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富邦金副董事長 沉澱心靈看見遠方 蔡明興:藝術教我的投資道理

2011-8-29  TWM




金融市場征戰快三十年的蔡明興, 冷靜而理性,遇上熱情感性的太座翁美慧,兩人性格迥異,凡事各有看法,卻在藝術的婚姻生活裡,找到平衡點,而且合作無間,充分印證「藝術即生活」之道。

撰 文‧劉俞青、陳兆芬

八月還沒過完,台股已經大跌一千多點,很多投資人跟著每天不斷往下掉的指數,身心備受煎熬,精神壓力大增,甚麼才是解除 市場壓力的良方?歷經幾度經濟動盪,慣看景氣起落的富邦金控副董事長蔡明興,氣定神閒地回答:藝術。

「從一九九八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二 ○○○年網通泡沫,到這幾年金融海嘯,好不容易才學會,眼光要看遠,不要只看眼前,這也是從藝術投資市場上學來的。」蔡明興說話的這一天,台股盤中上下震 盪超過二百點,心臟不好的人,恐怕很難承受這種劇烈震盪。

不過,即使愈來愈老僧入定,但近期這一波全球股市回檔,仍讓他高度警惕。「尤其日 前索羅斯(George Soros)宣布解散旗下基金,這個大動作等於是在昭告天下:『這局勢我看不懂,收山不玩了。』由此看來,這個市場顯然還要繼續波動好一陣子,不會馬上就 結束。這對我們從事金融市場的操作,當然會是很大的挑戰。」這是蔡明興首度對近期動盪的全球金融局勢,發表看法。

理性與感性 伉儷性格完美互補蔡明興是富邦集團總裁蔡萬才的二兒子,他有一位鋒芒比他更勝的哥哥、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對外,低調的蔡明興始終不爭功,總在所有鎂光 燈打向哥哥時,快閃離去。但蔡明興其實一直是集團的「總投資長」,在金融市場裡征戰近三十年,長期面對金融市場的波動起伏,承受壓力之大,絕對不在哥哥之 下。

儘管如此,但蔡明興在集團內或朋友圈,都是出名的好脾氣,露齒大笑幾乎成了他的金字招牌。員工說,「二董脾氣好,幾乎不曾見過他罵 人,」一位幾乎每周與他一起打球、喝酒的多年好友說,「阿興仔以前脾氣就好,這兩年來更好了,藝術和宗教真的影響他很大。」而引領他進入藝術與宗教殿堂 的,是他的太太翁美慧。

投資需要極度的冷靜、理性,但翁美慧偏偏就是熱情而感性;表象來看,兩個人似乎個性互異,但一冷一熱的內涵其實是完 美的互補,相處上自然呈現一種差異性的趣味。

例如直到今天,富邦集團其實已經繳出一張非常漂亮的成績單,富邦金控躍升為國內第一大金控,但 蔡明興還是工作狂。「我沒有上下班的,有時晚上在家看電視,突然想到一個點子,我會立刻打開電腦或手機,和同事討論。」蔡明興說,自己的「下班」就是睡 覺,「因為我經常是一直到睡覺前還在工作,或者說,是一直工作到想睡覺才去睡覺」。

「這時候我的功能就出現了,我的工作就是負責不斷拉他出 去,看戲、聽音樂、看表演,反正做甚麼都好,就是把他從工作中拉出來。如果可以有一段長一點的時間,就出國旅行。」渾身都是藝術熱情的翁美慧遇上理性的蔡 明興,像是天生注定的夫妻。

無論工作再忙,一家四口每年固定會有一趟出國旅行,到了當地,「逛美術館」幾乎成了必定行程。

擘 畫「粉樂町」 夫妻同心改造台北城例如最近一次,是全家一起去西班牙的第四大城畢爾包(Bilbao),「這城市竟然能因為一座古根漢(Guggenhaim)美術館, 而徹底改變。」開口不脫藝術本行的翁美慧說。畢爾包原本已是沒落的工業城,卻因古根漢美術館建立而完全改觀,成為全世界城市重建典範。

「當 年古根漢要來台中沒成,真的很可惜。」蔡明興一句話立刻又拉回到現實。他說台灣缺乏城市美學的概念,如今要想台北哪個建築物讓人印象深刻,還真的想不出 來。「勉強要算,大概只有如今敦南誠品那棟建築物,那是當年我堂哥蔡辰男蓋的」既然台灣感受不到美學,翁美慧決定放下董娘身分,捲起袖子自己來做。她一手 擘畫的「粉樂町」就是秉持這個概念,在平凡的城市裡加入美麗的藝術元素,在極其有限的預算裡意圖改造台北城,讓藝術可以充分融入生活。「如今,藝術是我生 活的全部!」翁美慧直言。

蔡明興其實比哥哥蔡明忠還早結婚、早生子,他和翁美慧兩人結婚整整二十五年,子女大學畢業後暫留國外,在金融機構 工作。

「粉樂町當代藝術展」邁入第六個年頭,連蔡明興也舉雙手支持,不單純只是出於對太座的認同,對蔡明興而言,藝術是興趣,可以紓壓,但 回歸現實,當然也是投資。

在投身藝術之前,翁美慧說,「自己成長過程常常覺得很孤獨,因為沒人了解我。」所以當她第一次在紐約看到梵谷的名 作〈星空〉時,唰一下當場眼淚就掉下來了,因為她在畫裡強烈感受到梵谷的孤單感,「忽然覺得有一種被理解的感覺,所以藝術和生命、和心是不可分的。」翁美 慧動容地說。

「就像你遇見我一樣,」蔡明興半開玩笑、半認真地接下太座的話。蔡明興的藝術生命確實是從翁美慧開始,「但我很有慧根,」因為 蔡明興的收藏,無論質與量,都早已是國內知名。尤其是畫家常玉的畫,蔡明興應是目前全世界最完整的收藏,一幅舉世聞名的〈白裙女子〉畫作,就掛在富邦大樓 十五樓,蔡明興個人樓層的最顯眼處,是當年蔡明興向一位法國收藏家購得,如今市價已經難以估計。

不殺價吸引佳作 控制預算不做冤大頭買畫、收藏畫,蔡明興承認自己不可能完全只有純藝術的想法,「我常說,藝術是投資、欣賞兩相宜,有人是純投資,有人只欣賞,但我說如果 能夠兩者兼具也滿不錯,不過我到目前為止,沒有賣過一件藝術品。」蔡明興說自己每次在買畫的瞬間,除了喜歡之外,的確也會考慮「未來的升值空間」,一旁的 翁美慧則搖搖頭說:「我完全沒有,為什麼藝術一定要有number(金錢數字)?」夫妻間的差異自然呈現,卻意外地和諧。

雖說不要以金錢來 衡量藝術,但翁美慧還是承襲了「中國傳統女德」,買東西一定要殺價,買藝術品更是非殺不可。但這一點,蔡明興則不認同。

「我買畫不殺價,這 一點全市場都知道,所以你認為我買貴了嗎?那你錯了,只有這樣我才會買到最好的藝術品。因為全市場都知道我買畫不殺價,所以一有好東西第一個一定想到我, 不會想到那些會殺價的。」蔡明興說,因為藝術品是限量的,不是在市場買菜,沒有就沒有了,所以只有「買到」與「沒買到」之分,不是「貴」或「便宜」的問 題。

這樣的哲理須有足夠的口袋深度作為前提,但確實也是投資藝術市場的成功之道。

只是,蔡明興的藝術投資之道,翁美慧顯得不 以為然。「我是連名家趙無極的畫我也殺很久,超出某一個價錢我就不願意,因為我知道價值在哪裡嘛,我不要被坑。」翁美慧說,有幾次她殺價買到的價格,連蔡 明興都佩服。從此以後,夫妻連手密切合作,蔡明興繼續維持不殺價作風,但翁美慧跟在後頭殺價,在藝術投資領域兩人找到平衡點,合作無間。

透 過藝術,蔡明興、翁美慧夫妻有了笑口常開的藥方,也找到了婚姻經營之道,那是金錢無法衡量的意義,也是生命的真諦。

蔡明興

年 齡:54歲

現職:富邦金控副董事長、台灣大哥大董事長經歷:富邦證券、富邦人壽董事長學歷:紐約大學商學院MBA、台大商學系

翁 美慧

年齡:約50歲

現職: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經歷:測試光纖工程師

學歷:加州 大學洛杉磯分校電機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23

悲歌已在遠方響起,理性者應該撤退 價值at風險

來源: http://xueqiu.com/9769652619/31554701

本文來自申銀萬國的策略報告,在一片瘋狂看多的情況下,罕見的出現了這篇邏輯嚴謹,客觀理性的報告。

照理謹慎的賣方這時候應該幸災樂禍、狠踹大盤,但是我還是希望保持客觀,融資標的範圍還在擴大,狂熱的趨勢不會因為疲弱的經濟數據馬上停下來;當然,風險的累積終將在未來帶來一次5.30那樣的悲劇,所以悲歌已經在遠方響起,但或許不是眼下。

一、細細複盤!到底為什麽漲?

結論:前200點上漲和經濟密切相關,後100點的確關系不大。

本輪上漲邏輯是什麽?

20140612:5月金融數據出來超預期,未來經濟穩、政策寬已經無法證偽,依計行事,觀點更加積極,沿著“三新”思路開辟新戰場,次新股票、新行業(教育、移動醫療)、上證中的有色、小銀行。(隨後,在海外大宗品的帶動下,有色行業先於上證指數啟動,成為做多的先鋒。)

20140616:李克強總理在泰晤士報上撰文有信心實現7.5%的GDP目標,政策與經濟的交誼舞——昨日重現?(回過頭來看,外資打消了我們4月海外路演時的顧慮,當時擔心中國地產崩盤,信用風險爆發)

20140619:網下新股中簽=彩票中獎?新股抽血不是核心矛盾,堅定看多上證指數,成長不死,但需要堅持主動縮容(要知道,我並不經常使用“堅定”這個詞匯)

20140702:跨界成長之夢:主動縮容的重點方向是跨界成長(這是歷史潮流,不管價值投資者多鄙視,問題是後來竟然可以靠跨界成長把上證指數帶動百點上漲,而且幾乎消滅了15億以下市值的公司,把註冊制之前的殼資源炒作玩到了極致)。

20140706:熱議退市制度和滬港通

20140710:熱錢流入港股(現在回頭看,部分因為歐洲降息)。

20140714:夏季策略《虛實相生,跨界成長》直接看多到2300,邏輯三條:經濟穩、政策寬;四中全會降低國別風險溢價;滬港通。

7月24日,匯豐PMI創18個月最高水平,上證指數當天強勢上漲,(當然,事後看,還可能是有人提前知道了打老虎要公布的事情,以超預期的速度驗證了我們夏季報告看多的第二條觀點)

20140804:大方向繼續看多,無非是節奏和空間的爭論

20140805:平行世界最忌諱左右搖擺!(開始強調成長的機會);當周一周回顧《周期余溫,成長唱戲》

20140807:2013產業資本是存量玩法;2014年是增量玩法。《局中人——以產業資本視角慧眼識跨界英雄》,再次鼓吹跨界成長和產業資本的作用

20140813:對7月金融數據的策略想法:余溫尚存。邏輯:降息預期無法證偽。

20140817:秋老虎,做結構(繼續鼓吹跨界成長和各種主題)

之前,幾乎可以用精確來形容,所以看我的推理過程就能很清楚地理解市場為什麽上漲,或者說是如何一步步上漲的。

如果說前200點的上漲和經濟無關,那不客觀!如果非要說無風險利率下行,那麽為什麽5月不漲呢?,但是,從下面開始,市場和我想的不一樣了!

