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馬雲特備節目會股東 李華華


2009-04-27 AppleDaily





 

阿里巴巴(1688)喺香港上市近年半,下個禮拜四(7日)將會舉行第二次股東周年大會,聽講佢哋今次決定搞搞新意思,唔單止有得食、有得問,仲可以欣賞主席馬雲喺台上演講45分鐘,當中又會加插特備節目,跟手有一粒鐘真情交流。

咁究竟有幾精采,靚女公關大賣關子,叫華華嗰日早啲到。

股 神畢菲特嘅投資旗艦巴郡,每年舉行股東會都會吸引幾萬名來自各地嘅富貴股東去美國奧馬哈「朝聖」。阿里巴巴嘅公關話,佢哋唔會搞到好似嘉年華咁,即係冇得 同馬雲切磋國粹乒乓波,之但係會增加透明度,歡迎傳媒觀摩,仲請埋港大同中大嘅商學院學生出席,等同學仔了解股東會過程,估計全程歷時3粒鐘,希望有 200名股東出席。

招呼商學院大學生

馬雲喺內地叫座力毋庸置疑,每次演講都座無虛席,但股東會一般喺閒日舉行,唔知有幾多有心人特登請假會一會馬雲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3

青心直說:財經節目現形記 胡孟青

2009-07-22 AppleDaily






 

呢 排電視台多咗好多Intern,連大摩都搵個15歲嘅暑期工寫咗個關於年輕人對互聯網及媒體消費口味之分析報告。噚日四叔任由一眾o靚記圍住問點睇港股, 佢擺明有備而來派紙仔天書,費事大家聽啲唔聽啲,佢話兩萬點樓上減持,而唔係睇淡,既然萬四萬五買咗貨,到價食吓糊都好應該,幾多人就係見好唔識收至搞到 自亂陣腳。只不過假如你前日朝早開市至11點幾,唔係開住收音機或者睇住有線電視嘅報價,就好容易錯過恒指昂然以萬九點開出,兼越升越有嘅場面,甚至唔知 隻熊證已危在旦夕,對淡友而言,前日正值危急存亡開市頭個幾鐘,竟然在毫無防備之下,兩個免費電視台甚至收費電視財經台,淨係show住上周五嘅價位同指 數,好似時光倒流咁,唔少股民觀眾睇到想掟爛電視,最抵死就係你心急如焚打去電視台投訴,佢都幫你唔到,皆因出錯嘅係路透社。

提早綵排速成過料

作 為一個專業嘅財經資訊頻道,無理由連一套危機處理機制都無,皆因實時報價系統隨時會機器失靈,無理由只依賴一個供應商報價,免費台慳得就慳難為無米炊都算 數,但財力雄厚嘅收費財經電視台,就必須對自己有更高要求。基於唔同報價系統供應商同一時間出現故障機會較低,兩個主持一定會用兩個報價系統,萬一有咩差 錯都唔會撻Q。即使撻Q,點執生都好講究技巧,主持與嘉賓隨時因應市況變化,將異動股甚至突然發威嘅板塊以最快時間通報觀眾聽眾,開緊市就要從指數與價位 替投資者搵賺錢機會,發揮資訊的價值,財經資訊頻道呢塊田由初時無人耕到耕開人人爭,點樣至搶到呢塊肥肉唔係得把口講,尤其呢行係食腦賣料,齋靠賣樣得個 Look扮Bloomberg只怕畫虎不成。最近從行家口中聽到個笑話,有收費財經台竟然要晚間股市節目嘅嘉賓提早入廠Rehearsal,唔好以為係電 視台認真,其實係主持唔夠料,惟有出此下策向嘉賓施展「吸星大法」,速成過料,有主持在準備時提出問題,問明嘉賓會點樣作答,誰知夜晚節目出街時,主持照 問問題,跟手將嘉賓嘅答案都搶住自己講埋,仲要加多句問番個嘉賓係唔係咁樣,真係少啲急才都接唔住。估唔到呢個世界竟然仲有咁匪夷所思嘅扮才女事件,與其 拾人牙慧,點解唔做好基本功呢?胡孟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5

上節目收公仔無綫藝員白做

2010-06-3  NM





為緊縮開支,無綫不斷向旗下藝員 開刀。繼之前爆出無綫藝員拍攝賀歲電影《七十二家租客》無錢收,只得一封寫上「無言感激」字句的利是後;近日又有新招出籠,由去年開始,藝員上綜藝遊戲節 目,包括《正識第一》、《千奇百趣》等,都不再計騷,騷錢變利是,「一百」、「三百」或「五百」三級制。

不過,近日無綫再有慳皮新招推出, 據知有藝員做《都市閒情》、《大廚出馬》、《為食總司令》等節目嘉賓,只得一個值68元的TV Buddy公仔,利是都cut埋,等同白做!利是三級制

新 人事新作風,無綫近年大幅減省製作開支,除了將每個電視劇製作成本調低,週日停廠等,連藝員騷錢亦唔放過。

由去年開始,藝員上無綫綜藝遊戲 節目,已不像往昔可以計騷錢,取而代之是一封「一百」、「三百」或「五百」元的利是(按年資及當紅程度區分)。

「啲藝員真係好慘,得嗰幾百 蚊,連車錢都蝕埋,雖然大家都好唔忿氣,覺得俾公司搵笨,但佢哋又唔敢出聲,怕會俾公司處分,唔俾job佢哋做!其實咁簽合約嚟做乜啫?合約訂明每做一項工作即使不足半小時,都有一 個騷錢計。好似阿佘、陳豪呢啲一線藝員,一個騷有成八千至一萬,胡杏兒、黃宗澤都有五、六千啦,即使葉翠翠陸詩韻呢啲姐仔,亦有大約兩千蚊一個騷,利是當 騷錢,無綫好識計!」知情者說。

風頭火勢

不過,自今年初無綫電視總經理陳 志雲捲入貪污案被廉署拘捕,公司不少藝人及員工亦被廉署安排問話協助調查,為免節外生 枝,無綫一度恢復舊制,依合約計騷錢。

「好似《千奇百趣》第二輯咁,因為撞啱陳總出事之後推出,嗰段時間風頭火勢,無綫唔想俾人攞嚟做話 柄,所以上節目嘅藝人全部有騷錢,做半個鐘就計一個騷錢,收得好足!」一名工作人員說。

但敏感期一過,無綫又打回原形,慳錢方針還變本加 厲,連利是都cut埋!

「依家藝員上《都市閒情》的訪問,或者其他綜藝節目好似《大廚出馬》、《為食總司令》客串試食咁,都只係得一個供內 部員工認購,售價六十八蚊嘅TV Buddy公仔做紀念,公仔當人工,同做義工冇分別。」知情者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24

強勢挑戰者》砸百億元送機上盒 壹電視再掀媒體新風暴? 黎智英獨家告白: 我砸錢做好的節目, 肯定有機會!

2010-11-15 TWM




黎智英一手打造的壹電視,證實將自十二月開始免費贈送電視機上盒,直接進入台灣家家戶戶的客廳。

在電視數位化的潮流裡,黎智英率先開了第一槍,勢將掀起電視圈的一波戰火。《今周刊》特別專訪黎智英,請他一談對於創辦壹電視的想法,以及壹電視要如何超越其他電視台,贏得觀眾的青睞。

撰文‧劉俞青 攝影‧吳東岳、林偉凱

繼《壹週刊》、《蘋果日報》之後,不管你喜不喜歡,接不接受,「壹電視」就要來了。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砸下超過百億元,將於十二月開始,挨家挨戶免費送電視機上盒;他說,壹電視一定成功。黎智英有備而來,勢將引發一場電視戰火!

二○○一年《壹週刊》首度登陸台灣,○三年,《蘋果日報》也來了,就此掀起台灣媒體的狗仔風氣,從此「黎智英」三個字,讓許多台灣人又愛又恨。

但無論多少人罵他,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如今的《蘋果日報》與《壹週刊》,在台灣報紙與雜誌發行量的排行榜上獨占鼇頭。根據發行公信會(ABC)今年上半年 的發行統計,《壹週刊》一期平均發行量是十萬本,《蘋果日報》日平均發行量估計約五十萬份,更遑論有多少媒體轉載、沿襲壹傳媒報導的新聞內容,讓人不得不 正視「黎智英」這位港仔對台灣傳媒的巨大影響力。

黎智英說他愛台灣,賭台灣大好,這幾年來他在台灣置產,從北市內湖、北縣土城,一路買進台北市中心,二年前,《今周刊》專訪他時,他已大買超過一萬坪土地,如今他說他還在買,而且,一筆都沒賣過,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台灣還會更好」。

如今黎智英發下豪語,要進軍電視!今年七月,壹電視已經搶先在網路上開播,十二月,他決定送全體台灣人一個耶誕大禮,就是免費的電視機上盒(set top box)。

機上盒到底要送多少?一直令外界好奇。但根據透露,黎智英打算讓台灣挨家挨戶都能收看得到壹電視,台灣家戶數共有五百二十萬戶,黎智英是否也準備了同樣數目的機上盒?黎智英笑笑,不願正面回答。

比《蘋果日報》進軍台灣報業還要狠!

