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取消出口许可证制度 今年钢材出口恐难乐观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105/03175713244.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69

蒙牛停用OMP前景未樂觀

2009-02-16  AppleDaily


 

【本 報訊】近日國家質檢總局禁止蒙牛乳業(2319)在旗下特侖蘇牛奶加入OMP(造骨牛奶蛋白),拖累其股價急瀉。蒙牛昨表示,飲用有關牛奶不會危害健康。 衞生部上周亦確認,OMP沒有危害健康,但指OMP不是現行國家衞生標準允許使用的食品原料,蒙牛進口並使用OMP沒有事先申請批准,違反了《食品衞生 法》有關規定。蒙牛總裁楊文俊稱,在售的OMP產品會繼續銷售,而本月2日以後的產品會執行國家相關要求,停止添加OMP。

憂消費者轉購其他品牌

證 券商一致認為,蒙牛產品再度出問題,進一步打擊消費者信心,不排除消費者轉移購買其他品牌如伊利,加上特侖蘇是蒙牛高毛利產品,擔心需要更長時間才復原。 另外,據中國奶業協會網站的數據顯示,內蒙古24個乳品商來自金融機構的總貸款額36億元(人民幣.下同),當地政府提供貼息2766萬元,伊利貸款 19.95億元,蒙牛為15.75億元,合共佔比達99.2%,上述貸款及貼息是政府推動上游乳品農民的措施。蒙牛管理層亦已確認上述貸款額準確。瑞信 指,去年蒙牛取得較佳融資,以備今年不時之需,翻查蒙牛去年中期報告,未償還銀行貸款僅2.65億元,反映下半年貸款額近13億元。該行估計,營運環境疲 弱,預期蒙牛今年有進一步融資需要。該行最近接觸管理層亦確認,今年初開始一直有新增貸款,惟未有披露金額。

瑞信料今年需再融資

中 銀國際上月亦發表報告表示,早前美國私募基金KKR與蒙牛總裁牛根生旗下老牛投資基金,向蒙牛現代牧業共投資2.5億美元,其中KKR佔40%;而蒙牛現 代的實際持有人是蒙牛管理層,同時向蒙牛供應約10%原奶,蒙牛計劃提高該採購比例至30%;蒙牛又稱,會持有小量蒙牛現代股權。這意味蒙牛將入股蒙牛現 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87

兩岸三地:贏錢靠樂觀 因念


2010-02-11  AD





 

今日係年廿八,牛年將盡,是否預示牛市尾聲?這問題可能困擾着不少香港散戶。相比內地,春節假期前後,已經辛苦了一年,管他漲或跌,荷包裏的就要找個地方花他一把,君不見訪港旅客近來特別多,縱使高鐵尚未開通。

上周初,筆者廣東友人訪港,不但玩樂,目的是搞移民手續。友人的投資移民資格,來自過去數年在港股的獲利,加上為方便兩名孩子將來出國讀書,所以耗了10萬元手續費,花了差不多一年時間,終於取得移民資格,今次來港就是領取身份證。筆者當然要一盡地主之誼,實行「三陪」。

其 實友人一家不是首次來港,到那裏逛街購物,那裏耍樂等早已心中有數,筆者只要當個司機就可以,只有酒店和香港人民入境事務處位置,筆者就是能幫上一個忙。 這個兩日一夜的行程,筆者真享受到國家對香港的關愛,平時很少在自己的家園走走,環顧四周,大陸同胞之多,真以為身在神州。這個錯覺,還來自多年絕迹香港 的「小李飛劍」,玩味的,就是連廣東友人也批評這些外省同胞的劣行。

打好基礎等大升

趁着這次機會,筆者問友人對今年股市的看 法,沒想到人人從上月中一直活在悲觀情緒中,友人偏偏非常樂觀,而且有點贊成股市下滑。據他的說法,假如沒有這次「真正」調整,然後鞏固底部,將來如何繼 續大幅度攀升。筆者問他是否手頭沒貨,才會如此「落井下石」,他說非也,還有八成港股、七成A股,但最近的確是換牌機會,如去年看好的行業,今年不一定 好,過去不怎樣的,今年應該是機會。這種反向思維,還是人生樂觀的態度,注定一個投資者成功與否?看官春節有時間可以想想這問題。預祝大家虎年生財有道!

因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98

股市是乐观者的竞技场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87542.html

上期的《乐观者生存》一文,笔者谈到了一组数据:
“在过去十多年间,上证指数总是沿着这样一条轨道线在行走:它的中轴线是国内生产总值÷100,它的上轨线倾向于国内生产总值÷100×2.1,它 的下轨线倾向于国内生产总值÷100×0.6。换言之,每次上证指数的最低点达到国内生产总值÷100×0.6的时候,再熊的熊市也就结束了,而每当上证 指数的最高点等于国内生产总值÷100×2.1时,再牛的牛市也就到头了,社会经济总量的不断提高推动着股票市场的不断上涨。”

因篇幅关系,加之相同观点我在2009年2月28日《第一财经日报》的《中国股市大调整已经结束》中有过详细论述,因而未能详细展开。文章发表后,一位热心读者给编辑发了一份邮件,对这组数据提出如下疑问——

“我特意找了下中国1993年到2009年上证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作了如上的计算,发现算出来的答案不符,比如说,2003年的GDP为 13582300000000元,而2003年的上证指数理论中轴点为1916,13582300000000除以100,我怎么都无法得到1916这个 数值,且不说它们之间零的数目的巨大差异,就算是忽略后面的零,光看不是零的数字,也差得很远。在这里想请教一下,是我的数字找错了,还是什么其他的原 因?如果方便的话,可否提供解答、更为详细的计算以及举一些真实计算的例子。”

在解答前,我先要向读者致歉。

首先是没有把单位说清楚。我们知道,按约定俗成法,我们总是把亿作为GDP单位——连国家统计局都只讲到亿为止,为什么我们还要在后面无端地加上那 么多的零?而指数的单位则是点,GDP÷100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单位关系上的。联系到2003年,就是135823÷100=1358。

