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鬼」氾濫 同仁堂網絡打假維權難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311/2224519.shtml

  每經記者 黃志偉 發自北京
對於北京同仁堂這家百年老店來說,網絡給他們打假帶來了新難題。
從去年4月份至今,北京同仁堂官網上已經連續發了16份打假聲明,內容涉及假冒產品、侵權網站、招商活動等。不過,這似乎難以遏製造假者作假的衝動。
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新聞宣傳部門負責人表示,冒用同仁堂的名義銷售假藥對企業和消費者帶來很大的困擾。發現了假冒藥品,藥監部門以及工商部門可以進行查封,打假效果不錯,但是網絡和媒體上假冒「同仁堂」賣的假藥,這個只能靠消費者自己識別。
造假打上擦邊球
在北京同仁堂最近一期的打假聲明上,列出了多達35個假冒北京同仁堂的名義在網上進行假藥宣傳銷售的。記者點擊鏈接發現,仍有不少網站可以打開。
北京同仁堂的官方聲明中指出的假冒行為五花八門,不少宣傳、標示等方面和北京同仁堂做得相差無幾,有冒用同仁堂的名義設立各種形式研究院的,也有謊稱和「同仁堂」進行合作,共同研製、生產等。
儘管北京同仁堂設立了專門監測系統,發現冒用的假藥隨時進行更新,並及時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出聲明,但記者查詢發現,打著各類「同仁堂」旗號的商家依然混跡於網絡,兜售各類「同仁堂」產品。
對此,同仁堂提醒消費者,在購買同仁堂的相關產品時,一定要到正規的藥店和醫院,不要輕易相信廣告。購買前一定要到北京同仁堂的官方網站進行查詢,或者撥打北京同仁堂的售後電話進行確認。
除了假冒同仁堂的名義外,還有部分藥品名稱打了「同仁」的擦邊球。對此,北京同仁堂品牌部的負責人表示,對以「同仁」命名的行為無可奈何,只能在官方網站作出聲明,防止消費者受騙。
頻繁出現的造假雖然對同仁堂的銷售未造成太大影響,但是對於同仁堂品牌造成了侵害。由於是冠以同仁堂的名義,藥監局在進行假藥曝光時,「同仁堂」屢屢榜上有名。
藥企打假維權難
受到困擾的除了同仁堂這樣的老字號,還有吉林天強製藥這樣的普通製藥企業。一年前,天強製藥接到消費者舉報,發現一家號稱北京國際風濕骨病研究院冒用他們的一款名為風痛安膠囊的產品准字號進行生產。
天強製藥銷售部負責人郭立軍介紹說,他們隨之向工商局和藥監部門進行了舉報,公司也自己進行維權,但是查詢發現公司網址註冊是在國外,很難舉報查封。
對此,品牌管理專家楊曦倫表示,藥品作假違法成本低,一些假藥販子很會鑽法律的空子,以吃不死人為標準,往往逃脫了刑事制裁。企業打假成本高,維權聲明只能構成一道防火牆,但是對於造假和販假者沒有約束力。
「假藥生產現在已經成規模化、集團化的發展。」河北省藥監局一位工作人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於牟利豐厚,這種獲利方式已經形成了連鎖效應,其他人往往進行倣傚,形成造假集團。
去年11月,北京市藥監局就破獲了一個造假團夥,其核心人員都是來自同一地區,他們打著科研院所的旗號制售假藥,通過網絡、報紙等渠道發佈虛假藥品信息,宣稱可治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然後以郵購、快遞的形式向外埠銷售假藥,牟取暴利。
記者從北京藥監局瞭解到,權威機構或者專家專治的是疑難雜症,是假藥銷售的兩大「法寶」。
北京市藥監局提示,如果網上購買一定要通過有網上交易資格的網站。同時,藥品的宣傳中不允許出現「徹底治癒」、「永不復發」等內容,出現了就是對療效的誇大,屬於違法宣傳,這樣的藥品往往是不值得消費者信任的。
河北藥監局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假藥信息充斥著網絡,很多主流網站上都有假藥廣告,利益是假藥信息氾濫的主要原因。隨著人們對假藥信息識別能力提高,造假者的技術也在提高,部分網站幾乎可以以假亂真,對消費者有很強的迷惑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84

