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券商資管等待鬆綁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09/100366096_all.html

  2011年,對券商全行業來說是一場嚴冬的考驗,二級市場低迷導致券商經紀業務盈利大幅下滑,IPO估值的回歸對承銷保薦業務也構成挑戰。幾年前曾被寄予厚望的資產管理業務,卻未能實現令人滿意的發展。

 

  「我們的資管業務只能在二級市場打轉,能有什麼前途?」一位大型券商資產管理部門負責人直言。

  產品限制、門檻限制和營銷限制已經成為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的主要障礙,而比起同樣從事代客理財類業務的陽光私募、基金專戶,券商資產管理的規模也相形見絀。在最近召開的一次金融論壇上,券商資產管理的討論被定位為「破局之戰」,足見券商資管業務目前的窘境。

  據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透露,證監會和證券業協會對《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修訂已經完成調研,修訂後的試行辦法有望在「兩會」後推出,而券商資管從業人員對此也報有極大期待。

  「我們希望能夠至少達到陽光私募或者信託公司的監管尺度。」上述券商資管部門負責人表示。

限制重重

  「產品、比例都限制死了,如果不解除,我們的業務真的很難做。」一位大型券商資產管理部門負責人坦言。

  券商資產管理業務起步較晚,2003年底,證監會推出《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下稱試行辦法)。根據試行辦法,券商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可以設立限定性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和非限定性集合資產管理計劃。

  根據規定,限定性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資產應當主要用於投資國債、國家重點建設債券、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企業債券、其他信用度 高且流動性強的固定收益類金融產品;投資於業績優良、成長性高、流動性強的股票等權益類證券以及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的資產,不得超過該計劃資產淨值的 20%。

  非限定性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投資範圍由集合資產管理合同約定。

  但2008年5月出台的《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試行)》(下稱集合資管細則),卻明確規定,集合計劃募集的資金應當用於投資中國 境內依法發行的股票、債券、證券投資基金、央行票據、短期融資券、資產支持證券、金融衍生品以及中國證監會認可的其他投資品種。

  「券商的集合資產管理業務以前出過事,監管機構此後就加強了監管,對投資範圍是嚴格限定在二級市場的成熟品種。」一位券商資管資深人士表示。

  與之同時推出的《證券公司定向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試行)》(下稱定向資管細則),亦明確規定,投資範圍包括股票、債券、證券投資基金、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央行票據、短期融資券、資產支持證券、金融衍生品以及中國證監會認可的其他投資品種。

  與此同時,試行辦法還對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設立了門檻。根據規定,設立限定性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接受單個客戶的資金數額不得低於5萬元;設立非限定性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接受單個客戶的資金數額不得低於10萬元。

  對於投資單一產品的比例,試行辦法和集合資管細則都有明確規定。投資於一家公司發行的證券,按證券面值計算,不得超過該證券發行總量的10%。一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投資於一家公司發行的證券不得超過該計劃資產淨值的10%。這也就是業內所說的「雙10%限定」。

  定向資管細則也規定,證券公司將其管理的客戶資產投資於一家公司發行的證券,不得超過該證券發行總量的10%。

  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的推廣也頗受制約,試行辦法和集合資管細則都規定,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不得通過廣播、電視、報刊及其他公共媒體推廣。

  「營銷限制是目前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的最大障礙之一,券商資管的投資範圍和公募基金類似,卻不能通過公共媒介推廣。」上述券商資管資深人士認為。

  南京證券資產管理總部總經理王挺秀在前述金融論壇上坦言,券商資管業務發展,遠遠落後於經紀業務和投行,「券商錯過了2007年的一輪大牛市。」

  「產品限制、投資規則限制,以前的單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規模上限,這些障礙使得券商資管在2007年牛市中錯失良機。」一位公募基金經理直言。

期待突破

  「我們希望減少管制,投資範圍不要僅僅限於二級市場的股票和債券。」一位知名券商資產管理部門負責人表示。

  他提出,券商資產管理的監管標準應該與陽光私募看齊,投資範圍應該包括大宗商品、黃金等品種。

  另一位中型券商資產管理業務部門負責人則表示:「證監部門已經來我們這裡調研,投資範圍可能會有一個實質性的突破。」

  這位中型券商資產管理負責人指出,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投資範圍應該包含期貨品種、大宗商品、資產證券化產品以及結構化產品。「這些產品已經很成熟,我們從人員到風險控制管理的儲備和積累也已經很到位。」他表示。

  對於「雙10%限制」,上述知名券商資產管理部門負責人認為「完全沒有必要」,而上述中型券商資產管理部門負責人則認為,比例的限制應該根據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規定,「如果是對個股的投資,不限制比例,組合風險可能會提高。」他指出。

  但上述中型券商資產管理部門負責人同時也認為,目前雙10%的限制的確過於嚴格,對比之下,陽光私募個股的投資比例可以達到20%-25%。

  「試行辦法的修改稿主要是增加了可投資標的,像之前券商呼聲較高的結構化產品、黃金、期貨,甚至紅酒等另類投資標的,都會在其中。」一位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透露。

  券商資管一直呼籲的「保本產品」和「分級產品」此次又在調研中提出。「保本產品是最簡單的,公募基金已經玩了十年,我們完全可以做。」上述知名 券商資產管理部門負責人表示。對於分級產品,他則認為,分級產品即使放開,如不能上市,其流動性也會受到限制,未來如何發展還不能確定。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公佈的2010年資產管理業務統計情況,包括中信、中金、國泰君安、光大證券在內的前20家受託管理資金總額的券商,合計管 理資金1753億元,而資產管理業務收入排名前20位的證券公司,其資產管理業務收入總額僅為20億元。這一規模與公募基金相比,差距越來越大,即使與陽 光私募相較,也是後者出現反超。而對於日益火爆的銀行理財產品,不止一位券商資管負責人表示「我們的規模上不去,很無奈」。

  「我們很期待這次修訂在產品、監管等方面能夠放鬆,也相信修訂後的試行辦法能夠在年內出台。」多位券商資產管理部門負責人對此翹首以待。

風控先行

  由於試行辦法從2011年下半年起就開始廣泛徵求券商意見,不少券商資產管理部門負責人都表示已經在做產品和內部管理方面的準備。

  「限制放開後,可以上新產品了,但你的風險控制跟不上,是絕對不行的。」上述知名券商資管負責人表示。

  一位熟悉香港資本市場的人士表示:「香港市場資產管理業務是需要機構獲得牌照,拿到九號牌就可以從事資產管理,並不是按照機構的類型分別監管。 所以在香港做資產管理,既有專門的資產管理公司,又有證券公司的資產管理部門。」他認為,香港市場對機構的合規性要求高,按照業務類別統一管理,對投資產 品則放得很開,這種模式很值得內地資本市場監管借鑑。

  香港證監會官方網站數據顯示,在香港取得資質的資產管理公司、註冊機構和保險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達到6.84萬億港元,較2009年增長19.5%。而投資人當中,香港投資人佔資產管理規模的32.4%,境外投資人佔管理規模的67.6%。

  「能夠拿到九號牌,對公司的資質、人員專業性、風險控制能力和投資經驗要求都很高。這種對機構資質的事先控制,對資產管理業務的風險控制管理值得借鑑。」一位券商資產管理行業資深人士認為。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資深人士認為,香港和境外對資產管理業務的管理很好,機構實行資質審批和註冊,產品實行備案,這些模式對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很有好處。

  「券商資產管理無論從人員還是風險控制管理等方面都已經做好準備了,改革時機沒有問題。」他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34

資管「霸王花」:穩打穩紮,跳槽率低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3/1511582.html

事業場上,女性的成功向來不易。

而在被雄性荷爾蒙充斥著的投資領域,女性基金經理們的成長顯得更為不易,較之男性基金經理,她們的成長過程堅忍緩慢從而也更穩打穩紮,猶如她們被賦予的「鏗鏘玫瑰」的美名,在美麗綻放之前,是披荊斬棘。

女碩士佔87.61%

要在向來被男性主宰的行業中奪得一席之地,女性基金經理們較高的學歷要求成為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從113名女性公募基金經理的履歷中,第一財經日報《財商》統計發現,其中擁有博士學名的女性基金經理有6名,佔比為5.3%,這6名女博士基金經理分別是建信基金的姚錦、萬家基金的寧冬莉、長盛基金的梁婷、富國基金的李笑薇、長信基金的胡倩和中歐基金的苟開紅。

雖然在公募基金中,大部分女性基金經理都從事貨幣基金或者債券基金的投資,但在這6名高學歷的女博士基金經理中,除了梁婷分別管理一隻債券基金和一隻貨幣基金之外,其餘5名女博士基金經理管理的均為股票型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內剛剛興起的量化基金領域中,李笑薇和胡倩這2名女博士基金經理也是當中的前行者和佼佼者。

胡倩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世界經濟專業博士研究生,曾先後擔任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分析師、高級分析師、首席分析師,金融工程部負責人等職務。 2010年5月加入長信基金之後,就擔任了公司金融工程部副總監,負責量化投資研究工作。目前其管理的就有長信量化先鋒這只量化基金以及長信中證央企 100這只指數型基金。

李笑薇在量化投資圈子中的名氣就更大了,一名量化投資的業內人士曾經對本報稱,李笑薇的加盟稱得上是國內公募基金的量化投資歷史的一個轉折點。李笑 薇的學歷背景尤為養眼,本科就讀北大、普林斯頓大學碩士、斯坦福大學博士。2009年6月加入富國基金之後將量化投資理念帶回國內,並運用到富國基金旗下 的增強型指數基金系列投資當中。

雖然比起男博士在男性基金經理中15.35%的比例,女基金經理中博士比例明顯較低。但是從碩士這一中堅隊伍的比例來看,女性基金經理中碩士學歷的共有99人,佔比87.61%,比起男性基金經理78.75%的比例略高了些。

寥寥無幾的幾名女私募基金經理也均是高學歷背景,悉數為碩士以上學歷,其中銀信寶投資的安妮更擁有美國伯克利州立大學皇后學院金融學博士的學位。

投資界「女海歸」漸多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過後,不少海歸派的投資人士將職業發展的眼光放在了國內市場,引發了一波華爾街來客回國潮,其中也不乏「女海歸」的身影。本報統計,公募基金當中,有海歸背景的女性基金經理目前就有11名。

「女海歸」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在海外知名學府獲得學位,擁有特許金融分析師(CFA)資格,在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學歷背景支持下,這類「女海歸」回國後就進入了投資圈子。

摩根士丹利華鑫的基金經理袁航就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金融類MBA),同時也是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CFA),學成回國之 後,袁航就進入了投資圈子,曾經在大成基金和廣發證券從事研究工作,2009年2月加入摩根士丹利華鑫之後擔任公司研究總監,之後又管理了大摩消費領航這 只基金。

另一類則是不僅擁有海外學歷,同時也在海外從事過研究和投資工作,是真正的華爾街來客。

富國基金的李笑薇回國前就曾在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Barra公司擔任股票風險評估部高級研究員,更擔任過巴克萊國際投資管理公司 (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大中華主動股票投資總監,並在回國後將這兩家國際著名投資機構量化投資理念引入國內。

華泰柏瑞的張婭同樣也擁有多年海內外金融從業經驗,曾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Danzas-AEI公司、SunGard Energy從事研究和投資相關的工作。

在女性基金經理管理的4只QDII產品中,其女掌門也均為「海歸派」,分別是建信基金的高茜、上投摩根的楊逸楓、景順長城的謝天翎和信誠基金的李舒禾。

職業路徑:腳步紮實,跳槽率低

從職業成長路徑上看,女性基金經理相比之下更為穩打穩紮,有不少女性基金經理都是一步一個腳印,從研究員一路走到基金經理助理、小基金的基金經理直至大基金的基金經理乃至基金公司研究和投資部門的負責人。