其次是没有把时间起点说清楚。该统计是从1994年算起的。1993年前的中国股市还处于新生阶段,无论是流通市值还是总市值,占GDP的比例几乎 都可忽略不计。如截至1992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家数仅50余家,流通市值仅210亿元,总市值刚刚超过1000亿元,为1048亿元。无论是流通市值还 是总市值,占当年26638亿元的GDP总量均可忽略不计。加之民众投资热情高涨,入市资金呈高速喷发状态,股票市场连续出现了两轮失控性上涨。直到 1993年5月开始的大扩容,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状态。因此,在笔者看来,1992年前我国股市与GDP在量上的关系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而1993年 是中国股市从与GDP总量没关系到有关系的一个过渡年。因此,我们把这一关系研究放在了1994年后。

许多读者都知道,在涉及股市与宏观经济关系时,笔者有这样几个观点:

——GDP的升降和公司利润增减无法完全预测股市。

——GDP是经济的宏观指标,股价指数是股市的宏观指标,两个指标理应存在趋势的对应关系。但这种对应不是机械的,从某种方面说,GDP犹如主人, 股价指数犹如主人手中的一条狗,它时而欢快地跑在主人前头,时而沮丧地走在主人后头。但不管是前头还是后头,主人手中的绳子长度决定了股市能够超越宏观经 济的程度。

——宏观经济是正常人,股市是个疯子,疯子的行进步伐和路径是无法和正常人保持一致的。

因此,当我们谈到上证指数与GDP总量关系时,我们也不能做机械的对应式计算:今年GDP总量是多少,所以今年上证指数的中轴就应该是多少点。如是这样,那么股票市场也就太简单了。笔者的计算方法是:

1.算出每月上证指数的月平均值;

2.将当年的GDP总量(以亿为单位,再除以100后)减去上年的GDP总量(以亿为单位,再除以100后),然后将增加值除以12,作为月增加额,再以上年GDP总量为基准,将月增加额逐月加上去,形成月化后的GDP总量以及中轴线;

3.将月化后的GDP总量乘上2.1,作为通道上轨;

4.将月化后的GDP总量乘上0.6,作为通道下轨。

最后将上述4个数据绘制成一个曲线图,这样,关于上证指数与GDP总量的关系图就出来了。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按教科书观点,如果以某一数值为中轴, 那么,围绕这一中轴的上下波动应该是对称的,即上下应该是1:1的关系。这种全对称在别的地方也许是对的,但用在股市上却是错的。因为股票市场存在一个 6:4的比例,即无论涨跌时间还是涨跌幅度,均存在0.6~0.62:0.4~0.38的关系。因此,股票市场本质上是一个偏对称(偏向于上涨)波动的市 场。如此,我们就有了这种图表。

这张图我在2008年9月到2009年2月在很多场合向很多人展示过,并发表在《中国股市大调整已经结束》一文中,目的就是为了说明股市与宏观经济 既密切相关,又不存在机械的对应关系,因为股市是波动的,波动是股市最重要的生命,也是最基本的规律。决定股市运行的第一要素是价位,当股市涨到或跌到了 一定程度,达到了宏观经济这个主人手中的绳子长度时,哪怕经济形势再好或再坏,股市也到头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万种行情归于价!

第二要素才是宏观形势。比如,2005年的998点和2008年的1664点,一样都跌到了底线,但998点的行情直上云霄;而1664点的行情则仅仅涨到中轴线就戛然而止,原因就在两波行情的宏观形势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以GDP总量除100为中轴,以它的2.1倍为上轨,0.6倍为下轨,这一规律从1994年以来一直是股票市场战略性抉择的最好指 标。但它不一定能保证今后会一直有效,当一国股市的市价总值有效突破GDP的50%之后,股价指数与GDP总量间的比例就会发生重大变化,原来的中轴可能 不再是中轴,而会变成相对的上轨线,原来的上轨线将遥不可及,原来的下轨将变得更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美国股市就是如此(当然,道琼斯指数的中轴线 不是以GDP除以100计算的)。至于中国股市将会如何,目前尚无法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你坚信,股市是有规律的。最重要的规律存在于两个地 方:一个是大家都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地方;一个是大家均未涉及过的领域(这是当年在徽州读书时我的一位老师说的),我们就能及时地找出一种新的对应关系 来。

股票市场本质上是一个乐观者竞技场所——一切投资领域均如此,比试的仅仅是谁更能将它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度内,更能成为一个理智的乐观主义者。一切悲观主义在这里都是没有出路的,哪怕曾风云一时,也仅仅一时而已。

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每个人来讲都很重要。比如,近些年来,在我国财经界和评论界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以散布悲观主义为己任——无论对房市、股市还是 宏观经济;无论对错,对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和决策均一概持否定与攻击态度;以拾洋人牙慧妄自菲薄为能事,赢得广大弱势群体的共鸣与追捧,成为著名财经评论 人,又是签名售书,又是高价演讲,名利双收。而广大信众与追随者,除了能获得一些心理抚慰,释放一些胸中郁气外,实际所得只能是既错过了房市行情,又错过 了股市行情。错过之后只能再去经受相同的心理抚慰,再次错过相同的机会……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位名将之子,也是我原来的顶头上司。他曾对我说过这样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多头上的!话虽然有点绝对,但这么多年来,他在股市中都一直生存得很好。

(作者为上海金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兼运营总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63

樂觀是最大的本錢 黎智英

2010-11-06  NM




我從未見過一個成功的生意人是悲 觀的。做生意必有風險,悲觀的人只看到風險卻看不到機會。我也從來未見過被稱譽為末日博士的投資專家而又同時是出色的投資者。事實上這樣的專家通常都是爛 透的投資者。當中的道理跟悲觀的生意人一樣,他們只看到世界末日的來臨,而沒有想到人類的物質文明是一直在進步,世界的明天只會更好。

