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珠三角幸福台商管理直擊

2010-06-7  商周





一場突如其來的跳樓事件,讓台商 的中國製造再度蒙上陰影。擅長壓低成本發揮最高效率的台商,如今卻因為中國人力成本與物價高漲,出現極大壓力,「八○後」的新一代中國勞工更讓管理出現讓 人意想不到的變數;台商以代工和出口為主的發展模式,是否遇到了空前的危機?

為了尋找答案,我重新踏上五年來走過的路。二○○五年,我造 訪東莞大嶺山,見證台灣家具聚落在這裡成形,並誕生世界最大的木製家具工廠台昇家具;二○○六年我在中山坦洲造訪世界最大的工作鞋工廠旺錩;二○○七年世 界精品鞋代工大王九興上市,則專訪了世界上最會做高級鞋的已故九興控股董事長陳建民。

大部分台商噤若寒蟬 深怕一不小心,工廠就染上自殺潮

但這次,針對大陸勞工管理問題,九興閉口不談,代工高級女鞋的麥斯集團也拒絕,連台昇董事長,剛接任台企 聯總會長的台商大家長郭山輝,也避之唯恐不及。

他們為什麼噤若寒蟬?因為早在這次富士康事件之前,他們就已碰上嚴重的勞資糾紛。二○○四 年,九興配合品牌客戶要求,執行不得超時加班,但因員工想加班賺更多錢,發生抗議暴動,推倒汽車砸壞設備。

二○○八年初,台昇家具也因薪 水計算問題,爆發大罷工,一千多名員工走上街頭,造成當地交通大亂。

從○七年初到○八年底,台商工廠不時發生罷工,當時最讓台商害怕的 是,背後有律師、會計師想賺手續費或抽成,刻意煽動,把罷工透過手機簡訊傳播,一個工廠傳染給一個工廠。大廠現在避談富士康的自殺問題,因為他們生產線上 用的是和富士康同樣世代的勞工,任誰也不想感染上自殺潮。

但還是應該要有答案的,我到了昔日訪問九興時,同時造訪過的台聯公司。這是全世 界最會做鞋盒的公司,囊括了全球知名的精品客戶,一年生產八萬多公噸的鞋盒,如果把它兩年來生產的鞋盒一個接一個排起來,剛好可以從地球登陸月球。

應 變一:創造價值 忘掉廉價勞力,追求高效率與品質

台聯董事長江韋侖說,現在不是一切講求降低成本的時代了,不能只想衝高產能,把所有訂單 都吃下,然後靠大量廉價勞力大規模的生產,來創造利潤,反而應該講如何創造價值。

例如,台聯出錢讓主要幹部去義大利與西班牙的鞋盒廠考 察,其中有四個大陸籍的幹部,讓他們了解,義大利的鞋盒工廠還是能在高成本的地方生存,並且只用五十人便做到了大陸三百五十人的產量。

江 韋侖同時發給每個幹部一千歐元,讓他們買歐洲的精品,體會什麼是好東西,什麼叫創造價值。來自西安的台聯財務長陶毅峰表示,回來之後,大家主動聚在一起開 會檢討,怎樣可以提高效率與品質。

於是,由陶毅峰等四個陸幹提出三個方案,共花了人民幣兩千萬元(約合新台幣一億元)改善自動化等設備。 對台聯來說,這是給員工自主參與改善的機會,肯定員工的價值。效果是人力比去年減少三分之一,但產能不變,等於效率大幅提升。

應變二:提 供授權 不再老闆說了算,讓員工有決定權

第二個應變的方法是,讓生產線員工有決定自己工作環境的權力。陶毅峰跟我分享了如何由現場員工參 與改善工作環境,他說,在紙盒生產流程中,想讓盒子精美,必須用加熱的方式來「上光」,夏季時,工廠溫度高達攝氏四十二度以上,相當惡劣。

怎 麼改善,不再是老闆說了算,也不是以成本為第一考量,而是由員工提出意見,共同討論決定。六月一日起,廠方將加裝遮陽、通風與空調設備,目標是降溫十度, 生產線員工也可穿短褲上班。說實話,這樣還是熱,但意義不同,因為員工參與了。

應變三:給予希望 要員工提改善建議,不只聽命行事

第 三個應變方法是,給員工希望。江韋侖指著陶毅峰說,「他有三間房子,四千萬台幣身價。」原來,台商未來應該要更加信任大陸員工,甚至給他們大權。整個台聯 有七十一個科長級幹部,有七成七是陸幹,三個工廠總經理也都是大陸籍。江韋侖說,未來讓他們當董事長,自己當大股東也沒什麼不行。

此外我 還想問,企業目的就應該追成長追效益,不能因噎廢食,不求成長的企業乾脆關門,那效率與人性有平衡點嗎?

我往西南邊的中山市走,去看四年 前我曾造訪的工作鞋大王。走進旺錩公司董事長何樹滋的辦公室,一樓大廳立著一個牌子,上面寫百日整改PARTIII(編按,第三次百日改革,每一次倒數一 百天)倒數二十天。

去年金融海嘯,何樹滋的訂單比我當年造訪時少了一百萬雙鞋,但他反而投資三百萬美元,相當於新台幣一億元,推行跟豐田 式生產相同的Lean(精實生產)生產線,目標是效率、品質應由員工思考並提出建議,且要求同步做到即時生產與零庫存,讓流水線上有如螺絲釘的員工,不再 只是一成不變的聽命行事,而是開始動腦思考,建議如何改善生產方式與品質。

今年,旺錩旗下員工總人數一萬八千人,比我四年前來的時候少兩 千人,但產量卻達到一千四百萬雙,比四年前多了兩百萬雙。產能提高,並非來自勞工人數與工作時數的增加,而是生產製作方式的提升,這來自員工的集體貢獻, 而員工參與感提高,工作士氣也隨之上升。

同樣讓員工體認自己價值的,還有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二○○六年丟掉了價值五億元的舊生產線,派 長子鄭平親自坐鎮中國,推行台灣電子業中最徹底的Lean生產線,鼓勵員工自發性改善生產流程。

台達電把節餘的人工成本,分享給東莞廠三 萬名員工,兩年內讓每人平均月工資由人民幣七百元增加到一千五百元。

「去年年初,董事長特別站出來說,不裁員,為此還拍了錄影帶,到各 廠區播放,」台達電處長周志宏說。這是公司高層對基層員工的一種承諾,也是有形物質外,讓員工感受到老闆的溫情和誠意。

最後,富士康事 件給台商的另個啟發是,「希望這件事情(富士康事件),可以讓大家(指台商製造業同業)有共識,不要殺來殺去。」一位筆記型電腦代工廠的主管感嘆的說,壓 榨勞工、降低成本……全都是台商為了殺價搶訂單,而「作踐自己」的結果。他認為,即使工廠往內陸遷移,也是殺價戰場繼續延伸,治本的方法,還是各自創新, 自尋利基,「遲早大家會認知道這是最後(非走不可)的一條路。」

延伸閱讀:記者4天走訪6處台商

第1站5/27 17:00 前往:東莞大嶺山鎮 訪問:全球最大木製家具廠台昇家具 結果:拒絕受訪

第2站5/28 11:00 前往:東莞長安鎮 訪問:全球最大精品鞋代工王九興控股 結果:拒絕談相關議題

第3站5/28 11:30 前往:東莞厚街鎮 訪問:全球最大不?袗?刀叉代工廠捷騰 結果:決定回台灣,正在想轉移與創品牌

第4站5/28 15:00 前往:東莞長安鎮 訪問:全球鞋盒大王台聯 結果:認為創造價值比降成本重要,讓員工參與決定自己的工作環境

第5站5/29 15:00 前往:中山坦洲鎮 訪問:全球工作鞋大王旺錩 結果:推行百日整改與精實管理

第6站5/30 10:00 前往:珠海南屏 訪問:全球假牙大王維登義齒 結果:決定購併美國通路,避開殺價競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64

首创置业奥特莱斯探入珠三角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18/xMMDAwMDIwNjYxMQ.html

11月1日,首创置业董事长、奥特莱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局董事刘晓光出席奥特莱斯(中国)芭蕾雨品牌发布盛典(佛山)仪式,透露由首创参与开发的佛山奥特莱斯项目预计明年9月开业。届时,市民可以3~5折的优惠价格,购买到超过300个欧美国际品牌。

位 于佛山三水区芦苞镇的奥特莱斯项目一、二期10万平方米商业部分,前期由法国名牌折扣店管理有限公司(SCC)创建的奥特莱斯(中国)有限公司开发,另一 股东为中国基建集团有限公司,奥特莱斯(中国)有限公司注册于香港,目前已在国内开发多个奥特莱斯项目。2010年底,首创集团通过旗下首创置业持有奥特 莱斯(中国)有限公司50%权益。

首创此举被业内认为是借奥特莱斯进入复合地产的转型之举。对此,刘晓光也不避讳,他称中国的房地产在未来 的15年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转型是为了可持续发展。把产业高度地集中在一起,打造一个可持续的城市中心,不再是简单的商业地产。奥特莱斯这个项目的 挑战很多,例如资本的挑战,运营的挑战,商业管理的挑战,但是我觉得我们有这种能力。”

首创为何如此大手笔进入商业地产?

“进 入商业地产没有错,住宅产品完成销售就完事了,但是商业地产的后期收入很多。第二个,商业地产不能盲目进,一定要有好的商业模型,第三,地产公司进入商业 地产的范围还要扩大,不光是商业地产,有的是教育地产,有的是旅游地产,甚至有的是工业地产,这概念都不一样。要根据自己的具体状态调整。”刘晓光认为。

继瑞安房地产进驻佛山祖庙东华里片区建设“岭南新天地”后,首创置业也不甘落后再次选中佛山为其发展区域,并通过入股奥特莱斯(中国)有限公司逐渐在打造一个以奥特莱斯为重心的商业版图。

去年末,首创置业在广东佛山和浙江湖州取得的土地也选择了与奥特莱斯集团合作,其中,佛山项目建设规模约为122万平方米,其中奥特莱斯及其他商业约20万平方米,湖州项目总建面也有88万平方米,奥特莱斯规模为10万平方米。

“中 国经济发展得最好的区域分布在华东、华南、黄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现在西部大开发,政策很好,但是条件还不够成熟。之所以选择佛山是看中佛山的 经济成熟度,这边无论是居民也好,政府也好,都有钱。我们也是要考虑盈利,考虑业绩的。”奥特莱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林卓延如此解释奥特莱斯何以 最终落户佛山三水。

被刘晓光反复提及的“城市新中心”,包括奥特莱斯名品折扣店为核心的综合商业群、主题酒店、高尔夫温泉、会展娱乐、生态居住等。

国 家近年频频出台房产政策以抑制房价的上涨,10月15日广州市更是出台了“限购令”,对此,林卓延表示国家的政策对房市的影响是很大的,但也不能说限购住 宅就一定会带旺商业地产。“比如我们的商铺,是不卖的,只出租。”但同时林卓延也表示此次广州出台的限购令会带动佛山房地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39

珠三角玩具企业瘦身转型样本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31503.html

三角一些玩具、服装、鞋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再次被成本压力逼近所能承受的临界线。

在玩具行业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东莞市坚胜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伟坚对这个传统产业的前景感到困惑。与很多同行一样遇到发展瓶颈,尽管订单逐渐回 暖,但同时成本也节节攀升,他暂时还无法找到有效控制成本的方法,只好选择将生产规模缩小,将玩具厂工人人数从最高峰期的五六千人减少到目前几百人。

珠三角大型玩具企厂数量有所减少,作为玩具出口贸易商的深圳市华坤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谷武对此深有体会。“今年来一直为找厂下单感到很烦恼,一 些常年合作的上规模港台资玩具厂家陆续关闭或转移,一下子很难找到合适的新供货商,欧美技术壁垒越来越高,由于担心小厂达不到要求,因此只好推掉了不少订 单。”

