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海螺水泥偷卖同行股 郭文叁倒腾14亿作壁上观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81124/06495542632.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5

海螺水泥受巴蜀暴利诱惑持114亿资金疯狂扩张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90112/05115746515.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168

谋控华东市场 海螺水泥逆市扩张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5-27/HTML_8UMTGRK7QTRW_1.html





“该死的要死,该大的还是要大。”5月23日,在杭州举行的2009年中国水泥市场营销论坛上,海螺水泥(600585.SH)一位高管直言,海螺水泥仍将推进在浙江的增产计划,“引导浙江建立优秀的水泥企业”。

此前,海螺水泥董事长郭文叁曾表示,在“十一五”期间,海螺水泥将把华东地区市场占有率提高至40%,从而主控华东市场。

海螺水泥的扩张计划引来了众多中小企业的担忧。尤其是水泥产能过剩已成水泥行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上海水泥协会会长诸葛培智甚至认为,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华东市场的拐点就将到来,即“长三角地区水泥严重供过于求”。

不过,海螺水泥显然不担忧供应过剩的危机,上述海螺水泥高管表示,“水泥行业是一个市场化的行业,通过结成联盟来提高市场价格是很难的,水泥行业的发展还得由市场来决定”。

海螺逆市扩张

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海螺水泥10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一,2008年水泥产量近亿吨,占中国市场约10%的份额。

虽然在华东地区,水泥产能过剩已是业内共识,但2008年,海螺水泥仍投资62.3亿元,在安徽、江西新建8条50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

“条件这么好的企业,你不让它发展是不合理的。”上述海螺水泥高管透露,其公司将以两大举措来应对水泥的行业危机:一是产业扩张;二是发展余热发电等水泥关联产业。

以华东地区为例,虽然在诸葛培智看来,“市场已经很成熟,拐点即将出现”,但海螺水泥董事长郭文叁曾表示,在“十一五”期间,海螺水泥将华东地区市场占有率提高至40%,从而主控华东市场。

海 螺水泥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其拥有巨大的成本优势,与会的昌兴水泥人士直言,“我是从海螺水泥出来的,海螺水泥的成本控制确实有很大的优势。”另一业内 人士透露,“人家(海螺水泥)一条线只要280人左右,而行业内比较好的企业都要400多人,光人力这一块(同行业其它企业)就要比海螺水泥差很多”。

在水泥关联产业上,上述与会海螺水泥的高管称,“一个能处理全县50%左右的粉煤灰与垃圾的企业,有哪个县不欢迎呢?”在他看来,余热发电、城市废弃物处理以及本身的零污染是海螺水泥扩张的优势,可以提高海螺水泥的利润率。

在解释海螺水泥为何进军浙江——这一已经饱和、水泥生产技术水平高的市场时,上述高管说:“我们不是来干掉谁,而是来告诉大家,水泥企业应该怎么做,为水泥行业做一个引导。”

中小企业担忧

海螺水泥的增产显然不是水泥行业转好的讯号,虽然工业和信息化部建材处处长吕桂新给与会人士带来了乐观的信息,“2009年1-4月全国水泥总产量同比增长了13%,今年仍然是水泥业发展比较好的年份”,但与会的中国水泥玩家却仍然面露难色。

事实上,早在2006年,浙江市场水泥供应已经严重过剩。为此各家水泥企业一致希望通过“行业自律”,以控制产能的方式来稳定市场。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海螺水泥通过市场扩张,挤压中小水泥企业的生存空间,并最终淘汰它们的目的显而易见。”

据浙江省经贸委网站信息,2008年9月,98家当地水泥企业的联合上书反对海螺水泥浙江扩能,但一个月后,海螺水泥通过了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审核。

海螺水泥的扩张让众多水泥企业头痛不已,2007年成立的南方水泥让他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南方水泥隶属于中国建材(3323.HK),被诸葛培智评为水泥行业的“后起之秀”。近年来,南方水泥为迅速发展壮大水泥产业,发起了一系列的联合重组。

中建材董事长宋志平曾强调,中建材的联合重组与西方传统的M&A有根本的区别,中建材的联合重组不排斥原有企业,“不是把你买过来然后让你走人”,而是与原有企业主一起分享重组后的企业成果,是一个开放的、融合性的重组。

2008年南方水泥在浙江发起一系列重组,其中包括把浙江当地最大的企业三狮水泥100%股权收入囊中。

参会的多位中小水泥企业高管均表示,希望能与南方水泥合作,进行联合重组,以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

不过在此次会议上,面对中小水泥企业热情的双手,南方水泥的高层却没有直接的回应。

不过,对海螺水泥的扩张计划,一位台湾水泥界的企业高层却有不同看法。这位高层向本报记者表示,“大者恒大”将是大陆水泥业发展的趋势,“产能不等于产量,虽然产能过剩但产量还是可以自行调节的,而且要是利润真低得不行,肯定会有人退出”。

“政府的调控是有限的。”在吕桂新看来,水泥行业是一个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政府不会强制调节具体企业。

来自台湾的亚洲水泥的高管表示,无论是南方水泥,还是华润水泥,它们与海螺水泥一样,都在扩建,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做为一个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肯定有这种做大的使命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6

海螺水泥仲裁案求解员工持股问题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inc/webcontent.jsp?id=110201397&time=2009-07-21&cl=100&page=all


 【《财经网》上海专稿/记者 马静婴】一份仲裁裁决书,将让平安信托以2.04亿股的持股数,跃升为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585,香港交易所代码:00914,下称海螺水泥)的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11.54%。

  海螺水泥7月17日晚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安徽海螺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海创)与平安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平安信托)的股权转让合 同纠纷一案已有仲裁结果。7月15日,芜湖仲裁委员会裁决海创以其持有的海螺水泥2.04亿股A股抵偿平安信托应得股权转让款人民币27.11亿元。

  中国《仲裁法》规定,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平安信托和海创也分别于7月21日晚发布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而这一简单表象背后,还隐藏着海螺水泥的母公司——海螺集团改制时员工持股的利益博弈。

二次转手
平安信托和海创的合同纠纷与三年前海螺水泥的一次定向增发有关。2006年7月,平安信托 与海创签订协议,平安信托以38.3亿元的价格转让其所持有的安徽荻港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49%的股权、安徽枞阳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49%的股权、安 徽池州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49%的股权及安徽铜陵海螺水泥有限公司31.86%的股权。同月,海螺水泥董事会通过决议,向海创定向增发2.88亿股有限 售条件的A股股份,以收购上述四家公司股权,增发价格为13.3元/股,总金额即38.3亿元。


  在受让上述股权前,海螺水泥本就是其控股股东。定向增发后,海螺水泥拥有了四家公司100%的股权。而在这两笔交易中,海创在向海螺水泥转售四家公司股权的过程中,未获任何溢价。

  2007年5月,海螺水泥完成定向增发。7月,平安信托与海创签署《补充协议》,约定海创在海螺水泥向其发行股份三年后的三个月内支付股权转让款,并每年支付1%的延期支付补偿金。若违反协议,海创将以定向增发获得的2.88亿股股份抵偿股权转让款。

  2009年2月19日,平安信托以海创未按时支付延期支付补偿金为由,向芜湖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7月15日,芜湖仲裁委员会裁决,海创以2.04亿股抵偿27.11亿元转让款,剩余11.19亿元仍为平安信托的债权。

  海螺水泥定向增发的股份锁定期为36个月,该批股份将于2010年5月26日解禁上市。根据公司A股7月21日的收盘价47.89元/股计算,平安信托受托管理的该部分资产浮动收益已超过70亿元。

员工持股
平安信托和海创之间纠纷的根源,涉及更早前海螺水泥的母公司,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海螺集团)改制后的员工持股问题。


  2003年海螺集团实施改制,由国有独资公司变更为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股东为2002年11月先后成立的安徽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下称安徽投资集团)和海创。其中,安徽投资集团代表省国资委出资,占股51%。海创则代表员工持股,占股49%,其股东为海螺集团及其三家附属公司的工 会委员会和八名自然人。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信托的委托人,据此前公告信息,亦是“海螺集团及其附属公司的工会委员会成员”。

