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5年內, 萬個工作會消失,但這些職缺將變多 未來十年 越「混血」越夯的 地表新職業

2016-06-06  TCW

人家開會寫字你畫畫、網路直播自己吃飯、對著電腦把口紅擺來擺去……,這算是一種工作嗎?

不要懷疑,圖像記錄師、成長駭客、實況主、雜貨電商採購員,正是台灣五年前還沒出現的新工作。

隨著工業四.○的時代來臨,網路、行動裝置、大數據、雲端科技讓處處都能當職場,工作形態、組織結構也隨之改變。

根據今年世界經濟論壇針對十五個經濟體所做的調查,未來職場有幾大變化:一,未來五年內,全世界將有七百一十萬個工作消失。

二,而目前最需要的工作,過去五到十年都不存在。

三,六五%的小學生未來進入社會從事的工作,現在並不存在。

本刊搜尋在台灣正發生新職業,略窺未來職場樣貌,當以後,若有先前不存在的工作出現在你眼前,別受限過去框架,勇敢做個掌握未來的職場贏家。

邏輯力×圖像腦:千人會議紀錄,一張圖搞定圖像記錄師 海外接案價勝OL月薪

撰文者單小懿

除了導遊,有什麼工作可以賺錢、旅行和玩樂?

答案是:圖像記錄師(Graphic recorder)。

因應現代人趨向圖像思考,以及與組織外成員合作機會增加,因應有效率的創造集體共識,近五年在會議場合上,如TED × Taipei,會發現舞台旁有插畫家邊聽演講邊作畫,他們是圖像記錄師。在台灣,目前不到十位。

把演講精華變成圖

重點一看就懂

「圖像記錄師是同步將接收到的訊息轉換成圖像,幫助現場發想及事後記憶,」二十四歲圖像記錄師周汭解釋這個新興行業。

這份工作主要流程有三步驟:一、擷取講者重點;二、找出適當的圖像語言;三、結構並呈現這幅圖。

「好的圖像記錄,訊息重點要一看就懂,也要傳達現場氛圍兼具個人特色」,曾任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圖像記錄師,入行五年的李珮玉說:「技巧是基礎,但畫得如何不是最重要。」圖像記錄師不可能熟悉所有主題,事前準備相關知識和圖庫很重要,但突發狀況不可避免,現場聆聽非常關鍵。

周汭遇過講者未交投影片,直到上台,她才知道對方要講什麼,幸好內容與大眾心理學相關,現場聽就能懂才化解危機。

「圖像記錄是拿捏的藝術,」李珮玉說:「準備七成,其餘要跟著講者脈絡現場調整,如果準備得太死會沒有彈性。」圖像記錄也會犯錯,而圖像錯誤比文字錯誤更容易被發覺,一旦出現錯誤,記錄者的心情變得緊張或焦躁,會聽不進去講者表達的內容,無法完整接收講者的訊息。所以允許自己犯錯,淨空短暫的挫折感,是必備的臨場反應能力。

李珮玉有一次在國外某場三百多人的會議擔任圖像記錄師,結果在主圖像中間拼錯一個關鍵宇,她當下沒發覺,直到中場休息,主持人要求修正:「真的很丟臉,但也要馬上放掉,不要一直守在那裡,不然下半場怎麼辦?」她說。

圖像不分種族,更有助跨文化溝通有些千人會議,外加分組討論,需要多位圖像記錄師共同完成,如何和陌生人共事,也是這行業會碰到的挑戰。

周汭曾經與另外三位圖像記錄師合作記錄騰訊一天半的年會,需要完成三塊七米二的大白板。在活動前三天便到現場看場地,討論主視覺、布置、分配講者、基本素材,雖然畫風不用統一,但預先繪畫可凝聚視覺共識,有助整體圖像流暢度。

