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節能減碳一定是好的嗎?

2011-6-13  TCW




Q:我工作的鎮公所響應節能減碳,冷氣早上十點才開,中午休息冷氣也關掉,空調溫度設很高,同事抱怨辦公室太熱,這樣做是對還是錯呢?

A:如果有人說,我們要盡可能節省汽油,所以人們開車時碰到塞車就熄火,晚上開車也不開燈以免浪費油(用電也會耗油),開車時即使酷暑也不開空調,上車前先去拉坨屎以減少載重,這樣實行下來,一定能把汽油的使用量降到最低。

但如果真有人這樣子省油,一定會被當成瘋子。因為這種「只顧省油」的行徑,完全忽略為了省油要付出的代價。也就是說,為了節省汽油,人們要付出的各種代價,遠比那省下汽油的價值還高,任何頭腦正常的人都不會這樣做。

奇怪的是,如果提到「節能減碳」,有些人卻都忘了「代價」這回事,這些人認為節能減碳是不用付代價的。所以我們看到,有些辦公室空調能不開就不開,完全不 管在悶熱環境工作的員工,可能因此生產力降低甚至生病;或是學校為了省電,關閉夜間照明,卻不管夜歸師生可能因視線不良而摔傷,這種只顧「節能減碳」卻無 視代價的行徑,和那「只顧省油」的瘋狂行為有何差別?

從字面上來看,「節能減碳」是一個沒有「經濟效率」的概念,因為它意味著要把單一資源(能源)節省到最大,卻沒顧慮到因此要耗掉更多的其他資源。也就是 說,我們可以把A資源的成本壓縮到最小,但這就意味我們得耗掉更多B資源,這些增加的成本,到頭來會比省下的A資源價值還高。

這就是「邊際成本遞增」的概念:我們可以把「節能減碳」當成一項產品,當「節能減碳」這項產品的產量逐漸提高,也就是我們節省的能源越來越多,我們就被迫 要把越來越不適合生產「節能減碳」這項產品的資源,從別的地方挪過來使用,因此每多生產「節能減碳」一單位,要消耗掉的其他資源就越來越多,增加的成本也 就越來越高。

因此,我們要問的是:「節能減碳」所節省下的能源,和因此多消耗掉的其他資源相比,究竟哪個價值更高?例如,今天我們用水把使用過的免洗筷洗乾淨,這樣就 少用免洗筷而不用多砍樹,但我們卻因此多用了水(也多耗了我們的時間),如果多用掉的水,比省下的樹木更有價值,那犧牲水來保留樹木,就是一種浪費。

「節能減碳」只是一個「技術效率」的概念,也就是只追求單一資源的成本最小,例如把燈泡做到最省電、把汽車做到最省油、把冷氣開到最不耗電,但我們更重視 「經濟效率」:為了燈泡更省電、車更省油、冷氣更不耗電,我們要負擔的額外成本,和我們節省下來的資源相比,是否值得?這才是在「節能減碳」口號滿天飛 時,更值得關注的問題。

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問:http://www.bwnet.com.tw/Dr.A/E-mail:[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69

跟蹤記錄-好孩子國際是個好的投資標的嗎?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0yywl.html

正面:

1、很強的設計製造能力,國內的品牌知名度很高,市場佔有率也不低。

2、在國內市場沒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3、可能從品類上向廣度延伸。

4、國內的汽車嬰兒安全座椅推廣可能會在某個時期加速。

5、估值仍以「製造業」為標準,應該屬於偏低水平,較IPO價格跌幅超過55%,價格看起來似乎有吸引力。

 

反面:

1、出口占比大,歐洲市場佔29%,北美佔比也達到30%,歐美經濟波動影響理論上應該較大。

2、出口沒有自主品牌,對內渠道的掌控力度積弱,較低的毛利率顯示公司沒有品牌的溢價(定價權)。

3、在橫向多元化中產生了一定的虧損,服裝、嬰兒用品業務前景不明。

4、聘請國內一家爛策劃公司,策劃了一次極爛的廣告營銷(非誠勿擾節目後插播的廣告,夠弱智的策劃,夠弱智的廣告!)從中也可看到,公司仍是一家傳統的製造型企業,擅長製造,而非營銷,這是公司最大的短板。