南方基金的汪澂有長達9.83年的基金經理從業年限,在女性基金經理中是資歷最深的一名。她在1999年加入南方基金之後,就從公司研究員起步,一路穩打穩紮做到基金經理助理的位置,歷經3年便開始獨自挑起隆元基金的基金經理大梁。

鵬華基金的初冬更是從證券公司的研究員起步,曾在平安證券研究所、平安保險投資管理中心等公司從事研究與投資工作。2000年8月,初冬加入鵬華基 金之後,也從研究員開始做起,後來又擔任了普豐基金基金經理助理。隨後,初冬又晉陞為鵬華基金社保基金理財經理及鵬華貨幣市場基金經理,憑著穩定的表現, 目前擔任鵬華基金固定收益部總經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流動性很大的基金界,女性基金經理的跳槽率同樣也較低。在113名女基金經理中,只有1名任職過3家基金公司;另外有10名任職過2家基金公司,其餘的女基金經理均只在1家基金公司擔任過基金經理一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78

一位80後券商資管的成績單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25958.html

本刊記者 王鈺/文

「廣發資管旗下一隻理財產品一季度虧損接近-20%,業績排名倒數第二,資產規模接近清盤線,廣發自營部員工苦不堪言。」有人不斷揭露廣發證券集合資產管理的糟糕業績。除了新發的產品,截至10月8日,廣發證券的6只產品收益均為負。

無一倖免的廣發證券理財產品中,80後投資主辦烏暘丹丹最受關注。這位年輕的投資主辦,2月份才進入廣發證券資產管理部門,接手廣發金管家理財策略2號(下稱「金管家理財2號」)、廣發金管家新型高成長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理財5號(下稱「金管家理財5號」)兩隻產品,規模超過30億元。

記者調查發現,烏暘丹丹操盤的兩隻產品風格激進,實際操盤跟產品報告策略背道而馳,兩隻產品業績不佳,金管家理財2號一度陷入清盤危機。烏暘丹丹的激進並非券商集合理財的個例,2012年上半年,前十大集合理財券商中,有一半更換了部分理財產品的投資主辦,華泰證券旗下的理財產品更是平均9天一換投資主辦。

目前,券商集合理財業務陷入了淨值下滑—份額縮水—更換投資主辦—業績波動的死循環,令投資者的利益難以得到保證。

9月21日,證監會開始公開徵求意見,希望將目前的券商理財投資主辦人制度規範成為註冊制,在准入門檻、流動性方面提高監管條件,以保護投資者的權益。

糟糕的業績

2月23日,廣發證券發佈了人事變動公告,公告稱,即日起由烏暘丹丹擔任金管家理財5號、金管家理財策略2號的投資主辦。

公開信息顯示,烏暘丹丹,現年30歲,2008年至2012年間就職於中海基金,歷任首席策略分析師、研究總監助理、基金經理助理,2012年年初加入廣發證券資產管理部。

從烏暘丹丹的履歷看,到廣發證券後,是其職業生涯中第一次真正獨立主管資產管理業務。此前,有廣發證券內部人士聲稱,更換投資主辦是基於由外部引進人才後,根據人才結構特點和產品特點的匹配、部門內部發展戰略規劃調整的考慮。

在烏暘丹丹操盤廣發證券兩隻資管產品之前,原中海基金副總經理李延剛被廣發證券以高薪聘請,於1月份加入廣發證券,任資產管理部門投資總監一職,主管投資工作。自2007年,李延剛加入中海基金到2012年年初離職,曾先後任投資管理部副總經理、投研中心總經理、公司副總經理等重要職位。

從履歷看,烏暘丹丹一度在李延剛手下工作。李延剛加盟廣發證券後,烏暘丹丹轉戰廣發證券並委以重任,記者就烏暘丹丹是否是李延剛推薦問題採訪廣發證券,截至發稿之時,廣發證券沒有給予明確回覆。

更換投資主辦之後的這兩隻理財產品的業績表現究竟如何呢?

根據10月8日的最新數據顯示,金管家理財5號單位資產淨值為0.6971元,自2012年以來的投資回報率為-17.46%,自產品成立以來累計增長率為-30.25%,近一個月以來在同類162只產品中排名倒數第3位。而2012年以來的滬深300指數為-1.09%,該產品投資業績遠遠跑輸大盤。

金管家策略2號單位最新淨值為0.7860元,2012年以來投資回報率為-12.92%,自產品成立起累計虧損-21.40%,在同類產品中排名位居倒數第6位,業績同樣大幅度跑輸大盤。分年度來看,這兩隻理財產品在2011年度尚取得跑贏大盤的超額收益,而到了2012年,自烏暘丹丹任職以來到至記者統計數據截止時,上述這兩隻理財產品的投資回報率不佳,分別為-18.34%和-13.08%。

從產品資產規模來看,廣發金管家理財5號成立於2011年4月28日,成立之初資產規模達48.43億份。廣發金管家策略2號成立於2011年6月30日,成立規模為1.17億份。截止到6月30日,這兩隻產品的最新資產淨值則只剩下30.87億和1.09億,縮水幅度分別為36%和6.7%。截至一季度末,廣發金管家策略2號單位資產淨值0.9050元,且一度險遭清盤的危機。

相關評級機構已給出該產品的風險分析,其結果表明,金管家理財2號和理財5號面臨較大的下行風險,風險係數已升為中級和高級。就從此前披露的中報行情來看,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在2012年二季度總體錄得1.41%(算數平均)的正收益,而這兩隻理財產品的業績表現,不僅在同類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中位居倒數,更是墊底廣發旗下的所有理財產品,業績前景十分令人擔憂。

進的操盤

根據披露的中報情況看,金管家理財5號一季度末製造業股票市值佔比為44.39%;機械設備佔比29.48%;電力水利供應佔比11.70%;金融保險業10.78%;傳媒7.17%;建築6.62%。到了二季度,更是重配製造業,其股票市值佔比高達52.53%;加倉配置金屬非金屬行業佔比達24.99%、採掘業11.79%、傳媒行業至9.31%;下調機械設備行業佔比至13.28%。從該產品重倉股的二季度表現來看,5只出現下跌,其中跌幅均超過5%,秦川發展和西部礦業的跌幅均超過10%。

在對金管家理財2號的持倉分析時記者發現,截至一季度末時,該產品未持有股票。而到二季度末,該產品清倉了原有的債券和貨幣產品,進而大幅加倉股票和基金。增持的股票主要集中在傳媒和製造等行業,其中首創股份二季度以來累計跌幅超過-15.70%,銀華鑫瑞的跌幅為-13.21%。

據wind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中期,券商集合理財總體持倉總市值最高的是金融服務行業,其次為食品飲料和醫藥生物,低配輕工製造、黑色金屬、採掘等行業。而由烏暘丹丹管理的兩隻廣發金管家理財產品二季度則重倉機械製造、採掘、金屬非金屬行業,甚至躋身所屬上述行業的多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

在上半年股熊債牛的市場行情下,烏暘丹丹操盤的產品大舉減持債券,買入股票和基金持倉。在持倉個股上半年業績表現不佳的情況下又未能及時止損,加之倉位重,虧損慘重自然也就不足為奇。

金管家理財5號的資產管理報告顯示,對二季度投資策略的展望是「看好受益於寬鬆貨幣政策的標的和受益金融改革創新的行業。擬調整持倉方向為水利、油服、價格服務改革等主題和地產、機械、家電等收益流動性好轉和開工旺季的行業」,而實際上,從半年報披露的情況來看,該產品在二季度的實際持倉卻主要集中在傳媒、機械製造、金屬和非金屬製造行業。這與其投資策略展望並不相符。

投資經理的業績短期面臨波動是正常的,如果投資業績長期虧損,對市場缺乏起碼分析和研判的能力,則與投資經理的「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職業使命背道而馳。

當記者致電廣發證券總部,想要通過資管部門瞭解情況,總部告知記者烏暘丹丹目前在上海工作,而上海分公司接聽記者電話的員工對廣發金管家兩隻理財產品的業績表現不予置評。

倒逼的政策

本刊統計,2012年中期全部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份額為1405.42億份,較一季度末減少61.75億份。總贖回份額為446.87億份。相較一季度而言,貨幣市場型產品總體獲得淨申購,而其餘類型產品則總體淨贖回。

另外,上半年遭遇清盤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有9只。根據《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試行)》的規定,客戶少於2人,或者連續20個交易日計劃資產淨值低於1億元,集合計劃就應當終止。值得注意的是,這9只產品無一是由於存續期到期而自然終止的,均因為資產淨值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1億元人民幣而被動終止清算。

不良的業績回報、頻繁的更換理財產品的投資主辦,讓籠罩在慘淡行情下的A股投資者越發缺乏信心。隨意性強的資管人的任命制度更是讓投資經理的能力和資質屢遭質疑。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本是一種高端投資理財工具,券商理財產品的投資主辦是投資者申購理財產品時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投資經理的投資風格和水平直接關聯到產品的業績,其任職時間的長短更必然影響到產品投資回報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或許正是基於券商資管「產品業績連連虧損,投資主辦更換頻繁」冰火兩重天的局面,《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投資主辦人註冊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註冊辦法(試)》」)已於9月21日完成了小範圍內的意見徵求,並擬於近日出台最終政策。

《註冊辦法(試)》要求,券商投資主辦今後要倣傚公募基金經理和投行保薦人的管理辦法,實行註冊制。投資主辦需要具有3年以上證券投資管理經歷,具有3年以上在金融機構從事證券投資、證券研究分析或證券交易等方面的工作經歷,且最近1年在金融機構從事證券投資、研究分析工作。

2012年8月23日,證監會起草了《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提出要加強對投資主辦人的監管,引導其合理有序流動,維護客戶合法權益。規定,「最近兩年內變換任職單位兩次以上」將不得註冊成為投資主辦人的規定。

有業內人士稱,如果將跳槽頻率量化,恐怕會造成有大規模投資主辦不符合註冊制規定的要求。因為,一旦哪只理財產品業績出現大幅下滑,業界的普遍做法就是更換投資主辦,業績口碑對一名職業投資經理來說意義尤為重大,頻繁離職跳槽對其職業生涯勢必有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面對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業務的擴張,需要人員的擴充,這一政策的出台也無疑會對投資主辦能力資質的提高起到敦促作用,提高其職業責任感和行業自律,確保產品業績的穩定性,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投資主辦的隊伍中。

以往,券商投資主辦隨意性較強,往往是由券商資管業務分管的領導任命,任命前跟券商所在地證監局進行溝通,獲得同意後,僅需在券商網站上公告一下即可。有業內人士指出,此意見稿的出台,可被視為證券行業為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最終的結果還尚待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21

券商資管全牌照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09/100458371.html

  不斷放行的政策再度激發了證券公司財富管理的熱情。

  剛剛公佈的《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及配套實施細則中,定位於私募的「小集合」產品的投資範圍被全面放開。包括「證券期貨交易所交易的投資品種、銀行間市場交易的投資品種以及金融監管部門批准或備案發行的金融產品」。

  「這基本上等於給了券商投資的全牌照,交易所內的、銀行間市場的,甚至銀行的理財產品。」一位券商高管說。

  證監部門放鬆政策目的是希望迅速幫助券商發展資管業務,但這還將涉及與其他各部門的協調與配合。資產管理市場的蛋糕分割大戰即將開場,證券公司如何在既有版圖中攻城略地,人們拭目以待。

券業資管規模翻倍

  11月7日,第一創業證券創金資產管理總部副總經理黃越岷表示,針對剛剛落定的行業新政策,公司制定了「兩條腿走路」方案,一方面對於類公募產品著力較多,不斷與銀行渠道洽談準備。另一方面,對於新政突破較大的「小集合」產品積極準備。目前有一款產品將於下周進入協會備案程序。