「臨場每個人速度、畫風不一,每個人也都求表現,如何能夠顧全整體、不只想到個人,我覺得是最大考驗,」她說。

李珮玉擔任許多國際大型會議的圖像記錄師,碰過不同文化、種族的共事者,她指出,這種臨時編組的跨國工作,用平行的組織架構取代傳統上對下的科層組織,文化隔閡會更明顯,小到聽不懂笑話,大到無法參與討論,一旦無法融入,會直接影響自己的作品和表現:「跨界、接納碰撞的心理素質很重要,」她分享。

回到現實面,這份能玩能賺錢、又能開眼界的工作收入如何?影響關鍵是語言。

台灣案量少,外語強收入多逾兩倍中文流暢,只能接台灣、中國案子,在台灣接一個案子約一萬元,但案量少,價格遠比歐美低,中國案子可遇不可求。如周汭必須兼差,接動畫、插畫等,才足以維持生計。但若英文流利甚至會第二外國語,可加入圖像記錄師的國際組織「靠行」接案,案源多且單一案源收入高出台灣兩、三倍以上,平均一個案子四到五萬元,才有

辦法實踐能玩、能賺、能

開眼界的工作願望。

行銷力×大數據:改個按鈕,用戶使用時間增兩倍成長駭客 七成科技公司搶聘

撰文者李欣宜

粉餅、口紅、眼影,是要一字排開,還是固定在畫面左邊,讓用戶點開圖標再展開?要預先組合好內建妝容,一鍵美容,或讓用戶DIY,自選膚色和唇色?

乍看之下,你可能會以為這是一家化妝品公司的專櫃設計人員或產品經理,事實上,這是App公司玩美移動的「成長駭客」(growth hacker)林怡仁每天的工作內容。

林怡仁,三十二歲,他是全球前十大成長最快速的App開發商玩美移動的產品經理,也是成長駭客團隊的領頭,以上場景,就是他對著電腦和手機App時,在思考的問題。

重設按鍵順序,App下載量破兩億玩美移動是影音軟體大廠訊連去年轉投資的子公司,成立不到一年,旗下四款App全球下載數突破兩億,一款玩美彩妝成為國內有史以來最快進入下載破億俱樂部的App。而玩美移動能夠在短時間內成為台灣最大App開發商的秘訣,就是去年底才成立的成長駭客團隊。

當用戶打開玩美相機App,想著要怎 修圖才能變成韓妞,林怡仁想的是,要怎麼安排App的每個按鈕和彩妝工具順序,讓用戶在最短時間內,用最直觀的方式在虛擬彩妝間變美,進而喜歡這款App。

以前面的虛擬彩妝間為例,起初林怡仁把所有粉餅、眼線、眼影等彩妝工具一字排開在用戶面前,任用戶挑選,但他根據大數據發現,部分用戶常化完妝後,照片不存檔就跳出。

他設想,太多選擇恐讓用戶有選擇困難症,之前的設計讓用戶必須點至少兩到三次才能上妝,他於是將預設的幾款主題妝容放在畫面最下方,用戶一點,就可以看到妝容效果,此舉果然讓存檔的人多了兩倍,用App的時間增加兩倍。

如同林怡仁這樣,善用非傳統行銷手段,取徑軟體、數據分析或電腦工程方法,在短時間內幫助產品增長的人或團隊,就可稱作成長駭客。

「透過行銷廣告投放,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使用者,只是這些使用者不見得會留下來……,成長駭客最終在解決的問題,是把你的產品做得好用,讓用戶進來就會黏在上面,越用越久、越用越多。」玩美移動市場開發部副總經理陳品仁說。

以前訊連雖有和成長駭客類似的職位,但多由產品經理兼任,去年,陳品仁認為數據對用戶成長越來越重要,於是另外成立成長駭客團隊。

目前玩美移動的成長駭客團隊共有五人,隸屬於使用者體驗部門,領隊林怡仁去年加入玩美移動時,玩美移動的App用戶數不過五百四十萬人,不到一年,玩美移動的用戶數已突破兩億大關。

