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新生代民工”之梦:生命不是“标签”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27/1NMDAwMDE3OTM1NQ.html
5月25日凌晨,第11条年轻的生命选择在富士康公司坠楼而下。沉默多时的富士康终于选择开口,公司老总郭台铭 邀请了若干记者到厂参观,多位心理专家也应邀进入富士康进行现场会诊。与此同时,北大社会学系副教授卢晖临等九位劳动社会学学者,不日即将 分批启程赶往出事地点——富士康深圳厂区,开始针对富士康事件的第三方调查。此前两日,九位学者已经在网络发布公开信,呼吁对富士康事件给 予足够重视。那时候,看到部分舆论的调子引向关注出事员工的精神疾患缺憾时,卢晖临显得非常着急。“心理干预无疑是必要的,但这绝对不仅仅 是个案的心理异常问题,不能局限于此,需要在公司管理、包括整个国家农民工的管理和支持制度体系上,反思很多很多。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也需要进一步研 究。”“我们会跟他们打招呼,有他们支持更好,没有也还要做。”卢晖临说。自杀率之考此 前,应邀到富士康调研的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樊富珉曾表示,目前中国的自杀率大概是10万分之16左右,而富士康目前的自杀人数占40多万员工的比例约 为10万分之2、3,和大学生自杀率相差不多。富士康的自杀率仍低于全国平均自杀率,属于正常。对此,卢晖临在5月24日一次公开学术讨论 会上回应认为,这种自杀率的比较方式有待商榷。根据统计,自杀率最高者依次为农村妇女、中老年人、重病患者等群体,加上其他较低群体,才得出全国范围内的 平均率。单独来看,那么,农民工、职业青年的自杀率,显然不能简单地与全国平均率相比。“从同比角度看,应该拿这些年轻员工的自杀率,和城 市的机关国企工作以及在农村务农的同龄人相比较,才有可比性。”卢晖临说。在富士康发生第10起跳楼案件后,当地警方调查后认为,死者李某 系自己跳楼导致死亡,并称“警方在其宿舍找到李某写给亲人的遗书,遗书显示,李某感到现实与对前途的期望差距较大,再加上家庭因素等原因造成心理压力大, 对生活失去信心”。5月26日,在富士康深圳公司召开的心理问题研究专场会议上,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时勘直言,他一共调查了8家企业, 富士康的员工抗逆力水平最低。这说明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韧性较差,面对困难时心理适应和调节能力也比较弱。事实上,九位教授在公开信中并 未过多地连续多起的跳楼事件进行直接心理原因的揣测,而更看重从制度层面解决根本问题。“如果只认定为心理疾患,只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仍然不能完全解决 根本问题,因为使得他们焦虑和绝望的根本因素,有待解决。”公开信参与者之一、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潘毅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刚 性的最低工资潘毅更愿意把自杀看作是农民工对制度的无声抗争,这背后值得反思的相关问题有很多,绕不开的是企业具体 管理制度。“长期以来,我们过于牺牲一线员工的利益,将产品价格定得太低,这种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低价竞争力,争取到生产订单之后 再将低价压力转嫁到工人头上的做法,肯定不会长久。”潘毅说。在9教授公开信中,第一条解决办法就是督促富士康调整九百元最低工资的规定, 赶紧给一线员工涨工资,让员工在法定工作时间的收入,能够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所需,而不必连续“被加班”。“即便工人加班能拿到一两千,仍 不能保证让他们在深圳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至少要提到三千左右,才是有保障的。”卢晖临直言,此次富士康暴露的问题,绝对不仅仅是其一家的问题,他承认富士 康甚至是血汗工厂中稍好的。而一些建立工时保护的公司,制度也逐渐形同虚设。潘毅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为抵制“血汗工厂”而 实行的一些员工保护制度,在企业残酷的“逐底竞争”和“精益生产方式”之前,很难实施下去。东莞一家为国外公司加工产品的企业老总就曾坦率 地告诉潘毅,“显然,按时交货比取缔超时工作更为重要。”一位受访女工也曾无奈地告诉潘毅,“你可以说我们宁愿选择长时间工作,那又有什么不对,我们是出 卖自己的劳动来赚钱。我们大老远跑来打工, 如果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话, 那就算让我们星期日休息又有什么用。”闷得发疯的员工日 常生活的类军事化、集中化也被认为是反思对象。富士康一直以这样的员工管理模式“闻名在外”。90年代曾经在深圳一家港资电子厂做全职工人的潘毅,和女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了8个月,她对农民工的厂区生活环境深有体会。很多 企业对工人的控制都是刚性和严厉的,劳动纪律中不会缺少的最多一条就是罚款。同时通过扣留证件、拖欠工资等非法手段,来抑制工人跳槽的意愿。在 这里,无论男女,无论已婚未婚,都居住在工厂宿舍,较典型的是每间房住8-12个工人甚至更多,厕所和洗漱间公用,宿舍里除了工人自己的床铺外,没有任何 可容纳个人隐私的空间。潘毅称其为“宿舍劳动体制”。即便如此,聚集在一起的工人却并不自发形成固定的工人组织,去争取员工利益。大部分劳 动者的农民身份,以及在城市候鸟式的短暂停留,使得他们很难形成自己的社区,建立紧密的感情和有效的组织。工会的作用也比较缺乏。在潘毅调 研的一些企业,工会委员会委员全部来自于管理层,而所谓的“工人代表”实际上也是组长等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这种高流动率,也使得工人难以 形成集体谈判的力量,因而一些投诉申诉渠道形同虚设。有的企业拥有劳动争议调节委员会、投诉热线、员工与社会责任专员面谈等三个投诉渠道,也有长达三页的 申诉细则,但工人们极少注意这个制度,认为这个制度无异于装饰。“你看墙报上写着的那些电话和名字,就是热线和投诉经理们的名字,但我们从 来不打,真有意见当面说就行,为什么要下了班再打呢。”一位工人对潘毅调侃道。在这样的管理体制和生活制度之下,离乡背井的工人人情淡漠, 多数又缺乏亲人、朋友的情感支持,压抑继而产生。有与自杀者同宿舍一年的工人,竟然相互从未说过话。但户籍制度和工资待遇等诸多不公横亘在 面前,使他们进退不能。一位在东莞制衣厂工作的工人陈义宝曾经对潘毅说,厂里男男女女们都像石头一样,平时动都不动,越干得久的,越死板。“有时闷得发 疯,真想到街上逛一逛,可最后还是把冲动压制住了。工作时候不是闷得发疯,就是饿得肚子直叫。”待解的命题“是 时候对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彻底反思了。”潘毅说。而员工选择结束生命的结果,并不令潘毅意外。上世纪90年代,她到工厂做女工进行调 研时,很多次听到同宿舍女孩阿英夜晚不自觉的梦魇和惊叫。10余年过去了,让潘毅没有想到的是,承受压力的年轻生命们,选择了更为决绝和张扬的方式——死 亡,来表达抗争。在90年代,潘毅尽管也接触到工人死亡事件,但多数源于职业病和工伤。“那个时候他们再不开心,也不会寻死,大不了在24 岁以后回家嫁人或娶妻,盖个房子,一家人和和美美。可是现在,新一代农民工是不一样的,也许他们没有经历太多父辈经历过的贫穷,他们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他 们中的很多甚至不会种地,回去怎么生活?”“不能再以农民工的身份为借口,以平均低于第三世界的工资水平来支付他们的劳动报酬,使他们无法 在城市中安家生活,漂泊徘徊于城市与农村之间,过着无根无助、家庭分离、父母无人照顾、孩子缺乏关爱的没有尊严的生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沈原等教授 也如是呼吁。卢晖临期望逝者的血,能为农民工问题的根本解决,迎来一个契机。“国家已经出台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这次富士康的事件表 明,农民工问题,确实不能再拖了。”目前,潘毅尝试进行一些NGO的工作帮扶女工群体。她负责筹建的“女工关怀”已经存续了10余年,并长 期在深圳宝安进行女工帮扶。但由于没有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她们的友善活动,无法拓展到更多的区域。潘毅认为,如何让打工者融入城市,成为 公民社会的新生力量,尚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当中需要政府的决心,企业的远见及支持,也需要打工者自身不断觉醒后的自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51

食用油行业新生力量搅局

http://www.p5w.net/newfortune/hygc/201009/t3188794.htm

  随着消费诉求的转型,中国食用油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消费升级潮。在当下普通油向健康油的升级换代中,以山东三星集团、西王集团为代表的民营油 企,通过挖掘渠道优势、借力资本市场,开始在玉米油等细分行业崛起,并由贴牌代工、批发为主向发展自有品牌转型,从而对在传统品种小包装油市场具有垄断地 位的丰益国际和中粮集团形成挑战。顺承健康油明显的上位趋势,两家巨头继续依托技术、资本及品牌优势开拓高端市场,并在延伸产业链上发力。但新生力量的搅 局,使中国食用油市场“外企主导、国企跟随、民企分化”的格局正待重构。

  在血压血脂血糖三高肆虐、“地沟油”令人心惶惶的今天,健康营养的食用油消 费需求渐成主流,以橄 榄油、玉米油为代表的健康油消费量随之激升(图1)。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2003-2007年,中国食用玉米油产量的复合增长率为43%,中国橄 榄油年进口量2004-2008年的复合增长率达43%,两者增速均远高于1997-2006年间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量9.3%的复合年增长率(图2、 3)。


健康油市场需求的迅猛释放,既推动中国食用油行业步入第三次消费升级潮,也在悄然酝酿影响 未来行业格局的新气象。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中国由上世纪80年代初食用油消费总量不到600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245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 食用油消费国。总量飞跃的同时,也经历了由动物油到植物油、散装油到小包装油、普通油到健康油的三次消费风格的升级(附文一)。在这三次升级换代中,小包 装油市场由外资企业丰益国际和国内巨头中粮集团联手开局,二者也因此在大类品种小包装油领域占据垄断地位,并依托技术、资本及品牌优势在健康油市场继续开 拓。而在当下,健康油走红之时,山东三星集团、西王集团等窥测到其中机遇的民营油企推动了玉米油这一细分行业的崛起,它们自身也由贴牌代工、批发为主开始 转型,大力发展自有品牌的小包装油,给市场加入了诸多变数。

  民营企业:从健康油的细分领域突破
  中国食用油行业已经是垄断竞争市场,而垄断方是跨国粮商,中 国64家大型油脂企业总股本的66%控制在跨国粮商手中,中国食用油的对外依存度高达60%。在传统的大豆油、菜籽油领域,外企和国企共同瓜分着2300 多万吨的大油种市场。不过,借力新一轮消费升级,在健康油领域,民企得以撇开与外资和国企的正面竞争,并在细分市场成功突破。
在中国食用油大 部分为外资主导的格局中,健康油中成规模生产的玉米油却出现了中国企业占主导的局面,山东三星集团已经处于这一细分行业的龙头地位。中国粮油学会数据显 示,2008年其产量为7.66万吨,占中国食用玉米油产量的30.6%,其旗下“长寿花”自有品牌与“金龙鱼”、“福临门”三者已占据中国小包装玉米油 5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山东三星和位于同一区域的民企西王食品,在自有小包装品牌玉米油之外,更是“金龙鱼”、“福临门” 玉米油产品的重要贴牌生产企业,即玉米油代工企业。中粮集团是山东三星散装玉米油业务的最大客户,而益海嘉里是西王食品的五大客户之一。目前,这两家代工 企业均计划大力发展自有品牌,平衡散装玉米油及自有品牌玉米油的销售比例。幕后走向前台,客户成为对手,玉米油市场硝烟渐浓。