他不只要送機上盒,而且,免費收看壹傳媒提供的頻道內容,這種強迫放送的方式,比起九年前,《蘋果日報》以每份五元的方式進軍台灣報業,還要更狠。

據傳,壹電視的電影台已與美國八大電影公司簽約,未來新的強檔影片只要一下映,觀眾在最短時間內就可以看到;而其購物台業者也將與國內網購龍頭 PChome合作。電視圈正彌漫一股風雨欲來的緊張氣氛,黎智英這一次出手,讓所有台灣頻道商嚴陣以待。但對於這些有關壹電視內容上的傳聞,黎智英不願正 面證實,只說「保證讓大家耳目一新」。

無論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怎麼擋,黎智英以實際行動力與百分百的投入,首次對外界證實:這一次,他玩真的。

你當然還是可以不喜歡他,但無論如何,你應該正視他。

以下是他首次破除外界疑慮,在媒體面前暢談他對壹電視的想法與擘畫:頭一次有跳下來做電視的念頭,是三年多前,因為你只做平面媒體,真的很怕,怕有一天沒得做了。

而且台灣電視節目這麼爛,製作成本這麼低,我砸錢做最好節目,肯定有機會。

談投資

我砸錢,一集成本五百萬元沒問題!

我們不能用現在去想像未來的電視,時代不一樣了。第一,媒體不同了,有網路、有iPad、手機;第二,市場也不一樣了,以後是大中華的市場;第三是內容也 不一樣,以前的節目是做給歐巴桑看的,將來有了互動之後,是要做給所有人,例如上班族看的。媒體要進入一個全新的市場,你問我會變成如何,我也不知道,但 我知道總之要變了,新媒體時代來了!

電視要怎麼做?一開始我估計大約花三十到五十億元,買頻道來做,後來看了幾家例如八大電視台等,機器都是舊的,人也是舊的,腦袋也是舊的,花幾十億去買這些舊東西?當時,我就決定跳下來自己做了。

後來NCC的事情則是意外,但我說NCC幫我們指路啊,本來以為是幾年後才要做的事,因為NCC,逼我們提前做,所以我說NCC給我啟發,這一啟發,把我從幾十億元的投資,一下子拉高到百億元以上,光是機上盒成本就超過一百億元,反正早晚都要來的,就做了!

我的機上盒是送的,看壹傳媒的頻道包括新聞台、綜合台都是免費,但此外,還會有國外的電影頻道等等,這些要看就要錢;另外,如果你要隨意選取,例如八點要看七點的節目,這部分也要付費,大約是一天五元。我一開始不向觀眾收費,只賺廣告商的錢,相信我,這樣就夠了。

我是生意人,這筆投資回收沒問題,不用擔心。首先,我砸錢,一集製作成本五百萬元沒有問題(許多談話性節目,一集成本只要十萬元),我們已經在做了;第 二,我百分之百全心投入,我是認真做事的人,每天晚上八點就睡覺,凌晨一點起床就開始想,用什麼資源可以做到最好?看哪裡不對就改,我是可以接受失敗的, 一直在錯中學,錯了就改,失敗就修,怎可能不成功?不可能的。

只要把節目品質做好了就不用怕。很多人說「content is king(節目內容最重要)」,我說不對,是「quality is king(有品質的節目才最重要)」,品質好,觀眾就自然會轉台,不用擔心收視習慣的問題,品質好就不怕沒市場。

談獲利

至少三年內一定賺,而且是很多錢!

我剛剛說了,現在是大中華的市場,現在大中華的黃金時段需要二萬多個小時內容,但現在市場只有五千個小時,你說好品質的節目會怕沒市場嗎?

我不是神仙,什麼時候才會賺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定賺錢,至少三年內一定賺,而且是很多錢。

我不是很多錢的人,我對錢其實沒有感覺,我說過我是生意人,我知道這絕對是一筆好生意,但你要問我會賺多少錢?這我就不知道了,我做事情沒規畫的,我只是每天解決問題、不斷解決問題,我是傻孩子個性的人,方向對就認真做,賺多少錢不是我最在意的。

但你放心,我知道電視的重要性,它是直接進入家庭的,因此對家庭不適合的內容,我絕對不會做。壹電視畢竟不是《蘋果日報》、《壹週刊》,這些刊物你可以選擇買或不買,但電視不可能,它直接就進來了,除非我瘋了,否則這些不適合的內容一旦放進電視,我只有死路一條。

做和社會對立的事,有什麼好處?電視不能超越家庭倫理,這一點我很清楚。

但不做這些,我的壹電視還是和現在其他電視有很大不同。你看看(指向背後正在播出的壹電視畫面),光用眼睛看,就有很大不一樣,畫面多乾淨。

一年多前有一天,我在看台灣的電視,但我發現我背對電視,光用聽的,就完全懂,這不是電視,是廣播。我的新聞不一樣,它讓你用看的,就知道這條新聞在播什麼,這才叫電視。

比方說,一則火災新聞,我們會告訴你當時火場是什麼樣子,怎麼逃出去,讓你完全了解,這和現在的電視新聞完全不同。

我的壹電視一共用了七百個人,其中新聞的投入最多,也是最快可以創造營收的部門,綜藝也會很快,比較慢的是戲劇,這需要時間。但我們找來陳玉珊(三立「命 中注定我愛你」編劇)、蔡岳勳(「痞子英雄」導演),我們也和知名製作人王偉忠合作,製作費是目前他在其他台的五倍以上。我的錢當然不會白花,你等著看, 王偉忠將來肯定不得了;這樣的團隊怎麼可能不成功?

我現在全心投入做電視,做品質最好的節目,我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其他的包括《蘋果日報》、《壹週刊》我都不管了,其他競爭者我也不看,我一個人都不認識。

談人才

台灣有最好的人才,這就是競爭力!

這十年來,我對壹傳媒在台灣的發展很滿意,但賺的錢,眼前都要先虧給電視了,沒關係,我還年輕(黎智英六十二歲)。

最後我要說,未來十年最大的困難有二,一是頻寬不夠,不夠空間承載更多傳輸內容;另外一個則是不夠資源去做更好看的內容。前者不是我能控制,但後者,我必 須說,這市場太大了,需要有更多的人才匯集。本來台灣有很多很棒的創意人才,現在都跑到中國去了,這些人應該要回流,台灣有最好的條件做創意內容的製作工 廠,壹傳媒率先號召,希望這些資源趕快聚集過來。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在香港做電視?語言是最大問題。台灣說國語,才有中國市場,台灣還有最好的人才庫,所以我把我的動畫團隊三百人全設在台灣,因為台灣有遊戲產業,台灣人要知道自己擁有最珍貴的資源,這其實就是最好的競爭力。

找來沒有電視經驗的人擔任壹電視董事長黎智英、朱華煦為何一拍即合?

朱華煦是誰?在2008年之前,這三個字只在食品業的相關資訊上會看到,例如百事可樂、桂格食品,但如今,他是壹電視董事長。找來沒有任何電視經驗的人做電視,黎智英在打什麼算盤?

過去從來沒接觸過與媒體相關的職務,朱華煦在57歲「高齡」,接下壹電視董事長一職,應該說朱華煦「膽識過人」?還是起用他的黎智英勇氣可嘉?

「兩者都是吧!」朱華煦說,過去30年的職場生涯,他從事的是直接與消費者接觸的行業,身為美籍華人的他,在美國獲得工商管理碩士,曾任惠而浦大中華區總 裁、孟山都大中華區總裁,1998年進入百事中國,之後出任百事中國區總裁,這些經驗,讓他充分了解消費者的想法與行為。也許就是因為這個特質,讓向來最 重視觀眾(或讀者)感受的黎智英頗為讚賞。據了解,黎智英相中朱華煦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電視正邁向新的時代,只有找來沒有電視經驗的人,才能有創新的作 法。

08年秋天,兩人初次見面,一談就是4個小時,再經過一個多月,黎智英就拍板,由朱華煦出任台灣壹電視的負責人。

朱華煦其實與台灣頗有淵源,1994年到96年曾在台灣桂格工作,是佳格的一號員工,與佳格董事長曹德風是好友。這一次回到台灣,他說,台灣變化不大,但這正是壹電視的機會,壹電視一定給台灣觀眾全新的感受,請大家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38

都說你砸錯了 中國鑑寶節目觀察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541

2002年修訂版文物保護法讓民間文物買賣合法化,「地下文物交易」轉到了地上,也讓電視上多了一種節目類型——鑑寶。

鑑寶節目進行了近10年,專家、藏家層出不窮,本來小眾的收藏變成了大眾的遊戲。本來簡單的鑑寶節目也被戲劇化地千變萬化:海選、估價、讓大量贋品上節目、砸假貨、擺道理……萬變不離其宗:這東西到底值多少錢。

鑑寶節目變成了懸念片,藏家一夜暴富的夢想,遭遇王剛「一錘定音」式的否定,是願打願挨,還是秋後算賬?是收視為王,還是憤然打假?

