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14646.html
「公司要撐下去,生產線不能停,現在若有能容納1000間房的酒店,我的庫存可以裝滿10個酒店。」佛山一家潔具企業老總劉明(化名)這樣描述其苦惱。
在融資難和生產成本漲價等因素綜合擠壓下,作為全國最大的建陶生產和出口基地,佛山今年像劉明這樣深感生存尷尬的企業並不少。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一內部人士對本報表示,該協會佛山辦事處下有幾千家企業,「前幾天見了兩家陶瓷企業的老闆,近期都關門了,處於休息、旅遊、炒股、 喝茶的狀態,但並不承認倒閉。這兩家企業以往每個月都有300萬的訂單,一年可做幾千萬的營業收入。我見過的這樣的企業就有十幾家,估計目前大概1/10 的企業處於這種『關門不倒閉』的狀態。」
佛山並非孤例。珠三角地區的製造業普遍陷入了掙扎。
民間利率高漲
在接不到單的情況下,為了支撐開了十幾年的企業不倒閉,劉明不得不找幾個朋友借了100多萬用於生產,雖然不用利息,但因為銷路停滯,劉明被迫關閉 了一個700多平方米的展廳,企業規模一下子回到了2008年之前的局面。「聽說今年的銀行利率漲得更高,我問都沒敢去問。地下錢莊的利率月息則都已經漲 到5分(月息5%)了,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絕不往那個方向去想。」
佛山市南海區九江商會一內部人士對本報表示:「今年民間資本非常活躍,我也經常聽到商會的企業說借民間資金的,月息1分~8分不等(相當於月利率1%~8%)。」
8月2日,佛山市主管工業、商貿的副市長李子甫與網友在線交流時表示,今年的經濟形勢比金融危機的時候更嚴峻,尤其是小型、微型企業處境將更為艱難。李子甫透露,近期佛山市政府的一項調研報告顯示,80%的佛山企業資金吃緊,20%到30%的企業感覺到很緊張。
多重壓力
7月29日,廣東省中小企業局副局長何佐賢表示,對200家中小工業企業(規模以下工業企業)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當前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面臨融資 難、利潤受擠壓、人民幣升值導致匯率風險增加等4大問題。調研顯示,有80%的企業反映綜合成本提高,其中有19%的企業反映融資成本提高了20%以上。
原材料等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則直接壓縮企業利潤。
以劉明的企業為例,不僅勞動力、原材料、油氣等價格快速上漲,就連租金都從每月每平方米45元漲到了55元,「公司的定位是做高端產品,以前做一個 馬桶,人工30元就可以搞定,但如今漲到80元。」高黏土是陶瓷產品用量最大的原材料,也從去年的每噸400元左右漲至目前的900多元。「總體來看,公 司月均成本漲了40%。」
佛山市一家有名的酒廠的總經理對本報表示,今年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大,「就我們酒廠來說,今年上半年用來造酒的米價上漲了20%;我們用煤燒鍋爐,煤 價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上漲了30%以上;再加上油價和包裝物料的上漲,今年上半年酒廠的總體物料成本上漲了15%。」但物料上漲的同時,該酒廠並未提 價,因為提價會影響市場份額。「如果有人提價的話,我們肯定也跟著提。但現在同行都扛著不提價,就等著誰扛不住先死了。」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周林生近期在珠三角所做的調研發現,許多企業原材料成本漲價15%左右,人工成本上漲20%左右。海外市場疲軟,今年訂單任務普遍不足,上半年主要是做2009~2010年收到的訂單任務,不少企業擔心下半年任務訂單少。
在廣東省的上述調研中,有80%的中小企業表示綜合生產成本同比上升,其中19%的企業反映漲幅超過20%。由於中小企業不少從事產能過剩行業,議價能力不強,上升的成本無法有效轉嫁出去,使企業利潤大幅減少甚至虧損。
此外,人民幣升值也讓企業承壓。何佐賢表示,企業接訂單時可能有利潤,但交貨時卻沒有利潤甚至虧損。有企業反映,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訂單是「救命稻草」,而如今,訂單成了「燙手山芋」,甚至出現有訂單不敢接,至少是「三思而後接」。
影響所及,有不少企業拋棄實體經濟而轉向資本投資,比如燈都古鎮很多企業就轉向了物業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