20140827:政策只是擠牙膏;“狼來了”喊了太久,投資者累覺不愛;未來可盼的好消息又少了一個,繼續兌現收益。我的邏輯:寬松將逐步被證偽,無風險利率難以繼續下行,未來沒有更多好消息了。

20140831:戒貪,靜心分析中報(中報比預期的好一點,結合之前超預期的二季度GDP和工業企業利潤,市場開始線性外推,經濟不好,企業利潤也可能好,因為轉型已經成功了……同時,在那個周末,中金所下調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的最低交易保證金)

20140903:永遠不要試圖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市場對改革降低風險溢價的樂觀預期無法證偽,圖已經畫出來,樂觀的情緒自我強化,有些開始類似去年的創業板)

20140905:外資三個月首現流出!散戶運動進行時……2000億保證金流入市場,融資余額不斷創出新高

後面100點的上漲的確和經濟關系不是特別大,到底忽視了什麽?肯定不是什麽無風險利率下行、居民大類資產配置變化。我也和一些新進場的資金(包括小的產業資本、營業部大媽)聊了聊,關鍵就是市場對改革降低風險溢價有樂觀預期,得承認邊際上是改善的,但是投資者已經樂觀外推到速勝論了,甚至一些散戶還帶上了民族主義色彩,你無法證偽過度樂觀的情緒的。然後就是你樂觀了,得有錢啊,中金所降低最低保證金、證金公司降低融資成本、券商降低融資戶門檻(甚至降到30萬也能融資炒股票),這個周末幹脆直接擴大融資標的範圍,你們愛小股票,不能光給你們融資買大股票對吧……這是初步思考,進一步思考請見後面部分。

二、解決短期問題,首先得想清楚長期問題

結論:只有早已進行了兩年的結構牛市,不會有全面牛市

1.   每個股市投資人心中都有一份牛市情結。如果說2013年股票市場的“中國夢”是轉型創新,承載者是以傳媒、軟件等新興產業為代表的創業板中的大市值公司(詳見2013年初《價值型策略的“中國夢”》);那麽2014年的“中國夢”是改革進步、跨界創新,承載者是國企改革為代表的各項改革潛在受益標的,是主板指數中的小市值品種。申萬策略於2014年初提出“主動縮容、投資50億以下跨界成長小市值公司”(2014年初報告《平行世界》),目前市場上15億以下小市值公司已經所剩無幾,而且大部分為ST。看看中證500指數,其實結構性牛市從2012年末已經拉開序幕,不知不覺,輕舟已過萬重山,牛市早已近兩年。

2.   資本市場從來就是從一個泡沫前行到另外一個泡沫。“Random walk”理論告訴我們線性外推是市場預期的常見走向,而線性外推的幅度是由後期假設驗證情況和風險偏好走向決定。2013年投資者對創業板大市值公司盈利預測不斷上調,盡管2014年被證明過度樂觀,持續下跌讓投資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是2013年年內無法證偽,持續的逼空行情也讓不少資深投資經理如坐針氈。2014年,這樣的趨勢正在主板逐步形成,反彈或許仍將延續,但是我們仍然對“牛市論”持理性的懷疑態度。

3.   常見的邏輯之一,無風險利率下行提升市場整體估值。其實在申萬策略體系中,無風險利率下行有三個層次,第一,貨幣市場無風險利率,以銀行間回購利率、長期國債收益率等為量化表征;第二,實體經濟的無風險利率,以票據貼現利率等為量化指標;第三,股市無風險利率,是居民在大類資產配置時,與股票形成替代效應、但被投資者認為相對安全性較高的各類資產中,收益率最高的那種資產的預期回報率,是一種機會成本概念。2013年末,很多投資者期待剛兌打破引發無風險利率下行,其實指的是這個層次的無風險利率。時間來到2014年的三季度,這一切沒有發生,反倒是衰退性寬松導致了實體經濟無風險利率的下行,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導致了貨幣市場無風險利率的下行,但是投資者將概念偷換,且忽視了衰退性寬松終將迎來信用風險溢價的大幅上行。反之,如果地產基建再次托底成功,無風險利率又很難處於低位,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實際上,2013年就開始的中證指數牛市與無風險利率下行又有什麽關系呢?

4.   常見邏輯之二,改革降低風險溢價帶來牛市。反腐、加強國防軍工等令人振奮的舉措令投資者感受到了陣陣新風,並線性外推出對改革進程的樂觀預期,而新華網連續多篇股市相關文章更是刺激了投資者的神經。但是,我們認為中長期看,“深水區”的改革充滿艱難險阻,非一日之功,甚至連相對容易的國企改革方案都延後至2015年由中央深改小組出臺;而金融改革中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更是直接放緩(無風險利率的下行部分還得歸功於此)。所以,改革降低風險溢價是偉大、光榮而正確的,但是也一定要認識到改革的漸進性,由此帶來牛市更值得商榷。

5.   常見邏輯之三,經濟不好,企業利潤也能改善。二季度GDP超預期達到7.5%,工業企業利潤和上市公司業績也略超預期(主要還是靠量,非金融上市公司收入增速提升0.9%,毛利率提升0.2%),但是部分投資者已經將趨勢線性外推,認為隨著融資成本下行和去產能進行,上市公司利潤將先於經濟複蘇。而我們認為2季度業績略超預期恰恰是穩增長托底政策的效果,而這樣的政策更多是“托而不舉”,近期匯豐8月制造業PMI、四大行新增貸款、地產銷售等經濟數據持續低於預期,而更多反映經濟圖景的螺紋鋼等期貨價格不斷創出新低。考慮到下半年GDP平滑走勢和企業盈利基數問題,預計A股、非金融、非金融石化14年業績增速分別是8-10%、0-5%、0-2%,未來兩個季度逐季下行(詳見9.3業績分析報告)。股市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是典型的小狗與主人的關系,跑得遠了,必然需要回調,經濟如果是平著走,整體試圖走牛市,很難,只有代表轉型的公司跑出結構性牛市更為現實。

6.   常見邏輯之四,大類資產配置和全球資產配置行為變化帶來牛市。地產價格不漲了,余額寶收益率下降了,大類資產配置無處可去,於是投資者進入股市是常見的牛市邏輯,這種說法忽視了地產價格如果真的不漲了,很難穩住,銷售在政策刺激下階段性恢複之後,可能就得面臨下跌,在以地產為代表的資產價格下行的潮流中,居民財富其實將被消滅,而經濟隨之產生的負面影響對股市的作用將遠超投資者預期。還有一個常見邏輯就是,外資不管中國經濟情況如何,歐洲貨幣寬松導致錢多了就要配置中國。其實A股今年並未真正因為美國QE退出下跌過,為什麽歐洲寬松了我們就會上漲?3-4月海外路演時,國際投資者擔心中國剛兌破裂,信用風險爆發,對中國非常悲觀,外資持續流出,要知道,那時候A股比現在還要便宜!到2季度GDP公布後,信用風險危險期度過,滬港通帶來良好預期,海外投資者重新布局中國,才有了外資持續流入。所以,外資真的不看中國基本面,只要便宜就買中國股票嗎?邊際上看,8月28日至9月3日,全球基金流出A股和中概股1.1億美元,專投中國的股票型基金更是流出6.2億美元,創今年3月中旬以來的周度新低,恒生國企指數整體走得也弱於上證指數。我們姑且不論歐洲降息後外資是否還會重新流入,能確定的一點是,現在的估值和未來的經濟趨勢對外資來說,並沒有那麽強的吸引力。當然,目前滬港通尚未真正開啟,QFII和RQFII額度早已用光,即便外資想進來也進不來。

7.   所以,整體牛市並不現實,結構牛市更加合理。短期看,以上幾點邏輯的證偽尚需時日,“永遠不要試圖叫醒一個裝睡的人”,難以找到當頭的一盆冰水作為負向催化劑,反彈就會延續。

在幾根陽線之後,和投資者聊得最多的就是,是不是因為地產真的不行了,居民大類資產配置真的沒地方去了,所以要進股市?我始終覺得資產配置行為只是一個結果,如果股市沒有賺錢效應,錢怎麽會配置過來?但是錢沒有增量進入股市,如何會有賺錢效應?雞生蛋、蛋生雞。股市漲是需要邏輯的,所以要探討的是背後的規律,而非資產配置行為。當然,如果你說圖走得很好,周線和月線挺漂亮的,老百姓看圖說話進場買股票,地產的錢也來了,我會覺得你很真誠,比一邊喊著無風險利率下行,一邊不敢買藍籌,卻在交易跨界成長的朋友,邏輯清晰多了……

三、短期市場:二月重現

市場在發生什麽?

現在真的就是二月重現了,跨界成長成為殼資源股票堂而皇之的上漲理由,在15億以下的股票數量僅剩下12家,其中僅剩3家尚未停牌(寶誠股份、ST景谷、ST宜紙),總市值100億以下、股價3元以下的股票僅剩21家,其中5家為ST股票……甘肅衛視有一檔節目,用一只“草泥馬”(羊駝)選股票,大幅跑贏市場……“上帝欲使人滅亡、必使人瘋狂” ,註冊制推出前,殼資源股票一定會絢爛異常!但繁華散盡的時候,也是因果輪回。

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這種市場是交易型基金經理搶錢的天堂,看圖說話、聞風而動,憑著本能在交易。當然,稍微理性點的,一肚子主動縮容小票,業績雖然很好,但最近天天怕暴跌,每天早上賣點,看下午沒暴跌再買回來。

今朝有酒今朝醉!5.30總有一天回來 但是不知道什麽時候,又沒看到什麽明確的大利空,在A股,只要不是太差,大多數時候投資者就是要做多的,有個兄弟說的對:“ 大多數人是忍不住的 ”。在此之前,瘋狂的市場就是接著炒!

四、周末三件大事:監管層擴大融資標的;經濟數據近乎崩盤;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

大家看了很多關於經濟數據和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的點評了,但是擴大融資標的這塊還沒看到,而且我覺得從邊際影響看,可能反而是股市加杠桿的影響大,所以先從這里開始。

1、股市繼續加杠桿:人造牛市的一招險棋

研究為本,數字為憑,我們團隊對融資余額上限的上限進行了測算,傅靜濤分析師考慮了以下4個約束:

(1) 融資余額不可超過可進行融資融券標的流通市值的25%

(2) 證券公司進行兩融業務,需要計算風險準備,扣減凈資本,扣減比例為10%

(3) 證券公司財務杠桿存在限制,限制證券公司的總資產擴張,構成融資余額的限制

(4) 客戶可用作保證金的資金余額,乘以融資融券的杠桿率構成了融資余額的上限

測算下來,融資余額上限的最小值也接近1萬億人民幣,目前融資融券余額還不到6000億,還看不到明顯約束,融資余額還可以繼續上升!

最需要註意的是,近期關於融資(我直接去掉了融券,因為A股想融到券真心不容易)放開的一系列動作:中金所降低最低保證金、證金公司降低融資成本、券商降低融資戶門檻(甚至降到30萬也能融資炒股票),這個周末幹脆直接擴大融資標的範圍,人造牛市就是這樣來的,當然,以後有一天火燒營業部,門口拉橫幅(像我一樣經歷過一輪完整牛熊的投資者肯定都經歷過)也是這樣來的,但是,現在短期肯定是上行趨勢的助推器!