幾年前在美國羅省機場的貴賓室碰見高科技翹楚John Chen,我問他最近怎樣了?他說周身麻煩,頭頭碰着黑。我說:「你紅光滿臉、信心爆棚,悠然自得,不似頭頭碰着黑噃!」「是的,」他說:「困難多多才讓 我看到前面的大機會嘛,是不是?」他這句話令我佩服得連忙猛點頭,連聲說:「是的,是的。」

跟着我躲到貴賓室的另一邊,打電話回港給我的助手Mark,請他立即入些John Chen公司的股票。兩年多後我賺了一個對開有多。哈哈哈哈,有時運氣衝着來,擋也擋不住。當然你也要像John Chen那樣樂觀才成。

有個小朋友想開檔零售生意,找我brainstorming。他一直在做分析、做研究,他跟我說:「這些數據顯示過去四年,這些產品的銷路都有高增長,但過去六個月有部分產品的銷路卻一直在放緩,這是否整個行業放緩的先兆?」我答他:「我不知道。」

他說:「行業過去高速增長,卻沒有同時培養出更多的人才,故此人才嚴重短缺,工資不斷在上漲,這個趨勢如果持續那又怎麼辦?」我答他:「不知道。」

他說:「旺的零售店難找,即使找到租金也很貴,有什麼解決辦法?」我說:「我只知道鋪位旺是生意成功的重要元素,除了付貴租找旺鋪, 別無其他辦法。」他問:「捱不起高昂租金維不住皮費那又怎麼辦?」我說:「不知道。」他說:「你什麼都說不知道,那麼我該怎麼辦?」我說:「我真的不知 道,因為我不是神仙啊。」

這些拿了MBA、在商人銀行做過幾年的年輕人,創業起來真是困難重重。最大的困難是他們誤解做生意到底是什麼的一回事,他們以為做生意便是打算盤,是可以憑分析、計劃預知未來。

做生意其實是像農夫播種那樣,揀到肥沃的土地(這就正如這位小朋友找到的高增長的行業),選擇好有銷路的農產品和優良的種籽(猶如揀到個旺鋪),然後默默耕耘。他不會問蝗蟲來了怎麼辦?一場狂風暴雨,所有種籽、肥田料不是都泡湯了嗎?

務農為生的人不會有這樣的顧慮,要活下去好歹便要耕種。兵來將擋,風來樹擋,有蝗蟲、暴風雨來就只好認命了,除此之外又還有別的辦法嗎?難道畏首畏尾,繑 起手什麼也不做嗎?盤古初開便不知有過多少風風雨雨,可是世世代不都有農夫養活我們到現在嗎?假如可以這樣去想,做農夫又有什麼好怕的。

小朋友見十問我有九說不知道,臉紅耳熱,神情有點鼓躁,似有告辭之意。我不想他空手而回,於是安慰他說:「你揀的行業看來往後幾年都會有高增長的,故此大體上你的分析是正確的。只不過你太害怕失敗了,希望可以憑分析和計劃來排除一切可能帶來失敗的因素。

「這個想法是錯誤的。沒有人可以排除失敗的可能性,不會失敗、蝕本的生意便沒有賺錢的潛質。做這樣的生意怎可能成功?創業便要接受有失敗的可能性,因為創業永遠蘊藏了無數的未知之數。這又不僅是創業而已,所有生意經營都永遠是個未知之數。」

說到底這孩子聰明,也讀飽書,又在商人銀行做過,見過世面。聽了我這番話,似有所得,神情較前輕鬆,眼神專注了。我繼續說:「創業便是學習做生意,這不僅 是對你這樣的新丁而言,對老行尊亦一樣,因為所有新創的事業都有新的市場定位、新的時空,因而有它獨有的困難,這些困難要以創新的方法來解決。

「你不要以為自己不熟行便會給業界中人或老行尊比下去了。不,你不用像他們那樣背負由過去的事業形成的包袱,那反而是個優勢。是的,他們對行業有認識,但 這些都是對過去的認識,對行業的將來這些認識是沒有用的;人天生惰性因循,對過去的認識甚至不難成為陋習,因而是他們的包袱,成為他們適應新的環境的累 贅。」

聽到我這樣說,他像是打了口強心針那樣。他的右手本來搭在椅背靠後坐着,這個時候他輕鬆起來,探身到茶几端茶。向前傾斜,他跟我靠得更近,我見到他臉上泛起笑容、眼神閃耀着自信,客廳恍似驟然寬敞光猛了。我笑了,他也笑了。

我問他要不要吃點水果,他說不要,我繼續跟他說:「創業是學做生意,那就像學游泳,你要跳到水裡去,不能坐在armchair(扶手椅)上憑分析、理論學 曉游泳。做生意也一樣,你要每日都投入經營的困難中去學習。解決每日遇到的困難,從中逐步創造出一盤新的生意,逐漸把自己鍛鍊為出色的企業家。」

這時候他活躍了起來,忍不住插嘴:「我需要什麼的策略去探索生意是否朝着正確的方向發展?」唔,他的確是商學院、商人銀行訓練出來的,不管什麼事情都要有個明確的方向和策略,彷彿不能預知未來也就前無去路了。

「不,你不需要有明確的策略和方向,市場是個朝令夕改的環境,它既沒有策略也沒有方向,更不會一成不變。市場是千變萬化的,做生意便要使出千變萬化的策略和方向來適應。」

聽到我這樣說,他變得有點兒迷惘和不耐煩,搶着問:「那麼我的生意不是變得沒有策略和方向了嗎?」「不,你是會有策略有方向的,只不過你不知道明確的策略 是什麼?長遠的方向在哪裡?因為兩者都一直在變。」我答。我看得出他給我弄得摸不着頭腦,有點侷促了。為了讓他平伏心情,我去拿了盤水果,泡了壺新茶;吃 過水果、呷了幾啖新茶,見他情緒鬆弛了,我才再繼續說下去。

