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珠三角寄夢金改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27/100415873_all.html

 幾經醞釀,2012年7月25日,廣東省金融辦正式發佈了《廣東省建設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創新綜合實驗區總體方案》(下稱金改方案)。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經濟增長得益於政策推動,在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時,珠三角的馬太效應則更加明顯。設計者認為,廣東亟需解決的迫切問題也是全國的問題,例如,最富裕的跟最貧窮的都在廣東,人均GDP相差四倍。

  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黎友煥對財新記者表示,在國內經濟發展面臨巨大下行壓力,金融體制改革滯後製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珠三角金融改革創新 方案及時推出,就是試圖通過金融體制改革的先行先試,對近期經濟發展過程中碰到的金融體制問題進行改革,從而為未來經濟的轉型升級發展服務。

  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魯云表示,廣東將利用國家已經批下來的三個創新平台,即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以及廣州南沙進行金融發展的佈局,通 過珠三角一體化形成廣州深圳為中心的高端服務業集聚區與空港海港經濟圈,促進產業一體化,和廣佛肇、珠中江、深莞惠三個經濟圈的發展。

  金改方案強調了三條主線,即在珠三角實現金融一體化發展;推進農村金融改革,以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以及推進統籌城鄉金融協調發展。

  在此背景下,珠三角金改的目標沒有懸念。根據金改方案,至2015年,金融產業發展成為廣東省內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金融業增加值佔廣東省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以上;2020年,該比重預計將超過10%。

  但亦有參與方案的設計者對財新記者表示,本次金改方案實為《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的延伸,早於2007年開 始研究制定,至2008年開始提出。「金融改革」的方案只是在此基礎上重新包裝的結果。且作為又一個政策推動的市場改革,這次金改也難以拉近改革本身離珠 三角「市場化」優勢的距離。

三大平台

  作為政府官員的李魯云曾這樣闡述珠三角金改的架構:包括兩個中心——深圳和廣州區域性金融中心;三個金融創新平台——深圳前海、珠海的橫琴和廣 州的南沙;四個區域協調——珠三角與粵東、粵西、粵北;建設打造五大金融——國際金融、產業金融、科技金融、農村金融和民生金融。

  在此架構下,金改方案的重點之一,是推動金融一體化發展,將充分利用內地與港澳經貿關係安排CEPA的制度優勢,全面深化粵港澳金融合作,提升區域金融合作與開放水平。

   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陳恩對財新記者指出,港澳珠三角的一體化,很大程度上就是金融一體化,包括建立最優貨幣區,人民幣和港幣的對接和互換,建 立港幣和人民幣的一體化。而珠三角本地金融的發展,就體現為在深圳和廣州建立區域金融中心,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對接和合作。

  從香港方面看,香港大學教授宋敏對財新記者稱,香港發展國際金融中心,本身也有很多挑戰。內地金融體系也沒有開放,沒有完全兌換,香港金融中心 向國內輻射是不夠的。因此廣州、深圳、珠海的定位,也要考慮香港的定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應該包括珠三角整個金融開放區,應該輻射到珠三角。

  早於金改方案獲批的前海、橫琴和南沙試驗區,正是區域金融一體化得以實現的三個平台。廣東省社科院財政金融研究所任志宏對財新記者表示,前海將 著重在資本項下的探索,建立人民幣回流渠道,進行港深、粵港和中港的對接,並且將資本項下的可兌換逐步擴展到全方位;而橫琴,將發展為「境內關外」、中國 的金融特區島、「中國的開曼」,成為東盟資本的進出通道、產業資金的集散地,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南沙則定位於廣州價值鏈條的最後實現地,非標準化金融產 品的設計研發和推廣中心,與滬深標準化區分開,進行場外交易,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此外,南沙有南沙港,可發展航運金融。

  不過,本方案的參與者廣東金融學院代院長陸磊也對財新記者強調,珠三角金改方案,由廣東省層面進行操作,其戰略重點不應該放在廣州、深圳、佛山這些前沿的城市部分,而更在於縮小珠三角與粵中西部的差距,放開農村金融准入門檻。

力求差距縮小

  按陸磊的解讀,本次金改的重中之重,是農村金融改革及城鄉統籌,以實現拉低和縮小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的不平衡和差距。

  金改方案提出,加快推進梅州市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綜合實驗,並將以湛江為試點,統籌城鄉協調金融改革。將培育完善農村金融要素市場,推進農村宅基 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此外,探索金融一站式、社區性、綜合化農村金融服務模式。以及完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等。

  陸磊對財新記者介紹說,梅州的金改實驗,在於建立一個綜合化的金融交易平台,統一進行農業信貸、保險、農戶產權等各類交易,還可以考慮進行農產品期貨交易等。「珠三角金改中所謂的綜合經營,不要理解成大型的金融控股公司。」陸磊說。

  但實際上在農村金融改革及城鄉統籌協調的方案中,只有頂層設計,而缺乏底層設計。一位研究珠三角問題的專家指出,農村金融主要的問題是資源要素如何定價。而在此方案中並無涉及具體方案措施。

  陸磊亦認為,農村金融的難點主要在技術層面,比如,如何建立風險管理體系等基礎設計。調研組三年前在梅州蹲點調研的幾個月,發現農村的真正問題,在於農民本身無法主導與控制農產品價格波動。所以,他提出還可以考慮農產品能否建立遠期期貨交易等設想。

  金改中提及的湛江模式,主要探索的是縮小城鄉金融發展發育問題,任志宏對財新記者表示,由於城市金融集聚效應越來越明顯,城鄉接合部是未來中國區域發展的紅利所在,如何促進城市金融資源支持「三農」,城鄉的金融體系相應作出調整。

  陸磊表示,這方面具體體現為大型金融集團介入農村的小額人身保險、醫療保險,參與底層民生的金融安排。

回歸市場化

  不過,任志宏強調,珠三角與其他金融中心相比,最大的排他性優勢在於「市場化」。他認為,珠三角市場化發育充分,但對生豬、工業品、塑料等產品尚無定價權,因此,珠三角與其他地區差異化的發展方向是場外交易。

  「滬深兩大交易所已設立,形成了標準化產品的交易市場。廣東的出路應在非標準化產品交易。」任志宏說。

  廣州泛珠三角城市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王廉更直接地指出,珠三角的市場化程度比長三角地區高出20%,其中香港企業就有4000多家。珠三角的民 間金融也比溫州走在前面,並不需要自上而下的金改方案。與種種設計規劃相比,珠三角更期待的是管制放鬆,以釋放市場本身的改革動力。如陳恩就認為,珠三角 的經濟轉型,很大程度上是融資問題。如放開對民間金融和中小銀行的限制,可激活中小企業的資金,同時,放開民間金融,也意味著放開更多港澳資金進來。

  王廉舉例說,珠三角的民間金融,有一種叫商會金融,會員可以通過聯合擔保貸款,貸到單個企業憑個體資產貸款額的20-30倍。此外,一些地區, 在縣一級亦自發建立金融交易平台,這些櫃檯交易的體系已經非常成熟,最為規範,風險也小。他認為,政策的重點應是如何讓這類交易更為陽光化。

  陸磊也曾撰文指出,目前的金融改革,既然是頂層設計,則最終責任人更多地演變為改革設計者。進而,市場成分越來越低,行政色彩越來越濃,離責權對稱的制度安排越來越遠。■

  本刊實習記者陳煒賢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66

珠三角製造業掀機器人風潮 1台頂10工人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9/1ONDIwXzU1OTE1OA.html

你會五金沖壓、銲接、注塑、噴塗、打磨或者拋光,沒有3000 元-4000 元的月薪就不願意幹,還在待價而沽或騎驢找馬? 可是,有企業已經「僱傭」機器人取代你了。

1個機器人大約可以替代10 個產業工人,為了擺脫「用工荒」的陰影,規避一路高漲的用工成本,一場由機器人替代工人的風潮,正在珠三角興起。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將助力珠三角製造業輕型升級。

不過, 在機器人領域國內尚處起步階段,關鍵部位的技術開發應用尚難與發達國家匹敵,穩定性也不為市場所信任,未來要「攻城略地」顯得步履艱辛。

11月3日上午,記者走進東莞鉅升塑膠電子製品有限公司的模具生產車間,一眼望去,偌大的車間只有兩個工人在擺弄待加工的工件, 「難道沒有訂單,剩餘的工人休假了? 」

研發工程師劉雄飛解釋說,今年7 月3 日,他們啟用了一條3 米長的智能化精密模具柔性製造生產線,生產線包括了1 個機器人、7 台數控加工中心、1 條軌道,機器人會從容地把一個個待加工的工件搬運、放置到加工中心自動加工,工件加工完畢,它就抓起來放好。如果採用傳統生產方式,要讓鉅升公司的7 台數控加工中心24 小時運作,至少需要10 個工人,現在只需要1 個機器人就行了。

鉅升公司成立於上世紀80 年代中期,與當地很多模具製造企業一樣,直到2008 年初還是一家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加工企業, 人手多達3000 人,啟動智能生產線後,現在只有1700 人左右。

「機器人可以24 小時不停工作,不像人那樣偶爾會倦怠或有點小情緒。機器人加工工件可以精確到3 至5 微米,誤差比頭髮絲還小。更讓人驚喜的是,啟用機器人的生產線,其產能是一般車間的3 倍。」鉅升公司管理者計劃將智能化生產線延長至10 米。

