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阿里這步棋

http://www.eeo.com.cn/2012/1124/236551.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楊陽 種種跡象表明,阿里巴巴集團與新浪微博的合作談判已經進入微妙階段。

但11月23日下午3時,原新浪無線負責人王高飛對本報說,他並未如外界報導中那樣「已經接任新浪微博總經理」,他未來的職位頭銜還沒確定。對於正被傳得沸沸揚揚的阿里入股新浪微博一事,他的回答也是「資本層面的事我說不好」。

本週,新浪(NASDAQ:SINA)被外界瘋傳「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佔股15%-20%,估值20億-30億美元」,這筆只有4億-6億美元交易金額的注資之所以引起各方極大關注,因為它可能成為影響未來中國移動電子商務格局的一步關鍵落子。

新浪官方對入股一事的回覆仍然是「尚不知情」。這是否屬於例行公事式的「闢謠」尚不得而知,但關於合作傳聞,包括新浪董事會主席兼CEO曹國偉、新浪COO杜紅和阿里巴巴投資負責人蔡崇信在內的幾位關鍵人物,都對外界選擇了可以理解的沉默。本報獲悉,在本週初的一次新浪內部戰略會議上,曹國偉對其下屬透露的信息仍是「沒有像外界傳的那樣的事」。

不過某新浪要職人物透露,「和阿里未來進一步深度合作是肯定的,新浪和阿里的未來會很宏大。」而另一位知情者透露,「該合作牽扯到較多層面,比外界想像複雜得多。」

截止到發稿前,在美國上市的新浪公司尚且沒有任何要公告宣佈該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北京微夢創科(新浪微博使用的公司名)會發生15%-20%股權變化的跡象。

按照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上市公司的規定,如果阿里巴巴當真入股新浪微博15%-20%,已經算是「實質性重大消息」,應該在協議簽署後立即公告,最遲也不超過48小時(沒有休息日的情況下)。

綜合以上信息,一種極有可能的情況是,雙方合作框架已基本形成,但尚未簽署最終協議——作為美國上市公司的新浪,也許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間點。

微信的威脅

曾是淘寶商城創始人之一、現服務於華平投資的黃若認為阿里巴巴如果入股新浪微博,那麼完全是為了入口的流量。但在騰訊內部人士看來,馬云這步棋無疑是針對微信的崛起而做的防禦性佈局。

是的,微信的用戶數增長迅速,且商業化思路日漸清晰。

騰訊旗下財付通總經理賴智明對本報透露,財付通目前正和微信合作主推O2O支付模式,其目標就是讓用戶在戶外時通過二維碼、微信可以隨時隨地支付。而其最終的目標是,讓用戶通過微信、QQ來完成支付,讓財付通取代銀行卡。

而真正恐怖的是,現在騰訊集團內部三個業務系統在合作打通微信內部的電子商務鏈條:騰訊電子商務公司負責發展商戶,這些商戶可以開通「微生活會員卡」,並通過「公共賬號」平台管理在微信上關注自己的用戶;用戶可以通過在微信中搜索「微信會員卡」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商家並且關注,接受推送信息,一旦選中,即用財付通支付——整個電子商務鏈條全部貫通。

目前微信的「公共賬號」允許每個註冊商家每天給自己的「粉絲」們發一次群發短信。上述杭州阿里系前員工認為,這意味著微信免費給每個商家提供了一個手機版的直接管理自己用戶群的營銷平台,商家每天可以把自己的最重要的新品、促銷等信息推送到客戶手機上。

根據「騰訊微生活」首頁上實時增長的數字,截至11月22日晚22點,全國160個城市,已經有135.54萬個商家加入,23282家參與了優惠活動。而財付通也正在努力將海外購的業務直接植入微信,該公司剛剛和美國運通合作,打通了海外購的支付鏈條。

一位杭州的阿里系前員工也認為,微信崛起太迅速,目前用戶已經超過2億,而且都是高端智能手機用戶。他設想,如果微信負責人張小龍的動作夠快,執行力夠強,那麼到明年年中人們的線下消費方式將發生重大改變:例如人們出門後,用微信「搖一搖」周邊商家打折信息或者商品信息,通過財付通支付,接下來只要享受服務就可以了,整個消費過程即刻完成——微信的想像空間「很恐怖」。當然業界也認為支付寶也能扮演類似的角色。

對於已經是電商絕對老大的阿里來講,通過搶奪其他電商份額來擴大生意意義不大,因此馬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做增量,通過各種方法將線下的人群拉到線上來消費,以擴大線上電子商務蛋糕。最初階段開過線下淘寶店,後來又出雜誌推廣淘代碼,都是試圖將線下人群拉到線上來消費。但微信一開始就反其道而行,搶先主打移動人群的線下消費——在移動大潮下,馬云又怎能放棄這塊市場?

博弈已經開始

從自營B2C業務模式上看,京東商城只是「天貓」的對手,而阿里集團未來該忌憚的對手,可能是其口中的「友商」——騰訊集團。

根據騰訊剛剛發佈的第三季度財報,該公司的電子商務交易業務收入為人民幣11.339億元(1.788億美元),比上一季度增長32.2%,已經超過了這個季度騰訊網絡廣告的10.153億元和移動及電信增值服務的9.46億收入,成為騰訊的第二大收入來源,據悉未來其平台優勢還會發揮更大作用。

事實上,此前阿里和騰訊系的競爭一直處於暗中較勁狀態,在三大巨頭中,騰訊和阿里雙方業務線重合度最高,都具備C2C、B2C的業務。阿里有淘寶集市,騰訊就推出拍拍;阿里做了支付寶,騰訊就推出了財付通;阿里有集分寶,騰訊就有彩貝積分體系。

知情者透露,其實馬云和馬化騰私交還算不錯,2010年11月3Q大戰時馬云是支持騰訊的,且表示「要人給人,要錢給錢」。不過私交歸私交,生意歸生意,同年雙方在BBS領域裡圈地時,馬云收購了PHPWIND後,騰訊就收購了PHPWIND的競爭對手康盛創想。

比起京東商城,騰訊實力更加強大且「器官」更全:騰訊的拍拍雖然做得不那麼出色,卻可以牽制淘寶網集市;支付寶極富創新精神,財付通跟隨的腳步一直不慢,現在阿里主打「天貓」,騰訊網購通過入股方式也綁定了幾大品類電商的心。但騰訊網購與天貓之間的商家重複度也很高。最關鍵的是,京東商城需要砸下大量銀子買廣告或者搞促銷才能帶來流量,而騰訊則是有大量冗餘流量無法變現可以拿來做廣告,騰訊才是阿里無法不關注的對手。

騰訊網購和天貓之間的「明爭」在今年雙十一時愈發凸顯。同樣的五折,高重複度的商家,卻要搶在天貓雙十一之前15天的10月24到26日之前啟動「QQ網購瘋搶節」。

儘管騰訊電子商務總經理宋暘謙虛地稱「騰訊網購跟天貓還無法比」,但騰訊電商這招卻相當狠辣——目的就是直接將騰訊電商網購與天貓雙十一掛鉤,給消費者留下雙十一之前就是騰訊的購物節的印象,順便截留一部分天貓的消費能力。宋暘透露,各大電子商務網站在第四季度有時候在全年的銷售額佔到大概40%-50%。

當然,目前騰訊電商的能量還不足以和天貓相提並論,這樣做也略帶了點「傍大款」的味道,但可以理解的是,騰訊電商的平台戰略使其一出生就注定了自己的對手是阿里巴巴。

現在,騰訊已經收購了分享導購網站「美麗說」,而微信越做越大時,阿里收購了微信的對手「陌陌」。

儘管陌陌的在線人群之間幾乎談不上穩定和粘性,就是「一錘子買賣」,互動性根本無法與微信相比,但阿里依然成了陌陌這輪融資的領投者。對這起投資同樣覺得匪夷所思的洪波只能認為:「騰訊系的競爭對手,阿里就會扶持一下」。

