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論精確計算在投資中的局限性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8idl.html

這裏所謂的“精確計算”是建立在諸多假設之上,比如,假設超過四個,且每個假設不可量化。之所以想說說這個觀點,是因為一位故人的來訪提到了一樁舊案。這樁舊案非關投資,而是純粹的科研爭論。雖是不同領域,但可比性很強。 話說前幾日一位故人來滬,和我談及投資。我參與投資令他十分吃驚。因為在他的印象裏,我是一個對錢無概念的且有點清高的書呆子。他問及我怎麼看待投 資。我說投資其實就是一個尋寶遊戲,關鍵看分析的對錯,分析對了,就得到金錢的獎賞,分析錯了,就要得到失去金錢的懲罰。只不過這個遊戲裏面,用的是真實 的金錢和真實的時間,比電腦遊戲更刺激,你的行動需更慎重,因為生命不可以象遊戲一樣重啟。他笑我仍舊是以一種科研的思路在做投資。 隨後他問及我的投資的思路,我跟他提及七八年前的一次神經學方面的爭論。雖然那次爭論他也在場,但還是奇怪我提及這麼風馬牛不相及的往事。我告訴他,如果沒有神經學方面的研究經歷,大概也很難形成我現在的投資觀念,事物是普遍聯繫的。 且說那次爭論,是發生在我和一個老外之間。其時我讀研三,已經做了一年半多的實驗。他希望我能退學去他那裏做。他跟我介紹他的實驗方向。他研究的是大腦高 級皮層對低級皮層的回饋,這也是我極感興趣的課題。其時我正在做低級皮層中神經元的相互作用,對於中樞神經系統已經有了足夠的敬畏之情,不復有剛剛大學畢 業時的狂妄。剛剛大學畢業,因為鍾情於經典的自動控制理論以及信號處理這兩門課的優美,異想天開想用這些精美的理論運用於中樞神經這個巨系統,於是改了專 業來做神經學的研究。但是當時我對一個問題的認識不足,使得當時的想法日後顯得十分可笑。經典控制論以及信號處理這兩門課的精美絕倫是建立在嚴格的假設前 提之上的,每一個結論,都有嚴格的可控的前提條件作為保障。每一個定理的運用,也必須在一種嚴格限定的環境中,離開了這個前提,都是荒謬的。而那時我對這 一點認識不足。通過具體的神經學實驗,我已經開始認識到自己的淺薄。這次爭論就是發生在這個時間節點上。 他跟我介紹他的研究思路。他說他先測試正常情況下低級皮層對某種特定刺激的反應,爾後將高級皮層進行冷凍,直至高級皮層的神經元放電大大減少,幾乎沒有, 然後測試低級皮層神經元的活動。他認為此時低級皮層神經元的活動是在高級皮層回饋控制缺失的情況下的狀態。兩次測試結果相減,便是高級皮層的回饋作用。這 裏需要說明一點背景知識。神經元放電(spark)是神經元激烈活動的一種形式,但不是神經元活動的唯一主要形式。神經元另外一種重要的活動形式是不產生 spark的閾下電活動。當閾下電活動積累到一定程度,便體現為神經元放電。如果把閾上的spark比喻為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部分,那麼閾下電活動就是水面 下的冰山。這種研究方法,對於一個習慣於工科線型思維的人來說,是很有道理的。但是那時我已經不信任這種線性的思維可以正確地運用於巨系統的研究。 我對他說,這種方法研究出的結果,決不能說明高級皮層神經元對低級皮層神經元的調控作用。理由如下: 第一, 高級皮層和低級皮層的分界線並不如同非洲各國的直線式國界,即便有圖譜,那也只是統計的結果,統計是經驗的一個表現形式,實驗動物的個體差異始終存在,冷凍的範圍不能精確地控制在高級皮層,不是會少冷凍一部分高級皮層,便是會多冷凍一部分低級皮層; 第二, 高級皮層的閾上反應並不能完全冷凍掉,它的spark始終發生,只是頻率和強度有所減弱,若將高級皮層的閾上spark全部冷凍掉,低級皮層的閾上反應也 大大減少,這種減少並非完全應為高級皮層電活動的減少所致,而是因為溫度太低,低級皮層也直接受到了相對較輕的冷凍,我們所面對的這種情況下的低級皮層, 它的系統特性已經發生了無法量化的改變; 第三, 這一點是最為關鍵的一點,那就是冷凍的作用僅僅遮罩了閾上電活動,但是對閾下電活動卻不能完全限制,不僅這些,你既做不到評估正常情況下的高級皮層的閾下 活動,也沒有估測冷凍後高級皮層的閾下活動。對於整體動物實驗,這種評估是做不到的。即便用胞內記錄做閾下活動的評估,但採樣細胞極其有限(很多時候一個 細胞也采不到),無法作為一個令人信服的樣本空間。設使高級皮層正常情況下閾上spark和閾下電活動分別為a(1)和b(1),再設使高級皮層的總體電 活動是a(1)和b(1)的簡單相加,那麼冷凍之後高級皮層的電活動將變為a(2)和b(2)(因為冷凍對於閾上和閾下活動均有影響,此兩種活動都發生了 變化)。此外,無論是b(1)還是b(2),它都包含了兩個變數,即高級皮層內神經元相互作用的閾下電活動以及高級皮層對臨近低級皮層神經元相互作用的閾 下活動。前者會間接地對低級皮層神經元進行閾下調節,後者則是直接的閾下調節。這兩者你都沒有量化,甚至連定性的區分也沒有。 綜上所述,無論是閾上還是閾下回饋調節均剝奪不乾淨,其次,剝奪前後的閾上閾下電活動無法量化,再次,冷凍對高級皮層和低級皮層神經元都有影響,冷凍 前後的神經元特性並不完全一致,不一致的程度也不能量化。也就是說,對於這樣一個系統,運用黑箱法進行研究,你的本意是想改變它的輸入,通過輸出的改變來 考察具體的某一種輸入的作用,但是首先,你不知道改變前後的輸入具體差異,其次冷凍本身就改變了系統本身的特性,唯一能相對準確地測量只是輸出。你如何能 下結論說輸出的改變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老外跟我說這是國際上得到承認的,在美國一流大學都是這麼做的。我笑笑,我只關心我能不能通過這種研究接近真相,而並不關心是否能接近權威。他自然沒能說服我去他的實驗室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我那故人聽我提及這麼一段舊案,他當初也是在邊上聽了我們的討論,自然也就理解了我對投資方面的很多觀點,其實是形成於那個階段。對於一個超複雜的非 因果的時變的巨系統,當多個輸入並不能準確地界定的時候,當子系統特性不能準確推算,當子系統相互作用也不能確定,當子系統超過三個,通過精確計算得出的 結果就不知所云了。我跟他說越是不懂數學的人,越是膽子大,所謂“無知者無畏”。 對於巨系統的研究,無論是對於中樞神經系統研究還是對於社會這個巨系統, 數學的濫用現象是很普遍的。他深有感觸,並說越是受過嚴格數理訓練的人對於數學的運用越是慎重。我跟他回憶當初的另外一些舊案。很多人事先設想一個可能的 結果,但是由於沒有足夠的意志力或者是迫於研究工作的壓力,使得自己並不能保持客觀的態度進行調查研究。在採樣的時候,就有了嚴重的主觀傾向(人非聖賢, 一點主觀傾向沒有是不可能的,但可控制主觀傾向的程度),捨棄了與自己設想結果不符的樣本。對於這種偏採樣的結果,再裝模作樣地進行數學分析,全然不管所 用數學工具所適用的前提條件,作出一些天花亂墜的曲線擬合或者統計圖譜,然後對於這種被修飾得面目全非的所謂科學研究結果進行傾向性很強的“合理解釋”, 我不知道這種解釋跟瞎子算命有什麼區別。 有一個老外,來跟我討論一件事。他針對於當時很流行的腦功能圖像的處理方法提出深刻的質疑。當初那種方法被視為正確的做法。他跟我說他能把一張白紙通 過一系列的看似合理的數學處理,得出和他們相同的腦功能圖譜。別的人認為他在吹牛,我是站在他這一邊的。我知道改變一個濾波的核心矩陣,圖像將面目全非。 但是為什麼對核心矩陣的輕微改變(看似非定性改變),會對圖像造成如此深刻的影響,那些反對他的人無一人說清。他們根本不清楚這個數學工具的特性以及適用 範圍。 後來,我看 到了康得對於理性的一段著名論斷,深表拜服。他說理性是不可靠的,如果沒有前面這些科研的體驗,這句話幾乎顛覆我的整個大腦。但是他老人家 是正確的。他說理性的基礎是假設。