大企業喜「僱傭」機器人

業內人士說, 早在90 年代就曾嘗試向企業介紹機器人,很多企業也知道機器人的好處,但那時還有廉價勞動力可用,企業用機器人代替工人的迫切性不強。

近年來,原材料價格在漲、租金在漲、稅費在漲、勞工成本也在漲。大大小小的老闆們絞盡腦汁,想來想去,似乎只有人工可以通過替代品來節省。於是越來越多的機器人進入珠三角製造企業。

大企業已經掀起「僱傭」 機器人的風潮。2009年, 比亞迪公司耗資數億元引進了13 台ABB 噴塗機器人, 可全自動完成整個車身的油漆噴塗工作,油漆膜厚誤差控制在2 微米以內,塗料的用量可減少30%左右;去年7 月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透露:富士康將增加生產線上的機器人數量以完成簡單重複的工作,2012 年達30 萬台,2014 年達100 萬台;華為、中興通訊、廣州光寶也在使用工業機器人。

小企業「嘗鮮」訂單不斷

在佛山南海、順德, 眼下一些小企業也開始嘗試使用機器人。

「樂從一家生產家具配件的鈔文五金店,一年前購進一台機器人後,省下了一半工人。」佛山市龍甲機器人銲接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昕春告訴記者。

11 月5 日上午,記者來到龍甲機器人公司辦公處,見李昕春正跟一個年輕人告別,李昕春說那是南海平洲一個子承父業的小企業主,想買機器人進行生產,由於訂單一個接一個,李昕春說自己有點顧不上他了。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有一大批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始投入機器人作業,除了一些尖端技術之外,數量較多的是銲接機器人、噴塗機器人和搬運機器人,此外裝配、切割、拋光、塗膠機器人等也很常見。

單台機器人一般不超20萬元

一些企業雖然希望使用工業機器人,但存在一些障礙,關鍵的是資金問題。

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一台機器人替代10個工人, 每個工人的年薪在2-4 萬元左右,如果機器人售價太高, 將抑制企業更換新設備轉型升級的衝動。因而,從事「二次研發」的珠三角機器人供應商,一般將單台機器人定價在20 萬元以下,一個機器人系統售價則在200-300 萬元。


智能機器醒獅,動作惟妙惟肖

【掘金要快手】 飛赴歐洲找技術 二次研發早卡位

市場需求剛現,深圳佛山就冒出數十家機器人「製造」企業

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有商人逐利的身影。機器人市場需求剛現端倪,不少人就做起了機器人生意。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介紹,早在2009 年3 月,深圳便在國內率先成立了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目前,協會擁有從事機器人及相關產業研發生產的企事業會員單位63 家,據估算,63 家會員單位2011 年產值在160 億元左右,企業業績平均每年遞增50%至60%。

在佛山,據不完全統計,企業工商登記中經營範圍列有「機器人裝備」的企業有20 家左右。

搶佔機器人行業先機的企業中, 就有佛山市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該公司總經理霍錦添此前長期從事不鏽鋼加工和銷售, 他發現很多金屬材料製造廠、家具廠和建陶廠用人成本不斷攀升。2008 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 歐洲部分掌握先進自動化技術的企業急盼有償轉讓技術。霍錦添立即飛往歐洲,經過一番溝通, 他和意大利INTEC 機器人系統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從此開始成為一家機器人生產商。

經濟「寒冬」冷意未消,但利迅達公司則忙碌異常。11 月7 日,記者在該公司的調試車間看到,一排排機器人正在接受出廠前的最後一道調試。利迅達公司的做法是, 從國外著名生產商或者國內規模較大的生產商處購買通用機器人, 公司研發人員根據訂購企業的需求開發相關系統,進行「二次研發」。

佛山市龍甲機器人銲接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昕春1983 年大學畢業後到日本留學,之後留在松下公司,從事與機器人有關的工作。1996 年,李昕春回到國內向高校和企業介紹機器人,但直到2009 年之後,他才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的公司從日本進口電機、控制器、減速器等機器人關鍵部位,進行「二次研發」和裝配。就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 業務已經拓展到豐田、美的、華帝、富士康、東風雪鐵龍等知名大企業。

【蛋糕很誘人】 業績一年翻幾倍,按需定製生意火

與國外公司差異化競爭,珠三角機器人生產企業找到商機

國內以及珠三角的機器人市場到底有多大?

對此問題,尚未有權威數據能夠準確描述。有企業說, 國內有150 億美元的市場;有企業說,單單就五金沖壓,佛山的市場容量就達1 萬台。

雖然眾說紛紜, 但這並不妨礙機器人生產企業對未來前景的樂觀。利迅達公司介紹,去年公司產值1000 萬元,今年將達到6000 萬元, 明年預計有1.5 億元,到2015 年估計能達5 億元。龍甲公司的目標產值則是2 億元。

在國外, 設備基本都是整套設計的。但國內的很多企業並不喜歡進行全套設備更新,因為這意味著要將原有生產線推倒重來,成本太高。這為珠三角剛剛成立的機器人生產企業帶來了機會。他們採取「分步走」策略,根據客戶需求,針對某一局部或單一環節進行自動化系統研發,可以用機器運作的部分就先用機器人去替代。

另外,企業由於各自工藝不同,總要對機器人進行一些小修改, 國外企業基本很少會願意幫企業去做這項工作, 珠三角的機器人企業在這塊也找到了商機。

珠三角機器人生產企業還致力於「拼服務」。為避免客戶操作不當產生損害,他們會給客戶配備幾位經驗豐富的熟練工人到企業服務。為說服企業放棄從國外進口機器人的想法, 霍錦添常常這樣自我宣傳: 「我們的售後服務2 個小時就可以到,而他們要兩天,來回費用也要算在內。」

【技術仍落後】 不掌握核心技術,僅靠裝配太乏力

雖然工業機器人產業不斷進步,但和國際同行相比差距明顯,核心部件依賴老外。

由於電機、驅動器、減速器、控制器等依靠進口, 目前國產機器人的製造成本甚至比國外整機的價格還高,而且由於技術封鎖, 國內採購到的零部件性能永遠落後於國外產品。

由於依賴國外控制器和驅動器,國產機器人在實際應用中無法靈活地結合工藝需求進行軟件的編制。此外,高性能的控制器一直被國外壟斷, 因此即使開發出了高性能的計算機算法, 沒有硬件和實時操作系統的支持,仍然無法達到預期的高性能。

開始研發關鍵技術

珠三角雖然並非國內最早發展工業機器人的地區, 但眼下已經有企業在探索研發電機、控制器、驅動器、減速器等機器人關鍵部位的技術。

2008年底廣州數控攜自主研發生產的工業機器人首次亮相某展會反響強烈。其實早在2005 年, 廣州數控就悄悄搞起了機器人研發,其主掌者認為,如果只是將數控、驅動等買來再組裝成機器人生產線出售,成本太高,沒有競爭力。據悉,目前利迅達公司也會購進廣州數控的機器人進行「二次開發」。

穩定性差距難踰越

「不知道怎麼的,國產機器人的穩定性就是沒有外國的機器人的好,國外的機器人可能一年都不會出現一次問題,但國產機器人可能幾天就會出現問題。機器人構造看起來沒有什麼,但從國外進口一台機器人,將它的齒輪拆下來,然後再裝回去,其精度就降低了。不知道外國人究竟是怎麼弄的。」佛山市金天皓科技有限公司帶頭人、哈工大博士後秦磊點出了目前國內機器人與國外機器人之間難以踰越的差距。

研發機器人 關鍵靠人才

11月7 日, 廣東省副省長陳云賢到佛山調研, 實地考察了佛山市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及中科院工業與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在陳云賢看來,機器人企業發展是有空間的,但目前其瓶頸在於人才。「要突破關鍵技術,要實現大規模的產業化,主要解決人才問題。」

利迅達公司目前有50 多人,其中研發人員佔了40 多人, 但是這些人多是專科、本科畢業,少有研究生、博士,研發力量尚難與國外競爭。

陳云賢在調研中提出了一條路徑:實現產學研資各方面的集成聯合。他認為,目前順德已經探索出了這樣一條路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26

珠三角服裝行業全面爆發庫存危機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0040.html

編者按:在歐債危機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催逼下,珠三角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生存陷入困境,它們該如何轉型?網易財經在珠三角地區經過多方調查,選取多個代表性行業,試圖為網友呈現出這裡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面臨的艱難局面。

廣東省服裝生產仍然保持全國第一服裝生產大省的地位,但已出現負增長,今年以來整個行業都爆發庫存危機。有關調研報告指出,在國際市場低迷、經營成本不斷攀升等因素作用下,廣東服裝企業平均開工率在75%左右,有近兩成企業的開工率不足50%。

  訂單驟減 企業利潤率僅為3%左右

「現在服裝太難做了,訂單不斷下降,成本越來越高」,小林認為目前是她從事服裝批發3年以來最艱難的時期。

三年前,小林與男友一起租下廣州十三行一個僅5、6平米的檔口,從事服裝批發生意。

廣州十三行是清代設立於廣州的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現在則是廣州一個有名的服裝批發中心。到過十三行的人都用「打仗」來形容此地的場面,操著各地口音的人來去匆匆,打包批發的大包大包地運走貨物,小個體戶幾件幾件地拿貨。

但是現在,不少檔口店主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擔憂。

下午三點,小林已經從十三行的檔口回到位於廣州白雲文化廣場附近的家。她告訴網易財經,下午兩點就收攤了,生意沒以前好,來拿貨的人也少了。小林從事T恤衫批發,自己設計,以自產自銷模式經營檔口。入行前兩年,生意還過得去,今年則漸漸艱難了。