「你要知道,業務到了某一個階段,你便自然會知道該選擇哪些困難去解決,因為這些困難擋着去路,要解決了生意才能前進,解決眼前的困難便是你當前的策略了,所謂策略就是針對凸顯的困難。

「至於生意的方向就更簡單了。每解決一個困難,生意便是朝着正確的方向邁進一步,因為你所解決的困難都是由實際的市場的需求所衍生的,故此每解決了一個困 難,也就等於朝滿足市場需求的正確方向跨進一步。一步一步解決問題,也就是在朝着滿足市場需求的正確方向發展。現在你應該明白,在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在這 個局限下,一步步解決眼前困難是做生意唯一可行的策略和方向。」

他恍然大悟,問我還有什麼忠告。我說:「永遠保持樂觀,尤其是在生意上面對重重困難的時候。樂觀的態度是你最大的本錢。」聽到我這樣說,他點點頭,綻開笑容,握着我的手,謝過我,昂然闊步離開了。我滿心歡喜的看着他的背影往康莊的大道上走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05

樂觀才有前途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_sub/art_main.php?&iss_id=20111004&sec_id=12187389&art_id=15670628&cat_id=255&coln_id=22

基金A今日位居要職,但佢想當年,亦是窮學生一名,全憑自己夠勤力,捱上嚟嘅,所以佢對一啲八十後,九十後呻 冇機會上進,不以為然,佢認為只識呻,不識做之人,必然冇前途。有云昔日機會多,基金A之獅子山下故事,已成神話,講吓都俾人笑喎。但林奮強就堅持話唔 係,今天三十歲以下年青人比上一代嘅年青人(林奮強一代,今年五十歲)有更多機會,只要香港能握緊未來五年嘅話。林奮強除咗寫報告,發表文章見記者之外, 更與佢嘅八位八十後研究助理落區宣揚「香港黃金五十」嘅理念,分別在九月廿六日至十月二十日,於柴灣、元朗、荃灣、灣仔開咗五場交流會,面對年青人及街坊 群眾,討論佢地嘅報告。喺十月四日仲會移師沙田佛教覺光法師中學,十月六日於天后庇理羅士女子中學,十月七日灣仔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繼續辦街坊交流 會。林奮強話頭幾場有過千人參加,反應良好,討論熱烈,希望在餘下三場,有更熱鬧嘅討論。有意參加者,可打電話到 25280026查詢、登記,或自行上網http://www.hkgolden50.org報名。

點解話現時年輕人嘅機會更多呢?無他者,中國開放市場吖嘛,基金A出道之時,香港 金融服務限於一地,五千萬美元已是天文數字,今天香港服務十三億人市場,任何一個有體面嘅私募、股票基金都有十億八億美元,規模之大,三十年前無法想像。 翻查數字,一九七二年九月底香港嘅銀行存款總額共二百三十一億四千萬元,一九七二年頭十個月有五十五隻新股上市,集資總額共十一億五千萬元,一天成交總額 新紀錄為六億五千九百三十四萬元,現在睇番轉頭,呢啲數字真係濕碎到極。有前途之人一定係樂觀之人,如果成日掛住反增長,反興建新事物,唔剩止自己冇前 途,下一代人更加生活艱難。悲觀派與停滯派從來都被時代淘汰,三十歲未夠就埋怨將來冇機會,不如阿爸嗰代,好難得人同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31

投資者應該悲觀還是樂觀 枯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0m8p.html

作者:劉軍寧
心靈可以把地獄變成天堂,也可以把天堂變成地獄。──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

在聖經舊約中,雅各的兒子約瑟受到多位哥哥的嫉妒,被他們設局推入大坑等死。不久,正好一支商隊路過,有人搭救了他,但將他賣到埃及為奴。在埃及,他又遭 人嫉妒,受陷害身陷囹圄。約瑟有一萬個理由悲觀、絕望。然而,他沒有。在監獄中,他學會了解夢,並因此受到法老的賞識,當上了全權的大臣。後來約瑟寬恕了 他幾位哥哥的罪惡,並對他們說,從前你們是要來害我的,但神的意思原來是好的,成就了我今日的光景。

原來,約瑟所遭遇到的都是上天派來的天使,只不過其中有些戴著魔鬼的面具而已。

“悲觀”雖然不是一個金融投資方面的專業術語,卻是在財經新聞和投資分析中最常見到的詞之一。從某種角度看,看待世界的哲學只有兩種:樂觀主義哲學與悲觀主義哲學。看待投資的哲學也只有兩種:樂觀主義投資哲學與悲觀主義投資哲學。

對投資者而言,到底應該是樂觀,還是悲觀?有人或許會試圖用辯証法來回答這個問題:該樂觀時樂觀,該悲觀時悲觀;既不要樂觀,也不要悲觀;既要樂觀也要悲觀。但這是辯証法還是詭辯法?是讓人更明白還是更糊塗?辯証法沒有能夠提供有效的、可行的答案。

樂觀主義分兩種:一種是一廂情願的、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一種是審慎的、謙卑的、保守的樂觀主義。極端的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相通,前者往往是後者的序曲。樂觀與悲觀之間的選擇是一個常識性的選擇,如果你不知道該樂觀還是悲觀,那你看看周圍的人際環境,你是願意與樂觀的投資者共事,還是願意與悲觀的投資者共事?你願意投資對其前景樂觀的公司,還是對其前景悲觀的公司?你是喜歡周圍的人總是面帶微笑,還是總是愁眉苦臉?