八九不離十

不過,對於新浪董事局主席兼CEO曹國偉來講,微信對阿里的威脅算是為新浪創造了一個最好的時機——要對付微信,馬云的選擇並不多。

新浪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微博註冊用戶號超過4億,這些用戶高端、購買力強。曹國偉還透露,新浪微博即將推出主要服務中小企業的在線廣告系統。

曹國偉口中的這個自助廣告系統是一個可以幫助新浪爭奪以效果計費的在線廣告市場的平台,意味著2013年新浪微博將至少有三種廣告形式:品牌展示、自助廣告和推廣微博。

中金公司在今年10月發佈的一份投資策略報告中稱,新浪預計微博廣告業務收入2012年達到5000萬美元。中金預計微博的品牌展示廣告業務收入將在2013年達到1.2~1.5億美元。而希望在SNS領域裡圈地的阿里巴巴集團所選擇並不多,曹國偉有理由把微博賣個好價錢。

五季諮詢分析師洪波也認為,雙方很可能尚未正式簽署入股協議,多半是由於價格沒有談攏。新浪想賣得更貴些,畢竟微博曾經讓新浪的股價摸高到140多美元。

而此時的阿里顯然是來「抄底」的——中金公司在過去12個月裡也曾反覆建議投資者應在50美元左右及以下大膽買入新浪股票,因為此時股價幾乎沒有體現微博價值。隨著微博貨幣化進程加速,新浪股價再次下探50美元的可能性較小,55到60美元是一個安全介入區間。

在線上電子商務阿里系已經成為絕對的壟斷巨頭,但移動電子商務領域阿里和騰訊卻處在同一起跑線。放眼當今中國互聯網行業中的SNS,新浪微博已經成了阿里巴巴最後用來抗衡騰訊的流量入口——曹國偉有理由也有籌碼向阿里抬高價格。

對於阿里系來講,有買家也有賣家,就缺一個直達用戶手機的通道。而騰訊則有了通道和用戶,就差引入賣家。五季諮詢著名分析師洪波透露,馬云此前也做了很多社交產品上的努力,但都做得不溫不火,因此才開始轉而尋求通過收購來解決通道問題。

新浪CEO曹國偉在公司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透露,今年6月份大約69%用戶登錄微博時要麼只用移動端,要麼移動端和PC兼用,一個季度後該數據提高至72%。在微博廣告中已有15%至20%是來自移動端。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傳聞新浪無線負責人王高飛被委派接任新浪微博負責技術和產品,讓人有理由相信,微博的未來很可能是要把重點放在移動端,直接面對微信。

那麼假如入股成真,新浪和阿里如何利用微博?

洪波稱,微博主要還是媒體屬性,盈利模式還是圍繞廣告。不過,新浪微博除了廣告外,還有電子商務。新浪微博目前有大量用戶,還曾以可能給用戶寄送贈品的名義讓用戶填寫「收貨地址」,這樣一來,只需接入支付寶和商家,整個電子商務鏈條即可打通,具有巨大的想像空間。新浪內部一要職人士十分認同上述觀點。

是的,至少阿里也可以把大量中小電商引入微博,接上支付寶,通過微博和微博客戶端在手機上落地,再開發一個商戶平台,也像微信那樣讓商家點對點進行操作,不僅有廣告費、交易佣金,還能收取平台服務費。

耐人尋味的是,11月5日國外媒體稱,阿里巴巴正與銀行商討發行美元債券事宜,預期規模至少為10億美元,交易可能於11月底前公佈。

馬云用這筆錢來回購阿里股份還是入股新浪微博?雙方遲遲等待未曾簽約,是否正是因為要等馬云從資本市場融到美元?

不過,無論是否入股新浪微博,防禦騰訊都將是馬云從雅虎回購股權之後的一個長期工作——事實上,一場世紀之戰的序幕也許已經緩緩拉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108

港龍三步棋 炒熱高雄「冷宮航線」


2013-06-24  TCW  
 

 

三個數字,先讓你看看兩岸直航有多熱:第一,去年全台兩岸航班搭乘人數近九百萬人,相當過去台灣人經香港到中國的三倍;第二,最新兩岸航班數增加到每週六百一十六班,四年來多了近三.六倍;第三,兩岸航班平均貢獻台灣三大航空公司逾三成獲利。

這些數字似乎說明兩岸直航後,沒人要飛到香港轉機,而台灣經香港到中國這一條全球最賺錢的黃金航線時代終結,香港要被打入冷宮了。

事實卻是,港龍現在每天從高雄飛往香港最多七班、每月來回三百六十二班,創南台灣市場所有航空公司單一航點航班數之最,還以最新平均七一.六%的載客率,稱霸高雄市場,成了南台灣航空業一方之霸,航班數比直航前多了近三成。

「當然都是想,開通後沒人到香港了……,」港龍航空行政總裁楊偉添在香港港龍大廈總部接受本刊專訪時不諱言,從一九九○年代開始,每一年都在關注兩岸三通議題,高層無不憂心香港原本的轉運角色被邊緣化,但「世界就是這樣子的,不怕沒有希望,往前走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打入冷宮、不利的競爭環境,港龍卻沒有放棄南台灣的航線,靠三步棋經營策略,逆轉劣勢。

第一步,用密集班次補市場缺口,搶進兩岸直航沒飽和甚至做不到的生意。原來,兩岸直航每週雖有六百一十六班,但除以三十多個航點,等於是上海、北京的黃金航線外,其他航點現有班次遠遠不足。換言之,有些直航是想搭搭不到,有些是去了卻一時回不來,方便性嚴重不足。

密集班次補市場缺口》一天三十航班,隨時可搭

「很多人常低估班次的重要性,」港龍航空台灣暨韓國區總經理羅穎怡解釋,外界每次想到往返兩岸,直覺都是直航最快,卻因為班次少,容易錯過;反觀港龍和母公司國泰的航班加總,台灣北中南到香港,光是一天就有近三十班,隨時都有班機可以搭,因此她認為對港龍來說,兩岸直航利空已出盡。

讓轉機比直航快》整合銜接,中轉時間減半

反之,台灣最熱門的上海、北京航線卻因為流量等限制,想加班次也加不了。所以第二步就是,讓從香港轉機比兩岸直航快,尤其是高雄地區航點有限,還是要到桃園轉機,缺口與縫隙是港龍的機會。

竟然做到比高雄搭高鐵到桃園轉機快。港龍的盤算是當班次頻繁、接駁能力提高時,旅客就有機會更快到目的地。楊偉添透露,過去,港龍接國泰在香港中轉要兩小時,整合後,現在花不到一小時,有助再強化航班密度。以香港為基地的港龍,正利用到中國各航點的密集班次,飛出競爭力。

一個小時,往北上的高鐵才剛剛過了台中,同樣的時間,旅客卻已從香港搭上轉往中國或世界各地的班機了。目前,港龍有一半班次經香港飛中國,加上母公司國泰,一天有十七航班到上海、十航班到杭州、九航班到北京……,比台灣三大航空公司加起來還多。

中鋼旗下的鋼友旅行社總經理張至勇觀察,高雄出發的兩岸航線僅七個航點,是桃園的六分之一,港龍雖然沒有直航班機,但比到桃園轉機省時間、彈性大,又比直航便宜。高雄等地的南部旅客選擇港龍的機會變多了。

發揮香港樞紐角色》借力國泰,兼打長程航線

第三步,重新定義市場,把餅做大,不把自己定位在兩岸三地,港龍不只做香港和兩岸點對點生意,還放眼全球網絡,把旅客從香港中轉到全世界。

簡單的說就是富爸爸策略,母公司國泰航空在香港樞紐的國際航網優勢,比台灣航空公司還強,特別是歐洲航線,華航與長榮航都遠遠不及,例如,光倫敦一天就飛了五班,有的商務客甚至能做到當天往返,飛往歐洲的班次非常密集。

「國泰加港龍香港網絡的優勢,不是同業隨便一、兩天就可以build up(建立)的,」羅穎怡說,國泰香港飛國際長程航點今年新推出的特選經濟艙,因為接近商務艙的規格但性價比划算,成了不少南台灣的「田僑仔」與企業主的最愛。