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不断上涨,加上汇率波动,蚕食着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后一点利润。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今年11月对玩具、鞋等45家轻工出口企 业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自6月19日中国重启人民币升值以来,45家轻工出口企业中有35家出现利润下降,如果未来人民币汇率升值1 个百分点,45家企业中预计将有20家利润率下降3%以上。

成本优势丧失加速,出口风险加大,面对新一股寒流,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步伐。

三大风险:成本、质量和贸易壁垒

李伟坚是在1989年加入玩具代工队伍中,凭着珠三角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过硬的产品质量迅速扩张,出口生意做得如火如荼,并成为了美泰、沃尔玛、迪士尼、肯德基等大型玩具采购巨头的供货商,在中国玩具制造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些玩具采购巨头对产品要求非常严格,会不定时派第三方来验厂,想要进入这些企业供货体系并不容易,例如为肯德基生产玩具赠品的企业,全球能达到 其标准的只有7家,我们是其中一家,肯德基采购量非常大,一个订单动辄上千万个玩具。”李伟坚谈到,他曾一度是以数取胜的,但最近几年随着原材料价格波动 太大以及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加上汇率波动,这种大规模代工出口的风险越来越大。

今年来,棉价大涨大跌令纺织服装行业陷入被动的状态,而在玩具产业则更早已经历过原材料价格的震荡。玩具行业原材料品种繁多,企业有可能仅一年内采 购的塑料原材料就上千种,没太大科技含量的玩具产品的定价与原材料价格密不可分,而原材料从2007年以来波动得非常厉害,玩具订单报价一不小心就会亏 损。

李伟坚与同在东莞设厂的玩具巨头合俊曾一齐争夺过一个上亿元的机器人玩具订单,他当时所报出的机器人玩具单价是200元,而合俊报价是150元,合俊以价格优势拿下订单。不过,李伟坚核算了一下成本,只要原材料上涨一点,按合俊的报价肯定是亏损的。

合俊在2008年10月轰然倒下,在业界引起一片哗然。在李伟坚看来,这不仅与金融危机爆发引起订单萎缩有关,更多还是合俊内部存在经营管理的问题,以削价竞争扩大规模导致连连亏损,最终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

成本预算对劳动密集型的玩具行业来说至关重要,但这对大多利润在2%~3%的玩具企业来说也是极高的要求。最近几年原材料的价格震荡往往超出企业的 预期,例如塑料价格曾一度出现过上半年从11000元~12000元/吨上升到17000元/吨,紧接着在下半年又跳水到7000元/吨,过一阵又冲上万 元一吨。

“以前每月报一次价,因为原材料价格波动,近两三年来变成一天一个价,这对玩具出口企业来说非常困难,像肯德基这样的大单,从研发设计到交货的周期 往往是一年,普通订单从下单到交货也要两三个月,我们对报价束手无策。人工也在不断上涨,目前东莞工人工资普遍在2000元以上,今年来上涨幅度达到 20%~30%,而出口玩具要提价5%都不容易。”李伟坚对玩具代工的现状感到很无奈。

不仅仅是成本风险,欧美贸易壁垒渐筑渐高,也在增加玩具企业的出口风险。美国是中国玩具的主要出口市场,但近年来出口美国的中国产玩具频繁发生召回 事件,日前,美国进口消费品监管机构的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表示,如果中国玩具制造企业不根治安全隐患的话,将会遭遇更多的召回。此外,欧盟委员会将于 2011年7月20日正式实施《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该指令是目前世界上最严格最苛刻的玩具法规。

对于安全质量,李伟坚一点都不敢松懈,他身边就曾有朋友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2007年,佛山市利达玩具有限公司老板张树鸿以自缢的方式,回应了美国最大玩具商美泰对中国产玩具大规模召回事件。这件事情对李伟坚震撼很大。

押注瘦身转型

广东玩具生产大约占全球的一半。这几年来,目睹身边的玩具制造大鳄一个个倒下,李伟坚感叹自己的玩具厂能够生存下来实属不易,从去年起对企业进行大 刀阔斧的战略调整,一边将玩具厂迅速缩小到几百人的规模,一边加强了研发和设计,集中为一些中高端客户代工。与此同时,他腾出很大精力跨入LED灯具这个 新领域。

目前,国内企业一窝蜂涌入LED灯制造行列,李伟坚称,自己不是盲目地跟风踏入这个新兴行业,而是有计划地进行转型升级,在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大趋势下,必须提高产品附加值。

李伟坚初步的算盘是,年产1亿元产值的玩具,至少需要 2000名工人,而生产同样产值的灯饰,不到300名工人。一个玩具只能买几元到几百元,而一盏无极路灯可以卖到2000~3000元,一些LED路灯甚 至买上万元一盏,而且灯饰的原材料远远没有玩具的复杂,相对容易核算成本。

通过收购以及整合多方资源,李伟坚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已建立起8万多平方米的各类照明灯生产基地,拥有年产值10亿元的产品生产能力。

他坦言,LED灯的核心技术掌握在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手中,该企业LED灯芯片基本还是依靠进口,但在LED灯开发应用和设计等方面取得很大突破,正在与一些照明光源科研机构合作从核心技术突围。

“国内外都在鼓励企业朝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这个新兴产业有很大市场空间,因此我们的节能灯从一开始就以自主品牌进军国内外市场,近日刚拿到一宗来 自智利的大单,因为之前从事电子玩具出口,熟悉欧洲RoHS指令等标准,也很顺利进入欧盟等市场。”李伟坚解释说,新兴行业更容易培育自主品牌,而玩具行 业已非常成熟,设计、品牌以及渠道基本掌握在美国、日本等玩具企业手中,而且中国玩具80%~90%以出口为主,国内缺乏玩具销售渠道,拓展内销也困难重 重。

在劳动密集型的玩具行业“瘦身”后,李伟坚明显感觉到成本压力减轻不少,对玩具订单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不急着依靠数量来维持工厂的运转,今年来一直保持赚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77

「珠三角」企業創新難在哪裡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2369&time=2011-03-29&cl=115&page=all

真正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不僅需要企業的行動與堅持, 更需要教育制度、 政治經濟環境的重建
財新《中國改革》 記者 周瓊 實習記者 楊艾莉

 

  不堪低價競爭之苦,大批「珠三角」企業正悄然走上創新之路。

  半年來,財新《中國改革》記者對「珠三角」地區46家民營企業(含外資,其中38家年銷售額在500萬元以上)進行了隨機調查,看到32家年銷 售額逾500萬元的企業在組建或加強研發力量,以提升競爭力。一些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財新《中國改革》記者,他們的競爭對手及兄弟企業中,「只要有點規模 的,都在動這樣的腦筋(指創新)」。

  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楊林村曾表示,從沿海的情況看,企業的確「已經到了必須把創新作為常規經營和取得競爭優勢的階段」,但是,目前沒有任何數字可以準確描述這一現狀。

  創新給所有企業都帶來了新的希望,卻並不必然帶來更好的命運。受訪企業的經歷顯示,在研發階段,受人才、創意、管理機制和對市場的理解力等方面 的制約,只有少數企業能推出真正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在市場推廣階段,則受到各種潛規則、仿製品、銷售渠道及產品標準混亂等因素的挑戰,多數企業都感到步履 艱難。

  台灣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告訴記者,要真正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不僅需要企業的行動與堅持,更需要教育制度、政治經濟環境的重建。要達到這個目標至少需要一兩代人的努力。

為生存而改變

「不是喜歡創新,只是為了改變命運」

  很多靠外貿起家的傳統加工企業,其創新故事有著相似的開頭。

  亨詠旅遊製品公司是一家高檔酒店一次性用品生產商,是最早進入內地的港資企業之一。1987年在東莞設廠,後遷至廣州,以做外貿為主,兼顧國內 市場。20年前,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廠曾一度壟斷新加坡、港澳及國內五星級酒店一次性用品的市場。生意火爆後,亨詠找了一些小工廠和家庭作坊代工。幾年 後,這些小工廠和作坊以低價私自接單。進入2000年後,亨詠產品的牌號在海內外高檔酒店市場變得日漸式微。

  為了生存,公司不得不採取同樣的低價策略爭取客戶。該公司總經理蕭兆維告訴財新《中國改革》記者,最近幾年公司毛利率銳減至10%-15%,純利有時是負數。「再按過去的方式做下去,恐怕我們很快就得退出這個行業,必須盡快改變。」

  注意到國內的賓館酒店及公共場所用來裝洗手液、洗髮水的可重灌皂液器細菌嚴重超標,加之存在其他缺陷,亨詠決定研發一款能同時解決上述問題的皂 液器。2008年春節後,蕭兆維從廠內精選了五名員工成立研發小組,撤並了一些老的生產線,專門騰出兩台機器用於新產品的制模和樣品生產。「加起來資金投 入了200多萬元。」

  經過一年半摸索、30多次試驗與改良,2010年9月中旬這款擁有四項專利的產品在第七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上亮相。財新《中國改革》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瘦長方體型、花色繁多的易事泵皂液器被釘在展館的牆上,彷彿一盞盞頗具現代風格的壁燈。

  這樣的例子在「珠三角」、「長三角」上百萬家企業中毫不鮮見。

  「不是喜歡創新,只是為了改變命運」。廣州市品壹電器科技公司總經理黃向民的話或許可以代表大部分企業的心態。

  2005年以來,隨著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外貿為主的沿海企業普遍受壓,不少傳統企業負利潤運行。一些對前途持悲觀態度者及時止損,退出了市場。

  這一情況到2008年後變得更為明顯。當時,財新《中國改革》記者在東莞一些工業區調查時發現,不少廠房空空如也,「空房出租」的牌子隨處可 見,昔日靠房屋租賃維生的村民收入也驟降三成至五成不等,僅東莞厚街的鞋企當年就倒閉了數千家。記者接觸到的部分企業忙於把技術含量較低的環節轉移到越 南、緬甸及中西部省份,忙於把大廠房換成小廠房,從繁華處搬至偏遠處,忙於購置自動化設備、裁員……那時候,他們更關注如何壓縮成本。

  2008年後,沿海企業轉移的步伐放緩。「金融危機讓很多企業對國外訂單能否源源不斷而來不再有信心,除非在轉入地有渠道把產品銷售掉,否則, 花錢去建廠就不划算。」香港貿發局華南首席代表何建榮告訴財新《中國改革》記者,經過連續數年的擠壓,最終在沿海地區留下來的企業開始思考如何儘可能地留 住現有客戶,並開闢新市場。

  要達到這個目標,僅靠成本控制遠遠不夠。「大家都看到了,成本的壓縮是有底限的,並且,低層次的加工已經越來越難做,毛利越來越低。只有在現有 基礎上多做一些事,比如,增加或改良產品的功能、增加服務內容;或者開發出能滿足客戶需要的新產品,推出自己的品牌,才有可能提價。」何建榮說。

  2010年9月中旬,財新《中國改革》記者在中博會上看到這樣的景象:東南沿海地區三分之二的展館都在展示新產品,無論高中低端,都習慣於亮出 專利證號,強調產品的價值點,參展目的主要是獲知市場反應;東北、中西部地區的展館則以展示土特產為主,間或有些新鮮有趣的東西。

「模仿式創新」或「創新式模仿」

模仿式創新的一大副作用在於,同行業的很多企業會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推出的新產品都大同小異

  與日韓企業界在轉型初期的情況類似,中國企業的創新亦從模仿開始。但是,這種模仿並非簡單的複製,而是在借鑑對方產品模式的基礎上加以改良,一些產品甚至是對同類產品優點的整合。

  由於競爭激烈,「市場不好做」,深圳的歐鳳電器去年以來停掉了所有的老業務——廚房小家電的生產和出口,專注於智能坐便器的研發生產和推廣。據 該公司市場部主管何任光介紹,因為看好智能坐便器的前景,歐鳳從2006年起開始組建研發隊伍,蒐集全球同類產品來分析優缺點。經過三年的研發,去年推出 了自己的多功能智能坐便器。