  挖掘渠道优势,山东三星从OEM向品牌运营升级
  在外企和国企的夹缝中,山东三星如何实现成功突围?梳理其发展脉络,山东三星的成功主要来自原料优势、培育自有品牌、挖掘渠道优势、控制费用以提高盈利效率。
山东三星脱胎于一家小型机械加工厂,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三星研制出了玉米淀粉加工、制糖等粮食深加工类设备,并逐渐成长为国内最大的玉米机械加工设备 供应商,以此与玉米深加工企业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获得了稳定的玉米胚芽供应。而玉米油的原料玉米胚芽正是玉米深加工的副产品(图4)。正是在原料 供应上享有独特优势,山东三星于2001年正式切入玉米油制造行业,2009年其产能已达到约18万吨玉米油及其他油产品,75%的产能利用率也远高于行 业平均水平。


山东三星在发展初期,主要通过OEM方式加工或间接销售给食用油大客户,自2006年7月 开始转向内销并创立了自有小包装油品牌“长寿花”,其自有品牌玉米油的销量占比从2006年的4.9%上升到2009年的16.2%(图5)。其上市公司 中国玉米油(01006.HK)财报数据显示,自有品牌的毛利率较非品牌玉米油高出超过1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达到15.9%。


山东三星自有品牌销量的提升,得益于通过让利刺激经销商积极性、积极挖掘渠道优势的策略。 从2006-2009年中期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山东三星销售的非品牌玉米油价格波幅与大豆油价格波幅一致;而自有品牌玉米油的价格上涨波幅小于非品牌, 下跌幅度大于非品牌;表明其在推出自有品牌的初期阶段,对经销商采取了低价策略。假如其终端价格与竞争对手保持一致,经销商代理其品牌即具有更高的获利空 间(图6)。而市场上的数据反馈则显示,“福临门”、“金龙鱼”采取了多品种的分层营销方式,长寿花的终端价格与竞争对手同类产品相比略高,而自身的毛利 率在2007、2008年分别为9.99%、10.69%,与丰益同时期的10.49%、12.2%相比略低,意味着三星为刺激经销商代理销售自家品牌而 给予经销商更大让利(图7)。为实时监控管理经销商队伍,山东三星以销售代表处的方式在全国扩张,覆盖近20个省份,其营销人员的人均销售收入甚至略微领 先于中粮(表1)。

 


由于让利经销商获得强力的地面推广支持,山东三星的市场推 广策略相对低调,有效控制了成本。“长寿花”选择倪萍作为代言人,但并未采取轰炸式广告策略,这使三星的销售费用率控制在2%以内,远低于中粮的高达 17%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让利经销商带来的利润损失。而通过加快存货周转、缩短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三星也在外资企业及国企的夹击中获取了生存空间 (表2)。

  对接资本市场,民企纷纷融资谋发展
  民营食用油企业在资本实力、品牌上与外企、国企不能相比,借力资本市场,无疑是快速发展的捷径,山东三星同样选择了这一道路,但其资本之旅却非一帆风顺。
2008 年3月,山东三星选择在欧交所Alternext创业板上市,融资500万欧元,但之后交投清淡、股价低迷,在2009年9月25日股份暂停买卖前12个 月,每日平均成交量2245股,相当于已发行股本总额的0.052%,股价远未反映企业价值,更无再融资可能性。2009年6月,山东三星决定通过私有化 退市,并于2009年12月登陆消费品板块相对成熟、“中国概念”认可度更高的香港市场。其发行时超额认购660多倍,融资7亿港元,为当初在欧交所融资 的14倍,前3个月的平均成交金额为21亿港元(在欧交所的成交金额为4万欧元);估值从发行时的14倍PE迅速上升并稳定在25倍PE以上。英国著名的 私募基金马丁可利(Martin Curie)于2007年投资山东三星,此次上市成功后亦收益不菲。
对于民营油企,对接资本市场无疑会加速其胜出,因此,同以玉米油代工闻名业界的西王集团亦不遗余力地谋求进入A股市场,目前其子公司西王食品已顺利借壳金德发展(000639),力图通过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发展前景看好的玉米油市场。
同时,A股市场中,以油脂加工、粮食贸易、基础物流为主业的东凌粮油(000893),也把握了这一波消费投资热的行情,与同一控股股东旗下的上市公司 广州冷机进行整体资产置换,股价同样得到追捧。此外,在小品种健康油市场,在杏仁饮料上具有垄断地位的露露集团,也于2007年开始从事高档杏仁油的研 发。
随着民企在细分行业的突围,外企及国企的垄断优势在健康油市场正经受挑战。不过,依托强大的技术、渠道及品牌优势,以中粮为代表的国企, 正在谋划全产业链布局,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在中国市场收割链式高利润的丰益国际,也再次踏着消费升级的拍子,借由“金龙鱼”的品牌力量推出玉米油、 米糠油等健康油种。

  中粮:以花生油开局,拓展健康油品种链
  向前回溯, 健康油的概念在中国始于花生油,始于“鲁花”,始于中粮。目前,中粮旗下主要有“鲁花”、“福临门”两大品牌,其中,“鲁花”较早成名正得益于中粮以健康 和风味为特色、以花生油破局的策略。中粮集团以与丰益国际、ADM等外资领先企业合作发展的模式,采取跟随策略,借助资本平台,快速成为行业第二。近几 年,试图构建“全产业链”模式的中粮在其他健康油品种、尤其是高端健康油市场进行了有效开拓。
上世纪80年代末,中粮集团选择与丰益国际旗下 的嘉里集团合资,推出“金龙鱼”品牌的小包装食用油并大获成功,嘉里以此快速切入中国市场,而中粮则借机积累了相关的油脂加工技术及经验。此后,面对日益 构成威胁的嘉里,中粮另辟蹊径,在“金龙鱼”推出第一代调和油不久,于1992年重点推出在中国具有原料优势的“鲁花”花生油,并以压榨而非化学手段浸出 在此细分市场拔得头筹。花生油特有的浓香风味迎合了北方消费者,其天然的原料和较优化的营养结构也得到南方市场的认同,“鲁花”快速成为花生油第一品 牌,2004年开始,“鲁花”花生油销量持续稳居行业榜首,在花生油市场占有率高达50%。中粮也初步奠定了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
在技艺成 熟之后的1995年,中粮另起炉灶,创立“福临门”品牌正面对抗“金龙鱼”。2001年,中粮出售其所持的嘉里全部股权,并于次年选择了食用油行业的世界 老大ADM作为战略投资者,可以看出,有了与嘉里合作的前车之鉴,中粮与ADM的合作重在引进技术及保障原料,在“福临门”的主要生产基地—东海粮油工业 (张家港)有限公司的股权安排中,中粮控股54%,而ADM占股22%,中粮此次牢牢掌握了“福临门”的品牌控制权。经过数年的培育,“福临门”目前已成 为紧跟“金龙鱼”之后的第二大食用油品牌(图8)。


2001年后,丰益国际旗下的“金龙鱼”、山东三星集团旗下的“长寿花”等品牌陆续推出玉 米油作为健康油料的主力油种,主打健康牌的花生油多了些许尴尬。花生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玉米油、橄榄油等健康油种,饱和脂肪酸却高于大部分常见的植 物油,特别是其价格还高过玉米油;在油料供应上则面临与食品生产商争夺原材料的窘境,这些都直接限制了花生油的消费。中国是全球花生总产量最大的国家,也 是花生油产量最大的国家,近8年平均占全球花生油产量的45.1%,但花生油在中国的消费比例仅占8%。2008年花生油的消费量比2007年减少了 30%左右,迫使中粮在健康油种中继续拓展。
中粮集团仍然采取合作为主的方式,布局高档健康食用油,逐步丰富品种链。其不仅通过与国内代工能 力领先的山东三星集团合作,贴牌生产玉米油;2010年1月,还联合西班牙橄榄油产量最大的白叶集团,投建合肥燕庄食用油有限公司,生产冷榨芝麻油,与热 榨芝麻油主要定位为调味品不同,通过物理的低温冷榨工艺生产的芝麻油,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含量更高,堪与其他健康油种媲美。
2005年 11月上市的“萨利维(Soliva)”橄榄油,则由中粮和ADM合作推出,并分为特级初榨(ExtraVirgin)和纯正(Pure)两种等级;其携 手ADM推出的“滋采”天然食用油,目前已有核桃油、红花籽油、山茶籽油三个品种,这两种品牌均推出礼盒包装,定位高端,与主攻大众市场的“福临门”等明 显区别开来。在健康油市场,通过搭建立体化品种结构,中粮正逐步实现全面包抄。
与中粮集团步入宁高宁时代所打造的“全产业链”旗号相对应,中 粮在食用油产业链上的架构也趋于完善,中粮集团目前设9大业务主体和板块,拥有7家上市公司(图9)。其中,中国食品负责“福临门”等小包装油销售事务, 中粮屯河涉及食用油加工、制造及销售,中粮控股旗下公司则负责油料加工、压榨、精炼等环节,而玉米油的生产,又与玉米深加工、燃料乙醇等环节互为联通。不 过,与ADM作为一个完整的上市公司下面分4个业务部门不同,中粮现在较多的上市公司对于吸引专业性基金有利,但是对于资源的协同性则较弱。宁高宁近日坦 承,中粮的上下游产业不完全对接,目前正着力于整合资源。

  丰益国际:打造全产业链式竞争模式
  外资阵列中,世界著名的四大粮商ABCD,即 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控制了全世界80%的农产品贸易。这些企业拥有悠久的历史、强大的资本积累,控制着农产品资源,主导着市场价格。不过,近几年来,受益于 在中国市场精耕细作的回报,创始于马来西亚的亚洲企业丰益国际(WILMAR)也有了与ABCD相抗衡、一逐天下的资本。
丰益国际是中国小包 装油市场的开山鼻祖,这也被业界视作其旗下的“金龙鱼”品牌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的核心因素。不过,仔细观察“金龙鱼”小包装油及玉米油的推出时间,可以认 为,“金龙鱼”最初的成功更多在于其抓住了中国消费总量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率先实现了品种和技术创新。1991年,“金龙鱼”率先在上海等一线城市推广 小包装油,以替代传统粮油店的散装油消费模式,而1993年中国粮油购销体系放开,“金龙鱼”切入中国市场的节点恰好迎合了此轮消费扩张,在扩容的市场中 以新颖的销售形式获得迅速成长。2001年,“金龙鱼”开始主推玉米油这一健康食用油品种,再次契合了一线城市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从而引领了食用油行业 的新一轮消费升级。
及时把握机遇,只是丰益国际在中国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布局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则使其享受了更高的利润率。当今食用油行业 的竞争已经成为产业链的竞争,通过与美国ADM公司合资成立益海集团进军压榨环节,并利用中国2003-2004年间的大豆危机大肆并购,丰益国际获得了 中国市场16%的大豆压榨领域市场份额;利用在棕榈油原料上的优势全面参股中粮集团,其在中国油脂市场形成了“通吃”的局势(详情见本刊2009年9月号 《通吃—金龙鱼出水)。如今,其全产业链式竞争已由大豆向大米延伸。
2005年,丰益国际与上海益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佳木斯粮食中转库合资 成立了益海佳木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从水稻种植到大米加工、米糠炼油、生物质能发电的大米产业链:水稻经剥壳处理后成为“金龙鱼”大米;稻壳输送到 益海(佳木斯)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用于火力发电;稻壳燃烧后变成的稻壳灰,加工成白碳黑和活性炭;米糠中提炼出米糠油,米糠粕则提炼出卵磷脂、肌醇、 谷维素等产品。2010年4月,“金龙鱼”稻米油(又称米糠油)已经上市,其大米产业链初步成形。
得益于中国市场的贡献,这家亚洲企业在2008年以收入衡量已经超过路易达孚,不仅坐上全球第四大粮油企业的交椅,也正在打破世界四大粮商ABCD的长期垄断局面。
世界粮商格局重构之时,中国食用油市场“外企主导、国企跟随、民企分化”的传统版图也面临松动。民营企业在玉米油市场实现的成功突围显见,消费升级的大 背景下,健康油领域的竞争进入新的轮回,随着消费者对油脂营养结构的重视,更多新品种将会得到认可,市场会不断成熟,层次亦会更加完善,而油企中的新生力 量从某一细分领域反超并非没有可能,他日到底谁主沉浮,目前尚不可知。
李永立为大福证券上海代表处总经理。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补充,请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ADM:全产业链楷模转型

