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傳統產業因應︾面對危機 台商展現應變能力遷移再遷移台商永遠的宿命!

2010-03-15  今周刊





金融危機剛走,缺工潮馬上接著上 演,面對一波波的巨變,十萬家台商不得不各顯神通,有些企業靈活應變,兩個月就把工廠移到內陸;有些則是乘機進行升級,增強體質,而也有些台商已倦於不斷 遷移,只能被動等待風暴過去??

撰文‧周啟東 攝影‧劉咸昌

賀特士製衣總經理黃國欽

書記帶隊,五百位農民工一次到位!

缺工是近幾年春節後必定上演的戲碼,只是賀特士製衣總經理黃國欽沒有想到今年會缺得如此令人措手不及,「初六我們好不容易才從山東招了一百多人,以兩輛遊 覽車載到浙江省平湖,結果半路上就被別的工廠用紅包攔走一輛車,真的是搶人!」他無奈地指出,為了謀生機,他當機立斷到距平湖三百多公里的安徽農村投資, 一勞永逸解決缺工問題!

黃國欽主要從事高級雪衣、功能性禦寒大衣製造,大多替國外知名品牌代工,近年來歐洲、美國冬季戶外運動風大盛,黃國欽的訂單如雪片般飛來,但是工廠的員工 卻永遠不夠,令他十分頭痛。

二○○三年,黃國欽為了製衣業的上下游配套整合,特別到距上海八十公里的平湖設廠,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平湖的工資、稅費成本每年上漲,「勞工薪水每 年漲五%、一○%,再加上勞工的社會保險支出,實在受不了!」他說。

去年七月國外訂單有回籠的趨勢,為了找工人,黃國欽第一次到安徽的固鎮考察,「街道、民風,甚至是滿街怒吼的喇叭聲,都像以前的平湖!」他微笑著說,後來 每月都到固鎮看一次,到去年底,缺工的新聞開始出現,平湖工廠的員工很多都提早回去過年,他開始考慮到固鎮設廠。

去年底,他在固鎮工業區先租了一間廠房,嘗試招工,結果當地縣政府為了留住這家新台商,竟然由縣政府的縣委書記出面召集十一個鄉鎮市長,要求各地方首長分 配額度,親自將鄉內的農民工帶到賀特士工廠大門前供黃國欽挑選。「你能想像嗎?書記竟然當場下令,沒有達成任務的就開除!」黃國欽的固鎮工廠在簡陋的環境 下於年初六開工,每天都有不同鄉鎮的官員帶著民工來報到,短短一周之內,五百位員工就募齊了,「當平湖還在缺工時,我們安徽的工廠已在兩個月內動工生產, 為了趕訂單,他們已開始加班了!」黃國欽指著全新的忙碌生產線,臉上充滿了笑容。

黃國欽決定立即動工興建全新的廠房,趕在年底前完工生產,將勞力密集的後段生產線移到固鎮。

從移動生產線到開始生產,黃國欽只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充分展現台商面對危機的應變調整能力。相對之下,平湖一千多家製衣同業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平湖 製衣業遍地哀號,普遍缺工率達五成,很多訂單都沒有辦法準時交貨,今年又要有一波倒閉潮了!」他同情地說。前年的金融海嘯期間,平湖倒了四、五百家同業, 今年缺工危機比金融海嘯還嚴重,沒有辦法移動或升級的,只能被無情地淘汰。

伊諾華橡膠總經理黃長發

最後一次遷廠,直接選定民工的故鄉!

「我們還要再買兩塊地,整個加起來就有三百畝地,固鎮將成為我們在大陸最大的生產基地!」伊諾華橡膠總經理、同時也是浙江省嘉興台商協會副會長黃長發指著 牆上的平面圖,解釋著這家輪胎企業的最新布局。在缺工危機及沿海成本高漲情況下,黃長發早在四年前就奔波全中國上萬公里尋找遷移的城市,居安思危讓他避過 缺工危機,同時也順利完成企業升級。

除了卡車輪胎、汽車輪胎不做外,其他所有的腳踏車、運動沙灘車胎黃長發都做,甚至連中國南極考察隊車輛用的特殊輪胎也是他生產的,從一九九五年到廣州投資 以來,黃長發的大陸經驗就是不斷遷移、升級,否則就是淘汰出局。

從廣州遷到浙江平湖已經十四年,平湖的成本節節高漲,除了勞工成本增加外,連要擴廠的土地都三級跳,「平湖一畝土地要人民幣十幾萬元,固鎮只要三萬元,你 看三百畝地可以差多少?」黃長發說,更重要的是這裡勞工充沛,不用再為招工而煩惱。

從二○○五年開始,他開始觀察到平湖工廠的內地農民工春節返鄉過節不再返回工廠打工的趨勢,而且工作三、四年的熟練工人也因為返鄉結婚、蓋房子而離職,他 知道遷移的時間又到了。

從○五年開始,當別的台商利用假期休息時,黃長發卻是有計畫地從東北、河北、天津、河南一路考察各省市的投資環境。有一次從河南到安徽考察一周,就跑了三 千多公里的路,最後他終於決定在安徽的固鎮縣落腳。為何選固鎮?「固鎮九成是出外打工的農民工,他們一定會回鄉找工作,這樣的地方,員工比較穩定!」他 說。

○八年十月決定在固鎮設廠,同一時間全球爆發金融危機,黃長發決定乘機進行升級。

過去低端的產品已充滿大陸本土的競爭者,趁著產業大洗牌的時候,他將過去舊的勞力密集生產線全部移往勞力充足的內陸農村,而將新採購的自動化生產設備放在 成本較貴的浙江平湖,「安徽廠用來衝量,接國外的訂單,平湖廠則是做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可以供應內需及國際市場。」黃長發在固鎮的工廠辦公室中,清楚描繪 他的遠景。

設一個輪胎廠要花至少新台幣三億元,這就是為什麼黃長發如此慎選遷移城市的原因。隨著安徽工廠生產線的擴大,他預估伊諾華今年的營業額可以達到新台幣三十 億元。他同時也決定安徽是他最後一次的遷移,「如果未來這裡也缺工,我不知道大陸內地哪裡會不缺工?」他說。

危機就是轉機,在金融海嘯及缺工危機下,黃長發順利將生產線移往大陸民工的家鄉,不僅免除一場危機,也順利完成升級布局,為自己的企業奠定長遠的發展基 礎。

中裕電器總經理王武卿

辦好伙食,抓住員工的心!

車子往深圳東邊開去,花了三十分鐘下高速公路後路越來越小,蜿蜒的小路通到兩旁都是暗無色彩的橫崗工業區,車子在一家工廠前停下,這裡就是全球最大的聖誕 燈生產商—— 中裕電器的工廠,但是生產線上空空蕩蕩,原本可以容納二千三百人的生產線,卻只有一千三百位員工在忙碌著,「我們八○年代就是因為缺工才從台灣移到泰國, 再移到深圳,沒有想到今年又遇到缺工問題!」總經理王武卿無奈地說。

中裕電器是王武卿的父親王任生於二十多年前創立,從一九八五年開始,中裕電器的聖誕燈占有美國四分之一市場,成為全球知名的聖誕燈大王,「我們是全球最大 的聖誕燈工廠,旺季時每天有三十幾個貨櫃運往碼頭出貨!」王武卿驕傲地說,但是今年要維持這個紀錄可能很難,缺工讓這位台商第二代傷透腦筋。

從九三年在深圳設廠以來,中裕就專門生產聖誕燈,四座廠房需要兩、三千人,屬於勞力密集型產業,除了前段是機器生產線外,其他後段製程都需要大量的人工進 行包裝作業。以前做半年、休半年的特殊作業形態,內地的民工也能接受,但是今年過年後,竟然有五成的員工不再回來。

在招工無門下的情況下,王武卿只好把上門的大筆訂單往外推,以免無法如期交貨壞了信譽。

更慘的是,金融風暴雖然過去,但是原物料也大漲了,從塑膠、銅線都大漲一倍多,「為了穩住訂單,報價只敢向買主微調一○%!」在內外交迫之下,傳統勞力密 集工廠的處境相當危險,「今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處境最為艱難的一年!」他憂慮地說。

不僅招不到人,離職的員工也變多了,為了留住員工,王武卿除了調高薪水之外,每天中午就準時到廚房報到,親自盯員工伙食,避免伙食不佳成為員工離職的理由 之一!

缺工已是長期的趨勢,中裕有因應的方案嗎?令人驚訝的是,王武卿雙手一攤,「不曉得!要運輸方便、又要員工充足的地方,要遷移談何容易?」他搖搖頭苦笑, 現有工廠距離碼頭只要十分鐘的車程,非常方便,如果遷到內陸城市,幹部不想跟著去,怎麼辦?如果好不容易遷了,又再缺工怎麼辦?一連串的問題讓他困擾不 已。

相對於其他台商提早布局遷移計畫,王武卿似乎已厭倦再度遷移,「今年的問題,今年先解決,其他的再說吧,大不了收起來不做了!」他無奈地說,這家年營收超 過新台幣五十億元的傳統企業,正一步步因為缺工問題,面臨創立以來最大的危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4

工行应变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157963&time=2010-07-04&cl=115&page=all

《新世纪》周刊 记者 胡舒立 凌华薇 冯哲

 

  全球最大市值、最多存款也是最盈利的银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中国工商银行(601398.SH,01398.HK)都处于有史以来的最佳时 刻。

  国有银行改革启动之初,外界颇多质疑。现在,作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商业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受邀多次参加了国际上重要的金融监管改革会议,“他们开 始想听并重视中国商业银行业的想法。”姜建清说,“这和十年前确实有天壤之别。”

  6月25日和7月2日,姜建清就此两度接受本刊记者共计三个多小时的专访。身着白衬衣的姜建清比几年前稍显清瘦,但愈发自信,谈起美国金融监管 改革最终草案,细节的变化亦不放过。不过,他称应客观看待国际金融监管的新趋势,既要积极参与规则的制定,也要注意辨别哪些适合中国及新兴市场,“不能别 人生病,我们吃药。”

  姜建清以工行掌门人的身份,经历了发端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国有银行改革全过程。他在总部接受过我们多次独家专访,其中一次是2003年1月 对外详解工行的改革计划,一次是畅谈工行改制上市,这次则是纵论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暗合着工行近年来的改革路线图。

  金融危机甫定,国际社会痛定思痛,试图建立新的金融监管框架,焦点集中到资本金的定义和定量。对此,姜建清认为,这些改革对中国银行业的直接影 响非常有限。“我们初步测算,对工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约在1个百分点。”

  1个百分点,对工行意味着592亿元。

  2010年3月底,工行资本充足率11.98%,核心资本充足率9.58%,在几大行里最高。工行未雨绸缪,目前启动了A股可转债加H股配股的 再融资方案,外界预计规模在600亿元左右。

  但姜建清也指出,从中长期看,这些监管规则的修改,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银行业都将面临更高资本的要求,而如果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发展模式不 变,银行业补充资本的压力长期存在。“转变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的融资模式,也转变银行的盈利模式,是下一步金融改革的待解之题。”姜建清提 出,应开始系统考虑推进中国银行业资产证券化的进程。

  工行当前的总资产已经超过12万亿元,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一成半,盈利则接近1300亿元。作为中国最大的金融机构,也是国际上最大银行之 一,姜建清并不隐讳对如何处理“大而不倒”的不同看法,“机构之大并不和危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关键是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建立大也能倒的机制”。

资本!资本!