韓勇早就不想在節目裡「砸寶」了。

作為北京衛視《天下收藏》的製片人,前幾年他看節目的收視曲線,知道每期峰值必然出現在主持人王剛漫不經心拿著「紫金錘」,突然擊碎「贋品」那一刻。這兩年不同了,曲線都是平的:「觀眾對『砸寶』已經審美疲勞了。」

前不久,他正要和節目組研究點新樣式,取代「砸寶」。但緊接著,他不得不接聽各種媒體電話,澄清是否「砸錯了」的問題。

六年來,王剛在《天下收藏》裡砸掉了315件民間持寶人帶來的、被節目組專家團鑑定為贋品的「寶貝」。2012年5月,節目組把這些「贋品」碎片拼貼起來,和首都博物館(以下簡稱首博)館藏真品對比展出。

展覽到8月,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委員會主任姚政先後帶30個專家和收藏者,看了五次展覽,得出的結論是:王剛砸掉的90%是真品,30%是珍品。

姚政和他的專家們要求與節目組當面對質:把那些破碗碎罐拿去技術鑑定,看看到底真的還是假的。

韓勇沒接招,他正為另一件事頭疼。這檔開播六年的鑑寶節目,在2012年出現了收視低谷——北京衛視改版後,節目時間「動態編排」,「把觀眾都甩沒了」,在想出更高明的「招兒」之前,王剛還得繼續「掄錘砸寶」。

按最常見的說法,中國現有收藏愛好者七八千萬,這些人是全國二十多檔收藏、鑑寶類節目的忠實觀眾。從2002年江蘇衛視《家有寶物》開播,到《天下收藏》被疑「砸真」,主持人王剛覺得這和整個收藏的「大局面」是分不開的。

給民間收藏潑潑冷水

韓勇覺得,自己六年前能把王剛請出山做主持,就是一句話起了作用。

當時他坐在王剛家裡,說:「我們想給民間收藏潑點冷水,讓它降降溫。」那時王剛已經拒絕了好幾家類似節目的邀請。

韓勇也喜歡把玩古器,他見過一些人,因為收藏「傾家蕩產,妻離子散」。但在那些收藏節目上,專家們總能「把5萬元就能買來的東西,活生生估到200萬」,他覺得不對。

2002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民間文物買賣從此合法,湧動多年的「地下文物交易」,驟然見得了光。一年後,央視二套《鑑寶》推出,後來它成為鑑寶類節目「代名詞」。

《鑑寶》的標準流程是:主持人羅晰月請上藏家展示寶貝;台下四個方陣分別派代表上前觀摩,競猜價格;專家再給出一個「權威估價」,懸念揭開,達到高潮。若「權威估價」足夠令人瞠目結舌,羅晰月會不失時機補問一句:「你願意把寶物捐獻給國家嗎?」

《鑑寶》廣為人知,也飽受詬病。2005年,在節目上估價25萬元的吳作人《牧牛圖》,被人疑為偽作。據說年逾九旬的老畫家蕭淑芳——吳作人的妻子,看見這幅畫的時候,曾面無表情地評價:「不是真的。」

2004年9月,天津藏石學會會長靳志忠在節目上當場對一位天津藏友帶來的「清代壽山橘皮田黃凍印石」估價180萬元。幾天後,有觀眾從天津人民美 術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田黃石鑑賞與收藏》裡發現了同一款田黃石,書中寫明的藏有人,也是靳志忠。靳志忠後來不得不公開回應:田黃石是同一塊沒錯,但 不是他的,是他朋友的。

有媒體曾到古玩市場做調查,所到之處總有商販拿著《鑑寶》做旗號:「這件東西和《鑑寶》上那件成色一樣,他們估了多少萬。」「銅臭味兒」、「擾亂市場」,成了人們對《鑑寶》最大的質疑。

前全國政協委員、考古學家劉慶柱和安佳瑤甚至至今認為,《鑑寶》節目是「盜墓猖獗」的推手。他們曾在2009年的全國政協上遞交過一份提案,希望「中宣部管管這種現象」。

提案後來再無下文,但兩位老先生反對的《鑑寶》,其實在2008年就已經停播了。他們交提案的時候,央視播的是《尋寶》。

鄭和的熱水瓶?

「《尋寶》和《鑑寶》沒有任何關係」。兩個節目一個前腳停播,一個後腳開播,《尋寶》製片人張國英總得向人解釋。2008年他著手策劃《尋寶》,節目一個也沒看:「中央台不會學地方台的東西,我們只學人家原創的精神。」

張國英做《尋寶》的初衷是「上門服務」:「你不可能讓藏家都揣著寶貝到北京來,瓷器啊、書畫啊,都挺嬌氣的。」

「上門服務」的前提是政府邀請。「我們只和政府部門合作。」張國英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上門」以後,當地文化部門會幫助這檔國家電視台的節目做好宣 傳組織工作:「海選成千上萬人,沒有政府組織根本做不了。」每期節目結束時,為當地「最具文化價值藏品」頒獎的,也往往是地方政府最高領導——這也是地方 台學不了的。

排隊等「上門」的地方很多。《尋寶》的節目計劃,已經排到了2013年4月。

安佳瑤覺得《尋寶》也「不見得乾淨」。一些地方文化機構的朋友曾經告訴他,有的地方會直接把博物館裡的東西拿出來,找個人拿到節目裡去「鑑寶」,以「展示當地文化」。

「安佳瑤說的是淮北的老丁。」張國英覺得這不是個問題,他在淮北錄節目的時候認識老丁。老丁早年在隋唐大運河的老河段裡挖出了不少老東西,捐了一 些,剩下的,自己蓋了座博物館放著。「雖然國家給他了一些補助,也給了一些限制,比如哪些東西要登記在冊,不許隨便賣,但說一千道一萬那是人家的私人財 產,當然可以拿出來展示一下。」

張國英覺得《尋寶》最大的「原創」,是讓大量「贋品」上了節目。他要用「贋品」提醒藏家「投資需謹慎」。

《尋寶》每到一處,先做海選。台裡帶去的七八位鑑定專家,加上當地專家,會給所有持寶人免費鑑真偽。同時記下可以上節目的「民間國寶」和贋品。

也挑人。表演慾強、能言善辯、和專家爭論不休的,往往就能上節目。

在晉江尋寶時,藏友林良歡拿著一個「明成祖內閣司禮太監」(鄭和)用過的「青花熱水瓶」,一直不服專家「現代工藝品」的鑑定。在場的四個專家都被逗樂了。陶瓷鑑定家餘光仁跟他解釋:「現代人稱過去人是太監,過去人可不叫自己太監。」

錄製前,十幾位專家會對藏品再會診一次,確定意見統一了,才能上節目。真碰上「民間國寶」,專家給價前,節目組會先放一個短片,介紹這類東西這幾年在拍賣市場上的表現,以證明「估價有據」。

張國英一度認為河南衛視的《華豫之門》借鑑了《尋寶》。

事實上,《尋寶》是2009年正式播出的,而此前幾年《華豫之門》就有了今天的模樣:到河南省各地尋找民間藏品,一期節目裡鑑定十幾件,最後把最有價值的六件寶貝請上「珍寶台」。

和其他節目不同,《華豫之門》有個獨立的市場觀察團。三位觀察團成員是「市場經驗豐富的行家」或拍賣公司顧問,根據歷年拍賣比價和古玩城藏品交流行情為藏品估價。「市場是藏友很關心的一個方面。與其迴避,不如正確分析引導。」《華豫之門》製片人時春利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有個小女孩曾經抱著一個存錢罐上來。時春利說:「這也是收藏百態,還有些人可能抱著一夜暴富的心理,用博彩的方式買藏品。」

最近節目中一位著名的持寶人,是個漂亮的姑娘。姑娘自信滿滿地帶來一個自認為貨真價實的「玉翡翠」,理由是「乾爹送的」,姑娘在節目裡說「乾爹」是房地產公司的老闆,而自己平時「什麼都不用做」。戲劇化的是,專家當場鑑定:這是個贋品。

這期節目被廣為傳播,姑娘還被「人肉搜索」出來,她不掩飾地在節目播出幾天後發微博說,上節目只是去當演員。節目組當時有人公開回應:「網絡上誰都可以瞎說。」

但對大部分觀眾來說,他們更樂意看到和傳播「鄭和熱水瓶」、「乾爹玉翡翠」、「王剛砸錯了」這樣的熱鬧。

不得不砸

有人爆料,《天下收藏》曾找他拿著別人的東西上節目。

「贋品多,總不能讓大家全看假的吧。」韓勇覺得這是個誤會,「在玩真貨的圈子裡,我們有些資源,會動員一些藏家來參加這節目。有些藏家不願意出面,但是願意把東西拿來讓大家研究研究,那我們也會找他的親戚、朋友,或者別的藏家,拿東西上來。」