當然,放開融資標的範圍,本來就是市場化的改革方向,這是偉大、光榮而正確的。可能是我太謹慎,在15億以下股票都快被消滅幹凈的時候,放開融資標的範圍,我心里還是有點發虛的……所以我說投資如人生,當知進退、有節制,但是市場怎麽可能如此理性呢?

2、近乎崩盤的經濟數據:封殺了指數上行空間,但不能阻止跨界成長的短期瘋狂

我不是宏觀分析師,沒必要重複那些經濟數據了,反正就是一句話:很差,差到接近2008年四萬億之前的狀態了。

我是策略分析師,關鍵是市場會如何解讀這樣的經濟數據。

(1)有些人說,這數據不能反映經濟真實情況,因為已經轉型了。

申萬策略:還是那個問題,轉型有這麽快嗎?就像去年很多人說,創業板大市值公司最後業績會超預期,最後證明很難,因為再轉型也是經濟整體的一部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看看消費數據就知道了,也不會太好的。

(2)降準降息概率增加。

申萬策略:好吧……我們看看是否能夠進入降息周期,悲觀的人擔心的是流動性陷阱

(3)上漲和經濟沒關系,反正是人造牛市,接著炒,你看老百姓都進來買股票了,身邊那麽多人平常不問股票的都來問了。

申萬策略:第一部分就是回答前200點和經濟肯定有關系,最近100點的確關系小一些,但如果把和經濟有關系的都跌回去,比如,外資發現現在的經濟狀況和他們4月底的時候擔心的一樣?那麽,權重藍籌下跌,臺子塌了,小股票繼續瘋狂?不知道,至少指數上行的空間已經被封殺了。至於老百姓的這個行為,兩根陰線就結束了,那你幹脆和我說圖走得好,我覺得更真誠。

(4)周末對近乎崩盤的經濟數據對股市到底有什麽影響的討論其實是一次最好的倉位調查,結果很顯然,多頭氛圍濃厚,倉位不輕,尤其是活躍的交易型選手,關鍵是這時候監管層還給提供了融資。

(5)看長一些,這樣的經濟數據,被約束的貨幣政策,加之終將推出的註冊制,最終市場將一地雞毛,但是短期瘋狂的趨勢不會因為經濟差而輕易結束,所以,歌已在遠方響起,但暫時無法阻止市場短期的瘋狂!

3、銀監會、財政部、央行等12日聯合發布的《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商業銀行應加強存款穩定性管理,,約束月末存款“沖時點”,月末存款偏離度不得超過3%。另外,商業銀行不得通過理財產品倒存、同業業務倒存等手段違規吸收和虛假增加存款。

申萬策略:很簡單,從季末到日均,攬儲壓力更大;剛兌未破,存款壓力更大了,理財也不會真正成本下降,無風險利率下行只是個多頭壯膽的傳說。銀行更加惜貸,經濟後面怎麽起來?

五、操作建議:調整過後,交易型選手仍將樂不思蜀;但是戰略型配置機構一定要左側規避類似3月開始的慘烈下跌。

圖:從申萬金融工程情緒指標看:危險



圖:長周期股東增減持指數,臨近2011年高點:



調整過後,如果你是交易型、靈活型的選手,很簡單,找融資範圍擴大受益的標的。

顯然,申萬策略不是好的交易型選手,我覺得投資如人生,當知進退,有節制。在市場狂熱的時候,戰略配置型機構一定要兌現收益,左側撤退。

結論:悲歌已在遠方響起,狂熱的市場卻仍然沈浸在“上漲與經濟無關”的自我安慰中。我們進行了仔細複盤,2200點前的上漲與經濟有關,之後的確關系削弱,改革降低風險溢價暫時不會證偽,短期調整後市場仍有望活躍,但是,近乎崩盤的經濟數據封殺了指數上行的空間;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可能提升無風險利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26

走向遠方 --價值投資之淺見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778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27 07:42 編輯

走向遠方 --價值投資之淺見
作者:JORDAN


投資似乎很簡單,只要有個股票賬戶,就可以買賣股票。但投資要盈利也不易,很多人靠聽各種專家消息,內幕消息進行投資。很多人每天看著K線圖進行投資,心情仿佛一葉小舟,在股市的大海上飄忽不定。我們都知道複利的威力,1萬元的投資,如果每年做到15%的盈利(很多人對這不屑一顧,兩個漲停就可以做到21%), 那麽10年之後是4萬元, 30年之後則為66萬元,也就是66倍!


投資要做到持續性的盈利是難上加難。筆者進入股市差不多6年多時間, 經歷過較大投資損失,也經歷過股市的低迷,有過切身的體會。之後有幸認識C哥,在他的指點下, 以及自己的實踐, 有些小小的感悟。

宏觀經濟:有句流行語說:風來了,豬都會飛,意思是做企業要順勢而為. 投資也是如此,經濟大環境的好壞和趨勢,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行業和企業的經營業績。

正面的例子是,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主要靠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拉動,這樣的背景下, 成就了三一重工這樣的工程機械企業,成就了蘇寧國美這樣的家電連鎖企業。通曉背後的邏輯,投資這些企業就會獲得豐厚的利潤。而當經濟衰退時,這些企業就面臨需求萎縮,產能過剩的風險,企業經營業績自然走下坡路。

在宏觀經濟的跟蹤分析上,不僅要定性分析,還需要定量分析,才能精準把握。宏觀經濟的分析指標包括:GDP, CPI, PPI, PMI,房價指數,貨幣供應量M0,M1,M2,存款,利率,油價等。只有對這些指標持續進行追蹤,才能對經濟的走勢有深刻的洞察,並提前做出預判。

在全球化的今天,宏觀經濟分析不僅是指本國的,也包括全球尤其是發達國家美國,歐洲,日本的情況,他們經濟權重大, 對全球有著巨大的影響。

國家政治

政治經濟學提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反過來,上層建築又反作用於經濟基礎。這里的上層建築可以理解為國家政治。對於國家的政治動態不理解,投資就是死路一條。

2012年12月,中央出臺“八項規定”時,很多人認為這不過是新政府走過場,又是一個形式主義。但是實際的情況出乎絕大多人的意料,網絡上出現很多政府官員吃喝被罷免,黨中央這次玩真的!隨之而來的就是名煙名酒需求迅速萎縮,庫存積壓嚴重。國酒茅臺以前是供不應求,出廠價一漲再漲,這一次,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庫存,不斷降價,股價也是一落千丈。今天看到新聞說2015年澳門賭場經營業績下滑嚴重,這也不奇怪,在中央大力反腐的背景下,賭場業績下滑是必然。記得去年有朋友投資金沙中國,這實在是與大勢背道而馳。

行業洞察

企業不是在真空中,而是處於具體的行業之中,必然受到行業的影響和限制。分析一個行業,需要考慮幾點:

1,行業的發展趨勢和發展空間.

如果一個行業是新興行業,還處於發展初期,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那麽企業進入這個行業,先天就有著良好的發展機遇。2008年隨著iphone的出現,帶動了智能手機行業的興起。與功能機相比,智能手機對於屏幕,電池,電聲器件,半導體器件都有技術更高的要求,帶動了整個產業鏈上遊的發展,隨後的幾年,伴隨著智能機的發展,出現了像AAC, 歌爾,碩貝德等一大批企業上市並且股價不斷攀升。當然,行業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並不代表進入的企業一定賺錢,企業進入的時機以及企業自身的競爭力也是需要分析判斷的重要因素。



2,行業發展周期。
經濟有發展周期,行業也有其自身的發展周期。比如家電行業,在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底,國家出臺了家電補貼政策,家電行業打入了強心劑,整個家電行業需求旺盛,家電企業的日子過得都很滋潤,而這實際上透支了未來的消費能力。在家電政策到期後,整個行業陷入低迷,2014年我國彩電內銷總量為4461萬臺,同比下降6.6%.
投資是投資未來,因此需要把握住拐點,在行業從低谷向上攀升的拐點前埋伏, 伴隨行業的複蘇,企業的經營一般都會相應改善。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並不簡單。

企業研究
企業是具體的投資標的,所有的研究最終都要聚焦到企業本身。從筆者投資經歷來看,企業研究需要關註幾點:

1,企業管理者

新加坡今天的法治,文明和高度繁榮不能不歸功於前總理李光耀先生的貢獻,同樣,一個企業的繁榮,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企業的管理者。正是有了Jack Welch, GE才能成就20年的輝煌業績。企業領導人本身的修養,素質以及經營理念對於一個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這里,不得不提到誠信,如果一個企業領導人沒有誠信,企業投機倒把,投資者很有可能陷入萬丈深淵,萬劫不複,在A股市場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在港股,這樣的老千股也是遍地都是,令人防不勝防。筆者在港股就曾碰到這樣的企業,因為涉嫌做假賬,被停牌將近3年,真是欲哭無淚啊。

2,企業的競爭力
除了政府壟斷的企業,其他企業在行業中都會碰到程度不同的競爭。一個企業能否立足於行業,並且收獲利潤,取決於企業自身的競爭力。股神巴菲特把這種競爭力描述為“護城河”。

2月份,高通因為涉嫌壟斷,被國家發改委處罰60億元的巨額罰款。從另外一方面看,高通擁有著堅不可摧的護城河,即通信專利,並且靠著專利收取巨額利潤。從財務數據上看,高通的業務分為兩塊:一是芯片,二是專利授權。在2013財年,該公司的營收總額為248.7億美元,其中78.8億美元的營收來自於專利授權,幾乎占到了30%,專利所產生的利潤占總利潤的比例甚至高於80%。

筆者因為工作的原因,和AAC有過接觸。在2009年時,AAC的業務還一般,但到了下半年,我們的低端產品就不再采用AAC電聲器件,因為AAC電聲器件性能優秀,價格比其他企業高。從這個角度看,AAC無疑是擁有較強競爭力的,也就擁有強勢的定價權,相應獲得比行業更高的利潤。相應的,AAC股價也是一路走高。

3,企業的發展潛力

女人一生最大的投資,是選中一個潛力股男生。潛力股的男生,也許當時還是窮光蛋一個,但他們具備優秀的素質,他們努力拼搏,不斷超越,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展現才華,成為社會的佼佼者。一次好的投資會讓女人幸福一輩子,反之,一次稀里糊塗的、失敗的投資,會毀了女人的大半生甚至是一生的幸福。

為什麽選擇潛力股男生,而不是功成名就的男人呢?一般來說,成功的男人身價不菲,身邊不缺女人,他憑什麽選擇你這樣的女人呢?