「就像手機,連結網路非常重要,國泰和港龍是長短互補,」楊偉添透露,從港龍角度來看,單趟點對點間是不是黃金航線並不重要,重點在從出發點到目的地的集團整體收益,他說,哪怕港龍從中國航點接香港的短程航線虧錢,但最終接到紐約等長程航點的航線賺錢,就算完成樞紐角色,帶來雙贏。

所以會出現,明明經過香港是搭了兩趟飛機,怎麼比從台灣出發,只搭一趟飛機直航的票價還要便宜。再搭配累積里程獎勵,綁住飛行常客,用幾乎是破壞市場行情的方式,祭出從台中、高雄往返香港可得三倍里數優惠。「一個集團嘛,反正是左口袋放到右口袋,我們犧牲一點,換來集團更大利益。」楊偉添說。

當然,港龍能夠在高雄坐大,是因過去四年來台籍航空公司光是增開兩岸航線就忙不過來,才會忽略角落裡的競爭者。

不過,港龍能在利空之中,相準了兩岸航班狹縫,重新定義自己服務高雄與南部地區的民眾,把一條打入冷宮的航線重新經營出新特色,正好給了台灣要發展轉運樞紐的目標帶來反思,現在台灣是航線與航點拚命開,但多不是好,反而漏洞百出,應該要學怎麼經營出轉運樞紐的價值與特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46

復盤,馬云和孫正義是如何下出收購PPTV這步棋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000.html

馬云的思路

第一、客廳戰略需要PPTV作為戰略補充

阿里資本董事總經理張鴻平曾在某個私下聚會中透露,阿里目前的投資一是看重與阿里生態的整合性、互補性;二是在移動領域的優勢。具備這些特點的企業或產品都可能成為阿里收購、參股或合作的對象。

為佔據移動入口,阿里已在無線端展開較為密集的投資。那PPTV呢?艾瑞的數據:2013年6月,PPTV當月在移動智能終端的覆蓋人數為740.1萬人,位列優酷、奇藝之後居國內視頻第三位。對於PPTV來說,電商類廣告也佔據整體廣告收入的較大份額,與阿里雙方的資源較為契合。

上述說的是移動端。但如果說收購PPTV主要考慮的是移動端入口,那還真是太小看阿里了。

我的觀點是:阿里要打通的是:「湖南衛視 PPTV 華數阿里云OS 電視終端廠商支付寶」的互聯網電視產業鏈,要從移動領域瞄準到以家庭為單元的整個客廳戰略。

第二、牽手湖南衛視,只為卡位整合資源。

2010年,淘寶與湖南衛視共出資1億元人民幣成立合資公司「快樂淘寶」,並推出電商網站嗨淘網。其中,湖南衛視持股51%,淘寶持有49%。而湖南衛視欄目「越淘越開心」也成為嗨淘網面向電視的推廣渠道之一。2012年,淘寶方面又增持股份,成為控股方。

同年6月,阿里巴巴與華數傳媒成立合資公司華數淘寶,註冊資金達1億元人民幣,並上線華數淘寶電視商城和淘花網兩大平台,輸出視頻內容。而後,阿里又將華數淘寶收購。

2013年7月,阿里云與華數、海信等合作,打造裝載有阿里云OS的互聯網電視。如果說,阿里2010年干的兩件事,主要是為了拿到有牌照,有版權的內容源,那麼與華數、海信等合作,則是要推出終端來打開渠道。

而一旦收購PPTV,PPTV的視頻內容是否也將在阿里云OS的視頻應用中呈現,通過阿里云電視進行渠道推廣?這想必也是PPTV極為渴望的。此外,牽手湖南衛視,也將豐富PPTV的內容源。

孫正義的思路

如果說,入股PPTV,是阿里在為自身移動、客廳戰略謀局的話,那麼對於阿里與PPTV共同的股東軟銀來說,則是資本的嵌套籌謀。

第一、PPTV突圍乏力,市場空間狹小,再不賣,要貶值。

明眼人都看得明白,在優酷、土豆,百度、PPS併購整合後,留給PPTV的市場機會已經不多,如果PPTV不借「勢」趕緊採取動作,一年後可能無法賣出再高的價格。

這裡的「勢」包括兩個,一個來自於視頻行業,另一個則是阿里巴巴;一個是百度已對PPS定價的「勢」,另一個是阿里巴巴要上市的「勢」,以及阿里上市前可能有求於軟銀的「勢」。百度對PPS的定價為3.7億美元,此外還未計算其遊戲業務收入。而PPTV的營收為PPS的145%(陶闖曾表示,PPTV自2012年第四季度已實現盈虧平衡,去年全年營收達8億元人民幣),如果按照相同的市銷比,PPTV的估值應在5-6億美元左右。

而在此前一輪融資中,軟銀以2.5億美元收購PPTV 35%股權,對PPTV的估值為7.14億美元。但也有聲音說,軟銀到賬的錢很有可能並沒有2.5億美元。此外,PPTV還有些債務沒有還清。資料查證,PPTV去年向多家銀行尋求貸款,總金額近2億元人民幣,其中包括向招商銀行借貸的3000萬元、交通銀行的2000萬元等,貸款利率在6.76%-11%不等。

考慮到此前一輪較高的估值,如果按照百度對PPS的定價去賣,相當於折價了,被馬云形容「蚊子腿上找肉吃」的孫正義會不爽;但如果按照此前一輪估值的類似價值去賣,再考慮到債務問題,一般的買家就會不爽。而價格問題也是搜狐、蘇寧打退堂鼓的主要原因。

第二、對於馬云來說,PPTV是奇貨可居。

一是,阿里巴巴即將啟動上市,按照阿里巴巴與雅虎、軟銀的三方條約,上市前阿里巴巴的估值不會少於735億美元,而注入PPTV的阿里巴巴體量將更為龐大,軟銀有望從阿里上市中獲得更多收益。

二是,阿里巴巴在上市前,有望先解決阿里小微金融服務的產權問題。除支付寶已私有化外,阿里小貸、「三馬公司」均由阿里巴巴集團控股。而來自阿里內部的消息是,馬云渴望在阿里巴巴集團整體上市前將阿里金融業務徹底私有化。

而一旦阿里要解決阿里小貸和「三馬公司」的「私有化」,那麼馬云必將有求於雅虎、軟銀,馬云要想得到孫正義的支持,必會作出一定的妥協,而這也為孫正義增加了談判籌碼。

孫正義可以將左口袋的東西放到右口袋時,找馬云多要些錢,給PPTV開個「好價」。

如此一來,孫正義的棋就活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548

許馬聯姻:是足球產業的興奮劑,還是互聯網佈局的一步棋?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447

12億元,半個恆大俱樂部,在我看來,物超所值。

且不提業界預計或將破世界紀錄的200億美元融資規模的 IPO,阿里在佈局自己戰略發展計劃時什麼時候考慮過錢的問題,2.5億美元入資新加坡郵政、12.2億美元入資優酷土豆、11億美元全面收購高德地圖、28.22億港元入資海爾集團、5.86億美元入資新浪微博等等例子太多了,其中還不乏海外的企業。所以對於馬云來說,作為中國互聯網的龍頭大哥,12億元,半個亞洲第一的足球品牌效應,太值了!再說了,現在的12億人民幣,所帶來的價值在 IPO 時不知道得翻多少倍地賺回來。

不過,對於像我一樣半個身子跨入足球產業的互聯網人來說,感到欣慰的,並非是這兩強聯手的好戲會對恆大帶來什麼樣的提升,而是說,互聯網的資本市場終於開始以變(jiao)革(shi)者(gun)的姿態,進入足球產業,這樣的衝擊,不僅僅是停留在對某個球隊俱樂部層面,而是對中國足球整個生態圈,不管是職業還是業餘都將產生影響。



體育界的互聯網思維

我們可以先來看看現在足球產業,乃至全國整個體育產業,運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都到了怎樣一個地步。

現階段涉及體育的互聯網產品,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工具類,二則是內容導向的媒體類,電商忽略不計。工具類基本將重點壓在了社交以及線下約戰這一塊,因為這是一個萬億級別的市場,如果你算上所有的體育項目的話。這一類的產品現在也不少,並且還都是互聯網初創企業,球徒、天天網球、樂奇足球等,它們的普遍受眾都有一個相同點,首先你得會玩,你得喜歡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業餘運動愛好者。

而第二類內容導向的媒體,以各大門戶媒體為代表,也衍生出了像虎撲體育這樣的把觸角伸到內容領域之外的玩家,這一類產品的受眾則基本靠的是粉絲經濟,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互聯網人絕對不會「放過」這一批數量龐大的運動迷,即便商業模式並不那麼清晰。

但這兩類互聯網體育產品,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的受眾只是停留在體育生態圈的外圍,也就是粉絲身上,並沒有深入影響到行業內部的從業者。這一點之所以很重要,是因為誰都不知道,馬云入資恆大,究竟只是為了改變支撐起足球產業的球迷們現有的足球體驗,還是為了在中國足球體系內部真正革新一下局面,玩出些新花樣?

