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國礦企出海敗多勝少 高品位礦淪為廢礦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0944.html

據惠譽旗下BMI研究委員會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內需與產量之間的差距將推動中國企業收購海外礦產資源。

洛陽鉬業(603993.SH)先後以15億美元收購英美資源公司在巴西的鈮礦和磷礦資產,並以26.5億美元收購剛果最大銅鈷礦。而嘉能可或將出售在哈薩克斯坦價值20億美元金礦的消息也引起了山東黃金(600547.SH)、紫金礦業(601899.SH)等的極大興趣。

一方面中國企業借“一帶一路”東風頻頻出海,搶購優質礦產資源;另一方面中國礦企卻面臨折戟海外的尷尬現實。中鋁礦產資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思德表示,中國礦業走出去絕大多數是失敗的。什麽原因導致中國企業千辛萬苦得來的礦產無法得到有效開發?

高品位礦為何淪為“廢礦”?

礦業權交易活動中,礦業資源虛報、誇大勘探數據的現象屢見不鮮。資源是礦業並購的核心,對於資源出現誤判,無疑將導致重大並購失敗。

中礦聯秘書長陳先達曾表示,過去數年里,國際礦業公司低效資產剝離成為中國境外並購主要來源,甄別難度增加。這導致一開始認為的高品位礦到手之後才發現並沒有開發價值或者很難開發,從而使這些礦產淪為廢礦。如今,中國大量采購已經產生了無數的不良投資,很多大規模交易都在虧錢、承擔意料之外的成本、或是產出遠遠不及預期。2006年中信泰富出巨資開建澳洲磁鐵礦項目,資源量為20億噸,原計劃投資42億美元,但開工之後其工程規模之大、系統之複雜遠超預期,導致投資預算增加至52億美元,投產日期被迫一再推遲,高品位礦一段時間內只能封存,淪為廢礦。

無法與當地建立界面友好的合作關系使得很多中國企業在拿到礦產資源之後卻落入無法開發的境地。

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礦企借助資本的力量去開采別國礦產資源,往往會被當地認為是來進行資源掠奪、並破壞當地環境,從而導致政府杯葛、民眾反對等方方面面的阻力,使得這些高品位礦藏由於無法順利開采,慢慢演變成人為的廢礦。上世紀90年代,首鋼集團在購買了秘魯Hierro鐵礦之後的20年時間里因違反當地環保法規受到四次罰款,其中包括向大海傾倒廢水等。而2014年3月30日,中國鋁業在秘魯的銅礦也被叫停,秘魯官方給出的解釋也是中國公司在施工中破壞了當地環境。正是由於同樣的理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張宏洲也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東南亞的民眾對於中國礦企的出海普遍持謹慎的態度。

中國礦企在秘魯多次因沖突被迫停產

中國崛起給礦企出海帶來了壓力,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張衛婷認為這也是另一個造成礦產開發“擱淺”的原因,且容易被國內忽略。

張衛婷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崛起深刻地改變了世界地緣政治,從而導致國際體系內很多國家都是從國家角度而非市場主體角度來看待中國礦企出海,導致中國礦企海外生存艱難。比如阿富汗能礦資源價值超過3萬億美元,如此巨大的潛在資源必然吸引中國企業的進入。而出於國際關系的考慮,印度搶先與伊朗簽署恰巴哈爾港開發計劃,用於運送阿富汗礦產資源,而印度所針對的就是中巴經濟走廊。

全產業鏈抱團出海

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進一步表示,除了國家要為礦企出海提供具體政策支持之外。企業或者行業自身也必須擺脫單打獨鬥的出海方式,並弄清楚所在國的經濟現狀。除了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發達資源國,很多分布在亞非的礦產資源國家經濟結構都是偏態的,雖然被開采國需要用資源來換取自身所需,但更亟需的是通過工業化來擺脫國家經濟由資源決定的現狀。中國工業化的經驗,恰是這些國家需要的。因此礦企在出海的同時應該把采礦和制造業一起帶出去形成產業園區,通過改善當地工業化落後的現狀來解決目前礦企出海與當地界面不友好的問題。而這就需要行業間形成產業聯盟共同出海,比如鋁礦開發企業和鋁產品制造企業、鋁產品需求企業共同抱團出海,形成企業間的戰略協作,從而降低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