  10月19日,管理辦法及配套實施細則正式實施。此後,證券公司資管新產品從審批制改為「事後報備」。這一被業內稱為「資管新政」的政策放行三個多星期來,證券公司們行動積極。11月初,在證監會官方網站公佈的行政審批結果公示中,證券公司「集合理財計劃」「集合理財計劃簡易程序」「集合理財計劃限額特定簡易程序」三欄已悄然消失,僅保留了「券商專項理財計劃」一欄。

   「資管新政一落定,我們立即向會裡提出產品撤銷申請。」黃越岷表示,此前,正在證監會走行政審批流程的集合理財產品多達二三十隻。審批制改為事後備案的消息正式發佈後,與第一創業一樣,多家證券公司資產管理部門向會裡提出撤銷產品發行的申請。

  撤回後,第一創業資管公司按照資管新規,聯繫好託管行、代銷行,準備將其直接送往證券業協會備案。如果按照資管新政發佈前的審批流程,一個產品從上報到拿到批文,需耗費三到六個月之久。「進入備案制後,監管層全面放行,什麼也不管了。你們放開手腳做,監管層只負責『秋後算賬』。」黃越岷表示,目前,滬深交易所層面,已經出台了關於事後備案的配套細則,中證登層面的細則也即將出台,以前要看到產品批覆函方可發行的時代,已經被系列的「備案治理」代替。

  中國證券業協會10月底透露,正在細化券商資管業務備案制的具體程序。根據規則,備案制之後,券商資管產品可於發行之後五日內向證券業協會備案,券商資管僅需與託管行和代銷行談妥即可發行產品。

  受累於歷史上委託理財舊瘡,證券公司一直屈居資產管理市場小角色之位。在近年居民財富增長及證券牛市等一個個機會中,「被治理」的券商們手腳緊縛,難有作為。2012年,這個被「禁錮」多年的小角色終於站在了與資產管理市場其他大腕同等的起跑線上。

  根據普益《2011年度銀行理財能力排名報告》,2011年,國內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累計達16.99萬億元。銀行是理財市場當之無愧的老大;其次是信託,截至今年6月末,信託業總資產規模達到5.54萬億元。券商的同門師兄——公募基金,經過13年的發展,目前規模也達到2.5萬億元。相形之下,受託資產規模一直徘徊於2000億元的券商資管,羞於示人。

  2012年,券商行業創新大潮首先惠及券商資管。從5月創新大會召開以來,不到半年時間,券商受託管理的資產規模數次翻番。截至10月,僅國泰君安資產管理公司一家,受託資產規模已從兩年前的90億元增長至千億元。第一創業資產管理規模也從一季度的三四十億元增至10月的120億元。業內預計,券商資管突破萬億元規模指日可待。

  「主要受益於政策放開的導向。雖然10月之前資管新政還沒有完全放開,但大家已經開始研究這個導向。」第一創業證券創金資產管理總部副總經理黃越岷告訴財新記者,經過近半年的琢磨,券商資管於定向資產管理領域獲得較大突破,多數券商定向資管規模均有翻倍。

 

「小集合」領風騷

  多家證券公司資產管理部負責人表示,投資範圍的拓寬直接激發了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熱情。尤其是對「小集合」產品的放行。

  小集合是「限額特定資產管理計劃」的俗稱。是指符合下列條件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募集資金規模在50億元以下;單個客戶參與金額不低於100萬元;客戶人數在200人以下,但單筆委託金額在300萬元以上的客戶數量不受限制。

  此次券商資管新政對於面向中高端客戶的「小集合」放行幅度尤為寬鬆。如允許其投資商品期貨、利率遠期、利率互換、信託計劃等;大小集合均可參與融資融券、正回購交易;而資管新政在「一對一」定向資產管理的投資範圍領域放行幅度更大,投資範圍由券商與客戶協商確定,只要是不違反法規且得到客戶認可的項目就可以投。

  也就是說,只要券商與客戶溝通好,雙方自行協議,「你情我願,風險自擔。想做什麼都可以。」黃越岷表示,如此之後,券商定向理財從之前的證券市場已跨越至PE、礦產、房地產、藝術品等所有領域的投資。

  財新記者獲悉,此前,已有部分券商資管在專項理財計劃方面進行過創新探索。今年9月19日,中信證券上報一款名為「民生租賃」的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已於9月26日前得到了證監會受理審批;之後,中信證券再次上報「歡樂谷主題公園入園憑證」亦已獲中國證監會正式受理,目前正處於審查階段。

  截至目前,中信證券已上報了三個實業類資產證券化的專向集合理財。

  「這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說明券商資管開始主動對接實體經濟融資方,為實體經濟真正帶來益處。」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負責人表示,此次資管新政賦予「小集合」募資功能是意義較大的一次突破。

  新增了包括銀行理財,集合信託,資產管理計劃在內的很多投資範圍,「基本上,信託能做的業務我們都能做。」該人士稱,此舉直接對理財行業其他機構造成競爭。

  「證券公司獲得了一個較公平的機會。利用其營業部和投行資源可與其他理財機構競爭私募資產管理。」上述負責人表示,與此同時,基金業也獲準成立子公司,意在與信託、券商直接競爭。

挑戰信託

  普益財富研究員范傑認為,《管理辦法》基本確立了券商代客理財業務體系。從實際操作來看,券商資產管理業務對信託公司構成明顯的擠出效應。

  黃越岷認為,打通融資需求與投資需求的對接渠道,意味著證券公司與信託公司開始正面激戰。券商的集合理財計劃和專項計劃,分別對應於信託公司的集合信託計劃與單一計劃。

  券商此番獲准開展「類信託」業務,為其他理財機構所不及的是,佔據投行與營業部雙重優勢。既有項目資源,又有經紀業務客戶資源,內部「兩頭資源」較易幫助券商獲得信託業務先機。

  黃越岷介紹,券商投行佔據了較豐厚的項目資源。如上市公司A,因自身業務發展,需投資一家礦業,面臨資金缺乏問題。另外一個公司B,上市後籌集了很多錢,卻沒有投資標的。「這種情況下,需要券商幫他們牽線,委託管理資產。我們可以幫助A公司設計一個類似礦產信託的產品,面向B公司發行,作為中間商,券商收取管理費,這種基本屬於固定收益類的項目。」

  類似案例近日頻頻出現在各證券公司資管部門討論會上。長期投資銀行業務的實踐使得各券商手裡均掌握了大量項目資源,而經紀業務部的先天優勢也為券商們積累了一批優質客戶。此番的資管新政,將這些資源最大程度地變現成生產力。

  「國泰君安證券一直堅持提供低風險產品留住經紀業務客戶。」國泰君安證券資管公司董事長顧頡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證券公司的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投資範圍比銀行理財產品更為靈活,收益又比銀行理財產品更具優勢,這樣使得經紀業務客戶保證金能夠留在公司體系內部,同時也將有利於新客戶的開發。

  顧頡表示,在資產管理業務與經紀業務聯動方面,公司已經形成一套利益共享機制。「我們很早就提出『資管業務就是經紀業務』這一口號,目前的業務發展已初步印證了我們的觀點。」

  在傳統經紀業務遭遇成交萎縮、佣金率走低等困境時,國泰君安證券的資產管理業務,為經紀業務提供了業內較為齊全和有特色的產品線,為經紀業務客戶提供了各種風險收益配比的理財產品,創造了更大價值,也為公司經紀業務由傳統通道業務向財富管理轉型打下了較好基礎。

  一個現實的案例,B企業,因業務發展,需融資1000萬元。新政後的券商資管據此成立一個小集合產品,面向經紀業務部門的客戶,「只要找到十個100萬元的客戶,然後登記,進行收益分配等合同事項,就是券商資管所做的事。」黃越岷表示,新政之前,券商資管不能進入類似股權投資這樣的領域。

  另外,如分級產品等現在也成為小集合的合規投資內容。

  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表示,公司已於今年9月27日提交了「君得金債券分級」專項理財產品,這是證券公司首次申報分級類資產管理產品。根據原有的證券客戶資產管理條例,券商不得發行分級產品。而在今年8月發佈的《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中,集合計劃份額已經被允許分級。

  此外,保證金現金管理產品試點範圍也進行了範圍擴大,一些超短期理財產品也成功發行。業內預計,券商資管新政的放行,使得各種新型券商創新資管產品將會更多。

  Wind統計顯示,目前已經成立正在運作的346只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中,既包括股票型、混合型和FOF等權益類產品,又包括債券型和貨幣市場基金等低風險產品。其中FOF類產品為券商獨有。

  此外,不少券商已開展了海外投資業務,有四隻券商QDII產品在運作。在主要大類產品中,除了沒有公募的ETF、保本型、分級基金等產品外,公募基金管理的其他產品,券商集合理財已基本具備。

  不過,對於券商「小集合」資管項目,得到證監會的首肯還需要其他金融監管部門的配合,涉及到銀行間市場的開戶、交易,商業銀行的開戶等具體問題。

  「具體細節上的操作需要不斷磨合。」某券商高管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66

券商資管爆發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30/100467081.html
三個月規模翻倍!

  2818.68億元;4802.07億元;9295.96億元⋯⋯這是中國證券業協會發佈的關於證券公司資產管理規模的行業數據,時間節點依次截至2011年末、2012年上半年及2012年三季度。

  券商資管在政策紅利助推下,正迎來史無前例的黃金時期,正如一位券商資管負責人所形容:「柵欄打開,九虎下山」。

  經歷過史上嚴重的委託理財危機導致,幾乎全行業覆沒的證券行業,在創新前進的征途中,公司內部後颱風控與前台創新業務之間的分歧和衝突日益突出,或者還能看作是券商內部治理改進的特徵。

  但銀證合作的通道業務因同質化競爭而引發佣金下調,因規模劇增而致虛假繁榮的質疑,以及隨時可能會被監管當局叫停的隱憂,正在成為券商資管創新途中無法繞開的心結。

跑步前進

  11月21日,國內首隻券商分級債券產品正式面市,這是券商資產管理新政自審批制改為報備制後,首個面市的券商創新類理財產品。來自銷售渠道工商銀行的信息顯示,該款產品半年期年化收益為4.6%,高於同期所有銀行理財產品和分級債基優先級。

  自券商資管業務新政發佈一個月以來,有15只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發行,基本為此前審批制下獲得批文的產品。這次報備制下發行的首隻資管產品創新之處在於,它是第一隻債券分級型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發行人為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

  在這只創新產品發行當日,國泰君安證券資管公司另一款投資於股票的分級小集合產品——君享融通同時在銀行渠道發行,雖有前述分級產品同時銷售,該款小集合仍在短短一個上午後成功結束首發。次日,國泰君安證券資管公司再次推出一款投資債券的分級小集合產品,同樣於半日之內完成銷售。

  一週之內,連發三款創新產品,國泰君安證券資管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11月26日,國泰君安與私募基金重陽合作,聯手打造的業內首隻跨界資管產品也將上市發行。

  國泰君安前述債券分級型投資經理、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固定收益部總經理成飛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券商資產管理業務一法兩規(即證監會正式下發的《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和《證券公司定向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的修訂發佈和備案制的落實,為行業快速發展拉開大幕。公司此前根據新規拓寬的投資範圍以及一些投資模式,已經設計了多款產品,「預計12月內還將繼續發行四五隻創新產品」。

  今年10月19日《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及配套實施細則正式實施,按照新的管理辦法,券商資管產品今後將實行證券業協會事後備案的制度,中國證監會則在加強事後監管的同時,大幅度放鬆原有的管制。