  在转让股权时,平安信托的委托人和海创的股东是否指同一批人,目前不得而知。但海螺水泥董秘章明静向《财经》记者表示,现在双方的人员“不完全 相同”。她解释说,有些离职员工向平安信托提出提前终止信托合同,要求其全额付款,因而平安信托有催款需求。而海创之所以放弃大笔利益,则是由于其“无持 续经营性收入,也不愿承担一年后还款和股价波动的风险”。

  在外界看来,此次纠纷很大程度上是因2006年平安信托的受托资产选择了通过海创注入海螺水泥,海创作为“二传手”似乎增加了交易的复杂性,尤其令人不解。

  海螺水泥董事会秘书章明静解释称,上述四家公司的由信托代持的职工股权在海螺水泥上市前就已形成,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而2006年是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平安信托才将四家公司股权转手海创进行定向增发的。

  一位信托业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2002年《信托法》颁布以后,很多公司都通过股权代持信托的方式进行股权激励。但是,证监会对于信托公司 参股上市公司的态度一直比较谨慎,尤其是对即将上市的公司,一般不允许信托公司作为其原始股东,其原因就是信托代持“不透明”,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因 此,2005年以后信托方式的股权激励已逐渐减少。至2006年时,证监会曾明文规定,信托公司不得持有上市公司股份。

  不过,2006年的这一严格规定,如今又有一定程度的放开。因而此次作为仲裁结果,平安信托得以再次持有海螺水泥11.54%的股份。

  然而,在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中,平安信托披露,其与委托人海螺集团工会签订信托合同的时间并非董秘所指的海螺水泥上市之前,而是2006年6月 28日,即其转让股权前的一个月。并且,信托合同只须经委托人、受益人向其提交书面申请,即可终止。然而,在这份报告书中,依然没有透露受益人的具体情 况,受托人平安信托的一切行为都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的。

  也就是说,2010年5月26日,海螺水泥的该批股份解禁后,受益人可以随时要求平安信托终止合同,在取得巨额收益的同时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其幕后的真正受益者,可能永远都是个秘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31

海螺集团股权转让 引两建材央企终极大战?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29/20090929014824687.html


每经记者  张超  发自北京

        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在水泥领域的势力纷争蔓延到了安徽,这一次被竞争的主角是亚洲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企业海螺水泥(600585,SH)。

        在传出安徽省国资委有意转让海螺水泥母公司海螺集团的股权之后,数家央企积极介入其中,而此前已经开始积极布局安徽市场的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则被认为是  “最有希望的买家”。

        “两家都和我们有接触。”昨日,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电话采访时,安徽省国资委有关人士默认了关于海螺集团股权转让的传闻,但他拒 绝透露股权转让的比例、原因和时间表。有中国水泥协会人士对记者表示,海螺集团的股权归属可能成为两央企持续数年的水泥争霸中“最后一根稻草”。

海螺优质资产引发各方觊觎

        “海螺水泥这么优质的资产,一旦投诸市场,谁都会垂涎几分,因此两大央企感兴趣是必然的。”上述水泥协会人士对记者表示,觊觎海螺水泥的绝不仅仅只有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两家。

        海螺方面提供给记者的资料显示,海螺集团目前拥有58家子(分)公司和2家参股公司,总资产达309亿元。“我们已经连续11年在水泥的产销量方面位居全国第一。”海螺集团总经理办公室一位女士不无自豪地表示。

        在本周公布的福布斯亚洲上市公司50佳榜单中,海螺水泥是唯一一家入围的建材企业,名列榜单第五名。“海螺目前在全国14个省市设立了分 公司,虽然销售范围不及中建材和中材,但基础网络做得很扎实,涉足区域的销售覆盖率远远高于两大央企。”中信证券水泥行业分析师表示,虽然经历金融危 机,2008年海螺水泥仍旧实现利润26亿元。该分析师还表示,海螺水泥几乎是安徽省国资委手中最赚钱的企业,但中央政府出台4万亿投资政策后,地方政府 急需拿出相应配套资金来支持发展,或许因此才考虑出售海螺的资产。

        但在采访中,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安徽省国资委方面的证实。“国资委应该不会放弃控股权。”有数字水泥网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海螺水泥是安徽省的龙头企业,还是纳税大户,国资委想转让部分股权套现或许有可能,但不会放弃控股这棵摇钱树。

        中投证券分析人士表示,购入股权除了有入股亚洲最大水泥熟料企业的刺激,还可得到近1500万吨水泥的产能。《数字水泥》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作为建材央企两大巨头之一的中材集团已投产水泥产能也只有3200万吨。

投资力度或决定收购结果

        “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这两大央企在安徽市场上将不可避免地进行正面交锋,甚至可能发生‘贴身肉搏’。”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数字水泥网总裁刘作毅曾对记者表示,而他所言的肉搏即将成为现实。

        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建材、中材集团的人士都明确表达了公司对海螺股权的关注。“还要看(安徽省)国资委的意见,条件成熟我们才会 介入。”有中国建材方面的高管表示。而中材集团人士也表示“我们不反对持股海螺”。不过,两大央企人士都没有透露入股海螺的具体事宜。

        “两大央企争夺海螺股权的传闻由来已久。”中投证券分析师告诉记者,海螺的股权竞争不仅涉及到谁可能入主安徽市场,甚至对中国的整个水泥行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而除了收购价格,在安徽省的投资力度将是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数。

        记者获悉,5月17日,中材集团与安徽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在未来5年内在非金属矿产领域投资100亿元,参与安徽相关企业的改制、 重组、并购等工作。更早之前,中国建材也和安徽省政府签订了开发石英砂等资源的协议,并计划在凤阳规划建设约2000亩的工业园区。

        “中材集团投资100亿元高调进入安徽,不排除有借投资非金属矿产的机会插足安徽水泥产业的可能。”刘作毅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而分析人士也普遍认为,中国建材入皖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水泥。

        昨天,记者就股权收购问题致电海螺水泥证券部人士时,该人士不置可否,“那是集团公司的事情,跟股份公司没关系。”

新一轮市场争夺战升级

        在采访中记者获悉,中国建材与中材集团此前已经在安徽展开短兵相接。“2007年,中材集团就曾从中国建材手里‘抢’下了安徽珍珠水泥。 ”有《中国建材》杂志的专家告诉记者,为打开安徽市场,两大央企都积极与珍珠集团洽接,但最终中材集团在竞争中胜出,双方还签订了余热发电业务的合作协 议,中材集团也承诺对珍珠水泥已建及待建的全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余热发电项目进行投资建设。

        随后的日子里,两大央企的身影频繁出现于淮北水泥集团、淮南水泥集团等水泥企业。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一位淮北水泥负责人公开承认与两大央企都保持联系,但他拒绝透露具体合作细节。

        “安徽将成为水泥市场的战略要地。”国信证券水泥分析师认为,在中国建材看来,安徽市场是其南方水泥的重要延伸,目前南方水泥已经通过联合重组将100多家企业纳入麾下;而在中材集团看来,安徽市场是其对抗中国建材成立北方水泥的重要部分。

        “原本只是‘小摩擦’,但海螺水泥股权转让让战斗升级。”上述分析师表示,对于两大央企来说,失去海螺的股份不仅意味着丢失海螺水泥既有的市场,也表明水泥霸主地位的旁落。

        水泥大战,即将在安徽上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48

关于海螺的“一连串事件”:中材浮现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0-14/149493.html


水泥巨头海螺被出售的谜底等待揭开。

安徽省政府一名知情官员本周二向本报记者透露,海螺之所以在业绩优良之际出售国有股权,“根本性原因在于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问题”。而出售的主要幕后推动者,是安徽省投资集团(下称安徽省投)。

他还针对市场的一些传闻澄清说,此次要出售的是海螺集团的股份,而非上市公司海螺水泥中的国有股权。

这位化名“石展弓”的“深喉”,一直在政府系统内从事与海螺有关的工作,熟知此次出售的过程。作为亚洲最大的水泥、熟料供应商、安徽最大的省属企业,海螺集团总资产达515亿元,其中安徽省投持有51%的股权,有市场人士估计能卖到200亿元以上。

而买家方面,据本报记者了解,并得到相关知情人士确认,中材集团可能是成为安徽方面有意向的购买者。此前一直有传闻说是中材集团和中建材集团两家央企在争夺海螺。

9月下旬,有关海螺的国有股权将出售给中央企业的传言,引发市场关注。海螺水泥股份在9月29日发布《澄清公告》称:“未来三个月内,不存在海螺集团控股权变化的情况。”

谁在卖谁是收益人?

