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等待黎明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888

無論香港又好,外國又好,好多上市公司都出現虧損,我多次強調現時虧損好處多多,精明的管理層自然會多加利用,但對於成日同借貸打交道的公司可不是 咁講,成身債的實業公司虧損,實比銀行追到褲都甩,成身債的銀行虧損,又會比政府隊到褲都穿,於是選擇虧損的公司和只能虧損的公司,將來自然各自上天落 地,命運大不相同

可以輕鬆發現,指數成份股當中存在虧損企業,以美國為例,金融股,汽車股,航空股,金屬股等等都出現虧損,這代表甚麼?代表指數下跌,美國稅收減少,財赤增加,美元下跌,福利縮水,股市自然很長的一段時間冇運行,但對個股來說,並非不幸,原因在於一個字--稅

係人都知,美國係個高稅國家,例如炒股增值稅同股息稅廿幾三十%,而企業利得稅35%(現家好似係30%),而炒股增值稅同股息稅仲係雙重抽稅添, 抽左35%利得稅再抽增值稅同股息稅....香港股民真幸運,因為政府唔肯派生果金,所以低稅.話說回頭,如果一間公司虧損,自然唔駛交稅,仲有扣稅額 添,好似美林咁經典,一次嚴重虧損就可以搞到以後幾十年唔駛交稅,連帶收購美林的美銀都可以n年唔交稅,以35%的稅計,在之後的一段日子,盈利會平白多 35%,,對於多35%的增長率,很天真很傻的市場先生會很黃很暴力的買入,到時又一場投機風潮

虧損企業的將來,唔係生就係死,死左扣稅額自然用唔著,但殘存者可以使用扣稅額之餘,又食埋其他摺左d公司嘅市場,雙重得益

智慧型投資人看到未來,自然快人一步,雖然不一定買虧損企業,也必定知道令指數回升的力量將會由它們帶動,其他股票亦水漲船高,現在即使好似猩猩一樣的選股,亦多數會成功,趁現家從容買入,總好過第日餓狗搶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1

如若不信,問來作甚?──地產巨頭的黎明式金句(2010/04/10)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2194

看好看淡本只是一種立場,任何觀點只要提出具說服力的證據便有價值;唯把理據建立在名人語錄,甚而作出有傾向性的選擇及引導,其參考性便打了折扣。就以股市而論,無論大行報告、國際級炒家,或所謂前任或現任投資銀行家(i-banker)的言論,筆者均是水過鴨背。觀點與事實總有分別,甚而身份也決定立場,比如金融業人仕及理財顧問,絕大多數情況下均不贊成置業;同樣道理,問地產代理甚至發展商對樓市的意見,又怎能不作分析而無條件接受?

最近有心人統計由1998年至今長實主席李嘉誠先生對樓市的言論,除了最近一次外全部均是看好,最神來之筆的一次是去年3月當中原指數只有60點時,明言有閒錢可以入市,而中原指數200811月最低點是56.71,只有5%的誤差。可是20089月時長實賣了兩個地盤給美資基金,當時市場視之為睇淡訊號。人家是以買地賣樓為業,實乃正常操作,既然買地不能視為睇好,賣樓花不論逐個賣,還是整個地盤地賣,又有何微言大義?最穩陣的看法是:長實尚未放棄地產本業,死未?

以筆者觀之,嘉誠先生今年的言論可視為不想再預測短期樓市方向,這與去年兆基先生自拆股神招牌效果一樣。結果就像娛樂記者訪問黎明先生:句句都係金句,就係唔知邊句打邊句。然而去除水份之後,筆者看到這位李先生指出三個值得留意的事實:

l          地價趨穩定

l          建築費正在上升

l          利率低企,通脹重來

這三項正是發展商三大成本要素:土地、建築硬件、資金。

新鴻基地產在Yoho Midtown開售前,第三期補地價已完成,住宅樓面每呎$2,700,商場樓面每呎$5,000。有專業人仕計算樓面總成本是$4,000,賣$6,000,邊際利潤高達50%云云。所謂隔行如隔山,邊際利潤率(Gross Profit Ratio)的算式是(總銷售額-總成本)/總銷售額,套入算式則是:($6,000-$4,000)/$6,000=33.3%。這種獲利率遠比九十年代時為低,以建築期3年計,平均每年才獲利10%多一點;如果真要獲利50%,樓價要高達$8,000!所以發展商千方百計限制地價上升速度,信和投得白石角時要多謝行家高抬貴手,長實新地等有一定土儲的發展商,亦不敢高價爭取九龍站地盤。

建築成本的增加,可從公共工程超支而知,無論高鐵或郵輪碼頭,實際建築成本均遠比當初預算為高,別的不說,單是鐵礦石價格年年大幅上升,誰人會平賣鋼筋?而發展商競相提高硬件的檔次,亦是有目共睹,新盤必豪,所以發展商買地亦傾向非豪不投。想買平價新盤?除非遊戲規則改變。而新盤以高溢價出售,亦帶動同區二手樓價。有力上車又要等的人,不知他們想等甚麼?

市面上多人發表擔心利率回升引致樓價下跌,筆者老早就破解了利率與樓價並無顯著關係(見本欄《無關係又要話係有關係》),利率對樓市更是雙刃劍──目前的低息環境既降低了供樓款項,同時亦令發展商持有土地成本下降;即使他日各國真的因為退市而加息,正好表示經濟正式踏入復甦之路,而以往亦出現過利息與樓價同步升跌。

主宰樓市轉向要視乎兩點:樓價估值是否過高?有沒有突發的政經事件改變群眾心理預期?總括而言,目前樓市估值仍在合理範圍,發展商的成本仍在可控制範圍,暫時看不到重大政經事件的跡象。看不到就是看不到,如果在事件沒有端倪時硬要堆砌觀點,只是妄顧事實的估計,碰上了亦與眼光無關。

如真的認為李首富的言論值得重視,答案早在去年已有了:「三年後樓價必升。」樓市睇到2012年,與市場上某些觀點不謀而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31

失業小職員躋身中國房仲一把手 中原黎明楷台灣房仲可敬的對手

2011-1-17  TWM




它是信義房屋最敬畏的對手,也是每家台資房仲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最大的假想敵。如今,它已兵臨城下從對岸攻進台北,幕後的操盤手就是新任中原地產主席黎明楷。他如何從一名被開除的小職員,成為中國房仲龍頭總經理?

撰文‧梁任瑋

一月十日,中原地產台灣首家分店正式在北市羅斯福路開幕,剪綵儀式中鎂光燈的焦點是一位個子不高、理著小平頭的男子,他是一月一日剛從前任主席施永青手中接下這個位置的新任中原地產主席黎明楷,也是中國最大房仲龍頭品牌的新當家。

自從去年初施永青宣布退休,並強調不交棒給兒女、四五%股權全數捐給施永青慈善基金會後,身兼中原地產總裁與中國中原總經理的黎明楷,就一直是呼聲最高的繼任人選。沒有顯赫家世,這位計程車運將之子,為何被施永青欽點為接班人?