投資同樣如此,選擇一個價格低估,或者說價格低於內在價值的優秀企業,跟隨企業的發展,收獲企業成長帶來的利潤和股價提升,這是投資的秘訣。一個白馬股,盡管看著各方面不錯,但是股價也不低,缺乏未來發展的潛力,對於投資來說並不合適。

其他

賭徒在賭場里,只要他還有錢,就會繼續賭下去,直到輸光之時,也就是離場之際。投資同樣如此,投資首要的考量是資金的安全。筆者的體會是,小資金玩玩可以,但是重倉的股票,需要相當大的把握才可以。一代投資宗師格雷厄姆的重要投資理念之一就是“安全邊際”,既挑選那些暫時股價跌落,但是長期來看基本面牢靠的公司股票。筆者對此的體會是,最好的選擇是選擇那些經營業績即將跨過拐點的公司,即從虧損到盈利。當然知易行難,拐點的把握相當不易。

人是情緒的動物。當房價上升的時候,會有更多的消費者湧入買房,大家都喊著房價會越來越高。而當房價下跌的時候,消費者會觀望,他們會說,等等看,房價肯定會繼續下跌。

巴菲特曾經提到:“投資人最重要的特質不是智力而是性格。”巴菲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性格的內涵詮釋得異常豐富。具體說來,包括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毅力、敢作敢為的魄力、理性的分析判斷能力和不為外人所動的自信。筆者認為其中理性的分析判斷尤為重要。在類似布朗運動一樣無規則的K線圖上,對標的保持理性的判斷,在股價上漲時保持清醒,提高風險意識,而在股價下跌時等待進入機會,這一切都基於對標的長遠的判斷。套用一句汪國真的詩詞,既然我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354

詩和遠方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7u5.html

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到影院看電影了,但是昨天卻看了一部。這部電影就是《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 。據說《北京遇上西雅圖》還拍了“之一”,那麽《不二情書》就是“之二”了。看了簡介之後才知道,這個“之二”與“之一”的關聯度不大。

《不二情書》講述的是一個以書為證,以信為媒的故事。這本書就是《查令十字街84號》。它講述的是窮作家海蓮,偶然看到一則倫敦舊書店的廣告,開始給這個地址寫信。這一寫,就是二十年。兩人雖從未見面,但愛情卻滲透出紙筆在他們中產生。海蓮下定決心要到倫敦見弗蘭克,但捉襟見肘的經濟使她難了此願。後來,她終於實現了諾言,但一切都為時太晚:弗蘭克去世後書店也緊接著倒閉,面臨著拍賣。

由湯唯主演的女主人公是一位賭場公關。從事這種職業的女子非常容易被有財勢的男人所折服,從而心甘情願地出賣自己的肉體和靈魂。而由吳秀波主演的男主人公則是一位房產經紀人。從事這種職業的人可以說是閱盡世間百態,生活中充滿了欺騙和謊言。這種人物背景的設定,已經暗示了故事情節勢必要反轉他們的人生。

故事發端於《查令十字街84號》,這兩位主人公通過籠罩著羅曼蒂克光環的書信往來,使兩顆遊蕩的靈魂彼此逐漸袒露而感化。似曾相識而又蒼茫迷離,讓人沈浸於如夢似幻的意境中。直到二人終於穿越大半個地球,在書店的一角彼此擁抱。從此以後,他們定然是彼此依靠信任而忠貞不渝,再無算計厭倦而永不背叛。

影片中采取了類似於“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到最終“合二為一”的敘事結構。兩條線索在並行發展:一條是兩位主人公各自在現實中不斷受挫的過程;而另一條卻是兩人通過書信往來在精神層面逐漸靠近的過程。前者展示的是現實生活的場景,後者展示的是精神層面的境界。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原先勢利,但是有原則,而男主人公則是市儈,但良心未泯。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小小年紀就漂泊在異國他鄉,飽受顛沛流離、孤獨困頓之苦。因此,他們之間的書信往來,其實就是兩個孤獨的靈魂互相靠近的過程,在精神層面互相拯救的過程。除此以外,片中還有大量的心靈層面的對話,這種對話,其實就是對於雙方心靈層面的一種治愈。這就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邏輯。有人可能會認為,主人公身份低微,因為一本書導致兩人通過書信往來後發生的愛情故事似不可能。其實,任何事情皆有可能。藝術之所以是藝術,是因為藝術從來都是高於生活的。

影片中那對華裔老夫婦,他們已經走過了七十年的風風雨雨,雖然他們沒有婚書也沒有婚禮,但是讓我們看到了什麽才是相濡以沫。爺爺的脾氣略顯暴躁,但知書達理又溫情。奶奶明明是耄耋之年,笑起來卻還有少女般的嬌羞。他們的感情融化在眉眼之間里,綿長而深切。當爺爺去世後,奶奶將他的骨灰撒入故鄉的江河中,又浸透了歲月的滄桑感,讓人無比感傷。這也預示了兩位主人公的最終結局。

影片的最後,男女主人公在一次次的擦身而過之後,幾近絕望之時,終得相見。看到這里,我已經熱淚盈眶,不能自己。其實,人類永遠相信神秘的力量,相信冥冥之中的天意。這就是“詩和遠方”的最好演繹。“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所謂的“茍且”,是現實中的自己。而“詩和遠方的田野”,那才是理想的生活。現實總是很無奈,但是對於只有真正經歷過茍且的生活,才能體會到詩和遠方真正的價值。

讓我以影片中的臺詞做結:“我在迷宮苦尋你蹤跡,你在另一個迷宮苦尋我蹤跡。會不會有那麽一天,當我走出迷宮,你也恰巧走出迷宮。而這兩個迷宮的門,正好相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104

詩和遠方只是夢?專家稱墨爾本將不再是“全球最宜居城市”

每年8月,英國《經濟學人》都會發布一份“全球最宜居城市榜單”。過去五年,榜首一直由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首府墨爾本壟斷。不過,在今年榜單出爐前一周,有專家警告稱,由於交通、住房和醫療等問題,墨爾本可能會失去這一榮譽。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環境與規劃學教授巴克斯頓對媒體說:“墨爾本的城市宜居性急劇下降,排名第一制造的假像掩蓋了墨爾本這座城市的真實運作狀況,讓決策制定者誤以為城市運轉正常。”

他認為連年位居全球最宜居城市榜單首位,對墨爾本來說弊大於利,“我們必須把關註點放在實處,切實改善城市各方面的運作”。

而澳大利亞人口調查協會主席比勒爾則認為這一排名同普通墨爾本人沒有關系,不足以反應城市的宜居度。

比勒爾說:“整個評比簡直荒謬可笑,《經濟學人》的計量方式同絕大部分人對宜居城市的衡量標準相距甚遠,它忽視了諸如生活成本、交通堵塞和過度 擁擠等關鍵問題。墨爾本被稱為最宜居城市,而與此同時這個城市的下一代人無法負擔得起購買自己的房子,被迫擠在狹小的公寓或者只能住在遠郊區,這是荒唐可笑的。”

“全球最宜居城市榜單”由英國《經濟學家》每年8月份公布,這份榜單考察全球140個城市,根據社會穩定、醫療衛生、文化與環境、教育、基礎設施等共計30個項目的評分總和進行排名,滿分100分。

在2015年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中,墨爾本以97.5分連續5年位居榜首,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以0.1分之差位列第二,隨後是加拿大的溫哥華和多倫多。

墨爾本是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首府,是該國文化重鎮和體育之都,曾主辦1956年夏季奧運會,也是一年一度的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一級方程式賽車澳大利亞站比賽的常年舉辦城市。

近幾年,墨爾本是澳大利亞經濟增長最快的城市。按2014-2015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計算,悉尼的經濟總量占全國的23.3%;墨爾本占 17.7%。而根據今年2月澳洲知名經濟與規劃咨詢公司SGS發布的城市發展報告,墨爾本已經超過悉尼成為澳洲經濟發展最迅猛的城市,墨爾本的經濟增速在3.1%,悉尼的經濟增速則保持在3%左右。

不過,墨爾本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實際來自於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和房地產行業的升溫。盡管住房承受力不在《經濟學人》的考量範圍之內,但數據顯示,2014-2015財年,墨爾本房價勁漲10.2%。

房價不斷飆升,城市內部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卻沒有隨之水漲船高。與此同時,過去十年,墨爾本一直是澳大利亞人口增加最多的城市,本地新增人口、海外移 民、留學生數量皆持續增加,甚至無家可歸者也紛紛落腳於墨爾本。影響生活水準的負面因素相互疊加,給墨爾本這座“花園城市”帶去了不小的煩惱。

此外,專家和學者認為家庭暴力不斷、精神疾病增加和無家可歸者引發的社會問題,都將影響墨爾本的排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739

在商業邏輯之內,共享單車真的擁有詩與遠方?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1205/160195.shtml

在商業邏輯之內,共享單車真的擁有詩與遠方?
科技公敵 科技公敵

在商業邏輯之內,共享單車真的擁有詩與遠方?

在單一商業模式之下的共享單車還能走多遠?共享單車的歸途是與公益的融合還是靠著資本獨立支撐?

本文系科技公敵(微信公眾號ID:kejigongdi)對i黑馬投稿

年末將至,曾經點燃資本連天戰火的互聯網各大風口時至今日似乎都歸於沈寂,O2O歷經兩年早已偃旗息鼓,滴滴Uber火拼後戲劇性合並卻遭政策嚴控,Uber也算徹底退出中國市場,虛擬現實由一直雷聲大雨點小,硬件內容均停滯不前,而直播平臺大戰後基本塵埃落定,加速迎來洗牌期,這些萬眾關註的熱點從盛而衰,多則兩三年,少則兩三月,無不彰顯了國內經濟下滑的驅使下,資本由狂熱轉為冷靜後的謹小慎微。

然而讓人詫異的是,在這資本漸趨冷卻的狀態下,共享單車卻殺出重圍成為下半場的競爭主角,資本競投、需求火爆,在一二線城市逐漸形成一道絢麗奪目的風景線,似乎,共享單車那個已經成為創投圈最為耀眼的主角。但這一概念所引發的繁花似錦,更可能是在資本和創業市場急需信心的情況下的一種偶然。

盈利是共享單車的永恒痛點,甚至放眼全球的創業項目,也沒有一個共享單車項目已經實現自行盈利。國內圍繞在共享單車的狂歡之下,投資人與創業者們似乎都在刻意忽略這一點,盡力塑造單車共享的繁盛之勢。這更像是資本寒冬下故意造就的一個熱點,要不然為什麽一個非創意性的概念,卻能以雷霆萬鈞之勢完成多輪融資?

我們不能忽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共享單車與市政公益的重疊,這種糾葛使得陷入盈利困局中的共享單車在未來發展將會更加複雜。道阻且長,在單一商業模式之下的共享單車還能走多遠?共享單車的歸途是與公益的融合還是靠著資本獨立支撐?