  「審批改備案制是目前多家券商連續推出創新產品的主要原因。」第一創業證券創金資產管理總部副總經理黃越岷告訴財新記者,新政使得券商資管產品的投資範圍、資產運用方式、投資限制和產品設計都得到大幅放寬,從而大大加強集合理財等資管產品的靈活度和市場競爭力。

  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顧頡認為,過去幾年,整個券商資產管理行業一個最大的問題,是閉門造車,不關心客戶的真實需求,以產定需,這也是為什麼產品越發越難,越難越發,走進一個怪圈的原因。新規之後,國泰君安證券資管公司更核心的問題是,尋找客戶的真實需求在哪裡。

  國泰君安證券資管公司11月22日結束髮售的限額特定集合理財產品——君享融通一號便是據客戶需求,量身定製的創新產品。該產品從客戶提出需求到產品設計出爐,限時一週。後經公司法律風控流程,耗時兩週,發行工作準備一週,整體時間,僅一個月,便進入正式發行期。「經過兩日的預約,真正用於發行的時間僅半日,即告結束。」國泰君安證券資管公司負責人表示,這在過去審批制下是難以想像的速度。

  中國證券業協會最新統計的《證券公司2012年前三季度經營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末,80家有資管業務資格的券商整體資產管理規模為9296億元,逼近萬億元大關,成為今年泛資產管理增長最快的市場。

  其中,國泰君安資管規模達到1306億元,成為券商中惟一一家資管規模過千億元的券商。而宏源證券資管規模也繼續發力膨脹至938億元,逼近千億元。

道業務非議

  自監管層鼓勵券商創新發展以來,各家券商紛紛在產品創新方面「埋頭苦幹」,對沖產品、定向增發產品、保證金賬戶產品在2011年到2012年間接連推出。不過,真正引發業內關注的則是券商資管運營模式上的創新,尤其是券商銀行合作的定向資產管理業務,正在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與爭議。

  去年年中以來,券商資管在產品創新的同時,與商業銀行的通道業務合作模式成為資管規模迅速膨脹的催化劑。

  近日,一則微博在網絡迅速傳播:「老總把風控、合規的頭叫來,直斥:銀行的通道業務還審什麼審?就這麼幾個月的時間,你們要是影響了效率,直接回家去!銀行審過的合同不用再審!」

  一位券商工作人員直嘆:現今在商業銀行有資源的,在證券公司都成爺了,根本不理風控、合規,直接和老總對話。

  的確,今年以來的銀證合作浪潮中,借助通道業務實現管理規模超常規增長的券商不在少數。國泰君安資管從兩年前的90億元至一躍而超1000億元規模;宏源證券資管從年初的45.48億元狂飆至651.67億元⋯⋯

  北京一位信託業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由於近年來監管層叫停了傳統的信貸類銀信合作業務和銀信合作票據類業務,商業銀行必須找到新通道來填補這一空白。此時,被限制數年、謀求突圍的券商資管與亟須新通道的商業銀行一拍即合。

  較早開始銀證合作的券商是申銀萬國。2011年年中,集合理財發行受困的申銀萬國,開始發力定向資管業務。其主要模式為,與商業銀行在票據業務上進行合作,即商業銀行將理財資金定向委託給券商管理,券商利用這部分資金購買銀行票據,使銀行實現表內資產向表外的轉移,並騰出新的信貸額度。

  截至2011年末,申銀萬國集合資產管理資本金總額僅16.4億元,但其資產管理業務受託資本金總規模達到181億元,也就是說,公司定向資產管理規模已數倍於集合理財規模。

  中銀國際近日發佈的研究報告指出,在今年A股市場低迷的走勢下,券商資管受託資產總額依然從年初的2819億元猛增至三季度9296億元。其中,銀證合作模式下的定向資產管理業務是主要驅動因素。

  業內人士表示,銀證合作快速發展的原因,在於契合了銀行和券商雙方的利益。對於商業銀行來說,通過銀證合作,一方面有效規避了對理財資金運用的監管限制;一方面為信貸由表內轉移至表外提供了可能。對券商來說,低迷的市場使得今年經紀和承銷業務收入大幅下滑,迫切需要開拓新的收入來源。此時,正逢證監會鼓勵券商創新,放鬆了各項業務的審批限制,使得銀證合作業務得以開展。

  多位業內人士預估,目前9296億元券商資管規模中,定向資產管理業務所佔比例在七成以上。

  不過,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定向資產管理競爭激烈後,資管領域佣金價格大戰再起。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價格已從宏源證券、申銀萬國證券剛剛接手時的千分之二的通道費率降至如今的萬分之五或萬分之四。

  「同質化導致現在通道業務利潤飛速下降,沒有多少券商能想清楚自己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創新。」黃越岷認為,目前,各路理財機構發展速度都較快,基金子公司、信託、券商、私募基金等,大家可以做同樣的事情,有共同的生存土壤,當此之際,如何做到可持續的創新發展,是需要券商資管行業思考清楚的問題。


聯手私募

  11月26日,由國泰君安與私募基金重陽投資合作打造的業內首隻跨界資管產品——「國泰君安君享重陽阿爾法對沖一號」正式對外發行。這是券商資管第一次引入「投資外腦」,被業內視為券商資管投資模式上的創新突破。

  「國泰君安君享重陽」的管理人是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而研究顧問則是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國泰君安人士表示,之所以選擇與重陽合作,是看重對方所在行業內的地位。根據該公司官網介紹,截至2011年12月31日,該公司資產管理總規模超70億元,管理著11個集合型管理型產品、多個專戶管理產品和多個結構化產品,在私募基金業內首屈一指。

  根據公告,國泰君安君享重陽的認購起點為100萬元。運用阿爾法對沖策略,追求與市場漲跌無關的絕對收益。通過自上而下的資產配置與自下而上的權益類及固定收益類證券精選相結合的基本投資策略;同時審慎、適時、靈活地運用股指期貨等工具進行系統性風險的對沖操作。

  自資管業務「一法兩規」修訂發佈和備案制改革以來,各家券商資管部門都在忙於發行各種集合理財產品。一位業內人士介紹,要想在眾多產品中有競爭力就要產品有特色,可以吸引客戶,而這無疑也增加了行業之間的競爭。

  陽光私募原本借信託的平台而發展壯大,但近年來監管部門對這一平台的政策有所收緊,如銀監會不允許信託賬號作債市的正回購,等於斷掉了陽光私募利用這一手段放大槓桿投資債市的重要途徑。私募基金轉而尋找其他路徑,券商資管正好開門迎接。

  國泰君安與重陽投資的合作正式開啟了這一模式。私募基金改道與券商資管合作,這樣可一併獲取證券公司的投資諮詢服務,降低私募基金的運行費率。

  顧頡表示,舊的資產管理一法兩規,好像是體操比賽中的規定動作,券商在產品和服務模式上的創新空間非常小。新頒佈的一法兩規對資產管理的投資範圍等方面有了極大的拓展,就好像是允許在體操比賽中有了自選動作。「我們現在可做的事情一下子多了起來。」

  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引入「投資外腦」的投資模式創新,不僅為私募提供規範高效穩健的後台、強大的研究銷售服務,同時,券商資管也可獲得更加豐富、更具競爭力的產品配置。通過合作促進券商資管投研能力的提高,最終實現雙贏。

風控分歧

  產品創新途中,爭議較大的環節為公司內風控後台人員與前台創新業務部門之間的分歧。

  「近期,經常在公司大平台看到投研部、市場部很多人圍著法律部的人做思想工作。」北京一位券商工作人員告訴財新記者,在公司內部,風控部門和業務部門吵架是經常的事。

  多位接受採訪的券商人士表示,部分風控等後台部門人員對創新業務的認識能力與前台不合拍,多數創新方案會由於「不能明確是否合規」或「有風險」等原因被擱置甚至夭折。

  今年以來,國泰君安證券資管公司已在內部對創新業務進行了兩次專項的合規風控自查,並且即將重新啟動對合規風控的體系、流程、人員組成等環節的再造行動,以進一步平衡公司內部前後台分歧。

  顧頡表示,在新的資產管理發展階段和新的監管要求下,構建高效、嚴密的合規風控體系,是券商資管能夠健康發展的基礎和保證。

  過去在審批制度下,由於是規定動作,所以大量合規風控節點,也為券商所熟悉掌握。但在新的大量產品、業務模式下,原有的合規風控體系和流程以及合規風控人員的能力,都面臨巨大挑戰。大量的非標準合同要求審核,裡面的合規風控點需要把握。隨著業務的發展,隨著券商自選動作的不斷創新,對這方面的能力要求更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519

大資管混戰

2013-04-22  NCW
 
 

 

中國財富管理版圖迅猛擴張 新舊勢力正面交鋒,

8號文暫時控制發展速度

格局將如何因此變化

◎ 本刊記者 張宇哲 文業界逐漸冷靜下來:銀監會理財新規對泛資產管理行業(即大資管)的效應,沒有一開始市場反應的那樣糟糕。

3月27日,中國銀監會發佈《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 的通知》 (下稱8號文) ,對商業銀行理財資金直接或通過非銀行金融機構、資產交易平台等間接投資于“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業務做出規定。

與業界最初普遍第一反應的悲觀觀 點不同,北京產權交易所董事長熊焰認為,銀監會明確了理財投資于非標債 權的合法性,界定了非標債權的適度空間,提出了 “一一對應”的風控原則和相關信息披露要求,這對泛資產管理行業應屬長期重大利好。

多位信托及券商人士稱,銀監會推出的8號文力求規範非標準債權市場,或將大大壓縮包括券商、信托公司、第三方機構的通道業務,但這並不能改變高歌猛進的券商創新,中國財富管理版圖迅猛擴張會得到適度控制,但以往與銀行合作最為密切的信托,以及新崛起的券商資管、基金公司子公司資管、保險資管開始正面交鋒的格局並未改變。

自2012年上半年開始,證監會、保監會頻出新政,各自發力為其監管的券商、基金、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的資管業務放鬆管制、降低投資門檻、大大拓寬投資範圍。

首先就是券商資管 “大鬆綁” 。2012 年10月, “一法兩規” (即證監會正式下發的《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 《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和《證券公司定向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 )打破桎梏,券商資管業務格局、遊戲規則重構,券商資產管理幾乎從無到有,升至1.89萬億元,2013 年1月,規模更突破2萬億元大關。眼下,熱鬧的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的崛起,契合了中國金融轉型的需要。銀行理財、信托、證券、基金子公司、保險五大機構都在運用信托關係進行財富管理,金融機構走向全面資產管理的“大資管時代” 。

但是,這些資管業務目前仍停留在主要是幫助銀行搬運資產,為規避資本金佔用監管要求,把表內貸款轉表外。

“與其說是‘影子銀行’ ,不如說是‘銀行的影子’ 。 ”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說。

2012年12月財政部、人民銀行、發改委、銀監會四部委聯合下發的 《關於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融資行為的通知》 (即463號文) ,並未約束證券業,信托公司受到政策約束的地產領域、政府平台領域正成為券商資管、基金公司子公司的套利機會。

央行有關人士表示,不管是“影子銀行”還是 “銀行的影子” ,關鍵是,這些“影子業務”到底有多大規模?融資人是哪些人?結構如何?潛在不良資產 有多少?風險點在哪裡?特別是由哪些人持有?“如果監管部門對這些都心裡有底,風險就是可控的” 。

券商資管凶猛

這一輪理財市場資產管理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截至 2012 年底,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的總規模近 30 萬億元,規模和廣度大大超越從前信托公司可謂中國最大的非標準資產證 券化服務提供商,享有在中國分業監管的金融體制下的制度紅利,即信托能夠整合運用幾乎所有金融工具,是中國的“實業投行” 。