可取的選擇,一定是願意與審慎的樂觀主義者共事。你的同事們也是如此,只有你是審慎的樂觀主義者,他們才願意與你共事。

有人可能會說,不是我想悲觀,但是所發生的事情,的確無法讓我樂觀,面對悲觀的事實,我們必須實事求是。但是,保守主義都是所謂的唯心主義者,認為態度比事實重要。態度是心靈的粉刷,這把粉刷把事實刷成什麼顏色,事實就是什麼顏色。

一個人是否樂觀,與所發生的事之間的關系,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因為,你去找什麼,你就能找到什麼。你去街上找垃圾,肯定能找到,拾荒者在街上找能換錢的 廢品,從不空手而回;你要找死胡同,死胡同就在眼前;你要去找通衢,通衢也在眼前。你去找悲觀,悲觀唾手可得;找樂觀,樂觀隨處都是。甚至在人性中,你想 找什麼,也能找到什麼。所以,千萬不要去假定整個世界在處處與你作對,假定你一生下來,頭上就陰雲密布。

樂觀的人關注的是機遇,悲觀的人關注的是障礙。為了証明自己正確,樂觀的人期待成功,悲觀的人期待失敗。價值投資者把自己的洞察力都用去找價值,自信而樂觀地去找。樂觀主義身處隧道的盡頭,仍然在尋找光線。悲觀主義把自己看作是結果,認為自己是被決定的,樂觀主義把自己看作是原因,認為自己能決定結果。不要糾纏於什麼發生在你身上,而是你能讓什麼發生。

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Seneca)說過:心要讓眼瞎的時候,眼是什麼都看不見的(Eyes will not see when the heart wishes them to be blind.)。一個悲觀的人,常常無視樂觀的東西,更不會去把悲觀的變成樂觀的。他總是能找到許多悲觀的理由和事實。

我們不得不承認,其中許多理由和事實常常是成立的。大多數人很唯物、實事求是,把難題當難題,把機會當機會。但是,有少數人,他們很唯心、很樂觀,拒絕實 事求是,偏偏要把難題看作成難逢的機會,並最終成功地把它們變為機會。一個悲觀的人是把機會變成難題的人,一個樂觀的人是把難題看成機會的人。對樂觀者來 說,不論多麼悲觀的事,如果要從中尋找樂觀,不僅能找到,而且會不斷湧現。

一個人能控制的不是讓什麼發生,不讓什麼發生,而是對所發生事件的態度。如果你樂觀,你就能找到希望;如果你悲觀,你就失望,乃至絕望。樂觀是務實的,而悲觀是不務實的,務虛的。悲觀不是鼓勵而是阻止你去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會讓你猶豫不決,浪費時間,浪費機會。而這兩個,都是每個人所浪費不起的。

樂觀積極的態度能產生積極的能量。樂觀主義者,無視悲觀的,尋找並盯住樂觀的,進而把悲觀的變成樂觀的。面對難題,是集中在難上,還是集中在解決方案上? 如果發生了什麼,冷靜下來認真評估,創造性地思維,採取合理的措施,爭取好的結果,每一次禍事都會讓樂觀主義者登上一個大台階。1989年,巴菲特在一封 信中寫道:我足夠樂觀地期望,我生命中最有意義的篇章還有翻開。現在看來,巴菲特的樂觀是有道理的,價值投資者的樂觀也是有道理的。

衡量一個人、一個投資者的智慧與境界,就是看他能否從萬事萬物中找到好的、令人樂觀的一面。如果你是審慎而堅定的樂觀主義者,那就不妨進行長線的價值投資;如果你是個悲觀主義者,你只能去進行短線的投機,因為機會稍縱即逝,陷阱無處不在。審慎的樂觀是最簡單也最富饒的投資智慧,比投資技能重要千萬倍。它不僅讓你成功,而且能救命。炒股失敗跳樓的絕不可能是價值投資者,當然也不是樂觀主義者。

英國詩人彌爾頓說過:心靈可以把地獄變成天堂,也可以把天堂變成地獄。簡而言之,即使是地獄,也要把它變成天堂。理性的樂觀主義者準備好最壞的,爭取最好的。前者讓你理性,後者讓你樂觀。

我個人的信條是,當發現有魔鬼從後門溜進來的時候,一定要先確定,他們是不是面戴魔鬼面具的天使。與期待天使相比,我更期待戴著天使面具的魔鬼。遇見天使,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而遇見戴著天使面具的魔鬼,我必須把這件事變成好事,這樣,我的成就與成就感也大得多。在証券市場,熊市對悲觀主義者來說絕對是魔鬼,而對樂觀的價值投資者來說,不過是戴著魔鬼面具的天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11

2012年服裝行業增速將繼續回落 出口尚不樂觀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2/5NNDE4XzM5ODc5Ng.html

據經濟之聲《交易實況》報導,東海證券分析師張先萍做客《交易實況》,為大家解讀紡織服裝行業投資機會。張先萍認為,今年服裝行業增速也將回落。

  主持人:您覺得2012年服裝行業會比紡織業好嗎?

  張先萍:我們對服裝行業今年的判斷大體也跟服裝業一樣,認為它2012年的增速還是會回落。

  主持人:究其原因,服裝行業景氣度受什麼影響?

   張先萍:服裝行業景氣度還是受到消費需求跟價格的影響,我們把服裝行業細分成兩塊,一個是服裝內銷,一塊是服裝出口。從服裝內銷的角度來看,2011年 其實國內的服裝銷售增長主要還是來自於服裝價格的提升,2011年服裝的銷售、零售增長了23%,但是其中約18%是來自於價格的提升,其實服裝真正的銷 售量增長得並不多。根據對一些服裝品牌廠商的瞭解,預計今年他們的價格增幅約6%-10%。預計今年整個終端促銷活動會加大,成交價漲幅約5%-8%。因 為價的漲幅略有下滑,可能會帶動量略有提升。所以我們整個的判斷是今年服裝內銷這一塊的增速是15%-18%,相對於2011年大概回落了5個百分點。 2011年其實服裝整個的出口金額增長了23%,但這也是主要靠價格的增長,價格增長了將近40%。

  主持人:出口這方面怎麼預判?

