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肖亚庆正式出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更新)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2009-02-17/110069600.html

中铝总经理肖亚庆出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其职务由香港中旅总经理熊维平接任

【《财经网》专稿/记者 严江宁】
中国铝业公司(下称中铝)总经理肖亚庆正式被任命为国务院副秘书长。其职务由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熊维平接任。
今日(2月17日)下午,中铝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干部大会,中组部副部长王尔乘在会上宣布,肖亚庆被任命为国务院副秘书长,同时宣布其职务由香港中旅总经理熊维平接任。
就在上周四(2月12日),肖亚庆刚刚在英国伦敦宣布了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手笔投资,向注资力拓195亿美元。

大交易制造者
关于肖亚庆职务可能变动的传言,已经在业内流传甚久。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国务院的任命在2月初就已经传达到中铝,但是一直未正式宣布。
今年50岁的肖亚庆在五年前接掌中铝。此后,中铝进入高速扩展阶段:由最初的“七厂一院”变成现在50多家分、子公司和成员单位组成的世界第三大铝业集团。
在肖亚庆的主导下,中铝不仅在国内展开对铝业和铜业的整合,还在国际上展开了大手笔的收购。2008年1月31日,中铝联合美国铝业公司斥资 140.50亿美元,收购力拓英国公司(Rio Tinto plc)约12%股份(相当力拓约9%股份),成为力拓的单一最大股东。这笔当时中国最大规模的海外收购,将肖亚庆推上全球新闻媒体的头条,也进一步确定 了中铝“国际化多金属矿业公司”的目标。

不影响与力拓交易
入股力拓之后,中铝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并未就此止步。上周四,中铝和力拓联合宣布达成交易,中铝将通过购买可转债和力拓部分资产的形式,再次向力拓注资195亿美元。此项交易如果完成,中铝将增加其在力拓的股份至18%,同时在力拓董事会中获得两个席位。
这次注资力拓也可谓肖亚庆在中铝的“收宫之战”,再次创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之最,也将肖亚庆和中铝再度推上风头浪尖。
交易宣布之后,肖亚庆并没有像一年前收购力拓股份之后那样,立刻飞往澳大利亚,与当地相关政府、企业和投资者沟通,而且在次日即飞回北京。
2月16日上午,肖亚庆在中铝北京总部接受媒体采访。采访中肖亚庆尽管神色还有些疲惫,嗓音略有沙哑,但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
肖亚庆并未刻意否认其职务变动一事。但他再次强调,与力拓的合作经过了详细的研究和讨论,整个管理团队和董事会对此高度一致,“中铝不会因为任何人的变化改变发展方向。”
肖亚庆除担任中铝总经理和党组书记职务外,还同时兼任中铝旗下上市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1600,香港交易所代码:02600;下称中铝股份)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的职务。预计中铝股份将不日公告肖亚庆的职务变动。

熊维平回归
对于接任中铝总经理职务的熊维平,此次可以算是一次“回归”。
今年53岁的熊维平,于2006年6月起担任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并同时担任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总经理。
在加入香港中旅前,熊维平参与了中铝组建、上市的筹备工作并担任高管职务,他自2000年起任中铝筹备组成员、副总经理,中铝股份董事、高级副总裁等职务,2004年后进一步担任中铝股份总裁,一度被认为是中铝“二号人物”。
业内人士多认为熊维平为“学者型”企业家。根据公开材料,熊维平1984年后在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工程系矿物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后任中南工 业大学校长助理,后担任该校国际经贸学院院长、常务副校长兼国际经贸学院院长、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等职务,期间在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在职从事中国证 券市场国际化问题研究。
1999年后,熊维平任中国铜铅锌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直到此后进入中铝工作。
基于熊维平丰富的资本市场经验,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也将有利于保证中铝注资力拓下一步的实施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98

小秘書、大啟發 止凡 Blog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747.html

今天有點時間, 跟其中一名秘書討論下投資理財, 事源是另外兩位秘書姐姐不停問: 「俾個冧巴黎啦...個市勁跌, 買乜好呀!」無無聊聊又講起股票來。

我又怎會給出一個「冧巴」呢? 講來講去都是理財原則、長線投資、審慎理財、價值投資、買優質股票收息好過放在銀行之類, 如果聽者無心, 我講者一定無意, 試兩句就會「散水」, 不會繼續作更深入討論, 果然一講兩句, 兩名秘書姐姐立即走人, 還說:「我淨係要冧巴渣, 唔洗講咁多concept俾我知, 仲有好多野要做...」, 就只留下一名秘書, 好奇聽我說教。

我又有時間, 聽者又有心, 絕對非常樂意分享, 以下是一些討論內容重點, 以及一些觀察。


首先, 我先舉出最原始的投資回報假設, 讓她先有一些概念
我問:「10萬元好多人都會有, 或者唔難儲到, 係唔係?」 她:「同意」
「咁如果今日放10萬蚊買一隻股票, 年回報有15%, 40年後應該有幾多錢呢?」我問。
她想了想, 更想拿起計算機計, 但拿起之後又不懂如何計, 其實不少人離開了學校就已經忘記怎樣計複利, 我鼓勵她不用計, 這只是一個假設性問題, 只想她感受一下這樣的投資會是怎樣一回事。我不停把這個回報形象化
「想想, 例如$70的匯控一年後要升到$80.5難唔難?」她說「難」
我再問:「咁有隻股票值$1, 一年後要升到$1.15難唔難?」她說「唔難」
我說:「其實呢兩個情況係一樣既, 都係15%年增長, 如果你覺得$1升到$1.15唔難, 就當$1開始慢慢升上去, 諗諗40年後升了多少? 買10萬蚊落去可以變幾多? 估下...」
她估:「400萬啦」
我問:「你覺得400萬多唔多?」
她說:「好多呀, 應該唔會有400萬, 不過見你咁問, 可能有機會掛。」
於是我就計給她看, 應該超過$2600萬。
觀察: 她對投資回報及複利率完全沒有概念。


之後她好像有點懷疑
「升二百幾倍呀? 有無股票得呀?」她問
「今日大部份大藍籌, 包括匯控, 恒生, 長實, 新鴻基, 中電, 港燈...如果70年代買左到而家, 隻隻面價都升超過100倍, 仲未計股息同中途拆股」我答。
「咁勁?!」
「當然, 你又要有眼光買中呢類好股, 當年好多股票今日都已經消失左」我話。
「咁40年之後仲有冇呀?」
「40年前香港發展得, 未來40年中國既發展又得唔得呢? 你可以留意下經濟等數據, 估計一下...」我答。
觀察: 她開始相信長線投資的威力。


投資不一定是指股票, 亦可以是物業, 我跟她討論買樓
一講買樓, 她第一個反應就說:「 而家樓價好貴喎!」
我話:「貴? 點叫貴? 中原指數? 而家幾多?」 
「咁又唔知喎...」
我話:「貴唔貴, 高唔高, 係相對既, 睇你知唔知背後既數字先, 香港樓價用13年時間追返97年個中原指數, 但係要比較既樣都唔同晒, 利率啦, 租金回報啦, 經濟啦, 基建啦, 人均收入啦, 香港人口啦, 供完物業人數啦, 持樓者既實力啦, 大陸既熱錢啦...唔講咁複雜, 其實而家樓按非常低息, 你知唔知幾多呀?」
佢話:「都唔知呀...」
「我又俾你估下, 假設你碌爆卡, 當你欠100萬蚊卡數, 信用卡一般一年收你幾多利息呢?」我問。
「幾萬蚊? 唔知呀, 估下...」
「你覺得幾萬蚊多唔多?」我問。
「好多呀」
「應該大概3x萬左右啦, 即係年利率3x%, 但間間唔同, 咁如果你借100萬蚊供樓, 銀行一年收你幾多利息呢?」我問。
「都要10萬蚊?」
「當而家做到1.8%, 係1萬8千蚊, 多唔多?」我問。
「話...差咁遠?」
觀察: 她對利率完全沒有概念。