海螺真的要卖吗?

“还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海螺水泥股份执行董事郭景彬对本报记者的求证回应说。

“出售海螺?不是吧?”安徽省发改委一位处长对此消息显出十分惊讶的口气,但拒绝对此置评。

本报记者又就此分别致电安徽省国资委,未获正面答复。

但安徽省发改委、省国资委、省经委等部门均有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证实这一消息,并透露了交易双方的情况。

海螺集团2008年水泥产量1.2亿吨,产销量已连续11年居全国第一。集团旗下控股海螺水泥和芜湖海螺型材科技两家上市公司。本报获得的海螺财务消息显示,海螺集团2009年1-8月净利润已超过20亿,贡献了安徽省属企业中过半的利润。

这样一家盈利状况不错的大型企业,如果真的要卖的话,那是为什么呢?

此前有诸多报道称安徽省国资委在主导海螺出售,但“石展弓”对本报记者表示,出售海螺的主导权不在海螺,也不在安徽省国资委。

海螺水泥股份在9月29日发布《澄清公告》中也称“截至目前,安徽省国资委没有研究制订关于海螺集团股权转让的相关方案”。

“石展弓”对本报记者表示,“真正的卖家是安徽省投。”

工商登记资料显示,安徽省投是安徽省政府投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在海螺集团和8亿元注册资本中,省投出资4.08亿元,拥有51%权益;海螺集团员工持股的海创公司出资3.92亿元,拥有49%权益。

目前,海螺集团的管理架构带来许多困惑,“比如,省投在日常控股行为中并未获得相关的股权收益”,“石展弓”告诉本报记者。

记者查询的 现行的《安徽省省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管理暂行办法》显示,“国有控股企业中国有股应分得的股息、红利,全额上缴”。收益的收缴程序由安徽省级国资监管部门 管理,并由安徽省级财政部门负责监督。这似乎印证了海螺集团国有股权收益的收取者并非省投。据本报记者了解,在《安徽省省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管理暂行办 法》出台之后,海螺国有股的股权收益按照《办法》规定应全部交给安徽省财政。

“持股而不受益,这是促使省投此次推动出售海螺的原因。”“石展弓”透露。

一位长期关心海螺发展的人士表示,如果此次交易能够成功,其实是件大好事。“石展弓”也认为,此次出售,虽然省投是主要推动者,但从安徽的全局看来,这一交易也有助于吸引外来投资,利用央企的巨大的融资能力和政策资源,为地方提供更多的配套资金。

而这也是安徽省投的主要职能,工商资料显示,省投的经营范围是“筹措、管理、经营安徽省基本建设基金、铁路建设基金和其他建设基金,产业投资、资本运营等”。

卖给谁:中材“浮出水面”

如果说卖家是安徽省投,那买家又会是谁?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安徽方面鼓励公开竞购,中国中材集团和中国建筑材料集团(下称中建材)这两家央企都有意收购海螺。

本报记者从安徽省发改委、省国资委、省经委等部门获得的信息是,安徽方面目前比较属意的是中材集团。

公 开信息显示,安徽方面早在今年上半年就与中材集团密切接触。5月17日,安徽省相关领导与中材集团方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安徽省政府与中材集团 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投资参与皖属企业改制、重组、并购等方面进行合作,力争5年左右使中材集团在皖投资不低于100亿元。

协议还提到,中材集团将对包括但不限于安徽省国资委隶属的科研机构等,通过收购、划转等形式进行重组,为此双方还建立了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成立了合作协调小组。

该领导在5月17日的致辞中表示,“(双方合作)为促进中央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共同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8月26日,在北京举行的安徽省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座谈会结束后一周,中材集团董事长谭仲明就第一个到安徽拜访当地领导人谈合作,并得到安徽省主要负责人接见。

相比之下,“中建材是在较晚的时候才加入到对海螺的竞购之中的。”“石展弓”说。

由于国有股在海螺集团资产中占比51%,无论中材集团还是对于中建材,一旦获得这部分股权,都将意味着成为水泥业的龙头老大,收益前景诱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68

建材大佬争锋:谁能打开海螺水泥神秘钥匙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2-30/159786.html


12月27日,中材集团与甘肃省政府在兰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材集团正式获得甘肃、青海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商祁连山实际控制人——祁连山控股51%的股权。

而就在同一时间,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明来到四川绵阳,与当地政府签下了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将对该地相关产业进行战略性整合和重组。

看 似各显其手的背后,实际上是两大建材巨头的交锋。工信部最新发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提出,在2011之前,建材企业跨地 区兼并重组要取得新进展,培育1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建材企业集团,初步形成8家以上年产能超千万吨的区域性水泥企业集团。

所谓的1+8,显然,最大的看点是谁将成为“1”。谁能独立潮头,成为国内水泥领域最大的霸主?

尽管各有动作,但本报记者了解到,海螺水泥将是揭开这个答案的神秘钥匙。目前,中材集团和中国建材都正跟海螺水泥接触。

得海螺者得天下

早在今年10月,安徽方面传出风声海螺集团大股东安徽省投资集团将转让其名下海螺水泥部分股权以来,业内就掀起巨大波澜。

作为亚洲第一大的水泥集团,海螺集团2008年的产量达到1.2亿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得海螺者得天下,中国建材或中材集团如果任何一家能拿下海螺,都将成为国内水泥业的霸主。”数字水泥网总裁刘作毅如此认为。

记者注意到,就在海螺股份转让消息传出前几日,中材集团董事长谭仲明在合肥面见了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表达了进一步合作的意向。

而在消息传出之后两周,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也飞赴合肥,向王金山当面表达了“进一步深化与安徽合作”的意愿。

“我们对此事没有任何发言权,股权方面的问题要问国资委。”海螺集团人士在接受记者电话询问时如此回答。而中国建材及中材两大集团则大方表示,对海螺集团股份兴趣很大,但一切要看安徽国资委的具体安排。

海螺集团工商登记资料显示,其注册资本为8亿,其中安徽省国资委旗下的安徽省投资集团拥有51%股份,海螺集团员工持股的海创公司拥有49%股份。

一位接近安徽省投资集团的人士对记者说,“目前具体如何转让,转让多少股份出去,方案都还没定下来,还在谈,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中国建材还是中材,想进入海螺,都必须承诺大规模在安徽投资的计划,为安徽省材料等相关产业的升级转型带来资金和项目。”

目 前,业内有消息称,安徽省国资委更为属意中材集团。据了解,早在上半年,安徽省就与中材集团签定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双方承诺将在皖属企业改制、重 组、并购等方面进行合作,力争5年左右使中材集团在皖投资不低于100亿元。而相对来说,中国建材与安徽省国资委方面的介入稍迟。

但另一方面,中国建材与安徽的关联度也并不少。今年以来,中国建材先后与安徽合肥市、蚌埠市、淮南市、池州 市、滁州市、安庆市等许多地市签署了合作协议,计划投资200亿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6年,中国建材收购了海螺集团旗下徐州海螺,双方至今在 水泥生产研发等方面还进行着长期合作。有消息称,中国建材允诺,若完成对海螺集团的收购,将会把所有水泥板块的业务都合并到海螺集团管理,总部仍是在安 徽。

“不管最后谁是赢家,对海螺股权的争夺将掀起两大央企持续数年的水泥争霸中最大的高潮,也是最大的悬念。”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两大巨头争夺第一

“与一些大型水泥集团近几年大量新建产能不同,两大央企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主要依靠自身强大的背景,走收购兼并快速扩张的路线,这符合国家控制新建产能的方针。而另一方面,为了争夺头号交椅,未来两大企业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刘作毅表示。

事实上,在三年前,中国建材与中材两大集团在水泥领域还排不上前十名,但依靠一系列兼并收购行动,两大央企在水泥业的地位迅速上升。

过 去中国建材旗下水泥业务主要是联合水泥公司,其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等省。2007年,中国建材联合浙江尖峰、浙江虎山、浙江水 泥、江西万年青等企业以及湖南省国资委,拉开了一场涉及“五省一市”的水泥企业大并购,组建成立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总投资高达100亿,一举成为东南亚经 济区最大的水泥制造商。