  張先萍:出口總的來說還不是特別樂觀,一方面今年歐美國家消費會不會放緩,第二塊是現在國內的訂單繼續向東南亞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的趨勢比較明顯。去年(2011年)整個服裝出口的數量同比下滑了13%,所以我們對今年服裝的出口相對來說保持不是特別樂觀的態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55

齊海濤:單靠低成本的軟件外包企業前景不容樂觀

http://xueqiu.com/1287305957/21541972

雪球此今日(3月6號)邀請到中國外包網CEO齊海濤,與大家交流中國軟件外包行業投資機會話題,以下為訪談內容整理,欲與齊先生直接交流,請直接@齊海濤 

 

1、談美股上市軟件外包公司:

$軟通動力(ISS)$  $文思信息(VIT)$   $海輝軟件(HSFT)$

 

提問:$文思信息(VIT)$Q4營收$8720萬,淨利潤大減至$490萬美元。$海輝軟件(HSFT)$Q4營收6490萬美元,淨利潤大漲至$680萬美元 。為何不同企業之間差距會這麼大?

齊:1、企業內部的經營基礎不同;2、經營策略和發展策略不同;3、訂單的質量不同。兩家企業相對而言,文思經營更積極,擴大規模是策略主線;海輝相對更均衡,更強調規模與收益並重。btw,這二個企業都是我非常看好的外包企業。

 

雪球網友提問:那您怎麼看$軟通動力(ISS)$,有些人認為其發展有點激進

齊:呵呵,是有這種說法。做企業本身就是一個平衡的藝術。當年聯想收購IBM有更多的人說激進呢,關鍵在於把控的能力。

 

提問:請問從您的角度看,軟通動力相對於其他競爭對手其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謝謝

齊: 客觀來說,在目前階段中國外包企業,哪怕是TOPs的外包企業,也還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比較競爭優勢領域。軟通是我非常敬佩的一個外包企業, 在過去的五年裡面實現了高速的發展。最核心的一點,我個人的體會是劉總對機會的把握和企業高速發展情況下對企業架構和流程的把握。

 

提問:您怎麼看東南融通事件對中國外包行業的影響?是否只是個案?

齊:東南融通事件絕不是個案。中外會計準則的差異以及中國企業對於誠信、經營守則的理解都有問題。這個事件導致了中國企業(包括外包企業)在海外上市時間窗的關閉(博彥已經回歸國內上市了)、海外上市企業股價大跌,中國企業集體誠信喪失等等。

其影響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短期對於海外上市外包企業以及離岸外包企業獲得國際訂單造成了衝擊,特別是品牌的損失很大;中短期看,中國企業需要這樣的教訓來熟悉海外市場的遊戲規則,從而加強內控和品牌建設,因此對於企業發展是好事;3、這個事件也不需要過分強調和強化,2008年印度出現的薩蒂揚造假事件,與東南融通非常類此,當時也對印度外包產業造成了很大衝擊,現在看也沒事了。外包服務關鍵在於自身的服務能力、價格和給客戶帶來的價值。

 

2、談A股上市軟件外包公司:

$東軟集團(SH600718)$ $浙大網新(SH600797)$  

$中國軟件國際(00354)$ $博彥科技(SZ002649)$

 

提問:請問您怎麼看中軟國際和華為最近達成的協議?會如何會改變中國外包行業的格局?

齊:中軟與華為的合資,個人認為是一個趨勢的標誌性事件。其最大的標誌性意義在於中國服務外包產業的格局發生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即行業外的大鱷們開始進場。就是說從以往的外包企業自說自話,自己圈子內的競爭,現在新的player可以進入服務領域了。

從全球的視角下,華為與中軟的合資,與戴爾收購畢博、HP收購EDS、施樂收購ACS一脈相承,是軟硬結合,產品服務化這個大趨勢的體現。

就其影響來看:1、會有越來越多的類華為企業進入外包服務領域,產業競爭格局出現變化;2、軟硬結合的解決方案式的外包服務日趨流行,並會給市場帶來更多的競爭;3、依照華為的風格,合資公司應該只是試水,未來一定會有連續性的動作來加強其外包服務能力。

就這一事件,鼎韜有專門的一篇研究,可以參考:http://www.chnsourcing.com.cn/research-insights/article/24699.html

 

雪球網友提問:華為是很多軟件外包企業的大客戶,您估計和中軟合資以後,華為是否會減少對其他外包公司的分包量?

齊: 這個是必須的,我也瞭解華為內部的訂單會由合資公司華為的人員去打,這樣勝算要大很多。

 

提問:王星先生之前有文章分析博彥科技因為股權分散而導致其發展較為保守,不知道您對這家公司有沒有研究?

齊: 不敢說有多麼深入的研究,博彥是老牌的TOP級外包企業,這些年發展相對穩健,可能從速度上不如其他幾家,不過我更願意理解為這是一種不同的商業策略,畢 竟做企業是一場馬拉松,從企業當家人的角度,持續發展的百年老店其實更是追求的目標。不過從旁觀者的角度,我倒是建議博彥可以關注一下企業在某些細分領域 打造出競爭優勢和競爭力,畢竟發展到一定規模後,企業需要有自己獨特的niche market作為大本營。

 

3、談軟件外包市場

 

提問:請問您覺得純對日的外包領域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什麼?目前來看純做日本企業的離岸外包開發如果要轉型,哪些方面值得嘗試?

齊:對日是中國的傳統優勢領域,因此競爭激烈、層層轉包、利潤率和單價不斷降低;同時日本市場成長緩慢,屬於成熟型市場,在這個市場發展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從企業發展的角度,單純一個市場的風險確實比較大,可以考慮國內市場、歐美市場或者企業自身的軟件產品化,這些都是可以的路徑。具體如何要看企業的自身稟賦能力了。

 

提問:您覺得中國軟件外包未來最大的增長點來自哪裡?國內還是國外?哪個下遊行業會貢獻最多?