  围绕农作物这个核心点,ADM公司在过去漫长的发展中从农业阶段进化至化学阶段,依赖深加工技术收获了油脂及食品市场的丰厚红利;而步入新时代,清洁的生物燃料和高附加值的农业服务领域成为了ADM的摇钱树。这个庞大的农业帝国适时的阶段进化值得借鉴。

  2009 年,世界四大粮商之一的ADM公司营业收入达到692 亿美元,净利润达17亿美元,已是连续第77个年头向股东支付红利。中粮集团所欲打造的“全产业链”模式,ADM实在可称其楷模:把大豆加工成动物饲料和 色拉油;把玉米转变成玉米油、乙醇燃料和软性饮料的甜味剂;购买可可豆后再销售巧克力;小麦加工成面粉后再运送到烘焙公司。其传统的商业模式中既包括按吨 生产的全过程(如饲料、大豆油、玉米油),也倚赖按磅销售的高附加值技术(如赖氨酸、蛋白粉)。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ADM不仅在大豆、玉 米、可可豆等作物的采购、贸易、加工处理、运输、销售等环节实现了控制,围绕农产品链条深耕细作;而且站在了农业发展的前沿方向,其盈利结构的变更则显示 ADM已逐渐发展成为能源商及农业服务商,谋求获取增值环节更高的附加值。从ADM的发展看,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阶段。以并购实现从亚麻籽到豆油、面粉领域的扩张;以先进炼油技术加速在农业领域扩张。时间跨度50年。
ADM最早以亚麻籽起家,在美国大萧条时代抓住机遇,通过数次并购,快速切入大豆油和面粉领域,实现了农业领域的横向多元化。它1933年开始生产饲 料,围绕农业加工产业链纵深发展。1934年,经过10年的探索后,ADM成功采用溶剂浸出法萃取豆油,不仅出油率高、质量好,且生产效率和自动化高,易 于大规模生产,ADM借此领先技术在全美迅速扩张。这一时期,1935年ADM实现净利润252.57万美元,1947年净利润增长至1567.30万美 元。
第二阶段,化学阶段。掌握了领先的化学技术,进一步强化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产品开始出口。时间跨度30年。
1954 年,ADM购买了美国工业化学品公司树脂部,1957年,进入大豆分离蛋白领域。1966年,生产组织化蛋白(用脱脂大豆粉制成,用于食品添加)。通过在 化学技术上持续保持领先优势,成为了世界上大豆加工规模最大、产品特别是大豆蛋白产品最多的企业(包括6种不同加热和添加磷脂的脱脂豆粉、21个大豆分离 蛋白、6个浓缩蛋白、5个组织蛋白)。在大豆之外,ADM还切入玉米深加工领域,1970-1971年,相继通过收购获得干法、湿法加工玉米技术,带动了 玉米淀粉的深加工。同时期ADM出境收购,开始世界范围的扩张。1973年收购了英国Arkady公司50%的股权,1974年进军欧洲和南美,分别在荷 兰、盛产大豆的国家巴西收购了大豆加工厂。
第三阶段,能源、服务阶段。从粮商向能源商、服务商转变。时间跨度将近30年。
1978年,ADM在时任美国总统的卡特要求下研发替代燃料应对石油危机。此后,ADM开始了使用玉米、大豆制造乙醇的进程。在此过程中,伴随技术进 步,ADM产品线不断丰富。以玉米衍生产品为例,从淀粉、葡萄糖、饲料、玉米油,发展到变性淀粉、燃料乙醇、赖氨酸。目前ADM已成为最大的玉米乙醇及豆 油生物燃料生产商。2009年,ADM在美国拥有5家乙醇工厂,还有两家工厂正在筹备当中,其年生产能力将提高到16.5亿加仑。公司现任掌舵者帕特丽 夏·伍尔兹(Patricia A. Woertz)具有深厚的石油背景,显见ADM向生物能源进军的坚定决心。
时至今日,ADM作为一家整 体上市公司,拥有四个主要业务部门:油料加工、玉米深加工、农业服务及其他(图1)。其中,农业服务领域成为了ADM盈利结构中的重要支撑,ADM通过谷 仓、码头、仓库和港口设施连接成了复杂的全球网络,同时拥有由卡车、铁路货车、驳船、集装箱和远洋船只组成的运输系统,其500多个存储和分销设施使 ADM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物流公司之一,以连接原材料产地、ADM加工厂、客户等,提高附加在产品上的价值。2009年财报数据显示,ADM农业服务部分的 收入已等同于油料加工、玉米加工两块业务收入的总和,在总收入中占据将近半壁江山(图2、3)。


ADM的触角已经伸向了32个国家,在新兴的亚洲市场同样收获匪浅,自2007年年报起, 其首次将亚洲油料加工业务的盈利情况单列。凭借将近一个世纪的资源和技术积累,其2009年在亚洲的油料业务经营利润达到2.48亿美元,甚至超过了这一 业务1.79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图4)。


在中国市场,ADM的“魅影”同样无处不在,在众多知名品牌背后若隐若现,ADM与丰益国 际共同成立的益海集团拥有金龙鱼、胡姬花、元宝等品牌,而与中粮集团的合作则从原料采购、油料压榨、“萨利维”与“滋采”系列高端油的布局上全面展开。除 此之外,ADM还积极投资控股或参股,在中国建设玉米、大豆、大米等粮食加工基地,组建物流公司,贯穿运输及销售网络等,以适时适地收割正在增长中的中国 油脂市场。其在生物燃料技术及运输物流体系上所奠定的优势,对中国本土企业而言,无疑意味着长远的激励与威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10

航空租赁大格局:年均增350亿元新生意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0/569805.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60

春运下的“新生代农民工”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64766.html

又到一年春运之时,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农民工又将集结成流动大军进入公众的视线,他们“回家”的肖像登上媒体首页,传达出中国人不可阻挡的回家愿望。

然而,在这貌似经年未变的景象背后,农民工的主体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据最新统计,中国目前大约有2.3亿至2.4亿农民工,80后农民工群体占一半左右,90后有4000多万人。

这些年轻的面孔使春运不再那么沉重,他们和城市中的年轻人一样,喜欢时尚、崇尚自我,他们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没有那么多的顾虑,留或者不留在城市中,都是选择。

将梦想进行到底

在上海火车站售票处,记者碰到一脸焦虑的安徽小伙子李潇,他正发愁没有买到票,无法回家,不过很快他就释然了,“就不回家了,去温州朋友家玩”。

寒冷的冬日里,发型时尚的李潇依然穿着单夹克,里面仅有一件白色的薄针织衫。他刚满21岁,属于“90后”,已经在上海打工两年了,现在在一家民企做工,一个月拿2500元。

“即使住在上海的郊区马陆,每个月光开销就是工资的一半。上海这边生活成本太高了,吃穿住用行,到处都很花钱,这点工资,根本呆不下去。”李潇抱怨道。

但当记者问他是否还会回来,李潇很坚定地说:“还会回来,我不会种田,也不愿种田,在家也没事做,大城市机会多,而且我也习惯城市生活了。”

2010年年初,国务院在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一号文件要求各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这是一个姗姗来迟的名词。新生代农民工,也被称为农民工“二代”,主要是指“80后”、“90后”农民工。他们的户口本上的户口性质一栏写着“农业”二字,却早已适应城市的生活。

与父辈相比,他们受教育水平较高,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不愿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 天”,即使没有把握,也是毫不犹豫地奔向城市。在他们看来,城市意 味着梦想与机会,他们开始同那些从小在城市生活的城里人一样,习惯出门就能看到钢筋水泥构筑的高大楼房,习惯了喧闹、繁华、车水马龙和不夜天。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告诉记者,上一代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目标是赚钱回家,城市生活是农村生活逻辑的延续:寻生计、挣钱在老家建房、回家娶老婆。而新生代农民工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融入城市,寻找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追求更完美的人生。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组织的一次调查结果也显示,只有18.4%的80后农民工是以“出来挣钱”为主要目的。而选择“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学门技术”和“在家乡没意思”的人占了大多数。

在上海安装公司做消防器材安装的黄昌燕有更长远的目标:“上一代农民工打工主要就是为了赚钱回家,我们则盼望在城市安家落户。上一代是与本村人攀比,我们这一代与城里人比。”

的确,他一个月近5000元的收入能让他在上海过得还不错,他来上海六年了,以前是在一家电子厂做,现在经熟人介绍进了安装公司。24岁的他告诉记者:“上海挺好的,熟人多,机会也多,不想回家,连老婆也要在上海找。”

但贺雪峰认为这部分幸运的新生代农民工最多只占整个群体的10%,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想融入城市,其实只是“和城市谈了个奢侈的恋爱”,年轻的时候还好,但到了该成家的时候,收入与在城市生活的基本条件相差较大,“最后结果就是虽然不甘心,但只能回去”。

但同时贺雪峰提出,“当这些新生代农民工想回去的时候,能否回得去?我们现在支付不起让他们在城市扎根实现体面生活的社会成本,那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进退自如’。”

回家:中西部崛起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决定在上海将梦想进行到底。

在上海金山守强窗帘厂打工的河南人小杨告诉记者,她准备回家了。“我们窗帘厂人手很紧,老板跟我说过完年后,一定要早点回来,最好再带几个小姐妹回来。”小杨说。

不过她跟老板直说:“我爸妈在老家已经给我找了份工作,在家附近打工他们也放心,而且现在老家工资也和上海没什么差别了。”

“招工难问题一直存在,从2009年就开始了。”浙江省宁海县恒宁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春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他们工厂主要做玩具装配及灯具。

“我们一直在涨工资,2008年的时候一个普工2000元左右,2009年涨到2500元,去年已经涨到3000元了,但还是招不到人,”他无奈地说,“我们这种工作,比较费眼睛,本来是有年龄限制的,18~35岁,现在我们40多岁的也要,因为实在招不到人。”

合肥市职业介绍中心副主任徐先芳这两天也为招工忙得焦头烂额,她带着32家用工需求量大且急的企业,赴阜阳参加大型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这样做是利用春节前外出务工农村劳动者集中返乡的有利时机,拿出重要岗位招揽人才,为春节后企业开工生产做好人才储备。”

徐先芳告诉记者,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安徽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去年算是打基础,到处都在搞基建,修路、修厂房,明年开始企业就要入驻了,三年内安徽的用工可能会有一个井喷。”

另外,安徽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相比,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政府的支持。去年起,安徽的合肥、蚌埠、阜阳等10多个地市成立了省会城市劳务合作圈,协调解决各地市招工难问题。

随后不久,安徽省政府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意见的通知,采用各种措施,鼓励企业就近招工,农民工就近就业。

据徐先芳介绍说,在安徽很多地市,专门给农民工居住的蓝领公寓正在大规模建设中,届时将低价提供给企业,以供农民工居住。

在贺雪峰看来,农民工转移现象在近几年内还将凸显,“农民工到沿海地方打工,一年只有春节才能回家,一家人相聚时间太短,如果资本能逐渐向中西部转移,农民工既可以打工赚钱,又兼顾家庭,一举两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37