資本熱捧也掩蓋不了盈利困局

2 

從8月初ofo單車獲得來自真格基金和王剛1000萬元A+輪融資開始,根據公開信息進行的梳理發現僅摩拜、ofo、小鳴、優拜四家企業已經累計獲得了十輪融資。而且從表格中可以看出,騰訊和王興投資了摩拜單車,而最有望收購共享單車的滴滴出行投資了ofo數千萬美元。

可以說,隨著騰訊、滴滴、美團的入局,對共享單車的追捧甚至可以媲美當初競投網約車的盛況,只是致力於“最後一公里”的暢想註定不會成為下一個滴滴。其中緣由多是由於盈利問題遲遲難以解決,單純依靠租金作為利潤來源達到收支平衡尚且遙遙無期,並且短期內沒有發現共享單車的新盈利支撐點,甚至寄予厚望的廣告業務也許並不如想象般美好。

摩拜單車CEO王曉峰表示,我們現在不知道怎麽賺錢,當高昂的成本和低廉的價格讓共享單車項目看起來像在“做公益”,錢就成了存活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共享單車的盈利困局是成本居高不下和利潤單一失衡的共同結果,且共享單車的運行因為參雜著較高的道德風險致使成本愈加難以有效控制。

共享單車的成本主要包括單車成本、維修成本和調度成本。僅考慮單車成本的情況下,拿單車制造成本最高的摩拜為例,目前一輛傳統摩拜單車的成本已經控制在3000元左右,若除去霧霾天、雨天等惡劣天氣,一輛單車一年也就能運營200天左右,按平均每輛車運營5次(杭州和臺北的城市公共自行車的年平均使用頻率為3.75和7.93次),每次半小時計算,一年一輛車的收益在1000元,單靠租賃,一輛單車至少得三年才能收回成本。

當然基於偷竊和破損的考慮,摩拜單車選擇了制造成本最高的設計,而ofo的單車成本則控制在200元左右,按照上述算法理論上ofo是有可能很快盈利的。但是這種情況是建立在校園這一固定範圍,高素質的用戶為其持續穩定運營打下基礎,而現在ofo已經投放於城市,漸趨和摩拜形成南北對峙的市場格局,更廣泛的用戶帶來的除了更多的租金,還有難以有效控制的道德風險,這顯然已經成為限制ofo擴大規模的重要障礙。

而共享單車面臨的道德風險主要表現在單車損壞、單車偷竊以及亂停放現象,王曉峰曾披露過,在上海投放3個月以來,損耗是10%,這樣提高了實際成本10%,而相對來說比較輕便的ofo因為車輛並不是完全統一更容易被不法分子覬覦,也有很多破壞欲過剩的人更容易將目標放在ofo單車上,維修成本、單車成本甚至是高昂的調度成本都會隨之增加。當道德風險對ofo造成的損失足夠影響到盈利,ofo可能也會一定程度上借鑒摩拜單車的模式,這樣一來單車成本就會提高。

今日有一則新聞更加證實了共享單車面臨的道德風險:在運行過程中,自行車被用戶隨意停放甚至帶回家、二維碼被毀、車上被貼廣告、車座被損壞、惡意破壞、私自加鎖占為己有,早晚出行高峰時搶不到車,閑暇時的利用率又很低……而更令人悲觀的是,事實上全球沒有一個公共自行車項目能自己盈利,在這種行業狀態下,共享單車的前景實在是不容樂觀。

後續市場匱乏導致的偽商業模式

實際上,關於共享單車的定位整個行業一直都存在疑慮,是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的替代還是補充,這關系到未來公共自行車和共享單車的共生空間有多大。從表面來看,政府與共享單車的合作代表了對這一項目的寬容態度,令私有經濟介入本屬於公共基礎設施範疇的公共出行系統可以說是將共享單車作為完善城市出行的補充,然而深入地講,同作為城市出行的便捷交通工具,兩者仍存在著競爭關系,尤其是在三四線城市中。

2007年,智能化運營管理的、真正具備一定實用價值的公共自行車系統開始進入中國,經過近十年發展一定程度可以說已經遍及大大小小的城市。依托於政府背後雄厚的財政支持,公益是公共自行車發展的最主要目標,而盈利是有限範圍內的次要目標,共享單車則不同,盈利是其持續發展的唯一動力,不管故事講得有多動人,作為一家商業公司,不盈利則毀。

一個必須遵循著市場經濟規律和商業邏輯之下步步為營,另一個在計劃經濟的範圍內享有充足的資源,誰在優勢誰在劣勢一目了然。此問題不解決,那麽共享單車最終只能作為公共自行車的補充,如果布局在有過剩需求的一二線城市,或者在公共自行車已經完善的較小城市,比如此類城市的代表太原和杭州,共享單車再進入無異於以卵擊石,因此,共享單車實際上能夠規模化經營得可能只局限於部分有著一定需求的一線城市。想要布局全國,每個地方都將面臨“公共自行車”這個地頭蛇。

而提及創新,共享單車也只是取消了固定的停車樁,提供了相對快捷的騎行服務,其實在這些大城市中並沒有證明自己擁有差異化的盈利空間。有專業人士稱可行的辦法是步Uber的後塵,利用平臺規模去開發一些衍生產品和服務,以便在高峰時段之外填補運力的冗余,保障平臺粘性和活躍度。

但是最關鍵的問題是,單車和汽車並不一樣,它的衍生產品和服務非常有限,後續市場基本是難以預見。共享單車所滿足的是用戶對最後一公里的剛性需求,騎行方便、尋找和歸還容易,僅這兩點就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單車款式、外觀裝飾、維修等對用戶來講並沒有消費的必要。修自行車服務?盈利可能都比不上人工成本。買自行車服務?別搞笑了,這個和共享單車的核心共享出行從長遠來看是相悖的。你買個自行車你還需要共享嗎?

比方說,針對滴滴而言,汽車行業的衍生空間就很大,僅出於車輛應用一點就可以分為多個模式,再加上車輛裝飾、保養、維修等等,整個汽車行業的服務就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針對出租專業自行車而言,因為受限於一定的應用場景,反而有了差異化的需求和穩定的後續空間,比如山地車租用行業可以借助騎行者對此的熱愛通過舉行騎行活動來刺激需求,又因為這類騎行活動延續時間長,所帶來的盈利也較高。與此相比,共享單車本身的定位就是最後一公里,在這個目標之下難有衍生空間。

不過,共享單車依舊還有著最後的一絲希望。那就是也許共享單車寄希望於廣告業務,因為我國唯一盈利的杭州公共自行車系統,就是借助廣告突破了盈利困局。不過,值得註意的是由於共享單車沒有停車樁,所以廣告業務就局限於內置APP,車身即使能夠增加廣告,也對頻率上會有限制,畢竟吧一個個廣告貼到自行車上也是一個力氣活。但是即使都做了,這種廣告效果真的能給共享單車帶來盈利的希望嗎?

以滴滴為例,2015年它的廣告收入僅為2億元左右,而滴滴的覆蓋率接近9%,是摩拜單車45倍,照此推算,摩拜單車作為一個APP媒體渠道尚未有明顯的廣告價值可以支持運營活動。總之,共享單車目前陷於盈利困局,未來缺少後續發展空間,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偽商業模式。

收購可能也是一條行不通的路

共享單車本身定位於解決最後一公里的需求,也正是對網約車、出租車或地鐵所不能及的範圍進行補充,這便和滴滴具有天然的合作需要。當然滴滴確實也順勢做出了這樣的戰略投資,滴滴聲明中稱用戶在滴滴平臺上亦有望直接體驗到ofo的服務,這意味著未來滴滴的4億用戶將有望在滴滴平臺上“打到”共享單車。本來滴滴和共享單車業務上的銜接很有可能刺激滴滴收購摩拜或者ofo,而收購也是囿於困境的共享單車的一條可行出路。

但是如今,政策風險下的滴滴都有可能是自身難保,收購資本熱捧的共享單車還現實嗎?

各地網約車管理細則陸續出臺,一二線城市以“京人京車”、“滬籍滬牌”、車軸距等硬性規定將大部分網約車排除在外,以上海為例,滴滴出行的約41萬名司機中,只有不到3%符合新規。如果管理細則開始施行,以一二線城市為主要陣地的滴滴所面臨的將是使用率的致命銳減。

在這種情況下,滴滴不可避免地會重新審視政策相對開放的三四線城市的戰略布局,甚至未來有可能會把這類城市作為主要市場。但是回歸到共享單車上,眾所周知它和此前的滴滴相似,都是以一二線城市的出行需求為重點,在三四線城市中公共自行車系統已經相對完善,共享單車幾乎沒有插足的機會。這就和滴滴未來對三四線城市的布局有著市場上的差異,收購共享單車也就沒有了互補的商業價值,因為最後一公里完全可以由公共自行車代替。

這也再次說明了共享單車只能是公共自行車的補充,這種定位已經局限了未來共享單車的規模發展,也造成了與滴滴出行業務匹配上的空缺。

當然,還有另一種收購可能是O2O平臺,比如美團,餓了麽。王興對摩拜的個人投資也說明了對共享單車和線上線下合作的嘗試,理論上共享單車給外賣服務、上門服務提供了新型交通工具,尤其是在經常堵車的大城市,短期騎行中共享單車就會發揮很大作用。通過在線上平臺上直接顯示單車信息,雙方的合作也會給共享單車帶來額外收益。

但問題是新美大和餓了麽有這個實力收購嗎?時至今日雖然O2O江山基本戰火平息,但仍有新美大、百度糯米、餓了麽等在外賣領域互相爭搶,燒錢還在繼續。而這三者也是多次爆出危機,糯米多次被傳出售,新美大也爆裁員,這都說明了一個問題,O2O風口已過,下半場戰爭再也不可能借助這一概念重燃當年風采。

同事,三足鼎立的格局也致使O2O平臺似乎沒有多余的精力放在前景不明的共享單車上,再說單車共享行業已經被資本吹捧地估值達數億美元,這麽明顯的估值虛高,還有哪個平臺會甘做接盤俠,冒險收購價格昂貴的摩拜單車或者ofo呢?

橙黃之戰、南北對峙,這樣的詞匯似乎潛意識地令人感覺單車共享已呈星火燎原之勢,每每想起總會讓整個業內熱血沸騰。但是共享單車盈利困局使其前景迷茫,市政建設使其範圍局限,瘋狂資本追求的熱點在現實照耀下似乎更像是鏡中之花,美好卻易碎。所以它的最終形態或許只能是小而美。

畢竟,這盛世,並不一定如你所願。共享單車的詩和遠方可能只存在於美好的幻想之中。

共享單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259

從印度到歐美,國產手遊該如何征服遠方的星辰大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17/163167.shtml

從印度到歐美,國產手遊該如何征服遠方的星辰大海?
歪道道 歪道道

從印度到歐美,國產手遊該如何征服遠方的星辰大海?

我國手遊公司的品牌價值和攜帶的文化元素,能成長到何種程度,決定了未來全球化擴張的路途能走多遠。

來源  | 歪思妙想(ID:neihangaoxiao

文  | 歪道道

當眾多玩家還沈迷在《陰陽師》、《王者榮耀》的升級體驗中,網易和騰訊早已將目光轉移到下一次的遊戲熱潮。近日由騰訊和日本KONAMI共同研發的正版《魂鬥羅:歸來》開始預約,僅兩天人數便快要突破千萬,少年情懷的價值依然不可限量,與此同時,網易代理的微軟經典遊戲《我的世界》也在上個月開始首測,並且正在由端遊向手遊發展,有分析成或許會在國內掀起沙盒遊戲的再次輝煌。

巨頭相爭的戲碼早已看慣,不過爆款手遊逆襲對手的盛況倒是令人樂不知彼,這不僅是因為引領了全民手遊的狂熱,更在於兩方互鬥的競爭活力使得巨頭實力層層升級,海外影響力也日益增強。

timg (4)

再者,從《魂鬥羅:歸來》和《我的世界》可以看出,手遊全球化擴張早已成為大勢所趨,而我國從初級階段的代理方到現在的自主研發,足以說明走出國門,確立在全球遊戲市場的主導地位成了現實可能。如今隨著新興市場崛起、歐美市場業已成熟,我國手遊出海的方向將更加清晰,不過面臨著文化差異、競爭環境的難題,這條路究竟能走多遠呢?