一九九○年,黎明楷進入房仲業之前,是英國石油栽培的儲備幹部,但最後卻被炒魷魚,誤打誤撞進入當時規模僅一百多人的香港中原地產。

破釜沉舟 帶全部家當搶灘毫無房地產銷售經驗的黎明楷,一開始的任務是接中國大陸的新成屋到香港銷售。「當時辦展銷會都沒有固定地方,每周五到周日就是租下飯店的房 間,把模型、資料搬到飯店就開始賣起房子。」黎明楷說,當時拿到香港銷售的產品都是度假屋,房價很低,一戶只要港幣十幾、二十萬元,很多民眾連在香港都沒 有房子,只因虛榮心作祟就衝動購屋,他與同事一天可以成交一、兩百戶。這個成績單讓剛進入房仲業的黎明楷,很快就抓到業務方向,也建立了銷售自信。

時勢造英雄。當時中國大陸炒樓氣氛並不盛,黎明楷鎖定距離香港最近的珠江三角洲、東莞的新成屋轉介到香港來賣,因為當時地方政府也想靠房地產增加稅收, 「鎮長配合度很高,仲介有任何需求,要題字、辦手續,不但有求必應,而且是立刻批准。」但隨著競爭者快速增加,競爭愈來愈激烈,一九九五年,黎明楷決定自 動請纓,披上戰袍北上,成為前進中國開疆闢土的第一批香港店長。到中國大陸時,香港房地產市場正處於九七之前的高峰,「去內地是吃苦,根本沒有人跟我 搶。」當時才二十七歲的黎明楷,放下身段,抱著拓荒的決心去中國大陸,還每天跟著北京人一起搭公車上、下班,至今仍延續這個早年的習慣,「年薪千萬總裁坐 公車」成為他特殊的個人風格。

帶人帶心 充分授權屬下不過,中原地產進軍大陸雖然走直營體系,但並非高速發展。當時中國房市開始有民營開發商崛起,因此黎明楷不鎖定交易量少的中古屋,他直接切入 新成屋代銷,成為主要獲利來源;另一方面,他沉得住氣,前三年只開一家店試水溫,等店長、店員培養成熟,才快速開出三十、五十家,不因快速擴張而付出龐大 的學費。

中原地產另一項經營特色「無為而治」,充分授權給區域主管,也是黎明楷在大陸衝鋒的另一項策略。黎明楷最常跟同事說,中原是一家有方向、沒計畫的公司,市 場天天都在變,他也不知道三年後市場會往哪裡,但在中原地產,「管理層是抬頭看路,不是低頭拉車」,是員工先提出計畫,並不是老闆指揮員工怎麼做;動力是 由下而上,上面只要指揮方向就好,老闆如果凡事自己來,一定很辛苦。

認識黎明楷快十年的台灣不動產交易中心總經理李同榮說,黎明楷是用兄弟義氣帶兵,「只要你做得好,我就敢給重賞,甚至敢給得比你在香港領得還多。」這是幹 部願意死忠留在中原的主因。反觀台灣房仲業常帶著「當兵」的心態去大陸打天下,總認為兩年後會回台灣,怎麼會放下身段拚命打仗?

黎明楷指出,中原地產業務員報酬一切﹁現金化﹂,可以分多少錢,就全部給員工現金,尤其中階主管分得最多,因為他們是帶動基層的齒輪。

放下身段 放下大公司打法不過,二十年前中國大陸市場不成熟,中原地產發揮的舞台大,但現在中原來台灣,面對的是高度成熟市場,外界也正觀察中原要如何將在大陸的那套打法複製到台灣?

黎明楷說,「我們在台北就是一家小公司,要忘記中原地產在香港是大公司,小公司有小公司的打法,小公司不是不能成功,任何公司都是從小做起的。」︽上海樓 市智典月刊︾發行人蔡為民認為,「來台灣賺大陸的錢才是他們真正目的。」他說,中原地產表面上說自己是小公司,是為了讓台灣房仲業者「輕敵」,以中原地產 在香港與中國的資源,不論是陸資要來台灣買樓,或是台灣人要去大陸投資,都有據點可以服務,他舉最近很熱的重慶為例,台灣有哪家房仲可以馬上提供行情?但 是中原地產可以。

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也表示,港資房仲在大陸已培養一批基本客源,在兩岸房地產交易日趨開放下,中原地產來台是有利基點,但台灣房仲本土化、有品牌,反而自然區隔出不同的市場。

十五年前,中原地產與台灣的信義房屋、太平洋房屋同時進入對岸,現在中原地產已在中國三十個城市遍地開花,以一千家分店成為中國房仲業霸主,二○一○年, 中原地產集團房屋總銷售金額高達港幣四千八百億元(約新台幣二兆四千億元),全年營收也站上港幣八十五億元(新台幣四二五億元)歷史新高。在台灣即將成為 中國房仲新戰場之際,中原地產的成功哲學,值得台灣房仲參考。

黎明楷

出生:1964年

現職:中原地產集團主席

經歷:中原地產集團總裁

英國石油儲備主管

學歷:香港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25

從技術擴散到內容的黎明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549.html

技術不是強盜也不是救世主,內容的價值才會決定內容的命運。

最近每一個關注數字出版的人都在關心一個問題:蘋果公司通過iTunes改變了音樂發行產業的格局,通過Appstore改變了遊戲行業的格局,那麼其上個月推出的iBook2和對應的iBook Author電子出版編輯工具,是不是也會改變出版業的格局? 

 

iBook Author是一個非常簡易操作工具,它可以讓文字內容結合多媒體形式,成為出版級別的產品。不過其最重要的不是形式上可以讓文字內容更好看和更多媒體 化,而是在商業體系支撐下的版權端的進一步「自由化」。 iBook Author與背後的iBook體系構建了一個從製作到出版發行再到獲取收益的完整閉環,這個閉環理論上可以讓更多的內容製作者更自由和便捷地建立價值循 環,並且獲得更大的版權收益——從產品價格的10%左右,提升到70%。

當然,如果繼續推演,我們會看到理論與現實是有很大差異的。比如技術擴散讓內容出版難度大幅度下降,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內容爆發,這會帶來信噪比加 大。要想在眾多內容中脫穎而出,除了內容本身,依舊需要推薦、包裝、品牌加成等中間環節的支撐,這不是非專業人員和機構可以獨立完成的。所以,版權端與消 費端的中間體系依舊有著很大的價值,甚至是更大的價值。而在中國,出版機構從壟斷性價值到專業化價值的演進將更加迫切。

真正在技術擴散下受到衝擊的,很可能是實體圖書渠道,未來幾年實體圖書渠道——包括電子商務形態的實體書渠道,其「價值塌縮」將不可避免。

在這個問題上,亞馬遜才是比蘋果更值得關注的力量。這些年其貌似從一個運用電子商務手段的新型圖書銷售渠道轉變成了一個電子閱讀產品的消費渠道,但這個轉變背後很容易被人忽視的,是其一直在推動傳統內容更規模化的數字化,以及整個產業鏈條在技術支撐下的更高效的價值循環。

實際上,亞馬遜就是通過「技術擴散」完成了渠道價值向自己的集中,而更高的渠道集中度和更低的渠道成本,也讓其可以分享給版權端更多的收益,進而形成了一個更健康的正向循環。亞馬遜這盤「自我革命」的棋,令人歎為觀止。