博弈

昨天的發布會上,馬云表示12億元實在是太值了,他對徐老闆是心懷感激。

兩個行業巨頭的聯手在很多人看來是雙贏的局面。阿里的戰略佈局雖然還未進入過任何體育產業,拋開那些龍頭老大社會責任感等虛的不談,這一市場的巨大潛力阿里肯定是不會放過,它的觸角之前就已經伸到了傳媒、通訊、金融、教育、數字娛樂等等行業,進入體育產業是早晚的事。與其像以前對付雅虎一樣自己出來攪局,倒不如直接找個地頭蛇來落地。而要知道的是,這個地頭蛇可是中超三連冠、亞冠登頂、亞洲排名第一的球隊,難道說這就是造化嗎?或者說徐老闆有些送大禮的意思?

12億元對恆大的地產業務來說,也就幾棟樓的事,轉身卻把俱樂部半數身家許了出去,許老闆是傻子?

恆大集團入主廣州足球這四年多以來,可謂砸錢砸出了戰績,砸出了名氣,不僅為中超其他球隊做出了商業化運營的表率(去年盈利近9000萬元),足球還為許老闆的其他業務帶來了質的飛躍。天河看台上多少次出現的各種重量級人物我已經不想再提了,靠著恆大足球的商業效應,恆大地產在全國各地拿地、蓋樓可謂風生水起,而現在,雖說還不知道除了足球層面之外和阿里還會有什麼業務合作,但從發佈會上兩人嬉戲打鬧互不否認的狀況來看,更多的合作是早晚的事。

所以這一次,恆大集團給自己貼上了互聯網的標籤,相比現在萎靡的房地產市場,這無疑又是一顆定心丸,許老闆又可以放心地蓋房子了,而現在4元一瓶的恆大冰泉,再被冠以「以互聯網的思維賣水」之後,估計也得漲到10元吧。

但是這些對我來說,無關緊要。

馬云的玩法

昨天大部分關於「許馬大喜」的報導,很多都猜想預測了未來馬云會怎麼玩足球,帶領讀者們走進了一番互聯網帶領中國足球走向世界的美好畫面,以至於太美好,我不敢看。

很難從馬云入駐恆大這件事看到它對中國足球會有什麼影響,且不論馬云是不是他自稱的那樣,並不瞭解中國足球的體制。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立場,決定了這個人將會對事物做出怎樣的判斷和動作。一個球迷心中的中國足球一定是假、黑、亂,而一個足球產業從業者的心中,中國足球又是完全不同的形象。

經常性地,我會和夏爾的作者們討論關於中國足球的問題,並且討論的深度已經不是停留在「又輸給伊拉克」類似的話題上,而是會有意識地往文化方向去思考。對於中國足球的痼疾,現在業內多數的看法便是缺少去行政化、管辦分離的措施和方法,加上廣東「珠超」、「粵超」商業化的成功,更是把一切問題都怪到了體制頭上。

很多人在分析國安、魯能為何在亞冠賽場上總是成績不理想的時候,便會拿「私營背景的球隊效率高、盈利目標明確」、「國企背景球隊政績第一、盈利第二、戰績第三」等話語來搪塞,但我是覺得,球迷們評論家們之所以將所有目光聚集在球隊背後的利益集團的原因是,他們還停留在一個旁觀者、非從業者的角色當中,他們只是希望,自己的主隊能夠贏球,而從未想過,如果我的孩子喜歡足球,我該怎麼支持他?

這也是為何我如此期待馬云新玩法的原因,攪局者並不是因為他不瞭解體制,而正是因為他看透了體制內的缺陷,才會出來大鬧天宮。

夏爾的作者們一直都在關注全世界足球文化生態圈的發展,感受最深的便是在中國,為金字塔頂端的足球產業服務的其他產業,比如青訓、球探、教練、醫療、裁判、經紀人、商務合作等等,少之又少,更別提相關的從業者了,並且中國足球,不管是職業還是業餘,商業化進程的水一直都很深。這裡的水並不是說黑哨假球,而指的是信息很不對稱,利益鏈條是一張很大的關係網,再加上中國足協歷來的「批文換回扣」的慣例,讓足球在民間的商業化、產業化進程,艱難而緩慢。

期待

所以說,對於馬云入駐恆大,我更願意把它看成是一個信號,一個互聯網進入足球產業的信號(京東贊助中超的事就別提了,那只是商務方面的合作,不干實事)。馬云以後會怎麼去運作他手上的這半隻亞洲第一的球隊,我也不在乎,還不如去搞清楚,12億元以及未來更多來自阿里的資金,是流向恆大俱樂部的贏球獎金池裡去呢?還是說,會建立一個獨立的足球戰略佈局部門,或者是直接流向恆大足校。

這好比美國證監會 JOBS 法案的 Title III 條例,美國資本市場每年只有不到1%的資金流入天使投資市場,如果法案條例通過,那天使投資市場必將發生變革。同理一樣適用於互聯網之於足球產業,不管「許馬聯姻」開的頭是好是壞,至少大佬們做了表率,互聯網市場的資本開始流向足球產業,而互聯網本身向來所倡導的自由性和利潤導向的模式,肯定會加快足球生態圈的商業化進程。

說不定以後,被戲稱為「房地產聯賽」的中超,會改名為「互聯網聯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905

醫藥圈的顛覆者來了,看阿里的四步棋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271
一,收購中信21世紀,卡位醫藥電商

今年1月,阿里巴巴曾宣佈聯手云鋒基金耗資10.37億人民幣收購中信21世紀,隨後將後者更名為「阿里健康信息技術」,正式吹響進軍醫療市場的號角。

公開資料顯示,中信21世紀擁有中國僅有的藥品監管碼體系、旗下95095醫藥平台擁有《藥品互聯網交易服務資格證書》。

該公司目前最為核心和極富增長前景的業務資產實際上是為醫療藥品行業提供電子監管類信息服務。尤其旗下運營的中國藥品電子監督網,已從2010年開始為「藥品監管碼」提供平台保障,在醫療健康領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核心數據。

依據阿里巴巴的設想,未來,阿里云計算和中信21世紀將聯手推進藥品信息化平台建設,共同開發、建立一整套基於醫療和健康領域的信息化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國家藥監局印發《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擬放開醫藥電商處方藥銷售資質,阿里巴巴的醫藥電商佈局恰逢發展良機。國內處方藥市場份額是非處方藥的三倍多,且具備毛利高、價格高等優勢,此前基本被醫療機構把控,若醫藥電商獲得準入,發展前景非常可觀。

二,勾兌海虹控股,圖謀醫保體系

除了醫藥電商、未來醫院、藥店O2O,阿里巴巴的野心在醫保領域也有所謀劃。今年3月,醫保控費概念股海虹控股(000503.SZ)發佈公告,與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簽署了商務合作框架協議,就醫療福利管理領域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雙方擬通過合作本次戰略合作,幫助雙方進一步提升整體運營效果、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及水平。