《天下收藏》的主題也是「辨真假」,一期上三件。

最早打動韓勇的思路是「真理越辯越明」。「辯」字後來成了這檔節目的主體風格:三個明星帶著自己的方隊,各執一詞猜台上持寶人帶來寶貝的真假——儘管很多時候,「辯寶」只是明星們之間「很不專業」的插科打諢。

主體形式有了,還欠點火候:怎麼能傳遞「去偽存真」?王剛提出「砸寶」:直接把鑑定為贋品的東西銷毀。

「您覺得撿漏了,故宮那兒有一件,我這兒居然也有一件的時候,能想到王剛『咣當』這一下嗎?」王剛說,「等於給您提個醒,這個冤枉錢花不得。」

起先節目組也考慮,贋品不砸,封存起來回頭辦個展覽。「想想不行,人家要覺得你把真的說成假的,弄自己那兒去了呢?當場擊碎也是避嫌。」

最後確定的「砸寶」流程是:持寶人和《天下收藏》簽一份「生死文書」,裡面說好,你簽了字,東西是真的節目組給你發獎牌,是假的就得砸了。砸寶前,王剛會拿著「護寶錘」再三問:「文書籤了吧?現在退出還來得及」。

不退,可能就真砸了。砸錯了怎麼辦?「文書」裡沒說。有人拿了個元青花玉壺春瓶,「當時說好像收的時候是18萬。」王剛回憶。一錘子下去,瓶碎了。王剛看見藏寶人滿臉錯愕,撿了撿瓷片,很沮喪。

東西是一個叫呂獻珍的藏家的。當時他的朋友向他借了瓶子去錄節目,去的時候還帶了國家博物館的鑑定證書。姚政質疑王剛後,呂獻珍接受了媒體採訪:「買的時候58萬,現在在的話,也得上千萬了。」呂獻珍說他打算合適的時候,把瓶子碎片拿去牛津大學再做鑑定。

每期節目錄製,王剛拿著一個簡單的稿子,上面寫著幾個要點:嘉賓是誰、專家是誰。要是有時間,王剛也會看一眼東西:「這節目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能看很多真東西,還能看很多假東西。」

節目播出沒幾期,王剛再去古玩城溜躂,有店家笑著問:「王先生,帶護寶錘來了嗎?手下留情啊。」王剛覺得,這至少讓民間收藏者知道了識真辨假的重要。

求求你了,這東西到底多少錢

廣西衛視台長彭鋼2010年找到馬未都的時候,馬未都已經因為《百家講壇》,在電視上火了兩年。

那正是廣西衛視最麻煩的時候:在前一輪與各大衛視的娛樂節目競爭裡,廣西衛視沒佔到一點兒優勢。轉投文化類節目,是他們不得不試的辦法。

三顧北京後,最終讓馬未都下定決心的,是彭鋼接受了他的「三不」。

「三不」幾乎「不」掉了所有已知的鑑寶類節目:不娛樂、不估價、不談技術層面的事。所謂「不談技術層面的事」,就是「不要像開鑑寶培訓班似的,挨個兒講哪對哪不對」。

馬未都自己《收藏馬未都》的定位是八個字:「文化說事,明白做人」:「文物只是歷史一個證據而已,我就是要通過這個證據闡述當時發生的事情。」

這檔只想「說文化事」的節目,一開始是三部分:展示觀復博物館藏品,答題競賽,鑑寶。45分鐘節目,最抓眼的鑑寶環節,不到15分鐘。

播出第二期,《收藏馬未都》在全國衛視同時段收視排名中只到第23。那時,製片人韓荻菲真的認真考慮過,該怎麼去收拾這個「爛攤子」。

著急了,韓荻菲「試探」馬未都:「馬先生,你只要肯說句,這東西到底值多少錢,我們這節目肯定進前十。」

2011年節目組研究收視曲線,很明顯能看出鑑寶環節的收視率比答題高多了。於是三大板塊被打亂重組,五次鑑寶穿插在答題之間。鑑寶時長沒變,收視率卻平穩了。馬未都這回沒反對:「我希望不願動腦子的人在可能的情況下動一點腦子。」

每期鑑定的五件藏品,從「寶箱」裡拿出來前,馬未都只看過圖片。最開始時他連圖片都不看,「為了保持新鮮感」。「我不是演員,我不能演戲給大家看,裝腔作勢這事我做不來。」馬未都說,但後來他發現不行:有時候一期節目拿上來五件都是同一類東西。

先看照片,馬未都可以選自己「有說頭的」。比如,相比更值錢的官窯瓷器,馬未都更樂意選民窯——官窯制式已經定了,你得照著規矩上釉;民窯不受限制,紋飾更自由。

選定了藏品,觀復博物館還得跟藏家聯繫,「說一堆車軲轆話」:「您的藏品已經入選了,但是新是老我們不知道,如果被鑑定為新,您能接受嗎?」韓荻菲以前最怕有老人家上節目,萬一「出點什麼岔子」。

到錄節目的時候,馬未都鑑定藏品就那麼一兩分鐘。得一邊跟嘉賓聊天,一邊說出門道來。「其實大部分文物做出真偽判斷都是很短暫的,看一眼就知道。」所有的鑑定結果都只代表馬未都的判斷。「我不掌握它的生殺大權,不會把他的東西滅掉。」馬未都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有時候他也會在一兩分鐘內拿不準,這時他會採取比較謹慎的說法:「我目前比較傾向於這個結果,但不排除還有另外的可能。」

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馬未都可以「傾向於」,《天下收藏》不行。

每件在《天下收藏》中出現的藏品,事先都會經過5到10人的專家團集體鑑定。

《天下收藏》邀請的鑑定專家分為三類:一類是學術機構的研究員;一類是拍賣公司的;還有一類是「用真金白銀在收藏品市場贏得聲譽」的鑑賞家、藝術品經紀人,比如香港永寶齋齋主翟健民。

集體鑑定遵循的是「一票否決制」,和央視《尋寶》一樣:只要有一個人說這件東西不對,它就絕不可能出現在節目裡。

「如果真把鑑定結果弄錯了,那只能說那麼多專家一起走了眼。」張國英覺得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雖然「集體走眼」在文物鑑定界不是沒出現過:「鑑藏泰斗」史樹青、「玉界泰斗」楊伯達給商人謝根榮的「金縷玉衣」估出24個億的時候,也是五個人一起出具的鑑定證書。

姚政已經把首都博物館展出的30件被砸「贋品」照片全部傳上了「中藏網」論壇。「中藏網」是2012年1月成立的一家收藏網站,總裁是姚政本人。

大部分「中藏網友」都支持姚政「90%以上是真品,30%以上是珍品」的結論。一張「永樂款暗刻龍紋白釉瓶」的照片上,《天下收藏》給出的「贋品」理由之一是「龍鳳紋刻工與永樂暗刻工藝有明顯區別」。有「中藏網友」回帖道:「這不是暗刻,是瀝線,當然有明顯區別。」

「瀝線是凸出來的線條,暗刻是不明顯地、淺刻進去的。」姚政對南方週末記者說,他提起這個瓶子來更是生氣:「鑑定理由裡還說『曆數唐宋元明存世瓷器,未見過與此瓶造型相同的器物』,沒見過的器型就說是假的,是不是太武斷了?」

在「中藏網」瓷器板塊置頂位置,還有一篇名為《世界水瓶,中國發明!磚家不認,愧對祖宗!》的帖子——在姚政提供給南方週末記者的16位專家團成員 名單中,大部分是中國收藏家協會各分類委員會負責人,還有包括「中藏網」在內的幾家收藏網站瓷器版版主,其中成員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收藏委員會首席顧問寧 玉新、中國收藏家協會民族藝術品委員會主任孫欣,都曾在央視《尋寶》「鄭和熱水瓶」播出後,向媒體鄭重表示那是一款「元青花」真品。原因也是一樣:「你沒 見過的,不一定就是假的。」

在姚政看來,王剛「砸掉100%真品」的目的,就是烘托每期節目請出的「重器」價格。「你看那些重器都是誰的?有很多是翟健民從香港拿來的。把別人的東西砸掉,把這東西包裝成『重器』,不就可以賣高價了?」姚政說。

北京文物局請了四位專家對首都博物館展覽的「贋品」進行再次鑑定,並在2012年8月21日公佈了鑑定結果:「主持人王剛所砸『文物』都是假的。」這四位專家分別供職於首都博物館和北京文物局,但其中王春成、張如蘭兩位,都曾在《天下收藏》裡鑑過寶。

「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姚政不服。他已向《天下收藏》的各級主管部門遞交了申訴材料,如果「技術鑑定」的要求依然不被理會,他還打算起訴,「做司法鑑定」。