食用油行業新生力量攪局

 隨著消費訴求的轉型,中國食用油行業迎來了新一輪的消費升級 潮。在當下普通油向健康油的升級換代中,以山東三星集團、西王集團為代表的民營油企,通過挖掘渠道優勢、借力資本市場,開始在玉米油等細分行業崛起,並由 貼牌代工、批發為主向發展自有品牌轉型,從而對在傳統品種小包裝油市場具有壟斷地位的豐益國際和中糧集團形成挑戰。順承健康油明顯的上位趨勢,兩家巨頭繼 續依託技術、資本及品牌優勢開拓高端市場,並在延伸產業鏈上發力。但新生力量的攪局,使中國食用油市場「外企主導、國企跟隨、民企分化」的格局正待重構。

  在血壓血脂血糖三高肆虐、「地溝油」令人心惶惶的今天,健康營養的食用油消 費需求漸成主流,以橄欖 油、玉米油為代表的健康油消費量隨之激升(圖1)。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2003-2007年,中國食用玉米油產量的複合增長率為43%,中國橄欖 油年進口量2004-2008年的複合增長率達43%,兩者增速均遠高於1997-2006年間中國食用植物油產量9.3%的復合年增長率(圖2、3)。


健康油市場需求的迅猛釋放,既推動中國食用油行業步入第三次消費升級潮,也在悄然醞釀影響未 來行業格局的新氣象。自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中,中國由上世紀80年代初食用油消費總量不到600萬噸增長到2009年的2450萬噸,成為全球最大的食 用油消費國。總量飛躍的同時,也經歷了由動物油到植物油、散裝油到小包裝油、普通油到健康油的三次消費風格的升級(附文一)。在這三次升級換代中,小包裝 油市場由外資企業豐益國際和國內巨頭中糧集團聯手開局,二者也因此在大類品種小包裝油領域佔據壟斷地位,並依託技術、資本及品牌優勢在健康油市場繼續開 拓。而在當下,健康油走紅之時,山東三星集團、西王集團等窺測到其中機遇的民營油企推動了玉米油這一細分行業的崛起,它們自身也由貼牌代工、批發為主開始 轉型,大力發展自有品牌的小包裝油,給市場加入了諸多變數。

  民營企業:從健康油的細分領域突破
  中國食用油行業已經是壟斷競爭市場,而壟斷方是跨國糧商,中 國64家大型油脂企業總股本的66%控制在跨國糧商手中,中國食用油的對外依存度高達60%。在傳統的大豆油、菜籽油領域,外企和國企共同瓜分著2300 多萬噸的大油種市場。不過,借力新一輪消費升級,在健康油領域,民企得以撇開與外資和國企的正面競爭,並在細分市場成功突破。
在中國食用油大 部分為外資主導的格局中,健康油中成規模生產的玉米油卻出現了中國企業佔主導的局面,山東三星集團已經處於這一細分行業的龍頭地位。中國糧油學會數據顯 示,2008年其產量為7.66萬噸,佔中國食用玉米油產量的30.6%,其旗下「長壽花」自有品牌與「金龍魚」、「福臨門」三者已佔據中國小包裝玉米油 50%以上的市場份額。
不太為人所知的是,山東三星和位於同一區域的民企西王食品,在自有小包裝品牌玉米油之外,更是「金龍魚」、「福臨門」 玉米油產品的重要貼牌生產企業,即玉米油代工企業。中糧集團是山東三星散裝玉米油業務的最大客戶,而益海嘉裡是西王食品的五大客戶之一。目前,這兩家代工 企業均計劃大力發展自有品牌,平衡散裝玉米油及自有品牌玉米油的銷售比例。幕後走向前台,客戶成為對手,玉米油市場硝煙漸濃。

  挖掘渠道優勢,山東三星從OEM向品牌運營升級
  在外企和國企的夾縫中,山東三星如何實現成功突圍?梳理其發展脈絡,山東三星的成功主要來自原料優勢、培育自有品牌、挖掘渠道優勢、控制費用以提高盈利效率。
山東三星脫胎於一家小型機械加工廠,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三星研製出了玉米澱粉加工、製糖等糧食深加工類設備,並逐漸成長為國內最大的玉米機械加工設備 供應商,以此與玉米深加工企業保持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從而獲得了穩定的玉米胚芽供應。而玉米油的原料玉米胚芽正是玉米深加工的副產品(圖4)。正是在原料 供應上享有獨特優勢,山東三星於2001年正式切入玉米油製造行業,2009年其產能已達到約18萬噸玉米油及其他油產品,75%的產能利用率也遠高於行 業平均水平。


山東三星在發展初期,主要通過OEM方式加工或間接銷售給食用油大客戶,自2006年7月開 始轉向內銷並創立了自有小包裝油品牌「長壽花」,其自有品牌玉米油的銷量佔比從2006年的4.9%上升到2009年的16.2%(圖5)。其上市公司中 國玉米油(01006.HK)財報數據顯示,自有品牌的毛利率較非品牌玉米油高出超過1個百分點,2009年上半年達到15.9%。


山東三星自有品牌銷量的提升,得益於通過讓利刺激經銷商積極性、積極挖掘渠道優勢的策略。從 2006-2009年中期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山東三星銷售的非品牌玉米油價格波幅與大豆油價格波幅一致;而自有品牌玉米油的價格上漲波幅小於非品牌,下 跌幅度大於非品牌;表明其在推出自有品牌的初期階段,對經銷商採取了低價策略。假如其終端價格與競爭對手保持一致,經銷商代理其品牌即具有更高的獲利空間 (圖6)。而市場上的數據反饋則顯示,「福臨門」、「金龍魚」採取了多品種的分層營銷方式,長壽花的終端價格與競爭對手同類產品相比略高,而自身的毛利率 在2007、2008年分別為9.99%、10.69%,與豐益同時期的10.49%、12.2%相比略低,意味著三星為刺激經銷商代理銷售自家品牌而給 予經銷商更大讓利(圖7)。為實時監控管理經銷商隊伍,山東三星以銷售代表處的方式在全國擴張,覆蓋近20個省份,其營銷人員的人均銷售收入甚至略微領先 於中糧(表1)。

 


由於讓利經銷商獲得強力的地面推廣支持,山東三星的市場推廣 策略相對低調,有效控制了成本。「長壽花」選擇倪萍作為代言人,但並未採取轟炸式廣告策略,這使三星的銷售費用率控制在2%以內,遠低於中糧的高達17% 以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讓利經銷商帶來的利潤損失。而通過加快存貨周轉、縮短應收賬款周轉天數,三星也在外資企業及國企的夾擊中獲取了生存空間(表 2)。

  對接資本市場,民企紛紛融資謀發展
  民營食用油企業在資本實力、品牌上與外企、國企不能相比,借力資本市場,無疑是快速發展的捷徑,山東三星同樣選擇了這一道路,但其資本之旅卻非一帆風順。
2008 年3月,山東三星選擇在歐交所Alternext創業板上市,融資500萬歐元,但之後交投清淡、股價低迷,在2009年9月25日股份暫停買賣前12個 月,每日平均成交量2245股,相當於已發行股本總額的0.052%,股價遠未反映企業價值,更無再融資可能性。2009年6月,山東三星決定通過私有化 退市,並於2009年12月登陸消費品板塊相對成熟、「中國概念」認可度更高的香港市場。其發行時超額認購660多倍,融資7億港元,為當初在歐交所融資 的14倍,前3個月的平均成交金額為21億港元(在歐交所的成交金額為4萬歐元);估值從發行時的14倍PE迅速上升並穩定在25倍PE以上。英國著名的 私募基金馬丁可利(Martin Curie)於2007年投資山東三星,此次上市成功後亦收益不菲。
對於民營油企,對接資本市場無疑會加速其勝出,因此,同以玉米油代工聞名業界的西王集團亦不遺餘力地謀求進入A股市場,目前其子公司西王食品已順利借殼金德發展(000639),力圖通過拓寬融資渠道進一步發展前景看好的玉米油市場。
同時,A股市場中,以油脂加工、糧食貿易、基礎物流為主業的東凌糧油(000893),也把握了這一波消費投資熱的行情,與同一控股股東旗下的上市公司 廣州冷機進行整體資產置換,股價同樣得到追捧。此外,在小品種健康油市場,在杏仁飲料上具有壟斷地位的露露集團,也於2007年開始從事高檔杏仁油的研 發。
隨著民企在細分行業的突圍,外企及國企的壟斷優勢在健康油市場正經受挑戰。不過,依託強大的技術、渠道及品牌優勢,以中糧為代表的國企, 正在謀劃全產業鏈佈局,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在中國市場收割鏈式高利潤的豐益國際,也再次踏著消費升級的拍子,借由「金龍魚」的品牌力量推出玉米油、 米糠油等健康油種。

  中糧:以花生油開局,拓展健康油品種鏈
  向前回溯,健 康油的概念在中國始於花生油,始於「魯花」,始於中糧。目前,中糧旗下主要有「魯花」、「福臨門」兩大品牌,其中,「魯花」較早成名正得益於中糧以健康和 風味為特色、以花生油破局的策略。中糧集團以與豐益國際、ADM等外資領先企業合作發展的模式,採取跟隨策略,借助資本平台,快速成為行業第二。近幾年, 試圖構建「全產業鏈」模式的中糧在其他健康油品種、尤其是高端健康油市場進行了有效開拓。
上世紀80年代末,中糧集團選擇與豐益國際旗下的嘉 裡集團合資,推出「金龍魚」品牌的小包裝食用油並大獲成功,嘉裡以此快速切入中國市場,而中糧則藉機積累了相關的油脂加工技術及經驗。此後,面對日益構成 威脅的嘉裡,中糧另闢蹊徑,在「金龍魚」推出第一代調和油不久,於1992年重點推出在中國具有原料優勢的「魯花」花生油,並以壓榨而非化學手段浸出在此 細分市場拔得頭籌。花生油特有的濃香風味迎合了北方消費者,其天然的原料和較優化的營養結構也得到南方市場的認同,「魯花」快速成為花生油第一品 牌,2004年開始,「魯花」花生油銷量持續穩居行業榜首,在花生油市場佔有率高達50%。中糧也初步奠定了在中國市場的領先地位。
在技藝成 熟之後的1995年,中糧另起爐灶,創立「福臨門」品牌正面對抗「金龍魚」。2001年,中糧出售其所持的嘉裡全部股權,並於次年選擇了食用油行業的世界 老大ADM作為戰略投資者,可以看出,有了與嘉裡合作的前車之鑑,中糧與ADM的合作重在引進技術及保障原料,在「福臨門」的主要生產基地—東海糧油工業 (張家港)有限公司的股權安排中,中糧控股54%,而ADM佔股22%,中糧此次牢牢掌握了「福臨門」的品牌控制權。經過數年的培育,「福臨門」目前已成 為緊跟「金龍魚」之後的第二大食用油品牌(圖8)。