“根据工行初步测算,若完全按照讨论中的新规则实施,对工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不会超过1个百分点”

  《新世纪》:你参加了多次巴塞尔委员会、国际清算银行组织 的国际会议,据你的观察,最重要的变革是什么?

  姜建清:最重要的改变就是提高资本的质量,提升资本充足率。2004年发布的巴塞尔Ⅱ,本来被认为是非常好 的规则。但是在金融危机中,很多银行不得不在危机最困难的时候补充资本,甚至需要政府注资,引发极大争议。

  危机表明,不同质量的资本吸收损失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资本分为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资本、留存收益等权益资本和其他一级资本, 也称核心资本。这一次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更严格的资本定义:第一,高度重视一级权益资本,创新型资本工具要从一级资本中予以剔除;过去一些创新型工具虽然 降低了融资成本,但是牺牲了资本质量;第二,简化资本的分类,取消二级资本的子类;第三,提高资本的透明度。

  《新世纪》:一些国家已经把银行的核心资本的要求从4%提 高到8%,巴塞尔委员会对此是否认可并推广?

  姜建清:未来的资本充足率标准现在正进行全球定量测算。银行的核心资本肯定要增加,总体资本充足率也要上 升,但具体比例还待定。

  确实这次改革对核心资本的内容调整较大:第一,无形资产要求从一级资本的普通权益中扣除;第二,递延税资产的实现有赖于银行未来的盈利能力,要 求从一级资本的普通权益中扣除;第三是对外股权投资的处理。如果银行在一家金融机构持有普通股的比例超过10%,就要从本银行的普通权益中全额扣减。此外 还包括对养老金资产、所持自己银行的股票、股本溢价等几十项的规定。

  《新世纪》:这对中国银行业有什么直接影响?

  姜建清:非常小。根据工行初步测算,若完全按照讨论中的新规则实施,对工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不会超过1个百 分点。其中,对一级权益资本影响仅0.3个百分点,因为中国的银行一级资本里面没有创新型工具,基本上都是权益一级资本。

  工行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是土地使用权作为无形资产要从资本项目中扣除,二是新增的递延税资产处理规则;至于工行少量持有其他银行的100多 亿元次级债,将来要转让掉。

  但扣除土地使用权是否合理值得商榷,因为在中国土地不是私有的,流通中转让的是土地使用权,可以得到现金和对价,这与无法单独转让的企业商誉相 比,有本质区别,我觉得计算时不应扣除。

  现在我们的资本充足率在监管要求的红线之上。但随着业务发展和金融监管改革对资本质量和数量标准的提高,还是有较大的资本压力。

  《新世纪》:银行增加资本是抗击风险的需要,但这对实体经 济会不会造成影响?

  姜建清:欧美的大银行都提出,增加资本,需要在市场上大量融资,可能会导致信贷紧缩,特别是会影响到中小企 业的融资,将会引起全球经济的进一步衰退等。

  国际金融协会(IIF)对新规则若实施后对G3(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体未来5年到10年宏观经济的影响做过一个分析。到2015年,G3经 济体总体的GDP与改革前比较,约下降3个百分点。这里面包括美国下降2.5个百分点,日本下降1.9个百分点,欧洲下降高达4个百分点。

  我在许多国际会议上提出来,要重视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多样性。比如在非洲赤道地区谈论北欧如何抵御寒冷,难以感同身受。

  随着这些年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和经济的不断强大,情况还不错。但在另一些新兴市场国家,长期处在低发展阶段,有增长的爆发期,而财政积累较低,资 本市场不发达,过高的监管要求将来可能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障碍。

  《新世纪》:去年因为信贷投放较猛,今年初以来中国银行业 纷纷再融资。而市场对未来银行业资本饥渴症仍有恐惧。你觉得应如何打消市场的疑虑?

  姜建清:现在增加资本只有两条路,一是减少分红,二是市场增资。这几年中国银行业的分红都在45%左右,可 否再降低一些来增加资本?问题是股东有即期回报的要求,实际上形成一对矛盾。今年几大银行在市场上先后推出融资计划,虽然在A股市场主要采取可转债等对市 场冲击较小的办法,影响有所缓解,但市场仍然感到了银行再融资的压力。

  按照工行目前的盈利状况和发展,每年的利润留存很可观。若能再略降一些分红,资本的增加也有保障。

  过去西方的银行走第三条路,就是通过创新工具,既增加了分子、减少了分母又扩大了盈利,但因为金融创新过度等多种因素,酿下金融危机,现在看来 这条路已经被断掉了。但对中国而言,金融创新比较不足,因此,适度资产证券化还是要坚持。

监管新工具

“银行至少不能大比例、大规模地从事自营交易业务”

  《新世纪》:这次危机中,西方的银行业都出现了“流动性黑 洞”。这时候,巴塞尔委员会制定了新的流动性风险衡量指标,这对银行业的影响何在?

  姜建清:主动负债为主的西方银行体系,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市场上的流动性会骤然消失,出现“悬崖效应”, 流动性骤然消失。

  流动性实际上就是银行在可接受损失的前提下,获得新增资产和偿还债务所需资金的能力。银行的一项功能就是“转换”,包括将短期分散的存款转换成 长期贷款,即期限转换,这从本质上决定了单一的银行机构因期限不匹配风险,容易受到流动性冲击,并且流动性风险会传递。

  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新原则,防止银行在市场繁荣期过度依赖拆借等批发性融资,留下流动性的长期隐患。但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为了满足流动性监管的新标准,银行总体上会倾向于购买符合监管指标的流动性优质资产,但由于市场深度和广度的有限性,会导致银行购买成本 增加,债券市场上发债主体的成本也会提高。其次,银行将调整资产负债表的结构,造成相当一部分资产沉淀下来;同时,银行会尽可能持有期限较长的负债和经营 短期资产,这些都会造成银行效益的下降。而银行迫于盈利压力会把成本转移出去,可能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使用成本,产生了第二轮的挤出效应,影响经济复苏。

  《新世纪》:金融危机后,去杠杆化成为趋势,这是否意味着 从此银行业的效益要大打折扣?

  姜建清:杠杆率(总资产和权益资本的比率)过高被列为本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杠杆率所反映的风险信息应受 到高度重视。

  危机之前,西方杠杆率放得过松。但杠杆率面前,商业银行和投行是不同表情的。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在金融危机前后并没有明显变化。投资银行则要去杠 杆化,意味着抛弃过去的业务模式去寻找新业务支撑点,这是非常痛苦的。

  就国家和地区来看,欧洲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至今大部分欧洲银行的杠杆率都在30倍以上,这可能与欧洲银行业内投行比例较高有关。

  《新世纪》:银行的顺周期性是不是一个“自然规律”,提出 反周期资本监管措施,你认为能做到吗?

  姜建清:银行的顺周期问题确实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论,因为银行在繁荣的时期往往是多放贷款,资本要求也比较 低;衰退时期资本要求比较高,银行也相应削减信贷规模。由此,金融业在危机时出现了对实体经济进一步的破坏性作用。

  最近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四种思路。一是降低最低资本要求的过度亲周期性;二是提高拨备制度的前瞻性;三是通过建立超额资本,保证在全行业严重衰 退的时候,也有足够资本支持持续的营运;四是抑制信贷的过度增长。

  顺周期这个理论,实际上由于自由市场经济中更多由“无形的手”来推动,所以形成了经济周期波动。中国则更多依赖“有形的手”,这似乎对顺周期有 一定对冲作用。我认为应该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节有效调节为辅,还特别要注意宏观调控政策能否有效传递。

  《新世纪》:对争议更甚的沃尔克法则,比如限制银行自营、 限制银行投资对冲基金,你持什么观点?

  姜建清:我认为,银行至少不能大比例、大规模地从事自营交易业务。因为银行是受托者。银行对自身的资产实际 上履行的是一种受托责任,客户把资产交给银行,银行怎么能把资产大规模去用于高风险、高盈利的投资?

  目前应当根据全球金融业的状况、各国金融监管的状况,制订出一些“共同有区别”的原则。比如不能过度从事这些高风险的自营投资、不能过度从事对 冲基金、私募基金的业务,金额比例上有所限制。银行可以受客户委托而去做这种交易,但不能为了自营投机的目的去无节制地做。

  《新世纪》:从去年以来,银监会在提升资本质量、流动性、 杠杆率、拨备等方面也对银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你分析这些顺应监管改革趋势的变革,是否也会降低中国银行业的效益?

  姜建清:中国银行业目前仍以被动负债为主,存款占资产的平均值在80%左右,工行近90%。而西方大银行除 日本的银行普遍在50%甚至更低,他们追求大量的主动负债,比如进行大量的同业拆借、发行大额存单、进行证券回购、发行债券。当然,这与中国银行业所处的 发展阶段有关。中国的债券市场不发达,银行无法通过债券市场大量融资。这使得中国的流动性充裕、杠杆率不高。比如,工行的杠杆率是16.43倍。

  但是我认为中国银行业杠杆率的趋势是要攀升的。因为未来债券市场发展、金融产品丰富、融资渠道扩大,发行各种可流通的债券来进行资产活动的这种 业务模式,会逐渐为银行所接受。

  需要注意的是,未来应密切关注表外风险敞口的发展,但何为表外资产,是否在杠杆率中的反映充分,这些都值得关注。

  《新世纪》:谈到表外资产,事实上中国的理财市场发展近年 来发展很快,值不值得担心?

  姜建清:如果资产证券化能稳健推进,理财市场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也能降低银行的资本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应制定更加明确的法规,以降低交易成本。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设计,要简单、单层、易懂,必须要能清晰看到原始的支持资产,以避免投 资者信息不对称而导致风险。金融机构对基础资产需加强管理,及时披露。可以参考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草案中提出的,银行要把5%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留在表内,以 利于监控表外形成的“影子银行”,也能一定程度上解决投资者担心的道德风险问题。

大而不倒悖论

“即使限制了大型银行的发展,也不会杜绝金融危机的再次产生。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

  《新世纪》:这次金融危机后的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之一,莫 过于“大而不倒”。你作为中国最大金融机构,甚至也是世界市值最大的银行,怎么看?

  姜建清:前不久,花旗的董事长也问及我的看法。我开玩笑说,现在没有数据可以证明,300座、500座的大 型飞机的风险一定比20座的飞机大。固然大型飞机一旦出现问题,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但是世界上并没有因此取消大型飞机,主要是因为其效率,成本优势。当 然,要使用大型飞机,就要有更好的飞机场,符合条件的驾驶员、导航设备、飞机空中管制等,实际上就是要监管有效。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大型银行。其实即便是中型银行、小型银行集体发生危机,也会给一个国家造成巨大危机。

  《新世纪》:难道“大而不能倒”是一个伪问题?