  何任光說,作為中小企業,「我們不敢貿然做原始創新,資金和時間上也都不允許我們從零開始。但是,我們最終研發出來的產品有很多創新點,獲得了 11項專利。」他向財新《中國改革》記者展示了該坐便器的功能:按一下右邊相應的電子鍵,就可以使坐圈加熱、除臭、沖水、通便、洗便、臀部烘乾等。何任光 稱,公司還在進一步研發,希望給這款產品增加尿液和糞便檢測的功能。

  據稱,歐鳳為智能坐便器系列產品投入了近兩千萬元的研發、生產和推廣費用。「因為價格比一般馬桶高,市場接受度還不算好,目前還沒到盈利的時候。」何任光說。

  在財新《中國改革》記者採訪的企業中,歐鳳是惟一孤注一擲,用100%的精力投入新品研發推廣的廠家。大部分其他企業通常是這樣啟動其創新程 序:根據客戶的反饋對市場進行調研或觀察,購進國內外同行業的高端產品,以瞭解行業趨勢;接著根據企業自身的基礎選定創新方向,用三成或以下的精力謹慎投 入到「創造性模仿」的研發中;餘下的70%或以上的力量仍保留在老業務上,用老業務的經營所得為新業務「輸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的一份報告顯示,儘管當前中國企業創新及創新能力已有較大提升,「但與世界先進企業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有競爭力、較高利潤的產品仍然較少。」

  不過,企業主真正關心的是市場,而不是技術本身。不少企業談到,目前無論哪個行業的創新門檻都已經很高,要提出一個具有顛覆性的創意非自身能力 所及,並且從頭做起也風險太大,「不如站在別人的肩膀上做自己的東西,」這也是大部分中小企業當前惟一可行的途徑。至於這些行為該叫做「自主創新」還是 「模仿創新」,他們不太在乎。

  「不能認為只有發明創造才是技術創新,」楊林村指出,「每個企業和地區都應根據自身經濟、技術實力選擇技術創新方式。在世界各地,通過引進技術或創造性模仿的途徑,逐步成長為領先創新型企業的並不少見,聯想、華為、中興及比亞迪等企業目前都處於這一過程中。」

  然而只有很少的企業注意到,模仿式創新帶來的一大副作用在於,當對市場的判斷趨同時,它會促使同行業的很多企業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最後,所有這些企業推出的新產品都大同小異。

  東莞石碣鎮一家電子廠的創辦人跟財新《中國改革》記者講了他們的經歷:該廠曾經投入了數十萬元,研發並生產出一批「高科技節能燈」。後來,廠裡拿著這系列產品到國內一行業會展上參展,結果遭遇當頭一棒:至少有100家同行企業也在研發和生產同類產品。

  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以獲得更高的定價權,實現更大的價值。如不能持續創新,企業間最終仍只能靠價格戰或潛規則來爭取客戶。

行銷之難

創新產品會面對市場的難題,最大的難題在於渠道

  在創新的全過程中,把新產品研製出來,只是完成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大量企業主在面對新產品時喜憂參半:更大的挑戰剛剛開始。

  做代工利潤太薄:一雙耐克「喬丹五型」運動鞋在美國賣價120美元以上,付給中國工人的工資不到1.5美元;一台中國產的DVD在國外售價32 美元,交給外國人的專利費是18美元,成本13美元,中國企業只能賺取1美元的利潤,2005年上百家企業因此倒閉。為了更高的利潤或者獲得定價權,大部 分創新企業都選擇回歸內銷市場。

  可是,做內銷並不是簡單轉變交易對象和場地,而是相當於二次創業,意味著從一個只需完成「爭取訂單、生產、發貨」三個動作的單純加工廠,變成需要前期調研、瞭解市場、設計產品、品牌推廣、尋找銷售渠道,乃至應對市場潛規則等問題的完整企業。

  第一大難題在於渠道。

  深圳龍崗一家手袋製品公司從2008年下半年成立設計組,針對國內市場推出了十幾款手袋,希望找商超合作。但是,兩年過去了,樣品送了一堆又一堆,至今沒有成功地攻入任何一家商超,只能找一些零散的小商舖代銷。

  「每進一個商場都要收幾萬塊入場費,還要根據銷售收入給商場交納20%-35%的扣點費,平時不定期地要交各種店慶費、節日贊助費。」廣東金進鞋業銷售總監李宏評價國內市場「潛力很大,市場很亂」。

  東莞錦泰食品公司算是內銷市場上的先行者,該公司生產的「纖麩」、「蒸薯坊」等品牌零食早已成為各大超市和連鎖零售店的常駐者,不過,公司董事 長袁漢思也抱怨超市的費用過高令企業難以承受:「在入場費之外,公司每推出一個新品還要另外交條碼費,同一種產品的不同口味算不同的條碼。比如同樣是餅 乾,香蕉味算一個條碼,蘋果味算另一個條碼,每一個條碼的產品要進入全國的各大超市,沒有一兩百萬元進場費是搞不定的。」

  從現有做法看,企業建立銷售渠道有三種方式:

  首先,與商場和超市等零售商合作,爭取進入商超貨架或租用其櫃檯,借助商超成熟的銷售模式和對消費者的聚集效應,不僅可迅速推貨,也可展示和建 立品牌。這是目前用得最多的辦法,但如前所述,要進成熟的商超不容易。與任何其他行業一樣,在廠家與這些商超之間存在一些固化的利益鏈條,除非能攻進其中 的重要環節,否則,無門可入。進了這個環節以後,則需要面對入場費、條碼費、推頭費、店慶費、贊助費、銷售額返點等等名目繁多的收費。在一些大城市繁華地 段的商超,僅入場費一項就可達十萬元以上,三個月以內銷售額達不到要求的,還會被勒令退場。

  其次,企業可以開專賣店或以組織經銷商等形式自建銷售網絡。這一做法可讓廠家免受商超的「盤剝」,獨立運作的空間大,但是成本高、風險大。小企業不敢貿然行事。

  還有一種辦法是走網絡銷售之路。以這種方式獲得成功的例子越來越多,但是,如何在海量的網店中獨樹一幟、吸引消費者的關注,是一個同樣富有挑戰的事情,不止需要高技巧,還需要高投入。

低標準陷阱

國內產品標準低且缺乏監管,使得創新產品難以在競爭中獲勝

  妨礙創新的另一重障礙是:創新類產品通常價格更高。

  以皂液器為例,根據材質的不同,市場上普通皂液器價格從七八元至三四十元不等,亨詠的不可重灌皂液器則為48元;一隻普通燈管的價格在數十元,LED高科技節能燈管的零售價則在200元左右。

  該如何在這樣的競爭中突圍?多位受訪者不約而同地提到「產品標準」問題。華南地區一位質監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財新《中國改革》記者,近年來,中國 大量商品出口後被召回的主因,都是不符合對方國家的質量標準,這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外貿企業對出口產品質量的重視。遺憾的是,當部分企業轉向內銷 時,仍然沿用過去的老標準來生產產品。「原因是國內產品標準定得低且缺乏監管。」

  一些常見的消費糾紛是,一款明明符合國家技術標準的產品,卻屢屢令使用者受到傷害。「這有操作不當的原因,更主要是產品在設計上考慮得不深入,不周到,沒考慮到消費者的使用習慣。」

  這正是許多企業在創新時希望解決的問題——創新的最終目的是獲得消費者認可。

  在低價競爭時代,部分企業也許希望市場越混亂越好,國家的質量標準越低越好,監管越缺失越好。到了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當下,先行者都希望有一個規範的市場環境,有明晰的產品質量標準,有對劣質產品的有效監管,令優質產品享受到創新的成果。

  復旦大學企業研究所所長張暉明表示,政府還需要在維護消費者權益上做更有效的工作。「我買一罐奶粉,我懷疑它有問題,可是我自己沒有檢測設備,國家的檢測機構能不能很公立、很便利地幫我檢測一下?」他認為,公正的懲惡揚善制度有利於企業創新行為。

「山寨」文化雙刃劍

知識產權保護是企業創新繞不開的話題

  「做創新很痛苦,我常常覺得撐不下去。」接受財新《中國改革》記者採訪時,廣州明朗家居用品公司董事長陳朗開門見山,「最痛苦的事就是不斷被『山寨』。」

  提到創新,知識產權的保護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南村的明朗家居用品公司是一家高端拖把生產商,擁有40多項專利,多年來為歐美 頂級清潔用品品牌提供代工服務,被視為清潔用品行業裡最具創造力的企業之一。陳朗告訴財新《中國改革》記者,即使是為人做嫁衣,明朗依然堅持從產品的概唸 到性能、結構、外觀,再到做模型等所有環節都由自己完成,「不接受別人的標準。」

  儘管如此,他對當前的現狀並不滿意:「做外貿拖了我們創新的後腿。」

  1998年明朗家居公司創辦之前,陳朗曾是一個高檔拖把的推銷員,賺到錢後,自己開廠生產拖把。一開始只是做一些組裝的工作,從別人那裡買配 件,自己組裝成成品銷售,後來覺得有些配件的功能或材料配置不佳,於是,自己動手設計,改造拖把裡的零配件、桿,使之用起來更為簡便、清潔效果更好。接著 進口生產線,做模型,做自己設計的產品。改良後的產品在市場上脫銷後,陳朗成了拖把設計「發燒友」,「不把拖把改到順手好用決不罷休。」目前全國市場上熱 銷的拖把產品,一桿通配多個拖頭、360度旋轉拖把頭、除蟎設計等均來自明朗的首創。

  2005年前,明朗家居以做內銷為主。但對一件侵權事件的衝動性處理改變了公司的運作軌跡,令明朗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放棄自己的品牌,轉向外貿市場為歐美品牌做代工。

  「大概從2002年起,我們發現國內有個同行在抄襲我們的東西,不光是產品,連宣傳冊都抄。什麼產品目錄、產品介紹、律師聲明等,除了名字和顏 色換掉,其他的都一模一樣。連我們不好的產品也照抄。」陳朗說,他當時氣壞了,去警告對方,請他停止抄襲。「那個廠的負責人嬉皮笑臉地回答說,『你們做得 好我們才學呀』。」

  那個廠連續抄了他們三年,2005年甚至與明朗一起到廣交會的百貨會(針對內銷市場)上搞展銷。「那些年,仿造我們產品的廠家很多,但像這樣厚 顏的第一次見到。」陳朗說,他去找百貨會的執委會委員,希望他們去管一管。「執委會的人回覆我說,這種事情很難判斷到底是你抄他還是他抄你。我向他出示專 利,他說我不管你這些。」一怒之下陳朗叫上三四十個工人把對方的展台砸了,把老闆也暴打了一頓。

  「那個事鬧得很大,警察、各級領導都來了。自那以後,國內規模稍大點的展銷會都會安排專人處理知識產權糾紛。」而陳朗由於擔心與對方陷入鬥爭 中,兼之對國內市場感到失望,從此開始外貿之路。「五年過去了,現在國內知識產權保護還是比較弱。我們最近參加了一些國內的展銷會,發現雷同的產品仍然是 鋪天蓋地。」不過,陳朗決定今年重回內銷市場,「不管怎樣,這裡有我們的消費者。」

  他說,再遇到知識產權糾紛,他不打算自己去解決了,「還是去打官司試試看吧。」

  「山寨」文化在中國向來有爭議。有觀點認為「山寨」產品繁榮了中國的市場,使中國製造業通過學習模仿,從無到有,從代工到自創品牌,擁有了自己 的一片天地。這種觀點持有者認為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無需太嚴。不過,更多觀點認為,完全抄襲別人的東西,缺少創見的產品是可恥的,「創造性地模仿並不侵 權,」因此,知識產權保護必須從嚴執行。

  科技部知識產權事務中心任副主任的楊林村告訴財新《中國改革》記者,在發展中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確有副作用,它可能打壓本國的落後產業和 企業、可能導致結構性失業,引發社會問題,還可能引發行業、產業之間的矛盾等。「但走向市場經濟的現代國家不可能逃避知識產權制度,因為知識產權是一種財 產權,不把這個權利保護好,就無法激勵個人和企業進行創新,也不利於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境外投資與技術,更不利於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與完善。」