今年3月,中国建材又联合东北辽源金刚水泥集团及弘毅投资成立北方水泥,注册资本为10亿。

“目前中国建材正在加大对山东,河南及周边地区一些中型企业的收购,最终目标是从南到北连成一片。”中信证券一位分析师说。

而中材集团也通过连番动作,先后收购了新疆的天山股份,宁夏的赛马实业以及甘肃的祁连山三家上市公司,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和宁夏在内的西北一线市场已尽归囊中。与此同时,以北方为据点,中材集团也不断向南方扩张,在中国建材重兵驻扎的湖南、江苏等地拥有数家大型水泥厂。

“两家央企都是走收购兼并高速扩张的路线,但从风格上来讲,两家企业又有所不同,中材集团坚持不控股不做,虽然收购的企业数量较少,但控制力更强,而中国建材收购的企业数量更多,相对来说后继融合的难度也更大。”一位水泥业人士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38

福记否认卖壳给海螺水泥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401/275958.shtml


 每经实习记者 陶斯然 发自上海
即便是宣布了清盘之后,福记的一举一动还是吸引着广泛的关注。此前,真功夫、谭鱼头、中粮集团纷纷与其传出 买壳的传闻,而最近的一家,则是从事水泥行业的海螺集团。不过昨日(3月3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福记内部人士处了解到,福记还未“卖壳”。
“肯定不是海螺创投,卖壳还在进行当中,近期或许会有结果。”福记管理层之一的内部人士昨日如此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上述福记内部人 士说:“福记还没卖掉。”而对于传闻中的买家海螺创投,该人士则明确表示不是这一家,“我从来都没听说过海螺水泥。”
据了解,自福记宣布清盘 之后,所有有关购买福记的业务都已完全交由临时清盘人德勤负责,对于福记“卖壳”的信息,福记内部也极少知道。
“近期德勤已经告诉我们,将很 快会有结果。”上述福记内部人士表示。对于福记“卖壳”之后将何去何从的问题,该人士表示,“目前不清楚,现在福记的重心就是把还在营运的业务做好。”
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福记位于上海浦东的酒店,当被问起是否知道福记清盘的消息时,一名工作人员激动地说:“谁说我们要关了?我们连明年的婚 宴都已经预订好了。”
在福记所有业务中,利润最大的一块餐饮配送业务依旧在进行。据了解,福记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配送餐业务都未受到较大 影响,甚至有些客户还与福记签订了长达5年的配送合同。
上述福记内部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确认,的确有部分福记在建的工程因为清盘而停工,其中就包括其预备在上海嘉定新建的大楼和中心。这些在建项目的价值,该人士表示无法 估量。同时,还有部分企业因为租约的问题,与福记产生冲突。据了解,福记迄今仍与北京一家酒店有近千万的资金纠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47

海螺水泥控股公司被指灰尘污染扰民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11/1375926.shtml

每经记者 伍承波 发自上海
与上海闵行区隔江相望的奉贤西渡社区,上市公司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上海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海螺水泥)产生的灰尘污染困扰着当地居民。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上海海螺水泥,该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相关负责人在外出差,至于何时回来不太清楚。记者又联系了奉贤区环保局环境监察支 队,负责该区域的二中队相关负责人表示,灰尘主要是该公司防尘房的操作,以及喷水时产生。不过,西渡社区的居民表示,整改的效果并不明显。
灰尘困扰居民
奉贤区西渡社区新南家园、大桥公寓的不少居民表示,早期看中这里的房子是因为便宜。2007年,闵浦二桥开建前,新南家园均价在4000元/平方米左右,大桥公寓等的小区房源均价在3000元/平方米左右。
不过,许多居民来到此处居住后发现,家里的窗户无论怎样频繁清扫,灰尘都非常厚,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西渡东北边靠黄浦江的上海海螺水泥产生的灰尘所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如何解决尘灰问题致电上海海螺水泥,该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相关负责人在外出差,至于何时回来不太清楚。随后,记者联系了海螺水泥董秘章明静,多次拨打电话处于无人接听状态。记者又联系了公司证劵代表杨开发,杨表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此后,记者和奉贤区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取得了联系,负责上海海螺区域的二中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也接到过西渡居民的投诉,并前往该厂要求其整改。灰尘 的来源主要因为防尘房的操作,以及喷水时产生的,由于该工厂使用密封的罐子,“相比其他未使用密封罐子的企业要好得多”。
对此,西渡社区的居民表示,整改的效果并不明显。窗户上大量的灰尘依然存在。
水泥厂何时能搬迁?
灰尘带来的环境污染,使上述地区的居民渴望该工厂能够搬离。西渡社区居民章先生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海海螺水泥的搬迁面临诸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搬迁的费用由谁来承担。由于该水泥厂依黄浦江而建,水路运输材料和出厂产品节省了 不少运输费用。但水泥厂的搬迁等各种费用加在一起,估计会花费不少的资金。
西渡社区曾一度沉寂,随着公路与轨道交通双用的闵浦二桥动工兴建, 变得热闹起来。此后,西渡社区规划在2008年出炉,并已获得区政府的批准。该规划至2025年,根据规划,西渡社区东至S4奉浦大桥,西至竹港桥以东, 黄浦江南岸将成为景观滨江带。有细心的居民发现,上海海螺水泥被排除在规划范围之外。对此,不少西渡社区居民感到不解,“一个对环境造成极大影响的水泥 厂,为何被划在了规划之外。”
记者就此采访上海市奉贤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 (以下简称奉贤规土局),该局规划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当时制定的规划是以S4奉浦大桥为界。至于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位负责人建议询问环保等相关部门。
对此,奉贤区环保局和环境监察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不知道上海海螺水泥是否会搬迁,也从没有听说过上海海螺水泥要搬迁。
有西渡社区的居民曾在奉贤区长网上办公会议上询问,黄浦江南岸的景观滨江带何时实施?得到的答复是:目前在规划范围内的各类堆场、企业、建筑等将逐步实 施动迁,但具体方案视浦江南岸开发进度再研究确定。那么,申报信息从何处发来?奉贤房管局拆迁管理科相关负责人表示,由拆迁地的相关社区和居委会负责申 报。一位西渡鸿宝村的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没有接到要拆迁黄浦江南岸各类堆场和企业的通知,如果要实现规划的目标,估计还要“二三十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实地调查后还发现,除海螺水泥厂的灰尘对西渡社区造成环境污染外,位于鸿宝一村北面黄浦江边的锦奉水泥搅拌站和勤辉水泥搅拌站产生的灰尘也困扰着西渡社区的居民。
两座搅拌站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进行扩建,引起了西渡社区居民强烈反抗。不少居民联名上书奉贤区政府,奉贤区规土和环保等部门经过实地调查,发现该两搅拌站未办理任何审批手续,属私自开工扩建,并责令其停工。但记者近期多次现场查看,该扩建的搅拌站又恢复动工。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上海海螺水泥每月的排污费在500元左右,勤辉混凝土有限公司每月在28元左右,锦奉搅拌站则没有在奉贤区环保局网站上查到排污费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25

走入困境的海螺水泥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1bt.html
 海螺水泥的前身安徽省寧國水泥廠在1995年還是一個年產不足200萬噸的縣級小水泥廠,從1997年至今的12年間,海螺人造就了一個年產過億噸、亞洲最大世界第三的水泥帝國。
  
  然而,來自對手中建材集團和中材集團的併購傳聞卻讓人再次想起海螺水泥這12年中迅雷不及掩耳式的兼併、同行業最高效的管理、最低的成本、緊貼市場的T形戰略、亂花迷眼的資本運作。
  
  從併購傳聞開始的那一刻,這一切都變成了未知。
  
  「海螺還是海螺,央企的參與更是增加了海螺變大變強的可能性,海螺魂依然存在。」一位接近安徽國資委的人士表示,海螺水泥的傳奇仍將繼續。
  
  對手變自家人 雙贏的結局
  
  近日市場傳言,安徽省國資委正準備出售海螺水泥股權,但具體到出售比例等細節目前尚未明了,不過據業內人士對記者透露,可以確定的是,目前的主要收購 對象是中建材集團和中材集團。在未來,海螺的品牌是否還存在,而曾經在擴張中堅持的T字形戰略是否會改變,這些如今都成了未知。
  