不過,和阿里巴巴在其他領域描繪得近乎完整的藍圖相比,支付寶和海虹控股的合作一直是霧裡看花。支付寶方面從未公開介紹過與海虹控股的合作構想,而海虹控股方面則多次表態稱,雙方的合作尚處框架協議階段,具體合作內容尚不得而知。

公開資料顯示,海虹控股涉足專業化醫療費用管理,致力於通過建立高效、科學的醫保審核體系避免醫保資金浪費。目前已在十餘個省/直轄市的二十多個地市就公司新業務的試點及推進簽署了相關協議,公司的醫院端產品也已在杭州部分二級、三級醫院開始試運行。支付寶和海虹控股將如何在醫保領域擦碰出火花,值得期待。

三,全面啟動藥店O2O,跑馬圈地醫藥零售

今年以來,支付寶聯合天貓醫藥館全面啟動藥店O2O項目,快速在醫藥零售市場跑馬圈地。與在醫藥電商和未來醫院的跨界佈局不同,阿里巴巴借由天貓醫藥館長期積累的用戶優勢開展O2O業務可謂水到渠成。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今年4月,支付寶已先後和海王星辰、國大藥房、北中聯大藥房、江蘇恆泰大藥房、重慶和平大藥房、甘肅德生堂大藥房、河北新興大藥房、山東漱玉平民大藥房、云南健之佳大藥房、廣東大參林大藥房、上海華氏大藥房、重慶桐君閣大藥房等20餘家國內主流連鎖藥店開展O2O合作。

根據阿里巴巴的藥店O2O計劃,支付寶除了為這些商家接通移動支付外,這些商家還能入駐支付寶錢包的公眾服務平台,支付寶的公眾賬號將支付寶、淘寶沉澱的消費用戶全部共享給公眾號服務提供者,為商家增加新用戶,將線上用戶引到門店,降低線下辦卡、充值成本,有利於優惠活動信息的精準推送、降低運營成本。

除此之外,天貓醫藥館也將對上述合作商家給予單獨支持。包括:類目活動參與優先、無線項目參與優先、支付寶活動支持優先、推廣渠道使用優先、天貓醫藥首頁公眾帳號二維碼輪播等。

四,佈局「未來醫院」,改變就醫模式

對醫藥電商砸下重金後,上月末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又對外公佈一項云山霧罩的「未來醫院」計劃,旨在依託阿里巴巴在支付及金融解決方案、云計算能力和大數據平台等領域的優勢改變傳統就醫行為。

按照馬云的設想,患者可以通過支付寶錢包服務窗實現實名註冊、診卡綁定、在線掛號、智能預約、智能分診、遠程候診、診間支付、查看報告、免費WIFI、室內導航、在線醫患互動、智能複診提醒、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在線理賠乃至大數據預警等多個強大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未來醫院」的APP應用已在上海新華醫院開啟首批試點。不過,經小編探班瞭解到,該APP「新華E院」目前僅包括在線掛號、繳費的功能,和阿里巴巴描繪的「未來醫院」藍圖相去甚遠,而在掛號暫不對初診病人開放、醫保無法支付、掛號提醒不夠智能等方面也有待提高。

對此,負責該項目的人士表示,「新華E院」剛上線,公司內部就已經收到多個患者的反饋要求,包括提醒具體就診時間、增添在線可查看的檢驗報告種類等,並稱後續會和新華醫院進行APP的二三期合作,「但是一期現在才剛上線推廣,至少要等一期穩定後才能開發二期,短期只能規劃完善。」(文章來源: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573

中國版QE的猜想:周小川的下一步棋?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63

中國版QE的猜想:周小川的下一步棋?
作者:江金澤


中國央行上周六(2月28日)再降息,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和存款利率分別下調0.25個百分點至5.35%和2.5%,同時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2倍調整為1.3倍。

對此,蘇格蘭皇家銀行經濟學家Louis Kuijs稱,下一步,“QE是一可能的替代選擇”,中國央行“已經采取了一些類似於小型QE的措施。”

中國央行去年使用了諸多直接借貸手段為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如通過抵押補充貸款(PSL)向國開行提供一萬億資金,國開行以貸款收益作為抵押,使用這筆資金支援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又如央行通過常設借貸便利(SLF)向諸多金融機構提供總量達數千億元的1~3個月貸款,金融機構以高信用評級的債券類、優質的信貸類資產作為抵押,央行藉此可以引導短期利率的走勢。

花旗集團首席經濟學家Willem Buiter認為,與國外的QE不同的是,中國央行比起資產負債表體量更註重資產負債表的構成。

隨著中國經濟下行風險不斷增加,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面臨著加大刺激力度的壓力。但中國地方政府在過去大興土木時又積累了巨量的債務,在中國不斷開放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加速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甚至面臨破產的風險,如何有效刺激經濟成為了難題。

2013年底時中國審計署審計的地方政府債務余額17.9萬億元,而根據瑞穗證券的最新的數據,這個數字可能達到4萬億美元(24.5萬億元人民幣),這一規模已經超越德國經濟總量。此外,由於中國大量行業產能過剩,以更多的投資促進經濟的邊際效用也在遞減。

所以日本作為一個典型的高負債率國家,其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就指出,貨幣政策最適合解決高負債國家的問題。

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曾表示,通過增加中國國內資金流動性,中國央行就可以在不增加國家債務的前提下穩定中國的物價環境。

隨著今年1月份消費者物價和生產者物價雙雙五年來最低位,中國融資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嚴峻。由下圖可以看見,盡管去年四季度進行了降息,但真實利率(名義利率-通脹率)至今還一度上升了80個基點。“這意味著貨幣環境收緊,與疲軟的實際活動形成強烈發差,”汪濤稱。


由下圖還可以看到,自降息前到降息後七年以下的中短期國債收益率反而出現了大幅上漲(此外值得註意的是,中國的銀行間國債收益率曲線非常畸形,中短期收益率常常出現倒掛的情形):


而且,銀行間拆借利率在去年底降息前後也出現了類似的反應:


所以,可以看出在降息的邊際效果越來越弱,負面影響卻越來越大的時候,QE成為另外一種可替代的選擇。

不過,不同於日本的降息空間早已經為0,所以只能祭出QE政策,而中國受益於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同樣擁有較低的通脹環境,給央行留出了動作空間。

中國的銀行的大部分利潤來自存貸利差,盡管前兩次降息的存貸款利率是雙雙下調的,但考慮到存款利率有1.3倍的上浮空間,而銀行往往是將此利率一浮到頂,這無疑更加擠壓銀行的利潤空間,且在經濟形勢不佳、企業風險加大的情況下,銀行的貸款意願降低,央媽的好意無法直接傳導至市場,反而造成市場上資金情況更加緊張。

但QE卻相對可以更有效的降低市場利率。比如美國版QE,主要通過購買中長期國債和高評級信用債,壓低中長期利率水平,來刺激投資、消費帶動就業增長和經濟複蘇。中國版QE也可以有相同功能,相比降息降準可以釋放更大量基礎貨幣,通過壓低中期利率這一中間目標,最終傳導至終端實體經濟領域。

此外,由於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已經很大,通過購買地方政府或其融資平臺的債務,將潛在的風險轉移並稀釋至央行看起來動機合理。

當然,就中國的情況來說,照搬西方的QE存在難度:

首先中國的無風險資產很少,國債和部分政府債務作為重要的無風險資產銀行可能未必願意賣給央行,強行收購反而造成銀行成本升高;

其次,中國債券市場缺乏體量和深度,央行也難以獲得足夠的多的國債供給。

所以,目前來看通過SLF和PSL等定向“QE”對降低市場利率的作用可能更大。


來源:華爾街見聞、全球央行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41

中國版QE的猜想:周小川的下一步棋?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63

中國版QE的猜想:周小川的下一步棋?
作者:江金澤


中國央行上周六(2月28日)再降息,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和存款利率分別下調0.25個百分點至5.35%和2.5%,同時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2倍調整為1.3倍。