  他表示,近年來,科技部門與司法機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已經在不斷加強,「只要證據充分,基本上都可以打贏官司。」至於贏了官司後能不能獲得執行,「要看具體情況。」

政府如何擔當責任

一個創新型社會不能單靠企業的努力,比企業更重要的是各級政府

  在上一個十年,「珠三角」誕生了為數不多的幾家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如華為、中興等。然而,華為的當家人任正菲曾在內部會議上表示,中國的管理體系和規則尚不足以產生像美國微軟、IBM這樣的大企業,「華為只有靠自己的進步,否則,一點希望都沒有。」

  然而,一個創新型社會不能單靠企業的努力。

  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楊林村介紹,中國政府掌握全社會60%以上的科技投入資金,其中,對基礎研究、社會公益研究資金的控制度達 100%。更關鍵的是,各級政府擁有把科研經費投向哪裡、投給誰的權力,也擁有監督、管理這些資金流向的權力,還100%地握有制定規則的權力。

  他提出,當前在創新的大話題上,比企業更重要的是各級政府。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2009年全球國際專利申請數目首次下降,而中國的申請數量為7946件,逆流而上增長29.7%;在 國內,中國去年共受理專利申請976686件,同比增長17.9%。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和數據提供商英國湯普森路透2010年10月8日發佈的報告稱,中 國將於2012年超越日美,成為世界第一專利國家。

  「這主要得益於政府的鼓勵和支持。」楊林村稱,作為衡量一個地區創新程度的指標之一,專利申請數自從與GDP一樣被列入政績考核指標後,開始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凡申請者均可獲得一定金額的財政補貼或獎金,以鼓勵其儘可能多地申請專利。當然,在生存環境的逼迫下,政府的鼓勵激發了更多企業創新的意願,而國家對專利保護的力度增強,也使企業與個人專利申請的積極性有所上升。

  廣州品壹的黃向民告訴財新《中國改革》記者,受惠於廣州市對專利申請的資金補貼政策,該公司自2007年以來共申請了十餘項專利,並推出了一系 列頗具獨創性的家居用品。「按照市區兩級政府的規定,申請費可以全額報銷,另外,每申請一項專利,我所在的黃埔區科技局還給我獎勵1000多元用於前幾年 專利的維持,等於一切費用全免。」

  中國科學院廣州一個研究所的研究員告訴財新《中國改革》記者,每成功申請一個專利,他個人可以獲得7000元的獎勵。而一些高校給的獎勵可以高至上萬元。

  不過,與沿海地區龐大的科研創新經費相比,對專利申請者的補貼不過是小菜一碟。更多的經費被投入到了「高新技術企業」「新型戰略型產業」以及一些公眾難以明辨的重大項目中。

  於是,業界可以看到這樣一幅景象:似乎所有對創新項目的支持,都不過是錢的問題。大家的爭論點也主要集中在應該如何花錢,是錦上添花——扶持大 企業大項目,還是雪中送炭——支援有前景的小企業或困難企業?為有所兼顧,各地都撒一些小錢給小企業去爭,而把最多的錢,最重要的資源留予大項目、大企業 共享。這樣做可謂一箭雙鵰:GDP增長與科研投入兩不誤。一旦支持的大項目或大企業獲得成功,則又是另一番政績。

  在錢的投入之外呢?似乎少人問津。

  珠海格力電器總裁董明珠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任何時候,我都說,我們企業不需要政府在資金方面的幫助,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更好的競爭環境。」

  今年2月,格力電器一紙訴狀將廣州市財政局告上法庭,引發媒體高度關注。2008年9月,格力參與廣州市政府採購中心公開競標的番禺中心醫院 「門診樓空調設備及其安裝」採購項目,以全球最大空調廠商的身份及1707萬元的最低報價,輸給了外行的廣東石油化工集團,而後者的報價金額為2151萬 元。格力曾向番禺區財政局投訴,要求恢復己方中標候選人資格,取消廣東石化中標資格,被拒。其後,多方向廣州市政府及財政局投訴均無果,最終,董明珠橫下 心來,2010年廣東「兩會」期間以人大代表的身份當眾向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反映情況,汪洋指示「你可以去告他」。

  儘管最終格力不得不撤訴,事件亦未獲得實質解決,但董明珠表示自己不僅是在打官司, 「而是希望說出真話,並且通過做一些事,促進我們的政府採購更加陽光。」

  對正在創新之路上艱難跋涉的企業來說,「陽光政府」目前還只是一抹遠景。

  楊林村也指出,創新真正的動力就是市場,越是平等、公平的市場,越強調創新。「過去,各級政府以創新的名義投入的很多錢,現在看來大部分失敗 了。我個人的意見是諸如補貼專利申請者、給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等優惠政策在實施了一段時間後就應退出,政府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追求公平和平等的市場環境 上。」

  財新《中國改革》實習記者楊佩菁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63

資金鏈緊繃 珠三角中小企業命懸「十字路口」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14646.html

「公司要撐下去,生產線不能停,現在若有能容納1000間房的酒店,我的庫存可以裝滿10個酒店。」佛山一家潔具企業老總劉明(化名)這樣描述其苦惱。

在融資難和生產成本漲價等因素綜合擠壓下,作為全國最大的建陶生產和出口基地,佛山今年像劉明這樣深感生存尷尬的企業並不少。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一內部人士對本報表示,該協會佛山辦事處下有幾千家企業,「前幾天見了兩家陶瓷企業的老闆,近期都關門了,處於休息、旅遊、炒股、 喝茶的狀態,但並不承認倒閉。這兩家企業以往每個月都有300萬的訂單,一年可做幾千萬的營業收入。我見過的這樣的企業就有十幾家,估計目前大概1/10 的企業處於這種『關門不倒閉』的狀態。」

佛山並非孤例。珠三角地區的製造業普遍陷入了掙扎。

民間利率高漲

在接不到單的情況下,為了支撐開了十幾年的企業不倒閉,劉明不得不找幾個朋友借了100多萬用於生產,雖然不用利息,但因為銷路停滯,劉明被迫關閉 了一個700多平方米的展廳,企業規模一下子回到了2008年之前的局面。「聽說今年的銀行利率漲得更高,我問都沒敢去問。地下錢莊的利率月息則都已經漲 到5分(月息5%)了,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絕不往那個方向去想。」

佛山市南海區九江商會一內部人士對本報表示:「今年民間資本非常活躍,我也經常聽到商會的企業說借民間資金的,月息1分~8分不等(相當於月利率1%~8%)。」

8月2日,佛山市主管工業、商貿的副市長李子甫與網友在線交流時表示,今年的經濟形勢比金融危機的時候更嚴峻,尤其是小型、微型企業處境將更為艱難。李子甫透露,近期佛山市政府的一項調研報告顯示,80%的佛山企業資金吃緊,20%到30%的企業感覺到很緊張。

多重壓力

7月29日,廣東省中小企業局副局長何佐賢表示,對200家中小工業企業(規模以下工業企業)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當前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面臨融資 難、利潤受擠壓、人民幣升值導致匯率風險增加等4大問題。調研顯示,有80%的企業反映綜合成本提高,其中有19%的企業反映融資成本提高了20%以上。

原材料等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則直接壓縮企業利潤。

以劉明的企業為例,不僅勞動力、原材料、油氣等價格快速上漲,就連租金都從每月每平方米45元漲到了55元,「公司的定位是做高端產品,以前做一個 馬桶,人工30元就可以搞定,但如今漲到80元。」高黏土是陶瓷產品用量最大的原材料,也從去年的每噸400元左右漲至目前的900多元。「總體來看,公 司月均成本漲了40%。」

佛山市一家有名的酒廠的總經理對本報表示,今年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大,「就我們酒廠來說,今年上半年用來造酒的米價上漲了20%;我們用煤燒鍋爐,煤 價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上漲了30%以上;再加上油價和包裝物料的上漲,今年上半年酒廠的總體物料成本上漲了15%。」但物料上漲的同時,該酒廠並未提 價,因為提價會影響市場份額。「如果有人提價的話,我們肯定也跟著提。但現在同行都扛著不提價,就等著誰扛不住先死了。」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周林生近期在珠三角所做的調研發現,許多企業原材料成本漲價15%左右,人工成本上漲20%左右。海外市場疲軟,今年訂單任務普遍不足,上半年主要是做2009~2010年收到的訂單任務,不少企業擔心下半年任務訂單少。

在廣東省的上述調研中,有80%的中小企業表示綜合生產成本同比上升,其中19%的企業反映漲幅超過20%。由於中小企業不少從事產能過剩行業,議價能力不強,上升的成本無法有效轉嫁出去,使企業利潤大幅減少甚至虧損。

此外,人民幣升值也讓企業承壓。何佐賢表示,企業接訂單時可能有利潤,但交貨時卻沒有利潤甚至虧損。有企業反映,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訂單是「救命稻草」,而如今,訂單成了「燙手山芋」,甚至出現有訂單不敢接,至少是「三思而後接」。

影響所及,有不少企業拋棄實體經濟而轉向資本投資,比如燈都古鎮很多企業就轉向了物業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82

「倒閉潮」欲襲珠三角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11172.html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 】8月26日,大批警察在佛山南海區東方塑料製品有限公司(下稱「東方塑料」)門口拉起警戒線,員工們背著行囊紛紛走出廠區。

東方塑料是一家成立22年的老廠,當員工們一覺醒來,發現老闆已經上演人間蒸發的把戲,留下2億元債務和1000多名工人。8月23-27日,《證券市場週刊》記者在廣東東莞、中山、佛山等地進行實地調查時發現,東方塑料只是珠三角中小企業經營危機的一個縮影。

用工難、融資難、成本高、缺少產業扶持政策等一系列問題正在讓珠三角的中小企業面臨著一場「生死劫」。廣東中山三鄉鎮的一位企業負責人對本刊記者表示,鎮上每週都有一兩家企業倒閉,很多沒有倒閉的企業還在苦苦掙扎,訂單下降、利潤越來越少。

記者調查發現,珠三角中小企業經營實際情況比想像的還要糟糕。不少企業主告訴記者,中小企業大面積舉步維艱,隨時面臨著破產,真正的倒閉潮將在春節前襲來,而這一次將比2008年的金融危機來得更猛烈。

22年老廠一夜倒閉

8月26日,記者來到廣東佛山市南海區小塘新境工業園看到,大批警察正在拉起警戒線,外來人員不得隨便進入,一些工人正在背著行囊離廠。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工廠主樓還掛著慶祝公司成立22週年的紅色條幅,似乎在訴說著東方塑料曾經輝煌的歷史。

聞訊趕來的當地企業在廠區對面的馬路上擺滿了招聘的牌子,其中有全球最大玩具廠美泰集團在華投資的生產基地之一的佛山市南海美泰玩具廠、廣東新寶電 器股份有限公司、誠豐模具塑料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還有一些手拿招聘宣傳單的招聘主管在廠門前來回走動,試圖招到幾個離廠的工人,就連東方塑料傳達室的窗 戶玻璃上也貼滿了招聘宣傳單。

記者進入工廠內發現,在東方塑料的主辦公樓門前貼滿了法院的判決書,內容基本都是一些單位要求對東方塑料進行財產保全。這些單位包括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分行、佛山市南海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鹽步信用社、珠海市祥興隆化工原料有限公司等。

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西區社會管理處公告稱,政府工作組已將大部分員工的工資和經濟補償金核發完畢,鑑於東方塑料的所有財產已經被法院封存,供水、供電部門計劃近日停水、停電,員工飯堂也將停止正常運作。除因工作需要留守廠區的員工外,建議其他員工於8月27日五點前離廠。

東方塑料的忽然倒閉令人始料未及,一位正欲趕回家的工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政府已經結清他們的工資,現在準備回家,暫時不想再打工了,對於未來還沒有更好的打算。

廣東新寶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李先生告訴記者,他來的比較晚,一個員工也沒有招到,而他的同事要比他幸運很多,招到了一些工人,但還沒有招滿。