小林告訴網易財經,過去在旺季的時候,一個月會推出將近20款新T恤,一個爆款(熱銷款式)可以賣一兩萬件,但是現在的爆款能賣出幾千件已經算銷路不錯了。內銷訂單下降,外貿的銷路則更慘淡。過去,平均每個月都會接到一兩單泰國的單子,每個單子拿貨量在300-400件,而現在的泰國單子一般不超過100件,而且並不是每個月都能接到單子。

小林檔口訂單下滑並不是個例,網易財經瞭解到,十三行不少檔口的生意都清淡了不少。廣州一家服裝加工廠負責人李先生向網易財經表示,今年上半年的情況特別差,下半年的情況稍微好轉,但仍是不理想。佛山一服裝工廠負責人江先生則表示,今年以來單子漸漸少了很多,感覺整個服裝市場在衰落。

中國服裝協會前不久發佈的數據顯示,我國服裝出口數量已連續13個月負增長。1-9月,我國14328家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的增幅從年初的13%降至10%左右,低於近兩年來的平均水平,利潤率也從年初的6%降至5.09%。

根據中國服裝協會測算,加工出口低端產品的中小企業平均利潤空間僅為3%左右,利潤的壓縮使得服裝訂單向新興經濟體轉移更加明顯。

 銷售低迷 行業全面爆發庫存危機

銷售低迷也導致庫存危機蔓延整個行業。前不久,十三行有將近8個檔口突然同時關掉了。這些商舖都歸屬同一個老闆,由於庫存積壓過多,資金周轉不濟,不得不關門歇業。

網易財經瞭解到,十三行一檔口老闆今年上半年趕製了一批皮衣,本希望今年冬天大賺一筆,但是由於銷量不好,目前積壓了4萬件皮衣在倉庫。每件皮衣的成本在100元左右,該老闆光皮衣庫存就凍結了400萬資金。加工廠的加工費目前仍未結清,該老闆很無奈地表示,錢是沒有了,希望可以用皮衣庫存抵加工費。

國金證券一份紡織服裝行業研究報告稱,2012年以來紡織品服裝零售行業爆發了全面的庫存危機,標誌著行業進入了轉型期,本質原因在於市場空間有限,高速外延增長難以為繼,但企業的經營模式仍停留在規模化擴張的慣性裡,兩者之間的衝突導致企業新增門店的銷售低於預期,諸多新增門店的庫存累積超過了放緩的消費需求所能承擔的範疇,進而升級為干擾企業正常運營的危機。

庫存的問題,是現在從事服裝行業人的心頭痛。小林向網易財經表示,今年2月份到現在,檔口也累積了一些存貨,數量在1.5萬件左右。每件T恤的成本如若平均在20元左右,小林檔口就有30萬資金壓在存貨上。她無奈地說,只能看明年是否能消化掉。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向網易財經表示,庫存問題使服裝企業產生很大壓迫感,若降價銷售則可能血本無歸。

除了庫存重壓外,用工成本不斷攀升也成為服裝行業面臨的難題。由於服裝行業有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趨勢,許多務工者在家鄉實現就業,外出務工者漸漸減少,造成廣東服裝行業招工難的問題。

一些小企業負責人向網易財經表示,現在招人很難,都要「哄」工人上班了。據瞭解,在旺季時節,廣州的車衣工人多得可以月入萬元,少則六七千元。

小林廠子裡工人的工資相比過去兩年增加了上千元,另外檔口租金也是年年上升,這讓她的生產成本不斷飆升。「現在每件T恤的成本相比去年增加了10%-15%,主要是用工成本提升所致。」小林說。

用工短缺 部分企業開工率不足五成

為深入瞭解行業運營狀況及各類中小服裝企業生存現狀,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今年上半年對中山市、東莞市、惠州市、佛山市等省內多市進行分階段調研。

結果顯示,今年1-5月,廣東省服裝生產仍然保持全國第一服裝生產大省的地位,但已出現負增長。2012年上半年廣東服裝經濟持續負增長。外貿方面,今年1-5月,廣東省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113.5億美元,同比減少1.9%,增幅低於全國。在浙江、江蘇、福建、山東等服裝大省中,廣東是唯一出現出口總額負增長的省份。

據瞭解,全球經濟形勢嚴峻,歐美市場需求下降,一部分訂單已經轉移至越南、柬埔寨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

調研中,大多數產業集群都反應今年很多企業出現停產或半停產現象,與去年同期相比,近三分之二的企業表示產量明顯下降,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於訂單減少及用工短缺,平均開工率在75%左右,有近兩成的企業開工率不足50%。

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的報告顯示,上半年與去年同期相比,廣東近70%的企業銷售收入和利潤均明顯下降。服裝企業勞動力成本平均漲幅在20%左右。在調研中,服裝企業認為上半年影響最大的因素依次為招工難、勞動力成本上漲、原材料成本上漲和訂單不足。

林江向網易財經表示,服裝行業除了面臨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外,稅費、商業費用、物流等費用高,造成行業成本過高,利潤削薄。

「目前廣東省服裝行業正處於進退維谷的境地。服裝行業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技術含量不高,目前還看不到對服裝行業稅負減免等優惠政策」,林江稱,有關部門也明白服裝行業的問題所在,但是稅負、商業費用以及市場體系不完善等問題目前並不能解決,政府部門想支持也無從做起。

對於目前廣東服裝行業面臨的問題,深圳市服裝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向網易財經表示,廣東服裝行業受內外經濟形勢的影響,產生行業性問題,同時也是全國的現象。他認為,在經濟結構轉型中,這是必然經歷的過程;另外,轉型過程中大浪淘沙,優勝劣汰,必然有一些企業會倒下。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34

珠三角制造業的冰與火之歌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566

厚街鎮的三屯村里,不少工廠已經關門或者尋求新的租客。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2015年的珠江三角洲,制造業正經歷冰火兩重天。一方面,傳統制造業中的電子、陶瓷、家具企業倒閉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另一方面,“機器換人”、無人機、跨境電商等新型工業化浪潮方興未艾。兩股激流的交織、碰撞中,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大戲正在上演。

“活下去就是勝利”

“對於傳統的制造業而言,現在已經不是經濟下行壓力,而是下行通道。”

2015年十一國慶長假之後,東莞長安鎮金寶公司一家電子廠員工返廠後驚訝地發現,自己工作的生產線已被拆除,車間宣告關閉。金寶電子為惠普、戴爾、IBM巨頭代工電子產品,其母公司金仁寶集團是臺灣知名上市公司、世界500強企業。

之前的7月份,東莞鑫佑光電科技公司被爆出突然倒閉,老板失聯。3月份,一度擁有過18000名工人的東莞力凱鞋業,將生產線從厚街鎮遷出,搬到了緬甸境內。更早些時候,2014年12月,臺灣上市公司勝華科技在東莞的聯勝科技、萬士達兩家工廠倒閉,遣散了約7000名員工,欠下銀行債務2億元。

不僅是“世界工廠”東莞,珠三角另一制造業重鎮——被稱為“陶都”的佛山,傳統制造業也正經歷著陣痛。

佛山以陶瓷、家具,以及家電、機械裝備等傳統制造業為支柱產業。這座珠江三角洲腹地的制造業名城,2014年工業總產值達1.8萬億元,排名全國第五。

2015年7月,佛山市豪幫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豪幫陶瓷”)轟然倒閉,聞訊而來的員工、經銷商,聚集在該公司位於佛山市高明區更合鎮的廠房門口,討要欠薪、欠款。

豪幫陶瓷共有9條生產線,在行業內有著不錯的口碑。

“現在真是生死存亡的時候,壓力特別大。”佛山BOBO陶瓷公司總經理唐碩度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消息後,召集屬下開了緊急會議,想方設法進一步控制開支,應對行業寒冬。“沒想到形勢變化如此之快,戰火已經燒到家門口了。”他說。

佛山市陶瓷行業協會副會長白梅告訴南方周末,佛山的陶瓷企業都有著較強的實力,就連最小的一家公司,年銷售額也超過2000萬元,但眼下不得不“勒緊褲腰帶”精打細算度日。“去年還只是經營有困難,今年陸續已經有倒閉的了。”她說,外地的陶瓷企業,倒閉的現象已經十分普遍。

“對於傳統的制造業而言,現在已經不是經濟下行壓力,而是下行通道,”白梅說,“現實的問題是,活下來就是勝利,而要想活下來,所有的方法都要試盡。”

10月21日,南方周末來到位於佛山市季華路中國陶瓷產業總部三層的豪幫陶瓷子品牌“奇奧瓷磚”展廳前,看到玻璃大門緊閉,樓前的空地成了臨時停車場。唐碩度感嘆說,與前兩年人流穿梭的忙碌景象相比,中國陶瓷產業總部冷清了不少。

專門生產陶機設備的佛山廣龍氏陶瓷機械有限公司,近來對全國幾個主要陶瓷產區進行了一番市場調研,他們發現,迫於經營壓力,40%-60%的生產線已經關閉。“情況很糟糕,有的廠都開始放長假了。”該公司銷售總監龐麗玲告訴南方周末。

除了陶瓷行業以外,佛山的家具制造也馳名全國。順德區樂從鎮家具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樂從鎮全年的家具銷售額能達到600億-800億元。但樂從家具協會秘書長楊誌華告訴南方周末,在當前制造業疲軟的大環境下,家具行業面臨著深度洗牌的風險。“不光是家具生意難做,很多傳統制造企業的日子都不好過。”他說。

高處與低處

“新陳代謝屬於自然的經濟現象,而產業鏈低端環節的流失,並不值得過多的惋惜。”