  姜建清:我并无此意。实际上,“大的银行”和“系统性风险”之间,两者不是对等的关系,防范系统性风险关键 是针对大银行相对复杂的业务结构,要有相适应的有效监管。

  即使限制了大型银行的发展,也不会杜绝金融危机的再次产生。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无论是大中小,都要有妥善安全的破产清算机制。实施严 厉的资本和杠杆率的要求,控制扩张冲动,不管什么银行都是一样的。我的观点是,大银行,该倒也要倒。

  《新世纪》:现在有讨论说,认为应当从限制机构规模入手, 确保“大也能倒”?

  姜建清:所谓的“大银行”,仍是个模糊概念,简单以规模来衡量并不确切。现在的银行比过去的银行规模大得 多;大国和小国相应的标准也不同。如果用限制规模的方法, 20年以后变成一堆一样大的机构,又该怎么办?

  通过一些不公平的方式并不能达到降低系统性风险的目的,客观上可能也会破坏一个国家的金融竞争力,如大型银行在稳定市场中的作用。不是因为我今 天在一个中国大银行工作我就持这个观点。而是我怀疑,把洗澡水倒出去的同时,是不是也要把孩子一起倒出去?

  《新世纪》:中国银监会去年底要求大银行比其他银行的资本 充足率高1%,这被认为是征“大而不倒税”;最近英国、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都开征了银行税,美国也对此争议不休。你怎么看?

  姜建清:对大型银行最近提出要加强监管、防止系统性风险,一个主张就是让大型银行承担一定的超额资本。中国 银监会的做法是从审慎监管和大银行的特点方面出发提出的。但要防止的后果是,有些银行也许会因此从事更高收益的一些业务或过度放贷,来弥补增加的成本,但 代价是承担更高风险。

  现在英美国家征收银行税的讨论,在世界上反响也较大,日本、加拿大、巴西等带头反对,英国、德国、瑞士则希望实行,但规模有限,英国估计是20 亿英镑。

  不过,若对交易收税,中国的银行业所受影响也较小,因为我们交易性资产非常少,而且投资比较传统,大部分都是买进债券持有到期,完全自营交易的 比例非常低。

  需要说明的是,和西方银行业不同,中国的银行一直税赋不低,如我们要交营业税,目前的税率是5%。去年工行的营业税和教育税附加是180亿元, 占净利润14%。

  《新世纪》:去年底以来,国际上出现了新一轮中国泡沫论, 你怎么分析中国的系统性风险?

  姜建清:我在很多场合都和外资机构说过,你们看空中国,没有一次是看对的。比如现在外界对中国的地方融资平 台风险有担忧。从工行的情况看,地方融资平台的不良率只有万分之三。大量信贷投入地方建设而非消费,而且在今年以来的监管和整改下,地方融资平台快速增长 的势头已经控制住。对存在的问题,在银监会和商业银行的共同努力下,正在逐步解决。

  这次金融监管改革着力点在于提高资本质量,数量,对信贷扩张能力会有约束。那么今后信贷增长的合理外延到底在哪里?中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在今后 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如何既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又要满足银行资本约束的要求,同时要控制风险,这三者如何平衡,是个 挑战。

  因此,我认为中国的系统性风险是整个社会的融资模式失衡,就好比头上顶着的这一大缸水,风险几乎全部集中在银行。解决办法堵不如疏。应尽快推进 加快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改革,以化解失衡模式累计导致的风险。

  《新世纪》:近日《华尔街日报》报道,因外资银行受到危机 重创和严格的金融监管后,大额贷款受限,工行因此在美国进军商业房地产?

  姜建清:其实这是我们美国分行做的单笔业务而已,谈不上工行进入美国商业房地产。今天早上还有人询问我。这 笔交易的缘由是凯雷集团以纽约一栋大楼做抵押,贷款3.5亿美元,抵押率65%。富国银行提供2亿美元,工行提供1.5亿美元。我们在美国的工作人员认为 美国房地产已经跌到历史低谷,又有大楼抵押,认为没什么风险,就投了这个项目。工行美国分行总共资金才几亿美金,也要接受美国当地的严格监管,谈不上有激 进的扩张。

  境外投资需要特别谨慎。工行至今做了大约十起国际收购,还没有一起是失败的。如果愿意再多冒一点风险,也许收购的效果会更好,但是可能使利益相 关者产生担忧。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监管当局、政府、消费者,甚至媒体、公众。在境外投资方面,我宁愿牺牲一点收益,也要求稳。

  《新世纪》:英国负责金融综合监管的机构金融服务局 (FSA)被拆分,这是否意味着综合经营也受到质疑? 这正是工行近年来着力布局的一项战略?

  姜建清:这次全球次贷危机对银行业造成了巨大伤害,很多人对银行综合经营产生疑惑。但综合经营和次贷危机也 并无因果关系。造成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是宏观经济政策失误,而银行业过度风险偏好,过高杠杆率,过度复杂和不透明的金融衍生化过程和监管漏洞。陷入危机最 深的是独立投行,而如华盛顿Mutual(华盛顿互助银行)─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最终破产。有些欧洲银行的复苏则得益于全能银行的架构。

  这次欧美在2009年以来发布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从内容看,并没有一条是具体针对综合经营的,更多是要建立一个稳定、有效、富有弹性的 监管机制。

  中国的商业银行现在仍以银行传统服务为主,为了适应未来金融市场化改革趋势,迎接在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化发展后,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受到的巨大 挑战,商业银行在信托、投资、租赁、保险等相关领域,在监管政策许可下做了初步的综合经营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

  我认为,综合化经营应该分类、渐进、适度开放,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要与金融发展阶段、客户市场需求、监管水平相一致。不浮躁,不过急,关键是把 握好“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54

紅杉資本週逵:創業初期不要直面騰訊 要有應變能力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31049/

目前國內的移動互聯網市場到底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市場環境?創業秉承什麼樣的原則,才能生存下來?日前,《中國經營報》記者就移動互聯網的創業熱潮專訪了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周逵

《中國經營報》:目前國內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創業公司的生存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這種環境下,紅杉是如何判斷項目的?

周逵創業者現在面臨的環境確實更為艱辛。與巨頭們相比,不僅資源少很多,而且要贏就要衝擊力更強,速度更快。然而,一個idea,已不足以支撐其持續成功。因此,我們在選擇投資移動互聯網項目的時候,既要判斷市場的機會,更要看團隊的戰鬥力有多強。

在市場方面,用戶接不接受產品,模式有無競爭壁壘,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同時,創業者還要儘量避免一開始就面對比如騰訊這樣的強大競爭對手。另外,由於目前國內的移動互聯網還處於起點期,將來的變化會有很多,所以我們要求團隊的應變能力要很強。

創業的基本價值定位基本是:要對用戶有用,如果這點達不到,就不應該做;而創業企業能不能發展起來,除方向不能錯外,還要有技巧和速度。雖然大公司什麼都想做,但也有忽略的地方和自身的弱點,這些都是創業者很好的切入點。

但是,巨頭們暫時的忽略,並不能證明他們之後不會做。因此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就是要拚命地奔跑,拚命佔有市場並讓用戶留下。到最後,讓用戶來做選擇,因此創業者首先需要把產品做得比任何競爭對手都要好。

《中國經營報》:在您看來,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創業公司的壓力來自於哪些方面?與大公司相比,他們有哪些優勢可以發揮?

周逵:目前移動互聯網的輪廓已經清晰,但市場還在相對早期。對於巨頭和創業公司,他們各有優勢。大公司有優勢的一面,也會有劣勢的地方。比如在大公 司內部,部門相互之間分派系;大公司看到機會的行動不如創業公司快;同時,也不會像創業公司那樣沒有顧忌地去破壞現有的條條框框。因此,大公司一般會根據 市場的變化做選擇,而每做一次選擇,就會留出另一條路給創業者。在這方面,創業者需要更勤奮,其潛能才更易被激發出來。

創業公司所面對的壓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首先來自於產品能力,如果做的東西用戶不喜歡,就沒機會了;其次是營銷能力,能不能快速把產品推送給目標用 戶,這直接考驗創業者的營銷能力;三是創業者的決心、耐力或承受能力。仗打不贏,是不是就不打了?戰鬥激烈,還該不該打這仗?對於這些問題的回答,都需要 創業者背負很大的競爭壓力。

《中國經營報》:現在,互聯網的大環境正進入下行週期,紅杉是如何把握投資節奏的?您如何看待未來巨頭們併購的趨勢?

周逵:雖然目前大環境不好,但在移動互聯網領域,還是要看遠期。紅杉在這方面一直很積極,一旦看到合適的項目,就會投資。雖然,環境的變化以及大公 司的跟進,會使得市場上的好項目越來越少,但市場又總會有新機會在醞釀在生長。事實上,創業者總是最勤快的,聞到市場契機就會很快動手。

在我們看來,在移動互聯網領域,併購機會有增加的趨勢,這是很正常的。對於創業者而言,成功未必要自己獨立上市,這種意識正在增強。對國內大公司而 言,雖然目前已經在積極投資,但還沒開始積極併購,不過步伐肯定會加快。創新需要有速度,國內巨頭們的行為,會越來越像Facebook、Googl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82

“同業之王”應變

2013-07-29  TCW
 
 

 

興業銀行行長李仁傑稱,將繼續重點發展同業和金融

市場業務

◎ 本刊記者 凌華薇 李小曉 見習記者 吳紅毓然 文7月16日晚上8點整,窗外下著蒙蒙細雨,各家商舖已開始打烊。在寸土寸金的北京金融街威斯汀酒店26層,稍顯狹小的行政樓層會議室,興業銀行行長李仁傑準時步入。

55歲的李仁傑兩鬢略染銀灰,與灰色西服、金絲邊眼鏡十分相配。

這也許是中國銀行業內目前最受關注的一位行長。

李仁傑曾在中國人民銀行福建分行供職12年 ;1998年,他從長城證券董事長任上離職,加入興業銀行。2002年,李仁傑從興業銀行深圳分行行長升任總行行長至今。2007年,興業銀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後,從偏于福建一隅的一家普通股份制銀行,變得引領行業之先。

2003年,財新記者在福州第一次採訪李仁傑時,興業銀行剛剛引入恒生銀行、國際金融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等三家外資戰略投資者,價格是市淨率(P/B)1.8倍。現在,興業銀行的 A 股市價是P/B不足0.8倍,即股價在淨資 產基礎上打八折。但這不妨礙很多投資人仍把興業銀行視為最會賺錢的銀行。

一是,借助銀行業多年的高速增長,早年的投資人實際盈利頗豐。2003年興業銀行的總資產只有2600億元,不及2012年末資產總額3萬億元的十分之一。

二是,興業銀行的淨資產收益率(ROE)多年保持在25% 以上,居業內前三甲,更是指興業銀行每每領創新之先的市場化形象。自2005年首推“銀銀平台”以來,在業內看來,興業銀行已將同業業務做到極致。

我們談到近日一部網上紀實性小說《同業鴉片》 。匿名的作者出自金融業內,內容糅合了6月“錢荒” (參見本刊2013 年第25期“銀行履險” )和此前債市機構違規“養券” (參見本刊2013年第15 期“債市碩鼠” )等內容。

小說描繪的市場贏家“藍興銀行”之精明、彪悍的作風,很像在影射興業銀行。被問及此,李仁傑笑稱“只看過兩章,太過演義” 。

談起6月29日在上海陸家嘴論壇上,被記者圍追堵截到洗手間的窘人經歷,李仁傑直稱,並不存在“錢荒” ,由此回答了利率市場化帶來的市場格局變化。在兩個多小時的訪談中,從業內指出的隱性擔保“軟肋” ,到如何解決風險控制,再到銀行業與宏觀經濟的互動,李仁傑正面回答了不少業內關心的敏感話題,亦不乏避重就輕的太極。

“興業銀行已經準備好了,面對市場和政策可能出現的變化,我們充滿自信。 ”對於當下對同業業務的監管限制,利率市場化進程提速可能帶來包括同業業務利差趨於逼仄的威脅,李仁傑如此作答。

數據顯示,2012年,興業銀行同業業務增速不到50%,而招行、建行、寧波銀行增速都在60% 以上,民生銀行增速達150% 以上,平安銀行更超過300%,它們顯得更為激進。

對於近期不少銀行模仿興業銀行“銀銀平台”盈利模式的競爭局面,李仁傑表示, “銀銀平台還並沒有做到極致” “興業最不怕的就是競爭” 。

沒有“錢荒”

財新記者: 6月底銀行間市場的“錢荒”問題幾乎變成了全民話題,一些銀行成為輿論焦點。你怎麼看?