  「對於控股股東安徽國資委來說,海螺水泥完成了歷史使命。」一位接近安徽國資委的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十餘年間,海螺水泥作為整合省內水泥 行業的搭載平台,超出預期地完成了使命。目前隨著海螺的發展,已經成為了全國性的企業,在安徽當地的投資已經日益減少,「出售海螺對於安徽來說,只有好處 沒有壞處。」該人士表示,稅收、就業還在省內,出售所得完全可以再造一個海螺式的大型企業,還拉來了央企的投資。
  
  「這其實也是雙贏。」上述人士評價。
  
  不可複製的競爭力
  
  當我們回首海螺的發展史,從一個縣辦企業到成長為一個國際型企業,海螺的發展也與我國經濟發展的軌道相吻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中國經濟近十多年飛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業內曾將海螺水泥的核心競爭力譽為「不可模仿」,海螺在過去十年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敏銳的市場洞察力,高超的區域佈局能力;低成本戰略保證公司在區域內具備足夠的競爭力;成功背後的軟實力來自於卓越的經營管理團隊和嫻熟的資本運作能力
  
  海螺的高速發展時期主要起始於2002年。一位海螺人士回憶說,海螺實行T形戰略,走出安徽,收購了江蘇、浙江多家企業,佈局長三角市場,奠定了公司在行業的龍頭地位。
  
  到了2005年,廣東珠三角房地產的興起和加速淘汰落後產能再次被海螺抓住了機會,海螺揮師南下,佈局兩廣,享受珠三角盛宴,讓公司的成長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在進入長三角和珠三角市場使得海螺水泥在市場消費的帶動下,迅速擴大了產能,公司的盈利呈現了巨額的增長。
  
  海螺一直被稱為業內成本最低的企業,這種低成本幫助海螺完成對市場的迅速佔領,而其低成本戰略也自始至終貫徹於公司的各個環節。
  
  據業內人士介紹,水泥行業主要受到石灰石資源和產品的運輸半徑的限制這時候,很多水泥企業會面臨一個兩難的處境,這就是有市場需求的地方往往缺少石灰石資源,而資源豐富的地方則沒有市場,而且即便在資源豐富的地方建廠,但物流和運輸又會成為一個難題,而且還存在一個銷售半徑的問題,有些地區的市場則無法進入。

海螺則有效的解決了這一難題,集中生產線,建設規模效應,一般沿著鐵路和長江建廠,充分利用水運和鐵路的物流成本優勢,可以輕易擴大到中國的大部分地區,此外海螺把粉磨站分散的建設,選擇在靠近市場的地方建立,有效的節約了成本。」
  
  在一個公司快速的成長期間,卓越的經營管理團隊和完善的管理結構往往是起決定作用,海螺水泥卓越的經營管理團隊已被業界公認,以董事長郭文參為首的管理層極具開拓和創新意識。
  
  此外,海螺水泥完善的管理結構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記者瞭解,目前海螺集團的實際控制人是海創公司,而海創公司實質是職工持股會,其主要股東是職工出資的海螺集團工會、寧國水泥工會、白馬水泥工會、 海螺型材工會,海螺水泥董事長郭文參和其他高管持有海創公司約13%的股權,將公司高管和職工的利益與公司二級市場的股價捆綁,這就意味著把員工們的利益 與公司的收益掛鉤密切,這也促進了他們的積極性。
  
  海螺的生產、銷售、管理、低成本等種種手法曾給業界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業內也對海螺水泥對中國水泥行業的影響評價頗高,歸結起來主要有三點,一是海螺 的成功管理讓中國水泥的噸投資從1000元多降到300元,使水泥行業投資有合理回報,加快了新型干法水泥發展;二是海螺是我國水泥業行業標準的制定者, 其公司標準高於行業標準;三是全行業共享了海螺的技術進步和人才培養。
  
  如今,不管海螺最終何去何從,但有一點可以確認,作為我國水泥業最富有競爭力的企業,海螺如今即將搭上了央企的東風,這更賦予了業內更多的猜想。
  
  
擴張篇
  
  用速度擊垮對手

  
  「低調做人,瘋狂擴張。」這是業界對海螺的評價。
  
  長期以來,在安徽政府的強力扶持下,海螺水泥憑藉資金優勢,通過兼併重組
和新建生產線的方式,試圖組建有史以來最為巨大的水泥帝國。
  
  「它用速度來擊垮一切競爭對手,在這種高速擴張中,強大的資金、高效資本運作與擴展戰略搭配得天衣無縫。」一位長期跟蹤海螺水泥的研究員表示。
  
  突破T形
  
  瘋狂而迅速的擴張一直是海螺水泥佔領市場屢試不爽的殺手鐧。
  
  海螺的前身是安徽省寧國水泥廠,1995年水泥熟料產量僅為200萬噸。從1995年開始,在安徽省組建大型水泥企業的思路下,海螺進行了大變身。
  
  1995年到1997年之間,寧國水泥廠通過控股銅陵水泥廠、整體併購蕪湖白馬山水泥廠、收購寧波星港水泥公司等一系列運作,成立了安徽海螺集團有限 責任公司,並於1997年10月在香港成功上市,而此次香港上市為海螺募集了大筆的資金,為日後的擴張打下了充足的財力儲備。
  
  自1997年上市融資之後,海螺擴張腳步加速,推出T字形戰略,兼併重組成為當時海螺水泥超常規擴張的重要手段。海螺以安徽為中心開始向東、南迅速擴展,陸續收購了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等多家水泥企業。
  
  至目前為止,海螺水泥已在華東、華南九個省、市、自治區擁有11個熟料生產基地,熟料總產能達8000萬噸;擁有23家水泥粉磨工廠,水泥總產能達9000萬噸,海螺已成為我國最大的水泥熟料生產及銷售商。
  
  儘管T形戰略曾給海螺帶來了巨大的收益,但據《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海螺將在今明兩年中徹底突破T字形戰略,把戰場深入到中西部地區。
  
  據一位海螺水泥人士表示,今明兩年他們在西部將有10條日產5000噸的生產線陸續投產。而今年底就有甘肅平涼、四川達州、廣元及重慶4條日產 5000噸熟料生產線投產;明年將有貴州3條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陝西3條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投產。預計到2010年在西部市場將達到 1500萬噸的水泥銷售。
  
  數據顯示,去年海螺水泥在華東和華南的市場佔有率分別是16%和10%左右,也是兩地高標號水泥的主要供應商,但海螺在西南地區的市場份額卻一直很小,西南市場主要被世界水泥巨頭拉法基與瑞安建業合資企業控制,一直是中西部地區的霸主。
  
  「雖然中西部地區的水泥消費沒有東部等地區那麼大,但是卻是全國水泥市場利潤最高的地方。」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據記者瞭解,目前貴州、云南、重慶等地區的水泥大多在400元/噸,而四川則由於震後重建,需求緊張緣故,維持在500元/噸左右;而佔據我國市場消費40%的華東地區的水泥價格僅在300元/噸左右。
  
  「2008年底,成都有44條立窯生產線被強迫關閉,近1000萬噸落後產能被淘汰,加上災後重建的因素,目前已造成供需關係緊張,這是海螺進入的契 機;另一方面,華東和華南市場已經相對飽和,而西南地區則比較封閉,交通也不方便,喜歡建設新的生產線的海螺可以大規模建廠,而後很容易形成強大的控制 力。」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
  
  據海螺推算,在未來三年西部的產能將增加5000萬噸,而中部地區、華東、華南地區未來三年產能增量還將有3000萬~4000萬噸左右,預計公司將在三四年後達到2億噸規模。
  
  據記者從海螺水泥瞭解,根據該公司的「十一五」計劃,未來2年,海螺水泥除鞏固其已覆蓋8省一市的市場地位之外,安徽、廣西、湖南、江西、江蘇、浙江、廣東的市場佔有率也將分別達到70%、40%、35%、35%、25%、18%、17%。
  