對此,蘇格蘭皇家銀行經濟學家Louis Kuijs稱,下一步,“QE是一可能的替代選擇”,中國央行“已經采取了一些類似於小型QE的措施。”

中國央行去年使用了諸多直接借貸手段為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如通過抵押補充貸款(PSL)向國開行提供一萬億資金,國開行以貸款收益作為抵押,使用這筆資金支援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又如央行通過常設借貸便利(SLF)向諸多金融機構提供總量達數千億元的1~3個月貸款,金融機構以高信用評級的債券類、優質的信貸類資產作為抵押,央行藉此可以引導短期利率的走勢。

花旗集團首席經濟學家Willem Buiter認為,與國外的QE不同的是,中國央行比起資產負債表體量更註重資產負債表的構成。

隨著中國經濟下行風險不斷增加,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面臨著加大刺激力度的壓力。但中國地方政府在過去大興土木時又積累了巨量的債務,在中國不斷開放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加速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甚至面臨破產的風險,如何有效刺激經濟成為了難題。

2013年底時中國審計署審計的地方政府債務余額17.9萬億元,而根據瑞穗證券的最新的數據,這個數字可能達到4萬億美元(24.5萬億元人民幣),這一規模已經超越德國經濟總量。此外,由於中國大量行業產能過剩,以更多的投資促進經濟的邊際效用也在遞減。

所以日本作為一個典型的高負債率國家,其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就指出,貨幣政策最適合解決高負債國家的問題。

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曾表示,通過增加中國國內資金流動性,中國央行就可以在不增加國家債務的前提下穩定中國的物價環境。

隨著今年1月份消費者物價和生產者物價雙雙五年來最低位,中國融資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嚴峻。由下圖可以看見,盡管去年四季度進行了降息,但真實利率(名義利率-通脹率)至今還一度上升了80個基點。“這意味著貨幣環境收緊,與疲軟的實際活動形成強烈發差,”汪濤稱。


由下圖還可以看到,自降息前到降息後七年以下的中短期國債收益率反而出現了大幅上漲(此外值得註意的是,中國的銀行間國債收益率曲線非常畸形,中短期收益率常常出現倒掛的情形):


而且,銀行間拆借利率在去年底降息前後也出現了類似的反應:


所以,可以看出在降息的邊際效果越來越弱,負面影響卻越來越大的時候,QE成為另外一種可替代的選擇。

不過,不同於日本的降息空間早已經為0,所以只能祭出QE政策,而中國受益於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同樣擁有較低的通脹環境,給央行留出了動作空間。

中國的銀行的大部分利潤來自存貸利差,盡管前兩次降息的存貸款利率是雙雙下調的,但考慮到存款利率有1.3倍的上浮空間,而銀行往往是將此利率一浮到頂,這無疑更加擠壓銀行的利潤空間,且在經濟形勢不佳、企業風險加大的情況下,銀行的貸款意願降低,央媽的好意無法直接傳導至市場,反而造成市場上資金情況更加緊張。

但QE卻相對可以更有效的降低市場利率。比如美國版QE,主要通過購買中長期國債和高評級信用債,壓低中長期利率水平,來刺激投資、消費帶動就業增長和經濟複蘇。中國版QE也可以有相同功能,相比降息降準可以釋放更大量基礎貨幣,通過壓低中期利率這一中間目標,最終傳導至終端實體經濟領域。

此外,由於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已經很大,通過購買地方政府或其融資平臺的債務,將潛在的風險轉移並稀釋至央行看起來動機合理。

當然,就中國的情況來說,照搬西方的QE存在難度:

首先中國的無風險資產很少,國債和部分政府債務作為重要的無風險資產銀行可能未必願意賣給央行,強行收購反而造成銀行成本升高;

其次,中國債券市場缺乏體量和深度,央行也難以獲得足夠的多的國債供給。

所以,目前來看通過SLF和PSL等定向“QE”對降低市場利率的作用可能更大。


來源:華爾街見聞、全球央行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061

若成功併聯發科 趙偉國可少奮鬥五年 下一步棋》讓強敵變朋友 吃下技術、市場



2015-11-09  TWM

他滿手現金,買了展訊、銳迪科還不夠,趙偉國第一次來台,就點名要與聯發科合併。聯發科手上,有什麼他想要的寶?

一面說要「禁止既是台灣品牌又是台灣製造的晶片和相關產品在中國銷售」,擺明對聯發科施壓,一面又說要和聯發科合作,對抗共同敵人高通。紫光董事長趙偉國軟硬兼施,就是促成強敵聯發科和旗下展訊合併。

對於趙偉國公開表達合作甚至合併的意願,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也立即予以正面回應,表示對兩岸合作採開放態度。聯發科對趙偉國的價值究竟是什麼?

十月三十日,聯發科法說會才傳出毛利率下降超出預期的壞消息,多家法人調降目標價,一家歐系外資,把聯發科目標價下調至二百元,一家美系外資更在最新報告中認錯,將聯發科評等由加碼下修到中立,目標價由四百三十元下修為二百六十元。

「今年初,我們也想不到,獲利會下滑這麼快。」一位聯發科員工透露,今年第三季,聯發科營收下滑○.九%,但合併營業利益較去年同期重挫四四.七%!同時,營業費用占營收的比率,卻比去年增加四個百分點。

高通、聯發科廝殺,紫光漁翁得利這一切,其實都在趙偉國的盤算中,聯發科發動價格戰,紫光集團正可以趁聯發科面臨最大挑戰的時候,談出最好的合作條件。

三強廝殺,聯發科內部評估,最大威脅來自高通,而非展訊。聯發科第三季法說會中,聯發科主管坦言,4G產品毛利率低於3G,關鍵是,高通技術更強,使聯發科必須用價格戰保市占率。但一位聯發科員工分析,面對展訊,「不用降價這麼多」。

展訊董事長暨首席執行長李立游今年初曾表示,五到十年內,展訊的出貨量有機會打敗聯發科成為世界第一,「收入指標一定也會比現在好很多」,趙偉國今年初更公開喊話,「五年內超越聯發科」。

趙偉國公開向台灣半導體產業嗆聲挑戰,如果購併聯發科,馬上少奮鬥五年!

聯發科在哪些領域領先展訊,最明顯的地方有以下幾項:第一,高階產品和品牌布局。聯發科今年高階產品到位,因此啟動品牌工程,拉高產品價值。

「蘋果用的是Cat 6 Modem(基頻技術),現在我們也有。」一位聯發科員工分析,「現在我們在多核技術上做得很好。」他分析,現在聯發科內部成立專責部門,持續研發更新的通訊技術,今年研發工程師人數超過一萬人,目標是與無線通訊的老大高通決戰。

聯發科今年推出Helio(太陽神)品牌,直接跟終端消費者溝通,不但成功在八核處理器推出時引起話題,也給消費者「聯發科晶片比別家快」的印象,一位聯 發科員工觀察,「如果以前手上沒有高階產品,根本無法推品牌。」聯發科在技術上和對手高通的差距正在縮小,蔡明介要用品牌,拉開和對手的距離。

蔡明介善意回應,要擺脫殺價競爭第二,國際化布局。蔡明介的另一個祕密武器則是新興市場,目前聯發科和步步高等中國手機品牌合作,不斷拓展中國之外的銷售市場,像在南美洲,聯發科的成長就相當明顯,聯發科甚至直接和當地電信業者合作。但展訊國際化布局仍不如聯發科。

以印度為例,4G換機潮才正要開始,今年前兩季,印度市場規模就成長四四%,達到二六七○萬支。

聯發科策略是,就算降價,也要保持在中國、印度市場的市占率,等消費者習慣用聯發科的產品,再學英特爾不斷升級,把更好、更快的手機放進消費者手裡,拉高公司的獲利率。

該不該接受紫光的投資邀約,知名分析師陸行之認為,紫光下一步,有可能將展訊和銳迪科六○%到八○%的股份(其中英特爾持有二○%),賣給聯發科,改持有聯發科二○%到三○%股權,紫光等於套現二十七億美元,再投資到聯發科身上。