李仁傑:中國的金融體系跟國外完全不一樣,不存在所謂“錢荒”的問題。各家銀行在央行有20% 的存款準備金,整個金融體系在央行還有1%-2% 的超額準備金,例如興業銀行超額準備金就在2% 以上。從這個角度看,不存在所謂“錢荒” 。所以, 央行也不斷聲明, 總量而言,不存在“錢荒” 。

之所以會出現6月份的情況,其實是多個偶然性因素疊加在一起,並被一些輿論故意放大了。我在興業銀行6月26日的投資者交流會議上就表示,這種情況是短時的,不可能延續到7月底。

試想一下,如果這種狀況長期持續,利率居高不下,則國債發不出去,政策性的金融債也發不出去,這幾年蓬勃發展的銀行間市場的融資停滯,再接下來可能會影響到各家銀行的信貸定價,這都會對宏觀經濟的穩定和中國實體經濟造成衝擊。我相信監管當局並不希望看到這種情況。

這次很偶然的流動性緊張,之所以會引起這麼大震動,我認為是因為央行的貨幣政策的傳導與金融機構對央行貨幣政策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一些時間差。沒有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再加上今年以來國外的分析師及媒體不太看好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國內也有呼應,一時間市場氣氛很緊張。我認為 這是不理性的,不可持續的。

在這種氛圍下,大家難免心慌,都會做預防措施,未雨綢繆。當時我們也把超備(指商業銀行存在央行的超額儲 備金——編者注)加大了很多。比如說,我們正常超備,200來億足夠了,再加上還有六七百億高流動性的債券,作為第二超備。但那段時間,興業銀行的超備平均都是五六百億元。全市場都採取這樣的措施,就形成了所謂的“錢荒” 。

財新記者 :市場認為央行希望借流動性警示,推動金融機構主動去杠杆。這次事件對興業銀行的影響有多大?

李仁傑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在經歷一段時期資產負債表的大幅擴張後,去杠杆有利於擠出經濟中存在的泡沫,促進結構調整,提高未來供給的效率,提高潛在增長率。中國的金融機構一定程度上的減杠杆、放緩規模增速是必要的,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充分理解央行。

作為金融機構,對宏觀形勢應有自己的理性分析。自去年11月以來,市場流動性就比較寬鬆,我們預期央行一定會關注到 M2的增長速度太快,因此年初就定了調子,要調結構、降杠杆、適當放緩發展步伐。四五月份,我們密集召開了幾次經營管理層會議,包括自營投資業務委員會、資產負債與業務管理委員會、行長辦公會等,把減杠杆作為硬任務,不強調以資產規模擴張為目標。

原來我們的同業業務是根據資產配置來決定負債的,現在資產配置減少了,杠杆降低,同業負債也相應少了。

6月底,我們也有限制資產業務,防止月底沖規模,目的是擠“泡沫” 。

但那段時間並沒有嚴格限制資金拆出,也沒有做一些所謂“技術化的動作” 。

當時有一些銀行申請央行延長支付系統服務的時間,但興業銀行從未出現需要央行打開特別交易“窗口”的情形。

財新記者:所以興業在這次事件中並非受害者?你們如何把控流動性風險?

李仁傑 :金融市場業務,興業起步比較早,對市場比較敏銳,也積累了較為成熟的經驗,懂得如何管理流動性風險。

我們隨時都掌握得到全行全盤的資產錯 配和流動性的狀況,至今從未出現過支付困難的情況。

首先,我們有一個很好的宏觀分析的團隊,對宏觀政策能做到前瞻判斷;第二,我們有機制,可以靈活地對資產 負債、業務節奏做出安排、調整; 第三,我們內部的調控系統是相對比較先進、成熟的,主要通過內部的FTP,引導內 部轉移定價和外部報價,司庫管理職能歸屬總行計劃財務部,跟金融市場、企業金融、零售銀行三大條線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傳導機制,能把市場的變化及時傳導到興業銀行的整個體系,對市場的反應是比較高效的。

財新記者:有人說這次“錢荒”是利率市場化背景下,銀行搶奪流動性的一次預演,且利率市場化可能對興業這樣對資金價格比較敏感的銀行影響較大。你怎麼看?

李仁傑:利率市場化是一個必然趨勢。

利率市場化後,從長遠看,不單是興業,整個銀行業都將面臨息差縮窄的現實。

從現有的興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來看,我們的優勢是實行市場化利率定價的業務比重相對較大,利率已經比較市場化了,並且積累了一些市場化利率定價的經驗和靈活的管理機制。第二,興業銀行的傳統業務、新興業務已經預見了今後市場化的需求、方向和趨勢,做了一些提前布局。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負債結構中財政性存款的比重小,所以今後財政存款市場化對我們的影響就很有限。第三,一個國家在特定的時期,息差、利差是客觀存在的,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整個國家的貨幣政策、供需關係的影響等。比如美國完全利率市場化了,但美國有些銀行的利差仍然非常高。

息差縮窄必然推動銀行不再過分依賴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必須大力開拓中間業務等其他新興業務。同時,也要求銀行具備更高的風險識別能力和定價能力。因此,這些年我行在建立合理的定價機制、建設有效的風險識別系統和定價系統、培養和引進利率定價和利率風險管理人才方面加大了投入。並且在提高全行綜合服務能力,提高客戶忠誠度,加強中間業務發展方面下大力氣。我們很有信心去迎接利率市場化的到來。

同業先鋒

財新記者 :近年來,興業銀行是銀行同業業務創新的急先鋒,甚至被稱為“同業之王”。這次流動性危機發生在同業市場,是否意味著興業另辟蹊徑的發展模式受到了挑戰?

李仁傑:發展到今天,商業銀行同業活動項下統計的業務範圍很廣泛,我覺得首先要厘清概念。

我們把同業業務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財務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本身集中的是企業集團內部的存款,但現在算作同業業務。此外,交易所存款、通道業務也都屬於同業。興業銀行的這類業務量很大,我行實現了所謂全口徑覆蓋,就是指對財務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證券公司,非銀行業務基本全覆蓋。

第二類,中小商業銀行的同業業務。

比如銀銀平台,現在的成員有超過400 家中小商業銀行,連接網點超過2萬。

剛開始不是為了資金往來,而更多是服務、清算。現在合作越來越多,有的是清算服務,有的是資金買賣。中國目前資金相對比較多的是“農”字頭的機構,如農信社、農商行,資金比較穩定。這類業務一方面是基於我們對他們提供的服務,一方面是他們有需要在市場上賣掉資金,和國外大量的儲蓄銀行一樣,這種業務實際上是一種互補關係。

第三類,我們和大中型銀行的資金往來。這一類可能更多偏重于資產,我們做買入返售、同業待付,也跟這些銀行的分支機構做一些資金往來業務。這一部分的資金往來有一定的同質性,相對沒那麼穩定。

在我們的同業業務中,重點鼓勵前面兩類,第三類不是重點,基本上是根據資產配置的需要來發展。如果資產配置不需要,就會壓縮這一塊。

同業和金融市場業務成為興業銀行的傳統優勢業務,一是因為我們起步比較早,業務發展節奏比較穩健、合理。

我行同業業務從1996年開始起步,從證券資金清算業務開始切入,證券資金清算業務量曾連續多年位列全市場前三名。在此基礎上,逐步培養並組建專業隊伍、豐富完善產品體系,從證銀合作向銀銀、銀信、銀保、銀財合作,以及場內資金交易、代理貴金屬、衍生產品交易、資產管理等領域延伸擴展,形成比較完整且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大金融市場板塊。

二是堅持“大同業、寬領域”發展,業務結構比較均衡、多元。從客戶結構看,基本實現對各類銀行同業、證券公司、信托公司、財務公司、保險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的全覆蓋,客戶主體、類型比較均衡。

三是嚴格風險管控,始終堅持前、中、後台分離,建立完善的防火牆和風險隔離制度。近兩年,與條線專業化改革相配套,進一步實行風險團隊、窗口“內嵌” ,實行矩陣式管理,風險管理的敏感性、專業性和有效性得到進一步提升。業務發展總體健康、可持續。

作為一家具有敏銳的市場嗅覺、先人一步的業務創新能力的銀行,未來,我們仍將堅持這一經營特色,繼續把同業和金融市場業務作為一項戰略重點來發展。

財新記者 :同業資產和負債存在的一大問題,被認為是規避監管,實際放大了商業銀行杠杆,增加了風險。對此,你怎麼看?

李仁傑 :關於同業業務,有的人說好,有的人說不好。我很贊同一些業內人士的觀點,即中國銀行業的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太單一。

有人說,銀行就是做存貸款,似乎存貸款之外就是不務正業。這是非常錯誤的。事實上,國際上的銀行,存貸款業務占的比重都不高。中國最大的工商銀行,它的貸款業務占的比重也不斷下降。這些年,銀行不論是資產還是負債,都在不斷豐富,這是經濟金融發展的客觀需要,也反映了我們原來的科目設計不相適應。應該全口徑地看銀行的資產 負債,不要認為貸款之外的都是影子銀行,都是躲避監管。比如債券買賣,多發生在同業市場,但都是在表內的,都是受監管的,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約束的。

所以大家不要簡單理解,望文生義,憑想象把它妖魔化。

資產業務的不斷豐富,是經濟對金融服務的客觀需求,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原來的會計統計不夠細緻。比如,理財業務,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說,理財業務其實是一個債權式的直接融資。作為商業銀行,無非要把它做得更加標準,信息披露更加透明、規範,把合適的產品介紹給合適的客戶,對客戶進行合理的分類,對客戶的風險進行合理評估。

對客戶而言,就是風險自擔、買者自負。

作為商業銀行來講,今後貸款所占的比重會越來越小,業務收入會更加多元。我們對迎接這種大趨勢充滿信心。

未來的投行業務、財富管理業務、資產 管理業務代表了新興業務的主要方向,我們已經做了很多的制度安排,相信在未來的競爭當中,我們會有很好的表現。

財新記者: 興業銀行創立的“銀銀平台”模式是特色和優勢,但近日平安銀行推出了金橙聯盟,此前民生銀行發起的亞洲金融合作聯盟,南京銀行發起銀行間市場資金聯合投資項目等,請問,銀銀平台作為創新之舉,不被複制的“護城河”在哪裡?銀銀平台是不是已經做到極致?

