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1-8-5/4NMDcyXzM1NTI4Ng.html
蘇格蘭皇家銀行(The Royal Bank of Scotland,RBS)總部設在愛丁堡,不僅是英國最大的銀行,在整個歐洲,也堪稱大鱷。她的歷史,足夠輝煌。
2000年,RBS耗資210億英鎊,將比自己資本規模大3倍的國民西敏寺銀行(National Westminster Bank,NatWest)納入麾下,這單收購也讓RBS獲得了NatWest旗下著名私人銀行Coutts及其海外分支。
Coutts創建於1692年,由於為英國皇室提供服務,又被稱為「女王銀行」,擁有超過300年的私人銀行運作經驗。
2003 年10月,RBS以2.28億英鎊的對價,通過子公司Coutts收購德國裕寶聯合銀行(Bayerische Hypo-und Vereinsbank AG)旗下私人銀行Bank von Ernst Cie AG(下稱Bank von Ernst)。Bank von Ernst於1869年成立,總部位於蘇黎世。
2008年1月,Coutts國際業務正式更名為蘇格蘭皇家顧資銀行(RBS Coutts)。現在,蘇格蘭皇家顧資銀行(RBS Coutts)凝聚了歐洲兩家最資深的私人銀行所積累的專業知識和數個世紀的私人銀行運作經驗,其亞洲業務則在新加坡和香港紮根。
以 NatWest在中國的首筆業務來計算,RBS在中國的歷史已經有100多年。2004年1月,蘇格蘭皇家銀行上海代表處成功升級為分行,之後北京代表處 也於2007年8月升級為分行。截至 2010 年底,RBS在中國境內共設立5家分行10家支行,但其業務主要優勢主要集中於批發銀行及投資銀行業務。
然而,「女王銀行」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卻一路坎坷。
小試牛刀
2007年3月,RBS與中行合作,在上海開設私人銀行。這在當時被看做是銀行業的一次新的變革和轉型,為私人銀行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模式。
RBS 派出旗下的私人銀行分支Coutts為中行提供技術指導。但根據協議,雙方只是進行低層次的契約型合作,RBS僅負責中行私人銀行的招聘培訓、薪酬等級確 定、組織架構、運營模式等各項事宜,中行的私人銀行也並未涉及RBS的後台產品設計的合作,儘管產品的規劃、設計才是私人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按 照最初的合作意向,RBS希望與中行成立專門的私人銀行合資公司,但因RBS收購荷蘭銀行而致使談判暫時擱置。2007年底,雙方的合作開始出現問題,在 私人理財業務方面,RBS與中行的合作模式僅限於RBS向中行派顧問進行指導,原先設想的私人銀行合資公司,一直沒有成行。
2009年1月,RBS開始拋售其所持有的108億股中行H股,2個月後,中行對外宣佈,雙方仍保持正常的銀行合作,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已經結束。Coutts則繼續在香港提供離岸私人銀行服務。
荷銀,不能承受之重
2007年10月,RBS財團完成一項重要收購——以約710億歐元的對價買下荷蘭銀行(ABN AMRO,下稱荷銀)。RBS集團財報指,通過此項收購,RBS獲得370萬新的零售客戶。
收 購完成後,RBS接收了荷銀的亞洲業務,包括荷銀在中國的13家分支機構、員工以及客戶和市場。RBS中國承繼了原荷銀(中國)業務條線結構,分設環球銀 行與市場部、環球現金管理及貿易融資部、工商金融服務部、零售金融服務部四大業務部門。在零售銀行方面,荷銀持有衍生產品執照、是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 (QFII),可投資國內股票市場、同時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系統中的做市商。
然而,幾個月後,整合中的RBS就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嚴重打擊。2008年度財報顯示,RBS集團當年稅前虧損高達407億美元。反思之後,2009年2月,RBS宣佈其戰略重整計劃,決定在中國逐步退出零售及中小企業金融業務。
2010 年12月,RBS與星展銀行簽署「零元受讓」協議,將RBS在上海、北京和深圳三地的零售及中小企業金融業務的客戶群、業務組合和相關員工轉移至星展銀行 (中國),但不涉及RBS在這三地的分支行轉讓。這項協議為業務轉移協議,並非兼併收購,不涉及任何現金投資,也不存在任何代償性補充協議。根據協 議,RBS約25000戶客戶及價值約9億美元的存款和理財產品將由星展銀行(中國)接收。
2010年底,星展銀行(中國)正式啟動接手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在華零售及中小企業業務。
