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概念進場-協盛協豐(707)


(風險聲明:這只是一些小意見。因以往的經驗證明,這個計劃可能告吹,又或是我猜錯,計劃不會實行,加上又為福建股,故請大家先做好分析,才好作買賣的決定,如有買入這隻股輸錢,我決不會負責。)


今日生果日報的青姐,加上幾個專欄,又遲來一步寫北京地產(925,前元昇國際),其實我早幾個月已經寫,不過無人見到,無辦法,所以大部分人總是依她的,無所謂。


今日,我見到隻福建股,又想吹吹打打一下,看看猜不猜得中。


(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321/LTN20060321005_C.htm


這隻股在2006年3月上市,以每股1.16元,發行1.4億股,集資約1.5億上市。上市後股價下跌至50仙,其後市況好轉,業績也好轉,股價回升至1.4元以上。


(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620/LTN2007062000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316/LTN20070316148_C.pdf


公司恰巧在股價高峰時,在1.32元,配售1.2億股,集資約1.54億元,用作投資廠房之用。


(3)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025/LTN20071025185_C.pdf


公司簽訂1.6億元,3年期銀團貸款,但大股東需維持50%以上的股本。


(4)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703/LTN2008070343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05/LTN20080905647_C.pdf


公司其後因次按危機,業績下跌,財務遭遇困難,故縮減廠房規模,延遲廠房投產日期。


(5)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11/LTN20090911224_C.pdf


據最近業績可見,因金融海嘯影響,營業額及盈利下降,但應收帳款及按金卻大幅增加,一年期的應收帳款劇增,可見應收帳款質素較低,撇帳的空間很大。此外,存貨大幅增加,比對銷售額的下降,可見存貨的水平有點過高。


在現金方面,抵押存款增加,伴隨借款的下降,可見銀行界對之的風評有下降的現象。


他手上的現金僅5,000萬,但今年要還的貸款達2.15億,扣除約6,000萬的抵押貨款,缺口達1億元,況且長期貸款亦將會在明年約6月到期,缺口又增加約1億,即約2億元。


但盈利減少,加上該數字水份較大(應收帳款及存貨水平高,但營業額跌,有減值空間),可見以其盈利根本無力還債,故此要製造新概念,集資還債,甚至不惜賣殼。


(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18/LTN2009081850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15/LTN20090915159_C.pdf


2009年8月,公司宣佈和同有福建背景的通達集團(698)主席王亞南先生及蔡炯明先生簽訂諒解備忘錄。


該諒解備忘錄稱,他們兩位分別將會注入兩位分別持有29%及71%的一項價值最多30億的房地產業務,新股發行價亦不多於29.5仙,即最多會發行101.69億股,是當時擴大發行股本的10.96倍,可見或會是一殼賣殼行為。


但下月,因股價回升,王先生及蔡先生可能找到新尋找資金的路徑,又或是施先生不願賤價賣殼,又或是發行新股後施先生持股量低於規定,可能會導致違反貸款合約,導致公司需即時還款,陷入財困,或會失去殼資源。


故此公司以「與該等賣方於上述的三十日期間未有就可能進行之收購事項達成具法律約束力之協議」的原因,宣佈諒解備忘錄失效。


(7)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215/LTN20091215004_C.pdf


今早,公司宣佈由Full Gang、李雅雙女士及劉錫源先生分別認購5,790萬股、2,610萬股及1,250萬股,合共為9,650萬股,每股40.2仙,集資3,820萬元。


Full Gang 由李賢義、董清波、董清世、李聖典、李清懷、吳銀河、李文演、施能獅及李清涼分別實益擁有約33.98%、12.50%、19.91%、11.85%、5.56%、3.70%、3.70%、5.10%及3.70%。


(8)


從這份入股名單看到,Full Gang中,以及的人,其實不少有關聯,其本人及親戚均為信義的執行董事


1. 李賢義先生「於玻璃製造業(包括汽車玻璃、low-E建築玻璃、優質浮法玻璃及太陽能相關玻璃)饒富經驗。」,原來,這位人兄大家都熟悉,他就是信義玻璃(868)的主席,並有一定的福建背景,又同時是該上市公司所處地石獅人,一名堂堂搞玻璃為何會入股一家上市公司,這個已經夠奇怪了。


http://www.ycwb.com/big5/ycwb/2007-09/17/content_1620949.htm


http://big5.chinanews.com.cn:89/gate/big5/www.fj.chinanews.com.cn/news/2009/2009-11-30/68802.shtml


董清波先生、董清世先生、吳銀河、李文演、施能獅、李清涼也是福建人,亦是信義玻璃(868)的執行董事之一。


李聖典為信義玻璃的主要股東,其兒子李友情亦為公司執董。

至於劉錫源先生,原來有一信同名同姓的,在信義玻璃當公司祕書。


最後的李雅雙,我尚未找到資料,但應該和信義關係也不差吧。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429/00868/CWF105_c.pdf


 

 

(9)



 

由此可見,這家公司的認購者,主要為信義玻璃的董事和財務人員,相信是為其後注入資產作準備,至於注入的資產,因為特地寫上某人對這個有經驗,故應以新能源,特別是太陽能項目的機會較大。


不過,由於此前項目告吹,故此不應抱太大信心。此外,因集資的資金不足以填數,但發行新股的數量因借貸限制都不會多,另外,貸款到期尚有6個月,故此短期股價上應無大太變動。


但反要注意的是,為何通達王先生的和信義李先生背後的資產這樣多,故要小心他們的外業會影響本業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70

Prada、LV都搶著泡入肥滋滋的市場 奢華大國崛起 全球品牌進場撈油水


2011-3-7  TWM
 
 
 

陶冬預言,中國將在二○一四年遇到﹁路易斯拐點﹂,未來全球與中國經濟將全面調整。事實上,從PRADA等精品時尚產業佈局中國的跡象來看,因應調整的腳步已經悄悄展開,誰的步伐快,誰就搶到先機!

撰文‧乾隆來

經 濟學家克拉克(Gregory Clark)在他二○○七年出版的經濟史巨著︽A Farewell to Alms》(告別施捨:世界經濟簡史)中,認為人類的經濟發展模式「只有一種」,不論是英國、德國、美國、日本、南韓,或是現在的中國,從工業革命至今二 百五十多年以來,各國不斷在重演同樣的經濟發展歷程;亦即將資本大量投注在實體生產以及教育,提升生產效率,同時伴隨著大量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如今中 國的發展,以及未來的走向,仍將依循同樣的路徑。

如果克拉克的理論無誤,那麼,不論中國的經濟是否存在泡沫,或者泡沫是否破滅,未來中國大陸的消費市場,仍將是潛力無窮、不斷產生結構性轉變,而且持續成長的一塊樂土。

至少,義大利精品王牌PRADA、法國Louis Vuitton(LVMH集團)、瑞典的宜家家具(IKEA),以及美國的沃爾瑪(Wal-Mart)都是抱持這樣的看法。

其中,PRADA可能是一一年全世界企業搶進中國市場的焦點。農曆年前,PRADA董事會通過授權,積極籌畫在今年七月於香港股票上市,而且,不是在義大利、香港同步掛牌,而是將香港作為公司唯一股票掛牌的市場,消息轟動全球。

香 港獲選成立PRADA海外設計中心PRADA採取極為積極的中國策略,目前,從東北的瀋陽到西南的成都,已經在十座城市開設了精品旗艦店,預計在未來兩 年,將精品店數增加到四十五家。此外,PRADA去年首度在義大利米蘭之外成立設計工作室,新設的兩個設計中心,一個在時尚之都巴黎,另一個則選在香港。 這個決定,讓紐約、東京的設計師們瞠目結舌,而香港媒體則大為驚喜,認為香港在國際金融中心之外,又有機會成為亞洲的時尚設計中心。

今年元 月二十二日,PRADA設計師、家族第三代掌門人謬司.普拉達(Miuccia Prada)親自飛到北京,主持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舉行的春季時裝發表會,PRADA的春裝發表早就在米蘭完成了,這次是特別在北京再針對中國市場的特 性、量身訂做的秀,也是繼拉格斐舉行芬迪(Fendi)長城秀、紫禁城香奈兒秀,以及去年七月傑尼亞(Ermenegildo Zegna)在上海舉行男裝秀之後,中國時尚產業的又一次盛事。

謬司早在一九八○年代就已經到過中國了,經過二十幾年的觀察與體驗,如今她 顯然認為中國時尚市場的發展已經來到了突破點,她對大陸的記者說:「中國都會的人們很時尚,有些你甚至在巴黎、紐約、倫敦也找不到,中國進步的步伐太快 了。」「中國人已經明白了時尚的含意,將會有自己的時尚之路。」在連續三十年的經濟成長,尤其是近年每年一○%的複利式強勁成長,中國的消費市場成為全世 界最亮眼的焦點,特別是在○八年金融海嘯之後,從失業率創新高的美國、到債務居高不下的歐洲、到經濟已經躺平二十年的日本,大家都眼巴巴望著中國,中國人 的消費潛力已成為拯救全世界經濟的希望所寄。

而這兩年,中國人也的確大大展現了「大國崛起」的氣勢。例如,全世界的奢侈品品牌已完全仰賴中 國的增長,根據世界奢侈品協會統計,去年光在中國國內銷售的奢侈品金額,就高達一○七億美元(約新台幣三千三百億元),佔全世界奢侈品銷售總額的二三%, 成為僅次於日本,遠遠超越美國、英國、德國的第二大奢侈品市場。估計到二○一四年,中國就可以超越日本,成為勇冠全球的奢華大國。

中國人擠 爆了倫敦的百貨公司當然,這還沒有計算中國人在海外瘋狂採購的金額。今年新年假期,中國人擠爆了倫敦的百貨公司,英國的媒體估計,在新年折扣期間,中國人 在英國總共買了超過十億英鎊的精品,超越俄國人與阿拉伯人,成為英國最大的消費來源;如果以全世界所有觀光客在英國採購的金額來計算,中國人就佔了超過三 成。不只在英國,中國人在歐洲的採購金額同樣名列前茅,佔有二五%以上的市場。

遙遠的歐洲都如此了,鄰近的日本更是感受強烈。中國觀光客在 日本百貨公司以「轟炸」的方式全面掃貨,秋葉原的電器百貨店感受最強烈,大陸團一天的採購量,往往可以抵日本人一整個禮拜的營業額。東京大阪的電器商城現 在都特別以海報強調「普通話OK」、「歡迎使用銀聯卡」,如今,更有財團在成田機場旁興建大型購物商城,就是瞄準大陸觀光客。

大陸觀光客數 量的增長,遠遠超過中國一○%的GDP(國內生產毛額)年增率。去年到歐洲的大陸觀光客逼近四百萬人,年增率將近二五%,到日本的中國觀光客人數在十年前 是每年三十五萬人次,○八年突破一百萬人次,今年則直逼一百五十萬人次;至於更近的南韓,去年已經達到一百二十萬人次,今年的目標也跟日本不相上下。