 

核心競爭優勢:設計製造能力,相對國外的成本優勢,相對國內的技術優勢。品牌有較高的知名度。

 

改變的契機:深度營銷梳理國內銷售渠道,自建或加盟建立品牌的形象店,通過形象店樹立品牌,吸引加盟商。增加國內銷售的佔比,從一家出口製造型企業,轉為國內品牌運營商。

 

失敗的因素:渠道改革缺乏成效,國內銷售進度遲緩,海外受歐債危機影響出口滑落。

 

分析的要點:

 

1、考察公司的加盟店、母嬰店中產品的陳列、銷售情況。觀察公司財報數據中的國內銷售情況,國內銷售部分的毛利率變化。

2、考察公司過去在2008-2009年次貸危機中的出口市場情況(相對於經濟波動的彈性?高?低?)。跟蹤目前公司出口歐洲、北美的銷售情況。

3、跟蹤公司新出產品的類別,觀察是否有過度橫向多元化的風險?

4、跟蹤國內關於汽車嬰兒安全座椅規範的推進情況。強制性?時間表?推進的力度?阻力?可信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85

客戶有講道理的嗎?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293
 每個人都可講出一堆不講理客戶的故事。有一個作者(客戶)打電話給我,劈頭就是一連串的抱怨:說現在我的公司是大出版社,完全不理小作者的需求, 買書沒準時送達,想用版稅抵扣購書款被公司拒絕,想辦活動推廣書,卻被公司刁難……我一聽就知道,這位作者的要求違反了我公司內的作業規範,當然會被拒 絕,但是身為一個作者,他想做的事情不能如願,當然十分生氣,尤其他還認識我,自覺理當要有一些小特權。


  我當然要處理,我把主管找來,一問起這位作者,這位主管就激動起來,顯然他早已知道作者會向我告狀,因此就滔滔不絕地訴說起這位作者的各種「豐功偉績」,如何把他的團隊弄得人仰馬翻,希望我主持公道。


  我要他平靜下來,我問他:「你還要和這位作者合作嗎?」他回答:「要!」我說:「這就對了,就算你不要再和這位作者合作,都要把他的問題『搞定』,更 何況你還珍惜他,那就更要化解他的問題。客戶沒有講理的,搞定不講理的客戶,你就有做不完的生意!」對出版社而言,有好的作者,就有好的內容,就有暢銷 書,出版社就風生水起,因此「侍候」作者(客戶)是出版人的基本能力。問題是:我公司裡充斥著充滿文化理想的編輯人,他們想做的是「好書」,他們沒有想過 要侍候人,因此當作者提出複雜的、麻煩的,或者根本是無理的要求時,我的團隊成員就不知如何應付了。


  在組織裡,我一直在推廣一個觀念,那就是如何從工作者(編輯)變身為經營者(出版人),出版人不只有文化理想,還能完成生意,讓文化理想變成「好生 意」,這樣偉大的文化事業才能永續經營。經營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侍候客戶,客戶通常都是不講理的,而通常最不講理的客戶,會帶給你最大的生意。或者,換句 話說,搞定最不講理的客戶的能力,就代表你有最強的經營能力。所有的工作者,最好都要有搞定客戶的觀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14

市場永遠是對的嗎? 孔浩

http://xueqiu.com/4597321373/23590886
常常聽到一些投資者這樣說---(一):「市場永遠是對的,錯的一定是投資者」,這種認識的投資者很多。也發現投資者(包括巴菲特)很多時候也這麼說,---(二):「市場的情緒是琢磨不定的,往往漲過頭或跌過頭,市場經常情緒化,非理性的,因此市場很多時候是錯的」。上面兩種觀點對比,貌似一對矛盾,那市場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呢?