這種假設一般表現為概念的界定,如果概念界定有誤,或者在推理的過程中,概念的內涵發生了變化,那麼理性推理的結果只能 是一個,那就是謬誤。我發現康得的論斷在投資界有非常好的一個映射。 我不記得是誰說的,可能是巴菲特,也可能是芒格,這位老先生說投資中(因為是個非常複雜的巨系統,很多參數不能量化)基於貌似嚴密推理的預測是無價值 的。可以根據某一種前提推出一個結果,然後再根據另外一個前提得出另外一個結果。誰都不能說服誰,誰也不比誰更高明。這個論斷和康得的話異曲同工。巴菲特 說過投資中寧要大概的正確,不要精確的錯誤。是因為老先生不會運用數學工具嘛?不是。面對一個輸入輸出不可量化以及系統特性持續變化的巨系統,我認為精確 的正確決不是目前人類的智慧所能達到的認知水準。老先生當然不去唯心地追求並不存在的東西。 那麼對於巨系統的認知是不是做不到的呢?那倒不是。只是,對於巨系統的研究,數學的作用有限,解析的研究方式作用有限。運用哲學的觀點進行定性的分 析,應當是較為可靠的一種手段。即分析物件的內因和外因,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在解決具體矛盾的時候,也是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要辯 證地看問題,要理解事物是普遍聯繫的,要理解運動是絕對的而靜止是相對的,要知道量變的累積必定導致質變,但事物的變化是一個漸變的過程,需要時間。事物 的發展也是一個螺旋式的過程。 哲學的定性分析,固然不精確,但不會犯質的錯誤。在價值投資理論中,有很多前提來彌補定性的不足。譬如,“安全邊際”。 如果能通過定量精確地知道股價 運行的曲線,那麼無需安全邊際,只需在最低點買,最高點賣即可。超過認知的能力,越是想精確逼近那個想要的時間點,出錯的可能性就越大。精確的計算得出的 結果,不過是把錯誤包裝得精美一些,以一種貌似理性的面貌來迷惑人,這種誤導就是偽科學,害人至深。巴菲特對於“安全邊際”的 強調,本身就是對精確計算在 投資中的作用的一種否定。我對我的朋友說我從不苛求自己買在最高點,賣在最低點。追求漂亮的買賣點,是作繭自縛。譬如,拿買點來說,如果曲線不運行到發生 定性的轉變,我怎麼知道前面一個點就是最低點?數學上判斷極值,也需從該點的左右兩個延伸段的變化趨勢進行判斷。但是一旦該點的右邊趨勢出來了,該點所在 的時間已經是過去時了。那麼有的人會想我確認它觸底翻轉了再進入。這不過是一種心理安慰。因為若要確認它是質的翻轉,一般而言,曲線至少比最低點高出百分 之二、三十了,否則如何判斷它是質的翻轉,而不是下跌過程中的一個中繼站?因此,對企業估值之後,認為價格有足夠的安全邊際之後買入,不會犯根本性錯誤, 如果配之以時間的等待,只是時間的問題。所有的安全邊際都會轉化為利潤的一部分。雖然市面上認為牛市好,牛市“買什麼都賺”。其實對於價值投資者,熊市 好,熊市才是“買什麼將來都會賺”(除掉會倒閉的企業),尤其是極深的大熊市。企業的內在價值以及有安全邊際的買入價格,是盈利的內因;牛市是盈利的外 因,內因是主要的,外因是次要的,但外因也是必要的。 真正的價值投資,是“低風險,高收益”。也只有低風險的高收益,才有累積的可能,才有巴菲特所說的“複利”的奇跡。通過高風險得來的高收益,難以累 積,如掌中沙,常常怎麼來,怎麼去。但是對於“價值投機”,我個人並不完全反對。“價值投機”是一個可攻可守的方法。攻,可通過趨勢短時間內獲得大的收 益;守,一旦趨勢跟自己預測的相反,可退守價值投資,只是此時安全邊際要較“價值投資”少 一些。價值投機,一方面如果趨勢順利可以更快地獲得比價值投資大 的收益,但是另一方面,若趨勢不順,等股價觸底後再價值回歸時,它的安全邊際所能轉化的利潤比價值投資者要少,等待股價回歸的時間也較長。一個是眼前的利 益,一個是過一段時間才能體現出的弊端,看價值投機者自己權衡這兩者的權重了。 一般而言,一個對是否能探底很在乎的人,一個不願接受和一段區間內最高、最低點有百分之二、三十誤差的買賣點人,他必定要運用數學工具來進行精確定 位,他也願意在乎百分之二、三十的利潤,但是對於這樣一個巨系統,要把定位精確在百分之二三十以內,基本上是mission impossible,且不具備可重複性,所以林奇說過,一個滿足於在股市裏得到百分之二、三十利潤的人難以做出像樣的利潤的。他的這句話變象地體現了他 對精確定位的不信任。是川銀藏提出的只吃七分飽也是認為對最優解的尋求等同於水中撈月。 林奇強調投資需用閒錢,最好投資者要有房子,以及所有的價值投資大師,或者價值投機大師,都強調耐心,其實都是從不同側面反應了對精確定位的否定。如 果不是閒錢,決不可能有悠遊的心態去等待。一旦估測錯誤,便如墜入人間煉獄。用時間和安全邊際共同彌補定性測量的不精確是大師們的基本手法。同時,林奇強 調要跟蹤,但不要頻繁跟蹤,是建立在事物是永衡運動以及事物的變化需要一個過程這兩個哲理的基礎之上。巴菲特強調如果企業根本性惡化就不要拋棄它,這是因 為在事物發展是一個曲折的螺旋式過程。階段性的挫折是事物發展的常態,因此費雪說過,因階段性挫折而導致股價的非理性下跌,是建倉的好機會,因為這不是事 物發展的主要趨勢。這種暫時性挫折,只會帶來更好的安全邊際。也許會延長價值回歸的時間。投資者可衡量大概的等待時間以及大概的安全邊際,進行取捨。如果 捨棄這樣的機會,無非是因為他估測過有更好的盈利機會,不願意用在這只股票上的等待時間浪費另外一隻股票的盈利機會。所以價值投資一個賣出的基本原則就 是:有更好的投資機會。這個更好的投資機會,因人而異,因投資者的盈利期望、分析能力以及等待能力都不一樣。所以“機會成本”因人而異。錯過他人能把握的 機會,並不一定是羞恥的,因為也許這對他人是機會,對自己可能是災難。 價值投資,就是以定性為主,以定量為輔的投資,即便通過定量計算,也要給出足夠的冗餘,才能保證計算結果不會犯定性的錯誤。巴菲特為什麼喜歡業務簡單 的企業,因為業務一旦複雜,影響因素就呈幾何級數增加,即便抽提出每個業務的主要影響因素,對於企業這個系統而言,輸入還是太多,每個變數之間的相互作用 關係只能估測,那麼會造成巨大的誤差,從而導致定性的錯誤。不是導致安全邊際要求太高而失去投資的機會,就是安全邊際估計不足,導致投資風險劇增。我很容 易理解為什麼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坐鎮的基金用精確計算來指導投資會一敗塗地。我也認為人類情緒的預測比天體運行軌跡的測算要難很多,根本不是一個數量 級的。牛頓算不出沒有什麼羞恥的。 事實上,價值投資中的一些重要理念並不僅僅適用於投資這個領域,適用于人生的各個方面。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基本上既是科學也是藝術。比如戰爭,不可能 通過精確的計算來定出勝負的時間和地點。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可算戰爭理論經典了,他老人家只是說明這是一場持久戰,由三個階段組成,但他沒有測算持久的 時間,也沒有定出防禦、相持和反攻轉化的時間點。再譬如,一些傳統戲劇,總是敍述一個德才兼備的佳公子落難了,然而有佳人慧眼識英才,不以其暫時的落魄而 拋棄他,反而支持他直至他功成名就,共用幸福生活。這種戲劇說的就是一個價值低估情況下,價值發現到價值回歸的過程。戲文中很少看到鼓勵人們追求一個價值 高估的人,對於追求一個價值高估的人而導致的風險卻是悲劇故事的生活原型。至於卓文君後來因為司馬相如變心,想聘茂陵女,那是因為基本面發生了根本性惡化,所以卓文君要跟他分手。又譬如,人們常說交朋友要交坦誠的、有獨立見解的、堅定不善變的人。那是因為這種人,系統特性穩定,你清楚他的主要特性,易於估算不同情況下他的輸出。當然,這些扯得遠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1