大陸觀光客不只人數多,而且拚勁十足,根據日本官方顯然保守的統計,大陸觀光客每人平均在日本消費一千二百美元,而美國觀光客平均卻只花五百美元。

說起平均消費金額,包括了旅館、交通等費用的美國政府調查顯示,中國觀光客平均每人在美國花費七千二百美元(約新台幣二十一萬六千元),幾乎是各國平均值四千美元的兩倍。

中 國觀光客人數多、又肯花大錢,使得一向嚴謹的日本老闆,也對陸客喧譁亂丟垃圾等行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日本政府則拚命放寬自由行的限制,現在只要有「信用 卡金卡」,就可以免保證金到日本自由行。今年一月三日,日本外交部宣佈將對中國觀光客開放「多次簽證」,從開放自由行到多次簽證,只有短短的一年半,可見 中國觀光客的威力有多強大。

一向領先台灣的日本,也早就積極爭取大陸的留學生,如今每年有將近十萬名大陸學生到日本求學。根據日本文部省的 官方統計,中國留學生在十年前有三萬一千人,到了○九年已經超過七萬九千人,佔了所有留日學生的六○%。具體來說,不論在哪一所大學,中國留學生人數都是 第一位,其中,著名的早稻田大學去年就收了三千多名中國留學生(和台灣大學一年收的新生人數相仿),有些課程根本可以使用普通話教學。

類似 經驗也正在台灣發生。台北一○一總經理林鴻道在接受某電視台的專訪時也曾透露,在銀聯卡接通使用之後,大陸觀光客的消費金額突然暴增,百萬消費金額天天都 有,也發生過單次消費超過千萬元新台幣的超級買家,至於台北、日月潭、阿里山滿街的大陸觀光客、商務客,台灣人的體驗更不在話下。

消費力全 面開花,遍及各個階層中國大陸成為消費大國已經是必然的趨勢,這不僅止於高層的奢侈品或者海外觀光採購,而是全面開花、遍及各個階層。例如康師傅,去年全 年在大陸銷售額超過七十億美元(新台幣二千一百億元),稅後純益超過七億美元;中國旺旺去年營收將近四十億美元;至於大賣場大潤發,去年的營收更高達人民 幣五百億元。這些貼近大陸各層次消費者的台商,在大陸的營運都已達到世界級企業的水準,不論是什麼東西都賣的大賣場,或是一件人民幣一兩元的零嘴,都可以 累積驚人的銷售金額。

大陸的消費市場當然有隱憂,最近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就讓許多大陸老百姓覺得,公司加薪的速度,永遠趕不上物價上漲的幅度。

「花 的錢越來越多,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少」,貧富差距的拉大,也讓絕大多數底層民眾的不滿日益升高,迫使北京當局不斷出台各種政策,拉高基層勞工的工資,打壓不 斷躥升的房價,並且殺雞儆猴處分包括鐵道部長劉志軍在內的貪腐官員;人民銀行也不斷調升利率,扭轉銀行存款利率低於通貨膨脹率的負利率現象,試圖緩解貧富 不均的問題。

不論如何,如果遵循克拉克的經濟理論,那麼中國經濟就算有泡沫,有結構性的問題,仍將遵循台灣、日本、南韓,甚至英國與美國走過的路,在泡沫破滅以及劇烈的經濟結構調整的同時,奢侈品消費市場仍將繼續成長,粗耕的消費體系仍將逐步精緻化,整體消費總量也會繼續向上攀升。

像康師傅、旺旺這樣的企業將從賺取市場財,逐漸轉型為賺取管理財,成功的消費品企業則將向美國寶鹼(P&G)、通用食品(General Food)等企業看齊,或者索性像PRADA那樣完全內化為中國市場的一部分。

在 頂層,北京城裡有十萬名淨值超過一百五十萬美元的超級富翁;在中層,全大陸有兩億晉身中產階級的白領新貴;在基層,十三億人口正在共產黨「和諧社會」的政 策下脫貧追富。美國作家Paul French在他的新著︽Fat China》(肥胖中國)裡開門見山地問:「全世界有什麼地方,在過去七年之內,將所得翻了一倍?」一個那麼肥滋滋的市場,不管是誰,都必須進場撈點油 水!

(本文作者曾任金控研究部門負責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30

商超進場費:中國式的商業怪胎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788465.html

劉雪松是北京一家經銷公司的經理,他給超市供貨已經有十年了。他告訴記者,他代理的某品牌的鍋巴,出廠價是1塊2,超市售價是3塊錢。

劉雪松說:「我進貨的價格是1.2元(一袋),我給物美超市的價格是2.55元供給他們,物美超市大概要賣到3塊錢。」

提供給超市的價格比出廠價貴了兩倍多,劉雪松向記者解釋,表面上看來,超市以2.55元買進鍋巴,以3元的零售價賣出,似乎只賺了4毛五分錢,但其實,這只是超市的「前台毛利」,還有一部分被稱為後台毛利的利潤,就是超市通過進場費、返點等各種方式從供貨商的手中賺走了。

劉雪松仔細算了這筆帳:「我到結算的時候根據合同的費用再給超市30%倒扣的費用,那2.55元×30%,再剩下的就是結算的價格是1.8元。1.8元到3元之間的都是它物美賺取的利潤。」

劉雪松告訴記者,各個超市收取的進場費名目繁多,包括開戶費、節慶費、新店開張費、老店裝修費、新品費、條碼費、合同續簽費、海報費、堆頭費、信息 共享費、促銷員管理費、諮詢費、促銷服務費等十幾種,由於賣場收的各種費用太高,從2010年開始,他已經停止了與物美超市的合作。而在2009年的合同 中,超市不僅規定了百分之十二的扣點,還給他們企業規定了260萬銷售任務。

劉雪松:「260萬要收你12個點,要收這麼多錢,但是你要做不到260萬,你也要交260萬乘以12個點,大概30多萬塊錢。」

在合同費用之外,遇到超市開設新店、店慶節日,甚至總部搬家,經銷商們也需要再交給賣場一筆費用。

劉雪松:「開新店費用,大店要收1.5萬,中型店1萬,小型店5000。然後這個是開店的費用,比如說年節費,還有促銷費,這些是隱性費用,你不知道它要發生多少費用的話,這個費用是很龐大的費用。」

劉雪松告訴記者,經銷商們也希望產品的最終價格能夠賣得便宜些,這樣銷售量才能走得更多,薄利多銷。如果超市不收取這些費用,他給超市的進價可以比現在低很多。

劉雪松:「可以低到30%—40%,超市現在收取我這20—30個點,必須把這個點給加上去才行,要不然我就賠錢了。」

劉繁平是另外一家經銷公司的經理,他給超市供貨也有十年了。劉繁平向記者坦言,跟超市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因收費太高,從2007年開始,他就退出了家樂福。

劉繁平:「為什麼不做,2005年合作時候返傭是16%,我們還是有錢掙的,但是做了兩年以後,第二年漲到17.5%。」

劉繁平說,家樂福的合同返點數幾乎每年都要漲兩個點。合同以外,平日裡賣場又會收取堆頭費、海報費、促銷服務費、促銷員管理費等等,這又佔到了銷售額的十個點左右。

劉繁平:「我們兩年多時間,一共銷售三百萬,給他交的費用有90多萬,差不多100萬,費用佔到銷售收入30%多,我們的毛利只有30%多。那就是賠錢,所以我們就沒法做了。」

央視記者暗訪超市:同一產品零售價比批發價貴了近3倍

面對高額的進場費,那些本小利薄的經銷商如何能維持下去?而正在超市裡擺著的商品,它們的價格又怎麼可能降得下來?為了進一步瞭解進場費的情況,央視記者以經銷商的身份對幾家超市進行了暗訪。

在物美超市的總部,一位採購人員告訴記者,要想進入賣場,門檻很高。

物美採購人員:「現在美廉美和物美合併之後是兩邊開戶,一邊四十萬。現在是做美廉美就要做物美。比如一件新產品,在一邊開戶是四萬,兩邊同時開戶是八萬。」

記者問:「那返點呢?」

物美採購人員:「費比一般在百分之十八到十五之間。」

記者瞭解到,超市不僅要收取高額的進場費和高比例的返點費,而且還對經銷商規定了銷售任務。在這裡等待談判的供貨商告訴記者,賣場規定的任務即便完不成,也依然要按銷售任務的數額來交費用。

物美供貨商:「我們家任務一千多萬。」

記者:「一千多萬?那要完不成怎麼辦?」

物美供貨商:「按合同費用的百分之十,你就得交一百萬。人家不管你賣了賣不了,你不交明年你就簽不了啦。」

隨後記者又以又以供貨商身份來到了位於北京的家樂福北區採購部,在這裡,記者與一位經銷熟食的供貨商聊了起來,她告訴記者,這裡的合同返點很高,而且每年都還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供貨商:「這邊的返點是十五六個點,還有其他好多費用呢,今天扣這個,明天扣那個。年年遞增,唉,逼死人了。」

這位供貨商還說,由於返點數和費用增加得太快,他們根本來不及消化,只能把產品的價格加高,以保持自己微薄的毛利。

供貨商:「我們去年返點曾經漲了八個點。」

記者:「那還能做麼?」

供貨商:「你把價格定高了唄」。

記者:「那老百姓不買呢?」

供貨商:「那沒辦法 現在就這樣。所以現在物價推得這麼高呢。」

北京如此,其他城市又怎麼樣呢?記者以經銷商的身份來到人人樂(20.71,-0.17,-0.81%)賣場在深圳的總部,一個採購帶著我們在一間談判室裡坐了下來,向我們介紹了進入深圳人人樂超市每年需要繳納的費用。

人人樂超市採購人員:「開戶費,再加上信息分享費,加一起,三萬塊錢一年全店。深圳區有25家店。然後第二個就是節慶費。是按五百塊錢每節每店收的,共八個節。然後還有一個是固定扣點,十個點。按照你的銷售額,十個點。然後下面一個是條碼費,八千塊錢一個產品在所有店。」

這位採購人員介紹的這些費用,只是合同內的費用,還不包括平時的海報和促銷服務費。記者粗粗算了一下,一個產品進駐深圳的人人樂超市,還沒銷售產 品,就要交3萬元的開戶費加信息費,12萬的節慶費,還有每個產品八千元的條碼費,這已經達到了近16萬元,銷售產品之後,還要交給賣場佔銷售額10%的 扣點。採購人員也說,如果達不到非常高的銷售額,供貨商連賣場的費用都支付不起。

人人樂超市採購人員:「最後算出來銷售額,每年要在兩百萬以上,你才是有錢賺的。」

許多供應商告訴我們,面對如此高昂的進場費,他們沒有利潤空間進行消化,只能轉移到商品價格上。記者在北京錦繡大地批發市場,對六種乾果的價格進行 了調查,發現每100克杏仁4.8元,腰果7元, 開口松子7.2元,生核桃仁6.6元,葡萄乾1.2元,開心果6.6元。在,而在北京的一家物美大賣場,發現同類產品的價格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每 100g杏仁變成了15.9元,腰果變成14.2元,開口松子變成25.8元,生核桃仁變成19元,葡萄乾變成3.29元,開心果變成17元。六種產品平 均下來,超市價格是批發市場價格的2.85倍。

中國商業聯合會零供調節平台副主任姚文華告訴記者,他們在行業中進行了測評,有的超市的費用達到了40%到45%的收費。也就是說某種產品的進價,超市要加價40%,加在賣給消費者的商品裡頭。

在調查中記者還發現,相比較超市,百貨商場的進場費還要高。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陳立平分析說:「百貨業通常返點在30%到40%來作什麼?作為引廠進店生產商向零售商所提供的一種費用,這是百貨業一個主要的利潤來源。」