之後她好像好有決心在未來3年內儲起10萬元作投資, 但很直接地問我
「咁有左10萬之後, 點知買乜好呀? 買樓又唔識, 買股票又唔知買邊隻...」
「你儲3年錢, 同時你有3年時間學下投資知識, 睇下書, 搵下我呢類人討論下, 3 年喎, degree都讀到個返黎啦, 你唔會諗住有計劃既你3年後同3年前既知識係一樣下嘛?」我問。
「咁又係...」
觀察: 她開始了解自己需要一個投資理財計劃。


還有跟她討論很多題目, 好像有錢人思考方法, 為何現今世代叫苦連天, 如此簡單的方法為何大部份人都做不到, 普遍香港人的消費行為及投資理財意識等。最後我還留點後著, 指出今天說的這些都只是概念性的東西, 到她真的有興趣研究股票及公司年報, 甚至買樓, 利率及經濟分析等, 大家可以討論的東西將會更多, 還有, 我今天講這些都不是讀書學回來的 (我是工程佬一名), 只是平日看課外知識而已, 我能懂, 她都能懂, 我這次討論, 希望可以對她有點啟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73

【尋找經濟新動力·廣東】「公共秘書」科技局

http://www.infzm.com/content/82934

從配角到主角

「週六保證不休息,週日休息不保證」,這是嚴濟榮的常態。

嚴是東莞市科技局副局長。2012年11月8日上午,在與南方週末記者交談的一個小時裡,兩家申報市創新科研團隊的當地公司找他。這兩個項目,從寫申報書再到答辯、做PPT,嚴的輔導可謂是細入骨髓,連標點符號的錯誤都管。

嚴濟榮還兼任東莞市資本上市辦副主任,因為輔導多家企業上市,他在當地被譽為「企業教父」,找他輔導上市的人排成了隊,也擠滿了他的每一天。

在科技局,如此忙碌的不只是嚴濟榮。

當天下午,發展規劃科科長李耀球的辦公系統裡,閃動著三個需要緊急處理的會議批件。現如今,在東莞凡是涉及經濟的會議都會叫上科技局的人。

繁忙是科技局的共同場景。因為全局39人根本忙不過來,不得不從其他單位借調了15個人。

嚴濟榮在東莞科技局已經工作了17年。他依稀記得,1995年他剛來時,只有四個科室——辦公室、科技計劃科、科技管理科、專利管理辦公室。當時政府支持的經費叫做科技三項經費,主要面向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基礎性實驗,金額不過百萬元。

當時,科技局除了制定每年的工作計劃和發放科研經費,還有兩項工作,即培訓企業和政府部門使用電腦和互聯網,宣傳知識產權的重要性。

1997年,東莞科技局第一次組織產學研考察團,但企業的報名數卻是零。無奈之下,科技局找來七八個公務員充數。

「在十一五之前,科技是配角,這些年漸漸變成主角。」嚴濟榮說。變化從2006年開始。「十一五」政府提出了轉型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口號。

從這一年開始,東莞設立科技東莞工程專項資金,市財政每年投入不少於10億元。而在此之前,東莞每年的科技經費不過三四千萬元。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已經翻了一番,成了20億,科技局也從清水衙門變成了手握重金之地。

「我們要把錢花在不同的節點上。」東莞科技局副局長沈海邑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不僅要把錢花出去,還要花在刀刃上:「從一個設想開始,進行研發,一直到產業化,最後走向市場,中間很多環節都需要政府支持。」

科技局因此設計了13個大項、31個小項的資助項目,一年受理的資助申請就有五千多件,還要負責項目的評審、檢查、監督和驗收。機構設置也由此發生了變化,原來的四個科室增加到十個。

而科技局,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在許多招商引資現場,科技局都會以顧問的身份出現。「以前我們是配合發改委、經信委、外經貿局做些項目評估類的輔助性工作。現在,他們拿到企業的資料會來徵求我們的意見。市領導去考察大的項目,肯定有我們的份。」李耀球毫不掩飾自己的驕傲和自豪。

到了2011年,東莞確定電動汽車、半導體照明(LED)、高端新型電子信息、太陽能光伏作為四大新興產業。科技局由此史無前例地與經信委和發改委兩位老大哥平起平坐,分管其中一大產業——LED。

青蘋果、紅蘋果與蘋果樹

身處中國最有名的製造重鎮,東莞科技局這些年最為忙碌的一件事情就是為技術和企業「搭橋」。

第一次做「紅娘」的故事,至今仍被他們津津樂道。

2000年,一家名叫志成冠軍的企業主動找到東莞科技局。這家一直以來為香港公司代工生產小功率電源的企業,試圖通過開發大功率不間斷電源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他們重金挖來幾名工程師,卻始終無法攻克核心技術。

東莞科技局多方打聽,得知華中科技大學有這方面的技術優勢。那年春節過後的第一個工作日,他們就帶著志成冠軍來到了華中科大。

這項技術,華中科大一位年過七旬的老教授已經研究了三十年,苦於找不到企業實施,研究成果束之高閣。

雙方一拍即合。企業先派人到武漢學技術,到了調試生產階段,大學的教授和博士生們坐鎮企業。經過半年,大功率不間斷電源實現了產業化。直至目前,它依然是志成冠軍的拳頭產品之一。

2010年10月,為了減低成本,志成冠軍把大功率不間斷電源的生產線遷往內地,但騰出了「籠」卻沒「鳥」可換。他們再次瞄上華中科大,看中了實驗室裡兩台LED芯片自動測試與分選設備的樣機。華中科大出技術,志成冠軍出資金,一家新的公司就此成立,志成又做起了LED。

「東莞是從農業縣發展起來的地級市,沒有一所像樣的大學,更沒有工業研究所。」東莞科技局分管產學研的副局長吳貽昀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東莞總體來說以中小企業為主,企業很難養一批人專門從事研發工作。即使自建科研團隊,研發的速度要遠遠落後於知識更新的速度。」

走產學研和對外科技合作之路,是東莞企業最經濟的選擇。而科技局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之後十多年裡,經科技局牽線走上產學研合作之路的企業不下千家。

東莞市天域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便是這樣從一家房地產企業變成高科技企業。2008年,這家當地民營房地產企業瞄準了東莞市戰略新興產業——LED。但變身並非易事,因為缺乏技術人才,他們連從日本買回來的生產設備都無法組裝。

不過,與中科院半導體所「聯姻」,幫助解決了這些技術問題。2011年,團隊被評為廣東省創新科研團隊,天域科技因此獲得廣東省3000萬元立項資助和東莞市1500萬元的配套資助。

科研院所與企業點對點的合作,能讓實驗室裡的青蘋果變成可實現產業價值的紅蘋果。但對於東莞科技局來說,他們更希望這些科研院所能夠在東莞栽出一棵棵蘋果樹。

這就好比1970年代的台灣工研院,他們進行技術研發,將成果轉移給企業,最終造就了台灣半導體產業。

東莞正在努力複製這一模式。2008年,東莞拿出1.2個億,華中科技大學製造工程研究院落戶東莞。

這背後,是東莞科技局副局長住在武漢親自跟教授們一起寫建院方案。從土地的招拍掛到建樓裝修,再到購買實驗設備,都由科技局一站式搞定。不到一年,華中科大的二十餘名專家「拎包入住」。之後,科技局便領著華中科大的專家一個鎮一個鎮地推介。