我真希望高利貸到處氾濫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tgpq.html

很多人莫名其妙地害怕這個, 那個他們害怕索羅斯和熱錢, 害怕農貿市場, 害怕自留地和二道販子現在, 很多人害怕高利貸但是, 我坦白, 我真希望高利貸到處氾濫: 如果每個人都放高利貸, 結果是資金供應大增,你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嗎? 利率會大跌! 那太好了: 中小企業會大受其惠。

 

中國的利率管制刺激了需求, 使大量資金被用到了低效率的地方 (比如某些國企, 地方融資平台和有特權的地方) 結果是該用錢的企業沒有機會這種擠出效應大家都知道而且, 市場總供求決定了有一個均衡利率:當一部分資金的利率被人為壓低時, 另外的資金的利率就必然更高。兩者有因果關係。

 

利率就是資金的價格任何商品的價格也遵循同樣的規律: 壓低價格只能導致短缺,配給,開後門,腐敗和浪費。我以為八十年代我們已經把這個道理完全弄懂了的, 現在看來並非如此。不懂的人還是太多。我認為, 對付高價的辦法就是讓它高價: 高價格刺激供應, 抑制需求, 導致新的平衡

 

簡言之, 我認為, 政府應該鼓勵全國每個人和每個銀行都去放高利貸, 特別是放高利貸給中小企業; 你猜猜結果會怎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52

氾濫成災的互聯網廣告虛假點擊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10/230961.html

上週,美國小型音樂公司Limited Run宣佈他們確信其在Facebook上的廣告點擊有超過80%來自於機器人程序,並表示將會向Facebook追究此事。

Limited Run的新聞發言人指責Facebook道:「他們是一群卑鄙小人,我們斷然拒絕再與他們來往。」

這一指控不僅引起了美國媒體的重大關注,而且還打破了許多廣告商的沉默,他們紛紛拿出各自的經歷來指控Facebook的虛假點擊:

Rob Wheatley說:「我們面臨同樣的問題。在我所支付費用的所有點擊裡,只有40%的點擊者訪問過我的網站(經Apache和谷歌Analytics測 試確認)。不僅如此,在那40%的來訪者中,92%的人在查看首頁後便離開(同樣的廣告在其它網站的跳出率卻小於20%)。我採用了多種方式來檢驗廣告點 擊的有效性,包括把廣告限制在英國區域內,但是仍然有7%的點擊率來自於國外。此外,我們還發覺他們大部分都屬於漫無目的的訪問者。」

Alex Isaacs說:「我能證明這點。我之前用Facebook來推銷我的網站,在僅僅幾個月內,我的粉絲人數就從2,000名增加至6,000名……但是後來我發現這些粉絲很多都是來自機器人程序、被盜賬戶或虛假賬戶。你知道我是怎麼發現的嗎?因為很多來訪者都沒有任何朋友。接著我發現了更可怕的事實,虛擬賬戶反覆不斷的訪問,新賬戶中經常出現機器人程序,只有非常少的賬戶來自於美國。我最後停止使用Facebook的廣告平台,機器人程序也就隨之停止了。」

另一位前Facebook廣告商說:「我們之前在Facebook投入了大量資金為一支頗有名氣的亞洲樂隊做廣告,但是沒做幾天我就停止了廣告投 放。因為我發現,雖然我每天都花費上百元的廣告費用,但我們能確認的真正來訪者卻寥寥無幾。最後為了阻止虛擬來訪者,我甚至還提升了用戶的使用要求,凡是 沒有啟動JavaScript的用戶都無法瀏覽我們的網頁。通過這種手段,我們發現有上萬名訪問者都無法瀏覽我們的網頁。不僅如此,那些機器人程序訪問的 逗留時間只有幾秒鐘,而那些能確認的真實訪客的瀏覽時間最少都有10秒鐘以上,而且他們還會在網頁裡點擊查看其它信息,明顯有著『正常』訪客的行為。」