首先必須得清楚「市場」指的是什麼意思?經濟學上,市場就是股票價格對於股票價值的反映,看歷史各國股市K線形態,價格根據價值上下波動,很多時候(金融危機等刺激)是劇烈波動,非均衡的表現。一般投資者認識上,狹隘來說就是資本市場,二級市場,股票市場。具體表現形式上就可以說道瓊斯指數,上證指數……,首先有一點是確定的,市場就是市場本身,市場的走勢是歷史下的客觀事實的反映,而這種客觀事實是與極端暴漲暴跌市場情緒無關的。如果,把市場從這個角度理解,參考上文(一)指的其是客觀事實,把客觀事實等同與「對」,投資者如果方向做反,或者買入過後,一直下跌,這是客觀事實,但市場(漲跌的客觀事實)的「對」了嗎?投資者就錯了嗎?這些展開來又取決於投資者對於市場的理解的角度了。中短線強調漲跌的投資者當然認為自己判斷錯了,因為一買入下單後第一秒時候這類投資者就定義了此刻上漲才是對的,這部分投資者判斷錯了,得尊重市場的脾氣,這就是上文(一)的大部分投資者的觀點,他們的順其自然,時刻尊重市場,他們經常說投資應該順勢而為。有(一)觀點思維模式的投資者往往把市場放在比自我判斷更重要的位置。但(2)觀點的投資者顯然有另外的解讀,真正的價值投資者肯定不因為市場漲跌就認為自己錯,因為他們評判的標準不同,他們對自己的標的買入之前就定義了價值,而其市場市場中短期是難以琢磨無法預測的,因此,他們只會利用市場,利用市場犯錯的時候,就是大幅暴跌的時候,他們從容出手買入,不因市場中短期漲跌而認為自己錯的,因此,有(二)觀點思維模式的投資者往往把自我價值判斷放在比市場本身更重要的位置。說到底是兩種風格與思維模式。

很多時候,我們看待市場,還得區分是:1:強有效;2:中等有效;3:弱有效。美國市場可能偏向強中有效,而中國股市目前發展階段(本質上重融資輕回報,制度監管落後,無法有效保護中小股東,形式上表現為大藍籌與ST中小市值走勢兩極分化)肯定是中弱有效範圍。很多朋友如果從上文(一)的思維邏輯去看,也會發現很多投資者說---「A股是最不值得投資最坑爹的地方,十年前是2000點目前還是,美國都新高了。」一些朋友如果從上文(二)餓思維邏輯去看,因為市場本身的不成熟,情緒反應過度過大,恰恰可以做到更好的發現價格與價值的偏離程度,恰恰更適合更利於價值投資。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思維模式,衍生出來的邏輯以及看法差異很大。筆者認為自己尊重敬畏市場,但我認為市場就是市場,市場有對也有錯,最主要是利於市場非理性時候,對於價格價值的偏離程度,來發現價值創造價值實現價值。這才是我們投資的本質。

                                                                            孔浩  陸家嘴  2013.04.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11

市場是有效的嗎?