「紫光如果成功收購聯發科,高通無疑將是最大輸家。」陸行之表示,和紫光合作,聯發科可以擺脫和展訊的殺價戰,專心對抗高通,未來五到十年掌握中國市場,而且價格更好,紫光則能換到聯發科二到三成的股份,增加海外收益。

開放投資,不見得一定會失去主控權,也可能換到更大舞台,這也是為什麼,蔡明介積極回應紫光的關鍵。

撰文 / 林宏達、顏喻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43

兵行險招 萬科深鐵重組預案的三步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0415.html

2015年年中,高舉杠桿而來的寶能系打破了萬科自1994年君萬之爭以來21年的平靜。長期固守的利益壁壘解構後,萬科的命運走向未知。

無論是持股24.26%的寶能、15.23%的華潤,抑或是6.18%的安邦,都對萬科各有所求。萬科的行業地位決定了這並非一場僅以資本為導向的簡單商戰,資本入侵後上市公司本身的股權結構漏洞、管理層與大股東之間的矛盾、央企在資本市場中的決策搖擺效率低下、監管部門對資金的監管能力不足等問題暴露無遺。

2015年12月18日,萬科開始停牌;3月12日,萬科宣布引入深圳地鐵;至6月17日,萬科董事會審議重組預案並公諸於眾,股權爭奪戰正式進入深水區,而華潤在董事會上投出的反對票進一步加劇重組的不確定性。雞毛滿地。

距離能決定萬科未來走向的股東大會還有四個月時間,股權爭奪戰中的每一方都在爭取贏面。6月19日,萬科高級副總裁譚華傑、董秘朱旭召開萬科深鐵交易預案電話會議,意欲爭取更多投資者的支持。

大佬林立,終於有人想起中小股東。截至停牌前,萬科前十位股東持股總比例為55.4%,公眾股東占比為44.6%。撥開層層相扣的關系鏈,剔除大股東間或截然相反的態度和訴求,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作出上市公司利益最大化的決定是商戰的共同本質。

目前,萬科於6月17日公布的交易預案是唯一可討論的對象,承載了當前所有爭議的焦點。

先進行回顧。6月17日晚,萬科通過H股發布重組預案公告,擬以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深鐵持有的前海國際100%股權。前海國際是深圳地鐵集團的全資子公司,主要資產是分別位於深圳前海樞紐和安托山的三宗地塊。

交易初步定價為456.13億元,萬科擬定向發行28.7億股A股來支付,每股15.88元,為定價基準日前60個交易日股票交易均價的93.61%。對比萬科A停牌前的收盤價24.43元,以及6月17日萬科H的收盤價17.52港元,發行價分別折價35%、溢價7%。

需提醒的是,交易的方式和對價是華潤集團反對的焦點所在,而對於引入交易對象深圳地鐵華潤是同意的。目前,萬科董事會11個席位中,華潤集團占去3個席位,是惟一在董事會中具有話語權的大股東。6月17日下午,萬科一董會議召開,華潤投出3張反對票。此外,獨立董事張利平作出“回避”決定,其余7名董事均投贊成票。董事會通過的這份重組預案是否有法律效力也是華潤目前爭論對象之一,此處略過不表,因究其根本,華潤發難的真正原因在於預案本身。

6月19日晚,譚華傑在萬科深鐵交易預案電話會議中表示,對於預案,目前有幾點爭議,包括引進深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交易的方式和對價。

深鐵是何許人也?

國資委旗下,深圳軌道交通建設的主力軍。截至目前,深圳正在運營的軌道交通線路總計5條共178公里,其中4條約158公里線路都由深鐵建設運營。深鐵以“軌道+物業”為主要開發模式,深圳市政府無償劃撥地鐵上蓋或沿線物業予以深圳地鐵作為其建設地鐵線路的支付對價。

目前,深鐵在建項目規劃建面380萬平米,累計銷售超180億元,在深圳取得10塊土地,全位於核心位置或樞紐地段。據規劃,至2030年,深圳地鐵累計總建設里程將達1000公里,首批規劃建設11個項目。其中7條新線規劃6個車輛段、6個停車場具備上蓋物業開發的可能,可開發物業面積達400萬平以上。深鐵的土地儲備規模和質量都居於行業前列,並且隨著交通軌道建設的推進,優質土儲將不斷增加。

譚華傑表示,深圳地價太高,萬科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困境,買地太貴不買地就被迫退出城市。他說,誰能綁定深鐵地鐵誰就贏,此事關乎萬科生死。

但投資者質疑的是與深鐵合作的可持續性。僅憑3宗土地註入就能成為發展30年的龍頭房企萬科的最大股東?註入三宗地以後,就能保證就此綁定深鐵?

譚華傑回應投資者,只有向深鐵增發才能把深鐵和萬科的利益捆綁在一起,但是此次註入土地之後,未來與深鐵與何種方式繼續合作萬科還沒想好。至於交易方式和對價,都是和深鐵商量後,萬科管理層所能爭取到的最好結果。深鐵排斥現金收購,只同意增發股票成為萬科大股東。

需註意的是,增發後,H股占比將下降至9.45%,低於香港聯交所規定的公眾股占比不低於10%的紅線。萬科需發行H股以滿足最低流通股比例要求,但交易能否獲得股東批準仍不確定。

孤註一擲,用三宗地來對賭明天,這是萬科管理層兵行險著的第一步。

地鐵上蓋物業普遍開發周期長,萬科擬收購的3宗地共2個項目最快也要2018年才能入市。招商證券作出測算,2016年和2017年,由於股本增加,萬科EPS被攤薄20%左右。但從中長期看,項目將在18年之後的幾年陸續結算,註入的兩個項目潛在凈利貢獻達300億量級。

在短期和長期利益中作出取舍,這是萬科管理層為重組預案走出的第二步,利於長期盤踞的大股東但考驗中短線投資者的耐心。

深鐵是何許人?(網絡資料圖)

電話會議上,投資者問譚華傑,方案能否在交易方式上作修改,譬如以股權+現金的形式收購。沒有答案,譚華傑表示修改方案並不是他的工作範圍。那麽既然是召開以預案為主題的電話會議,負責預案的高管為何不出席參加,依然沒有答案。

華潤的態度已足夠明顯,公開喊話稱,倘若不修改方案,董事會二次會議上和股東大會上將繼續投出反對票。

參照董事會第一會議來討論華潤手上的三張票是否能左右方案的通過。萬科的三個董事王石、郁亮、王文金必然同意方案,而從獨立董事華生、羅君美、海聞也會通過議案。根據2/3以上人數通過原則,焦點在於獨立董事張利平,張利平是否是關聯交易的董事將決定投票結果。如果張利平“回避”票數有效,華潤的反對無法阻止預案提交到股東大會的層面。

從董事會一次會議到二次會議還有近兩個月時間,已經律師提出程序異議的華潤能否利用法律來解決“懸疑”仍有待觀察。此外,在這兩個月期間,萬科是否將考慮華潤的意見,取得深鐵的同意來修改預案,減少預案推行阻力也是另一種不確定性。

這是屬於完善方案和爭取支持的兩個月,也是充滿變數的兩個月,這是重組預案暫時無法得到投資者信心的第三步。

不確定性太近,明朗的未來太遠。萬科停牌一年間,大盤系統性大跌甚至出現熔斷,複牌後有強烈的補跌預期。高位進入的投資者需要信心,需要一份以上市公司的利益最大化為宗旨的重組方案,至於誰是第一大股東誰在收購案中爭得輸贏並不那麽重要。

各方勢力仍在博弈,觀點激烈交鋒中,已複牌的萬科H股股東已用腳投票。6月20日,萬科(02202.HK)收盤價格為17港元,跌幅最高達3.5%,幾乎是三個月以來最大跌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28

拍一整年電視劇的錢投資演唱會 當代東方這步棋走得驚心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9-19/1149109.html