制造業的轉移像水流一樣,永遠會流向成本更低的地方。自上世紀90年代,東莞憑借區位、勞動力、土地等優勢,承接了來自臺灣的產業轉移潮。高峰時,數千家臺資企業、港資企業幾乎能占到東莞經濟的半壁江山。

2008年之後,由於企業成本增長、勞動力結構變化,臺資、港資企業開始陸續從東莞轉移產能,比如著名的臺商寶成集團搬遷東南亞,晏邦回撤臺灣等。如今在東莞,仰仗人海戰術的“萬人大廠”已所剩無幾。

“大家都有心理準備,該怎麽應對都想好了。”香港人吳永學是東莞的兩岸經濟促進會(以下簡稱“經促會”)副會長,在商場搏擊多年,見慣了“冰火”交替。他說,新常態下的產業結構調整,自然會影響到東莞制造業的命運,但這只能算是2008年經濟危機的余波。

在香港上市的東莞時代皮具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時代皮具”),是時尚名牌普拉達(PRADA)、蔻馳(COACH)的代工廠,該公司制造部總經理劉烈奎說,金融危機之後,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開始飆升,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利潤被不斷攤薄,到東南亞開工廠的東莞同行非常之多。

“國內產業工人的月薪為500-600美元,而越南雇傭一名員工的月薪為100多美元,要便宜得多。”劉烈奎說,盡管越南、柬埔寨、緬甸等國家,工業鏈條不夠健全,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出去的企業曾出現過小規模的回流,但最後完成轉移的代工廠不在少數,“必須轉的其實都轉得差不多了。”

在東莞厚街鎮擁有家寶玩具、寶贊鞋業兩家企業的經促會會長藍俊雄,這些年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臺灣老鄉一個個離東莞而去。幾年來,他也多次奔赴東南亞進行過實地考察,但最後還是打消了將工廠搬遷過去的念頭。

他觀察發現,2014年東南亞工人的工資已經比2011年上漲了20%,有些熱門行業甚至達到30%-50%。再加上這些國家工業基礎非常薄弱的劣勢,讓他認為只進行簡單的產業轉移並不是長久之計。“不出十年,東南亞的勞動力成本就趕上來了,那個時候怎麽辦,難道再往非洲轉,什麽時候是個頭?”

東莞戰略新興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龔佳勇,對東莞的產業變遷有著長期關註。他發現,迫於勞動力成本上升而不得不轉移的工廠,大多為技術含量有限,勞動密集型的低端加工工業。

“工人的工資漲了,是發展的成果,是好事。”龔佳勇甚至發現,有一些企業因為附加值過低,連國家強制性的員工社保都承擔不起。他認為,新陳代謝屬於自然的經濟現象,而產業鏈低端環節的流失,並不值得過多地惋惜。

下定不去東南亞賺辛苦錢的決心後,藍俊雄精心籌劃了一個驚人的項目:直接到美國開工廠。

沃爾瑪公司采購高級副總裁韓斯漫(Michael Heintzman),曾做過15年的采購經理,與藍俊雄是多年的合作夥伴。他對南方周末說,10年之前,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足夠低,低到可以將產品的綜合成本拉下一大截。而現在,東莞雖然與美國本土的工資水平還有差距,但“人口紅利”這一優勢已不明顯。如果有供應商在技術創新上足夠優秀,足以填平遠洋運費、關稅壁壘的鴻溝,實現在美國生產比中國成本低的倒轉。

時代皮具主動出擊的做法與之類似。2010年,他們斥資千萬收購意大利一個近40年歷史的本土品牌托斯卡納(TUSCAN'S),選料、設計、生產全部由自己獨立完成。

工人正在加緊建設厚街鎮上的一個廣場,他們背後是厚街的標誌雕塑。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去過剩產能的陣痛

“今年非常關鍵,轉型升級努力了這麽多年,這次是一個很重要的坎。”

東莞的傳統制造業面臨的是成本上的比較優勢逐漸喪失,而佛山這樣的內銷型制造業基地,遭遇的則是產能過剩的打擊。

“2008年是出口受影響,這一波是內需也產能過剩得很厲害。”剛剛對東莞、佛山兩地進行過實地調研的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林江說。

以供給內需市場為主的佛山,對於2008年金融危機的印象,遠沒有東莞那麽刻骨銘心。“2008年基本沒什麽感覺,生意最好的是2010年,就是剛剛感受到一點點涼意,就又飆上去了。”楊誌華回憶道。

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前後,佛山的陶瓷企業生存一度十分困難,而到了2010年前後,陶瓷生意異常火爆,不計其數的陶瓷項目快馬加鞭,紛紛上馬。

“我都看不明白了,人家正經濟危機呢,這邊訂單爆棚,一刺激,稀里嘩啦都又上來了。”白梅說,經濟刺激方案成功拓展了內需,挽救了一批瀕臨危險的企業,但留下了制造業大幹快上、盲目擴張的後遺癥,以至於現在產能過剩到“誇張”的地步。

白梅認為,目前全國的陶瓷行業需求至多只有100億平方米,產能是140億平方米,至少有40億平方米的產能需要用破產倒閉、兼並重組的方式淘汰掉,“140個人,只有100個蛋糕,肯定會有餓死的。”

慘烈的去過剩產能過程中,也有一些名牌陶瓷企業在佛山這一輪行業調整中生存無虞。比如東鵬、蒙娜麗莎等公司趁著行業低谷,投入了上千萬巨資購買脫硫、脫硝的環保設備進行技術改造。“他們說,就算再困難,環保設備也要上。”白梅說,對於一些小工廠,環保要求本就不算達標,淘汰掉這部分高汙染、低技術的產能,對行業、對社會不見得是壞事。

今年前三季度,佛山市共完成工業技改投資288.65億元,為廣東省最高。

陶瓷生產對環境影響較大,經過早年“節能減排”的改造,佛山陶瓷行業汙染比較大的小廠房已所剩無幾。相對而言,家具行業還存在大量裝備落後、技術含量低,作坊式的小型加工廠。楊誌華分析說,如果將過剩產能壓縮,行業內要實現1/5-1/3的整合,才能達到比較合理的區間。

目前,佛山的陶瓷、家具老板已經有人開始到“第三世界”嘗試辦廠,但白梅認為,產能轉移是一個長期戰略,一朝一夕消化不了全部多余的產能。

“今年非常關鍵,轉型升級努力了這麽多年,這次是一個很重要的坎。”對比2008年的局勢,林江說,現在回想起來,經過那次陣痛,很多新的產業形態已慢慢發展起來。

“四新”經濟

傳統制造業的產能轉移,並未對東莞經濟造成打擊,這要歸功於“四新”經濟近年來的迅猛發展。

不過,傳統制造業的產能轉移,並未對東莞經濟造成打擊。

對外資的流出,東莞市政府並不擔心。10月26日,東莞市前三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上的數據顯示,今年1-9月,東莞關停外遷外資企業243家,但涉及合同利用外資僅3.3億美元,而同期東莞新簽及增資項目涉及合同利用外資金額38.5億美元。“事實上,近年來東莞引進的優質外資大項目越來越多,質量效益不斷提高。”東莞市商務局副調研員雷慧明說。

與此同時,東莞的經濟增長動力已出現結構性改變。

今年前三季度東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63.79億元,同比增長7.9%,超過全國GDP增速一個百分點。

前三季度,東莞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67.8億元,同比增長3.2%,遠遠低於同省的佛山(24.9%)、中山(18.3%)、惠州(16.1%)、江門(18.3%)。但東莞前三季度進出口總額7701億元,同比增長7.1%,在全國外貿總額前五名城市中排名第一。

這要歸功於東莞以跨境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行業為代表的“四新”(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經濟近年來的迅猛發展。

今年1-9月,東莞引進的物流與總部企業等超億美元項目4宗,涉及投資金額19.5億美元,同比增長57.3%。據東莞市商務局透露,目前全市的跨境電商企業已達3500家,阿里菜鳥物流、京東商城、蘇寧雲商、1號店、敦煌網、大龍網等知名平臺相繼落地。

在東莞,一些家具制造企業也已實現“線上跨境交易,線下工廠服務”跨境電商“東莞O2O模式”,突破了目前跨境電商大件商品的瓶頸。

從事跨境電商服裝貿易的東莞創美公司總經理謝廣平告訴南方周末,時尚風潮轉瞬即逝,公司需要在第一時間,接收到世界各地消費者的偏好信息,並根據這些第一手的信息,對上遊供貨商提出款式、制作工藝的細致要求。

而在以前,動輒上千名員工的大服裝廠,根本不會遷就他的訴求。“我發現,東西賣起來方便了,但上遊的企業跟不上。”謝廣平說,“如果是小廠,就可以跟他們一點一點溝通,一個細節一個細節地慢慢摳。”

低成本的“萬人大廠”模式終結後,東莞慢慢又出現了小工廠、小作坊式制造業的回流。龔佳勇舉例說,如今勞動力成本高企,東莞虎門鎮的家庭作坊式的小服裝廠開始遍地開花。這種熟手生產更依靠工匠師傅的技藝積累,產品的設計、品質更為可靠,且能滿足個性化定制小批量生產。

“機器換人”則是廣東省近年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項戰略,所謂“機器換人”是以現代化、自動化的裝備提升傳統產業,推動技術紅利替代人口紅利。

這一戰略下,東莞致力於打造世界級無人機、機器人產業。據東莞市經信局介紹,2014年東莞全市“機器換人”申報項目達622個,總投資達53.2億元,遠超過去10年東莞技改資助項目的數量總和。

