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0yywl.html
正面:
1、很強的設計製造能力,國內的品牌知名度很高,市場佔有率也不低。
2、在國內市場沒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3、可能從品類上向廣度延伸。
4、國內的汽車嬰兒安全座椅推廣可能會在某個時期加速。
5、估值仍以「製造業」為標準,應該屬於偏低水平,較IPO價格跌幅超過55%,價格看起來似乎有吸引力。
反面:
1、出口占比大,歐洲市場佔29%,北美佔比也達到30%,歐美經濟波動影響理論上應該較大。
2、出口沒有自主品牌,對內渠道的掌控力度積弱,較低的毛利率顯示公司沒有品牌的溢價(定價權)。
3、在橫向多元化中產生了一定的虧損,服裝、嬰兒用品業務前景不明。
4、聘請國內一家爛策劃公司,策劃了一次極爛的廣告營銷(非誠勿擾節目後插播的廣告,夠弱智的策劃,夠弱智的廣告!)從中也可看到,公司仍是一家傳統的製造型企業,擅長製造,而非營銷,這是公司最大的短板。
核心競爭優勢:設計製造能力,相對國外的成本優勢,相對國內的技術優勢。品牌有較高的知名度。
改變的契機:深度營銷梳理國內銷售渠道,自建或加盟建立品牌的形象店,通過形象店樹立品牌,吸引加盟商。增加國內銷售的佔比,從一家出口製造型企業,轉為國內品牌運營商。
失敗的因素:渠道改革缺乏成效,國內銷售進度遲緩,海外受歐債危機影響出口滑落。
分析的要點:
1、考察公司的加盟店、母嬰店中產品的陳列、銷售情況。觀察公司財報數據中的國內銷售情況,國內銷售部分的毛利率變化。
2、考察公司過去在2008-2009年次貸危機中的出口市場情況(相對於經濟波動的彈性?高?低?)。跟蹤目前公司出口歐洲、北美的銷售情況。
3、跟蹤公司新出產品的類別,觀察是否有過度橫向多元化的風險?
4、跟蹤國內關於汽車嬰兒安全座椅規範的推進情況。強制性?時間表?推進的力度?阻力?可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