如今,這家老牌英資銀行在中國內地,僅經營批發業務及投行業務——4年後,RBS私人銀行業務又重新回到了起點。
據路透報道,俄羅斯央行表示將對一家中等規模的銀行(Trust Bank)提供最多300億盧布的資金援助,以避免該銀行陷入破產境地。這是俄央行2014年盧布危機爆發以來的首次援助。
俄羅斯央行在聲明中表示,負責處理銀行危機的存款保險機構周一將接管Trust Bank。
盧布對美元今年下跌已經超過45%,過去一個月的跌勢最為猛烈,盧布對美元一度跌至80。不過俄羅斯總統普京拒絕承認這是貨幣危機,並表示盧布將最終反彈。
央行稱將很快會選擇一位帶頭的投資者對Trust Bank進行援助,它很有可能是俄羅斯大型銀行中的一家。
根據俄羅斯政府的最新法令,俄羅斯銀行業最多可以獲得一萬億盧布的援助資金。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 ||||||
「全球金融創新之父」布雷特.金恩日前來台演講指出,國外不只新創金融科技公司企圖瓜分銀行業務的大餅,傳統銀行更積極數位化。透過論壇問答,他更點出台灣銀行業接下來的三大步。 撰文‧吳沛璇 「我希望有一天,也就是實體銀行消失的那一天,銀行業務已經嵌入你的生活,我們享有銀行服務,但沒有實體銀行。你可以想像嗎?坐在一輛無人車裡,匯款給我的家人。聽起來很像科幻電影吧?但如果你拿Apple Warch給一九六○年代的人看,他們肯定也覺得是科幻片呢!」這是全球金融創新之父—布雷特.金恩(Brett King)在「二○一五年金融創新大革命趨勢論壇」中,所提出的美好想像。 這場論壇於三月十一日舉行,由《今周刊》與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主辦,中華民國銀行公會、中國信託銀行、台灣金融研訓院共同協辦,總計超過七百位政界、金融界、科技界人士共襄盛舉,包含金管會主委曾銘宗、中華民國銀行公會理事長李紀珠、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鄭貞茂、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董事長劉燈城、惠普科技董事長王嘉昇、中國信託銀行信用金融執行長劉奕成等。 多少產業能在科技中生存? 答案是:零! 《今周刊》曾於九四五期獨家專訪《Bank 3.0》作者布雷特,此次更邀請到本人來台灣演講。布雷特自稱,這次是他首次為新書《Augmented》宣傳的演講,討論科技與消費者行為的改變,如何影響人的生活。 演講一開始,布雷特就透過歷史案例,闡述科技進步如何改變人類的工作。「十九世紀時,蒸汽機剛發明,就導致一堆專業工匠失業,紡織廠再也不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連十歲左右的小孩都可以操作機器、製成衣服。」當時,有一群自稱「盧德派」的人,潛入工廠大肆破壞機器,因為機器搶走了他們的工作。這些激進分子,甚至讓當時的英國政府,必須派出軍隊鎮壓才得以制止。 然而,即使有為數不少的反對派,人類仍然無法阻擋科技的進步,二百五十年以來,有多少產業能在科技進步下生存? 「答案是零。」布雷特說。 究其原因,科技的進步是為了滿足多數人類的需求,當消費者的行為開始改變,相應的科技也就衍生而出。 「我們現在一支智慧型手機的效能,是讓阿姆斯壯登上月球的阿波羅十一號的兩百萬倍,是一九八五年美國銀行所使用的電腦系統的三十倍。但是我們拿智慧型手機做什麼呢?玩〈憤怒鳥〉和〈Candy Crush〉!」布雷特舉例,「所以,一切都是融入(engage)消費者的生活。」到底怎樣的科技,才算真正融入消費者的生活呢? 布雷特指出,Google的執行長佩吉(Larry Page)有一套「Toothbrush」(刷牙)標準,「當Google在選擇是否購併一家公司時,他會考慮到一般人每天使用這項產品的次數,如果這個次數超過他每天刷牙的次數,那麼這家公司就值得購買。」也就是說,科技必須要能夠融入人們的生活,才具有價值。 公司價值取決於什麼? 答案是:能不能融入生活 換在金融界來看也是一樣。劉奕成認為:「數位銀行必須符合UCC條件,也就是隨時隨地的(ubiquitous)提供客製化的(customized),並且一致的(consistent)金融服務。」布雷特更大膽預測:「一五年,客戶利用機器處理銀行業務的次數,會是去分行次數的五百倍。」假設每天使用手機匯款、付帳兩到三次,再加上到ATM提款的次數,算下來,一五年每個人到分行的次數僅一到兩次。 新創科技公司早已入侵傳統銀行業務,打破銀行的常規。光是一四年,比特幣就獲得四億美元的投資;中國的支付寶推出僅九個月,就吸引了五.七億人民幣存款。去年,紐約金融科技相關公司獲得的融資,更勝過矽谷;美國知名行動支付軟體Venmo,甚至直接變成一個動詞,當你要朋友還錢給你時,就直接說:「你可以Venmo我。」不只新創公司打進銀行市場,傳統銀行更是積極轉型。布雷特提到,英國巴克萊銀行推出PingIt App,讓朋友之間可透過App轉帳,不必再到分行處理。