齊:內需市場,沒有國內市場,中國外包產業就沒有和世界比肩的機會。金融、電信、政府、醫藥和製造業是最值得關注的領域。

 

雪 球網友提問:想請教一下對國內外包內需前景的看法。現在的外包我們還主要關注離岸外包,發包方都是歐美或者是日韓,國內發包的情況現在怎麼樣,能發展起來 麼?個人覺得國內政府、企業的ITO、BPO空間都很大的啊,但是好像發展很慢。另外有沒有可能我們也發展成日本那樣,國內的頂級外包企業接高端外包,再 將下層的編碼、測試再分包到一般的企業或者比我們成本更低的地方?

齊:總體來說,國內市場還沒有完全真正啟動,這個其實也是巨大的機會,因 為一定會爆發的,鼎韜預測就應在在十二五期間。另外,國內外包的產業鏈缺失也是一個因素,咱們同樣缺乏像TPI、Gatener這個的諮詢機構,因此未來 也一定會有這樣的機構伴隨著國內市場的發展成長起來。

 

 

4、談軟件外包行業發展

 

提問:請問外包行業和經濟週期是什麼的關係?有人說是反週期,也有很說是稍微延後整體經濟週期。

齊:外包應該是半反週期的一個產業。在 經濟衰退初期,外包同步也會衰退。但會領先經濟週期就步入復甦通道,在經濟景氣期外包同樣會非常景氣。究其原因在於外包的兩個關鍵屬性:在經濟衰退期,外 包的降低成本屬性造成企業會採取外包降低成本,以往不採取外包的企業也會考慮利用外包;而在經濟的景氣期,外包提高企業運營效率的特徵則顯現出來,成為企 業快速進入市場,支持企業高速發展的有利手段。

 

雪球網友提問:很多投資者認為軟件外包行業無法形成有效的護城河。東軟集團劉積仁最近也認為純粹的外包行業再走下去是死路一條,您怎麼看?

齊:這個觀點有其合理的一個方面,不過也不盡然。嚴格來說,單純依靠低成本的軟件外包無法形成有效的護城河,發展前景不樂觀。相 對於軟件企業來說,軟件外包企業屬於服務型企業,服務型企業的護城河在於其服務形成的核心能力,這種能力可以是通過服務積累的技術實現能力;可以是模塊化 生產(服務)能力;可以是服務形成的解決方案能力;可以是快速部署快速實施的能力;可以是對行業的理解能力。任何一個能力都可以成為軟件外包企業的護城 河。進一步說,軟件外包本質上是一種服務,其核心能力的表現和養成與產品型企業截然不同,但其作為一種服務是市場的比如需求,不會有死路一條的情況。

 

提問:也就是說,必須有高端的技術/業務/管理人才才有可能成功突圍,對嗎?低成本的外包型企業是不是只有持續做大規模學富士康這一條路了?

齊:其實富士康模式並不算不好,未來一定有一批以規模低成本制勝,同樣也發展企業的外包企業,畢竟現實的市場需要這樣的服務企業。

 

提問:您覺得軟件外包產業更像製造業還是更像服務業,哪些外包企業能在產業升級中存活下來?

齊:現在的軟件外包產業更像製造業,很多外包企業都以富士康的管理為模板呢。因此只有真正成為服務業的外包企業才有望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中生存發展。鼎韜對此也有一篇分析文章,可以供參考。http://www.chnsourcing.com.cn/outsourcing-news/article/11150.html

 

提問:多謝齊總,您覺得服務業的外包和製造業的外包最根本的區別是什麼?國內哪家企業最有希望完成這個轉型

齊:其實本質上沒有區別,只是交付物是有形的產品還是無形的服務而已。製造外包也在轉型想微笑曲線上端升級,服務外包也是如此。至於國內誰能完成轉型,現在說為時尚早,而且路徑也絕不唯一,最終一定有一批企業而不是一個企業。

 

 

提問:請問您覺得中國外包行業的人力成本還能維持多長時間?向二線城市轉移能在多大程度上延緩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

齊:中國人工成本的提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十二五應該是最需要抓住和把握的五年。與製造業不同,外包行業所面對的白領勞動力,在中國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產業轉移會延緩成本的壓力,但不是決定性要素。產業從成本領先型向價值驅動型的轉移才是中國外包行業的大勢所趨。

 

提問:能否解釋下外包企業「人員利用效率」在實際交付中是什麼概念?會有哪些因素影響人員利用效率?

齊: 在實際交付中,單個項目實際投入的人工數量是外包企業人員利用效率的最直接表現。人員利用效率的影響因素,可以從兩個方面評估:狹義上是項目收費工時與實 際投入工時的比例;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人數、時間、人員的水平等;廣義上,企業整體年度收費工時比率、知識的沉澱率、項目人員的交叉使用率等。影響要素還有 市場、溝通、管理、單人效率與平均效率等。

 

提問:軟件外包公司的競爭力主要集中體現在哪些財務指標上,一般從財報中如何找出有優勢的外包公司?

齊:人均銷售額,人均利潤率,應收款賬期和周轉率,客戶集中度等等

 

提問:上海增值稅改革對我國服務外包產業會有啥影響?

齊:總體來說是利好,不過要全國都實行之後了。可以參考鼎韜的研究:http://www.chnsourcing.com.cn/outsourcing-news/article/21535.html

 

5、談中印外包行業對比

 

提問:中國外包公司和印度巨頭如$Infosys(INFY)$等相比,差距到底在哪?