宏安(1222)除淨價計算 大廢柴筆記


http://faichai.blogspot.com/2010/01/1222.html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115/LTN20100115006_C.pdf

 

5合1,1供3,供3送2。集資3億。

 

現價0.138。供股價0.185。

 

無送紅股除凈價(0.138 x 5 + 0.185 x 3)/ (1+3) =0.3075

紅股供3送2,即等於1供5,除淨價(0.138 x 5 + 0.185 x 3 + 0 x 2)/(1+3+2)=0.2075

假設1供5,供股價0.185 x 3/5=0.111

供股權值(0.2075 – 0.111)= 0.0965

現供3送2, 供股權值 0.0965 x 5/3=0.16083

 

Proof:

假設現有100,000股, 值13,800。

除淨後有20,000股, 值(20,000 x 0.2075) = 4,150。另有60,000供股權,值0.16083x 60,000 = 9,650

總值13,800

供股付出(60,000 x 0.185) 11,100, 供股完畢後, 總股數變成120,000股,總值24,900。

 

思考:

供股完後, 總股數多了20,000股, 股價高了6成。

為何要5合1再1供5?為何不1供1?當然兩者結果上有不同,但為何要合併?

如持有60,000股, 供股後有5合1後12,000股及供股的60,000股, 產生了12,000股碎股。是否希望傻散不供股?

5合1再1供5後, 在供股權未上市前流通市值會大減,即由13,800至4,150。是否利於炒上,以便再出手供股得來的新股?但市場上還有傻散會接幾億貨嗎?