澳洲匯豐、蘇格蘭皇家、桑坦德等銀行,更砸下一億美元投資新創金融科技公司,就是為了不在這波科技浪潮中失勢。 商業銀行需要靠科技抓住消費者的心,投資銀行也需要透過科技,做更準確的預測。布雷特說明,目前高盛銀行裡,有五○%的交易都是透過機器完成;另外,他還提到一個很有趣的創新系統:e-Toro。它是一個社群交易公司,讓用戶可以參考其他用戶的投資行為,並複製成功投資人的投資方式。自○七年成立至一三年,e-Toro就已經累積了超過三百萬名用戶。 台灣的銀行業又應該如何面對金融科技化的浪潮呢?透過以下問題,布雷特逐一道出台灣銀行業接下來可以向前邁進的三大步:改善體質、投資、對外溝通 最重要的三件事 第一步:設立行動部門 問:聽起來在科技方面,銀行還有許多業務要做,我們應該怎麼踏出第一步? 答:我想第一步是先看看自己銀行裡有沒有專門負責數位行動的部門,如果沒有,也許必須開始嘗試改變自己行內的文化,要敢於實驗。 這必須從執行長開始,只要執行長願意讓下屬做他們想做的事情,通常就可以看得出變化。 第二步:投資科技公司 問:您提到要了解消費者的感受,這個聽起來好像很困難,銀行要怎麼做,才會知道顧客想要的是什麼? 答:的確,要徵到顧客體驗設計師並不容易,因為他們可能更傾向去Google、蘋果那樣的大公司。 但是銀行可以和大學合作,成立育成中心、提供獎學金,透過這樣的管道找到這些人才。另外,銀行也可以藉由投資新創公司改良自己的應用程式介面。 一三年,平均每位金融業員工替銀行創造六萬美元的價值,看起來這個數字好像很高,但是在科技公司中,這個數字是四十五萬美元,整整是金融業的七倍有餘,因此金融業應該與科技公司合作,才能變得更有效率。 第三步:與金管會溝通 問:如果我們已經設立行動部門,又從科技公司獲得很好的建議,但是金管會不讓我們做,那該怎麼辦? 答:根據我的經驗,我會嘗試與他們誠實地溝通,告訴他們我想做一個實驗性的東西,如果成果好的話可不可以推出?通常他們都會答應。 我記得有一次,我向主管機關提到想要取消紙本的申請書,他們不同意,因為他們覺得這樣風險太高。 我說明可以從已經通過銀行紙本申請書的那些人中,再抓出假身分的人,最後我從一百份申請書中,找到五個假身分的申請書(見附表),所以他們就同意我使用網路申請書了。 就算法規制定者不願意接受改變,也不代表金融業可以推阻科技的進步,因為,即使政府可以管制銀行、管制蘋果、管制臉書、甚至要求消費者只能在書店裡面買書,但他們沒辦法管制消費者的行為。數位音樂出來的時候,當時盜版音樂的人甚至要被抓去坐牢,但是這有阻止音樂的數位化嗎? 回應布雷特對於金融數位化的種種預言,曾銘宗曾在論壇提起,金管會推動的「金融3.0」已經鬆綁許多法規,今年將是台灣的金融創新元年。台灣的銀行業,準備好了嗎? 布雷特.金恩 出生:1968年 現職:Moven銀行執行長、美國之音廣播主持人學歷:新南威爾斯大學MBA 「金融創新之父」布雷特 5大預言1年內,平均每個人到分行的頻率為一年1至2次5年內,80% 亞洲人的銀行帳戶在智慧型手機裡10年後,紐約證交所中一半的公司都是現在才新創的公司15-20年後,實體店面將消失,城市更加綠化20-30年後,人類到外太空發展和曾銘宗玩自拍、對書迷好親切他是超會social的科技宅男布雷特曾在接受專訪時說過:「我是一個熱愛科技的人,希望科技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他果真是個科技宅男。論壇中,他大談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MacBook Air的硬碟毀損,他靠自己修理;晚宴上,他滔滔不絕地暢談未來科技趨勢,從無人車系統、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太空旅行計畫到指紋辨識等,甚至連無人探測機歷時9年,終於拍攝到冥王星的影像,他都知道。 此外,連短短待在車上的空檔,他都不休息,而是一手拿著手機,雙腿放著筆電,不停地交叉比對。看來,科技已經完全融入他的生活。 但是,不同於一般科技宅男給人不善社交的印象,布雷特不僅超好相處,更是一位絕佳的講者。 論壇開始前,布雷特就和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大方玩自拍,不停地變換表情;論壇結束時,原本沒安排簽書會行程,他卻對要求簽名的書迷來者不拒,還一一詢問書迷的名字,讓每個簽名都能客製化。他的演講深入淺出、幽默風趣,現場笑聲不斷。 短短一天半,布雷特就排了6個行程(與金管會、惠普董事長午餐、論壇、晚宴、中國信託銀行演講、午餐),一下飛機,就有170多封信未讀,他說他的生活就是這樣「Bang!Bang!Bang!」而且,非常樂在其中。 布雷特如何從銀行申請書中揪出假資料? 第 1 步 先檢查登記住址與IP位址是否接近。 第 2 步 如果不接近,那麼檢查申請人的臉書,查看臉書照片是否與申請書上的照片吻合。 第3 步 如果不吻合,再檢查申請者在其他社群上的資料;如果還是不吻合,則認定為假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