專家們告訴記者,我國的百貨商場大多是採取聯營、「引廠進店」的經營方式,通過招攬品牌商進駐商場,零售企業會收取一個佔銷售額一定比例的費用。由於商場的返點率很高,品牌商會把高達百分之三四十的合同費用作為成本加到商品的價格里。

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陳立平:「進場費必然要推動價格的上升,而且誰去買單,消費者去買單。現在我們看到國內一些品牌在北京市場上看,它的一些襯衫成本就是幾十塊錢,經常反應在零售價格人民幣上千塊錢。」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耀也表示:「一件服裝的成本加價率從2.3倍可以到12倍。零售商收他的越高,加價就越高。」

進場費導致中國製造國內比國外貴

無論是高額的過路過橋費、公路上肆無忌憚的亂罰款,還是巨額的進場費,這些物流中所發生的各種費用最終都變成了物價的一部分,像是一塊塊磚頭,壓得 消費者直不起腰。那麼這種超市收取進場費的現象,真的是合理的嗎?專家告訴記者,從目前全球主要的消費市場來看,收取進場費,幾乎是中國獨有的商業零售模 式,可以說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式「商業怪胎」。

許多專家也告訴記者,發達國家現代零售業的利潤,絕大多數都是來源於自身經營,賺取產品的購銷差價。對供貨商收取的促銷服務費用佔利潤的比例很低,一般都不到百分之十。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耀說:「從利潤來源來說,國外超市90%以上的利潤都從經營來的。」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也表示:「國外超市的利潤最主要是進銷差價」。而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陳立平告訴記者:「通過商品周轉的方式去盈利,這是世界零售商主要利潤來源。」

這種靠賺取差價盈利的模式,核心是優化供應鏈,發揮了零售業本身的優勢,通過大規模採購,引入價格更低廉的商品,在低價的基礎上再加價銷售,賺取差價。由於是零售商直接從產地自己採購的商品,這樣商品就省去了代理和進店費用的交易成本。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說:「在發達國家零售企業有一支非常重要的經營隊伍,就是採購人員,採購人員根據他對消費者的理解,和他豐富的商品知識,他會在國內甚至全球去選擇他認為消費者最喜歡的商品,他會直接去下單採購。」

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滕斌聖舉例說:「比如襪子,到中國廣東襪廠,我需要十億襪子,因為他們長期這樣去買,因為工廠成本他們是非常熟悉和瞭解,他會給你 廠家一兩個點的利潤,這樣零售商就可以把進貨成本控制在最低。由於不存在進店費的問題,而是買斷包銷,零售商賺取他該賺取的利潤,其他就節省下來讓利給消 費者了。」

專家們介紹說,目前在中國市場收取進場費的外資零售巨頭,在本土和西方市場經營時,主要就是依靠先進的採購技術和強大的全球採購體系來賺取差價。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耀說:「沃爾瑪,家樂福採購一些中國商品放到歐洲和美國去,因為中國的商品價格比較優,質量比較好。在西方市場當中當然有很大市場,尤其像家樂福、沃爾瑪這些賣場當中,消費者都比較喜歡中國商品。所以他的很多都靠經營這種商品的差價獲取利潤。」

專家分析說,事實上像家樂福、沃爾瑪這樣的外國零售巨頭,在本土經營時,單筆生意的毛利並不高,但是他們經營能力很強,採購的產品一般都很受歡迎, 很快就可以把採購的貨賣出,周轉速度很快,銷售額也就會大幅上升。這樣,每一批商品毛利就會比較低,薄利多銷的結果是企業賺了錢,消費者也得到了實惠。

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滕斌聖:「沃爾瑪的周轉率一年七次,也就是說每一個東西賣,它的利潤率是百分之零點幾,加價,但是資金一年周轉七次,然後一年才能夠有3%的利潤;

而國內零售商一個東西平均一年才可以賣掉,這就意味著你一個東西就要加價百分之幾,你才可以有足夠的利潤率。」

專家們感嘆,在國內,由於進場費的原因,許多中國製造的產品雖然漂洋過海,但它們在國外超市的售價,其實比在中國超市的售價還要便宜。

進場費:誰產下的中國式「商業怪胎」?

由於進場費的原因,許多中國製造的產品雖然漂洋過海,但它們在國外超市的售價,其實比在中國超市的售價還要便宜。最近十幾年來,在中國大行其道的進 場費,已經成為侵佔廠家利潤和盤剝消費者腰包的一個吸金黑洞。那麼這個中國式的「商業怪胎」究竟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為什麼這種在國外無法擴張的模式,卻 能在中國野蠻生長呢?

專家們介紹說,上世紀90年代,家樂福開始進入中國,也帶來了一套它在發展中國家的擴張模式,通過向供貨商收取通道費、佔壓貨款的方式,賺取後台利潤,實現了低成本的快速擴張。

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陳立平介紹說:「家樂福積累了一整套由發達國家這種零售商向發展中國家進行擴張這方面的經營。家樂福這種經驗歸根到底就是一種低成本的擴張,這種低成本擴張戰略當中,我覺得它的核心就是收取各種入場費。」

陳立平告訴記者,這種依靠收取進場費用、延長賬期的擴張方式在其他一些國家並沒有成功。在日本、韓國和南歐地區,當地都有比較成熟的零售市場,國際零售巨頭不僅市場份額有限,而且還受到了嚴格的反壟斷法律法規的控制。

但是,由於當時中國國內零售業在反壟斷、限制零售商濫用優勢地位的法律法規方面不健全,國際零售巨頭進入中國後,成功帶進了進場費的商業模式。而且,由於當時外資零售企業在國內還能享受到很多稅收和地租的優惠,它們帶著進場費這種零售模式開始國內迅速擴張。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耀說:「在中國的沃爾瑪也好,家樂福也好,獲利肯定要比國外獲利要高。為什麼呢?因為他在中國當中,外資企業我們地方給他的優惠,給他的租金優惠,他對品牌商強勢地位都會帶來,反映到利潤上,要比國外高。」

而這種收取進場費,拖延賬期的低成本擴張方式,很快得到了中國本土零售企業的效彷,進場費這種零售模式成了中國商業的主流。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中國零售企業要實現快速擴張,必須找到一個方法,像進場費、延遲付帳模式的出現,比如60天的賬期,使大家廣泛採取家樂福這種方式,跟家樂福有很大的關係。」

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陳立平告訴記者,這種省錢、省力,又無需承擔風險的經營方式,很受國內零售業的推崇。當時還有業內人士提出,學習這種盈利模式,是與國際接軌。

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陳立平:「很多學者零售商都認為,既然國際公司他們採用這種做法肯定跟國際接軌,所以在國際接軌這樣一種理論推動下,這種方式迅速地在零售商當中固定下來。」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絕大多數零售企業,都已經採用這種成本低、低風險的經營方式,依賴著自己的渠道優勢,從供貨商手中收取進場的各種費用,賺取利潤,佔有現金流。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說:「我們本土的零售企業基本上屬於坐商,坐在家門口大量的供應商來談判,談一個好的條款,這是目前國內零售商一個通行的做法。」

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滕斌聖說:「當我可以舒舒服服開一個店,搭一個檯子,你們來唱戲,還收取你們的上場費,然後就不會虧錢,我想誰都會這麼做。」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耀說:「這種比較省力的方式,又沒有風險的方式,為什麼不那麼去做呢。因為你沒有政策約束他,不允許這麼做,因為你所有的周邊企業都這麼做,他為什麼不去這麼做。」

但是,由於被零售企業佔據了資金,又要交納昂貴的進場費,供應商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由此爆發的零供矛盾近年來也愈演愈烈。專家分析,有實力的大品牌企業還可以站出來與零售商抗衡,但是國內大多數供貨商都是中小企業,在強勢的賣場面前,只能忍氣吞聲,直到無法承擔為止。

中國供應商聯盟執行秘書長白雪原說:「我們的供應商,很多時候它不願意出來說話,那麼你自己受了一些苦,它還不敢出來說,怕得罪了一些零售企業,它就在默默的去忍受,那麼當它忍受不了的時候,它不做了。」

對超市場收取進場費,國家並非沒有規範。事實上,2006年10月,國家五部委聯合發佈了《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管理辦法》,該辦法規定,禁止零售 商收取合同外的促銷服務費;不得以簽訂或續簽合同為由收費或變相收費;不得收取超過實際成本的條碼費;在未提供促銷服務時,不得以節慶、店慶、新店開業、 重新開業、企業上市、合併等為由收取供應商促銷服務費用等等。但是五年多來過去了,賣場的各種收費卻是有增無減。對於賣場違反這些細則的行為,查處的成本 很高,而處罰的經額又很小,對違規行為相應的處罰只有三萬元。幾乎所有的賣場都只是把收費的名目改了,把明處的費用放到暗處收,繼續讓進場費用大行其道。

北京華昌宏發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査濤介紹說:「第一手是正規的有一個格式化合同,你拿到桌面上籤,比方商務部去查,這個合同都是特別正規的,但是後 面加著一個合同補充文件在裡面,這個後面跟你簽的是條條框框的東西,該收的你的費用,你該交的哪些名目都寫的清清楚楚。但是到最後給你開發票的時候,扣款 的明細幾個字,促銷。」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耀說:「你今天列舉了100項,他會拿出101項到200項措施跟你直接玩捉迷藏。」

陳立平強調,從外部促使零售企業從這種惡性循環走出來,對進場費進行規制,需要完善現在的反壟斷法律法規,對大型零售商濫用優勢地位的行為作出明確 界定,並且由相應的仲裁機構監督實施。「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它都是幾乎入場費問題都是《反壟斷法》當中對它進行約束的。而且這個幾乎都是由公平競爭委員會 來出面來去幹預,干預關於入場費的問題。」

在日本零售業在發展過程中,也曾出現過零售商濫用優勢地位,大幅向供應商收取費用的情況。而日本在這種環境下,健全了有關法律法規方面,他們也有一些值得借鑑的經驗。

1954年,針對的是大型百貨店,日本制訂了《百貨店業中的特定不公平交易方法》。

1991年,隨著大賣場的出現,大規模濫用優勢問題幾乎擴展到所有業態。日本公平交易委員會針對1954年的法律提出了一個解釋,並公佈了一個《流通及交易習慣指導方針》。從法律上把五種現象規定為大型零售業濫用優勢地位行為。

1993年以後,日本引發了大規模價格戰,由於零售商大幅促銷、打價格戰,前台利潤薄了,零售商開始頻繁地向供應商收取費用,而收取費用的直接後果就是供應商又要繼續加高價格,雙方矛盾愈演愈烈。

經過多年的討論,日本的相關部門廢除了1954年和1991年的法律,在2005年重新制定了《關於確保零售業公平採購交易—限制大規模零售業濫用 其優勢地位的法規》。通過一系列的法規對大規模零售企業濫用優勢地位的行為做出了非常清楚的界定,把大規模零售商濫用優勢地位的行為由過去的五種擴大到十 幾種,對違反法律的行為由公平交易委員會仲裁,進行嚴厲處罰。

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陳立平:「日本明確提出17種現象為濫用優勢地位。其中的他還對濫用優勢地位性質做出了規定,那麼濫用優勢地位收取入場費當中最惡劣的一種現象,就是把收取的各種各樣從生產廠家,供應商收取各種各樣的費用作為零售商業發展的,作為零售商經營利潤。」