現在亞馬遜在中國出版業帶來的變化已經近在眼前,業內消息已經確認,2012年,Kindle的進入和對應電子圖書銷售平台的建立已成定局。雖然這對中國出版業的影響由於各種原因短時間內還算不上「排山倒海」,但作為一個支點,這已經足夠推動一場變革了。

在一個產業鏈條上,長期來看,各個環節的利潤率往往是往復震盪並趨於平均的。過去內容被技術和渠道的價值剝奪,正在隨著技術的擴散而逐漸被歸還。版權端的總價值一定會進一步被放大,雖然分享這些價值的人並不一定是過去的那些人。

所以,在內容的黎明到來之前,不擁抱技術進行內容形態的變化是坐以待斃,而忘記了內容本身的價值則是自取滅亡。從根本上看,技術不是強盜也不是救世主,只有「內容的價值」才會真正決定「內容的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75

黎明前的黑暗最「漫長」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60uu.html

如果說將熊市末期看作是黎明前的黑暗,那估計股神會發笑了。這對他而言,可能是好色男子闖入了女兒國。但前提條件是:第一,你有非凡的信心;第二,你並不依賴股市的投資資金生活;第三,最好你還有持續的現金流入。反過來,由於我們皆凡人,所以你不會在熊市中跳著踢躂舞去投資。第一,大多數人都會在買入股票後,價格暴跌時慢慢失去信心;第二,大多數人都依賴,或者說對股市中的資金有美好期望;第三,大多數人都缺乏足夠多的現金流入股市,其實更重要是缺乏足夠的勇氣去投入股市。還有更糟糕的:那就是使用了自身難以承受的槓桿,於是凱恩斯的名言起作用了:「市場持續非理性的時間總會比你能撐住的時間更長。」

 

有兩則我親身經歷的小故事:第一個故事是2005年年初,有位公司財務經理對萬科A股發生濃厚興趣,經過詳盡的分析研究,他認為這是個顯而易見的機會,而且股價也足夠安全。於是他在2005年1月份開始逐步買入,買入不久股價就開始向上突破了前期整理平台,這讓他更加相信自己的分析判斷是正確的。(創新高的股票總是會讓你信心爆棚)沒想到此時傳來政府要加大對房地產市場調控的負面消息,在上海據說已經開始試點。於是萬科隨著大盤的暴跌再次下行,這一次暴跌跌破了年線等全部重要均線,而且似乎頭也不回。在痛苦的5月份,萬科一個月股價跌了接近30%,一夜回到瞭解放前。這位財務經理最終承受不住壓力,悲催的全部清倉,後來才知道,他可能動用了比較大的槓桿,大幅虧損導致信心崩潰。印象深刻,是因為僅僅數週後,萬科開始了波瀾壯闊的行情,這是傳說中的割在地板上。

 

第二個故事也是2005年,一位大連做煤炭生意的女人準備將資金轉移到股市,於是聽別人推薦買入了中集集團,這個股票當時是2003-04年的大牛股,逆勢大漲了數倍。還好沒有在公司業績和股價一飛衝天的時候買入,她畢竟是個久經沙場的生意人,也自己私下認真研究了下公司基本情況。在2005年上證跌破1000點後市場出現劇烈的反彈,其中中集集團反彈幅度不小,四天就拉了兩個漲停板。在短暫癲狂後,股價又開始萎靡下挫。此時這個女老闆開始逐步買入,一兩個月後,股價開始從底部回升,而大勢也已經走出前期下跌通道,一切看起來都向好的方向發展。誰知道05年8月中旬股價又開始轉入下跌,由於05年經濟出現小周期回落,週期性股票業績不振。擔憂之下,中集的股票繼續大幅逆勢下跌,4個月後跌幅竟然接近腰斬,而同期其他股票紛紛走入上升通道。這個女老闆在這段難熬的時期卻異常淡定。她總計投入了超過300萬資金,最大浮虧已經超過100萬。期間她甚至很少提及股票,更多聊的是家庭、生活、女兒的教育。有時候提及股票,中集集團,她總是輕輕帶過:我覺得未來出口肯定會好起來的,中集作為全球集裝箱市場最大份額的公司,業績不會差。你知道,即便做煤炭生意,至少也有一兩年的虧損投入期呢!而且還有很多麻煩事,比如工人出事等等。最後2007年初,她告訴我已經全部賣完股票了,包括最重倉的中集,獲利總共差不多600萬,這並不算一個很出色的投資業績,但是給我印象非常深刻。2005年僅僅幾倍PE的中集集團被投資者紛紛拋棄,理由一大串。2007年20多倍PE的中集又被市場瘋狂追捧,理由也是一大串。有時候財富就是強者恆強,原因只是心態不同啊。一個是將其視作嚴肅的生意,一個是將其看成毫無意義的代碼玩零負遊戲。

 

繼續祥林嫂式的自我嘮叨幾句:

一、不去預測熊市何時結束、不去預測短期經濟走勢;

二、努力把握估值,但不苛求買入在最低谷;

三、在黑夜中看到光明,在光明中揣摩黑暗,不是反過來。除非你想學渾水,也摸把魚。

四、不負擔難以承受的槓桿,特別是有時間限制的槓桿(例如融資買入),永遠記得市場會在你被強制平倉後反彈;

五、不去過度苛求收益率,也不必與他人去對比,特別是虛擬網絡。經常情況是匿名抽樣調查顯示77%的股民虧損,但網上網民卻是紛紛賺到盤滿缽滿。永遠記得,股票這玩意,就是不到最後一刻,請不要笑。AIG橫行數十年,股價漲幅數以幾十倍計,不到一年多就歸零。讓時間來驗證一切,口水無意義,不過是師母已呆吧。

六、太陽還會照樣升起,人性亙古不變,恐懼和貪婪導致熊市和牛市交替。「黃金十年」和「金融崩潰」論只不過是你的餐後笑料。

七、2008年是崩潰式熊市,此次是緩慢式熊市,後者的殺傷力最大,主要是對信心的逐步消磨。所以,可能此次熊市會比2001-2005年更加「漫長」。(哈哈,不過誰知道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293

黎明劈價澳門發爛渣

2013-03-07  NM
 
 

 

上週六(三月二日),澳門新濠天地「水舞間」邀請「非凡中國」旗下的跳水隊、花樣泳隊等國寶級運動員,與黎明、容祖兒、周筆暢及劉璇來個crossover大匯演。

天王級的Leon,最初開天殺價,要求二百萬唱三首歌,比同是天后級、只收七十萬歌酬的Joey貴近三倍,當堂嚇窒大會打退堂鼓,後來天王答應劈半價演出優惠,但條件是要大會安排他單獨與「非凡」大老闆李寧、及所有運動員合照。國寶拱照黎天王,可惜李寧落閘一口拒絕。無面俾,壓軸演出的黎明,唱完黑面走人。開天價

澳門新濠天地每年趁「水舞間」演員休假期間,均會舉行大型活動免費招待VIP會員及高官。上週六(二日),大會以二千萬酬勞,邀請「非風中國」的跳水隊、花樣游泳隊及北京搞笑跳水隊近二十多位國寶級人馬,夥拍黎明及容祖兒等一同演出「非凡之旅」音樂會。