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期做了一項調研,其在Facebook上開通了一個叫「VirtualBagel」的虛擬公司,在24小時之 內,VirtualBagel就獲得了超過1,600個「喜歡」。喜歡VirtualBagel的粉絲幾乎全部來自印度、埃及、印尼和菲律賓。數據顯示這 家虛擬公司在開羅最受歡迎,而且喜歡這個網站的75%的粉絲年齡都在13至17歲之間。

對於上述指控,Facebook未敢掉以輕心。上週五,他們發出公告稱他們正與Limited Run仔細磋商,並說「還沒有找到任何證據支持Limited Run的指控」。

有趣的是,Limited Run的控告正好在Facebook發佈季度報告後出現。在季報裡,Facebook預測在其9.55億名用戶裡,有8,300萬名用戶為虛偽用戶。這比他們在5月份上市時的預測要多出一倍。

一方面,Facebook提供的數據稱只有不到10%的用戶為虛擬賬戶,而另一方面,廣告商指控Facebook上的點擊率有90%來自於虛擬賬戶,這顯然會讓人質疑Facebook商業模式的真實可靠性。

這起事件引發了人們對「點擊付費」經營模式的擔憂,而這一經營模式已經默默走過了10多個年頭。

在過去10多年裡,谷歌的AdSense也一直受到類似的控告。所有的大型網站,不管是美國的雅虎或美國在線,還是中國的新浪或騰訊,都希望擴大他們在廣告點擊方面的收入。作為收入的一大來源,他們怎麼可能會主動採取措施來防止這些虛假點擊呢?

每當類似的事件發生,互聯網公司便會立即聲明他們會高度重視此類案件,並會積極派出人員調查。對於Limited Run的指控,Facebook的回答是:我們目前還沒有查到任何證據支持Limited Run的說法。而與此同時,Limited Run則把他們發表的指控文章刪除了,公司也不再發佈任何評論。難道Facebook已經和Limited Run在私底下達成協議,對Limited Run作出某種經濟補償而令其保持沉默?

互聯網公司稱他們可以有效地控制網絡廣告的虛假點擊。在我看來,這與華爾街的銀行家稱他們可以有效地控制內部交易一樣滑稽。想想看,虛假點擊可以給公司帶來不菲的經濟效益和提升公司競爭力,他們怎麼可能輕易放棄這一塊收入來源呢?

儘管我認為這些互聯網公司將無法有效地管理好其自身行為,但是政府也同樣無法成功地管理此類問題。如果印尼或其他國家持續不斷地發出惡意的虛假點 擊,美國政府也會無能為力。不僅如此,在日益變化的互聯網世界裡,大部分政府部門對高科技的瞭解遠遠不如互聯網公司的管理層,他們拿什麼來應付這些虛假點 擊呢?

雖然解決這些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們仍然必須嚴肅地面對業內對Facebook的指控。希望全球的媒體都齊心協力,追根問底,要求包括Facebook和谷歌在內的所有互聯網公司直面這些問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984

中國熱錢氾濫 瘋狂追逐台商品牌

2012-8-20  TCW




一個月來中國人民銀行二度降息,用寬鬆貨幣政策拉抬經濟,想保住中國經濟成長率八%的目標,卻也讓中國資金再度氾濫,瘋狂尋找投資標的,現在連台商企業都是這股中國熱錢追逐的目標。

七月二十八日,《中國企業家》雜誌第十二屆中國企業「未來之星」年會在青島舉行,這場年會跟往年不同,台灣首度有代表團參與,包括創投公會理事長林坤銘、建商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王光祥及當地台商代表團參加,這也是台灣投資界、企業界與台商首度參加。

近十一年來,它發掘出華誼兄弟、百度、騰訊QQ、用友軟體等中國企業,這些企業就在這裡被捧為未來明星,因此這個活動吸引了中國投資界的追逐。

想參加要繳相當於新台幣十萬元的年費,還要自行負擔交通與住宿費用,但報名的人依然十分踴躍,當天,台下坐了上百個資本市場的投資代表,例如創投、私募基金、外資券商等,他們付錢參加活動就是想找一個百度、騰訊。