不過,眼下信托公司的制度紅利正受到“正牌投行” 的迅猛衝擊。

在2012年5月的“券商創新大會”上,證監會提出11條推進證券公司創新發展的思路與措施。

其中,對信托業外部經營環境產生較大影響的包括:鼓勵證券公司發展資產管理業務,將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 ,並擴大投資範圍;證券公司由僅能代銷公募基金產品,擴大至可代銷各類合規金融產品(包括信托產品在內) 。

多位信托業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眼下信托公司的從業者是“香餑餑” ,“基金公司子公司、券商都來找信托公司取經,高薪挖信托公司的人。 ”目前基金公司子公司處於招兵買馬階段。 “實業類業務基本是靠信托挖過來的人組隊做。 ” 一位基金公司子公司人士亦對此證實。

“做的是和信托公司一樣的業務,但是基金公司做慣了買方,營銷能力不如券商;保險資管的優勢是資金,劣勢是偏保守、人員素質偏差。券商的競爭對信托公司威脅最大。 ”一位中海信托人士表示。

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認為,無論是在行業開放,還是在產品創新方面,證監會都進行了很大的管制鬆綁。有許多原來屬於禁區的領域也開始鬆動放開,現在基本上是“只有想不到的,沒有不讓做的” 。

由於放鬆管制而獲得較大發展機會的證券公司,正成為財富管理市場中強有力的參與者和競爭者。受通道業務拉動,券商資管規模迅速膨脹,短短一年間,已從2011年底的2800多億元發展到目前突破2萬億元,其中80% 為通過定向計劃發行銀行產品的通道業務。這類業務屬於銀信合作的變體。

招商證券研報稱,2013年銀行與券商合作的業務種類和規模仍會快速增加,券商也將成為變相為社會提供資金供給的重要渠道。

資金供應的主導方銀行樂見其成,因為過去以信托作為理財產品主渠道的交易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券商通道手續費已從3?降到0.5?至1?,遠低於以往銀信合作中3?的手續費。

前述中海信托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在券商資產管理業務放開之後,證券類的投資信托公司將很難展開,信托公司只能傾向做固定收益類和實業類投資,業務範圍大為縮小,而地產信托、銀信合作的通道業務由於受政策限制,信托公司規模不斷被壓縮,但券商可以做這些業務,且只佔用很少資本金。

在 “券商創新大會”之後,證監會對淨資本監管政策也有所放鬆,降低了各類業務的風險準備比例,放寬了淨資 本的計算方法。銀證通道業務合作中,券商淨資本佔用1%,但在銀信合作中,信托的淨資本佔用達3%。

“券商資管、保險資管、基金公司子公司都來找信托學習怎麼做業務,但它們的業務准入門檻、監管標準比信托公司寬鬆多了,信托公司面臨多方面的不公平競爭。 ”多位信托公司人士表示。

比如,券商發行的小集合資管計劃,發行的自然人投資者人數在200人以內、單個資管計劃投資門檻不低於100萬元,比信托公司寬鬆;新的 《證券基金法》于2013年6月1日實施之後,300萬元以上投資門檻限定在200人以下;而信托公司發行的集合信托計劃,單個信托計劃的投資門檻在100萬元 -300萬元,單個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的自然人人數不得超過50人,300萬元以上沒有限制。

“各地銀監局對信托公司的信托產品管得較死,比如房地產信托計劃一事一報;券商發行的資管計劃也開始投向地產,而各地證監局並不管。 ”一位信托人士說,券商資管新政已取消此前資管集合計劃的審批制,改為事後由證券業協會備案管理。

證監會的市場化新政,贏得了證券業的好評。

一位安信證券資管部人士認為,證監會雙向放開,券商可以發行公募基金產品、基金可以做資管業務,讓牌照的壁壘越來越小。

一位信托公司高管則對此反問, “既然大資管時代全放開,就應該對等放開,所有牌照都放開,規則一致。既然券商、基金可以做信托業務,反過來,信托公司是不是也可以做股票的承銷業務、經紀業務、公募基金?證監會至今不允許信托計劃作為擬上市公司的股東,這是制約信托公司PE 信托業務開展的最主要障礙。 ”不惟信托、證券資管業的監管標準不一致,從資產管理主體的角度,在理財市場上地位優越的銀行,與基金等主體從事資產管理的監管標準亦不一致,包括不同理財產品的投資起點區別待遇、在公開市場開戶的待遇等。

中國工商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馬續田表示, “以銀行的服務能力,應該能服務更多的客戶。 ”據馬續田介紹,按照2011年的數據,銀行對理財產品收取的銷售費率是0.4%,基金是1%,而且基金是先行扣除費用,銀行則是實現收益後才收取;交易所債市和股票市場也沒有向銀行理財產品放開;銀行理財也沒有 Pre-IPO 的投資資格和新股的詢價資格等。

銀監會有關人士亦認為,所有的金融機構應該在一個開放、公平的環境中競爭和開展業務,這應是未來金融改革的方向。

監管套利

除了通道業務,信托公司受到銀監會政策約束的地產領域、政府平台領域等利潤更高的融資類項目正成為券商資管、基金公司子公司延伸

業務觸角的新領域

一位券商資管人士證實, “2012年看到的券商定向計劃涉及很多地產、政府平台項目,期限一般都在一年、兩年,現在兌付日期還未到,暫時看不到風險,如果持續下去,遲早券商會‘中槍’ 。最大的風險積聚並不是在小集合、大集合產品,而是集中在各種名目繁多、號稱‘萬能’ 的定向計劃上。 ”一位信托人士稱, “除政策壁壘,信托公司融資成本壓不過券商,因為券商有分佈全國的網點渠道優勢,信托公司沒有自己的營銷渠道,在當地直屬地經營,主要借助其他渠道銷售,直銷能力有限。 ”“從現在的市場需求看,放貸的需求很大,銀監會8號文之後,券商不和銀行合作,可以和信托合作放貸。 ” 前述券商資管人士稱。3月中旬,證監會曾下發 《關於加強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監管的通知》 (下稱26號文) 。26號文封堵了用小集合購買定向資管、單一信托來變相放貸的做法,但並沒禁止券商資管計劃借道集合信托來放貸。多位券商資管人士預計,未來業務重心將轉向主動管理的小集合定向資管計劃。

按照券商資管的“一法兩規” ,定向資管計劃投資範圍由合同約定,投資範圍並無限制; 但是, “券商並無放貸資格,用收益權售後回購等融資方式,這是變相放貸,而銀監局監管的信托公司是按照 《貸款通則》的風控審查要求發放信托貸款的。 ” 信托業內人士稱。

“一個普遍問題是,與信托公司的做法相比較,券商對資管計劃的後續資 金管理薄弱,券商只是模仿了一點皮毛,因為它沒有約束。 ”一位信托公司人士認為。

“券商資管委托銀行放貸款,屬於相對規範的;膽子大的券商自己就做地產資管計劃,主要是中小券商比較激進,特別是中小民企券商;未來券商資管會有各種名目繁多的產品,對接不同類型、不同需求的私募、機構、大戶。

只要有資金,資管賬戶都可以開;到最後就拼兩個東西,一是從業者的職業操守,二是風控;這是兩個矛盾的東西。 ”一位券商資管人士稱。

此 外,2012年11月 基 金 公 司“鬆綁” ,開始進入實業投資領域,打造 “投融資平台” ,亦壓縮了信托公司跨市場投資優勢。

2012年11月,證監會頒佈了 《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 ,允許基金公司通過設立專業子公司開展專項資產管理業務,並允許專項 資產管理計劃除投資股票、債券、證券投資基金、央行票據、短期融資券、資產支持證券、金融衍生品、商品期貨,還可以投資非上市公司股權、債權類資產、收益權類資產以及中國證監會認可的其他資產。這意味著,基金公司通過設立專業子公司,可進入實業投資領 域,與信托公司的投資範圍趨同。這打破了信托公司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實業領域投資的優勢,也意味著基金公司在傳統的資產管理業務之外,增加了投融資平台的功能。

很快,與券商資管一樣,基金公司子公司也開始進入信托受限的地產領 域。2013年2月,剛成立不久的嘉實基金子公司嘉實資本推出其首個投資于房地產項目的專項資產管理產品。這個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將投資于鎮江恒福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的“美瀾園”項目,是由嘉實資本聯手知名房地產投資基金公司盛世神州共同推出的。由嘉實資本募集1.4億元的“優先級” ,鎮江恒福負責0.6億元的“劣後級” 。其中,嘉實資本募集的“優先級”將根據資金量情況享有9%、10%、11%三檔預期年化收益率,認購門檻100萬元起步,產品期限為18個月至24個月。這個產品在一天之內就全部預約賣出。

“基金公司子公司做的地產基金業務,沒有資本金風險權重約束。信托公司想幹都幹不了,因為對淨資本敏感,做多了就虧了。 ”前述信托公司人士稱。

“理論上看,基金公司子公司可以設計出類似銀行、自己籌資自己放貸的模式,這將極大地考驗基金公司對信用風險的識別、管理能力。基金公司長期從事股票、債券二級市場的投資,對實業企業信用風險的把握能力,還有待培育。 ” 安信證券人士對此評價。

“資管業務券商、基金公司子公司可以做,但不應該做信托公司已經禁止的業務。對於監管部門而言,證監會並沒有監管負債業務的經驗,出風險的概率很大;現在還沒有出現很慘痛的例子,一旦出現,銀監會就該‘開槍’了。 ”上述信托公司人士說。

風控放鬆

“現在 60 多家信托公司,100 多家券商, 相當于 200家公司在做業務,後果就是價格戰、惡性競爭,只能去做一些有風險的業務。整個資管行業風險控制標準大大放寬。 ”一

位信托公司人士說

原來一鍋粥三個人吃,現在是十個人搶;現在一家企業的項目,原來可能是三家信托公司做,現在銀行理財、保險專項計劃、券商理財一起上,券商壓價壓得厲害,好項目基本做不了,因為價格壓得太低。 ”中海信托有關人士透露。

一位諾亞財富人士證實: “好項目搶得厲害,以前信托的手續費是百分之幾,現在券商只收千分之幾;第三方財富機構自己拿項目也難多了。 ”競爭加劇帶來風控門檻降低。前述中海信托人士稱,以前只做大國企的項目,現在開始做中型國企和不知名、抗風險水平差的民企項目,只有這些企業可給高收益率,結果整個資管行業,包括銀行理財、券商、信托行業的整體風險都在提高,早晚全行業又會面臨整頓。 “以前有牌照效應,現在信托公司面臨重新洗牌,更要憑經營能力生存。 ”中國的經濟複蘇尚不明確,近年地產信托、政府平台利用各種渠道借新還舊。這些不斷膨脹、數據不清、外界看不清產品結構的表外金融產品的風險,正越來越受到市場參與者的關注。這個擊鼓傳花的遊戲,誰會接最後一棒?

在業內人士看來,信托、券商、基金公司子公司三類資管機構中,未來基金公司子公司風險最大。因為基金公司子公司資本金通常只有兩三千萬元, “管理幾十億元、上百億元資產,資本金怎麼夠用?一兩單業務出風險都賠不了!