齊: 現狀而言,中印外包企業的差距表現為規模、能力、經驗、品牌等等,大而化之的一句話就是暫時不在一個量級上。從本質上來說,我認為根本在於對服務的理解和 感覺。外包本質上是一個服務的形態。中國企業最缺乏的其實是不知道什麼是服務,服務應該怎麼作為一種產品來經營。這與我們的傳統和經濟發展的歷程也是息息 相關的。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如何用全球通行的「語言」和流程來提供客戶想要的東西。

 

雪球網友提問:中國的軟件外跑企業現在規模相比TCS、infosys都顯得非常的小,而且在外包產業鏈中也處在比較下層,請問中國的軟件外包企業有可能成長到像TCS、infosys那樣的規模嗎?阻礙中國外包公司成長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齊:我有充分的信心,中國頂級外包企業一定可以成長甚至超過TCS、infosys。其實我們現在還小的關鍵因素是時間,畢竟我們的企業才發展10年左右,相對於印度企業有20多年的發展了,這個不是拔苗助長的事情。中國外包企業成長的最核心障礙是高端人才和市場。我的解決方案是:海外用併購解決高端人才,順便獲得海外市場資源;國內利用國家政策支持,特別是啟動內需市場的政策支持獲得穩定的內需市場,同時訓練人才。

 

提問:對於印度的塔塔、infosys、高知特等公司進入中國,您認為他們是否會對中國的外包企業形成衝擊?對整個行業又有什麼影響?

齊:

印度外包企業進入中國,從商業策略上基本基於兩點考慮:1、進入中國市場,獲得中國以及東亞地區(日韓)的訂單和服務能力;2、均衡中國的低成本人力資源,在全球競爭中可以將中印合二為一,規避歐美客戶在中印之間的平衡佈局。

從 目前來看,印度外包企業在中國的發展一般,似乎只有infosys的實質動作比較大,這裡面有水土不服的情況。因此我倒不認為會對中國外包產業造成太大的 衝擊:至少從市場情況看,印度企業在中國和東亞地區的接受程度並不高。對於中國外包產業來說,可以的一個借鑑就是:到印度去!這其實是國際策略的一個重要 跳板,但並沒有引起中國企業的足夠重視。

 

(雪球xueqiu.com獨家稿件 轉載請註明出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80

1957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投資者對藍籌股過於樂觀 投資博客精選:

http://xueqiu.com/3191943504/21679024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歷來是眾多巴菲特追隨者的經典學習範本,其中體現的大師投資理念值得投資者反覆研讀。本博客將從今日(4月11日)起連載《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每日兩篇,期待能對投資者有所幫助。


第二封給有限合夥人的信 1957


1957 年證券市場的綜合分析


在 去年的信中,我寫到「我認為目前市場的價格水平超越了其固有的價值,這種情況主要反映在藍籌股上。如果這種觀點正確,則意味著市場將來會有所下跌——價格 水平屆時將被低估。雖然如此,我亦同時認為目前市場的價格水平仍然會低於從現在算起五年之後的水平。即便一個完整的熊市也不見得會對市場價值的固有水平造 成傷害。」


「如果市場的價格水平被低估,我們的投資頭寸將會增加,甚至不排除使用財務槓桿。反之我們的頭寸將會減少,因為價格的上漲將實現利潤,同時增加我們投資組合的絕對。」


「所有上述的言論並不意味著對於市場的分析是我的首要工作,我的主要動機是為了讓自己能夠隨時發現那些可能存在的,被低估的股票。」


去 年,股票的價格水平稍有下降。我之所以強調「稍有下降」,是因為那些在近期才對股票有感覺的人會認為股票的價格下降的很厲害。事實上我認為,相對股票價格 的下降,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下降的程度更快一些。換句話說,目前投資者仍然對於大盤藍籌股過於樂觀。我並沒有想要預測未來市場走勢或者是上市公司的盈利水 平的意思,只是想要在此說明市場並未出現所謂的大幅下降,同時投資價值也仍然未被低估。我仍然堅持認為,從長期的投資眼光來看,目前的市場仍顯昂貴。


我們在 1957 的主要活動


市 場的下跌帶來了更大的投資機會,因此我們的頭寸(包括 WORK-OUT 的部分)也相應有所增加。所謂 WORK-OUT 的部分,是指我們對於公司出 售、合併、清算等活動所進行的投資。這種投資的風險在於預期的上述活動可能最終沒有完成。在 1956 年年末,我們的一半投資和 WORK-OUT 的 比例約為 70/30,目前則為 85/15。


去年我們面臨投資量達到可能會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公司決策的情況,其中之一我們達到了 10-20%的水平,另外一個我們則擁有 5%的股份(註:估計上述提到的公司是非上市公司)。


因此這一部分投資將不太會受到市場下跌的影響,相信經過三到五年的努力,這一部分投資將會在風險很小的情況下獲得良好的回報。當然,如果市場快速上漲,我們也無法從中獲益。


1957 年的結果


在 1957 年, 於 1956 年成立的三個合夥企業的表現超越了市場。年初道瓊斯指數為 499 點,年底則為 435 點,下跌 65 點。考慮股利分紅的因素,實際 市場下跌了約 42 點或 8.4%。大部分投資基金的表現並不比市場要好,實際上據我所知,今年沒有任何投資基金獲得正收益。


而 我們三個合夥企業在今年分別獲得了 6.2%、7.8%和 25%的淨資產增長。當然這樣的數字顯然會引起一起疑問,尤其對於前兩個合夥企業的投資人而言 更是如此。這種情況的出現純粹是運氣使然。獲得最高收益的企業成立的時間最晚,正好趕上市場下跌,同時部分股票出現了較為吸引人的價格。而前兩個公司的投 資頭寸已經較高,因而無法獲得這樣的好處。


基本上,三個企業的投資標的和投資比例都是大致相同的。長期而言我將會滿 意於獲得高於市場水平 10%左右的回報率。對於 1956 年而言,這三個企業都已經超出了這個標準。對於在 1957 年成立的另外兩個合夥企業 在 57 年的表現基本跟市場的平均水平差不多。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企業的投資績效也會類似於之前的三個企業。


對於結果的解釋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之所以可以取得超越市場的表現恰恰是因為今年市場上大部分股票的表現不好。我預計我們將來在熊市的表現會比在牛市的表現要好。如果在牛市的情況下,我將會滿足於取得一個相當於市場平均水平的回報率。


(文章資料來自網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