  「如果這個計劃完成,海螺將把主要競爭對手中建材和中材遠遠的拋在身後。」一位業內人士說。
  
  兩次上市助力
  
  1997年9月1日,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其所屬的寧國水泥廠和白馬山水泥廠以水泥生產經營的相關資產出資,獨家發起成立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當年10月21日,海螺水泥順利登陸香港聯交所,成為我國水泥行業首家在境外上市的水泥企業。
  
  回顧12年前籌備赴港上市的情況,海螺集團有關人士向記者介紹,主要是為瞭解決企業發展中的資金問題。「為解決發展的資金問題,建立新的融資渠道,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明晰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實現管理與國際接軌。」他進一步解釋上市對於海螺的意義。
  
  事實上,對於此次赴港上市,海螺集團至今頗為自得。「經過精心籌劃、積極運作,搶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成功發行3.61億股H股。」更重要的是,此次赴港上市,為海螺水泥融得資金8.23億港元,這對當時亟待資金發展的海螺水泥來講,無異於雪中送炭。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海螺水泥確立了「T」字形發展戰略,即依託長江豐富的石灰石資源,沿長江下游和沿海地區一線大肆兼併小型水泥企業,將他們改造成粉磨廠或水泥轉運站,迅速地佔領當地的水泥市場。
  
  上市募集的8.23億港元有利的彌補了海螺擴張的資金缺口,得以按照T字形戰略,大肆併購和建立大型孰料生產基地。可以作為佐證的是,根據海螺提供的 數據,1997年公司水泥產量僅有283萬噸,1998年達到365萬噸,1999年為428萬噸,到2002年公司水泥產量已經迅速擴大到1339萬 噸,是1997年的4.7倍,進一步奠定和鞏固了其水泥行業龍頭老大的地位。
  
  與此同時,這筆資金的進來,也為海螺進行技術創新提供了有利保障。通過系統總結寧國水泥廠日產2000噸和白馬山水泥廠日產2500噸「低投資、國產 化」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建設和運行經驗,攻克了日產5000噸「國產化」設備的技術難關、探索了一條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的新路子,並於2002年3月率先在 銅陵海螺建成國內第一條日產5000噸國產化示範線,推動了我國水泥工業的整體進步。
  
  在赴港上市5年之後,海螺水泥再次動了資本市場的念頭,此次登陸的是A股市場,準備融資規模和上次差不多,也在8億元左右。
  
  事實上,早在香港上市3年之後,海螺水泥掌門人郭文參就不再甘於僅僅參與香港的資本市場遊戲,距離公司更近的A股市場,成為他的下一個目標。
  
  2000年10月9日,海螺水泥就在香港聯交所發佈公告,表示將再次在A股市場公開增發2億股。此間經過一年多的運作,公司在2002年1月21日通過證監會審核,獲准在A股IPO,並於2月7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此次上市,為海螺水泥募集資金8.2億元。
  
  行業本身的屬性以及對擴張的渴望,是推動郭文參不斷在資本市場騰挪的基本動力。水泥製造業屬於資金、資源密集型的行業,建設一條線就需要數億資金,處於擴張態勢的海螺對於資本有著天然的需求。
  
  根據當初的招股說明書,海螺水泥當時募集的資金將主要投向5個項目的建設,分別是銅陵海螺擴建、白馬山水泥後備荻港礦山擴建,以及上海海螺、張家港海螺、泰州海螺的水泥粉磨生產線技改項目。
  
  另一個背景在於,此時的海螺已經不滿足於稱雄華東地區,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南方。據海螺水泥有關人士向記者介紹,隨著海螺水泥在華東地區戰略布點的基本 完成,2002年下半年,郭文參開始領導集團研究制定新一輪的戰略發展規劃,並確立了「立足省內、鞏固華東、拓展華南」的總體發展思路。2003年,公司 開始迅速向華南地區拓展,先後在廣西、廣東、湖南等地選址建設了大量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基地。如今,地處南方的英德海螺水泥已經成為當地的龍頭企業。
  
  與此同時,海螺再度在資本市場有所動作。2003年11月,海螺水泥在香港閃電式配售了7220萬股H股,募集資金5.98億港元。「此次發行,為公司實施華南發展戰略,開拓以珠江三角洲為核心的華南市場提供了資金保障。」上述人士表示。
  
  隨著對華南市場的拓展,海螺產能再次進入高速發展期。2003年~2008年,水泥產量分別為2089萬噸、3228萬噸、4072萬噸、5693萬噸、6410萬噸以及7711萬噸。短短五年間,水泥產量增長近5倍。
  
  赴港上市,對於海螺和郭文參而言,絕不僅僅是表面這麼簡單,更為深層次的在於,為公司的規範治理和國際資本對接打開了一扇窗戶,融資渠道得以多元化。
  
  記者統計發現,海螺試圖從國際資本市場獲得幫助的努力從來沒有減少。2005年10月10日,國際金融公司發行了價值人民幣11.3億元 (1.396億美元)的10年期熊貓債券,而這是境外金融機構首次獲准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通過郭文參的運作,海螺水泥一家就獲得了6.5億元的貸款,佔總籌資額的50%,期限為10年。
  
  2008年,海螺再度在A股市場融資百億元,為擴張助力。2008年5月,海螺水泥公開增發2億股A股股份,發行價格為57.38元/股,募集資金總 額為114.76億元。此次募集資金投向涉及近30家企業,主要是興建數條日產4000噸~5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以及配套的餘熱發電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繼南下戰略初見成效之後,海螺水泥西進運動也於此時正式拉開大幕,這次增發的部分資金變更了投資方向,投入到四川、重慶等地的生產線建 設中。從無到有,2009年中報顯示,西部地區水泥逐漸投產,已經開始給海螺水泥的營收和盈利作出貢獻。熟悉郭文參的人稱讚他,「工作勤懇,思想敏捷,多 謀善斷」,所以能把海螺集團帶到今天這一步。殊不知,比常人早一步察覺到資本市場的氣息,借助資本市場完成公司的跨越式發展才是郭文參又一過人之處。
  
  郭文參曾經這樣總結自己的工作經驗:只有一手抓產品經營,一手抓資本經營,經營資本時不忘經營產品,隨時保持「兩個輪子」一起轉;針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情況變化,隨時採取不同的營銷策略。
  
  
財技篇
  
  以產業資本的眼光抄底

  
  海螺的發展歷程中體現出的驚人速度帶給同行的除了震驚,更多的是恐懼。
  
  2008年下半年,海螺水泥突然出現在7家同行業上市公司的股東名單中,「有些震驚,不知道海螺意欲何為。」江西水泥一位高管回憶當時的情景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只是投資行為而已,因為當時買入股票的成本低於產能的重置成本」海螺水泥董秘章明靜表示。
  
  抄底同行
  
  2008年下半年,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外經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股票市場也持續暴跌,但是海螺水泥2008年三季度報的出現,卻讓人感到一絲異樣的溫暖。
  
  讓當時的投資者和業內人士感到好奇的是在海螺水泥三季報持股一欄中出現的諸多其他同行的名字,如冀東水泥,華新水泥(600801.SH),祁連山 (600720.SH)等。聯繫到海螺本身的行業地位和當時的經濟形勢,市場浮想聯翩:這是產業資本抄底金融資本的信號,還是海螺水泥再度擴張的前奏?
  