有得黐住國寶同台,Joey及劉璇等義不容辭,由記者會到彩排通通做到足,唱三首歌的Joey收七十萬酬勞,周筆暢袋五十萬,在台上又要唱歌又要玩體操的劉璇只收三十萬,抵!但黎明卻索價二百萬唱三首歌,當堂嚇窒大會。

李寧企硬

見大會有意縮沙,黎明一方即自動劈半價,收一百萬!天王大酬賓,但仍是眾星身價最貴,要求亦特別多,只肯提供極有限時間彩排,梳、化、服、經理人、工作人員等過十人隨行,全部食住交通都要最豪。劈價優惠條款當中,包括要求跟「非凡」老闆李寧及所有金牌運動員單獨合照;但李寧唔想破例,企硬唔OK。黎明硬食閉門坃,彩排遲到早走,到正式演出,企定唱完三首歌,鞠躬走人,全體謝幕及歌手上台大合照,一律無影。

運動員三月一日坐船抵達澳門後便不停彩排,表演完第二日又要現身分享會,即使大會提供酒店購物商場八折優惠,一眾國寶三日兩夜行程根本無時間血拼。

巨星有格

入行廿七年,黎明最為人津津樂道,莫過於不時自創無厘頭金句,帶記者遊花園;上至工作下至私生活,黎天王的確自有一套。

當fans無到

上月中歐遊返港,被記者和二十多名fans重重包圍,無論獱住枴杖的婆婆,抑或抱住BB的fans湧上前派利是,天王一手撞開,睇唔到。

迫前妻封嘴

去年11月,同黎明離婚後首度返港出席活動的樂基兒,面對有報導指分走前夫一半身家和其他負面傳聞,公開爆喊,指同前夫已簽下離婚協議,不能透露箇中半點內情。

出騷快閃

08年,收三十萬酬勞為《中國第17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做壓軸表演嘉賓,以人群太多失控為由,唱一首歌,逗留五分鐘便閃。

唔收人仔

05年10月為「第七屆瀏陽國際花炮節」開幕晚會做壓軸表演嘉賓,被指無理要求大會將六十八萬人民幣酬金,即時兌換成港幣。

保鏢護駕

大會辯稱黎明趕住返香港,但實情是對未能安排與國寶單獨影合照有不滿,發爛渣。黎明大軍急急腳返君悅酒店執行李,知道有記者在樓下守候,於是要酒店保安逐客。「無辦法,上面落鰦order,要趕走晒你懐(指記者),呢度係澳門!你知會點o架啦!」一名酒店保安說。清場後,黎明上車時,身邊多了一位疑似中南海保鏢,連同十多名保安雙手加遮陣阻擋,成功避開鏡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340

打車App炮灰之旅:死在黎明前的黑夜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530.html

   創業與監管最近成了熱門話題。痛仰樂隊有首歌,叫《不》,裡面有幾句這樣的歌詞:「不要相信規矩,不要相信秩序,不要相信經驗,不要相信教訓」。雖說有點憤青了,但這個高速時代,若是出現點什麼意外,那還真不是什麼稀奇事。

好了,入題吧,我們來說說最近移動互聯網的草根王子——打車App。

它的現狀

1、先說下這個領域現在的寵兒,那就是分別被騰訊和阿里收購的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一北,一南,一個北方帝都,一個江南水鄉,各依一方水土,紮根一處市場。

2、再說說其他小諸侯。打開手機以「打車」為關鍵詞搜索後,你會獲得一大串的App推薦,甚至會有一個地方為根基的地方性打車App,他們在幹什呢?守城!若是能守得好自家城池,又對周邊有一定拓展的話,那說不定資本也就找上門來了呢,退一步講,只把自家城池守護好,能混的被行業大哥收購的話,也是個不錯的歸宿。

3、南北各有一個大的勢力,周圍一小圈諸侯,但還有幾個地方,是沒人守,也沒人攻,攻了也沒拿下。比如上海,出租車行業被高度壟斷,電招系統又相對完善,誰想插一腳,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4、彼此觀望。誰在彼此觀望?幾家做的最好的在觀望,因為攻下一個城市還好,但是你發現了沒?不管你是用哪種方法,都沒法很好的複製,為什麼?文化,風土,和當地現狀,都各不相同,所以沒法複製。

為什麼有人投?

1、騰訊和阿里的注資是最終把這個領域炒熱的關鍵動作,所以打車App應該感謝騰訊和阿里在資本圈對於這一領域的暖場。由於微信的帶動,移動互聯網產業愈發地給人一觸即發的感覺,無論是互聯網巨頭,還是投資機構,都在盯著這一塊。互聯網巨頭是害怕,因為晚了一步,以後就算追十步,也不見的能追回來。所以我們常會看到這些互聯網巨頭不僅會有業務收購,而且還會有一些戰略收購。就拿騰訊和阿里來說,微信一個產品就能讓騰訊的地位逆襲,阿里收購陌陌就是十步後的追趕,並且也還是九牛一毛,混個心理安慰而已。所以誰敢掉以輕心,特別是無線事業部,都想一決雌雄,拋對手於千里之外。倆家做打車App的企業,在注資初期,會員數和可視的市場前景都還可以,所以得到青睞也屬正常。

2、除了互聯網大佬為了爭奪移動互聯網入口外,其他的投資性投資機構為什麼投呢?市場都熱了,誰會不搶呢。風投看大佬玩什麼市場,就搶點什麼市場,這樣以後就也可以分上一杯了。他們是想快速搶佔領市場,提升產品在行業的影響力,提高議價能力,然後溢價出售,從而獲利。

3、在移動互聯網沒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之前,用戶數就是人民幣。移動互聯網大家都是認可的,但還沒想好怎麼玩,也沒有特別牛逼的標竿企業,所以現在能做的,就是搶入口,搶用戶。說起來挺有意思的,同樣的一個用戶,你在跑到移動端去就比你在PC端要值錢的多。

4、還有一個比較宏觀的揣測。「道路擁擠」和「打車難」是日常的活躍話題,常出現在人們的周圍。網絡上,或者社會上的意見領袖多集中在一線城市,在一線城市,上述兩個問題又更為突出,並且部分人會把「打車難」與「道路擁擠」扯上若干聯繫。所以當這類App推出時,有足夠的話題背景,也有足夠的話題參與者。上述說了,移動互聯網產品一直備受關注著,所以它一出來,便是天時地利,直接登台。

既然是產品,那我們就談談它的盈利點

1、眾所周知,此類App有個「加價」的功能,這是大家在討論它盈利來源時候的一個點,但快的的趙冬說加價不加價其實影響不大,因為加價的單子比例不大,並且也帶來不了多少利潤,關於加價的政府態度:加價行為要接受政府指導。但你我都清楚,凡是官方的發言,彈性都是巨大的,每個字都可以延伸出一萬字的論文。

