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福建寧化:革命老區的脫貧攻堅戰

“當年我們就是在這里吃完最後一頓飯踏上了長征路”,廖大甲談起當年事情仍然記憶猶新,“出發很倉促,大夥兒都是輪流過來吃,吃完一撥就走一撥”。這位已經101歲高齡的老人如今是村里唯一健在的參加過長征的紅軍了,他口中紅軍吃飯的地方是村里的一座老祠堂——廖氏家廟。

禾坑廖氏家廟,始建於明朝萬歷年間,現存建築為清朝康熙年間重修。馮蕓清 攝

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中宣部“重走長征路”媒體采訪團一行來到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淮土鎮禾坑村,這里是寧化204個革命基點村之一,村里許多人的祖輩都曾經參加過紅軍,參加過長征。

禾坑村委書記廖羅金說,當年村里去長征的幾乎都在湘江戰役中犧牲了,他的二爺爺和三爺爺也是在長征途中被國民黨的轟炸機炸死的,廖大甲是屈指可數的幸存者之一,但是和大部隊走散了所以回到村里。

說起湘江戰役,它是整個禾坑村乃至寧化縣永遠的傷痛。

1934年10月上中旬,中央紅軍及中央機關共86000多人,從福建的長汀、寧化和江西的瑞金、於都等地出發,開始了戰略轉移——長征。中央主力紅軍連續突破國民黨三道封鎖線後,於1934年11月下旬,到達敵人40萬重兵設置的第四道嚴密封鎖線湘桂邊的湘江東岸。

當時,含有大量寧化籍將士的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一直擔任後衛阻擊任務,在廣西灌陽縣水車至文室一線,與多於十幾倍的國民黨軍經四天五夜激戰,該師4000多名紅軍指戰員血染湘江。余部1000余人突圍後,艱苦轉戰桂北湘南等地,於1936年冬在湘南九嶷山遭敵“圍剿”,大部犧牲。紅三十四師是湘江戰役中唯一成建制基本犧牲的紅軍主力部隊。

當時,寧化是中央蘇區的擴紅、支前模範區。僅有13萬人口的寧化,參加紅軍的就有13777人,為革命壯烈犧牲的就達6600多人。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後,寧化籍紅軍指戰員僅存58人。全國解放後,寧化列入中國英明錄在冊烈士達3300多人,幸存老紅軍28人。

當時紅軍第四軍的軍旗,現保存於寧化縣革命紀念館。馮蕓清 攝

寧化還被喻為中央蘇區的“烏克蘭”。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寧化不僅為紅軍提供了兵源,還是中央蘇區糧源、財源最有力的保障。

據史實記載,1934年6月,中央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想中央根據地的各級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發出指示信,要求“緊急動員24萬擔糧食供給紅軍”。寧化縣在僅一個月的時間里就收集糧食7480擔,超額完成了任務。在8月間,僅半個月的時間又收集糧食3.4萬擔,閉關組織運輸隊搶運糧食。

現存石壁立新村的紅軍標語。馮蕓清 攝

綜合施策的精準扶貧

曾經著名的革命老區如今是福建省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如何讓老區人民奔小康成為寧化的新挑戰,禾坑村也在摸索中走出了一條適合本村的脫貧之路。

據村委書記廖羅金介紹,2014年,禾坑村全村共538戶2328人,其中貧困戶為62戶196人。到了2016年,只剩下28戶,77人。“村里的黨員、幹部想了很多辦法,有的是結合省、市的政策,有的是根據我們村的實際情況,目標是到2018年全部脫貧”,廖羅金說。

從1994年開始,福建連續23年實施“造福工程”——茅草房改造和連家船民上岸定居等異地扶貧搬遷,禾坑村也將山上的農戶整體搬遷,為此必須先遷移367座祖墳,騰出地來。

“這在農村是大忌,但是我們村一個月就全部遷完了,因為村里的老人支持我們,這就是我們老區人民的覺悟”,廖羅金自豪的說,“我從2008年開始做書記,最大的感受就是老百姓打從心底里支持黨和政府的工作,這也是紅軍留給我們的遺產”。