來現場招聘的敘福樓海鮮酒家負責人則表示,還沒有招到東方塑料的員工,一些工人選擇了回家,因為他們在廠裡工作了幾年,接受不了廠子忽然倒閉,要回家休息調整一下。另有一部分工人選擇了與此前工作性質相近的職位。

據當地一家招聘企業透露,這些來招聘的企業是由當地政府安排,主要是考慮倒閉工廠工人的問題,安排工人再就業,而事實上企業也的確是缺人手。東方塑料的倒閉既讓人看到了希望,又讓人感覺到危機,訂單減少、資金斷流有可能在一夜之間壓跨一個企業。

一觸即發的「倒閉潮」

東方塑料的倒閉觸動了「珠三角」很多企業脆弱的神經,進退兩難的境地讓他們聽從命運的安排,而東方塑料正像一個縮影成為珠三角很多企業真實的寫照。

正在步東方塑料後塵的是,很多企業已處在艱難的生死線上掙扎,也許用不了半年他們都要關門走人,而有一些企業在面臨用工難、訂單少等問題的情況下,選擇了轉移主戰場另闢蹊徑。

記者在廣東中山三鄉鎮採訪時瞭解到,這個鎮上每週都有一兩家企業靜悄悄地倒閉,有幾十人的小加工廠,也有上百人的中小加工廠。他們沒有品牌,沒有影 響力,只是掛個牌子有個稱呼,根本不在當地政府的名冊上,甚至有些企業根本沒有註冊。這種代加工企業在當地遍地皆是,因此他們的倒閉破產從來沒有進入政府 有關部門的視線。

而據有關人士透露,三鄉當地最大的寶元製鞋廠以往有6萬-7萬工人,現在只有1萬-2萬工人,規模都在縮小。

記者在中山三鄉鎮興旺橡膠廠發現,該廠大門緊閉,正值午飯時刻,記者沒有看到任何員工出入,與一街之隔的玩具廠的熱鬧形成鮮明對比。門口保安人員告訴記者,現在這個廠子沒有員工工作,裡面基本是空的。

在廣東東莞的虎門鎮富民布料批發市場,過去車水馬龍、門庭若市的熱鬧場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冷冷清清。

據該市場做飾品輔料行的王先生介紹,過去在富民布料批發市場做飾品輔料的門店有二三十家,現在除了一家轉型的,倒閉了十多家,目前市場僅剩下八家。銷售收入一年比一年低,從2008年至今,每年的銷售額僅是2006年的一半。

早在2011年7月份,第二大玩具廠東莞素藝宣佈倒閉,其老闆拖欠巨額工人工資逃跑,與佛山東方塑料廠如出一轍。

王先生還告訴記者,東莞2010年倒閉了一家三千多人的大型服裝廠,導致幫他們做代加工的一兩百家中小加工廠倒閉或轉型。

儘管有一些大型或小型的企業在陸續的倒閉,但在更多的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大面積倒閉潮目前尚末出現,很多中小企業都在硬撐,隨著訂單量下降、成本上升等問題的加劇,到2011年春節前後,集中式倒閉潮將真正來臨,傳統行業將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在中小代加工企業完成2011年最後一批訂單後,大面積倒閉潮將會隨之而來。世界經濟形式的變化以及中國產業結構失衡將影響著珠三角這個中國最大的加工基地,一觸即發的「倒閉潮」將是政府即將面對的最嚴酷的現實。

年末「倒閉潮」隱現

一邊是棄廠而去,丟下上千工人逃債的大企業老闆,一邊是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的代加工中小企業,以廣東沿海中小企業引發的倒閉風潮,比2008年金融海嘯來得更猛烈。那麼導致企業倒閉的根源是什麼?

在記者採訪的多個企業負責人中瞭解到,用工難、訂單下降、物料成本增高使企業舉步維艱,而銀根收緊融資難、勞動密集型產業政策的缺失是導致企業倒閉最根本的原因。

休頓鞋業負責人董建秋表示,2011年用人成本增加20%,目前每個工廠都面臨著用工難,用工成本增加的問題。一方面隨著新農村的建設,很多工人並 不願意選擇到離家很遠的珠三角、長三角工作。另一方面,目前工人主要以80後和90後為主,這個年齡段的人在家基本是獨生子女,所以沒有挑戰困難的精神, 真正做一線工人時並不能擔當一些工作。

東莞富民布料批發市場的李先生也表示,2011年用人的成本基本從過去每人1500元/月,上漲到1900-2000元/月。董建秋表示,2011年准備招400-500人,但是只招上200多人,以前對工人還要挑選,現在基本是只要工人願意進來,都會留下。

記者注意到一些企業的招聘簡章對工人要求的條件也放寬了很多,不再有學歷的限制,而過去要進入一家工廠至少要有初中文憑。這就使得工人的整體素質和技術水平大打折扣,容易給企業造成質量方面的惡性循環,提高企業成本。

中山三鄉鎮一家包裝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2011年用人成本佔到了總成本的30%,讓企業不堪重負。沒有工人就很難接到訂單,但接了訂單很多人都做不了。

然而比用工難更讓中小企業無奈的是,訂單量的急劇下降,幾乎壓跨了他們最後一絲希望。做布料生意的李先生告訴記者,2011年生意有明顯的萎縮,總體銷量下降了10%,布料上漲了15%-20%。很多顧客也在下單,但下單的量比較少,生意很冷淡。

「最關鍵的是有單也不敢接,目前國內各種原材料上漲非常快,而接單一般是在年初接,人民幣升值、匯率變動很大,很多中小企業接了單就死掉了。」李先生說。董建秋表示,目前國外消費基本在賣庫存,出口到美國和歐洲的訂單減少了20%-30%。

中山三鄉鎮一家包裝企業負責人表示,包裝行業作為整個行業的晴雨表在外貿訂單方面尤其明顯,2010年對比2011年訂單下降了30%-40%。而2011年製衣和玩具行業的訂單急劇下滑,製衣廠訂單下降四成,目前企業正在調整客戶,增加其他行業的客戶群。

由於季節性的原因,儘管每次報價都會留出1-2個點的利率浮動空間,但相對於快速升值的人民幣來說,這一兩個點並不能彌補企業的損失。

而做飾品輔料的王先生則表示,2011年外貿訂單要求極為嚴格,過去只檢查19項,而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將檢查54項,嚴格的標準有單也不敢接。而且國外聖誕用品重複利用也影響了訂單的量,過了8月份基本就沒有生意可做了。

在更多的採訪中記者瞭解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整個傳統產業影響並不是很大,主要是影響金融行業,但2011年這次危機對更多的代加工企業來說是致命的打擊,訂單的急劇下降以及匯率的變化,讓中小企業不堪負重,在生死線上掙扎。

記者瞭解到,每年的11-12月份外貿企業下訂單預訂的是第二年上半年的產品,而第二年4-5月預訂的是下半年的產品。很多大企業訂單量都在下降, 很難再將接到的訂單分給代加工的中小企業,而這些中小企業由於利潤低、沒有自己的廠房,抗風險能力低,接不到訂單就會死掉。因此隨著美債危機的爆 發,2011年下半年過後,一批接不到訂單的中小企業將集中倒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31

珠三角榮景不再 逆境求生 中小型台商艱苦轉型找出路

2011-10-10  TWM




雖然台商普遍未在這次資金荒受 創,但台商的經營困境,絲毫不比溫州商人輕鬆。

《今周刊》採訪團隊來到東莞樟木頭鎮,這裡曾是台商與港商的大本營,工廠到處都是,如今卻百 般蕭條。

仍在當地設廠的台商為了求生,嘗試拓展內銷通路,雖然舉步艱難,但已成功打出一條生路。

撰文‧楊方儒

資 金斷鏈的效應,正在中國逐漸擴散,災情最重的地點,就是溫州。儘管在這場錢荒中,受到重創的多數是陸資企業,但放眼整個東南沿海,仍有不少台商,正承受同 樣難熬的經營挑戰,他們還能支撐多久?誰也沒把握。

視線轉向珠三角。從深圳羅湖火車站出發,搭上「和諧號」火車,二十分鐘車程後,我們抵達 東莞的樟木頭鎮。樟木頭,是個街景宛如香港的地方。因為九○年代初期,鐵路載來一車又一車香港人,他們來此投資、置產,樟木頭就這樣博得「小香港」的美 名。在巔峰時期,本地人口僅三萬的樟木頭鎮,住了十幾萬香港人。鎮上建起一棟棟高樓大廈,看上去,天際線很有香港的風情。

如今,樟木頭街頭 的茶餐廳仍然隨處可見,老城區的狹窄街道上,一到晚間便是霓虹燈閃爍,如果路上行人更擁擠一點,確實會有置身香港旺角的錯覺。然而,樟木頭只是製造業暫時 棲身之地,畢竟不是香港。只比港商晚一步抵達的台商,對此特別有感觸。經營紡織、製鞋、玩具業的老闆們,把生產線從台灣遷移到樟木頭,這讓當地台商協會 「喊水會結凍」的影響力,一點都不輸給港商協會。

但這些榮景,全都過去了。「以前江澤民常常來東莞視察,現在,有誰來?」在樟木頭設廠快二 十年的天虹玩具執行董事邱天明,感慨地回憶說。

企業出走 珠三角台商式微九○年代,是台商在樟木頭的全盛時期,當時台商協會擁有超過一二○家企業會員,但二十年後,會員不到四十家;台商走得多,進來的根本沒有, 三分之二以上企業選擇撤離,可以看出近年來,台商在樟木頭的式微。這,不只是樟木頭鎮獨有的現象,也是當前台商處境艱難的深刻寫照。

「原來 (台商協會)有四位副會長,已經走了三位。」樟木頭鎮現任台商協會會長黃正明說,這些年,會內的七位核心幹部紛紛「閃人」,現在仍在當地的只剩三位。

以 黃正明自己的事業為例,他專門為客戶代工,生產五、六十公分高的小型聖誕樹;他每年只做半年生意,四、五月間接單,夏季生產,年底停工。全盛時期,他擁有 一五○位員工,現在只有一、二十位。「一年比一年難做。」黃正明感嘆,聖誕樹生意很難做大,訂單又起伏不定,工廠僅能維持最小規模營運。「不願求死,又求 生不得。」九個字,道盡代工台商的萬般無奈。

儘管環境如此艱難,我們從另一位台商王祿侃身上,卻看到令人欣喜的改變,以及一絲成功轉型的希 望。來到樟木頭十七年的王祿侃說,他已經見證三次景氣循環,每一次都驚心動魄。

一九九四年,王祿侃家族來到樟木頭落腳。當時台商的榮景顯而 易見:怎麼做,就怎麼賺!「一進來,(營收)就成長十倍,甚至一百倍!」王祿侃說,很多台商一把工廠建好,貨品剛運出門口,就有人搶著要。

情 勢巨變 供應商難以生存這些台商原來就具備技術和經營能力,又有穩固的客戶基礎,一搭上珠三角的充沛人力資源,立刻飛速成長。王祿侃回憶,這段好光景長達三、四 年,每位台商都志得意滿,也拉了更多親友到深圳、東莞設廠。例如王祿侃自己就在九五年離開家族事業,自行投入蠟燭製造生意;不過兩年,從零起步的工廠,一 下子就衝到年營業額六○○萬元人民幣,宛如坐上順風船。

直到九八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風向終於變了。首見的逆境,一口氣吹翻不少台商, 讓老闆們心驚膽戰了好一陣子。「那時候,我甚至沒裁員。」王祿侃回憶說,由於歐美訂單情況未受影響,所以他有信心,繼續維持工廠運作。的確,隔沒多久,隨 著歐美經濟復甦,科技、電子產業爆發帶來的榮景,又讓大夥過了一段好日子。

但致命的是,因為太習慣打「順手球」,當經營環境收縮,珠三角台 商卻一直沒有改變依賴低廉人力成本的營運模式,終於造成後來的大敗局。

早在金融海嘯發生前三年,已有一波浪頭朝台商迎面而來。○五年時,大 陸正式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鞋類與雨傘生產國,及成衣出口國,結果招來美國與歐洲的反傾銷調查。「這是一場貿易戰。」王祿侃回憶,這次調查案造成的壓力,使很 多台企出口量大減,可以說是珠三角台商的第一記喪鐘。