記億中公司兩年間已進行多次合併,供股,配股等行為,股源是否已經非常集中?這是否周顯的向下炒大法的完美示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34

如何计算银行的自由现金流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expert_article-5598-2736.shtml


由于银行的业务特点与其它行业不同,估值方法也不同。沃顿商学院的Benninga教授对银行估值有自己的研究,因此我学习了他的方法。具体的估值方法和 案例可以在Benninga教授的著作《Corporate Finance: A Valuation Approach》找到。      银行的业务特点    银行的商业模式就是借钱(吸收 存款),然后再贷出去。因此,我们必须区分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为了贷款而借的短期流动负债和真正的长期负债。      对于一般的企业,现金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 般是价值的储存,就好像是“负”的负债。而对银行来说,大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一部分现金都是运营流动资产。对银行来说,所有的短期负债都是运营流动负 债。      换个方式看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知道了银行的业务特点,我们可 以换一种方式看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一般我们看到的银行资产负债表:    
如何计算银行的自由现金流
   如果我们做一个转换,把运营流 动负债转到资产负债表的另一侧:    
如何计算银行的自由现金流
   这样就变成了:    
如何计算银行的自由现金流
   转换后的银行资产负债表:    
如何计算银行的自由现金流
   案例:招商银行    下面我们就以招商银行为例做一 个转换。招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如何计算银行的自由现金流
   按照以上方式进行转换后,招商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为:    
如何计算银行的自由现金流
   以下是2007年资产负债表的 转换:    
如何计算银行的自由现金流
   
如何计算银行的自由现金流
   可以看出,2008年招商银行 的净运营流动资金是负的980亿。这也就是说银行在用别人的钱在运营,进行钱生钱的游戏。而招商银行的财务杠杆达到了19.7倍,这远远高于一般的企业。 这种运营状态可以说是静态不稳定,但动态稳定的平衡。如果客户把存款都拿走,那么招商银行就会有将近1000亿的窟窿。因为固定资产和商誉是无法立刻转换 成现金的,而很多现金又法定要存在央行无法取出。这就是为什么银行最怕挤兑。一旦挤兑,即使存款拿走一部分,银行也会倒闭的。      银行自由现金流的计算    以下就是银行自由现金流的计算 过程。这与一般企业的区别就在于净运营流动资金的调整。    
如何计算银行的自由现金流
   由于自由现金流是属于整个企业 的,而不仅是属于股东或者债权人,所以要去除资本结构的影响,要把长期负债的利息影响加回。这里的流动资金变化调整就是净运营流动资金的变化。其它的调整 与一般企业无异。      下面就是招商银行的2008年自由现金流计 算:    
如何计算银行的自由现金流
   这就是银行自由现金流的计算方 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15

如何計算AIG賣AIA的賺蝕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4936

巴黎:

以下是AIG的31/3/2010年報的一個節錄,是有關三個要變賣的AIA、ALICO、南山人壽的資產紀錄:



以上可看到,那三個資產的淨值是 US$256.44B-217.84B= US$38.6B。
另一方面,在AIG的Balance Sheet內的Shareholders Equity有一條叫 :
Noncontrolling Interest -- senior preferred interest held b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的US$25.6B數。呢條數,正是在賣出ALICO和現在賣AIA後必要立刻清還的借款。所以AIG的三個待賣的資產的淨餘應是 US$38.6- US$25.6 =US13Billion

這年來,我們都聽到不少AIG的發展的事件薄:
1. 南山曾經以約US$2.3B賣出不果;
2. ALICO以US15B賣出;
3. AIA最多會以約US$20B賣出其2/3股權給公眾。
     a) 餘下仍然持有1/3股權值US$10B

三件事圓滿後AIG就有現金 US$37.3B + AIA股票US10B,扣除US$25.6此部分借款,最後還有$11.7B現金+ US10B的AIA股票= 21.7B的資產,較2010-3-31的帳面的US$13B多出$8.7B的應有特殊利潤。

這 一次賣資產會引致AIG有一筆US8.7B,約港弊$679億的特殊收益,它應該會引致現有US$80.5B 即港弊6,280億的普通股股本帳值上升約10.8%至7,000億。如果Blog友在Google查AIG,它的市值只有US27.42B,其實 Google並未有update AIG的未來重組後的變化,如果Google能夠,就沒有分析員上班了。

AIG的普通股股本一度只有幾百億港弊,它是如何變回HK$7,000億的巨頭呢?下篇談談它的道路將會如何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86

我是如何計算AIG的價值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4959

巴黎:

一年前我曾經說過AIG會有一個大的Bonus,我試以今天的數字回到從前看看:

30/9/2010有一批買了Accumulator 債券者要被強制轉股  原債券值是US$5,880m,但現只能轉到 7.737M股,每股高達@760元,所以blog友千萬不要玩衍生工具,無論是買或賣的任何一方。

                                                股本值 US$M       股數                每股
1.原來股東                                      3,487          135.116            @25
2. I kill u later 債券轉首通股          5,880               7.737           @760
3. 聯邦優先股-C系 轉首通股        23,000          562.868           @40.86
                                                    -----------        ----------         -----------
as at 28-10-2010                           32,367          705.721              @45.86


買AIG時的構思

上篇我已經說出AIA、ALICO、南山有US8.7B的隱藏帳值,而早半年,AIA若賣給保誠就有多出現在US5B利潤,因此,原本巴黎這個少股東的每股資產值是可以不止@45.86。

AIA買賣給保誠:
(US32.367B + 隱藏利潤US8.7B+ US$5B) 除以 705.721M股數  = US$65.2/股;

AIA公開上市:
(US32.367B + 隱藏利潤US8.7B)               除以 705.721M股數  = US$58.2/股。


未來的進程
不過我們非常不夠運,AIA賣不到給保誠,還不止,在AIA未上市前,聯邦政府便先定下所有的優先股E及F系的$48.98B總金額的轉換價,以上市前帳面值@45轉成普通股如下,我們的Bonus,就此判了死刑。

                                                    股本值 US$M       股數                每股
轉股前                                          32,367          705.721              @45.86
優先債轉成普通股                      48.983         1092.1                  @45
                                                   -----------       ------------           ---------
                                                      81,350        1797.821               @45.24
AIA上市                                         8,700
                                                    ---------
上市完畢、還錢完畢                  90,000         1791.821                  @50.