如今,已經有82戶村民住上了新房,用上了水電。不僅如此,村集體還想抓住美麗鄉村建設的契機把村里的基礎設施、道路、綠化等全部修整,又是村里的老人們站出來,否則連征地拆遷都進行不下去。

通過扶貧搬遷,禾坑村的村民已經住進了新樓。馮蕓清 攝

除了“造福工程”,禾坑村的另一個脫貧舉措就是開辦了翔龍鞋面加工廠,讓村里留守的女人在家門口就業。

41歲的曾鳳琴剛來加工廠不久,丈夫長年在外打工,她負責在家照顧孩子和婆婆,本來全家的收入都靠丈夫,現在她也可以每個月拿2000元左右。

“工作是計件的,做熟了可以拿到5000元呢,而且還有午休,不耽誤我回家給孩子老人做飯”,曾鳳琴笑著對記者說。她現在很滿意這份工作,覺得不但增加了收入,還能兼顧家庭。

如果是沒人照顧的孤寡老人,則可以免費住進村里建的老年公寓,由村幹部每天輪流值班,加以照顧。此外,村里的公益性崗位優先聘請貧困戶,比如村里的巡山員、衛生保潔員等等。

廖羅金還告訴記者,為了進一步精準扶貧,村里的每個幹部都被指定了幫扶對象,然後分析每個貧困戶的致貧原因,比如是因病、因殘、因學、因災,還是缺技術、缺資金、缺勞力、缺動力,再根據情況提供相應的幫助。

翔龍鞋面加工廠里,女工們正在忙碌。馮蕓清 攝

 

卓有成效的產業扶貧

年近50的淮陽村村民羅上海2011年生了一場大病,不僅花光了所有的積蓄,還欠下許多外債。好不容易治好了病,身體卻垮了,幹不了體力活,一家4口人全靠妻子在外打工的收入過日子,十分貧困。

不過,記者見到他時卻沒有預想中的愁容滿面,因為“寧化客家小吃培訓中心”讓他有了重新找到工作的希望。“我現在已經會做勺子粉、燒賣、兜湯了,我想學好後就去打工,這份工作我的身體可以承受,家里的負擔就能減輕一點了”,羅上海說。

寧化客家小吃源自中原一帶漢族先民飲食習俗,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300多種小吃品種均為就地取材、手工制作而成,具有用料考究、做工精細、營養均衡、風味獨特的特點,是寧化客家人千百年來烹飪技藝的結晶。

2012年初,寧化縣委、縣政府為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自主創業、帶動就業,決定發展寧化客家小吃產業。至今,培訓中心共開辦培訓班158期,培訓學員8747人,開辦寧化客家小吃店3023家,帶動從業人員9166人,小吃店輻射16個省36個城市,合計年營業額達7.58億元。其中,培訓貧困學員752人,占學員總數的8.6%,貧困人員開店167家,帶動430戶貧困戶約1500個貧困人口脫貧。

記者從羅上海口中得知,培訓中心實行免費培訓、免費吃住、免費發放一套廚師服裝、免費發放中式烹飪初、中級《職業資格證書》,屬於貧困人員的免健康證體檢費。而且,優先推薦貧困學員就業。

該培訓中心負責人表示,現在已經有兩個公司願意長期招收貧困學員,能保證有需求就業的貧困人員就業。未來還將組織培訓教師下到鄉、村為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進行為期兩天的寧化客家小吃培訓,發現一些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員動員其到縣培訓中心進一步深造。

寧化客家小吃培訓中心里,培訓教師正在講課。馮蕓清 攝

想為家鄉建設出把力的福特科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黃恒標5年前把分公司開到了寧化。在他的廠里,員工的平均月收入在4000多元,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這在寧化當地已經算高收入。

黃恒標說,希望到2020年能夠解決3000人的就業問題。“在這里,紅土地精神一直鼓舞著寧化人民,我知道產業扶貧可以改善老區人民的生活,老百姓既可以學到技術,又可以賺到錢,最終實現脫貧致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081