來源: http://xueqiu.com/3337141443/27111806

有效市場一說,經常被經濟學家們奉為圭臬。芒格則滿不在乎地總是嘲笑這種說辭。那麽市場到底有效否?巴菲特先生說,市場大多數情況下是合理的,但並非總是合理。換句話說,要真完全有效了,俺巴菲特吃啥?讓俺們先預備些知識來解讀。一、隨機遊走,布朗運動。有效市場假說是根據布朗運動規律做的假設。大家知道布朗運動的統計規律是正態分布,也叫高斯分布。其中的變量之間是互相獨立的。二、分形。布朗運動很常見嗎?我們這是個生物世界,常見的另外一種形態:分形。你常吃的花椰菜、常見的雪花,它們有一個相通之處:自相似。 我們的左手跟右手相似,而自相似呢,則是放大看,局部與整體之間有相似的情況。這種類型,在數學上有一個統稱,叫做分形。描述這種分形的數學工具是分數維。我們知道現實空間是三維的。平面是二維的,線條是一維的。1.5維是啥意思?布朗運動的分數維就是1.5維的。三、Hurst冪。Hurst是個公務員,出差到埃及,在尼羅河發現了這個冪。他發現,尼羅河水文數據的方差跟觀察時間不成正比,而跟觀察時間的2倍Hurst冪成正比。Hurst冪跟分數維的關系是:分數維=2-Hurst冪也就是說,布朗運動的Hurst冪是0.5。尼羅河的Hurst冪是0.91。長江的Hurst冪,在宜昌觀測到的是0.6,在漢口觀測到的是0.72。大家也對股市進行了觀測,發現股市的Hurst冪大於0.5,也就是說,不符合有效市場假說。Hurst冪是這樣的特性:小於0.5,則波動比布朗運動劇烈,增量之間負相關,這叫做反持續效應。大於0.5,則波動比布朗運動平緩,變 量之間不獨立,有記憶作用,當前可以影響未來。這叫做持續效應。有人研究,滬市波動的Hurst冪達到0.873,相當驚人的一個數,快趕上尼羅河了。四、T+1與 坐莊前面咱可看到了股市hurst冪高高在上的數據,這是啥意思呢?就是A股目前的交易形態適合被操縱。市場不是有效市場,卻可以被有效操縱。這種容易被操縱的交易形態正是十九年前頂層設計的結果。95年頂層設計,把T+0交易改為T+1交易,自那以後,場內坐莊局面就形成了。Hurst冪高嘛,適合坐莊。最著名的就是德隆操縱案了吧?那個案例,要不是他的融資利率太高,不知可以操縱幾年呢。俺臆測,如果利率如今天這麽低,從那時維持到今天都可以。五、T+1與IPO改革最近肖鋼被罵得夠嗆,新華社連續發文抨擊。從以上四條預備的知識看。Hurst冪高,波動性就大,遇上操縱,所形成的價格就會長期失真。所以這個市場的打新股收益率是十余年大大高於資金市場的年利率。新股不敗成了神話,以至於經常需要為這種紅利的分配大動幹戈。六、T+0與保護中小投資者保護中小投資者是這十幾年的老僧常 談。為啥要保護?T+1的高Hurst冪形成的價格會長期對中小投資者不利。據說道指的Hurst冪只有0.62,人家是T+0吶。那麽當年為啥要把T+0改為T+1呢?俺臆測,是為了保護大資金大機構。當年在滬市可以交易國債期貨,散戶們集中智慧跟當年最大的證券公司“萬國證券,證券萬國”搏鬥取得了全勝。雖然有人說中經開在那里帶頭做多。但是在萬國失利後的手工平倉大會上,紅馬甲們看到的多數是中小投資者在啃噬機構。為啥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中小投資者集體的認知盈余遠遠大於機構。http://book.douban.com/subject/7007666/一個一萬個投資者,每個人控制十萬元的資金所體現出來的智慧,可能會遠遠大於一個人控制的十億資金的智慧。七、不知道是否有人真心想讓市場公平點?那就退回T+0吧,至少有可能讓股市波動的Hurst冪低些,不是嗎?聲明:俺上述觀點均屬臆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804