“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活躍的市場。”唐碩度認為,只有夕陽企業,沒有夕陽行業,這輪危機挺過去之後,進行技術升級的企業領先優勢會更明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357

港澳地區與泛珠三角的區域合作步上新臺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079.html

國務院3月發布了《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進一步加強泛珠三角地區——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等九省份以及香港與澳門之間的合作(簡稱為“9+2”)。中國政府早於2004年便簽訂《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旨在加強在基建、產業與投資、商務與貿易、旅遊等各方面的合作,標誌著“9+2”合作的啟動。國務院這次發布的《指導意見》,更進一步將“9+2”區域合作升級至國家級規劃,凸顯了中央的重視。

“9+2”地區共占全國約五分之一土地面積、三分之一的人口以及三分之一以上的經濟總量,占比超越長三角地區。在地理上,“9+2”地區也處於優越位置,可成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下的重要橋梁。因此,“9+2”地區擁有巨大發展潛力,對國家未來的發展也具有戰略性地位。

港澳兩地人口在“9+2”地區中占比少於2%,但在經濟上的重要性不容置疑。雖然,在國內經濟快速發展下,港澳地區的經濟總量占比正在下降,但兩地在“9+2”地區中的經濟總量占比仍達10%。從國務院這次發布的《意見》中也可以看到,香港及澳門在泛珠三角地區中仍具特殊地位。內地九省份占地廣闊,擁有豐富資源以及強大的制造業及高科技產業基礎,正好與港澳地區領先的服務業以及與國際接軌的機制相輔相成。《意見》全文提及“港澳”二字超過40次,其中,“深化內地九省地區與港澳合作”更獨立成章,反映其重要性。事實上,國家自“十二五”規劃首次納入香港及澳門後,兩地的發展已成為國家全盤規劃的一部分,也標誌著香港及澳門與內地的進一步融合。

兩地與內地的經濟融合自回歸以來不斷深化,特別是香港與內地在金融領域上的合作,對人民幣國際化、資本賬戶進一步開放以及促進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等均作出了重大貢獻。內地企業的融資需求以及鼓勵企業走出去的戰略,也鞏固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金融領域上的合作未來仍是融合的主要試驗場。《意見》特別提到,支持泛珠三角區域內企業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和香港企業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加強資本市場和金融創新合作。這除了可進一步鞏固香港在離岸人民幣市場中的領先地位外,在當前在岸發債成本較低的情況下,也為香港企業提供了一個更廉價的融資渠道。

規劃上,香港及澳門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的定位明確。其中,香港將繼續發揮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的優勢。澳門則會作為世界旅遊休閑以及商貿會議中心。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下,香港及澳門的國際經驗,正好配合國內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當然,要推動以上目標時,硬件的配合是必要的。

長久以來,內地與港澳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缺乏全盤規劃,造成重複建設,浪費資源。不過,近年情況有所改善,正在興建的港珠澳大橋以及廣深港高速鐵路等跨境建設,正是港澳與內地共同規劃的成果。推進港澳地區基礎設施與內地對接以及提高通關便利等,正是《意見》中深化內地九省份與港澳合作的其中一項具體措施。在“9+2”的合作框架下,各地的基建定位將更清晰,並可通過更緊密的合作發揮更大的協同效應。

事實上,經濟以及基建上的合作只是深化港澳與內地合作的一個環節。《意見》中還特別提及加強港澳地區與內地九省份的社會事務合作。具體措施包括探索港澳居民在內地就業及生活的制度安排,探索信用市場服務的互通、互認和互用。支持“9+2”地區內的學術及人才交流合作,加強協會以及各智庫間的聯系等。由此可以看到,港澳地區與內地九省份的合作模式正進入新的階段,從以往較著重經濟方面的合作,漸漸發展成多層次、更全面的合作交流。我們認為,更廣泛的民間交流,對增加內地以及港澳地區間的彼此了解及互信將產生積極作用。長遠而言,這有利於港澳兩地在“9+2”地區以至在整個國家的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當前,在內地經濟增長放緩之下,港澳兩地的經濟發展也好像遇到了瓶頸。同時,在內地城市快速發展的追趕下,兩地也面臨著各種不同的挑戰。不過,這次國務院表布的《意見》正好肯定了港澳兩地在區域發展中的定位,也凸顯了兩地在服務業上的產業優勢。事實上,兩地的發展可與內地的發展相輔相成,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與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正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

“一帶一路”戰略將為“9+2”地區帶來新的發展契機。我們相信,優越的地理位置,結合政策的配套,將可令區域間的分工更清晰,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目標。同時,提升整個區域的發展,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以及外商走進來的南大門。在此過程中,香港及澳門除了可擔負中介人的角色外,更重要的是可通過更完善的基礎建設、更緊密的人員交流以及更寬松的行業準入條件等,將自身的服務延伸至內地九省份,擴大市場,解決發展瓶頸。

(作者系工銀國際研究部高級分析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128

全國二手車取消限遷大限將至 珠三角限遷門檻是否拆除?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5244.html

自國務院辦公廳3月25日發布《關於促進二手車便利交易的若幹意見》(下稱《意見》)以來,二手車交易市場正發生一些變化。

葉偉(化名)原是廣州一家奔馳4S店的銷售人員,當他業績好時,一個月有一兩萬元提成。不過,他近日卻離開老東家,加入廣駿二手車行當起銷售經理。作為90後,葉偉有自己的想法。他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談道,盡管在奔馳當銷售人員時收入還不錯,但要開一家4S店資金投入非常大,相比之下,二手車門檻比較低,幾十萬就可以撬動,他看好這塊市場未來的前景,先通過打工熟悉行情,為自己未來創業做準備。

“目前,國家為二手車創造更好的交易環境,加上汽車金融正加速對二手車滲透, 國內二手車交易未來很有可能像歐美國家一樣蓬勃發展起來。“葉偉如此認為。

二手車市場

盡管前景美好,但當下二手車交易並不活躍,尤其是在限購又限遷的廣州,做二手車生意依然較難。葉偉指著一輛奧德賽二手車稱,這款2014年底出廠的MPV,他在收車時粗心大意誤以為是國五排放標準車,之後卻被環保局告知是國4車,由於是外地牌,如果廣州本地消費者購買將無法過戶,現只能買往外地,售價會打一定折扣。

不過,葉偉依然對珠三角在5月底二手車取消限遷心存一絲希望。葉偉給第一財經記者看其朋友圈轉發的一條消息,廣東省汽車流通協會繼征集二手車商意見之後,正力爭珠三角本月底取消限遷。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約有95%的地級以上城市依據排放標準出臺了二手車限遷政策,其中12個城市要求國五排放標準,國四標準以上261個城市,國三標準以上51個城市,國二標準以上3個城市。

二手車限遷政策因嚴重制約著我國二手車市場的健康發展,故歷來備受詬病。2015年,中國汽車市場新車銷量為2459.8萬輛,同期全國二手車市場累計交易量941.71萬輛,不足新車銷量的50%,再次未能突破千萬大關。作為全國最大的二手車市場,廣東省二手車市場更是呈現五年來首次負增長。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今年3月談到,發達國家二手車與新車流通量比例一般在1.5:1以上,按照這個比例計算,未來我國二手車交易量可望超過3600萬輛。按照單車平均5.5萬元估算,二手車交易額可達近2萬億元。

為促進二手車市場健康發展,國家3月25日發布《意見》。其中“已經實施限制二手車遷入政策的地方,要在2016年5月底前予以取消”的限遷松綁這條意見最受業界矚目。近段,陸續有一些省份和城市重新明確了準入標準,部分城市制訂了國四排放車輛準入標準,或將排放準入標準降低到更低的國三、國二,甚至不設置任何排放標準。新疆伊犁州地區從5月5日起對凡是轉入伊犁州的車輛不再有國四限制,國二、國三車輛只要外檢合格均可轉入,這是自全國多地出臺限遷政策以來,第一個出現限遷政策松動的城市。

二手車市場

廣州二手車商金貴(化名)近日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近段西部多個城市對二手車限遷也有松綁的跡象,廣西、貴州等地區部分城市降低了準入門檻,目前廣州國五標準以下的二手車很多都是賣到西部地區,以及有少量銷往韶關、茂名、梅州等廣東非珠三角城市。而珠三角地區9個城市之間,只有符合國五標準的二手車才能夠遷入,但這基本上是2015年起生產的汽車才吻合條件,占比不足10%。

“廣州、深圳有不少豪車車源,除了當地客戶消費,此前還有相當部分銷往周邊的佛山、中山、東莞等珠三角地區,但目前珠三角地區國五以下車輛限遷,二手車往往是靠外省客戶,消費能力大打折扣,還有涉及到運費等問題,利潤很薄,動輒還會出現虧損。”金貴說。

去年3月1日起,廣東省實施國五標準以下的二手車禁止在珠三角地區進行遷入登記的新政。而廣東省汽車流通協會以及汽車廠商通過努力,為珠三角國四汽油車清庫存爭取到9個月的緩沖期。廣東省環境保護廳做出一定讓步,原則上讓珠三角各市實施國五排放標準時間不得遲於2015年12月31日。