李仁傑:大家都看好,說明我們這種模式是有商業價值的。市場這麼大,有競爭才有進步。大家都可以做,就看誰有核心競爭力,不能因為別人也做就不做了。前些年有的銀行也想做,但沒能成功。而我們在這方面已經實踐並積累了很多年,對此我很有信心。

當然,銀銀平台還有很大的改進和發展的空間。舉個例子,今後國家要推存款保險制度,存款成本可能會更高,再加上息差收窄,今後可能不是簡單地追求存款越多越好,因為你要存款多,相應要付出的成本也要多,同時運用資金的壓力、對資本的壓力也更大。但如果你具備很強的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的能力,能為客戶提供很好的財富管理、資產管理服務,一方面客戶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另一方面銀行的各種成本,包括資金成本、運營成本、資本成本等都更低,還能吸引更多客源,所以銀銀平台的理財門戶還大有文章可做。今後如果條件成熟,也不排除把這塊業務剝離出來,成立獨立的公司來做。

風險預提

財新記者 :對於迅速做大的同業資產,業內擔心,存在“抽屜協議”,即出售同業資產的商業銀行提供了“隱性擔保”,而總行並不真正掌握風險的敞口。作為一行之長,你是否擔心這個問題?

李仁傑 :不排除在特定時期、部分業務上可能存在“抽屜協議”的問題,但我覺得這是特定時期的特定現象,不是普遍存在,也會很快消失。

首先,現在大中型銀行做審計都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我們已用了十年。

之前一直是安永,現在是德勤,它們也同時審計其他銀行,審計是比較嚴格專業的。如果大量出現你所說的情況,審計師是會發現的。

其次,我行對外擔保業務有嚴格的內控審批制度。

再者,在對分行的管理方面,總行可以監測到所有交易。關鍵在於管理掌握的尺度寬嚴、執行的力度大小,只要總行重視,沒有查不出來的。從我們的情況看,對基層的管控始終是有力的、到位的,這方面我們有充分的信心。

財新記者 :對同業業務可能出現的違約,你有何準備?

李仁傑:在多年發展過程中,興業銀行始終高度重視風險管控,實現對各類同業和金融市場業務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合規風險等的全面有效管理,從未發生重大風險損失。

當然,基於審慎、穩健的原則,我們在內部管理上,在國際會計準則的基礎上,加提了幾十億元的撥備,算是未雨綢繆。

財新記者:目前外界都在討論,監管部門可能要對同業出一套限制政策?

李仁傑 :關於這個問題,我非常贊同新一屆政府關於經濟管理的基本原則。其實經濟活動也好,金融活動也罷,政府不應太多干預,也不要出太細的政策。

出了很多政策如果沒有執行,也就沒有效果。政府應該因勢利導,就是在基本的制度上去做一些要求。比如說賣者有責,風險買者自負,信息披露如何規範,產品如何更加標準化,如何做好資產證 券化等。現在存在著一種心態,即用管信貸的思路來管非信貸的業務。

我個人覺得,短期內不會針對同業業務出台過於具體的限制政策。第一,這涉及很多系統性的制度調整,無法一蹴而就。比如,同業業務的定義還不甚清楚。不先厘清定義和分類是無法真正實現規範的。應該先深入調查,把制度和現象理清,再根據不同的情況做規範。

比如,同業市場要細分,拆借市場就是拆借市場,通道業務要更規範,走上資產證券化之路。這也是我這些年一直在呼籲和準備的。從興業銀行自身來講,對同業業務,內部已經做了分類,有相應的規範化的管理要求。

財新記者:你感覺監管層支持興業銀行的一次次創新嗎?

李仁傑:監管層歷來都支持商業銀行差異化發展。我還沒遇到過哪個監管官員對我說,你們做錯了,你們銀行只能做存貸款業務。只要合規,透明、盡責,監管層肯定會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828

陸客減少衝擊大?沒人告訴你的是…… 觀光業應變 五月來台旅客不減反增

2016-07-04  TWM

陸客來台縮減影響兩岸航班!」、「陸客急凍!」自從總統大選後,主要媒體就不斷出現類似的斗大標題,直到五月觀光數字公布,「陸客減少超過一成」更被放大傳播,觀光業果真進入寒冬了?

陸客減少是事實,根據交通部觀光局五月分的統計,陸客減少了一二%,但同一時間,媒體沒有上標、沒有一併說清楚的是,來台觀光的第二大國家——日本成長了一六%、港澳小增○.四四%,韓國也成長一七%,印尼甚至有二四%的成長,而且,五月分整體觀光客來台還比去年同期小幅成長一.八七%,絲毫不受陸客來台大減的影響。

「不要小看台灣觀光產業的應變能力。」中華民國旅行公會全聯會祕書長朱祺雨表示,這就像製造業被抽單一樣,產能空出來,業者就會拚命找新單填回去,其中或許會有業者因此受害,但商業競爭靠的本來就是各自的競爭力。

整體而言,陸客止步的持續效應還有待觀察,但其實許多優質業者早就針對中國觀光客這種「靠政策吃飯」的業務量,做好因應準備。

例如,已經三年不接中國觀光團的國內旅行社龍頭——雄獅旅遊,目前以國人出國旅遊業務為主,今年前五月營收還小幅成長一.七五%。

產業政策好 不怕旅客不來「政府整體的觀光產業政策才最重要。」國內觀光產業龍頭——晶華酒店副總經理張筠直言,晶華接得到其他東北亞、東南亞觀光客的住房訂單,「但如果沒有飛機飛,或機場根本沒有空間停機,觀光客進得來嗎?」張筠說觀光產業不能光靠業者自己拚,一條龍的產業政策要及時跟得上,台灣業者就可以不用擔心任何單一地區臨時縮減業績。

晶華酒店目前陸客住房約占營收八%,日本客約四成,今年年初日本航線與訂票出了一些問題,讓晶華二、三月業績受到些微影響,「這才是業者害怕的。」張筠說。至於陸客大減的五月,晶華業績還成長五.三一%,不受影響。

日前已經傳出,六月、七月陸客還可能持續減少,對台灣觀光業的考驗還在,政府觀光政策如何即時因應,或許比業者競爭力還更需要加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92

當匯錯款時的應變

早前在fb流傳一篇命為《當匯錯款時不是報警,也不是致電銀行!》的文章,當中一些有趣點子,對付一些匯款或櫃員機騙案時的應變方法,想法很特別及有趣。未知大家有否閱讀過,看完便算了嗎?



文章引用一些銀行業人士建議當匯錯款時該怎麼做,方法相當新奇的,其實是針對三個不同個案,包括匯錯款、信用卡被海外盜用、被人挾持提款,讓止凡先節錄出來。

一、當匯錯款或被騙匯款後,此時最快和最有效的自救辦法不是報警,也不是找銀行,而是第一時間按以下方法操作︰

1. 撥打你匯往銀行(即對方收款賬戶的開戶行)的客服電話。

2. 撥通客服電話後,按語音提示︰按相應鍵進入查詢系統。

3. 按提示鍵入對方接收你匯款的銀行賬號。

4. 然後系統提示你輸了密碼,你隨意輸入6位數字,即錯誤的密碼,當你連續三次輸錯密碼後,系統將自動把對方賬號鎖住,對方已經暫時無法把你匯入的款項匯出和取走。

5. 這個時候,你才需要盡快報警並到銀行求助。

6. 若你的銀行卡不慎遺失,為避免被人盜走卡內錢款,這招也能應用。

二、若遇到異地盜刷情況,請立即到附近櫃員機或者銀行取100元,或是到附近能刷卡的地方隨便刷一筆,打印並保存好刷卡交易憑證。這樣,就可以證實異地盜刷時真卡在你自己手上,然後再去報警。這樣報警就有證據了。

三、萬一被歹徒挾持去提款時,可以把櫃員機密碼倒轉輸入。例如你的密碼是213516的話,你可以輸入615312,櫃員機會識別到你是以倒轉方式輸入密碼,櫃員機會按你要求讓你提款,但是會在匪徒不知情的情況下通知警方。

以上三種方法都是健腦的好點子,當大家想問題時多會以正常邏輯去想,例如三次錯誤輸入密碼後會被凍結戶口,所以我們都盡量避免錯誤地輸入密碼,但卻很少會想到故意輸入錯誤的密碼來凍結戶口也有其可取之情況。

這三種方法,帶出了三種逆向思想,十分精彩有趣。不過,這文章被廣傳之後,有人指這只是網路謠傳一則,銀行稱這方法其實鎖不住取款密碼。有內地記者向銀行查詢過,如果撥打客服電話,連續三次輸錯密碼,僅能鎖住該賬戶的電話銀行查詢功能,但不會影響該賬戶的存取款等業務。如果這種方法是有效的話,那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隨意凍結他人的銀行卡。

看來,第一個情況的自救方法不能得到驗證,但澄清文章沒有提及第二與第三個情況,我認為第二個情況的自救方法無大問題,遇盜用時馬上在本地用一下提款卡以作證明,這是很聰明的做法。

至於第三個情況,我就不太清楚了,如果櫃員機內真有這安排,這倒不錯吧。不過我在想,如果我的密碼是111111,或者123321,那麼就算倒轉來輸入也是一樣的,這不是失去了這個功能嗎?如果有blog友知實情,不妨分享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654

激進創新 師法自然──網絡年代企業創新應變策略思維系列之一

1 : GS(14)@2011-03-13 17:07:49

2011-2 HJM

著重穩健發展、循序漸進的中國商業社會,「激進創新」顯然與我們的傳統企業文化格格不入。但今天的網絡經濟年代,是一個不斷激進創新的動盪年代。這股企業創新浪潮已對我們神州大地,乃至於全球企業的營運模式,造成了重大的衝擊。

新年伊始,企業界津津樂道的話題,大概仍離不開美國《時代雜誌》選出的2010 年風雲人物——社交網站Facebook的創辦人劄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他以二十六歲青春之年, 自2004年創辦Facebook 至今不過六年多,就其公司估值四分之一股權計算( 高盛最近估值為500 億美元),擁有的身家已高達百多億美元;其社交網站今天已聯上了全球用戶五億之多,首創前所未見的資訊交換平台,並營造一無遠弗屆的社交網路,改變了億萬人的生活聯絡方式,甚至影響未來的商貿模式。論財富,劄克伯格已堪傲視國際同儕!論影響,雖未至於獨領風騷,至今誰與爭鋒?