新地:老區商場翻身 吸引年輕人消費

1 : GS(14)@2013-07-19 01:09:32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18/news/ec_ecf1.htm




【明報專訊】隨覑新式商場及交通配套設施陸續落成,荃灣葵芳近年成功吸引愈來愈多「80後」、「90後」的消費生力軍。新鴻基地產代理租務部助理總經理(推廣)陳潔儀指出,年輕人沒有供樓、家庭開支等負擔,其實具有相當的消費潛力。集團已計劃在旗下商場增加推廣活動,以及積極調整商戶組合,從而吸納更多年輕顧客。

荃灣、葵芳等地區向來予人「老區」印象,但近年已悄悄起變化。陳潔儀指出,因該區有愈來愈多新購物點落成,加上區內交通配套不斷加強,近年從周邊地區吸納龐大跨區客流。

交通配套改善 吸跨區客流

以集團位於葵芳的新都會廣場為例,陳潔儀稱,該商場逾九成是本地客,餘下為內地客。其中18至30歲的顧客佔大多數,而以往該區的客源較多來自成熟家庭。雖然顧客絕大多數是年輕一族,但陳表示其消費力絕對不弱,「年輕人不用養家、供樓,絕對消費得起」。她透露,該商場的人均消費額約在2600元左右。為迎合這群年輕顧客的需要,陳潔儀表示,已開始調整商戶組合,今年已將30多個租戶轉換成年輕服飾品牌,另亦計劃加強暑期的宣傳推廣。今年該商場預留了約1000萬元作為推廣費,陳表示其中25%會用在暑期推廣上。
2 : ng caddy(36072)@2013-07-19 01:10:08

死場(香港好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501

九龍老區:新蒲崗 2015年09月17日

1 : GS(14)@2015-09-19 21:08:27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81597

新蒲崗,其實一點也不新。在五、六十年代,這區早已開始發展起來。新蒲崗本是一個荒蕪地方,沒有任何地名。在啟德機場大跑道未使用前,是機場的一部分,包括曾被多個國際組織認定為全球最危險跑道之一──舊13/31跑道,以及香港飛機工程公司的飛機維修庫等。而位於彩虹道和太子道東之間的新蒲崗工業區,亦是昔日的機場範圍。舊機場跑道延伸至現時的爵祿街,此街亦因而得名。爵祿街本是「著陸街」,有飛機降落之意思,惟命名時欲改以更悅耳的名字,因而以近音字「爵祿」來取代之。及後,因隨機場的發展和安全問題,便開始向南發展,包括在九龍灣新建一條跑道,以配合新的航空需要;並在靠近宋皇臺一帶填海,重建新的客運大樓等。發展後的啟德機場,便一直沿用至1998年赤鱲角機場啟用為止。



工業區
新蒲崗可算是一個半工業、半消閒的社區。隨著六十年代香港工業發展蓬勃,令該區成為大型的工業區;同時亦因就近啟德機場,不少航運公司選擇落戶此區。工業區主要分布在大有街、雙喜街、三祝街、四美街、五芳街、六合街、七寶街和八達街,人稱「新蒲崗八街」。這些街道本想以一、二、三、四等順序命名,但西環一帶早已有第一街、第二街及第三街,因此這八條街在數字後加上吉祥喜慶的賀語來命名。大有街為第一條街,喻意工業區內甚麼製品也有,包羅萬有,它亦是八條街中最長的一條街道。
隨著八十年代起,香港經濟以金融股票為主,加上工廠北移,令工業發展走向下坡。現在走到新蒲崗的工業區,昔日的繁榮不再,只剩下小型的工廠和寫字樓。不過,本地工業代表,生產每個家庭不能缺少的紅膠桶──「紅A」星光實業和「長江製衣」依舊屹立在原址,惟當中大部分的生產線亦已北移。由於新蒲崗不鄰近地鐵站,因此工業區的工廠大廈沒有像別的工業區,如:觀塘、牛頭角及石硤尾等被活化及收購重建,頂多只是轉型為迷你倉或Band房作出租等用途。大廈地舖亦一如以往開滿了車房、回收公司及速遞公司等。