林怡仁大學時念程式設計,研究所念娛樂應用科技,除了會寫程式、分析數據,還會設計和修圖,兼具理工、行銷和美術設計等多元能力,這正是此職業需要的特質:兼顧理性和感性,邏輯好,而且有跨界知識。

目前全球估值最高的新創公司優步(Uber)的成長部門主管安德魯(Andrew Chen)便大膽預言:「成長駭客將成為新的行銷部門副總!毋須技術能力的行銷副總,這種人正在快速消逝,取而代之的,是融合行銷和程式技能的混種人才。」台灣近兩年才開始關注此角色,但其實,成長駭客概念早在二〇一〇年便在矽谷風行,全球最大的自宅共享平台Airbnb 和最受歡迎的私有雲服務Dropbox,這兩家來自矽谷的新創寵兒,用戶成長背後最大的推手都是成長駭客。

這職業有多紅?根據《成長駭客》一書中引用顧問機構顧能(Gartner)報告所述,有七成的高科技公司已設置與成長駭客相關的技術行銷類職位。

不必懂程式,但要有「優化強迫症」今年一月,國內指標的網路創投之初創投,集結一百多家網路企業聯合徵才,首度出現成長駭客類的職缺。

在人格特質方面,目前正幫兩家新創擴大用戶的成長駭客「貝克菜」蔡東林用一句話形容這類人的思維:「優化、優化、再優化。」他指出,成長駭客的教育背景並不重要,不限人文或理工科系,但一定要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膽量,有嘗試新工具和方法的意願,入行年紀越小越好,與其看書學習,不如從做中學更快。

一〇四夢想搖籃營運長陳慧鈴表示,此類通才難尋,在國內的待遇「一個月100K也不是問題,有的公司還會直接找來當執行長。」隨著越來越多公司仰賴數位行銷成長,成長駭客扮演的角色亦日漸重要。陳慧鈴指出,未來,不只是網路公司,一般傳統產業也會需要成長駭客。

如果你善於跳脫框架思考又有優化強迫症,這個新職業正在等待你。

抗壓性×高紀律:直播就賣真實感,九萬人次搶看網路實況主 打個「ㄎ」就有逾萬人氣

撰文者單小懿

一個注音符號「ㄎ」能有多少人氣?答案是:不到兩小時,湧入一萬三千個讚和二百六十三則留言。

這個神秘的「ㄎ」意思是「開」,是LNG Workshop(簡稱LNG)和粉絲間的暗號,表示今天晚上LNG會開台。

LNG是台灣最大線上直播平台Twitch、人氣最高的談話節目團體,成員包括六嘆、鳥屎和老王三人,每週六午夜十二點開台,持續七年,是台灣最資深的網路實況主(broadcaster)之一。每次LNG開台,平均每小時線上逾一萬人次,每次直播約二到四小時,人潮往來將近八、九萬人次。

被網友嘲笑、激怒

反更衝高收視

實況主─利用網路平台、即時直播生活的人;○七年,Justin TV和Livestream兩大直播平台成立,實況主開始成長,逾八成是直播遊戲,其餘是生活分享。Twitch台灣實況主有萬人以上,每月有四百五十萬不重複訪客。

與其他新興職業相較,實況主可說門檻最低,人人可開台;這職業乍看零成本、零專業、零規畫,但要變成人氣實況主卻不簡單,人格特質最為關鍵。

「實況主受歡迎最大的原因是真實,」外號鳥屎的蘇志翔說,就算有行銷置入,觀眾也都知道那是贊助,「對這個世代而言,真實比任何華麗的廣告包裝效果還大。」如有個直播遊戲的實況主打得不好,被嘲笑,實況主暴怒,結果越怒、收視越高;另個實況主邊玩恐怖遊戲、邊吃鱈魚堡,突然被嚇到,鱈魚整片飛起來,這段落在網路上被瘋傳,號稱「飛天鱈魚堡」。