至少現在,韓勇還沒收到任何有關消息。但他倒真是正在為「上級主管部門」的新要求在想辦法。

2012年7月4日,廣電總局和國家文物局聯合發文通知,要求鑑寶類節目「不得由演員扮演『持寶人』」、「節目專家必須是省級文物部門審核通過的專家庫成員」、「不得利用文物鑑定類節目開展模擬交易」……

按照這個規定,翟健民等人都不再能擔任「節目專家」,但總有辦法。「這個規定有一個解釋,如果專家庫人員沒有時間,或者人手不夠,我們可以把現有節目專家的資料提供上去,等候審批。」韓勇說,他已經著手準備這件事情了。

「確保文物合法合規」,張國英從不擔心。因為國家對部分青銅、陶器等文物的限制,目前的鑑寶類節目都儘量避開這幾類,而主要以展示瓷器、書畫為主。 張國英在河南見過一個鼎,上面刻著五百多個銘文,「一看這就不是一般的收藏品。」張國英說,後來他們還是沒讓這件青銅器上節目,因為「來歷不明」。

《尋寶》最早開播的時候,口號是「跟著佳明來尋寶,七分故事三分寶」。七分故事,原本是想講「寶物的故事」。

但真正操作起來,大多數故事都成了持寶人的故事,有的人還上去編:「這件東西是我爺爺傳給我爸爸,我爸爸傳給我的。」正說著,專家瞅著寶貝,當場揭 穿:「不對吧,您這件東西超不過十年。」張國英沒法阻止持寶人上去編故事,對「不得在節目中編造文物流傳故事」的新規定,他的理解是:欄目組不編、不主導 這件事就行了。

《尋寶》面臨的只是小問題。央視二套的《一槌定音》,從2011年6月開播起就以「模擬真實藝術品買賣」為賣點,這和「不得利用文物鑑定類節目開展模擬交易」的新規定正面衝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62

港股訪談節目的記錄 八戒港股手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838ff0101ckot.html

http://v.ifeng.com/news/finance/201209/325a420c-a0f5-4d2c-839c-9143ef382cba.shtml

 

由於準備未充分,面對鏡頭怯場了。還是謝謝大家的支持,努力做得更好。重點在後端,對老千手段的總結。

 

1、  歡迎回到新財富報告,這個環節我們為您請到的是香港富昌金融中國區策略師莊少峰,莊總您好,我們知道您投資港股已經有十幾年的 歷史。

 

今天我們就港股展開探討,對於A股投資者而言港股給大家最大的印象就是沒有漲跌停板,可以做空,衍生產品非常多,資金自由流動 等。首先,這兩個市場,您覺得哪個市場風險更大呢?

 

港股股票已經有100多年歷史,市場規則相對漏洞較少法大於權,違規成本高,新聞、資訊等完全公開,散戶跟機構對市場資訊基本可以做到同步接收,更趨向於價值投資; A股制度薄弱,信息不對稱, 散戶、企業機構投機性較強。香港貨幣(港元)匯率跟美元掛鉤,環球資金自由出入引致市場的波動加大,經常收歐美消息面影響,港股環球基金云集,國際機構經常會有多空的博弈;A股的政策敏感度會高點,概念性炒作強。

 

 

A股是交易機制T+1;港股交易機制T+0。在目前市場下,A股散戶只能做多,香港在另一塊特點在有豐富的做空品種選擇:窩輪、直接沽空股票、牛熊證、期權。不同類型的槓桿產品可以根據投資者需求自行選擇。

 

市場投資品種,根據自身情況合理配置才是王道,沒有最好的投資環境,只有最適合自己的。

 

 

2、  有些股票看起來便宜往往是陷阱,有些漲了很多可以剛起步。這裡涉及到如何估值的問題,請您就這個問題談談你的看法?(比如舉例 0999說明如何估值)

 

首先判斷是否老千 ?大股東的持股比例?核心競爭力等

思考為什麼低估?量化業績報告。

 

我舉個例子,2009年發覺的一隻10倍股I.T(00999)I.T是香港本地零售股。大股東持股是否超過50%符合;核心競爭力的佼佼者(有小思捷之稱),當時更是金融風暴之後擴大內需政策下台。

 

 

當時股價是0.7元,引起我關注他原因是,全年純利減少75%,至4256萬.純利的減少,集團總結有兩個原因:一、中國部份商譽的減值;二、非現金購股 權的開支。如將上述兩項撇除後,純利實質減少了27.7%至124,500千元。單單商譽撇帳就有6000千萬之多,是因為公司期內收購前中國合營企業 「I.T China Limited」之股權,但由於中國大陸業務未如理想,導致I.T需要為收購作商譽減值,導致I.T內地業務錄得虧損。報表內唯一的易患是經營性資本開資 大增40%。

 

I.T每股賬面值NAV為1.05元,現價0.83元,PB只有0.79倍。僅以該點,我們可以認為該股值得買入。我們可以以08年度財政為藍本,估算 I.T今後三年之每股溢利加上中國業務之帶動,年增長30%。09年每股溢利0.15元,10年為0.195元,及11年的0.25元。以合理的消費股 15倍PE計算三年後市值大約43億,與企業5年目標市值40億不謀而合。

 

09-10年之間,香港市場熱炒香港的本地消費概念,I.T(00999)漲了10倍,派息率也隨即增加。

 

 

3、  在香港,老千股也是非常的多,它們是如何欺騙散戶,手法都有哪些?

 

大股東通過對股權操縱行為達到套現行為 把股票變成鈔票 圍繞股權作一系列文章  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不高,一般在10%-20%之間  股本很大,有幾十幾億股,但每股可能才幾分錢

 

1、大比例供股、合股。供股數量可以大至1:10  攤薄股東利潤,跌至0.01的時間就合股10:1.(00273)

 

僅僅從1999年開始到現在,公司就經歷了2合1,5合1、50合1、25合1、10合1、5合1。簡單算一 算,2×5×50×25×10×5=625,000,亦即假如你與1999年買入62萬5千股,今天則僅僅擁有1股。再查其股價,1999年合股前的價格 是5分錢左右,如果你當年以30萬港元買入六百二十萬股威利國際,那麼閣下今天這筆「投資」將變成5角錢,損失達99.99984%!

 

2、注入項目(礦場為主)

      這招用的是可換股債券(CB),化整為零的手段,把股票慢慢的散出去。

      一般注入的資產為礦業公司,而且還是遠在美國、阿根廷、非洲等地,關鍵點在於,我們無法監管到境外第三方評估公司對資產的評審準確性。要是被市場發現有問題了,可以把責任推卸到評估機構身上去。

 

         合興(0047)收購前股本才5億,發行了93億新股去收購吉野家。

 

        股價某日急升接近30%,收報0.59元,以已發行普通股股數約5.2億股計算,市值約3.07億元。以半年盈利5,952萬元計算,如果將其年率化,今年度預測市盈率不足3倍。

 

不過,不要忘記集團是以發行可換股債券支付快餐業務的收購代價,如果該批債劵獲悉數行使,將令發行股數大幅增加93.9億股,連同一些認股權證和購股權,將對每股盈利產生攤薄作用。

 

集團上半年度每股基本盈利為11.47仙,而攤薄每股盈利,則為0.6仙。若簡單地將之年率化,現價其實相當於約49倍預測市盈率。

 

3、拆股

    這種情況多次會出現大股東,買殼不久,股權高度集中在自己手上,這樣就可以四兩撥千斤,用少量資金把股價迅速炒高N倍,然後在宣佈拆股,把股價拆細,方便散戶入場散貨

 

4、名人效應

吹噓名人有三類:

娛樂明星:一個上市公司跟某位女明星關係很好,給了一筆錢(幾百萬)女明星讓他買入自己的上市公司股份,還告訴他一定可以賺到更多的錢。女明星相信了,在市場上買了貨,然後跟身邊的朋友說了這只股票,莊家就可以做突破的技術形態,引散戶買入該股份。

富豪、金融專家

索羅斯基金:中國澱粉(03838)近日交投增加,市場傳出,中國澱粉主要股東王瑞云,於市場配售4.6%舊股,涉及2.66億股,配售價0.68元,涉及金額約1.8億元,認購人包括多個基金,其中包括國際著名投資者索羅斯旗下股票基金。

 

包括國內政策親戚關係名人,有什麼好的項目會注入公司,讓社會上一些有地位的一起參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993

電視節目模式的啟蒙運動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23/100464406.html
10月底,微博上傳出一條短訊:《中國夢想秀》原版權方BBCW正在洽購浙江衛視《中國夢想秀》節目模式版權。在《中國好聲音》漸漸淡去之際,這則消息令業內再度聚焦浙江衛視。對中國電視行業來說,最稀缺的就是創意,從來只有抄襲或引進國外節目模式的新聞,而中國節目模式版權向全球發行的確聞所未聞。

  正值《中國夢想秀》第四季播出之際,不少業內人士質疑這也許是浙江衛視為提升收視率,聯手BBCW自導自演的一幕戲。因為,原本就是引進國外模式的《中國夢想秀》,怎麼可能實現節目模式版權的返銷呢?