如今,在東莞,這類公共科技創新平台已有11個。電子科技大學東莞電研院為莞企「換芯」「換線」,華科大工程院則在毛紡重鎮大朗掀起了數控毛紡機代替手工勞動的風潮。

企業的「公共秘書」

有趣的是,與東莞科技局不同,深圳選擇了把與企業直接相聯繫的工作都交給科技創新委下屬其他單位——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高國輝如此解釋:科技創新委應該減少行政手段對企業和科研機構不必要的干擾,把重心轉移到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服務。

從深圳這個城市誕生開始,就是全國最有名的創新勝地,而高新技術產業則被其作為第一支柱。但是,直到2012年2月,科技「管家」才真正誕生:科技創新委以獨立的姿態重新出現在政府機構的名冊中,並罕見地冠以「創新」之名。

此前,是長達兩年的尷尬。

2009年,深圳啟動大部制改革,科技和信息局與貿工局、高新辦、保稅區管理局等6個政府部門,合併成科工貿信委——這個名字長得讓一位官員在一次重要活動上幾次說錯。

成立這個深圳「最大的衙門」,初衷是統籌科技與產業發展的各項資源。但卻事與願違,因為職能分散在二十多個下屬處室,科技部下發的政策和文件甚至不知道要交給誰。

科技和信息局發放科技經費的職能,也從政府剝離出來交給市科協。但在申報國家科技創新獎時,卻出現尷尬一幕:因為科協並非政府部門,申報材料上級沒法接。

有人猜測,2010年,深圳在科技部公佈的20個國家創新城市試點中意外落選,與沒有獨立的科技部門不無關係。

現在,新的科技創新委不僅獨立,而且手握「園區實體」這個有力工具。

「如果科技部門單純地給科技事業和科技產業做規劃,其職能實際上是被架空了。」深圳市科技創新委主任陸健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原來與之平級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委會被招至麾下。「現在,高新區內的企業是科創委進行產業引導的載體,高新區管委會是科技創新委規劃和調整產業佈局的抓手。」

成立於1997年的高新區服務中心,成了科創委的直屬事業單位,也是觀察深圳科創委運轉模式的窗口。

目前,這個中心有「一個窗口,八大平台」為主的園區公共服務體系(包括國際科技商務平台、創業投資廣場、社會事務平台、文化建設平台、創新總裁俱樂部、創業服務平台、國際技術轉移服務平台以及知識產權服務平台),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科技服務鏈條」。

在深圳,高新區的各種活動出了名地多。比如每週四下午,深圳高新區創業投資廣場都會主辦項目推介會——一間屋子,一些椅子,自己帶瓶水,風投與企業們能聊上一下午。通常每次會有兩三家企業項目進行推介,而此前主辦方已向與他們建立聯繫的一百多家風投進行過短信通知,有興趣的自然會來「淘金」。

「風投和企業很多時候會相互懷疑對方的實力,創投廣場就是幫雙方建立最基本的信任關係。」創投廣場陳姓負責人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幫助資本與企業互相找到彼此,是這些平台最重要的作用之一。

而高新區旗下的國家科技商務平台,則更是被寄託了國際交流的希望。目前,國家科技商務平台已經入駐了33個國家和地區46家境外機構,中國歐盟商會、華南美國商會等紛紛在這裡「安家」。

入駐平台的匈牙利創新與技術中心,曾促成華為在匈牙利興建歐洲物流集散中心和生產基地;法國維埃納省駐平台機構也幫助中興通訊投資90億元人民幣在法國建立研發中心。

據國際科技商務平台的部長康少臣介紹,「引進來」的同時,他們也「走出去」,整合全球資源。

2008年以後,這個平台通過入駐機構,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設立「深圳高科技企業投資研發平台」或「企業孵化器」,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設立「深圳新技術新產品轉移中心」。

除了如此之多的平台,深圳科創委還掌管著虛擬大學園、深圳軟件園、IC產業化基地、技術轉移促進中心等。這些事業單位,也同樣大都是服務部門——在深圳科技部門,他們都笑稱自己是企業的「公共秘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11

秘書學校式微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0203/18154535

中環堅道聖心商學書院聞名已久,估唔到有108年咁耐。聖心商學書院以前為喺中五會考後,讀唔到中六嘅女生提供另一職業培訓捷徑。在電腦未曾淘汰大量工種前,女生讀完商科班,搵工好易,做OL而識得打字、簿記、速記、秘書事務,競爭力大過一般中七畢業生好多,在中環寫字樓做秘書,聖心及Sara Beattie算係名校搖籃。
不過做打字、速記、秘書呢行,自從有咗互聯網之後,已逐漸式微,一間大集團總部幾十年來都有一個「打字部」,現時呢,打字員走一個就少一個,由高峯期十幾二十人減至得三幾個,相信佢地退休後就會冇咗呢個部門。電腦科技與互聯網飛躍發展,新一代行政人員人人識上網,識自己打字寫文件,搵秘書做可能仲慢幾拍,加上科網股爆破後,全球大公司厲行節省人力資源,盡量壓縮職員數字,行政人員開始幾個人共用一位秘書,商行寫字樓對秘書、打字員嘅需求銳減,名校出身嘅商科文員見到搵工不易,呢啲學校嘅學生人數自然日減,故此108年歷史嘅「聖心」要關門大吉,並非意外。
百年老店,難敵時代潮流,非只聖心一間,早前HMV宣佈破產啦,前幾日美國大書店Barnes& Noble又宣佈削減分店計劃,無非都係掙扎求存啫。同一時間,阿瑪遜網站宣稱會將網上得到一億八千八百萬個「活躍客戶」嘅資料「個人化」,向廣告商爭取「目標性廣告」(targeted ads),此舉有侵犯客戶私隱之嫌,但阿瑪遜遊走於灰色地帶之間,相信美國消費權益團體搵唔到甚麼辦法去阻止。事實上,我地一上阿瑪遜網站購物,交出信用卡號碼去付款,甚麼私隱已自動奉上,諗番轉頭,香港嘅私隱專員仲話修訂公司條例,禁止查冊太方便,以保護公司董事私隱,都算係自欺欺人。阿瑪遜橫掃HMV、B&N呢類老店,乃時代之必然,香港聖心商學書院在20世紀初期創辦,係意大利傳教士之了不起,劃時代嘅遠見,經歷咗一個世紀,算係完成歷史任務,關門就關門啦,不必留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00

也來談談「董事會秘書」這個倒霉行當! 殺狼求道

http://xueqiu.com/1759275068/23080638
本來資本圈那點事大家都懂的:不好說的太細,呵呵。但昨天上午接了一個電話,心情可以用時下流行的一句話來表達:心中有千萬隻草泥馬在奔騰!下午又看了「@盧山林」和「Conan的投資筆記」二位先生關於董秘的文章,就實在忍不住要上來結合我本人的親身經歷來吐槽一下這個倒霉行當!先說說昨天上午那個電話:

       「X先生,新年好!我是XX獵頭公司的XXX,講話方便嗎?」

       「你好,請講。」

       「我們正在為華孚色紡尋找一位董事長秘書,得知您也是董秘,所以想問問您。。。」

       「抱歉,不感興趣!」

       「為什麼?華孚色紡可是上市公司!」

       「小姐,我是董事會秘書,不是董事長秘書!」

       「哦。。。可是,有什麼區別嗎?」

       「。。。。。。!!!」我當時正在開車經過一個路口,眼前忽然浮現出千萬隻草泥馬滾滾而來!