不作秀、不想梗,越真越親民越夯另一個知名實況主周吉祥說,傳統藝人要求形象完美,不適合直播,越能讓人接近越容易被喜歡,「所以實況主得接納實況不是節目,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實況主最大挑戰是鄉民即時互動,直播立刻看到回應。周吉祥有段時間是電玩節目主持人也是實況主,鄉民嗆他:「報得好爛!難聽!」讓他很受挫,常做惡夢。

「一百個觀眾有九十八個罵你,你能不能忽略他們,專注在剩下的兩個身上?實況主得具備抗壓性,」鳥屎說:「漫天酸語還能自high、分享生活,是成功關鍵。」儘管全球收視率最高的實況主PewDiePie年收入超過四百萬美元、超過新台幣一億三千萬元,不過回歸現實,在台灣,若要當專職實況主,不管幾點開台,平均每小時不重複觀看者超過五千人,並且每天投入八小時、專職的實況主,每個月收入包含平台分潤、廠商贊助代言等等才能超過五、六萬。加上台灣實況主超過十萬人以上,市場飽和,提高人氣難度更高。

「做實況主,前提是你得喜歡這件事而非為了賺錢,否則容易無以為繼,」鳥屎說,以他自己為例,他的正職是劇場演員,實況直播是休閒興趣,「我先能樂在其中,觀眾才會感到歡樂。」設計感×懂食物:3D列印變設計工具之一食物設計師 英國名廚也找她企畫

撰文者吳中傑

建築設計師、室內設計師,用空間傳達理念,解決人們住的需求;服裝設計師用衣物呼應社會、甚至引領時代變遷。那你想過,每天吃進嘴裡的食物,其實也有「食物設計師」這門專業嗎?

最早稱自己為食物設計師的人,是西班牙皮鞋品牌Camper的御用店面形象設計師Marti Guixè,他於一九九七年開始食物設計工作。他認為食物設計不是烹調美食,也不是擺盤雕花,而是設計一套呼應當代生活的飲食系統,讓大眾重視人與食物的關係。

不煮菜,但擺盤到用餐環境都管聽起來很抽象,從全世界第一個推出食物設計碩士課程的米蘭工業設計學院所列出的課綱,我們約略可以窺探食物設計師所須具備的能力,包括:食物科學、食物與農業系統、服務設計、食物行銷與溝通、酒與食物文化……等等。

看起來包山包海,其實你可以這樣理解:「餐盤裡裝的是食物,負責餐盤內容的是廚師,(餐盤)外面關於食物的一切,就是食物設計師的工作。」正於該學院攻讀碩士的食物設計師陳小曼解釋。

因此從一間餐廳該怎麼因地制宜,挑選食材與餐具;食品公司該如何重新設計產品包裝;甚至棒棒糖一定要用手拿著吃?

能不能用架子立在桌上吃?這些都是食物設計師的工作範疇。

例如年初,她受英國名廚Jamie Oliver的香港餐廳團隊邀請,為他們企畫、拍攝一組用於社群媒體的宣傳照,也是食物設計工作的一環。

「商業照片大家都會拍,我也不是攝影師,但為什麼他們要我去?因為我提供的是一個想像。」陳小曼舉例,一般餐廳宣傳商業午餐時,焦點可能擺在便宜好吃,但她考慮到香港上班族緊張的環境,時常邊工作邊吃飯,因此,其中一張照片的情境,就是邊用電腦工作邊吃飯的畫面。這樣的照片會讓顧客產生共鳴,但餐廳傳統的思維不會想到要這樣拍攝。

傳遞理念,把用餐當行為藝術設計「通常餐廳各個工作環節是分開的,公關有公關的意見,攝影有攝影的專業,另外還需要有企畫,但今天他們把我一個人抓過去,就能做完這些事情。」陳小曼解釋。