銀行業是同質化的嗎? 護城河

http://xueqiu.com/5480875446/27214598
需要思考一個問題,銀行業務是不是非常的同質化,如果是,那麼未來的競爭就必然會越來越激烈,跟家電企業似的,利潤越來越薄。。。要麼差異,要麼消亡。
鄧德隆:「(特勞特先生)研究美國的金融機構的同質化程度,他用了一個從0-100分比,也就是說0是沒有差異性,100分是差異性最強。在整個金融界他的統計結果是0。換句話說,你從定位的角度來解讀金融危機和所有金融學家解讀的就完全不一樣。我們經濟學家更多從宏觀的角度,次貸危機、貨幣超發等等的角度。但是特勞特先生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因為沒有差異銀行就會死亡,他就會金融危機。在他看來這個問題很簡單,沒有那麼複雜,對不對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可以從他的視角看問題。所以我也這麼判斷,一旦在中國放開民營金融,那麼多的銀行,那麼多城市商業銀行,信用社,基本上同質化程度是0,我們一旦打開市場就是一場價格戰,大量的企業會倒閉。和家電行業最後打到論斤賣是一個道理。只要我們的企業家稍微有競爭力,就會一堆人給你錢,你就可以一家比一家,就把價格打下去。」
巴菲特:「銀行業是非常好的事業,除非你老幹些蠢事。你可以很便宜地取得資金,不用幹些蠢事。但是銀行常會掉入做蠢事的循環,而且是一窩瘋地發蠢,就像80年代國際信貸的事情那樣。」 「銀行業通常是一個糟糕的行業,但並一定是糟糕的行業」,「銀行家們經常會做蠢事,但並不一定會做蠢事。」 (只要不干傻事,銀行就是個好行業。銀行業是一個很好的行業,但總是週期性的群體做傻事!)
芒格:(2003股東大會上)「銀行業一直是一個完美的金礦(Perfectgoldmine),就像我在不同的Berkshire會議上多次說過的那樣,沃倫與我在這方面都搞砸了。或許我們應該在銀行上面投入更多的資金。銀行業的盈利水平後來變得比我們起初的判斷要高得多。儘管我們在銀行業上做得不錯,不過或許我們在該行業上的倉位應該更重一些,銀行業的賺錢之道簡直可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583

股息從哪裡來? 股息是從股價中扣除的嗎? 市場先生自語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4/03/blog-post_11.html
有些朋友投資股票永遠不重視股息, 原因是要等很長時間, 包括等公司公佈業績, 之後要等股息除淨, 再等股息派發.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認為股息來自股價, 舉例, 如果你以10元買入一支股票, 派股息1元, 假設股價一直沒有升跌, 到股息除淨當日, 股價會自動下跌1元至9元, 因此, 朋友認為雖然收到1元股息, 但股價又扣除1元, 根本無著數. 事實真的如此嗎? 股息真的是來自股價嗎? 如果有投資者在2000年1月4日以當日收市價50元買入#26中華汽車, 持有至今大約13年總共收取股息每股51.66元, 如果股息來自股價是成立的話, 現時中華汽車的股價應該為負1.66元, 不過, 事實是, 執筆之時(註: 上星期六)中華汽車的股價為62元, 比2000年1月4日還要高12元. 因此, 股息來自股價其實只是錯覺, 真正的事實是, 股息其實來自股東資產淨值, 舉例, 如果派息之前股東資產淨值是每股100元, 派完股息5元之後股東資產淨值會跌至95元, 不過, 如果企業的股東資金回報率(ROE)有10%, 表示靠經營生意可以賺取利潤9.5元, 股東資產淨值因此可以提高至104.5元, 由此可見, 只要生意可以繼續有利潤, 股息便可以長派長有, 生生不息. 以中華汽車為例, 主要業務為持有投資物業收租, 由於派給股東的股息來自租務的利潤, 而無損投資物業本身, 因此, 只要繼續持有投資物業, 便年年都有租務利潤可以派發給股東, 這種盈利模式便有持續性. 

有朋友問筆者為何不少地產股和收租股的股價相對資產淨值都有大折讓. 以中華汽車為例, 截至2013年底股東資產淨值為每股156元, 上星期收市價只有62元, 表示市帳率只有0.397倍, 折讓高達6成. 原因是收租股資產淨值的提升, 主要來自投資物業重估盈餘, 而非來自經營業務本身. 中華汽車最近公佈的中期業務顯示稅前盈利大增1.8276億元或67.23%至4.5462億元, 不過, 當中有3.798億元來自投資物業重估盈餘, 佔了總稅前盈利的83.54%, 如果撇除投資物業重估盈餘, 經營業務的稅前盈利其實只是增加了7.25%. 問題是, 投資物業重估盈餘只是帳面上的非現金利潤, 除非集團將投資物業出售, 否則永遠都是"有得睇, 無得使". 投資物業重估盈餘不單增加了集團盈利的"水份", 也大幅膨脹了股東資產淨值. 隨著年月累積, 股東資產淨值因為投資物業重估盈餘而迅速上升, 與可以分派的現金盈利大幅脫節, 既然集團不太可能出售投資物業, 投資者自然也不願意以貼近市值買入收租股, 因此, 收租股的股價相對資產淨值有大幅折讓便成了普遍現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740

圖解 各國人啥時候退休?你會是最早的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9373.html

圖解 各國人啥時候退休?你會是最早的嗎?