台商坐擁中國市場優勢

年會前一晚,一場邀請台商與第十二屆「未來之星」得主的閉門歡迎晚宴上,青島台商大統紡織董事長許利雄名片一拿出來,對方一見是董事長,第一句話竟然問:你們公司想上市嗎?問這話的人,雖然只有三十歲上下,卻不是普通角色,是摩根士丹利證券在中國合資公司的副總裁。

許利雄才剛剛婉拒,沒料到一張張名片又遞過來了,有私募、創投、資本管理,又有自稱天使基金的人,種類多到讓台商一頭霧水。更有趣的是,竟然還有名片換了一輪,又回頭跟許利雄重換一張,瘋找投資標的,連換過名片都忘了。

不僅投資界,就連國際奢侈品牌集團也想投資台商,台商行李箱品牌外交官是第一個敢站出來說它拒絕LVMH集團旗下基金投資,但實際上,台商行李箱第一品牌皇冠也早被LVMH集團洽詢被投資意願。

另外,LVMH集團在投資台商卓雅(JORYA)服飾後,台商品牌iROO服飾也被LVMH集團看上。台商品牌、中國市場,是這些國際精品集團看上台商的 原因。因此台灣代表團最深的感嘆是,原來全球經濟雖然正在衰退中,但資金絕不是問題,問題是你能不能創造好條件來贏得市場資金的關注與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81

2012年宏觀數據解讀:貨幣更氾濫,經濟近懸崖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4cu.html
看前幾天統計局的宏觀數據,2012年通脹似乎有所收斂,GDP可比價增長7.8%,名義增長10.1%,由47.16萬億增長到51.93萬億,平減差數為2.3個百分點。當然,也可能是7.8%有些水份,至少上半年我認為是沒有5%的,從增值稅和發電量的增長數據上面就可以推算出來。

由於去年的基礎貨幣增長較少,所以鑄幣稅引發的通脹確實不高,應該還不到5%(12月份的央行資產負債表還沒有公開,截止11月份只有2%,12月份一般環比增長較快)。但去年的M2在影子銀行規模大幅擴張的情況下仍然增長了13.8%,達到97.42萬億的天量,排名全世界第一位。

其主要原因,是貨幣乘數從3.8倍上升近一成到4.1倍,貨幣周轉速度加快了,這導致M2與GDP的比值進一步拉高到188%,遠高於前三年穩定在181%的水平,這表明貨幣流通更氾濫了。

前幾天有媒體報導,金融危機後的這幾年,中國新增的貨幣量,佔到了全世界所有國家新增貨幣的一半。毫無疑問,印鈔最兇狠的不是美國,也不是日本或歐洲,而是我們中國自己。

為什麼在貨幣發行氾濫成災的情況下,去年的GDP平減指數在下降呢?多餘的貨幣沒有參與到GDP的增長,去哪裡呢?我認為答案應該出在房地產上面,反過來說,如果貨幣發行不節制的話,房價是真下不來。

所以我一直在說,這個泡泡繼續吹下去,房地產、銀行和整個中國經濟,最終的結局,只能是徹底崩潰,死路一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93

WSJ:朝鮮冰毒氾濫,40-50%成年人成癮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148

近日,WSJ在一篇《朝鮮冰毒氾濫》的報導中報導了一位吸食冰毒的25歲脫北者的故事。據報導引用一份研究報告的數據稱,朝鮮幾乎每個成年人都吸食過冰毒,並且40-50%的人吸食成癮。

報導中的男子2009年2月越過結冰的圖門江逃到中國邊境,之後逃往韓國。在叛逃到韓國之前,他已經吸毒約3年。他表示,在朝鮮冰毒非常容易獲得,在他的家鄉咸鏡南道(South Hamghung Province)的咸興市(Hamhung),毒販就在各個街道交易。