      好,言歸正傳。我是在上一個蛇年參加工作的,斗轉星移,又到一個蛇年,一晃整整一個輪迴了。期間我從一個宣傳策劃部的實習生幹起,歷經了投行部、董事局辦公室、董事長助理、董事會秘書、副總這些崗位。在09年拿到了《董事會秘書資格證》,正式出任過一家A股上市公司的董事會秘書和兩家擬上市公司的董事會秘書,以及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的公司秘書。我承認我比很多人同齡人幸運,但我從一個普通學生考上大學,又上海-深圳-香港-廣州的這麼折騰了一圈,可以說付出的艱辛不比哪個同齡人少,而獲得的財富也不比哪個董秘多。我說說我的董秘生涯大家就明白為什麼我說這是個倒霉行當了:

      我的第一任董秘生涯始於深圳的一家高科技企業。之前我在2002年初的時候就結識了另一家深圳傳統製造業企業的實際控制人,並給他開啟了踏入資本市場、資產證券化的念頭。到06年時,那家企業已經風生水起了,實際控制人是很欣賞我但也許認為我太年輕,所以開口讓我推薦一位董事會秘書過去,我就推薦了一位我的研究生師兄。當時我並不在意,因為我認為,比起高科技企業(當年營收12億),那家傳統製造業企業(當年營收4.5億)的上市之路應該更為漫長,人家既然開口讓我推薦而不是直接點名要我,那我何不做個順水人情?可事實的結果是我大錯特錯了,那家傳統製造業企業2009年底就成功上市了,如果我當時過去會有20萬股原始股,現在的復權價應該在每股一百元左右,成了國內行業龍頭!而我選擇的那家高科技企業,因為衛星牌照的問題到現在還處在報材料階段,業績也早被那家傳統製造業企業趕超。搞得現在我和我那位師兄誰也不好意思見誰。這期間一個很大的教訓就是:有些實際控制人太相信地方政府的種種承諾,可忘了核心一點:證監會可不是對某個地方政府或區域股民負責的,他們的政策、指引就是要讓企業經得起市場的考驗,以後出了事,他們可不願意當第一責任人。所以呢,習總書記說的特別好「打鐵還需自身硬!」管你什麼行業,業績紮實、資質合法永遠是第一位的!

      哎,第一任董秘的IPO就很不順利啊。也許那家傳統製造業企業的實際控制人知道我的能力,又惋惜我的際遇,就適時的把我推薦給了另一位集團大老闆。這回是個比單純IPO難度更大的事:先拆分、後重組然後借殼上市,借的殼還是個產權存在爭議的國企(實為集體所有制)!好吧,這回咱就卯足了勁干吧!功夫不負有心人,也是在09年,這家企業借殼成功了!正當我沉浸在「功成名就」的小幸福中,老闆找我談話:「。。。你還年輕,先求利吧,以後再求名。。。」原來某位在我們借殼的過程中幫我們解決了一個很大的稅務問題的公務員辭職了,在我踏入老闆辦公室的時候,任命他為新任董事會秘書的文件正被拿出老闆的辦公室。(未完,待續,晚上回來接著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288

也來談談「董事會秘書」這個倒霉行當!(第二篇) 殺狼求道

http://xueqiu.com/1759275068/23089428
書接前文,我的第二任董秘生涯就這麼結束了。但在這個任期中由於項目的複雜性確實使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我的體會是借殼上市比直接IPO難,更鍛鍊人。IPO就是梳理一家公司的法務、財務、業務就完了,可是借殼要梳理的兩家甚至多家公司。特別是又牽扯到國有股份的問題,使我幾乎整整花掉一年的時間只泡在國資委和證監會這兩個部門裡。可以說借殼中所做的工作是完全覆蓋IPO的,而IPO中的工作涉及不到借殼的某些方面,至少我的經歷如此。

      這裡我要特別說一下中國證監會。在我的體會中,中國證監會絕對是中國所有政府部門中最專業、最嚴謹、最按章辦事的部門!有人說是人民銀行,我不敢苟同。因為證監會是所有政府部門中最沒有根基、最沒有歷史傳承、借鑑歐美成熟市場做法最多的部門,沒有人行那種幾十年沉澱下來的官僚體系和歷史慣性的包袱。而且這麼多年來,資本市場一直是挑剔者和聰明人的天下,和這樣的群體博弈,你只要一丁點不專業、一丁點不嚴謹、一丁點不按章辦事就會被人鑽了空子、抓了辮子、拆了檯子!所以,我從來都笑對某些中介機構、投資人所謂「路子」的說法,有本事您去走嘛,要真走得通,呃。。。那我也認!呵呵。

      好了說一下第二任董秘這個故事的尾聲:很多圈內人對此的評價是—接手的人這些年干的並不比我好,但也沒把事辦砸。這個評價我很滿意,至少說明我也是公務員水平嘛,哈哈。世上的事啊,本來就是換了誰做都差不多。當時老闆也算厚道,我還留任集團董事長助理,兼著集團投資部的總監,主持集團另一個IPO項目。但是,年輕嘛,還是傷情了。不久之後就去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做公司秘書。

      香港這家上市公司的經歷我不想多談,因為本質上來講就是因為自己這些年的不斷努力(或者說折騰吧),在資本圈中有了些老哥們、老同志,大家幫我抬轎子讓一個國資背景的企業集團相中了我,等於讓我去香港市場鍍層金。我想談的是香港資本市場給我留下的印象:玩法多、監管嚴、效率高、極透明。香港上市公司的公司秘書制度和國內上市公司的董事會秘書制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本來就是借鑑人家的嘛),但因為市場成熟度很高、信息透明度很高所以幹起來反倒覺得什麼事情都可以按部就班、一板一眼的來做。當時除公司秘書組外,我還分管著機要室、企業傳訊部和總部庶務部,為什麼可以做到這麼大的管理覆蓋面呢?不是我能力大,而是香港的公司秘書制度保證了這個職位能有這麼多的管理空間和時間。可以說如果單純的作為公司秘書這個職位來講,在公司中的地位是比國內的董秘要低一些的,更多的是執行而非決策,但效率更高。當然這也許和我那家企業的實際情況有關,也不是所有港企都盡然。

      說到這,我看前一篇的回覆中有很多朋友對董秘的薪酬很感興趣,很多人都說是高薪,呵呵,其實這要看你和什麼樣人比了。就我的情況大放送一下吧:以現金薪酬來說,我目前最高的一次年薪拿到的是稅前55萬元人民幣。以股權來說就有點麻煩了,要IPO成功了、上之前就持股、持股價老闆給的低、持股數還不少、解禁時股價還可以,那才能說賺到了「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那筆橫財!可要是上不成呢?(還不包括打算上的,就光數數現在排隊的企業吧)要是上之前沒持股呢?要是老闆摳門高管持股價格定的太高呢?自身經濟條件有限導致持股不多呢?解禁時股價跌得一塌糊塗呢?哎,這麼多「黑天鵝事件」湊在一起,我們賺份辛苦錢難啊!不像律師、會計師,別看每個項目數額不多,但穩賺啊!你上不上他們都要收錢啊!不信你去看看金杜、中崙、天健、立信等國內大律所、大會計所的停車場,合夥人、高級合夥人開的幾乎都是寶馬7系、X5、Q7、奔馳S等等百萬元的豪車!券商更不用說了,上不成有諮詢費,上成了有承銷費。至於說VC/PE等戰略投資者,那更是唯利是圖,好人有不少,但大忽悠更多!所以下面的第三篇將著重說說在我的第三任董秘也是最精彩、最奇葩的一次任職中,和VC/PE鬥智鬥勇、爾你我詐、轟轟烈烈的悲壯故事,同時會有券商、律師、會計師的精彩登場。感謝大家的持續關注。(又要吃飯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289