騰訊網易或將引領手遊出海,進入新的爆發期

2016年無疑是中國手遊出海的豐收年,這里不僅包括早已走向海外的全球化手遊公司,還包括國產手遊在海外市場的勝利。

據伽馬數據和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發布的《2017年Q1移動遊戲產業報告—海外市場專題》顯示,2016年全球移動遊戲市場為369億美元,增速高達21.3%,其中中國自研手遊海外收入高達46.5億美元,而且數據預測,2017年出口手遊有望占出口遊戲的七成,實現國內移動遊戲的第二次爆發。除此之外,中國自研產品在中東、東南亞、俄羅斯等地區,已經拿下將近20%的市場份額。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手遊廠商出海,已經為全球化擴張道路開啟了良好的開端。但是這一報告也暴露出一些較為明顯的弱點,比如目前得到較大進展的市場都集中在自研產品較匱乏的地區,尤其是剛剛步入移動互聯網大潮的國家,而對於用戶遊戲付費價值高的日韓美,海外自研手遊基本上沒有多大存在感。究其原因,主要在於這些成熟市場已經有足夠的遊戲制作公司,而更多像任天堂這樣的主機、端遊廠商巨頭,也在不斷進入手遊市場,這一方面導致競爭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使得用戶獲取成本連年增加,最終令我國出海的手遊廠商望而生畏。

不過這恰恰反映出在走出國門的初級階段,由業務面向海外市場的手遊公司引領的這個時期,其整體實力還不足以帶動我國的全球化擴張步入正軌,這點主要表現在,大部分出海手遊公司通常只能通過單一爆款獲得立足之地,一旦產品的生命周期過去,就有可能陷入沈寂期。比如莉莉絲和樂動卓越,前者自從《刀塔傳奇》火爆以後,三年內幾乎沒有新品推出,最近的《劍與家園》到目前為止也沒看出爆紅潛質,而後者曾經以《我叫MT》樹立了手遊公司向外發展的信心,可是時至今日也沒能研發出自己的下一個爆款。

timg (5)

總的來說就是,這些海外手遊公司當初畏於國內的競爭環境和巨頭壓力,導致本身沒有雄厚的國內業務作為支撐,其實力根本不足以帶領我國手遊走向世界。他們在海外市場所取得的成就,僅僅能從量上增強我國手遊在全球化市場的實力,卻很難對全球化擴張產生實質性的影響。由此可見,引領這一道路的只能是國內遊戲巨頭,比如騰訊和網易,而且兩者去年在全球化布局的頻頻動作,和爆款手遊取得的業內成績,或許印證了巨頭湧入海外市場,才是全球化擴張的爆發期。

值得註意的是,除了手遊產品在全球移動遊戲市場上獲得成功,在全球化擴張過程中,網易和騰訊正不斷從單一的產品輸出轉變為資本輸出,通過積極的並購增強自身在全球的影響力。以騰訊為例,早在2012年就向韓國擁有最大手機遊戲平臺的Kakao Talk投資720億韓元,收購13.3%的股份,從2014年開始投資韓國網石公司5億美元,目前是其第三大股東,2016年更是斥巨資收購《皇室戰爭》的研發商Supercell,更有傳言稱騰訊的下一個目標可能投向Steam平臺。從以上舉動可以看出,騰訊對手遊的全球化發展展示出了更為激進的步伐,正在逐步確立其在全球遊戲市場的獨特地位。

中國手遊掘金印度市場,能給全球化擴張帶來什麽?

投向新興市場,避免美日韓等成熟市場的正面競爭,是目前大部分海外手遊廠商的選擇,先易後難,也證實了全球化擴張或許走得是同一過程,因而從這一角度來講,印度市場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可是對很多智能手機品牌起到救命稻草作用的印度,對海外手遊公司和國產手遊全球化也會起到同等的影響嗎?

u=1813866579,1985004789&fm=23&gp=0

對於一部分新興發展中國家來講,跳過PC時代而直接過渡到移動互聯網階段,是網絡發展的一大特色,印度由是如此,這對手遊廠商來說既是相對有利的外部環境,也是手遊市場潛力可觀的緣由之一。有數據顯示,印度手機遊戲收入為2.66億美元,僅占全球的0.55%,而印度軟件和服務業企業行業協會預估,未來5年印度手遊下載複合年增長率有望達到58%,如此空白巨大的生長期,所有國外手遊公司自然不會放過,不過綜合來看唯有我國最為有利。

這取決於最重要的三點因素:

其一,智能手機的高占有率已經為國產手遊帶來了決定性的優勢。據相關數據調查,2016年11月份中國手機企業在印度的市場份額為51%,為全年最高點。至此國產智能手機廠商取得半壁江山已成現實,而通過在手機內預裝手遊可以簡單地推廣國內手遊。

其二,相比歐美國家,印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可度較高,受地域關系影響,我國也更為容易了解印度的文化特色,因而無論適應本土化進行產品研發,還是將國產手遊引入印度都有一定程度的便利,對於需要跨越文化差異的手遊來說,這點至關重要。

其三,海外手遊公司的業務重點一直傾向於這些新興市場,因而在研發、推廣等相關事宜積累了不少經驗。印度手遊同樣是處於起點時期,如何建設產品渠道、了解當地宏觀和微觀情況,又或者針對地方保護問題如何解決等等,都可以借助以往實踐經驗,最快速地制定出立足市場的方案。

先天優勢或許能為我國手遊在印度占據一定地位帶來積極影響,不過從宏觀層面來看,印度在我國手遊的全球化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最後還是要取決於其用戶基數能否轉化為商業價值,也就是說能為國內手遊公司帶來多少實際營收。印度畢竟還處於移動互聯網發展初期,中低端手機泛濫、移動流量收費高、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備,這都導致價格相對敏感的印度用戶很難培養付費習慣,再加上外部環境致使產品體驗不佳,更對手遊的營收產生了極大的阻礙。所以即使海量的人口紅利幫助手遊公司穩固市場地位,可對手遊這種服務性產品來說,一旦大部分用戶僅限於免費形式,就有可能賠本賺吆喝。

另外,占領印度手遊市場確實代表著中國手遊的全球化擴張又前進了一步,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手遊在全球的影響力,會隨著市場份額的增加得到同等程度的上升,畢竟新興國家的遊戲市場需要很長時間的培育,而且征服一個發展中國家帶來的認可度,要比攻占一個成熟的發達國家市場低很多,這仍然無法使中國手遊擺脫依靠人口量優勢獲取實力的帽子。

再者所謂的全球化擴張,並不單單指市場份額的掠奪,而是需要將某個品牌或者某種文化擴散於海外市場,就像大航海時代各國把文化入侵看得比領土侵占更重要。所以對處在市場培育期的印度,這點還遠遠不能達到。

星辰大海固然美好,但也意味著困難重重

現在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盡管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手遊市場,擁有全球最大的移動遊戲出品商,但整體實力的強勁卻沒有的帶來相應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其主要原因在於國內市場撐起了大部分遊戲公司的營收,而大部分出海手遊廠商又沒有足夠的實力,和索尼、任天堂這種老牌遊戲巨頭對抗。這就像我國的經濟實力狀況,雖然整體GDP位居世界前列,可實質上依然處在發展中國家的水平。

微信圖片_20170517160958

而且重要的是,騰訊和網易這樣的巨頭公司也是嚴重依賴國內市場,才達到如今在全球營收排行榜上的地位。可一旦單純地計算海外營收,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像《陰陽師》這種進入全球手遊營收前十名的爆款,減去中國貢獻的營收,僅論中國遊戲海外收入,遠遠比不上《列王的紛爭》、《王國紀元》等手遊。因而未來中國手遊的全球化擴張,理應改變的就是這種現狀,通俗點講就是,從賺本國人的錢轉化為賺外國人的錢。

其中歐美市場對增強國產手遊的全球影響力不言而喻,這不僅僅是因為其用戶付費意識強、商業價值高,更是在於它所代表的成熟市場,能為國產手遊帶來的是影響遊戲廠商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品牌樹立和文化輸出。而新興國家市場用戶對手遊的認知和需求相對較低,它所表現的認可度不足以增強某個產品或公司在全球的地位。

無論是出海公司的某些爆款產品,還是營收較高的國產手遊,其遊戲背景、玩法或者規則有很多都傾向西式風格,而純中國元素的手遊少之又少,這其中主要是為了迎合海外市場,希望先借由入鄉隨俗的產品慢慢樹立公司的品牌,然後獲得進一步發展的機會,最後才有可能實現本國的文化輸出。方向上沒有什麽過錯可言,不過某種程度上還是反映了文化的不自信,尤其是我們看到,像日韓美遊戲公司更擅長以本國文化元素為特點,向全球輸出,這甚至可以稱之為變相的文化入侵,但是這種產品的成功才更表現出深度的影響力。

而大部分中國手遊的發展路線頗為保守,即使騰訊和網易也不例外,但在全球化擴張中,歐美市場的特殊已經決定了攻克的必要性,也唯有這種成熟市場上的成功,才能說明我國手遊可以不依賴國內力量實現質的上升,也才能證明我國的產品和文化真正的走出國門。

總而言之,我國手遊公司的品牌價值和攜帶的文化元素,能成長到何種程度,決定了未來全球化擴張的路途能走多遠。

我們可以看到,國外手遊公司也正在以我國市場為目標進行海外拓展,近日馬來西亞打造的水墨風手遊《墨劍》,以傳統文化迎合國人認同感,說明手遊作為一種文化形式,雖然沒有國界之分,可強勢侵入方和被動接受方的區別,還是導致大部分出海手遊公司選擇妥協。可什麽時候能等到國產手遊能憑借純粹中國文化,風靡全球,還是個很大的未知數,這甚至關系到我國文化能否真正實現向外輸出和接受。

網易 陰陽師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438

陳旭東離職,劉軍回歸,楊元慶和聯想的詩和遠方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16/163145.shtml

陳旭東離職,劉軍回歸,楊元慶和聯想的詩和遠方
劉興亮 劉興亮

陳旭東離職,劉軍回歸,楊元慶和聯想的詩和遠方

陸遊的那句詩,充滿豪情,楊元慶和劉軍面對的市場挑戰,能否讓他們豪情滿滿?

