止審查,再次引發輿論對其財務狀況經營模式的質疑。據鐵觀音集團說明,「撤回IPO申請主要原因是股市低迷、上市進度較慢,公司經營規模偏小。」

  關於自查範圍,證監會明確:保薦機構、會計師事務所自查的範圍應包括整個報告期(如2010-2012年度),而不僅侷限於2012年度報告。

  一些中介機構提出新申報企業是否應納入自查範圍,證監會表示至2013年3月31日前新申報的企業均應納入本次自查範圍。

  由於有的申報企業經營規模較大,下屬會計主體較多,需自查事項較多,且會計師事務所正值旺季,人手緊張,難以在3月31日前提交自查報告,證監會表示,如果確實出現在3月31日前無法提交自查報告的情況,發行人和保薦機構可提出中止審查申請。

強調中介責任

  數月來,因為保薦企業業績大幅下滑而沒有如實披露,證監會連續處罰保薦機構及保薦代表人,保薦機構叫苦不迭,輿論則認為處罰過輕。

  2012年11月7日,證監會公告處罰了中信證券負責百隆東方股份有限公司首發項目的保薦人,對中信證券出具警示函,對保薦代表人採取三個月內不受理與行政許可有關文件的監管措施。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業績下滑如此嚴重,相應的處罰過輕。一位證監會官員解釋說:「處罰是按照信息披露的要求來監管的,這屬於保薦機構未能及時、充分、完整地披露信息,市場人士認為業績下滑劇烈,就該重罰,但這屬於信批違規,不是故意造假。」

  2013年1月11日,證監會對發行人東吳證券、保薦機構中信證券分別出具警示函,對中信證券保薦代表人採取九個月不受理與行政許可有關文件的監管措施。

  1月24日,證監會再次公告,對國信證券、光大證券也採取了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對兩家企業的保薦代表人分別採取12個月和3個月不受理與行政許可有關文件的監管措施。

  從這三起監管措施的細微不同之處來看,證監會根據保薦機構所保薦公司的業績下滑程度,同方向分等次加大了懲罰力度,所保薦企業的業績下滑不到50%的保薦代表人被採取了三個月不受理與行政許可有關文件的監管措施,所保薦企業的業績下滑超過50%的保薦代表人則有兩個處罰檔次。

  一些投行人士喊冤:「業績下滑和經濟週期有很大關係,中介機構無力改變。發審會上已經問過業績下滑的問題,我們和發行人都認為這種下滑可以很快停止,一年半載後就環比持平。會後補財報也進行了補充說明。」

  不過,對於保薦機構的處罰僅限於出具警示函,主要責任有保薦代表人承擔,市場人士對此頗有微詞,因為保薦機構不會因為一兩個保薦代表人被處罰就影響業務,起不到真正的震懾作用。

  對此,監管層人士表示,目前市場上保薦機構數量不多,業務也比較單一,一旦暫停資格,短時間就會破產,監管層難以嚴厲懲罰保薦機構。

  根據《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證券公司被採取出具警示函等監管措施,分類評價時將給予相應扣分,直接影響最終的分類結果。分類級別降低,將增加繳納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的比例,對證券公司申請增加業務種類、新設營業網點、新業務新產品試點等方面產生一定影響。

何時開閘

  打假行動之後,是否就可順利開閘融資?這是投行人士及申報企業的期待。

  「估計自查期間能有二三百家企業因業績下滑主動撤回申請。預審員審核企業幾個月了,比較熟悉情況,是心裡有數的,誰下滑了基本都知道,但還是有少數企業死扛著不撤回申請,那麼4月再去檢查,再篩一批。先打假,後開閘,到五六月份,時機差不多。」證監會發行部人士分析認為。

  發行人和投行人士則對於監管層這輪打假行動感到焦慮。

  「證監會的發審監管從事中、事後,變成事前了。這說明證券市場各主體之間已經互相不信任了,而且證監會親自來做事前監管,人力物力怎麼跟得上呢?」上述投行人士稱。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郭靂對財新記者表示:「事後懲戒機制欠缺或無力,監管手段只能前置,使用事前機制去砍掉一些公司,這是可以理解的。例如事後發現公司造假要懲罰,需要當地司法體系配合,這時可能會出現脫節,很難執行懲罰或懲罰太輕,造假成本太低。」

  一位官員並稱,證監會將加大對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此次IPO打假,有稽查系統工作人員直接參與,對涉嫌違法犯罪的主體將堅決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