進場費是一個中國式的「商業怪胎」,急需引導中國的商業流通往正常軌道上發展。換句話說,收取進場費的做法不僅推高了物價,也造成企業自身效率和收 益低下,是一個高成本、低效率的經營模式。雖然現在以進場費為主的商業模式仍然有著一些盈利空間。但是從長遠來看,這並不符合零售業正常的發展方向。

超市發營運部總監助理趙萌認為:「不關注產品特色、不關注顧客需求,只關注收費多少的這些零售商,我覺得到那個時候就可能會被消費者像垃圾一樣遺棄。如果我們要發展、要未來的話,我們必須逐步壓縮這個通道費用的比例才可以。這個我們自己非常清楚。」

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滕斌聖說:「你賣的產品對於消費者創造一個什麼樣的價值,這是最根本的,如果消費者在你這裡買不到他想要買,同時也是物美價廉的東西,這個渠道就是沒有價值的。更重要還是把經營能力提高上去,增加周轉的速度,能夠賣的產品真正是消費者所需要。」

在專家看來,如果要依靠採購、周轉商品,賺取進銷差價盈利,零售企業就要想盡辦法加強經營和採購能力,用物美價廉的產品吸引消費者。但是目前,越來 越多的零售企業開始依賴出租貨架、店舖資源,收取進場費用,在實質上,已經退化了成收取商業租金的「二房東」,而不是經營商品的零售商。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耀認為:「很多的零售商都退化,變成二房東,很當零售商都退化,只懂牌子,很多零售商只能去到比較好的一些賣場去看,哪些品牌賣得不錯,把它引到自己的賣場當中,對自己的消費者比較陌生了。零售企業以後在發展的時候,他的核心競爭力弱了。」

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陳立平說:「咱們國家有這麼多的怎麼說質優價廉的商品,這些商品為什麼在國內不能流通,很大一塊功能還不是因為現在咱們自己 零售業沒有採購功能。也就是說正常商業經營它本身應該具備的一些最基本的功能,它已經現在隨著聯營制和進場費完全去功能化了。」

專家分析,一個高效的零售供應鏈將給消費者創造很多的福利,在引領一個國家流通環境升級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進場費的存在如同溫水煮青蛙,讓很多零售企業失去了提升供應鏈價值,研判消費者需求的能力和動力,增加了交易成本,助推了物價,讓整個社會在為之買單。

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陳立平:「外國零售企業幾美元採購咱們一條牛仔褲,在國外賣將近十倍的價格。我們並不是說沒有低成本加工,低成本生產,中國 的低成本推動世界零售業發展。我們自己零售業為什麼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自己的國家裡面,我們自己為什麼沒有辦法去採購,還不就是這個問題可以看出來,咱 們國家零售業本身出現了問題。」

經濟半小時觀察:進場費 誰來遏止「怪胎」長成「毒瘤」?

剛才首都經貿大學的營銷系主任陳立平的一句話讓我震動很大,他說,中國有那麼多物美價廉的商品,但是中國的消費者卻沒有福氣能享受到。進場費,這個 中國式的「商業怪胎」,一方面不斷侵佔生產商的合理利潤,另一方面又大肆盤剝消費者的腰包。由於沒有權威的調查統計,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進場費這種商業模式 究竟在大多程度上侵蝕了中國經濟,又在多大程度上推高了全社會的物價基礎。但是,從我們的節目可以清晰感知,它的危害已不容忽視。我們更擔心的是,這個 「怪胎」會不會進一步長成一個「毒瘤」?

有關部門曾在2006年出台過一份文件遏止進場費,但是收效甚微,令人遺憾的是,此後五年始終沒有見到更有針對性、更有力度的措施出台。我們認為, 這些部門不該就此無所作為。日本為打擊進場費,措施法規既系統又嚴密,終於徹底改善了本國的商業環境。值得我們學習的不僅僅是它們的措施和辦法,更是它們 的政府部門,為維護經濟秩序和保護消費者權益所展現出來的決心和毅力!

最近有關部門為穩定物價約談了不少生產企業,我們建議它們更應該約談的是零售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49

國美回應陳曉揭底:誰再收進場費格殺勿論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08246.html

前董事局主席陳曉的「揭底」,引發了家電連鎖零供關係大討論,儘管不情願,國美電器還是再一次無奈地被置於漩渦 中心。近日,國美電器副總裁李俊濤、副總裁牟貴先,作為兩個負責具體業務最高級別的高管,接受記者採訪時打破沉默,首次對「進場費」、「開店大躍進」等問 題做出回應,「我們不會通過提高點位來增加利潤」。在他們看來,國美正面臨被妖魔化的風險。

「多拿三個點淨利潤就到7%了,但這是不可能的」

陳曉爆出的國美「三宗罪」大致可以概括為:第一,對供應商來說,國美收取的進場費在賣場業內最高;第二,國美從總部到櫃檯,每個環節都向供貨商收費;第三,即使海爾、西門子這類家電巨頭,每銷售100元也只能從國美拿到55元回款。而處於弱勢的小家電企業回款拿得更少。

陳曉此後向媒體表示,這並不是自己真實意思的表達,但影響還是蝴蝶效應般被迅速擴大了,有供應商指責國美將返點強硬地從16%提高到19%,有分析稱離開陳曉的國美將採取「大棒新政」,而這些都指向中國零售業由來已久的話題零供關係。

李俊濤否認了國美巨額進場費和提高返點的說法,稱這些是「胡說八道」。他表示,國美從2009年已經徹底取消了進場費,「誰要是再收進場費,格殺勿 論。我們跟供應商把合同外的費用納入合同內,讓雙方成本透明可控。」他表示,目前國美來自供應商的非經營性收入主要包括兩部分,大型節假日和供應商共同制 定的營銷策略,國美會掏出自己的費用,供應商也有自己的預算;第二部分就是門店裡展台的製作,各個廠家形象、大小不一樣,成本差別很大,供應商要承擔。除 此之外,不存在層級收費的問題。

對於提高供應商的返點,牟貴先承認有商業就會有博弈。「比如說租金漲了,員工工資漲了,我們也會和供應商談,適當地解決問題。對不同的供應商,政策 也是不一樣的,要考慮的是怎樣是合理的?」他表示,國美的淨利潤約為4%。「如果我們有本事向供應商多拿三個點的話,我們的淨利潤就能達到7%,但這是不 可能的。」

「45元進國美口袋是文字遊戲」

事實上,不採取國外的商品經營模式,而採取賣場經營模式是中國的「特色」之一。在供過於求的時代,供貨商必須借助強勢的賣場,要想佔領優勢地段,更得付出高額代價。組成家電賣場「後台毛利」的還有返點,其與進場費一起成為家電連鎖商們最終利潤的重要來源。

家電賣場這樣做的好處是,存貨風險小,讓不同的廠商競價獲得較高的收益;副作用是,流通環節被指責擠壓了供貨商的利潤,在市場上扮演了推高產品價格 的不光彩角色。即使家電賣場近兩年都取消了進場費這一名目,但供應商卻認為只是「換湯不換藥」,進而有了「賣100元的貨,賣場要拿走45元」的抱怨。

不過,對於這種指責,李俊濤表示是又一次的「概念」偷換,是文字遊戲。「如果是那樣,國美就有45元的毛利,毛利率就高達45%。而國美綜合毛利率 大概在18%,還有27%的利潤哪裡去了?」他指出,這45元並不是進了國美的口袋,從製造到渠道終端的中間環節太多,效率太低,很大一部分成本就「浪費 在了路上」。

牟貴先告訴記者,國美近年來一直在做的事就是推進廠商協同供應鏈的管理,提升效率。「比如,運輸、倉儲和送貨環節管理不善會造成很多的殘次機,一多 半的成本就被打掉了。我們現在通過和供應商一起提高管理,把殘次率從2%降到0.5%,相當於節約出0.75個點的成本,我們和海爾一年就有150個億的 銷售規模,相當於成本省下一個多億,雙方各分一半,一家就多掙了幾千萬。」

「這才是零售行業的核心,不是天天研究供應商有多少錢,然後去搶他的。」牟貴先稱,除了供應量管理,國美也逐步嘗試向商品經營轉型。

「新開480家門店不是大躍進」

除了零供關係,國美的擴張計劃也飽受質疑。在陳曉看來,「國美提出新開480家門店,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是賭氣的做法,不是正常經營的方式。」對 此,國美高管也作出回應。國美方面表示,國美今年計劃新增480家門店,是國美五年發展戰略的重要步驟,是通過對中國宏觀經濟及中國二三線市場消費的科學 分析的結果,這一結果也得到諮詢公司麥肯錫的論證。

「如果單純看國美今年新開480家門店,會感覺目標很大,但國美目前在全國300多個城市擁有自己的網絡和經營管理團隊,如果每個城市一年內開出 1.6個門店,就能完成480家新增門店的目標,從這一角度理解,480家的計劃並不大。」他表示,國美已經經歷過門店網絡優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關 閉了100多家效益不好、而且沒有未來成長空間的門店,因此,在這一輪新開的門店中,首先確保的是新增門店的經營質量。所有新開門店在一年內將有五個考核 期。而且這480家新增門店中有60%會開在二三級市場,給供應商提供更有效的通路。

牟貴先透露,從一季度的開店進度看,國美已經新增門店150家左右,按照這樣的速度,今年完成新開門店480家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國美副總裁李俊濤:不會因他人詆毀止步

誰要再收進場費,格殺勿論

記者:最近關於供應商批評國美「大棒新政」的議論很多,還有一些供應商撤櫃的傳聞。

李俊濤:你可以看看,我們18樓密密麻麻的會議室天天都不夠用,都是供應商到我們這裡來談怎麼合作得更好。從2009年到現在,管理層一直在大會小 會上說,誰要是再收進場費,格殺勿論。一些員工說話能力不高,一些政策在執行中走了樣,這種可能性是有的,但要看我們的大方向是不是正確。不能把某個地 區、某個供應商的話擴大,把改革中好的成果都抹殺掉。大家都是理性的,如果賺不到錢,上游企業也不會和國美合作了。

我們的經營理念不允許他人編造

記者:有一種說法,擔心陳曉離開以後,國美會變得強硬,認為在黃光裕時代,國美內部的生意是打出來的而不是談出來的。

李俊濤:我們的經營理念不允許他人編造。現在並不是強還是弱的問題,說實話,就個人來說,我認為我們很強,打了20多年仗,即便在2008年以後, 我們也不會向任何人低頭,但是只有上下游得到共贏發展,大家才能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們管理層必須面對的。我們要潛心研究的是顧客的消費需求,這才是我們發 展的核心。

國美價最高?這是胡扯!

記者:有媒體報導說,在陳曉看來,國美電器在商品價格上已經成為各渠道中最高的,這樣的渠道必然會被淘汰,你怎麼看?