2001年後,豐益國際旗下的「金龍魚」、山東三星集團旗下的「長壽花」等品牌陸續推出玉米 油作為健康油料的主力油種,主打健康牌的花生油多了些許尷尬。花生油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低於玉米油、橄欖油等健康油種,飽和脂肪酸卻高於大部分常見的植物 油,特別是其價格還高過玉米油;在油料供應上則面臨與食品生產商爭奪原材料的窘境,這些都直接限制了花生油的消費。中國是全球花生總產量最大的國家,也是 花生油產量最大的國家,近8年平均佔全球花生油產量的45.1%,但花生油在中國的消費比例僅佔8%。2008年花生油的消費量比2007年減少了30% 左右,迫使中糧在健康油種中繼續拓展。
中糧集團仍然採取合作為主的方式,佈局高檔健康食用油,逐步豐富品種鏈。其不僅通過與國內代工能力領先 的山東三星集團合作,貼牌生產玉米油;2010年1月,還聯合西班牙橄欖油產量最大的白葉集團,投建合肥燕莊食用油有限公司,生產冷榨芝麻油,與熱榨芝麻 油主要定位為調味品不同,通過物理的低溫冷榨工藝生產的芝麻油,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含量更高,堪與其他健康油種媲美。
2005年11月上 市的「薩利維(Soliva)」橄欖油,則由中糧和ADM合作推出,並分為特級初榨(ExtraVirgin)和純正(Pure)兩種等級;其攜手ADM 推出的「滋采」天然食用油,目前已有核桃油、紅花籽油、山茶籽油三個品種,這兩種品牌均推出禮盒包裝,定位高端,與主攻大眾市場的「福臨門」等明顯區別開 來。在健康油市場,通過搭建立體化品種結構,中糧正逐步實現全面包抄。
與中糧集團步入寧高寧時代所打造的「全產業鏈」旗號相對應,中糧在食用 油產業鏈上的架構也趨於完善,中糧集團目前設9大業務主體和板塊,擁有7家上市公司(圖9)。其中,中國食品負責「福臨門」等小包裝油銷售事務,中糧屯河 涉及食用油加工、製造及銷售,中糧控股旗下公司則負責油料加工、壓榨、精煉等環節,而玉米油的生產,又與玉米深加工、燃料乙醇等環節互為聯通。不過,與 ADM作為一個完整的上市公司下面分4個業務部門不同,中糧現在較多的上市公司對於吸引專業性基金有利,但是對於資源的協同性則較弱。寧高寧近日坦承,中 糧的上下游產業不完全對接,目前正著力於整合資源。

  豐益國際:打造全產業鏈式競爭模式
  外資陣列中,世界著名的四大糧商ABCD,即 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控制了全世界80%的農產品貿易。這些企業擁有悠久的歷史、強大的資本積累,控制著農產品資源,主導著市場價格。不過,近幾年來,受益於 在中國市場精耕細作的回報,創始於馬來西亞的亞洲企業豐益國際(WILMAR)也有了與ABCD相抗衡、一逐天下的資本。
豐益國際是中國小包 裝油市場的開山鼻祖,這也被業界視作其旗下的「金龍魚」品牌在中國市場大獲成功的核心因素。不過,仔細觀察「金龍魚」小包裝油及玉米油的推出時間,可以認 為,「金龍魚」最初的成功更多在於其抓住了中國消費總量升級帶來的發展機遇,率先實現了品種和技術創新。1991年,「金龍魚」率先在上海等一線城市推廣 小包裝油,以替代傳統糧油店的散裝油消費模式,而1993年中國糧油購銷體系放開,「金龍魚」切入中國市場的節點恰好迎合了此輪消費擴張,在擴容的市場中 以新穎的銷售形式獲得迅速成長。2001年,「金龍魚」開始主推玉米油這一健康食用油品種,再次契合了一線城市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從而引領了食用油行業 的新一輪消費升級。
及時把握機遇,只是豐益國際在中國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佈局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則使其享受了更高的利潤率。當今食用油行業 的競爭已經成為產業鏈的競爭,通過與美國ADM公司合資成立益海集團進軍壓榨環節,並利用中國2003-2004年間的大豆危機大肆併購,豐益國際獲得了 中國市場16%的大豆壓榨領域市場份額;利用在棕櫚油原料上的優勢全面參股中糧集團,其在中國油脂市場形成了「通吃」的局勢(詳情見本刊2009年9月號 《通吃—金龍魚出水)。如今,其全產業鏈式競爭已由大豆向大米延伸。
2005年,豐益國際與上海益海企業發展有限公司、佳木斯糧食中轉庫合資 成立了益海佳木斯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建立了從水稻種植到大米加工、米糠煉油、生物質能發電的大米產業鏈:水稻經剝殼處理後成為「金龍魚」大米;稻殼輸送到 益海(佳木斯)生物質能發電有限公司,用於火力發電;稻殼燃燒後變成的稻殼灰,加工成白碳黑和活性炭;米糠中提煉出米糠油,米糠粕則提煉出卵磷脂、肌醇、 谷維素等產品。2010年4月,「金龍魚」稻米油(又稱米糠油)已經上市,其大米產業鏈初步成形。
得益於中國市場的貢獻,這家亞洲企業在2008年以收入衡量已經超過路易達孚,不僅坐上全球第四大糧油企業的交椅,也正在打破世界四大糧商ABCD的長期壟斷局面。
世界糧商格局重構之時,中國食用油市場「外企主導、國企跟隨、民企分化」的傳統版圖也面臨鬆動。民營企業在玉米油市場實現的成功突圍顯見,消費升級的大 背景下,健康油領域的競爭進入新的輪迴,隨著消費者對油脂營養結構的重視,更多新品種將會得到認可,市場會不斷成熟,層次亦會更加完善,而油企中的新生力 量從某一細分領域反超並非沒有可能,他日到底誰主沉浮,目前尚不可知。
李永立為大福證券上海代表處總經理。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ADM:全產業鏈楷模轉型

  圍繞農作物這個核心點,ADM公司在過去漫長的發展中從農業階段進化至化學階段,依賴深加工技術收穫了油脂及食品市場的豐厚紅利;而步入新時代,清潔的生物燃料和高附加值的農業服務領域成為了ADM的搖錢樹。這個龐大的農業帝國適時的階段進化值得借鑑。

  2009 年,世界四大糧商之一的ADM公司營業收入達到692 億美元,淨利潤達17億美元,已是連續第77個年頭向股東支付紅利。中糧集團所欲打造的「全產業鏈」模式,ADM實在可稱其楷模:把大豆加工成動物飼料和 色拉油;把玉米轉變成玉米油、乙醇燃料和軟性飲料的甜味劑;購買可可豆後再銷售巧克力;小麥加工成麵粉後再運送到烘焙公司。其傳統的商業模式中既包括按噸 生產的全過程(如飼料、大豆油、玉米油),也倚賴按磅銷售的高附加值技術(如賴氨酸、蛋白粉)。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ADM不僅在大豆、玉 米、可可豆等作物的採購、貿易、加工處理、運輸、銷售等環節實現了控制,圍繞農產品鏈條深耕細作;而且站在了農業發展的前沿方向,其盈利結構的變更則顯示 ADM已逐漸發展成為能源商及農業服務商,謀求獲取增值環節更高的附加值。從ADM的發展看,其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農業階段。以併購實現從亞麻籽到豆油、麵粉領域的擴張;以先進煉油技術加速在農業領域擴張。時間跨度50年。
ADM最早以亞麻籽起家,在美國大蕭條時代抓住機遇,通過數次併購,快速切入大豆油和麵粉領域,實現了農業領域的橫向多元化。它1933年開始生產飼 料,圍繞農業加工產業鏈縱深發展。1934年,經過10年的探索後,ADM成功採用溶劑浸出法萃取豆油,不僅出油率高、質量好,且生產效率和自動化高,易 於大規模生產,ADM借此領先技術在全美迅速擴張。這一時期,1935年ADM實現淨利潤252.57萬美元,1947年淨利潤增長至1567.30萬美 元。
第二階段,化學階段。掌握了領先的化學技術,進一步強化農產品深加工能力;產品開始出口。時間跨度30年。
1954 年,ADM購買了美國工業化學品公司樹脂部,1957年,進入大豆分離蛋白領域。1966年,生產組織化蛋白(用脫脂大豆粉製成,用於食品添加)。通過在 化學技術上持續保持領先優勢,成為了世界上大豆加工規模最大、產品特別是大豆蛋白產品最多的企業(包括6種不同加熱和添加磷脂的脫脂豆粉、21個大豆分離 蛋白、6個濃縮蛋白、5個組織蛋白)。在大豆之外,ADM還切入玉米深加工領域,1970-1971年,相繼通過收購獲得干法、濕法加工玉米技術,帶動了 玉米澱粉的深加工。同時期ADM出境收購,開始世界範圍的擴張。1973年收購了英國Arkady公司50%的股權,1974年進軍歐洲和南美,分別在荷 蘭、盛產大豆的國家巴西收購了大豆加工廠。
第三階段,能源、服務階段。從糧商向能源商、服務商轉變。時間跨度將近30年。
1978年,ADM在時任美國總統的卡特要求下研發替代燃料應對石油危機。此後,ADM開始了使用玉米、大豆製造乙醇的進程。在此過程中,伴隨技術進 步,ADM產品線不斷豐富。以玉米衍生產品為例,從澱粉、葡萄糖、飼料、玉米油,發展到變性澱粉、燃料乙醇、賴氨酸。目前ADM已成為最大的玉米乙醇及豆 油生物燃料生產商。2009年,ADM在美國擁有5家乙醇工廠,還有兩家工廠正在籌備當中,其年生產能力將提高到16.5億加侖。公司現任掌舵者帕特麗 夏·伍爾茲(Patricia A. Woertz)具有深厚的石油背景,顯見ADM向生物能源進軍的堅定決心。
時至今日,ADM作為一家整 體上市公司,擁有四個主要業務部門:油料加工、玉米深加工、農業服務及其他(圖1)。其中,農業服務領域成為了ADM盈利結構中的重要支撐,ADM通過穀 倉、碼頭、倉庫和港口設施連接成了複雜的全球網絡,同時擁有由卡車、鐵路貨車、駁船、集裝箱和遠洋船隻組成的運輸系統,其500多個存儲和分銷設施使 ADM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物流公司之一,以連接原材料產地、ADM加工廠、客戶等,提高附加在產品上的價值。2009年財報數據顯示,ADM農業服務部分的 收入已等同於油料加工、玉米加工兩塊業務收入的總和,在總收入中佔據將近半壁江山(圖2、3)。


ADM的觸角已經伸向了32個國家,在新興的亞洲市場同樣收穫匪淺,自2007年年報起,其 首次將亞洲油料加工業務的盈利情況單列。憑藉將近一個世紀的資源和技術積累,其2009年在亞洲的油料業務經營利潤達到2.48億美元,甚至超過了這一業 務1.79億美元的銷售收入(圖4)。


在中國市場,ADM的「魅影」同樣無處不在,在眾多知名品牌背後若隱若現,ADM與豐益國際 共同成立的益海集團擁有金龍魚、胡姬花、元寶等品牌,而與中糧集團的合作則從原料採購、油料壓榨、「薩利維」與「滋采」系列高端油的佈局上全面展開。除此 之外,ADM還積極投資控股或參股,在中國建設玉米、大豆、大米等糧食加工基地,組建物流公司,貫穿運輸及銷售網絡等,以適時適地收割正在增長中的中國油 脂市場。其在生物燃料技術及運輸物流體繫上所奠定的優勢,對中國本土企業而言,無疑意味著長遠的激勵與威脅。■

  聲明:本刊電子版已經獨家授權給

全景網

,未經全景網書面授權,禁止任何方式翻印或轉載。侵權必究。轉載聯繫電話:0755-83247179,郵件:[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75