就從○五年開始,王祿侃的生意出現巨變。過去每年七億美元的美國蠟燭市場,規模逐年銳 減,去年只剩下七千萬美元。市場剩十分之一,所有供應商都難以生存。王祿侃在○八年初,就感覺到國外訂單數量不斷下滑,反倒是中國國內市場有相對上揚的情 勢,因此開始轉向開發內地客戶,去年還在深圳市區開了一家蠟燭專賣店。

從○八年初︽勞動合同法︾正式生效,到金融風暴爆發,珠三角地區從事 代工的台商,經營情勢愈來愈嚴峻。每一次面對低迷景氣,王祿侃都積極應變,沒辦法大規模開源,他就改良模具、投資半自動化機器,這樣的正面作法,讓他習於 面對營運低潮。相較於其他保守、悶著頭做工廠的台商,他因此發現了內銷出路。「如果我沒有啟動內銷,早就掛了。」王祿侃語氣加重了幾分,他分析,進行內銷 雖然賺不到大錢,但至少能因此活下來,也養活員工。

發掘差異 拓展內銷找賣點現在,王祿侃的蠟燭生意,年營業額大約只有五、六百萬元人民幣,等於回到十五年前的起點。歷經大起大落後,重新成長的關鍵,在於突破內銷市 場。

為了掌握最陌生的中國消費者,王祿侃站上第一線,試圖了解消費者喜好。他發現,歐美消費者喜歡的大紅、大黃等亮色系蠟燭,在中國反而不 太受歡迎;在本地市場,消費者喜歡深黑、淨白的純色系蠟燭,而且價格愈高,愈有人買,這讓他很吃驚。

「轉型是需要的。」這是王祿侃的關鍵心 得。雖然起步晚,但他反而更有信心,預計到今年底,他的蠟燭生意,內銷營收比重將正式超越外銷。他預期,在中國只要做最高端的一百萬人生意,「一百萬人, 一年買一件蠟燭就好」。王祿侃奮起求生的例子,或許是台商尋求轉型時,值得借鏡的途徑之一。

西進重慶、成都

真 是台商的活路?

過去一年,全球都在關注中國產業西遷的進度,重慶、成都兩大都市特別是焦點。當長三角筆電供應鏈逐漸瓦解,珠三角的中小企業 也無以為繼,難道重慶、成都,就是這些企業最好的「救贖」?

放手一搏或許能帶來另一次機會,但很多中小企業連賭本都沒有。據估計,長三角的 NB供應鏈中,只有約兩成業者會隨客戶遷到四川;為何比率這麼低?因為當地優惠政策也是以大廠為主,小廠絲毫分不到好康。

「只挖大廠去,他 們認為中小企業去是應該的!」長三角一位台商會長說,四川當局態度明顯大小眼,中小企業普遍缺乏照顧,「資源都集中在大廠,我們得不到關愛的眼神。」曾認 真計算遷廠開支的蘇州國聯五金總經理傅又榮則估計,除了5000萬元人民幣投資額,公司還要準備1億5000萬元人民幣的周轉資金,所以他認為「五年內, 轉移陣地(的成本)肯定沒辦法回收!」剛剛通車的歐亞鐵路運輸遠景,也有不少疑問。為了減低進駐廠商的物流成本,四川政府目前直接以貨櫃為單位進行補貼, 但台商心裡都有個疑問:「這會持續多久?」在人工方面,只要增聘一位基層員工,四川政府就補貼500元人民幣。看似誘人,但整體而言,和東南沿海的勞動成 本相去不遠。有業者私下指出,積極的四川年輕人早已離家謀生,從沒出過門的,做事多半不太認真,往往是「早上11點就吃午飯,晚上又不願意加班」。以模具 廠為例,一套在台灣兩位員工即可運轉的設備,在長三角地區起碼要用三個人,到了四川可能要四、五個人!很多老闆算了算,直說還不如回台灣設廠算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12

珠三角小企業多方承壓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75820838/

高利貸癥結未解,歐債危機難緩,中小企業陷入空前的困境之中。

「市場萎縮、訂單減少,人民幣升值影響和企業綜合成本大幅增加。」深圳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郭小慧近期密集調研了深圳市外貿中小企業,深入瞭解了當前企業面臨的重壓。

成本細賬是郭小慧10月13日向溫家寶總理匯報的重點內容。經過最近對20家不同規模企業的抽樣調查,人工成本上升10%以上的有16家,原材料成本上升10%以上的13家,稅費成本、物流成本、房租水電等亦各有不同程度上漲,彙總看,企業綜合成本強勁上升了40%

成本上漲、需求萎縮擠壓了利潤空間。佛山、東莞、深圳等多名受訪的小企業主對記者稱,做實業幾乎不賺錢了,有的利潤率下滑達到30%-40%,諸多企業主已退出實業,轉做資本生意

因成本和資金壓力增大,不少珠三角企業也涉足高利貸。據報導,東莞民間高利貸資金總規模約380億元,約佔同期商業銀行貸款規模的10%左右。深圳一家小型家居公司老闆邱明(化名)告訴記者,近期他借了80萬元高利貸,月息達4%,「為了流動資金周轉,生存下來,沒有辦法」。

小企業生存鏡像

邱明可以說是小企業主的一個典型,擁有60多名員工,從業10餘年,他的公司銷售接近1000種高端家居,產品鏈全而長。不過,14日下午,在深圳羅湖區的公司辦公室,談起當下的經營困境,他不斷嘆息搖頭。

「2008年以前,每年的營業額增速是50%,但隨後逐年下降,去年同類型業務下滑30%。」邱明說。

從2010年10月份開始,因房地產受持續打壓,家居貿易行業開始蕭條,需求萎縮,銷路不暢,營業額停滯不前。在由2個店面增加到4個店面的情況下,邱明公司的營業額勉強達到2500萬元,毛收入1200萬元,淨利360萬元

「利潤已經大為減少了,明年的情況可能更不好,成本上漲很厲害。」

邱明列舉,租金成本,目前水平比2009年增長一倍,由3萬多元(店面月租)漲到7萬多,倉庫租金從30多元/平升至60多元/平,「實在受不了了,現在把倉庫搬到了偏遠的坪山新區,但也新增了物流成本」。

人工成本,3年前支付給一個倉管員的工資是1500元-2000元/月,現在是3500元/月,也翻了一倍。發放給員工的「三險一金」也在增加

郭 小慧在前述呈給溫家寶的報告中精細總結,小企業員工基本工資的上升,帶動了整體費用的上升。深圳的最低工資標準2010年為1100元,2011年為 1320元,增長了20%;以工資為基數的職工養老保險(工資總額的10%)、醫療保險(工資總額的6.5%)、工會會費(為工資總額的2%)雖然比例標 準沒變,但基數變了,企業的實際支出都增加了20%。至於工傷保險,由於標準從0.5%變為1.5%,企業支出增長了260%。另有生育保險(工資總額的 0.5%);教育附加費、住房公積金(工資總額的5%)、殘疾人保障金(1000員工交四人全年工資)等等。

此外,邱明還要支付高昂的財務成本。「6月份拿到了一家銀行370萬元的貸款,9月份獲得另一村鎮銀行800萬元貸款,利率都在基準上上浮了40%。」為解決部分急用資金缺口,他還借了高利貸,其中一筆80萬元,月息4%,另外還要一次性給付2%利息

我們這種企業,生命期就是3個月,解決不了流動性問題就隨時可能倒閉。」 邱明無奈表示。

與邱明相比,鄧林平所經營的佛山盛凱田貿易公司面臨的困難更大。「申請不到貸款,所以現在不做太長時間的單子,一般是月結,否則寧願失去客戶。」此外,他也拒收期限超過1個月的銀行承兌匯票。每月他要收入50萬元的銀票,今年貼現利率飆升超過10%,如果期限太長,他擔心貼不出去遭遇現金流危機。

鄧林平做的是鋼材加工貿易生意,今年以來,市場鋼材需求下降至少50%,一些大型機電企業的訂單減少50%-70%。鄧的公司利潤率已由以前的20%下滑到10%。

深圳市安博電子公司副董事長李曉白則表示,今年遭遇的困難完全出乎意料,去年取得1.4億元的銷售額,淨利潤15%,但今年訂單減少了50%,成本又大幅上漲,利潤隨之跌光了

產業「空心化」之憂

為了較全面摸底中小企業尤其是外貿企業的當前經營狀況,深圳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10月下旬抽樣調研了20家不同行業和規模企業的成本細賬。

18日,郭小慧對記者介紹,分項目看,人工成本上升10%以上的16家,其中10家上升20%以上,最高的上升40%;原材料成本上升10%以上的13家,其中最多的上升25%;稅費成本普遍上升8%-10%;城建稅去年為1%,今年上升為7%;物流成本普遍上升5%-10%;房租水電成本增加10%-20%。

「這還不包括勞資糾紛帶來的協調成本等其他方面。」 郭小慧說。

人民幣升值對外貿企業的利潤侵蝕較大。據該協會前期對200家企業進行了調研,60%以上的企業反映,人民幣升值幅度超過3%,其進出口業務將出現虧損。

從人民幣每升值1%所產生的匯兌損失佔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百分比看,40%的被調查企業佔比小於1%,35%的企業佔比在1%-2%之間,10%的企業佔比在2%-5%之間,15%的企業佔比超過5%。

「當然,在加工貿易出口當中,情況不盡相同。」郭小慧說,來料加工的企業相對影響較小,因為進口原材料時節省的費用,抵去部分出口時損失的費用,而進料加工的情況稍複雜,這取決於進口的中間產品和原材料所佔的比重,一般貿易出口時影響最大。

據協會對企業的進一步調研,65%的企業由於人民幣升值,已經使企業成本上升了3%-5%(大多用美元結算);用歐元結算的企業因歐元大幅貶值,有的成本已上升了15%。

種種原因使得企業利潤空間越來越小。郭小慧說,前述20家被調查企業中,90%以上的企業反映企業利潤率下降,平均下降幅度為10%-15%。在利潤率下降的企業中,65%的企業下降在10%以上;35%的企業下降在10%以下。另有15%的企業在虧損中運作

部分企業的虧損還有大企業的擠壓。深圳某擔保公司總經理對記者說,除了成本,今年小企業面臨的另一大難題是,大企業的付款時間拉長了,壓款增多,傳導到中小企業,壓力更甚。

諸多困境疊加,實業經營日益失去吸引力。記者在採訪中感受到中小企業主中普遍瀰漫的悲觀情緒,產業空心化問題或將凸顯

「我認識的一個佛山原來做餐飲業的老闆,一年賺60萬元,但這點收入遠趕不上他所租的店舖房東鋪面的資產升值,他現在轉行炒房去了。」邱明說。

李曉白亦表示,他所知不想幹實業的企業主比例不小,「房地產、股票不好,不少企業就放高利貸,溫州企業率先暴露倒下了,高利貸還是做不得,但能做什麼?很多人發牢騷,不想做,一片迷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19

珠三角LED產業危局直擊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23/4MNDE4XzM5MDY4Mw.html

新興產業好比一雙新鞋,最怕的就是走老路!

「穿的是新鞋,走的卻是老路!再不抓緊規範整治,眼看著就要毀掉新興LED照明產業!」

12月7日,面對記者的實地調查,深圳市LED業內人士滿臉焦慮。

「井噴式」下的產業危機

LED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在中山市古鎮用「一窩蜂上」不足為過。近兩年來,在過分鐘情、偏解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古鎮很快形成了混亂競爭、魚龍混雜的發展生態。粗略估計,目前這裡圍繞LED照明成品的企業大概有2000家左右。

「開店非常容易,以前在大工廠做過兩年甚至幾個月的組裝工人只要租個門市就能做老闆。有小廠生產的材料、部件專線供應,簡單組裝後就可成品,賣出去賺錢,多少都行!」古鎮曹一大道明至燈具店的王生一邊埋頭做著簡單的燈具組裝活一邊告訴記者。

在他的店裡記者看到,從LED燈具零部件、半成品到成品,用於加工生產的小台鑽等模具機械一應俱全。各種大小部件相互堆壓,滿滿噹噹,狼藉片片!