像一家信托公司管理2000多萬元資產,監管部門、市場都很關注,投資者把錢放到基金子公司,如何放心?”上海一家信托公司高管稱。近年信托公司不斷增資,資金實力明顯增強,資本金20億元以上比較普遍。

瑞信分析人士表示,大部分“影子銀行”的股權基礎薄弱,一兩個項目違約,就可能卷走資本基礎;市場此後會更關注這些機構的信用風險,因為它們的資金枯竭和債務久期錯配可能曝光。

收益率怪狀

“跨市場套利機會是信托高收益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現行利率雙軌制下,信托產品收益更接近真實市場利率水平。 ”有信托公司

高管稱

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的投資渠道仍然很窄,投資標的類似,無論銀行理財、信托計劃、券商集合、基金公司子公司,標準類產品主要投向股票、債券,非標準類產品主要是地方基建項目。

雖然非標準類產品標的類似,但收益率差距不小。其中,信托產品的收益率長期顯著高于其他同類理財產品。

比如,通常高收益信托產品,指的是固定收益類集合資金信托計劃,這類信托計劃的投資門檻在100萬元 -300萬元,期限一年到兩年,單只信托計劃的平均規模在3億元至5億元,年化收益率為10% 左右,這類投資標的通常為地產項目或者政信類基建信托項目;同類標的的銀行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則在8%-9%。

“這是因金融管制導致不同金融市場隔離,通過產品創新來拉平不同類別金融產品管制帶來的收益差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巴曙松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3年會”上稱。

業內人士亦稱,不同金融機構資金來源渠道不一,從銀行、信托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獲得的資金渠道不同,資金成本、收益差異也大,這種差異並非因為投資標的風險不同而收益不同。

工行資產管理部人士亦表示,從投資對象和模式來看,有很大差別;從銀行角度來說,銀行的投資管理能力還不強,有政府提供的保護利差空間,可以從央行給予的固定利差空間拿到貸款項目做為投資標的,就可以將其轉化為其他產品,投資者、銀行則都可以取得固定收益;而券商投向主要是股票和債券,價格波動大,不能獲得一個穩定的回報。 “一旦利率市場化,銀行不可能拿到一個收益明確的投資標的,也就不可能給客戶一個明確的投資品收益。 ”中信證券的研究報告分析認為,2013年固定收益產品的整體收益率趨向下行:隨著監管規範加大成本,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將基本穩定或略有下降;收益率大幅上行的可能性不大;競爭加劇,收益率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流動性趨穩,銀行高息攬儲的意願不強;信托產品收益率中長期有下行壓力,收益率與相關項目風險相關性不高;隨企業債等直接融資渠道拓寬,收益率將向債券靠近。

呼喚統一監管

各類資產管理參與者、投資管理人,都應逐漸在同一個基本法下進行標

准模式的資產管理

從金融發展看,綜合化經營成為必然。中國財富管理行業爆炸性的增長,隨之而來的便是監管新題。

有觀點建議,以新《證券投資基金法》為未來財富管理大法的基礎。但業內人士認為,新法初衷是為公募基金走向財富管理機構奠定法律基礎,並不適合全資管行業。

2012年11月,證監會發佈 《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暫行規定》 ,基金公司子公司的投資範圍亦大擴展,包括股權、債權、收益權等。但這並不符合當時已公開的 《證券基金投資法》所規定的業務範圍。

北京國際信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曉龍認為: “在財富管理行業,各家有各家的監管尺度,需要儘快統一監管尺度。

鑒於大家都在運用信托關係進行財富管理,應該做到功能監管,而不是現在的機構監管。 ”“財富管理是中國未來金融業非常重要的一個領域。它是銀行、證券、保險三業的交集。基本法律關係都應視為信托關係。但現在,對這類相同法律關係的產品卻不能用同樣規則來管理。 ”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上,出任該論 壇學術委員會總顧問的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表示,法律規制上的滯後,已經對財富管理行業的發展造成制約。

馬續田稱,從發達市場的經驗來 看,上世紀90年代以後,歐美市場上各類資產管理參與者、投資管理人,都逐漸在同一個基本法下進行標準模式的資產管理。

馬續田建議,應設立國家層面的《資產管理法》 ,統一監管標準,實行分級持牌,要求基金、保險、證券和銀行的資產管理,在統一的資產管理法下,合規經營,不同的主體享有同樣的法律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91

券商資管低谷

2013-08-27  NCW
 
 

 

大集合計劃停止,公募牌照並未發放,券商資管下半年大幅縮水◎ 本刊記者 範軍利 文fanjunli.blog.caixin.com

“我們最近重點轉做研究

了。 ”東南沿海城市一

家券商資管部門人士告

訴財新記者,此前公司緊鑼密鼓申報的公募基金牌照遲遲未有進展,現在全部門轉換目標,一邊做研究,一邊等著公募牌照的消息。與去年徹夜加班搞產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券商資管的人們開始悠閑地品茶、看書了。

券商資產管理業務曾是2012年券商創新大會的主角,經歷了去年的瘋狂擴張,券商資管規模一躍攀升至3.42萬億元高峰,首度超越公募基金規模,榮膺理財市場成長最快之明星。

不過,借通道業務瘋漲的券商資管,也因違規、越界投資,風控不嚴,資金輸送等問題,受到監管層的警示。

6月1日以後,占據券商資管主流業務的大集合計劃已經暫停,而公募牌照閘門卻未如期開啓。面對基金、信托的競爭,定位於中高端客戶的小集合及定向產品難撐大局。券商資管規模下半年縮水已成業內共識。

8月19日,上交所向券商下發了名為《關於為資產管理計劃份額提供轉讓 服務的通知》的文件(下稱《通知》 ) 。

根據《通知》 ,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及其從事資管業務的子公司,可以申請將 其設立的資產管理計劃份額,通過上交所在符合條件的投資者之間進行轉讓。

北京一位券商資管部門人士表示,在目前大集合停發的背景下,該政策僅針對小集合產品。預計未來可為小集合產品提供較多流動性,促進規模增長。

長期看,該政策可能與一些類似資產證 券化的產品結合,進而發揮較大作用。

不過在短期內,該政策對小集合產品的規模及再銷售作用有限。 “無法扭轉券商資管目前處於階段性低谷期的境況。 ”前述券商資管部門人士表示。

清查違規

近日,證監會上半年針對券商資管業務的大排查已經結束。監管部門在深圳召開券商資管業務座談會,對檢查中七家券商因違規投資、風控不嚴、資金輸送等問題進行了點名批評。

七家券商分別是上海證券、華泰證券、華福證券、華龍證券、中信建投、第一創業、聯訊創業。

華南一家券商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此次資管專項檢查中,券商資管所暴露出的問題集中于四方面 :集合計劃超範圍投資;利用集合計劃向公司其他投資部門輸送資金 ;將自有資金利用定項資產管理計劃向關聯方提供融資以及管理不到位、風控流於形式。

此次檢查中,多家券商涉及超範圍、越界投資。不過這也是目前業內的爭議所在,即對去年以來業內所鼓勵的資產 管理創新界限問題,券商與監管層顯然有不同的理解。

“這次我們被查的產品,是因為投資範圍有定向的內容。此前的政策條文中沒有明確能否做,但這次還是被警告了。 ”一位被查券商負責人表示。

甘肅證監局向華龍證券出具的警示函顯示,該公司“金智匯2號集合資產 管理計劃” “銀智匯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及“銀智匯2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投資範圍為商業銀行承兌匯票,超出了《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第十四條、十五條限定的投資範圍。

同時,第一創業證券的“創金盛享1號限額特定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也超出了投資範圍。

5月2日,華泰證券公告稱,江蘇證監局經過審查發現,該公司將限額特定計劃資金用于受讓某公司持有的應收賬款債權,變相擴大限額特定資產管理計劃的投資範圍。華泰證券相關人士表示,公司已按證監局要求完成了整改。

7月17日,恒泰證券公告稱, “恒泰創富1號限額特定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下稱“創富1號” )委托人不足2戶,已滿足集合計劃終止條件。恒泰證券決定從該日起提前終止該集合計劃。

2013年1月16日成立的“創富1號” ,其成立之初,規模1.51億元,有效持有人僅2戶,剛剛達到成立門檻。

《證券時報》報道稱, “創富1號”作為違規融資的典型案例,曾被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予以點名批評。報道同時援引業內人士觀點表示, “創富1號”這筆由兩位委托人出資的1.51億元資金,很可能是有目標的拆借。有可能該產品在成立前已有明確投向,資金象徵性地走一趟流程,然後流向券商的關聯方。

根據《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第十四條,集合計劃募集的資金可以投資中國境內依法發行的股票、債券、股指期貨、商品期貨等證券期貨交易所交易的投資品種; 央行票據、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利率遠期、利率互換等銀行間市場交易的投資品種 ;證券投資基金、證券公司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商業銀行理財計劃、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查詢信托產品)等金融監管部門批准或備案發行的金融產品 ;以及中國證監會認可的其他投資品種。

今年3月,證監會曾下發《關於加強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監管的通知》 ,其中規定 :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未經許可不得投資票據等規定投資範圍以外的投資品種 ;不得以委托定向資產管理或設立單一資產信托等方式變相擴大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投資範圍。

前述華南券商負責人表示,去年資管創新受到監管部門鼓勵時,當時業內的風潮是“法無禁止,便可行” ,今年起,風潮變成了“法無允許,不可行” 。

“當時大家都去創新,做了些規定中沒有提到的事情,但今年監管趨緊後,任何創新、試行都會受到約束。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截至2013年上半年,券商資管受托管理資金本金規模由前年年末的2819億元,去年年末的1.72萬億元,再度攀升至3.42萬億元。跨越式發展的背後,是券商新政以來,券商資管依靠通道業務,抱銀行“大腿”迅速擴張的現實。

此次券商資管業務督查亦起因于上半年資管規模瘋漲後,監管層對風險問題的擔憂所致。 “希望能借此令券商資管步伐邁得更穩妥、更安全。 ”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

國泰君安證券業分析師趙湘懷認為,從具體處罰措施上看,對違規者的處罰都不重。可以看出,監管層的態度是為了解決券商資管發展中的問題。

“我們認為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趙湘懷說,清查違規不會對資管行業有太大影響。這次資管清查放出的信號是,券商創新和風險管控並重,如果券商資管能在此次清查整頓基礎上,規範發展的話,前景將不可估量。

公募坎坷

券商大集合轉公募進展並不順利。這同樣是困擾券商資管的大問題。

根據投資門檻高低,券商資管產品主要分為大集合、小集合、定向理財和專項資產管理。其中,大集合針對中小客戶,投資門檻為5萬元 ;小集合面對中高端客戶,投資門檻為100萬元 ;定向理財和專項資產管理面對高端客戶。

作為券商資管的主要品種,大集合自6月1日起,已退出歷史舞台,然而,之前準備取而代之的券商公募牌照並未如期到來。目前券商資管僅僅靠小集合與定向資管,慘淡支撐。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券商公募牌照遇到的問題主要在於組織架構和人事問題。

公募基金牌照需要新設投資部門,從防止利益輸送角度,公募投資和券商資管兩個部門的負責人不能由同一人擔當。如配兩位負責人,無疑將削弱原資管部門負責人的職權範圍。

同時,以券商資管公司名義申請公募資格後,券商分管資管的副總裁,也不能擔任公募子公司的董事長。這些人事方面的問題令各公司難以平衡。

另外,如果資管是單獨的子公司,而證券公司旗下還有基金公司,則需要將券商委派的基金公司高管撤回。根據《基金法》 ,董事、監事、高管不得同時在兩個或以上的公募管理機構任職。

趙湘懷對公募牌照並不悲觀。他認為,一旦公募牌照開閘,券商的春天將不可遏制。

以國泰君安為例,首先,該公司有200家營業部,可大幅減少銀行渠道的傭金開支 ;其次,公司有500萬客戶,可幫助資管產品更好地銷售;另外,成熟的投研團隊也是基金和信托等其他財富管理機構望塵莫及的。

分化

一位券商資管部門負責人表示,針對當 前資管行業政策環境有所變化,公司內部已做好應對低谷期的準備。

部分接受採訪的券商資管部門人士表示,近期公司資管產品發行已明顯放緩,下半年除了通道業務,資管整體規模縮水應屬時間問題。

“未來券商資管將全面分化,出現三種類型:全牌照、專注私募及專注私募服務三種。有能力的公司會想辦法申請公募資格,中小券商會放棄公募,主攻私募業務。同時也會出現專門為私募基金做服務的券商資管公司。 ”北京一位券商負責人表示。