一般他和他的朋友在晚飯前吸食冰毒,藥效將持續一整晚,他們通宵處於興奮的狀態中。

「吸食冰毒是一個全社會的事,它帶給人很多樂趣。」他說。

根據2013年春《朝鮮評論》上的一份研究報告,朝鮮正毒品氾濫。「朝鮮毒品新的一面:在朝鮮北部地區,濫用中樞神經興奮藥物甲基丙苯胺的人數激增,這解釋了在過去幾年為什麼冰毒生產已經從國有工廠擴大到私人的地下實驗室和家庭作坊。」

在整個1980年代以及接下來的10年中,金日成統治下的朝鮮都在使用鴉片。但是截止2000年代中,罌粟種植消失,甲安菲他明變得流行。

朝鮮官方從不提供毒品使用的相關數據,這一報告是首次用數據衡量朝鮮的冰毒使用情況。

「在朝鮮幾乎每一個成年人都吸食過冰毒,並且不止一次,」這一研究的聯合作者Kim Seok-hyang表示,「我估計有40%-50%的嚴重吸食成癮。」

朝鮮人如何戒除冰毒還不清楚。一位前統一部官員,現在在梨花女子大學任教的Kim教授表示,他採訪過的一些朝鮮難民完全否認冰毒上癮,「他們說,你可以隨時終止吸食,只要你願意。你需要做的只是在三四天內整天睡覺。」

一些脫北者稱,癮君子回家後用其他藥物幫助他們保持清醒,並應對戒食冰毒的後發症。

「冰毒上癮的人無法睡覺,因此他們去黑市購買安眠藥。」漢城的難民協會PSCORE的負責人Kim Young-il表示。

並不是所有的朝鮮人能擺脫對毒品的依賴,即使他們逃到韓國後。在一份名為「脫北者的毒品濫用」研究報告中,精神病學專家Jeon Jin-young寫道,在韓國的脫北者社區,自我診斷、採購式求醫和濫用包括安眠藥在內的處方藥的現象處於增長趨勢,人數超過25000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70

指示標語氾濫的港鐵(2014/8/28)

2014-08-28  NM
 
 

 

上星期的港鐵列車殺狗案,港鐵最大的錯,不但是處理不了突發事件,也在於由上至下在運作中沒有考慮群眾的情緒。港鐵,只不過是香港眾多官僚機構的其中之一。

港鐵無論是車廂抑或車站,都充斥大量的指示標語:「請勿飲食」、「請小心看管你的財物」、「小心腳趾」、「緊握扶手」……有些語氣屬於勸說,有些是指令式。總之,在港鐵管轄範圍,平均每秒鐘,最少可以見到三張以上的指示標語。不只是港鐵,香港大多數公共空間,都有指示氾濫的現象;在公共廁所,就連洗手的程序,也有指示。不過,港鐵的指示氾濫問題,特別嚴重。除了港鐵,我想就只有共產國家的官僚,才會這樣積極地去告訴老百姓要有怎樣的言行舉止。以今時今日的香港民情,有人會即時想到,因為港鐵多了非本地人,所以指示也愈來愈頻繁。當然,人多,摩擦也多,自然不過。指示標語氾濫,也反映了官僚的心態;在他們心目中,溝通就是到處張貼指示標語。這種想法,無疑是太天真,太簡單。有理由相信,官僚相信,一張標語不夠指示性,就貼多幾張,只要數目夠多,就可以改變港鐵乘客的行為。另一個可能,就是港鐵官僚根本沒有想過,究竟這些標語有沒有效,最重要就是公開說明之後,犯規的人就是錯,執法就合情合理。無錯,港鐵附例的辛辣,極為罕見;之前曾經有人質疑過為何港鐵有權自行立法和執法,但在愛秩序的香港,似乎主流民意支持執法從嚴的原則。究竟在密度極高的環境,怎樣才可以令人人都存在得舒服一點?每天在上落班的高峰期,我就很厭惡那些堆積在列車閘門附近的乘客;為什麼不可以往車廂中間挪移呢?方便自己方便人嘛。假如我是港鐵的官僚,或許我也會到處張貼「乘客請往車廂中間站立」的指示標語吧。假使標語沒有效用,立法可行嗎?早前,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就提出,要立法強制讓座,結果,這個建議在網絡上被瘋傳。難以執行的法例,跟沒有用的指示標語,其實都是白紙上的黑字,沒有制約力。說到底,假如人的行為不是自願自發,要維繫制度和秩序的成本,可以非常之高。官僚,尤其是營運鐵路的官僚,難免有點技術背景。操作機器和制度,或許他們很在行;但是將人當作機器般去管理,這種心態卻很容易將社會的關係變得高壓。無論是一間公司的管理,抑或環境空間的秩序,甚至整個社會的管治,道理都是一樣。技術官僚處理不了人性,處理問題也不近人情。上星期的港鐵列車殺狗案,港鐵最大的錯,不但是處理不了突發事件,也在於由上至下在運作中沒有考慮群眾的情緒。港鐵,只不過是香港眾多官僚機構的其中之一。事實上,政府和公營機構,絕大多數都是如此不近人情,只不過港鐵和一般市民的接觸面闊,亦頻繁;三日一小事,十日一大事,自然不過。經營一個環境、一個社會,需要的智慧絕不簡單。妄想以鋪天蓋地去改變人的行為,反映了官僚的膚淺和敷衍。奇怪是,社會上總有人相信官僚;在香港,這個問題尤其嚴重。香港人覺得社會愈來愈沒有人情味,愈來愈高壓,說到底,還是源於迷信官僚的文化。