2、既然沒把「加價」當作重點,所以就有人算著這麼一筆賬:出租車有3000億市場額度,全國出租車空駛率為20~30%,打車類App若能降低5%,那麼這個App的市場就是3000/80%×5%=187.5億,所以要什麼「加價」,抽成一舉,大事成矣。先不說這些拍腦袋的數據是哪裡來的,我們就說20~30%的空駛率,是不是也把二線、三線、四線的城市出租車全算裡面了,這裡面有多少城市的出租車是裝了你的App也是不會有什麼改變的,因為有些城市的市場就是那麼多,有些城市就必須存在30%的空駛率,甚至更高。還有就是空駛率的造成有多少是因為出租車和打車人雙方都有需求卻無法相遇而造成的,其實最後你會發現,打車App對於這個市場,能做的,並不是很多。

3、也有人提出,這不過是進入移動互聯網的一把尖刀,以後會拓展到「美食」「娛樂」對「目的地」做一些文章,當然,我是很認可這種模式了。但我還是有些顧慮,首先轉化用戶難,其次這個市場肯定是競爭異常強大的,再次,維度一變大,就會容易讓你那本來就不是很突出的競爭力變得更加虛弱。

4、抽成。這樣的方式很難做,後文我會詳述這個市場的現狀和受眾的特點,並不是說司機不給你抽成,是因為,你改變不了這件事情的本質。最後加上一句李想曾經給闡述洗車App模式文章的評論你感受一下:

「在一個洗車平均費用只有20元的國家,只有偷稅漏稅才能盈利的行業,還想要分得一羹,和乞丐碗裡搶飯吃沒區別。」

這個App本身

1、你只是一個進行比較早的模式,你只是搶佔了一兩個城市部分車租車司機用戶的模式,你沒有一個強大的後盾,雙拳難敵四手。這裡有個例子,微信如果不是有騰訊這個「母體」,要不是騰訊為它導入了無數用戶,也不至於現在這麼牛逼。我昨天登錄微信公眾平台時還會有好幾個小bug,它要不是有個好媽,誰會慣著它?不過嘀嘀和快的都還不錯,都是被互聯網大佬收購了,但看來多半是戰略收購,因為我不相信他們都有心思搞打車這一塊。阿里有注資了高德地圖,誰知道會不會聯合快的搞出點什麼新的東東呢。所以以後,打車App產品本身,是被作為「主菜」還是被作為「佐料」,可是非常不好說的。

2、產品功能過於單一,核心競爭力薄弱。看幾個同類打車App獲取用戶的手段就知道了,這個租借智能手機,那個租借pad,你給充話費,我就返現金。同類產品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看誰燒的起。拓展功能,加點周邊?no,那樣的話,你就不是你了。

3、服務內容的完成,涉及金錢利益,但卻還沒有一個有效有力的制約和規範手段。儘管你說以你們現在運營的狀況來看,違約的單子是很少的,是不足為患的,但這根本就不是回答我這個問題的答案。

4、從你的功能來說,你為打車者提供的服務不會比他自己完成的價格低,因為這個價格是死的。你也不可能減少一個打車者或者增加一輛車租車,你只能有條件地調節出租車的位置。所以,你改變不了本質,你無法創造和減少需求。並且還可能損害了沒使用你產品用戶的利益,那你會說那裝了我的產品就好了啊,等等,有個人不會給你說這句話的機會,恩,是政策,政策以百姓的聲音為主,這個我們等會說。

它面臨的那麼點小困境

1、政策。這個諸位應該比我清楚,政策與政績是掛鉤了,政績與風險是成反比的。在一個每次提價都要經過聽證會後層層批示審核才能執行的行業,你想搞點花頭,你自己說,容易嗎?政策可以允許自然形成的狀態所在,但它不太會願意接受你要改變這個狀態,並且你還無法保證會變得更好的前提下。政策永遠不會願意承擔責任,所以風險永遠與你相伴。假如我要黑打車App的話,策劃一起出租車車禍,原因就是司機在看App找生意的時候不小心撞了,找幾家媒體報導下,花點錢雇點水軍在網上鋪一輪,連搞兩三次,你看政策會不會有反應。

2、以電招為代表的各種協會以及掛靠政策的機構的集團利益。打車App會觸及到他們的利益這是不爭的事實,他們多少在當地都有些關係的,無論是出租車公司也好,政策也好,關係肯定比你溜,相當於地頭蛇級別,你去跟他們拚一拚吧,有的玩的。更可恨的是,一山還有一山高,每個城市不一樣,都有自己的地頭蛇,你沒法一勞永逸。

3、出租車公司。你的不可缺少的一方用戶就是出租車司機,按理說他們算是出租車公司的員工,也就是出租車公司的資源,你用別人的資源,為自己賺錢,而且出租車公司還沒分到,它,會同意嗎?它肯定不會提高份子錢,那它就應該轉過來對你說:給我來一杯。

4、無法複製式攻佔市場。其實上面已經有提到了,不一樣的城市,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不一樣的現狀,不一樣的政策制度,不一樣的關係和利弊。你一個城市成功了,但是你是方式無法複製,就像嘀嘀和快的,攻下北京和攻下杭州的城市就是不一樣的。

關於它的用戶

由於打車方人群廣泛,難以概述,所以就說說另一方——出租車司機。

1、在所在的城市算是低收入人群,對金錢利益敏感,他們不是大學生,也不是白領,一般都有家有口的,他們可能一個月能賺個幾千塊,但抽的煙可能是點8中南海(不敢詆毀文藝青年的聖煙,只是借喻低價)。這樣的群體,教育成本很大。他們中部分會有這樣的潛意識:通過App拉倒生意,那是我爭取的,給你抽成錢,那是你剝削我的。(有點極端,但我強調了是部分,並且是潛意識)。凡是通過金錢來維繫的關係,都會很脆弱。你的產品若能增加他們每月1000塊的收入,他們會很忠心,若是增加每月1塊錢的收入,他們會讓你滾遠點(都不夠流量錢呢)。所以這其中是有個臨界值的,現在你在臨界值左邊還是右邊都不知道,你們之間的關係,比你認為的要脆弱。

2、契約精神。對,這是個死穴。都說新加坡的打車App運營的很好,但你沒想過兩國的國民素質基礎不一樣麼?上文也提到,違約發生的不多,但在你的這個問題解決之前,這是你不能迴避的心病。

3、有退路。你的產品若是做的讓人不滿意,那麼首先他們可以轉用別的同類型的產品,再次可以轉用其他產品,比如微信,比如QQ,或者電招,最不濟,我不用你的產品了,照樣可以拉到活,照樣可以打到車,並且也許並不比用你的產品差很多。北京有個朋友說,電招叫車差不多半個小時能到(有位置不是很好的原因),路邊等等差不多也是半個小時左右,電招尚且做到如此,你打車App能厲害到什麼程度?