電子雜誌的新生態圈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1112/t3990450.htm

蘋果給報刊雜誌安了新家Newsstand,特有的影響力再加上互聯網和科技大佬的聯手作業,不僅為電子雜誌許下一個更光明的未來,一個圍繞它的新生態圈也在構建之中。

  蘋果iPhone 4S面市、喬布斯辭世、iOS 5系統發佈、應用程序商城全中文版推出,半年來有關蘋果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在一片紛擾中,作為蘋果iOS 5新特徵之一的Newsstand(報刊雜誌夾)實在要默默無聞得多。客觀上來說,與Siri的人機智能對話功能相比,不管是從技術層面還是社會影響來 看,Newsstand都相對普通,只是把以前分散在各處的報紙、雜誌、期刊等應用軟件都彙集在一起,並在iPad、iPhone和iPod touch的主屏幕上給它們安了個新家,從外觀上看,它更是與早幾年推出的iBook如出一轍—一個木質的書架。
然而,蘋果終究是蘋果,即便 Newsstand成不了出版界的iTunes,制定不了一個行業的新規則,它都會以其特有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改變些什麼。iPad挽救出版業頹勢的希冀尚 未實現(詳見本刊2010年7月號《蘋果還將改變誰?》),但在互聯網和科技大佬的聯手推動下,電子雜誌的美好前景似乎終可以告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羞 澀,而圍繞它的一個新生態圈也在構建之中。

  Newsstand的威力
Newsstand的威力到底如何?
   自2011年10月12日iOS 5正式發佈,報刊雜誌就開始陸續在Newsstand安家,截至11月16日,共有513種中外報刊雜誌出現在蘋果應用程序商店的這一新分類中。這其中既 包括了全球著名媒體集團康泰納仕(Condé Nast)旗下的《紐約客》(The New Yorker)、《名利場》 (Vanity Fair)、《魅力》(Glamour)和《連線》(Wired)等9種在2011年5月登陸應用程序商店的電子雜誌,由另一家媒體集團赫思特 (Hearst Corporation)出版發行的Elle,也出現了國內不少雜誌的身影。其中的不同在於,絕大多數國內的期刊雜誌不管是iPad還是iPhone版應 用程序都還處於免費供應的階段。
儘管採取了收費訂閱的模式(包括出售單期雜誌),但在Newsstand面市後兩週內,康泰納仕集團推出的9種雜誌應用程序與之前八週的平均水平相比,訂閱量上升了268%,單期電子雜誌的購買量也增加了142%。
《   紐約時報》則是更大的受益者。iOS 5發佈後第一週,其iPad應用軟件新增用戶下載量達到了18.9萬次,與發佈前一週的2.7萬次相比增長了7倍。而iPhone應用軟件的增長則更為喜 人,同期實現了85倍的增長,從前一週的2.1萬次下載量一舉增加到超過180萬次(附圖)。《紐約時報》iPhone應用軟件的910萬現有用戶中,有 接近1/5是在Newsstand面市的這一週裡完成的下載。


儘管幅度各有不同,但許多搬家至Newsstand的報刊雜誌都有類似的體驗。相對於之前被 淹沒在「憤怒的小鳥」等大熱遊戲以及照片和社交軟件佔主導的應用程序商城的局面,有了專屬分類的報刊雜誌用戶「能見度」顯著提升,並且使用上也更為便利。 只要用戶訂閱了電子版的報紙、雜誌或期刊,所有相關內容的更新都會自動進行,而且後台下載的方式絲毫不會影響用戶正在進行的其他操作。每天、每週或每月, 報刊雜誌會自動下載用戶訂閱的所有應用軟件上的新內容,有人把之比喻為「把報紙送到讀者的家門口」。
只是,這種「能見度」和便利的雙重優勢對 報刊雜誌下載訂閱量的提升究竟能持續多久,現在下定論顯然還為時過早。一方面,當新生事物的熱度退去,難保不會重蹈早些時候雜誌應用程序初初面市時由大喜 急轉大悲的覆轍。另一方面,報刊雜誌眼下在Newsstand上的優異表現是以喪失對用戶信息的掌控以及與蘋果的收入分成為代價的,它們的忍耐度有多久和 多強還有待考證。

  聯手推高普及率
  iPad誕生之初被寄予了厚望,出版業毫不吝嗇地視其為「救命稻草」。然而一年 半過去了,雖然iPad1的5個月出貨量高達2900萬台,但顯然仍擔當不了一個行業救星的重任。就在7個月前,康泰納仕集團還透露會放慢旗下其他期刊推 出iPad應用程序的腳步,因為當時「已經推出的電子雜誌銷量並不可觀」。其中的原因之一在於糟糕的定價策略,而另一條即在於蘋果沒有為報紙期刊提供一個 統一的集散地。
現在,蘋果在經過了上半年與出版商的屢次博弈與拉鋸戰之後,Newsstand來了。
以Newsstand技術含 量與功能來說,明眼人一眼即能看出,它成不了音樂界的iTunes,制定不了行業新規則。但是,這並不妨礙Newsstand成為電子雜誌訂閱與單期電子 雜誌售賣增長的關鍵推手之一。與此同時,蘋果還將通過自己特有的影響力,帶動其他科技和互聯網大佬齊齊發力,提高讀者對電子閱讀的認可度的接受度,讓電子 雜誌有了更肥沃的生存土壤,從而推升電子雜誌的普及率。
年初蘋果的新支付系統慘遭非議之時,谷歌適時推出了針對數字內容的支付服務—One Pass,不僅購買提成只有10%,而且谷歌還向內容發行商們提供其用戶的名字和電子郵件地址及更詳細的用戶信息。而在電子閱讀器市場搶佔了先機和主導地 位的亞馬遜,9月底發佈了售價僅199美元的平板電腦Kindle Fire,於11月15日開始出貨,邁開了向數字內容零售商轉型的重要一步,也擺開了和蘋果叫板的架式。還有Zinio,這個早於蘋果推出報刊雜誌夾服務 的公司,其應用程序自2011年7月以來在50個國家都名列雜誌報刊類暢銷應用排行的第一位,iPad綜合暢銷應用排行的前三位。
對蘋果Newsstand來說,上述各家都是實實在在的競爭對手。然而,對於整個電子雜誌行業而言,它們都同時擔當著普及生力軍的重擔。

  打造以廣告為核心的生態圈
  多方力量攜手為電子雜誌許下一個更美好前景的同時,隨著電子雜誌的日 益流行,一個圍繞它的新生態圈也正在構建之中,而其核心則是出版商的命脈:廣告收入。儘管現時電子雜誌市場既達不到品牌商渴望的理想規模,也缺乏衡量廣告 成效的標尺,但並不妨礙在傳統領域裡日漸式微的出版商們提前排兵佈陣。
最先活動起來的要數第三方應用軟件開方商,Zite和 Filpboard是它們中的典型代表。兩家均可以依據讀者分享在社交網站上的鏈接和Feeds,分析出他們的偏好,由此選取讀者感興趣的話題置入 iPad應用程序中,個性化是它們的特色所在。3月,Zite甫一上架,首週下載量就超過了12萬次。而表現同樣優異的Filpboard如今平均每月的 頁面瀏覽量約為4億次左右,以2億美元的估值先後融得了總共6050萬美元的投資。
在來勢兇猛的數字化浪潮前,雖然也有不少媒體選擇自己組建 團隊,但更多則傾向於將其外包給專業化的開發商,而還有一些則具前瞻性地將成熟團隊收編,以期為日後電子雜誌的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Facebook就 收購了替美國前副總統戈爾製作《我們的選擇》(Our Choice)電子互動書的Push Pop Press。年中,美國有限電視新聞網(CNN)也出手拿下了Zite。
收購之餘,為了降低開發費用,出版業的大亨也開始抱團取暖。2010 年底,康泰納仕與赫斯特、新聞集團、時代集團以及Meredith五個媒體集團聯合組建了一家新媒體公司News Issue Media,不僅用以開發相關應用程序,同時也為各方搭建了一個共同的廣告平台。並且,除了合作方以外,其他的出版商也可以參與進來。至今,其開發的應用 程序可同時適用於蘋果iPad、安卓3.0 Honeycomb以及三星Galaxy Tab 7 and 10等多種平板電腦。雖然在廣告方面還未見實質性的動作,但前期鋪墊已然展開。
而走得更快一步的出版商,則已經開始試探性地實踐報刊雜誌應用 程序的廣告價值。2011年年中,康泰納仕與Filpboard展開合作,由旗下包括《連線》在內的三種雜誌負責內容,Filpboard則提供端口,在 三種雜誌的iPad應用程序中插入整版廣告,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和雷克薩斯則成為了最先合作的廣告品牌。由此獲得的廣告收入則由雜誌與Filpboard分成,據業內人士估計約為六四或七三開。康泰納 仕之外,首批合作者還包括了赫斯特、新聞集團等旗下的媒體品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55

德比的新生意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301
2009年9月的一個下午,德比軟件創始人張煥傑和藕鋒在位於上海陸家嘴浦東南路金穗大廈的辦公室裡,迎來三位遠道而來的訪客。他們是Priceline公司CEO Jeffery Boyd、Agoda 董事長Adrian Currie和歐洲最大的在線旅遊網站Booking.com的CEO Kees Koolen。去香港參加會談途中,他們決定在中國內地停留8個小時去拜訪這家只有幾十人的小公司。


  「We don't like you.」這是三位全球在線旅遊業高管落座後對張煥傑說的第一句話。這個不友好的開場白確實有它的緣由。不久前,Booking.com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之一希爾頓酒店集團提出,希望通過德比軟件來對接自己的酒店數據,這意味著Booking.com未來每天可能會有上萬張的訂單要通過德比軟件系統傳遞給酒店,這顯然不是Booking.com理想的模式。


  在此之前,Booking.com與希爾頓的中央預訂系統(CRS)對接工作的談判已經僵持了兩年多。兩家公司的兩個系統在酒店房態描述、業務流程、數據結構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導致很長時間裡Booking.com只和希爾頓旗下的100多家酒店合作。希爾頓要求在不改變酒店既有收益管理模式前提下售賣房間,而Booking.com希望希爾頓把數據推送到自己的後台系統用Booking.com的邏輯來展示和管理。令Booking.com難以相信的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居然是一家中國公司。


  現在,通過德比軟件的對接服務Booking已經上線了3000多家希爾頓酒店。正是這種個性化的數據對接服務讓德比軟件在競爭激烈的全球酒店預訂行業中找到了自己的機會。


  張煥傑稱,依靠每張訂單收取幾美元的技術服務費,2011年德比軟件收入超過2000萬元。德比軟件與全球5萬多家酒店建立了合作,已簽約的客戶中有40多個大的酒店連鎖品牌,包括希爾頓、洲際、凱悅等全球十大酒店集團中的6家。


  德比軟件所做的酒店數據對接並不是一個新業務,而是一個看起來非常成熟的業務。目前全球酒店業有1/3的訂單(包括線上和線下)是通過GDS平台來完成的。GDS類似於銀行業的信用卡組織,把不同酒店的數據集中起來,然後以標準數據格式提供給不同的銷售終端。而且GDS中也已經有了類似Visa這樣的成熟品牌,如Amadeus、Sabre和Travelport等。GDS通常上線一家酒店要收200美元,每張訂單收費6至7美元。


  除了更低的收費,德比軟件的機會在於,它能保留酒店個性化的數據結構,在傳遞過程中數據基本上不會出現損耗。比如說,德比軟件能夠支持酒店不同的價格體系,如前台現付返傭、預付加價、模糊預訂、今夜特價、團購等。


  德比軟件並不是張煥傑和藕鋒在旅遊領域的第一次創業。他們曾在美國做過一家反向定價的旅遊網站,即消費者提出對房間和價格要求後酒店主動找到消費者,其模式跟Priceline類似。因為遭遇9·11缺少融資做市場推廣,當初的構想以失敗告終。兩人再次創業時決定把公司開在更容易找到融資的中國。


  2002年12月創立德比軟件時,張煥傑和藕鋒的想法是,搭建一個數據云平台把酒店和Google、攜程這類的在線直銷、分銷商連接起來。所有與德比軟件簽約的渠道都能為酒店所用,酒店則可以在一個賬戶內完成對各渠道的實時管理。