李俊濤:這是胡扯。國美20多年在做的都是確保低價形象,不會因為受到人家的詆毀就停下來。

我們現在竭盡全力地減少運營成本,包括通過規模採購、減少物流配送成本等等。我們如果發現價格有問題,即便可能與供應商有摩擦也要調整,這是確保消 費者利益,是國美的起碼要求。為了保證低價,國美在全國有幾千人的市調隊伍,天天在網上查,到競爭對手那裡看每款產品的價格是多少。如果有價格比國美低 的,我們當時就會調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71

抓轉折、賺波段、進場謀定後動 蕭明道慘賠後悟出制勝兵法重回贏者圈

2011-7-4  TWM




曾經誤信明牌慘賠二億元,又從台股賺回三億元的蕭明道深刻體悟到,要在台股賺到錢,研判多空形勢、交易進出策略很重要,與《孫子兵法》中兩軍交鋒的謀略戰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撰文‧林心怡

蕭明道用《孫子兵法》「勝兵先勝,而後求戰」,來詮釋台股的投資邏輯格外具有說服力,的確,曾經在台股誤信明牌慘賠二億元,最後又賺回三億元的蕭明道,就曾經犯下尚未摸透「軍情」就貿然出手的錯誤,吞下敗仗後,他還曾一度負債上千萬元,要靠賣水果為生、償還債務。

走過那段在台股輸到「傾家蕩產」的經驗後,蕭明道悟出了投資台股不能只憑藉著「藝高人膽大」;要能在台股賺到錢,「投資戰術」的擬定很重要。

熟稔《孫子》的蕭明道笑著說:「投資如戰場,要做好正確的趨勢研判與戰略布局,才不會鎩羽而歸!」首先,在大盤與個股的多空研判上,他以《孫子》的《形篇》與《虛實篇》,分別詮釋了觀察技術形態與線形來論台股多空走勢的投資心法。

在技術形態上,蕭明道開宗明義,提出《孫子.形篇》:「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代表攻守自如的意涵,來詮釋台股多空形態的研判,他以「制敵於高地」,來比喻如何以技術形態研判台股的多空轉折。

觀形態

技 術線形高低研判多空轉折蕭明道分析,兩軍交戰,所爭的就是「制高點」,若將其運用在「空轉多」的線形走勢來看,當股價站上前波高點,代表股市多頭的援軍已 來到,下降趨勢線已經走平,表示底部已經出現,但此時多頭部隊仍不占優勢,不宜強攻,理由是線形打底的時間還不夠,必須要等到線形開始扣抵低價區,待多頭 援軍到了,多方快速攻擊,才是順勢而為、多頭加碼的絕佳時機。

比方說,個股形態走勢上,在走空的過程中,都會出現「觸底」、「落底」、「完底」、「起漲攻擊」;相反地,在多頭走勢上,則會出現「觸頂」、「落頂」、「完頂」、「下殺潰敗」,這時他會以價量關係,研判台股多空走勢。

蕭明道指出,一開始觸底時,股價走勢大多是量增價跌,角度陡,可視為恐慌性賣壓;最後股價不破前低視為落底,再進入價平量縮,角度緩;在結構上,花了一段時間打出完美底部,則可視為「完底」。

「所以,當你發現築底失敗,就要退出,藏於九地之下。」蕭明道強調,任何回檔不能跌破前波低點,要守住,若守不住,代表築底失敗,多頭軍隊就要撤出,底部做了三、四個月的箱形整理,就代表形成空頭屢攻不破的防線,空方軍隊勢力削弱。

最後若是量增價漲,尚未突破前高,可以反彈視之,若量增價漲,角度陡突破前高,則可視為由空翻多。

看趨勢

詮 釋台股多空 賺大波段要當機立斷在技術線形上,蕭明道認為,《孫子》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借用多空的「勢」,讓敵軍變我軍,《孫子.虛實篇》:「兵之勝,避實而擊虛。」 來詮釋技術線形的多空研判,蕭明道並認為,這樣的觀念可以詮釋台股技術線形裡移動平均線扣抵的觀念,也是多空布局的重要觀察指標。

因此,在操作面上,蕭明道指出,當均線包括五日、十日、二十日、六十日與一二○日線在低檔糾結走平後(大盤可用周線做研判),出現向上走勢時,股價向上突破向上趨勢線時,代表買進訊號浮現。

反之,在高檔糾結走平,股價爆量收黑就是賣出訊號。他指出,雖然這些買賣訊號,不一定會將股價賣在最高點與買在最低點,但仍可賺到大波段的錢,最差的情況下頂多是少賺或小賠,不會耗損軍隊。

例如,二○○九年三月空方勢力削弱,大盤走勢呈現量增價揚角度陡,均線糾結(五周、十三周、二十一周、五十五周、八十九周),大盤指數出現起漲攻勢發動,走勢由空翻多,就是一個典型可進場布局的例子。

在個股的布局上,蕭明道以他今年四月十九日買進的揚明光為例,當時揚明光量增價漲角度陡,股價只創新高不破前低,代表可持股續抱;但是,當出現區間極限大量,第二天量縮不見高價,又出現長黑棒時,就代表多頭氣焰續強力道不再,他遂以一六二元賣出,落袋為安。

正所謂「兵貴勝,不貴久」,蕭明道分析,這就是「兵貴神速」的概念,此時投資要速戰速決,乘勝追擊,以免讓機會白白溜走,遇到空頭軍隊也是同樣的概念,一看情況不對就要出場走人。

他以去年八、九月看好晶電股價原本要做向上攻擊為例。

當 時到了十二月間,他發現均線角度平緩,扣抵值在高價區,因此在價漲量縮角度緩的情況下,上漲角度陡已由「實」的,變成走緩的「虛」的走勢;尤其當外資開始 買進叫好,但股價沒漲,反而表現越來越蹣跚,代表有人在「賣」,市場追價意願不高,量與價的角度已經不符合他的預期後,他就當機立斷換股操作。

蕭明道又以去年七月二十三日宏達電除權前、以買進五二五元左右布局為例。最多曾經加碼到一百張的他,在去年十一月時,觀察日線,角度走緩,形成盤整盤後,遂在股價九百多元附近賣出大半持股。

雖然隔年一月,蕭明道又在與賣出差不多的價格追回,並在農曆過年前賣到僅剩二十張。蕭明道說,他當時關心的是盤面的「前哨兵」,因為整體大盤,還沒有讓他看到明確的多頭攻勢。

論戰略

謀 定後動 目前先守伺機而攻至於在資金策略運用上,蕭明道認為,正如同《孫子.謀攻篇》:「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強調「謀定而後動」很重要,他解釋,兩軍交戰,就 好比台股多空走勢,不管強弱,都必須摸透情勢,如果我軍強,可乘勝追擊;反之,我軍較弱時,也應識時務地避免被擊潰,才能達到勝戰的目的。

「這 裡的將軍指的就是投資人,而軍隊就是你的銀彈、鈔票,如果不懂得『知彼知己』,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強,都會讓你身陷危機與風險之中;假設空頭部隊強大,你逆 勢作多,無疑是以卵擊石,這時你可以先退兵作壁上觀,等趨勢對了再進攻。」蕭明道滔滔不絕地分享著,「能勝則戰,不能勝則守,若還沒有勝算就貿然出兵,無 疑是以卵擊石,是莽夫的行為,投資台股也是一樣的道理。」對於目前膠著的盤勢,他認為,從目前大盤的角度觀察,日、周線都有敗象可循,但月線仍沒有,角度 是陡的,拉回沒破前低時,仍可視為多頭走勢中的盤整,目前量縮價緩角度緩,代表買盤不積極。

「因此在盤整盤很難判斷多空趨勢,必須作壁上觀的現在,我很少做股票。」蕭明道笑著說。

「當軍隊得到勝利後,就可以先慢慢撤兵,等時機對了,再大軍進攻,這樣才能省下時間成本!」蕭明道一再強調,其實,早在去年十一月,蕭明道就認為台股會休息六個月,最快要到今年八月整理完成,才有機會做仰攻式的攻擊。

但從目前的線形來看,他認為至少還要走十三周的修正;換言之,他認為,台股要到第三季底、第四季初才有一波像樣的多頭行情。現在的他,正養精蓄銳,靜待下一波的多頭攻擊。

蕭明道

出生:1959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

經歷:股市研習班負責人、水果行老闆

學歷:東海大學經濟系

孫子曰:「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引申:以「制敵於高地」的概念,用技術線形的形態學做攻守自如的判斷。

啟示:多空轉折怎麼看?

從技術形態上,在走空的過程中,大多會出現「觸底」、「落底」、「完底」、「起漲攻擊」;相反的,在多頭走勢上,則會出現「觸頂」、「落頂」、「完頂」、「下殺潰敗」,了解各種形態可作為多空趨勢研判。

孫子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引申:強調「謀定而後動」,就如台股不論多空,都必須摸透情勢。

啟示:順勢操作,大賺小賠,保留實力能勝則戰,不能勝則守,軍隊就是你的銀彈、鈔票,不懂得知己知彼,不管能力有多強,都有風險,若還沒有勝算就貿然出兵,無疑是以卵擊石,這時可先退兵作壁上觀,等趨勢對了再進攻。

孫子曰:「兵之勝,避實而擊虛。」引申:從移動平均線的虛實,研判大盤與台股的多空走勢。

啟示:作為買賣點參考依據當均線包括5日、10日、20日、60日與120日線在低檔糾結走平後(大盤可用周線做研判),出現向上走勢時,股價向上突破向上趨勢線時,代表買進訊號浮現;反之,在高檔糾結走平,股價爆量收黑就是賣出訊號。

蕭明道對未來台股的看法:台股要到第三季底、第四季初才有一波像樣的多頭行情,目前持股趨近空手,僅留部分多單做前哨觀察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69

房市︾嗅出房市谷底 大膽進場陳麗鳳逆勢操作 從業務員成房市贏家


2011-9-12  TWM




「機會是自己給自己的。」房地產 投資達人陳麗鳳,從一間三百萬元的老公寓起家,因為掌握危機入市、逆勢操作法則,如今已替自己攢出超過億元的身價。

撰文‧梁 任瑋

擁有一頭浪漫的鬈髮、身材嬌小的陳麗鳳,說起話來輕聲細語,很難想像今年四十七歲的她,房地產投資資歷已二十二年,經歷台灣房地產四波 景氣循環,都可以安然度過的主要心法就是,「當眾人恐慌的時候勇於進場,耐心等待景氣翻轉,機會就是你的。」一九八九年,為了把母親接來台北一起住,陳麗 鳳在中和南山路買下人生的第一間房子。在多數人眼中,陳麗鳳買到的第一間房子價格並沒有特別便宜,因為一坪十二萬元,這個價格當時已經可以買到台北市的中 古屋。 「雖然房子位於五樓頂樓,但樓上還可以再加蓋,我二話不說就以總價三百餘萬元買下。」買下來之後,陳麗鳳又花了五十萬元替剛結婚的弟弟在頂樓加蓋了二十坪 的住家,原本三十坪的公寓變成五十坪的「樓中樓」。

「雖然公寓要爬樓梯,我不怕苦啊!我用體力換取空間。」這間「起家厝」讓陳麗鳳一家人住 了十幾年,直到幾年前,生活條件變好而搬離,但她依然沒有把房子賣掉,房價也增值了一倍多。

不自亂陣腳 三間房投資法邁向富裕房地產景氣有起有落,只要沉得住氣,遇到風暴時不要自亂陣腳,忍耐是通往財富的必經之路。「錢準備好了,就不怕景氣拖磨。」陳麗鳳最 經典的危機入市案例是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爆發之前,買進永和「銀河水都」預售案。

當時房地產不景氣已經長達十年,房市在谷底 盤旋許久,在一片低迷中,因新增的房屋供給數過多,加上房價持續下跌,有意購屋者都採取觀望態度,購屋需求持續銳減,建商餘屋庫存去化也十分緩慢,但站在 市場第一線的陳麗鳳發現,永和旁邊的舊社區每坪都已經賣十四萬元了,新大樓二十萬元,設備比公寓還好,房價下跌空間有限,加上河岸景觀住宅是未來趨勢,當 時口袋裡有閒錢的陳麗鳳,因此一口氣進場買了四戶。