「價格戰是這裡主要的競爭手段。太瘋狂了,現在燈飾企業個個趕著上,都想先干著再說。」古鎮一家稍大點的燈飾企業的營銷總監王文也禁不住感嘆。目前,這種狂熱的情緒也傳染了他所在的企業老闆。

本來,王文所在的公司主要做花燈,近幾年也一直主攻國內二三線城市的花燈市場。可最近,老闆看到同行不管大小都在做LED照明後,就開始躍躍欲試。

「我們已經考察了一些LED企業,感覺這個行業比起其它燈飾利潤還是很可以的,加上政府也在鼓勵,所以都想進入。」儘管王文不是很贊成他所在的企業這麼盲目地進入LED,但沒有更好的理由阻止。

「我們企業不大,在LED生產方面本來就沒有核心競爭力,進入這個領域,無非就是找其他工廠開模具、代工,貼上我們公司的牌子而已,要想有一定的市場,也只有拼價格了。」

另 外,除了門檻低,打價格戰以外,記者發現古鎮LED照明上游的原材料同樣是五花八門,凌亂混雜:一是光源亂用,國產、台系、歐美、日系、韓系……都有,由 於使用原材料不過關,從而造成光通量千差萬別;二是散熱問題突出。這裡大部分廠家簡單借鑑傳統照明的特點,沒能很好地理解LED作為半導體的電性特點,生 搬硬套,一味地降低材料成本,直接導致了LED壽命短暫,光衰現象突出;三是無行業標準,基本上全是山寨貨,是個廠都在弄LED燈具,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 在做出口!所謂的CCC、FCC、CE認證基本上是拉虎皮當大旗,十有八九是假的。「安規不過、EMC不過,什麼不過都行,只要燈亮就可以」是古鎮這個行 業目前的流行語。

古鎮數不清的「民間作坊式」的小企業生產的LED燈具,進入市場之後使用壽命到底有多長,就連生產者本人也說不清。

也許市場能找到答案!

帶 著這種考慮,上午11時30分左右,記者在古鎮新興大道上的輝飛LED燈飾中心看到,偌大的商場門市十有八九空空蕩蕩,大多都是「鐵將軍」把門。甚至有的 開業跡象的標語還赫然在目,門面上卻被厚厚的塵土堆積著。應該進駐100多家的整個燈飾中心只有十幾家開門營業,並且門可羅雀。

「前段剛開業時進駐了一些,但短暫的經營過後,沒有生意,市場不給力,房租又高,撐不下來,只好跑掉!」英威科技照明的翟秀書告訴記者。

「由於開店眾多,大家相互砸價,消費者也犯了難傻了眼:既貪圖便宜,又怕燈具使用壽命短暫;選價格高的吧,又怕是賤的假的。選來選去,陷入糾結,只好作罷!就連老外也熟知這裡的『本土製假』,不來拿貨了。」

翟秀書坦言,接近年關,以往的時候,市場已很忙了。但慘淡鐵冷的現狀印證著這裡的事實:市場乏力,消費者購買信心損傷很嚴重。

「退出者」頻現

12月7日下午,深圳寶安區沙井鎮新沙路段。

儘管還沒接觸到深圳主市區,記者已明顯地感覺到這裡熙來攘往的車流人流並不遜色北京多少;滿眼的南方翠綠,盛開的不知名的鮮花點綴街頭……

苦尋一個下午,幾經問路終於找到了深圳市龍崗區觀瀾鎮觀瀾大道131號。可是,記者發現此處並不是網上登記的名聲顯赫的從事LED生產、銷售的精業科技公司,而是一家汽車配件門市店。隨後,記者多次撥打掛在網上的電話,無人接聽。

「LED 照明行業標準國家沒有,地方也沒有,兩年前分管的副市長召集了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質量檢測研究院和市科技局等職能部門,在深圳2000多家從事LED生產銷 售的企業當中選出了40多家,進行開會,議論LED地方標準,結果到了今天仍沒下文。自然大家就八仙過海,亂局求生,沒有固定套路了!」深圳瑞晶實業有限 公司的戚董事長告訴記者。

「市裡有個照明協會,每年只管賣個票,收收費,組織聽次課也就過去了!至於生產發展規劃,行業風險就更談不上問了!」另一位從事多年照明燈具的老闆告訴記者。

據 悉,目前深圳從事LED技術及產品研究、開發、生產及應用的企業約達2000多家,大部分屬於LED封裝和應用的技術領域。從事LED的高新技術企業有 97家,只約佔深圳市高新技術企業2835家中的3.5%。深圳市相關企業中,屬於芯片生產僅有一家,對產品生產至關重要的半導體材料、螢光粉的生產企業 更是一家都沒有。無論是技術、工藝、設備、關鍵原材料等都需要引進。

深圳瑞晶實業有限公司的戚董事長告訴記者,一直以來,深圳LED企業存在注重外貿、不注重國內市場,造成企業知名度很低;缺乏核心技術,不想也沒有實力去搞科研攻關;深圳LED廠家不注重塑造品牌宣傳,這造成其在國內市場信息不流通,品牌形象較弱等諸多問題。

「大多企業半路上馬,不具備生產基礎,半死不活,急切地盼望LED國標出台、當地政府引導和有序規劃。」一個未經證實的市場數據表明:深圳90%的LED企業出現虧損,其中80—100家LED企業面臨倒閉。

前不久,深圳鈞多立實業有限公司因投資擴張過快出現資金鏈斷裂導致董事長毛國鈞跑路,而且這在行業內似乎並不是個案。

據深圳媒體同行介紹:前不久深圳鈞多立公司的「跑路」董事長毛國鈞約見記者,主動「向社會交代關於跑路的事情」。

毛 國鈞告訴當地記者,之所以跑路,是某種不便說出口的壓力逼迫的結果。他說,鈞多立公司危機不是偶然事件。原因一是內部管理出了漏洞。今年以來,他作為公司 董事長,主要精力放在了域外上項目以及鈞多立公司上市等事情上,公司的內部管理則交給了一位副總,由此造成了企業文化斷層。

二是今年5月 起,公司搬家幾個月來幾乎沒有產出,由此造成流動資金緊張。三是細節把控太粗。以前自認為ERP管理很細,這次「跑路」去日本順便考察了一些公司的ERP 管理,才發現自己差得很遠。大學畢業後從技術到業務再到管理,但還遠沒從社會大學畢業,管理中很多事情處理起來方式還太簡單。

毛國鈞對約 見的記者坦言,他看到了LED作為新興產業的前景,同時也看到不懂LED的、投機的……各路人馬殺了進來。資本大把大把地往裡砸,企業之間挖人才、偷技 術,市場假冒偽劣氾濫,惡性循環。甚至對媒體記者還說:「LED照明燈有什麼技術含量嗎?你也可以做,你可以到這裡買個芯片,那裡買個燈管,用焊槍組裝一 下就行了。」

毛國鈞說,目前,整個LED行業沒有規劃、沒人協調,就拿EMC(合同能源管理)來說,國內推行5年了,但至今還沒個眉目, 很多企業僅看到政策鼓勵、行業前景的利好一面,頭腦發熱都大舉殺入,但都栽進去了。「照這樣下去, LED就是下一個DVD產業。不用一年時間,整個行業將出現災難性的根本變化」。

本報記者試圖聯繫毛國鈞本人,一直未果。

繼鈞多立老總跑路之後,深圳另一家小有名氣的LED企業博倫特光電也宣佈倒閉。一時間,這裡LED照明行業人心惶惶。

記者從多位行內人士處瞭解到,截至今年上半年,深圳規模LED企業約有4000家,而今年上半年已經有100多家中游封裝企業,300多家下游應用企業倒閉。

「每個月都有大把LED廠家成立,也有大把的廠家倒閉,我們是靠著最後一絲微利在撐著,保不準哪天也關門轉行了。」深圳市久盛光電有限公司老闆姚利面帶著些許無奈。

姚利談到行業競爭者越來越多時說:「拿著二三十萬元,買儀器設備分期付款,招十幾、二十個工人,就成一個工廠了。」

在隨後的時間裡,記者走訪了佛山、珠海的LED照明企業,情形和深圳大體一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28

珠三角再歷劫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1-12-31/100344800_all.html#page2

  與三年前相比,產業面臨更嚴重的困境。企業應對乏術,「世界工廠」模式或將走到盡頭
財新《新世紀》 記者 王婧 屈運栩
 

 

  在「天下牛仔三分有其一」的廣州新塘牛仔城,就連坐在工廠門口邊曬太陽邊剪線頭的女工都知道「歐債危機」了。

  「國外的訂單少了。我們沒錢掙,過幾天我也回家。」一名來自江西的女工說。她身後的一排店舖,有的已經落鎖,有的甚至貼出一張紅紙,寫著「旺鋪出租」幾個大字。

  新塘牛仔城的現狀,是珠三角產業困境的縮影。時至今日,以加工貿易為主的中小企業,仍是珠三角產業經濟的重要支柱。不幸的是,2008年的訂單 危機,如今已經演化成更為嚴重的全面困境。成千上萬個從事低端製造業的小企業,受到海外訂單銳減、成本持續上漲、勞動力緊缺、利潤率下滑、貿易金融風險和 融資難等因素的全面擠壓,生產難以為繼。

  三年過去了,中小企業並無應對危機的新法,或在生死關頭苦撐,或逃離實業。「世界工廠」的轉型、升級仍前路遙遙。悲觀者甚至認為,珠三角30年的經濟模式已臨大限。

「世界工廠」凋零

  被稱為「世界鞋都」的東莞,大型鞋廠多在高鎮,中小鞋廠在厚街鎮。厚街最大的鞋材中心是寮廈,駐有幾百個家庭作坊式的小企業,一樓開門面,批發 皮革、成品鞋,二樓以上用來做小型工廠,加工製作鞋或皮具。這些小企業共同承接了近30個世界名鞋的訂單,鞋類出口產值佔廣東省四分之一的份額。

  28歲的楊燕搬個小凳坐在店舖外,悠閒地將小珠子穿成串,這是在製作童鞋上的裝飾品。她租的店舖每月2000元,比這個市場2011年4月剛開張時便宜了三成。

  「以前我一個月能掙兩三萬,但2011年8月以來,只能保證不虧本。」楊燕說,「往年,在聖誕節前好幾個月,就要開始再招幾個人。但2011年 基本沒訂單,工人也都提前回家過年了,我就在這裡賣點兒存貨。」她所在的匯森市場,大約三分之一的店舖已經關門,開張營業的,也門可羅雀。

  一個極端的悲劇發生在12月13日下午。因經營不善,拖欠供應商400多萬元貨款,寮廈社區一家皮具廠的負責人點燃汽油自焚身亡。

  2011年以來,歐洲和美國市場的鞋類和服裝訂單逐步下降,來自這兩個區域的詢盤量在8月後進一步縮減。當前適逢歐美聖誕旺季,但歐洲市場的裝 船率大多仍然在50%左右,美洲市場的裝船率也低於80%。儘管來自中東及拉美、非洲市場的訂單略有增加,但遠不能彌補歐美訂單的減少。

  工人們的工資,基本是「底薪+提成」的模式。訂單銳減,使得工人收入嚴重下降,大批工人選擇了離開。這又加劇了當地的「用工荒」。在新塘牛仔城,還在開門營業的小廠房,90%以上均在門口掛出了「招工」的信息。

  一家製衣廠的財務經理姚希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三年前,每個月800塊到1000塊就可以招到一個工人,現在連生手都要1500塊以上,熟練的一個月可能要到3000塊。」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和阿里巴巴集團,在2011年10月聯合發佈了《珠三角小企業經營與融資現狀調研報告》(下稱《報告》)。《報告》指出,珠三角地區小企業工人工資,比2010年上漲了20%-30%,部分高級技工的工資上漲幅度甚至超過100%。