羨慕之餘,或有人說,這是不過是時勢造英雄而已!是嗎?今天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時勢?幹嗎自己就闖不出什麼英雄名堂來?我們當中或有不少縱橫商場幾十年的企業老大,至今還不大適應瞬息萬變的網絡年代,對目前世界企業發展唯北美馬首是瞻的形勢仍大不服氣。但回顧過去十年,當今網絡年代的大趨勢,不正是由創辦微軟、穀歌、亞瑪遜、Facebook 和其他許多善用網絡創新的商貿奇才推動而成的嗎?而時勢的形成不僅在於人才,更在於這些人能否洞悉市場先機、高瞻遠矚、擁有創新思維和創新的勇氣。

激進創新漸成趨勢

過去幾年,我們在資產管理和技術投資之餘,由於專業所需,不但密切留意歐美企業管理思潮的發展,而且對網絡經濟和創新科技的發展特別關注。鑑於這個由不斷創激進創新技術所驅動的網絡經濟,很可能在未來二十年間成為主導全球企業的大趨勢,我們在五年前決定成立一個營商創意小組,專責研究最近十年間企業管理思潮及其在中國的應用,並致力建立一套適用於本地企業的激進創新及迅速商品化範式。為進一步落實這項承諾,2007 年我們加盟由未來學家沃爾夫岡. 魯格爾克(WolfgangGrulke) 所創辦的FutureWorld,在港成立「未來世界」( 中國) ; 2009 年,我們又投資由賴倫斯(Bill Rylance)在2008 美國金融危機後建立的企業顧問集團Watatawa為策略夥伴。此顧問集團的商貿諮詢服務在於為亞州太平洋地區的企業客戶建立緊密的商務夥伴關係,著眼於信任資本,致力為客戶企業的未來發展作多方位的籌策,宗旨與我們標榜的企業原則一致。在2010 年,我們開始在香港和中國籌辦一個為促進中國企業創新發展的「中國基金」。此「基金」將為中國及本地創新技術迅速商品化的融資擔當一個重要的角色。今年,我們有意在本地成立一個全球企業及技術創新智庫, 一方面從「師法未來」的觀點思辯網絡年代的社會經濟、企業和創新技術發展;另一方面為「智庫」羅致熟悉中國國情而又能胸懷世界、放眼未來的本地智囊人才。

經過多年對最新歐美企業創新思潮的研討和思辯,最近我們整理出一套企業創新範式,並總結過去兩年北美企業穩度金融危機的一些成功案例,給本地企業借鑑,使之能在動盪不安的網路年代中沉著應變,持續穩健地增長發展。為讓本刊讀者率先分享這套理念,蒙本刊編者賞識,為我們開設一個名為「營商創意」的專欄,為期一年多,每月供稿一篇,期能藉此拋磚引玉,以匡我們蠡測管見之不逮。但在深入探討這套理念之前,有必要在此進一步闡述本文標題所謂「激進創新、師法自然」的一些重要概念,以作日後討論的框架和依歸。

企業創新衝擊神州大地

開宗明義, 從經濟角度看「創新」,其概念大可追溯至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J.Schumpeter) 在1934 年倡議的定義( 《經濟發展》1934年,哈佛大學出版社)。據熊彼特闡釋, 「創新」乃指經濟體系中一些基本價值的根本改變——即從未有之的事物或概念。當人們引進創新系統價值之際,舊經濟體系必將予以讓路。言中之意, 「創新」必然「汰舊」。因此,對現存系統(包括經濟體系中的企業和技術)而言,「創新」具有「創造的破壞力」。而所謂「激進」創新,是指這些創新不是漸進的,而是激進的、跳躍式的、《黑天鵝》(Black Swan)式的1。由於「創新」具有摧枯拉朽的巨大破壞力, 「激進創新」的出現可令一些相關的傳統行業消失於旦夕之間,就如八十年代電腦文書處理軟件的出現淘汰了打字機;九十年代手機取代了傳呼機;如今數碼相機已令傳統菲林和沖曬業瀕臨滅絕,將來在網報刊與電字書的流行,也可能威脅到傳統紙張印刷業的存亡。

在著重穩健發展、循序漸進的中國商業社會, 「激進創新」顯然與我們的傳統企業文化格格不入。但今天的網絡經濟年代,是一個不斷激進創新的動盪年代。目前的大趨勢是,全球企業在萬維網商貿創新的衝擊下正不斷地變更和革新;創新的網絡商貿模式和戰略,消費者新的消費模式和行為趨向,及一些嶄新的商貿營運方式,都足以影響各行各業的未來發展。不言而喻,這股企業創新浪潮已對我們神州大地,乃至於全球企業的營運模式,造成了重大的衝擊。配合資訊科技的商業革新,全球企業正面臨不進則退、汰弱留強的嚴峻考驗。今日我們如仍未能緊貼世界潮流大勢所趨,創新求變,試問如何為我們企業籌謀未來發展?如果我們冀望自己的企業在今後二十年仍能持續增長和繁榮,不能再固步自封了,是時候反思我們的傳統營運方式、企業的未來定位、應採用的商貿模式及策略。

首先,我們或須反思一下, 中國人是不是一個擅長於「激進創新」的民族?過去二、三十年間,我們到底有什麼移時易世的創新理念,或破舊立新的激進技術創新和發明?當七十年代個人電腦起飛、八十年代互聯網應用日廣、九十年代電子商貿開始蓬勃,如今已醞釀成一個嶄新的網絡年代,我們中國人在幹什麼?我們既缺乏「激進創新」的意識和勇氣, 又無「洞悉先機」和「高瞻遠矚」的能力,也看不透「未來」,我們究竟憑什麼認為中國人能在二十世紀再領風騷五十年呢?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也不宜妄自菲薄,認定中國人不能創新,本地也無值得投資的創新專案。從八十年代至今,國家不是一直在倡議「科教興國」嗎?至少由國防主導的航太科技,和目前內地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汽車製造業,投資創新高科技而成功例子仍然不勝枚舉。但在香港,高科技投資的成功率確是差強人意。至今, 為人熟悉的成功案例僅有「八達通」和「千里眼」(一家以電子智慧遠距監控技術為本的公司)等寥寥可數幾家。這兩家公司的創新由技術研發到融資上市都是由港人主導,可惜的是,這樣的成功故事在港有如鳳毛麟角。

香港創新科技成功案例寥寥無幾

那麼,這是否意味香港根本缺乏值得投資的高科技創新專案可言?那倒不是。事實上,香港確有不少本地研發的高科技專案,不過鮮為人知而已。根據我們最近對創新科技署(ITC)的小企業研究援助計劃(SERAP)年報的分析,在過去十年間(2000-2010) ,SERAP 曾撥款3.36 億港元資助了316 個高科技專案。就成功通過專家評審而獲的資助的平均比率約20% 推算, 估計在十年間,本地共有1580 專案曾向SEARP 遞交資助申請。換言之,本港每年約有158項創新科技的計劃。對於一個人口剛好超過700 萬的地區而言,這是不俗的表現。對上述年報作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 在獲SERAP 資助的316 個高科技公司當中:

?7 家(2.2%)參與高科技材料的商品化,例如高溫超導體或可用於煞車系統的電流變智能液;

?22 家(7%)從事生物科技產品的開發,例如新穎抗癌治療,或利用不朽人骨髓體細胞作為幹細胞基因表達的載體;

?15 家(4.7% ) 在研發通訊系統, 例如與互聯網IPQoS 引擎的網路交通運輸管理系統或者虛擬媒體的安全門鎖系統;

?44 家(13.9%)參與新穎電子應用產品的開發,例如基於指紋的生物測量學和無接觸智慧卡或OS 智能電話,或行動感覺遠紅外線感測器,和以ASIC 研製的輻射探測器;

? 在從事環境技術(3.8%)研發的12 家,其項目包括以等離子技術制裁的窒內空氣潔淨系統,及低成本高效率的CIGS 薄膜太陽能電池;

?121 家(38.3% ) 在開發嶄新的互聯網應用軟件和內容;

?28 家(8.9% ) 在流動電子商務,例如能通過流動電話安全轉移款項的系統;

?6 家(1.9%)從事光電子技術(photonics)的應用開發,例如感覺處理器纖維;

?18 家(5.7% ) 在半導體例如智能多媒體與人類相互關係控制器;

?43 家(13.6%)從事其他創新應用系統的研發,例如具有識別針織圖案能力的毛線衣紡織連接系統,或在網智能控制無人駕駛汽車。

從上引案例可見,本港的創新科技專案雖非每項絕對創新,但其種類之多、範圍之廣,相信大出本地投資者意料之外。上述科技專案在獲ITC 資助之前, 必須通過SERAP 一個專家評審委員會的審核,而審核水準之嚴格不比其他國家或地區為遜色;且每個評審委員,都是在有關科技有深厚科研背景或在有關工業和技術專案管理方面有豐富經驗的專家。通過這樣的評審而獲資助的316 個專案,應有不少會成為香港科技創新的成功案例吧?總結十年來的成績,如以有關專案的企業上市(IPO)作為成功指標, 十年間獲SERAP資助的316 家專案公司最終成功上市的可惜不足十家!它們大部分仍在商品化和市場化的摸索中。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我們無法為香港創造更多高新科技企業和創新的成功案例?就我們對本港高新科技創業與投資的認識來說,箇中原因既有創業者個人因素的內因,和有關資金來源、市場形勢與潮流趨勢等外因。內因在The First TenYards 一書中有精闢的分析2,於此不贅了;外因則有如下數端:

一、前期投入資金不足(SERAP 最高資助金額為800萬港元) , 而後續資金不繼(本港投資者大多不願投資於高新科技專案,認為風險太高,回報期太長);二、未能確立一個令投資者信服的營運和收益模式(如何能順利運作和真正能賺錢?);三、創業者對國際的創新的潮流大勢認識不足,未能掌握時世,從而因勢利導;四、對市場的形勢與預測認識不足(市場形勢千變萬化,不容閉門造車!);五、缺乏使創新科技迅速商品化的能力。一項創新科技,幾年之內已有更新的發明取而代之。試問十年內不能上市的專案,還有成功的機會嗎?