李兆富公共事務顧問及時事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作者Facebook專頁: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059

非法民宿氾濫

1 : GS(14)@2011-12-22 22:45:2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5915753
【本報訊】聖誕旅遊旺季,重慶大廈賓館蚊型房索價 3,000元一晚,大量不合法的廉價「民宿」不斷浮現。本報發現,不僅網上可找到大量相關「廉價民宿」日租資訊,連地產代理公司亦不放過這個賺錢機會,明目張膽在門外張貼招攬日租的宣傳單張,指 450呎的旺角 2房 1廳大廈單位,日租 700港元,較普通賓館平逾一半,吸引不少旅客冒險入住。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5915754
根據旅館業條例,若任何處所的租出期少於連續 28天,便要申領酒店或賓館牌照。要領取牌照,就要符合消防等條例。旅客入住非法賓館,一旦遇事故,未必獲保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015

現代資訊氾濫 容易出現統計盲點 黃國英

1 : GS(14)@2015-04-08 17:35:21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41723\r\n\r\n假設某日你收到封信,原來是份投資報告,羅列各種理由,結論是下周買市升。一周過後,大市真的上升,但你聽飛資歷不淺,深明撞彩機會大於一切。此時又收到同一源頭的下一份報告,今次睇下周市跌。一周內,果然大跌。上周還只是一笑置之的你,本周之後難免想多加留意。但作為謹慎的投資者,又豈能鹵莽行事?先觀察兩個月再說。如是者每周收飛,前後十次,每次皆中。正當你靜候下一建議,那公司來函:不好意思,樣板已看夠了吧,恕沒有免費午餐了,要不要讓我們代為操作?\r\n \r\n雖然食指大動,你仍不失理智,細想有何破綻?不會是靠運吧,有好有淡,不是死牛/熊,當一次機會五五波,連中十元,機會只是千分之一。你深信該炒手乃利弗莫再世、索羅斯秘傳弟子,「無得輸」,下定決心匯去資金。豈料發達大夢還未開始,已驚見對家人去樓空,原來是斂財騙局。騙子怎能百發百中?很簡單,狂寄一萬封信,一半寫睇升,一半寫睇跌。一周後,只向看對的一半人發第二封信,又是升跌各寄一半,如此類推。十周後,自然有九、十個人十封全中,當正騙子是炒神。這就是著名的「連鎖信」騙局。\r\n\r\n \r\n\r\n現時影響股市升跌及投資回報的因素,真是數以百計,投資者要冷靜判斷,避免陷於統計盲點。\r\n \r\n這種千術,實際上就是用了人類心理的盲點。統計學上,只要取樣夠多,就算是完全隨機,也總有一些樣本能出現十星連珠的「規律」。時至今日,被這個盲點所騙的人有增無減,卻不再是上述騙局,而是為自己所騙。這裏說的是各路媒介發表,數量龐大的跑贏大市方法。在它們發布時,往往佔據財經媒體的頭條,但當其他人嘗試複製成果,往往不是那回事。原因無他,就是這些法則的來源,是透過對盲目挖掘歷史數據而來。只要測試的數量夠大,自然會跑出一些戰無不勝的公式。情況就像騙子向愈多人出信,連中十次的潛在受害人數就愈多。