趙湘懷仍然看好券商資管的未來。

他預計,2015年,券商資管會為券商帶來200億元的收益。 “未來在財富管理市場上,券商資管將會取代信托和公募基金的位置,成為僅次于銀行理財的第二大業務。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19

銀行資管直營倉促過渡

2013-10-28  NCW
 
 

 

銀行希望理財去通道化,資產可合法出表;銀監會創新監管部有意解決理財產品剛性兌付和銀行資管的獨立法律地位,仿佛一拍即合,但爭議頗多◎ 本刊記者 張宇哲 ? 吳紅毓然 文zhangyuzhe.blog.caixin.com | wuhongyuran.blog.caixin.com 銀行理財資管計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推向市場,但參與者心知肚明,這不過是在規範推出大規模資產證券化之前,應對 《中國銀監會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8號文)的一個過渡性方案。

財新記者瞭解到,10月21日,銀監會創新監管部催生的創新產品“銀行理財管理計劃+ 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已于中央國債登記公司(下稱中債登)完成簿記建檔。

10月22日,依托于中債登平台搭建的平台“中國理財網”正式啓動交易,首批由十家銀行發起,總規模為120億元,期限為一年、二年、三年,定價按照近貸款基準利率,即6% 左右。

與此同時,首批銀行理財管理計劃亦發行完畢,總規模約200億元。這一創新產品的配套結構是“銀行資產管理計劃+ 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即銀行發行理財資管計劃投資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後者投資企業項目。

銀監會創新部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中國理財網”是銀監會正在搭建的統一信息披露平台,“很快就會推出”。

不過,銀行理財直接融資工具(下稱“工具”)已經在這個平台上進行了信息披露。

目前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及渤海銀行十家銀行具有發起資格。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很快也會加入。

值得關注的是,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仍未正式公佈相關官方消息和操作規則,“什麼法律依據和部門規章制度都沒有,就先推產品,讓市場成員操作起來,也不知如何下手。”一位銀行理財部門人士坦承。

“制度依據可以後面再補,關鍵是大家認識統一,先突破它。”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人士向財新記者如是解釋。

與此同時,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一直有意治理銀行理財產品剛性兌付和銀行資管業務獨立法律地位問題。前者多年來一直被外界詬病,而後者亦為業內呼籲多年。

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張旭陽表示,通過理財去通道化,可推動每家金融機構回歸本位,把銀行理財業務向資產管理業務轉型。

據業內知情人士透露,“8號文發佈之後,針對非標資產標準化創新的花樣很多,這兩個產品的初衷正在於此,特別對於中小銀行,非標資產達標的壓力很大。”今年3月底,銀監會創新監管部曾出台8號文,約束商業銀行借道銀行理財搬運表內資產到表外的逃避監管的行為,力求規範非標準債權市場,壓縮包括券商、信托公司、第三方機構的通道業務。

由於“工具”性質類似私募債,此舉亦遭到銀行間債市主管部門央行的反彈。財新記者獲悉,央行金融市場司已分別向銀監會、中債登去函表達了異議。

“建立市場並非銀監會的職能。銀監會的職責是管理機構和准入。理財市場已經發展到這個階段,創新應以市場需求為核心。” 一位大行資管部人士對此評論說,其實不用這麼費事地另起爐灶,只要把現有的銀行理財制度完善好,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理財必須轉 變“吃利差”盈利模式,真正根據標的價值投資,被譏有“龐氏特徵”的資產 池業務自然就消亡了。

閃電上線

前述兩個創新產品從醞釀到“閃電”上線,只有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可謂開創 了中國金融產品創新速度的最高紀錄。銀行理財資管計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推向市場,但參與者心知肚明,這不過是在規範推出大規模資產證券化之前,應對 《中國銀監會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8號文)的一個過渡性方案。

財新記者瞭解到,10月21日,銀監會創新監管部催生的創新產品“銀行理財管理計劃+ 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已于中央國債登記公司(下稱中債登)完成簿記建檔。

10月22日,依托于中債登平台搭建的平台“中國理財網”正式啓動交易,首批由十家銀行發起,總規模為120億元,期限為一年、二年、三年,定價按照近貸款基準利率,即6% 左右。

與此同時,首批銀行理財管理計劃亦發行完畢,總規模約200億元。這一創新產品的配套結構是“銀行資產管理計劃+ 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即銀行發行理財資管計劃投資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後者投資企業項目。

銀監會創新部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中國理財網”是銀監會正在搭建的統一信息披露平台,“很快就會推出”。

不過,銀行理財直接融資工具(下稱“工具”)已經在這個平台上進行了信息披露。

目前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及渤海銀行十家銀行具有發起資格。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很快也會加入。

值得關注的是,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仍未正式公佈相關官方消息和操作規則,“什麼法律依據和部門規章制度都沒有,就先推產品,讓市場成員操作起來,也不知如何下手。”一位銀行理財部門人士坦承。

“制度依據可以後面再補,關鍵是大家認識統一,先突破它。”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人士向財新記者如是解釋。

與此同時,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一直有意治理銀行理財產品剛性兌付和銀行資管業務獨立法律地位問題。前者多年來一直被外界詬病,而後者亦為業內呼籲多年。

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張旭陽表示,通過理財去通道化,可推動每家金融機構回歸本位,把銀行理財業務向資產管理業務轉型。

據業內知情人士透露,“8號文發佈之後,針對非標資產標準化創新的花樣很多,這兩個產品的初衷正在於此,特別對於中小銀行,非標資產達標的壓力很大。”今年3月底,銀監會創新監管部曾出台8號文,約束商業銀行借道銀行理財搬運表內資產到表外的逃避監管的行為,力求規範非標準債權市場,壓縮包括券商、信托公司、第三方機構的通道業務。

由於“工具”性質類似私募債,此舉亦遭到銀行間債市主管部門央行的反彈。財新記者獲悉,央行金融市場司已分別向銀監會、中債登去函表達了異議。

“建立市場並非銀監會的職能。銀監會的職責是管理機構和准入。理財市場已經發展到這個階段,創新應以市場需求為核心。” 一位大行資管部人士對此評論說,其實不用這麼費事地另起爐灶,只要把現有的銀行理財制度完善好,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理財必須轉 變“吃利差”盈利模式,真正根據標的價值投資,被譏有“龐氏特徵”的資產 池業務自然就消亡了。

閃電上線

前述兩個創新產品從醞釀到“閃電”上線,只有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可謂開創 了中國金融產品創新速度的最高紀錄。“從接到銀監會的正式試點通知,到18日推出第一單,只有不到十天時間。”一位工行資管部人士透露。

工行于10月15日推出的資產管理計劃產品,具體名稱為“超高淨值客戶‘多享優勢’系列產品——理財管理計劃A 款”,發行規模為75億元,期限為三年,面向個人超高淨值客戶(淨資產 達600萬元以上)銷售。其中,投資理財直接融資工具最高比例為70%。

據財新記者瞭解,在銀監會內部,對前述兩個產品仍有爭議,並未徵求銀監會一部、二部、法規部的意見。

今年7月,一家股份制銀行資管部向銀監會創新監管部呈遞建議書,建議推出銀行資產管理計劃和債權直接融資工具配套產品。

9月中旬,銀監會創新監管部隨即召集工行、光大等十家銀行及中債登,就前述兩個產品試點舉行專門會議,並要求各銀行10月18日之前完成交易上市和網上交易過戶;同時各銀行安排發行計劃,或把原來的理財產品改造成資管計劃,原則上18日之前完成對“工具”的投資。

業內預計,相關管理辦法年內出台,使銀行資管計劃成為與券商資管、基金專戶、保險資管等具備同等法律地位的市場主體,在中債登進行信息登記,跨行托管。

根據建議,前述兩個產品的具體結構設計為,在資產端,商業銀行作為發起人,以符合一定條件的企業資產或受(收)益權為基礎資產發起設立“定向資產管理工具”,推動目前理財產品所投資的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向可公開交易的標準化債權融資工具轉變;在投資端,允許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新設立“資產 管理計劃”,賦予其獨立的法律主體地位。在業內人士看來,前述兩個產品的組合相當于“公募基金+ 類私募債”。

作為銀行理財資產管理計劃的創新工具,“工具”是一種由商業銀行作為發起管理人設立、直接以單一企業的債權融資為資金投向,在制定登記托管結算機構(即中債登)統一登記托管、由合格投資者(即銀行理財管理計劃)進行投資交易、在指定制定渠道進行信息披露的標準化投資載體(SPV)。

初期試點階段,“工具”的合格投資人僅限于這十家試點銀行發起的“理財計劃”。單一發起管理人管理的所有“理財計劃”持有任一“工具”份額的比例,最高不得超過該“工具”總份額的80%,即銀行理財自我投資比例最高不能超過80%。

據財新記者瞭解,此次產品創新以工行和光大銀行兩家牽頭做試點。選擇 這兩家銀行牽頭試點的原因之一,因為這兩家銀行的開放式銀行理財產品規模比較多,其他銀行的理財產品仍以傳統的封閉性理財產品為主,即持有到期。

工行的銀行理財產品餘額約1萬億元左右,淨值型產品占比近20%。“這也是工行會很快推出第一單的原因。”前述工行資管人士表示。

開放式銀行理財產品相當于開放式公募基金,無預期收益率,定期披露產品淨值,比較符合銀監會規範銀行理財產品向淨值型產品轉型的監管理想;由於開放式產品可隨時贖回,並不存在傳統銀行理財產品約定預期收益率的問題,也就不存在剛性兌付的問題。

張旭陽向財新記者介紹,光大發行的首單銀行理財管理計劃,就是直接將原有的開放型銀行理財產品“穩健一號”、養老理財“頤享陽光”的部分非標資產轉化為理財管理計劃。“穩健一號”、養老理財目前的管理規模分別為 75億元、20億元左右,其中“穩健一號”和“頤享陽光”的非標資產分別有約20 億元和4億元,共約25億元。光大銀行資管部針對這25億元非標資產發行銀行理財管理計劃,這筆資金再投向“工具”。

據有關人士介紹,“工具”採用備案制,在中債登集中簿記建檔,在中債登提供的平台發行和交易,中債登提供估值曲線,為了防止利益輸送,銀監會要求發起銀行有責任持續報價,類似做市商。

首批銀行理財管理計劃中,工商銀行、光大銀行已開始發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八家等也具有發起資格。張旭陽建議,通過銀監會制定部門規章的形式,明確“銀行理財管理計劃”財產的獨立性與破產隔離的法律地位,使其同券商資產管理計劃、保險資產管理計劃、基金資產管理計劃等具備同等的法律效果。

舊瓶裝新酒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該產品結構和性質類似于“公募基金+ 私募債”,屬於一種證券化產品。

但張旭陽認為這一產品既不是債券產品,也不是資產證券化產品,更類似于保險公司的債權投資計劃。“是通過工具向企業發放新增債權性融資,並不是將銀行已形成的信貸資產進行打包。

與債務融資工具的本質區別是,在企業發債的環節中,銀行是承銷商,而‘工具’是由銀行發起設立的SPV,在形式上類似資金信托。”在他看來,該配套產品創新的重點在於理財計劃。“在這一結構中‘工具’起到SPV 的作用,在法律形式上起到風險隔離和破產隔離的作用,並保證理財資金與實體經濟一一對應,通過引入持續報價、連續估值以及最高80% 的自我投資,並在特定信息披露渠道向‘理財計劃’管理銀行披露信息,使得非標準的基礎資產轉化為可估值、透明的標準金融產品,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而‘理財管理計劃’就不用再通過借道信托、券商通道,可以省去通道費。”業內人士則認為,“工具”在中債登的平台上交易和登記結算,有募集說明書、審計報告、法律意見書、評級報 告,有發行和薄記建檔,“這和在銀行間發行的債券有什麼區別”?