而國家出臺《意見》後,珠三角不少二手車商再次重燃希望,力爭解除國五的“緊箍”。 金貴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談道,假如國五標準以下的二手車可以在珠三角自由流通,二手車商一輛車可多賺幾千甚至上萬元,但或許這只是美好的願望,預計實現的可能性不大。目前,他所在二手車行一個車位每月費用平均下來是2000元,停放時間久的話很容易虧損,所以他並不敢囤車。等到5月底看是否有新政策出臺,只要一輛二手車的利潤達到2000元以上就立刻出手。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17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談到,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對促進中國二手車市場交易活躍度將起到很大作用。不過,從大氣汙染防治的角度,《意見》還是給二手車限遷政策留了個缺口,明確指出“國家鼓勵淘汰和要求淘汰的相關車輛及國家明確的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區域(京津冀:北京、天津、河北,長三角:上海、江蘇、浙江,珠三角: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肇慶、惠州、東莞、中山等9個城市)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沈進軍表示,他個人尊重國家這一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170

匯豐中國深耕中國市場 將重點投資珠三角地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415.html

6月14日,銀監會第五十場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迎來了首家外資銀行,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下稱“匯豐中國”)。

“‘根植中國’是匯豐人引以為傲的一個表述。”匯豐大中華區行政總裁黃碧娟介紹,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自1865年成立以來,從未間斷過對中國內地的服務。

亞太區是匯豐集團的全球戰略重點,而中國更是其中一個優先發展的市場。去年6月,集團宣布加快亞洲業務拓展,包括重點投資廣東的珠三角地區,憑借粵港經貿合作優勢,在廣東打造具備規模的銀行業務。

緊握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機遇

近年來,隨著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自貿區建設、資本市場開放等多項改革措施的陸續推進,匯豐中國積極參與首批試點,並在多個領域保持在外資銀行中的領先地位。

“人民幣在全球用得越來越多,匯豐業務發展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好。”談及人民幣國際化,黃碧娟表示,近期中美雙方關於加強在美國進行人民幣交易與清算的合作取得一些新進展,人民幣一直在走向國際化貨幣的道路上。匯豐很早就在全球超過50個市場具有人民幣服務的能力,也是首家在全球六大洲開展人民幣貿易結算的國際性銀行。同時匯豐中國也是離岸首支人民幣新股的發行行。

在推動“一帶一路”戰略方面,匯豐中國也進行了探索。黃碧娟表示,在“一帶一路”投資過程當中,人民幣被采用的機會越來越多,匯豐也可以發揮其在人民幣國際化業務上的專長。匯豐中國為“一帶一路”成立了專門的團隊和工作小組,去跟蹤和支持這些業務。

黃碧娟舉例稱,最近香港團隊與中國境內團隊合作,為中國電力技術裝備有限公司在埃及的第一個輸電線路工程提供跨境金融服務,這個項目將來能為該地區約1600萬家庭提供電力,為當地創造大概7000個就業機會。這也顯示匯豐利用其全球網絡在“一帶一路”方面捕捉業務尋找發展的機遇。

聚焦珠三角 深化粵港合作

2007年,匯豐成為首批本地註冊的外資法人銀行。在近10年的時間里,匯豐中國積極參與並支持內地金融改革和開放,持續擴展業務範圍、增設服務網點、培養本地人才,實現規模和業績穩步增長。如今,匯豐在50多個城市設立了170多個網點,員工規模也發展到6000多人,與本地註冊時相比幾乎翻了一番。

黃碧娟表示,亞太區是匯豐集團的全球戰略重點,而中國更是其中優先發展的市場。去年6月,集團宣布加快亞洲業務拓展,包括重點投資廣東的珠三角地區,憑借粵港經貿合作優勢,在廣東打造具備規模的銀行業務。

據介紹,受惠於CEPA(《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的逐步落實以及廣東自貿區建設的推進,粵港兩地的經貿合作日趨緊密。匯豐中國是廣東地區網點最多的外資銀行,目前共設有64個網點,其中50個位於珠三角地區。

黃碧娟表示,要利用香港的業務經驗重點發展珠三角地區的零售業務和對公業務。零售業務方面,希望能在廣東建立一個更大的服務平臺,發展零售網點和電子平臺。在對公業務方面,在珠三角的經驗也是基於匯豐中國以前服務很多香港企業在珠三角的業務。匯豐中國在廣東服務做貿易的進出口客戶,也做了很多本地企業的業務。香港企業很多已經在珠三角地區設立了後臺和制造工廠。

黃碧娟進一步表示,匯豐中國已經在外匯、利率、風險管理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礎,能夠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在廣東地區,匯豐中國做過很多人民幣和外幣債券的發行,也涉及廣東企業到香港IPO、在海外做收購合並等,匯豐中國可以利用粵港合作的基礎來進一步發展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895

珠三角制造業“換血再造”:每分鐘都在虧錢,賣房產撐下去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788.html

制造業需求不振、訂單下滑的苦日子過去了?

深圳小企業主曾明(化名)最近很疑惑:作為生產和代加工MP4的企業業主,今年開年後,他發現訂單量莫名地增多了。在參加了一次同行聚會後,他找到了答案。

那次聚會上,他驚訝地發現少了一些熟悉的面孔,一問才知道去年一批同行企業關門了。

曾明的訂單量與去年同期相比翻倍,現在每個月的銷售額超300萬元。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我分析了一下,可能是因為去年大環境不好,一些工廠要麽不開要麽轉做別的行業,競爭對手變少了。”

可惜即使訂單增多,也並不意味著盈利增加。

日前,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在深圳現代創新發展研究院舉辦的關於“中國經濟結構”的講座上表示,中國制造業現在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在高新技術產業由於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和過繁的政府審批等門檻尚未充分發展起來之際,過去那些依靠低附加值和廉價勞動力來支撐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比較優勢在不斷地減弱。

在中國制造業重鎮“珠三角”,這一現象尤為突出。雖然高端制造業在崛起,不少企業接單接到手軟,但是傳統勞動力密集型企業仍然在節衣縮食,試圖熬過冬天。

由於對成本非常敏感,部分傳統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繼續走在將工廠撤離珠三角核心城市的道路上。與此同時,珠三角內部的大整合漸成潮流。一些大體量、領軍型的科技型企業加速在該區域內部重組和調整,比如,將研發總部放在深圳、生產基地搬到地價相對較低的地方。

在結構轉型的浪潮沖刷下,無論企業主們意願如何,他們無可避免地將被卷入。這一過程中,悲喜交加的故事不斷上演。

“每分鐘都在虧錢”

電子業是珠三角支柱性產業之一。曾明已經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5年了,但是對明年的業務前景仍很茫然。

他吃不準明年形勢會怎麽樣。他在考慮,要不要跟隨身邊一些企業主朋友的步伐,將工廠搬到成本更低的城市。

對於很多中小企業主而言,想到“往外挪一挪”的時候,很少會選擇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國家。

深圳市電子行業協會的林波(化名)對本報記者表示,“企業搬去東南亞國家,雖然說會降低用工成本和租金,但是需要考慮政局的因素,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困擾,比如說東南亞某些國家的工人加班意願不強等。”

東莞、惠州等周邊城市被深圳這些企業主視為理想的遷入地——廠房租金和人力成本相對便宜,且距深圳只有兩三個小時車程,物流幾乎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但東莞也不是萬能的。隨著珠三角經營成本的整體上升,東莞的一些企業主也在考慮將廠房搬到租金更便宜和人力成本更低、用工更穩定的內地城市。

東莞一自動化設備制造商陳銘(化名)感嘆,經營成本上升得太快了,如果他不是本地人,也想把工廠外遷了。

陳銘的工廠現有兩三百位員工。其中研發人員30多位,每人月薪1萬多元;普工工資也在3000元左右。

工廠已經連續虧損兩年。2014年,陳銘的公司虧了300多萬元,去年虧了500多萬元,今年到現在月虧損30萬元左右。

讓人意外的是,虧損是在手握大量訂單的情形下發生的。

雖然比去年下滑了三成,但是今年每個月的訂單金額仍有3000多萬元。然而在刨除人力成本、原材料等之後,利潤所剩無幾。

陳銘面臨著和許多中小型企業同樣的窘境:在收入上,有些老客戶的報價多年沒變,競爭又太激烈他不敢加價;而在支出上,人力等各種成本持續上漲。

“訂單接得越多,虧得越多。”他說。

本報記者從珠三角多家企業了解到,不少工廠都存在這種情形:接訂單只是為了維持工廠運轉,而非賺錢。

陳銘說,春節工廠放假歇業期間是他最開心的時候。不僅可以一覺睡到自然醒,而且醒了之後不用眼睜睜地看著工廠每分鐘都在虧錢。

為了支撐現在的工廠,陳銘賣掉香港的房產,套現了1800萬元。

和記者聊起這個話題時,他顯得有點難堪:“我也看過很多報道知道當下的情況,用賣房子的錢來開工廠有些傻,但是實在不甘心就此關門。”

和陳銘類似,很多還開著工廠的企業主除了現實的考慮之外,也有著濃厚的實業情結。東莞市電子行業協會秘書長尹建文告訴本報記者:“只要有單子接,即便虧一點,大家也都堅持著。”

持續遷移

尹建文在走訪中也發現,今年東莞部分電子企業雖然暫時沒有關閉在本地的工廠,但是受內地政府招商引資的政策吸引,去內地城市增設了工廠。

在外界擔憂這座曾經的“世界工廠”地位不保時,也有區域經濟觀察人士認為這是產業結構轉型陣痛中必經之路:肯定會有一批不符合轉型條件的工廠被清出去。這些工廠,尤其是小的電子產業、來料加工廠等,或再往內地走,或搬到東南亞、非洲,或關門。

來自當地官方的聲音也強調,行業有進有出,實屬正常。

去年年底,東莞市人力資源局副局長吳柏安告訴本報記者,如果一個工廠關門,人社局很快會協調好後續事宜,釋放出來的勞動力70%很快能解決就業。並且,經過他們部門處理的企業數據都比較平穩,沒有大的變化。他補充道:“一些以加工制造為主的工廠和一些外資企業雖然關門或遷走了,但是一些高科技、大品牌公司也在崛起。”