後來SARS爆發,房市瞬間急凍,不過,在二○○三年底,房地產市場受到「低利率、低自 備與低總價」三低效應刺激,購屋需求復甦,銀河水都房價也一路起漲,每坪最高賣到二十八萬元,陳麗鳳的房子兩年多就漲了四成,她以每坪二十九萬元賣掉其中 一間,獲利四五%,其他三間則繼續持有,現在更漲了一倍以上,讓她堅信「手頭隨時保持三間房子,一間自用、一間投資、一間收租,布局中長期標的,因持有時 間長,一旦轉手,投資報酬率以倍數計算。」○八年金融海嘯爆發時,大家都不敢買房,陳麗鳳研判,金融危機的震央是發生在美國,台灣人儲蓄率又高,台灣房價 要崩盤不容易,因此當時觀察到三峽一坪才十萬元出頭,三十幾坪總價才三百多萬元,她認為這輩子應該很難再遇到這種行情,因此鼓勵身邊剛出社會的同事勇於進 場,買下人生的第一間房子,結果現在三峽的房價漲了近一倍。

房產會像變魔術 可以把錢愈變愈厚當時,陳麗鳳也看好剛崛起的三重重陽重劃區,「那裡有大街廓,又有面積廣大的公園,跟老三重擁擠的街道不一樣,一坪才二十幾萬元為什麼不 買?」重陽橋旁的水岸景觀,讓她想起當年買銀和水都獲利的經驗,心動之餘,以每坪二十萬元出頭買下一戶預售屋,如今也上漲至每坪三十餘萬元,投資報酬率近 五成。

陳麗鳳說,過去四、五年房地產景氣大好,房價一季就漲兩成,經常過了一個農曆年,每坪五十萬元的房價就開價賣六十萬元,自從政府打房 之後,投資客就縮手,房價開始修正,她覺得這對房地產市場是件好事。

陳麗鳳認為,今年房市遭遇奢侈稅風暴,政府打房政策又一波波出籠,影響 買氣,但她對於明年總統選舉結束後的行情樂觀看待,「凡事物極必反,今年景氣走修正波,但我相信一至二年市場一定會否極泰來。」對於想買屋的薪水族,陳麗 鳳建議,「頭過身就過!」有了第一間房子,就會把費用省下來,當習慣把錢儲蓄在房地產後,「房子就會像變魔術一樣,替你把錢愈變愈厚。」房市景氣一定有多 空循環,只要抓住逆勢買進的要點,就可以當個房市贏家。

陳麗鳳

出生:1964年

現 職:翰昌廣告董事長

投資資歷:22年

操作經典戰役: 曾在SARS爆發前,買進銀河水都預售案,在SARS結束後,出售一間獲利45%。

危機入市投資心法

1.可觀 察餘屋、法拍屋供給量,若餘屋去化殆盡,表示谷底已過,房價即將起漲。

2.金融或政治危機造成的低檔,可視為時機點,但若基本面有問題,就 不宜貿然進場。

3.人為因素干擾房市,通常也會造成回檔,只要基本面好,就是買進時機。

4.觀察看屋人潮的回籠率,人潮變 多,可視為信心恢復。

抓對時機點入市,房價一路上漲進場時間 地點 標的 買進價格(萬元/坪) 目前價格(萬元/坪)1989年 中和 五樓公寓 12 25 2000年 永和 銀河水都 20 45 2008年 三重重陽重劃區 水岸住宅 20 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10

徐重仁和尹衍樑進場尬lativ

2011-11-14  TCWa




Zara在台北第一家旗艦店開 幕,兩天擠進超過萬名人潮;優衣庫(Uniqlo)今年宣布未來要在台灣展店三十家,H&M可能明年來台,實體店面殺聲震天,極少人注意 到,另一場平價服飾大戰正在雲端上火爆開打。

早上九點不到,桃園八德市一座面積六千坪的建築物裡,一百五十個員工忙得不可開交。這裡,是台灣網路平價服飾第一品牌lativ剛啟用不到三個月的物流中 心,整棟建築物挑高十五米,足足有七層樓高,後面還有近六百坪還在施工的辦公空間。意味著:人,還沒填滿,規模,還在擴大。

一件T恤,狂銷二十萬件台版優衣庫十個月營收衝破三十億

成立於二○○七年的lativ,是台灣第一家網路原生服飾品牌,走平價極簡質感風格,有「台版優衣庫」之稱。創立四年多以來,每年營收都至少翻三倍以上, 去年達到十五億的業績,讓所有業界人士跌破眼鏡。

今年它更可怕,在全球不景氣陰霾籠罩下,它的銷售卻逆勢狂飆,越滾越火爆,一件迪士尼獨家授權、售價二百九十九元的T恤可以狂賣二十萬件,一至十月營收就 已經破三十億元,接下來準備朝四十億元年營收邁進。這個數字,超過了佐丹奴(Giordano)去年一年在台灣一百八十一家店的總和。

它的成功,加上優衣庫來台引爆的銷售熱潮,證明「網路加上平價服飾」是當前的王道,也吸引了許多銀行、創投與創業者的瘋狂詢問與投入。

網路品牌,年增十幾家零售龍頭統一超、潤泰全也參一腳

「我們就是要找到下一家lativ!」與李開復合作網路創投,台灣創新工場負責人王仁中坦承。在這股狂潮下,過去一年,仿效lativ的網站就從兩、三家 暴增到十多家。

這些新創品牌有的是挾著廣告設計或網站經營的經驗跨界創業,有的是二、三十年的老字號紡織成衣廠力求轉型,從上游走入下游,也有從批發起家,進一步打出自 有品牌。就連擁有零售通路的統一、潤泰兩大集團也插上一腳。

在Google上輸入「平價時尚」、「平價服飾」等關鍵字,第一個跳出來的是統一超旗下購物網7-11平價時尚的自有品牌;而一個名字聽起來既新潮又時尚 的網站「Fashion Cookie」(時尚餅乾),背後的金主是擁有大潤發的潤泰全。

「平價時尚」這四個字究竟有何魔力,竟然能讓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兩大零售龍頭都搶著做起網路服飾生意?

「優衣庫在日本一年可以做(新台幣)兩千多億,用人口數目換算一下,那台灣少說也有四百億,」一位網路平價服飾品牌業者掐指點出所有人的算盤。

根據香港上市公司佐丹奴的財報,二○一○年在台灣展店一百八十一家,總營收新台幣二十四億,如果再加上漢登(Hang Ten)、堡獅隆(Bossini)、NET等,台灣的平價服飾一年市場總額約在一百五十億左右,距離四百億還有一倍以上的空間。

這就是讓徐重仁與尹衍樑垂涎的大餅。表面上看來,兩大集團都擁龐大資金,統一超有全台灣四千多個通路與強大的物流能力,潤泰全除了有大潤發等量販通路外, 還具備有紡織業的基礎。他們的參戰,會使這個市場出現什麼樣的變化?

戰局,從店面走向雲端Zara勁敵不是優衣庫,是東京著衣

要分析這場戰局,得先了解網路與服飾產業的特性。「這一行沒別的,就是三個元素:要快、要好、要便宜。有其中一個,生存沒問題;有兩個,至少雄霸一方;三 者皆有,天下無敵!」台灣最大針織一貫廠、優衣庫與Zara物料供應商的旭榮集團董事長黃冠華,一語道破服飾產業的核心。

過去要開一家實體店面,必須先評估地點,談定租金,接著還要裝潢、請人,每個月付薪水、房租、水費、電費,不僅耗時費力,還沒開張就先虧一大筆,之後也只 能在有限的時空中,被動等待消費者上門。即使在東區、信義區等熱門商業地段,最快也要半年以上才能損益兩平。

但網路卻能剷平這些障礙,低價加上快速發貨,讓一個毫無基礎的入行者,馬上就站穩「快」與「便宜」。

因此,「Zara來台灣開店,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優衣庫,而是東京著衣、lativ這些local(本土)的網路品牌業者!」黃冠華語出驚人的說。

黃冠華分析,Zara的核心致勝能耐在於快速複製,路數與絕大部分網路品牌同出一轍,差別在Zara挾著跨國集團的資源與能力,把這個優勢放大了一千倍, 才能在當前取得壓倒性的成功,一旦進入各國市場與當地網路品牌業者正面對決,「那就像是雄獅打狼群一樣,誰勝誰負還很難說。」

但,當這場戰爭在雲端開打,所有人立足點都相同時,決勝負的關鍵又是什麼?

勝負,得靠經營「濃度」行銷、品牌、供應鏈管理缺一不可

「網路看似門檻不高,誰都可以模仿複製,但事實上,絕大部分都只學到表面皮毛,做出來的東西『濃度』很低,」過去三年,看過上千家網路新創事業的王仁中如 此觀察。

他所謂的「濃度」,指的是網路行銷能力、品牌經營能力與供應鏈管理能力的總和。其中最困難,也是影響品質好壞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供應鏈管理能力。

目前所有「lativ-like」的品牌業者,除了愛樂麗(Illori)挾著二十八年的成衣製造經驗,年營收上看一億元之外,其餘的多半在千萬元左右掙 扎。即使方向不同、走Zara快速時尚路線的東京著衣,靠網路加上實體店面虛實整合,去年營收已經達到驚人的六億四千萬元,但還是只有lativ的近兩成 業績。

供應鏈,要穩又叫得動控制代工廠出貨品質,是最大門檻

lativ執行長張偉強,當年他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紡織業門外漢,花了三年多的時間跑遍全台灣成衣廠,找出能夠做出符合心目中最佳品質的合作夥伴,從八百 件、一千件的量開始,逐步建立與各家的信任關係,開始了第一步。

但當量開始成長到一萬件、十萬件甚至百萬件的時候,台灣本地的中小型工廠吃不下單,他就得往海外發展,另外再找更大、更強的夥伴。先前累積的信任關係又得 全部重來。

「這個行業很特別,不像科技廠,資金拿出來,產線開下去就有了,當中有太多細節……,從一千萬做到一億是個門檻,一億到十億又是一個門檻,」黃冠華指出, 只有掌握供應鏈,才能握有足夠的實力,像田徑好手一樣跳過一個又一個的高欄。

以今年為例,lativ的出貨量已經達到一千四百萬件,放眼全球只有一家幫優衣庫、愛迪達代工的國際大廠能達到其品質要求,現金流充裕的張偉強,帶著銀行 的信用狀,先找上對方的業務,相談甚歡後,隔兩個禮拜與採購部經理碰面吃飯,本以為可以拍板定案,沒想到又陸續見了營運長、財務長,足足吃了三個月的飯, 對方才點頭同意合作。

「不是有錢就能搭上線,我們這一行是講『信任』的,」一位在紡織業擁有超過四十年的資歷、國內一家羽絨大廠副總經理說。即使某些大集團捧著滿手現金找上 門,他們也會斟酌對方對做衣服的想法,是否能達到雙邊一致的共識,這必須經過許多默契考驗。