也來談談「董事會秘書」這個倒霉行當!(第三篇) 殺狼求道

http://xueqiu.com/1759275068/23099982
哎!自找倒霉啊!自從前天早上被千萬隻草泥馬衝撞得心潮澎湃寫了第一篇後,感謝大家的「圍捧」,不得不昨天早上、今天早上繼續上來「筆耕不輟」。俗話說的好「慢工出細活」,每天忙裡偷閒必須寫一點當然算不上慢工,也就出不了細活,不過正應了開篇那句話「資本圈那點事大家都懂的:不好說的太細」,哈哈哈,列位將就著看吧。

      書歸正傳,通過前兩篇大家都知道了我的董秘之路有多坎坷了吧?就算幸運的當上了,後面也是磕磕絆絆。當然這些挫折是很好的經歷,而我的董秘生涯可能在信息披露之外資本運作的成分更多一點。資本運作就那點事,一說很多人都知道,誰都能說幾句,可真讓你自己完完整整的做一遍那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以前在投行部做小嘍囉的時候跟著領導做、是執行者、做一段業務,是一種感覺;現在自己就是領導、是決策者、做整個項目完全是另一種感覺。說個真實的段子:有次在發審會上,某委員問一保代:這個證明是你親自去開的嗎?保代:是的,是我親自去XXX辦公室開的。委員:哦,那XXX辦公室在幾樓呀?上了樓左拐還是右拐?第幾間?保代:呃。。。。。。(有人私下說是會裡認為該保代沒有盡到核查義務,敷衍了事),我想這位保代當時就想驅趕著千萬隻草泥馬把那位委員家的祖墳給踏平吧!哈哈。這個段子充分說明在資本市場上,很多事你親自執行過和知道執行的結果完全是兩碼事。我的經驗是企業的每一個部門業務都要熟悉只怕不夠,進入部門和他們上兩天班心裡才有底。有次一位投資者致電我:上午在XX發生一場火災你知道嗎?你們倉庫裡那麼多危險化學品,要是也遇到一樣的情況怎麼辦?正好我一週前在倉庫「搬了一天貨」,知道我們那套「牛了B了去了」的德國消防系統的詳細情況,我一串專業名詞丟出去後,這位投資者就「噢!噢!噢!」的學雞叫去了,下午收盤時受那場火災影響,板塊集體泛綠,我們一支獨紅。理論上來說,財務問題問財務總監去,業務問題問營銷/生產副總去可能效果會更好,但董秘就是一個信息出口呀,不是所有投資人都可以像黨政幹部那樣想問誰就能問誰的,所以董秘這時候就要起信息彙總的作用、要能把信息融會貫通,不能說的堅決不說,利用能說的,哪怕是東拉西扯、用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細節也要把監管層、投資者心中那些活蹦亂跳的小草泥馬引到別的地方去。當然,如果你嘴拙腦笨,那死於滾滾草泥馬鐵蹄下的第一個就是董秘!所以說,哎,董秘是個倒霉行當啊!我的助理曾經問過我:「您一天到晚有電話就接,一接就說那麼一大堆,累不累啊?」我答:「雖然我不能做到憑接個電話就引來一位投資者,但我敢說公司從沒有因我接個電話而喪失一位投資者!能做到這一點是我作為一名董事會秘書的榮譽!」(好吧我承認,其實是我這個人話多!)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某天在香港,一位投資人致電我詢問一些情況,對我的答覆非常滿意,最後我去了他的企業,開始了我的第三任董秘生涯。

      這位實際控制人的情況我想在當下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有了點原始積累,就辦了個海外身份,在大陸和海外都有一塊資產,企業有點規模了,就想著看能否在大陸或海外上市,使他的資產證券化,做大企業是冠冕堂皇的真理由,能進能退也是其內心的小算盤。其實你說企業上市難不難?不難!不管哪個市場,規則再複雜,都一條條在那裡清清楚楚擺著呢,你一條一條的往企業身上套,哪一天全都符合了,不就上了嘛!但也很難!企業符合八條、十條容易,但要幾百上千條都符合就不容易了,特別是在符合這些規則的同時企業還得保證業務的平穩發展,不至於因為合規而導致了對企業的負面影響大於正面影響。有些人對我上面這句話不甚理解,會問:資本市場的規則都是千錘百煉、最符合商業契約精神的產物,怎麼還會對企業有負面影響?我會心一笑,做過實業、高管、摔打了12年之後我也才有所感悟:現在能在資本市場上走一遭的企業哪個是吃素的?必有其過人之處!但市場規則是給整個市場定的,不是給哪家哪戶定的,也就是說很多規則是公約數、是底線。可有的企業在某些方面就是高明,放到歷史的大潮中去看,它現在的做法就是比市場規則要先進、有創新!這個時候你要保持企業的先進性還是退回一步遵守市場規則?嗯,這是個問題。我智慧不深,只能給個特庸俗的答案:要麼你牛B,讓整個市場跟著你改規則;否則你就老老實實的退回去遵守市場規則。幸好這一點也得到了我那位企業實際控制人的認同,所以我第三任董秘其實是負責總體策劃、運作實際控制人的資產證券化。

     「說走咱就走,該出手時就出手!」前面我都做了兩任了,在資本市場撲騰了十年,這次做起來必然得心應手、提綱挈領、綱舉目張、水到渠成。。。。。。但當夢想照進現實,總使英雄淚沾襟啊!我在做好上市整體方案後一上來就為這個項目配備了國內頂級律師事務所的名牌律師、頂尖會計師事務所的大牌會計師、金字招牌券商的老牌保薦代表人。注意,律師、會計師、券商的這個先後排名!這裡面有很深的思量和技巧哦,不論是對投資人還是發行人都很有借鑑意義,一般人我不告訴他。欲知技巧為何,請聽下回分解,哈哈哈哈哈。(繼續吃飯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40

也來談談「董事會秘書」這個倒霉行當!(第四篇) 殺狼求道

http://xueqiu.com/1759275068/23110059
好了,親們,開始第四天的碼字了。今天說的可能技術實操性強一點,我就儘量簡單說,而且就事論事,以我的個人經歷為依據,大家就不要過於挑刺了,哈。

      上回說到我選中介機構的先後順序是律師、會計師、券商,為什麼呢?因為現在很多企業稍具規模後老闆都想當然的認為「我的企業這麼好,簡直就是必然的上市公司!」我不是嘲笑企業主們盲目自大,而是沒淌過資本市場這趟混水嘛,不懂也正常。可就是因為要從創業時的「自由王國」走到符合資本市場遊戲規則的「規範王國」,也就要求你一定把過往不規範的東西都要規範乾淨了。很多時候企業到底有哪些不規範的地方是老闆自己都搞不清楚的,我的心裡又能有什麼底呢?就算我自己摸清楚了又怎麼樣?法務鑑證報告又不是我出就可以算數的,還是要請律師先來做個盡職調查才讓大家心裡都能有底些,把一些上市的「硬傷」都找出來,先著手解決。仔細回顧一下證監會的那些審核條目,歷史沿革總是排在第一位的,這裡面出了問題,剩下的都不用看了。說實話,歷史沿革的問題往往好解決,總比業績上不來幹著急一點辦法(做假賬除外)都沒有要強,可是解決起來往往也最費時間,因為要這個衙門、那個衙門的硬跑、硬辦。就說一個實際控制人變更吧,創業板是變更工商登記完成24個月後方可報材料,在這期間你有充分的時間去規範賬目、調整經營(我把這個叫「以時間換空間」)。別看一個IPO項目成功後付給律師的費用是200萬左右的行情(指中小、創業板),但很多工作是在股改前做的,這個階段付30-50萬也就夠了,很多的企業光這個階段就折騰個3-5年,和請個常年法律顧問也沒啥區別,即專業又頂用,何樂而不為?