每經影視記者 蓋源源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持續收購影院,投資時尚節目、數據服務等產業衍生公司,建設愛情主題特色小鎮(《影視公司為何搞不賺錢的特色小鎮 當代東方:因為愛情》),再加上已有的影視劇制作,當代東方(000673)打造影視文化全產業鏈的野心可見。幾天前,當代東方又公告稱要投資明星演唱會,而且出手不凡,從2017年8月至2020年12月31日的合作期內,對演唱會的總投資高達6至9億元。若以下限6億元,這幾乎是當代東方2016年度投資制作好幾部大劇的成本。

▲當代東方《關於公司簽訂重大合同的補充公告》截圖

公司稱,演唱會授權方單場盈利分成比例為利潤的20%,這意味著當代東方每場能拿走80%的利潤。看上去這筆大買賣似乎不錯。但是每經影視(微信: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這份重大合同還有不清晰的細節,尚不能明確其盈利前景,而且熟悉演藝市場的業內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演唱會並不是想象中那麽好賺錢。少數大明星的演唱會一票難求,但成本也較高。在演出圈,很少有億萬富翁。”

1、演唱會明星指向王力宏

當代東方是與一家註冊於開曼群島的公司Hongsheng Culture Holdings Ltd簽訂了《<世界巡回演唱會>代理合同》。合同期限是從2017年8月至2020年12月31日止。當代東方預計本次演唱會總投資為6至9億元,其中演唱會制作費用3.5億元。

甲方Hongsheng Culture Holdings Ltd擁有演唱會代理授權,負責演出節目內容設計及制作,以及演唱會的整體制作方案、設備租賃調試,甲方單場盈利分成比例為單場演唱會利潤的20%。

當代東方負責演唱會票務事宜及收益、贊助事宜及收益,以及安保、落地執行等費用。按照合同約定,當代東方將拿走單場演唱會80%的利潤。

投資這麽大的世界巡演,主角是誰?公告發布後,引發不少猜測。演藝界人士、不少鐵桿粉絲認為,從甲方公司的名稱“Hongsheng”看,這位明星歌手是王力宏。王力宏的音樂事務主要由一家名為“宏聲音樂”的公司主導。


▲王力宏演唱會(視覺中國/圖)

今年7月,臺灣地區的媒體報道稱,王力宏的老婆王靚蕾插手把關演唱會,死磕細節嚇跑演唱會承辦商,傳聞雙方原定合作超過60場次,最後合作告吹讓王力宏損失上億元新臺幣唱酬。不過,宏聲音樂否認這一傳聞,表示“這是不實報道,新的巡演已經選定合作方,在如火如荼制作中!”

就在當代東方公告次日,王力宏首張迷你專輯《A.I.愛:第一集》正式發行,而他的世界巡回演唱會據悉將於2018年開啟。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就本次合作方的具體情況詢問公司相關人士,對方對王力宏不置可否,只是說:“以公告為準。”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同時撥打了王力宏經紀人鳳琴的電話,電話無人接聽。

當代東方此前還未開展過演唱會業務,公司對這次合作表達了美好的願景,“本次合同簽署是公司首次與一線藝人開展演唱會業務的合作,有助於公司整合國內外演出資源、票務資源,占有演出市場份額,從而更好地提升公司的品牌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

2、主業是什麽?演唱會投入相當於2016年度電視劇總投資

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盡管合作期限三年多,當代東方這筆投資也算相當豪氣。以投資下限6億元為例,這相當於公司2016年度投資制作電視劇的全部支出。2016年度,當代東方制作了《軍師聯盟》《北京遇上西雅圖》兩部大劇和同期網絡劇播放量第一的《熱血長安》等,總投入5.91億元,占營業成本比重達85.32%。


▲《軍師聯盟》豆瓣評分8.1分(豆瓣/圖)

電視劇是當代東方目前主要依賴的經營板塊,2016年度電視劇收入8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為81.22%。2017年上半年,電視劇收入1.09億元,毛利率61.40%。

當代東方去年引入商業演唱會團隊成立了“當代亞美”,並在今年5月與擁有孫楠、周曉鷗等音樂人資源的燦天文化共同投資設立百盈影業,顯出要朝音樂領域擴張的意圖。但到目前為止,當代東方還沒有操辦演唱會的實際經驗。如今,卻要把一筆相當大體量的資金用於投資演唱會,真是大膽的一步棋。

當代東方未來要發展的主營業務到底是什麽?隨著公司不斷並購投資,這點卻變得不那麽清晰。2016年度,公司投資了8家公司,涉及影院投資管理、創業投資咨詢、版權運營、新媒體運營、演唱會等。2017年上半年,公司進一步表示,在深耕內容、渠道等業務的同時,圍繞產業衍生布局新設多家業務子公司。


▲當代東方制作的《熱血長安》播出時,排在同期網劇播放量全網第一

當代東方跨界轉型以來,常提及致力於打造影視文化全產業鏈,所謂“泛娛樂”的概念在文化產業屢見不鮮,業內人士指出:“文化產業有這麽一些都提出想要打造全產業鏈的公司,但它們依賴的核心主業又是什麽?有沒有支撐穩定經營,可持續盈利的業務板塊?”

3、成本高企推高票價 演唱會沒那麽好賺錢

當代東方稱,本次合同涉及金額較大,將會對公司未來的經營和業績產生一定影響,公司已從合同條款上進行了嚴格約定,風險可控。看上去,這筆大買賣前景可期,但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目前這份大合同還有一些並不清晰的地方,或許會影響它的盈利預期。

公告稱,巡演範圍是全球,具體演出國家、地區及城市依照附件一規定。附件一即《<世界巡回演唱會>代理合同》,然後並未隨公告一起公布。公司相關人士在接受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采訪時表示:“還在列計劃,具體演出場次需要以公告為準。”

如果按照臺灣地區媒體此前曝光的超過60場次,若按6億元投資額,每場投資成本約1000萬元。熟悉演藝市場的業內人士告訴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單場演唱會成本千萬,已經是頂級明星的標準,是非常豪華的。”


▲演唱會現場(視覺中國/圖)

然而,花6~9億元重註演唱會,盈利成算又有多少?演藝圈的資深人士表示,演唱會並非那麽好賺錢,“這要看藝人在當今演藝市場的影響力,這是票房保障,其次還有贊助招商。目前,演唱會主要通過門票和贊助來覆蓋成本。”至於處於商業雛形的在線演唱會,涉及新媒體版權銷售,還未成為演唱會主流收入,資深人士表示:“新媒體版權只有大牌藝人才有。比如王菲,2016年底那場演唱會,騰訊拿下直播權花了幾千萬高價。”

演唱會收入結構並未有明顯變化,但目前的市場,明星演唱會成本高企是不爭的事實。除了場地租金、舞臺搭建、安保費用等支出增加外之外,明星及團隊的高昂出場費在成本中占比較大。業內人士說:“千萬級的演唱會,明星出場費至少拿走300~400萬元。這里面還有一些一言難盡的‘竅門’,有的大牌經紀人還有別的要求,讓出場費更高。”

演唱會成本升高,再加上工作票、贈票等隱形成本,主辦方更依賴銷售高價票。據演藝市場相關統計,2016年明星在大型體育場館舉辦演唱會的最低平均票價為300元,最高平均票價約為1300元。一線具有號召力的明星票價更高,如陳奕迅巡演北京站票價為380-1980元,周傑倫巡演北京站票價為280~2280元,“歌神”張學友從2016年至今開啟巡演,多個城市一票難求,最低票價380元,最高1990元。


▲張學友演唱會票價(格瓦拉/圖)

“不管演出商虧還是賺,明星都要拿走約定的唱酬,穩賺不賠。”演藝圈的資深人士告訴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壓力都在承辦的演出商身上,能否賺錢要看明星是誰,有時候即便是高票價也未必利潤豐厚。所以在演出圈,很少有億萬富翁。”

這樣的情況,從一家掛牌新三板的演出經紀公司天視文化曾披露的演唱會內情可見一斑。陳奕迅是近年來炙手可熱的一線演唱會明星,他的演唱會常常是開票就被“秒光”。2014年,陳奕迅分別在福州、廈門開了演唱會,門票收入均過千萬元,毛利率分別為3.14%和7.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6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