4、司機挑活的。這是人之常情。好活不是誰都能搶到的,差活晾在那裡沒人接。這是個可怕的死循環,每循環一次,你的產品危機就增加一次。

這個市場

1、面臨的挑戰,剛上述說了。繁雜,渾噩,變數多,風險大。

2、需求時間集中。車難打的時段多集中在上下班的高峰期,這就導致了「閒事沒啥活,忙時用不到」。

3、這不是一個完全市場化的市場,你沒法期待它以市場經濟的模式運行。並且我們認真想想,車難打的狀況真是完全是需求方和供給方無法準確對接嗎?一線城市的早高峰晚高峰有多少空車被堵在路上,你的App能讓它飛到客戶身邊嗎?(搞大了,都說到城市規建上去了,不往下說了。)

4、這是個定額市場,你無法創造一個新的需求,也沒有創造一個消費需求的能力(宏觀上),你只有適當地調配資源的能力。並且還涉嫌干擾資源的自然分配(杭州已有報紙進行了報到)。沒有使用你產品的人可能受到使用你產品的人對出租車資源的干擾(你App運營的好的前提下),你可能會說,那這樣的人也使用我們的產品就好了呀,但使不使用是個人選擇問題,不應該被迫使用,並且政策不會給你說這句話的機會。

收尾的話

沒有「母體」的移動互聯網企業者,一部分命好的,被收購;一部分苦逼的,成為了資本對賭的棋子;再有一部分,死在了黎明前的黑夜。

路那麼長,何必把步子扯的太大,少吹點牛逼,未來才有希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137

不要倒在黎明前,A股投資有感

來源: http://xueqiu.com/5717820581/27179862

看到有球友在低位割肉銀行股,對此有所感觸。      想寫寫自己在B股的一段經歷,在2011年的時候初入B股市場,當時感覺B股簡直是價值窪地,股票相對A股折價30%~50%,ROE15~20%左右,PE不到10,股息率有4~6%。當時看中了其中幾只B股,杭汽輪B,魯泰B,江鈴B,財務優秀,自己怎麽算都覺得便宜,就開始分批買入了; 誰知買入後這些B股的股價卻跌跌不休,杭汽輪B最低跌到6HKD,魯泰B到5.xHKD,江鈴B到12.88HKD。       那時所有的持倉都套住了,損失有大概10~20%,當時就蒙了,覺得是不是自己算錯了,不過當時還是相信自己計算出來的價值,也覺得這些公司基本面上也沒什麽問題。。但在B股最低迷的時候,更壞的消息出來了,市場傳言要推出國際板,當時自己內心就在琢磨,是不是國際板開通以後,那B股市場就更加邊緣化了,那麽B股就會一直跌下去。那時又出現了閩燦坤事件,B股市場更加恐慌了。雖然一直以來很少看交易軟件里面的個人股票資產,但在那個時候自己卻天天忍不住看著自己的股票市值在不斷縮水,那時真的很怕會跌到一無所有,心里天天盤算著是否該賣出這些B股。不過那時真的很感謝小兵@小兵oo9 ,小兵的文章總是在最恐懼的時候給人以鼓舞,最終自己還是堅持了下來,一股沒賣,繼續堅持定投。到了2013年,我們來看看上面這些B股的股價,杭汽輪B 11HKD, 魯泰B 10.12HKD, 江鈴B 29.1HKD。最終這些B股股價大多都翻了一倍左右,而且還沒算這兩年分紅的收益。我自己的一點看法:1. 跌著跌著,壞消息就出來了,市場先生會讓你在恐懼時更加恐懼。2. 適當遠離市場,不要讓市場價格影響你自己的判斷。3. 尊重大數法則,適當分散。   2011年表現最好的B股是張裕B,基本沒什麽跌,如果我只持有它一只的話現在的結果會是怎樣?腰斬再腰斬。   因為你重倉一只股票了,很容易就會屁股決定腦袋,聽不下別人對這些股票的批評,形成自我強化,而失去理性。3. 註重凈資產的實際增長,忽略股票價格的波動。    現在的B股相對A股藍籌的吸引力沒那麽高了,因為股價已經上去了。在A股中,真看不出有哪個版塊比銀行板塊更加低估,銀行股平均ROE 10~20%, PB < 1, 股息率平均在5%以上。市凈率低於1有什麽好處?對分紅再投資有好處。假設某公司的每股凈資產是10,ROE = 20%, PB = 0.6, 分紅率 = 30%,持有股分數 = 1000,那麽股價 = 6。如果公司不分紅,股東權益增長為 10 * 20% * 1000 =  2000按分紅率30%算,股東權益增長為 10 * 20% * 70% * 1000 =  1400, 股息 = 10 * 20% * 30% * 1000 = 600。 股價除權 = 5.4。分紅再投資買入111股,總股數為1111。那我們算算兩種情況下股東權益的增加值是多少:1, 不分紅: 20002, 分紅: 1400 + (111 * 10) = 2510分紅比不分紅多出了整整25.5%,這就是折價的威力。因為是工科出身,不喜歡充滿感性的分析,只相信基於數據的統計分析。魯泰在中國股市上從來都不是大牛股,所屬行業也是很多投資者都看不起的紡織業。不過野百合也有春天,如果從2000年長線持有魯泰B的話,總收益卻有14倍。從我統計的圖里可以看出,如果初始投入5w, 分紅再投資,到現在的話大概有70w, 收益倍數為14。現在每年分紅2.8w, 是初始投入的60%,成本早已為負數,你還會在意它股價的波動嗎?在股票市場投資,最重要是控制自己的內心,千萬不要讓恐懼貪婪戰勝內心。我的投資格言:低估才是王道,要想擊敗市場,必先遠離市場。$魯泰A(SZ000726)$ $杭汽輪B(SZ200771)$ $江鈴B(SZ200550)$$浦發銀行(SH600000)$ $招商銀行(SH600036)$ $興業銀行(SH601166)$ $交通銀行(SH601328)$@sosme @小兵oo9 @管我財 @編程浪子 @自由老木頭 @每天發現一個更好 @陳福力20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472

生物燃料2.0:商業化黎明前的暗黑紀

http://www.xcf.cn/newfortune/qianyan/201406/t20140623_604309.htm
在航空領域,生物燃料因低價、綠色而成明日之星。藻類等非糧生物燃料開始興起,傳統能源巨頭頗有興趣,初創企業卻在資本市場艱難求生。新一代生物燃料距離成為商業可行的目標,還有多遠?

  陶娟/文

  到2015年年底,所有英國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從倫敦城市機場起飛的航班都將以有機垃圾(紙、食物殘渣、廢草和其他有機殘渣)為燃料。負責此項目的生物燃料工廠倫敦綠色天空目前正在緊張施工中,建成後,該廠每年將接收約50萬噸城市垃圾,並將它們轉化為6萬噸噴氣燃料。

  儘管這一產能與傳統煉油巨頭無法相提並論,城市機場也是倫敦五大機場中規模最小的,看起來一切還只是場先鋒試驗,不過這個聽起來很酷的工程,呈現的正是能源界變革的序曲。

  航空界的燃料革命

  生物燃料泛指由生物質組成或萃取的固體、液體或氣體燃料,可替代由石油制取的汽油和柴油,且具有清潔性和可再生性,更有利於降低碳排放和提高能源自給率。和人們想像有所出入的是,比起汽車製造商,航空公司有著更強的動力開發生物燃料。內在邏輯並不複雜,汽車燃油費用由個體消費者負擔,而航油成本卻由航空公司承擔。近年來,由於原油價格一路上漲,據波音公司介紹,噴氣式發動機燃料的價格自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2%,目前每升接近6元。航油費用佔到航運成本的40%,成為沉重的財務負擔。

  其二則是航空公司的碳足跡更易追蹤,2011年歐盟將航空業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強制性徵稅。每家飛往歐洲機場的航空公司能分配到一定限額的碳排放額度,超出部分則需要購買。