      幾乎同時,會計師就可以引入了。我曾經說過:理論上來講任何一個企業都可以上市,哪怕你只是一個小商店、小報亭、小水果攤,只要業績達到不就行了嘛,剩下的好說!(我這句話忽悠了多少準備創業的理工科大學生啊,嘿嘿嘿嘿)一般理解會計師的職責應該是通過審計將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況量化、數字化後向投資者、管理者呈現。說白了就是市場要通過會計師的審計報告來確認企業的業績,而企業的業績必須得到會計師的背書。可現實中呢?我想企業給稅務局繳稅的帳是一個利潤水平,給銀行辦貸款的帳是另一個利潤水平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吧?可咱國家還是高明啊!什麼叫「實質重於形式」的審查原則?你原始資本積累的那些「原罪」用一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可以不追究了,但你現在還想來資本市場圈錢,那我就不得不提醒你還有下一句「帶動其他的人達到共同富裕」!也就是說咱國家就是要通過證監會的這套制度設計讓你想上市的企業把以前少繳、沒繳的都給我補足嘍。說白了就是: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拿了我的給我還回來!這下可就麻煩了,以前的帳怎麼清?少繳的稅怎麼補?虛增的存貨怎麼銷?大股東佔款怎麼還?這以後的日子怎麼過!!!要解決、理順這些問題,就靠企業內部那些忠實本分的老會計是肯定不行滴,市場也是肯定不認滴。好好請個有證券執業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來,按上市標準審一遍,你才能知道你的企業是有多爛!接下來的幾年裡你要接受會計師的指點好好把自己的賬目處理好,所以會計師越早介入越好。說到這裡我想大家明白了「四大」為什麼在IPO市場只有百分之幾那麼一點點的可憐份額了吧?「四大」後台(不是指權力、門路哦,是說業務後台)實力強,內審嚴格,所以你慕名讓他們來審,他們就是來給你「干審」,是怎麼樣就是怎麼樣。想請他們手鬆一點,報表粉飾一下下?「抱歉,我們內審通不過。」想請教以後怎麼調整?「抱歉,這屬於我們另外的收費服務項目。」那能便宜不?「抱歉,我們是四大!」國內所就不一樣了,來了把你的帳裡裡外外看一看,庫房盤一盤,詢證發一發,然後客客氣氣的出個什麼《指導意見書》,你自己按指點該注意的注意、該調整的調整,然後再審再出個《審查報告》,你自己把還沒做好的給做好,最後大家都滿意了,出個《審計報告》,皆大歡喜。這點事也是每次10-15萬就搞定了。(其實也沒這麼簡單,只是不能再細講了,太敏感了,再講會被抓走的,偷笑)。

      再下來,券商就可以閃亮登場啦!!!券商者承銷人也,你要通過他賣股票,投資者要通過他買股票,你說重要不重要?這麼重要就不能隨便選。我選券商看三點:1、券商的整體水平、實力、市場名聲如何,這個沒什麼好講的。2、保薦代表人的水平和對你看不看好、是否合得來。保代混口飯吃也不容易,為了妻兒老小當然是有項目就接,可接了後是把你力捧上市,還是當儲備項目養起來,其中的差別還是很大的。有的保代就是對某個項目提不起興趣,或疏於研究,你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一位好的保代應該是特別熱衷於你的產業,人脈廣、水平高,能在經營、管理上起到高參的作用,以後引入戰略投資者、增發、發債什麼的都用得上。我和有些保代就是一輩子的朋友,和有些則互相視為草芥。3、保代在券商中的地位。券商內部通道有限,保代地位高,他手裡的項目就往前排;保代地位低,他手裡的項目就往後站。這一點啊,你不在資本市場中有點道行還真不容易看透。你選好了律師做了初步的法律盡職調查,知道了有沒有「硬傷」;引入了會計師,賬目逐步清查一遍,知道以後如何調整、規範。現在把這麼個乾淨、有序的項目往哪個好的券商、好的保代面前一放,他都會動心啊!他肯定會興高采烈的、卯足了勁的給你研究一下商業模式、業務構成、上市節奏,認認真真的出一份《研究報告》。事到此時,你就是不上市了也值呀!一個乾淨、規範、發展有序的企業即將呈現在實際控制人的面前,作為董秘我想是可以大吼一聲「我要加薪!」的時候了。

      等等,大家先別急!你們以為我就是這麼膚淺的只想要老闆那可憐的幾千元加薪嗎?錯!老闆那是什麼人?是你的伯樂,是你的貴人,恩同再造,那可是一家人啊!你怎麼忍心再從他的口袋裡掏錢呢?咱折騰了這麼一大圈的目標是什麼?從股市圈錢?哎,又俗了,錯的二次方!!上市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是借助各位投資者的閒置資源更多的促進企業發展,同時把企業發展的成果回饋給所有投資者,從而完成優化資源配置的社會使命和公眾共同富裕的崇高目標!(我的眼眶濕潤了。)咱的目標其實是那些VC/PE!各位親,大家想想,面對這樣一家歷史清晰、架構合理、賬目合規、業務高速發展的擬上市公司,券商、會計師、律師都已進場,那些VC/PE都是啥眼神?都是啥眼神啊!那絕對是女流氓看到頂級男模感覺「帥到都合不攏腿」的眼神啊!哼!VC/PE們,老子就張好了口袋等你們往裡跳呢!(哎呀,12:30了,吃飯飯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41

也來談談「董事會秘書」這個倒霉行當!(第五篇) 殺狼求道

http://xueqiu.com/1759275068/23113587
今天中午的飯吃爽了,下午正好沒什麼事,就上來多寫一點吧,反正明天是週六,大家休息的時候可以多看點,我也明天上午有個很重要的會談,寫不成。

      首先,很驚訝這幾天有這麼多的朋友給我這幾篇粗淺的文章捧場,所以剛才能回覆的都一一回覆了,再次感謝大家對我的抬愛,如果沒有回覆到的朋友也請多多諒解,您們的過譽、指正我都一一看了,銘記於心。其次,我說的這些都是我親身的經歷感悟,是個案,不一定就是市場的普遍現象。也許對您有用,也許對您沒用,大家圖個樂就好了,圈內人眼尖希望給我留個面子;圈外人捧場希望也別找茬挑刺,否則故事不得不斷了,大家也就都沒樂子了。最後,開始講大家期待已久的我和VC/PE們博弈的故事吧:

      大家其實心裡都明白,現今中國的VC/PE和歐美成熟市場的是不太一樣的。簡單點說,就是人家的VC更多是衝著IPO去的,PE更多是衝著併購去的。可中國呢?VC/PE都攪和在一起,IPO是絕對的退出渠道,併購少之又少。有點錢的(往往是大企業主)或有點道行的(往往是投行出身),反正註冊個投資公司、成立個合夥制企業(基金),募集點錢就號稱是個VC/PE了。我這麼說,各位VC/PE大大們千萬不要以為我是有意貶低,而是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成熟性造成了現在這種魚龍混雜的局面,這是發展的必然階段,沒什麼好迴避的。我有一個老哥,在新疆庫爾勒三代務農,後來自家養牛的地變成了城市擴大後的住宅用地,蓋了幾棟商品房,做了四線城市的小開發商。結果讓我在浦東機場遇到好幾次,問之,答曰:我現在每個月都來上一個PE私募股權基金的課,以後我也要轉型做股權投資啦!哎,你看看這世道變的啊!不過這樣的所謂「PE」到還算憨厚。

      還有一群可稱其為「金融掮客」的人就有點可惡了。他們多為銀行、券商或上市公司高管出身,自己沒錢,但有過業界經歷,有些人脈,有關點系,到處找項目,找到項目又到處籌措資金,報著「投一筆算一筆,賺不到退出利潤也可以憑管理費生存」的心態,簡直不是做投資,而是在做投機!深圳董秘圈就有那麼幾位董秘,天天想著怎麼套各自大老闆的錢出來一起做個VC/PE。X鼎出身的一位奇葩,在廣東看一項目,上來就對企業的實際控制人說:我們在XX(浙江某縣城)給你們高管和研發人員提供二十套住房,夠不夠?那五十套呢?五十套夠不夠?!作為該企業的上市顧問,我當時真想抓起電話叫保安把這廝拖出去亂棍杖斃!尼瑪呀,這種滿嘴噴糞的GP,他的LP給他供的難道不是錢,而是大糞嗎?這樣一些VC/PE,你還期望他們能對企業有什麼專業化、高水平的投後管理、戰略支持?除了錢,你什麼都得不到(這些錢還是有相當代價的),而他們自己的口頭禪就是「錢不是主要的」!好矛盾啊!所以我也奉勸一些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不要看到哪家企業有什麼VC/PE參與期中就覺得它多麼有投資價值,很多東西可能只是你的幻想。

      當然,市場上也有專業人士出身做PE做得非常成功的,這裡我打破「不點名」的慣例公開點名的就是 「同創偉業」,其創始人鄭偉鶴先生原本就是資本市場的頂尖大律師,董事總經理馬衛國先生更是原聯合證券投行部的老總,市場上的大名也是如雷貫耳。人家做項目那叫一個細、投項目那叫一個准、投後服務那叫一個到位!對二級市場灰心喪氣的投資者們不妨認購些他們的產品,收益相當可觀。至於我本人嘛,錢少,達不到認購門檻(淚)。再點一個名就是「達晨創投」,其特點是合夥人普遍近視+靠招商銀行吃飯,哈哈。

      好了,說了這麼多我對VC/PE的感覺,就正式說說我自己企業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故事。我們當初想儘早引入PE,確實是想緩解資金緊張的狀況,同時希望有一筆大資金能幫助我們實現業績大爆發的計劃和通過PE專業的投後服務提升企業的治理水平。我儘早的選定律師、會計師、券商進場,就是要佈局造勢,佈一個開端良好的局、造一個規範經營的勢。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大批VC/PE聞風而動、紛至沓來。有專業的,也有不專業的,有政府主導的,也有民間資本的,有海外巨頭,也有市場名門,一時間真是「胖大的威猛、瘦小的精神」!我自己也是應接不暇、疲於奔命,曾經創造過一天接待5批PE的記錄,我一開講又是激情澎湃、口若懸河的那種,講得我是如歌如狂,聽得他們是如痴如醉。感覺真是比當年IPO路演的時候都累,那時一場路演對N多家機構投資人,現在可都是一對一的單練。累,但快樂!因為在這段時間裡,通過我的「演繹」,把項目說的天花亂墜但又沒脫離企業的基本面。董事長出來壓壓陣腳,剩下的事什麼都不用管了,所以他笑了。財務總監被我說得沒機會冒泡,只能黑著臉乾坐著提供報表,所以他哭了。親們,你們說,我一個董秘,投資者關係做到這份上,夫復何求?我對PE來訪就本著三點:吃好、喝好、盡調好!我給整個董秘辦的要求就是:說好、陪好、配合好!

      光說不練也不是真本事,迅速確定了幾家不錯的PE作為意向合作夥伴後,就正式進入PE進場對項目盡職調查的環節,這時我布的先選律師、會計師、券商進場的這個「陣」的巨大威力就顯現出來了:

      你PE要法務盡調?不用了吧,國內頂級律師事務所的名牌律師出的《法律盡職調查報告》認真讀去(當然有些內容是有刪減的,但無篡改)。什麼什麼?你PE外聘的小律師不認?「X大律師啊,快給你的老同學打電話,他的學生XXX現在居然不認你這個師伯出的報告!年輕人要好好教育啊。。。」然後過兩天那個小律師就真一臉綠了。

      你PE要財務盡調?也不用了吧,頂尖會計師事務所的大牌會計師簽字的《審計報告》仔細看去。什麼什麼?你PE的CPA還說有問題?哦,行啊,「X老師啊,你這個拿了ACCA的老CPA過來給年輕的CPA指點一下嘛,人家有小問題搞不懂呢!」CPA就完敗了。

      你PE多輪訪談後對商業模式還有質疑?金字招牌券商的《研究報告》看了沒有?什麼什麼?還是有異議?老牌保代何在?上!滅了對方的小投資經理!現在是你展現二十年資本圈功底的時候到啦!

(擦!臨時一個電話,要去打羽毛球,哎,對不起了各位,回來在接著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42

也來談談「董事會秘書」這個倒霉行當!(第六篇) 西來問道

http://xueqiu.com/1759275068/23120672
昨日沒有更新,是因為週五下午多寫了一篇,加上昨天全天都排滿了。但也正是週五下午的「趕工」所以在「第五篇」的後半部分寫接待PE盡調的部分的有些倉促,引來不少朋友的異議。其實我只是把眾多接待案例中最巧合、最有趣、最有典型意義的幾個抽出來、組合在一起給大家說說,你沒遇到過的就一定沒發生嗎?我只說我自己遇到的事,這些事是在特定條件下、在專屬背景下發生的,比如說有幾個朋友糾結於「你這個拿了ACCA的老牌CPA過來給年輕CPA指點一下嘛」這句話,就到底是ACCA強還是CPA強爭論的不亦樂乎,可其實他們都背離了基本面,都忘了這句話是描述發生在我們這個項目上的情況,而我們這個項目因為有海外資產,所以有些事必須得是ACCA才能完成。好了,我這樣一說,是ACCA強還是CPA強的爭論在我的這事例中瞬間變得沒意義了吧?所以先別急著爭論,資本圈的水太深了,有句話叫「活得久了真是什麼樣的事都能見到,但也見不全」,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這個人天生神經弱,容易笑、容易哭,生活中平凡事件我都是以笑眼看待、喜歡以搞笑的方式表達。哎,誰的人生不是煎熬?何必那麼較真,聽故事就好了。(順祝大家元宵節快樂,閤家團圓!)