第一財經日報 2015-10-20 07:08:00

人社部日前介紹“十二五”以來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成就,稱我國是世界上退休年齡最早的國家,平均退休年齡不到55歲。

 

編輯:李燕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595

周末一樂:投資會變成“狗”養的嗎?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1c9.html

    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阿爾法狗)連續2場擊敗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震驚世界!專家預計,剩余3場阿爾法狗取勝是大概率事件,即5場全勝。

    19年前,戰勝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的IBM的電腦“深藍”,它只不過是集所有高手之大成,棋路是由事先輸入高手們的棋譜為依據的,但阿爾法狗則不同,它是智能機器人,具有自學能力,能夠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比如,阿爾法狗已經自我對弈了3000萬盤棋局(而一個職業圍棋選手一生頂多也只比賽幾千場而已),從而不斷提高和完善棋路;它與每個高手比賽一次,就會自動提升一步,達到更高的水平;這就意味著,任何一個高手一旦輸給了阿爾法狗,那他以後很可能就再也無望戰勝這只狗了。從這點上看,阿爾法狗似乎具有人類大腦的某些功能了吧?可怕!

    據此,有人說,這種阿爾法狗以後將會紛紛鉆到金融市場里,比如,應用於期貨和股票交易。有個炒股同事詼諧地說:“以後做股票的都是他媽的‘狗’養的!哈哈!”

    其實,投資永遠不必把阿爾法狗當回事。1、因為股市是個典型的複雜性適應系統,充滿不確定性,而阿爾法狗只對具有邏輯關系的確定性事件有功效。而股市並非是個完全有效市場,不是個完全講邏輯講道理的地方,所以阿爾法狗面對市場的這種無效性勢必束手無策,任憑它再有多強的自學能力,也都無濟於事。2、股市具有索羅斯所說的“反身性”特點,阿爾法狗的決策來自於市場現有的表現,但反過來,它的行為同時也成為了市場變化的因素,這種不確定性問題阿爾法狗怎麽解決得了呢?好比一個人拉著自己的頭發怎麽離開得了地面?由於阿爾法狗是按照邏輯行事的,結果勢必強化“反身性”作用,陷入惡性循環之中,於是市場上將出現一片“狗咬狗”的慘景,如我在小文《“阿爾法”與“貝塔”》(2015-10-15)中所說的:“要是某臺電腦或某個機器人一旦出現‘恐慌情緒’,即刻就會閃電般地蔓延到市場各個角落,隨即就會發生迅雷不及掩耳的踩踏事故,大多數采用‘阿爾法’的人還不是照樣遭殃嗎?”

    至於科幻電影所描述的,人類制造了智能機器人而最終被機器人消滅,這只是科幻娛樂罷了,哪能當真?就好比上帝創造了人類,但人類連上帝是怎樣的都永遠不知道,怎能戰勝上帝?那麽人類制造了機器人,機器人又怎能知道並戰勝人類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763

互聯網家裝,有賺錢的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4/156916.shtml

互聯網家裝,有賺錢的嗎?
丁祖昱評樓市 丁祖昱評樓市

互聯網家裝,有賺錢的嗎?

家裝行業和物業一樣,遲早會迎來風口,受到開發商和資本的重視。

裝修行業一直存在著生產不規範、質量問題、供給雙方信息不平衡、消費者缺乏信任、後續保障服務跟不上等痛點。一年前,北京萬科和鏈家合作成立了一家裝修公司,嘗試借助他們的大品牌出身、精工品質和嚴格品控將家裝行業的痛點一一擊破。

但萬科鏈家一直未能盈利,且他們當下的目標也是在 15 萬家裝修公司中活下去,到今年 3 月底,萬科鏈家做到了每月 500 單的成績(而整個北京市場中,一年 5000 套即可成為行業銷冠)。同樣的問題互聯網家裝公司也要面對。在各類傳統家裝、互聯網家裝用不同的模式和方向切入到這個萬億級市場時,互聯網家裝紛紛表示自己的目標是改變消費理念、降低供應鏈成本、提高家裝效率。我們先來看看大家都是怎麽做的。

