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江壯麗東湖秀美 武漢盤活水資源、綠水青山按下發展“快進鍵”

武漢,兩江交匯,湖泊眾多,因江得名,依水而興,保護好江湖生態是武漢可持續發展的生命根基,也成為武漢迎接貴賓的最好名片。

據新華社報道,國家主席習近平27日和28日在武漢東湖賓館同印度總理莫迪舉行非正式會晤。

4月的東湖,春山如黛,煙霞似海。兩國領導人在輕松友好的氣氛中就中印關系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問題全面深入交換意見。

除了東湖,為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武漢近年來把長江大保護作為生命線工程來抓,尤其是去年以來,武漢以“四水共治”為抓手,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持續推進“兩江四岸”綜合整治、湖泊保護治理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共抓長江大保護讓人民暢享綠水青山。“四水共治”後形成的江灘美景也在盎然春意中展現了迷人身姿。

武漢市青山區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因興建國家“一五”重點工程武鋼而建區,逐步發展成為重化工聚集區、老工業基地,近年來正積極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生態環境保護。據新華社報道,習近平乘車途經青山江灘。只見長江水面寬闊,沿岸綠樹成蔭,生態環境宜人。習近平對江灘生態綜合整治工作表示肯定。

保原始生態,城市綠肺獲新生

一水興則百業旺,百業旺則民生足。盤活水資源,相當於按下了綠色生態發展的“快進鍵”。在武漢,如何盤活東湖這顆明珠?一條蜿蜒百里的城市綠道給出了答案。

2016年12月28日,武漢東湖綠道一期建成開通。101.98公里的綠道串聯起東湖磨山、聽濤、落雁、漁光、喻家湖五大景區,形成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郊野道、聽濤道、森林道、白馬道等主題綠道,這片城市綠肺成為市民遊客假期郊遊的新去處。

作為東湖風景區生態保護和系統修複的核心工程,東湖綠道在建設之初就立意:少些人工雕琢,多些自然野趣。

為了不破壞東湖原始生態,由中國一冶承建的郊野道段在施工中選擇了臨湖又盡量避開民宅的區域先行探路。

據介紹,由於荒草叢生,7.3公里的新建道路都是設計和施工人員手持竹篙一點一點探尋、開辟出來的。而施工區域分布有大量魚塘、藕塘和蘆葦蕩,涉水路段長達2.24千米,為保證步道有著堅實的基石基礎,項目部專程從黃石、鄂州調運大塊石材。道路窄,車輛無法進入現場,石塊太重,徒手搬效率又太低。在武漢炎熱的夏天,一冶施工團隊用小車一車車轉運,完成了3.33千米、18萬方拋石擠淤和塊石回填施工任務。最終,眾多“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東湖美景被發掘出來,令遊客們領略到東湖別樣的風景。

事實上,與在陸地上施工有所不同的是,在東湖綠道施工過程中,除了要確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質量,“保證不汙染水環境”更是硬指標。

由央企中冶集團旗下的中國一冶承建的兩座水中橋梁,不僅需要打下數千根支護樁,共計開掘淤泥近3萬立方米,還要不影響水環境。這些淤泥除少量作為擋水防漏物料外,其余的被全部清運離場,對水環境的影響被降到最低。

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發布的最新消息稱,經過多年持續治理,東湖水質顯著提升,郭鄭湖、湯菱湖、團湖、後湖等東湖國控點水質整體呈Ⅲ類水質標準,達到東湖40年來最好水平。

未來,整個大東湖區域的綠道體系將達到124公里,由4條63.5公里主幹線、9條22.5公里次幹線,以及若幹條支線組成,打造“世界級綠道”。

四水共治,十里荒灘變公園

過去說起青山區,人們的第一印象是紅色鋼城,如今來到青山,最直觀的感受莫過於綠色生態。四水共治、海綿城市、生態綠色這些關鍵詞,日漸成為十里鋼城新名片。

在老青山人記憶里,長江南岸的武青長堤,數十年未曾改變——土堤、陡坡,原始杉林遮天蔽日,菜地、沙場、碼頭散布其間,重卡穿梭、塵土飛揚。外地人至此,總覺得到了邊遠郊區,就連青山本地人也習慣稱之為“江邊”。

從“江邊”到“江灘”,一字之差,背後則是一個老工業區“由鋼到水”的“蝶變”之旅。

長期以來,由於以地面硬化為特征的“水泥式攤大餅”城市化加快推動,武漢幾乎陷入逢雨必澇的窘境。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就是要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減少城市洪澇災害及水汙染。

2015年4月,武漢市被國家確定為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而青山區作為全市兩個試點片區之一,將率先進行三年試點建設。

所謂“海綿城市”,說到底就是要讓城市回歸自然。青山江灘按照“似堤非堤”理念,在武漢首創緩坡式堤防,維持原堤高度和外側堤腳不變,放緩坡度,向臨江一側推進約20米。在堤身內部“植入”高10余米、厚0.6米的混凝土防滲墻,確保防洪安全。

中國一冶項目負責人說,傳統江灘就像一道墻,人為分割了江與城,讓人難以親近江景。緩坡式堤防可緩解堤身對觀景視線的阻擋,為坡面綠化帶來更大的空間,使堤內到江邊護岸頂部之間自然過渡,從而擴大城市濱水面的立體空間,將堤與灘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城市、江灘、堤防“三位一體”景觀結構。

防汛能力和生態環境得以提升的同時,百年武青堤變身城市公園,不僅把江景還給市民,未來還將以江灘為平臺,融入文化旅遊元素,按“2+1+N”模式實施規劃建設,將體育、婚慶、版畫小鎮、遊樂區、便利店、停車場等服務設施,通過功能延伸,打造武漢首個“江灘+”文旅商圈。

河湖長終身追責,大保護信息共享

中央推行河長制、全面實施湖長制以來,武漢集中整治解決了一批涉河湖“五亂”突出問題,建立起市、區、街(鄉鎮)三級河長體系,全市622名河湖長到崗履責。但檢查發現,武漢部分河道水體沿岸亂占亂建、亂墾亂種、亂采亂挖、亂倒亂排、亂捕濫撈等問題仍然存在。

近日,武漢發布第1號河湖長令:4月中旬至5月份,開展“春季碧水攻堅戰”,開展清岸坡、清水面、清水底等行動,努力打造河湖治理武漢樣板。同時,河湖長制要全面延伸至村級,今年內實現四級河湖長全覆蓋。

任上擔責,終身追責,亦給各級領導幹部套上生態責任的“緊箍咒”。武漢市率先試點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制度。當領導幹部離任時,必須對其任期內的自然資源資產進行審計。審計采用衛星遙感影像對比分析土地、水利、森林、大氣質量變化,運用無人機技術設備查看湖泊、河流全貌,出動大氣質量、水環境應急監測車對企業排汙、湖泊水質等進行現場抽檢。審計的內容和結果,將納入組織人事部門的幹部檔案實行終身追責。

截至去年,武漢市已有20多名幹部被問責追責和追究刑事責任,其中8人因生活汙水收集系統建設推進不力被撤職處分。

共抓大保護,關鍵在“共”字。武漢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武漢已經與長江中遊城市成立環境信息聯動機制,各地共享監測數據,特別是出現異常情況時,可同步發布預警信息,共同制定應對措施。

(第一財經區域經濟研究中心出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2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