另一家股份制銀行風險管理部負責 人則認為,這個產品的組合本質是把原來銀行理財投資的信貸項目變成了一個直接投資計劃,但是誰對這個直接投資計劃的風險進行控制呢?“‘工具’的發行管理人不對募集說明書的真實性、完整性等承擔責任。如果‘工具’出現違約,參與各方責任歸屬如何劃分,如

何保障投資者權益?”

“除了銀行節省一筆通道費,與以前的銀行理財和債券產品沒有任何差別,只是換了個名稱而已,談不上什麼創新。”一位工行資管部人士認為。

“銀行省了通道費,但沒有信托或券商等第三方機構做SPV,而是由銀行自己發起SPV,也就是自己管自己,風險控制更弱了,相當于原來通過第三方中介的那些風險控制、防火牆都拆了,風險更加集中在銀行體系,而且給非法融資提供了一個渠道;至少信托公司做SPV 有實際風險隔離作用,在法律上也合規,而且要為資產的盡調、管理承擔實際責任,並且信托公司有承擔隱形兌付的作用,也為分散銀行的風險起到一定作用。”前述股份制銀行風險管理部負責人認為,“銀行理財向資管轉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成立個資管公司,現在的結構安排,剛性兌付的壓力更大了。”至於建議銀監會出台部門規定,明確“銀行理財管理計劃”財產的獨立性與破產隔離的法律地位,北京奮迅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楊旭升則表示,銀監會是行政管理部門,不能賦予任何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

“首批不太可能有交易。因為時間很倉促,沒有經過公開的第三方會計、審計、評級、法律程序,仍然是銀行自己進行盡職調查、信貸審批,相當于仍然是當做貸款處理,所以主要是銀行自己發行的資產管理計劃來買自己提供的標的。資產要能夠進行公開交易,必須經過公開的第三方的會計、審計、法律機構,否則交易對手提供的信息披露我也不相信。”前述工行人士稱。

某銀行資管部人士亦坦承,是把以前就已經發過債、已有主體信用評級的的企業拿出來做,借鑒投資人付費的評級制度,評級費由銀行付費。

至於這個產品能走多遠,前述工行人士稱,“這一次也就是應監管部門要求,大家拿出來一點資產做一單而已,太好的資產也不願意拿出來,太壞的有違約風險的資產第一單也不敢拿出來,只能拿出不疼不癢的資產;如果還要往下走,就一單對應一單,即發一個產品對應一個資產,讓投資者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標的,對應的期限是多少。”前述股份制銀行風控部門人士亦稱,“開放性、隨時可贖回的‘理財計 劃’投資的‘工具’,對應的是一年以上的企業資產,仍然是靠資金池維繫流動性。一旦企業違約,‘工具’‘理財計 劃’仍然面臨信用風險,最後無法避免由銀行埋單,解決不了剛性兌付的痼疾。”多位業內人士一致認為,這個產品沒有解決銀行理財產品的任何問題,包括剛性兌付、流動性、信息披露等問題,而且與銀監會規範銀行理財的現有政策有多處自相矛盾。

2011年7月銀監會下發的《關於印發王華慶紀委書記在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座談會上講話的通知》中,已明確表示“商業銀行不得相互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或發行理財產品購買另一款理財產 品來進行監管套利,變相調節監管指標”。

此次兩個產品的配套結構,就是銀行理財自我投資;而且一家銀行資管計劃投資理財直接融資工具比例可高達80%,這意味著很容易就可以操縱該產 品的價格,導致價格失真。

“集中度這麼高,一放就會帶來很大的價格波動。”前述股份制銀行風險管理部負責人士稱。

標準化爭議

另一爭議在於,何以界定非標準化資產 和標準化資產?張旭陽認為,理財工具是標準化產品,判斷是標還是非標,不應該按交易所來判斷,是按可交易或不可交易來判斷。此前傳統銀行理財產品都是持有到期,不具有可交易性和流動性。

但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真正的標準化應該是全開放的、投資人通過公開競價、預披露信息等一系列程序。最理想的標準化還是進入交易所,因為有《證券法》,證監會還有一整套相對嚴密、成型的監管體系,如果發行人披露虛假信息,會受到懲罰。

“銀監會和中債登搞的‘中國理財網’這個平台,機構披露虛假信息如何制裁?銀監會和中債登是否有這個權限?”有業內人士發問。

“交易所的交易特徵是撮合競價交易,而中債登在此提供的僅僅是交易平台,並不提供撮合交易的義務,更像是櫃台交易(OTC)。這如何就成了標準化產品?而且中債登作為托管清算機構,也不應提供撮合交易服務。”前述股份制銀行人士認為。

財新記者同時獲悉,早在2011年下半年銀監會創新監管部就已開始研究制定進一步規範銀行理財產品投資的相關框架性管理辦法,包括清理和整合前期的規範性文件,規範私人銀行業務,對銀行理財提出更多的嚴格要求等。但至今,這個關鍵性管理辦法仍未出台。

張旭陽亦坦承“工具”並不能解決單一投向的集中度風險以及流動性的矛盾。“‘工具’可能是一個過渡性產品。

隨著債券市場、資產證券化市場的發展,銀行理財產品投資的基礎資產更加豐富,‘工具’本身也會慢慢退出歷史舞台。”他強調。

“參與者只有銀行,同質化嚴重,這個制度設計本身就決定了‘工具’根本不可能具有流動性、不可能有活躍的交易,何談公允價值。”前述工行人士表示。

“這個市場不太可能做大,因為不符合市場化方向。”楊旭升表示。

誰的蛋糕

在業內多位人士看來,前述兩個配套產品的創新有重複建設之嫌。

此前不久,銀監會創新監管部已推出在中債登平台上搭建的信貸資產轉讓 交易平台,並已經開始試點,亦有相關管理辦法。“其實銀行理財的標準化完全也可以在這個信貸轉讓平台流轉,何必另起爐灶、重複建設。”一位銀監會內部人士亦評價說。

“惟一的意義就是中債登多了一種可交易產品即‘工具’,多了一種登記開戶費和交易費的收入來源。很顯然,中債登和央行下屬的中國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清算所(下稱上清所)在業務上有利益之爭。根本原因還是中債登的體制沒理順。”央行和中債登的現行管理體制一直不順暢。托管登記機構是債市的重要基礎設施,但中債登作為債券市場重要服務機構,仍處於多頭管理體制下。中債登是由財政部出資建立,央行對其有業務指導職能。但中債登的人事管理在2003年金融工委併入銀監會之後,由銀監會負責。

人事管理權舉足輕重。成立于1997 年的中債登,已有一套成熟的技術和管理,但這種多頭管理體制下,“很多事情,如果中債登不配合,央行就推動不下去。”一位市場人士稱。

從2011年9月至今年6月,為推行中央對手方清算機制,央行已經陸續將原在中債登登記托管的短融、中票等品種轉移至上清所。中票、短融一直是銀行間債市最大規模的信用債品種,每年都可為中債登帶來數億元的發行登記費用收入。

上清所與中債登是中國銀行間債市的兩大登記托管結算機構。上清所成立于2009年,旨在提供以中央對手淨額 清算為主的直接和間接的本外幣清算服務,由央行主管。

此前國務院推動資產證券化產品進入交易所交易,“比較順暢的安排應是,資產證券化產品在交易所交易,同時在上海交易所下的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托管登記,這也遭到了中債登的反對。”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去年7月,國務院下文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防範金融風險。托管、清算、交易分開的專業化分工,出發點就是為了防範套利風險的制度安排。本世紀初的券商大肆挪券、債券市場風險爆發的根源也正是由於債券交易托管制度的漏洞。

一位不願露姓名的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專家認為,前述兩個創新產品是一個類似證券化的工具,應該統一在《證券法》的監管下。“市場分割是一種無效率的行為,銀監會創新部不具備市場監 管的能力和條件。銀監會作為銀行的監管者,更應該在銀行體系的整體框架下,思考與其他金融市場之間的關係。是否會增加系統的不穩定性?裡面是否有監

管套利的風險? ”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表示,中國整個金融體系發生了結構性變化,“現在中國已經說不清是以直接融資為主,還是以間接融資為主,因為大量交易是在金融機構之間進行的。中國的監管體制是重疊的地方太多,中國金融市場最大問題就是如何打破監管分割、統一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55

五大因素決定全球資管行業的未來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951

普華永道(PwC)剛剛發佈了「資管2020」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全球資產管理行業將會增長64萬億至2020年的102萬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將高達6%。但財富的分佈不均的現象並不會有明顯的改善,北美地區依然會佔到一半左右。

各類資產的份額與發展趨勢

該報告稱:

全球資管行業即將發生巨大的變化,而這是一個規模上百萬億的行業。未來,那些有著更高業務透明性,能夠向客戶傳遞實實在在價值的企業才能夠取得客戶的信任,並發展壯大。

該報告還指出了可能會給行業帶來巨大變化的五個因素,PwC認為這些因素將重塑這個行業。

後危機時代的金融監管。金融監管會持續限制銀行涉足投資和其他非核心業務,這為其他金融機構進入資產管理行業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人口結構的變化。全球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老人理財產品市場的擴大,理財產品經理需要為老人量身定製收益穩定,風險小的理財產品。

各地區人口年齡中位數變化趨勢

城市人化和基礎設施建設。據估計,從2010年至2050年,城鎮人口會增加75%,從現在的36億增加到63億,城鎮人口的增加將對基礎設施產生大量的需求。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估計,2030年之前,全球基礎設施投資將高達40萬億,這為資管行業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投資機會。

城鄉人口發展趨勢

另類資產成為主流。雖然傳統的投資方式依然是行業的核心,但其增長潛力將遠低於另類資產的增長速度。據PwC估計,在2020年之前,另類資產的增長速度高達9.3%,行業規模將達到13萬億。

另類資產市場規模發展趨勢

信息技術將重塑行業。數據挖掘與分析將會滲入行業的方方面面,收集潛在客戶的信息,運用大數據分析客戶的偏好,提高運營效率,計算機系統自動報稅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14

中國四大資管之一華融首發美元債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963

中國前“壞賬銀行”之一,中國華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China Huarong Asset Management)已聘請投資銀行,安排下周一起在香港、新加坡和倫敦進行一連串路演,籌備透過海外子公司發行美元計價債券。 華融是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建立於上世紀90年代末,主要業務包括收購並經營銀行和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等。中國國有四大行都將自己的不良債務交於資產管理公司處理,華融負責的是中國最大銀行 - 中國工商銀行。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中國華融資產已聘請瑞信、渣打銀行、永隆銀行和工銀亞洲擔任今次發債的聯席全球協調人。道瓊斯新聞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農銀國際、建銀國際、花旗、星展銀行、Jefferies及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香港分行擔任聯席賬簿管理人及聯席牽頭經辦人,負責籌備路演及發債事宜。 上述消息人士透露,中國華融資產今次發債將透過全資附屬子公司華融(香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Huarong (HK)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簡稱∶華融香港)的子公司Huarong Finance Co., Ltd. 擔任發債體,由華融香港提供擔保,而中國華融資產將提供保持良好契約、股權收購承諾、投資及流動資金支持承諾契據以增強債券的信用質量。 此前,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中,信達資產管理和東方資產管理也曾透過海外子公司發行美元計價債券。 中國華融資產本身獲信用評級機構穆迪"A3"評級、標準普爾"A-"評級及惠譽"A"評級。其今次計劃發行的債券則獲穆迪初步"Baa1"、標準普爾初步"BBB+"及惠譽初步"A"評級,債券將申請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 消息人士還透露,中國華融資產計劃把發債集資所得用作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同時,華融計劃於2015年赴港進行IPO,此前信達已經在2013年底於香港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8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