消閒區
與民生較貼近的休閒消費娛樂,就滿布在新蒲崗的另一端。百貨公司、酒樓和戲院成為居民假日消閒的好去處。位於彩虹道的裕華百貨和崇齡街的東方百貨,還有百樂、公爵和國華酒樓等,已成了歷史。隨著社會的變遷、潮流的轉變、社區老化,甚至中產化,昔日的休閒去處都統統被拆掉,取而代之,是現今的大型購物商場Mikiki。新商場雖然為此區帶來了生氣,引入了年輕化的商店和國際連鎖品牌,但似乎不能為新蒲崗帶來更多的人流。昔日人流極旺的麗宮戲院,成了今天的越秀廣場;英華戲院和百樂酒樓的現址則成為了安老院。未知當日到戲院看戲的故人,是否成了安老院的院友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283

【石硤尾搵食】80後情侶老區開店 愛上當地人情味

1 : GS(14)@2016-07-12 03:22:12

石硤尾這個老區,最近有不少年輕人去開店。80後的Jason跟Empty就是其中之二。



提起石硤尾,你會想起甚麼呢?我對它的印象是雜亂的:七層公屋、熱鬧的品香樓、擠逼的手作市集,還有坐滿老人家的休憩公園。雖然是一個老區,卻又會夾雜一兩幢光鮮的公屋,或是一兩間文青風的咖啡店。幸好大型的商場還沒進駐這一區,店舖租金比較便宜,讓不少年輕人可以一嘗創業夢。


80後的蕭國權(Jason)最近和他的女朋友,就在石硤尾的福田商場開了一間果汁店。這間果汁店塗上深綠色的漆油,店外還放了一盆盆的小盆栽,完美演繹他們的店名──Green Truck。「開店以前,我以為這裏像深水埗一樣繁忙,住這裏的人都只為兩頓溫飽而東奔西走。」Jason說他開店前,一年去石硤尾不過四次,每次都是去JCCAC(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逛市集。後來他和女朋友和另一位拍檔機緣巧合看到現在這個舖位,兩人一看就愛上。店舖雖然不夠一百呎,可是店外卻有一處偌大的空地。他們偶爾會在店外放一兩張桌子,老闆在店裏榨果汁,老闆娘就在店外畫菜單,有點像一對年輕夫婦。「在這區待久了才發覺,這裏的人其實很休閒,街坊都願意停下和我聊天。」Jason雖然只在石硤尾待了一個月,卻漸漸愛上了這裏的人情味。前幾天他們開始試業,一位老街坊在店裏買了三杯果汁,還不忙幫老闆移好宣傳板的位置,「哎呀,這塊黑板應該放這裏呀。這樣路人才看到呀。」有時候,他們忙壞的時候,隔壁的越南餐廳老闆(阿彪)又會過來幫他們收拾。或是換越南餐廳忙壞的時候,他們又會陪着阿彪的小兒子(健仔)一起玩。這些小小的互動,讓這裏構成一個小小的社區,而不僅是一個又暗又窄的舊商場。為了讓街坊喝到和外面不同的果汁,他們想到把車仔麵的概念融入果汁,推出車仔果汁。「香港的車仔麵,是一種很獨特的文化,所以我們就想到讓客人用車仔麵形式來選果汁。」平常去麵檔先要選麵底,客人在這裏卻要先選茶底,譬如是伯爵茶、玫瑰茶,或是豆漿和薏米水。然後再選水果(即車仔麵的配菜),最後就是調味料。老闆為了吸引年輕人,也推出了分層果汁,除了滿足視覺享受,也可以一次過品嚐到兩種水果的滋味。如果你想不到甚麼水果配甚麼水果,也不妨問問老闆的意見,他們都很喜歡吃客人聊天,「香港的果汁店都是亂糟糟,而且客人買完就離開,也不多說幾句,我們卻希望有一家像咖啡店的果汁店。」我在店外待了好幾個下午,看着健仔在樓梯玩遊戲,或是聽着老闆發牢騷,崩緊心情終於可以放鬆一下。
Green Truck地址:石硤尾褔田大廈65號地鋪記者:黃映嫚