創新商品化的六大法則

出於對本地企業創新的關注,和鼓勵更多後起之秀企業家把其創新項目迅速商業化,我們從多年創辦企業上市和科技投資管理所得的經驗,再借鑑近年倡議的激進創新理念和北美一些傑出的成功企業案例,得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迅速創新商品化理念。為使這套理念能形象化為企業策劃的指引,我們以「風火雷電雨」五種大自然現象的特性為象徵,把這些象徵化的理念法歸納為切實可行的六項法則:一、順應潮流;二、掌握趨勢;三、只爭朝夕;四、建立信任;五、認定目標;和六、勇於創新。在上述五種自然現象中, 「風」象徵當前世代的潮流和趨勢,「火」乃創新和追求未來業務發展的熱忱和趨向, 「雷」是創新在銷售策略和業務模式的衝擊, 「閃電」象徵我們在創新商品化應持有的速度, 而「雨」本有滋潤萬物和孕育生機的能力,象徵在不斷激進創新的網絡年代,我們可從創新思維的雨露中獲得啟示,不但能迅速適應時代的挑戰,且能透過技術和商貿模式的創新在生物科技、電訊、環境技術和電子商務進行超級融合(super-fusion)項目的開發。

打破「零和思維」

在這套法則之上,我們倡議一套以「超越零和」(beyondzero) 為基本理念的企業創新範式,作為本地企業在成功上市以後的長遠發展原則。所謂「超越零和」,其概念源於「遊戲理論」眾所周知的「零和現象」——在紙牌遊戲中,一方輸,另一方贏,因此總和為零。在股票市場如是,在商場也如是。在傳統生意上,我們大都接受這種思路,就是你輸我贏,很少能做到彼此雙贏的局面。此思路仍然見於今天大多數慣用的營商手段,例如把汙染製造業的製造活動外判至其他國家或地區,或乾脆把汙染的廢料運到其他國家,管它對他們環境是否有嚴重遺害;又或為節省物料成本,以獲致自己企業最大收益,大力榨壓我們的供應商,不理他們是否虧損與死活。這樣的思路,顯然無助於促進商務夥伴間的信任,也不利於在全球網絡中建立國際團隊和營造合作關係。

顯而易見,在今天的網絡年代,我們如欲贏取商務夥伴的信任,建立國際合作團隊,必須打破這個你輸我贏的「零和思維」,改而採用我們「超越零和」的企業範式:在企業員工間促進互信、在社會間贏取公信、在商務夥伴間建立互信、致力營造雙贏的關係。在這套新範式思維的指導下,我們將以靈活的適應能力和誠摯的態度,尋找創造性的合作,並從未來角度探索網絡關係,特別致力於瞭解Y 世代年輕人的訴求與期望。

過去幾年間,我們欣然目睹內地一些高瞻遠矚的企業培訓家,正致力於中國企業創新的再培訓,而其所揭櫫的培訓宗旨,竟和我們的理念不謀而合。我們因而相信:如果中國企業經過創新再培訓而能在今後二十年間採用一套開誠布公、靈活變通和勇於創新的企業範式和業務模式,則在未來世界的經濟舞台上,中國未嘗不可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註1 根據《黑天鵝》一書作者塔立(N. Taleb)的闡釋,乃指一些不大可能發生的事件。《黑天鵝》有三種主要特徵: 它是變化莫測的; 它帶有巨大的衝擊力;而在事後, 人們往往予以一個較不隨意出現和更可預測的解釋。

註2 Po Chung and Saimond Ip (2009): ''The First Ten Yards-The 5Dynamics of Entrepreneurship'',CENGAGE Learning.

周博裕為亨亞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倫敦商學院理學碩士、南澳洲大學博士及香港城市大學之工程博士。周博士於管理從事製造、市場推廣及金融服務之上市公司方面擁有豐富經驗,並擅長於收購合併事項。現任香港上市公眾公司華普智通系統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美國上市公眾公司CelsionCorporation 董事,以及加拿大上市公眾公司Augyva MiningResources Inc.獨立董事。

李鈞陶為法國里昂大學及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生化哲學博士,先後出任《信報》科技版編輯、《信報月刊》總編輯及《信報》專欄作家;曾就職於本港多家生化醫藥上市公司擔任高層管理人員。現居溫哥華,閑來寫作讀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388

師法自然的創新營商思維——企業創新應變策略思維繫列之二

1 : GS(14)@2011-04-10 23:44:46

2011-3 HJM
在今天高科技的網路年代,難道營商創意也可師法自然?

為何不可?須知創意出於人的思維,而人由大地孕育而生,千萬年以來與大自然共同進化。

在環保已成社會主流關注

的今天,綠色營商的概念大有市場,但至今所見的綠色營商主意,仍然侷限於節源減碳、循環再用或另類能源之上,即使利用最新微菌生物科技降解廢料,也不見得是令人驚嘆的創意了。其實,綠色營商思維又何須囿於環保?而自然又何必為「綠色」,我們不妨跳出框框,看看一套師法自然的營商思維,如何能應用於企業的激進創新之上。

「去妄求真」認清強弱項

在這套營商創意理念中,我們認為所有創意發明,及一切事務的成敗,都在乎人的意識(consciousness) , 此意識包涵人的識見和心態。例如港人投資買賣,營商賺錢,往往以「搵快錢」為目的。以這種急功近利的意識來投資營商,許多時反因人性的貪婪執著及其他物慾而判斷錯誤,最終招致失敗收場。所謂「去妄求真」,求真就是恢復自我的本性意識,認清自己的強項和弱點,不弄虛作假,不妄自尊大;而「去妄」,就是去除人性的貪婪執著等物慾所造成的智障。這個理念是從修禪而來,筆者非禪道中人,不敢妄談修禪,但從多年得來的投資經驗,我們領悟到投資的失敗,十之八、九乃由判斷錯誤所造成;而能矇蔽我們意識的,往往是自己的貪婪、執著、嗔怒、愚痴、傲慢和疑心所造成的智障。如何能去除這些智障呢?法門甚多,說易非易,但亦非難,不妨引一則寓言以供參考。

莊子《應帝王》篇最後有

一則發人深省的故事說: 「南海之帝為儵(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在這則寓言中,儵與忽代表計較眼前得失而忽略生命圓滿的人,渾沌則代表個性單純寬容、生活知足常樂之人。後者雖然七竅無有,卻保持單純寬容的天性,一旦開竅,於是有計較得失之心,已非天性渾沌之渾沌了。從修禪觀點看,開竅反能使人單純寬容的本性受到外界色相所引誘,意識遂受到物慾智障所矇蔽。因此,金融投資或營商創業,雖然為的都是利,但若斤斤計較於眼前得失,往往會財迷心竅、利令智昏。個中道理,知易難行,所以要求「去妄求真」,然後才能把師法自然的營商創意理念,運用得得心應手。

「看得通」也要「看得遠」

從投資角度看, 「求真」就是要「看得通」。看不通的投資,十居八九都會慘澹收場。多年前,美國多家投資銀行推出了一系列如accumulator 之類設計複雜的投資產品,透過各地金融機構向投資者推銷。但真正能「看得通」這類產品的投資者究竟有多少?在雷曼兄弟倒閉後,受累的投資者以千萬計,其中包括不少專業機構投資者。可見為物慾智障矇蔽者大不乏人。在「看得通」之餘,也要「看得遠」。

與歐美相比,本港投資者大都目光短淺,汲汲於眼前短利,除寥寥可數幾家企業外,如堅持本地3G 流動電話的發展者,甚少有高瞻遠矚的氣魄。因此,要為高科技項目而融資,倒不如問津於內地。但一個項目無論是從一己創意構想出來,還是應邀投資,怎樣去「求真」才確信自己是「看得通」和「看得遠」呢?當中並無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金科玉律,然若能完全契合於師法自然的五大元素,則雖不中亦不遠矣。

師法「風火雷電雨」

一、風

或問,在今天高科技的網路年代,難道營商創意也可師法自然?為何不可?須知創意出於人的思維,而人由大地孕育而生,千萬年以來與大自然共同進化。自古文明始,我們的先祖不是仰觀天象而創造曆法嗎? 相傳包犧氏俯察萬物而作八卦1,文王演八卦爻辭為《易經》;乃至中古時代

日本著名武術家宮本武藏

(1584-1645) 辭世前所寫的《五輪書》, 以「地水火風空」闡釋其武術秘笈,不也是師法自然嗎?商場如戰場,倘能「去妄求真」,不難發現營商致勝的策略,其實一直隱藏於自然界的「風火雷電雨」之中。

在自然,氣流動而為風。

在人,一念之由生,其起之初,恍若拂面之微風。微風不易察覺;及至其積聚成勢,則可演變為所向披靡的龍捲風,甚或排山倒海的烈風和颱風。激進創新科技的發展也如是,互聯網的發明是一個好例子。據美國互聯網學會歷史檔案的記述,互聯網最先是由麻省理工大學(MIT) 的李克利達(J.

Licklider)博士在1962 年8 月一封討論「星系網」的電郵中所倡議的概念。在隨後一系列歸檔於MIT 的備忘錄中,他構想了一個能促進社會相互作用的全球性網絡。這網絡可由全球互聯的計算機所組成,借此可在任何一方迅速交換數據和程式。當時,李克利達乃受聘於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計算機研究方案的首席研究員。及至1962 年10 月離職時,李克利達說服其繼任者鮑伯.泰勒有關這個互聯網概念的重要性。結果,在其他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這個互聯網概念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形成一個全球參與的嶄新網路技術,乃見今天網路經濟年代的來臨。

若把營商的創意喻之為

「起風」,則仍須「求真」,確信此創意之重要及可行,並堅持地努力說服他人予以支持,直至聚風成勢,方能發揮風之威力!我們營商創業,倘能領悟自然風勢之由起,必然獲益良多。當然,風勢毋需凡事皆由個人的創意而起,也可由社會人心所趨所形成的風尚潮流、或市場經濟所促成的市場大勢、或政府發展策劃所導致的政策形勢。不言而喻,任何投資創業項目,不管創意如何天才,利潤如何豐厚,如不能符合「風勢」此首要條件,勿為。反之,如項目能乘風順勢,大都能御風而起!

除勢力外, 風尚能挾帶「訊息」。宮本武藏在《五輪書》的「風之卷」中,以風喻為其他武術流派的風格(兵法之道)。他認為,不知其他流派的武術風格,就無法確知自己兵法之長短,試問如何能克敵?這個道理與《孫子兵法》在「計謀篇」結論所說的「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如出一轍。在商場上,風的資訊可以是市場趨勢、同業競爭者的動向、時下潮流、消費者最新行為和偏好、嶄新技術趨勢和凝聚、國家經濟發展的焦點、政府政策和宏觀指令等等。因此,營商創業者必須經常「聞風」,確保資訊靈通,然後才能洞悉先機,凡事快人一步,捷足先登。

二、火

火是燃燒的物理現象,其生髮必須先有火種及助燃的溫度和氧氣。當這些條件足夠時,自能生出熊熊烈火;如能再輔之以風,尚可造成「風頭火勢」。把這現象引申到投資創業上,即使面對一個非常吸引的投資項目(火種),我們仍須「求真」,撫心自問,自己到底是否有足夠的財力物力和持久力(助燃),把項目發展到「風頭火勢」的階段呢?去年初,我們的商貿夥伴從當事人得知, 上水粉嶺間有一塊500 萬英呎的地皮待售,可申請轉作商業用地,作價5 億港元,訂金5000 萬,但須於三個月內完交易,逾期沒收訂金。在「求真」後,我們認為此項目大有可為,無奈公司財力不足,故曾與本港一知名地產商商議合作投資, 但對方表示毫無興趣。在無法符合「起火」的條件下,我們唯有放棄。是項地皮隨後由該地產商以橫手購去。至今年初,此地皮已升值至300 億港元。有人因我們把這個賺大錢機會拱手讓人而大呼不值;我們則以平常心待之,並以此為經驗,明白一切事務的成敗在人而不在於事。

火所發出的熱力可喻之為

創新者的堅持、熱忱和能量。

回想半個世紀前,李克利達若非堅信互聯網概念的重要性,又具備發明者應有之熱忱能量,說服其繼任者繼續努力開發互聯網,可能不會有今天的網路年代。同樣, Facebook 也因創辦人扎克伯格的創業「熱火」,才見今天的成功。此外,火尚有激進創新的破壞力。