不過聯邦聯政也送了一個禮給原來及原Acummulator債轉股的共142.85M股的股東,每二股將獲一個以$45元認購的十年Warrant。每個Warrant以$41市價約值$12元。

約以現價41元計,又減除6元的warrant值= 實付$35,即是$50元的7折。

以下是變賣資產後AIG的未來利潤:

1. General Insurance  =  3.8B
2. Domestic Life        =   4.2B
3. Financial Service  =    0.2B
4. Other operation     =    0.9B
                                     --------
                                       9.1B
AIA 1/3盈利                  0.9B
                                     -------
                                      10B
減利息:                       2.7B*
                                    --------
                                      7.3B

ROI=  11%, P/E = 8.6倍,資本比約為13%

結論補充

單從AIA與AIG的P/E或ROI計算,兩者分別不大,以盈利看,AIA的穩定性可能佔優,另一方面即使AIG的股本大增,但AIA的資本比仍然大大高於AIG,有17.3%。

最 後,我並不同意CKM001君對AIA的一次不忠,百次不用的說法,AIA只是AIG的一個資產,某一方面想,它們的親密性和美國銀行持有建設銀行股票有 所分別,但是另一方面看,AIA並沒有涉及任何AIG的CDS或ABC,它從來都只忠於其自身的本業,就等同美銀改變不了建設銀行的既有商業模式。

巴黎不會在此出買、賣、轉股的建議,所有我的分析,都只是有興趣深入研究的Blog友的開始。





*股本大增後可能利息會因評級上升而下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03

投资用直觉还是计算器?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4627

直觉和科学哪个更有助于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不要忙着回答,它们与“正确”都没有必然联系。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直觉就是理性。在不够了解的情况下,理性也是冲动。


   作为一个理财新手,我听到诸如“一定要理性”一类的忠告数以筐计(其实,“做投资直觉最重要”的心得分享也并不在少数)。但一度最让我困扰的是,我没办 法搞清自己究竟是理性的还是冲动的—当股市达到4000点,还在一路上涨时,入市的决定是理性的还是冲动的?当某只股票已经跌得只剩最高值的一半价格时, 进场抄底是理性的还是冲动的?当股价跌到只剩买入价的1/3时,继续持有等待反弹是理性的还是冲动的?

01
来点绝对的理性投资如何?
我不想做事后诸葛亮,但只要我做出判断,就要承受非理性的风险。但投资者的决策到底有多大程度的不理性呢?这个需要量化的问题也是很多寻找投资圣杯的人想要知道的。
比如美国的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教授,他另辟蹊径地想通过用脑电图照片对应投资者的决策来揭开这个秘密。开颅手弗农也因为这个主意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奖。
现在神经经济学已经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宏观经济现象、个人行为模式带进了更微观的细胞领域。John Cassidy在《纽约客》上讲到他参与神经经济学有关“损失厌恶”实验的经历,神经经济学家们从他的大脑结构中,帮他找到了宁愿承受损失也不愿卖掉不断 下跌的股票的原因。
神经经济学家用磁共振成像等技术观察大脑的工作状态,发现了人脑的生理结构与经济行为中的非理性决策的关系:基本上,需要做长期决策时,大脑额叶前区 部分会开始理性的逻辑思维,但在做短期决策时,大脑边缘皮层的作用会超过额叶前区,满足原始需要的非理性冲动就被放在了首位。原来理性和冲动的斗争,从我 们有脑子的那天起就开始了。
通过电脑对大量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获利规律的量化投资法似乎可以破除冲动的风险。创建文艺复兴科技公司的数学家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最初做基本面分析亏损后,决定排除人为不理性因素的干扰,把决定权交给数学模型。
凭着精密数学模型的帮助,文艺复兴科技公司运作的大奖章基金 ,从1988年到2008年,在扣除5%的资产管理费和44%的投资收益分成之后,年均净回报率依然高达35.6%,比股神巴菲特要高出近18%。西蒙斯 本人在2005年净赚15亿美元,差不多是索罗斯的两倍,成为全球收入最高的对冲基金经理。
大奖章基金研究大量的市场历史数据,总结出统计学上某些相关性,从中发现大量微小的获利机会,然后通过成千上万次的短线交易聚集起惊人的盈利,有时它 交易量能占到整个纳斯达克交易量的10%。西蒙斯完全让电脑交易模型来决定买卖品种和时机,只有当市场处于极端波动状态时,才会切换到手工操作状态。从 2002年底至2005年底,规模为50亿美元的大奖章基金已经为投资者支付了60多亿美元的回报。
但是可不要以为用数学模型捕捉市场机会是多么容易的事情,西蒙斯本身就是个世界级数学家,曾因与陈省身一起提出“陈-西蒙斯理论”获得1976年美国 数学会颁发的范布伦奖,他还在美国国防部做过密码破译工作。文艺复兴公司的雇员中,有将近一半是数学、统计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在公司里随手抓一个 人,很可能不是数学博士就是其它自然科学博士。

 

 

02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让理性栽了大跟头
而同样信赖计算机模型的梅里韦瑟(Meriwehter)就没那么幸运了。1994年,被誉为华尔街债务套利之父的梅里韦瑟(Meriwehter) 聚集了华尔街一批证券交易的精英,成立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与大奖章基金类似,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也是通过计算机数学模型发现市场套利机 会,买入被低估的有价证券,卖出被高估的有价证券。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利用金融市场历史交易资料、市场理论、学术报告和市场信息,形成一套自动投资模型,通过电脑精密计算,发现两种不同金融工具间的正常 历史价格差,如果市场上两者出现偏差且偏差正在扩大时,电脑立即生成套利投资组合入市,当偏差通过市场调节恢复到正常轨迹上时,平仓离场。
凭借这套模型,到1997年末,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资产净值由成立之初的12.5亿美元上升到48亿美元,与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欧米伽基金一起被称为国际四大对冲基金,但紧接着1998年的金融风暴却让它差点因巨亏破产。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分析历史数据得出的数学模型里,一些概率很小的事件常常被模型忽略掉。模型显示德国债券和意大利债券的价格一般呈正相 关,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时,LTCM模型认为两种债券利率相差过大,而随着发展中国家债券利率将逐渐恢复稳定,二者之间差距会缩小。
但同年8月,小概率事件发生了,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下滑,俄罗斯国内经济不断恶化,俄政府宣布停止国债交易,受到影响的投资者纷纷从发展中市场退出,转 而持有美国、德国等国的债券。LTCM所沽空的德国债券价格上涨,做多的意大利债券等证券价格下跌,结果两头亏损,杠杆操作又放大了亏损。
从5月份到9月份150天的时间里,公司的资产净值下降90%,出现43亿美元巨亏,最后美联储不得不出面组织,由美林、摩根等15家国际性金融机构注资37.25亿美元购买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90%的股权。