光「面試」就要三個月,接下來還得度過長達半年到一年的磨合期,品牌業者如果沒有派人到現場盯緊品質,代工廠如果不聽指揮,都會讓前功盡棄。

因此,張偉強學習優衣庫的「匠計畫」,在每個代工廠、每條產線派駐擁有十幾年經驗的老師傅,專注每一個細節,確保出貨的品質與設計初衷一致。

「如果只是隨便找個業務或經理去,那只會被牽著鼻子走,根本『hold』不住,」張偉強說:「平價時尚這個路線,難度在於,它不是你的工廠。你要怎麼樣讓 這麼大的產線,帶出你的品質,要怎麼去控制它,這是很大的門檻。」

掌握供應鏈之後,下一步就是對網路行銷的反應能力與彈性。

行銷,要快又敏銳廣告跟緊天氣,一萬件變賣兩萬件

張偉強指出,服飾業是個波動變化極大的產業,隨時要跟著天氣做調節。假如三天前就預測到寒流來襲,羽絨衣就要備足,而且,廣告也要隨著入口網站如雅虎奇摩 的訊息隨時更動,當消費者感受到天氣變冷的同時,一開電腦就讓他看到羽絨衣的廣告,「平常只能賣一萬件的,那天就可以賣兩萬件,這樣生意就做不完了。」

「電子商務就是要對訊息有足夠的敏銳度,才能夠掌握到商機,」有台灣電子商務教父之稱的九易控股董事長何英圻指出,目前在各家業者中,lativ的地位看 來是最穩固的。

要做到這種快速的反應與彈性,決策者必須擁有絕對的主導權與判斷力。如果每個事項都要經過開會決定,那等到結論做出來,商機也消失了。

「我們每天都在跟數字打仗,」張偉強說。如果今天進一千萬件,假設四個月內要賣完,那內部目標就一定要設定為三個月,留下一個月的緩衝空間,等於一個月要 清掉三百萬件,接著就要去換算,三百萬件需要多少包裹、多少件數,多少揀貨人員、物流人員,再進一步推到每週、每天、每小時。如此才能精控成本,讓貨暢其 流。

「很多人光是會衝,但沒有經過仔細的思考,訂單卡在那邊出不去,就只能等死,」張偉強感嘆。

隨著國際品牌搶進台灣平價服飾市場,炒熱網路平價時尚服飾多達十多家業者,但在徐重仁、尹衍樑挾著財力與通路實力跨入後,雲端上的平價服飾大戰恐怕將進入 一場更激烈的淘汰賽。

【延伸閱讀】混戰!快速時尚出現大玩家——台灣網路平價服飾品牌統一超商總經理 徐重仁7-11平價時尚金主:統一超成立年:2011優勢:有全台4,700多個通路與跨產業整合能力

lativ執行長 張偉強lativ 成立年:2007特色:原生網購平價服飾第一品牌成績:年營收破30億元、年出貨量約1,400萬件

潤泰集團總裁 尹衍樑Fashion Cookie金主:潤泰全成立年:2011優勢:挾潤泰集團資源切入,有上下游一條龍優勢

東京著衣 2004網拍快速時尚品牌,靠虛實整合,年營收6億4,000萬元

天母嚴選 2004 2010年從網購轉自營網站,旗下4品牌,年營收3億元

OBdesign 2004從大尺寸女裝,轉型時尚設計品牌

Anden Hud 2010電子新貴轉行自創的品牌,走美式風格

Sofu 2009廣告人轉作自有品牌,年營收約1,500萬至2,000萬元

Illori 2007 28年紡織成衣廠自創品牌,年營收5,000萬至1億元

註:以上僅列舉部分,其他品牌還有5213(我愛衣衫)、Pazzo、Mesge、Cozie等資料來源:各品牌官方網站、各媒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39

十萬元資金 農家子弟苦學悟出選股必勝策略 精耕產業研究 十萬進場變出千萬身價

2012-6-25  TWM




與一般散戶習慣一樣,農家子弟出身的王沐春也是胡亂跟風,聽到明牌就想試身手,初次進場成本不到十萬元,經歷數度賠光積蓄後,才痛定思痛,調整投資心態及方式;從此資產不斷翻滾長大,變身為千萬達人。

撰文‧歐陽善玲

萬丈高樓平地起,同樣是從小額投資起步,有些人數十年如一日,原地踏步,不斷重複虧損循環;有些人則大起大落,寫下驚心動魄的股市人生。

王沐春(化名),一位高雄農家子弟,靠著投資賺進千萬財富;他的際遇一般人未必碰得到,但他的投資研究精神,絕對值得小額投資人學習。

「以前家裡窮,所以想致富的欲望很強烈。那時在家鄉看到舅舅一邊玩股票,一邊蓋房子,在沒有其他收入的情況下,房子還真的被他蓋起來。當時心想,股市簡直就是致富發財之道,我一定要從這裡賺到一筆大財富!」王沐春笑著回憶說。

為改善家境入股海 投資無紀律屢賠錢「可是家裡經濟狀況畢竟不太好,第一次買股票還是與人家合買的!」和多數人一樣,王沐春剛開始進入股市時,因為資金有限,都只買低價股,張數最多也是一、兩張,進場成本還不到十萬元。

「一九九○年,台股從一二六八二高點下跌,我因持股部位小,所以受傷不大;但後來碰上傳產地雷風暴,我的退伍金加積蓄約三百萬元全賠光,第一次感到人生這麼灰暗。」他說。

在資產歸零的情況下,王沐春繳不出房貸,只好將台北的房子賣給妹妹,高雄老家的房貸,也得靠媽媽幫忙。「以前投資都亂做,當時還不懂基本面,只看技術線形 就亂買。後來把錢都輸光了,我還不死心想繼續拚,卻不得要領,在股海浮浮沉沉;行情來了賺到錢就很風光,但沒多久又會莫名其妙地賠光。」就這樣,王沐春雖 有自己的操作想法,並找到一份金融業工作,在裡面大量學習,仍始終無法擺脫「多頭賺錢,空頭賠錢」的命運。累積一兩年的積蓄,竟敵不過自己的心魔,常因為 貪婪和恐懼就忘記投資紀律,賺來的錢便全部都吐回去。

後來在因緣際會下,他拜師學藝,才改變投資方式,從原物料產業開始,深入一家公司的基本面,扎扎實實地做研究。

「美國九一一事件之後,台股從三四一一點起漲到六四八四點,當時電子股有一波補庫存需求,我看好鍍鋅鋼捲廠燁煇表現,在股價三元的時候進場,到五元出場; 後來漲到七、八元又再進去,最高漲到四十元。」王沐春回想,「我跟著師傅一點一滴慢慢被啟發,了解基本面的價值後才發現,原來股票真的要漲不是算幾趴的, 而是算幾倍的。」二○○三、○四年台股行情慘澹,但王沐春看好的股票都還能創新高,像是佳龍、力晶。他發現,原來只要原物料趨勢來了,可以誰都不理。

不過,好景不常,股市漲一波、跌一波,財富沒有明顯累積,卻遇到中國實施宏觀調控,原物料相關股票一個個被打回原形。

摸透上下游產業 掌握股票脈動更細膩難得的是,這次滑鐵盧並未澆熄王沐春的投資熱情,反而另外開啟了一扇窗,讓他開始研究中概及民生必需品相關下游產業,轉型為不再單純以 原物料為依歸。他自我分析,當時已能比較細膩地去掌握投資股票的脈動,並進出自己較熟悉的產業,朝大賺小賠目標邁進。

「說來慚愧,我研究的股票大漲的不計其數,但真正參與倍數獲利的卻少之又少。到○六、○七年我報名《財訊》參訪團,認識很多高手,彼此分享一些投資心法。我就想,為何同樣在股市,人家可以這麼有成就,而我卻仍在這裡浮浮沉沉。」他感嘆。

在偶然的機會裡,王沐春遇到一位已退休的資深基金經理人告訴他:「你既然花了那麼多時間研究,看好一家公司且持續追蹤,那為何不願長期持有,而一定要把它 賣掉呢?」這話點醒了王沐春,他思索自己的專業及認真都不輸人,但投資成績卻不如人的原因,或許就在持股策略需要調整。

「當時有機會拜訪整流二極體廠商台半,因為整體基本面不錯,二十八元進場,漲到三十三元時,依照過去經驗我一定會先賣。這回吃了秤砣鐵了心,想既然看好,漲勢又已確立,就應該加碼而不是出場。」王沐春隨即一路買進,到台半五十元時,他手上已沒有任何現金。

果然,王沐春沒看走眼,後來他從六十多元開始出場,一路賣到七十多元。「台半一役獲利了結後,我就跑到故宮後面租了一塊地,種起菜來,並開始思考人生下一步要怎麼規畫。」他自嘲,那是○七年、金融海嘯前的事,以為自己從此能過著閒適安逸的田園生活。

不料,千萬財富因沒有及時停損,隔年全球發生股災又統統輸光,本想歸隱山林,最後只能再打包下山,重新來過。

投資失利,王沐春賠光千萬資產,卻不氣餒,更不輕言離開市場,反而更加倍認真,投入更多時間及精神在基本面研究,並靠薪水存款重頭累積資本,決心伺機進 場。「記得○九年農曆過年,國內裁員、無薪假消息四起,大家心情都很黯淡。我提早回到台北,獨自一人在書房將《股市總覽》讀過一遍,很簡單地翻過。從各公 司過去獲利情況及股價位置,挑出價格被低估的股票,再看其中內涵。」賠光資產不退怯 靠三步驟東山再起王沐春發現,股票代號九九開頭的類股,往往在景氣不好時,都能扮演維持一定獲利的角色。「我看到股票代號九九四一的裕融,股價二十一、二 元,換算當時本益比還不到十倍。這家做汽車貸款服務的公司,獲利穩定,等於是高利貸行業,讓我相當心動,就將它當作自選股中很重要的一員。」他認為,「現 在利率環境那麼低,若不做投資,把錢放在銀行什麼都拿不到。在景氣不好時還能賺錢的公司,要是能再配發現金股利給股東,換算下來的投資效果是定存的五倍, 甚至十倍,自然沒有不做的道理。」事後證明,他以下列三步驟選股方式挑出的個股,果然讓他東山再起,一年內便將之前虧掉的又再賺回來。

王沐春分享這三步驟,即「粗略了解」、「精耕產業」、「細耘公司」。

他解釋,初步篩選個股的過程中,要先釐清當景氣不好時,哪些產業能受惠;例如,民生必需品就是大家日子過得再糟也不會省、能夠穩定獲利的標的。「平時就要 具備看簡易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的能力,搭配《股市總覽》,就能在第一時間鎖定值得研究的目標。」第二步「精耕產業」,王沐春瞄準民生必需相關產業,便以此 為核心向外擴散、廣泛蒐集相關資訊。

他大量研讀資料後得到一個結論,即民生必需產業要以人數取勝,「像○九年時,中國有四兆元人民幣救市方案,這些民生必需產業若能與中國搭上邊,不僅可確保 不景氣下營收不會衰退,獲利還可能成長,就更值得進一步研究。」確立這個方向後,王沐春篩選出二、三百檔懷抱中國夢想的公司,作為深入研究的標的。

這個階段他研究不少個股,最讓他驚豔的是裕融、好樂迪和未上市的錢櫃(現已登錄興櫃)。

「裕融的資金成本只有一%多,但貸出去至少六%,對銀行業來說這就算是高利貸;另外它還有租車服務,在上海要服務那麼多台商,要是又轉虧為盈,獲利勢必又能再翻兩番。」他分析。