\r\n \r\nResearch Affiliates的許教授提供過一項有趣的數據,是歷年以來,發掘出影響回報的因素的數量。六十至九十年代,一年至多得單位數的發現,甚至沒有;發布的研究也是寥寥可數。到了千禧年代,一年出產的「因素」多達兩百個以上,研究數目也等量飛升。發達天橋真的多了那麼多嗎?似乎不是,反倒是電腦運算的速度加快了,數據也比以往容易取得。據以往的程式交易員憶述,六十年代如果你好彩,可以接觸到電腦,測試一項參數(可能只是簡單如改變一條移動平均線的日數),麻煩先等半日,才可產出結果;現在的家用電腦,也比當時快上N倍。換言之,就像「連鎖信」騙徒忽然可以寄電郵,不用慢慢貼郵票,自可呃到更多人落叠。\r\n \r\n那怎可在實際下注前,判斷一條法則是否只屬統計盲點的產物?許教授提出了三大要點。篇幅所限,下回繼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339

網上色情照氾濫 奇招轉型救銷量《花花公子》裸女將成絕響

1 : GS(14)@2015-10-15 00:42:42

【2011年】■性感女星彭美拉安德森為封面常客。



互聯網普及對紙媒的打擊不限於新聞界,就連成人雜誌都不能倖免。有62年歷史的《花花公子》(Playboy)面對銷量下降,決定轉型,跟女性裸照說再見,希望出奇制勝,抗衡裸照氾濫的互聯網。


經典男性雜誌《花花公子》的創辦人兼總編輯赫夫納(Hugh Hefner)接納公司高層建議,由明年3月起內容大改革,印刷版的《花花公子》仍會有美女擺出性感誘人甫士的照片,但不會再有裸女相。行政總裁法蘭德斯(Scott Flanders)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承認,雜誌已經被互聯網時代擊倒:「現在只需一點擊,就可以免費獲得所有可以想像得到的性愛圖像。我們那一套已落伍。」



女性主理雜誌專欄

對上一代美國人來說,閱讀《花花公子》是一種文化,但現在幾乎所有少年都有手機可以上網,即使是《花花公子》這樣經典的色情刊物,不論在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上都大貶值,雜誌銷量亦由在1975年的560萬本,跌至現在的80萬本。負責雜誌內容的編輯瓊斯(Cory Jones)談到雜誌不再有裸女時說:「不要誤會,12歲時的我一定會對今日的我所作的決定感到失望,但這樣做是正確的。」革新後的《花花公子》除了不見了裸女,其他改動仍在商議中,包括中間大頁海報的存廢。瓊斯透露,雜誌的專欄將會由女性主理,大談風月事,而偵查報道、名人深度專訪和小說等原有欄目則會保留。




《閣樓》走更赤裸路線

對於《花花公子》改革,曾撰寫有關男性雜誌歷史的專家漢森說,赫夫納「曾為我們的生活方向、生活模式,以及美國人可享受怎樣的性愛,帶來革命性改變」,她質疑「沒有了裸女的《花花公子》還剩下甚麼」?其實面對互聯網挑戰要改革的何止《花花公子》,該雜誌的主要競爭對手《閣樓》(Penthouse)亦搞改革,但方向是另一極端,走的路線較以前更赤裸。路透社/美國《紐約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1014/1933206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2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