03
跟大师学投资直觉
看来即使排除人为非理性因素影响的电脑模型也不是绝对靠谱,而且相比奢望梅里韦瑟那个遇到小概率事件就让他赔到破产的模型和西蒙斯那个谁也不告诉的黑箱模型,跟巴菲特学习投资对我们来说更现实一点。
巴菲特一直把自己看做投资决策的核心。在1967年写给合伙人的信中巴菲特说:“在这些年里,我那些真正绝妙的投资想法都严重倾向定性判断……。至少在我看,投资者在定性分析上的正确决策帮他们赚到大钱。”
这位前世界首富丝毫不掩饰直觉的重要性,据说他还曾向人坦言,他的投资决策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凭直觉拍板的,只要直觉告诉他在这方面有投资价值,他就会大胆地进行投资。
2006年时巴菲特用40亿美元收购了以色列IMC金属制品公司80%的股份,这笔巨额投资最初只源于IMC集团主席给巴菲特的一封信。也许正是对个人直觉的坚持,让巴菲特在1968年美国股市涨升如潮的时候从股市撤出几乎所有投资,从而逃脱了次年的股灾。
大佬巴菲特在投资方面的直觉可能比一般人的理性还正确,这并不难理解。巴菲特5岁就在自家门口摆过小摊,11岁开始买股票,13岁成为纳税人,他的潜意识里储存了太多我们不知道的经验和常识,随时可以被直觉调用。
就像我妈妈总是能比我更准确地知道往大米里添多少水,焖出来的米饭香软可口又不会中途溢锅—直觉可能准也可能不准,但毫无疑问,经验更多的人的准确率 也要高出许多,熟能生巧的巴菲特对企业和股票的直觉判断,建立在他对企业的充分了解和丰富的个人经验基础上。当我欣喜地买进跌到只剩最高值1/2的股票, 想象它反弹回升时数钱的快乐时,由于缺乏对股市的了解,此时我的直觉和理性都没法告诉我,下跌的噩梦才刚刚开始呢。
不过巴菲特也觉得与理性分析相比,自己的直觉更重要,这就变得有趣了。《引爆流行》的作者 Malcolm Gladwell在他的另一本畅销书《决断两秒间(blink)》里列举了很多直觉判断战胜信息收集分析并判断的例子,譬如字画鉴定专家在几秒钟内作出的 判断可能胜过靠现代仪器和数据分析作判断的分析师;美国国防部的军事演习中,依靠现代化装备的红军输给了凭借经验作战的蓝军等。
Malcolm Gladwell发现人在瞬间作出的判断,实际也是基于大量经验的总结,这些经验可能就在我们的意识里,也可能在潜意识里,而快速做出判断的诀窍在于找到并抓住关键信息。

 

 

04
为什么直觉也会战胜理性?
凭着直觉投资,偶尔会战胜理性,不过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更应该这么说,直觉会战胜片面的理性。
一般来说,我们总认为掌握的信息越多,越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但事实上信息太多了也会让人迷失,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大学报志愿时的经历让我对此深有体会,把学校位置、专业排名、就业趋势、课程难度、老师建议混合进兴趣爱好之后,我彻底迷失了,最后随便选一个完事。
所有的信息都会作用于决策,但它们拥有不同的权重,大量信息会使我们出现权重设置错误,最终导致错误的决策,而直觉或来自潜意识的第一反应,可以帮助我们最先感受到那些权重最大的重要信息。
我猜测越有经验的投资人,对权重最大的关键信息越敏感,所以他们更加相信直觉,如果直觉不对,他们不会投资。
虽然直觉的确有助于抓住关键信息,直达问题核心,不过也无需把直觉判断捧得过高,因为潜意识感知到的可能是最有价值的关键信息,也可能是原始的本能冲动,甚至是深藏内心的惯性偏见。
股市新手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直觉犯下“追涨杀跌”的错误,这很符合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冲动。而以貌取人几乎是生活里随处可见的无意识偏见,《三国演义》 里以知人善任出名的枭雄曹操就因此错放张松,失去收复西川的好机会;在美国长相体面的候选人总是更容易获得选民好感,历届总统的照片可以作为辅证。在投资 中,把其他地方得到的经验贸然移植到理财领域,也是最常见的让人钱包受损的错误。
我还曾读到过一个叫弗雷德·考布里克的基金经理的故事。在一次和他要投资的公司的CEO的会面中,弗雷德·考布里克看到这位CEO的袖口是他不喜欢的 样式,而这个公司其他几个人都用了和CEO一样的袖口,所以他没有投资这家公司。我猜测他的逻辑是“根据袖口样式判断出这个公司的员工都对老板惟命是从, 所以肯定是个高风险公司。”—不过这个基金经理似乎也有点神经质了。
也许正确的决策既需要理性分析,也离不开直觉感知,大师就是能在合理的时间将两者平衡调配,做出决策。了解这些后,我变得不那么纠结于自己的判断到底 究竟出于直觉还是理性,因为不论直觉还是理性都源自我平日经验和知识的累积,区别只是有时它来自意识,有时来自潜意识而已。
刚入股市的新手倾向根据直觉买股,是因为“在其他地方的经验也适用股市”的偏见;“追涨杀跌”的错误,在股价上涨时买入,在股价下跌时卖出,可能源于趋利避害的冲动;买进跌剩最高值1/2的股票,是缺乏对比信息,很多时候恶梦才刚刚开始。
联系编辑: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72

03 Mar 11 - 周生生(0116) 計算 藍兵手記

http://airmanblue.blogspot.com/2011/03/03-mar-11-0116.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68