  《中國夢想秀》是浙江衛視打造的一檔以普通人圓夢為主題的公益節目,原版節目源自英國綜藝節目《就在今夜》。2011年初,浙江衛視斥資千萬元,通過版權代理公司世熙傳媒從BBCW引進該節目模式版權,並於去年4月2日播出首期節目。自今年《中國夢想秀》第三季開始,引入「夢想大使」周立波,開始全面改版。浙江衛視副總監杜昉向財新記者證實,BBCW的確對經中國本土改造後的《中國夢想秀》節目模式有收購意向。「目前雙方已進入談判階段,《中國夢想秀》有可能成為中國第一個外銷海外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目模式。」

  從全球市場來看,節目模式版權交易的遊戲規則已經相當成熟。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講師徐帆對財新記者表示,按照國際慣例,基於原版節目模式進行的任何改動都需經過版權方同意,改動過程中的一些好點子會被寫進節目模式製作寶典,而這些修訂和完善一般仍被視為版權方所有,極少出現返銷的現象。

  一位不願具名的廣電業內人士坦言,一檔節目只有風靡全國之後才會被挖掘、編製成節目模式,然後向其他國家輸出。《中國夢想秀》的輸出實際上是浙江衛視擅自改動節目模式之後,迫於版權方壓力而被迫創新,最後多方斡旋達成的結果,「這只能說是節目模式版權公司為開拓中國市場,給予了中國電視台足夠的包容。現在的中國廣電行業,需要進行一場節目模式的啟蒙運動」。

逼出來的創新

  「之所以形成節目模式輸出,實際是浙江衛視騎虎難下。」據上述廣電業內人士透露,今年年初,浙江衛視考慮到邀請明星製作成本大、演藝夢想範圍較窄等因素,單方面對《中國夢想秀》進行改版。事後得知的BBCW很惱火,差點鬧到給浙江衛視發律師函,這讓浙江衛視不能侷限於小修小補,必須徹底想出新模式。

  杜昉告訴財新記者,《中國夢想秀》從第三季開始再起爐灶重新研發,不再侷限於舞台演藝夢想,可以是任何夢想,同時更關注夢想實現的可能性,一方面創造了「夢想大使」這一角色,對追夢人的夢想進行梳理、引導甚至拷問;一方面增設了300位夢想觀察員,對夢想的發展方向進行投票來決定是否給予幫助。但徐帆認為,與第一、第二季相較,後來的《中國夢想秀》圍繞著「夢想大使」周立波設置了相應的環節,重在突出夢想者、「夢想大使」、觀眾三者之間的關係,確實有所改變,但這種改變是否足夠形成新的模式仍有待考量。

  在2012年初決定重新打造《中國夢想秀》之際,浙江衛視也沒有把握能否形成新的節目模式。當時的計劃是圍繞「主打頂層設計、實行大片戰略」,希望把夢想這個題材做成季播大型活動類節目,將《中國夢想秀》由單一的演藝夢想拓展成多元化的夢想。

  杜昉對財新記者透露,在《中國夢想秀》第三季自主研發全新模式時就已經告知了BBCW,當時BBCW表示一旦浙江衛視研究出新的節目模式,且效果好的話,會考慮購買。

  但據BBCW在中國的獨家代理商世熙傳媒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BBCW曾不只一次質詢,浙江衛視為何在並未購買第三季節目模式版權的情況下,還沿用《中國夢想秀》的名稱?因為根據國際慣例,節目模式版權包括節目品牌、核心宗旨、製作方法等元素,一旦不再購買版權,所有的元素都不能使用。

  浙江衛視自然不甘捨棄前兩季已創造品牌效應的《中國夢想秀》。世熙傳媒董事長劉熙晨對財新記者稱,當時確實頂著兩邊的壓力盡力溝通,「浙江衛視也是我們的客戶,我們既要為浙江衛視服務,又要向BBCW解釋,沒有人告訴你怎麼做,只能在壓力下一步步前進。」

  實際上,《中國夢想秀》第三季的製作有些倉促。據上述世熙傳媒的知情人士透露,最初《中國夢想秀》根本沒有明確的改版方案,包括周立波引入之後環節怎麼變、節目邏輯如何銜接等,都是邊想邊做,製作時間很緊張,製作團隊也只有200多人,舞美燈光都比較粗糙。但第三季播出的收視率情況出人意料,12期節目的平均收視率為2.3個點,最高達到3.5個點,遠遠超出了第一、第二季平均1.5個點的收視率。

  BBCW的態度因此有所轉變,開始考察這檔新的節目模式,這給BBCW、浙江衛視雙方的緊張關係帶來了轉機。在《中國夢想秀》第四季製作過程中,世熙傳媒派出八人專家團隊,將製作細節規範化,並按照國際標準歸納、整理,編寫節目製作寶典。6月,世熙傳媒將編寫好的節目製作寶典介紹給BBCW。

  BBCW在兩個月後給出回應,「基本認可我們編制的節目製作寶典,但在某些細節方面還要按照他們的要求修改、完善。」 劉熙晨告訴財新記者。

  經過修改的節目模式正式亮相今年10月的法國戛納電視節,引來業內關注。杜昉稱,在節目模式的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中國以前的口碑實在很差,海外模式公司對中國的節目模式山寨問題實在也很無奈。但戛納電視節上,居然出現了一個中國電視台自主研發的節目模式,又有全套符合國際規範的製作寶典樣本,齊全的節目介紹資料,而且是公開售賣,這本身變成了一樁新聞。

  正是在戛納電視節上,浙江衛視、世熙傳媒、BBCW三方坐在了一起,經過一個小時的討論,達成了初步購買意向。「大致框架都談得差不多了,接下來就是簽署正式的合同。如果《中國夢想秀》第四季收視率跟第三季一樣,BBCW將先買一季版權,以後有優先購買權。」劉熙晨表示。


節目模式引進熱

  劉熙晨表示,不出意外,《中國夢想秀》將成為中國第一個有望全球發行的節目模式版權,「以前也有過節目模式的輸出,但是僅侷限在單一的國家,交易規模也不大」。迄今為止,在公開資料中惟一可查的節目模式版權輸出交易只有一筆,就是2009年,世熙傳媒與湖南衛視合作,將《挑戰麥克風》編製成節目製作寶典,銷往泰國正大集團下屬的電視機構True Visions。

  而在2010年之前,中國廣電行業正式引進的節目模式版權也寥寥無幾。「實際上,每個電視台都有專門的人物色海外優秀的節目模式,只是2010年以前,多數電視台都模仿抄襲,根本想不到還有買版權這回事。」《電視台長》作者湘人李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稱。

  據劉熙晨回憶,2010年以前,除了湖南衛視花了近千萬元的模式版權費,默默購買節目模式版權,幾乎所有電視台都沒有將版權費列入支出預算。2010年被業內視為中國節目模式版權市場的分水嶺。那一年,東方衛視通過版權公司IPCN引進了英國《達人秀》,按照節目製作寶典打造出《中國達人秀》,最高收視率達到5.7個點,直接收益超過4億元,接近當年東方衛視總收入的50%。

  「《中國達人秀》的成功讓各大電視台開始意識到節目製作寶典的重要。購買節目模式,買下的不僅僅是製作流程,更多的是節目的精神內核以及專業的培訓指導。模仿、抄襲永遠只能看到表面,形似而神不似。」IPCN董事長楊媛草稱,「認真做好一個優秀的節目模式將為電視台帶來可觀的收益,現在,越來越多的電視台開始購買版權。」

  樂正傳媒節目模式總監彭侃告訴財新記者,現在,央視每個月都會舉辦兩期培訓會,每期培訓會上講解三個國外的節目模式,一年下來,僅培訓會上就會出現72個節目模式,「遇到好的節目模式也會購買」。

  湘人李坦言,浙江衛視、江蘇衛視等電視台能夠邁入一線衛視陣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2011年的模式節目,譬如浙江衛視的《中國夢想秀》、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國內衛視共播出引進模式節目19季,其中湖南衛視、東方衛視、東南衛視分別播出3季引進的模式節目,為當年之最;浙江衛視、江蘇衛視緊隨其後,分別播出2季;廣東衛視、深圳衛視、遼寧衛視等亦爭相播出不同定位的模式節目。

  「今年,大大小小的電視台都在搶好模式,簡直是節目模式市場的井噴年。」湘人李說。截至2012年5月底,國內衛視已播出及已確定播出的引進模式節目共有19季,其中,一線衛視仍是購買主力,僅浙江衛視便獨購5季模式節目。除了一線衛視,二三線衛視也開始加入節目模式版權購買大軍,譬如廣西衛視從英國引進《True Talent》版權製作了《大地飛歌》。

  中國人民大學廣播電視學教授周小普認為,以前電視台很少購買節目模式版權,一是缺乏資金,二是沒有生存危機感。現在,各大電視台競爭激烈,購買模式節目成功的可能性大,又無需耗費自身精力搞研發,各大電視台自然樂意依靠模式節目賺快錢。