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說,附加值低的傳統制造業處在產業鏈的底端,對成本很敏感,它們的利潤空間不足以支撐高成本,因而采取的搬離路徑都是從高成本城市向低成本城市走。

各顯神通

一味撤退不是辦法。它們的另一條路是往產業鏈的上遊走,從對成本敏感的、單純的制造環節向技術研發升級。

不過,資金讓很多傳統制造業中小企業主的升級夢想還未騰飛,便已跌落。曾明和企業主朋友們喝酒聊天的時候,發現80%的參與者都認為,企業要想有所突破,資金是最大的難題。

投吧,怕打水漂。不投吧,早晚會關門。這是個兩難的命題。

也有人在瞅準行業後投入巨額資金,放手一搏。

許明旭此前在揭陽開了七八年的工廠,生產電纜。201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觸控屏行業,判斷其應用前景廣闊,就開始生產手機和電腦觸控屏,先後投入一個億。這筆資金主要用於從臺灣購買先進設備,以及引進20多位研發人員,包括在臺灣銷售點上班的2位博士。

現在回想起來,許明旭慶幸自己走了一步正確的棋。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當時一狠心就重新創業了。我們設備先進,自動化程度高,生產工藝好,目前在華南地區鮮有對手。”

如今,他已經成功轉向高技術行業,他的新公司廣東泰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經成為揭陽政府對外重點宣傳企業之一。

更多的中小企業主只是謹慎投資,小心翼翼地試探市場對新產品的接受程度,或者另辟蹊徑:抱緊高科技企業的“大腿”,尋找合作機會。

生產3D傳感器的深圳高新技術企業奧比中光負責人黃源浩告訴記者,身邊有不少從事制造業的朋友羨慕他所在行業的誘人前景,但是奈何技術門檻高、投資資金龐大,退而求其次想做他們的代工廠,或者做配件提供商。

從美國回來創業的黃源浩完全感受不到上述企業主們經歷的寒意。現在,他最大的煩惱是如何盡快完成應接不暇的訂單。

值得一提的是,附加值高的科技型產業在珠三角核心城市工業中的比重正日益加大。

今年一季度,深圳先進制造業增加值、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9.6%和11.9%,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75.8%和67.3%。廣州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45.3%,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對該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達71%。東莞先進制造業增加值、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也分別高速增長13.3%和17.0%。

傳統產業年輕人流失

一些優勢傳統制造業正面臨一場悄然襲來的危機。

深圳服裝企業藝之卉時尚集團的創始人趙卉洲對本報記者表示,很多傳統工藝未來可能招不到人了。

她對記者舉例說:“比如說紮染工序,年輕人不願意幹,現在的工人平均年齡已經四五十歲了。再過十年,等這批工人老了之後,就可能無人可招了。這不是工廠轉移到哪里能解決的問題。”

她所擔憂的事,確有可能會影響該行業的走向。

深圳在短短30多年的發展中,形成了6大優勢傳統產業,除了服裝業外,還包括機械、鐘表、家具、印刷包裝和黃金珠寶。

不過隨著深圳產業布局的調整,新興產業發展的勢頭漸漸蓋過這些優勢傳統產業。2009年,深圳開始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時至今日,深圳已經形成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目前,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35%,遠高於全國8%的平均水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50%,已成為穩定深圳經濟增速的強大動力。

在新興產業成為拉動深圳經濟發展的“引擎”之時,優勢傳統產業的地位仍然不可小覷。

深圳服裝行業協會秘書長張洪濤向本報記者介紹,深圳服裝行業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幾乎都是代加工,但是現在90%以上的企業都擁有自有品牌了,其中有很多大品牌。

他補充道,去年整個行業的銷售額達到2100億元,包括內銷和外銷。在國內大城市高端商場的占有率高達60%以上。

然而,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背景下,這些優勢傳統產業的制造業企業主被迫花費高額資金更新設備。

趙卉洲上周拜訪一些工廠時,發現很多傳統工藝環節已經招不到工人,工廠只能購買設備,讓機器來替換人工。

此前,趙卉洲和幾家頗具實力的同行也試圖合作辦一所職業學校,培養技術型人才,並定向輸送工廠。但是市場調查後發現,現在的年輕人多是獨生子女,父母不願意他們進工廠了。

當地政府正在大力推動 “機器換人”。去年3月份,廣東省出爐了一份《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根據計劃,廣東省未來三年工業技改投資總額將達9430億元,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此外,工業機器人示範應用重點覆蓋紡織服裝以及汽車、摩托車制造、家電、五金、電子信息、建材等珠三角傳統優勢產業。

深圳工廠關門的更多?

在新一輪結構調整中,珠三角正呈現出一個鮮明的特點:珠三角內部的大整合漸成潮流,高科技企業在這個區域內重組和調整中擔當主角。

上述深圳電子行業協會人士林波常年與中小企業打交道。他感覺今年經營狀況並未好轉,企業對短期的看法也不樂觀。很多出口型的企業抱著希望去參加展會,如果能接到單,就有續命的資本,但是即便續命了,也擔心維持不了多久。

而在東莞,尹建文發現今年訂單量比去年穩定,有些企業甚至還有增長,招人相對往年也要容易一些。他介紹,協會會員企業有230多家,從去年到現在關閉的會員企業不到10家。

針對上述兩種不同的感受,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對記者分析:“這幾年,華為的終端公司從深圳搬去了東莞,東莞市政府也從其他地方引進了一些大型高科技企業。這些巨量級的企業一過去,就把周邊的中小企業都搞活了。對於這些企業來說,主要是升級,從低端的加工制造升級到為高端的產業提供零配件。”

他說,而對於遷出地深圳的企業來說,更多是轉型,要麽是轉到第三產業,要麽是將工廠遷出深圳了,所以工廠關門的看起來比較多,但其實深莞兩地都是在往好的方向走,都是在順應當地的發展趨勢。

2012年,華為在東莞松山湖註冊了華為終端(東莞)有限公司。2014年9月,中興通訊斥資百億在廣東河源建研發生產基地。2015年11月,比亞迪與廣東汕尾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將在汕尾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等6個項目。

今年5月份,華為終端(東莞)有限公司在2015年成為東莞營收和納稅第一大戶的消息傳出來後,引發了外界對深圳制造業的憂慮,“華為跑了”、“中興跑了”等言論甚囂塵上。

隨後,深圳市市長許勤公開澄清。據媒體報道,5月29日,許勤表示,中興、華為等企業不僅為深圳經濟發展做出貢獻,更是深圳對口支援廣東東部地區發展計劃的一部分,但是華為、中興不會離開深圳。

宋丁也認為,大企業將制造環節遷出深圳,是重新進行戰略布局和產業調整的結果,也有利於珠三角區域的整體發展。“珠三角內部整合的最大好處是,充分利用原有的產業平臺,企業騰籠換鳥的成本低,政府政策的落實也非常快。” 他說。

城市定位謀變

2008年,廣東開始實施“騰籠換鳥”戰略,即改變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騰出產業調整、升級空間。

由此,當地政府對東莞市的戰略定位也發生了變化。

2015年,東莞市明確提出了城市發展目標——“建設國際制造名城、現代生態都市”。東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羅永峰說,從“世界工廠”向“制造名城”的轉變,就是從來料加工型、生產車間型向創新驅動型、品牌生產型轉變,是更加註重品牌化、科技化和美譽度的產業鏈轉型升級。

而深圳,在土地資源緊張和工業“肥水”溢出的背景下,究竟是該堅持以工業為主導,還是應該轉向服務業?

幾年前,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區域發展規劃研究所副所長劉國宏曾經就深圳企業出現外遷趨勢做了一項調研,“最後政府還是認為應該牢牢抓住制造業的優勢。”

盡管沒有大力扶植,深圳第三產業發展勢頭依然迅猛。

根據深圳市統計局發布的《2015年深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第二產業增加值7205.53億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10291.80億元,增長10.2%,增幅高於第二產業。同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8.8%,高出第二產業將近18個百分點。

深圳本地有一種意見認為,2020年,深圳的第二產業比例可能下降到35%以下。而如果第二產業比重降至35%以下,意味著深圳的產業發展變得不均衡。

劉國宏認為,經濟孵化是個天然的過程,與深圳GDP總量接近的新加坡工業比重已經跌到了25%。“一味地說保留工業用地和工業體量,是不現實的。但從城市的健康發展角度而言,深圳市政府還是要維護一定的工業體量,還會向工業有比較多的傾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24

珠三角基建刺激港企北上 前海自貿區後勁十足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208.html

在香港寫字樓市場出現稀缺的情況下,世邦魏理仕發布報告稱,隨著珠三角的基礎建設逐步完善,越來越多的香港企業將會到內地尋求發展機會,深圳前海自貿區首當其沖。

世邦魏理仕發布《大珠三角基礎建設展望》報告稱,看好珠三角大型基建項目的推進對區內城市融合及經濟發展的重要拉動作用,當中位於深圳前海自貿區的寫字樓市場將感受到來自香港公司的強烈需求。

世邦魏理仕香港、華南及臺灣研究部主管陳錦平在香港的研討會上稱,大珠三角的四個核心城市廣州、深圳、香港、澳門貢獻了區域GDP的70%,其中以金融、專業服務、現代物流以及IT產業為主導的深圳前海自貿區最具發展潛力。據統計,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共有74000家公司在深圳前海註冊,而5月底,這一數字估計達到80000至85000家,由此可見前海地區發展之迅速。