深入追蹤公司 靠不景氣概念股翻兩番另外,他也逐步發展出「資產配置」的觀念,將股市賺到的錢,分散到錢櫃等高配息股、收藏玉石和珠寶、購買房地產等,其中,他從○九年不到二十元開始分批買進錢櫃,目前股價已超過六十元,獲利不俗。

進入第三步驟「細耘」,王沐春開始追蹤裕融,他發現這家公司配息大方,又深入研究公司財報、經營內容,甚至經營者的風格及策略。「當時我假設這波不景氣會 長達三年,只要持有裕融、好樂迪和錢櫃,熬過這段期間,人家在賠錢時我還能創造一倍獲利,那當景氣復甦的時候,就更有本錢再往上爬。」事後來看,壓寶這三 家公司,果然一年之內就讓王沐春重新站起。歷經幾番股海浮沉,他強調,小額投資人專業輸人家沒關係,但當專業法人在狂歡享樂時,就是自己要認真研究的時 候。假日不論如何,至少要有一整天把研究功課做完,且持之以恆,三、五年下來,一定看得到成果。

他提出自己在金融海嘯中領悟到的最大投資啟示,不是如何挖掘好股,而是做好資產配置;另外,在累積財富的過程中,也千萬不要忘了停損這個大原則,才不會陷入更大風險。

王沐春(化名)

出生:1968年

現職:金融業

經歷:職業軍人

投資經歷:約20年

近期操作績效:目前持有嘉裕、裕融及興櫃股錢櫃,長期持有累計報酬率逾200%。

給小額投資人的建議

1.信用交易前,先做好資金控管。

2.充分了解產業上下游關係。

3.及時停損,貫徹紀律。

4.技術分析只要懂一至二種即可,不用太複雜。

5.要有一套長期資產成長規畫,切忌想一夕致富。

王沐春選股研究3步驟

step1

打底

初步了解公司基本面,學看財報,包括簡易資產負債表、損益表,並詳讀《股市總覽》。

step2

精耕

廣泛蒐集自己有興趣的產業訊息及相關資料,所追蹤的產業不用太多。

step3

細耘

注意挑選個股的企業財務指標,包括毛利率、營益率及負債比,並從公司配息政策及老闆誠信看投資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79

大佬將進場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199
一天之內的兩條消息都為國內現有快遞公司的前景增添了不確定性。


  9月7日,阿里巴巴集團總參謀長曾鳴表示,公司正就年內斥資1億美元收購若干物流公司的股份展開談判。同一天,國家郵政局公佈國際快遞巨頭聯邦快遞(FedEx)和優比速包裹有限公司(UPS)獲批經營國內快遞業務。


  這是一個混亂又激烈的市場:月薪過萬的快遞員雖然鳳毛麟角,但是薪酬上漲卻是不爭事實,汽油、倉儲等成本不斷上漲也使得盈利空間越來越小。相繼因為資金問題破產的民營快遞CCES與星晨急便讓國內快遞公司們心有餘悸。


  阿里巴巴的舉動將擠壓依靠淘寶崛起的國內快遞的生存空間。在Top10的B2C電商中,除了平台屬性的天貓和QQ商城,只有噹噹還在堅持第三方物流。京東也剛剛在6月申請到電商界的首張快遞牌照,可以承接外部業務。


  2010年入股的星辰急便雖然以破產告終,但是阿里巴巴仍表示為了發展物流業務計劃建設6到8個區域性倉儲中心,目前已在天津、上海和廣州買入三塊地,用於建設大型倉儲設施。


  2011年,淘寶網和天貓商城每天的包裹量逾800萬,佔整個快遞業總包裹量的近六成。隨著電商們自建物流的完善,快遞企業正在為逐漸失去的業務來源而發愁。


  外資快遞瞄準的是另外一塊市場。


  快遞牌照意味著外資快遞們的國內業務獲得合法身份,雖然聯邦快遞於2007年5月便開始在中國開展國內遞送業務。


  聯邦在國內有100多個網點,但是獲批的城市僅為8個;UPS獲批的城市僅為5個。相較國內企業,它們沒有網點優勢,運營範圍小、相對而言成本高、費用高。


  但聯邦快遞和UPS的經營模式在國外已經非常成熟,主要業務也不侷限於網購,物流能力依靠其成熟的運力支撐,在大宗貨物運送上遠遠勝過國內快遞公司,而且規範化的物流規則也能吸引真正的高端客戶。


  獲得中國國內快遞牌照後,它們輕易地就可以把國際業務與國內業務整合起來獲得高效收益。


  不過,國內快遞企業也在想方設法尋求更多盈利點。順豐、申通等快遞企業高調宣佈涉足電商領域,比如順豐的「順豐優選」,圓通的「新農網」;申通快遞的 「久久票務網」(後更名「鐵友網」);順豐甚至在珠三角重要城市開出多家「順豐」統一招牌的便利店。中國快遞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認為,快遞做電商是圍繞增 加自己快遞業務量這個核心業務,業務延伸上,「再怎麼延伸,到一定階段之後就會知道,進到什麼程度不能再進了,這是有經濟規律的。」


  利用在物流鏈、站點等方面優勢跨界進入電商或者便利店等其他領域,還是專心完善快遞業務,才是國內快遞企業需要好好思量的問題。

 


  聯邦快遞和UPS


  聯邦快遞


  營業收入約420億美元,公司旗下擁有30多萬名員工,有688架飛機,超過9萬輛遞送車,快件日處理量超過900萬件。首批獲准經營的地區包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天津、大連、鄭州、成都8個城市。


  UPS


  每天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遞送的包裹超過1480萬個,甚至還將其業務範圍擴大到了物流和其他與運輸相關的領域,例如為耐克提供倉儲服務和對東芝提供維修支援服務。首批獲准經營的地區包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西安5個城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95

中百集團清理兩億進場費 行業「潛規則」禁而不止

http://www.21cbh.com/HTML/2013-6-22/5NNDE5XzcwOTU5NQ.html

商超進場費整頓之風吹了一年半,少數企業主動清理,更多企業選擇繼續「潛規則」。

6月18日,華中地區上市公司中百集團(000759)董事長汪愛群對媒體透露,中百集團在2012年報告期內實現淨利潤2.05億元,較上年同比下滑23.12%。而這其中,公司主動停止向供應商收取的進場費收入至少超過2億元。

這是國內大型百貨零售公司首次公佈「進場費」這一頗為敏感的收入情況。2011年底,商務部聯合發改委、工商總局等五部委發佈了《清理整頓大型零售企業向供應商違規收費工作方案的通知》(下稱:《通知》)。其中,「根據有關規定零售商可以收取促銷服務費。在以上費用之外,零售商向供應商收取的其他所有費用均應納入清理之列。」

主動「斬斷」進場費而使得業績受到拖累的中百集團,似乎是同行中的一個「異類」。國內一家大型百貨集團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不僅是百貨公司,超市、便利店等零售渠道目前仍都有進場費的說法,且十分常見。

「進場費有些是以錢的方式支付,有些則是這些商戶所提供注入的資源。」該人士指出,「這本來就已經形成了一個生態圈,企業們和監管部門其實都知道現在的情況,但很難『一刀切』處理」。

中百集團主動清理

在全國範圍的商超進場費專項整治中,國企背景的中百集團是個積極的響應者,公司管理層也一直都熱衷宣傳這一點。

汪愛群表示,在國家有關部委要求禁止零售商向供貨商收取與經營無關的相關費用的要求下,「應該說中百是執行最積極、最有力度的。」2012年年報中,中百集團的營業收入同比大漲了約18.4億元,而在淨利潤方面卻意外減少了約6167萬。

其中,突然被斬斷的進場費收入被指影響巨大。中百集團方面指出,公司正試圖開拓創新經營,實現企業內涵式增長,加快由收費盈利模式向擴大商品進銷差價的盈利模式轉變。

中百集團董秘楊曉紅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坦言:「減免進場費一事確實是對公司利潤有一定影響的,畢竟有很多費用都不再收取了。國內別的同行執行得如何,我們不清楚,但至少中百方面自這個文件頒佈以來一直執行得比較好。」

據記者瞭解,進場費是零售業日常操作之下的普遍「潛規則」。作為佔據一定品牌優勢和渠道資源的零售商,在和各色品牌的供應商進行談判周旋時,常會堂而皇之地收取一筆不菲的資金,以保證供應商能夠進駐商場並獲得客流較好的店舖位置。

上述百貨集團內部人士介紹稱,零售商收取的進場費可謂名目繁多,其中相當一部分甚至與實質性經營關係甚小。在一定程度上,這部分費用增加了供應商的供貨成本,最終可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零售商利用市場優勢地位,向供應商收取的合同費、搬運費、配送費、節慶費、店慶費、新店開業費、銷售或結賬信息查詢費、刷卡費、條碼費(新品進店費)、開戶費(新供應商進店費)、無條件返利等均屬於違規收費。」前述《通知》明確指出。

進場費的存在和收取的高低,已經直接影響到各家供應商的熱情,以及百貨商的實際銷售。數年前,國內3C零售賣場的兩家死敵國美電器與蘇寧電器,便一度拿取消進場費大做文章,國美以每年放棄數以十億計的進場費迎戰蘇寧。

進場費禁而不止

儘管國家有關部門聯手整治進場費,然而在實際的招商銷售之中,進場費這種灰色的商業模式仍舊禁而不止。

「這種模式本身就在零售行業存在了很多年,不可能說取消就全部沒了。尤其是上市公司,其營收模式當中,進場費的利潤貢獻還是相當重要的。可以說,坐地起價收取進場費,本身就是不少零售商盈利模式的一部分。」前述內部人士表示。「同時,這也是多年來企業處理和供應商關係中總結出的一個相對高效的辦法。」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一家企業如果進場費一直保持比較高的水平,可視為這個企業在行業當中議價能力更強、更受歡迎。一個大中型的百貨商場,排隊希望進入的供應商不計其數。沒有這種相對公平的選擇標準,如何來調節供應商關係?每個商場的位置都是有好壞之分,不同價碼才能區別不同位置。」

該內部人士還表示,當初監管部門提出整頓進場費,其實也就是象徵性找了幾家企業罰了一些錢,有些甚至是企業自己認領的罰金。如今高調宣傳的中百集團本身是國企,或許有「政績」上的訴求。「從整個行業層面來看,實際並沒有太大程度減輕原本的情況,對此業內和政府都心知肚明。只是風聲緊時大家當心一些罷了。」

當然,強勢收取進場費的百貨經營者,也會允許「列外」的存在。比如,在與部分更強勢的外資奢侈品品牌、或人氣火爆的餐飲品牌談判時,經營者甚至不得不「倒貼」進場費,以求引進該品牌。

此前曾有媒體報導稱,大型百貨對奢侈品大牌的扣點一般不會超過20%,相關其他收費也較少,而非奢侈品類的產品扣點往往高達30%~40%。一些奢侈品品牌甚至會要求商場按其指定要求裝潢,並免收裝修費,或者要求商場直接對進駐的商品進行買斷銷售。而這些看似苛刻的要求最終大多都被一一滿足。

楊曉紅坦言,這些大牌引進是需要長時間談判的,其中減免租金甚至一定比例的反向補償都實際存在。「畢竟,這些知名品牌的影響力巨大,一般的常規辦法很難引進來,所以企業不得不採取非常手段進行培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