三網融合﹐光通信﹐和雲計算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04.html

三網融合其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物﹐香港早就實現了。恐怕大多人都沒有留意﹐香港寬頻﹐盈科﹐數碼通﹐幾乎所有的主流電信商都可以做到電視﹐互聯網﹐手機合一﹐也不見引起社會多大的震盪﹐人人習以為常。

在香港﹐三網合一是一個純粹技術問題﹐全部由電信管理局負責﹐一切都很簡單。

但在中國﹐三網合一有了意識形態的背景﹐就變得複雜無比﹐光怪陸離。

從技術上來說﹐三網合一是以物理上的融合﹐對接為基礎﹐自然是以電信商和工信部主來主導。

但在中國﹐出於意識形態管控的需要﹐三網合一的主導權給了廣電局﹐電信部自然不滿意﹐一直對著幹﹐「唱衰」﹐出演一場場的鬧劇。像在昨天﹐工信部就公開說﹐三網合一已經夭折了。

而剛剛還在上個月﹐廣電部還召開記者會﹐說全國已經有十二個試點城市建成了網絡電視平臺﹐批準了五百多家新媒體的牌照﹐三網合一已經取得實質進展﹐新媒體將是將來主流云云。三網合一現在到底如何﹐簡直成了羅生門事件﹐撲朔迷離。

三網融合在發達國家早就是過時的事物﹐十年前就已經完成﹐而在中國﹐因為政治的角力﹐遲遲未能完成。

三網融合﹐光通信﹐和雲計算屬於新興產業﹐是發展重點﹐背後有一大堆不同的投資主線和組合。如果能完成﹐中國將是一個信息完全開放的社會。但在中國這樣一個還說不上民主的國家﹐能否達到這樣的目標﹐將是一個挑戰。

在 中國改革的過程中﹐是內容重要﹐還是渠道重要﹐是「軟」重要﹐還是「硬」重要﹐到了最後﹐都是不能迴避﹐否則就無法繼續下去。例如電力改革﹐改革了「內 容」的電力生產﹐但到了「渠道」的電網時﹐就無法再進行下去﹐因為牽涉到更多的利益和體制障礙。鐵路改革也是一樣﹐屬於「內容」的列車營運好解決﹐屬於 「渠道」的路網改革就無從談起。

三網合一的困境,大致也是如此,渠道於內容之間,軟與硬之間,到底如何取捨,利益如何分配, 成為一道難解的迷題。以目前情況來看,這道題似乎無解,三網合一無法進行下去。

工信部的想法看來應該是拋開三網合一,推自己的「云計算」,完全用硬件解決問題,完成在信息界的霸業。

所有這些發展和改革﹐到了一個地步﹐必然會觸及體制上的核心矛盾﹐從而停滯不前。

而對那些一直在熱炒這些概念的人來說﹐恐怕面對這些問題﹐也真是頭痛不已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60

IT巨頭搶食中國云計算市場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35770.html

許是感受到惠普、戴爾在中國IT云計算市場的衝擊,IBM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總裁錢大群昨日在上海宣佈,成立大中華區云計算事業部,強化中國市場佈局。

這是2008年以來IBM在中國渲染「智慧地球」概念後,第一次在中國專門設立云計算業務部門。

之前兩年,IBM一直在智慧地球概念下爭奪「數字城市」訂單,並先後在江蘇無錫、山東東營、四川成都等地建立了眾多云計算數據中心。這是云計算服務模式的基礎設施。目前,這一趨勢仍在延續。8月4日,IBM宣佈,將在內蒙古赤峰市紅山物流園區建設「赤峰蒙東云計算中心」。

為加快佈局速度,IBM還借助合作夥伴共拓區域市場,8月8日宣佈「云計算夥伴專項計劃」,以基金等激勵措施吸引合作夥伴。據說合作方可拿到高達15%的返點。

截至目前,IBM已奪取中國許多關鍵行業的訂單。

錢大群表示,IBM僅2010年就在全球實施了2000個私有云項目, IBM云平台已擁有1900萬個用戶。此外,IBM還在全球投資建立了10個云實驗室,5個云中心,12個備份云。截至目前,全球財富500強企業中,80%使用了IBM的云計算服務。

「當然,那些大傢伙更願意自己建立一種『云計算』服務。」IBM開發中心CTO兼新技術研發中心總經理毛新生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對手惠普、戴爾不願坐視商機落入IBM之手,過去一年瘋狂併購云計算企業,並頻頻爭奪中國市場。惠普前不久發佈了中國云計算戰略,宣佈將投資20億 美元,目前已在海南、重慶等地規劃好云計算基地。戴爾大中華區總裁楊超之前對本報說,將在中國建設2個大型解決方案中心,新建一個云計算數據中心。此前, 戴爾成都基地已破土動工。

微軟、英特爾也不甘落後。微軟將於下月在上海成立云計算創新中心。微軟CEO鮑爾默說,未來10年,僅服務器與開發工具事業部云服務營收就要達100億美元。英特爾則於去年推出了云戰略,並大拉阿里巴巴、百度、中石油、騰訊等入夥。

而中國本地打著云計算概念的企業,更像是IBM等海外巨頭產品與方案的經銷商。此前,IT業觀察人士劉興亮曾對本報表示,天邊飄來的都是「西方的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65

專訪ARM全球CEO沃倫·伊斯特 「ARM生態鏈」更適合移動計算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7/1MMDcyXzM2NTQ1MQ.html

全球移動芯片市場約90%的市場份額,高達90倍的市盈率——來自英國的ARM公司憑藉其獨特的「ARM生態系統」,讓芯片巨頭英特爾在新興的移動市場幾乎無地自容。

不僅如此,ARM公司還引來英特爾的傳統盟友微軟的投懷送抱。9月13日,微軟發佈Windows8之際,也宣佈未來將同時支持ARM架構。

與此同時,ARM的董事和一眾高管正遠在中國,首次在這個全球最具增長潛力的移動應用市場,召開其全球董事會。借此,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ARM公司全球CEO沃倫·伊斯特(Warren East)。

「PC是我們不太感興趣的市場」

《21世紀》:ARM最新財報顯示出了很好的成長性,增長主要來自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這種增長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沃 倫·伊斯特:當然。但是要看到這只是未來重要趨勢的一部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市場份額正在逐步提高,他們都是移動計算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我們會看到 還有很多其他不同產品,比如電子書、索尼雙屏手持設備等,這些都可能是未來很好的增長點。但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是最大的增長。大趨勢就是互聯網的消費。

《21世紀》:你如何評價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的交易?從專利角度看,這起收購能給Android生態系統帶來怎樣的變化?

