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枉輸350億 蔡東豪

2008-07-17  NextMagazine

去 年十一月,當時平安保險氣勢如虹,在香港股價升越120元的時候,斥資18億歐元收購歐洲金融集團富通(Fortis)4.2%股權,作價每股19歐元, 成為富通最大的單一股東;後來平保在市場增持富通股權至4.9%。上週五富通現價是9.5歐元,比平保的購入價跌了一半,平保在富通的投資賬面虧損約 100億人民幣。

近日平保被壞消息籠罩,唯一好消息可能是它宣布不會在中期業績為富通的投資撇賬,因為平保視富通為「策略性投資」。「賬面」虧損不代表不是虧損,確確切切的是平保以一元購買的東西,假如今日在市場出售,只值五角。相反,如果今日才買的話,數量可多買一倍。

投資股票有贏有輸,尤其遇上環球金融股暴跌,平保投資失利不值得做文章。我想談論的是一間上市公司購入另一間上市公司非控制性股權,包裝為「策略性投資」的謬誤。

我把這類投資定為謬誤,是因為真正動機全無策略可言。兩間公司情投意合,存在合作的需要,誰也阻不到,不需要互購股份以示誠意。相反,即使持有股份,假如雙方欠缺合作誘因,怎談也談不攏。

以 平保購入富通為例,我的分析是,當時歐洲金融業風聲鶴唳,急需資金壯大規模,以抵擋由美國次按危機引發的風暴,剛巧平保想「走出去」,投資銀行順勢從中努 力游說,高舉協同效應,因此令雙方一拍即合。對於富通,它需要的是錢,錢來自中國或是瑞士沒有分別,況且平保承諾持股比例不會超過5%,及三年內不沽售股 份,交易條件不苛刻。外國公司垂涎內地市場,有平保作為股東,對日後富通打入內地市場有益無害,這宗投資對富通來說是何樂而不為。

平 保在富通的持股不足5%,在十五人組成的董事局擁有一個席位,它可從富通身上得到什麼?我或者用另一個問法,平保在富通身上得到什麼東西,是它一定要購入 股份才能得到?平保的主要業務在內地,過去多年業務增長迅速,原因是採用貼近市場的手法經營,儘量跟國際慣例接軌,把國營對手比下去。平保不需要外國金融 專家走來說三道四,即使真的需要意見作參考,也可聘用顧問公司,不用花十多億歐元去買股份。

今年四月,平保斥資22億歐元收購富通旗下的資 產管理公司五成股權,這宗交易跟早前平保入股富通,有沒有必然關係?我認為不可能有關係,因為富通董事局須向股東交代,不可能偏袒平保。富通出售資產管理 公司,事前必須跟不同準買家討價還價,心態必須是「一單還一單」,最客觀的擇偶基準,當然是價高者得。

香港上市公司也經常使用「策略性投 資」作掩護,以為投資者必定照單全收,其實是一廂情願的想法。香港富豪以前認購新股,必定自稱「策略性股東」,實情全無合作可言,富豪在禁售期過後便伺機 沽售套利。富豪近年可能也感不好意思,改稱自己為「基礎投資者」,澄清參與是為賺錢,日後各行各路。

「策略性投資」這五個字的前三個字是廢話,投資就是投資,投資的目標是賺錢。假如投資失利,股東不會因為該項投資含有策略而輕易原諒管理層。管理層可進行策略性合作,但千萬不要把合作跟投資混為一談;做生意和投資是兩回事,應該分開來看。

我 擔心內地企業對「策略性投資」概念不夠清晰,因而作出不智決定。去年除了平保入股富通,還有中投入股美國私募基金黑石,以及國家發展銀行入股英國巴克萊銀 行兩宗「策略性投資」。以現價計算,中投和國家發展銀行兩者合共的賬面虧損是250億人民幣,加上平保在富通所虧損的100億人民幣,短短六個月,三個內 地單位作出「策略性投資」所付出的代價,是賬面虧損350億人民幣。

還有一宗︰去年十月,中國中信集團宣布跟美國貝爾斯登換股,中信計劃認購價值10億美元的貝爾斯登股份。今年三月,貝爾斯登爆煲的時候,這宗交易仍在進行中,中信因而逃過一劫。原來做事手腳慢也有好處。

平保、中投和國家發展銀行三宗「策略性投資」都屬於長線投資,現在總結成績可能太早,不過假如內地單位當初的投資決定受到「策略性投資」謬誤的影響,這350億人民幣是枉輸。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