專註信息和交易撮合模式

以土巴兔和優裝美家,都是建立平臺,讓不同規模的第三方裝修公司進駐後為業主提供服務,只是家裝公司的檔次和標準不同,前者像淘寶,後者像天貓。

設計平臺模式

“延展”設計類也是這兩年為了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誕生的,在線工具可快速生成效果圖及裝修預算。此類商業模式的出發點是讓設計師主導整個裝修過程,串起後續的采購和施工。

家裝電商模式

由綜合電商成熟以後,開始轉移目光,家裝就是電商看中的一個方向。有 IT 和互聯網的介入,能實現品牌集中度,提升效率。

直通工長模式

新浪搶工長以工長作為整個裝修流程中的主導,打破傳統家裝行業潛規則,整治亂收費,去掉不必要的提成,減少門店運營費用。

70E4.tmp

互聯網家裝生態圖譜(丁祖昱評樓市制圖)

除了上述這些模式,傳統家裝公司和開發商憑借著每年新交付的樓盤和積累的線下家裝經驗也開始轉型。此外,還有目前不太成熟的監理模式和幾乎每種模式下都會推出的“裝修套餐”。

基於上述盤點,我們看到互聯網家裝都在嘗試解決裝修過程中的各種痛點,但盈利呢?有哪一家互聯網家裝公司敢說自己是掙錢的呢?未來,我認為家裝行業有以下兩個趨勢。

趨勢一:

面向 B 端的家裝是潮流

無論是信息、設計、還是電商服務,直接瞄準的都是 C 端客戶。而一些傳統家裝和開發商本身所開啟的家裝創新模式直接瞄準的是 B 端。

應該說直采、規模化等優勢不能說是多大的優勢,相反獲客成本才是優勢。以萬科鏈家為例,它本質上與土巴兔、愛空間等沒太大區別。最大的優勢是二者能直接面對線下的大規模客戶,利用各自的品牌和服務提高轉化率。將來能否把裝修和賣房打包售賣,讓裝修成為各自主營業務中的補充/增值服務,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從近年來全/精裝修交付比例和政府政策上也可以看出這點。與國外相比,我國的精裝房交付比例是很低的,政府這兩年也一直在推廣全/精裝交付。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趨勢。

包括很多裝修公司也看到了這點,例如我知道有一家叫著品宅的公司,他們也嘗試利用 B2B2C 為客戶提供全裝修定制解決方案,從房企實實在在的線下需求入手,為定制化全裝修樓盤建立滿足購房客戶定制體驗、互動的交互平臺,滿足購房的差異化需求。

趨勢二:

社區這塊蛋糕,裝修公司也不會放過

有一個叫“籬笆網”的社區,最早是一位叫張國華的醫生在自家搜尋資料、咨詢裝修時創辦的。這種專門討論裝修的 BBS 的早期盈利很簡單,通過廣告投放和商家入駐掙錢。

這家創立於 2002 年的垂直細分類 BBS 的網頁設計很簡單,發展路徑也很明朗。

一開始大家都圍繞著買房和裝修展開話題,02 年時,門戶網站剛興起不久,看多了信息的網民們對於這種能交流和討論的新型互聯網產品還是很有興趣的。聊著聊著就發現學車、生子、育兒、旅遊等話題也開始慢慢進入。

我還看到傳統的家裝公司和物業公司合作,也試圖通過裝修這件事建立與消費者的信任感,然後打通社區。看來,社區這塊大蛋糕,人人都想吃。

今天我們回頭看,發現圍繞著房地產上下遊產業鏈上,凡是涉及到人的個性化需求方面的管理,都比較難做,比如物業和家裝。

隨著房地產進入下半場,這兩塊難做的業務也逐漸受到了開發商的重視,相信裝修業務也會迎來發展的風口。

家裝 互聯網家裝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7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