舊的技術和概念付之一炬之後,創新的技術才能像浴火鳳凰一樣冉冉而升。

三、雷電

分別帶有正負電荷的雨雲

在空中相遇,電荷跳躍於兩端雨雲間而相擊,立即出現閃閃電光,繼而隆隆巨響。後者就是震撼山川河岳的雷鳴,其特徵在於聲響與震撼力。此現象可喻為發展至上市(IPO)階段的企業,或已開發至市場拓展期的創新科技。在此階段,企業理應聲名大噪,而創新科技也因所造成的經濟效益而一鳴驚人。此外,雷的震撼力也可比喻為企業為重振中興,或變換營運模式而進行的內部架構重整。

電之特徵在於其速度及催

化作用。在網路年代營商創業,須以石火電光的速度儘快上市,因為商場兢爭激烈,時不我待,只爭朝夕。一項創新發明如未能迅速商品化,很快會被其他更好的創新技術所取代。投資亦如是,商場上的合縱連橫,尤其是網路業務,合則成,不合則敗。機會出現,大多稍縱即逝,只要自己能看得透,必須在電光一閃之間當機立斷,作出果斷的投資決定。

最近,內地投資界有一則人人津津樂道的報導2 說,被人譽為中國個人網站「教父」、互聯網著名天使投資人的蔡文勝3,竟能在半小時之內果斷決定投資,入股廈門一家以化妝品網路零售業務為主的PBA 公司。據說, 蔡文勝與PBA 老闆蘇桂強相識不過兩月,便迅速成為其商貿夥伴,無怪乎業界譽其果斷投資決定為「迅雷不及掩耳」。當然,蔡先生事前顯然下過一番「求真」的工夫。據瞭解,近年內地有很多B2C 企業聲名鵲起,圖書品類有噹噹,3C 品類有京東,服裝服飾品類有凡客。它們在各自品類中幾乎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其他企業很難再超越, 但化妝品品類的B2C 市場格局尚未成熟。去年廈門PBA 公司B2C 網路零售額增長四倍,甚至在今年將有可能衝破1 個億,如此迅速成長的企業其市場前景可觀,只要注入足夠的資本,PBA 成長為化妝品品類中的B2C 龍頭企業指日可待。「在未來五年的『全民互聯網』時代,只有個別幸運兒成就大事業,那需要能力、膽識、團隊和運氣。

但是,找到賺錢的有效閥門,開拓一個良性發展的生意,許多人還有機會,電子商務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蔡文勝在接受採訪時如是說。他坦承這次果斷入股PBA,看中的就是化妝品品類的B2C 領域裡的巨大潛力。引述所以不厭其詳,無非點明石火電光的果斷投資決定背後,大都經一番審時度勢的深思熟慮。

電的催化作用見於激進創新中,因新思維和革新力的不斷湧現和相互衝擊而迸出火花,最終凝聚成推動經濟發展一道又一道的新里程碑。此外,電也是一種具有電勢的能量。

當此能量增長至其電容量的極限,一個相當於網路發展的傾覆點(tipping point) , 就會迸發出火樹銀花的光景。

四、雨

雨有滋潤萬物和孕育生機

功能,象徵在不斷激進創新的網絡年代,我們可從創新思維的雨露中獲得啟示,不但能迅速適應時代的挑戰,且能透過技術和商貿模式的創新在生物科技、電訊、環境技術和電子商務進行超級融合項目的開發。雨的本質為水,有洗滌革新的作用;且水為財也,乃營商投資不可或缺的資源。所以雨露充沛,也是今天營商創業所亟需。然而,大水也能氾濫成災,企業為營運發展經費不足引資供股,在獲雨露滋潤和孕育之餘,也毋忘公司股權控制的重要性。茲舉一企業實例以

說明之:

A 是一家由本地企業家在國內創建的現代生物醫藥公司。該公司於2003 年遷冊加拿大溫哥華,並在多倫多股市成功主板上市。2005 年, 由於藥物開發至臨床研究階段在在需財,亟需引資供股,結果引入一個來自國內的20% 大股東B。後者聯同另一股東立即入主董事局, 並把股權少於20%的企業創辦人逐出其親手建立的企業。豈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本港一家生物科技集團C 自上市以來一直未有值得開發的藥物項目,當B股東在2007 年中邀約C 集團入股A 公司,談判一拍即合。

C 集團願意入股2000 萬股,其中1800 萬股為優先可換股債券,並完全控制董事局,B股東則被摒於董事局外。今年初,眼見A 公司的藥物開發進入收成期,於是行使所持債券的優先可換股權,成為持股量接近90% 的單一最大股東,並僅以A 公司上市至2005 年的最低股價(約2.0 加元)的7% (0.14 加元) 向小股東進行全面強制性收購,實行私有化;其欺壓小股東之無良手法固然令人髮指!A 公司為引資而先後招狼引虎入室,一錯再錯,最終導致小股東慘然被迫接受賤價收購,創辦人則喪失所創企業在先,又失餘下股份九成以上價值在後,足為業者之訓。古語有云: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信焉。

上述這套師法「風火雷電

雨」的創新營商思維,可以作為我們評估創意及投資項目的指導原則。須知此五元素的生髮可以先後相繼,亦可同時演變,營商致勝,萬萬缺一不可,惟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參而悟之,可把眼前投資機遇、或剎那間之創意,轉化為成功的事業。

注1 《易繫辭》:「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則取諸身,遠則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注2 《廈門商報》2011 年1 月27 日,記者童一粟。

3 蔡文勝現任北京聯網時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任4399 遊戲、暴風影音、網際快車、優化大師、Zcom 電子雜誌。CNZZ 資料統計、中國站長站、易名中國、美圖秀秀等諸多公司董事,2005 年被譽為個人網站「教父」,業內說他是「真正意義上創業者榜樣之一」。

周博裕為亨亞管理有限公司主席、未來世界中國有限公司創辦人。倫敦商學院理學碩士、南澳洲大學博士及香港城市大學工程博士。周博士於管理從事製造、市場推廣及金融服務的上市公司方面擁有豐富經驗,並擅長於收購合併事項。現任香港上市公眾公司華普智通系統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美國上市公眾公司Celsion Corporation 董事,以及加拿大上市公眾公司Augyva Mining Resources Inc.獨立董事。

李鈞陶為法國里昂大學及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生化哲學博士,先後出任《信報》科技版編輯、《信報月刊》總編輯及《信報》專欄作家;曾就職於本港多家生化醫藥上市公司擔任高層管理人員。

現居溫哥華,閒來寫作讀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891

懶理提升應變級別 照搞應援活動金秀賢影迷會 招粉絲冒險飛韓

1 : GS(14)@2015-06-10 08:42:41

韓國中東呼吸綜合症(新沙士)的疫情日漸嚴重,由於命仔緊要,很多粉絲都選擇暫時放棄飛往當地追星。昨日本港衞生署更將應變級別提升至「嚴重」,並發出相當於保安局「紅色」外遊警示的「旅遊建議」,呼籲港人如非必要應避免去韓國。不過本報就接獲讀者白小姐爆料,指金秀賢香港影迷會昨日竟發通告,招募粉絲自費飛往首爾,出席後日為金秀賢新劇《製作人們》的應援活動,質疑做法冒險和不負責任。韓國近期爆發新沙士,確診和隔離的人數不斷飆升,為了健康着想,近期當地很多粉絲見面會和應援活動都取消或無限期押後,就算有音樂節目要逼不得已進行直播,也規定入場粉絲要戴口罩和量體溫。不過韓國男神金秀賢卻惹來是非,被指在高危時期居然要求香港粉絲飛往當地,為他主演的《製作人們》造勢。



■金秀賢香港影迷會昨日發通告,招募粉絲後天飛往首爾為男神打氣。

■有粉絲覺得見金秀賢大過天,令10個名額極速爆滿。



名額迅速爆滿

昨日本報接獲讀者白小姐報料,她透露在本港對韓國的應變級別提升至相當於保安局「紅色」外遊警示的「旅遊建議」後不久,即大約下午2時26分,她在社交平台Line的群組內看到金秀賢香港影迷會發出的通告,招募10名粉絲飛往首爾出席後日的食物餐車應援活動,通告寫道:「本會獲Keyeast公司(金秀賢所屬事務所)通知於今個星期四,為金秀賢及《製作人們》劇組作食物應援。」並強調名額只得10個,先到先得,又表示「未必一定能見到秀賢」、「酒店機票自費」。雖然通告叫有興趣的粉絲要考慮新沙士的風險,並做好防疫措施,不過讀者白小姐就質疑韓方和香港影迷會的做法不負責任,要粉絲冒險。通告一出即引來群組內的粉絲議論紛紛,有人理智地拒絕報名,亦有人覺得見Oppa大過天,令10個名額迅速爆滿。



■由金秀賢主演的《製作人們》,大前日播出第8集。

■去年金秀賢拍攝《來自星星的你》期間,粉絲也有準備餐車為劇組打氣。

■有東方神起的粉絲提出要準備「防疫六寶」去首爾睇騷。



防疫六寶睇騷

此外,東方神起亦將於本周末於首爾開騷,由於今次可能是成員U-Know當兵前最後一唱,所以有中國粉絲就在網上提出要準備「防疫六寶」去首爾睇騷,包括要一定戴口罩,最好是專業防疫用等級,酒精搓手液、消毒濕紙巾也不能忘記,板藍根、維他命C等保健食品「每天吃估計也比不吃強」,最後甚至擔心演唱會人多、容易傳染而推薦大家買「醫用防護衣」,有人甚至提出團購防護衣。有粉絲就搞笑地說:「看個演唱會像要去前線打仗」、「台上的人看見台下這樣還唱得下去嗎?」撰文:江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609/1917705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747

政府對停播無應變

1 : GS(14)@2016-02-08 03:20:15

【本報訊】亞視再欠薪引發集體跳船潮,勢將隨時停播,但政府至今都沒有就亞視停播的應變計劃,原本接手廣播的港台亦未就緒,即使在4月初也未必能如期廣播。收看模擬廣播的觀眾在真空期將只能「焗睇無綫」,議員批評當局對停播毫無準備。政府去年宣佈不向亞視續牌,牌照今年4月2日屆滿,並安排港台接手亞視的頻道廣播。自不獲續牌後,亞視多次出現財困欠薪,連其高層都不諱言有停播風險,但政府至今未交代一旦亞視提早停播,有何應變計劃。



港台難立即接手

原定在4月初接手廣播的港台,在上月才為採購電視服務招標,至今合約仍未批出。商經局局長蘇錦樑原稱港台會盡量做到無縫交接,但在最新向立法會呈交的文件,已改口風為「設法盡早推出服務,使服務真空期(如有的話)得以盡量縮短」,換言之即使亞視完成牌照合約,港台都未必可立即接手,模擬廣播屆時只剩無綫。消息人士指,政府內部一直未有主動討論亞視停播的應變,只將事件當作欠薪遣散的勞資糾紛,無考慮對廣播市場影響,掌管廣播的蘇錦樑亦避談亞視。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指收回亞視牌照早於去年初決定,但上周他追問停播應變時,政府仍無交代細節;港台上月才招標亦反映政府無準備。他狠批蘇錦樑過去一年「hea做」。通訊局指已一再提醒亞視遵守牌照條款,會密切留意亞視在遵守《廣播條例》和牌照條款的情況,如有違規會按既定程序處理。■記者林偉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206/194823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4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