  此外,汽車業節能主打油電混合動力,特斯拉等甚至已實現純電動,但對飛機而言,其所需的能力密度遠非電池可以提供,液態燃料必不可少。因此,新一輪生物燃料革命中,航空界反而傾注了更多興趣。空客公司預測,2030年生物燃料將佔據噴氣燃料的三成。而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預測則更為激進,2020年時生物航煤就將達到航油總量的30%。倫敦綠色天空的合作方即包括英國航空公司,且現階段並不以成本考量為第一要素。

  同樣,日本IHI公司也於2013年宣佈將量產以藻類為原料的航空生物燃料,最快於2018年在東南亞等地投產,價格也將下降到目前生物燃料均價的1/10左右。

  與此同時,航空生物燃料技術上的可靠安全性也逐漸得到論證,為其實現商業量產拉開了帷幕。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最近發佈的一項飛行測試研究顯示,商用DC-8飛機在飛行試驗中使用亞麻植物油製成的生物混合燃料,在升至39000英呎高空時發動機性能仍未受影響,此外,其碳排放量相比使用傳統燃料降低了三成。

  2.0時代誰在佈局?

  最初,人們以玉米、大豆、甘蔗等製作生物燃料,以美國為例,由於政府強制規定汽油生產商在混合燃料中加入乙醇,2009年時,美國約有41億蒲式耳的玉米作物用於生產乙醇,佔玉米總產量的33%。比爾·蓋茨也曾斥資8400萬美元,收購了一家玉米乙醇廠商Pacific Ethanol(PIEX.NSDQ)25%的股權。

  不過玉米這類易發酵的物質最主要的功能還是為人類提供主食,因此隨著全球範圍內乾旱引發農作物價格上漲,2008年美國曾經最大的乙醇公開交易企業VERASUN公司宣佈破產,全美15%的乙醇產能遭到閒置。而一些人道主義組織更是對「非洲人正在挨餓,美國政府卻還補貼用玉米來制乙醇」感到憤懣不平。無論是從經濟價值還是道德取向考量,昔日以糧食為原料的生物燃料發展都蒙上了一層陰影。美國因而降低了此類補貼。

  相較之下,2.0時代的技術宗旨很鮮明—尋找非糧食作物作為原料,正如倫敦綠色天空項目及日本IHI公司試圖摸索的那樣,藻類、有機類垃圾、森林廢棄物等,正逐漸成為主角。而崇尚綠色能源的企業也身體力行,致力於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如蘋果建於北卡羅納州的數據中心,通過生物代謝物產生沼氣能源,提供系統動力。更為龐大的生物燃料項目則多見於地方政府的規劃中,如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市政電力公司2008年宣稱,將用20年時間建立一家生物質發電廠,主要原料為廢木料,建成後發電量約 100 兆瓦,項目總預算高達23億美元。

  美國能源部預計,到2017年,全球生物燃料市場規模將達811億美元,相比目前增幅逾1倍。在此預期下,風險資本與傳統的能源巨頭共同加速,推動商業化生物燃料項目的量產。如殼牌公司與生物催化酶技術領先的Codexis(CDXS.NSDQ)共同開發生物燃料,埃克森美孚斥資1億美元研發以藻類為原料的生物燃料。而杜邦在美國愛荷華州設立的纖維素乙醇生產基地採用玉米秸稈為主要原料,年產3000萬加侖燃料乙醇。在美國,該領域的不少初創企業更在風投資本、種子基金襄助下完成原始技術積累,並成功登陸資本市場。

  資本市場先行者仍存風險

  2.0時代「變廢為寶」的理念看來頗為動人,但技術風險和商業回報才是市場和企業最為關切的。前途儘管光明,道路卻不免曲折。2014年4月,國內媒體曾掀起一波報導生物燃料的小高潮,稱美國生物燃料公司KIOR(KIOR.NSDQ)、Pacific Ethanol(PEIX.NSDQ)一週時間股價翻番等,但深挖其背後的發展歷程及長期股價走勢,卻是另一番殘酷現實。以KIOR為例,其2011年登陸納斯達克,由瑞信、瑞銀、高盛三家作為承銷商,但彼時其不僅沒有創造利潤,甚至還沒有產生一分錢的營收,完全處於燒錢研發階段。

  KIOR的特色在於定位鮮明,自2007年成立起即追求將非糧作物轉化為再生能源,並成功開發出生物質液體催化裂化平台,能夠將多種碳纖維生物質轉化為優質汽油和柴油,減碳效應也明顯高過美國相關法律規定。此外,對於需要用玉米或者有機垃圾為原材料的生物燃料項目,一大障礙在於原料價格波動大、收集困難,而KIOR地處林業資源豐富的密西西比州,當地的黃木松資源過剩率達17%且成本低廉,正是原材料的不二之選。KIOR上市前一直依賴股權和債務融資,而上市目的則是籌集更多資金,建立能源工程,將這項技術進行大規模商業化。

  除此之外,當時KIOR還提前鎖定了Hunt Refining、Catchlight Energy以及聯邦快遞等客戶,分別簽署了5年、2年、2年的石油、汽油和柴油以及燃油購買協議。方向正確,技術領先,成本可控,客戶現成,這一切因素疊加在一起,似乎只要工程上馬,利潤就會滾滾而來。資本市場也無懼KIOR零收入的尷尬,在其募資時大力追捧,市值一度高達23億美元。

  不過,從研發到大規模商業量產的轉換並不順利,儘管2012年KIOR艱難突破零營收,但虧損額卻進一步擴大,2008年虧損額為586萬美元,2012年已虧損9618萬美元(圖1)。自上市以來,KIOR股價已跌去98.6%,2014年5月20日收盤價僅為0.512美元/股,而同期納斯達克指數上漲了54%(圖2)。

  值得注意的是,KIOR並非個例。以藻類燃料為主營的Solazyme(SZYM.NSDQ)上市迄今股價下跌了56%,2014年隨著產能增加股價才稍有起色;以微生物發酵技術見長的 Amyris(AMRS.NSDQ)2010年上市之初也曾被華爾街熱捧,股價一度飆升至33美元/股,但規模化量產卻遭遇技術瓶頸,2012年股價已跌至2美元/股之下;另一家領先的生物燃料公司Gevo(GEVO.NSDQ)曾經接受政府百萬美元資助,以進行以草類和木屑為原料生產纖維素燃料的研究,後卻不得不放棄項目,轉攻玉米生物基化學品。可見,生物燃料2.0時代,距離商業意義上的成功,仍有不短的距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97

擁抱黎明前的黑暗:實體經濟正在構築底部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641

本文作者為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俞平康,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經濟與資本市場

理解中國經濟可遵循短周期和長周期兩條線索。短周期內,房地產投資下行拖累經濟下行,經濟下行拖累就業,保就業就要保增長,保增長的方式從財政刺激為主轉向貨幣刺激為主,而貨幣傳導途徑的不暢又易催生泡沫,去杠桿將是緩慢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即未來的一到二年內,貨幣將維持穩中偏松的狀態。長周期內,目前我們正處於改革開放以來第二個長周期的築底階段,新老周期交替決定了2015年度的經濟基本面將穩中偏降並築底回升。因此,貨幣的穩中偏松與經濟的穩中調整決定了中國的資本市場,包括股票和債券市場,將處於長期慢牛的狀態。