  2008年三季報顯示,截至2008年9月30日,海螺水泥持有七家同行公司股份,共計19687.61萬股,總市值高達約11.8億元。分別是巢東股份(600318.SH)3938.57萬股,冀東水泥 9761.38萬股,祁連山1962.71萬股,福建水泥 (600802.SH)1892.60萬股,華新水泥552.56萬股,江西水泥(000789.SZ)980.93萬股,同力水泥(000885.SZ)598.86萬股。除了所持巢東股份系轉讓所得法人股,其他六隻股票均是從二級市場買入所得。
  
  這一系列行動使得其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在三季度增加了261%,其中,海螺水泥對巢東股份、冀東水泥、祁連山持股比例分別佔流通股的16.28%,8.05%和5.24%。
  
  海螺水泥大舉買入同行公司意欲何為,成為當時市場關注的焦點。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海螺水泥副總經理兼董秘章明靜表示,這些股份大多是一種投資行為,因為結合當時產業實際情況,公司感到買入的成本還低於重置成本,所以就出手了。
  
  海螺執行董事郭景彬在和分析師交流時曾經表示,公司是以產業投資的理念去買這些股票。他進而解釋,海螺水泥產業投資的去向基本上是兩個,一是同一區域 內關聯度比較高的上市公司,力圖在區域內形成一個互動和聯合。二是對其他區域比較合適的企業進行長遠的戰略投資,尋求合作。
  
  在分析師們看來,海螺水泥此舉既是一種戰略佈局,也是對其傳統的延續。調閱歷年財報可以發現,2006年四季度海螺水泥就曾投資過江西水泥,2007年一季度也曾在祁連山上獲利不菲。
  
  國元證券的報告則顯示,從2008年的經歷看,海螺水泥對同行的買入是一個逐步加大的過程。在當年半年報中,就出現過冀東水泥,福建水泥,江西水泥 等,在三季度則陸續增持了更多的公司。其持有的祁連山1962.71萬股,已經佔到祁連山總股本的4.96%,與舉牌所需的5%已經相當接近。
  
  但是今年公佈的2008年年報則令人意外,對於上述公司的持股,海螺水泥均大幅減持,有的甚至已經減持殆盡。
  
  根據海螺水泥2008年的年報,海螺水泥還持有5家同行業上市公司股份,包括佔比16.28%的巢東股份、8.22%的冀東水泥、1.56%的福建水泥、0.56%的華新水泥和3.74%的同力水泥。而曾經的重倉股祁連山和江西水泥則已經不在其持股名單中。
  
  截至2009年上半年,情況又有了變化。同力水泥持股減少到佔比3.34%,華新水泥和福建水泥則拋光殆盡。此外,有意思的是,在去年底已經減持完畢的祁連山和江西水泥在2009年上半年又被海螺抄了一把,當期買入,當期賣出,賬面小有盈利。
  
  此時,海螺買入的動機似乎昭然若揭,和戰略佈局相比,其抄底炒股的目的似乎更為明顯。結合2008年四季度和今年以來股價看,公司減持力度比較大的祁連山和華新水泥正是賬面盈利比較明顯的股票。
  
  渤海證券分析師唐笑認為,現在看來,海螺在二級市場的收購,更像是一種投機而不是戰略性買入。「當時海螺手上有很多錢,他們不敢投產,而這些公司的估值又低的令人難以置信,所以就大舉出手了。」
  
  不過從炒股的角度看,海螺的手法顯然並不算高明。雖然水泥股去年四季度均有不錯的表現,但是今年以來更是兇猛。如祁連山股價從年初的7元最高曾超過15元,華新水泥從13元最高曾超過27元,股價均曾翻番。
  
  由於自有資金充足,海螺水泥在股市折騰的頗為頻繁。除了購買同行股票,2008年年報顯示還持有鞍鋼、中國中鐵、常林股份、金發科技、民生銀行以及西山煤電等。不過動用的資金數額並不大,多則數百萬元,少則不過幾十萬元。
  
  對冀東情有獨鍾
  
  儘管在2008年的年報中,海螺表示,利用存量資金通過證券市場買入國內部分具有一定規模和競爭優勢、發展潛力的水泥行業上市公司股票是進行戰略投資。
  
  但是唐笑指出,從實際成本看,可以肯定海螺不會收購這些公司。「比如新建只用1元,但是收購可能要三四元,而且會帶來很多隱性成本。」
  
  但這並不意味著海螺不會依託上市公司平台有所作為。從目前持股情況看,海螺始終對冀東水泥的持股保持高壓態勢,二季度末仍持有9966.42萬股,位居第一大流通股股東。在接受本報採訪時,章明靜亦做出解釋,表示公司對冀東的持有是一種戰略性持有,短期內不會減持。
  
  冀東水泥董秘張士江也曾對媒體透露,海螺水泥曾經和公司就購買股份事宜接觸過,確實有成為公司戰略投資者的想法。
  
  作為華北地區的地頭蛇,冀東水泥近年來擴展迅速,已經把觸角伸至東部和西部地區,是水泥企業中的一匹黑馬。中國水泥網CEO邵俊告訴本報記者,冀東水泥管理層在刻意打造全國性水泥公司,邁入逐鹿全國的階段。
  
  也許正是看到冀東的這一變化,海螺水泥在去年四季度減持之後就不再折騰,而採取持股戰術。「我們對冀東的發展樂觀其成,是否增持要繼續觀察。」章明靜並未排除公司對冀東水泥的進一步想法。
  
  一位券商研究員指出,對冀東水泥的戰略性持有,正暗合海螺的全國佈局。儘管身為全國第一大水泥企業,海螺的優勢主要還是在華東、華南地區,對我國西部和華北染指不多,尤其西部這兩年才進入。借助冀東水泥在華北的優勢,海螺可以分享到這些地區的收益。
  
  同樣的,先被增持後又減持的祁連山是西北地區的龍頭企業,是甘青藏地區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其發展前景頗為業內看好。
  
  作為國內水泥行業的龍頭,海螺在二級市場的行為頗為類似鋼鐵行業的老大寶鋼股份,通過二級市場購買同行的股票,是否展開重組則擇機而定。
  
  2006年一季度,寶鋼系兩家企業寶鋼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寶鋼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共殺入了9家鋼鐵股,包括邯鄲鋼鐵、萊鋼股份、廣鋼股份、馬鋼股份、八 一鋼鐵、安陽鋼鐵、酒鋼宏興、濟南鋼鐵和南鋼股份,市值高達14億元。此後,寶鋼對廣鋼、韶鋼、八一鋼鐵等鋼鐵企業實施了重組。
  
  銀河證券水泥行業分析師洪亮博士指出,海螺水泥未嘗沒有寶鋼這些想法,只是需要等待合適機會。
  
  
成本篇
  
  T形戰略造就成本為王

  
  在一個充分競爭的成熟行業內,成本控制是獲得王者地位的核心武器。
  
  海螺水泥從煤炭和石灰石的採購、能源利用的提效、運輸和費用控制,海螺水泥在貫穿各個生產環節的成本管控力在行業內都排在前列,「這是一個讓同行感到 恐懼的成績,同等的質量、同樣的市場,海螺水泥依靠成本優勢將一個個對手遠遠拋開。」廣州一位研究員認為,海螺水泥的低成本能夠成為核心競爭力,歸功於一 直以來堅持的T形戰略佈局。
  
  逼出上海成就T形
  
  如果說此前這一系列好運氣是政府偏愛加上海螺經營有方。那麼此後則是海螺在市場競爭中被逼出來的結果。
  
  原本在1993年到1996年之間,上海一直是寧國水泥廠最重要的市場,每年銷售水泥高達120萬~150萬噸,佔當時上海市525號水泥市場份額的 50%以上。上海市主要建築工程項目都指定用寧國水泥廠海螺牌水泥。但是1997年,一家地處長江中下游的大型水泥廠在成立一年左右來到上海,採用不惜血 本的促銷手段開拓市場,頓時令當時的寧國水泥廠失去上海的「半壁江山」。
  
  為避免惡性競爭,減少損失,決定避其鋒芒,海螺水泥決定暫時退出上海部分市場,同時開始收購上海市及其周圍中小城市的中小型水泥企業,採取了「外圍包抄」的戰略。
  
  從1998年9月到1999年6月半年時間之內,海螺水泥先後兼併了江蘇省張家港水泥廠、上海奉賢水泥廠和江蘇省南通市水泥廠,分別成立為張家港海螺水泥有限公司、上海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和南通海螺水泥有限公司。
  
  這些小水泥廠都是年產量僅20萬噸左右的立窖廠,其中張家港水泥廠因為立窖廠環保問題,已經被當地政府勒令停產。寧國水泥廠兼併方式幾乎如出一轍:就 是將這些立窖產線全部停產推倒,改造成年產50萬~160萬噸的粉磨廠。同時,佔領其碼頭資源和市場渠道。這些小水泥廠擁有各自的碼頭岸線和幾百到 1000噸級的運輸船隻。在這一過程中,寧國水泥廠的地理優勢逐漸建立起來。
  