來源 | 劉興亮(ID:liu_xingliang)

文 | 劉興亮

1

昨夜,子時。

劉軍蘸著夜色更新了微博,是一句詩:「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此時,距離劉軍離開聯想已整整兩年。但他的微博名依舊是「聯想劉軍」,微博認證里依舊有「聯想」的字樣。這也說明,劉軍是懷舊的,對聯想的感情也一直在。

這句詩是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的後半部分,詩人在風雨灑落的夜晚,做夢都在想著,一身戎裝,騎著戰馬,跨越北國冰封的河流,同敵人在疆場廝殺。

timg (6)

想來這也是劉軍夜來時時入夢的場景,畢竟之前,他已在聯想拼搏了22年,有太多「鐵馬冰河」的場景。

接著,楊元慶在微博里回複了劉軍,也是一句詩:「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句詩,楊元慶應該是借此詩句,呼應曾經「黃沙百戰」的劉軍,發出「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樣擲地有聲的誓言。

劉軍和楊元慶的一唱一和,我瞬間明白有大事要發生了,那一刻,我也詩性大發,也湊熱鬧回複了一句詩:「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微信圖片_20170516112033

因為我還聯想到了這句詩的前一句:「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2

是的,消息證實了:劉軍將回歸聯想,擔任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領導中國平臺及中國區PC與智能設備(PCSD)業務,向聯想集團全球總裁蘭奇匯報。童夫堯將擔任集團高級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負責數據中心業務(DCG)中國的端到端管理,以及全球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業務,向DCG全球總裁Kirk匯報。

據我了解,劉軍的回歸,是楊元慶親自去談的,談了好幾輪。這樣,坊間那些關於二人不和、有芥蒂的傳聞,便不攻自破了。

劉軍這樣一位「鐵馬冰河」、「黃沙百戰」的老將,回歸聯想出任中國區總裁,這是一個強烈的信號。這個信號說明楊元慶對於聯想的戰略已考慮清楚,且正在全面部署。

timg (7)

楊元慶近來的演講中,有兩個詞高頻出現:「新PC」和「三波戰略」。

什麽是「新PC」?PC不再僅僅是Personal Computer個人電腦,而是Personal Computing個人計算設備。與此同時,在這樣的時代,大家選擇一款設備,不再僅僅看設備本身,更會看設備所連接的服務。所以這些個人計算設備後面還要跟上Personal Cloud,也就是個人雲,讓你能無縫地連接到雲內容、雲應用和雲服務。

從“個人計算設備+個人雲”再進一步往下延展,就是Personalized Computing + Personalized Cloud,也就是個性化計算設備+個性化雲,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滿足用戶對於設備外觀、性能和雲內容、雲服務的個性化需求將成為現實。

所以從個人計算設備+個人雲,再到個性化計算設備+個性化雲,PC的邊界正在無限延展,這就是聯想所定義的“新PC”。

再說說「三波戰略」。

第一波是個人電腦業務,是「PC+雲」的新常態。第二波是移動業務和數據中心業務。第三波是發力除個人電腦、智能手機以外的其他新PC(Personal Computing)設備以及“設備+雲”的新業務模式,這是聯想定位未來10年、20年的戰略目標。

微信圖片_20170516112251

這是2000年美國圓石灘會議時,立下10年成就國際化的夢想

劉軍的回歸說明楊元慶正在全面部署戰將來實施他的聯想「新PC」理念和「三波戰略」,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在PC領域,聯想是當之無愧的王者和專業人才的基地,劉軍回歸領導PC業務不但是鞏固已有的競爭力,更是肩負實施楊元慶提出的新PC理念,從傳統PC向智能計算設備和未來個性化計算的路徑演變,再次讓聯想成為新PC的行業引領者。

另外原中國區總裁童夫堯則是在企業級和數據中心業務的行家里手,在聯想的十五年中把企業級服務器業務做到了中國的No.1,術業有專攻,楊元慶這次賦予童夫堯中國區企業級端到端的管理體系,說明聯想將在數據中心業務領域深度耕耘,為在智能互聯網時代即將到來的雲計算市場機遇做提前布局與拓展,可謂雙管齊下,雄心很大。

2008年之後,聯想在國際化道路上一路狂奔。在國際化道路上狂奔的聯想,中國的地位就僅僅是一個區,跟北美、歐洲同級的一個區。全球有的產品,中國區也有;全球沒有的產品,中國區也沒有。

隨著劉軍的回歸,中國區的角色將發生變化,在聯想集團的戰略地位將強化。

正如楊元慶在信中所說:「中國區在公司整體業務中承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既是全球化聯想的大本營,公司的現金牛,又是新業務的孵化器,新模式探索的急先鋒,更是聯想文化和價值觀的源頭,其發展對整個聯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中國市場有劉軍這樣的重量級人物來抓,這也是聯想正在提高中國市場的戰略地位。

這是因為劉軍的江湖地位:「劉軍是聯想戰功卓著的老將,他1993年加入聯想,在產品開發、銷售、企劃等多種崗位上,屢創佳績,是PC行業出類拔萃的領導者。聯想著名的雙模式業務的建立,就有他的直接貢獻。依靠雙模式業務,我們擊敗了強勁的競爭對手,建立起了獨特的核心競爭力。」

今後的中國區,將是聯想未來發展的核心支點,也將是新業務的橋頭堡。

3

劇情應該是這個樣子的:楊元慶設計好戰略布局之後,琢磨了很多個夜晚,覺得打大仗還是要靠兄弟與子弟兵上陣,劉軍是執行「新PC理念」的最合適的業務領軍人。

這正是:楊元慶使命召喚,劉軍詩意回歸。

除了鞏固PC的在中國區的地位,在楊元慶的規劃中,劉軍更需要開拓智能設備、智能家居領域,這也是「新PC理念」和「三波戰略」的重點。

這塊,有著巨大的想象空間。

timg (8)

陸遊的那句詩,充滿豪情,大氣磅礴。楊元慶和劉軍面對的市場,也是大氣磅礴,這個挑戰可以讓他們豪情滿滿。

聯想的智能設備業務中,智能音箱是剛剛發布的。說到智能音箱,就不得不提到亞馬遜的Echo。

可以說,亞馬遜這兩年股價的飆升,完全得益於AWS和Echo這哼哈二將。智能家居是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應用場景,亞馬遜的 Echo 智能音箱已經在美國成為了智能家居的入口,人們通過 Echo 可以用語音控制家電、購買商品、查詢資訊。

亞馬遜的今天,會不會成為聯想的明天?這些智能產品,會不會推出一個2.0的聯想?

戰略布局清晰的同時,楊元慶也有了一些「個人轉變」:他以前是習慣性的自己親自上陣帶兵打仗,現在是坐鎮中軍帳排兵布陣,所以現在也終於有一點時間可以吟詩抒懷。

願楊元慶和聯想一起,開始詩和遠方。

聯想 楊元慶 新PC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453

創業不止眼前的抄襲 還有遠方的隱形壁壘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19/165203.shtml

創業不止眼前的抄襲 還有遠方的隱形壁壘
新消費內參 新消費內參

創業不止眼前的抄襲 還有遠方的隱形壁壘

經常上課學習讀MBA,但我的網紅面包店為什麽還是掛了?

來源 | 新消費內參(ID:cychuangye)

作者 | 龍貓君

今天要寫一個刺裸裸的失敗案例。前段時間,龍貓君在一個烤串局上見到了一個做傳統消費制造業的老板。

這個老板很喜歡跟年輕人交流,同時也系統學習過MBA商科課程,加上幹過房地產行業,本身有些資金積累。可以說既有理論認識,也有實踐資源。

他跟我請教了一個問題,他之前模仿了一個知名的面包品牌的裝修、風格、調性在他所在的城市開了一家當地的網紅店。

第一天開業,也請了很多親戚朋友前來造勢,排隊。

但是經營了半年以後,終於生意門可羅雀,最終倒閉了,他實在想不通,因為他覺得他資金實力也夠,投入也夠,各種點評營銷,送券服務,之前去學習的各種管理、營銷方法都嘗試了一遍,但為何還是以關店虧損而告終呢?

我看了下它的店面介紹,確實裝修風格、都跟現在最火的網紅店一模一樣,開業手法、造勢手段,老板也學的十分相似,但是最終結局卻還是以虧損數百萬收場。

我當時並沒有答案,但是回到家里想了很久,還是寫下這篇文章,來回答這個命題,相信看完這個回答,每個消費品創業或許能明白自己為什麽失敗。

全文大約3500字,讀完大約3分鐘。

/ 01 /

 顯性壁壘VS隱性壁壘

一個人成功的原因千千萬,但是失敗的原因,數去數來就只有幾個。

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某個成功了的大佬說的。

我認同這句話,很多人也認同這句話,但是為什麽看了這麽多失敗例子之後,為什麽大多數人還是創業失敗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們從來不會認為這些失敗歸因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人們在開始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是認為存活的幸存者差異發生在自己身上。

也就是人們總相信美好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但人們總忽略幸存者之所以幸存的極端條件。

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的表現,就非常有意思了。尤其是進入到起手階段非常容易的消費品行業。

比如舉個例子,最近喜茶大獲成功,很多人認為喜茶能夠成功,我也能成功。

喜茶的包裝買回去一個,門頭看一看,產品看一看。馬上就可以模仿一個。這就像很多人看到潮汕牛肉火鍋比較火,就去開一家潮汕牛肉火鍋一樣。但是最終卻發現別人家潮汕火鍋賺錢了,但是自己卻虧的血本無歸。

那麽為什麽跟風模仿為什麽在消費品這樣的行業很難成功呢?

0 (10)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一個消費品牌真正的壁壘是品牌創始人自己。本質來說,消費品牌這樣的顯性技術壁壘不深的行業,真正的壁壘在隱形壁壘。

你看一個店面的時候,顯性的要素是店面、員工的服務方式、產品SKU、選址、擺設、陳列。

這些都是比較容易抄襲的,畢竟只需要在海底撈吃兩次飯,帶一個相機就可以全學會了。

所以我經常碰到老板去在海底撈偷師學習的,但是好像直到現在也沒有學會的。為什麽沒有學會?因為大家看到的都是消費品牌的顯性的壁壘。沒有看到隱形的壁壘,而隱性的壁壘才是最高的壁壘。

那麽與顯性壁壘相比較,隱性壁壘到底是什麽?

經常也有投資經理問我同樣的問題,比如一個品牌,門頭也是一樣,裝修也是一樣,定位選址,價格都一樣,為什麽後期差距慢慢就變大了呢?早期這麽多做抹茶的,這麽多蛋糕的,我怎麽判定哪個值得投資呢?

這是一個好問題。而根本在於大家沒有認知到看看品牌如同看創始人自己,如果你對人的能力和潛力有清晰認知,你顯然回答不了這個問題。

下面我來說說什麽是看不見的隱形壁壘。我一直跟大家講,一個品牌店面是它的前臺。

它的培訓體系、人力機制、營銷系統、物流系統相當於後臺系統。我們一般只是簡單看一個品牌的前臺,就像你看一個人唱歌,只願意看到它現在的歌唱與發聲系統,但卻不願意揣摩他到底是怎麽唱歌到這麽好聽的,他的發聲系統與發聲方式就是隱形壁壘。

同樣重要的是,一個品牌一個企業,隱形的價值觀、培訓體系、人力機制往往容易被大家忽略。

而這些隱性壁壘的源點,就來源於創始人自身的發心。

一個品牌創始人想要賺快錢,它的品牌一定洋溢著賺快錢的特質。比如店員漠視客戶需求,對產品的品質偷工減料,服務上也肯定是有一搭沒一搭。

因為老板一定會把自己的急功近利和特質傳達給自己的團隊。品牌前端呈現的形象一定是這樣的急功近利。

我曾經跟很多投資經理講過,我每次都去很多餐廳吃飯,去關註員工的精神面貌與開心程度,尤其是到了快要打烊的時候的精神面貌與狀態。

如果到了晚上快要結束營業的時候,員工依然士氣高漲,還在熱情洋溢服務用戶,這樣的品牌無論如何我也要投資他們。

但是如果每次進到店里,店里員工無精打采,對客戶只是冰冷態度,問任何問題也是有一搭沒一搭,不用問,這個店一定有問題。

我發現,凡是生意好的店,服務員都熱情洋溢。凡是生意差的店,店員都無精打采。不過我沒太弄明白,到底是差生意影響了差態度,還是差態度導致了壞生意。總之,這應該是互為因果吧。

進一步往後推倒,為什麽員工的前臺系統同樣的產品,同樣的經營方式,最後結果卻千差萬別?