Green Truck主打用不同水果跟飲品調成的果汁。蘋果羽衣甘藍蜜瓜冰(左),$24。親子果汁(中),$39。火龍果木瓜蜂蜜豆漿(右),$31。

另外還有老闆每天用時令水果浸製的Detox Water,$15(試飲價)。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711/196894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307

稱重建2,700幢舊樓料蝕1,540億 市建局研老區變天 油旺勢住更多人

1 : GS(14)@2017-01-24 01:58:50

【本報訊】市區重建策略或有翻天覆地變化,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提出以旺角及油麻地作試點推大型地區研究,指兩區有逾2,700幢逾30年舊樓,如全面重建要勁蝕1,540億元,比建造三跑更貴,擬以轉移地積比增重建效益及改為由上而下諮詢,未來或擴至其他地區。立會議員擔心政府為讓市建局賺更多及利誘發展商重建,容許單位放棄規劃原則,「冇通風、冇窗都照畀佢起」。記者:鍾雅宜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稱官商勾結變官民合作先可解決問題。陳海威攝

發展局前常秘韋志成去年6月起出任市建局行政總監,他受訪時指過去半年重新檢視2011年《市區重建策略》,認為市建局不應只做單幢重建而要兼負社區規劃,指社區老化嚴重,樓齡逾50年舊樓預計由2015年約9,000幢增至2040年2.4萬幢,料每年重建900幢舊樓才能追上老化進度,但現時每年公私合計舊樓重建量僅250幢。


部份地積比達負數


韋志成指不少有剩餘地積比、具重建效益的舊樓已重建,料私人重建會減慢,該局將加快重建,由每年平均90幢增至110幢,今年第二季展開兩年油旺地區研究,檢視旺角及油麻地212公頃、3,345幢樓宇狀況及重建效益。他指兩區不少樓宇已用盡剩餘地積比(即重建後不能增加單位)或達負數(即重建後單位減少),如佐敦八文樓或登打士街一帶舊樓,推算兩區30年樓齡以上舊樓有2,700幢,當中達50年以上約2,000幢,「要重建晒30年樓蝕860億,重建埋50年樓更加要蝕1,540億,但政府畀市建局得100億(注資)」。韋志成承認未必所有50年舊樓都要重建,但希望制訂市區更新大綱發展概念藍圖,「睇吓邊度有收入嘅、打平手嘅同要畀資源嘅,訂下重建復修優先次序」,擬將九龍城地區諮詢平台改為由上而下才作公眾諮詢,並為制訂重建方向,再擴至其他區。被問是否借此賺大錢或惹官商勾結之嫌,韋稱「唔可以市建局做晒,都希望由市場做番」,「官商勾結(指控)變成官商民合作先可以解決房屋問題」。但完成研究才知所需資源,希望做到自負盈虧。研究完成後將作一年公眾諮詢才有初步方向,他曾與政府及董事會討論方案。


議員憂「冇窗都照起」


議員姚松炎指「研究係想試水溫,同政府講數」,又稱以賺錢項目來貼蝕錢項目,但部份零剩餘地積比舊樓將以維修代替。他指增加效益方法不多,「賠償冇得減,政府又唔肯貼錢」,惟有以城規條例遷就,「可能將後巷、社區用地都納入項目,豁免佢符合城規標準,將蝕錢變賺錢」。他憂日後樓宇或未必符合規劃原則,「冇通風、冇窗都照畀佢起」,又斥改變由下而上的諮詢平台,是「避免市民揀啲蝕本項目嚟做」。市建局非執董黃遠輝指密度不一定增加,「地面可增加休憩空間、通道去紓緩擠迫」。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23/199061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7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