  「綜藝節目、選秀節目的模式版權成為各大電視台熱捧的對象,這與湖南衛視今年不做選秀節目有一定關係。選秀仍是各大電視台看好的市場,各大電視台都想買個好的選秀節目模式沖一沖市場份額。加上國家廣電總局一再要求各大電視台加強版權意識,今年的節目模式版權市場掀起熱潮並不令人感到意外。」湘人李稱。

青澀的市場

  中國的節目模式市場看上去紅紅火火、熱鬧非凡。但業內人士大多清楚,中國的節目模式市場尚處於培育期,仍像毛頭小子一樣青澀。

  現在,中國的節目模式市場不僅價格低,而且盈利模式單一。彭侃告訴財新記者,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授權費用有所不同,在人口較多、電視業較發達的歐洲國家如德國、法國、英國以及日本、美國,授權費通常可達2萬-3萬美元一集;澳大利亞以及歐洲小國,授權費用大約是1萬-1.5萬美元一集,「中國的授權費用則要低得多」。

  楊媛草坦言,在國外節目模式版權市場,版權方一般會獲得節目總收入20%-30%的分成,但在中國,常常是一口價買斷,按照分成比例算,不到節目收入的5%。劉熙晨也向財新記者證實,在中國,大型節目模式版權一季的購買費用約為100萬-200萬元。

  據劉熙晨預計,今年中國節目模式市場將累計實現30多季節目模式的引進,總收入約為2000萬-3000萬元。而2011年,全球50家大型模式公司在歐洲市場上模式銷售額達到20.2億美元,相比2010年增長了8.4%。

  除了授權費用,國外的版權方往往還會要求分享節目製作商在相關市場的收益,例如特許商品經營、短信和電話投票收益等。在成熟的歐美模式市場,模式的綜合收益遠遠超越單純的節目授權本身,廣告覆蓋、製作利潤、海外銷售、衍生品授權在各個層面充實了模式授權的有形與無形價值,形成一條成熟的產業鏈條。一般,一個成熟的節目模式可為版權方帶來4000萬-5000萬美元的回報。但是在中國,由於電視台的強勢地位,版權方目前仍只能取得固定收益,很難拓展衍生產業。

  從市場主體層面,國內從事節目模式版權交易的企業多為中小型公司。其中,真正以節目模式作為核心業務的企業,目前中國市場上僅有世熙傳媒、IPCN、創意亞洲三家公司,樂正傳媒等公司尚在起步中。

  除此之外,一些擁有廣電背景或相關資源的個人也想分羹節目模式市場。「操作很簡單,他們一面向熟悉的電視台推銷版權,一面找各大版權公司買版權,左手進右手出,這種空手套白狼的把戲很普遍,導致整個市場相當混亂。」一位業內人士稱。

  「我們都沒有自己的節目模式版權,都是代理國外節目模式版權,在國際市場上沒有話語權,處境很慘。」在劉熙晨看來,一個真正的節目模式公司必須能夠真正生產節目模式,瞭解節目模式的規律,否則光做代理就是一個掮客。

  據楊媛草介紹,今年10月份IPCN設立了體育版權事業部,明年IPCN將會有四檔大型自制節目模式輸出,將打造「節目模式+節目製作+節目服務」的全業務鏈條。劉熙晨則稱,世熙傳媒明年將會輸出8-10檔節目,營收預期超過1億元。目前,世熙傳媒已啟動首輪融資,預計募集資金5000萬元,主要用於節目模式的生產製作。

  中信證券一位分析師認為,三到五年內,中國節目模式市場並無上升前景。一是買家主要集中在地方衛視,盤子就那麼大;二是各大衛視壓價厲害,節目模式版權價格上漲空間不大。

  楊媛草亦稱,中國的節目模式市場波動比較大,購買版權的電視台並不穩定,可能因為購買的某個節目模式未達預期效益就放棄以後的購買。實際上,未達預期可能並非節目模式不好,而是由於製作能力不夠、本土化沒做好以及政策管制等因素,但很多電視台不理解,這對中國的節目模式市場傷害很大。

  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多家模式公司一致表示,在政策、市場等宏觀環境不變的情況下,單獨做中國的市場肯定做不大,一個模式一定要往全世界賣,做國際模式生意才能掙錢。

  周小普認為,在廣電行業自上而下的監管體制下,中國電視人嘗試機制不多,缺乏創新的空間;且各大電視台短期行為較盛,都寄望於快速拿來海外節目模式贏得市場,不能沉下心來培育自己的節目模式。

  徐帆表示,中國的節目模式市場可能要經過三步走,第一步是引進、學習國外先進的節目模式,提升自己的製作能力和創意水平;第二步是三到五年之後,擁有自己的節目創意;最後才是基於國內電視節目影響力,形成節目模式全球輸出的能力。「而現在,我們的第一步還走得跌跌撞撞,市場成熟的過程很漫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24

電視節目為何難看?

2013-02-11  TCW
 
 

 

不少人抱怨電視節目難看,這些節目共同點是成本低、質量差。為何國內電視台不去做質量高、成本高的節目?答案是頻道產權不完整。

如果一塊土地沒有完整產權,使用土地者就不太有誘因做大投資。例如農人想提升作物產量,他可實驗新技術、培育新品種,這些都要付出較高的成本,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若農人使用土地權利可能會被剝奪,或被限制不能以最有利方式來使用土地,他就不會想搞這些花長時間才能開花結果的東西,只種那些急功近利、能馬上看到成果的東西。

國外許多地方有貧民區,房子大多低矮破舊,這是因為他們對土地沒有完整產權,土地可能隨時會被奪走,於是他們就只會在這些土地上蓋間足以棲身的爛房,這樣就算土地被奪走時也不會難過,「無恆產,即無恆心」就是這個道理。

電視頻道也一樣。目前頻道是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分配,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換執照,但使用頻道的電視公司不能確定幾年後換照時,自己能否獲得青睞。今天某頻道是張三經營,下次說不定就出局了。對目前使用頻道的張三來說,頻道既然不是他的「恆產」,他就沒「恆心」花大錢做優質節目,而會做一些成本低、馬上有回報的節目,這樣即使執照沒了,放棄這些低成本節目也不會太心疼。

同時,電視公司必須迎合NCC偏好才能有執照,若某個節目形態很受市場歡迎,但NCC卻認為不合適,那麼製作該節目的電視公司下次恐怕就無法再獲得執照。電視公司預見於此,就不會製作這種觀眾歡迎、卻不討好官員的節目。

此外,電視公司對頻道並無轉讓權,也就無法將頻道配置給最能迎合觀眾喜好、以創造最大收入者手上。當初電視公司獲得頻道,是因為符合NCC某些標準,但有能力符合這些標準,不代表有能力做出觀眾最想看的節目。

如果頻道可轉讓,透過拍賣方式,出最高價得標者,一定是能利用此頻道時,比別的競標者能創造更高收入的人︱︱否則他出不起最高價來競標。而創造更高收入,意味著須製作出最符合觀眾口味的節目。

然而頻道不能轉讓,可以製作節目者,就是那些有能力爭取NCC認同、卻未必有能力爭取觀眾認同的電視公司。即使有某家公司很擅長製作觀眾想看的節目,但它卻無法透過轉讓,從現有電視公司的手上取得頻道,觀眾也就看不到更好的節目了。

因此,電視節目難看,是因為電視公司對頻道沒有完整產權,缺乏誘因去製作高成本、高質量節目,也無法將頻道轉讓給最能製作出觀眾喜歡的節目的公司,這就是電視節目讓觀眾抱怨的根本原因。

【延伸閱讀】世說新語七歲的王戎,和一群小孩出去玩,路旁有棵李樹,結了好多果實,每個小孩都跑去摘,王戎卻不動:「這棵李樹在人來人往的大路之旁,果實卻沒被摘光,可見果實一定是苦的。」後來摘下來吃,果然如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81

從電視節目看如何做產品!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4408.html

i黑馬 導讀 :本文作者為騰訊開放平台產品經理 violet ,violet 說:隨著做產品時間越來越久,發現世間做任何事情都是在做產品,「這個菜怎麼做才好吃?」,那麼菜就是產品,「如何佈置房間才漂亮」,那麼房間就是產品,就連我想和朋友說一件事情,我都會想如何表達語言會最合適,那麼整個溝通過程就是產品。看完《百變大咖秀》笑的前仰後合後,隨後躺在床上開始想,這個節目是如何成功的?其實也是可以復用到做產品的方法中來的。

抄的好

很多人說,這是抄國外的,國外很早就有此類明星模仿秀的節目,但我要說,抄的好。國外已有的,中國為什麼不能複製呢?本來我們就落後人家幾十年,一眼看到幾十年後的東西先「拿來」用不好麼?其實這裡要提的是一個做產品做節目的思路是有水平的抄。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有水平的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拿來主義,用在這裡正合適。把握核心概念,針對自己的用戶群設計,且進行不斷地優化調整。