  即便是這個價位,也極少有人問津。在牛仔城,財新《新世紀》記者在半天時間內,至少被問了五次「要做工嗎?」然而,當財新《新世紀》記者問其企 業究竟要招多少人,每天要開工幾小時的時候,幾家企業的負責人均茫然。「這一切都要靠別人給我們的訂單量來決定。」一位負責人說。

  《報告》顯示,受訂單下滑、「用工荒」等因素影響,珠三角地區平均開工率為70.92%。其中,開工率在90%以上的小企業僅有33.79%, 開工率在50%及以下的小企業達20.59%;且規模越小的企業開工率越低,年銷售額在500萬元及以下的企業,開工率在50%及以下的企業高達 27.29%。這和往年珠三角企業加班生產的情形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金融扼喉

   境況似曾相識。但廣東省《2011年上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指出,目前廣東中小企業正面臨的困難局面,與2008年金融危機時並不相同。

  2008年,商家清理庫存,雖然訂單銳減,但企業若有訂單可接,生產仍有利潤。但現在,「即使有訂單也不敢接,接了也很難有利潤。50%的被調查企業表示處於虧損狀態或利潤率在2%以內,僅有22.2%的企業表示利潤率在5%以上」。

  深圳一大通企業服務有限公司,為珠三角地區超過4200家企業提供對外貿易服務。該公司副總經理肖鋒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在調查了1000多家企業後發現,目前貿易環境越發惡劣,企業缺少金融工具抵禦違約和匯率風險,成為企業不敢接單的主要原因之一。

  肖鋒稱,一個新情況是,越來越多的國外買家受到歐美金融危機影響,無法在拿到貨物時支付現金,而是希望使用信用證支付,在貨物銷售之後再付款。 然而,絕大部分國內的中小企業由於資產輕、無法提供賬面信息等原因,無法從銀行獲得信用證。「即使能獲得信用證,銀行願意承擔80%的違約風險,一旦外商 無法支付,20%的損失也會逼死小企業。」

  人民幣匯率波動是另一因素。在中山地區,多個製衣企業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2010年以來,受到人民幣升值預期影響,在接受訂單時往往無法確定價格。一企業主稱:「一旦貨訂錯了價,兩個月之後交貨收到的美元就只能存銀行了,換成人民幣看著都心痛。」

  中國中小企業副會長張競強也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國內雖然有包括遠期外匯在內的一些外匯風險對沖工具,但瞭解或者能夠使用這些工具的中小企業少之又少。肖鋒則指出,其服務的一些企業曾試圖和銀行訂立遠期外匯合同,但100萬元的門檻價,把中小企業遠遠擋在門外。

  融資難,是珠三角中小企業另一個扼喉之痛。廣東省中小企業網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4869家企業中,43.31%的企業認為目前企業最困難的情況是融資難。

  《報告》則顯示,珠三角地區53.03%的小企業從未借過款。在當前銀根緊縮、小企業採購賬期變短、供貨賬期被延長的情況下,融資供需缺口變大。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區缺少為小企業特別是微型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

  中國銀行深圳市分行中小企業業務部經理謝至軍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雖然國務院10月出台了「國九條」支持小微企業,包括向銀行分派貸款任 務。但相關條例都是指導性原則,並未給出具體的操作細則。銀行在向中小企業貸款時仍然面臨兩個基本困境,一個是中小企業多半資產輕、無抵押,在合理避稅的 情況下也無法提供賬面信息,銀行放貸面臨不小的風險;另一個是,對於銀行的客戶經理,其做一單中小企業的小額借貸和做大企業的大項目相比,人力成本相當, 收益卻相差上百倍。在銀根緊縮的大背景下,貸款自然流向大企業。

  到目前為止,中國銀行深圳分行中小企業貸款的壞賬率幾乎為零。「針對中小企業放貸,其實允許一定比例壞賬, 這反映了在放貸上銀行依然非常謹慎。」

  即使能夠貸款,利率也讓很多企業望而卻步。廣東省中小企業促進會最近調研發現,民營企業貸款的綜合利率達15%到18%。該會秘書長謝泓告訴財 新《新世紀》記者,按照規定,向中小企業貸款,銀行在基準利率基礎上可浮動50%,但中小企業如果要貸款,除了諮詢費之類的名目,一些銀行還會要求企業拿 出部分貸款存入銀行,甚至會採取先扣利息,或者重複計算等方式變相提高利率。「一個企業貸款1000萬元,光利息就去掉150萬元,對毛利潤並不高的實業 來說肯定是非常困難的。」謝泓說。

離開珠三角?

  珠三角小企業的衰落,逐漸改變了當地的經濟生態。

  1994年,珠江沿岸的廣州、深圳、佛山、南海、東莞、中山等十幾個城市被劃為「珠江三角洲經濟區」。這塊佔地不到2.4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即便是在2008年經濟危機的情況下,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亦達到29745.58億元(約合4342.843億美元),佔全國的10%。

  據《2007廣東區域綜合競爭力報告》,廣東境內真正的大中型企業只佔全部外資企業總數的8%,大量是承接來料與進料加工的小企業。那時,這些勞動密集型企業仰仗的是珠江三角洲廉價的土地、勞動力以及物流成本。

  然而,隨著土地價格一路飆升,人力成本亦大幅上升,珠三角迅速失去其比較優勢。人員、訂單和資金離開珠三角的趨勢逐漸明晰。

  深圳一家約有30名工人的毛巾廠負責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2011年外貿公司向他們下單前,都會向多個國家詢價,而往年這樣的情況比較 少。最近他們對一個外貿公司下單時的報價是2元/條,利潤空間只有2個-3個百分點,「但一家越南公司的首次出價,就在1.9元/條,比我們的成本還低, 我們根本沒法競爭。」這位負責人稱,「雖然很久沒接單了,但我們不可能低於成本去生產。」

  長期以來以中國珠三角等地為代工廠佈局重鎮的跨國巨頭耐克公司,也在2011財年四季度業績報告中透露,越南已經取代中國,成為耐克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

  珠三角本地的中型民營企業,有實力的,也走出了國門。東莞最大的民營製鞋企業華堅集團,就決定在埃塞俄比亞投資建立分廠。「我們對埃塞俄比亞總 理說,只要給我們一塊土地,一個好的政策,其他的都不需要,十年之內我們將會為他們創造數十億美元的出口創匯。」12月8日,在厚街鎮舉辦的第三屆世界鞋 業發展論壇上,華堅集團總裁張華榮說。

  埃塞俄比亞工業部副部長泰德森亦到現場招商:「我國是東非人口最多的國家,政局穩定,勞動力資源豐富,工資低廉,如果東莞乃至中國要產業轉移, 我們那裡是再適合不過了。目前,埃塞俄比亞的工廠工人,收入每個月大約在50美元;熟練技術工人可以達到150美元至200美元水平。」

  也有企業家把眼光瞄準了內地。擁有600名工人的廣州市增城合峰紡織製衣廠,就在江蘇開設分廠,因其總經理岳亮是江蘇人。這家主要承接美國訂單 的企業,已經逐漸將其訂單分流至江蘇。岳亮稱,「在廣東,人力成本和廠房租金成本已經太高,利潤空間被壓得非常小。但在江蘇,還有一定的空間。」

  然而,對於規模更小的作坊式企業而言,他們並沒有足夠的資金完成轉移。「幾乎是在等死。」新塘一家服裝加工企業的老闆說。

  類似新塘、厚街這樣的特色小鎮,在珠三角的400多個鎮中,大約佔到了四分之一。這些鎮均形成了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好處是大單都在鎮裡,大家 都能分得一杯羹;壞處是競爭可以用慘烈來形容,同質化太嚴重,成本都太透明,讓外商把利潤壓得非常薄,完全失去了定價權。」一家公司的財務經理說。

  因為利潤率太低,任何一項生產要素的價格波動,都可能導致企業利潤完全被蠶食。如2008年經濟危機之時,訂單減少;2011年年初,人民幣升 值原材料價格上漲20%-50%;2011年下半年,人力成本激增⋯⋯幾乎每一次生產和價格要素波動之時,媒體上均會有關於珠三角中小企業倒閉潮的報導出 現。

  《報告》稱,72.45%的小企業預計未來六個月利潤持平或小幅虧損,對未來六個月經營信心較低;3.29%的小企業預計,未來六個月可能大幅虧損或歇業,對未來經營持悲觀態度。

  「2011年底會出現企業關閉潮,珠三角企業外移和產業空心化的問題將越來越嚴重。」謝泓說。

轉型路漫漫

  為應對隨時可能到來的「倒閉潮」,早在2008年經濟危機之前,廣東就提出過「騰籠換鳥」的雙轉移政策——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西兩翼、粵 北山區轉移;而東西兩翼、粵北山區的勞動力,一方面向當地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另一方面其中一些較高素質勞動力,向發達的珠三角地區轉移。

  但在10月17日的「粵港澳中小企業發展及金融合作研討會」上,廣東省銀監局政策法規處王敏調研員明確表示,「政府需反思原有的施政路線」。

   他說,調研發現,珠三角有部分中小企業嘗試往中西部轉移,但因為「人生地不熟」,業務受阻,不得不重回廣東;更要命的是,廣東成熟的產業鏈無法整體遷移, 而中小企業單獨外遷,幾乎就跟上下游合作夥伴、客戶斷絕業務往來,原材料和其他服務跟不上。不能外遷,又難以「就地升級」,只能收縮產能、維繫基本的渠道 和客戶,有些企業家甚至就此離開實業。

  曾在中山經營牛仔褲加工廠的企業老闆何夏瑩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2011年她將經營一年多的工廠關閉,如今依靠店舖收租以及投資黃金維持。在新塘,一個「出租旺鋪」的企業負責人說,「辛辛苦苦投入實業做生產,利潤也薄,還不如將廠房出租,收益穩定而且也高。」

  謝泓也指出,珠三角稍微有些原始積累的企業都不願意再從事實業,而轉向房地產投資或建立基金公司,做私募或者風投。還有一些企業採取海外移民的方式,把錢往國外轉移,通過併購資產來獲得發展。

  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希望通過補貼等政策,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和轉型,「政府的邏輯是,我補貼了5億元,就可以拉動100億元;花10億元,就可以拉動500億元民間投資。但是,實際的情況是,能夠拿到你補貼的企業還是最困難的企業麼?」謝泓說。

  更有效的政策是普惠性的減稅。目前能夠看得到的減稅措施,是增值稅起征點月銷售額上限從5000元提高至2萬元。但一名企業主稱,「月銷售額2萬元,意味著平均每天的營業額僅600多元,一個菜販子一天的營業額都不止600元,這對哪家小企業能有大的挽救?」

  謝泓稱,廣東省中小企業轉型問題複雜。首先,在智力服務方面,需要社會化服務機構,通過政府採購和補貼的方式,在企業的管理、技術創新等方面給 予幫助。其次,銀行需要長線資金項目來配合企業的轉型,這其中的投入產出,需要一定的時間。再次,國內的市場還是一個管制和許可證的市場,企業要跟不同的 政府部門打交道。這對習慣外貿市場的企業而言,意味著從外貿轉到內銷,整個系統,從經營理念、人才儲備、資金儲備都要調整,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最後,中 國的稅費非常高,整個的稅收體制沒有適應配合產業轉型的需要。

  而對企業來說,除了「苦熬」,他們並沒有太多的選擇。在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途中,不斷被問及,「歐債危機什麼時候能結束?」他們仍相信:「歐債危機結束了,訂單回來了,日子就會好過些。」

  然而,時不我待。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副主任莫世祥在他的《開放經濟的比較優勢——珠江口特區群及台灣的實證》一書中認為,台港澳地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歷程表明,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經濟的比較優勢,一般都不超過30年。

  如果這個規律成立,那麼從1980年深圳特區成立至今,珠三角的「30年大限」已到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