陳錦平認為,這一增長歸功於大珠三角正在進行的基建項目建設,包括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項目。這些基建項目拉動了廣東自貿區的經濟發展,在此過程中,香港、澳門、珠三角三地在人口、資金、貨運等的流轉明顯加快。自貿區及傳統商圈的日漸成熟會令地區內經濟活動增加,收入、消費力及旅遊吸引力提升,從而使大珠三角成為大中華以至亞洲地區的一個領先的大都會。

陳錦平相信,隨著高鐵的完工,考慮到成本因素,更多來自香港的公司會選擇在深圳設立辦公地點。世邦魏理仕研究部此前發表的《全球主要寫字樓租用成本》調查報告顯示,香港中環超越倫敦西岸成為全球最昂貴寫字樓市場。而標準普爾此前也指出當前香港寫字樓的空置率僅為2.7%並持續走低,但租金卻長期居高不下。對於想在香港發展業務的公司而言,深圳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隨著基建項目的推進,不少人擔心前海自貿區過度建設的問題。陳錦平表示這樣的擔心沒有必要,當前的商用寫字樓就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前海有74000間公司,假設每間公司需300平方米的辦公地點,這一需求總和為2200萬平方米,而政府規劃中的寫字樓建設面積僅為1800萬平方米。同時,在深圳前海自貿區註冊成立的公司數量仍在繼續攀升。

根據規劃,到2020年,大珠三角的人口將從2014年的6800萬人增至8100萬人,經濟規模將擴大至1.7萬億美元。世邦魏理仕此前一項報告顯示,如果把大珠三角地區跟其他獨立國家相比,其GDP在全球能排到第13位,超過澳大利亞的GDP總量。按目前的增長速度,這一數字預計將在2020年超越韓國,達到全球第10位,接近加拿大的GDP水平。

大珠三角區域目前有廣州、深圳等九個主要城市,以及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一直以來是華南板塊的經濟引擎,以全國0.6%的土地面積和5%的人口貢獻了中國1/8的GDP。盡管中國經濟整體增速放緩,但廣州和深圳的GDP仍然保持著7%年增長率。

世邦魏理仕的報告還指出,都市區內一小時生活圈及兩小時橫越大珠三角實現後,居民穿梭於地區內各城市將更加頻繁,拉近了生活模式。對於旅遊業而言,高鐵開通後還會形成協同效應,帶動區域內的一周行,使7天的珠三角深度遊成為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24

【農商行生存系列】珠三角銀行業 “城”不敵“農”

如果你是一個外地人,出差到了廣州的CBD珠江新城,你絕對難以想象,20年前這里還是一大片菜地。而緊鄰珠江新城的獵德村,曾經是廣州天河最窮的城中村,借珠江新城興建的東風,2007年拆遷興建37棟複建房,一舉晉身CBD地段新貴,前幾年被外界戲稱為“廣州第一牛村”,這里有不少坐擁十幾套房、年入百萬的村民,村內馬路邊常常停著不少豪車。

這些拆遷拆出來的“大戶”,曾經是忠實於農村金融機構的客戶;一度臟亂擁擠的城中村讓高大上的城商行在這里幾乎絕跡。而現在,這些特別富裕的農村和村民,被大中小銀行一哄而上地爭搶,讓一些農商行倍感競爭壓力。

不過,透過局部看全貌,在珠三角,手握大把村社集體經濟組織資源的農商行,日子過的遠比城商行優越。

紮根競爭小的農村

近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對比了珠三角銀行業的經營數據發現,掛著“農”字頭的農商行,無論是規模還是凈利潤,多比掛著“城”字頭的城商行要闊綽。

本報記者從有關渠道獲得的數據顯示,除廣發銀行、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這三家總部設在廣東的全國性銀行之外,廣州農商行已經位列廣東省內區域性銀行的頭位。2015年末,其資產規模為5828億元,實現凈利潤50億元,與同在一個地區競爭的“老司機”廣州銀行拉開了不小的差距。廣州銀行2015年末資產規模為4152億元,實現凈利潤31.6億元。

同樣的現象出現在東莞。2015年末,東莞農商行資產規模為2996億元,實現凈利潤38億元;東莞銀行資產規模1920億元,實現凈利潤18.7億元。而地處佛山的順德農商行,其資產規模和凈利潤也高出東莞銀行一截,2015年末資產規模2246億元,實現凈利潤29.4億元。

為何會出現這種與傳統刻板形象相反的局面?

近日,上述某城商行一級支行行長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感慨:“在市中心和城鄉結合部,村民比市民有錢,村社經濟體也很有錢,這是‘城’幹不過‘農’的一個主要原因。這些村社經濟多靠物業出租和土地出租為生,還會引進一些工業園區,依靠土地增值積累了大量資本,且資金的流動性並不強。農商行在這一塊的市場非常強勁,這塊存貸款業務幾乎沒有競爭者。”

本報記者獲得的一份廣州天河區某村社2014年的財務報告顯示,物業出租是該村的主要收入來源,2014年1~8月出租應收金額高達1億多元;土地出租應收金額680萬元。這還不算未入賬的17塊集體土地、23座房屋建築和5000畝林地。

廣州農商行2015年年報數據顯示,去年10月,該行開展了為期2個月的村社走訪,總行走訪了200個村社,經營機構走訪了1295個村社,創新設計農村金融服務3.0方案、村社普惠金融工作方案。2015年末,涉農貸款余額260億元,同比增長25%。

北京農商行也披露,截至2015年末,該行新農村建設貸款余額為184.6億元。農工商公司是鄉鎮村集體資產的運營管理者,截至2015年末,該行農工商公司類客戶貸款余額為190.82億元。

儲蓄存款綜合經營成本低

這種長期與村民和村社保持住的粘性,給農商行帶來了大量儲蓄存款。而目前,銀行業發展的基石仍然是——存款。

“銀行的業務結構是根據客戶結構來設計的。農商行的儲蓄存款非常高,而城商行的核心存款主要是對公存款。這兩年,廣州農商行的儲蓄存款大約占比50%,而廣州銀行的對公存款卻在70%上下。”上述城商行支行行長表示。廣州銀行2015年年報亦表示,去年末廣州農商行村社開戶率達99%,村民開戶率達87%。

本報記者梳理了相關銀行2015年年報,以順德農商行為例,存款方面,2015年末儲蓄存款占比67%,2013年~2015年一直維持在65%~69%之間。“本行吸收存款中儲蓄存款占比較高的主要原因是本行網點分布廣泛,在當地市場份額較高。”該行在年報中表述,截至2015年底,該行人民幣存貸款同業比例分別為46.26%和39%,繼續穩居順德地區同業首位,其中存款市場占比創下該行歷史新高。

東莞農商行2015年年報亦顯示,截至去年末,其各項存款余額1792億元,東莞市場占有率20%,存款市場占有率自1996年以來連續20年居東莞市銀行業首位。

另有銀行業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儲蓄存款的綜合成本相對低,且存款相對穩定。而對公存款的客戶維護成本很高,因為對公客戶的需求往往要複雜很多。例如,一個1億元存款的對公大客戶,其金融業務需求一般涵蓋貸款、理財、國際業務、資金歸集、現金管理等多個方面,每一種業務都需要相應的系統建設。需求越多,對系統建設的要求越高。銀行的對公業務,有很多成本花在系統建設上。

而零售客戶的金融需求相對簡單,多集中在存取款和理財業務上。“公司客戶和零售客戶的存款利率是一樣的,但綜合下來,運營成本有很大差別。”

農商行強勁的吸存能力,與其在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廣泛的網點布局是分不開的。

截至2015年末,廣州農商行在廣州市內有372家支行、199個分理處,還設有46個半自助網點,網點數量為廣州地區銀行業首位,近80%的網點分布在廣州各村鎮;東莞農商行的一級支行、二級支行和分理處加起來一共有520個網點;北京農商行下轄694家網點,號稱唯一一家金融服務覆蓋北京市所有182個鄉鎮的金融機構。

而廣州銀行在廣州的網點只有87家,東莞銀行在當地大約有120多家網點。這些網點絕大部分在市中心。

“農商行由農村信用社逐漸改制而來,一般都有五六十多年的歷史,長期紮根在農村,靠網點取勝。現在大中型銀行和小城商行的市場都集中在城市,競爭異常激烈和飽和,但農村這塊市場的競爭卻小很多,農商行長期服務農村,在農村金融服務上沒有哪家銀行可以超越。”上述城商行支行行長說。

另一家城商行某分行行長則說,當地政府往往也會給農商行一些業務上特有的支持,“比如,發放給農民的補貼,有些地方只通過農商行系統。一些鄉鎮的基礎建設貸款,也只給農商行。”

蛻變的農村帶來銀行轉型需求

不過,雖然在農村地區競爭優勢明顯,很多農商行依然選擇了向綜合化經營方向轉型,以保持區域競爭優勢。

以廣州農商行為例,目前已經發起成立了24家村鎮銀行,設立了珠江金融租賃公司;重慶農商行參股設立了重慶汽車金融消費公司,控股設立了渝農商金融租賃有限責任公司,還控股設立10多家村鎮銀行;江陰農商行股東大會陸續通過了籌備設立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及投資子公司的議案。

“看今天的珠江新城,可以想到,現在的農商行,其業務與城商行有什麽大的區別呢?如果還局限於以前農信社的那一套業務,再不轉型和創新,發揮綜合經營的協同效應,未來遲早會沒有我們的立足之地。”廣州一位農商行高管對本報記者如此感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3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