      書歸正傳,看起來我的方法應付PE的盡調是遊刃有餘的,可實際上每個PE都有其基於各種原因的獨立判斷,哪怕這些判斷的邏輯是稀奇古怪、啼笑皆非的。我和我的團隊所能做的只是引導他們做出更有利於我們的判斷而已。所以我的那些「謀局布勢」充其量只是讓企業佔到了「地利」。更關鍵的還有「天時」和「人和」。和投資者打交道什麼是「天時」?市場的客觀環境和即時動態就是」天時「。09年恢復IPO時,資金洶湧澎湃、一發不可收拾,那陣子哪家IPO項目的發行市盈率不是高得讓人瞠目?超發之多讓人結舌?很多中介機構都趁此在與發行人的協議裡寫上了如果超發獎勵多少多少,但其實圈內人都心知肚明:中介機構的水平還是那樣,超發不是你有能耐,而是市場資金量實在太大了!等到市場資金水位回落後看看2012的IPO市場,發行市盈率幾何?超發幾何?但很多企業主不是資本市場的場內選手啊,所以他們的意識、感覺總是落後半拍的。他們還是停留在發行市盈率普遍在40陪的美好時光裡,所以一開口就問PE要20倍的估值。在這一點上,我和PE們是一樣的:春江水暖鴨先知!目前市場上IPO的發行市盈率也就在20倍,你讓PE怎麼給你20倍的估值?什麼什麼?現在發行市盈率低,等三年後項目上市時就發行市盈率就上去了?哎,這都是什麼一廂情願的屁話呀!那三年後要是發行市盈率更低呢?PE不是賠死?有的時候,給學理工科出身的老闆解釋市場即期定價機制簡直和畫一條零風險基準利率曲線一樣困難!我勸實際控制人要現實一點,現在這個市場環境下是不可強求20倍估值滴,他卻給我扣上一頂「胳膊肘往外拐」的帽子!

      說到這,我插一段關於中國PE的看法。我是太瞭解中國PE的生存方式和現狀了,敢像第五篇裡提到的那樣「玩」他們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所以我在這裡也不得不站出來替他們說句公道話:PE也難啊!列位看官,你們有福了,見證一個資本圈的歷史性時刻吧,有一條以前沒人公開提,我今天首次公開提出來:PE機構(GP)的盈利遊戲其實不光是和市場的博弈、和項目的博弈,更是和投資人(LP)的博弈!每隻PE基金就賺那麼多錢,剛成立沒名氣的時候需要立招牌,所以賺了錢給LP多分一點;等立住了招牌,那咱GP就多留一點。肯定有人跳出來強烈質疑我這一觀點說「不是有利潤分成的法律協議嘛!」呵呵,你真以為這麼簡單?只能說明水太深,你還沒摸清。所以PE機構在這種三重博弈下只能謹謹慎慎投項目、戰戰兢兢等上市,只能以當下的市場行情為說辭,死命往下壓估值。即便這樣看看現在IPO市場哀鴻遍野的樣子,看看存量項目、看看市場資金,我認為前兩年僅靠IPO的「中國式」PE能笑到最後簡直就是小概率事件!這也是我婉拒了多家PE邀請擔任合夥人的根本原因。2012年已經募、投、退困難了,13年、14年、15年很多基金到期後一幕接一幕的好戲必將上演。出路在哪?市場資金面寬鬆?嗯,松得了一時,松得了一世?再說,太鬆了你就不爽了!(哇,哈哈哈,思想邪惡的同學面壁去!)我堅定的認為:PE的出路在併購市場!好了,打住,這是另一個話題了,不深入展開了。

      說了「天時」,接下來說「人和」。什麼叫「人和」?就是項目企業和PE機構間整體的相互感覺以及企業實際控制人和PE大佬間的相互感覺。這個很好理解,簡單說就叫「緣分」。緣乃天定,份屬人為!有的企業不錯,但投資團隊就是對企業不懂、不感興趣,這時你說破嘴也沒用,不如轉身去找下一家投資機構;有的企業不咋地,但投資團隊就是看好這個行業,就是想投資後幫企業做好,也是常有的。關鍵是看董秘怎麼做好管理層和投資人之間的溝通協調工作。但你以為做好溝通協調工作就沒事了?也不是!有次安排了我老闆與某PE界大佬餐敘。我老闆理工科出身又市場感覺超好,講起技術、營銷頭頭是道,聽得大佬興高采烈。可當討論到財務問題時,我老闆說的驢唇不對馬嘴!不由得大佬嘴角一咧輕蔑的一笑。事後我那具有少女般細膩心思的老闆問我:「他咧嘴了,還輕蔑的一笑!為什麼?」為什麼?!!!我心裡想:我TM不抽你丫的都是好的!末了,我還背上一個「薦人不淑」的罪名。結果可想而知,沒結果唄。

      好了,天時、地利、人和大概的情況就是這樣。先說我第三任董秘期間為公司引入戰略投資者的結果:用了9個月,為公司引入了X億的資金,雖然公司估值沒有達到實際控人那異想天開的預期,但也高於同期市場水平和我的預期(可以透露一下,PE15倍,你們自己想吧),在上海某頂級酒店高調召開了慶祝大會。但對此結果,我—並—不—滿—意!甚至可以說痛心疾首!有的時候我真想問問蒼天:雖說每個人都會遇到豬一樣的隊友,但為什麼我的隊友這麼豬!!!?在經過三個多月的PE初輪接洽(刷了一批)和兩個多月的PE盡調(剩下3家)後,終於有一家規模中等,行事低調,但各方面很符合我們資金+業務支持+管理諮詢需求的PE與我們達成了合作意向。說實話,平心而論這家PE能經得住我那樣的「玩」也真是不容易,他們細緻入微、嚴謹科學的評估過程也確實讓人佩服。可就在我親自開車載著老闆去簽協議的路上,老闆突然以一種戲謔的口氣問我一句:「你們這個行當一般這種情況下要是最終投成了要多少獎勵?」看我半天沒出聲,他又補了一句:「沒事沒事,說說嘛、說說嘛!」我半天沒出聲,是因為我當時心就涼了,強忍著不讓淚水往下淌!(寫到這裡,我再一次想哭。)我是哪種「行當」?什麼叫「要多少獎勵」?沒錯,我們做資本運作的,不像研發、生產、銷售人員那樣跟企業跟的久,往往是企業在做到一定規模後要上市了才招我們進來,看似我們輕而易舉的就分享了企業先期發展的成果。可是老闆們,你們想過沒有,研發、生產、銷售人員只要一有機會,分分鐘就可以跳出去另立門戶,就可以成為你們親手養大的狼!去盜用你們的成果、去仿冒你們的產品、去侵蝕你們的市場,很多貌似忠厚、看似勤懇的研發、生產、銷售人員往往和你們是恩—仇關係!(只是就事論事,望大多數善良的相關人員海涵、表多想。)而我們呢?我們其實和財務、行政、人力人員是一樣一樣的,我們貌似哪個企業都需要,到哪裡都能做,可我們做事需要一個平台,而且得是一個很大的平台。只要你們願意給我們一個安穩、溫暖的平台,我們是哪裡都不會去的!更不可能自立門戶,因為我們連擺個水果攤都不行啊!正所謂「身負屠龍藝,焉能宰犬羊!」哼,我們這個「行當」?我們是董事會秘書!是中國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管理層中唯一做出執業資質要求的「行當」!就憑這一點,你敢用稱呼下九流一般口氣稱呼之為「行當」就是瞎了你的鈦合金狗眼!(太激動了,平復一下心情回來再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4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