後來在分析了朋友圈里的十幾家品牌之後,有了一點結論。創始人自己熱情洋溢,發心正,到哪兒重視客戶需求,員工也一定跟老板一樣。

創始人自己只想賺快錢,漠視用戶需求,自己對自己產品與服務都沒有激情,甚至以欺騙客戶,占一點客戶便宜而沾沾自喜,這品牌就一定會有問題。

前段時間,龍貓君去聊了一個品牌,創始人前面還在談論自己做品牌的理想,後面突然說自己其實在產品上想到一個節約成本辦法,就是用一種質量更次的調料產品來替代以前優質產品,然後老板還非常沾沾自喜終於找到節約成本的方法。

結果,過了一段時間,這家店生意果然門可羅雀了。所以,一個消費品牌的顯性元素都是一樣的,而隱性元素卻決定了最後真正的差異。

而隱形元素又往往決定於老板自己。一個名人曾經說過,你自己就是你自己想的那樣,怎麽可能是其他樣子呢?

這句話用到消費品牌身上同樣如此,你的品牌怎麽可能是別的樣子呢?你自己是什麽樣子,你的品牌同樣長成這個樣子。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的品牌是瓜是豆,取決於你自己是瓜還是豆,誰要別想騙自己。

/ 02 /

假學習VS真學習

不得不承認,很多老板都愛學習,尤其是做品牌這個行當的創業者。每天都在學習新的定位理論。不是今天新學到的定位理論,就是明天學到的互聯網思維。

一年下來,老板每天都在學習,每天都活的很充實,但是企業的經營卻沒有起色。是學習沒有效果嗎?是學習無用嗎?

不是!而是學習的方式與方法差異帶來的學習效果的差別。這個世界上的知識分為兩種,一種叫做顯性的知識,叫做現象。

比如某個企業用了移動互聯網成功了,所以我們企業就一定要用移動互聯網做營銷的模式。

比如有人用微信賣課賣成功了,就硬要用微信去賣自己家的水產品。這就是學習到了現象的知識。比如我前文中案例的這個老板,這些年光花在上各種機場大師,定位理論大師身上費用不下30萬。

0

不是說這樣的學習不好,學習不是萬能的,但是不學習是萬萬不能的。但是看到網紅店很火,於是學習模仿網紅店產品、標誌、營銷手段,比如制造排隊現象等方式。

但是最終卻失敗了,為什麽?因為這個老板只是學習到了現象。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知識,叫做隱性的知識,叫做本質。

很多人沒有仔細分辨一個品牌一個企業的成長的具體外部條件,而是生搬硬套,這樣就會出現明顯的歸因錯誤。

比如一個品牌明明是產品做的很出色,而很多人會簡單歸因於品牌很會炒作,很會制造排隊。

而這些其實只是表象,卻不是事實的本質。而很多學習者只看到這個表象,就簡單的去照搬表象,當然最後失敗了。

這樣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共享單車模型可能是一個成功的模型,只學習現象的人於是認為共享籃球,共享馬紮這些模型也是成立的。

這就是典型的把現象當做本質來學習。除了把現象當做本質來認知之外,還有一類是品牌創業者的過度學習。

所謂過度學習就是,腦海里不斷疊加新東西,人工智能火,就把品牌改成人工智能+品牌。VR很火,就把VR+到自己的品牌里。

但有很多時候,自己的產品都沒有做到極致,越加新的生產力和東西,就會越加速死亡。

就像開頭這個案例一樣,如果你的產品不好,你越使用網紅營銷方式,營銷手段,你倒下的速度也就會越快。

很多人不明白,如果產品是1,營銷是0,如果沒有了1,乘以N個0也就毫無價值了。

/ 03 /

成功是系統的成功,失敗是系統的失敗

其實,文章寫到這里,大可以進行總結並且結束了,因為我已經把這個老板失敗的原因寫的非常清楚了。但是我還想多嘮叨幾句。

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模仿了別人成功的結果,卻忽略了別人真正成功的原因。

小時候,對面鄰居小孩成績很好。父母總會簡單歸結為你不夠用工努力導致的結果。

這就是簡單的一元思維,我長大以後才發現,隔壁小孩父母請了家教,每門課程都提前我們一個學期學習了。

長大以後,我們看待創業的方式也是如此,如果別人成功了,只會歸結為一個簡單原因。

尤其是不願意沈下心真正學習的老板們,總是只單一思維看待問題,或者只是非常粗暴的否定對方。

0 (1)

比如有的人總是只把喜茶成功的原因歸結為會雇人排隊炒作,可實際可能是人家產品、營銷、時機、系統都做到非常均衡才能成功。

有的人只是簡單輕易忽略了本質與核心,而是簡單在戰術上勤奮。這對於本身顯性技術壁壘很低的消費品而言,尤其要不得。

品牌如人,創始人什麽樣,品牌一定什麽樣。老板沒有想清楚,只是用粗暴認知,認為只要簡單模仿,不去抓住內核思考為什麽要這麽做的理由,就一定會犯下我前文老板提到的同樣錯誤。

別人做面包,它也做面包。別人選址購物中心,它也選址購物中心。別人團購促銷,它也團購促銷。

而自己內心也沒有一點真正對這個品牌與生意的敬畏,並且沒有理解任何生意都是由系統的成功的,那麽他就可能依然可能失敗。

所以,下次請不要簡單把一個網紅品牌或者新品牌成功簡單一元歸因為就是裝修好,就是會炒作。

否則,下一次,你可能依然還是會失敗。

消費品行業 網紅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643

投資和“詩與遠方”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vsj.html

投資和“詩與遠方”

原創     2017-10-10     姚斌
個人微信公眾號:一只花蛤的價值投資

2017年10月6日

詹姆斯·馬奇是過去50年來在組織決策研究領域最有貢獻的學者,著有《決策是如何產生的》,還與西蒙合著的《組織》,與賽爾特合著的《廠商行為理論》等,在管理學界的地位僅次於彼得·德魯克。有人這樣評價馬奇,說他的影響力於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範圍之廣,同儕望塵莫及。讓我意外的是,這樣的一位管理學大師,竟然也是一位詩人。馬奇出過8本詩集。遺憾的是,他的管理學論著我讀過,而他的詩歌我卻一首也沒有讀過。

詩歌與管理學有關聯嗎?在馬奇看來,那是肯定的。馬奇酷愛文學作品。在給學生上“領導力”課程的時候,他竟然引入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等文學巨著來詮釋領導力的問題,讓人耳目一新,別開生面,而醍醐灌頂。

馬奇曾經把詩歌與管理辭令連接在一起,解讀著名詩人威廉·葉芝的詩作《1916年複活節》。他認為,詩歌的用途在於展現心靈之美、卓越人性的瞬間閃光,是複雜感情的清晰表達,還能探索相互沖突的感情能否同時並存,體驗多種感情是一種什麽感覺,同時也是審視懷疑、悖論和矛盾的天然媒介。而懷疑、悖論和矛盾是人性的特征,但由於人性的壓制,懷疑、悖論和矛盾一般很少出現在管理的公共語言中。詩歌所反應的模糊、矛盾和正反感情並非錯誤,不應該排除在意識之外,要想明智地理解現實,就必須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人生充滿了不可避免的複雜情感。這樣一種人生觀符合很多經驗豐富的管理者的體驗和理解,但卻不符合標準的管理辭令。標準的管理辭令要求做到果斷、確定和清晰。管理者應該把混亂表征為已澄清的混亂,把矛盾表征為已化解的矛盾,把懷疑表征為已排除的懷疑。但是,管理者既要保持對人生矛盾、悖論、懷疑和正反感情的清醒認識,又要信奉簡單、明確、一致和確定的辭令。要想保持這種雙重性,就可以試著欣賞詩歌。因為詩歌能夠容忍矛盾,而且是一種私人辭令,所以詩歌有利於人們對複雜性的認識。

投資需要詩歌嗎?如果依據馬奇的思想,同樣也是肯定的。證券市場與人生一樣,同樣充滿了矛盾、悖論、懷疑和正負感情,並且還是人性角鬥的大舞臺,人性在此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其複雜性可以超越我們普通的想象力。

在眾多的投資大師中,能夠直接寫詩的極少,本傑明·格雷厄姆是其中一位。格雷厄姆也是神一般的人物,他的兩本經典之作《證券分析》和《聰明的投資者》奠定了他在華爾街“教父”的神聖地位。此外,他還精通多門外語,會寫劇本,還會寫詩。

格雷厄姆在大學二年級就寫過一首詩,這首詩充溢著激情:“三月的冰雪將小溪封鎖囚禁,小溪靜靜恬睡,停止了它的銀鈴般的歌聲。我的心中充滿了激情,但無法放懷暢敘,笨拙的口舌啊,使我沈默不做聲。看啊,冰雪融化在春的氣息中,小溪重新響起悅耳的音樂聲。愛的溫暖啊,緊緊包圍著我,我要放開歌喉,大聲歌詠。”格雷厄姆那時就深信,愛不再是生活中的一次經歷,而是生活中特有的體驗。

1932年冬天,格雷厄姆在經歷股災地獄之火的煎熬中也寫了一首詩:“靜靜的,軟軟的,一如輕絲般的飛雪;死神親吻著孤獨的人心;它的觸摸冷如冰霜,但總比無盡的憂傷好;它的長夜一片漆黑,但總比不絕的悲痛強;那靈魂不得安寧的人啊,何處才是你安息之地;那可憐的雄鹿啊,你又怎能逃避叢林中的追捕;煩惱纏繞著它的大腦,大地是它安息的枕頭;絕望籠罩著它的心情,泥土是它解脫的良藥。”這首詩明顯表現出了沮喪和絕望。

格雷厄姆在大徹大悟之後,總結出了一個永不虧損的投資秘訣,這個秘訣體現在《證券分析》和《聰明的投資者》中。

在查理·芒格看來,文學也是構成格柵思維的重要一部分。通過文學的思維模型來建立思維格柵的理論框架,那麽同樣將獲得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有助於投資者正確思考和獨立思考,進而聰明地投資。這也是取得最佳投資回報最有效的方法,它將使得投資決策更正確。學科之間總有一種內在的聯系,善於挖掘不同思考方式之間的聯系,進行綜合思維,就會產生一種“超常力量”,它不是1+1等於2那麽簡單,而是“產生臨界物質爆炸似的巨大能量。”這也是馬奇和格雷厄姆獲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它非常完美地詮釋了格柵思維理論。

更何況,投資本來就是“詩與遠方”。當然可能“眼前的茍且”會更多。彼得·林奇曾指出,在上個世紀80年代股市繁榮的5年中,股票年均漲幅26.3%,遵守紀律堅持計劃的投資者,獲得幾倍或更多的收益,但這些收益絕大部分來自於40天,而5年中公開交易共1276天。如果你在這40天中離開了股市,以圖避開下一次回調,那麽你就得不到年均26.3%的收益,而只能得到4.3%的收益。可見在投資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是“眼前的茍且”,或許只有短短的“40天”才成為了“詩與遠方”。

遠方,與近處相對,即遙遠的地方,可能直達蒼茫無邊的天際,那是心靈深處最為向往的地方。遠方有多遠?沒人知道,你只管一路向前就是了。只要沒有放棄努力和希望,就會越來越接近目標,那麽或許並不是遙不可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0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