對於《百變大咖秀》來說,核心概念就是明星模仿秀,再借助中國經典的藝術形象進行舞台主題設計和模仿,根據節目的進行而做規則的變換,只求為觀眾帶來更多的笑點和驚喜。所以對於做產品,並不是一定要絕對的從無到有,copy to China是最簡單的創新方式,但是必須做好產品的本地化設計,充分瞭解用戶,清楚用戶背景,知道用戶行為,每時每刻問自己 「用戶在這種情況下真的會用這個功能嗎?」永遠不要在還沒有瞭解用戶時就斷定用戶會用這個功能,這樣就不是抄的好,而是費力不討好的搬運工了。

做的精

「精」於核心,「精」到極致。一個模仿秀節目是仰仗於模仿者的表演來留住觀眾的。所以如何將一個模仿秀到極致,就看模仿者的表演是不是抓住了被模仿者的特點。長相不是特點,聲音也不是門檻,靠化妝和變聲出來後,只能被人說是「山寨」,最最核心一點的是神似——「對味」。所以為了要更好的模仿一個人,要非常瞭解這個人的行為習慣和言談舉止,然後適當誇張製造笑點,這樣才叫把握到了模仿的「精」。

做到這一點真心是需要靠細節致勝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口頭禪,才是一個人真正的標籤,而如果不通過細微的觀察是捕捉不到的,為什麼大張偉的每期模仿都成為節目的高潮,真的是他多麼天才嗎?更多的是他抓住了被模仿者的「神」。於是回到做產品,為了達到一個產品體驗,一定要深挖用戶習慣才能抓住體驗的核心,用戶往往就會因為這個極致的體驗留下來。曾經用android裝應用,已經習慣了確定下載和確定安裝,但是當使用ios的應用安裝時,僅僅一個不用我再二次確認的細節,讓我無論何時都忠於自己的愛瘋。而這個極致的過程又需要非常理解用戶的行為。所以產品核心體驗要貼心,要真真正正是用戶需要的。


百分百

娜姐扮蛇精的一期飆淚了,看到那段我不禁也眼睛一酸,其實早在李湘還在主持《快樂大本營》時我就不再看這個節目了,所以更別說看過謝娜主持的。一直印象裡她比較鬧,有些傻大姐的風格,但從百變大咖秀的節目裡,我喜歡上了她,真的像何炅說的,「你一定要這麼拼嗎?」是的,她很拼,我能感受到她因為熱愛這個節目,熱愛自己的職業所以才如此。整個節目,每週都有一個新主題,每週的節目都有亮點,娜姐也每週變身一次,活力充沛,百分百的投入。

除了很幸福的碰巧工作就是自己的興趣愛好外,太多的人在工作或者說做一件事時因為各種原因不肯全力以赴。凡是就怕認真二字,如果你認真了,你就贏了,如果你有所保留,那麼你的產品可能也會問世,但絕對不是《百變大咖秀》。百分百更多是體現一個產品態度和執行力,一旦燈光亮起,讓全身心就聚焦在一個點上,其實這種感覺不錯的。

有一天和朋友聊天,朋友提到股票的偉大,我說我一直不喜歡股票,他說我知道你為什麼不喜歡,因為你覺得那是投機,我說是。他說股票其實一個企業融資的一種方式。我突然豁然開朗,這不就是開放平台嗎?從那時起,更堅定了「事件萬事萬物都是產品」,做什麼事情都可以用做產品的方法來復用,於是更加驕傲於我是一名產品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321

《幕後觀察》市場小、經費少就做不出好節目?這場超級大秀看見台灣軟實力優勢

2013-04-22  TWM
 
 

 

「我是歌手」創下收視佳績的同時,也引來網友筆戰,討論賽制是否不公。

看在台灣知名節目製作人眼裡,看到歌手認真的態度,觀眾從中得到滿足,收穫就十分豐碩。

只是未來台灣是否還能繼續產出這樣征服兩岸的歌手,恐怕有待觀察。

撰文‧孫蓉萍

大陸湖南衛視「我是歌手」歌唱比賽,不僅內容引起兩岸人民熱烈討論,比賽結果出爐後,賽制也引起爭論。例如,不是只由評審決定分數,更有五百位觀眾參與投票,讓人覺得愛國情緒會主導比賽結果。

賽制引起比賽不公爭論

「超級偶像Super Idol」、「百萬大歌星」等綜藝節目的製作人薛聖棻,對於製作選秀節目很有心得。他認為,「我是歌手」製作單位把觀眾請來現場,而且客觀地取樣,依男女、職業、年齡層等區分,已經先排除某人粉絲霸占場子,導致結果一面倒的可能性;五百人的規模,可說已具參考價值。

他說:「素人選秀時,歌手是用他的技巧去爭取大多數評審的認可,這是技術的檢定考試。但是職業歌手參加選秀比賽,其實是在詮釋這首歌,用這首歌說故事。觀眾在意的是,他留下多少讓大家念念不忘的歌曲表現;歌迷其實就是想聽他唱歌,用歌聲說故事,並且透過網路百看不厭,名次其實只是其次。」常擔任選秀節目評審的音樂創作人黃國倫認為,素人選秀需要有專業評審,因為他們才能看到素人的潛力與未來性,由觀眾來評斷,可能有很多遺珠之憾;但是一位歌手在市場上紅不紅,事實上是由消費者決定的。所以由職業歌手參賽的「我是歌手」,比賽結果由觀眾決定,「無可厚非而且言之成理,」並且「這個節目用觀眾的眼睛檢視歌手,以前觀眾沒有這個權力,所以這個方法很有趣。」黃國倫說:「這五百人就像是濃縮的小市場,也可以說是市場在決定這些人的去留。觀眾其實不十分在乎歌手的基本功,歌手在舞台上,可以讓大家一起揮手來贏得群眾,也可以用有共鳴的歌來贏得群眾,甚至做伏地挺身!觀眾或許不確定歌手的音準,但他絕對知道自己high不high、喜不喜歡、爽不爽,有沒有引起共鳴。」因此,這五百位觀眾選出來的,是不是一位真正的歌王並不重要,因為唱歌認真就能感動人,每個人都有兩把刷子,只是看那天狀況好不好;況且,得到「歌王」的稱號,也不表示消費者就都會去買他的唱片。

也有人質疑雙人組合與單一歌手競爭,是否不公平?薛聖棻認為,如果原本就是一個團體,卻為了參加比賽而刻意拆散,反而很尷尬。黃國倫則認為,「兩人天生就有優勢,容易互動、擦出火花。」而且一開始節目的遊戲規則就是接受團體參賽,大家也就沒話說。

至於「羽泉」中的胡海泉身兼主持人是否恰當?薛聖棻認為,主持又要唱歌,反而有雙重壓力,更何況他的主持還常被吐槽。對於有人質疑評審制度不夠透明,薛聖棻因為製作選秀節目的經驗豐富,所以一開始就會非常小心設計賽制,不讓人有任何黑箱操作的聯想,投票後會立刻公布結果,避免造成誤解。不過他笑說:「即使如此,還是會被罵不公平,因為有些粉絲支持的人沒拿冠軍!」任何賽制都會引起各種不同的反應。

事實上有沒有內幕、公不公平都不是重點,因為大家都是贏家!歌手因此聲名大譟,商演活動接不完,觀眾更從中得到感動。

雖然「我是歌手」節目呈現方式是購買韓國的版權,但它的紅火,台灣也與有榮焉。薛聖棻說:「一九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在全亞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當時的流行歌曲都是經典,演唱的歌手也成為『我是歌手』節目中重點邀請對象。現在大陸許多製作人約四十歲上下,他們是看台灣綜藝節目、聽台灣流行音樂長大的;對他們來說,這是非常可貴的娛樂資源。現在他們能主導節目,就會把記憶資料庫中的資源取出來。」要製作出好節目 首先要具備的是能力台灣長年來,培育出流行音樂的軟實力,也創造出周杰倫、蔡依林等超級明星。儘管預算規模不如對岸,薛聖棻認為不必妄自菲薄,就像「我是歌手」版權來自韓國、「中國好聲音」則出自荷蘭,這兩國也不見得是超級大國。「我在淡江大學教書時,看到許多非常優秀的同學,即使讀商學系,對傳播工作卻很有想法,也有很強的表達力。」他認為,能用低預算製作出好節目,才真正厲害,首先要具備的應該是能力。

市場規模遠不如中國的情況下,政府如果能加速政策的開放,也對軟實力的發展有益。例如電影或體育性節目常見的商業置入性行銷,台灣遲至去年才通過草案,有條件鬆綁;而且,等到法案真正開始執行,企業可能都已經選擇到大陸立足了。

台灣民眾對於決賽結果不滿,並引發不公爭議,黃國倫認為這個節目就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實境秀,「綜藝節目就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就這麼過了一生,認真就輸了。」不過,對於台灣如何繼續發揮軟實力的優勢,需要各界認真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