除了商業,有時,食物設計的工作也是為了傳遞理念。

正與富邦藝術基金會、陳小曼合作策畫一系列食物設計講座的設計師王艾莉,先前便曾設計過一款醬油碟,上頭是一艘翻覆的油輪,醬油倒下去後,就如同漏出的油汙,當你夾著生魚片蘸醬油時,就像將漏油一口一口的吃進嘴裡。

王艾莉希望用設計,提醒大眾,不要覺得漏油事件離自己很遙遠,其實每個人都可能因為食物鏈的累積,共同承擔汙染。

目前陳小曼於巴塞隆納參與的計畫,則是一間「3D列印酒吧」,所有家具、裝潢,未來甚至連食物都採3D列印。

食物設計師在歐美是崛起中的職業,可以在專業的事務所工作,也可以到餐廳、食品公司、酒業等企業上班,或自行接案;台灣則於起步階段,多以個體戶為主,過去在台灣以兼職方式從事食物造型與設計工作的陳小曼也坦言,未來畢業回台,若要全職從事食物設計工作,可能得有一段摸索期。

當一個社會多數人都衣食無虞時,食物設計師要讓食物不只是溫飽,而能開創飲食的更多可能。

溝通力×行動力:讓你出門採買時間省一半超市採購員 她挑的食材顧客零負評

撰文者單小懿

何心尹先拿水果,再放五樣蔬菜到購物籃,接著用跑的拿了牙膏、牙線;她是雜貨店商Happy Fresh駐點在超市的採購員(personal shopper)。

採購員屬於雜貨電商(online-grocery)一環:當消費者在網路或手機下單,採購員接單後開始代購,然後將商品交由送貨員快遞到消費者,從採購到快遞要在一小時內完成。

二○一五年以前,雜貨是電商最難滲透的領域之一,根據摩根士丹利的調查,美國雜貨一年營業額為六千七百五十億美元,電商滲透率僅二%;二○一五年後,隨著千禧世代、Z世代等新式家庭出現,年輕消費者上網選購雜貨、生鮮食品的比率和意願提高,強調代購服務的雜貨電商出現,採購員應運而生。

稱職的採購員,三種邏輯能力要好。

首先,是採購的先後邏輯。何心尹最多曾在四十分鐘內採購七十多樣商品,訣竅是動手前先檢視全部品項,決定採購順序,以節省時間。「從乾到濕、從遠到近,會融化、須冷藏的生鮮食品最後採購,」她說。

其次,是理解客戶的菜單邏輯。

缺貨時,採購員要建議替代品,「第一考慮價格,不能太貴但接近的;第二藉由商品之間的關聯度,推測缺貨商品的功能,根據功能推薦替代品;第三同類替換,以最接近的品項為主。」商品關聯度,指的是採購員是否理解客戶的「菜單邏輯」。她舉例,假如火腿缺貨,單上另有全麥吐司、起司,推測消費者要做三明治,便可建議買培根;又好比蜜蘋果缺貨,就要找口感甜脆的蘋果替代,不能找微酸口感的,以免破壞客戶的菜單搭配。

最後,是溝通的邏輯。

換貨只給選擇題,最多只問三分鐘原本擔任客服的何心尹,對溝通頗有一套,她說,致電消費者確認替換貨時,要給對方選擇題,不是開放題。若有多項換貨,集中在一通電話內,三分鐘內結束,講太久對方會煩,也會覺得你狀況外。

致電消費者確認替換貨時,如果對方語氣高昂:「喔!這個好!」表示很滿意:如果懶洋洋的說:「喔好吧」,表示不太滿意,她會進一步詢問對方目的,再建議一次,如果仍然不換便結束電話。

這份工作的成就感,來自客戶滿意度。

何心尹靠細心成為金牌採購員,目前仍沒收過負評,滿意度五顆星,而她透過這個工作,也變成親朋好友眼中的購物專家。

隨著越多從未出現過的工作,「專業」也越難定義,但專業本質——「解決消費者問題」不會改變,只要因應時代需求,解決客戶問題,再小的螺絲釘,都有存在的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