短周期線索

短周期內我國的宏觀經濟呈現十分明顯的季度波動特征,自九十年代至今,經濟運行在季度之間就呈現“一上一下”的特征。目前經濟在短周期內的運行正處於經濟下行壓力與政策向上托力間的平衡,因此保增長力度的大小就立刻體現在了經濟的波動。同時這也表明,理解中國經濟短周期的關鍵在於理解政府與經濟基本面的互動。

房地產投資下行拖累經濟增速。我國房地產市場已走過人口紅利的趨勢性拐點,長期下滑趨勢難以逆轉。基建投資雖對部分對沖地產投資的下滑,但從測算結果來看,無論行業本身對增長的貢獻率還是對相關產業的拉動,房地產都要強於基建,在財政受限的情況下,基建投資很難做到完全對沖。目前在政策和金融條件放松之下,地產銷售已企穩。由於地產投資滯後於銷售,預計明年一季度末到二季度初房地產投資增速將逐步見底,屆時經濟的下行壓力也將消除。但經濟的整體下行和高庫存制約了房地產業的上行空間,因此即使明年二季度房地產業如期企穩,下半年回升的幅度也很有限。

經濟增速下行拖累了就業。在地產下行持續打壓經濟的時候,繼續堅持“保增長”的目標是否還有必要?數據顯示就業數據存在與經濟增速類似的周期性,這表示“保增長就能保就業”的邏輯仍然成立。但我們仍需警惕就業彈性較低的事實以及真實失業率數據缺失的風險,因此“保增長”的底線仍然存在。今年三季度以來,由於受到財政的制約,保增長的方式明顯由財政刺激為主向貨幣刺激為主轉移;一些政策兼具了保增長與調結構的雙重特性。隨著明年的增長目標從7.5%下調為7.0%,保增長的壓力將減小,調結構的步驟將加速。但在經濟仍具有下行風險的情況下,政策將更註重對系統性風險的規避。

政府推行全面寬松的貨幣政策的一大顧慮是貨幣傳導渠道不暢易催生資產泡沫。目前貨幣政策正處於“堰塞湖”的困境,一方面銀行惜貸使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信貸傳導渠道受阻,另一方面直接融資(股/債市場新發行)成本過高,使寬松政策下的大量貨幣淤積於銀行體系內,令金融體系被動加杠桿。而與此同時,資本項目的開放(滬港通)、國企改革以及融資融券業務的快速發展打開了資本市場的資金面,在改革預期的提振和寬松貨幣環境形成的無風險利率下行條件下,投資者熱情得到提振,增量資金不斷進入股債市場,推動資產價格急速上漲。因此,市場呼喚廣義的貨幣金融政策完成貨幣傳導路徑的“堵”和“疏”,更好的將央行放的“水”引入實體經濟的溝渠。具體說來,銀監會及證監會方面將“堵”住貨幣在部分“剛性兌付”產品中的流動,規範信托、理財產品市場,清算地方政府債務,達到打破剛性兌付和隱性擔保的目的,促進無風險利率的改革;同時“疏”通直接融資市場的融資渠道,實質性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全面性的去杠桿不會展開,但標的於房地產產業鏈的“結構性”去杠桿將會緩慢展開。我們當前與1999年一樣處在周期底部,但不同於上輪周期,結構性、平緩去杠桿將取代大刀闊斧的清理。重要原因之一是當時經濟的國有成分過高,亟需大手筆整頓;而今天我們面對的地產產業鏈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形勢雖然也很嚴峻,但並未發展成整體系統性風險,因此調控的思路會存在顯著差異。貨幣政策在本輪去杠桿過程中會維持穩中偏松,將助推股債商品等各類資產市場的長期慢牛局勢。最理想的去杠桿路徑,將遵循“以行政性幹預堵塞漏洞引導信貸流向”和“推動多層次直接融資市場發展”為主,以 “一帶一路去過剩產能”和“危機時向政府轉移杠桿”為輔的四條路徑並行的方式緩慢推進。

長周期線索

把眼光放的更長遠,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到今天的36年時間內,我們大體經歷了兩個完整長周期的洗禮,目前正處在新老周期的交替時點,與1999年同樣處於大周期的底部,具體表現為:經濟緩慢築底,結構緩慢轉型,經濟運行和政策均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1999年與2014年的宏觀經濟均在前期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97亞洲金融危機和08年全球金融危機),經濟運行的路徑存在相似性;兩時期的經濟築底主要都歸因於過度擴張帶來的產能過剩和高杠桿,以及壞賬堵塞了銀行的信貸渠道。因此在這兩個時段,結構化的改革均傾向於從“去產能,去杠桿”的思路開展,以期解決無效供給過剩和有效供給不足帶來的中長期增長問題。政策方面,1999年與2014年政府均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此外,在國有企業改革、反腐敗、成立資管公司清理信貸渠道、資本市場利好政策等方面,兩個時期也有諸多相通之處。無論是客觀經濟運行還是主觀政策,在長周期的視角下很難再找到兩個更相像的時期。如此之多的相似特征似乎為我們判斷當前經濟狀況及政策走勢提供了依據。

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很可能已確定把明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從今年的7.5%下調為7%,而我們測算明年經濟的潛在增速在7.2%左右;上一次因為前一年度未完成經濟增長指標而下調下年度增速目標正是在1998年。這意味著政府的保增長措施將明顯減弱,小規模或定向的刺激政策仍然會持續,經濟仍將呈現小波動的特征,整個2015年經濟將是築底調整的平穩過渡期。根據我們的測算,2015年均增速將在7.1%至7.2%之間。隨著地產投資的企穩,經濟最低點將在一季度末二季度初,前半年低,後半年企穩,先見黑暗,再見光明;而後半年的增速取決於結構改革推進的速度和力度。

放眼全世界範圍,我國的結構性改革是充滿希望的。自08~09年的大低谷後,美國已經成功完成去杠桿,基本面正在複蘇向好,而中、歐、日均處在結構改革的推進過程當中。歐元區的內部矛盾、以及日本的財政貨幣框架內在悖論,使得它們的改革進程舉步維艱。而中國的結構改革在穩步推進,其根源在於我們有強大執行力的中央政府。

2015年下半年經濟企穩複蘇的強度取決於結構改革推進的力度。中國的結構轉型是自上而下的、主動的,政府執行力是關鍵。需求方面的主要任務是增加居民的收入和消費能力,這需要一系列的民生改革;供給層面將以財稅、土地、國企、金融以及法制領域作為切入點。

在經濟下行的黑暗中,中國經濟必將迎來下一輪產業全面升級和複蘇。這是因為中國高端勞動力成本與發達國家相比擁有巨大的競爭優勢,即“工程師紅利”。它將帶動產業全面升級,這與美國90年代複興的邏輯如出一轍。首先在經濟築底調整時行業分化加大,科技小行業先行,隨後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隨著生產率的提升而逐步回升。破壞性創造的過程正在加速,這正是大周期築底的標誌。雖然2015年前半段還會有回調,但我們已經抓住了暗夜中的火炬,去擁抱這黎明前的黑暗,迎接前方的曙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5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