沃 倫·伊斯特:我不知道谷歌收購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如果說意圖是為了專利來支持Android系統,那麼這筆交易的意義對ARM來說是非常積極的,對生態系 統也是好事。如果他們是想製造手機,也許會有一些廠商有想法,比如有些可能會轉向微軟的操作系統。但是對ARM來說同樣是好事,企業之間的競爭能夠激發創 新。

這個收購案的影響現在還看不清,也不知道結果是好是壞。我想Android系統仍然會被廣泛使用。ARM將繼續與谷歌進行緊密合作。

《21世紀》:你如何評價目前智能手機領域主流的幾大操作系統?

沃倫·伊斯特:手機操作系統市場很大,目前主流的是4-5個操作系統。我想過了五年後,仍會保持這樣的數量,但是會有一些變化。目前這個市場由美國企業佔據統治地位,但是感覺未來可能會給亞洲市場一些機會。

《21世紀》:關於ARM與微軟的合作,有人認為這是為ARM進軍PC市場掃清了障礙,你們會進入PC領域搶奪英特爾的市場麼?

沃 倫·伊斯特:很顯然,Windows系統中ARM架構的缺失對微軟來說是發展移動市場的一個障礙。更長遠來看,未來電子產品發展的趨勢是「互聯」高於「計 算」,這種趨勢不僅出現在消費產品裡,也會同時出在工業應用方面。這是一個「幾十億規模」的市場。我相信微軟也看到了這樣一個趨勢,也看到了ARM在這個 領域佔有絕對比重和優勢。微軟希望在這個市場裡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合作是很自然的事情。

PC市場是我們不太感興趣的市場。它不會死,但是 也不會再大幅增長。我們沒有一個好的理由是一定要在PC領域要做什麼。ARM架構芯片的出貨量2010年60億片,遠遠高於英特爾在PC市場的出貨量,今 年我們預計出貨量可能達到70億片。PC的發展對我們來說是有益的,但是PC市場本身對我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市場。移動計算發展最近幾年發展很快,ARM 有很大優勢。

獨立的ARM對業界更有益

《21世紀》:英特爾最近正在努力研發相關產品試圖搶奪移動計算市場,比如推出「ultrbook」,你對此感到擔心麼?

沃 倫·伊斯特:英特爾對我們當然是很大威脅,因為英特爾是很有能力的公司。但是我們相信,ARM有最好的技術和更好的商業模式。英特爾的商業模式適合PC市 場,但是ARM的業務模式更適合移動計算市場,是帶領整個業界獲利的模式。ARM的商業模式使得製造商有更多選擇。中國前20大設計公司都採用ARM的架 構,獲得了更寬廣的機會。

英特爾看起來總是富有進攻性。這是因為他們擁有更多資源。比如花3億美金做「ultrbook」。但是我們不可 能做這個事。我們更多關注與合作夥伴的互動發展,幫助他們更好製造產品進行競爭。我們的目標也不僅僅在手機,我們關注整個數字世界。我們必須要把錢花在與 更多合作夥伴合作,開發更多市場新產品上。

儘管英特爾花了很多力氣希望說服投資人使得PC和筆記本市場仍有發展,但是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並不這樣認為。在PC市場有一些小型尺寸的東西推出,比如ultrbook,並不代表任何本質變化。對消費者來說,需要更小更輕更便宜的產品。

《21世紀》:外界傳說十多年來你一直在遊說AMD使用ARM的處理器,結果如何?你這麼做是出於什麼樣的戰略考慮?

沃倫·伊斯特:AMD是大型半導體公司中極少數沒獲授權ARM授權的公司。目前換了管理團隊,但是我們不停討論。AMD的業務是和X86聯繫在一起,他們也一直希望在那個市場獲得成功。但是未來是否會成功,由他們的戰略決定,我們等待他們的態度。

《21世紀》:博通最近以37億美金收購了一家多核公司NETLOGIC,你如何評價這個收購行為?

沃倫·伊斯特:併購經常在發生。對我們來說,小公司被收購通常評價都是積極的。因為這樣可以在兩個公司形成一種協同效應。

《21世紀》:ARM現在在業界紅得發燙,但是規模並不大,適合被併購。你認為ARM有沒有可能成為潛在收購的目標?

沃 倫·伊斯特:可能性一直存在。但是我們相信,ARM的獨立對工業界來說是最好的。因為如果一個公司購買ARM,其他使用ARM技術的公司會有牴觸心理。收 購ARM對任何公司來說,並不會帶來真正戰略上的獲益。收購之後,其他合作夥伴很快就會去尋找一個替代技術。ARM獨立的業務模式可以幫助所有客戶和夥伴 非常便捷地獲得技術,成本更低。

《21世紀》:ARM的芯片功耗低,但也有人批評說計算性能弱,針對此你們有何計劃?現在云計算很熱,有計劃進入服務器市場嗎?

沃 倫·伊斯特:這種說法並不確切。我們並沒有限制產品在性能上有更好的表現。我們之前一直關注於手機市場,手機產品尺寸和電池容量都是固定的。消費者不喜歡 使用的時候一直充電。所以我們設計產品要更多考慮功耗。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產品不能跑得更快,我們也能跑到2G、2.5G,但是也帶來了功耗的提升,消費 者能否接受是個問題。

云計算是我們很關注的市場,現在我們也在做服務器產品的投資。

《21世紀》:目前對ARM來說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沃倫·伊斯特:挑戰還是很多的,電子世界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我們現在所提供的產品,不但能夠覆蓋MCU,同時還要運用在云計算這類服務裡面,還要跟軟件生態系統進行合作,幫助軟件合作夥伴開發出符合未來需求的軟件。

我們的授權從0.5美金到上百美金,要提供很多不同選擇,每個合作夥伴要求不同,我們要提供多樣化服務,對ARM來說就是要投資、要管理。如何更好管理覆蓋面這麼廣的產品路線圖,是個很大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