  「德比軟件不但修建高速公路,還利用云存儲設立了倉庫,從這個角度講,德比軟件很像一家數據物流公司,」藕鋒說,「接入德比軟件平台的每一家分銷商同時也可以做供應商。」


  這個看上去有美好願景的模式在中國實現起來困難重重。當時,國內很少有連鎖酒店,如家也才剛剛起步。大多數單體酒店連自己的網站都沒有。德比軟件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幫助沒有CRS平台的酒店建立自己的系統。最初的幾年裡,張煥傑和藕鋒一面賣軟件給上海國旅、山東旅遊局、四川旅遊局等單位賺錢養活公司,一面著手研發適用不同酒店的後台管理系統。


  2006年初,德比軟件推出了一套酒店管理軟件DHotelier,但大部分酒店對德比軟件這個新的分銷平台根本沒有概念。「沒幾個人能聽懂,這些概念離他們太遙遠了。我們給酒店做網站,然後解釋說這個網站是個開放系統,如果有渠道來談合作,你們就表示要用自己的系統。至於這個系統要怎麼接讓他們來找德比軟件。」張煥傑說。


  就這樣,以給酒店做網站的名義德比軟件發展了北京建國飯店、崑崙飯店、新錦江大酒店、虹橋賓館等一批酒店用戶。而這些客戶也根據張煥傑的「指點」為德比軟件帶來了一個分銷商合作夥伴中航信。中航信當時想進軍酒店業,嘗試與德比軟件建立了對接。與中航信的合作至少證明德比軟件的商業模式是可行的,德比軟件也因此在2006年10月獲得北極光和中華創投的650萬美元首輪融資。


  拿到融資後的張煥傑做出了一個他自稱「頭腦發熱」的決定。在酒店分銷系統之外,德比軟件又推出了服務旅行社的一個名為DAgency的平台,旨在提高旅行社與酒店的合作能力。這項新業務的開展日後讓德比軟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這個旅行社管理系統研發花了一年半時間,投入了2000萬元做研發和推廣,但推向市場後效果不如預期。德比軟件的主要目標客戶群中小旅行社還處在「草根生存」階段,根本拿不出錢為德比軟件的服務埋單,德比軟件簽下的800多家旅行社基本都是免費在用。


  沒有專注造成的另一個後果是,原本的酒店業務收入兩年時間裡幾乎沒有增長。依靠賣軟件和收取訂單服務費,德比軟件每個月收入差不多10萬元,而每個月的成本在250萬元左右。這已經讓德比軟件難以為繼,更糟糕的是,2008年底已經簽了投資意向書的投資人在最後一刻撤銷了對德比軟件的注資,資金鏈的斷裂讓德比軟件一下子陷入絕境。


  「最困難的時候企業必須先學會給自己止血,讓投資人看到你的態度,不然錢投下去就沒了,沒人會投的。」德比軟件不得不「斷臂求生」,整個砍掉了DAgency所有相關業務,兩週內員工從230人裁到70人,關掉了四川、廣州的分公司,把每月的損失降至70萬元。後來在北極光和幾位投資人200萬美元幫助下,德比軟件才勉強渡過生存危機。


  迫於資金壓力,又加上本土酒店業務拓展不盡如人意,2009年下半年,德比軟件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在海外市場。歐美國家酒店業發展相對成熟,對GDS的模式已經很熟悉。「簽一個國際酒店集團的大客戶跟在國內簽一個單體酒店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差不多。」張煥傑和藕鋒那時幾乎跑遍了世界各地大的酒店集團。


  計劃在中國市場佈局的酒店集團像希爾頓和洲際成為德比軟件早期談成的客戶。但僅靠手裡為數不多的分銷商渠道,德比軟件的收入很難成規模。推動希爾頓與Booking.com這樣有影響力的分銷渠道合作顯得尤為重要。


  一家中國的公司來提供軟件服務,德比軟件的技術能力難免受到質疑。Booking.com母公司Priceline要求對德比軟件做技術盡職調查,還要求其必須通過全球最嚴格的PCI安全認證,當時中國沒有一家企業以公司名義通過這個認證。PCI認證流程非常複雜,從文件怎麼存儲、是否有源程序控制軟件、工程師check in和check out程序到門禁系統如何安裝都有細緻規定,在最窮的時候德比軟件花了6000美元購買了符合PCI要求的防火牆。光是通過PCI認證德比軟件就用了5個月時間。


  此外,德比軟件還根據Booking.com後台系統的特點設計了專用接口,Booking.com系統不需要做大的調整就可以完成對接。為酒店和分銷商定製個性化的接口也是德比軟件與只做標準的GDS服務商的一個主要區別。在張煥傑看來,互聯網產業的未來不在標準之爭。一流的企業不是做標準,而是做企業的合作能力。


  德比軟件內部有一個40多人的對接部負責設計不同的接口。「對接不是寫一行代碼或者做一個程序架構那麼簡單,最重要的是對用戶的需求有非常精確的理解。」藕鋒說。不同酒店的需求也千差萬別,德比軟件通常先做出一個半成品,工程師和客戶經理再與酒店方反覆溝通改進,以前做一個接口需要兩個月時間,現在兩三個星期就可以完成。


  衡量對接工作好壞的一個關鍵點是低錯誤率。在同一時間,理想的狀態是酒店官方報價與給渠道的價格是相同的,但受不同系統的數據傳輸方式等因素影響,現實中會造成價格的差異。德比軟件對接的錯誤率平均在1%至3%,與Booking.com對接的錯誤率控制在1%左右。另外,分佈式技術可以讓德比軟件在大規模擴展其數據時,保持成本結構上的競爭優勢。


  2011年年初,Booking.com與希爾頓的合作正式上線,其他酒店集團也陸續採用德比軟件的對接服務。在歐美,很多酒店集團不願花幾千萬美元自建CRS系統,而是選擇使用第三方CRS平台。直接與CRS平台服務商合作對於德比軟件是一個高效的方式。與德比軟件合作的30多個酒店品牌就是來自第三方CRS服務商Synsis。


  另外,德比軟件還在美國設立了分公司,員工全部來自國際酒店集團或者在線旅遊服務公司,這些僱員的背景對德比軟件拓展當地業務有很大幫助。分公司也設置了客服部以保證提供24小時的技術監控服務,遇到問題德比軟件要求儘量當天就拿出解決方案。


  德比軟件的服務對合作雙方的系統技術架構有很高要求。兩個系統對接可能要在幾分鐘之內抓取幾個G的數據,這對帶寬和系統的運算能力都是一個挑戰。很多酒店和分銷商的系統不能同時處理大規模的並發,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德比軟件業務發展的速度。「做B2B平台業務起步時滾雪球的速度很慢,一旦成長起來手鬆開後雪球也會自然越滾越快,用戶轉移成本很高,這會形成一個難以超越的競爭壁壘。」北極光創投合夥人姜皓天說。


  德比軟件2011年97%的訂單來自海外市場。雖然攜程、春秋航空、去哪兒、酷訊等也開始跟德比軟件合作,但中國整個酒店業還處在市場的初級階段,連鎖酒店規模與歐美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營銷時「雞同鴨講」的尷尬仍然沒什麼改觀,張煥傑認為這個市場要成熟起來至少還需要2到3年時間。


  對德比軟件來說,存儲於其云端的海量酒店數據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張煥傑稱,2015年德比軟件計劃與全球30萬家酒店建立合作,擁有其實時的價格和房態。如何利用、分析和最大化這些酒店數據的價值,是德比軟件未來要考慮的問題。現在德比軟件已經開始為酒店提供對接之外的市場營銷和計算外包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15

商業模式新生代(常識普及PS.首先普及給自己) 何川

http://xueqiu.com/2366184401/21863939

1. 商業模式定義:
商業模式描述了企業如何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和獲取價值的基本原理。

 

2. 商業模式九個基本構造塊:
CS客戶細分,VP價值主張,CH渠道通路,CR客戶關係,RS收入來源,KR核心資源,KA關鍵業務,KP重要合作,CS成本結構。

 

3. CS客戶細分:企業想要接觸和服務的不同人群和組織
大眾市場,利基市場,區隔化市場,多元化市場,多邊平台或多邊市場。

 

4. VP價值主張:為特定客戶細分創造價值的系列產品和服務
新穎,性能,定製化,「把事情做好」,設計,品牌/身份地位,價格,成本削減,風險抑制,可達性,便利性/可用性。

 

5. CH渠道通路:如何溝通,接觸其客戶細分而傳遞其價值主張
提升公司產品和服務在客戶中的認知,幫助客戶評估公司價值主張,協助客戶購買特定產品和服務,向客戶傳遞價值主張,提供售後客戶支持。

 

6. CR客戶關係:與特定客戶細分群體建立的關係類型
個人助理,專用個人助理,自助服務,自動化服務,社區,共同創作。

 

7. RS收入來源:從每個客戶群體獲取的現金收入(需要從創收中扣除成本)獲取收入的方式:資產銷售,使用收費,訂閱收費,租賃收費,授權收費,經紀收費,廣告收費。
定價機制:固定定價,動態定價。

 

8. KR核心資源:讓商業模式運轉所必須的最重要因素
實體資產,知識資產,人力資源,金融資產。

 

9. KA關鍵業務:為了確保商業模式可行,企業必須做的作重要的事情。
製造產品,問題解決,平台/網絡。

 

10.KP重要合作:讓商業模式運轉所需的供應商和合作夥伴的網絡
合作的動機:商業模式的優化和規模經紀的運用,風險和不確定性的降低,特定資源和業務的獲取。
合作的類型:非競爭者之間的戰略聯盟關係,競合(在競爭者之間的合作關係),為開發新業務而構建的合作關係,為確保可靠供應的購買方--供應商關係。

 

11.CS成本結構:運營一個商業模式所引發的所有成本
商業模式:成本驅動和價值驅動
成本結構:固定 成本,可變成本,規模經濟,範圍經濟。

 

12.這個工具類似於畫家的畫布,其中預設了9個空格,可以在上面畫上相關構造塊,來描繪現有的商業模式或設計新的商業模式。最好在大的背景上投影出來,這樣一群人可以用便利貼或馬克筆共同繪製討論商業模式的不同部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57

閃存驅動器的新生

http://magazine.cyzone.cn/articles/201207/2617.html

文|Jodi Helmer

在愛荷華州立大學就讀時,道格·斯汀斯查(Doug Stienstra)想送給女朋友一個可愛的閃存驅動器作為生日禮物,但他很快就發現找到這樣一份禮物的難度超乎想像。他在實體商場及互聯網上苦苦搜尋,最終失落地發現,那些稍稍別緻點兒的閃存驅動器缺乏讓人怦然心動的誘惑力,價格還虛高。因此他決定自己動手,從玩具店購買了一個毛絨絨的手指型玩偶後,將它與一個標準的USB驅動器粘合到一起。這個禮物讓人愛不釋手。

現年23歲的斯汀斯查回憶道:「她的朋友都非常喜歡這款閃存驅動器,紛紛央求我也為她們做一個。我知道機會來了。」

2010年,他利用校園企業家搖籃BELL機構,創建了一家企業,銷售手型毛絨閃存驅動器,該公司現在被他命名為Flash Pals(最初的名字為「數據寶貝」)。這些驅動器以各種各樣的動物為造型,斯汀斯查將銷售所得的部分收入捐助給野生動物保護機構。這不僅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了他對野生動物的鍾愛,也表露了他成為企業公民的願景:「能夠基於我的愛好和追求,構建商業模式,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生意最初是怎樣的?