  利用從銅陵水泥廠沿長江水運來的熟料和當地的混合材磨製成水泥銷售,寧國水泥廠迅速降低了自己的成本。不久,那家不惜血本的水泥廠就無法再繼 續,1999年終於宣佈退出上海。已經完成從南、北、西3個方向包抄上海的寧國水泥廠又輕鬆奪回了市場。同時,蘇南、蘇北部分的水泥市場也被收入了囊   中。
  
  在這個過程中,海螺水泥被行業內津津樂道的T形佈局也悄然建立了起來。
  
  T形的成本優勢
  
  所謂「T」,橫代表沿海,「豎」代表長江。T形戰略就是指在長江沿岸石灰石資源豐富的地區興建、擴建熟料生產基地,在沿海無資源但水泥市場發達的地區低成本收購小水泥廠,並改造成水泥粉磨站就地生產水泥最終產品。利用長江一線建立原材料開發和產品運輸聯動模式。
  
  這一戰略不僅佔據了黃金水道,形成物流的低成本優勢。同時長江沿岸也是石灰石資源豐富的地區,這裡建的海螺水泥熟料廠當地採集當地生產,又節省了原料運輸至生產地的費用。統計數據顯示,這一方式比直接輸出水泥產品可節約10%~50%的運輸費。
  
  最後,這些小水泥廠的市場又直接成了海螺水泥不必費力開發的「現成品」,還避免了對公司原來產品和市場的衝擊。銷售半徑和市場份額擴大了,還在一定區域範圍內形成了市場壁壘,鞏固了市場份額。
  
  在奪回上海市場後,海螺水泥漸漸意識到地理選址對企業生產的重要意義,從而開始有意識地進行佈局式的收購。如南京江北和合肥長豐水泥廠,海螺收購後分 別建起了南京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和長豐海螺水泥有限公司,由此分別在長江下游重鎮南京和安徽省省會分別建立起「橋頭堡」和「據點」,為下一步更大的擴張作準 備。
  
  「海螺水泥」最終在沿江、沿海、沿鐵路收購、兼併了14個中小型水泥企業。T形戰略大大降低了海螺水泥各個生產環節的成本,也為其今日行業翹楚地位奠定了無可撼動的優勢。
  
  海螺水泥的T形佈局,還有規模生產效應都給企業帶來了很大的成本優勢。從煤炭和石灰石的採購、能源利用的提效、運輸和費用控制,其貫穿各個生產環節的 成本管控力在行業內都排在前列。據海螺水泥發佈的內部管控報告顯示,其主營業務成本率和期間費用率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其費用控制率是水泥公司中最低的, 其餘水泥公司的主營業務成本率均高於海螺水泥。
  
  煤和電力等能源消耗的購置成本佔產品綜合成本的比例是最高的。前述報告統計發現,近3年來,這部分成本佔到海螺水泥總成本的69.30%、62.30%和70.68%。因此電煤價格波動對企業利潤的影響最大。
  
  大型水泥企業的煤炭採購基本上以現貨市場為主,主要在水泥廠的周邊地區採購,不能享受發電企業的電煤合同價:海螺煤炭由集團採取統一採購的模式,與國 家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確保在能源供給緊張時保證對本公司的煤炭供應。同時,在遭遇煤炭市場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公司也能爭取到行業內 最大的優惠空間。
  
  以2007年海螺和 冀東水泥(行情 股吧)的煤炭採購價對比:海螺水泥517元/噸,比冀東水泥便宜9元/噸。在電力方面,隨著公司餘熱發電項目相繼投入運行,使公司的電力成本在單位綜合成本中的比例大幅下降,此外,公司投資的新項目也將全部配套建設餘熱發電項目。
  
  純低餘熱發電技術是利用熟料生產過程中的低廢氣產生低品位蒸汽,以此來推動汽輪機組做功發電。
  
  據《2007年水泥行業研究報告》的研究結論:日產5000噸的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採用國產餘熱發電設備,噸熟料發電量32噸,可降低熟料生產成本 13.8元,全年成本節約空間為2000萬元左右。海螺水泥通過引進日本川崎公司的餘熱發電設備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要高於國內設備。2008年海螺的噸成本 在180元左右。
  
  海螺在長江、淮河擁有自備碼頭資源,大部分水路優勢便利的基地都設有碼頭,而且配合公司產能的增加,碼頭還在不斷擴建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適合發展水 泥業務的石灰石資源和深水碼頭資源均被以海螺為主的水泥廠商瓜分,目前已經築起了較高的進入壁壘,後來者需承擔較高的介入成本。
  
  同時,海螺水泥的主營業務成本率和期間費用率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其費用控制率是水泥公司中最低的,因此,在同樣的價格水平下,公司的盈利能力也高於其他水泥企業。
  
  
記者觀察VIEW
  
  瘋狂擴張得與失

  
  在海螺忙著西進圈地之時,卻也暗藏重重隱憂,海螺在華北的市場一直遲遲未能打開,而南方的市場進一步被華潤水泥和台灣水泥所蠶食中。
  
  在華北市場中,水泥消費大省山東的爭奪最為激烈。
  
  據記者瞭解,長期以來山東一直是本地領頭企業山水水泥集團的勢力範圍,在不久前由海螺水泥發起的水泥企業論壇上面,山水集團的董事長張才奎一邊揮舞著 雙手,一邊語氣嚴肅的要求海螺這樣的大企業不要在山東投資建設新線,跟他搶飯碗,這曾一度讓海螺董事長郭文參等人尷尬不已。
  
  但海螺並沒有理會張才奎的說法,而在9月悄然宣佈將投資16億元在山東泗水縣建設水泥生產線。據記者瞭解,郭文參在今年曾多次率領管理層對泗水縣進行 考察,據悉,這個新建的水泥項目,主要包括2條日產5000噸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並配套年產500萬噸水泥粉磨和18兆瓦純低餘熱發電項目。
  
  據瞭解,海螺水泥泗水項目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苗館鎮,距縣城15公里。作為一家建材資源大縣,山東泗水縣的優質石灰石儲量在100億立方米以上,此前已經有韓國大宇集團投資的大宇水泥落戶於此。
  
  業內人士認為,山東一直都是山水水泥的地盤,海螺此次布點山東,就是為了爭奪山水的勢力範圍,由此完成對山東水泥市場的整合。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海螺水泥的北上和西進等等都是基於業績表現的無奈之舉。由於金融危機等影響,導致海螺水泥產能所在的華東、華南等地水泥價格和需求量下降,尤其是華東地區在去年第四季度旺季時水泥銷量卻下滑。
  
  根據年報顯示,2008年海螺水泥的水泥和熟料業務的毛利率為25.1%,同比大幅下降6.4個百分點,而此也遠低於海螺管理層的預期,其公司董秘章明靜也曾多次對記者表示:「今年的情況也很不理想,壓力很大。」
  
  因此為了今年的業績考慮和提升盈利能力,走出華東和華南勢在必行,進入西部市場與拉法基交鋒和北上上東與山水水泥爭奪市場都是無奈之舉。
  
  不過海螺的敵人並不只一個山水,據記者瞭解,中建材、冀東等巨頭已紛紛表示將投巨資在山東建廠,如今山東水泥市場已經硝煙瀰漫,海螺能否從眾多強手中勝出,如今仍然未知。
  
  而就在海螺忙著西進和北上的時候,其南方市場卻遭到了華潤水泥、台灣水泥、中建材等公司的爭奪,市場份額進一步被縮小。
  
  而正當海螺在華南市場開闢第二個基地的時候,卻放棄了一條黃金水道——西江。隨後,這條水道被華潤所佔據,華潤憑藉雄厚的財力,複製了海螺的T形戰 略,西江沿海戰略,在桂平、平南、封開等西江流域地區布點,建立熟料基地,在廣州、東莞、廈門、福州等地建立粉磨站。也在海螺眼皮底下布了一個T形戰略。 而其借用西江優勢可以直接將廣西基地的水泥運到廈門,成本遠低於海螺。
  
  中建材、中材、華潤等企業的擴張更為迅速,海螺除了在安徽之外,在以前曾一度控制的華東、華南市場的份額正在被蠶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