創業起步階段,斯汀斯查憑藉出色的商業計劃書以及上門推銷的成果,贏得了一筆2500美元的現金獎勵。在註冊商標、通用產品條形碼及構建網站後,他用剩餘的錢生產出了640個產品。斯汀斯查不僅通過自身官方網站,還在eBay以及愛荷華的一些禮品商場和書店出售產品,每個售價20美元。

最開始他在自己的房間用膠水粘合玩偶和閃存驅動器,完成產品生產。「通常我需要好幾個小時才能夠組裝好一個產品。但當我對產品進行市場測試時,發現它真的很受歡迎。所以我就堅持下來了。」

如何得到資本青睞的?

去年春天,斯汀斯查大學畢業。他搬遷至德克薩斯州的藝術之城奧斯汀,在奧斯汀社區學院(ACC)的一個小型企業課堂接受培訓,並從中尋求資金,以擴大自己的企業。去年年底,借助首批啟動資金生產的產品幾乎售賣一空。不經意間已經成為創業者的斯汀斯查,此時意識到自己必須轉變商業模式,才能為企業贏得穩定的發展空間。

ACC管理學教授、企業家斯科特·戈耶特(Scott Goyette)為其提供了一筆5000美元的資金。斯汀斯查開始從中國市場採購原材料(產品的生產依然在美國完成),這讓其能夠以較少的資金生產出更多的產品。他仍然在網絡平台及本地商場銷售閃存驅動器(現在的售價為每個29.95美元),並且著手擴展銷售渠道,與國際性的零售商洽談供銷合同。

戈耶特評價道:「當我第一次見到他的商業計劃書並且獲悉銷售數據後,我就知道道格在幹一件有前途的事情。這個創意及其簡約的設計擁有十分顯著的市場前景。」

未來有何打算?

斯汀斯查已經從自己的目標人群中見證了這一前景,十多歲到二十多歲的女性群體很喜歡這一產品,但他希望拓展更廣泛的客戶群。他正在考慮做出一個品牌化的閃存驅動器,印上各個學校的吉祥物,或者將產品打造成募捐用品,供應給動物園或非盈利性的野生動物保護機構。譯|文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44

新生代電商:家底決定玩法

http://news.chinaventure.com.cn/47/20121017/100966.shtml

有死就有生。在2012年的電商倒閉潮背後,依然有新電商的誕生和成長。儘管電商圈生存多艱,依然有諸多勢力在覬覦這塊領地。快遞、金融、保險、電子科技、國有企業、傳統品牌,以及前赴後繼的創業者,還在不斷湧入電商行業,催生新的電商網站和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電商來自「11後」,年輕、受關注。之所以受關注,大多因為兩個因素,出身特別、玩法特別。

善融商務、交博匯、保網、社區001、科通芯城、享購網、愛買網超、惠惠網……這些背景頗為不一般,聽起來卻又陌生的電商網站,在2012年的電商轉折中,究竟是曇花一現還是開創先河?

金融軍——善融商務、交博匯

僅僅作為發卡行,建行和交行顯然都不滿足自己在電商領域的角色。兩者先後於今年6月和9月推出了電商平台「善融商務」和「交博匯」。

建行的「善融商務」分為企業商城、個人商城、房e通三大業務,B2B、B2C模式通吃。交行的「交博匯」分為商品館、收付館、企業館、金融館四塊業務,也融合了B2B和B2C模式。

其實在這兩家銀行進軍電商之前,招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等早已經開通了在線商城,一般電商能賣的商品,銀行電商都有。不過在刀光劍影的電商領域,銀行即使錢多,也很難撼動漸已成型的行業格局。

據悉,大多數銀行B2C平台客流量稀少,靠內部員工捧場。與其說是網購平台,不如說是員工超市。當然,在B2B領域,銀行電商還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扶持依然是銀行吸引商家入駐的殺手鐧。

快遞軍——順豐優選、愛買網超

銀行們不甘於做支付,快遞們也不甘於搬箱子。順豐速運和申通快遞分別於今年6月和7月開通了B2C交易平台「順豐優選」和「愛買網超」。同為物流軍團的新電商,順豐速運和愛買網超有不少共性:

首先,兩者都選擇了照顧消費者的嘴,以食品經營為主,如順豐優選做了生鮮食品電商,愛買網超則定位為零食類商超;

其次,兩者都先從本地市場切入,順豐速運只做北京,愛買網超則只做浙江;

此外,兩者都會借用企業物流資源,降低物流成本。順豐優選除了生鮮類產品需要新建冷鏈配送體系以外,主要的配送仍然依託其原有的快遞業務網絡。愛買網超雖然自建倉庫,但物流乾線和部分中轉站是與申通共用。

不過,從上線一開始,兩家快遞的電商之路就伴隨著質疑。順豐優選的生鮮食品,對倉儲和物流有著極高的要求,成本高昂。而對申通,有業內人士質疑指出其連快遞業都沒做好,進軍電商更是沒希望。近日,億邦動力網發現,愛買網超主頁已連續十幾天無法打開。有知情人士透露,愛買網超已於9月份被申通方面關閉,僅存活了兩月。出師未捷身先死,這對電商行業的物流軍來說,無疑又是當頭一棒。

保險軍——保網、太平洋保險在線商城

保險行業做電商也不是新鮮事了。今年新誕生的主要是1月1日上線的「保網」,以及8月上線的「太平洋保險在線商城」。

此前,太平保險、中國人壽、中國平安等保險集團已經相繼推出電商平台,都以銷售自家保險為主。泛華保險服務集團旗下的「保網」則類似於保險超市,消費者可選擇多家保險公司的產品。

保險業電商另一個明顯的趨勢是移動化。保險業務員手持移動終端(手機或平板電腦)向客戶演示漸成潮流。對於有購買意向的客戶,還可以直接填寫資料,完成投保申請、信息審核、刷卡支付。

IT企業軍——享購網、科通芯城、惠惠網

對於神州數碼旗下的享購網來說,更確切的說法是重生而非新生。據悉,早在2008年,神碼就已推出電商網站享購網(www.xgou.com),主營IT、通訊、電子消費類等產品,採取用戶先在網上下單,後到代理商店舖提貨的交易方式。2012年8月27日,全新的享購網正式上線,域名也已更改為www.isgo.com,產品線明顯增加,主營電子產品、奢侈品、全球特產等精品。

由外商獨資的科通集團也已經在2011年下半年殺入電商,主要業務是B2B電子商務網站科通芯城。該網站主要借助科通集團擁有的供應商資源,面向中小型電子製造企業(包括汽車、家電、通訊等領域)銷售電子元器件。

與上述兩家企業相比,網絡科技大佬網易則主要借助自身媒體基因,以導購形式切入電商。2012年9月,網易旗下惠惠網上線。該網站整合了網易已有的有道購物搜索、網易返現、有道購物助手等網購類服務,其主要功能包括搜搜比價、返現及導購等。

傳統消費品牌軍——ooh Dear、ZARA

品牌商自建電商渠道鮮有成功案例,但這並不阻礙ooh Dear和ZARA官方商城的推出。ooh Dear是恆信鑽石投資的珠寶品牌,而恆信鑽石機構的創始人為業界知名「鑽石王老五」李厚霖。ooh Dear於2012年9月正式上線在線商城,定位「輕奢侈」,以銷售oohdear品牌以及個性化定製珠寶禮物為主。

巧的是,服裝品牌ZARA幾乎與ooh Dear同時上線網上商城。這家西班牙血統的服裝品牌網售渠道的特色在於搭配式銷售。網店沒有單獨服裝的陳列,顧客主要從模特展示的一套服裝中選擇某一件進行購買。

此外,Zara一如既往地保持的快時尚風格,不僅線上線下產品同款同價,線下實體店還將充當其網購的自提點和服務中心。

國企軍——易捷網、12306

B2C電商平台易捷網的背後,是國家隊的中石化,於2012年初推出,主打生活用品與汽車用品,既賣食用油,也賣潤滑油。另外,易捷網目前開通了7個省份的特產專區,顧客可以選擇不同的省份,購買到地區特產。中石化加油站中的易捷便利店,則直接被用作了易捷網的線下自提點。

另外,依靠中石化背景,易捷網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推出的「加油卡充值」業務,即通過網絡渠道為汽車加油卡充值。

不過,由於缺乏網絡基因,中石化這桶油在電商領域顯然不太給力。流量排名網站alexa顯示,易捷網日均PV僅為360左右。

同樣是國字號,鐵道部的電商網站要比易捷網火爆的多。其於2011年6月推出12306購票網站,緊緊把守著幾億人的「剛需」,坐地收錢。相比那些自殺式降價、喊破喉嚨營銷的民營電商,不促銷、不廣告、還需要消費者在網上排隊的12306才是最淡定的大牌。如果你在媒體上看到它的消息,那多半是它又癱瘓了。

電商經理人創業軍:大朴網、天品網、蛋生網

與上述系列電商網站不同,大朴網、天品網、蛋生網等網站背後沒有大企業撐腰。這三家電商均由電商經理人離職創業,基本相當於從零開始。

品牌折扣電商天品網於2012年8月上線,創始人為華強北在線前任COO大熊。員工大多來自淘寶、凡客、新蛋網等電子商務企業,大熊本人也曾任職於淘寶。天品網的特色在於「電商+服務商」的雙重身份。一方面以B2C模式賣貨,一方面定位品牌服務商,為打算進入電商領域的品牌商提供「全網全程」的解決方案。

家紡電商網站「大朴網」也於今年8月上線,創始人為庫巴網創始人、前CEO王治全。大朴網目前主要有床上用品、毛巾浴巾、雜貨三個類目的產品,定位高端家紡產品。在平台類電商戰鬥經驗豐富的王治全認為電商做平台已無機會,因此立志打造自有品牌,保證高利潤。

與王治全觀點相同,母嬰類電商蛋生網創始人曹輝也認為自有品牌才有出路。蛋生網恰恰也誕生於8月,創始人曹輝是純棉用品電商「全棉時代」前任CEO。團隊成員分別來自於vero moda、凡客、IBM、橡果國際、金象大藥房、騰訊等IT或服裝企業。蛋生網主營母嬰類天然紡織品,全線產品為自有品牌OCChome,主打「有機棉材質」。

概念電商軍:社區001、偶爾網

對社區001、經橋購物網、偶爾網一類的電商來說,需要單獨列為一個軍團。並非因為其出身相似,而是因為外界對其模式的關注,完全大過對其身份的關注。模式,就是他們最典型的身份。

「B2H」模式,即Business to Home(企業對家庭),主要是指電商網站聯手社區物業、周邊商家,為住戶提供的便利購物通道。目前典型的例子有北京的社區001、湖南的經橋購物網。其讓人興奮的點在於「社區即時送」。

「社區001」網於2012年年初上線,該網站所有商品來自卜蜂蓮花,消費通過社區001在線超市下單後,001會派員工到卜蜂蓮花實體店中採購商品,然後再配送到消費者家中。通過這種方式,卜蜂蓮花可以增加銷售量,而001主要的盈利點在銷售商品的返點利潤。

「娛樂競購」模式,即在網購的基礎上,增加分步式購物的環節供用戶選擇。比如在「倒數競標」中,消費者可以在一定時限內,通過參與競標購買到大約0.5折價的商品;如果參與競標卻未能獲得商品,用戶還可以通過「補差購買」(即商城會將用戶參與競標時消耗掉的費用,直接作為已支付費用,用戶只需補足該商品市價的差額,便能購得目標商品)來獲得商品。

娛樂競購模式起源於歐洲,國內典型代表為偶爾網。該網站在今年4月至6月間,相繼以不足人民幣100元的價格成交了蘋果手機、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等大量數碼商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